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圆峤集选卷第十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x 页
圆峤集选卷第十
 书诀(七千二百五十四字)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1H 页
[书诀]
古人笔法。自篆隶皆直管伸毫而书。使万毫齐力。一画之内。无上下内外之殊。下逮宋明。虽有劲脆精钝之差。运笔大率皆然。吾东则丽末来。皆偃笔端书。画之上与左。毫锐所抹。故墨浓而滑。下与右。毫腰所经。故淡而涩。画皆偏枯不完。既团挼其笔。又手先于笔而引之。画遂钝缓无力。东国善艺之绝罕。尽坐于此。虽天才高者。濡染梏丧。自趍鄙俗。不能超拔。是以临古法书。尤无以像。只传誊其字。甚可惜也。余自幼学书。心疑于此。欲一变俗法。求究魏晋。始得行画之妙。然虚名蚤播。求者以日填门。不得已多草率副急。浮沈于唐宋下乘者亦多有之。年五十一。谪北塞。中又迁南。流离十年。谢绝求者。专精古法。心思手追。甚有进益。犹自揣未及乎止也。且余已老。后来者其谁哉。余见治艺者多未易大期者。患在不学古也。患在不专精也。事未有不学古而能得者。夫缘情弃道。殊不师古。李卫之世。犹有此叹。况在今日乎。余为是惧。欲拣次古诀。以示将来。书诀多出唐宋洿舛。唯王卫之文。高妙详明。卓然可经。今就此敷演论著。学者依此求之。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1L 页
庶可易寻古道。然非专精。终无以成功。以伯英之才。池水尽黑而成。逸少犹曰吾若耽之若此。亦岂谢之。况才不逮古者。岂易而能哉。始余之学。无前人口授手提。故觉之甚难。潜心数十年。几秃千颖而方有得。得之难。故嗜之深。昼忘食夜以忘寝。夏月或至彻夜。卧则以指画肚。起则笔不离手。意不到古人至处不已也。中年教人。必详其言。语吾数十年间所觉者。而敏者数日钝者旬朔而知。亦无一人竟造工。余谓其知之锐。味浅而不癖。遂只笔授。罕以言教。使自得之。今于此书。致详于用笔运画之方者。恐朝露遂及。竟未有传。不得已也。书以授令翊。汝宜精学。无使我苦心所得。终无发明也。
 卫夫人笔阵啚曰。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匪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达其源者少。闇于其理者多。近代而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2H 页
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法以用笔为主。用笔以筋骨为本。筋骨非暂时以才智袭得者。以透过纸背之意。积岁月之功而可成。今人既不能沈重运画。又不肯著力致功。乃以软弱妆饰之画。附宋人墨猪之馀套。强儗云行雨施。而以为运画当如是。反欲议筋骨之书。夫若是之画。今之新学无不能。画果在是。以李斯之才。何不能新学所能之画。尚患无骨。此为近世缘情弃道之痼弊。不可不知也。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韦仲将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又得臣之墨与手。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钟繇见仲将书。搥胸三日。其书绝世可知。而必待四宝备。四宝不适。虽上才无以尽才。卫文至约。而此说最长是也。褚遂良非精笔佳墨不书。虞世南以欧阳询之不择纸笔。谓褚不及欧。欧,褚优劣。今不可知。然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2L 页
此岂足以定之。不过狃俗不择耳。米芾尝叹笔比少时渐恶难书。夫笔墨之精。最称北宋。犹有此言。矧今燕市笔不可比拟宋元。然远胜我东。余平生非此不书。世人喜东毫之腰柔偃弱。患华笔之不合于偃毫。俗画犹取名。自数十年。举朝宰绅。诛求象译无算。无人不为用。燕人亦无以继。自铺子以恶毛粗束以应之。遂绝鲜近佳之来者。自吾谪来此。亦难得。常用败秃。安能尽分。览者宜在恕矣。
 先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二寸二分执之。下笔点墨。画芟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执笔必正竖。虽画未及屈折处。不可少侧。每起画必伸毫下之。如以利刀横削。毋令微有赘累坚筑。笔欲透纸乃行。令笔先手后。意以手从笔后。专心推去。令画之表里上下。毫过均一。靡有强弱浓淡之异。此谓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如是运画则画之两滂。润涩相兼。温厚古质之态。溢于画面。若如今人以偃毫偏画。引来直过。则画傍徒伤平滑。殊无古色。
 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所谓初学先大书。盖欲使心粗者易为画力之伸展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3H 页
劲健。然古所云大字。才今东国试卷字也。实则初学亦须入精密。若徒太大。狃作习性。终为平生不精密之病根。今人误胶此语。必令小儿先作如手如斗。使其腕手不逮。不得已以脆缓之画。仅引充限。尽斲其材。近见中国人。亦言初学先写磨崖碑。习俗之误。其来久矣。
唐人笔说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使大。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馀。此甚局俗。书是一道。安有大小之别。近世书大字者画如椽。间财容发。至作元僧雪庵春种法。名曰额体。贱陋不堪见。以韩景洪(石峰韩濩字)之笃功。自谓不屑宋元。而识不逮。见古无偏。额字乃俯就雪庵。可胜惜哉。或问大字之法于米芾。曰写大字如写小字。写小字以写大字。此说得之。大字虽大扁。以疏宕瘦劲为贵。画力不至健。无以成㨾。如写小字。是为难也。小字虽细如蝇头。间架通疏不贴。如发之画。皆劲强雄健。望之可畏。是谓如写大字也。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此或有为言。今不可知。王元美不能书。自负善鉴曰眼中有神。腕中有鬼。此无理也。自到妙。岂有不知人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3L 页
之妙。自未到妙。安能尽解人之妙。所谓眼神。特以颖慧博识。考影响辨骊黄已。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礼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先主筋骨。积久鍊熟。自生肥肉而腻润。是谓圣。初学便欲骨肉相称。终趍墨猪。宋元以来皆此弊也。自非精心积学。安能复古筋骨之书。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手从笔后。尽力推去。每画皆有此意。横画与波尤著。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点有三棱。世之书者。只一下笔便成点。不知转笔。或以笔之上转作二棱。笔之下作一棱。故上曳下局。软脆颓钝。何能刀如坠石。凡作每画。毫端开张。而端之两边所行。长短皆同。方为无欠。若一边曳而长。一边蹙而短。为死画矣。作点之法。先下笔于尖头也。形虽尖。毫皆伸。上下齐行。上至右棱。下至下棱过半。长短与右棱同。后上边则停笔。下边则复引笔而上。度左右至下棱长短同而后。令笔左右渐杀。至下棱而止。
 
。 陆断犀象。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4H 页
伸笔令上下齐撇。用力尤在末端。则端虽尖而势圆实。如竹叶之细理。均出成尖。东人偏画之撇。一二毫独出。锐如麦芒也。凡努趯等画。皆用力尤在末端。不可只用力于上端。自上轻掷画而成末端也。
 
。 百钧弩发。
始下笔如将作弩直下者。即引势向右侧。下至竟处后。若即趯之。笔力窘襞。不能劲实。所趯必左行长而右行短。遂至趯势虚右。状如鹤顶。而左生棱角不成状矣。须下至竟处后。从其处摇动乍若捣筑状则毫聚画中。不待移笔势。毫端之开张于左右者。自能开张于上下而齐力向外矣。然挑之甚有力。而圆实不芒矣。
 
。 万岁枯藤。
形虽正直。笔力尤著于右边而运笔。若稍欲向左者而引之。自上向下之画。虽至短皆存此意。能不力败。
 
。 崩浪雷奔。
始伸笔向上。便折笔向右稍低。切勿引笔于指内。必推之爪外。上下齐行。至限满处。复折笔向上拔之。而若率尔拔之。画之上边短下边长。不成画。须留笔于限满处。而下边停笔。上边则蹙笔复向左。度上下可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4L 页
以至尖之长短同而后齐出之。凡为辵之波。皆用此法。若波在右边不长者。初所折笔不可明。只落笔时势若向上而无迹。即引向右。乃有力而自有三过意。
 
。 劲弩筋节。
始作横画。竟笔之上边则停。下边从右引而上。令笔左右对立。如别作弩势而后。加意于右。稍屈向左。不然画左边长而曳。右边低而蹙。不成画。至将竟处。乍停笔。但引左边至下。或停左边。但引右边至下。使两边相对为上下。而向趯尖然后挑之。或聚毫画中而挑。如向所论戈之为趯尤好。凡一画相连屈折者。虽至三四节。皆停笔。更起端如别画。使屈折处。虽截去下之弩势。自足为横画之蚕头。截上之横画。自足为弩之上端。截趯势自足为弩之下端。方为得之。若是者虽若妨于上下连属。实连属有力。或者欲为连属之势。屈折处作昆仑别㨾。赘累萎弱。实无力于连属。若屈折之右转如乙字者。乙之第二折。无令直下。迤弯向右。如背偻。而下稍细。将作第三折。令画左停。引画右至下。更始作横画。令左为上为右下。使回折处得以毫不团绹。乃渐肥向右行。用力于下边。迤弯如船形。至竟处停笔。下边引上边缩入左下。度向趯尖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5H 页
两边之齐而挑之。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砍图。
凡吾详论七条点画之法者。为学者必由此可以入道。详准于右军诸帖。可知吾言有本。然若能由此尽得推送伸展之妙。虽形状稍变化。不害为不踰矩。诸帖点画。虽大同。亦有运笔之妙则同而画形未必同者。须先学习其大同而后通其变也。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执笔疏而心意精力。专注笔端者。是为紧急。非谓执笔坚也。古人云把笔如壮夫。必误见似此文也。献之幼时羲之掣笔不得。知其大振。子瞻辨谓此非以书贵。执笔坚当也。执笔须甚疏。以指护持而已。心意精力专注毫端。尽力行画则一身血脉贯通。可成造化。若执笔坚。气尽执处。力不及毫端。有何力可及纸面之画。且百艺成上才。如庖丁解牛。终日执役。无一毫一脉之牵碍。可就极功。执笔坚。手指麻痛。身体从而疲劳。不可终日书也。如是何能成无上之功。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5L 页
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篆隶为本。学者先从篆隶。得上世人心画。其馀不劳而成。但学真草。无以得真骨而超俗。亦何由有六种用笔于真草乎。此右军所谓直取俗字。不能先发者也。
 右军书卫夫人笔阵图后曰。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笔阵啚。即上卫夫人所作。世行羲之笔阵啚帖。即此右军题后语之撮略者。非笔阵啚也。岂有右军自作书之。而首称曰羲之笔阵啚者。南唐李后主书此赚宋学士陶谷。东人孤陋。不知考据。知为右军合作。举世临摹。尽梏书种。可哀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6H 页
书。但得其点画尔。
字以点画为本。而成于结构。虽得画意。结构卑俗。亦不足称。故曰此不是书。但得点画也。是犹作室。以材木之美为主。虽有美材。堂搆浅陋。亦不成巨室也。此文之论笔法训万世之要。专在此段。此下皆泛论也。学者深契于此。可悟书道三昧矣。夫结构以严密为体。以欹疏郁拔为用。以其苍劲拔俗。故虽自有宏阔轩脱之妙。实则至严密。古法书无论篆隶真草。无字不然。若初不严密。徒为阔大。即今行笔阵圆(一作图)郭泰碑之类。无所逃伪者也。平直相似。状如笇子。方整齐平。间架拘挛。千字一同者。今之笔阵啚之自犯其律也。今人或知此帖之非出右军结搆。则犹狃俗于此。虽志古者。皆不能免。哀哉。书法贵生活。生活则无定态。譬如墟市之人物牛马。容䫉各殊。动止皆别。故以圣书之右军。预想字形。意在笔前者此也。其结搆体势。为多常虑所不至故也。若如今笔阵啚之结构。世之稍工书字者。下至胥隶之贱。不下思索。大忙书之。自能成之。以右军之才之学。何不能胥隶之所易能。笔前预想而作此字乎。噫。今人岂足论。以欧阳询之高才。犹局于时世。乃有调均点画。上下均平等语。而作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6L 页
方板一律之书。悉蹈右军不是书之科。颜柳诸公。皆承此套。然唐人画意。犹不失劲健。逮宋元以来。并画意浅俗。专事柔媚。书道之讹极矣。此吾所以自唐以后。不欲称载者也。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陈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
三过折。是但言波法。世或不察文义。有每画作三过屈折者。甚可笑也。然虽不可作折笔之势。亦宜常存诘曲宛转之态。不可徒为弦直何也。书既原于篆隶。此文亦戒直取俗字。令以篆隶发意。古之篆隶。无一画不佶曲。长画或有十馀曲者。石鼓文礼器受禅诸碑。此意最著。古人非徒然作佹奇。如是而后墨深入纸。无一画草率直过。无一画意思浅薄。意气横出。变态不穷。此为不可不知之要道也。若谓不然。自神禹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7H 页
史籀至邕繇诸人。皆作背道之书也。若曰彼篆隶也。楷草不当然。是书有二道。非知书之言。右军何为戒笔之直过于论草书也。盖真楷当时皆知佶曲。独草书之狂易直过。故戒在草书也。岂有篆隶草书。皆不直过。真书反可直过哉。近世张东海诸人徒观此文。只知草书当佶曲。不知真书尤然。可谓无所推通。不能告往知来矣。瘗鹤铭传称右军书。而古人辨为陶弘景。陶亦善学右军。其所佶曲。得之右军者。此犹大字。小字亦用此法。右军诸帖槩皆然。然讹摹者难见迹。独余所藏曼倩赞最明。学者须精眼得之。隐峰(一作锋)但指点法之转藏毫锐。世或有每画团挼其笔。混沌棱角而书之曰隐锋。陋之甚也。屈折如钢钩者。上所论是也。如钢钩。言其屈旋坚删之势似之也。世或但摹其象。欲圆回如钩。然则毫如绹绞。不能折转。力尽气缓。不成画矣。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行书亦具法典严。毋得率尔。不甚减于真书。是由以篆隶变为真。以真变为行为草。皆一道故也。后世真既无篆隶法。行草又与真判为二体。无一画相类。只潦率骤急。矜为繁丽灿绚。专失古道也。右军剧醉放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7L 页
书兰亭。极其精稳。古人笔意可知也。但二王帖字古而画缓。弘福兴福碑画劲而字俗。不可晓也。当以古篆隶及二王真书求行草。可得正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见此语。右军作草书可想也。今观右军帖。草书多草率轻脆。罕睹龙蛇钩连。楞侧起复之妙。可知传讹乱真之多也。缓前急后不得急作诸语。皆草书妙诀。怀素以下已倍急作之戒矣。草之圣在迟缓。古人云张芝悤悤。不暇草书。此虽似过传。子瞻云草是欲速。若悤悤不及。乃是平时有意于学。此心粗无工之言。伯英只长于草。临池学书。当是草书。其可谓平时无意于学乎。今人作草书。运笔无折旋。结构无抑扬变化。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8H 页
形如绳索之盘。间架称停。此岂书也。草如(一作始)于章草。今见章草。曲折皆如真书。故画辄伸而不挼。今欲学草。笔之向上向右时。手指皆向外掷之。向下向左。指皆向内掣之。手指偃仰翻覆。如釖舞状。回折之际。笔端得以常无不伸。意趣可以宽绰。虽一笔累字。无窘竭盘襞之患。后世篆只用小篆。绎山碑为祖。绎山碑文与笔。非出斯相。余曾已辨之。自古篆法。无不诘曲。小篆虽名玉筋。亦不宜如绎山之太直。宜略有曲直。如木枝之势。可以尤是筋骨。结构亦宜有疏宕龃龉。不必徒周塞均整如绎山。此所以可用于草书。若今之小篆。方板如斗而已。何由用于草书。石鼓古篆。诘屈矫骞。多有意外高妙。非后来书法可及。以此意入草书。可以神化。八分古隶入于草。其意亦与古篆同也。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
古人所以贵篆隶八分者。以其凶险郁拔。诘屈棱侧。伸毫力推。刚劲如铁。使初学先作。尤引其硬健苍古之意。今之书篆隶者。勿论华人东人。唯主姿媚。画如锦裹。结如衽束。全无生活意。何所取于篆隶而书之。
 羲之小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8L 页
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卫王久称师弟。积学非如后人之传习而已。乃于书卫笔诀之后。直曰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遂改本师。以后人观甚似轻薄。右军是老实人。其言亦出质朴举实。非有意于矜夸夌躐也。始余疑东人用笔。未得其门。时白下尹尚书淳名振一世。因人求其书数卷。无东俗偏枯习。深得华人之法。后屡造门。闻其言。见其运笔。退而学之。人或不能别焉。自年三十馀。始专法古人。然使余创知笔意者。白下之力。东方笔法之初开荒者白下也。余二十。白下始见余临圣教序。以为若刻之。将不可辨。晚年常语人曰某书不第东方数千年来所无。虽在中国。当儗魏晋。非唐以来可伦。时余书殊未充量。虽出引奖后进。可谓过评。白下没时余年三十七。若令见近所书。其论未知何如也。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时年五十有二。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千金勿传非其人。
学者须依右军已行之辙。先于众碑学习。欲习众碑。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9H 页
先知其优劣。乃不误用功。余少时见岣嵝碑于人家。不得一临。得石鼓文真本。所得力专在此。绎山虽伪。方严劲健。似出唐以前。亦颇有赖。李阳冰书只见三坟碑。柔脆草率。全无筋骨。始皇时文书甚繁。篆书难。故隶字出。而三坟书之之速。速于隶字。可知。非正法。可知非出阳冰。下至徐铉所书说文。软劣无可论。东国曾无隶书之来。只有玄宗孝经泰山碑。钝俗不足观。三十年来。金光遂,成仲癖于古。创购得汉魏诸碑。礼器受禅。为最劝进。与受禅同出一手。稍钝而逊。似由后人以意增镵。孔羡劲险似受禅。史晨秀腕可爱。合阳巧妙而近俗。孔彪甚佳。残缺存者小。孔和华人与礼并推。而行画中脆结亦近俗。远不及礼器。亦足称佳。孔宙画欠苍劲。当与孔和相上下。大率礼器受禅等。佶曲最甚。故画以而劲健出类。孔宙孔和画稍平缓。故遂少骨力欠苍古。此可以知佶曲之为上乘也。夏君衡方二碑绝佳。当为受禅之亚。余祗一见。未及临摹。郭泰碑画皆散漫。结亦弛纵。出近世假作。而依㨾且不能者也。八分书世无传。只有夏承碑。钝脆甚不佳。亦为雁(一作赝)无疑。右军云八分之准(一作隼)尾波。受禅碑有此体。李卫亦言八分凶险可畏。凶险可畏。无如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59L 页
受禅。受禅当是字虽隶。法则八分。求八分遗矩于受禅可也。今人乃或取篆字作隶势。强名八分。不学之甚者也。余昔谓画法今世若有悟解超绝。当臻虎头辋川域。何哉。山川草木人物鸟兽。皆活画也。笔法今人实无及羲献之理。何哉。今人心粗。难望自我作古。秪当循羲献之迹而学之。今所传羲献法书。纵有佳者。屡经镵摹。去本色远。不啻城内之乳。指下之妙。孰料至何境。每作是见而浩叹。既得邕繇梁鹄诸人真迹之宛然者。皆出汉魏原刻。即右军所以改本师学习者也。今若有大智慧人。专精壹意于此。下池水尽黑之功。所成就何遽不若右军。此意欲与同好者勉之。黄鲁直赠丘敬和谈笔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是逼真。晁美叔讥其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则曰美叔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笑。乃是孙叔敖耶。苏子瞻亦曰吾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此言甚有弊。苏黄书皆肤率轻浅。未窥畦蹊。是必常作此见。故惮于学古。遽先自圣之致。右军之学习众碑。成书在五十二。五十二之前。即是学习众碑。随人作计践古人者。未必遽自处以成一家出新意也。苏黄作此语时。果胜于右军五十二前者乎。钟王之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60H 页
书。虽变化无穷。随遇异体。此皆结构形态而已。波戈点画用笔之妙。千圣一律。此古人所以重七法八法。必以此授受为学者也。山谷于右军波戈点画无一笔。则钟王之随遇万变而所不变者。山谷独变之。是贤于钟王而然乎。王卫之诀。专详于波戈点画之势者。盖欲使来者。永为模范而不敢改也。岂欲使人无一笔于此而作此文乎。然则山谷将以为卫王作局法死语。教人作优孟谈说而鄙之也。夫书之有波戈点画之法。犹匠人之有规矩也。方圆之器。可以万状。规矩之度。未尝或变。今无一笔波戈点画。而自成一家者。是改废规矩。求为方圆者也。吾见必不成形。而所谓逼真者。真不过优孟谈说也。古人云得书中法后。自变其体。若执法不变。号为书奴。书亦岂守前躅而终无所变。但所谓变。非改废规矩之谓。况法古人而中法尽分后。始变其体也。苏黄则未中法未尽分。强为大言。奚可也。且古人学到至处。妙用在我。则不期变而自变。犹造化随物成形。初无定体也。非有意于避奴书之嫌。而故欲去前人之法也。若未中法未尽分。径怀傲放自大之心。妄儗通变。辄弃古法。是所谓有意于变。卒为不善变已矣。今人不知此为苏黄
圆峤集选卷第十 第 560L 页
畔道之言。喜其辨之可以自解不学之过。以粗心躁意。未见古人糟粕。便自谓自出新意。新学小生。才写数卷纸。便作五十二以后之羲之之事。更不求进。良材美质。竟无一人成功。不亦哀哉。昔有一友见余临古法。怪之曰工书如子。何为临古。余曰顾今少辈。稍有笔名。皆耻临古。吾虽尽舍古法。人或谓不下古。自量多不逮。人虽谓局。犹期于逮而后舍耳。其人叹曰此进不可量之言。余今满六十。犹喜临书者此也。学者须知书虽小道。必先有谦厚弘毅之意然后。可以期远大有成就也。甲申六月朔朝。寿北薪智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