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渼湖集卷之九
渼湖集卷之九 第 x 页
渼湖集卷之九
 书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1H 页
答李浣
一别三年。今春又向阑矣。悠悠瞻想。实劳我心。忽此朱生之至。获承手教。谨审春寒。学履增重。区区惊慰。殆无异天外消息也。元廑保衰躯。而才经亡侄终祥。又哭其孀。情理悲惨。如何可堪。年来室忧常剧。冗挠日甚。两目全昏。白昼看文字。亦不得分明。虽不废朋友讲说。自家诵读之功。则几乎全抛矣。每只抚卷长叹。奈何奈何。程先生涵养进学两句语。真学者第一切要工夫。朱子论学。每以是举起为说。独未有真以此事实心体当。果收其效者。可为叹惜。今贤者乃于此深得其趣。则先生吃紧为人之意。其不虚负矣。何喜如之。更愿于前所谓实心二字。加意用力也。此外又何言哉。朱君信是佳士。但留日无多可恨。而亦以一部曾书对讲而去。如左右往岁之为者。恐不免草草。想归日好与反覆也。不宣。
答族弟宅行
 臣视君如寇雠云云。
此对齐王论君待臣之义。故言吾之所以待彼者如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1L 页
此。则彼之所以待我者又如此。盖据凡情而言。明其感应报施之道。其可畏至此耳。非谓君子之心。必当如是也。尹氏尝论此。而曰此三句。说君臣相待厚薄感应之理。非谓待之之礼。当如寇雠可诛可杀也。若如是。是孟子教人臣与人君为怨敌。无此理也。朱子又于或问。以此为善。其意亦可知也。且集注特取载杨氏说。则此便是朱子之所发明也。何得谓无一言发明耶。且凡学者于圣贤之论。如有见不到信不及处。反覆深思。以求其意之所在可也。遽断之曰非是。岂非僭率之甚乎。
 
子濯孺子云云。
师生之恩私也。君臣之义公也。私恩公义。有可以两全而无害。则两全之可也。有不容于两全。则不敢以私恩而害公义。当量其轻重而使合于义可也。程子南轩说。(在小注中。)恐无可疑。朱子所谓皆无足论者。非谓庾斯之废公。同于羿蒙弑君之罪。槩言其事皆无可取云尔。
答族弟宅行
岁暮相思益苦。忽因涑人承帖。喜审近来动止。但疠气见逼。殊以为念。忧患废书。固所难免。而人之为学。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2H 页
亦岂专恃于文字之末而已哉。不知日用动静。能不废提撕收敛之功。而苟有实心。虽忧患之中。又岂无时时诵读之暇。而今此所示。若其间全无所事然。无乃安于逸豫而几于肆欤。从来吾弟病痛。多在悠泛上。幸取丹书敬怠之训。痛自检省而勇改之。千万千万。不然。更无救拔处也。朴君相守此久。甚慰穷寂。日间亦非无讲说。而终患其少坚志确操。未知将来能自植立不退转否。其中朋友。大抵类此。全无向来从游之效。念此自无实作。宜其无所及人者如是也。区区惶愧。又何胜言。不宣。
答姜翰
 周礼六德云云。
仁义二字。虽若无彼此之异。而一是就性上说。一是就心得处说。不必牵合而为比也。
 箕子佯狂而隐云云。
箕子之不复谏。所谓纣无悛心。则知其无可奈何而止之者是也。去与隐大不同。去者决然去国之谓也。隐者泯然隐迹之谓也。虽不至于去国。佯狂自晦。岂不可以为隐耶。
答禹昌洛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2L 页
乐岁终身饱。终身之义。
终身犹俗言一生。一生亦非必限此身之至死为言。只说其常常地如此。此与论语终身诵之之终身同。盖亦常常地诵之云尔。非谓限死诵之也。
 教玉人之教字。是训字意耶。使字意耶。
以使字意看似胜。
答禹昌洛
读礼今已卒业否。礼有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之文。则如乐记之类。姑舍为宜。遣奠。虽葬在家后。亦何可废也。迁柩就舆。家礼明言纳舆于中庭。则处所非所疑也。今或于门外行之。中庭窄狭难容。则盖亦有不得不然者矣。无论远近。何可不用舆也。来示恐误矣。
答俞汉祯
子虽幼。礼有以衰抱之之文。以儿名题主无疑。若祭奠之事。则季氏当告由而摄行之矣。
主妇亚献当阙之。嫂叔何可共事也。
答俞汉祯
 朝祖时。礼无告辞。以平时远出告祠之义言之。当其永归。岂可无告耶。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3H 页
礼所不言。只得不行而已。且生时之告。皆自告也。死者不能自告。故只以其柩就辞耶。
 迁于厅事者。盖以其平日行礼之处故耳。先季父当初避寓汉祯家。非平日行礼之处。此一节阙之无妨耶。
丧礼即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迁柩于厅事。皆即远之义也。虽所殡非平日所居。而殡既启则似不可去此一节。依丘氏略移动之说行之如何。
 近世葬家偏信风水之说。不用地灰。愚意恐未安。未知略用数三寸如何。
极是。尤翁木根从下穿上之说。亦不可不虑。家礼则圹底所用之灰与四方所筑。其厚皆同矣。
 或云礼有幠用侇衾之文。而此则为其形露也。柩既入圹则不当用之。但家礼既有再整柩衣之文。恐不可不用否。
上说似然。而家礼既有再整柩衣之文。故皆不敢去之矣。
 家礼反虞后始椟。极有可疑。故顷日仰问。则答以极有精义不可违。愚昧未晓。愿闻其故。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3L 页
发引。以箱盛主置帛后。反哭。出帛箱置主后。其于舍旧从新之际。用意极精微。主之必至家椟之者。义或在此欤。
答俞汉祯
所谕祠堂晨谒。三年中姑废者。为得之。而朝哭之不待盥栉则恐未然。自虞以还。已许沐浴。则自与未葬有异矣。居丧出入。固为未安。而或为丧故及不得已者。则古人亦有朴马布鞍之说。如尊今日事势。诚亦有难免者耶。然痛迫二字甚好。须于不得已之中。常存此个意思。则其可已者。亦自不得不已矣。
答俞汉祯
 家礼练时去负版衰辟领。而仪礼,礼记。并无去之之文。若从古礼受葛。而去负版等物。则恐两违于仪礼,家礼。不如纯从一礼。未知如何。
既受葛。则负版衰辟领。亦不去为是。
 练后几筵。退溪以为晨昏当展拜。今可从否。
礼既无文。虽不行。恐未为失。愚则居忧时。尝未行之矣。
 出继人居本生丧。既阕服。常侍几筵申心丧。而有来吊者。则哭而拜之。一如服衰时耶。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4H 页
略依檀弓将军文子之丧。除丧受吊之礼为得否。然亲戚及情厚者请吊。则亦不必然否。
答俞汉祯
妇人题主不书贯。尤翁有定论。遵而行之。有何不可。但一庙中。若有以上神版。而或有已书贯者。则异同为难耶。似闻此家只奉三世之祀。然则亦无拘矣。
与俞汉祯
向来讲席违会。至今为恨。而栖院之约。每至纬繣。虽缘事势之固然。如是因循。岁不我与矣。濂翁之言曰。道义由师友有之。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盖此事其本固是在我。而至若观感讲磨之益。师友之功。不可诬也。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师友之所在。岂非学者之肆乎。未有不居其肆而能成其事者也。每以是窃为吾党之独学者。惧且闷焉。不知吾友以为如何也。
答俞汉祯
支子祔祭。宗子有故。则当用摄主行之。若宗家相远。未及告于宗祠。则势当阙此一款矣。然不可因此无事。追后具由告之。似为周详矣。此尤翁答人书。可据而行。然追后告由一节。虽不行亦可。盖虽用纸榜。既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4L 页
已行祔矣。何必追告也。
程子曰。合葬用元妃。张子曰。继室别为一所可也。朱子曰。今人夫妇未必合葬。继室别营兆域。宜亦可耳。(右见备要治葬条。)朱子曰。唐会要中。有论凡是嫡母无先后。皆当并祔合祭。与古者诸侯之礼不同。盖后世继室以礼聘娶。自得为正。又曰。横渠说。亦推之太过。(右见备要吉祭设位条。)据此朱子前后两说。则葬虽只祔元妃。继室则别营兆域可也。然细玩宜亦可三字。则其非以继室为必不当合葬之意。亦可见矣。祭时设位。以横渠说为推之太过。则其神主之宜一并合椟。又明矣。无论葬与庙。其位则皆用男右女左为是。葬时男居中而前后配居其左右。自是世俗所为。未必有古据。然若继室多者。只用东西排葬。则难得如此大穴。所谓品字之类。无亦出于不得已而然耶。然则只祔元妃。尤为简当耶。
答俞汉祯
 若不逮事。则虽祭祖考妣。不当举哀。而从祖父从叔父或承颜。则当举哀否。
欲哭则哭。亦何妨。
 汉祯于考妣祖考妣。则食素三日。于曾高二日。或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5H 页
曰。以家礼之文看之。是日不饮酒食肉。祭前行素无义。此说未知何如。
家礼之文虽如此。近世先贤前期不肉者为多云。
答俞汉祯
私家祭祀之用醴。实今世之所通行者。自有近日用玄酒之 教。又皆有惶恐之意。如来示者多矣。然如必用玄酒。则宁阙之耳。玄酒岂是祼荐之物耶。然尚未敢决定。欲更询于知者。以此定夺则未闻也。
答吴伟
所谕谨悉。以东为上。朱子于沧洲之祠已如此。盖原于古者昭穆之法也。今日影堂。文谷居西。三渊居东。则昭穆紊矣。此所以有前日之言。而但祠宇中位次。又以静观居西。农岩居东。则其紊与影堂同矣。一改而一不改。得无有斑驳否。然祠宇有未易轻议。而影堂既是别处。则于此而为之兆。亦无不可耶。此事事体既重。早晚更禀院长以处之。不害为慎重之道否。
答徐迥修
闻已始科业。所作何文。而今至几篇耶。此事虽小。做便力做。不可悠悠。做既不熟。每临科期。辄屈首此中消磨。可惜日月。其于夺志妨工。为害岂不尤大耶。愚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5L 页
于少日。亦不免为此。多与年少朋友相处。流循狂妄。所失非一。追思甚可愧笑。切愿贤者戒之也。
答徐迥修
自闻遘疠。日夕焦忧。不意忽得手书之辱。笔画精健。无异旧时。可想体中之快安。惊喜之极。殆不可为状也。不审日来将摄益如宜。千万愈谨少愈之戒。以慰慈念。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朱子释之曰。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此说尤极痛切。令人殆欲流涕。况今日尊大夫人积忧深伤。所以为虑者。当益无所不至。尊之所以体之者。宜如何也。所谓守其身一语。其中尤包得多少。此宜一一推究。皆有以谨之不可忽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此最为人道大根本处。于此不能自尽。亦无事乎为学矣。如何如何。不宣。
答徐迥修
忽此辱帖。获审直中动止佳福。且日再登 筵。多所讲论文义之外。往往有所陈说。虽未得其详而已。令人喜剧。万一因此有补于 睿德之成就。此何等大事。而乃以易入难出。为若可闷者耶。幸益加意努力。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6H 页
以程先生斋宿进讲为法。未进之前。先以当讲之书。端拱正坐。烂熟读过。使其义理常浃洽透彻。无疑于吾心然后。尽诚而发之。庶几感动 睿聪。不虚为应文备数而止。帝王之学。自与韦布迥别。不但在于区区文义之末。向所以劝读朱子书者。正为此也。不宣。
与徐迥修
南海黑山。善恶何有。而 天威去益严重。想以此惶悚尔。移配之 命。及于何日何地。途间苍黄。为之增叹。不知方到何处。而兼程疾驱。能无深伤否。计此书到日。已坐烟瘴窟里矣。能学古人之面如红玉。则亦可以慰老亲千里之忧矣。夏序且届。雾湿虫蛇之患。果比所闻何如。闻有新掘井泉颇胜。然否。风土凡百。不至甚难堪否。昔了翁说人当自试。以观己之力量。今日真试一遭。涉鲸涛如履平地。讽诵圣贤经传。如只在自家房闼里。亦可以乐而忘忧矣。近连得尾信。大夫人幸无恙。痘儿亦安好。快男能无废书课。可勿念也。
答徐迥修
自君之往。声闻漠然。日夕忧郁。几乎欲病。寅奴回。始得手字。审到配无挠。身健心泰。种种喜剧。其中往往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6L 页
有无异面谈者。信乎书不可少。而亦觉惠州之不在天上也。信后天时渐热。瘴雾虫蛇。果与所闻何如。体中一向无恙否。所谕无不可居之地。无不可堪之事者。尽是好语。然处之亦自有术。须是日间将庄敬二字。以之抖擞精神。收摄身心。常不令入于颓惰散缓之域。自然清明刚健。外邪犯他不得。又以所求朱子之书。潜心研究。得义理真味。则患难厄穷。真可以乐以忘之矣。昔退陶先生。常于暑月中。终日贪玩此书。人有言者。则以为读此书。令人肝膈生凉。不觉暑之为热。诚如是者。何病乎瘴雾。何患乎虫蛇。而前书所谓面如红玉者。亦何遽不及古人耶。向来风波。近因国家多事。似少定叠。且观此去小纸。 天威亦自向霁。 圣心至仁。终必释然。但闻君杜门草奏。至于如我者。亦未尝几微及此。而今乃以必不自办。见疑于明主。无乃平日所树立。自不能挺特。以致如此耶。还可一笑也。似闻其中人才。亦有可教语者。前后谪客之往。或且有越海从学者。不知今亦有此否。果然。亦足慰其牢骚之怀而不患于相守之无人耶。饮啖凡百之可以伤人者。以君慎摄之密。当不至远贻亲忧。而水虽不佳。要作汤极熟而饮之为最良。且罕饮尤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7H 页
妙云。可依此试之否。其间风土。閒时可作一纪实文字。因书见寄否。所欲言何限。而临书又十忘八九。可叹。万万只冀坎亨增吉。
与徐迥修
冬春以还。绝不通闻问。日夕忧郁。殆令人欲病。向自尾泉始传到二月二日手书。得审新年动止。惊喜之剧。真无异天上消息。但风气凡百。既如许不佳。饥饱寒暖。又无以自适。重以离亲去国之愁。无或郁悒以成疾乎。然古之君子所以处乎患难穷厄。而逌然不以动心。如视乐地者。岂不以其中诚有自得。足以乐以忘忧而然欤。是道也别无他妙。前已屡进其方。诚取庸,学,语,孟,朱子之书。日敛襟危坐而读之。不以一毫他事干吾之心。而沉潜温绎。务穷义趣。真如刍豢之悦于口。自然理义渐熟。心广体胖。而外至之荣辱祸福。皆无足以为吾欣戚矣。诚如是。岂不快活男子哉。不然而便垂首摧沮。向人作可怜之色。是何足与语哉。知士毅固不如此。相爱之深。犹欲益自策励而加勉焉尔。此汉粗保衰躯。快男一向无恙。又不废书课。今读小学终篇。闻其弟骨法益秀。想以为遥慰也。近来两眼全昏。口呼作此。不能尽所言。只希随时珍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7L 页
护。
答徐迥修
庙庭之议。偶检遂翁文字。恐是不易之论。录在下方。今之君子谁有贤于此老者耶。未可知也。
 二先生之于 孝庙。一时遭遇。同为同德之臣。则同配 孝庙之庭。事理当然。今欲分贰。未知何意。(遂翁与竹泉书。)
与徐迥修
郑生辨说。读之甚快。自有近事。令人殆发狂疾。虽不敢抗章尽忠。退与吾党诸君。明言善辨。使吾道终胜。而皆知彼罪之为必可讨。则犹可以救得一半。故欲更究其说之本末矣。今得此。凡吾之所欲论者。皆已尽之矣。自此无事于叠床。方借二三子之手。移写一通。以资考据。写毕当更细观而报于郑生。此意幸先致之。其书亦以客烦。未及为谢。俟少閒乘凉。可裁往耳。
答徐迥修
比日寒冱。调况有胜。此廑保昨状。恩衙闻亦粗遣。为幸良深。只荡战馀波。忽地四射。真张三操刀。李二偿命者。令人为之骇恐。奈何奈何。此汉处义。未知当如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8H 页
何。本拟此月晚间。更上辞免文字。今乃有此。自此又未知有何㨾处分。则乃以此时为雍容乞免之计。恐非所宜。宁自处以惶蹙俟勘。而万一终蒙宽典。徐别议之为得耶。第审思而示之。夜灯目昏。不具。
答沈定镇
谕及辞意绝悲。令人欲涕。然在尊今日之所当勉。只在读书修身。无忝所生。以报尊叔父平日眷眷教育之大恩而已。舍是而为徒悲。亦何益哉。此正所以为孝弟之大者。然则学问与孝弟。又岂是二事耶。别纸所询。俱别有仰答。有未是。更教为望。
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者。盖彼二家之说。类多幽深恍惚神奇玄远之旨。不似大学之不外于吾心体用日用彝伦修齐治平之实事。故以为虽高而无实耳。所谕云云。多未可晓。
灯火之喻。恐亦龃龉有病。如曰灯火之能照者是心也。所以照者是性也。逐物去照者是情也云尔。则似得之矣。
正心之心。固是以全体言。而所谓不得其正者。正指四者之用。何得复谓之体耶。盖心之体。本非有不正者。而有四者之用而后。为不得其正也。且其用之所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8L 页
行。或不能不失其正者。与欲动情胜。语势若有深浅。而其实只一串是不得其正而已。所谕补其馀意者。恐未然。
凡心丧者之用黪笠者。必其父在为母与出继子之为本生父母期尽。而以此为申三年之制者也。此则自期以前。则皆着丧笠。故期以后易以黪笠宜矣。若尊今日之为。其始也不过为本服之期。则必不以丧笠易漆笠矣。今至于服尽之后。乃更以黪笠而易漆笠。则是反以凶而代吉也。其可乎。书尺间虽称以心服人。亦可耶。
答沈定镇
其父之丧。虽其祖尝为主。而祖既不在。则其练祥。其子不主之而谁主之也。然则当以其子闻丧之月行之无疑。
非继祖之宗。不得为长子三年。不三年则当无禫。
答沈定镇
近日纷纷。诚亦一厄会。然素性冥顽。不喜与人相较。直付之一笑。世必有知罪之者。但闻其所为言。多是空中架凿之说。非此汉梦呓所及。如是者又何足难焉。归计初拟首夏。而为疠气所阻。秋凉欲一往还。而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9H 页
病忧又泥之。今则两度丧馀。复次第不远。明春将行老传之礼。然则躬行先人之祀。止于今冬矣。有不忍不留过而去事。故如此一向濡滞。左右知吾心乐否也。然彼为纷纭者。随此身之所在。而将无处不尔。吾如彼何哉。惟此身幸赖友朋之助。反躬自治。无所疚悔则斯已矣。未知贤者以为如何。
答沈定镇
客腊新正。连拜垂帖。荷意已勤。昨又获去念八所发。谨审春寒。动止益多吉。近又始朱书工夫。其敛华就实之意。可以想见。远外欣耸。何可量也。元行此来。又添一齿。居然作七十岁物。无闻见恶。良可愧耳。向来纷纷。身居下流。宜致得如许。不欲尤人。亦羞与呶呶较辨。只付之今后公议。承欲以文字辨破。良感厚意。亦何必尔耶。但业已草成。则不妨一寄示耳。至于日月云云。是用于何等地位。谬引如是。祗益人笑骂耳。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重也。归期本在夏初。即闻湖上四近。疠气又有炽发之势。以是极以为挠耳。不具。
答崔仁复
谕及知本之义。指其所引孔子说。而以为是知本之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89L 页
论者。于文义为妥。但章句所说。则主于观此言者之可以知本末。此似不同可疑。然传文所云。既是知本之论。故观此言者。因亦可以知本末之先后。意亦相足而无相妨。如何如何。至于本末之说。则无讼为末。其使之者为本。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为末。而大畏民志则又为本也。听讼虽亦为末。而犹不至于使民无讼。则未为新民之至。故曰不如无讼。然听与无。皆于末中分浅深耳。
答李海镇
别来得第一书。若可以欣慰。而展视之。乃惨闻也。未及行执笲之礼。而遽至于此。情事之绝酷。安得而不尔。尤不知所以为慰也。然亦惟理遣而已。奈何奈何。所谕旅轩家所行之礼虽如彼。而世之知礼者。往往有返葬于夫家之先山者亦多。而未闻有非之者矣。未知如何。
答李海镇
即承惠翰。谨审秋炎。侍下动止佳福。为慰良深。但以乡里人事有妨静功为忧。此诚可闷。然人生世间。自有多少应接。自非面壁逃空。此何能免得。纵令免得。亦不为是。只常存此心。令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是大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0H 页
小大快豁。如遇少閒。即更依旧读书。常令义理浸灌胸中。见处渐益明快。即随时随处。处之愈当沛然。何患乎人事之胶扰也。躬所不逮。只诵所闻如此。冀贤者之谅察。而为愧则多矣。初冬之约。甚令人忻耸而不敢几耳。不具。
答郑穆
浦通果复出。而诋诃侵切。今则可谓无馀地。彼岂必有私怒而然哉。此汉所处。必有多少未善而至于是耳。固将受以为罪。而犹迷不自悟其下愚。真可哀也。然亦不敢为较辨之意。而又恐何处有不解事之人。或有妄激而终为世道害耳。区区赤心。诚实如此。犹恐人之未能相信。而及见左右与韩生书。为之一快。于是益信高识之过人。又幸吾党有人也。
答郑穆
所谕积疑致思。恐有妨于主一工夫。愚意恐未然。读书有疑。正好专心以穷之。如是则胸中之日乱者。自有开明快活消息。然则二者不惟不相妨。实相资而交益矣。但持敬穷理。自有节度。亦不可求之太迫。此意程朱以来屡言之。岂未之熟读乎。中庸如以躐等为患。则更读语,孟而复及于此如何。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0L 页
答黄胤锡
客岁问字。甚慰积恋。未遇去者。尚迟数字之复。每深怅恨。即尊府丈与令季先后见枉。仍获新年第一书。审迩来动止之详。喜剧何异面讨也。但以忧患之故。有妨书册工夫。此为可惜。虽然。为学之要。不专靠文字。只得此心不放于日用作止语默。事亲敬长待人接物之间。常寻一个是处行之。便是根本工夫。至于读书。亦只要明此义理。不以汎览剧读为尚。虽刀圭枕席之中。自不无些子閒时。时将熟面文字。潜心玩绎。以求圣贤之用心。又何废学之足忧哉。此与前日所诵横渠语互相发明。幸自此除却向来博杂之习。专心依此做去。到三数年更看如何。恐须有殊绝功效也。区区平生。自无实作。遂令诸友之从游者。皆向外散漫。无真切用力之处。皆此自误误人之罪。思之悚然。愿左右之卓然有立。终有所发明。则拙者亦有幸也。不宣。
答黄胤锡
华阳纷纷。弃捐勿复道可矣。外间公议之有无。非吾所知。至于南中云云。尤不必介然。而今来谕若不能无意。贤者几年读古人书。而尚于此未透耶。今日事。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1H 页
所谓尚属自己者。不可不大家策勉。终有所立。则义理益明而吾道自张。斯文世道。或能扶持得一个半个。方免为法门罪人。不识盛意以为如何。
答朴灿璿
 孟子将朝王章。或以为孟子因仲子之权辞。不得已朝于王而之景丑氏宿焉。文势虽若如此。而以孟子本意言之。则当初东郭之行。本欲明其托疾之意。以冀王之警悟也。而仲子权辞之对。反晦出吊之本意。则不得已而之景丑氏者。似明其本意而非为朝王也。下文问答。皆发明此意。无造朝之语。则于此可知其非为朝王也。且夫子于齐。固有宾师不召之义。屈其初意。以实权辞。恐不合于孟子气象。未知何说为是。
所辨或说极是。
 或人之丧。长子先死无后。而只有长子妇焉。第二第三子才成童未娶矣。其临终处置。以待次子有子。立其长子后之意顾言。而承重祭田。书给长妇。则于其题主也。长妇主之耶。次子主之耶。
妇人无主祀之义。姑以次子摄祀。后若生子。依其父临终之言。立为长子之后为宜。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1L 页
答徐默修
 序以俗儒之习。比之小学。以异端之教。比之大学何也。
俗儒之习浅。故拟之于小学。异端之教深。故拟之于大学。恐无别义。
 经一章。泉门有先后经之论。(自明德至物有本末为先。自欲明明德至其本乱为后。)果有所据否。
先后经之说。虽未知如何。然依其说作两片看。亦自有意义。
 第二节小注。朱子曰。定以理言。安是就身上说。愚意此节。皆就心上说。定是吾心已定之谓。安是吾心已安之谓。而朱子必以理与身为言何也。
定与安。皆就心上说固好。然就理与身上说亦得。盖理定故志亦定。心安故身亦安。
 传首章明命是性也。明命既性。则明德岂非性耶。
明德之为心为性。未论其他。只据朱先生注解人之所得乎天。具众理应万事数句。亦可以晓然。所得乎天。德之谓也。虚灵不昧。明之谓也。盖得乎天者无他焉。只此虚灵不昧底物事而已。性即理。理自是无形无迹。不可以虚灵言。然则虚灵不昧四字。当以性看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2H 页
乎。以心看乎。且具众理是性也。应万事是情也。具之应之是心也。张子所谓心统性情。朱子所谓心者性情之主是也。以此观之。明德不谓之心而将何以哉。然不曰心而曰明德者。是极其尊称之辞。盖所贵乎心者。正以其具是性而行是情耳。不然。何足谓之虚灵不昧耶。论心而不主乎此。则不过一个光烁烁地。此佛者所弄之光景。亦何贵哉。故传之首章所引天之明命者。亦举此心之所具而言耳。
 三节皆释明之之工。不言明德全体何也。
明德已是全体。舍明德而岂别有所谓全体耶。且圣人立言。多就用力处说使人着实加工耳。不然。只坐谈全体。亦何所益。
 至善章注淫泆之泆。小注载乐记之音。未知以何音为定耶。
此注未必是引乐记此语。然或作泆或作液。俱非大义。不必深争。
 絜矩章民不倍。尝闻陶庵先生以为不倍者。乃不倍死者之谓也。死者即孤者之父也。上能絜矩。则下之人亦感发兴起。不倍其亲戚乡党之死者。以恤其孤云。此言果何如。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2L 页
陶翁说虽若有据。未敢信其必然。
 此章自首至尾。皆言絜矩之义。而至末二节。必以一义字。重言以结之者何也。
絜矩工夫紧要处。专在义字上。
答徐默修
 足容重。○冒雨犹当缓步耶。
遇雨则行之宜速。朱先生每徒行报谒。步速而意专。不左右顾。及无事领诸生游赏。则徘徊顾瞻。缓步微吟。其一缓一速。皆有其则如此。若冒雨而缓步。岂可谓之则耶。但不可颠倒失仪尔。
 
手容恭。○注曰。端拱不妄动。如古人之叉手。谓之拱耶。或言无事则以左手交于右手之上。有事则以右手交于左手之上。此果然否。且叉手亦取于何义也。
拱叉手之谓。孔子与门人立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则有姊之丧故也。门人遂皆尚左。然则无事而尚左可知。盖阳左而阴右。阳吉而阴凶。吉则尚左。所以尊乎阳也。凶则尚右。为其属于阴也。若拱之为义。则朱子亦曰。奉手当膺。端行正立。则其心肃然而主于一。君子之所以必拱者。岂不在此耶。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3H 页
口容止。○止其口容。简默言语之谓也。盖九容九思。并行而不可相无者。而先生只举九容为教者。何也。九容者所以治外者也。若专治于外而无内治之法。其流必至于色厉内荏之弊。岂不殆哉。朱子答何叔京书曰。持敬尤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今先生之意。亦以此耶。
口容止。本注已得之。何必别生他解耶。且九容虽是治外。而外治则内亦治矣。如程子所谓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如未有箕踞而心不慢数语。皆是此意。朱子答何叔京书亦然。但勿疑依此。用力自验如何然后。更来商量尽佳。九思甚好。栗谷亦与九容并说矣。
 伊川四勿箴序曰。由乎中而应乎外。盖非礼之物。自是自外而接于我者。则所谓由乎中者。终难晓得。而其下段又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既曰由乎中。又曰制于外。其上下语意。甚似差错。
中者以心而言也。外者以视听言动而言也。心有所欲而视听言动从之。所谓由乎中而应乎外也。禁之于视听言动。乃可以一其心。所谓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上下语意。正相发明。何以疑其差错耶。贤从来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3L 页
看书。多失之卤莽粗率。恐非小病。不可不猛省。
 赴人宴会。其座上若有淫声乱色。则固当逡巡引退。而时或有难如此处。此等处甚难处。亦赐指教。
栗谷所谓整容清心。便是好方法。如其可避则避之尤省事。所谓难如此处。未知何所指而言耶。
答徐默修
两月中三枉手书。讫未有数字之报。想致讶深矣。但审迩来侍况多庆。读书有课。日用之间。又不弛存省之功。是甚欣慰。所论为学之病。亦甚切至。盖非实用其心者。虽有病而不能自知者多矣。能知有是病。则其有用心之实。又可见矣。尤可喜也。至于涵养而有思虑纷起之挠。穷格而有恍忽烦乱之患。此初学通病。而此病虽若二證。其实同出一原。无他。皆不能主一之过也。所谓一者。只是此心专一之义。静而无事则无事已矣。此心亦一于是而已矣。夫何思何虑。及其动而有事。则随时随处。此心亦莫不各要专一。如发一语。心在一语。行一步。心在一步。读此书时。如不知有他书。格此物时。如不知有他物。无一毫外事之干焉。譬如水已满器。客水自入不得。夫如是则又何纷起烦乱之足忧哉。但初学用功未熟。主心不定。或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4H 页
不免于二者之病。但习到专一时。自然无是患矣。孟子曰。夫仁在乎熟之而已矣。朱子亦曰。只是熟只是熟。盖谓此也。不然而徒患其目前之纷乱。而欲强而制之。则方寸之间。常若有二心相斗。陷于释氏以心观心之病。愈见其纷乱。而卒莫能定帖矣。栗翁所谓轻轻照管。勿与俱往者。便是要法。(又有轻轻放退之语。放退字极好。若持之太迫。则反生病痛。)至于穷理。固贵于专穷一事。待其融释而遍及于他事。然或纷乱窒塞。有不可以强通。则亦有程门别穷一事之法。盖于此处。既理会不得。而若一向守此。转见昏了。此朱子所以有别穷一事。又或可以因此明彼之说。此又不可不知者也。涵养穷格先后相碍之论。程子又言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盖此心不能专一而能穷理者。未之有也。故穷理须以居敬为先。然亦非截然两端事。非如今日可做居敬工夫。来日可做穷理工夫。只一时之中。如遇理之当穷。则敬以穷之。无事则只得涵养此意而已。二者循环。迭相前后。如轮翼之行飞。则只见其相资以为功。而何相碍之有哉。躬所不逮。言之可愧。感来意之勤。聊诵所闻。毋谓你所不能而试力行之。则未必无助于进德之功也。不宣。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4L 页
又有一事。论敬之说。有程子谢尹之不同。(见大学或问。)而朱子最以程子整齐严肃之语为切当。盖心之为物。本虚而无迹。直就此理会如何摸捉。易致得多少病痛。故不如且就外面有形相处。着实持守。方有据而易为功。如敬斋箴第一开口。即言正衣冠尊瞻视。足容重手容恭。皆是此意。苟得外面整齐严肃。里面自然有所存得。所谓主一无适。若常惺惺。若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数者自然尽在其中。向来以玉藻九容奉勉者。亦以此也。未知如何。
答徐默修
 
天命之谓性。是性即单言理耶。兼言气质耶。
天命之性。亦离气不得。理与气虽不相离。亦不相杂。这仁义礼智。亦就不相离中。除却气。单指理而为言者耳。
 男女不同席。始教之让等事。比之于数日。则不啻难矣。而教之于七八岁。乃以至易之数日。教之于九岁何也。
不同席始教让之类。专在长者之禁导。故虽难而实易。至于数日。则非小儿自有悟解则不能。故似易而反难。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5H 页
答徐默修
谕及论性之说。天之生物。理与气滚在一处。阙一便不成他。然二者虽不相离。亦不相杂。故自其不离而兼指其二者。则命之曰气质之性。自其不杂而单指理一边。则命之曰本然之性。子思天命之性。即主乎此而言也。然则专言理可矣。而又必说气以成形何也。盖气非理。则固无所根柢。而理非气。又无所挂搭。故必先论形气然后。此性方有个顿放处。此其语势之不得不尔。而既以健顺五常语此性。则是岂可以一毫杂气看耶。前书所谓就其不离中。除却气单指理者。已大煞分明。而犹有此疑难何也。栗谷说一段。似可相说以解。试览之如何。
答徐默修
泰伯武王高下之论。自非义精仁熟。有以默契圣人之心者。夫孰能及此。但尝闻程子有言不敢自信而信其师。如吾夫子。岂不是万世之师。而其言曰。泰伯其可谓至德。而于武王则以为未尽善。此必自有精义微旨于其中。非苟而已。学者只当谨守其说。反覆体认而姑俟其有得耳。岂宜率尔生疑。妄为多说。而试以浅见测之。泰伯武王。固各得圣人之经权。而所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5L 页
谓并行不悖者也。然无武王则无以救一世之生灵。无泰伯则无以存万世之伦常。救一世之生灵。其功固大。而其心则盖不得已而为也。存万世之伦常。其义为尤重。而又有以全吾心之所安而无憾也。此夫子所以有此抑扬于其间者欤。此事直就吾心亲切处。自验出来。庶几近之。非一时口舌所能了也。如何如何。
答徐默修
 经一章注曰无自欺。诚意章曰毋自欺。无与毋之不同。亦有各般底意耶。
毋者禁止之辞。无者不待禁止而自无之辞。论诚意处。可着毋字。论意诚处。可着无字。今此正论意诚者。故不曰毋而曰无。其义精矣。
 诚意章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为不善者。虽无十目之视十手之指。我已自知。固当惶愧。若畏他人之指视而不敢为恶。则是岂为己之学也。
此只承上文论閒居小人而言。若曰虽以幽独之中。为善为恶。人无知者。终至暴著而不可掩。则如曾有十目十手指视过来。岂不可畏云尔。非谓君子之为学。必待他人之指视然后。方不敢为恶也。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6H 页
治国章率天下以仁。似是平天下之事。有诸己。似是修身之事。朱子虽曰身是齐治平之本。治国平天下。自是相关。然修身之道。已尽于修身章。平天下之事。自有平天下章。何为而以此插入于治国章之内耶。
身是齐治平之本。既知有朱子说。何必更疑耶。且此天下字。插入于治国章之末。正是国与天下交界处。正是承上起下。文章之至妙处。
 平天下章注曰。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然则四海之内。皆能明其明德。而或有一个狂恶之人。不入于化囿之内。则不可谓之平天下耶。
在我之道。则固当尽其絜矩之义。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而若彼之不归于化者。虽圣人亦如之何哉。如尧时亦有四凶之恶。然谓尧之不能尽平天下之道则未可也。但尧之心。亦须有不自满处。孔子所谓尧舜其犹病诸者。正此类也。
 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上段既无爱人之言。而下段并论爱恶者何也。
惟仁人放流之。虽若专以恶人一边言。然恶者恶之则善者爱之。乃理之自然也。故其下复并及爱人者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6L 页
此也。况此本因上文不能容之小人。接说下来。其不能容者。既恶之如此。则能容之君子。在所可爱。又可见矣。况下文。将申言好恶两端。则于此又对立为说。以为张本。恐亦文体之当然尔。
答朴达源
别久每深怅然。因尊庭行次。获承手帖。审霜寒侍况佳胜。欣泻亡量。纲目工夫。尤使人深慰。然如小学文字。不可不兼治。此是根本工夫。诚不容一日间断。然苟此志不立。于自己身心。无体认服行之实。亦有何交涉耶。闻君还家之后。每顿尔游浪。与在此时。绝不相似。不知何故如此。此尤可深戒。每只如此而已。则亦只成自欺欺人底伎俩耳。岂不可耻耶。不宣。
答朴达源
 祔祭时。与宗家同邻异居。则奉椟于丧家而祭之乎。宗子告于祖而用纸榜乎。
虽曰同邻。而既是异居。则只以纸榜行之可也。
 铭旌。不书姓乡然否。
不书为是。
答朴达源
书籍每恨其难致。闻略被烧烬。可叹。然书籍不比他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物。失之固可惜。为其如是而惜之者天理也。惜之之过而至于忉怛不已者人欲也。来书似不免过于忉怛。此岂达者之心耶。凡物成毁皆有数。虽不幸而尽失之。亦不须如此也。
答李衡白
 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言推之。则质之弊不可不以文之也。忠者尽己之谓。似无可损益也。而夏末忠为弊。而商之尚质何也。
向者有以此义来问者。略有答。其人始有悟。复有云云。其说在下方。览之如何。区区所论。今猝觅不出。不能录上。然览此可推而知耳。
 或人说略曰。今因来谕。以慎思之。朱子所谓朴实头白直做去者。是就制度文为上言也。非兼君子修己治人立心用功之谓也。以立心用功而言。则当患不朴实不白直。此何尝做弊来。以制度文为言。则当禹之时。风俗淳朴。故其制作之间。只尚浑朴白直。即时之宜也。未尝有不足。而及时世转异。事端浸生。则浑朴白直。何能无不适之弊。故汤稍加礼节。以存仪貌。此即所谓质。而亦其时之所宜
渼湖集卷之九 第 197L 页
也。
答李衡白
 曾子三省章。是闻一贯以后之事耶。先儒说不同。当从何说。
此不必分一贯前后。只此道理。切己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日新又新。此何等诚笃工夫。学者为学。要当如此。此乃最紧要处。如一贯先后之说。也是閒了。况朱子所谓未一贯也要忠信。既一贯也要忠信。已是至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