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渼湖集卷之五
渼湖集卷之五 第 x 页
渼湖集卷之五
 书
  
渼湖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答任同知(弘纪)
前蒙示谕。久益披慰。况又以先训见及。教诫谆切。此意尤厚。不敢忘也。至于性说。蒙识何以及此。惟盛意难孤。敢布孤陋。愧汗愧汗。盖尝闻之。性只是一个理而已。理不能独立。必寓于气。有是理。便有是气。有是气。便有是理。虽是二物。元不相离。虽不相离。而亦不相杂。自其不相杂而单指理。则命之曰本然之性。所谓不杂阴阳底太极也。自其不相离而兼指气。则命之曰气质之性。所谓不离阴阳底太极也。自本然而言之。则万物一原。人也有健顺五常。物也有健顺五常。除是无此物。方无此性。才有此物。即具此性。此所谓性同。而中庸天命之性是也。自气质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故人独全其健顺五常。而物则不全。如虎狼蜂蚁之类。只有一点子明处。至于草木。则又全塞而不可见矣。此所谓气异。而孟子犬牛人之性是也。(朱子曰。天命之性。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相近者。是气质之性。孟子犬牛人性之殊者此也。又曰。孟子卞生之谓性。亦是说气质之性。)盖理无形象。元无多寡。亦无彼此。若在此而赋之多。在彼
渼湖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而赋之寡。岂无形象之谓乎。且太极者。不过曰阴阳五行之理而已。舍阴阳五行。更无别讨太极处。以性与太极。为不同则已。同则性只是仁义礼智之德而已。舍仁义礼智。而又安有所谓性者哉。谓万物不本于一理则已。本于一理则亦安有人独得之。而物不能与者哉。但性虽同而气则异。气既异则理亦随以不同。虽人之最灵。而圣凡贤愚。已不免多少阶级。况于物之昏塞乎。(古人论物之性处。多用昏塞字。即此昏塞字。而可见理无不具。而特为气之所蔽而不发露耳。)然其昏塞者。皆气之所为。而非理之本然也。虽其气之所拘。堇通一路。而一路通处。便见全体。(此则犹以一路之通者为言。而至如植物之最塞。其于仁义礼智之禀。一似都无了者。而亦不可谓之无此理。既有此理。便只是这个性。)如虎狼蜂蚁之仁义。正朱子所谓仁作义不得。义作仁不得者。而只此一点馀外皆暗。则亦局于气而然耳。乃若其理则虽谓之仁作义亦得。义作仁亦得可也。何也。仁亦一太极也。义亦一太极也。太极只是圆底。更无破碎。只一太极。而所乘者木之气。则见其为仁焉。所乘者金之气。则见其为义焉。但易其所乘之气。而以之为礼为智。皆是物也。仁果不可以作义。义果不可以作仁乎。(此语似创新可骇。然程子居一有四之说。正是此意。朱子则又加密焉。曰一行各具五行。据是则虽不易所乘。而一行既具五行。则乘一行之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气者。独不可具五行之理乎。)然则四德之为一太极。而太极之于四德。元无不具者亦明矣。不然。仁别是一太极。义别是一太极。是将一个太极。片片破碎。而非复圆底太极矣。是岂理耶。苟于此有见。性之所由同不同。皆可以了然矣。然则盛教所引之性。将属之本然乎。将属之气质乎。谓之气质则似可矣。而朱子以为天命之性。是极本穷源。通天下一性。则恐难作气质看矣。如曰人物之性。虽有偏全。而出于天命则皆同。谓之本然。亦宜云尔。则是又不然。夫一偏一全。其性之不同。已甚矣。既曰不同。又岂得为本然耶。于此须大着胸高着眼。则其于论性也。将触处无碍。而无复有纷纷矣。古今诸贤论此义者甚多。今取其最明白者。写在别纸。以备裁察。幸详览其中而可否之。
 天有五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而有其四。
 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但不知充而已。
 物则不推。人则能推。虽能推之。几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右二程全书。)
 大学或问首章说。(当考本文。)
 中庸或问首章说。(上同。)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承谕人物之性同异之说。此正所当疑当讲者。而考订精详。又见志意之不衰也。慰幸慰幸。熹闻之。人物之性。本无不同。而气禀则不能无异耳。程子所谓率性之道。兼人物而言。又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者。以性之同然者而言也。所谓人受天地之正气。与万物不同。又云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者。以气禀之异而言也。故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便不是。熟味此言。可见先生之意。岂若释氏之云哉。来谕云云。胡子知言。正如此说。然性只是理。恐难如此分裂。只是随气质所赋之不同。故或有所蔽而不能明耳。理则初无二也。至孟子说中所引。乃因孟子之言。只说人分上道理。若子思之意。则本兼人物而言之也。性同气异只此四字。包含无限道理。幸试思之。若于此见得。即于圣贤之言。都无窒碍矣。(右朱子大全。答徐元聘书。)
 问五行均得太极否。曰均。问人具五行。物只得一行。曰物亦具有五行。只是得五行之偏者耳。
 问性具仁义礼智。曰此犹是说成之者性上面。更有一阴一阳继之者善。只一阴一阳之道。未知做人做物。已具是四者。虽寻常昆虫之类。皆有之。只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偏而不全。浊气间隔。
 或说人物性同。曰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
 问人则能推。物则不能推。曰谓物无此理不得。只是气昏。一似都无了。(右朱子语类。)
 问草木之理。亦皆与我同。曰不可下同字。只是一而已。如有形之物。则必有彼此。理无形底物事。何尝分彼此。朱先生以理比水云鳜鱼肚里有水。此亦水也。鲤鱼肚里有水。此亦水也。此言无彼此也。某则犹以此譬为未精。盖水有形者。理无形也。
 勉斋说所谓众理之总会。万化之本原。盖指太极而言。若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者。亦可谓众理之总会。万化之本原否。人果能具众理矣。若物各自有适用之一理而已。岂备众理乎。先生曰。在一物者。似不可谓众理之总会。然其所禀来者。即太极之理。则岂不可谓各具一太极乎。岂太极众理之总会。就其中割取一理。各付一物乎。如一片月。虽江海之大。一杯之水。无不照焉。一杯之月光。岂以其水之小。遂谓月不照也。(右退溪言行录。)
答宋同知(永源)
山祠配位纸簇之误。固无可论。而其馀位版纸牌之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说。虽若有彼善于此者。大抵皆未见恰当。既未见恰当而为之。终不免苟道耳。百尔思量。诚不知所出。如俞相公与一二士友。皆以为未安。可见人心之所同。然此皆非以云谷公之贤。或不合于配食也。诚以影堂。既以影为主。则无影者虽贤而不得与。且以苟道而奉之。非后人所以尊礼前哲之义耳。其言诚亦有未易夺者。愚意不若早晚别立一祠于影堂墙外或邻近之地。如祀乡贤之制。而易纸簇为位版而移奉之。可以名正言顺而幽明之间。两安无憾焉。未知此事如何。但今 朝令甚严。此事亦未易即地行之。是可叹耳。乞与令从氏兄烂熟商量回教之幸甚。诸人书。令孙见之而去矣。
与李参奉(涵)
向来季方之归。数千里草草行色。至今黯然消魂。不知几时能无挠税驾。而已得联床湛乐否乎。尚滞咸山则又客也。羁怀可念。岁色忽此垂穷。不审佥起居增重否。近来作何工夫。前讲大学。想益玩绎。其于真知实践处。自觉有得力否。元行衰疾转甚。只增穷庐之悲。赖有远近朋友讲讨。颇不寂寥。以此得有提撕。恨不与佥尊共之。闻之当亦一怅也。所托先尊丈文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字。久已脱藁。以朱生久淹未发。今始附去。想企待为劳也。顾此末学弱笔。无以称扬盛德。益增愧汗尔。盛意不欲全弃。直以所见。径行绳削以教之不妨。其中论学处。或不尽据所示遗事。而以妄见推说者亦有之。能无失实者否。此处尤精加契勘为佳。程子论写真以为一毛一发不相似。便非其人。岂不可畏耶。如先系及子孙录名字 陵号未明处。皆空字写去。因书填示如何。三渊从祖语录一段。出自俞友肃基子恭之手。而其中有及先尊丈者。不容泯没。录在状文之后。以备收览。朱生卒卒告归。眼暗呼书。不能尽所言。
答军威宗丈(时讷)
见谕太师庙事。备悉至意。为之感叹。为人子孙。孰无向先之心。而其血诚深念如此者亦寡矣。虽此不肖。岂不思所以尽力奉体之道。而但此事今日殊未易善处。盖往年宗中疏后。既已承该曹禀处之 批。而至今未及覆 启。则覆 启前。又复径自烦吁。无或有不敢否。目前之计。莫若呈文请其从速覆 启。今礼堂非可以语此事者。虽得吾侪中人。未必能担当如壶谷之为。且呈文而不听。则始可以执此而又至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陈章。而虽陈章。又不过复归该曹。如今日之泄泄而已。愚意别庙之役。无论始谋得失而业始之矣。闻权氏以此颇有恐动之说。自岭营又令去其庭碑。改其庙任。(革权氏私掌之法。)而酌献之序。一付乡中公议。则彼又必不拱手听令。其势终不但已。岭伯复洞陈本末。申请 朝家釐正然后。或仍旧祠。或安别庙。皆无不可。此外恐无他道理。未知盛意如何。别庙前疏中。既已发此意。今此之役。与无端私建不同。且此为移奉。亦非刱设之比。彼虽吓以冒禁。在此不患无辞矣。只不可不待 朝令。径先奉安。或致意外之患耳。至于酌献先后。彼必藉重于己巳 处分。自此亦不可私令径改。要之终须一番上闻然后。节节皆顺矣。此如更有商量。明白回教。幸甚。
答李汝封(埰)
莽苍中阻阔乃尔。人事可叹。忽拜辱翰。谨审秋霖。静中起居珍卫。区区欣慰曷喻。元比苦多疾。过去三夏。尽从枕席上消了。今犹馀惫难振。眼中书卷。亦全看不得。兀兀少趣可想。老兄读易之功。当益静专。果有新意味可闻否。向来院任。固知非盛意所乐。而江湖追游。若因此得谐。亦一段佳事。以此甚喜之。今承来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谕。尤以为幸。已往虽失。今犹可及。况闻院享在迩。必前期见临。一为三洲之游。如何如何。此间讲会。正为主讲无人。不足以耸动多士。来者绝少。亦缘乡里中。多汨穷饿。不能读书。或能粗业文字。又皆为科举所诱。无有能回头转脑。肯有志于此学者。良可悯悼。如得少辈中稍出头角。为其侪流所信者。相与倡率起来。则庶几渐次有益。而此事不能无赖于长老之有士望者。为之鼓作劝勉。使其乐趍。而又须先择讲师然后。可以议此。不然。终无所济事。今日此事。非老兄。恐莫能任之。万一尽诚谕诲。使吾乡之士。稍稍有作成之效。则岂非所乐闻耶。且老兄适在院任。于此尤不可不加之意也。如元固不足以上下其间。亦不能无乐观其成之心焉尔。不识盛意云何。不宣。
答李善元
 柩衣即所谓侇衾。而侇衾者。所以覆尸覆柩。则既已下棺入圹之后。无所事于覆柩。恐涉文具。不用未知如何。
礼始死幠用侇衾。小敛幠用侇衾注。幠覆之。为其形露也。棺在肂则无更设之文。至启殡则即更设焉。由是观之。丧之用衾。盖为其形之露耳。故在肂而形不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露则不用。启殡而形又露则用之。其义大煞分明。然则棺之入圹。宜与在肂时同。而独士丧礼启殡疏说。有曰入圹。虽不言用侇衾。又无彻文。以覆棺言之。当随柩入圹矣。后来直因此一言。随柩入圹。遂成定法。而家礼之仍之者。亦以此也。然为此说者。只见其亦无彻文一句。若可以仍为入圹。而实不察在圹在肂。其义实同而不可分也。况虽无彻文。而亦无不彻之文。则又何足为确證耶。故往岁儿葬。尝不用焉。而犹以违于家礼。每深皇恐。惟在更加博询而审处之耳。
 翣扇本为障柩。则下棺入圹之后。有谁见之。而更为障之耶。不但家礼无文。此则全是文具。故决意勿用。
翣来说亦有理。然礼既有墙置翣之语。且自昔用之而无改。则勿用恐骇俗。然家礼之不言于入圹者。安知非不用明器之意。而初非为阙文也耶。
 上食之用酒。既无明文。平生未尝执杯之人。虽不用酒。亦无妨耶。无已则蜜水代用如何。
上食用酒与否。虽无明文。古者饭必酳。如弟子职陈馈。左酒右浆之文。又可见矣。今特然违众而废之。无乃未安否。程子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况不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止无害而已耶。蜜水极无义。
 祔祭。宗孙当前期告于祖妣位。而既告之后。或潦水阻塞。葬期纬繣。则祔祭亦将不得行于已告之日。若阙宗孙告辞一节。而自此直以宗孙名摄行。则果大悖于礼否。远地往复。有难及时。故不无过虑耳。
告于祖妣一节。恐不可阙。无已则先以定日。只依常例告之。末又及或有意外狼狈。葬期有改。而地远日迫。不及申告。则只得随时行事云云。似更完备而无害。未知如何。
 
丧人则杖于室外。不杖于入室。而夫之于妻。虽入室。不必去杖耶。
小记祔而杖不入于室注。以为是杀哀之节。然则孝子之哀。犹可至此而杀焉。况在其夫耶。
 夫祭妻祝。具书姓名耶。
备要祝文中。只言夫某。更不及书姓与否。然尝观尤翁祭夫人文。并书其姓名矣。恐此为是。
与李汝明(翼镇)
今年不得一闻。寒楼真在天上欤。春来气候不佳。伏惟政履动止神佑多吉。元行为问老妇病。见到儿子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官次。身又患感剧疼。全没佳趣。欲待花辰。幸而粗健。一游离岳华阳。以及龙游。仍与主人少会。未知能如意否乎。而安得卧仙起来。与之蹁跹其间耶。或以不似三洞之犹属德裕一半。而为之趑趄耶。栎书却虑吾辈此时澜漫。或别生议论。而愚戏谓山水间周旋。亦甘作西州豪杰。虽以此被谴而不辞云矣。堪足一笑。盖以此汉向来独漏党籍。故为言如此。然处义得失之际。诸议殊不一。兄必有为弟深思。而尚不令一闻何也。虽晚愿承明教耳。不宣。
答黄渊父(景源)
与渊父漠然不通一书。若未始相识者。已数岁矣。诗人所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非此之谓者欤。渊父亦必能察之矣。元行年垂四十。行义言语。不见信于当时。群詈众骂。常处人于伦理之外。身名既辱。旧交莫保。昧者为仇。知者复疑。无不按剑而相视。当此之际。故人之不相弃。幸矣乃手书缕缕忠言善告。必欲纳之德义。勖以古昔君子之道。甚矣渊父之异于人也。然此意至厚。不敢忘。不敢忘。恐愚鲁无以称塞。是为愧耳。元行畸人不肖姓名。不欲复污诸贤。平生情好。皆邈然与之相忘。独南来偶与养之相近。时时说故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旧。养之又喜言渊父事。以为今日朋友。最此公可仗。近者又深悟文辞之弊。出游寒泉。以讲学问言议之大端。宋弟晦可又亟称渊父最明正。不见渊父久矣。不知其间读书如何。为学如何。见识志趣果如何。然此二友者。吾所信而其言为不妄。此渊父必有所进无疑也。虽然。士之为善。不难于一朝之奋然。而难于持久而不已。何也。方其奋然也。良心初发。志恳虑专。见贤则可喜。闻义则易入。其勇于从善。若决积水于千仞之上。自谓时月之间。可以一新而无难矣。及其久也。意阑气衰。则内有私意旧习之牵。外有俗论异说之惑。而向之勇者。又索然如退潮之归壑。无复沛乎奔腾之势。此天下之通患。而元行之最深畏。虽渊父之贤。吾又必其独免耶。此区区所以怀过计之忧者也。夫使渊父无志则已矣。今渊父有其志矣。但加奋励之功。持不怠之诚。弃词章小技之诱。进圣贤大学之道。知言集义。不得不措。使智日开而德日起。言论事业。日益光大而高明。岂不伟然张吾党之气。而虽流俗之嫉渊父者。亦将拊心而自服矣。夫如是。又孰御焉。诗曰。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又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嗟乎。渊父可以勉矣。天时正热。侍欢多福。时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赐德音。以警昏惰。又大惠耳。不宣。
昔栗谷先生论人。每以见识为先。夫人之见识不明。虽其才质过人。制行甚高。未有不眩于义利是非之真而失其大节者也。况士生衰季。大义晦而彝伦不章。当此之时。吾之所见。有毫釐之差。而此身已陷于千仞之壑矣。司马温公。古之所谓笃行君子者矣。然尝以曹氏为正统。诸葛亮为入寇。朱子斥之以为生于其时。必为曹氏臣矣。夫以温公之贤。所见一差。将不免委身而事贼。讥议传于后世。岂非千古之大畏乎。虽然。见识者又非可袭而取耳。必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然后真见识者出。而能不失其大节矣。若夫直取胸臆而决之曰。此为义为利。为是为非也。是小人所以妄行而狼狈也。呜呼。此吾辈之不可以不知者欤。窃承前后留寒泉甚洽。必有嘉言至论可以闻者。少示之即大幸也。元行又白。
答俞伊天
承见读中庸。诚所喜闻。神之格思。恐是总指鬼神而言。此章宗旨。只发明鬼神之德之盛。体物而不遗。而中间插入祭祀一段。欲令人易晓。而非重在祭祀也。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抑诗则又依旧发明体物不遗之大义。非说祭祀也。故朱子以为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朝。及尔游衍。鬼神体物不遗。其至于是者。有不可得以测度者矣。不显亦临。犹惧眇忽之间。检察未周。得罪于天地鬼神。况可厌斁而不敬云云。据此则此诗之为总指鬼神而发者可见矣。自成自道两自字。皆当作自己之自。观于或问所引程子至诚事亲。成人子之说。而亦可以明其然矣。其以上自字。为自然之自。固亦原于朱子之说而终觉别是一义也。三渊从祖之意。盖亦如此。未知如何。必有妖孽谚吐。果似有违于朱子注意。非但大注为然。小注中先生之言又有曰。祯祥妖孽与蓍龟所告。四体所动。皆是此理形见。只味此与字皆字。其为作四条说无疑。前此每泛过。只信谚解读去。今因来谕。大觉其误。有智无智。真不啻三十里。令人忻服。
答俞伊天
 颜子之得一善。在钻仰时乎。抑在如有所立时乎。
在钻仰时。想已自如此。到如有所立时。亦只是如此。
 鬼神之为德。只是鬼神之为鬼神最妥。此说如何。
人多以鬼神与德。析而为二。故有是论耳。然此一句。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6L 页
正与中庸之为德。是一例语法。中庸与德。岂是可分者耶。但中庸之德主乎理。鬼神之德。主乎气之灵者。为不同耳。此德字里面。有无限意味。无限精神。恐不容移易。
 礼所生也下。家语本文。有礼者政之本也六字。此章既专论为政。则此六字。恐当为眼目。而今却删去。未知思圣之意安在。
此六字去之。亦未见有缺。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何以看费隐。
川流敦化皆费也。其所以然。则隐而不可见也。
 
涵泳乎所已知。敦笃乎所已能。此知此能。以良知良能看。不涉于学力。则谓故学之矣之学字。将何区处。
作良知良能看。其误无疑。引故学之一句以驳之者亦是。
 而以二字。胡氏上下股轻重之说。大为后人所驳。驳之苟是也。则而字之换用以字。果何意义。
朱子论此字义曰。温故自知新。而者顺词也。敦厚者。又须当崇礼。是得以者。反说上去也。世固有天资纯厚。而不曾去学礼而不知礼者。此说见载语类中。然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7H 页
或问则又言温故然后。有以知新。而温故又不可不知新。敦厚然后。有以崇礼。而敦厚又不可不崇礼。斯二者。只作一例说去。初未有顺反之异。何也。反覆以思。终未见安稳处。第不欲强为之解。以犯穿凿之戒耳。况此又非大义。又何必切切耶。
 存心致知中皆有力行意之论。一似知仁之俱赖勇。似或可从。未知如何。
谓皆有力行意者。得之矣。
 聪明睿知质也。仁义礼智德也。以一包四。有如以纲统目。而其下章句以五者之德为训。未知何义。
观上下足以字作五片说。可知章句之释以五德。恐本于此。然又何害于以一包四之义乎。
答俞伊天
 所后母为继子服斩可否
遂翁说。虽本于尤翁答朴受汝书语。而其答申圣时。则又明言可谓之子。不可谓之体。据此则此子决不当服斩。养他子为后。同之庶子。明著仪礼通解大功适妇条疏中。则遂翁所谓勉斋之有意删去者。无乃失于照检而然耶。尊丘嫂今日服制。初未有失。恐不必更有疑贰。且因此而又有一疑。尤翁以仁宗适子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7L 页
之适。与适适相承之适。为不可异看者。愚见似或未然。适适相承之适。是以所生之地与序而言也。仁宗适子之适。是以所承之统而言也。如圣庶夺适之适。岂非以统言之者乎。然则两适字。亦不可谓全然无别否。愿闻盛见。
答俞伊天
凡祭必质明行事礼也。惟葬日之虞。乃不拘此而用日中者。诚以急于安神耳。然至于三虞。若墓远者途中。虽遇刚日。亦不祭。此虽以至家祭之为重。而其安神之意。视初虞则较缓。亦可见矣。然则至家之日。或值昏暮。与其苟简行事。更待刚日而用质明之常仪。似或从容而得宜。所以有前言耳。今承从叔父所论如彼。愚安敢自信也。惟在哀之裁择而已。
玄纁实于柩之盖中。仪礼也。置于柩旁。家礼也。置于柩东柩椁之间。开元礼也。尤翁所用。家礼也。而但以两旁之旁。谓柩椁之间。而非柩上之左右者。不能无小疑。如题主左旁之旁。亦以主面而言。则今柩上之左右。必不可谓之旁耶。且仪礼实于盖之义。注疏皆称若亲受之。然此义尽精微。家礼之意。又安知必非柩上之两旁耶。此非欲今日。必如是行之也。是平日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8H 页
所欲一质于人者。故发之于此耳。其右玄左纁。已有尤翁所论。盖地道以右为尊。故玄属阳而反居右。纁属阴而反居左。其义恐是如此。
反哭时彩轿不用极是。事既是则骇俗何足恤乎。
答李士谦(益辅)
承谕尤集之役。幸已有绪。士林庆喜。何可尽言。两书谨悉。顾此浅陋。无足以与闻末论。而被诸贤见属至此。令人愧汗。此于此老事。苟可以为役。秋毫何敢自惜。而惟是昨今年来。衰落已甚。两目又全暗。白昼看大字。才及一两板。已不堪痛涩。终日矻矻。犹不满一编而止。似此许大删校之役。岂复有趁限奏功之望耶。即此一事。为最闷而无奈何者。今观屏翁所云。真所谓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者也。还为之抚躬悲叹而已。然如不终弃。俟遍经诸贤勘定。使得从容寓目。则敢不为随分自效之图也。且念此事至重。非有公心大眼。博访而审择之。其能免后人之追恨者难矣。士林间如有别成一本。如今日亨叔之为者。不妨尽收。似闻士能亦尝为此役。信有之而亦已收否。所欲与签商者。书中所及外。又有谁某耶。墓文。屏翁说尽圆好。但以文集之体言之。必择之精然后。可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8L 页
以垂之久远。其无甚关于义理事实者。删之何害。况虽删于此。而旧本固已尽载。自当两行不废。人家子孙之情。亦岂必甚憾也。经礼问答。混载于原集极是。别集当初必有意思。虽仍之可矣。只尊周大义理。是先生平日茶饭。开口便是此说。故原集中所散见者。已不胜其多。则是亦别集而已。虽更无别集可欤。不然。凡属忌讳文字。一并移编于别集中。恐得之矣。此事更议于诸贤如何。又曾闻目今已刊外。又有未尽出者。果为几卷。而今当尽入集中否。凡此皆欲直问者。而病眼借书。难于别幅。望以此致之。如蒙答来则幸耳。
答赵和叔(明鼎)
别纸所谕。荷意至厚。此虽愚迷。宁不知感。况宋君书。元无可怒。所以至今无对者。诚以前秋相面之日。已尽己见。今无异辞。而观其所执。已固非区区颊舌所能动。且有所待而未及发耳。但尝遇(缺)于此见。谓当初先祖影帧之移奉。愚亦以为不可。而遂翁既已入配之后。则事体极重。虽他人尚不敢轻议。况以吾祖后人。而可妄作乃尔乎。此言岂不甚当。如使令甥之论得行。遂翁画像。将无所归。不免还于故处。使此老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至此。便似黜配一般。未知于道理如何。且如有此见。尤翁影帧移奉之初。遂翁未及入配之前。即与士林从容可否。务归至当则可也。既不能然。而到今师弟一堂。神理相安五六年之久。而一朝猝然分而贰之。若不可相容者。尤岂非未安之甚乎。且但知其始之为不可。而不知其终之不可。不啻大于彼者。庸非惑欤。此迷见所以不敢苟同者也。然令甥之于遂翁。亦岂真有无礼之意而然哉。不过先入已偏滞而不化。而至于是耳。尚冀深思自悟。终至于无过。则幸甚幸甚。
答沈信夫(潮)
去夏手问。迄未及仰谢。又拜腊月所发书。前后辞意郑重。又非閒往复问安否而已。区区感愧。有不容喻。信后岁改。伏惟閒居养德。茂膺多祉。元行衰躯粗安。又添一齿。来教所谓血气之衰。志亦随懦者。在老兄。岂或如是。而其于愚陋。诚所悼叹。奈何奈何。向来题主左旁之说。盛论似得之。已与常甫言之。早晚或当入听。心情纯善之论。诚亦有病。但即其本然而言之。则似不为妨。未知出于何人。而其为说又如何。大抵此皆义理筑底处。非邃学精识。谁敢容易开口乎。然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今日义理之辨。不但见有未逮。而此心或不能大公。则不免以争心胜气继之。如此讲论。又岂止无益而已哉。常窃痛惜。因笔及之。盛意以为如何。
答李子野(思质)
岛中消息。尚未得闻否。所谕岭海渠自甘心。其父何忧者。读之令人洒然。渠亦得此庭训。其气当益不挫矣。岂不奇事也。前书所谓一二可议。只是曲折间欠些圆满耳。不过春秋责备之义而已。要其大体。皆所当言。而其言峻正不苟。非若近世挟杂之为。诚足叹尚。闻平日素所未契者。亦懑然心服。以为此非如彼之人果尔。亦一喜闻事也。彼下井而自脱者。独何心哉。临纸不觉妄发。幸毁之如何。
与闵顺之(百顺)
新除闻已承 命。 书筵自此得人。甚可喜也。不出则已。既出。须展其所学。尽诚启沃。随事纳诲。必无待他人之言。而出入劝讲之馀。又逐日记事。如讲义之例。使此亦时闻一二。则亦足以慰其畎亩延颈之忱。而因可验其道之果行与否也。幸试留意焉。向来凶孽之诛讨。少泄数十年腐心之冤愤。但尚有罪同律异之叹。至于义理源头。初未有一言以正之者。而世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道之杂糅坏乱。则抑又甚焉。未知谁有能任之者。而履台辈亦无着手处否。只令人为之忧慨也。
答权亨叔(震应)
 近闻密阳君丧家为宗子服。此是复古之渐。令人喜闻。但以礼为准。则自五属至绝属。皆服齐衰。期则以齐衰终制。大功小功。卒哭后始受功衰。缌与绝属者。葬三月而止矣。然卒哭受服。废而不行久矣。今不可造次复古。而大小功之以齐衰终其月。恐太过矣。未知何以处之为好耶。
所谓宗子服者。是为继别之后。百世不迁者言耶。卒哭受服。其他期功。既皆一切废之。则今难于此独立不废之殊制。此大小功之以齐衰终其月。虽若太过。而亦没奈何。只得仍之。以满其算而已。尊意如何。
与权亨叔
曩过三山。谒山仰祠。尤庵先生位北壁下南向。遂翁西向配。皆以影子。独云谷宋公康锡东向配。以无影子。用纸簇书某公神位而揭之。区区心甚疑之。问诸人则屏丈亦以纸簇为未妥。而谓宜改用位版。愚意贤祠之礼。非位版则影子而已。纸簇之制。未之前闻。然书院则有位版。影堂则有影子。今于影堂而以位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0L 页
版错之。亦未见其可也。然则今于云谷公。将何所处而为当也。既无所处。则将已之乎。或云无已则别立一庙于祠侧。略如圣庑之制。以位版享之为宜。然虽曰别庙。而既在影堂之侧。则独用位版。亦不甚稳。且为配位而立别庙。未有可据。或又言朱子沧洲之祠。以先圣像主壁。诸配位用纸牌。今依此例。即以故处设纸牌而行之。祭毕去之。愚意必择于斯二者。以此为较胜。犹以等是配位。而一以影子而常存。一以纸牌而不常存。此又不能无少碍者。然要其大体既无以易此。则细者不必尽拘否。似此典礼。一或不审。后必为弊。如迎凤隔障之制。出于退陶一时不得已之举。而至今藉重而承用之。此可畏也。今此祠方谋改建。而玆事不容不釐正。失之于其始者。终难得恰好。朱子所谓本领不正。百事俱碍者。岂不信然哉。然事关斯文。不容以偏见为断。不可不博询。敢以奉闻。乞深惟善策。明以教之也。
与子静
四七说及金哀所答。并已承览。金说于尊意果如何。所谓人生气禀清浊不齐。而本体之清贯乎其间数句语。果为无病否。愚意则未见其必然矣。但欲更从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容理会。故姑置之耳。此外又有一说论及此事者。玆以录呈。细览而详评之为幸。念此义理本属精微。欲待众见归一。则更无其日。而此系当日大议论。而如三渊祖父之邃学卓识。未尝置疑于其间。区区臆见。虽不足言。盖尝虚心熟究。终未见其可疵。第欲收而载之。以俟后之公眼。设或以为未安。义理自是天下之公。无论得失。使天下共评之。有何不可。愚意如是。尊以为何如也。
与子静
秋冬来。绝不闻声息。不审猝寒。动止益胜。又无病忧之挠。可以闭户读书否。一念耿耿。未能忘也。此间幸保衰躯。室忧近益多添。殊以为挠。而区区书课。亦不能接续用力。此心益觉愦愦。每想其间朋友相观之乐。为之怅然驰羡也。似闻近日问舍颇勤。不知竟当止泊于何处。而或不免相远。则桑榆相依之愿左矣。为叹又可言耶。向来岭论。诚亦斯文一大变怪。自有此事。一往一复。风色转益不佳。将不知税驾之所。痛叹奈何。两先生道德高下。后生末学。固不敢知其如何。惟是先辈之所已讲定。不敢为异议者。今几四五十年。一二眇然少年。何所知识而敢欲与夺于其间。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已极寒心。亨叔之子。又不免出入唇舌。尤是不幸之大者。而前后单举之议。辄藉遂翁而为重。使此老在者。以平日一事并尊之心。岂不痛恨于斯耶。设使两先生果不无些子差殊。如古之颜曾二程朱张之伦。亦岂必恰恰壹齐。而要其大体为一时同德之大贤。而皆可以跻之圣庙。则未尝有一进而一退之者。岂如今之强生分别于一体同功之地。而为是纷纷哉。或言京里议论。往往于此。不以为深非者。未知信否。而贤弟所见。果复如何耶。吾言如或有误。亦望明言善谕。俾无终迷为善。大抵似此大议论。吾辈亦不容不澜漫归一。此所以欲闻理到之论也。不宣。
昔年。俞友子恭尝论湖疏先春后尤之失。而曰近或甚激而有为圣庙从享单举之说者。此则窃以为非。盖议论未定之初。则或单或并。容或可矣。而今经斯文长德之所论定。而以此疏吁。已不知其几年。则虽未及蒙 允。而士林之间。则已定其为并享者久矣。而今忽取舍。则是于春翁。便是斥享也。为斥享春翁之人。岂不重难乎。其时闻之。甚叹其精识。自今思之。更觉有味。然今日此论。实因向来湖疏而激作至此。殆是大运所驱。奈何奈何。
与子静
近以 国恤葬前练祥行否。多有来问者。始则每以尤翁说为可从无疑。近更思之。栗谷所论有官无官之辨。终亦有难全弃者。盖庚子以后。则有官者有衰。无官者无衰。不比旧日之无甚分别。今之以服之有无。而为之隆杀。似更直截故尔。未知尊意如何。便忙不暇详说。幸以意会之。而趁早细谕如何。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与子静
向蒙 圣批。想亦入听。其礼数之隆。固是旷绝。而说到往事处。尤极恻怆恳挚。殆三十年来所未有者。幽明感泣。何可胜言。朝廷诸公。无不以出而承 命为言。而此则非所论。一遭往来。诚非难事。而亦不无触藩之虑。只不免为乍到近郊。拜书径归之计。自儒者出处之正论之。是亦或不必然者。然如我者。本不敢以儒者自处。藉曰儒者。其所处之义。亦宜有随时随地而不同者。今此异 恩。又非止如关涉一己。则其在世臣之义。虽使古人当之。宜不敢全然无变。且如是行之。或不至甚谬否。自有此事。极欲以书奉议。而适无便未果。今虽后时。犹欲闻精义之论。以为来者之戒。望因书详告也。
与子静
晦可偶然一行。致无限狼狈。自此 圣意当益厌此一等人矣。数昨。礼官以尊所对者见示。此亦只依㨾为说。既不敢献议。则固不必私相论说。而亦系穷格一端。尊意果以此事为如何。迷见恐不须作此。虞帝之静江。楚王之茅屋。曷尝有其臣之从飨者耶。且此大异于 宗庙之制。则尤不必拖长如是耳。此外亦有多少窒碍。适患齿痛不暇详。统惟照亮。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与子静
音书阻绝。岁色向阑。怅恋不须言也。寒甚调况近如何。明窗煖突。良友相对当日。有讲讨之乐。世间甚事。可以易此。良羡良羡。从衰朽转甚。忧病未已。可惜日月只如此消了。奈何奈何。夜间无睡时。将庸学正文。轮回默诵。聊以自慰。又恨无人告语。此时怀想。益令人不堪。京中比因玄石从祀之论。物情大激。丈老之孙。立之之侄议论。尤极峻截。此亦一祸根。不知向后有何爻象。而今日犹有此士气。而皆出于松江之门。亦可奇耳。灯下呼写。不尽意。
答子静
申书可笑。吾二祖当年必尽见其人全集与否。吾侪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后生。固不敢质言有无。而想不过一时略看而泛论而已。及今本末毕见。奸赃无遗。流弊之害。至今日而祸人家国如此。则凡为世道之忧者。安得以默然。来谕所谓吾二祖尚在。恐亦有救正之道者。诚得之矣。如必作答。以此为辞诚好。且彼装出海儒。必欲以泮通转彻 天听。挑发一番事机。是欲祸士林之意。虽幸 上天至仁且明。卒得无事。而其人则更难与言。虽无所答。亦何伤也。更加商量而处之也。
答子静
近日事。更何言哉。更何言哉。彼玄江风浪。有何关涉于诸贤。而忽此同受其渰溺。岂非张三李二之说乎。然无论其关涉不关涉。朱子所谓党锢传行且见之者。岂意吾辈又亲当之乎。诸贤之已被罪者。固无可言。而惟此倖逭者。其为惶悸愧恧又益甚。而处义之难。反不如诸贤之无事耳。杜门块蛰。郁郁无与告语。蒙此两度垂谕。殚诚牖迷。必欲纳之无过之域。甚矣左右之爱我也。微左右。吾谁从以闻之。虽甚愚陋。敢不再拜以谢。今左右之言皆有理。但于区区所以自守之义。似犹有未深察者。何也。此汉平生。专以祸故自废。情理悲苦。与他人绝异。而处身无状。虚声上彻。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猥被 收召之恩。已十有五年。冥迷逋慢。两脚不出户外。 朝廷得失。一不敢与闻。尤翁吾师也。尝告遂翁曰。身不出则言不出。有如未行之女。不当先论婿家之得失。斯义也先生既躬蹈之矣。当先生之世。如尊周攘夷。岂非天下之大义。而方其未出。未尝一言及此。及出而当之。则天下事无不以为己责。而必皆刳心沥肝而极言之。死而无悔。其义可谓确矣。故遂翁既承先生此训。则亦以此终身佩服。不敢失坠。愚窃以为此实士君子出处语默之大防。而敢欲以身从事焉。盖自名忝选籍。其事变之所经历者多矣。往往关系又有甚大。人所谓不可不言者。而终不敢少开其口者。非或有利害计较之私也。诚以义有不可耳。今此诸贤之事固大矣。而且有朋友同道之恩。则尤可以恝而无言乎。然而终于泯默而不敢发者。亦不欲违尤翁法门耳。如牛溪之救栗谷。身出久矣。言之固其宜也。至屏溪之于南塘。宜若为今日之證。而以尤翁之义。则虽无言。亦何不可也。然此丈已于 君德时政。尝累言之矣。至于是而其可闭口乎。此则首尾自成一格。犹可说也。若此汉则一生含默。今以事在朋友。而出而论之。无乃为矛盾之甚乎。遂翁之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时。士林亦多故矣。师友之间。其可卞可救者。宜亦有之。而终始未闻有言。岂非笃信尤翁而然乎。使此老而当于今日。亦当稍改旧步否乎。是未敢知也。虽然。若愚所带之职。不容一时冒处。诚有如来教。而讫不敢有请者。亦以为诸贤被削之日。即为吾被削之日耳。虽 圣上曲赐分别。贱臣之义。何敢自异诸贤。处以无罪。乃以此时。雍容为辞逊之容乎。不若依分蹙伏。以俟 威罚。徐观其终而更图之。无或为一道欤。是吾志也。不知此义果甚谬否。更深思而详谕之。如得理到之言。何敢不从也。虽然。人之出处语默。有不必尽同者。亦有不可不同者。不必尽同者迹也。不可不同者心也。故孟子曰。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微子,箕子,比干。其生死不同。而仲尼同许其仁。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其进退不同。而孟子同称为圣。至如李膺,范滂,郭泰,徐稚之流。或免或不免。而同归于党锢之贤。彼其所不同者迹。而所同者心也。心者何也。义是已。然则苟此心无愧于义。何迹之必于一哉。仁与圣。吾不敢妄议。彼数贤者。将谁与归乎。吾其为李,范乎。为徐,郭乎。抑且为皇甫规乎。左右知我。其必有以处我也。言至此。又有从傍而笑者曰。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天地闭贤人隐。身将隐矣。何用此多言为。愚于是又瞿然自失。徐而谢曰。自此吾将默矣。左右闻之。其以为如何也。
往年疏事。左右在远。宜其知之未悉也。盖晦可之言事败归。在于三月初五。而僻处未及闻知。此亦同时封章。晓送本州。俄而史官又以 别谕来宣。即以书启上对。仍及已上疏本之意矣。是夕。晦可出宿宫村。遣儿见之。翌朝。始以晦可疏略录取以归矣。当是时。虽欲用师鲁故事。前章已告以封进。则便同已彻。又可容追有所添乎。既无可奈何。则只与儿私语。以为如有再举者。虽不敢相为伸救。如言事者之为。其自引难进之义也。当相关为说。须如是云云矣。又翌日。自 上召还偕来。及疏 批下。职名亦随递。以此所欲云云者。竟亦不成矣。此事只是如此。今来谕若有未释然者。此间事不可终使左右不知。略言之。
申疏之不先于从祀。高明之不快也宜哉。且其论今人之荡平则诚善矣。而不知其传法所自。实非他人。而强欲分贰。此可以塞彼之口乎。真所谓二之则不是者。可发一笑耳。
与子静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华院碑役。竟触众怒。至于泮通而极矣。此犹不足论。而宋生影帧还奉之议。闻意犹未已。不知将来更做何等怪事。岂不诚世变耶。渠又以书来。龂龂不止。此姑无答。而答亦何为耶。恐此事又不免一场不佳景色耳。华院院长。信难为也。昔退渔见谓为沂川院长。宁不如薪刍之役。尝笑其过当。以今观之。又岂翅不如薪刍而已耶。还更一笑也。
答子静
曩在黄江时所惠书。迨今在手。而病蛰僻处。且凭便无路。恨未有一字之谢。而亦知见讶深矣。近从京里。又传至问帖。备审迩来动止。极以为慰。而衰病之交侵。令人不堪忧念。不识信后调况有胜。亦有閒中玩索之功否。闻李君城辅往与相依。时时讲讨。想不寂寥矣。如此殊方离群者。何由得羡也。再从向来孙妇之夭。种种惨恸有不忍者。而至今尚迟一哭。伯氏缅礼。又不得泄哀于旌翣乍出之日。宿冤新痛。只益陨割。病滞穷山。事事如此。殆不可谓生人矣。最初见谕。欲俟归日面告之。迄玆无答。非或有他意。而或云不能无惑。尝窃一笑以为子静。亦不知我乎云矣。劝归渼上。诚知爱我之深。虽无来言。久于此。岂吾心之所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乐也。前既屡定归计。而辄被病故所挠。濡滞至此。今又本病之外。更添寒感。已踰三朔而无减。虽欲动。末由也已。且观于今日。诚欲走入深山。灭影不出。而无力办此。彷徨歧路。吾道良亦穷矣。子静亦谅之否乎。亨叔事。久益伤叹。而如今大霈。亦未蒙 宥。则衰年瘴海。何以生还。虽然。此又岂止渠一人之厄而已哉。幼宗其间进益如何。胤侄亦如何。闻有京便。力疾作此以附之。不具。
 此身支离久视。过此数十日。便成望八老人。回顾平生。无一所成。只饱吃世间憎恶。不知古人有亦如是者否。良自愧耳。
答尹士宾(得观)
俯询礼疑。自惟蒙陋无足以与闻。然礼既有主妾之丧自祔之文。而注又言女君死而妾摄女君。此妾死则君主其丧。其祔祭亦君自主。则今令庶妹既摄行女君之事。而又与贱妾有异。其祔也。宋友宜自主之。而今日人家于此等多略之。此则惟在宋友之商处耳。妾固以有子者为重。而尝摄女君者。其所以处之。又自别矣。虽摄女君而无子。则亦不得为之祔耶。推之于理。似不必然。未知果如何也。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答尹士宾
 示谕主妾之丧则自祔之文。常窃有疑。以文势观之。一皆字通祔练祥为言。是见虞卒则主丧者主之也云云。虞卒一款。亦自有碍。自我替行。适尔妾祖姑以飨之礼为有嫌。未知何以则可也。
令庶妹葬礼想已过。悲痛当益难堪。祔祭果何以行之。更思之。今世讲此礼者绝少。古礼虽或及之。类多可疑。此丧果祔于女君。则宋友之自主宜矣。若祔于妾祖姑。则妾祖姑不入祖庙。庙中为坛之制。又未易猝复。则恐亦难自主。且朱先生于此礼。颇已疑之。自以为未详。则无宁从众以废。不害为阙疑之义耶。杂记自祔之文。古今引此者。皆以自祔为句。如今来谕。未知其得失。而所谓虞卒君自主之者。恐未然。小记论妇之丧曰。祔则舅主之。虞卒则其夫若子主之。盖庙中之礼。尊者不得不主。而虞卒则不为卑者主之。其义然也。于妇犹然。况妾之又贱者乎。其举练祥而不及虞卒者。其意若曰练祥尚不自主。则虞卒又可知云尔。非谓虞卒其君可自主也。今此虞卒。夫党果无来主。而尊门又行之。则卒哭祝中。适尔祖姑一句去之。亦不妨否。但于虽亲不主之义。何如也。不立主。
渼湖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所教似或然矣。
答尹士宾
祖丧中父亡。子服承重。古礼未知如何。而朱子以为嫡子不能袭位执丧。则嫡孙继统而代之。其义当然。则父在而未执丧。其子犹可代之。则父没而不服祖。使祖丧无人主之。岂非未安乎。况至于今日。则凡遇此变礼者。未有不为之代服。便同时王之制。而乃独违贰则事理又如何也。既有朱子尤翁之论。则又不但程子所谓事之无害者而已。从之不亦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