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渼湖集卷之十四
杂著
杂著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3H 页
杂记
学不至于圣人。非学也。以圣人为己任。其敢怠乎。其敢自足乎。
圣人人伦之至也。学圣人而不求之人伦。唯性命之亹亹。可谓智乎。性命其果外于人伦乎。人伦其果小。而性命其果大乎。
理只是公而已。其乘于气也。乘乎善则善。乘乎恶则恶。皆一随气之所为。而理若无所与焉。然则性无善恶。何以见其不是也。于此而不能透。虽外袭性善。而中必陷于荀扬无疑矣。
古今论气质之性亦不同。张,朱主其粗而言者也。罗,陆主其精而言者也。然罗,陆之说多偏。此在观者自察也。(罗名钦顺。号整庵。陆名仪。号桴亭。)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但不可谓之本然。盖失其本然者也。不唯性之恶。非性之本然也。气之恶。亦非气之本然也。
物之在天地也。无不禀阴阳五行之气以为生也。阴阳五行去其一。未有能自成者也。故既有此气。即有
学不至于圣人。非学也。以圣人为己任。其敢怠乎。其敢自足乎。
圣人人伦之至也。学圣人而不求之人伦。唯性命之亹亹。可谓智乎。性命其果外于人伦乎。人伦其果小。而性命其果大乎。
理只是公而已。其乘于气也。乘乎善则善。乘乎恶则恶。皆一随气之所为。而理若无所与焉。然则性无善恶。何以见其不是也。于此而不能透。虽外袭性善。而中必陷于荀扬无疑矣。
古今论气质之性亦不同。张,朱主其粗而言者也。罗,陆主其精而言者也。然罗,陆之说多偏。此在观者自察也。(罗名钦顺。号整庵。陆名仪。号桴亭。)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但不可谓之本然。盖失其本然者也。不唯性之恶。非性之本然也。气之恶。亦非气之本然也。
物之在天地也。无不禀阴阳五行之气以为生也。阴阳五行去其一。未有能自成者也。故既有此气。即有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3L 页
此理。无此物则无此理。有此物则未有不具健顺五常之德者也。
周子曰。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由是则天之所以生成万物者。亦仁义而已矣。谓万物不出于天。吾未知也。谓出于天。则岂能外于仁义乎。
理一分殊。亦不必分先后。何也。盖即理一而分殊在焉。即分殊而理一在焉。一性浑然而五常之粲然者。已悉具于其中矣。五常粲然而一性之浑然者。又不出于其外矣。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则阴亦具阳之理。阳亦具阴之理。岂可谓无其说乎。五行各具五行。则金亦具水火木土。木亦具金水火土。岂可谓无其说乎。
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又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由是则心者虽不外于气。而亦非气之粗者可见矣。然则亦曰神而已。亦曰良能而已。
天也人也物也。一理也。天人之分。质之有无也。人物之异。气之通塞也。
天道纯善。而人物或违之者。形之累也。人之性无不全而物有拘之者。气之塞也。塞则不通。不通则不变。
周子曰。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由是则天之所以生成万物者。亦仁义而已矣。谓万物不出于天。吾未知也。谓出于天。则岂能外于仁义乎。
理一分殊。亦不必分先后。何也。盖即理一而分殊在焉。即分殊而理一在焉。一性浑然而五常之粲然者。已悉具于其中矣。五常粲然而一性之浑然者。又不出于其外矣。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则阴亦具阳之理。阳亦具阴之理。岂可谓无其说乎。五行各具五行。则金亦具水火木土。木亦具金水火土。岂可谓无其说乎。
朱子曰。心者气之精爽。又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由是则心者虽不外于气。而亦非气之粗者可见矣。然则亦曰神而已。亦曰良能而已。
天也人也物也。一理也。天人之分。质之有无也。人物之异。气之通塞也。
天道纯善。而人物或违之者。形之累也。人之性无不全而物有拘之者。气之塞也。塞则不通。不通则不变。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4H 页
通故能反之而同于天。塞故终于物而已。此所以贵人而贱物也。人而不能反其性。是亦物焉耳矣。孟子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庶民去之者是已。
陶谷随记
去一矜。而亦可以为君子儒矣。
其量小者其见小。其见小则其量又小。大则亦同大矣。明于理。以尽其私则大矣。大则豁然四达而无碍矣。
毋自欺则乐可几矣。
人当作豪杰儒。不可作穿窬儒。
为己则其心实无伪。寸善真吾善。尺善真吾善。不然。虽终日为善。终亦必亡而已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是者。亦天地间一人豪矣。
不能容物者。亦不能自容者也。何往而可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能见乎此性之大。则其视乎天下也藐乎。其不足动矣。况乎耳目口鼻之欲哉。
陶谷随记
去一矜。而亦可以为君子儒矣。
其量小者其见小。其见小则其量又小。大则亦同大矣。明于理。以尽其私则大矣。大则豁然四达而无碍矣。
毋自欺则乐可几矣。
人当作豪杰儒。不可作穿窬儒。
为己则其心实无伪。寸善真吾善。尺善真吾善。不然。虽终日为善。终亦必亡而已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是者。亦天地间一人豪矣。
不能容物者。亦不能自容者也。何往而可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能见乎此性之大。则其视乎天下也藐乎。其不足动矣。况乎耳目口鼻之欲哉。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4L 页
有所为而为者。虽为大舜之孝周公之忠。其心有终身之戚戚也。无所为而为者。虽一动静之间。如得其宜则其心亦快然足矣。
孝极于大舜。忠极于周公。亦为吾所当为耳。不如是不安。故求以自安而已矣。于人何与哉。
愈远而愈不可极也。愈伏而如盗贼之乘虚而窃发也。
夫人之掩过。是亦恶其过者也。过一过。掩之又一过。是养之也。如恶之。盍亦勿养而已哉。
已过以为过。未过不复过。岂不洒落君子哉。
志欲实量欲大。
莫大于天理。莫尊于天理。莫安于天理。
人之为立彼我较胜负者。莫不欲自大者也。自识者观之。是则为自小之已矣。其亦惑之甚矣。
书不云乎。有厥善。丧厥善。为善而不有之。善莫大焉。一有之而尽丧之。果何益哉。
有一善。思欲人好之。人好之。于我何加焉。只见其量之小已。
天下之大。皆生于公。天下之小。皆生于私。由其公之为大人。由其私之为小人。
孝极于大舜。忠极于周公。亦为吾所当为耳。不如是不安。故求以自安而已矣。于人何与哉。
愈远而愈不可极也。愈伏而如盗贼之乘虚而窃发也。
夫人之掩过。是亦恶其过者也。过一过。掩之又一过。是养之也。如恶之。盍亦勿养而已哉。
已过以为过。未过不复过。岂不洒落君子哉。
志欲实量欲大。
莫大于天理。莫尊于天理。莫安于天理。
人之为立彼我较胜负者。莫不欲自大者也。自识者观之。是则为自小之已矣。其亦惑之甚矣。
书不云乎。有厥善。丧厥善。为善而不有之。善莫大焉。一有之而尽丧之。果何益哉。
有一善。思欲人好之。人好之。于我何加焉。只见其量之小已。
天下之大。皆生于公。天下之小。皆生于私。由其公之为大人。由其私之为小人。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5H 页
以气动者小。
顺理者安而乐。从欲者危而亡。舍安乐而趍危亡。得不为病狂人哉。
巍巍乎高出乎万物之表。而不可以有对也。方且悦于一善。矜于一能。而昂然不知小也。甚则为耳目口鼻役。汨汨然不知其污且卑也。岂不悲哉。
朱子曰。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愚又谓不圣贤。则所谓豪杰者。非豪杰也。
人能无有乎血肉之囿。则如天之大矣。我固有之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物有不日兴日化于其间哉。为学之道亦然。亦鼓之润之耳矣。
理之在天地也。不可有一毫之不穷也。穷者谓其能透彻而玲珑也。有一毫之不穷。则动乎一身。行乎天下。应乎万事而无穷。岂能沛然而行其所无事哉。不能行其所无事。则其可谓尽吾心之量哉。
尝读书。闻鸟声而病焉。既而曰。是亦何病哉。鸣者鸣焉。读者读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亦孰非教耶。既而又病之曰。是余之存心者未熟也。
观于园草曰。大哉生意也。有根者如是夫。
顺理者安而乐。从欲者危而亡。舍安乐而趍危亡。得不为病狂人哉。
巍巍乎高出乎万物之表。而不可以有对也。方且悦于一善。矜于一能。而昂然不知小也。甚则为耳目口鼻役。汨汨然不知其污且卑也。岂不悲哉。
朱子曰。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愚又谓不圣贤。则所谓豪杰者。非豪杰也。
人能无有乎血肉之囿。则如天之大矣。我固有之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物有不日兴日化于其间哉。为学之道亦然。亦鼓之润之耳矣。
理之在天地也。不可有一毫之不穷也。穷者谓其能透彻而玲珑也。有一毫之不穷。则动乎一身。行乎天下。应乎万事而无穷。岂能沛然而行其所无事哉。不能行其所无事。则其可谓尽吾心之量哉。
尝读书。闻鸟声而病焉。既而曰。是亦何病哉。鸣者鸣焉。读者读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亦孰非教耶。既而又病之曰。是余之存心者未熟也。
观于园草曰。大哉生意也。有根者如是夫。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5L 页
读曲礼而得古之道四焉。大夫七十而致仕。所以重天职养士节也。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乘安车。优老之至也。于其国则称名。处父母国之恭也。越国问。必告之以其制。见当时之居大夫者。必皆如是之贤有德者也。
夫人有实心。斯有实事矣。有实事。斯有实功矣。为学而无实可见之功。则是为无实心者也。
明德说疑问
明德有以性言之者。有以心言之者。有以合心性言之者。未知孰是。如合心性而言之。则心性之间。抑有宾主之可分欤。
以性言之。则性即理也。理固圣凡之所同。以心言之。则心即气也。气有万殊。圣凡之不同。又不可胜言矣。合心性而言之。则同于理。不同于气。同者半而不同者又半。终亦归于不同矣。
若曰气有万殊。而不害明德之同称。则如下愚浊驳之禀。亦可谓虚灵洞彻。而果可许以明德乎。
心之气与气禀之气。一欤二欤。
谓之一。则气昏则心亦昏。气乏则心亦乏。初无分于心与气也。朱子所谓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似
夫人有实心。斯有实事矣。有实事。斯有实功矣。为学而无实可见之功。则是为无实心者也。
明德说疑问
明德有以性言之者。有以心言之者。有以合心性言之者。未知孰是。如合心性而言之。则心性之间。抑有宾主之可分欤。
以性言之。则性即理也。理固圣凡之所同。以心言之。则心即气也。气有万殊。圣凡之不同。又不可胜言矣。合心性而言之。则同于理。不同于气。同者半而不同者又半。终亦归于不同矣。
若曰气有万殊。而不害明德之同称。则如下愚浊驳之禀。亦可谓虚灵洞彻。而果可许以明德乎。
心之气与气禀之气。一欤二欤。
谓之一。则气昏则心亦昏。气乏则心亦乏。初无分于心与气也。朱子所谓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似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6H 页
亦主于心而言者。而又言气禀所拘者何也。以气拘气。无亦近于以口龁口乎。
谓之二。则朱子又曰。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得金气重者。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让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是恻隐羞恶。亦由气禀而发。有多寡也。夫心与气禀。既判然二物。则又何相关之若是也。
或曰。朱子以为心者气之精爽。由是则其为气禀中之精爽。而不在其外者可知矣。然又言精爽。则其不可以气禀之粗者为言。又可见矣。故气虽昏而心自明。气虽乏而心自赢。此固似矣。然其为气禀中之物。而又不随气禀而昏且乏。一通一局。殆若理气之分者何也。其所以如此之妙。可得闻欤。心之为物既如是。则朱子所谓心有善恶何也。
明德有专以灵觉言者。主张灵觉之学。其不几于释氏之弊乎。
元行自受读大学。即有疑于明德之说。读之既多而愈有疑。孤陋索居。不能与四方并世之贤。上下游从。以去其滞。然如寒泉李先生若一二朋友。亦
谓之二。则朱子又曰。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得金气重者。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让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是恻隐羞恶。亦由气禀而发。有多寡也。夫心与气禀。既判然二物。则又何相关之若是也。
或曰。朱子以为心者气之精爽。由是则其为气禀中之精爽。而不在其外者可知矣。然又言精爽。则其不可以气禀之粗者为言。又可见矣。故气虽昏而心自明。气虽乏而心自赢。此固似矣。然其为气禀中之物。而又不随气禀而昏且乏。一通一局。殆若理气之分者何也。其所以如此之妙。可得闻欤。心之为物既如是。则朱子所谓心有善恶何也。
明德有专以灵觉言者。主张灵觉之学。其不几于释氏之弊乎。
元行自受读大学。即有疑于明德之说。读之既多而愈有疑。孤陋索居。不能与四方并世之贤。上下游从。以去其滞。然如寒泉李先生若一二朋友。亦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6L 页
尝举而为问。而钝根依然。譬如铁壁在前。愈钻而愈不可入。每掩卷太息以为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如青天白日。朱子之圣于传经。既详言无隐如彼矣。然而积十馀年之疑而不能决。则其愚真可哀也。近又始闻韩南塘诸丈。亦以此往复辨难。纷然而不能一。然则明德之说。果若是其难明者乎。恨未尝识其人。不能叩之。姑记其疑。以与同志者讲焉。丁巳六月中旬书。
履安婚行时书赠
责成未久。又加嗣亲之重。其必有自顾兢惧者乎。抑其寻常等閒者乎。始拟护往。奉以曾所闻者。竟掣斯志。而忧虑之心。尚未已也。血气未定。质又孱弱。所戒可自知也。君子造端。女子难养。则礼率宜未可缓也。耳目之玩。此心易役。精神尽堪把也。此数语者。虽浅而实深。浅见之则浅。深思之则深。惟在尔所见之如何耳。千万毋忽。千万毋忽。大府醮命。必有切于此者。而父子之间。实有难语者。故不惜索言之。此尤庵先生与吾外曾祖书也。其言切要而痛至。真可为后生金石之戒。所谓浅见之则浅。深思之则深者。尤使人惕然有省。余于汝今日之行。所欲言者。亦止于此而
履安婚行时书赠
责成未久。又加嗣亲之重。其必有自顾兢惧者乎。抑其寻常等閒者乎。始拟护往。奉以曾所闻者。竟掣斯志。而忧虑之心。尚未已也。血气未定。质又孱弱。所戒可自知也。君子造端。女子难养。则礼率宜未可缓也。耳目之玩。此心易役。精神尽堪把也。此数语者。虽浅而实深。浅见之则浅。深思之则深。惟在尔所见之如何耳。千万毋忽。千万毋忽。大府醮命。必有切于此者。而父子之间。实有难语者。故不惜索言之。此尤庵先生与吾外曾祖书也。其言切要而痛至。真可为后生金石之戒。所谓浅见之则浅。深思之则深者。尤使人惕然有省。余于汝今日之行。所欲言者。亦止于此而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7H 页
已矣。苟于此无所警。亦何以多言为哉。汝其勉之。
吾家子弟。今日本不当入城。今为大事。不可废。不免令暂入行礼。然绝不可纷纭出入。亦不可低徊留滞。留日必深居。不接外人。(如异趣之人。尤当审避。)惟以速归为意可也。
世俗轻薄。不识义理。接人不能谨恭。于妇家尤甚。虽外舅姑之尊。必皆有慢忽之意。余常深痛此习。不愿子弟之为此也。
入城后常处一深室。看小学论语等书。行礼后往壮洞(不可取路旧居近处。)安岳宅。拜长湍祖考祠宇。(请见于内。)又往砖洞。拜俞姑母。又拜汝外氏祠宇。又拜贞洞李进士祠宇。仍吊李哀。此外绝不可往。如遇亲戚父执。以吾有戒不敢往为辞可也。如洪丈兄弟。虽不得不见。亦不可再往。
凡有所往。先问有何客。有不可见者。勿入。
往来时。不可过金吾门近地。
路中若遇轩轺人。必急避。(俗语谓岂能入山而忌虎乎。一入城里。便有许多事。朱子所谓本领不正。百事俱碍者。正谓此尔。此余所以初不欲其入城者也。然虽不得已而往。常以此存心为佳。)
杨山,石郊,莘村,龙山四处。皆拜谒祠宇。又请见于内。
吾家子弟。今日本不当入城。今为大事。不可废。不免令暂入行礼。然绝不可纷纭出入。亦不可低徊留滞。留日必深居。不接外人。(如异趣之人。尤当审避。)惟以速归为意可也。
世俗轻薄。不识义理。接人不能谨恭。于妇家尤甚。虽外舅姑之尊。必皆有慢忽之意。余常深痛此习。不愿子弟之为此也。
入城后常处一深室。看小学论语等书。行礼后往壮洞(不可取路旧居近处。)安岳宅。拜长湍祖考祠宇。(请见于内。)又往砖洞。拜俞姑母。又拜汝外氏祠宇。又拜贞洞李进士祠宇。仍吊李哀。此外绝不可往。如遇亲戚父执。以吾有戒不敢往为辞可也。如洪丈兄弟。虽不得不见。亦不可再往。
凡有所往。先问有何客。有不可见者。勿入。
往来时。不可过金吾门近地。
路中若遇轩轺人。必急避。(俗语谓岂能入山而忌虎乎。一入城里。便有许多事。朱子所谓本领不正。百事俱碍者。正谓此尔。此余所以初不欲其入城者也。然虽不得已而往。常以此存心为佳。)
杨山,石郊,莘村,龙山四处。皆拜谒祠宇。又请见于内。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7L 页
杨山则省诸位墓。龙山则又访汝从妹。仍请见李君复祥兄弟可也。
履安亲迎时书赠
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郊特牲曰。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士昏礼曰。父醮子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易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易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传曰。爻辞谓治家当有威严。而夫子又复戒云当先严其身也。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怨而不服。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易归妹九二之传曰。守其幽贞。未失夫妇常正之道。世人以媟狎为常。故以贞静为变常。不知乃常久之道也。
程子曰。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唱随之理。此常理
履安亲迎时书赠
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郊特牲曰。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士昏礼曰。父醮子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易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易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传曰。爻辞谓治家当有威严。而夫子又复戒云当先严其身也。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怨而不服。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易归妹九二之传曰。守其幽贞。未失夫妇常正之道。世人以媟狎为常。故以贞静为变常。不知乃常久之道也。
程子曰。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唱随之理。此常理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8H 页
也。若徇情肆欲。惟说是动。男牵欲而失其刚。妇狃说而忘其顺。则凶而无所利矣。
王吉上疏曰。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司马温公曰。因妇财而致富。因妇势而取贵。苟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
朱子与胡伯逢书曰。男女居室。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此君子之道所以费而隐也。然幽闇之中。衽席之上。人或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矣。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乎夫妇之微密。而语其极则察乎天地之高深也。然非知几慎独之君子。其孰能体之。易首于乾坤而中于咸恒。礼谨大昏。而诗以二南为正始之道。其以此欤。知言亦曰。道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知其精。又曰。接而知有礼焉。交而知有道焉。惟敬者能守而不失耳。亦此意也。
左传曰。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吕公希哲夫人。仙源尝言与公为夫妇。相处六十年。未尝有一日面赤。自少至老。虽衽席之上。未尝戏笑。
王吉上疏曰。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司马温公曰。因妇财而致富。因妇势而取贵。苟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
朱子与胡伯逢书曰。男女居室。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此君子之道所以费而隐也。然幽闇之中。衽席之上。人或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矣。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乎夫妇之微密。而语其极则察乎天地之高深也。然非知几慎独之君子。其孰能体之。易首于乾坤而中于咸恒。礼谨大昏。而诗以二南为正始之道。其以此欤。知言亦曰。道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知其精。又曰。接而知有礼焉。交而知有道焉。惟敬者能守而不失耳。亦此意也。
左传曰。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吕公希哲夫人。仙源尝言与公为夫妇。相处六十年。未尝有一日面赤。自少至老。虽衽席之上。未尝戏笑。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8L 页
呜呼。汝今将有室矣。正身刑家。其端将自此始矣。书曰。慎厥终惟其始。盖天下万事。有能于其始而不能于其终者矣。未有不能于其始而能于其终者也。夫德之修坏。家之兴丧。罔不在今日焉。余是以为汝诵古人之言。以儆汝始。呜呼安乎。其敬之无怠焉。戊午孟冬上旬书。
告儿
冠昏丧祭。家礼存焉。其犹有阙则仪礼备焉。
忌日并祭考妣。礼之厚者也。只祭当位。礼之正者也。虽然。吾从其正。
考妣各卓以祭。(更按礼有精气合之文。则同卓亦可也。)
墓祭则寒食孟冬。
今人重忌祭而略时祭舛也。
祭者尚诚洁而下丰侈。如事丰侈而欠诚洁。如事神何哉。
笾豆耦。鼎俎奇。
今之油果。佛家之食也。不用于祭可也。
斋者当在祭之先焉。通计祭日而为三日斋者非也。仁人之于亲也。有无穷之慕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故朔望有参。四时有祭。是犹饮食忠养之义
告儿
冠昏丧祭。家礼存焉。其犹有阙则仪礼备焉。
忌日并祭考妣。礼之厚者也。只祭当位。礼之正者也。虽然。吾从其正。
考妣各卓以祭。(更按礼有精气合之文。则同卓亦可也。)
墓祭则寒食孟冬。
今人重忌祭而略时祭舛也。
祭者尚诚洁而下丰侈。如事丰侈而欠诚洁。如事神何哉。
笾豆耦。鼎俎奇。
今之油果。佛家之食也。不用于祭可也。
斋者当在祭之先焉。通计祭日而为三日斋者非也。仁人之于亲也。有无穷之慕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故朔望有参。四时有祭。是犹饮食忠养之义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9H 页
也。晨兴有谒。出入有告。是犹定省告面之义也。
书与安儿
朱子尝言自古未有衰底圣贤。余亦以为自古未有迂底圣贤。
体无不具德也。用无不周才也。才德兼备然后。方得谓之君子。
学贵有用。有用者。非必世所称材能技艺之谓也。在身则身修。在家则家理。在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治。无所处而不得其当。方谓之有用。不然。亦何以学为哉。
程子曰。识进则量进。不徒量耳。识进则才亦可进。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必不欺人。须用此力而卒无功然后。方自谓气质不可变。未晚也。
病中。贮清水一小铜盘。观游鱼戏书。
江湖孰知其为阔。而杯水孰知其为局耶。泼泼焉游空而下上。洋洋焉超忽闪跃。而不知其所适。岂所谓浩然无方。而无入而不得者耶。
记金君晋熙讨贼本末
金君晋熙。故相国宇杭之庶弟子也。家本京师。后徙
书与安儿
朱子尝言自古未有衰底圣贤。余亦以为自古未有迂底圣贤。
体无不具德也。用无不周才也。才德兼备然后。方得谓之君子。
学贵有用。有用者。非必世所称材能技艺之谓也。在身则身修。在家则家理。在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治。无所处而不得其当。方谓之有用。不然。亦何以学为哉。
程子曰。识进则量进。不徒量耳。识进则才亦可进。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必不欺人。须用此力而卒无功然后。方自谓气质不可变。未晚也。
病中。贮清水一小铜盘。观游鱼戏书。
江湖孰知其为阔。而杯水孰知其为局耶。泼泼焉游空而下上。洋洋焉超忽闪跃。而不知其所适。岂所谓浩然无方。而无入而不得者耶。
记金君晋熙讨贼本末
金君晋熙。故相国宇杭之庶弟子也。家本京师。后徙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79L 页
清州。居上党城下。膂力过人。深沉有胆略。孝友闻于乡里。人以是多称之。戊申。逆贼麟佐等兵起。夜入清州。杀兵使李凤祥,营将南延年,裨将洪霖。城遂陷。贼遂以大军向京师。留其党天永为假兵使。麒佐为假虞候。率其馀兵据上党城。又发州之新选束伍及官炮手千馀人以自卫。当是时。牧使朴镗弃郡走。虞候宗元以城降贼。又扬言京师陷。且已立新主。人心益汹汹。列邑多首鼠观望。甚者至传凶檄。治兵粮以待贼者。晋熙始闻变。不胜悲愤。时宗元未及降。遂入上党城。见宗元曰。今兵使营将皆死。君亦将耳。何不急招山东兵。傍檄列邑兵以守城。而先发山城旗鼓。以拒表竹大岭。则贼虽盛。何畏焉。宗元沉吟良久曰。今无见兵。何以守城。况岭上乎。晋熙知其意。遂奋然径出。遇一乡军校之从贼往者。即坐路傍。引其相识可与语者。谕以逆顺祸福。听者往往感悟。多散归曰。非公吾几为 国家罪人。晋熙遂聚其亲戚及诸里中人语之曰。贼杀 国之两帅。且欲犯 王城。吾欲率家丁。尽杀城中贼。谁有能从我者。坐中人多愿从。遂取笔列诸人名。又邀州将校素相熟者李震遇,赵重廉诸人。约与同事。诸人多聚兵至。晋熙有老母年八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0H 页
十。晋熙入告为 国讨贼状。母握手泣曰。吾前年哭仲子。今汝伯远出。死生未可知。汝又弃我而赴贼。吾宁先死。无见汝死也。晋熙曰。日未午。儿且还。母无忧也。母曰。汝日入不来则汝死矣。吾待汝日入而不来。吾且死矣。晋熙遂上马疾驰。义兵从者七十馀人。晋熙知城中贼大抵皆乌合。且其中多相识。可诱以来之。遂直抵山城水门外。城上军弯弓欲射。晋熙叱曰。吾欲见汝将官与语。速召汝将官来。俄有一将官来。果旧识也。晋熙呼曰。汝辈居城中。独不闻耶。汝辈明日且尽死矣。其人大惊问故。晋熙谬曰。今 王师下。已尽杀上京贼。朝日且到此。尽杀汝辈矣。其人益惶急曰。然则吾属将奈何。曰汝辈第开门为吾内应。吾且尽擒诸贼。汝辈皆胁从。吾尽释无欺也。其人遂遍谕城上诸军。开西门以迎。于是晋熙率诸义兵入。既入。即复锁门。诸义兵惊曰。事不成。门闭将若何。晋熙叱曰。门不闭。诸官军由此逃。吾义兵由此逃。贼中勇锐者。亦由此逃。吾所为闭之者。欲以坚吾军之心。且不令贼逸也。诸义兵皆曰善。晋熙乃直抵贼所居门外。门外吏卒相识者。皆窃骇之。一城中人人无不惴惴股栗。乃密谕将官之领炮手者曰云云。于是将官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0L 页
入告天永曰。炮手辈日夜露处。恐伤铳心。请出试朝天放。时天永大醉应诺。其将官遂率诸炮手而来。晋熙令诸炮手围其墙。放一炮。天永惊曰。此何声也。将官绐曰。此所告朝天放也。已而喊声复大震。破其门阑入。天永始苍黄觅双剑。越后墙以去。诸义兵一时进缚之。射麒佐中其脑。倒而缚之。遂尽擒其党。独一贼骁勇如飞。一超数丈。晋熙手枪竿击其脑。落其左耳。复急以枪欲刺之。贼拔其所佩剑。直来相当。势殊急。晋熙遽曰。汝不类贼。无乃官军官乎。贼曰然。晋熙遂斩其衣前衽以与之曰。吾误伤汝。以此拭血。无怨也。贼以衣拭其耳。于是复举枪击其前胫。贼乃倒。乱斫之遂死。此贼麟佐辈尝虑天永反。复留此以防其变者也。于是城中悉平。时日尚未午矣。晋熙遂整诸军以守城。收兵使营将虞候诸兵符印信。搜贼党可考文书。将治书启以闻。是时晋熙母虑晋熙必不生。涕泣欲死。顷刻间。人三四至。晋熙心益急。莫知所为。会同乡人朴敏雄亦率若干兵。自州城斩数䤋而来。晋熙喜而迎谓曰。吾今日捕此贼。出一时愤慨耳。非希功也。吾来时与老母有约。今不出。老母必危。虽千金赏万户侯。何足贵哉。公既起义兵以至此。以公名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1H 页
上闻可乎。敏雄屡让。晋熙意益恳。敏雄遂自为启。于是晋熙乃与敏雄。命进所缚诸贼悉斩之。遂径去。时召抚使俞崇至。闻状。欲复以晋熙名改上功。状竟未果。后州人士百馀人。又上书审理使。审理使亟加奖叹。许上奏未果云。余于乱后。尝往来湖中。闻晋熙名熟矣。己酉秋。与洪监司丈龙祚游华阳洞。道上为余谈晋熙事甚悉。因历其家而宿焉。又从容问之。相与叹息。乱时洪丈兄弟。皆在清州。亲见其事。宜得其详。每与之论此。未尝不称敏雄之滥。晋熙之屈。而恨俞公之不善也。其后余又寓是州十年。见州人士公议久益不衰然后。知洪丈之言益可信。呜呼。世道衰。假真售伪者日众。至于戊申论功而极矣。奚独敏雄哉。然其真能为 朝廷奋忠义。其功卓卓可称。当时晋熙一人而已。独以其让而不居。其名实遂堙没而不著。晋熙不足言。当世之在位者。乌得以辞其责耶。人皆以晋熙之能让为难。然其以区区匹夫之身。而能先 国家之急。及其事成。不忍以自己终身之荣。伤慈母一日之心。脱然弃去而不顾。非笃于忠孝者。其孰能与此哉。呜呼。此其所为最难欤。世之遗君后亲之类。闻晋熙之风。宜可以愧死矣。
书与洪乐舜
小学书中悟昨非。此寒暄先生语也。毕斋见之叹曰。此乃作圣根柢。读小学。须如此读。不然。书自书我自我。亦何益之有。尤翁受读击蒙要诀。而曰不如是。不得为人。自此遂奋然自立。此十二岁时事也。先辈读书皆如是。
书与洪乐舜
小学书中悟昨非。此寒暄先生语也。毕斋见之叹曰。此乃作圣根柢。读小学。须如此读。不然。书自书我自我。亦何益之有。尤翁受读击蒙要诀。而曰不如是。不得为人。自此遂奋然自立。此十二岁时事也。先辈读书皆如是。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1L 页
狂言
夫爵赏威罚。人主所以驭世之大柄也。其功高者。其赏必厚。其罪大者。其罚必重。若功高而不赏。罪大而不罚。虽尧舜之圣。不能以治天下。而况宜赏而或罚。宜罚而或赏。则为善者必怠。而为恶者无畏。非徒无畏。乃所以深劝其恶而使之肆也。如是而不亡其国者。未之有也。夫唐虞至宽仁。庶顽谗说。非如今之党逆之恶也。然而不轻恕也。必试之以射。以考其善否。施之以鞭扑。以使其不忘。载之于策书。以待其自新。然而又使工飏其所纳之言。观其果改与否。而否则随之以威刑。而终亦不苟赦也。必审其果有所改然后。乃得进而用之。其不轻于弃人而易于许人也如此。呜呼。今之党逆者。其恶岂此比哉。而世之习荡平之论者。不问其能改与否。而曰是不可尽废也。且汲
夫爵赏威罚。人主所以驭世之大柄也。其功高者。其赏必厚。其罪大者。其罚必重。若功高而不赏。罪大而不罚。虽尧舜之圣。不能以治天下。而况宜赏而或罚。宜罚而或赏。则为善者必怠。而为恶者无畏。非徒无畏。乃所以深劝其恶而使之肆也。如是而不亡其国者。未之有也。夫唐虞至宽仁。庶顽谗说。非如今之党逆之恶也。然而不轻恕也。必试之以射。以考其善否。施之以鞭扑。以使其不忘。载之于策书。以待其自新。然而又使工飏其所纳之言。观其果改与否。而否则随之以威刑。而终亦不苟赦也。必审其果有所改然后。乃得进而用之。其不轻于弃人而易于许人也如此。呜呼。今之党逆者。其恶岂此比哉。而世之习荡平之论者。不问其能改与否。而曰是不可尽废也。且汲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2H 页
汲焉思以洗濯以奖用之。何其与唐虞之所为者异耶。岂唐虞之世。犹不足于宽仁。而今之君子之宽仁。乃独贤于唐虞之世耶。不然。恐不得为天理之正。而亦自归于邪说已矣。虽然。所谓党逆者。亦岂尽一律哉。其犯之重者。固不容于必诛。而其次有窜殛焉。有禁锢焉。又其次染恶而幸不至有犯者。乃得寘之而已。尚未议于可用也。然亦岂终于不可化哉。其用之则有道矣。何也。必其畏威远罪。小者革面。大者改心然后。加审察焉而稍试之。试之而不见其可疑也然后。吾亦得以坦然用之而无间焉。此唐虞之法所以为厚。而恶之为创者深。善之为劝者大也。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舜举皋陶而不仁者远矣。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矣。朱子释之以为远者。若远去而无有也。今使 朝廷之上。善类汇征。义理大明。严忠逆之分而行其劝惩之政。使知稔恶者必取其祸。改图者能受其福。而君臣上下持是道不变。屹然若山岳之不动。则行之十年。而趣舍可睹矣。自非凶逆之甚。必自取天诛者。岂有不畏义慕恩而归顺乎哉。夫然后所谓不仁者远。而真荡平者可以行矣。由是观之。其所为威之者。乃所以为德。而其所为宽之者。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2L 页
适所以卒弃之于恶也。其得失何其远也。今不察此。而不问轻重。一切混而用之。而其贤者廑以为某也无犯而可恕。呜呼。是亦得其情也乎。夫所谓无犯者。大抵皆贼之遗孽耳。其见闻之所陷溺。心肠之所薰染。其不同于彼者几希矣。是岂可不待其改而用之耶。且诚以为此曹之进。果俛首拱手。听吾所为。而终不为绍圣之李邓也乎。呜呼。一朝乱贼坌入。刀俎鱼肉之势成。而国随以颠。当此之时。虽欲悔之。不可得已。其可危也夫。余在田间。偶读虞书益稷之言。而慨然流涕而书云。
石室书院讲规
一。讲事。院长(以公卿大夫之有贤德负士望者为之。)外。又别立讲长。以共主之。(亦以有经术行义为众所推者为之。勿拘居之远近。位之高下。但专主讲学。馀无所与。)
一。讲案。会中诸人。相议录成。有愿追参者。许添书。远近并勿拘。
一。所讲书。必先小学。次大学。(兼或问)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次心经,近思录。后及诸经。周而复始。
一。每月讲会。定以十六日。若有故退日。则院任前期发文通告于应讲诸人。
石室书院讲规
一。讲事。院长(以公卿大夫之有贤德负士望者为之。)外。又别立讲长。以共主之。(亦以有经术行义为众所推者为之。勿拘居之远近。位之高下。但专主讲学。馀无所与。)
一。讲案。会中诸人。相议录成。有愿追参者。许添书。远近并勿拘。
一。所讲书。必先小学。次大学。(兼或问)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次心经,近思录。后及诸经。周而复始。
一。每月讲会。定以十六日。若有故退日。则院任前期发文通告于应讲诸人。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3H 页
一。每讲时。以人数分排章数。又以第次为栍。(如第一第二之类。)依所抽。使以年次应讲。(或章缩人赢。不必每人尽读。到章穷而止。)
一。三十以上临讲。以下背讲。背讲者。注则临讲。童蒙则又考论其优劣。(如通略粗不之类。)年老不在应讲者。亦可同座听讲。(听非徒听而已。必有答问讨论之实。方当得听讲之称。不可在座含默。)远人适至会中。愿同听者许。(老少不拘。)虽当应讲者。若新到未及诵习者。亦姑许同听。
一。或有故阙参。则后讲时。必承前读尽卷而后。始读次卷。不得躐等乱序。
一。追入讲案者。所讲书。亦各依原序。但诵时不必尽篇。篇中只抽几章以试之。
一。所定篇章。必不多不寡。但日短则稍寡。讲皆毕。即相反复讨论。务穷旨趣乃已。
一。讲后又使直月读白鹿洞规,学校模范等篇。模范分三节。(自篇首至存心为一节。自事亲至应举为一节。自守义至篇末为一节。)每会。以次读之。(院享之月。又必读庙庭碑文。以发其感慕兴起之意。)又有馀力。则虽非当日所讲。亦许随疑相质。但勿许异端杂书。
一。诸生中以能文字善记述者一人为直月。每月而递。每讲会。院长讲长俱不参。而诸生自相问答。有关于义理之大者。使直月录为一通。送质于院长
一。三十以上临讲。以下背讲。背讲者。注则临讲。童蒙则又考论其优劣。(如通略粗不之类。)年老不在应讲者。亦可同座听讲。(听非徒听而已。必有答问讨论之实。方当得听讲之称。不可在座含默。)远人适至会中。愿同听者许。(老少不拘。)虽当应讲者。若新到未及诵习者。亦姑许同听。
一。或有故阙参。则后讲时。必承前读尽卷而后。始读次卷。不得躐等乱序。
一。追入讲案者。所讲书。亦各依原序。但诵时不必尽篇。篇中只抽几章以试之。
一。所定篇章。必不多不寡。但日短则稍寡。讲皆毕。即相反复讨论。务穷旨趣乃已。
一。讲后又使直月读白鹿洞规,学校模范等篇。模范分三节。(自篇首至存心为一节。自事亲至应举为一节。自守义至篇末为一节。)每会。以次读之。(院享之月。又必读庙庭碑文。以发其感慕兴起之意。)又有馀力。则虽非当日所讲。亦许随疑相质。但勿许异端杂书。
一。诸生中以能文字善记述者一人为直月。每月而递。每讲会。院长讲长俱不参。而诸生自相问答。有关于义理之大者。使直月录为一通。送质于院长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3L 页
讲长。以其所答。并留院中。
一。有故未赴会。则于当月所读篇中。录其疑义。上于院长讲长。(亦有答送示其人后留院中。)虽参讲者。亦许先具疑目。俟讲讫。质于会中。
一。入案者或未赴讲则呈单。(若在数三十里外。势难专人呈单者否。)非众所共知不得已者。而委托不参。则会中面戒之。再不参则黜座。(请改然后众责而还之。)若无意讲学。全不赴会者。刊去案中。
一。每讲。辄列书会中人姓名。一置院中。一送院长讲长。(院长讲长若临会则否。)
讲仪附
讲会日。先定一人为执礼。(升堂位在直月之下。)执讲仪以相之。晨朝。斋任(掌议有司色掌直月皆是。)使斋仆先布筵于讲堂。设书案一于北壁之下。置当讲之书于其上。栍筒在案左。院长以下至诸生。(诸生。即斋任与应讲听讲者之通称。)皆至院中。院长讲长。姑先入讲堂东夹室。诸生入东西斋。待其毕集。斋仆遍告于东夹室及东西斋。
院长讲长。率诸生谒庙。院长居前行。讲长次之。(讲长有达尊。与院长同等者。其位在院长之右。在讲堂。亦在其西同向。升降拜揖。一视院长。)诸生序齿又次之。再拜讫乃退。(诸生或已留院。先行晨谒者否。)
一。有故未赴会。则于当月所读篇中。录其疑义。上于院长讲长。(亦有答送示其人后留院中。)虽参讲者。亦许先具疑目。俟讲讫。质于会中。
一。入案者或未赴讲则呈单。(若在数三十里外。势难专人呈单者否。)非众所共知不得已者。而委托不参。则会中面戒之。再不参则黜座。(请改然后众责而还之。)若无意讲学。全不赴会者。刊去案中。
一。每讲。辄列书会中人姓名。一置院中。一送院长讲长。(院长讲长若临会则否。)
讲仪附
讲会日。先定一人为执礼。(升堂位在直月之下。)执讲仪以相之。晨朝。斋任(掌议有司色掌直月皆是。)使斋仆先布筵于讲堂。设书案一于北壁之下。置当讲之书于其上。栍筒在案左。院长以下至诸生。(诸生。即斋任与应讲听讲者之通称。)皆至院中。院长讲长。姑先入讲堂东夹室。诸生入东西斋。待其毕集。斋仆遍告于东夹室及东西斋。
院长讲长。率诸生谒庙。院长居前行。讲长次之。(讲长有达尊。与院长同等者。其位在院长之右。在讲堂。亦在其西同向。升降拜揖。一视院长。)诸生序齿又次之。再拜讫乃退。(诸生或已留院。先行晨谒者否。)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4H 页
院长讲长。出至讲堂。以次由东阶先升。诸生由西阶从升。(若有非院儒而为听讲而至者。院长亦与之抗礼。分阶揖让。院长有故。而讲长独为主。则虽院儒。苟不在应讲之列者。亦与之抗礼揖升。诸斋任亦随讲长由东阶。)
院长就北壁下。当中南向立。(即书案之北。)讲长就西壁下东向立。(无院长则讲长当北壁之位。)诸生皆南行北向立西上。讲长先与院长交相揖。诸生向院长再拜。院长答揖。其中应讲者又西向。向讲长再拜。讲长答一拜。(如有与院长应抗礼者。北向交相揖。与讲长应抗礼者。亦西向交相揖。斋任中不应讲者于讲长。其礼亦同。此当先于诸生与应讲者之行礼。○讲长若替当北壁之位。则斋任之不应讲者。就东壁下西向立。他听讲者。就西壁下东向立。皆北上。与讲长行礼如上仪。)诸生又分东西。(长者居西。少者居东。皆北上。)自相揖讫。院长讲长皆坐。诸斋任坐东壁下。西向北上。(不与讲长正相对。少近南。)听讲者坐西壁下。东向北上。(与诸斋任正相对。)应讲者居南行西上。地窄则重行。又窄则长者居听讲者之下北上不属。少者居诸斋任之下北上。亦不属。其次居南行皆重行。(若院长讲长。皆不得临讲。则诸斋任由东阶。其馀诸生。由西阶相揖而升。虚其北壁。置书案于其下。姑以年长者一人。考其所讲。)
使斋仆持纸笔。诣诸生前。受到记。(亦以齿为序。)展置于直月之前。
直月诣书案前揖。坐栍筒之左。抽一栍示当读者。
当读者诣书案前。揖而坐。读所讲书(背临当视齿。依讲规。)讫。兴
院长就北壁下。当中南向立。(即书案之北。)讲长就西壁下东向立。(无院长则讲长当北壁之位。)诸生皆南行北向立西上。讲长先与院长交相揖。诸生向院长再拜。院长答揖。其中应讲者又西向。向讲长再拜。讲长答一拜。(如有与院长应抗礼者。北向交相揖。与讲长应抗礼者。亦西向交相揖。斋任中不应讲者于讲长。其礼亦同。此当先于诸生与应讲者之行礼。○讲长若替当北壁之位。则斋任之不应讲者。就东壁下西向立。他听讲者。就西壁下东向立。皆北上。与讲长行礼如上仪。)诸生又分东西。(长者居西。少者居东。皆北上。)自相揖讫。院长讲长皆坐。诸斋任坐东壁下。西向北上。(不与讲长正相对。少近南。)听讲者坐西壁下。东向北上。(与诸斋任正相对。)应讲者居南行西上。地窄则重行。又窄则长者居听讲者之下北上不属。少者居诸斋任之下北上。亦不属。其次居南行皆重行。(若院长讲长。皆不得临讲。则诸斋任由东阶。其馀诸生。由西阶相揖而升。虚其北壁。置书案于其下。姑以年长者一人。考其所讲。)
使斋仆持纸笔。诣诸生前。受到记。(亦以齿为序。)展置于直月之前。
直月诣书案前揖。坐栍筒之左。抽一栍示当读者。
当读者诣书案前。揖而坐。读所讲书(背临当视齿。依讲规。)讫。兴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4L 页
揖复位。(每巡皆然。)
栍尽。直月置筒于故处。复就书案前揖。复位。
乃以疑义相问答。各尽所见而止。
直月复诣书案前。揖而坐。抗声读白鹿洞规或学校模范等篇(院享之月。则又必读庙庭碑文。)讫。兴揖复位乃罢。
讲长与院长交相揖。诸生向院长再拜。院长答揖。应讲者又西向。向讲长再拜。讲长答一拜。(与院长讲长应抗礼者。相揖如初。此亦当先于诸生与应讲者之行礼。○讲长独为主。则其与诸生拜揖位次。亦皆如初。)
院长讲长。以次由东阶降。诸生亦由西阶降。(讲长独为主。则诸斋任亦由东阶。如始升时。)各退出。
斋仆乃撤筵及案。
院长讲长。如有不得临会者。直月修会案。使斋仆致之。(又有诸生问目。亦附致之。)
谕石室书院讲生
书院本为讲学而设。士不讲学。不足谓之士矣。夫吾乡之有是书院。实吾乡之士之大幸也。而讲学之事。寥寥乎无闻则士之耻也。乃者幸因儒林之议。得见讲学之事。则甚盛举也。然士之所以汲汲于讲学。果欲以何为耶。将以求吾之所固有。而诚有益于己而已。苟或不然。而惟章句之为专。诵说之为工。无所得
栍尽。直月置筒于故处。复就书案前揖。复位。
乃以疑义相问答。各尽所见而止。
直月复诣书案前。揖而坐。抗声读白鹿洞规或学校模范等篇(院享之月。则又必读庙庭碑文。)讫。兴揖复位乃罢。
讲长与院长交相揖。诸生向院长再拜。院长答揖。应讲者又西向。向讲长再拜。讲长答一拜。(与院长讲长应抗礼者。相揖如初。此亦当先于诸生与应讲者之行礼。○讲长独为主。则其与诸生拜揖位次。亦皆如初。)
院长讲长。以次由东阶降。诸生亦由西阶降。(讲长独为主。则诸斋任亦由东阶。如始升时。)各退出。
斋仆乃撤筵及案。
院长讲长。如有不得临会者。直月修会案。使斋仆致之。(又有诸生问目。亦附致之。)
谕石室书院讲生
书院本为讲学而设。士不讲学。不足谓之士矣。夫吾乡之有是书院。实吾乡之士之大幸也。而讲学之事。寥寥乎无闻则士之耻也。乃者幸因儒林之议。得见讲学之事。则甚盛举也。然士之所以汲汲于讲学。果欲以何为耶。将以求吾之所固有。而诚有益于己而已。苟或不然。而惟章句之为专。诵说之为工。无所得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5H 页
于其中。而求以观美于其外。则是乃儒之贼耳。何取于讲学耶。夫道者根于吾性。具于吾心。见于动静语默进退之则。著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其理甚明。其事甚顺。圣之所以为圣。亦尽乎此而已。故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成覸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彼为此说者。岂故为是大谈高论。以诱人而为善也。诚有见乎此性之一同而无少差也。呜呼。吾之身。既有与圣人同者。则天下之可贵可重。孰有大于此者。而尚可以安于暴弃而莫之反乎。今人有尺寸之宝。居然而失之。则莫不失声嗟惋。竭力以求必得焉。此外物之小者耳。失之不足以甚惜。求之不可以必得。犹且如此。况以此性之大而为吾之所固有者。岂直尺寸之宝哉。而乃埋没委弃而不思所以复之。宁非惑欤。然求其所以复之。则无他焉。其端在于讲学。而所贵乎讲学者。将不在于力行以践其实耶。盖非读书穷理。以开其识。则固无以知其性之所固有。以为力行之本。而虽知之而行之不力。则所明又非已有。而亦不足以复其性矣。故子思之言曰。尊德性而道问学。盖力行者。尊德性之谓也。穷理者。道问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5L 页
学之事也。夫欲做圣人而不尊德性。固不能有所至。而欲尊德性而不道夫问学。亦无以成其功。此君子所以贵于讲学也。今诸君既有以始其事矣。亦无徒慕乎其名。而必有以务其实焉。无溺乎章句。无役乎诵说。必心体而躬履之。如说诚意。则曰吾之意诚乎否乎。说正心。则曰吾之心正乎否乎。说修身。则曰吾之身修乎否乎。说君臣。则必尽吾之义焉。说父子。则必尽吾之亲焉。说夫妇。则必尽吾之别焉。说长幼朋友。则必尽其序若信焉。其心常以为吾之行。不及于圣人。是吾之事。犹有所未了也。日讲其所未明。日勉其所未能。至于欲罢不能则乐。乐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岂不快哉。不然而只将古人言句。吟讽数饷。翻腾说话。了无得于吾之躬。则亦何益矣。窃观近日诸君之讲学也。于于以至。源源以会。惟恐其或后。则其于向善。可谓勤矣。独未知其心慕其名而为之耶。抑悦其实之为美也。慕其名而为之者。利欲诱之。俗论夺之。又焉知其终之无怠也。悦其实之为美。则其为之也。必无待乎他人之劝勉程督。而乐于自奋。如渴夫之趋泉。贪贾之赴货。夫焉有间断作辍而忧其终之或怠乎。诸君于玆二者。果安所出焉。孔子曰。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6H 页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徇名之为小人。务实之为君子。诸君其欲为君子乎。为小人乎。吾将观其终而验焉。
书吕氏童蒙训语。赠闵甥翼烈。
吕氏童蒙训曰云云。
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似是极钝工夫。然日日如此。又日日如此。至于一岁。则便辨得三百六十馀件道理。行得三百六十馀件难事。又至于三岁。则辨得千馀件道理。行得千馀件难事。诚如是则所谓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地位。夫岂难致。而去圣贤当亦不远。呜呼。人患无日新工夫耳。苟日新。何患其无成耶。
中庸鬼神说
中庸之论鬼神。始言其德之极盛。终又结之曰诚之不可掩如是。朱子又言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之为德者诚也。然则其为主理而言审矣。始读之。未尝不以是为正。及见尤翁说正如此。自此益信之以为定论。后因与人讲论。更玩章句之说。如曰阴之灵阳之灵。二气之良能。如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凡此皆若不专主乎理。而
书吕氏童蒙训语。赠闵甥翼烈。
吕氏童蒙训曰云云。
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似是极钝工夫。然日日如此。又日日如此。至于一岁。则便辨得三百六十馀件道理。行得三百六十馀件难事。又至于三岁。则辨得千馀件道理。行得千馀件难事。诚如是则所谓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底地位。夫岂难致。而去圣贤当亦不远。呜呼。人患无日新工夫耳。苟日新。何患其无成耶。
中庸鬼神说
中庸之论鬼神。始言其德之极盛。终又结之曰诚之不可掩如是。朱子又言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之为德者诚也。然则其为主理而言审矣。始读之。未尝不以是为正。及见尤翁说正如此。自此益信之以为定论。后因与人讲论。更玩章句之说。如曰阴之灵阳之灵。二气之良能。如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凡此皆若不专主乎理。而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6L 页
或问则大抵皆就气上说矣。于是又疑前见之不足以自信也。盖尝反覆思之而不得其说。一日忽恍然自笑曰。斯义也章句中。已自明言之。无他。只求之灵与良能足矣。灵与良能。是气机之至妙而与理合一。泯然无间者也。朱子又论良能曰。良能是说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措置。二气即阴阳。良能是其灵处。其示人之意切矣。又按语类。勉斋以为鬼神是形而下者。中庸之言。则是形而上者。朱子又云今且只就形而下者说来。但只是他皆从实理处发见。其为言岂不又甚明矣乎。曰然则中庸一书。主于明道。今以是若为主气而言者。其果无所伤乎。曰非然也。今此云云。只言其从气上说来耳。若其意之所重。则毕竟在理。而非专指其气也。若尤翁主理之论泛看。非不可喜。而但欠即气上说出。则为少疏耳。此余所以未敢终守者也。曰是则然矣。而费隐二字。朱子盖尝以道之体用为言。则其专主乎理。可知矣。今以鬼神为非专主乎理者。而乃于章下注。以费隐为说。无乃不类乎。曰此鬼神。正与鸢鱼。是一般意思。鸢鱼之飞跃。是气也。而以其恁地处。皆是道之体用也。故以费隐言之。今此鬼神之情状。盖亦莫非实理之所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7H 页
在。而其不见不闻。体物如在者。尤足以发明费隐之妙。今以是为言。又何疑乎。然既曰费隐。则依旧以道之体用言之。或者不察。乃有谓以气费隐。明理费隐者。费隐主乎理而言。安得有气费隐耶。此不可以无辨。
石室书院学规
一。入斋之规。无论长幼贵贱。有志读书为学者。皆可入。既入后。如有不修威仪。不谨言动。甚或失身败行。玷辱儒风者。斋任或诸生会议。随其轻重。或黜坐或黜院。若前日悖戾之人愿入。则使之先自改过饬行。熟观所为。决知其改过然后许入。
一。推一世之有位有德为士望所归者。为院长。择诸生中有识者一人。为掌议。又一人为有司。又一人为色掌。(京斋任亦同。)皆二周年而递。若有司院中有事。则不必拘此限。凡院中论议。掌议主之。而其大者。必禀裁于院长。凡院中之物出纳及斋直使唤什物有无。有司掌之。凡物皆有籍。递时按籍交付于代者。
一。每月朔望。斋任率诸生。具巾服诣庙。开中门焚香(斋任不在。则斋中年长者为之。)再拜。(序立则以年齿为之。)虽非朔望。诸生若
石室书院学规
一。入斋之规。无论长幼贵贱。有志读书为学者。皆可入。既入后。如有不修威仪。不谨言动。甚或失身败行。玷辱儒风者。斋任或诸生会议。随其轻重。或黜坐或黜院。若前日悖戾之人愿入。则使之先自改过饬行。熟观所为。决知其改过然后许入。
一。推一世之有位有德为士望所归者。为院长。择诸生中有识者一人。为掌议。又一人为有司。又一人为色掌。(京斋任亦同。)皆二周年而递。若有司院中有事。则不必拘此限。凡院中论议。掌议主之。而其大者。必禀裁于院长。凡院中之物出纳及斋直使唤什物有无。有司掌之。凡物皆有籍。递时按籍交付于代者。
一。每月朔望。斋任率诸生。具巾服诣庙。开中门焚香(斋任不在。则斋中年长者为之。)再拜。(序立则以年齿为之。)虽非朔望。诸生若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7L 页
自外新至。或自院辞归。则必于庙庭再拜。
一。每日晨起。整叠寝具。少者持帚扫室中。使斋直扫庭。皆盥栉衣冠。
一。平明。皆以巾服诣庙庭。不开中门。只再拜。出外庭分立东西。相向行揖礼。各退就斋室。
一。凡读书。必整容危坐。专心致志。务穷义趣。毋得相顾谈话。
一。凡食时。长幼齿坐。于饮食不得拣择。常以食无求饱为心。
一。凡居处。必以便好之地。推让于长者。毋得先自择占。年十岁以长者出入时。少者必起。
一。凡几案书册笔砚等物顿置。皆有常处。毋或散乱不整。不得以烟茶唾洟戏笔。点污窗壁。(亦不得着履升堂。)
一。常时恒整冠带。毋得亵衣自便。(亦不得着华美近奢之服。)必以九容持身。如对严师。终始不懈。
九容。○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一。凡言语必慎重。非文字礼法则不言。以夫子不语怪力乱神为法。且以范氏七戒。存心寓目。
七戒。○一不言朝廷利害边报差除。二不言州
一。每日晨起。整叠寝具。少者持帚扫室中。使斋直扫庭。皆盥栉衣冠。
一。平明。皆以巾服诣庙庭。不开中门。只再拜。出外庭分立东西。相向行揖礼。各退就斋室。
一。凡读书。必整容危坐。专心致志。务穷义趣。毋得相顾谈话。
一。凡食时。长幼齿坐。于饮食不得拣择。常以食无求饱为心。
一。凡居处。必以便好之地。推让于长者。毋得先自择占。年十岁以长者出入时。少者必起。
一。凡几案书册笔砚等物顿置。皆有常处。毋或散乱不整。不得以烟茶唾洟戏笔。点污窗壁。(亦不得着履升堂。)
一。常时恒整冠带。毋得亵衣自便。(亦不得着华美近奢之服。)必以九容持身。如对严师。终始不懈。
九容。○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一。凡言语必慎重。非文字礼法则不言。以夫子不语怪力乱神为法。且以范氏七戒。存心寓目。
七戒。○一不言朝廷利害边报差除。二不言州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8H 页
县官员长短得失。三不言众人所作过恶。四不言仕进官职趋时附势。五不言财利多少厌贫求富。六不言淫媟戏慢评论女色。七不言求觅人物干索酒食。
一。非圣贤之书性理之说。则不得披读于院中。(史册则许读。)若欲做科业者。必习于他处。
一。凡作文。必皆本之义理。毋得杂以异端诡怪之说。作字又必端严楷正。毋得放意潦草。
一。朋友务相和敬。相规以失。相责以善。毋得挟贵挟贤挟富挟多闻见。以骄侪辈。且不得讥侮以相戏谑。
一。各守一室。毋得纷纭参寻。或饭后夕间。有时相过。亦须从容讲磨。绝不可久坐閒话。以妨实功。
一。每食毕。或逍遥庭院。亦须徐行后长。秩然有序。
一。昏后明灯读书。夜久乃寝。
一。自晨起至夜寝。一日之间。必有所事。心不暂怠。或读书。或静坐存心。或讲论义理。无非学业。有违于此。即非学者。
一。书不得出门。(居斋时。如欲看读以标记。具姓着署。授西斋生之典守者而出之。览毕。即付典守者。还置书厨而始去。其标记如有閪失之患。则授受者皆论罚而推还之。)色不得
一。非圣贤之书性理之说。则不得披读于院中。(史册则许读。)若欲做科业者。必习于他处。
一。凡作文。必皆本之义理。毋得杂以异端诡怪之说。作字又必端严楷正。毋得放意潦草。
一。朋友务相和敬。相规以失。相责以善。毋得挟贵挟贤挟富挟多闻见。以骄侪辈。且不得讥侮以相戏谑。
一。各守一室。毋得纷纭参寻。或饭后夕间。有时相过。亦须从容讲磨。绝不可久坐閒话。以妨实功。
一。每食毕。或逍遥庭院。亦须徐行后长。秩然有序。
一。昏后明灯读书。夜久乃寝。
一。自晨起至夜寝。一日之间。必有所事。心不暂怠。或读书。或静坐存心。或讲论义理。无非学业。有违于此。即非学者。
一。书不得出门。(居斋时。如欲看读以标记。具姓着署。授西斋生之典守者而出之。览毕。即付典守者。还置书厨而始去。其标记如有閪失之患。则授受者皆论罚而推还之。)色不得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8L 页
入门。(博奕等具。亦不得入。)酒不得酿。刑不得用。(谓诸生以私事施笞杖之类。若属人得罪。院中行罚者。不在此例。但如守仆库直。非斋任则亦不得擅罚。)
一。有时归家。切宜勿忘院中之习。治心检身。应事接物。须要一一务尽道理。如或入斋修饬。出斋放倒。则是怀二心也。不可容接。
一。每朔望。诸生会于讲堂。令一人抗声读学规一遍。初入斋者。亦令先读一遍。如有放肆不如规者。论责。
赠洪乐莘
夫流俗之害。有甚于异端。一沦于此。终不可与议君子之道。此众人之所甚便。而君子之所甚恶也。故程子曰。人有四百四病。惟俗不可医。盖亦深恶之辞也。夫俗者。其目不可以胜举。而语其大。则曰无志趣。无见识。无操守。知有利害得丧。而不知有义理者。皆名之为俗。其安于此而不知所以医之者则固已矣。不然而欲医之。无他。亦思吾之所固有者与圣人同。其善终不容于埋没而自弃之者。大学所谓明德是已。人苟知有此。则必能勇猛发愤。善有未明。将有以明之。己有未克。将有以克之。求以至于得乎此而不但已也。诚如是。虽导之使为俗。亦不得矣。程子又言。言
一。有时归家。切宜勿忘院中之习。治心检身。应事接物。须要一一务尽道理。如或入斋修饬。出斋放倒。则是怀二心也。不可容接。
一。每朔望。诸生会于讲堂。令一人抗声读学规一遍。初入斋者。亦令先读一遍。如有放肆不如规者。论责。
赠洪乐莘
夫流俗之害。有甚于异端。一沦于此。终不可与议君子之道。此众人之所甚便。而君子之所甚恶也。故程子曰。人有四百四病。惟俗不可医。盖亦深恶之辞也。夫俗者。其目不可以胜举。而语其大。则曰无志趣。无见识。无操守。知有利害得丧。而不知有义理者。皆名之为俗。其安于此而不知所以医之者则固已矣。不然而欲医之。无他。亦思吾之所固有者与圣人同。其善终不容于埋没而自弃之者。大学所谓明德是已。人苟知有此。则必能勇猛发愤。善有未明。将有以明之。己有未克。将有以克之。求以至于得乎此而不但已也。诚如是。虽导之使为俗。亦不得矣。程子又言。言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9H 页
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此其所以医之之术也。今仲任将思吾之所固有者而求必得之。以自立于圣人之徒乎。抑将同流合污。甘心为俗人乎。是则在仲任自择。岂他人所能与哉。仲任其熟思之而复于我。丙子九月。秋水翁。
老牧窝李尚书遗事总论
公姿貌魁伟凝重。望之如岳镇。而内实坦然仁厚。与之言。和气可掬也。平居作事必周慎。而尤以敦本务实为主。不喜皎厉矜高以为名。至其意有所执守。又确然有不可挠者。居家尚节俭。被服如寒素。其事所后大夫人及所生继母。皆至孝。在侧怡愉色笑若婴儿。苟亲所欲。毫发无所违。值生朝寿席。必为之称觞献祝。弹琴自歌起舞以为乐。及其没。皆以善丧闻。与诸弟极其友爱。待宗族曲有恩义。与人交。能笃于诚信。终始无少变。其在官。忠勤廉白。出入内外。皆有声绩可纪。立 朝四十年。壹心自信。不喜立党自树。以言议相颉颃。以趋时好。然每 国家有事。 上躬有失。未尝不至诚忧叹。知无不言。言无不罄。或屡触忌讳。至于摈斥狼狈而不悔也。公自庚子以来。目见时事日危。固已不乐仕进。尝逡巡乞外。因自屏于畎亩。
老牧窝李尚书遗事总论
公姿貌魁伟凝重。望之如岳镇。而内实坦然仁厚。与之言。和气可掬也。平居作事必周慎。而尤以敦本务实为主。不喜皎厉矜高以为名。至其意有所执守。又确然有不可挠者。居家尚节俭。被服如寒素。其事所后大夫人及所生继母。皆至孝。在侧怡愉色笑若婴儿。苟亲所欲。毫发无所违。值生朝寿席。必为之称觞献祝。弹琴自歌起舞以为乐。及其没。皆以善丧闻。与诸弟极其友爱。待宗族曲有恩义。与人交。能笃于诚信。终始无少变。其在官。忠勤廉白。出入内外。皆有声绩可纪。立 朝四十年。壹心自信。不喜立党自树。以言议相颉颃。以趋时好。然每 国家有事。 上躬有失。未尝不至诚忧叹。知无不言。言无不罄。或屡触忌讳。至于摈斥狼狈而不悔也。公自庚子以来。目见时事日危。固已不乐仕进。尝逡巡乞外。因自屏于畎亩。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89L 页
至 上初服。朝廷始复清明。公亦感激眷遇。不忍便诀。间以讨复大义。数为 上言之。时 上已务包荒。多不见察。而公益知不可为矣。居无何。群奸复得志。荡平之论大行。当时士大夫莫有能自守而不受变者。公于是慨念忠逆倒易。薰莸杂进。耻与之周旋其间。有 除辄不拜。间因 国有变故与或不得已。而黾勉暂出。亦未尝少淹。虽以是屡被 严谴。终不自贬以苟合。难进易退之操。老而弥劲。至屡请致仕。卒不得遂其志。而其身常偃蹇流落于江湖之上。由是士论浩然归重。而莫不服其晚节之益高。称之为元祐完人。及闻其丧。知与不知。皆叹息相吊以为善类无福。一世之领袖亡矣。呜呼。此岂有所私而然哉。
书赠李生浣
往李君季新。既以其考松岩先生状文。来谒余于秋水轩中。仍留讲大学一书而归矣。今又以其先稿谋行于世。猥使余有所与闻。临别。余告之曰。今子乐有贤父。而惧其文之湮没而无传也。不计其力之不逮。而求以垂之不朽。其孝可谓笃矣。虽然。使其文之印之于板。曷若使其道之印之于吾身乎。印之于板者。板毁则已矣。印之于吾身者。其传也岂有失乎。君曰
书赠李生浣
往李君季新。既以其考松岩先生状文。来谒余于秋水轩中。仍留讲大学一书而归矣。今又以其先稿谋行于世。猥使余有所与闻。临别。余告之曰。今子乐有贤父。而惧其文之湮没而无传也。不计其力之不逮。而求以垂之不朽。其孝可谓笃矣。虽然。使其文之印之于板。曷若使其道之印之于吾身乎。印之于板者。板毁则已矣。印之于吾身者。其传也岂有失乎。君曰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0H 页
善。愿有以书之。余又曰。使其言之识之于书。曷若使其意之识之于吾心乎。识之于书者。书亡则亦已矣。识之于吾心者。其警也岂有忘乎。君曰。虽然。愿卒受之。归以常目焉。虽在千里。犹朝夕一席。则书亦岂无助乎。余曰诺。先生之道。已载于其所著之书与吾之所为状文者备矣。盖其论说义理治心制行之方。无一不禀于朱子之法门。朱子一生精力。自谓尽在于大学。而孔子之所谓志于学者。即大学之道是已。然则欲求先生之道者。亦于是而已。而所谓明德者。夫人皆有之。反以求之子之身。则又岂有不全者哉。患志之不笃耳。志之苟笃。吾未见其不获也。其次第功程。则讲之于前日者。不为不详。呜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他。在乎笃志而已。异日重来。吾将望子之眉睫而验其有得焉。戊寅五月十四日。云叟书。
书示黄胤锡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理窟曰。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死也。终是伪物。当
书示黄胤锡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理窟曰。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死也。终是伪物。当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0L 页
以木偶人为譬。以自戒知息为大不善。因设恶譬如此。只为不息。
黄君永叟从余讲大学一书。将归请一语为赠。余于大学。尝最爱太甲盘铭两语。而理窟中论不息之义。又有足以发其馀意者。遂并书以与之。仍更思之。学莫大于不息。而不息之要。又莫切于敬之一字。敬者一心之主宰。通动静而贯始终者也。苟此主宰不立。虽欲不息得乎。以此尝以玉藻九容。程子整齐严肃主一无适之说。所以告之者。盖不一矣。今于此又申之以为永叟不息之助。又书。
书示李英裕
器欲弘。弘则多受。质欲重。重则厚载。宁短于才。欲优于德。逊志下学。不忧上达。立志贵早。用力贵专。
书洪生乐真扇面
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学者一日十二时中。无论小事大事。目中只见义之当为与否。不问其利与不利。所行常在于义而不在于利。不患不为君子。其要又在居敬穷理。洪君克之今日来讲邹书首章。故书此与之。甲申孟夏。书于云楼。
示诸生
黄君永叟从余讲大学一书。将归请一语为赠。余于大学。尝最爱太甲盘铭两语。而理窟中论不息之义。又有足以发其馀意者。遂并书以与之。仍更思之。学莫大于不息。而不息之要。又莫切于敬之一字。敬者一心之主宰。通动静而贯始终者也。苟此主宰不立。虽欲不息得乎。以此尝以玉藻九容。程子整齐严肃主一无适之说。所以告之者。盖不一矣。今于此又申之以为永叟不息之助。又书。
书示李英裕
器欲弘。弘则多受。质欲重。重则厚载。宁短于才。欲优于德。逊志下学。不忧上达。立志贵早。用力贵专。
书洪生乐真扇面
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学者一日十二时中。无论小事大事。目中只见义之当为与否。不问其利与不利。所行常在于义而不在于利。不患不为君子。其要又在居敬穷理。洪君克之今日来讲邹书首章。故书此与之。甲申孟夏。书于云楼。
示诸生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1H 页
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辟之干。朱子所谓程子最有功于圣门。是敬之一字者。如此两语是已。
九容四勿。于日用工夫最切。
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为道而不求之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者。非圣人之学也。其说莫备于小学。而其论敬字。又自心术威仪言语。以至衣服饮食精粗表里。无所不尽。盖欲明伦而不本于敬身。则亦不能以自明矣。此学者终身工夫。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凡吾党之士。曷不相与孜孜乎。
麟孙名字说
天地之气之淳者。于人为圣为贤。于物为麟为凤。麟又四灵之长。而其德为仁。吾故名汝曰麟淳。字汝曰仁瑞。欲汝之似麟而仁也。圣贤之为德。亦仁而已。又欲汝之仁而进乎圣贤也。虽然。知仁之可好而不知不仁之可恶。吾未见其尽夫仁也。故又欲汝之恶不仁而仁也。麟淳勉乎哉。丙戌季春。云楼老叟书。
麟淳婚行时书赠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往迎尔相。勖帅以敬。正身正家。惟此行权舆。夙夜无忽。惟尔祖尔嘉。
九容四勿。于日用工夫最切。
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为道而不求之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者。非圣人之学也。其说莫备于小学。而其论敬字。又自心术威仪言语。以至衣服饮食精粗表里。无所不尽。盖欲明伦而不本于敬身。则亦不能以自明矣。此学者终身工夫。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凡吾党之士。曷不相与孜孜乎。
麟孙名字说
天地之气之淳者。于人为圣为贤。于物为麟为凤。麟又四灵之长。而其德为仁。吾故名汝曰麟淳。字汝曰仁瑞。欲汝之似麟而仁也。圣贤之为德。亦仁而已。又欲汝之仁而进乎圣贤也。虽然。知仁之可好而不知不仁之可恶。吾未见其尽夫仁也。故又欲汝之恶不仁而仁也。麟淳勉乎哉。丙戌季春。云楼老叟书。
麟淳婚行时书赠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往迎尔相。勖帅以敬。正身正家。惟此行权舆。夙夜无忽。惟尔祖尔嘉。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1L 页
谨尔威仪。慎尔言行。恭以接物。俭以饬躬。无玩细好。而陷大欲。惟忠孝正直。惟问学是力。惟先烈是承。惟尔祖言勿忘。
丁亥内丧记
魂帛用束帛之制。常时不覆盖。不覆帕。(帕覆倚子。)奠上食。不立置。奉入灵床。亦只安衾上。
奉魂帛出入灵床。自成殡日始。
小敛。主人白巾缳绖。
上食。进茶不抄饭。
月半无奠。(用士礼也。)
吊。主人哭拜。宾答拜致慰辞。主人又哭。馀如常仪。
祖奠遣奠。不盛设。(只依家礼。)
玄纁奠于柩上两旁。玄右纁左。
题主。不别设奠。只改斟酒。
返魂。用灵车不用轿。
虞卒哭三献。献者外皆不哭。(主人以下皆哭。乃丘氏说。非礼意也。)
练服。冠深衣练。祭服。易而不练。绖则葛。
练后朝夕无特谒。自有其义。行之虽亦近厚。而犹可入更思。
心性气质说。示李敏哲。
丁亥内丧记
魂帛用束帛之制。常时不覆盖。不覆帕。(帕覆倚子。)奠上食。不立置。奉入灵床。亦只安衾上。
奉魂帛出入灵床。自成殡日始。
小敛。主人白巾缳绖。
上食。进茶不抄饭。
月半无奠。(用士礼也。)
吊。主人哭拜。宾答拜致慰辞。主人又哭。馀如常仪。
祖奠遣奠。不盛设。(只依家礼。)
玄纁奠于柩上两旁。玄右纁左。
题主。不别设奠。只改斟酒。
返魂。用灵车不用轿。
虞卒哭三献。献者外皆不哭。(主人以下皆哭。乃丘氏说。非礼意也。)
练服。冠深衣练。祭服。易而不练。绖则葛。
练后朝夕无特谒。自有其义。行之虽亦近厚。而犹可入更思。
心性气质说。示李敏哲。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2H 页
性之训。当曰纯善。心之训。当曰至神至灵。气质之训。当曰有清有浊有粹有驳。若形质则栗翁所谓不可变丑为妍。变短为长是已。性是气之理。心是气之精爽。气质是其粗处。形质又粗了。形质局定而不可移。气质可以变化。气质之所以变化。以至神至灵之心。而配纯善之理。故有以能运用而变化之耳。
书与朴生泰谦
余常爱韩愈朝耕暮读之语。书不读。不能知所以为人之理。人而不知所以为人之理。曹交所谓食粟而已。与禽兽何异。人无食不生。不知所以为人之理。虽生犹无生。甚或不如无生者矣。彼谓不遑于谋食而不能为学者。非养小而失大欤。况耕田之暇。不患无读书之时乎。古之豪杰之士。奋乎畎亩之中。而能为圣贤事业者何限。子其归而思之。
书与金祖范
程先生论敬字。爱说主一无适。然又必曰。整齐严肃心便一。盖外面才整齐严肃。其心不期存而自存矣。朱子亦以正衣冠尊瞻视整容貌谨威仪为言。心无形像。如何捉得定。须就外面有形像处下手做去。方有依据。如玉藻九容。亦是持敬之要法。如是而又时
书与朴生泰谦
余常爱韩愈朝耕暮读之语。书不读。不能知所以为人之理。人而不知所以为人之理。曹交所谓食粟而已。与禽兽何异。人无食不生。不知所以为人之理。虽生犹无生。甚或不如无生者矣。彼谓不遑于谋食而不能为学者。非养小而失大欤。况耕田之暇。不患无读书之时乎。古之豪杰之士。奋乎畎亩之中。而能为圣贤事业者何限。子其归而思之。
书与金祖范
程先生论敬字。爱说主一无适。然又必曰。整齐严肃心便一。盖外面才整齐严肃。其心不期存而自存矣。朱子亦以正衣冠尊瞻视整容貌谨威仪为言。心无形像。如何捉得定。须就外面有形像处下手做去。方有依据。如玉藻九容。亦是持敬之要法。如是而又时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2L 页
时唤醒提撕。不令昏昧。则庶表里交进矣。
书示李敏修
汲汲乎无欲速也。徐徐乎无或怠也。怠则忘。欲速则助长。
书所以维持此心。且书不读。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书之不可以少废如是。然夫子必先之以弟子之职。后及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此圣人教人之法。学者须先识其意而深体行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践形尽伦而已。
渼湖集卷之十四
婚书
长子履安婚书
愿有室家。盖均父母之念。嗣为兄弟。复讲婚姻之欢。恭修古仪。谨致俪币。伏惟令从父弟之第一女。柔嘉夙著于闺壸。不烦姆师之功。而致谦之从祖弟子元行之第一男履安。诗礼无闻于家庭。有愧前人之学。虽幸契好之益笃。实惧才业之不侔。惟雷风恒久之吉辞。早验神明之告。庶鼓瑟友乐之贤配。终光先妣之承。欣祝之深。敷陈何既。
代人婚书
恨未洒扫。久仰先生之风猷。幸得扳联。遂托后承之
书示李敏修
汲汲乎无欲速也。徐徐乎无或怠也。怠则忘。欲速则助长。
书所以维持此心。且书不读。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书之不可以少废如是。然夫子必先之以弟子之职。后及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此圣人教人之法。学者须先识其意而深体行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践形尽伦而已。
渼湖集卷之十四
婚书
长子履安婚书
愿有室家。盖均父母之念。嗣为兄弟。复讲婚姻之欢。恭修古仪。谨致俪币。伏惟令从父弟之第一女。柔嘉夙著于闺壸。不烦姆师之功。而致谦之从祖弟子元行之第一男履安。诗礼无闻于家庭。有愧前人之学。虽幸契好之益笃。实惧才业之不侔。惟雷风恒久之吉辞。早验神明之告。庶鼓瑟友乐之贤配。终光先妣之承。欣祝之深。敷陈何既。
代人婚书
恨未洒扫。久仰先生之风猷。幸得扳联。遂托后承之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3H 页
姻好。肆有薄币。庸展古仪。伏惟令某亲第几女。德已著于柔嘉。夙有女士之闻。而某之某亲第几男某。学未讲于诗礼。莫述先人之传。自顾声徽之不侔。惟喜臭味之相近。乏子容复圭之行。虽愧名门之求。追少君挽车之风。伫看令德之教。其为庆祝。曷可敷陈。
回徐氏定书
夙佩旧德。仰华闳而莫攀。遂讲新婚。辱草茅而为好。幸臭味之是近。愧声猷之非侔。伏惟令第三弟。诗礼早闻。著南宫三复之美。器度故异。追东床独卧之奇。而致谦之从祖弟子元行第一女。训敕多疏。未谙酒食之议。德容少习。况论家室之宜。不意柯斧之求。乃误葑菲之采。虽门阑乘龙之喜。无以能堪。而乡里挽鹿之风。庶或可企。其为庆祝。岂容敷陈。谨白。
渼湖集卷之十四
赞
栗谷先生赞
有英迈绝异之姿。有清通正大之胸。恳恳乎其致君泽民之志。卓卓乎其继往开来之功。翱翔岩廊。则百僚瞻其瑞辉。栖迟江湖。则四方薰其化风。豁然天开而海阔。皎然日光而玉洁。岂不信三代上人物而为诸儒宗耶。
知守斋俞相公画像赞
峨冠长佩。伟然拱立。崇山钜泽。龙虎不测。智足以任经纶。行足以表搢绅。昌言正议。善类气伸。鞠躬而登殿陛。 人主为之改容。屏迹而卧江湖。四方望其有为。噫。天之降大任。而不使究其用者时欤。抑自为善藏者欤。吾不得以知之。
养之画障赞
巉岩之壁。洒落之瀑。干云之干。千寻无曲。参于一室。凛然发肃。愿与子而周旋。又将揭夫颓俗。
渼湖集卷之十四
铭
万东庙铭
帝奠神京。临于万方。翼翼明堂。有巍有煌。谁其祀之。裨海之东。不僭不渎。不抑其崇。于戏 皇恩。实维父母。维天无极。我其敢负。昔在壬辰。岛夷猖獗。生灵血肉。 庙社颠𡰈。 君臣势穷。雪涕临江。我其内附。控于 大邦。 天子曰咨。毋烦尔忧。予有金帛。予有戈矛。六师东出。如霆如雷。砰𥔀震叠。如崩如摧。乃剿凶残。乃靖土宇。民乃有遗。乃抱乃乳。 王曰再造。万世弗忘。何以报之。矢共存亡。不吊 皇家。甲申春季。都城失守。鬼屃神奰。地拆天崩。事有罔极。自昔运讫。靡
回徐氏定书
夙佩旧德。仰华闳而莫攀。遂讲新婚。辱草茅而为好。幸臭味之是近。愧声猷之非侔。伏惟令第三弟。诗礼早闻。著南宫三复之美。器度故异。追东床独卧之奇。而致谦之从祖弟子元行第一女。训敕多疏。未谙酒食之议。德容少习。况论家室之宜。不意柯斧之求。乃误葑菲之采。虽门阑乘龙之喜。无以能堪。而乡里挽鹿之风。庶或可企。其为庆祝。岂容敷陈。谨白。
渼湖集卷之十四
赞
栗谷先生赞
有英迈绝异之姿。有清通正大之胸。恳恳乎其致君泽民之志。卓卓乎其继往开来之功。翱翔岩廊。则百僚瞻其瑞辉。栖迟江湖。则四方薰其化风。豁然天开而海阔。皎然日光而玉洁。岂不信三代上人物而为诸儒宗耶。
知守斋俞相公画像赞
峨冠长佩。伟然拱立。崇山钜泽。龙虎不测。智足以任经纶。行足以表搢绅。昌言正议。善类气伸。鞠躬而登殿陛。 人主为之改容。屏迹而卧江湖。四方望其有为。噫。天之降大任。而不使究其用者时欤。抑自为善藏者欤。吾不得以知之。
养之画障赞
巉岩之壁。洒落之瀑。干云之干。千寻无曲。参于一室。凛然发肃。愿与子而周旋。又将揭夫颓俗。
渼湖集卷之十四
铭
万东庙铭
帝奠神京。临于万方。翼翼明堂。有巍有煌。谁其祀之。裨海之东。不僭不渎。不抑其崇。于戏 皇恩。实维父母。维天无极。我其敢负。昔在壬辰。岛夷猖獗。生灵血肉。 庙社颠𡰈。 君臣势穷。雪涕临江。我其内附。控于 大邦。 天子曰咨。毋烦尔忧。予有金帛。予有戈矛。六师东出。如霆如雷。砰𥔀震叠。如崩如摧。乃剿凶残。乃靖土宇。民乃有遗。乃抱乃乳。 王曰再造。万世弗忘。何以报之。矢共存亡。不吊 皇家。甲申春季。都城失守。鬼屃神奰。地拆天崩。事有罔极。自昔运讫。靡
渼湖集卷之十四 第 294H 页
社不屋。维 帝义烈。日星在天。孰是弗忌。以我鼎迁。峨峨皇极。犬戎之坐。奕奕冠裳。伊衽之左。桓桓 宣文。枕戈于宫。血渍麟经。厥有臣同。我修我攘。扬我义旌。廓其腥秽。以复周京。有不效死。实背我 皇。 宣文赍志。臣乃遁荒。滔滔江汉。亦朝于东。逝以日夜。我思靡穷。有兀新宫。庶右我侑。 帝其顾予。罔谓是陋。粤瞻 帝居。 九庙既墟。芒芒禹迹。壹以沦胥。孰如吾邦。于极维星。维山岩岩。维涧清泠。涧亦有毛。山亦有桂。觞之豆之。可以飨 帝。帝陟降止。龙驾洋洋。右祖左 孙。俨其垂裳。虔虔 先后。亦来于庭。依其黼座。忾其叹声。云台在傍。弓岩在前。勿忘勿替。有临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