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洲遗稿卷之二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序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0H 页
静乐窝序
夫士也蕴道抱德。得君行志。其乐岂在于衣服车马宫室饮食哉。君子贫贱无愠情。富贵无喜色。盖其所存者大。物不能动之也。伊,傅,周,孔。曷尝以天下易其所乐哉。然其所乐者。乐先王之道也。夫礼乐文物。功流万世。动之乐也。对越上帝。不愧屋漏。静之乐也。乐有动静。而其为乐则一也。呜呼。动而行道命也。明窗静几。展古圣书。恍然与伊,傅,周,孔揖让就席。而方其覃思沉玩。神与理会也。唯恐天下事之或来扰我也。金君浻甫乐闻是说。遂扁其斋曰静乐窝。
送洪保伯(禹哲)赴燕序
我国家臣事夷狄之辱。自 前王痛哭而不得已者。志士耻之。甚于牛后。嗟乎丙子城下之盟。人孰不仰天愤泣。欲奋剑自裁乎。世无鲁仲连先生。使彼肆然为帝。而中都千百年衣冠文物之域。已莽然而胡矣。噫已矣哉。士不可以踏彼地也。 崇祯再甲辰春。洪君保伯治万里行。自言随其舅氏权参判将赴燕。噫。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0L 页
子之舅氏以 朝廷命。势不获已。子又何心哉。子又何心哉。然吾平生有欲言而不敢吐者。子其听之乎。大丈夫生而有八荒之志。眼底虽泰山沧溟。不足为高且深。今吾与保伯生于海隅弹丸之邦。不见天地之大民物之众。常自蹙蹙然有坐井之叹。何足谓之生世乎。使吾生于 大明之时。以乡贡进士。随计吏而上京师。瞻望天子之面。稽首一吐出胸中之奇。与其士大夫。讲礼乐谈诗书。而以幅巾青驴。周览山水。嵩华之岳。云梦之薮。洞庭之大。碣石之壮。此吾之所愿观者。 大明今已亡矣。虽挥鞭而去。山河尽非。将何所可观乎。虽然。保伯亦慷慨士也。今行蹑燕土。必嘅然想古李牧之为将守边。胡虏不敢动。昌国君之为昭王报怨雪耻。忠诚贯天地。保伯安得不痛哭乎。吾又闻子之去路当过夷齐庙。为我一上。慰其魂之孤。说今 大明天下。无复有采薇者。
松岘夜集序
辛亥九月九日。宋百顺兄弟。约余同会于松岘李平叔第。平叔雅士。喜歌诗。邀玄窝郑润卿。润卿少也游长者间。虽老衰多风韵。夜主人设小酌。酒行六七巡。润卿举箸拍盘。诵尚书五子之歌。其声浏亮悲壮。时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1H 页
月影在葡萄架。细菊疏竹。微霜皓然。一座阒寂。但听润卿诵书声。诵罢。泠泠然若有馀音在乎耳。嗟夫。润卿既老矣。吾辈虽少。老亦将至矣。计当与少者游。亦有如润卿今日之时也。时则润卿益老衰矣。复能为吾辈从益少者游。而发此金石声否。人生老益可悲也夫。醉后相与为诗。属余序之。
大云堂序
匹夫而处农亩中。无尺寸攀援之势于朝者。虽上世未易振也。自古岂无豪杰之士。老死于草野者乎。然而其胸中所存。不可以穷达论也。尚君正夫筑小屋于贞州芝山之阳。扁其所居曰大云堂。余闻而悲之曰。是子有心哉。夫油然而作。一雨天下。使万物遂其生。卷而藏之。若无功者。非大人者能之乎。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云虽欲雨。其如阳不应何哉。今年秋。余过芝山。正夫请序于余。余姑语其所尝悲之者。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记
  
青莲庵记
佛氏轮回之理。其果有无耶。凡人之肆欲取快者。只知有今日。而不知有来日也。夫欲使之自苦其今生。而图乐于其后生者。其为法岂不疏且迂乎。然王公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1L 页
贵人。往往有脔身灭体。迷死而不悔者。彼其所图乐于后生者。未知其果慕何事也。若慕其崇达显大。则莫过于王公贵人。若慕其康宁寿考。则既脔身灭体之不自悲矣。又何康宁寿考之足喜乎。此不过淫溺妄动而不知天命故也。若乃妇人女子。则其为生最苦。受制于人。而况宫中旷女之幽郁而抱怨者乎。余庚子冬。栖宝盖之灵珠洞。隔冈有青莲庵。即内人姓金者之所居也。每夜月明。金女诵法华经。其声清婉哀切。余闻之辄悲。时因僧徒。闻其居处饮食。皆非人之所可堪也。噫。金女宫姬也。靡颜曼睩。人皆称绝代佳人。而其刍豢之饫于口。绮縠之厌于体。亦足为村巷寒女之有夫有子而不继衣食者之所艳羡也。今乃一切脱弃孤枯淡泊于穷山幽薮之间而不自悔焉。此其心必有大悲者存。虽裹之藻绣。寝以匡床。非其所愿。而所大愿者不过来世之免为女子而受制于人而已。佛氏之理。虽荒昧莫徵。而情困迹隘。无所托心。不得已而为此也。岂不可悲乎。彼王公贵人者。既非妇人之身。而吐气当世。指顾如意。则其心有何不足。而乃不能安命顺俟。淫溺如彼哉。庵之重修也。金女请记于余。余既悲金女之情。故书此以赠。因为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2H 页
王公贵人者戒。若夫栋宇之改色。烟云之变态。不暇悉也。
李参议堂前紫檀树记
李参议堂前。有紫檀一树。屈错磊砢而四垂焉。赤铜之干。青粟之叶。风来玱然。香闻于堂。客之至者。嗅其香聆其音眄其光而爱之。余尝告主人公曰。是树也有三德。香与音也为上。而光也次之。香者入乎鼻而薰于心。音者感乎耳而通于神。光者悦于目而已矣。譬之于人。光者容貌也。貌美者未必美。音者德音也。香者令闻也。诗云。乐只君子。德音是茂。又曰令闻不已。语未竟。主人公欢然动色。请书此以为记。
枫岳别记
癸卯三月二十一日。余自赤州。作枫岳游。尝闻断发岭上。望众香城为最奇。凡入山者。必由是岭。余则与通川太守有约。直踰楸池岭。先观丛石金襕诸胜。而通川公适有齿病不能偕。余留通衙三日。往高城。以琴歌宿海山亭。荡桨于三日浦。入山自钵渊。四月八日之夜。登正阳之天一台。九日之夜。弄月于真珠潭。作永郎篇。恍惚若与永郎遇。越四日。穷灵源洞。归宿长安寺之灵光殿。梦一麻衣来揖自云新罗王子。余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2L 页
觉而异之。吾闻新罗之降高丽也。有一王子泣谏。王不听。逃之深山而终其身。此山之灵源洞是也。我入灵源时。道傍有遗阯。噫。王子金氏。而余亦新罗之裔也。其相感岂非异乎。
南游记
余尝东游于雪岳金刚之间。而亦西浮大洋。登摩尼之顶。近又南下。蹑无等跨月出。夫世必称子长游者。是固古来文士之张目壮谈也。然游亦岂无助乎哉。余窃自惟恨 大明之亡也。少读诗。略知辨物通情。读书观古君臣之际。使一到天子之庭。吐胸中之有。虽朝暮死而无悔也。嗟乎。安得溯龙门砥柱而穷黄河之源也。余尝读范仲淹岳阳楼记。恨其文之繁也。洞庭湖七百里。望君山一点足矣。然则此南游录何足道哉。此南游录何足道哉。
丁未九月。余既乞罢景阳矣。将游岭南。送印于兼官淳昌郡守李浤。十二日乙丑发行。从者金玉声,梁庆祚,金俊弼也。四十里过潭阳府。又四十里宿淳昌郡。十三日丙寅早发。吏房金声汉,梁致河率诸吏等。辞于马前。四十里到中酒院。遇灵岩郡守金铸,兴阳县监宋炳普。下坐于酒店。说远游意。宋君叹羡不已。仍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3H 页
曰。吾昔年闻智异山燕谷寺北数十里。有所谓万寿洞。俗传罗季。有数介高官。见鸡林将亡。带家偕隐。至今有甃础瓦砾在焉。洞中奥旷膏壤。可以种稻云。去二月。适往南原。作路燕谷。问之寺僧。僧对自此行四十里。盖有一洞府。而中甚邃黑。别无可观云。试与数僧。杖策穷搜。则层冰积雪。莫辨所向。处处见熊虎迹恐惧。中道而返。然而至今犹往来于怀。君行当过燕谷。幸为我更寻否。余笑曰。君之计过矣。君子忠信笃敬。则蛮貊可行。何必绝物孤往魑魅之薮耶。二君发余行橐。相顾大笑。欲倾粮助之。余辞之笑曰。昨日弃官。今日乞粮于人。无乃太拙乎。日晚。与二倅别。渡鹑子江。风雨急至。衣笠尽湿。十里宿谷城县。十四日丁卯。晓雾塞天。沿江行三十里。到鸭绿院。峡势豁閕。江声双会。见有一群水鸟随波澹淡焉。秣马将发。忽见李有兴挥汗而来。问之。对云文簿有釐正处。余却笑尘事之犹相来侵也。渡鸭绿津。三十里过求礼县。县吏奔走言巡使方至。望见彀骑习习。旄钺照烂。飞轺之来者。若奔星焉。噫。吾民之疮痏懊咿。职由于张盖者之距牙也。彼来者果无距牙者耶。十里入华严寺。洞壑泠泠。篱落依微。石上见浣纱女。依然有云门越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3L 页
溪之趣。庆祚走涧边。小树摘霜柿四枚而来。啖之甚浓甘。亦山中一滋味也。僧徒持篮舆来。舍舆徐步入寂默堂。坐望山色。如层锦沓绣。绀翠交滴。其下有二层丈六殿。神丽峻壮。旧闻圣能之所建也。能方以总摄在北汉。其上佐锦性来谒。进以茶果。夕与住持哲识上浮图台。台极峭爽。风籁瑟然。十五日戊辰早起。出洞口二十里。过石柱迁。岗峦纠纡。曾石㟒嶙。秋花间发。影倒澄江。枫林向凋。而色犹烂然。十里过燕谷。又十馀里入花开洞。硖势转雄。大川决来。潎洌漂疾。激石相吼焉。沿行五里遇篮舆。又数里渡武陵桥。行二里馀。穹岩双峙。左刻双溪。右刻石门四大字。字画奇古。如横剑植戟。乃崔孤云笔也。苍藤古木。不见日色。水淈淈自两壑喷来。寺在两处而不甚敞丽。有金堂。挂真鉴惠能及南岳禅师之像。堂之左有瀛洲阁。右有方丈室。前有青鹤楼。自楼稍东数十步。有新建大雄殿。殿前树龟趺巨石。即真鉴国师之碑。大唐光启三年立。亦孤云之二妙也。殿之右有香炉殿。挂孤云影帧。十六日己巳。篮舆上佛日庵。僧言山中多虎。吹双角前导。崎岖仰磴而上数里。见稍平处。有荒田数亩。又行数里。僧告路穷卸舆。乃杖策而前。遇一略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4H 页
勺架于绝壁之腰。下临千丈之壑。蹑之窸窣。有声仰见。佛日庵缥缈若悬磬于云端。即之室中。阴风飒飒。如鬼物交啸。距庵十馀步有台。刻玩瀑。台前有香炉峰耸磨青苍。有长瀑自右肩直垂。霰喷雹击。雷殷电斗。冥冥黝黝。阴沉万仞者。名青鹤洞。僧称孤云常栖此洞。骑青鹤往来。故岩罅。古有一双青鹤云。坐庵中少憩。俊弼从东边垣上来。进山梨五枚。味酸不可食。呼小壶连酌数杯。复出坐岩上。洞风冲起。岩木俱动。云气涾𣵺。如飞涝相磢也。还从磴路而下。见有一块虎矢煖气未已。从者愕眙。复吹角振响。右转数里入国师庵。有僧草閒出迎。自此地势稍广。下多水田。有竹篱茆屋三四家。缘溪行七里。有少年岩。又行数里入神兴洞。水石绝奇。路傍岩面。刻曰三神洞。寺在锦麓之间。日照灿然。楼临大壑。甍桷駊騀。有大师德梅迎入点茶。出步涧石。石上刻洗耳岩三字。僧称孤云手迹。而体画甚俗。非孤云也。玆山大抵多土少石。水石尤少。而独此洞名焉。源泉浺壮。大石离离。铺数十里。或渟滀霮䨴。而森然动魄。或琮琤荥瀯。而泠然洗襟。僧言春夏之际。砰磅訇磕。如万面雷鼓。又如风樯阵马。奔迅腾趠。令人心目俱骇。不暇应接云。其上多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4L 页
枫楠栝柏纹梓连抱之木。翻风动日。万窍齐号焉。德梅进一诗。余口占和之。叹息谓德梅曰。吾昔与天浩长老。隐于清平之洞。读南华楞严之属。日吃一盂饭一瓢水。自言如斯可以度此生也。一出世路。万事蹉跎。今虽欲与君徜徉于此中。其可得乎。有顷。从者告舆办。与德梅别。向七佛庵。行六七里。有独木桥。遂下舆步行。所过山多大木。郁纡黝䨹。从风猗狔。音响悲切。上有苍隼巢之。而百鸟乱啼。又行六七里。望七佛庵。洞天旷阆。益别境也。下舆入碧眼堂。房突左右崛起。为座榻状。房中挂达摩像。有八九癯僧。面壁参禅。见余至。下榻拜迎。其中二僧。昔余游枫岳时。相识于内圆通者。颇有喜容曰。上舍今行。无乃白傅香山之意耶。余笑答曰。吾宁乘桴浮海。岂忍作空山之枯木乎。诸僧皆一粲。俄进茶果。一僧问神兴青鹤两洞之优劣。余曰。神兴之敞朗。青鹤之窈邃。各有长短。而使吾御风弄月。泠然而忘返者。神兴是也。若青鹤者。悄怆酸骨。非石头陀。不可居也。余又谓僧曰。世人贵耳而贱目焉。吾一见玆山之后。始觉桃源之非真也。吾尝读李眉叟集。有青鹤洞记曰。故老传言青鹤洞路甚窄才通人。扶服经数里。始得虚旷之境。盖古遁世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5H 页
者之所居。颓垣坏堑。犹在荆棘中。四隅皆良田沃土。有青鹤巢其中。眉叟寻之不得。留诗岩石而归云。自古谈灵境者。每多神奇之语。而苦海沉浮之踪。易动遐矫之情。故瞻云赍咨。至发于辞句之间。而近世又有一浪客。游玆山归。自言见梨花洞。其说髣髴于眉叟之所称青鹤洞。而奇异则过之。郁郁苍山之中。望万树梨花。如吴王夫差之伐越也。以白常白旂素甲白羽之矰。秉枹提鼓。中陈而立者然。噫。果妄语也。玆山虽蟠踞雄广。陵谷纡谲。而前后僧俗之游屐相望。岂有神奇如两境。而人不能知者乎。诸僧又相视一粲。仍与数僧从法堂后。登玉宝台。台形类卧牛。其上多老桧。僧言玉宝新罗时人。入山成道。常游此台故名云。日暮还双溪之探真堂。夜有老僧说前年熊罴暴多。人之相触者。辄被伤害。今年又多虎。人不能往来。自初夏至今。天旱水涸。林木枯死。雉兔纵横不避人。又以三营之纸役繁重。僧不能聊生。余恻然长吁曰。 圣代多德音仁闻。而天之閟泽此甚。至令山中禽兽不安其居。岂下之人有残忍毒暴之政。而使天怒不解耶。且云水生涯之类。犹不能堪其命。况吾民之颠连而无告者乎。十七日庚午日出。骑马出花开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5L 页
洞。行十里过钑岩。是丽朝韩录事惟汉之所栖也。嗟乎。国之将乱。贤者必先避世。惟汉见崔忠献之贪贿卖爵。已知有窃弄废立之举。遂拂衣来隐此岩之下。其高风夐识。可以警千古之鄙夫也夫。又行十里过岳阳。岳阳古县。乃旧时民物之所聚也。临江有沙村渔户。谪客往往来居云。又二十里到蟾津。适值场日。是湖岭之交也。质剂并凑。涩譶泶㺒。山毛海错。鳞萃云委。牛马人众之来往者望之。若蚁封之初溃也。中火于河东府。自此始舍江行。三十里过古河东。宿横浦驿。十八日辛未早发。三十里过凤溪驿。溪山抱回。极有佳致。世之求山水之乡者。每于穷寂之穴。幽鼯之薮。而不知通衢达剧。自有安身之地。实可笑也。又四十里抵晋阳城。门卒急报于兵使李思周。同会于矗石楼。楼势壮杰。城下有南江万里之水。郑君龟宁引余指西南林麓下。有故水使朴昌润家。昌润岭右之富豪也。有池台钟鼓之乐。时与歌童舞女。按棹游戏于沧流之上。又使花郎百队前拥后殿。击鼓选舞于倒花垂柳之中云。如余之一鞭羸马。浮游东南。啾唧啽哢于幽崖邃谷之间者。正为昌润之一笑也。楼东有凌虚堂。有涵玉轩。郑君曰。此轩最宜月夜弹琴。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6H 页
十九日壬申。郑君复邀余上矗石楼。郑君曰。此江有二源。一出智异山北云峰县之境。一出智异山南。合于州西。东流为鼎岩津。入于洛东江。此楼古谓之状元楼。龙头寺僧端永者重新之。白澹庵见江之中有石矗矗。遂改名曰矗石楼。癸巳之乱。倭寇烧之。后虽重建。而双清堂临镜轩终不能复古云。语移时。与郑君上镇南楼。别兵使。向伽倻山。四十里过安涧驿。又三十里宿三嘉县。二十日癸酉晓发。五十里上陜川之涵碧楼。楼临大川负绝壁。殊无揭蘧倜傥之势。然而南游者往往道之。午饭。复上马而去未数里。过本郡。岭阪渐恶。马不能行。二十五里宿深仁村。二十一日甲戌。行二十里。朝饭于归耕村。过倻川之水。民云此地是古冶炉县也。又行四十里。入伽倻山。到武陵桥。山明日朗。风佩锵锵。如闻伽陵之鸟。渡桥谓之红流洞。遇一老僧。下坐溪傍石上。山风萧萧。黄叶乱落。流水上下。皓石磊磊。曹南冥神兴洞记。银河横截。众星错落。瑶池宴罢。绮席纵横者。正为此境道也。洞中有崔孤云题诗石。而涛荡澜磨。今不可复认。尤翁移写之。镵之洞壁。如虬龙腾攫。是洞大抵多刻石含朱者。如泚笔岩吟风濑。姜晋山希孟之所名也。其馀自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6L 页
七星台以上。至喷玉瀑落花潭。俱不知刱名者为谁。而盖亦好事者之为也。其中落花潭尤奇。上有碧峰矗立。下有百丈澄泓。时闻有神物吟弄云。篮舆向海印寺。见往来人牛马不绝。余尝翘想红流之洞仙灵之居。人迹不到。如玄圃阆风之苑矣。今甚不然。此无他。托于海印之故也。君子于斯。当审其所托。而夫空谷处子。初不有求于人。而人自至。彼红流之洞。本未尝与海印为谋。而海印自来相托。亦何罪夫红流之洞耶。僧徒出迎于红霞门。日色已暮。入穷玄堂。夜有山阴士人尹濯者来话。自言年前游头流之天王峰。其上盖有圣母祠。祠中有一妇人石像号天王。涂粉拖黛。眼彩淫淡。祠东礧空。有一小佛。俗称其淫夫。屋梁上下。挂无数纸钱。常见女巫婆娑其中。有气融结。阴秽之窟也。今年六月。忽有风雷起自峰顶。击之粉碎云。余闻之骇曰。若然则吾自头流山来。僧徒不言何也。尹生固言其真的无疑。僧出妆铜古匮示余。中有高丽太祖追赠希朗国师教旨一通。又有 光庙申起居于信眉长老手札一度。噫。屈千乘之尊。执敬于匹夫者。为其抱先王之道也。夫浮屠何为者。而使君父执敬也。二十二日乙亥。住持哲默引余上法堂。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7H 页
栋宇宏敞。庭陛熀朗。增橑重棼。连阁云蔓。盖新罗哀庄王时所刱也。累经重修。其雄奇瑰丽。甲于东方。殿中有二十层金塔。制度精巧。又有普眼堂庋。所谓八万大藏经板。铜妆涂漆。燐烂嵯峨。噫。糜财如此。其民困可知也。有解行堂。坐希朗塑像。甚黑诡。寺之右有学士台。轩爽佳绝。上有孤云手植松。为大风所落。如虎倒龙颠之状。余抚之嗟惋。呜呼。孤云奇伟人也。仕于大国。年才十八。为侍御史。一檄黄巢。声震天下。及其奉诏东归也。一麾栖迟于诗山富城之间。而自伤其不遇。遂乃超然高蹈。不与世相闻。其风度格韵。虽谓之神仙中人可也。但其沉淫左道。不免于后人之疑。岂金濯缨所谓玩世之衰。而与时俯仰。托于禅佛。以自韬晦者耶。贤哲之生于人国。自有遇不遇幸不幸。而以唐末极乱之世。孤云犹能一鸣于中区。而顾不容于父母之邦。斯独非鸡林之羞乎。且观于黄叶青松之说。其骨鲠忠爱。决知非沦于异教而为乱伦之归者。周景游陆沉之诮。无乃非原情之论耶。仍举一爵。酹孤云之魂。是日欲上奉天台。僧言路险苦止之。往极乐殿。有老僧圆旻年七十九。颇识古事。其上数十步。有知足庵。又左转十馀步。磴道磅磄。有希朗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7L 页
堂栖岩隙。如黄鹄抱卵。稍前有小台。僧云是朗师逍遥处。又行一里。上白莲庵。义讷大师出迎。余先问觉聪消息。往龙兴寺未归云。讷问曰。前因觉聪。闻上舍欲来栖此庵久矣。今行何其晚也。余答曰。世事本来难必。讷曰。近闻上舍以救世自任。何不念自己心上。余解其意。答曰。虽囊中藏兜率天。掌上生须弥山。无益于事。奈何。讷曰。特未到其地位耳。苟到自无是语。遂相与一笑。日晚。下国一庵少坐。又下一里。涉涧入愿堂寺。又北渡入弘济庵。转往观音殿。与大师斗慧谈老螺和尚凿池得剑之事。义讷自白莲来会。谈锋益长。余谓义讷曰。昔叔向闻堂下之言。不失鬷明。鬷明固有意于人知者人能知之也。若夫含光韬辉之类。惟恐人之或知。故人固朝夕遇之。而视之无如也。前年。余读书于华山太古寺。有客僧牛寻者乞食久不去。僧徒苦之。至有叱辱者。寻犹蚩蚩笑语。诸僧尤愤。举杖欲搏之。寻乃走。数日复归。一日寺僧尽出。余独与寻在。招寻问曰。汝屡遭辱。能无恚乎。寻率尔答曰。本无荣。安知辱也。余不觉惊叹。寻又多发痴騃之态。欲掩其言。余正色谓寻曰。吾已知汝非常。今日无他人。汝何不为知己一吐心乎。寻遂敛膝而坐。发言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8H 页
皆奇。余执手叹曰。是所谓藐然丧其天下者也。寻笑曰。放勋乃不能丧其身。而独丧其天下耶。余益惊叹曰。奇才奇才。汝何自弃如草木乎。寻又笑曰。吾既不知有吾。况知有名迹乎。是日逃去。讷大惊曰。寻也尝住是山三年。而人不知其为异僧也。讷因言唤醒堂知安事。安方为南中宗匠。会上常千馀人。状貌雄俊有威。士大夫遇之。亦加敬焉。安乃雪霁大师门人也。少时狷狂多气。傍若无人。虽以雪霁之严。犹不能挫其气。霁尝据胡床挥麈尾。说华严经。座皆潜心伏听。无敢欢哗者。独安轩眉抵掌。发难不已。霁常称之为大器云。大抵负重致远者。无论儒释。非拙劣人所可堪也。夕柳生汉徵自草溪至。见余请从之受业。其言愤悱有志者也。二十三日丙子。柳生从余踰两峻岭。四十里入双溪寺。寺在星州地。即伽倻之外山也。洞中盘石平张。寺多富僧云。夜有老僧雪行言三十年前。有自称俊首座者。来寓此寺。形貌如木瘿。语音如稚犊。寺僧怪骇之。一日有布衣癯士来。气宇轩举如仙鹤。顾眄流彩。吐音鸿亮。适有青庵经徒六七人来谒。士乃蹙翻玄关。掣弄妙键。经徒一齐吐舌。时俊也方坐睡东寮。欠伸而入。沕然接话。自此傍人不能解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8L 页
其一句语。但瞻其唇吻而已。自晡时始。至夜半。士若有长跪拱揖之状。而俊也凝然不动。忽并起出坐楼上。时正八月念间。山空月白。万籁俱寂。但沉默对跪。若泥塑人。向晓。士忽放声朗吟。其音节若金刚偈。而语意不可解也。明朝俱不知去处。行又云。去丁亥年间。有一老人自言自尚州来。面皮如冻梨色。眉间有白毫长二尺馀。衣巾甚飘破。乞食于廊寮间。过十馀日忽辞去。一僧出野还。遇之洞外。其老人骑白骡。荷赤绦长剑。向西南而去。衣冠非前所着。而容貌则宛然云。余笑曰。自古衰季之世。豪杰之士。往往有愤世嫉俗。沉冥于物外者。俊与癯士。固无怪也。白骡老人之说。无乃荒唐耶。行曰。寺中有坦长老者自云亲见。上舍试问之。二十四日丁丑。早食。与柳生欲上青庵。闻庵僧有疑疾云。遂止。踰大岭行二十五里。过智礼县。又五十里。宿金泉驿。二十五日戊寅。卜马有病。午后始发行十里。过金山郡。又二十里宿秋丰驿。二十六日己卯。行三十里过中牟仓。望白华山。又十里。中火于少室村。二十里上一大岭。望见俗离山。巉峰矗嶂。玉立屃赑于淑气之中。堆云断霭。淡淡离披。俄而岭势渐低。峰峦渐隐。望之若一群彩娥微露半髻。婷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9H 页
婷罗立于绣帐中也。行十五里。宿馆墟村。二十七日庚辰。晓起行二十里。过象贤书院。又五里踰大岭。过屏风松山中。古有九遥八桥之号。舆地志云。山之两岸纡远开豁。自此至彼。望之遥遥。疑其地尽。而至则又望遥遥。如此九转而始抵于法住寺。九遥之中。一水环转八曲。而每曲有桥云。今则法住寺前。只有水精桥而已。桥之西。有水精峰。峰上有龟石。其头昂然西揭。谚传中国术士来见曰。吾不知中原财帛日输东土者谁使之然。果有此物也。乃断其首以禳云。寺甚壮丽。有五层阁。其名捌相殿。雕栾镂楶。嶒𡵓婀娜。其他重廊复寮。连栋累榭之属。赫昈宏敞。法堂立丈六金身。仰视峨峨。四天王门外。有二十八级衣铜大柱。其一面刻云统和二十四年造。统和乃辽圣宗隆绪之年号也。宋真宗咸平九年。而即高丽穆宗之时也。穆宗崇信异教。枉竭民力。又不臣大宋而附丽于契丹。用其年号。悖谬之甚也。寺中有石槽石瓮石镬在林莽间。寺之稍西。有浮屠殿。一僧出拜言本寺雄于国中。而四五年来。僧徒困于鞭扑。逃散且尽。寺亦因此将废矣。余叹息谓柳生曰。天地之间。生物残矣。彼离伦毁体。萧然孤栖于岩薮之中者。宜若无与于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39L 页
县官之诛求。而名蓝巨刹。处处皆空。吾东偏处海曲。人性婉弱。有妇人之仁。而释氏之教。有喣喣慈悲之意。故其舍身崇奉。乞缘求福。无贤愚贵贱。而滔滔一辙者。殆无异乎西方诸佛之国也。今忽衰微摧剥。索然而不可振。非有大圣人廓然辟之。而天使之如此者。岂吾门一脉。或有阳复之渐耶。不然。有大可忧者。吾闻物极则必反。安知桑田之不更为碧海乎。遂呼酒引满。缓步上福泉寺。寺距法住不过七里。而长林邃谷。悄然动神。见数三鼯鼠跳岩缘木。或人立而拱。忽有一道阴飙。飕飕飒飒。从岩间小窟而起。满山霜叶。一时萧瑟。松鸣涧应。筇落石铿。奔峭走崿。回合生籁。山多怪鸟。水多惊湍。恍疑有逸士幽人。鼓琴击瑟。悲歌慷慨于丛薄之间矣。俄见金刚门外。白衲纷纷。始觉玉声。径入福泉。而寺僧出迎也。渴甚求饮。僧持一瓢琼浆而进曰。此乃福泉也。其味甘冽。盖泉出于法堂北石屏之缝。注于斋厨。故名寺以福泉云。寺极人工。垣墙整丽。如宫阙之观。僧称是 英庙愿刹也。天顺甲申岁。我 世祖大王。自清州踰皮岭来。驻跸于此。与嫔妾诸宦侍。周览形胜。命从臣工曹判书金守温记其事云。从石径二里馀。登东台。峰峦周遭。蹲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0H 页
蹲躨躨。合沓奔迅。如万马纵辔。各整部伍。又如星冠月佩雍容拱揖。而洞宾,曼倩。谑浪笑傲而先后之。俄而孤霞横抹于远空。独鸟低飞而回翔。此间恨无郑元伯也。是夜宿福泉。二十八日辛巳。大风雨须臾欲止。分付寺僧办篮舆。将向文庄台。僧以风雨谏。不听。与柳生出门。入苍桧中。磴径甚艰。苦竹交碍。肩舆之僧喘息如锻。踰一峙。云物餴馏。如沧海潮上。怀襄㳽漫。天地冥濛。同行者相语而不相见。身坐舆上。若横槎暝乱而茫然不知所之者。忽上一大岭。无树木峰峦之色。而但见岛屿点点然。俄而溪壑闯辟。白氛横涨。堆若急雪。走若苍狗。乍开而旋晦。晦而复开。如有神物嘘吸淫乐而劝。是余乃依岩深踞。合目少憩。一僧呀曰。文庄台将露矣。余凝坐不应。居食顷。群僧齐呀。余始开目见之。群峰之在望中者。或露半面。或露全面。或欲露而未露。顾眄之间。松巅竹崖次第开霁。石门嵌硿。奥壑谽谺。遂乃轩然振筇。望所谓文庄台者。穹石峭耸。若一朵金芙蓉。而日光瘦照。孤霞断飞。余顾谓柳生曰。世称韩昌黎能开衡岳之云者。极是渺茫难信。而吾辈年少气锐。不听诸僧之言。径情直行。幸睹天晴。此不过偶然遂耳。宜勿以今行之得志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0L 页
而复思侥倖于他日也。遂相与攀磴而至中台。有木梯悬空。相顾不觉𢥠神。余又谓柳生曰。古人有垂堂之戒。君子固不可乘危。而人既到九分之地。瞻望上头。逡巡而自画者。实余之所恶也。吾试为君先之。柳生随与登上台。玉声,俊弼。皆气怯不能上。盖是台也极峻爽。虽鸿鹄之飞。不能过也。僧指头流诸山。微茫如螺鬟。余谓柳生曰。夫所处益高则所见者益远。君子之所处不可不高也。啸傲之间。天地复晦而风云骤至。茫茫霭霭。澒洞无倪。向之曾峰叠巘之累累而抑抑者。忽然如蜃吹之楼。日照之蜺。只供顷刻之玩而已。于是知世间万事之悲欢忧喜。相续于呼吸之间。而人之偶得幸会。而认己自好诩诩。若长保之物者皆妄也。与柳生复从木梯而下。大抵此台气甚高寒。风力猛紧。故山多矮木。樛枝嶱干。昂庄耐苦。下十里复右转入中狮子庵。清幽夐邈。加福泉一层。内山固多佳蓝。而三狮子为胜。三狮之中。此庵为尤胜云。庵前有大石下临数十丈。余与柳生坐其上。问居僧曰。此台何名。僧对无名。余顾柳生而名之曰邂逅台。噫。吾与柳生初无半面之雅。而偶然相遇于伽倻之山。片言相信。不惮从游于千里之外。真千古之邂逅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1H 页
也。以此台之轩妙莹洁。而文人学士之前后经过者。不知其几辈。而终不得一字之赐。今日幸遇吾两人之行。相与班藉于斯。摩挲嗟叹之不已。此亦岂非千古之邂逅乎。余又谓柳生曰。吾之游历名山。亦可谓多矣。而山阿寥寥。未闻有考槃寤歌。如诗所称硕人之流。此退陶老先生所以嘅然于千载无真隐者也。士君子学道讲礼。谁欲为鸟兽之群乎。但生不逢尧舜之时。不见其都俞吁咈之美。则虽耕凿于静散之地。以养其草木之年可也。遂相与太息而归。二十九日壬午。与柳生出山行五十里过青川。又二十里入华阳洞。溪清石白。有冲虚澹漠之意。上焕章庵。夜与僧徒谈湖中山水。转及沙潭。沙潭者故李副率夏坤之别业也。在落影山中。余尝见李公之水月轩记。有玲珑伟丽之光。以此可以知沙潭之奇也。呜呼。李公亦奇士也。岸帻据梧。展芭蕉砚。手执太史书。引朱笔纵横点圈之。既而复大读。其声浏亮。噫。斯人今不可复见也。十月初一日癸未朝。与柳生上巴串。一僧从之。循溪行五里。有大石清旷。其上可张咸池之乐。僧曰。是所谓巴谷之盘石也。又曰。此地有甲乙之论。余曰。莫是与万瀑洞争雄之论耶。僧曰然。余笑曰。此石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1L 页
之广。虽分作数巴串。足以当元化之洞。而大小香炉与狮子峰之层翠淋漓及真珠潭火龙潭。何处得来乎。僧张口吐舌。坐玩移时。复沿流而下。登岩上小亭。扁名岩栖斋。僧云是尤翁读书之所。坐望巴串之石。如无数银瓮水瀇滉皛溔。到斋前汇为澄泓。仍掠岩而南。涨为院前之大川焉。盖鸟岭之山。奔腾蹲舞而来。一肢为落影山。一肢为欢喜山。蕴灵蓄异。中决为巴串之水。而是洞有九曲之号。象武夷之山。曰擎天台。曰云影潭。曰泣弓岩。曰金沙潭。曰凌云台。曰瞻星台。曰卧龙岩。曰鹤巢台。第九曰巴串也。自鹤巢稍下壁面。刻 万历崇祯两皇帝御笔。其下尤翁大书镵之曰。 大明天地。 崇祯日月。呜呼。吾国果能不忘本耶。黄河不清。胡运未讫。我将安归。玆山不犹愈于仲连之东海乎。是日出三十里。秣马于加耕村。又二十里。宿槐山郡。初二日甲申。行四十里。过阴城县。四十里宿石院。初三日乙酉。行四十里。中火于羽山。四十里入阳智县。初四日丙戌。有雨气。午饭始发行十馀里。大雨暴注。行二十里雨止。北风吹之。徒御股战不能行。投龙仁县。皆爇火燎衣。命煖酒各馈一杯。初五日丁亥。早发三十里。朝饭于板桥。又三十里渡汉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2H 页
江。日寒。行人争渡。见星入崇礼门。到家下马。昏钟已动。翼日。李友伯春,山人剋念俱至。问所游历诗篇多少。是行不过千馀里。所过名山水若干。橐中无多诗。且观山不如观人。而未遇一人焉。发邵先生还洛之叹。何足谓之壮游乎。然余于智异之山。不无所得焉。是山也雄博峻大。而无物不有。有石山焉。有土山焉。有神仙之区焉。有粪壤之阜焉。有佳木恶木焉。石有白而美者。有黑而丑者。水有东流者。有西流者。天王之峰能插天。而不自以为高。又降而趋于南海之滨。而不自以为屈。挟一牧(晋州)二府(南原。河东。)一郡(咸阳)四县(云峰。光阳。丹城。山阴。)四附邑。(花开。岳阳。萨川。赤良。)而不自以为富。其根自长白山而来。扶舆磅礴。盘据于七百馀里。而不自以为雄。落于荒陬而天子不知。无金泥玉牒升中于上帝之文。而亦不自以为恨。噫。观斯可以洪吾之量也。既归之七日癸巳。春洲居士书于三角山之新旺寺。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书
  
上巡察使李公(瑜)
道洙再拜。前所上书。窘悯抑塞。喷薄触冒。竦然追思。惶愧踧踖。不意大君子包容狂愚。辱赐还答。奖谕过望。至乃曲副情愿。快罢职名。踊跃惊喜。殆失常度。閤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2L 页
下成人之美。道洙伸己之义。乃今而后。道洙之拜閤下。亦有面矣。閤下之对道洙。亦有言矣。使世之慕义者闻此。必皆抵掌道之曰。道洙之于某公。能以义望之。某公之于道洙。能以义答之。某公之道洙。道洙之某公。相须以义而已矣。夫然则道洙之得固多。而閤下亦不为无得矣。持此而归足矣。然閤下所教去就太洁云者。甚是甚是。道洙家贫亲老。菽水不继。戚里谨畏。不求科名。残官冷廪。取人弃馀。然其得之亦颇费力。曾未数朔。脱若弊屣。自人观之。诚似太果。虽然。道洙以薄材贱躯。猥藉先荫。年才二十。备数末行。窃禄餔歠。于今八年矣。 国恩轻重大小。不可胜量。惟有不忝所生。庶几无罪。况于非义。饿死忍为哉。此閤下素知道洙之贫穷到骨。哀之过深而德之过厚也。归时将遵海而南。历观岭外诸山。遇佳处。因欲留而读书。瞻睹清光。未卜早晚。驰诚溯慕。有倍平生。但祝三冬。閤候万重。道洙再拜。
答李伯春书
分手入峡。情不自任。草草数句。聊申爱慕。即此手书。勉诲勤挚。奉读三四。感极而拜。然足下意欲令仆多接人酬唱。益求声誉。此非仆之愿也。仆本不能诗。猥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3H 页
窃虚名。虽曾无一番与世之诗人交游谈论。而侧目不好视者。固已满世矣。又况纷纭驰逐于声誉之场。耀奇扬华。斗巧竞捷。而作色相矜。自以为好者乎。如此者。非徒人疾之。鬼物亦指以为可杀。足下平生爱我。今何忍以此劝我也。仆尝窃见诗人每多浮誇。讳己之短。掩人之长。以为天下之为诗者。皆莫己若也。彼其心中。非不自知。而强为此诩诩者。特名之所使然也。今仆以藐藐之身。一犯此场。则必立见粉碎矣。虽心欲为之。而力不能也。况强心之所不欲乎。仆生十三。学为诗于今十四年矣。仆虽庸才。岂无一二篇可示于人者。然辄深藏而不出之。惟恐其有闻者。诚以名不可居。谤由是生故也。且仆自二十以后。栖息于穷山寂寞之滨。所与游者。皆山僧牧竖。而有时或讴吟成诗。兴已则辄忘。如斯而已。谁复以世俗末技。强纷纷为也。足下云仆之为诗。有关于世。必垂名而后可。此亦不然矣。三百篇十九首。多有不知其为谁某之所作者。而不害鸣于周汉之盛。今仆何必自出名字然后。可益于世也。仆之从足下有年。足下端介不俗。足下亦几知仆之浅深矣。仆果躁诞喜名。决性命自驰者耶。足下又悲仆之不遇。此则仆实有悲者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3L 页
矣。昔黄徵君遨游秦蜀之间。而感嘅俯仰。其文奇崛自鸣。徵君隐者也。犹不能平其心。仆安得无意乎。仆东浮沧海。见鲸鱼跋浪。物之巨者。终不可藏。而凤生丹穴。毛羽既长矣。天下不闻其声。足下其悲此乎。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哀辞
  
朴文卿哀辞
锦平都尉朴公有季子曰师游。文卿其字也。端厚有德容。望之可爱。接言温如醇如。君子人也。爱父母如乳哺时。心虽有所欲为。非父母心则不为也。家贵盛。布素无豪华色。有事出。辄步曰。古者士不敢骑。余内子君之伯兄女。余十六岁。入君门。君才长吾二岁。吾儿心爱君。君亦儿心爱吾。两人皆儿心耳。枕膝笑语。岂复知有世态外饰乎。故吾得君详。君自幼及壮。无妄喜怒。又不喜交游人。而与沈若鲁得甫最相善。文辞雅缛。不务深博奇诡。曰吾季子也。速决科。以悦父母心。年二十二。中进士。二十七。魁庭试。声辉动一世。君忧色谓余曰。名者谤之归。荣者辱之门。吾其殆而不肖者。果纷然妒名。往往有非情语入耳。君受之。一未尝对人自解。然而谤不止。世道可知也。戒余曰。科名尚尔。况文章者乎。子之忧非吾比也。乞养为砥平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4H 页
县监。为政平恕老成。绝无少年峥嵘气。其随事慈谅。天性然也。未几递归家。猝遘病以死。得年三十一。其父母抚念悲哀。久而益甚。余尝慰其父母曰。是子仁厚。非夭亡者。然近观才者辄不得寿。寿则长困于不肖者之齿舌。为人实可难也。彼不肖而寿者。不如才而夭也。退而为辞曰。
麟出而非时兮。幸不遇夫锄商。全德以归兮。复何论于彭殇。汉之水兮汤汤。中有舟兮不可渡。华之山兮苍苍。虎豹来而当路。白云兮在天。君不行兮将为谁。鹤发兮噭噭。九重泉路相见兮何时。
郑季通(敏侨)哀辞
余爱进士郑润卿跌宕有豪韵。追游于文酒中。因与其弟季通相识。季通亦进士。与余同榜。其人俊雅妙能。为文辞固可爱。而以润卿之弟。余尤爱之。年三十六。客死于岭南。士大夫惜之。哭于润卿。余固悲其夭枉。而尤悲润卿衰老甚孤也。嗟乎。自沧浪子殁。闾巷文华独在于润卿兄弟。学徒之归者。如百水而一壑焉。润卿既老矣。譬之于树。润卿如方食之实。其在筐者多。季通如未食之实。其在树者多。其资人者益长矣。以是闾巷之士惜季通甚。虽然。文辞于季通末也。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4L 页
季通孝于亲。事亲多可观行。家贫。往往从方伯贵人而游观其礼。进退未尝以利婴于心。挟才艺而忮行傲德一无有。此士大夫之所重爱季通也。返柩且葬。润卿泣谓余曰。吾老心哀。转不能堪。子盍有以抒吾哀。余悲其言。后数月。润卿又言其孀嫂边氏弃乳下二稚女。从季通死。因传边氏死时语。真烈烈贤女子也。哀哉季通。犹不如边氏之哀也。辞曰。
生人以寿。乐以其有子女。繁华而乐。饮食言语而利其生。造物者与人同其情邪。夫欲速其死。胡不赋以慝而赋以淑。生之徒多顽浊。死之徒多端悫。是又何故。岂斯世之无可好。而别有世之可好邪。然则吾误知生之好邪。
宋百顺室金孺人哀辞
丧妻而悲者。俗笑之。故凡丧妻者。畏俗而隐其悲。亦可笑也。夫伉俪重义也。杖期非轻制也。顾服思义。乌可不悲。恩津宋百顺磊落不俗。非可笑者。其室金孺人之丧。尽其悲。余窃意百顺能知夫妇义者。近者百顺以孺人哀辞请于余。其言益悲曰。之人之殁。吾孰与事父母。百顺年方壮。可以复娶矣。有衣服饮食足以事父母矣。然而云云者。孺人必有奇行异德。能事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5H 页
其舅姑者。而百顺不能忘也。百顺曰。孺人性至坚。痛其父非命死。虽服阕。衣不忍华彩。食不忍滋味。遇喜未尝一启齿。念其孀母。枕席涕泣。其病困临死所语。皆思母语。余曰悲哉。宜乎百顺之悲不能忘也。夫孝于父母者。能孝于舅姑。百顺得斯妻而丧之。噫。其可悼也之德也。命之薄于其所生。抱至痛幽怨而殁。襁褓一孩儿。呱呱无乳。天胡忍哉。然生而孝死亦孝。于死者心奚悲。遂为辞曰。
茫茫者天。既赋人以淑兮。奚德之殃而降斯酷兮。父死不可以复起兮。愿与母依而从我君子兮。哀肠怨肚腐以绝兮。纵母不忍奈父结兮。君子兮顾我母。吾将上诉父之故兮。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祭文
  
祭李士寅(山培)
维岁次壬子四月戊子朔辛卯。清风金道洙谨以清酌之奠。祭于近故 赠弘文馆副修撰李士寅之灵。呜呼天乎。奈何其然乎。而子之夭也。非子之贤。吾谁呼天。非子之良。吾谁永伤。方质温文。醇乎其人矣。慈谅爱物。蔼乎其仁矣。重之以博闻。早达稀于时矣。丰茸岂弟渊伟之姿。即之可爱。远之难忘。想像髣髴而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5L 页
犹有馀光矣。呜呼天乎。胡忍子戕。呜呼子乎。胡毒我肠。我昔颛蒙。受知尊府。针顶砭骨。恩在肝腑。二十年来。事之如父。子自垂髫。视我兄弟。同指共趋。有吻无抵。磨砻浸灌。咸淡相济。至于需世之用。古人嘉猷。与夫寸长缕益。凡心所求。舍其聪明。我咨我谋。非我足取。子实休休。推其绪馀。章程敦敏。子之决科。三十未准。谓子年壮。而富所蓄。沛然一施。将睹伟绩。今其亡矣。谁任子责。呜呼子乎。而止此耶。子而薄祜。才实非喜。子之未病。前一旬馀。忽来访我。安谷之居。望我而笑。就我而嬉。抚我布衾。闵我阻饥。我时挈家。将食于圻。子执我手。谓无遽归。话言纚纚。且起还坐。出门相顾。若不能舍。谁知此其。幽明之别。我闻子讣。怛然伤骨。载疾我驱。及子之室。褰子𧙣。一号肠绝。尊公两鬓。白发种种。见我踯躅。声撼于栋。我慰无说。唯助之恸。呜呼天乎。我心若燎。呜呼子乎。魂应缴绕。子之夭枉。 九重兴咨。诞降恩貤。贲子永归。在死如此。存其可知。使子延算。羽仪于时。敷厥所有。密迩 纮紞。优恩异渥。几不胜担。呜呼已矣。今复何论。迁子于宫。归子于原。觞我之酒。叙我之言。呜呼呜呼。子其有闻。尚飨。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说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6H 页
删定诸家文粹说
盖闻古之学道者。优游于诗书六艺之间。而不敢驰骋于诸子杂家之说者。为其正道难明。邪说易入。苟非迪知精微之几。高大卓立而不可拔者。则往往眩转恍惚。骎骎然堕其中矣。是以血气未定者。尤当严其防闲。凡诸异端之书。一切麾却。勿令挂眼可也。余年十八九时。骛志虚远。遂误入稗家。久而成癖。几忘寝食。自以为能究其立言用心之妙。既乃采摭其微言。编以为书曰诸家文粹。三年而书成。入清平山。尤惑于楞严南华之属。沉潜昼夜。自言为遣情保性之学。而久之若物累稍澄。自喜有得。其后读鲁论数百遍于宝盖山。忽觉前事皆妄耳。于是复取前所钞书视之。痛恨其枉费心力。欲便付火。而然是书有不可尽废者。若左国荀扬贾蕫之流。儒者不可不读。而且首揭以孔子家语。其选也不甚无据。遂把笔而更始之。大明黜陟。删道家之半。全祛佛书。而添以文仲子,韩昌黎然后。知是书可以无大罪焉。然累经笔削。大朴尽残。此所谓无成无亏。终不若昭文氏之不鼓琴者也。
竹说
余所处轩之西南隙地。栽竹二本。其土赤沃宜竹。笋生崒兀。枝叶甚茂。栽之之岁。已郁然成林。客之昔不见其竹而忽有之者惊曰。是竹古应有。奚吾不见。余笑曰。是新栽者。子到栽前。乌能见之乎。客瞠曰。竹之性移栽。则叶枯落复生。而节若瘦笋若萎而无光。经一年二年而始苍然。今子之竹。奚其光而茂也。余曰然。竹性土太燥则不蕃。太湿则不劲。沙竹矮而涧竹瘦。受多风则竹死。适竹之性。而得其土而无多风。则竹自然茂。客犁然笑曰。是足以治人。
骥说
马一日能千里。人知其为骥也。是马也亦马。无甚异乎马者。然而独能千里。而凡马不能望之者。在人不在马。古之相马者。不相其相。而相无相。目无其马。而但见其神而神得焉。则马亦知马与人相知。马乃自知其将千里焉。而乃一秣尽十马秣。而一千里而不中秣而不大骤。而马有馀足。日有馀光。数秣而数骤之。虽骥不能千里也。若人与马不相知。则马乌能其千里乎。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铭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7H 页
绿槐槛铭
恕庵申学士以文章才学早立名。未大为而殁。余幼未及见公。而沙潭李副率。余所从游者。雄于文。博识高论。开口则人服其当。与学士公少时。皆农岩门人也。尝对余悼学士公之亡曰。吾友在者。未可量也。余以此信学士公之为伟器。而益惜其早世也。近与学士公之胤皓明宾相识。人言明宾之文。酷肖其先学士。余到明宾书室所谓绿槐槛者。与明宾晤语终日。因读明宾文数篇。忽忆沙潭公之言。沙潭公今亦不在世矣。俯仰太息。为之潸然出涕。嗟乎。二公皆天下士也。才高不幸而不遂。吾闻位不称德者。食报于后。明宾之文学夙成既如此。沙潭公之胤锡杓又克绍先业。名闻于世。前年魁进士。天将有意。其可知也已。引笔大书于槛曰。
田之遗利。蔚有禾麻。木之失实。而乃大华。兰之茂叶。摘后之茎。绿槐之槛。汝證吾铭。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传
  
洪霖传
洪霖者贫家子。容貌拙弱无所称。人甚侮之。与大将李凤祥接邻相识。凤祥为大将十数年。凡旧所知。非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7L 页
文非武。无材用稍挟势者。咸属幕食料。独霖不得参。今 上丁未。凤祥斥出为忠清兵使。霖乞从往糊口。凤祥黾勉许之。霖在幕无所名。戊申三月十四日。湖贼李麟佐等数百人。丧车载兵器。丧服若行丧者。入清州城。夜袭兵营。凤祥军官梁德溥开门内应。霖方寝。闻噪声急起。半股裤。提剑直入。火光烛天。贼乱哗曰。兵使何在。霖大呼曰。我乃兵使。因奋剑跃击杀数人。力尽执缚。贼得凤祥捽至。血流赤体。霖望见大哭。贼胁凤祥不屈。怒举剑加颈。霖大骂贼曰。汝曹无天作逆。敢杀王帅臣乎。宁斫先我头。天下有大伦常。汝作此安归。贼相顾壮之。已杀凤祥。又胁降霖。霖仰天笑曰。主将死不负国。我亦不负主将死。死俱快矣。速斫我。麟佐叹曰义士。欲释之。霖大怒曰。狗贼不我斫。我斫汝。必死汝。麟佐曰。若言如此。不得无死。然若义士。国定我必录若子。霖笑曰。我故无子。纵有之。丐汝恩耶。遂杀之。霖时年四十五。有老母。君子悲之曰。朝不坐。宴不与。数斗米。能杀汝。彼厚禄者多首鼠。
棋者传
棋小数也。然有妙焉。妙而至于通神。虽小盖亦难也。宣祖时有宗室德源令者善棋。德源七八岁时。已学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8H 页
棋。嗜棋异甚。于所居房室四壁画棋局。日日卧其中。以手点壁局作势。已而得妙。出而棋无敌。每对人棋。辄痛饮酒。动手如飞。出奇无穷。顾笑烨然。閒暇自得。遇难处。始凝然思。熟视局下必中敌。至要害。对者若钉入骨痛苦。不能平气坐。非至强者。不能堪一二局。以是无与德源棋者。德源既老壮。郁郁无尽才处。叹曰。猛势人不乐。低势吾不忍。遂废棋。但饮酒日酩酊无所省。 万历中。明使有善棋者来。求东国一手。德源应选往与棋。人传德源之与 明使棋也。亦痛饮酒一大碗。跂坐垂目。两肩耸立。如老鹫窥兔状。砉然落一子。子活动如生物。光摇摇然。已占一局大势。 明使大惊推局。拜问落子法何神也。德源笑曰。龙至柔物也。一怒回跗。成潭于大石之上。吾亦莫知其所以然。德源死后五十年。闾巷有庾缵洪亦以国棋名。而神解不及德源远甚云。
吾舅氏公亦善棋。尝曰。记者云尧作棋教子丹朱。以观其智。是则未可知。然要必出于三代时也。其法演河洛数。象天地。布罗方直。以至静行至动。寄思玄远。万化迭生。寓理之器。而上世雅戏。非战国以后浇漓浅智所能作也。或言德源令少时遇异僧。棋以而通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8L 页
其神。然则其异僧。亦深溪姥之类欤。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碑
  
佛陁山圣斋洞事迹碑
上之六年。长渊府使有自吏曹参议补外而来者。在官凡一百有三日。 朝廷召还之。其间有作民之政一焉。曰修海日和尚事迹也。老僧灵密言日和尚 万历中。在府西佛陁山之千佛寺。不知其产于何土。然而盖好义魁奇非常人也。壬辰倭乱。日和尚适往府学闻乱曰。噫急矣。同一圣人。岂有吾师他师。走入殿。抱孔子神位版而出。于是训道姜信祖,斋生金德源等感奋从之。入佛陁山中。择岩穴洁净处。安神位版。与两生朝夕焚香参拜不敢怠。于时诸州县圣庙位版。皆火于乱。乱定。诸邑人士流。甚惭于日和尚。又言日和尚在乱时。于岩穴中。每遇仲春仲秋日。以山果蔬石浆瓢爵。自行祀礼若释菜者。谓之圣斋。自后人名其洞曰圣斋。载之邑志。妇人童子皆知之。其后姜金子孙。俱复其役。独日和尚泯而无迹焉。自壬辰乱平后。迄于今百三十馀年。吏曹公始令灵密伐石揭其事。请文于京师。闻之者曰。颓俗知所劝矣。吏曹公李姓瑜名。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题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9H 页
题桃源图后
易之坤四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嗟乎。王者之政。与庶物通其情。则虽穷远绝幽之物。如麟凤龟龙者。皆将自出。而况人乎哉。余读硕鼠之诗。而知魏之不能后亡也。夫人情土思。礼云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其情固可知也。然硕鼠之民。舍此适彼而已。犹不绝物也。乃若桃源秦民者。孤逝永迈于版图之外。历汉魏而不知秦亡。其离伦绝世。良足悲矣。彼如幽林之蚊蚋。孰知其声影哉。自晋以来。以渔子之说。为桃源之图。吾虽不知桃源之果有无。而乱世隐民。无怪有如桃源者矣。呜呼。王者有能深明坤四之义。而悲硕鼠之诗。爱民如伤。亲民如子。以至昆虫草木。咸被恩泽。则将见桃源之民。襁负伛偻于康庄之衢。而虽如麟凤龟龙之穷远绝幽者。无不自至。此所谓天地变化。草木亦蕃者也。
题东圃壁(金时敏)
余谒东圃公。有慷慨言士生不苟矣。非读书求道。恶乎用其心哉。夫文辞不得已。非乐为者也。然知者少。不知者多。读其文辞。而不知其人。吾又何哉。其言若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49L 页
可悲者。公有短松数本。黄菊间开。举觞得月。聊以自老曰。渊明知我矣。吾见其可乐。不见其可悲也。
春洲遗稿卷之二(清风 金道洙士源 著)
 论
  
性论
性善之说。谁为倡。倡于孟子。性果善乎。曰善。然则荀子之反之也。扬子之混之也。韩子之分而三之也奚。曰孟子后圣也。孟子之前多圣人。而尧舜不言性。禹汤文武周公不言性。孔子立言诏天下后世。而亦不言性。夫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不言之性。而孟子言之。此三子者之所以不信也。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言性。而独孟子言之者何也。曰性者人之所同得乎天而以为生者。人当自知其性。不待言说而后知。故前圣皆不言。而孟子见世道陷溺。人失其性。不得已而言之。曰三子者亦圣人之徒也。奚不自知其性。而其言之乖戾也。曰学未至而务新故也。曰三子者之说孰尤非。曰荀,扬之说皆气也。非性也。性善而已矣。气有袭而夺之也。气有清浊。性岂有善恶乎。彼其所见者。见乎此而不见乎彼也。荀子之说曰。人之性恶。人之性果恶。则是世皆为共兜也。孰化而有善人哉。扬子之说曰人之性善恶混。人之
春洲遗稿卷之二 第 50H 页
性果善恶混。则是世皆为齐桓公也。齐桓公有管仲则善。有竖刁,易牙则恶。天下之善者。岂皆有管仲。恶者岂皆有竖刁,易牙乎。故曰二子之说皆气也。非性也。韩子之说为近之。亦杂而不醇也。其说曰性有上中下三品。其上者。孟子之所谓善者也。其中者。杨子之所谓善恶混者也。其下者。荀子之所谓恶者也。夫性善而已矣。故曰韩子之说。亦杂而不醇。学未至而务新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