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直庵集卷之五
直庵集卷之五 第 x 页
直庵集卷之五
 书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6H 页
与尹瑞膺
伏惟迩来。侍学神相。读书玩理。俱有新功否。前书垂警之语。尽好佩服。人道四七之论。退溪栗谷两先生所见不同。后学固难轻议。如弟之童观蒙识。尤岂有何窥测而敢生妄说耶。然犹知栗翁所谓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四端七情。皆气发而理乘等语。皆真知自得分明。道程朱所未尝及道者。通透洒落。更无以改评。可为断案于千载之下矣。然退溪之论。主于对待而转至于互发之疑。栗谷之论。主于流行而亦偏于浑沦之科。而然而惟栗谷可以评退溪得失而有所辨正。在今后生末学。只从栗谷定论足矣。又何可因此各自立说。公肆疵议于退老耶。此则所常深以为未安。故前书奉规之矣。幸乞下谅此意。无甚葛藤如何。俯示湖中诸益论学文字。猥蒙寄示。获知老兄文仁之地。有许多人物学识。若是甚盛也。不胜歆仰。然使弟有所评品。则顾非其人。奈何。
与尹瑞膺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6L 页
向来相从。款奉益论。归来充然。如有所得。其幸岂浅浅哉。秋气澄肃。近日侍下学履复如何。人物五常之说。其后更与湖中诸公商确而归一否。此不须多言。朱子于中庸章句。既言人物皆得健顺五常之性。又于孟子集注。有云仁义礼智之粹然者。岂物之所得以全哉。信斯言也。人具五常。物亦具五常者。可以知之。而但物则虽具而不能全。未若人之粹然。盖谓其非不具矣。而为气所蔽。不能发现。如人该备耳。然则李公举物亦当具五常之说。不可深非也。未知如何。初学舍矜持。难以入于敬。先儒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所谓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者。似带矜持意味。至于程子门人赞程子曰。矜持者纯熟。严厉者和平者。盖谓程子持敬工夫。始由矜持严厉。而终至纯熟和平也。朱门惟畏为近之训。亦可想其旨意矣。然则俞子恭由矜持可以做敬之说。不必过斥也。亦如何。浅见偶又如此。而拙笔不克敷演成说。想为大方家所笑矣。
与尹瑞膺
窃闻士友所传。遂庵亦不以农岩之分智知为是云。老兄必尝承师席面诲矣。幸示其说之详如何。弟意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7H 页
以为智是知之理。知是智之事。恐不宜将知觉外智而专属于心。谓其不相管摄也。天下无性外之物。知觉果何物。独不原于性耶。若原于性。则不以属于智。而何所归宿哉。知觉虽有许多光明。许多运用。无所不该。而岂能脱却智之范围耶。设疑到此。乞闻定论。
 心与气质之说。以气质谓粗而属之血气。以气禀谓精而属之心者。子恭议论为然。不无引据之先儒说。而弟则听莹。未遽从矣。老兄如欲得其详。则使子恭一场澜翻如何。
与尹瑞膺
盛疏所引难进之义。固为正当。夫谁曰不可。只其侵斥龟山一段。在弟之见。殊为未安。龟山乃程门嫡传。文庙从享之大儒。虽其晚年去就。被朱子针砭。而惟朱子乃可论他得失。在后学。何可轻加疵毁耶。至于陈戒之说。有以见老兄爱 君忧国之深诚至意。从素蓄片赤中出来。而惜乎 朝家不能必致而受其启沃匡救之力也。吕士新家册子。屡被推索。不得已还呈。而窃看农圃四七人道说。颇有不满于栗翁之语。未知如老兄平生遵守栗翁定论者。于此其可寻常看过而已耶。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7L 页
与尹瑞膺
窃得于士友所传。尤翁经礼问答及年谱。将有入梓之议。然则执事必主张而折衷之矣。未知其规模头绪如何。经礼问答。似当视初晚之分详略之别。一事屡问者。存其详答之书。而又归重于晚年定论。删其重复。去其閒漫者。而凡经先贤已有说破者及夫人皆知之说。不必俱收并载。以除冗衍之弊。大家商确。俾无疵摘如何。老先生原集。正以不遗片言只字为主。故以致有欠于简重严整之体。人有窃议而病其支离者。此不可不预虑。年谱初本。曾从芝村一番借读。妄贡浅见。有所签论矣。幸亦讨见。则或似不无一二可合采用之语也。僭尔悚息。第念年谱只是逐年记事。叙列行迹而已。非形容道德之文字也。形容道德之文字。靡行状莫可。而行状尚未有之。岂不万万歉缺耶。遂庵只为墓表。终不当行状。芝村只为语录。而亦不当行状。农岩,睡村亦不为之者。诚千古留恨矣。今执事以老先生渊源之绪淑艾之人。老先生道学德业出处本末。闻而知之于师门者。亲切端的。而犹逡巡不肯担当。则谁任其责也耶。恐须无事推让。从速构成。以完斯文重事为至宜。此非本家子孙所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8H 页
可可否。而虽景徽诸人。亦岂不乐闻而企望也。
与尹瑞膺
俯询师服。弟之所行。盖据孔门朱门诸子已行之例为之。白布巾绖带则三月而哭除。心丧则限三年定行。不御内。不赴举。不做官。不与宴乐。不作诗律。而但以侍下人事。不能筑室侍墓。又以疾病。不能行素为痛愧。不自安矣。程子,栗翁随情义浅深。或期年或九月。或五月或三月为之之说。玄翁不以为然。著说以明之。而先师于玄翁。已行心丧三年。故吾有所受之而不敢违也。顷年老兄所行。既遵沙老,尤翁故事。则不可谓无所据矣。而弟则未敢以为十分是当矣。
答尹瑞膺
稽颡再拜言。伏承惠疏。始审朴马戾洛矣。行役之馀。气力如何。意外人言。事关丘墓。衰麻之中。身离几筵。入城胥 命。是诚世间变怪。忧虑叹惋。岂胜区区。孤子凶顽不灭。奄经襄奉。叫号穹壤。无所建及。哀苦痛毒。恨一死之此迟也。哀行既至弊家。欲见孤子。其情固然。而孤子侍奠倚庐。不可无故离出。岂容为见亲旧面目。辄至私室耶。反复思量。深有所不安。不得如教就拜。哀若设处而加察。则当知孤子所为之非过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8L 页
矣。下谅休咎如何。就有一二礼疑。敢此仰质。先人葬时赠玄纁一节。承重孤孙幼未随丧。故孤子代行而奠于柩东棺椁之间。盖从尤玄两先生之说。而朴兄尚甫闻之以为当奠于柩上东边。若入于棺椁之间。则是为落陷。有非奠字安措之意。其说如何。自初虞至卒哭。孤孙幼且有疾。不得将事。孤子摄行。而曰孤孙某。幼未将事。孤子暻敢摄。昭告于先考具位府君云云。朴兄亦以为此与主面称谓不协。当曰孤孙某。幼未将事。属叔父某。敢昭告于先祖考具位府君为是。其说如何。亡兄几筵。先人卒哭前。以素馔上食。盖用朴兄指挥矣。或以为过而不必然。未知何说为是。事虽已过。欲闻哀之所见矣。亡兄题主。先人以亡子题主。今也不幸至于大故。而其初期将迫。此则侄儿当主事。用子告父之祝。而宜有前期告由之辞。孤子荒迷。且未习礼家文字。猝不能构出。伏乞略以数行草示。俾得遵用幸甚。三年之内。先世祠堂参礼。使服轻者代行。礼有其文。而子侄皆稚弱。外孙及庶类似未安。孤子不免身自主行。而以方笠深衣麻带将事如何。自虞以后。倚杖于门外。虽朝夕上食。固当然矣。惟朝夕哭。行于门外。则虽杖而哭。不至大悖否。山所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9H 页
节祀。以合封之故。前丧后丧。合设一床。则应以衰绖哭而行事。不必别有他节否。并望详赐回教。
与尹瑞膺
区区尝谓尤翁论学文字。范围正大。玄翁论学文字。条理精密。老兄问何以知其然乎。而当时仓卒。未暇指陈矣。今适读二先生杂著。偶见其赞箕子语。尤觉平日所测。似不甚外者。尤翁之言曰。我东本箕子之国。箕子所行八条。皆本于洪范。则实与周室同时矣。孔子之欲居。亦岂以是也耶。玄翁之言曰。箕圣于武王克商之后。首陈大法。乃以敬用五事为本。是犹先乎太公之丹书。而其必专举敬字一言以蔽之者。又丹书之所未有也。至如貌言视听思五者。即夫子答颜渊克己复礼之问。所由以渊源者。而其分貌思为二事。以极五德之用者。又视夫子之言。较加详密。盖以一敬为纲。上述黄帝而合之尽其大。五事为目。传之夫子而析之极其精。人知敬义之道四勿之训出于黄帝夫子。而不知其要已在于敬用五事一言之内。玆敢表以出之。以与同志共焉。又曰。我东世被箕子仁贤之化。将与天壤并德。而终未闻东儒之有专治其学者何哉。此先正之耻而后人之所当勉者也。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09L 页
老兄试看此两条说话。弟见不其然耶。其后尤翁为箕子。创立仁贤书院。玄翁为编范学全编。发明箕子之道德教化。以垂示无穷。二先生有功于箕子大矣。老兄接引后生也。幸亦力为推阐如何。
与尹瑞膺
年前老兄献长子三年议也。未及明言有当为三年之长子。有不得为三年之长子。绍述尤翁己亥之正论。故至今士林以为遗恨矣。此其当时虽或蹉过。追宜别立文字。备论体而不正,正而不体等礼意。补填前缺。传示来后。如玄翁庚子服制私议。厚翁庚戌服制私议之为矣。其已留意否。弟则文识不逮。末由办得。故让与老兄而不敢为之矣。如今邦礼亦不容无辨。自天子诸侯正后曰后。后宫曰嫔。孟子有无以妾为妻之文。嫡庶名分。不容紊乱者然矣。帝王家虽有后宫诞生之子。嗣先帝先王而立者。考先帝先王而妣嫡后。则所生之母。不得称妣称后。礼律义分当然。而不可凌夺矣。日者佞臣所引姜嫄之例月沙之说。乃无稽妄援之语。不可听莹者也。姜嫄乃高辛氏之元妃。后稷之母。而后稷为周室生民之始祖。故周公追原其初而特称姜嫄以先妣矣。我 圣上以 肃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0H 页
庙为考。以 仁敬仁显为妣。则何得复妣私亲哉。月沙所谓德兴之妣 定远之妣等妣字。泛言某嫔之为德兴之母。某嫔之为 定远之母之意。而不察妣字之不可加诸嫔位之致。本非以妣谓当用诸嫔位者也。则何可据而为證耶。春秋之仲子,成风。汉文,宋仁, 明孝之追崇生母。皆失礼违义之事。并被后圣后贤之讥议。故 圣上初年。以 肃庙锡爵为荣且贵。不宜有加之意。尝有大哉之言。今之廷绅所当以此仰赞而无为过重之举而已。何可更有他说耶。以黄帝三妃虞帝二妃观之。妃字与后字相混。而后世帝后谓之后。王后谓之妃。则后宫用妃字。大为未安矣。老兄以今时山林宿德在。盍以此意立论成说。以晓一世之耳目耶。如何如何。
与尹瑞膺
昨日。哀临几筵哭。良久不止。悲动傍人。殊感其友爱孔怀之盛矣。然徒哭无痕。不如文字之哭为有迹矣。其有意乎否。凡哭死之文。人各用其所知。不必问其如何。惟是妇人之行。在家得父母之爱兄弟之誉。私而非公。适人而舅姑称其贤。夫党诵其德。方为真正公案尔。昔令妹之入吾门也。先人深赏其有德性贤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0L 页
行。又安淡泊寡嗜欲。物非义不取。字画纺绩酒食才法过人。而谦虚若无一能。少无争较誇矜之风。于是一家诸亲咸倾向之。平生抱奇疾辛苦。一年强半在床。每岁穷乏。有非人所堪者。而了无怨尤形于声色。其实迹也。其夫悼亡之哀。尤在于箴儆规戒之苦。心之有不可忘矣。尝见退溪,栗谷,尤庵,玄石诸老先生凡为妇人之诔也。必归重于夫家之言而取衷。故今区区亦以己责所在。不容不略布。可幸谅会。抑高明雅尚令妹之贤矣。是虽立状具志。以示人传后。恐未为过。以立言君子为其兄而不得此。则得不憾恨乎。并谅而徐图之如何。
与尹瑞膺
青川文字。执事固宜尽心竭诚以为之。亦必自有定见。非他人所可参涉矣。惟其向玄翁。若有违事实失照管者。则区区不容终默。略玆奉质。幸入思议。有以釐改甚仰。
 玄翁使闵慎代其父服其祖丧。全据朱子请宁宗服孝宗劄语。故尤翁谓以出于朱子定论。如是改措。恐不容已。
 尤翁癸亥造朝。虽为请 太祖大王加上谥号及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1H 页
自已致仕及裁省贡赋及救金光南许多事业。而以身为玄翁主人。致其同朝共贞。亦为一大条项。此不可微而不著。须以此意明白下语。恐合事宜。夫以威化回军。为得春秋大义。而请其加谥者。尤翁意见。尽卓然难及。而玄翁以其系潜邸时事。谓宜别为颂美。不必追上谥号者。亦自不无其义。两先生同异得失。只当付诸百世公议。正不必以此致短于玄翁。玄翁但自各陈己见。初非故贰于尤翁。事实直是如许。尤翁譬晓之书。玄翁虽不能有言下领悟。遽然改见者。有何可憾。至于朝论乖裂。专由朴泰维疏而不干玄翁。泰维为人。自是别般。虽是玄翁一家卑幼行。而自乃翁素于玄翁。无亲依信服听受咨禀之事。而渠自于尤翁。事事立异。每思歧背。故敢为侵犯之疏。而非关由玄翁而然也。何可如是无间架赚连为说。以惹疑惑于今与后也。断不宜然。此段初头。只及玄翁与尤翁庙议金论等意见少有不同之故而已。朝论乖裂。归罪于泰维而立论而叙之。方是完正。
 玄翁之起膺徵召。盖以尤翁为主人。故欲与同朝共贞。以做国事。而及其入来未久。见尤翁致仕。怃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1L 页
然失图。故请于 上。以虽许其休致。合更勉留。勿遽听其归。此与文谷,老峰请留求助之意一般。非如赵持谦之反请收还休致。以增尤翁情势之不安者。则何如是混同说去。须区而别之。俾今与后人晓然知玄翁之说出于好意。赵说出于不好意。为是合善修改。不容置之矣。玄翁之去也。尤翁上章请同其去就。尤翁之不复入也。玄翁实同其退。如许出处行迹。何可䵝昧。
 老少论指目。似欠曲折。当时庙堂老成诸公以光南诸人追录勋籍。而台阁少年不知其间有可合参勋之故。惟以攻斥追录为事。于是世乃指庙堂为老。指台阁为少。而尤翁熟闻庙堂言。玄翁所闻未若尤翁。而外面看来。台谏将以言获罪。且庙堂台阁不宜偏重。即玄翁本来意见。故于是乎不无少救之言。而此是以台阁而扶台阁耳。非以韩,赵而扶韩,赵也。其后清城方嫉赵,韩,朴,吴辈持追录太甚。与自己为敌。欲加罪患无辞之际。见厥辈有不逊于大老之语。筵请斥逐。得蒙 允俞。玄翁其时又以扶言路之故。虽有一疏。而疏中枉直二字。初无意于分属彼此。只借错诸直民不服一句。以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2H 页
喻处分之摧折言路。或拂民情而已。盖虚閒底引用也。非必以赵韩为直也。况何尝归枉于尤翁而予彼辈不逊于大老耶。此一段措语。尽不明白。失玄翁心事甚矣。玄翁以尤翁为斯文长德高贤大老。而平生宗仰之。又赞其学问文章节义之美而诵慕之。又服其先见之明力量之严。斥异端排小人之正。每恨自己之不能企及。其语芝村一条。(见下)亦可见矣。宁有分毫以尤翁为枉之理耶。不可若是诬贤。此不可不善为修改矣。小尹之投合少辈。则玄翁又尝不韪而切责之矣。(见本集与尹书)其玄翁谓芝村一语。不可不依初本还载。以白玄翁定见。
 拯之辛酉拟书。先生虽未及见。而其一转而为己巳惨祸。先生固已知之矣。玄石尝语芝村李公曰。尤翁攻镌之侮朱子。谓以斯文乱贼。甚加斥绝。吾每疑其太过。后来观镌之心术彰著。则不但嫁祸士林。终以凶逆毙。尤翁先见之明。有不可测度。今处子仁者。若是之峻截不饶。吾方忧其过越分数而每劝称停。时复自念尤翁见处难到。无乃子仁有可恶者甚。尤翁斥之者得。而吾辈反有所不及而然耶。当见其末梢而知之也。此玄石心服先生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2L 页
之言。及己巳之祸。玄石服先生以栗谷为退陶服。以致拯之怒骂。玄石想于此而益服先生先见之明也。此乃执事初本中所录。而何故删没也。此不但有益于玄翁。抑亦有助于尤翁。不可以不还录。尤翁以玄翁为生同志死同传之交际。故在海上临殁。有告诀书。托以后日世道之责。即其契义之深密。精神之流通。真可以泣鬼神矣。此处诚不堪草草放过。幸加意叙述。俾尤翁知人则哲之明。幸不坠地也。甲戌。玄翁一遵尤翁轨辙。不负其望故耳。吉甫碣文。玄翁元无向尤翁劝作之事。考之尤,玄两集及尼集及其他文迹。可知也。不知从何而出此说也。独尤谱中宋景徽登其说。绝可异也。元来玄翁之于美状。初不必有致力之意。故其结语。以誊送本家家状为言。而其后犹屡发悔作之言。自己尚如此。又岂有劝尤翁意耶。以故世间行言。有玄石誊给家状。尤翁借重玄石之云。其言得实矣。其劝作二字。切宜删去。
 小尹背师之罪。写出其情节。犹未该备。恐不如遂翁表文之大家严正。约而尽矣。玄翁长书中声罪致讨于拯者。精确不可易。故略抄以往。将此意更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3H 页
加修补。
 遂翁于表文。元无侵玄翁语。盖深知两先生事义交契之故也。而意外申伯谦,宋景徽以私心偏见。始有疑阻之说于年谱语录等文字。寻常不韪之矣。执事今日合学遂翁道理。而不宜效尤于伯谦,景徽矣。
 昔闻尤翁于栗谷别集。疑太极问答之非先生著述。又谓先生入山一事。只看先生辞疏已足。后出他人杂说。一并抹去为是。玄翁闻其论。略有删改而未及重刊矣。今只宜追删尤翁所欲抹去诸条。则其事了当。而玄翁为栗谷辛勤编摩之成书。亦得不废而垂世传远矣。彼此岂不两得耶。执事必审知尤翁所欲抹去诸条。一一签出而思量善后之道如何。
与俞子恭(肃基),吕士新(命周),金诚仲(纯行)
先儒或有单提心字而训明德者。卢玉溪明德只是本心。胡云峰明德以心言之说是也。或有以心混入明字之义者。黄慈溪虚灵不昧明也。具众理应万事德也之说是也。第明德何尝专言心而不言性情乎。朱子曰。仁义礼智之性。便是明德。又曰。人本来具此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3L 页
明德。德内便有仁义礼智四者。盖这个道理。该贮在心内。方得至明不昧而乃谓明德也。然则非以心唤做明德也。即以心中所具者。谓是明德也。所以传文推原说天之明命。而章句亦本天而起辞也。且德之谓明者。以其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也。以其虚而且灵。万理蕴具。有以应夫事物之变而不昧也。由是观之。其言心而不足以训明德者。固已分晓矣。何者。五性不可看作心。则今谓只是本心以心言云云。实未为得矣。只把虚灵二字。谓之明而属之心者。自不见明字之义矣。何者。虚灵不昧。自是德之明处。具理应事。亦是德之明处。明底是德。德自至明。不容分而二之矣。又或有合心性说而不及于情者。真西山明德合心与性而言者是也。虽与单言心者少异。而亦自未尽。殊不察朱子已云明德未尝息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见孺子而恻隐。见非义而羞恶。见尊长而恭敬。见善事而叹美。皆明德之发见。此其并言情者。昭晢无疑。而况不言情。则明德将为有体无用之物。而无以见其发用处矣。乌乎可耶。又闻农岩,圃阴二丈之论明德。则以为明德专指心而性情在其中。当有宾主之分。此虽较胜于玉溪。又窃化于朱子所引横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4H 页
渠心统性情之语。而宾主二字下得太重。恐皆坐于章句语类。有隔碍而未尝会通尔。夫明德须兼心性情而看。方得完备。若专主心一边言之。则其名谓之心。不得复名曰明德。未知如何。
与俞子恭,吕士新,金诚仲。
性情心意之辨。先儒已多言之。而第愚闻之师。性未发也。情意已发也。心兼未发已发也。然情而谓之性发。意而谓之心发者何也。盖性无作为。故情之蓦地发出者。亦无所作为。今就情之无所作为处观之。可知其为性发也。心有营为。故意之缘情计较者。亦有所营为。今就意之有所营为处观之。可知其为心发也。虽然。心统性情。而性者心之体也。情意皆心之用也。情其感物初发者也。意其缘情计较者也。非心则性无所发矣。非情则意无所缘矣。故性发为情。非无心耳。心发为意。非无情耳。心与性自非异体。意与情亦非异发也。曰心曰性。虽有二名。心之理谓之性。心之动谓之情。则心性之发。果有二耶。曰情曰义。虽有分界。心之才动。谓之情。才动而便有商量。谓之意。则情意之用。果有二耶。即此见之。心与性发则俱发。情与意有则俱有。不成只言性发为情则便不由乎心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4L 页
也。只言心发为意则便不缘乎情也。要不当分彼此先后而论之也。是知心性情意。有以浑合无间而说者。有以各有所主而说者。性是心之未发。情意俱是心之已发。虽言性发而心亦自在其中。虽言心发而性亦自在其中。此其浑合之谓也。性是浑然在内之理。而情是随感见外底物。故主情而言。当属乎性。心能知觉运用。而意是缘情计较底物。故主意而说。当属乎心。此其各有所主之谓也。盖就浑沦全体上。各主其所指而言。故有此命名之殊。而其实心性情非二物而无彼此也。心情意非二歧而无先后也。而终非二体二用者。故退溪先生有言曰。心是合理气统性情底物事。故非但意为心之发也。情之发。亦心之所为也。理无形影而盛贮该载于心者性也。性无形影而因心而敷施发用者情也。因情之发而经营计度。主张要如此要如彼者意也。只以情是自然发出。故谓以性发。意是计较主张。故谓以心发。各就其重处言之也。今当以此据以为定论矣。有曰诚意正心。而无曰诚情正性者。亦就其重处言之。性不知检其心。情不能运其意。则何处着工乎。惟心有所作为。意有善恶之几。故用工重处。要在于此。重字颇有义趣。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5H 页
不可泛看矣。未知如何。如有未合于高见者。幸乞下示。
与金诚仲
今番遂庵献议。人多以为有当言而不言者。指其不现出仪礼嫡庶异服之文也。仪礼正体传重嫡子服斩。则为其妇大功。以众庶承统子服期。则为其妇小功。而议中未克明著此制故尔。以为有不当言而言者。指其拖引开元礼魏徵升期之说也。 邦礼过隆。固由徵说而致误。则议中不必又为照列提及故尔。瑞膺闻以此奉质。而时未承答矣。盖终不如吾师门收议之只主古礼小功为言而无他端。以故朴兄尚甫以为今番惟厚斋深得尤翁己亥宗旨。而不胜歆服云矣。
与金士重
有一语可奉质者。尝思先儒有天包地外之说。若然则地居天内矣。地之四隅。与天吻合。海水环于地上。地之为形。中高而四边低。高者为山野。国土人物居焉。低者水绕之而为海。海虽深。其底又必地也。非地则何所载而不泄也。又思先儒以潮汐为天地之喘息。若然则潮汐当北海无之。而只南海有之。其馀气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5L 页
连亘于东西二海边头之接南海处也。近取诸人身。其理亦有可推以明之者。人身腹有呼吸而背无呼吸。地之南北。犹人之腹背也。地之北海无潮汐者。犹人之背部无呼吸也。未知如何。适与人论此。有小未合。故欲闻兄之高见焉。
与金士重
顷闻而敏言。先生尝与俭斋。欲编尊周录。有凡例目录起草册子。而未及完就成帙。故兄将与敏辈留意收辑。以为填补卒业之计。而亦令弟苟有所闻见思议者。则为之条列相质云。此诚不容不有之书也。须着力蒐罗。无或中废。凡例目录。略赐示及如何。如弟孤陋者。闻见未博。安有思议之可告者。而若令诵其平日所以景慕于先正前贤之行迹。则不无一二睹记。故略此左录奉报。自兄该博而视之。必如魏徵之昭陵矣。
与金士重
乍闻世间行言。盛称前月贵疏。谓其痛辨 君诬。严讨国贼。义理明白。文章雄健。可与丈岩郑相,丹岩闵相乙巳丙午间袖劄大疏相为表里。一时推仰如此。兄将何以自修而善其后也。 上既示厌薄之旨。而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6H 页
不纳其言。则际遇龃龉矣。踪地嵲屼矣。今兄第一义。惟有恬退自靖四字。前日所膺州符郡绂。姑宜勿为出脚。设令不求自至。何可轻动耶。庐江为亲而屈。在平时则可学。而在情势廉隅不安难冒之时。则不可论矣。近来如展甫君范诸令。以辞内居外为名。而典邑按藩。不少留难者。寻常未晓其故矣。恬退固好。不可办此。而止须有事。在昔文谷,老峰摈处田野。玄翁各劝其读书。文谷读论语。老峰读圣学辑要。玄翁每语俭斋以虽从科目出身。端宜致精着力于经传义理。而以文学自树立。思为高峰,秋浦,愚伏,守梦者类。毋作流俗宰相。今我先生所期望于兄。亦必如此矣。且兄亦必记有与弟对谕。雅所尚友。在陈了翁,刘元城之说矣。兄岂不知所自勉懋者乎。
与金士重
秋序已尽。冬候遽届。伏惟感时哀慕孝思。去益罔极。不审履慈霜冰。气力何以支胜否。耿耿忧恋。无任下诚。弟于先师。受知之深。被教之厚。为如何哉。而不得筑室侍墓。卒哭后哭辞几筵而来。哀陨之馀。尤觉惶惧无地矣。麻制来月当更进哭除。而心丧之限。以三年为定。终觉期九月之为苟简未安故也。未知二三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6L 页
子所行。并果如何否。日前惠疏。从庙洞传示。承读令人感涕。哀虽心事痛疚。朝夕馈奠之暇。奉览遗集及劄录。如有编次失序及文字层叠。可行删抄者。为之拣选梳洗。以成刊本。且复专心致慕于先师道学德业言行事迹。而参以平日闻见。记述年谱。构撰行状。以为阐明诏后之地。然后方是继述之孝。若径情直行。哀毁至于灭性。则莫重绪业。将谁使之发挥也耶。更乞谢绝百为。以此为日用工夫。而如有欲徵愚见之端。或辱速或书及。则弟何敢不尽其所见耶。若令弟代哀为此。则不但当不得此重任。许多手泽所存之重大文献册子。此时离出几筵之侧。持来远地。深为不安。哀有君五,殷叟,晦之,明仲辈。凡于考准传写之役。可以从傍奉助。弟则无此。何能独运也。凡先贤文集抄选之法。当以讲论经义礼疑文字为主。而又必看其初晚之分。详略之别。去其重复。取其紧切者。而其次关系 国朝故实泯没可惜者。不容遗漏。至于诗疏序记杂著。亦当刊落閒漫不切者矣。奉览之际。持此意以裁察区处。而写出中本一件然后。如弟者方可持来商确矣。书牍答问中。虽有经礼讲论。若已经辨解于劄录者。又归重于劄录。而姑舍书牍答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7H 页
问为宜。如何。沙川乃先生平生讲道著书之地。而生卒亦在此乡。今为先生身后妥侑之计。则莫先于此。故曾与韩,李,尹,洪诸友有所语矣。姑未闻上京陈请之举。而礼山科儒猝发为先生院享之论。欲封疏叫閤云。此系儒林公议。非子孙门生所可参涉。而日前辛君大受果来见求得疏草。故俾从士根要得于姜友公溥或尹友暹矣。未知其即制副否也。连山,高山,平山章甫亦有此议云。而弟见都不欲其先沙川而出也。
与金士重
兄之此行。远离萱帷。杳隔松楸。情理怅闷。诚不胜区区奉虑。而第论其树立。则不畏强御。风裁峻整。逆折奸萌。功烈彰著。使元恶凶魁丧胆落魄而走。不敢为复入脩门计云。其有益于 国脉世道。甚重且大。不知汉之云,唐之城。果何如耳。令人不欲效嗟劳之语也。况闻行装只载洛闽全书。此实义理府库。苟能熟览精究。大家得力。则他日成就。讵又可量耶。千万勉旃。须有动忍增益之效。以为士林之光。千万幸甚。
与金士重
前借东史。看尽完呈。虽似草略。间有议论公正。事实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7L 页
要约者。而未知其出于何人之手。为可恨耳。第于贱虑有一二可告语者。 端宗癸酉乙亥间。金宗瑞,皇甫仁,赵克宽,许诩,李穰诸公之死。皆为 旧君立节者。而闻尚未有复官褒忠之举。如六臣之为。此属阙典。 中宗己卯。金净,金湜,朴薰,朴世熹,尹子任,奇遵,郑应,李耔,崔山斗,蔡世英之祸。虽视静庵被罪。有浅深。其高风特操。不负 列圣培养之化。则同而无异。本朝文学人物。莫如此时之盛。而为宵小所网打。未展其图做至治之志业。其在雪冤伸枉之道。合有赠职易名之举。以树风声于后世。而汔不闻其施行。亦属欠事。 宣祖壬辰。申恪有克敌奇功。而被诬于元帅以死。 仁祖丁丑。姜晋昕有力战殊绩。而误为台地所构劾以死。诚为奇冤。念兄频入出纳之职一。番陈白。俾得复官赠职。以为耸动瞻聆之地如何。丁丑之乱。金琂以成川府使。讨贼立慬。而独未旌闾。亦殊悯伤。贵宗有大臣达官。亦或劝而为之。讵不好也。如何如何。
与李元亮(亮臣)
积雨酿暑。不审辰下侍奠气力何如。忧恋悬仰。无任下诚。仍惟哀兄酷罹巨创之中。又抱不得侍终之恨。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8H 页
即其心事之痛毒。情理之哀陨。有非他人在疚者比。则毁瘠难保之形。可以默想之矣。仰虑尤切切。然而径情直行。以至于不胜丧。则先先生后事将何寄。而遗书将何托耶。更乞俯而就之。勉思支保之道。千万泣祷泣祷。尝伏闻先先生于王先生三年内。从棘栾中。编次遗集。搆成状谱。故阕服后。即受碑志于尤翁文老。而刊集亦不愆滞。人到于今称服其诚孝之勤笃。能事之神速。以为不可及矣。玆岂非哀兄今日所当继述之家法耶。如弟者以平日爱遇之恩谊。固当与朴兄尚甫氏得与于考校抄删之役。而未知肯使参涉否。抑先生著述文字。弟之未得见者盖少矣。蒙以全帙借示。则一番读了。略效区区愚见于去就商确之节。然后哀兄终为折衷修整。亦无不可。若不以为猥越而颔诺。则谨当专人奉持而来矣。思量回教如何。先生平日于玄翁。尊仰之诚。致隆之义。实不下于为尤翁。哀兄亦必详悉矣。文集及状谱。亦当窃取此义而处之。更乞谅会。朴兄及李友子三昆季。亦应知此义而同此见也。弟虽揭巾一恸于几筵之下。且既操文荐诚。而但恨其在窀穸之后矣。前头准拟一诣墓门。哀哭而归。若值哀兄省扫之时。则可以奉叙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8L 页
多少于山庐。若示早晚行期。则欲经营而成之尔。
答李元亮
猥荷俯托以先先生书院奉安祭文。以弟依仰先生没齿景服之诚。如其有文。则岂不乐为之役。而顾此空疏颛蒙。素乏著述之才。末由搆思以形容其德美。不得惟命。愧悚何极。欲借手于兄弟间而亦欠诚实。故未克为之。下谅。勿相强迫。更求于南吉哉或吴伯玉。如何如何。弟之实不堪冒当。而非出饰让之状。兄岂不俯悉也耶。但弟因此事。会有所思量者。不容不告。更加商念为仰。恭惟先先生承王先生后。父子相继为善。讲道著书于一山之中。为四方所瞻仰。遗风馀韵。可以百世不湮。其事恰如有宋之西山,九峰。我东之听松,牛溪若沙溪,慎斋矣。岂不盛哉。然则为先生妥侑之举。宜莫先于灵芝洞。洞中有王先生静观斋。又有先生志事斋矣。于此立得祠屋。奉安位板。永为尊奉之所。岂不恔于人心哉。王先生已尝入于石室书院。若此洞立祠。则当奉其位板。以移安于玆。以奉先生新位。同庙共享矣。石室与芝洞。俱是维杨之地。论其主客轻重。则芝洞为主而重。石室为客而轻。名实岂不较然乎。望以此意晓谕乡中人士如何。且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9H 页
如清风,仁川,首阳,定州。亦以游宦继迹及遗爱所在及考终之地。合有先生之祠。而要莫如两世一山。永矢不告之处之为尤重且大也。必先办得芝洞然后。徐议他所如何。
与尹景平(心衡)
向来高庄。卜夜叙怀于林壑涧谷之中。宛若少日读书东山溪堂时光景。此心欣释。久而不自已矣。别后秋思益摇落。伏惟静养得力。起居增胜否。今日大小人物。靡不名利场中头出头没。而独兄乃抽身于周行。勇退于急流。其义有足以耸当世耳目而为后人所瞻仰矣。莫助之爱。何以形言。然士所当为。岂可止此。更冀沉潜经传。研究理义。以为异日出来德业崇广之地。幸甚幸甚。今虽大往小来。世界如许。而苟有清时。则致泽之责。不归于兄而何归也。兄宜不容自足于今日之风声而已。抑弟请仿清江琐语,溪谷漫笔辈。要兄有所论著者。在兄所当自任。而不当推让为也。以兄心量识趣。其于平日见闻。自己经历之世变时事。盍亦辨别其是非。论断其曲直。使晚出后生。有所据依以为定论耶。士重天夺之速。不得大用于世。诚足痛惜。兄与渠自是生同志死同传之交契。而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19L 页
深知其抱负矣。于其亡也。岂忍无一言之诔。以为不朽之重耶。其家固无随俗乞挽之事。而念兄情义不容昧然。故不惮为之勤劝耳。
答尹景平
去岁杨山贲临。感兄爱人之德下士之义。疾病冗扰。汔不能以数字仰致谢意。则恒不胜夫悚叹矣。至于峡里此行。非意所及。特地窘迫。又无缘攀叙别怀而来。此心怅缺。何可胜言。抑此行在弟。有同失性举措。他人不足愧。所可愧者。只兄一人而已。恭俟北山移文之至矣。间思一书奉候。而羞涩未及为之。便中忽得兄书。就审近来暑雨。兄閒中素履神相冲胜。区区仰慰。有难名喻。弟空疏拙劣。不解事务。只合穷饿田里。何可冒当分忧之寄耶。偾败速戾。非朝即夕。只俟狼狈之日尔。见教兴学养民务本抑末之政。恐无地说着。可发一笑。若或邂逅因循。得至秋间。而兄有寒溪雪岳五台八景之游。则岂不匹马相就于中半。抵掌谈胜。而正恐难准拟也。亡弟状稿。奉托已久。方将申恳。亡弟盛有抱负而太乏年位。所可藉手粗塞后死之责者。只在此一事。承已属藁。不日完篇。哀感何极。兄实不负亡弟平日倾向之情矣。惟恐净本成就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0H 页
之或缓也。从速了惠。俾即寓目。千万之幸。石清二升依呈。而深惭古人民间蜂筒之语。亮之不宣。
与李君范(箕镇)
南汉拜叙。得于数十年旷阻之馀。相视发白面皱矣。依幸之外。又有无限感怀。别来踰时。欲奉一书。更候起居。而所处既僻远。又无以凭便。含意耿耿。方切怅慕。忽地枢皂来传台教。兼致先正泽堂集一帙。仰慰且感。不省攸谢。况伏审新凉。台体震艮神相康胜。泽堂集谨受敬阅。板巨字大。体貌崇重。从前人家文集板子。未有若此本之完美者。有以仰见台监孝思于为先大事。致诚用力。迥超常伦。有如许矣。令人歆耸何极。但恨睡村集不并寄惠也。睡村大爷与我王考。情敦道合。相与秉匀共贞于 肃庙盛际。后世瞻仰。必如汉之丙,魏。宋之范,韩矣。然则王考之家。岂宜无睡村集哉。台监当初锓梓时不为念及。至暻追提为请。而亦未推移觅副。则庸非遗憾耶。亡兄若在。此集岂难致若是乎。顾暻鸠拙。未有以办得家藏。只从人借读。及还。每怀缺然。徒切伤叹而已。
与吴伯玉(瑗)
向注非不勤。而疾病废蛰。永谢大小人事。虽一家至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0L 页
亲世分笃厚之家。足迹无所及。加以元无使令。末由以书尺相致意。只有心中耿耿。而于执事尤切。以执事雅标高文。自使人起敬故也。忽被惠状。恭审迩来侍外仕候有相。如得接诲。充然荷慰之至。因知大哥将三加。想深嘉悦之情矣。示深衣诸具。下索不异。而顾此贫不能具。无以仰副。良可愧悚。幞头襕衫。曾见闵士卫家有之。试问之如何。第我国之儒巾团领。即中国之幞头襕衫。故昔闻外王考玄石先生在乡家冠子孙也。不得襕幞。则以儒巾团领代用。仍著其说于三礼仪中。士大夫家往往有行之者。此足考据矣。未知如何。恕庵叔父遗集。荷此證示阙误。深感致意之勤。今玆印役。与灾木异。以活字拓出。虽在今亦可容变通矣。
与赵仲礼(明履)
侄于幼时。伏闻先祖考家庭之教。极称尊曾王考麻田府君躬行之正家法之肃。以为当时士大夫家殆未有髣髴近之者矣。可以想见其德义之盛矣。侄亦府君外裔。故常欲获览其后事文字。有以详认其言行细大。以抒追慕之诚矣。偶闻学官晚期与李叔载大所为府君遗事在高案。借读之愿。不翅如渴于饮。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1H 页
玆以仰请。伏乞勿外下示如何。先祖考少日往拜府君。则府君每日晨起盥栉正衣冠然后。始进子孙而受谒。子孙具上服入拜。立侍户外。命坐然后坐。命入然后入。有服勤之役。则执事惟恪然后还出。有酒食之会。则子孙户外受床。宾客户内受床。而先祖考以外甥同宾客。使于房中受床。心甚不安。诸子孙于府君之前。不得相顾私语。喧哗失仪。肃敬严畏。恰似治朝规模。劝学施教有程课。考勤慢而勉责切至。于是九峰,一峰,拙修斋诸公遵奉训诲。砥砺名行。各自立扬。为世闻人巨儒。他族罕及焉。举此可知其馀矣。此宜备述家牒。亟求作家文字。详记其家行官政。昭垂来后。为警世范俗之图矣。执事曾已留意有成否耶。
答金而敏(若鲁)
祖丧中遭父丧者。适孙代服。因朝奠或朔奠行之者。有退溪先生之论。成服翌日即可受服者。有尤庵先生之论。当待葬时受服者。有张旅轩之论。而玄石先生似以退溪为是。今要在择于斯数者而行之。兄须考其本书于各其原集如何。乡儒所问。兄之所答。颇得礼意。同春先生尝以为凡为人后者。虽于所后大祥临时。礼斜公事来到。则当为追服三年云。而玄石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1L 页
先生亦深然之。春翁说试考其别集。如何如何。
与任孺子(安世)
寂寥山窗。专状忽坠。匝幅情话。不下面谭。倾倒欣畅。何可形究。信后春生。不审侍学近况元吉否。憧憧瞻注。心神为劳。以左右清明之姿淹博之识。若为实地工夫。则文学之精透。操履之专笃。何患不深造自得乎。而每惜其被了门户之计科举之累。未果一意从事于求道矣。今承屏去铅椠。讽读洛闽文字。以为浸灌义理。培植根基之地。区区闻此。不觉喜而不寐。朱子尝谓问学专以讲读纯熟。持守安固为务。两事皆以笃实悠久见功。二三则间断而败矣。旨哉言乎。左右幸于此言。深体而得力。俾如区区蒙陋者异日刮目。则歆叹当如何耶。送来先贤格言。罔非正伦理笃恩义之至训。惟我外祖老先生吃紧为人之德。诚切敬服。况其抄写互出于我先妣暨太硕人姊氏之手。失恃馀生。今得奉阅。不胜怆陨。复观卷端。先妣有小题语。勖姊氏与不肖兄弟。以相与亲爱。毋至疏泛之说。而辞简意重。曲当情义。感涕读过。岂堪摧咽之至。乃今始觉区区偏荷姊氏之眷恤。盖以有此先妣之遗教也。区区虽甚顽蠢。何敢事姊氏不笃。与左右不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2H 页
厚哉。第区区因此窃有所请者。叔舅府君性质纯明。行谊修饬。深为老先生知己之子。观于老先生至丧次告文。可得其一二矣。左右以府君宅相之人。有渊明淳洁之文。或状或表。合为一文字。以为不朽之图。亟留意搆成。千万既成之后。如区区亦不可以不即得见也。
与李一如(寿海)
顷者所遭。殊甚不幸。未知兄何以自修。可使人言归于虚诬耶。兄以大贤之后。富有文学。且有数三件风裁树立。于卫道正论及讨逆大议。负重望于士林。宜为一边人所仇嫉。而亦岂料其情外之辱。一至此极耶。第念君子居世。存心检身。必以义理为据之外。当慎所与交际。未知兄之所与者为谁。今日士大夫有三件规模。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一以献替直道为主。而置死生祸福于度外者。丹岩闵爷及李台君范,金令士重,李令元亮,韩友大叔是已。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一以洁己自靖为务。而不以荣名利禄挂念者。三山李台及金令太白,黄令子直,尹友景平是已。下此则逢迎承顺。持禄保位。一以尺资半级为急。而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盖不足道耳。所谓扶护吾兄者。其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2L 页
人果入何许标榜耶。若非上二件规模中人。则不须与为亲昵交际。而况如范台。乃吾兄宗中贤大夫。正好磨砻凡事。以求相长之益矣。如何如何。
答李厚而(敏坤)
旅店湫陋中。猥蒙轩盖屈枉。感惶实深。民力疾寸进。仅得还巢。而 召命忽又辱降。忧恐震战。觅死不得。既未承膺。则以言替行。古人有行之者。城主之教虽然。第记黎丈每以身未出而言先出。为儒家大禁忌。恒引玄翁不出之前。未尝一言及他。为当效法。观其所自为者。亦不外此。近闻遂庵尝有此意。尤翁以未行之女先言夫家之事相况而挽止云。此亦可为前例。如今辞本。势须只陈空疏虚妄。分不敢当之实状而已矣。黎湖集中绵谷墓表。师生分党四字。必以世道溃裂改补为是。奉恩寺虚静时。苟得持黎集出临。使之闻之。则当以一棹溯江往会。但是太好事。能无障戏否。
与金仲容(默)
倾溯方勤。辱书此际。欣慰不胜言。叔母禫事。既是宾弟葬前。将无可论。从妹诸房复吉一节。虽是外成妇人。既有心制在身。人子为亲之服。不可无端从吉。窃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3H 页
附礼宜从厚之义。据沙溪所论。以禫月尽日。设位哭除。恐为得当。慎斋之说。未知其果然否也。兄之泮中言议。明辨是非。大有风采。士气直截。顾不当若是乎。令人叹尚无已。异日出身立 朝。不失此个树立。则又何幸焉。向承兄有读孟记疑。小注先儒氏说。多有證误新解云。何不一示此汉。以洗其茅塞耶。烦幸惠借。俾得寓目如何。谨当秘看即还也。舍伯病情。有加无减。煼灼难状。病则虽重。精神心力。姑不废接应酬酢。大府台丈临问。岂有妨于调摄之虑耶。以此仰告。兄来亦然。但病室久坐。则或不无难便之端。亮之。
与金伯刚
读书而讲究探索。固是为学要务。若急迫求之。易致艰涩。幸多读潜玩。优裕厌饫。以听其自得。俾无因难生厌。进锐退速之患。如何如何。迷儿挟策而进。将受学于大府。而师严友亲。明者亦力与指诲。俾解其蒙蔽如何。
与金伯刚
示意谨悉。此事固尝有所思量而未及奉报。今因来询。略玆奉覆。朱子答曾无疑书曰。当时自是成服太晚。然在今练祥之礼。却当计成服至今月日实数为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3L 页
节。语类又曰。亲丧。兄弟先满者先除。后满者后除。凡在外奔丧。追后成服者。本忌日具由告辞而不得变服。练祥必于成服回周之期而退行者。玄石先生与先师之教。不啻勤挚。而其原只据此朱子两说矣。本忌日晓起。设行一奠小祭。告曰今日当行小祥。而孤子某成服在后。势将退行。敢告。至成服回周日。直用常事之祝。以行小祥而变服。惟王大夫人与季哀成服。在京差早。又当以其成服日之回周。哭而变服于几筵上食之时。以符先满先除之说。恐为合宜。未知如何。
与金伯刚
生于年前。尝游圻海岭湖间。寻先贤遗基。且闻士友所言。凡先贤平生居处讲道之地。有画像则奉安瞻仰。无则尊阁其平日手泽书籍。惟谨而无敢亵处。若冶隐之砥柱。晦斋之玉山。退溪之陶山。栗谷之石潭。牛溪之坡山。河西之卵山。沙溪之高井。清阴之石室。尤庵之华阳。玄翁之广滩。莫不皆然。我先师之沙川。独何为不然也。川上外舍。寔先师考槃于此。易箦于此者也。既有遗真。则虔揭瞻望。焚香展拜。用寓子孙羹墙之慕。兼伸后学尊仰之诚。不容少缓矣。幸贤者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4H 页
斯速致意。谋所以董成影堂规制如何。当此 朝家设禁祠院之日。既无以为妥侑崇报之举。而惟玆墙内家间己力可办之事。亦不克为之。则岂不深可慨伤耶。此不必多入物力。只以新纸改糊窗壁上下四面。且得木板。造成欌椟。则可以奉安。其式可仿壮洞仙源文谷影堂之制而为之矣。奉安之日。当设祭告由。自后祭享一节。不必讲行。广滩近例已然。而先师曾不以为病矣。焚香人员。门人或后学在近地者。使之以朔望来行。守仆以奴星中谨慎稍解人事者。定之为宜。既有此举。则四方多士必有闻风来谒之人。主家须知瞻拜录一件册子及笔砚不容不置矣。手泽书籍。同藏于此。亦尽允叶矣。
与金伯刚
辞免文字。尚未构思。而第若既入文字。则昨年喉司不纳李显臣疏之非。不可不略为指斥。未知高见如何。先师负一世山斗之望。受 三朝宾师之遇。实如牛溪,寒冈,沙溪,慎斋诸先正。则身后俎豆之奉。士林崇报之请。何得不有。而又非私建若叠设。以犯 邦禁者。则在同朝尊贤之道。只宜捧入惟谨。以听 君父处分。而何故肆然退却。沮遏壅蔽耶。生若无一言。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4L 页
则 大小朝何由以知有此儒林公议耶。此所以为断不可已者。而第与辨诬异。辞意不宜张皇。故务从节约矣。
与李仲讷(敏辅)
顷枉迨感间阻。不审学履更如何也。王先生文集。获蒙借示。得以一番读览。怆幸之怀。何可胜言。书札语录杂著中。似有合行拣抄者。故义有不可自外。略付签议于题目之间。惟在左右更商裁处。而区区不任僭妄之惧也。左右顷以操心之要为学之方见叩。而顾此本非知学者。故未能臆对矣。此不必他求。考诸先集而可得之矣。先生答学者问曰。心是活物。最难凑泊。维持之道。莫如读书。苟于书册工夫。日有程课。则已放之心。反复入来。不待费力收拾而自能存在矣。又曰。必于居敬集义。致知力行。齐头并进。无有偏废。存心则勿忘勿助。穷理则不得不措。以期专一纯熟。通透烂漫。则卒有所成就矣。斯言精切。尽是真正不易之训。左右试以此法为日用工夫。吃紧从事。如家常茶饭而无有间断。则岂不自有无限好消息而卒见明效大验耶。
与申无忝(景祖)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5H 页
先人排禄洞长句录呈。此古诗也。长篇多韵。人或以次步为难。若以近体出韵。如德殷宋氏双清堂题咏原韵之为。仍以其韵遍求续和于内外云仍之知名当世者。可得数十篇矣。然后即洞中构得一间屋子。先人长句及后出诸作。刻板揭楣。则当为耸动远近瞻聆之举矣。惟我宗簿令先祖清风劲节。既卓绝如是。且其悬车之地。至今认得。而任其芜没。不为表章。则岂不伤痛也耶。有屋然后。合以纸榜岁行一祭。以义起之。未为不可。故鄙曾发论若此。而他馀宗人。却以屋之久存。不如碑之致远。立碑之论。方多且胜矣。未知其得失可否之果如何。第欲闻高见所在。并幸禀议于令堂叔伯三丈诸座而论量回教如何。但此不可各人将各见移书评确。宜有一番宗会。通同消详。指一断定。为合慎重之道。无忝方为有司矣。何不发通期会而财处之哉。文字闻俞相以外裔之故。碑记间欲当之云。此则诚幸。
与朴士粹(师纯)
君有向学之志。生之为之欣幸。奚啻喜而不寐。祖父主编著书册。尽在君家。无种不有。从事其间。没齿钻研。则不患不为明经识理之君子儒矣。惟君夙兴夜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5L 页
寐。专精用力。孳孳矻矻。无怠无荒。以为见功之地。千万至望。诸书之中。四书读记。二书要解。祖父主以自己知见文思。论断补缀者多矣。与抄集古书者有异。尤可贵重。幸备纸束。作为新册。讽读之暇。加誊数本如何。旧本磨破。不堪着手故也。此外圣贤遗模。乃会同经传之书。六礼疑辑。乃备载古今典礼之书。东儒师友录。乃续伊洛渊源录,理学通编之书。并有功于圣门。有德于后学。不可无于天壤之间之文献巨帙也。苟与同志诸士友。聚校分誊。得以广布。则诚为斯文大事业。而生老病垂死。且乏事力。末由遂志。抚躬悲痛而已。君则尚少。卒有以致力办此。则其幸千万矣。
与朴仁之(师近)
先集才从李厚而所。奉持而来。一遍披看。不胜怆怀。生于先庭。情谊俱至。不容自外。故凡于浅见所欲签论者。不忍放过。妄有标识。夫修正文集之道。当以精切简要。粹然无疵。使人不得生是非为务。此不过四五处商裁。而馀可以类而推之已。与厚而语之。从当闻之矣。浅见且以为文集。姑从安徐。先刊读书随录一帙。以行于世。恐为得体。先庭有此我东先贤前所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6H 页
未有之大工夫。而平生精力。尽在其中。可以百代垂示。嘉惠无穷。儒家事业。莫此为尚。其重且大。岂文集之所可比并者哉。先庭平生经学为主。而无担当世道主张名论之事。从少至老。惟以释经阐理。为不换之乐。造诣精密。成就高远。何可不以此为主而先之乎。浅见如此。谅采是仰。然而知其如是而谓之如是者。自我之外。未必更有他人。正恐被俗间浮议之歧贰而不能信用耳。若然则深可叹惜也。
与金稚五(相定)
寄示桃榭问答。尽有见到处。亦有说到处。不意吾侄识虑之精透俊爽乃尔。令人感叹。胡无百年之运。而近闻彼中形势。亦似衰蹇。若彼捲而东归。内据旧穴。外跨辽沈。吓喝我 国。有侵逼之患。则其忧诚不可言。曾见尤,玄二先生及我先师封事。已为此虑。屡陈自强之策与闭关绝约之义。以选将鍊兵修城峙粮设镇斥候等事。为急先讲行之务。具有规模节目。果能此道。预自有备。待其卒疲食尽。奋击而逐之。则蔑不济矣。此在得人做事之如何。有难以空言仓卒论量者。只切隐忧无穷而已。
与朴玄源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6L 页
令伯氏都事君之丧。宗事又绝。哀愕痛迫。夫复何言。然壮洞家舍。不可动摇。盖以祖考主祠堂之奉安于栗谷先生旧庙。已过二三十年。只得安于已安之所。不可迁移也。又况何处讨得如许静洁屋宇乎。如是定居。勿复妄生斥卖之计。奉伯氏几筵。斯速入来。守护祠堂。检饬家务为宜。伯氏虽亡。有左右在。而左右之子当为其子。其未成长而立后之前。左右不可暂离宗家矣。至于伯氏题主。左右既以其弟当为主张。则以显兄题主。而勿书旁题。自祖考主神位。至先公神位。姑勿改题。只改旁题。以左右名。称摄祀曾玄孙子某奉祀。而左右摄行享事几年。以俟伯氏所后子之成长。而以其称属并改原题旁题。旁题始加孝字而奉祀矣。此外无他道矣。凡丧有无后无无主。而一无男主然后。方议女主者。乃祖考主平生所主之定论也。所谓男主。父子祖孙之外。并包兄弟叔侄而言。今日左右存焉。自是当主兄丧之男主。虽有令嫂。不可据为显辟之题。以犯先戒礼律矣。观于祖考主礼说答郑士仰问三条。则左右主丧。昭然无疑。其须考捡详察。如是讲行为望。专此。
与具命远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7H 页
近闻左右时聚杂客。为博奕之戏。设无时之馔。谑浪笑傲。漫度时日云。为之忧虑。如何胜言。左右以乔木世家之裔。身有才气。若勤苦学业。砥砺名行。则立扬之显。何患不致。而是有命焉。纵不能决科立 朝。读书饬躬。节用干家。虔奉先祀。孝弟为政。使人知其为蔚有儒行。无忝先德之人。则在我可勉而为之者。何惮而不修耶。幸亟谢送閒人。闭户看书。切亲吊问外。断出入走作。读则自初卷至末编。没帙乃已。做则逐日课作。未满百首不止。恁地用二三年工夫。则识见必长进。著述必精工。而自无馀念及于閒事。而功名亦宜随至矣。生窃为左右深企至望。左右尝从生问字。情谊自别。生实爱好期待。有踰常伦。心中所蕴。未可抑而不发。故略此布告。人谁无过。改之为贵。惟左右览生此书。反躬自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今以去。为勤读勤做日新工夫底人。则德门之福也。幸有以谅之。
与金尚渊
汝能修书问余。慰喜何极。汝是大贤之后。自待不可薄。今虽冲年。未免有童习。日月如流。几何年长而成人耶。然而王丈与尊人。当汝之年。已以文识器量。有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7L 页
闻于先辈长老。而知名士林间矣。汝姑文理未达。著述未畅。未可谓之克肖矣。可不知惧而思所以奋发勉励耶。汝之家内。经史子集。无书不具。又有先师成书百十卷在焉。他人尚欲借求看读。汝以子孙。身为主人。头上古书及先集。任其閒置而不能从事其间。则岂不大可寒心而慨惋哉。须惕念从事。如读四书。则必将先师劄记。参考会通。潜玩力究。以为增长知见。有益身心之地。千万至望。前头虽以门户计为科工。要当审主客之别。不舍经传实工。为是推寻义理而讲服然后。方可做人而免夫耻辱矣。此不但余之望如此。先师所望于后昆者为然。故玆及之耳。余则老境。汝则方长之时。而不得数数见面。有此远离。心甚作恶。举笔不免语多。然亦何能尽所欲言。爱而不见。临纸增怅。只希力学有进。使异日括目。则大幸大幸。
与金斗应
书来。承年长有室。慈堂不见之示。生于汝年。尝抱此悲。不觉戚戚感怀。记曾汝慈汝之幼时。持汝口授二典大文。喜其善上口。谓将来可望。汝今遍读经书。著述亦有可观。而汝慈不待。未及见此。重可于悒。前后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8H 页
问字于生者。若而人尔。若其向我有情。爱我不忘者。惟于汝而得之。顾此老丑病劣之一庸夫。何以受此于少年英材也耶。汝既厚于生也如许。故生有寄托于汝之语矣。孙儿与汝。齿比情笃。汝宜前头提挈磨砻。俾有观善思齐之益为幸。生老矣其言难。又铭念不忘则善夫。
答春川道浦院儒
来通辞意谨悉。贵院既是壮节公妥侑之所。而公之丘墓同在境内。则事体情理。宜与他处祠宇自别。凡于守护之道。不可以彼此而异视也。丘墓香火固重。而书院血食亦大。乌得举一而废一耶。今以来通考之。财力不逮。享仪将撤。此诚惊心骇听。不可使闻于他人者也。本院曾所画得退洞火田。官门文记。昭然具存。而墓下诸宗人。不谅共济之义。尚不移送者。殊极慨然。墓下则既有方洞,明月洞两处火田。春秋香火。可以供具矣。惟此退洞一区。则依官长指挥。移属书院。以为备行享事之地。尽为便当。故在京子孙会议同然。以此辞意。列名回报。幸示此文于墓下诸宗人。推寻退洞一区。俾血食大事。无至有苟艰窘束之耻。千万幸甚。若我王考絅庵先生追配之论。深仰贵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8L 页
州士林公共之诚。不胜感叹之私。而此非子孙所可参涉而可否者。惟在本院掌议询于京乡有司。禀于院长而上章陈请矣。王考行迹。猝难录呈。徐图收辑奉副。而若欲知其踪迹之临到与否。则诚有可言。王考以庚申甲子。再谒公墓。有感怀诗篇。亦尝按节本道。则其为杖屦所及。以视象村先生居谪。亦靡所逊矣。如何如何。
与杨州石室院儒
农岩先生遗基。虽在他处。固当表章守护。使人知先生讲道著书之地。百世不忘可也。况在石室之傍。而先生入石室书院。则在石室书院有司之道。岂可任其他人入处而不思禁止耶。时入常汉。斯速迁出。范围四面。缭以墙垣。中立一间精屋。书揭三山阁旧扁额及先生平日题品之诗文。以为永寓瞻慕之地极宜。垣屋之役。计当略入财力。而此则当从院中责出。先生门下士尚多在世。而显仕者岂无闻风思助者耶。左右方为有司。此左右责也。区区尝深慨然于斯。故恒与本家后人语以此意。而顷到院时。亦话到此矣。左右闻之。有意担当。甚盛甚盛。幸终始勉之。
与白川文会院儒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9H 页
贵院扁额。既是 御笔。而悬板刻碑。则板宜有纱笼。碑宜有加檐。以防风雨磨洗之患。用致卫护之义。似合于事体。幸乞谋于多士。告于地主而亟图之如何。恐不容已矣。三先生遗书。合在此院。故以家藏一件呈去。须置东斋。朔望通读。使诸生咸得闻知为是。
答金季闻(以下南谪时拾遗)
贱臣之疏。非出位论事也。乃诵师说为渊源辨白。其志事可幸无罪。亦有前例。休庵之为静翁辨诬。延平之为栗翁。遂庵之为尤翁。先师与翠岩姜丈之为玄翁。及顷年遂庵门人疏。已有行之者。今何为独不然乎。 上教严重。始虑所未敢仰揣者。而至于相臣率卿宰请罪。则大是意想之外。谓之何哉。七十老病。垂死残喘。起于枕席。冲冒冰雪。登千里岭海严程。以常理言。其岂有活理。自分出门颠踣。或死于道路。竟得到配者。似是 君命如天命。使之止泊海涯。故不知不觉地。乃遂到得也。身未出而言先出。乃儒家大禁。平日力持此戒。今事关系渊源斯文。不得噤默。已有遂庵,厚斋前事。故猥效之矣。此后所自靖。惟在于杜门不出。不见人面。不谈世事。不与人有干嘱。不轻受人馈问而已。兄之赆行诸件。持来作初头聊赖。诚非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29L 页
少惠。何谢何谢。
答金伯刚
山门枉别。依黯不可忘。此又百里专伻。资送御寒诸具。知荷盛念。记昔先师末年。见郑宅河跳踉。朴景赉诖误。深加闷叹曰。士直已亡。吾衰且死。此后师门后事。谁可任其责者。尚甫,明允在。其能继有得力之望耶。谆谆不止。先师易箦后。尚兄又未久弃世。区区乃为后死。独抱大忧患。罔知攸济。然不敢自昧自沮。尝叫起畿湖章甫。续上大论之疏。卒至得请。今又再入文字。辨破宵小假托借重之诬。虽以此获罪深重。其于师旨。不可谓不仰体而追效矣。公谅之否。今番公有家庭渊源于玄翁。而不能为一言明其心事议论。然事会巧值。不幸于生亲嫌有碍。故似未得为之矣。然为玄翁后事。岂但此也。文集重刊及所编诸书梓行等事。相时随力致意则幸矣。深念无忽。惟是之仰。
与车城本官
窃听自昨衙坐及门开闭。并停鼓吹。叩之于人。其说殊异。令人不胜駴悚。官府自有官府体貌。官门设鼓吹。所以发号施令。晓民警众之举也。不容弛废审矣。若上官尊客入邑。则致敬之道然尔云矣。岂可为逐
直庵集卷之五 第 230H 页
臣迁客而或可阙此哉。逐臣迁客。乃罪累之人。夫罪累之人见地主。由我而阙此。则其心得安乎否乎。在官府。既无可合相敬之义。在贱分。亦是从容无事为得所。就如王府公文。许本邑保授安接。官府若恁地。则累人将不安于所而移向外村矣。如是则岂为安接之事乎。更须依前无变。勿失官府体貌。千万至仰。方对县西邑子。要其讨一闾舍。以为出去移住之计。若闻官府依前无变。则便可止之。下谅回示切企。治下昔有金进士邦翰。一生有读易工夫。至为钞节程传朱义。而新编集解册子。呈疏进 御。承批之迹云。闻来令人歆尚。烦为之下索其本家。得一寓目否。欲考其学之浅深矣。未知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