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晋庵集卷之七
晋庵集卷之七 第 x 页
晋庵集卷之七
 题跋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3H 页
题默窝诗卷后
海平尹汝精。病世之人。以言而取败。自号默窝。或者有问于余曰。诗者。性情之发而为言者也。汝精好为诗。殆将废百事而为之。凡其饮食梦寐。无往而非诗也。无往而非诗者。即无往而非言也。然则天下之多言者。无过于汝精。而今乃自托于默。其孰信之。余曰。子不闻深谷之有声乎。其声也不自为声。而必待乎物。故曰。声之出于谷。非也。曰。声之不出于谷。又非也。惟其无意于声。而声自闻也。古之至人。何尝无言乎哉。言而无意于言。是以其言高如升天。而人不敢疑其高。深如入地。而人不敢疑其深。是皆默之道。而汝精之所愿学者也。窃观汝精之为诗。缘境而生情。缘情而成言。亦惟曰。无意于诗而已。夫无意于言。而言出者。天下之真言也。无意于诗。而诗作者。天下之真诗也。汝精之言既无害于默。则况其诗乎。汝精尝以窝记。见属于余。而未暇作也。今读其诗。不可终默。遂书其卷。
砚铭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3L 页
余年十三四时。就学于仲舅竹泉公。公有倭砚。盖旧物也。石品极美。余数手摩之。公笑曰。汝欲此乎。余当待汝学进。以此赏之。后数年。余作伊尹赞。就质于公。公喜曰。汝学其进矣。遂以砚授之。余不敢常用。每赴试时。必持而入场。岁丙午。 上谒太学。试多士。当是时。天大寒。墨冻不成字。从者以砚置炭火上以煖之。及出而试之。墨已索然无光。余疑墨之不佳。代以他墨亦然。余抚而悲之曰。余真负公哉。天下之物。莫坚于石。而惟其不善其用。故使不得全其性。况其坚之不及于石者乎。夫士之得失之攻其中。荣辱之诱其外。其炎炎而炽者。不但如炭火而已。则安保其余之不为此砚也哉。然则余之负公也。又大矣。盍反而求之乎。遂作砚铭。以志余感云尔。铭曰。
与之非其人。公不及知人之哲者耶。待之违其性。尔不闻择友之失者耶。吾将与尔卷而藏之。永守吾玄。是庶几补其愆者邪。
书郑元伯(敾)画帖
今之好画者。未有不蓄元伯画者。独余无有焉。然余闻人之有元伯画。则必借而观之。于是。元伯之画。日聚乎吾前。余未尝求元伯画。而元伯未尝不为余画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4H 页
之。近闻有贵游子弟。求元伯画。元伯为之画一帖。其人又求一屏。元伯适醉甚。以缣投地曰。吾画其可再得乎。其人怃然不敢请。然则余之得元伯画者。何但再焉而已乎。元伯何其独厚于余也。今观汝精所藏帖。实元伯得意笔也。遂书此。以谢元伯焉。
题尹景孺诗后
景孺之诗。清新敏妙。如其为人。而往往有伤于巧者。伯玉评之得矣。使景孺去其巧。而一出于澹。则其可矣。世之论伯玉之诗者曰。澹而无味。余独好之曰。人有嗜饮水者。水有何味。人自知其味也。闻者皆大笑。然余言亦有激而云耳。伯玉之澹固好。而澹而至于无味。则未必不为伯玉之病也。水之澹。性也。天下之水皆同。而李文饶作相长安。必致惠山泉。至有数千里水递。盖取其味也。景孺不但为伯玉之澹。而必如惠山泉之澹。而且有味。然后余掬而饮之。以涤尘土肠也。景孺以是自勉。而且以勉伯玉。何如也。
郑元伯画帖跋
世之论画者。必以元伯之画。配三渊之诗。盖国朝之画。至元伯而始极其变。然元伯之画出。而世之学元伯者。无元伯笔力。而徒窃其法。画之衰。未必不自元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4L 页
伯始。余尝谓今之为诗者。不步趋三渊。则人争怪之。而无三渊学识。而徒学其奇。故适足以受其病。诗之衰。三渊又不得辞其责矣。吾非不服三渊。而恶世之群为三渊者也。闻者。皆以为狂言。今观元伯画。聊书此。以戒夫学元伯者。
书金士舒诗后
余尝受学于仲舅竹泉公。公历论诗道。仍蹙頞曰。今之诗。言语非不工矣。而其声哀。其调促。有可以观世者。尔其识之。异日。必思吾言。公之季子士舒年甫弱冠。从余学诗。为古律诗累百篇。澹雅温粹。往往有治世之音。余读而叹曰。公之卒已十馀年。而后生之为诗者。骎骎乎日趋于衰。如虫之鸣秋。如鬼之啸雨。见古人之雍容和豫。如琴瑟之谐协。则漫焉不知其可喜。士舒出于其间。而能不与世俱化。是岂独诗道之有赖于士舒哉。吾外氏世笃忠贞家。与国同其休戚。诸从兄罹辛壬之祸。金氏一门。殆无遗类。而士舒以藐尔一孤儿。独免焉。能读书绩文。昂然出头角。人皆谓竹泉公有后。古之善观诗者。听其音而考其风。虽衢歌而巷谣。犹足以观其世焉。况士舒之诗乎。然则阴阳消息之机。无往不复。士舒之诗。为家国之瑞物。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5H 页
而天将大启泰运。固有以先之耶。不然。而使士舒。刻意苦吟。与今之所谓工于诗者。争其妍媸。则又何足称哉。余诵其闻于公者。姑书此。以俟之云尔。
书尹老彭(志述)诗后
呜呼。是吾友尹老彭谪居扶安时。寄余诗也。诗用翠轩朴公韵。老彭素慕翠轩。尝客游湖中。道过阳智县。闻公墓在其地。迤过数十里。渍酒流涕而去。及其被祸也。与公年皆二十七。呜呼。何其同也。士之旷世而相感者。非偶然而已也。余未知后之过老彭墓者。有能兴感如老彭者乎。又安知无其人也。老彭有诗。则辄用翠轩韵。是岂但笃好其诗而然哉。
题钟岩酬唱录后
丁巳夏。余与南德哉,吴伯玉。用一韵。得七言律诗各二十篇。余见世之唱酬者。彊者凌而驾之。弱者企而慕之。于是。胜心生而天机则索然尽矣。二子为诗。上不取法于古人。下不求合于今人。惟自各适其适。而悠然若浮鸥之遇于水。相亲相忘也。是以。虽以余之最拙。而往往自忘其拙。二子者。又不余凌也。苟不然则如市中儿之射钩赌物。必求其一胜。乌在其为诗也。人之见是卷者。惟求其无胜心可也。若纷然而论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5L 页
其工拙。则吾辈之为诗。几乎其隐矣。七月初吉。宜叔。书。
题赵仲礼(明履)扃字诗后
余与南德哉,吴伯玉。赋扃字韵。各二十篇。合为六十篇。而意穷而止。今读仲礼所赋二十篇。愈出而愈新。始知盈天地间者。皆诗也。一字之用。奇正百变。虽终身用之。不见其穷。向之吾辈以二十篇自多者。殆不知诗也。继今以往。又安知无世之好诗如仲礼者。续而赋之。至千百篇而不已乎。余将俟之。
金士迪,李平一。西湖泛月录跋。
戊午秋。余与吴伯玉。游渼湖。酒间。伯玉扣舷而歌苏子瞻赤壁赋。仍谓余曰。壬戌。自今为五年。吾辈于是年既望夜泛舟。续子瞻之游可乎。余曰。世间离合本无常。天晴得月。又未可知。子姑勿言。恐造物者。窃听之也。顾今伯玉之墓草将再宿。而士迪平一之游。余卧病不得从焉。中间存没之感既如此。则区区离合何暇道也。是夜天无云。月色如昼。天之饷二子者。固多矣。或曰。金太白氏。自骊江放舟游。临津赤壁二子之游。恨不于此地也。余曰。苟可以泛舟对月。则无地而非赤壁。必欲求其地名。摸效子瞻。则其所见者。殆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6H 页
局矣。然求其地与求其年。其为粗迹则一也。向者戊午之游。又安知非子瞻之壬戌乎。伯玉有知。必以余为知言。而余将以是。欲质于太白氏云尔。
又书
子瞻交游倾一代。而赤壁同游。惟一吹箫客也。若使黄鲁直,秦太虚辈从之。则其乐又如何也。翠轩蚕头联句。可谓盛矣。而其中有文章非不工。而后之人读其诗而唾骂之者。反不如子瞻之客。因其吹箫而得传焉。二子者一唱而一酬。视子瞻固不寂寥。而沥酒吊翠轩之魂。必有慨然太息者矣。
桂南诗集跋
桂南集。即故郡守李公圣瑞诗也。公名龟龄。以诗名于世。余在少时。家南湖。与诗人尹生汝精。结诗社。日有唱酬。相得驩如也。汝精论诗甚高。少许与。而每称桂南李丈诗曰。其诗豪奇。学陆放翁。而往往得其妙者也。仍诵传一二佳句。及公为安山倅。安余之墓乡也。时节省墓。公屈驾过弊庐。赠以诗篇。时汝精已死矣。语及汝精。辄相对悲之。盖公襟怀轩豁。负气好奇节。见可意人。则一言许以知己。有古侠士风。于是。余之知公者。益知其所不知。而不但服其诗也。公失职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6L 页
家居。年益老家益贫。恒并日而食。就太学。薤盐以度朝夕。破巾草屦。与诸生相揖让。人不知其为前太守。而犹不肯向人作乞官语。哦诗不已。公所制诗。尝自抄为七百馀篇。而洪庆州明远。素慕公。请其藁藏于家。公既卒。属太学士金士舒。又抄三百篇。捐财付之剞劂。行于世。明远之好义气而能不负公。非今世人也。余于此。别有所感者。汝精之没。余取其诗。作序弁其卷。谋所以传之。去年春。遭回禄灾。家间文籍。荡然无馀者。问其家则无他本矣。噫。汝精向未尝死。而今始死矣。今见明远之能使公不朽者如此。公与汝精。同一诗穷。而其身后所遇。有幸与不幸。汝精之穷。甚于公之穷而然耶。明远以余雅识公。要题其卷末。公诗非待余言以传者。遂书余之负汝精者。以识其感。汝精名治。后之览者。其或因是而知有汝精也夫。
晋庵集卷之七
 论
  
秦穆公论
春秋之道。莫严于待夷狄。夫齐晋之君。未必纯于中国。而孔子引而进之。待之以中国。秦,楚之君。未必纯于夷狄。而孔子抑而退之。待之以夷狄。孔子非偏厚于齐晋。而偏疾于秦,楚也。盖恐夷夏之分混也。左氏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7H 页
以秦穆,楚庄为霸者。非孔子意也。况楚庄之纯于夷狄。又不啻穆公。则其可并而与之乎。春秋之世。霸者有二国。齐桓。霸之雄也。晋文。霸之继也。以穆公之假义。而天子所以致霸者。非王法也。左氏之仍而与之。其可乎。或曰。穆公之后。统一天下。君子以王者之统与之。以尧舜之德汤武之功。而犹与秦并居一统。则彼穆公之于桓与文也。又何别焉。曰帝统之不靳奚独秦。虽以魏元之纯于夷狄。君子犹或与之者。抑有说焉。天下无王者。不得以正其罪焉也。穆公之时。周天子犹在上。故孔子作春秋。其褒而赏之也非曰。吾褒而赏之。周天子褒而赏之也。其贬而罚之也非曰。吾贬而罚之。周天子贬而罚之也。使孔子不曰周天子。而曰吾为之。则是私也。天下其谁惮之哉。或又曰。世之学孔子者。莫如孟子。而孟子亦尝以霸与穆公。何罪左氏之深也。曰。孟子之与之也。其诸异乎左氏之与之也。孟子之时。孟子方以王道说诸侯。当时之君。有问以桓,文之事。孟子对以不闻。夫不道桓文而道穆公乎。盖孔子之抑穆公以进桓,文。所以尊中国也。孟子之称穆公以列桓,文。所以尊王道也。二圣人者。惟其时之异也。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7L 页
武帝论
圣人之虑患也。不恃乎世无致乱之人。而恃吾无致乱之道。齐威公之不杀田氏。汉文帝之不削吴王者。盖天下之乱。吾计禁于东。其乱必起于西。吾谋杜于外。其乱必起于内。虽有智者。不胜其先事而料之。逆机而图之。惟吾无致乱之道而已。武帝立弗陵为太子。遂赐钩弋夫人死曰。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不闻吕后事耶。故不得不去之。呜呼。武帝之虑患也。可谓深且远矣。然春秋之法。母后不得临朝。使高帝。早正其家法。则吕氏安得而乱之哉。杀一不辜而取天下。古之圣人。犹不忍为。况既立其子而杀其母。其可乎。余窃以为夫人非无辜也。帝特不欲明言。而乃托此而杀之也。顾夫人果何辜哉。曰。戾太子之狱。夫人必有与焉者矣。晋献公之杀世子。骊姬之谗也。赵灵公之废太子。孟姚之间也。自古人君之变生父子间。未尝不由于女宠。夫人得幸于帝久矣。岂不欲其子为天子。而况弗陵帝之所爱者也。夫人之谗毁太子者。何尝一日忘于心。而彼江充,苏文之徒。安知不为夫人之私党乎。以是而按太子之狱。则夫人其授刃。而二子特刺之者也。及帝既觉其冤。固当显戮于朝。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8H 页
而既立其子。又以此加诸其母。则天下之悲怜太子者。其能归附于弗陵乎。故托此而杀之耳。不然。武帝其忍人也哉。
成帝论
人君之学。惟务其实而已。世之儒者。或以好名而误人之国。况为人君者。徒好其名而不求其实。则未有不丧其国者也。王莽之篡汉。论者。皆罪成帝之委权外戚。而不知其不但在于委权外戚。实出于其君之好名也。盖高帝起匹夫。百战而定天下。惟知敌国之强弱。兵机之得失。而不知古人之治天下。有所谓礼乐者。及叔孙通制朝仪。群臣不敢喧哗。而高帝自以为礼如是足矣。至于文帝。当时之士。有以三代之说动之者。而文帝谦然而不自当。其意必曰。汉家自有高帝遗法。何必远求于三代哉。故其所用之臣。亦非有惊世之学过人之行。而惟不失为谨厚长者也。君以是出治。臣以是奉令。其间或不无小人。而不过缘法而为奸而已。传至武帝。未闻三代之道。而窃慕其名。立太学校六经。向用儒术之士。高帝之椎鲁。文帝之质朴。谓不足法。而直欲轶驾于汤武。汉之文物。灿然一新。而惟其徒好其名。而不务其实。故汉之元气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8L 页
则已衰矣。成帝昏君也。然其所愿学者武帝。而求天下之群书。聚天下之文士。日讲于朝廷之上。其视汉家之规模。如乡人之子孙。袭人之华服。行游于市人。有问其祖先之力穑勤苦。则耻而不言。于是天下之俗。日趋于虚伪矣。彼王莽者。心知天下之俗已变。而可以虚名取之。其动容貌出辞气。乃偃然自居曰。吾足以为圣人。而孔光引之于前。刘歆推之于后。以为圣人复作。而天下靡然从之。呜呼。余观莽之所为。其情不足以掩一室。其事不足以欺一乡。而反有以取天下者。其俗之好名也。然则人君之学。徒趋其名。反不如不学之为愈也欤。
太宗论
创业之君。譬如建屋者。夫建屋者。立基必求其固。聚材必求其美。今有一人焉。立基不求其固。聚材不求其美。汲汲然惟恐栏槛之未及刻画。窗壁之未及涂饰。才传数世。已不禁其倾仄而腐败。唐太宗贞观之治。可谓盛矣。而一传而至高宗。唐业已衰。其盛也骤。故其衰也疾。其进也速。故其退也易。盖物理然也。窃观太宗之创业也。无过曰建屋者之惟急于栏槛之刻画。窗壁之涂饰。以及乎丹雘之功。而惟恐不照人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9H 页
之目而已。武王之兴周也。周之治不极于武王之时。而极于成,康之世。高祖之创汉也。汉之治不极于高祖之时。而极于文,景之世。夫成,康之继武王。文,景之述高祖者。固贤于唐之高宗,中宗。而其二祖者。不务其名。而惟求其实。不求其外。而惟求其内。使其极治之盛。虽不及于吾之身。而其所留与子若孙者。无穷已也。太宗好名之君也。观其一政令之间。一辞气之际。惟欲贲饰太平。傲然自处于三代之上。吾观古来无故而得美名者。未有不灾及其身者。虽或幸而免于其身。而必及于其后。况太宗之窃取三代之治名者哉。
中宗论
天下事莫如正其始焉而已。能正其始。而不能正其后者。未之有也。不能正其始。而能正其后者。又未之有也。中宗之复位。胡氏论五王不能为唐室讨罪人。罪人。即武氏也。盖胡氏之言。则予其能正其始。而恨其不能正其后也。愚窃谓五王。惟其不能正其始。故固无以正其后也。文姜哀姜。鲁之罪人也。凡为鲁之臣子者。执其罪而讨之。以复先君之仇。则虽使其子为嗣君。而固莫敢禁焉。然若使其子。亲率国人而讨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59L 页
其罪。则天下焉有以子而讨母者乎。武氏之罪。浮于鲁之文姜,哀姜。而在中宗。则犹母也。虽曰讨武氏罪者。非中宗也。乃五王也。然中宗躬率五王。陈兵以入之。则讨武氏之罪者。非中宗而谁乎。然则武氏之罪。终不可讨乎。曰。武氏之与唐室不可一日俱全者也。武氏之罪不讨。则唐无臣子矣。为五王计莫如先入宫中。数其罪而废之。告于太庙。布诸四方。使之自尽。而又尽灭其党与。然后遂迎立中宗。则讨武氏之罪者。果五王也。非中宗也。今乃汲汲然先诣东宫。奉入中宗。则既不能全母子之义。又不能讨宗社之贼。求其失。则惟五王不能正其始也。或者曰。五王先讨武氏。而迎立中宗。则是杀其母而立其子也。中宗其忍立其位乎。曰。五王之讨武氏。为唐室也。非为中宗也。中宗何敢为武氏。而不主唐室之血祀乎。惟不与于其谋可也。
鲁仲连论
士之不用于世者。其于天下之事。惟澹然而不知而已。然事有关于天下之大计。而吾力有足以济之。则犹不敢曰是非吾所知。而遂一起而当之。盖其道可以大用。而不可以小用也。战国之世。王化已熄。当时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0H 页
之士。以辩说相尚。役役于势利之途。规规于功名之会。如苏,张,范,蔡之徒。殆遍于世而能超然而高蹈者。惟鲁仲连一人耳。然及赵之帝秦。以义言之。则天下之大分乖矣。以势言之。则天下之大机去矣。故仲连不惜一起而救之。盖其所用者。固大也。至于聊城之事。余不能无疑焉。顾以一城之得失。而仲连又不惮其烦。仲连之用。昔何其大。而今何其小也。仲连必自谓之曰。吾既齐人。而聊城又齐城也。为父母之国。以保祖宗之土。是吾之义也。然则燕之伐齐。宗国几殄。而田单以两城之民。拒百万乘胜之兵。齐之不亡者。天也非人也。仲连未尝出一策画一计。以救宗社之危。而视其国之存亡。邈乎若无与于己。当是时。仲连独不为齐人乎。夫聊城不过一州之地也。得之不足以重齐。失之不足以丧齐。而仲连始汲汲出力而当之。不恤其一国之亡。而惟恐一城之失。余未见其可也。且田单拥重兵而攻孤城。固不待仲连之计。而其势将朝暮下之矣。甚矣。仲连之不自重也。或者曰。田单攻聊城。久而无功。故问计于仲连。而仲连不得不为之谋也。曰。仲连既不食君禄。则虽齐之君。犹不可强而使之。况田单乎。单之伐狄也。盖尝问计于仲连。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0L 页
而仲连惟勉其力战而已。何独于聊城而甘心为田单役哉。
蒙毅论
始皇东巡。会稽道病。使蒙毅祷山川。未及还。始皇崩。赵高矫诏。杀太子扶苏。以及蒙毅,蒙恬。而乃立胡亥。秦卒以亡。呜呼。赵高之欲杀太子。而立胡亥者。何待始皇之死。然后有是计哉。然不敢以一言而谗太子者。知始皇之必不信也。以扶苏之见疏。而小人不能乘其隙。始皇可不谓英主乎。然始皇之始出太子者。因一时之怒。而其臣苟有力。讼其无罪者。则始皇何必不听乎。今夫太子无罪而出外。固国家之大变也。为始皇之臣者。孰不可争之而毅宠臣也。群臣之所不敢言。而毅可以言之矣。且太子之所信。赵高之所忌。在廷之臣。独蒙氏兄弟也。太子之废立。奚独为秦之存亡。实蒙氏之所与同祸福者也。毅可默然已乎。然当是时。始皇方怒甚。若争之。则不惟其不听。且必激其怒矣。余观战国之士。进说于其君者。必因其机而为之说。故其说易入。毅必欲请还太子。则始皇之东巡。庶乎其机也。古者巡狩之法。不行于后者。盖后之天下。晏然无事。其有如三代者乎。其君之不敢轻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1H 页
去其国。势也。况始皇诈力而取六国。天下初定。出而远游。非计也。然太子。国本也。始皇虽不在。而太子在则关中。犹可以无恐。当其东巡。毅苟历陈国家之不可一日无君。而请使太子监国。以待始皇之还。则始皇必立听之矣。彼始皇者。颇知天下之大计。而其臣之善说者。亦惟曰利害而已。其放太后也。群臣之谏者。未尝不引之以义。晓之以恩。而始皇惟以刀锯待之。及茅焦谏之以天下无向秦者。而始皇翻然改之。始皇何尝知有恩义者哉。焦能因其机而入之矣。况关中之变。事之所以必然。而其不然者。幸也。毅岂独为太子计也。惜乎。毅之知不及于茅焦也。
范增论
范增之劝项羽。立楚怀王。为项氏也。非为怀王也。苏氏以为羽之杀宋义。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方羽之杀宋义也。增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呜呼。苏氏之言。何其谬也。余谓羽之杀宋义也。增必为其谋主。而义帝之弑。又安知增不为之计乎哉。增即项氏之谋臣也。其始劝立怀王者。其心果如周韨之立魏后。张良之立韩后乎。无过曰为项氏立其所私而已。及怀王即位。独遣沛公入关。而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1L 页
擢宋义为上将。以羽为副焉。固非增之始虑也。岂但羽不平于心。增必悔之矣。然则羽之杀宋义也。增未必不为阴主。而既杀宋义。则义帝之遇弑。又其势也。余窃谓增之失计。在于其始之劝立怀王也。羽之方起事也。虽无土地之封。兵甲之众。而江东子弟。犹足以为用。使羽苟无弑君之名。则天下人心之叛。不至若是之骤也。虽不能成功。犹不为天下之罪人。曹操之于汉。司马懿之于魏。其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以其君臣之分素定也。当羽之时。列国之亡已久。增苟能怀故君而立后嗣。则可谓贤矣。而徒为项氏而计而已。则天下者。惟仁者能得之。但患项氏之非其人也。项氏而果为其人。则又何必因人而成事也。范增不知项氏之为人乎。项氏非屈于人者。若非怀王杀羽。羽必杀怀王。余故曰。增之失计。其始之劝立怀王也。
郦生论
韩信既克赵。将进兵伐齐。郦生言于汉王。请说齐王归汉。汉王遣生入齐。田横许之。不备汉兵。韩信乃袭破之。横烹郦生。逃海上。世之论者。皆罪信之争功。余以为甚矣。郦生之失计也。生之说田横。其果如随何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2H 页
之说英布乎。布之可以说服。横之可以力取。不待智者而后可知也。其始许之者。安知其非诈也。齐不灭。则项羽且不可灭。羽之亡。不在于固陵之战。而在于韩信破齐之日。齐强国也。韩信之一举而胜。幸乘其不意也。是则非信之功。乃郦生之功也。信之既王齐。其客有以三分天下说信。而信之不听之者。不忍背汉王也。使信苟用其说。则天下非汉之有矣。夫背主恩而图己利。固韩信之所不忍为。而汉王何德于田氏哉。况田氏立国之已固。得民之已深。与信果何如也。虽不能进而争衡于中国。犹可以据险于一方。不失三分之争。岂因郦生之一言。而甘心事汉哉。当时汉兵乘胜东向。将朝暮压境而至矣。汉王又遣郦生者。特出于一时之缓师而已。横果知天命之已在汉。屈意归附。而天下辩士。奚独一郦生哉。其献策之臣如信之蒯彻。游说之士如信之武涉者。岂无其人。而横又固守其臣节乎。吾知其终必叛也。然则当汉之困羽于固陵。齐必出兵而救楚。不救楚则三分之势不成也。楚,汉轻重。其机惟在于齐。而汉之急于伐齐者。灭此而后食可也。将在外。君命或有所不受。且信之伐齐。汉王未尝止之者乎。方横之入海。帝诱之以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2L 页
侯爵。胁之以兵威。而横犹耻之自杀。未能势服于其穷。而曰势服于其彊。吾不信也。曷可以争功而罪信哉。
武侯论
古者战国之世。其臣之能建大功而办大事者。非一人之事也。必有相须而成。相济而为者。越之灭吴也。内而无种。则不足以彊国。外而无蠡。则不足以利兵。汉之取楚也。内而无何。则不足以守关。外而无信。则不足以制敌。譬如车之有两轮。缺一则无全车矣。故是数人者。各致其才。而才有所必专。各出其力。而力有所必尽。卒能有立于世。诸葛亮之不复中原。非谋之不善。忠之不竭也。乃势不能也。何者。昭烈之臣。有能与孔明分其责者乎。孔明以一人之身。入则为种而为何。出则为蠡而为信。其踯躅不进。继之以死。即其势也。天下何患无材。孔明素称善于任人。而其所用。惟不出蜀中。故竟不得奇才。若广而求诸天下。则何尝无其人哉。呜呼。当时之士。以荀彧之贤焉而事魏。以周瑜之智焉而事吴。独田畴当汉之始乱。而事刘虞。夫虞。汉宗室也。畴之许身而事之者。其志盖欲兴复汉室。而不幸虞为贼所杀。畴誓心报仇。隐居不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3H 页
出。若畴者可谓有古人之才与古人之节。而虞之死。其诸子无可有为者。则刘氏之宗。惟昭烈为可归矣。然其终不出者。惟其所负也重。故必有所待。所期也远。故必有所忍。不欲自卖于彼耳。苟使昭烈。激之以大义。结之以深诚。一以求孔明者求畴。则畴安得不从之。而其所以扶王室而讨乱贼者。必与孔明相为表里矣。昭烈之意。盖曰。今天下一孔明犹足矣而已。若曰。不足以了天下之事。则盍思所以更求之也。古之大臣之道。莫急于荐贤。畴之不用于世。不惟昭烈之失。顾孔明安得以辞其责乎哉。
晋庵集卷之七
 祭文
  
永禧殿二室新影帧奉安亲祭文
圣祖神功。诞垂无极。式瞻 睟容。英烈如昨。绘事渐渝。怵焉予心。厥有移写。赫赫高临。若日初升。万物咸睹。尧光舜华。恍承眷顾。永言祗奉。灵箓俱绵。葆其百祥。有祐自天。爰揭爰妥。简吉载见。庶冀昭格。俯歆菲荐。
新影帧奉安后各室亲祭文
洪惟 太祖。丕膺骏命。武定文治。谟烈其盛。 章陵毓庆。运启重光。厚积浚发。邦箓载长。粤我 宁考。天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3L 页
配峻德。八方动植。尚囿馀泽。眇予至哀。蓼莪之泪。 列圣洋洋。瞻依有地。有侐宁殿。虔奉真容。高拱端临。圣祖神宗。 光庙新帧。今又改安。煌煌黼衮。重瞻 天颜。神理不遐。庶同悦喜。肃将来觐。偕我元嗣。启佑后人。绥以百禄。非敢著存。式礼无射。
旧影帧奉藏告由亲祭文
皇矣 圣祖。中兴伟绩。武功文谟。烝冒区域。有穆真容。景止百代。重摹天日。盖有所待。罔敢遽易。且敬且慎。百灵攸卫。庶几无损。岁月云邈。旧幅凋彩。寝远弥惧。寤寐靡怠。迁故妥新。情礼叶中。凭依无间。传神则同。恭惟前帧。奄奉而撤。俛仰今昔。深增怆缺。式时虔晒。重审有期。并安一室。匪曰永违。斋诚戒驾。躬告有事。于昭在上。俯歆玆觯。
旧影帧奉藏后。各室告由亲祭文。
翼翼真殿。有俨 四后。盛德洪烈。光先启后。二室绘素。世远深渝。聿怀永图。曩有移摹。旧轴载迁。宝扆将新。敢告厥由。式荐明禋。
宗庙亲祭文
于皇 祖宗。有侐太室。洋洋陟降。启佑无缺。眇予履艰。忝承丕基。惟有憧憧。烝尝礿祀。暮境追远。感绪深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4H 页
长。疾病寒暑。或阙躬将。礼不尽情。曷云其祭。仲吕叶律。朱明节届。怵惕兴怀。肆涓吉辰。不遑宁处。亲荐明禋。禾稌既馨。和羹清酤。俯仰僾然。若闻若睹。言念近日。邦庆无极。元孙在抱。 东朝奉册。 列祖攸锡。我受其隆。维彼民忧。实疚予衷。西北尤瘠。颠连在路。冀降冥骘。载安于堵。匪敢徼福。厥理孔明。庶几歆顾。俯鉴微诚。
懿陵亲祭文
旷焉展省。屡易寒暑。每瞻乔山。深增怆绪。洪惟 睿圣。缵历克寅。率土涵濡。厚泽深仁。爱我眷我。弘济于否。中间万事。率赖馀庇。蹈训罔懈。夙夜载栗。岁月流转。予今皓发。上奉 东朝。元良在傍。遗庆所暨。 宗祧无疆。洋洋 陟降。想同嘉喜。爰遵旧章。命摄予理。匪敢倦勤。苦心是伸。于戏。可忘之德之纯。节届秋殷。抚时兴悲。祗觐 仙寝。我御毋迟。天崩馀泪。矧逢是月。徊徨 隧路。松柏萧瑟。有俨象设。 圣妃同原。阴功博厚。最荷 慈恩。缅怀畴昔。僾然如觌。惟洁惟诚。庶冀歆格。
明陵亲祭文
有侐 灵园。三岁旷省。霜露初降。怵焉增怆。不遑宁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4L 页
处。聿来展拜。于惟 圣德。维天其大。文谟武烈。丰芑百世。穷谷含生。尚有馀涕。瞻彼梓柏。拱抱其郁。哀我煢煢。居然皓发。惟德不类。式惧荒坠。险阻艰难。阅历万事。元良代摄。匪敢暇逸。 陟降在上。庶几冥骘。锡我佳孙。俾昌邦箓。眇玆凉德。何安景福。致隆长乐。显号增辉。不洎之痛。靡所瞻依。洁予斋服。祗见 隧门。僾然如睹。恍奉晨昏。乃眷时忧。若川无际。愿卒眷顾。庸克弘济。思齐 圣母。仙寝同原。抚我育我。莫报慈恩。俛仰畴昔。百感搅中。戚畹日凋。弥忾予衷。象设俨联。左右洋洋。冀鉴寸悃。俯格泂觞。
恭陵亲祭文
思齐 圣后。毓德勋阀。克嗣徽音。嫔于京室。既丰其德。胡啬其年。追崇显号。仪礼罔愆。玉栏花老。苍梧云隔。寂寞仙寝。拱抱其柏。眷焉涒滩。馀泪在衣。密迩珠丘。孤坟有依。往者展拜。恍如隔晨。哀哀孝纯。新祔同原。贤而无禄。略同今古。左右 陟降。永冀眷抚。重瞻象设。节序增感。祗荐泂酌。微诚庶鉴。
祭外王母文
维岁次庚子三月十五日癸巳。外孙李天辅。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告诀于外王母西原府夫人韩氏灵筵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5H 页
曰。呜呼。孟子论天下有达尊者三。是三者。君子之所难得以兼者也。况于妇人乎。齿者。固存乎天。而妇人之爵。又从乎人者也。其所可勉于己者。惟德而已。然其德也。必得其所从。然后始可以表见于外。然则其所谓在己者。又未必不待乎人也。惟我王母。诞生 圣妃。母仪一国。闺门之教。涵囿万物。而我王考。盛烈宏猷。著在 王室。诸舅氏又蔚然为一代名臣。则王母之德之爵。始于相夫。终于训子。而济之以遐龄。天下之三尊者。王母举而兼之矣。不幸王考。不享高寿。而诸舅氏继而沦丧。子女之见在者。独吾母氏一人。王母恤然忧苦。无乐乎其寿。然诸从兄策名登朝。骎骎乎进涂方辟。以诸舅氏之所以事王母者事之。于是我外氏已更三世。而王母犹尊临一世。国之士大夫。皆候问王母起居。以为国之休庆。意者王母长享晚涂之福。而天之报其德者。其将无穷极矣。今何奄然弃我子孙。而不知顾耶。呜呼。自王考之卒。国运之消长。门户之休戚。王母之备阅于一身者多矣。每当诸从兄自朝而回。则王母必问朝廷有事。若行一善政。进一善人。则为之欣然加一匙。而或反是。则辄黯然深伤曰。吾老而在世。见国事之日非乎。近年以来。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5L 页
我 圣上违豫。凛然有宗国之忧。王母之及今时。翩然而逝者。益见其福。古之君子。其生与死。为世治乱之候者有之。王母以妇人之身。而关于斯世其如是乎。小子幼而育于王母。及长也。就仲舅氏而受学焉。小子无禄。既失仲舅氏。又失王母。是固小子之至痛。而又何以慰吾母氏之心也。呜呼哀哉。尚飨。
祭季母文
维岁次乙卯二月壬寅朔二十六日丁卯。从子天辅。谨以酒果之奠。祭于季母淑人安东金氏之灵曰。吾母取人。匪才惟德。训戒吾妇。动引女则。曰汝季姑。端一有守。谦谦孝顺。罔或惰仪。大家之衰。妇道先隳。贤哉其人。汝可为师。处乎娣姒。人或谓难。孰如两母。相得其欢。时当内集。笑言盈室。何有何无。亦相与恤。季父早孤。家惟四壁。轻衣洁饭。自忘贫约。侧听中闺。穆然无聒。及至事举。有序有秩。临没之言。耿犹在耳。不暇自悲。所悲夫子。哀我失恃。倏过三年。修善无报。母氏已然。无年与子。季母尤悲。生不逮养。岂曰有儿。小子顽然。尚有馀泪。陈辞诉哀。庶歆玆觯。呜呼哀哉。尚飨。
祭赵锡汝文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6H 页
维岁次丁巳十月十四日戊戌。东溪居士赵公之柩将启靷即幽。戚侄延安李天辅。操鸡酒之奠。为文而告之曰。呜呼。自我识君。于今八年。声气之合。在觌面先。我穷寡与。杜门深居。君独驩焉。两忘所趋。士有相感。旷世心期。与君并世。胡晚相知。貌类静女。落落其志。行若枯禅。英英其气。发为文章。渊妙横肆。良马和銮。劝君整驾。君笑欣然。曰余未暇。鞭霆驾风。周览上下。窅然神解。笔墨之外。子瞻天趣。夐绝百代。君入其室。枕藉嬉游。文心造极。博贯远求。手揽三教。罗列于前。异途殊源。会以静专。众妙之门。最契老氏。敛而灵光。冲漠无底。谢傅雅量。邺侯奇迹。出应世缘。道之糟粕。君独守素。无屈无伸。善人之藏。可论其辰。是非得丧。澹乎忘情。长歌痛哭。戒我不平。期我同归。东冈之宅。自君之没。我畴与适。君视死生。如夕于晨。临风陨涕。我非至人。呜呼尚飨。
祭外舅文
维岁次庚申三月初四日丁巳。女婿延安李天辅。谨具酒果之奠。哭诀于外舅顺兴府使宋公之灵曰。我入公门。二十九年。中间万事。已华我颠。知公始终。莫如我深。端确其操。耿介其襟。文足名世。敛焉如无。行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6L 页
可范俗。颓然如愚。静而观动。最明物理。屈伸消长。逆睹于始。势利之途。人巧我拙。杜门深居。若禅持律。五邑弦歌。聊复随缘。浩然归卧。家在林泉。霁翁遗韵。山高水清。公守厥训。素履惟贞。寿考令终。在公无悲。我独胡为。纷有涕洟。抚我存我。恩未一酬。险衅艰难。但为其忧。公归九原。见我先子。应悲我生。孑然无庇。跋涉南来。独抚公柩。一恸千古。我实公负。呜呼哀哉。尚飨。
祭吴伯玉文
维岁次庚申十二月丁酉朔十七日癸丑。友人延安李天辅。谨具酒果之奠。哭诀太学士月谷吴公之灵曰。呜呼哀哉。我闻公名。粤自弱冠。夙诣之美。今之杨晏。我诵其诗。寤寐有思。晚始定交。一笑心期。冲然其静。温然其仁。表里洁白。君子其人。希文之忧。贾生之泪。慷慨许身。人称国士。正色昌言。释褐初年。吾道之穷。自古已然。士伏嵁岩。恨不逢时。公遇 圣主。有蕴莫施。位在馆阁。地非不显。立于朝端。佩玉冠冕。挹公之眉。泽畔牢愁。出门漫浪。山水之游。持觞赋诗。公必速我。灯灺夜阑。有作斯和。德哉先唱。大卿接响。操弦赴节。为乐孔畅。我评公诗。比如长湖。百顷澄明。曲折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7H 页
纡馀。酒杯之间。叹彼浊俗。长歌痛饮。淋漓醉墨。时出变调。笔从气肆。如湍激射。风雨四至。出处之际。事或违心。人有不谅。谓公浮沉。其进如退。其达如穷。世运百变。不移其中。我蹑公尘。晚登于朝。志广才疏。我实自嘲。迟徊 禁闼。百忧丛己。天时人事。俛仰如此。公曰吾侪。老未闻道。虚名末路。为文字误。敛华就实。六经吾师。穷而反本。庶几同归。婚姻之托。期以来岁。万事商量。公不少待。乾坤寥廓。我泪其长。何以送公。殄瘁之章。呜呼哀哉。尚飨。
祭洪文饶文
维岁次壬戌十一月丙辰朔三十日乙酉。戚侄延安李天辅。具鸡酒之奠。操文而告近故通政大夫义州府尹洪公之灵曰。呜呼。斯世之降。友道先衰。握手欢笑。势去则离。独我于公。百年心契。毁誉得丧。不见甘坏。公性肫肫。诚悫为基。脩干厚质。有硕风仪。博雅其文。沉确其识。守之若愚。匪雕伊朴。相彼群儿。便儇辩给。烨如春华。其本不立。争夺之场。公能杜门。出而遇事。慷慨敢言。不激而讦。不靡而随。不慑不惧。为其当为。堂堂国论。积有时忌。赖公扶植。一发不坠。纷然众咻。益坚公守。南荒一谪。不负 圣后。瘴疠蒸人。蛇虺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7L 页
攸处。困而愈亨。公不色沮。我涉世路。辱公周旋。法席横经。我后公前。朝退禁庐。夜烛联床。百忧无寐。细论行藏。嘲公白发。我脱公帽。公实长者。不我为咎。名利驱人。士趋殊歧。孰如夫公。介然自持。斲方为圆。染贞为黩。甚或褰裳。载胥而溺。凡厥君子。能不颡泚。公乃勉我。不受其滓。龃龉偃蹇。寄迹朝端。迟暮一资。尹于龙湾。酌酒送公。别语何长。秋高关塞。鸿雁鸣霜。年未中身。没于天涯。善人无后。天尤可疑。我方遇险。左坎右阱。信心冥行。有物射影。悠悠今世。岂无亲知。不惟不助。反有挤之。兴怀我公。我心则哀。公昔嗜饮。其量百杯。我尝戒公。公笑不应。酹公此酒。我泪沾膺。呜呼哀哉。尚飨。
祭从叔(度臣)
维岁次癸亥十月庚戌朔十四日癸亥。从叔通德郎公之柩将靷向广州先垄之侧。前二日辛酉。从侄天辅。谨以酒果之奠。操文而告诀曰。呜呼。惟公平生。古之清士。疏梅苦竹。不受尘累。清过而寒。信乎其穷。早孤贫病。萃于一躬。弱冠求志。澹忘名利。山巅水涯。是公梦思。屈首场屋。匪公所乐。嶷嶷从祖。位不称德。翰墨遗韵。寄公疏眉。公性幽峭。不要人知。我少求友。一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8H 页
世其广。中年心契。得公亲党。评诗说事。不相苟合。提挈上下。或踰礼法。公笑不嗔。穆然一心。晚暮周旋。期公者深。宾朋之坐。众辩交错。公独简讷。若无所识。惟其内朗。靡幽不照。旁达曲艺。折衷于道。人有吉凶。事有是非。动辄破的。得其精微。我方履险。世路如漆。悯我忧我。劝我回辙。去秋凉夜。候公病床。静言晤语。清月在堂。公谓死生。若月盈亏。倏去倏来。何足为悲。绪言在耳。奄隔幽明。故家文献。与公偕倾。门户悽廓。孰继先懿。弱不胜衣。贞固其志。婉不绝俗。崭截其行。长才短造。其奈有命。即玆冤恨。沉翳厚壤。公爱我文。有作辄赏。文以侑公。语短心长。公灵不远。毋吐我觞。呜呼哀哉。尚飨。
祭伯母文
维岁次癸亥十二月庚戌朔十二日辛酉。从子天辅。谨具清酌庶羞之奠。告诀于伯母贞夫人南原尹氏之灵筵曰。呜呼痛哉。小子险衅。失我母氏。惟我伯母。是依是庇。昔我王母。皤然在堂。诸父诸母。环侍于傍。小子何知。出入游嬉。谓言人世。有乐无悲。俯仰穹壤。孑有馀生。伯母抚我。曰尔孤茕。尔饥孰呴。尔病孰嚬。毋曰无母。尔爱尔身。尔母训尔。冀厥有成。念焉无怠。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8L 页
以贻令名。尔涉世路。吾为尔忧。慎尔言议。简尔交游。尔性迂阔。动与世违。信心冥行。不踬其希。惟明与哲。寔尔家法。克遵克守。无坠旧业。温温德音。恍承吾母。拭泪佩服。庶几不负。沉厚其质。通明其识。织纴之暇。早习经籍。人物贤邪。国家治乱。上下古今。靡不穿贯。若为丈夫。需于王国。大家宗妇。实重其职。伯父简素。不问家务。奉先御众。绰乎有裕。黄发偕老。既乐且康。两儿登朝。接武翱翔。大府板舆。养以列鼎。禄不及亲。独我穷命。穷而益穷。又失瞻仰。眷彼祈梁。王父攸葬。密迩新宫。若天之设。婉娈左右。神道孔吉。重牢之期。待以明春。称觞献寿。可卜良辰。哀乐嬗变。徽型永閟。视我如子。有愧母事。诚缺就圹。职事所縻。终天告诀。敢陈短辞。呜呼痛哉。尚飨。
祭伯父文
维岁次甲子四月二十九日丙子。我伯父十滩先生灵几将靷向广州新卜之原。前三日癸酉。从子天辅。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告诀于灵筵曰。呜呼痛哉。惟公志业。公辅之材。有蕴莫施。从古所哀。何求古人。有我先子。瞻我先垄。有郁松梓。怀宝终世。泯没无传。呜呼小子。至痛穷天。公犹寿考。享有晚祉。天之报公。其或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9H 页
在是。恢达之局。轩昂之气。言议之正。磊落俊伟。人称国器。少有重名。可达事功。可树风声。华国之文。屈于一第。挤以与之。小儿之辈。偃蹇薄官。七郡铜章。才能剸剧。威能制强。冰檗之操。萧然归橐。堂堂抱负。老于朱墨。公归谢事。颐神图籍。疏雪梅閤。永昼棋局。閒中经济。一笑世累。王国之念。不忘寤寐。阴阳淑慝。世运消长。忠愤慷慨。历论下上。利害之涂。人讳国论。公述为文。义正辞健。使公出世。颓波砥柱。莫曰空言。犹扶一缕。相今之世。士风日渝。屈曲趋营。彼龌龊徒。公若浼己。耻与同席。戒我交游。面诲书责。尔父杜门。不求人知。素履之全。尔矩尔规。逮我登朝。忝居荣路。公辄蹙眉。不喜而惧。濩落龃龉。智昧行休。寄迹危阱。动为公忧。公曰归欤。有彼林泉。尔耕我钓。可送馀年。迟徊城阙。实非公乐。隐几之言。一丘一壑。 圣主优老。公膺隆秩。韶颜华发。既閒且佚。祝公期颐。永我瞻倚。公今长逝。我将孰庇。吾宗大家。世有名德。故宅园林。乔木百尺。四世宗祀。托彼嗣孙。若树移根。枝叶可繁。馀庆逶迤。天理庶必。哀不成文。一恸告诀。呜呼痛哉。尚飨。
宗稧祭监司兄(玄辅)(代作)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69L 页
世教之衰。家无敦睦。一门路人。哀彼薄俗。孰如吾家。古道不坠。君在诸侄。最长其齿。少而相狎。提挈上下。一溪东西。同我里社。言议殊途。世寻戈戟。沧海横流。浩无涯极。同宗情好。两忘所之。其初一人。我心孔悲。佳辰修稧。履舄交错。樽俎之间。蔼然礼乐。是非得失。言或过峻。君笑掀髯。终和且顺。坦易之心。轩豁之气。脩干魁仪。长者其器。中年宦迹。少合多离。南邑归来。鬓发已衰。屈指宗党。太半零落。君又长逝。旧游如昨。花树之会。抚迹悲凉。骆岫黯黯。素帷垂堂。馀庆所徵。待彼孤儿。同我宗人。酹君一卮。
祭林光阳光垕文
维岁丁卯十二月二十六日。故光阳县监林君之柩将归葬故山。主将海西伯酹而诀之曰。固穷自守。士也为难。我得其人。介冑之间。爵有可辞。投袂而归。破屋穷巷。半世忍饥。耻事干谒。时贵之门。曰有相感。从我西藩。歌场舞所。众醉淋漓。拱手端坐。不愆其仪。我尝嘲君。高士褊裨。不竞不衒。终日寂默。人或干私。勃然其色。衮衮登坛。世多债帅。屈首幕府。独贞其志。有屹斯筑。壮我关河。君董其役。厥劳孔多。人生一死。何论南北。有功莫酬。我心则戚。敛而送之。庶不负若。尚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0H 页
飨。
祭沈兄圣郁文
呜呼哀哉。公入我门。我时总角。中间哀乐。相对头秃。槩公事亲。动遵小学。至诚攸积。神明有格。晚喜文辞。深于诗癖。风花逸韵。间逼濂洛。出宰四邑。萧然归橐。廉清之操。可警颓俗。我困世路。屡折车轴。戒我行藏。渊乎其识。观公平生。皎洁如玉。全而归之。后死何戚。呜呼哀哉。
祭叔父文
维岁次己卯二月壬子朔初七日戊午。叔父通政大夫敦宁都正府君之灵柩。将靷向龙仁文秀之阡。从子天辅以其前三日丙辰。具庶羞之奠。操文哭诀曰。呜呼。公志气之豪迈。可以超乎世。识虑之深远。可以拔乎人。才猷之恢达而赡博。又足以建事功而施经纶。使公出而有为。则其所表显于当世。必不与庸夫众人苟然无志槩者。同归于泯泯。不幸抱疾谢官。历落嵚崎。盖有屈而无伸。少好诗酒。痛饮高哦。以泄胸中之槎牙而轮囷。一室图书。殆忘其贫。栽花种竹。聊尔养性而颐神。病眼凭几。浩浩乎心游八垠。及乎公年益高。有爵优老。自天用申。其视世之营营逐逐。有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0L 页
得而有失。未知其荣之孰真。又况子女满前。公之积于躬而不自食者。庶几责报于化匀。于是乎识公才而惜公穷者。莫不贺公晚福之日臻。华发韶颜。巍然为宗党之长。望之如一星之在晓旻。自世之衰。士大夫之宗法久湮。公乃修明旧稧。追先而惇伦。花开之节。枫烂之辰。少长序饮。教戒谆谆。使后生之傲怠者。始畏其严。终服其仁。是固公之为教之自身。而推及于一门者。可见长德之醇。呜呼小子。孑然孤露。其所瞻仰而为命。惟公是依是亲。公视小子如子。而小子顽懒多病。每旷其昏晨。冥行险路。茫乎若涉川之无津。公辄忧我。以喟以呻。呜呼。公今翩然乘化。在公何颦。惟小子终天之馀痛。缅焉若新。有郁庭松。偃蹇磊砢。苍然作龙鳞。公昔抱琴而坐其下。天籁泠然。洒公之衣巾。祝公遐算。如此树之茂。至期至颐。奚独止于八旬。公其逝矣。园鹤号嗥。而同我悲辛。俯仰今昔。哀我天下之鲜民。呜呼哀哉。尚飨。
晋庵集卷之七
 哀辞
  
南吉哉哀辞
嘉陵。吾家墓乡。而有山溪之胜。戊申春。吾友宜宁南吉哉游而乐之。将与余隐居养亲。仍自笑曰。吾以一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1H 页
第。易数顷石田。则吾善贾矣。居数日而得疾。遂不起。呜呼。吾两人。穷人也。吉哉之穷之甚。而天乃并与山林之计而夺之耶。抑余之穷。而不能保吉哉也。于其葬。余述哀辞一篇。以志余哀。且以慰吉哉。辞曰。
嘉之山岩岩兮。吾将与子而攀。子犹恐其不深兮。驾云軿而游天关。嘉之水泠泠兮。吾将与子而酌。子犹恐其不洁兮。挹斗杓而餐玄液。譬彼黄鹄之高飞兮。安用择栖于一枝。嗟嗟吉哉兮。子又何悲。
三从弟献可(献辅)哀辞
吾 有贤而早死者。曰尚絅。尚絅与余同年。生而月稍后。余自哭尚絅。过时而悲。及晚而得献可。则余不敢以少弟畜之。而其相得如尚絅焉。盖尚絅之为人恂恂。然骤而即之。不见其可异。而及与之谭辩。则逾出而逾高。献可则步趋端详。一望之可知其雅饬士也。其禀性未必同。而要之。皆非今世之士也。献可事父母有至孝。自儿时。未尝一逆其意。文艺夙茂而沈深有远识。弱冠成进士而谢公车业。绝意进取。人有问之者。则第应之曰。吾年尚小。所急者。不在此。人亦不能深知其意也。呜呼。献可今其死矣。献可少尚絅十一岁。而不及与尚絅游。故常从余问尚絅之才行。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1L 页
未尝不悲之。其死之前七日。余与献可。宿李仲五家。献可既醉。诵尚絅之诗而叹曰。其诗非世人语也。安能久于世乎。遂相对悽然久之。呜呼。献可悲尚絅之不久于世。而独不知其年之短。又不及尚絅。是尤可悲也。尚絅之葬也。余尝述哀辞一章。以识余悲。而今于献可。又不忍无一言。遂为词以哀献可。且以慰从叔修撰公。词曰。
呜呼献可。其在子者。子既修之。行何其洁。志何其奇。其不在子者。一任夫天之所为。呜呼献可。吾不以子之才而夭。易彼之黄馘。又不以子之贤而穷。羡彼之百禄。吾方悲彼之不暇。安用为子而戚。
尹圣范(得叙)哀辞
海平尹氏有才子曰得叙。字圣范。弱冠有能诗声。余闻其名已久。而始见君于申景瞻坐上。景瞻。于君为妇翁也。方置酒宴客。君从众中数目。余虽不交一语。而若有志于余者。余望见其眉宇。已心知为圣范也。后数日。君过余。示其游华岳诸诗。皆清楚有妙境。余谓君曰。子之好诗。得无病于举业乎。君谢曰。吾已任之而已。余又谓之曰。子苟不急于举业。则何不思有进于诗者乎。君又谢曰。是则吾不敢焉矣。然察君之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2H 页
色。若竦然有警者。君慎于择交。所与游皆一时秀出者。而与唐城洪养之,长洲黄大卿为深交。其家在一巷。故日为文字会。二子者。余之少友也。君与余年纪虽相悬。而二子者。居于其间。余过二子。君必先在座。遂相视欢笑。殆欲两忘其年。盖养之酝藉有雅趣。大卿志意高厉。往往露锋锷。君又秀朗可爱。三人者。其才志未必相同。而若其骋高驾远。必欲有立于世。则又未必不同也。壬子冬。君偶感疾不起。得年二十一。余闻其讣。即往哭其寝室。退而与二子相对一涕也。呜呼。天苟假之以年。则圣范之所成就。何但止于诗。而今乃并与其诗而不尽其才。是尤可悲也已。其葬也。余作哀辞一篇。以授相绋者。辞曰。
有美一人兮。士之良。温然其貌兮。烂文章。被服风雅兮。佩众芳。亦有友朋兮。与翱翔。操弦赴节兮。声洋洋。张帆云海兮。指扶桑。回飙捲涛兮。折其樯。灵气渺渺兮。游帝乡。乘云驾雾兮。览八荒。凤鸟已远兮。韶不张。子年之短兮。志则长。陈词告哀兮。托巫阳。
徐生(命显)哀辞
士有有才无年。而古之善观人者。往往先知其不能致远。其所以知之者。其法盖多而早有盛名。即其一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2L 页
也。世之暴富暴贵。而得久其享者鲜矣。名者。天之靳许人。有甚于富与贵。而声名暴显于外。则天乃偏啬其年。使之不能久享其命。其理有或然也。余于徐君之死。求其夭死之法。而终莫得其说焉。君气度冲远。才弱冠。俨然如老成。文艺夙茂。喜读楚辞。为古诗。深得十九首遗旨。以亲命。间游场屋。而泊然无外慕。读书之暇。爱玩古今金石印章。至于笔翰。必依古法。尝谓其密友曰。使我有万卷书。筑一楼贮之。终身研钻其中。则不亦乐乎。君之父参赞公。致位华显。宾客之出入其门者。倾一世。而君独闭户清坐。人或不知公之有子。而如余之游于参赞公兄弟间者。未尝识君之面。君含光葆耀。内而不出。故世无知君者。而参赞公视君。如家有奇珍异物。十袭藏之。不欲轻而语人。然则君之所以自守。与参赞公之爱惜而护养之者。未尝犯天之所忌。而今遽一朝失之。其理抑又何哉。参赞公以君之行录。托余曰。吾儿未及其生而为人知。愿得子一言。以传于后。呜呼。参赞公昔既惟恐人之知之。而今乃惟恐人之不知。其情有绝悲者。然君之死。君之妇翁渼湖俞相国。语人曰。吾失一知己。俞公非溺于私者也。士得一知己足矣。何必多乎哉。君
晋庵集卷之七 第 273H 页
名命显。字士纯。得年仅二十。而无子女。参赞公又无他子。余无以慰参赞公。而述哀辞一通。以致其哀焉。词曰。
嗟嗟士纯兮。天赋绝特。清修其行兮。沉远其识。相今之世兮。士趋淆漓。公卿之家兮。鲜讲书诗。纷纷驰骛兮。名利惟视。孰如吾子兮。澹乎无累。有赫高门兮。巷咽车马。子独闭户兮。阒若禅舍。百家诸子兮。左右错综。诗有汉,魏兮。赋有屈宋。咀英嚼华兮。刍豢之嗜。馀事会神兮。法书古器。出其一艺兮。足以惊人。敛而守静兮。处子其身。游声扬誉兮。子实为耻。慨然尚友兮。古之逸士。文绣轩冕兮。匪子所乐。徘徊吟讽兮。感彼衰俗。如玉在椟兮。光气未吐。周敦夏琏兮。可藏天府。不然置子兮。寂寞之乡。空谷幽兰兮。播厥馨香。鬼神不仁兮。夺我瑞物。哀哀父母兮。泪尽肠裂。天于下民兮。各循其欲。功名富贵兮。有求辄得。子有素愿兮。不侈不丰。贮书万卷兮。终老其中。即玆一事兮。造物何猜。众浊孤清兮。宜尔降灾。志长年短兮。从古所悲。天高莫问兮。述以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