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十四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十四
 祭文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48H 页
祭外舅司御尹公文
维岁乙巳二月二十六日甲午。骊兴闵遇洙与其妻。略具醪羞。来哭于外舅尹公之灵筵曰。呜呼。小子年未中身。而屡更变故。惯阅乎世道与人情。盖颜貌之悦泽而机利之道熟。议论之诡随而便宜之术行。斯乃世俗之所靡然自喜。而不知自有识观之已无异儿童之量妇女之形。以是而论当世则固足以慨然流涕。况乎时运之鞠讻。而震之以雪霰风霆。则其志气之陨穫。行事之苟且。又不翅落下十层。小子穷居默念。有感于斯。欲求居污浊而不染流俗。处患难而不易素守。卓然保其风棱气节者。则独于公无敢改评。公气宇魁杰。资性宽宏。修身则以孝弟忠信为主。遇事则以刚毅果决为程。而闺门之内尊卑有序。伦义至笃。穆然见其和睦而正平。至其见人之善则如刍豢之为悦。论人之恶则如仇敌之为憎。其辞气之间。痛快明白。不媕婀而循俗。矫饰而近名。此一世贤流之所共忻慕。而憸小奸人之所欲乘机而陷倾。于是以气数之推荡。人事之参会。而辛丑之祸成。呜呼。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48L 页
天高地厚。孰有此冤。古往今来。孰有此恨。而尚见公志节伉厉。神采悲愤。不少震薄而挠惊。小子于此。益心诚钦服。以为古所称壁立万仞者。庶几论公之为人。而若世之趋营较计。自以为得者。即是醯瓮中百千蚊虻。然自是而公之寝兴言笑。若不异于平常。而结愲之思。穷酷之情。殆甚于晦翁之不如无生。盖无哀非情也。过哀非达也。即此而见公之所处。固已斟酌乎义理之权经。独念小子之拜公于床下也。公即感奋悲咤。谓吾饮食无味。其势不久。而苟能延至数岁。尚及见儿孙之成长。门户之不遂倾崩。呜呼。孰谓天之终不仁于公家。又使公不得如其所愿而损其天龄。此实公之不能瞑目于九泉。而后死者之所饮泣而吞声。小子年未弱冠。猥被馆甥。爱与之隆笃。期望之深切。无一不出于至诚。小子虽迂疏谫劣。无以启发公志意。而尚识其规模气像。非复衰世人物。而不愧于三代之英。祸变以来。私念公旁无子弟。居处穷独。每欲长侍几杖而不能自遂者。寔以事故之相仍。公之疾革之日。小子居远未到。而公乃呼唤小子。若有所叮咛。岂公有怀未宣。思致其临殁之语。而小子遂不得奉承。此固小子之衔恨如结者。而若其微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49H 页
力之所可自效。则又何待提挈而教令。呜呼。自公之殁。岁将一周。而穷天之冤。尚未昭洗。此志士仁人所以慨恨于俟河之清。虽然厚德终必报施。幼孤尚有典刑。他日基绪之盛大。庶或可徵。独小子之所深痛。公之在世六十年间。未有一事之可酬公志者。而备经生民之至戚。遂为天下之穷人。岂非由于世道之沦丧。而神理之漠冥。惟玆菲薄之奠。浅陋之辞。不足以抒终古之恨。而尚谓精神之感通。庶几无间于幽明。呜呼哀哉尚飨。
祭从妹金氏妇文
嗟哉我妹。温惠端良。秉是柔嘉。妇德之臧。早习女事。酒浆衣裳。笔翰之美。华敏超常。乃择其对。令门贤郎。贽见于京。浮舟返乡。登岸一日。已病在床。庸医手生。余亦昧方。药物未具。證候莫详。仓卒多错。遗恨曷量。嗟妹早孤。辛苦备尝。饥食寒衣。亦多不遑。既配君子。又媚尊章。嘉事载成。冀受吉祥。何命之畸。卒罹斯殃。如蕙方秀。忽霣严霜。去冬之月。结缡斯堂。日月几何。奄见其丧。阒若寝门。环佩馀香。哀乐互敚。吉凶相望。念其可恨。行路亦伤。况余视疾。始终扶将。疢疾之中。莫毒痘疮。竟以是死。何异兵荒。千秋毁璧。哀怨深长。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49L 页
淑善清明。俾也可忘。湖山迢遰。旌翣悠扬。去依夫家。先垄之傍。既远兄弟。又辞阿娘。弱魂飘飖。谁与回翔。祖载今夕。沉痛结肠。一恸与诀。愿举玆觞。
祭金尊甫文
维岁次己未九月朔日乙巳。骊兴闵遇洙来自骊江之上。略具鸡酒之奠。哭告于故友橧巢先生金兄尊甫之灵筵曰。呜呼。事固有至可惜大可恨。而死生荣辱穷通得丧。不与焉。若兄资质之美。志业之大。而中途而夭。不克大有益于世。而余之昏愚懦孱。获交于贤明之君子。赖其提撕警觉。冀得闻道于未死之前。而忽焉失之。伥伥如瞽之无相。墑埴索涂。迷不知其所归者。岂非至可惜大可恨之谓耶。呜呼。盖尝观于三极之道。而究人之所以为人之义。惟其从事于学问之实。而能充其仁义之性。然后可以戴天履地而无愧。然观于古今之人。而知其有多少病痛。为斯学之累。盖虽天品之特达而或无擩染之所自。虽器识之高明而或患琢磨之未至。又有才资知识之可以有为。而或浮沉于流俗。酣豢于富贵。又有荣名利禄之能自超蜕。而或佛老之是耽。词章之是嗜。其能摆脱此数者。而一以博约为准程。圣贤为归宿者。历数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0H 页
而有几。惟兄以卓荦之姿。负豪迈之气。固已拔出于流辈。而又以清阴,文谷为祖。以农岩,三渊为父。所闻于家庭风范之间者。亦非他人之比。而其渊源之正。门路之的。每欲学古训而有获。求多闻而建事。然少时华问之方茂。亦尝以李,杜之文章。韩,范之事业自期。而为一代隽望之所系。顾其素心之远且大。则惟在乎读书而求志。及夫世祸以后。投身于重岭之外。窜迹于穷海之地。忧戚为玉成之方。动忍为增益之资。始乃回车复路。以寻圣门之轨辙。而为没身钻仰之计。始也犹若文章之习未尽脱。英雄之气未尽除。或欠于中正纯粹。及其经历之久工夫之熟。则通达而敦确。和平而沉毅。盖一变其宿习。而曾无所惉懘。兄尝于晤言之间。极论为学之大致。以为穷格一事。为学问入头处。而程朱之所开示。然后之儒者。虽有深于理学者。至此大头段工夫则盖未能以有继。夫人有本然之灵觉。而理是心中之所具。以此心而究此理则宜无所阂阻。始虽不免于枯涩。终必自见其次第。以至于管子所谓鬼神其通之境。则心得其思之之官。而所以应事物之变者。自底于透脱而无滞。唯此所闻于父兄师友。而质诸圣人而无疑者。固已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0L 页
历落在前。而犹患于充践之未易。且此非独经书训义之可寻。至于一念之初。尤宜先察其公私义利。以余颛蒙。得闻此至论。诚欲终身佩服而无所失坠。顾今十数年之间。一未能身入其间。得哜其味。而兄又弃我而逝矣。噫。此一义又孰能阐发而传之来裔耶。夫以兄端绪之远。见闻之博。而又力行深造之若此。天苟假之以年而益用力于此事。使之日新又新而不已焉。则其为吾道之重。顾何如也。而夺之斯遽。使斯文之托。终堕于空虚。继开之业。莫究其一二耶。呜呼。余自髫龀。始识兄于北麓。盖兄年差长余一岁。然其规模气像。已如大人。而非童幼之类。顾以蒙昧之故。不知其可师可法。而徒驰逐而嬉戏。逮其稍长而从事于铅椠之间。则兄又辱与之相顾。未尝遐弃。其于斋谷欢噱之兴。心庵啸咏之乐。至今追思。而有如梦寐。以余疏拙之性。远居江湖之上。逖闻兄奔走颠沛于祸患苍黄之际。所以伤悯忧念。不可谓不切。而既不能以资财相恤。又其存讯问慰。邈不能频致。兄固不以是病我。而我则每不能无愧。意。当戊申乱离之初。余已捲入于堤峡之邃。忽闻兄自湖右避地于越中。深幸声闻之相近。而踪迹之相值。梨岘冒雪之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1H 页
夕。院西悬灯之夜。历历忧伤于时事。细细讨论于心契。盖既还于旧栖。而兄之长笺远及于骊江之澨。其诱掖激励。一以学问导迪。而中心爱好。悉出于悃愊而非伪。余盖自是而有所感发。将以勤十驾之力。追踵于吾兄。而兄又每书启发。不替其勖励。如其赖天之灵。得以变化其不美之质。则自今至死之年。何莫非兄之赐。夫朋友之义至重。而苟非实作于此学者则不能知人道之于此维系。盖其生并一世。学又同志。有善则相学。有过则相箴。有疑则相质。有见则相议。既相仗而相益。又相须而相济。外是而求友则不过为利其有而资其势。若兄之于我。其从游之久。自盛壮而至衰悴。爱与之情若金兰。倚仗之义如手臂。然兄每牖迪之深切。而我实蒙蔽。我常怀仰之勤至。而兄又远处。不惟面晤之难成。抑亦音问之莫嗣。犹冀异时余或从兄于青渊之上。兄又访我于黄骊之间。相周旋于年月之久。而得成就其丽泽之益者。此实宿昔所商量。而终幸其一遂也。岂意余家丧祸之馀。遽闻吾兄疢疾之祟深。恨余足之如絷久。叹远书之难寄。丁巳之冬。令子委访。而因得兄所惠之字。谓以疾病之少间。趁此遣子而一诣。方将相与晤言。以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1L 页
成宿愿。而渠忽自言其寝梦之有悸。遂催发于闭关之日。余又以好语而相慰。及归有书于我。谓中间兄疾之顿异。余心惊灼。亟移书于兄。请就医畿郊之间。而尽力于药饵。忽余伯之有书。报吾兄之弃世。既执书而惊号。因一恸于虚位。何天道之不仁。独于兄而困殢。纷百罹之备经。又年寿之不畀。嗟编简之孰程。悯后学之谁庇。念吾兄之快适。超浊世而远去。哀余生之独立。怀壹郁而无谁语。顾疵尤之日积。卒莫承乎嘉惠。惟令子之志坚。伟式谷之有誉。想吾兄之默佑。俾成就其德器。虽只鸡之物薄。寓深诚于斯觯。抽心肝而为文。但自倾于衰涕。呜呼尚飨。
祭尹季明文
尹公季明以沉痼之疾。殁于辛酉六月二十五日。越三月引到牙山旧居。八月庚申。祔葬于先夫人兆次。友人骊兴闵遇洙来自骊江。谨以只鸡之奠。哭诀于灵座前曰。呜呼。我初识子。于老彭家。年岁相若。仅二期差。南山之洞。茂林丹葩。风咏之乐。语笑之𤧳。岂意中间。龙汉劫过。楚州大雪。冤血陂陀。苍黄祸故。歧路奔波。死别吞声。生别恻嗟。抆泪相逢。邈彼海涯。子于死生。信义实多。扶将两老。一心靡他。以家而迁。同止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2H 页
一窝。饥时粥饭。病时药茶。手自勤苦。如子于爷。不有至诚。曷能是耶。惟子尽分。我愧如何。子实我师。中心叹嘉。从游既久。慕庸弥加。余窜江峡。迹混麇麚。缠绵远思。断续疏麻。心期匪替。道路则赊。尚馀一念。不隔山河。忆昨问疾。相对伊亚。子舆形骸。立之精华。托以爱子。勉使切磋。余匪其人。愧汗横斜。不谓幽显。奄分顷俄。失声寝门。有泪滂沱。嗟子岂弟。如玉绝瑕。持心子谅。秉德清和。谓宜扬庭。素丝五紽。时命谬悠。世患纷拿。韩公五鬼。杜子七歌。畸穷半世。又婴沉痾。楚卞已矣。漳刘则那。善岂有劝。天实荐瘥。夜朝相寻。彭殇一科。达者逌然。均视不颇。况有诸郎。如茁兰芽。食报在玆。庆绵于遐。起死无愧。求福不邪。充然不慊。逝矣无吪。亦云顺宁。未恨蹉跎。嗟玆旧里。陈迹不磨。前游若梦。幻世如花。死既土碧。生亦鬓皤。悠悠忽忽。岁月跳梭。子又深埋。四尺嵯峨。一觞告诀。于彼山阿。倘记旧谑。腹痛过车。呜呼哀哉尚飨。
祭姊兄金公文
维岁次壬戌十二月十五日庚子。即存斋处士金公即远之期也。前一日己亥。妇弟骊兴闵遇洙。略具醪羞。哭诀于灵筵曰。呜呼哀哉。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2L 页
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自辛壬士祸以后。遇洙之阅世道人物亦已多矣。余尝见公谪居蓬山之日。平居悲叹呻喟。若不能一日忘痛冤者。乃于竹屋一间。虔奉西浦两世祠宇。日修扫瞻拜。祭祀唯谨。所以遣日者。惟书籍吟讽而已。及至乙巳。宥还湖中。而大义若将明而未明。至冤若将伸而未伸。深雠若将复而未复。则悲愤成疾。遂至自废。孔子所谓身中清废中权者。唯公其庶几矣。及至丁未。疾病稍向生路。而世道日入长夜。遂与遇洙兄弟捲还骊江之上。自是益复忽忽。平居终日于内堂。足罕出庭除之外。家间百事及宾客接待事务酬应。一付之家人子弟。穆然惟编集名山记。点窜前人诗。而于一切世事。殆欲无闻无睹。要以是毕其馀命。遇洙尝私谓家人辈曰。今日祸家子弟。处义如存兄者。实得之矣。不独祸家子弟为然也。余尝屡经世变。无当世之念久矣。思以晚节师法存兄可乎。然以执守不坚。竟亦不能矣。呜呼。公既以斯世为可厌。而又失闺门琴瑟之好。则其溘然而长逝者。定不足为戚。若弟之噭噭而哭公者。公岂不逌然而一笑乎。若遇洙之所以哀痛而不知止者。粤自壬午之岁。遇洙得结兄弟之义。遇洙方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3H 页
在幼时。且以兄弟鲜少。而得公入门。呼唤为兄。则新知之乐。盖可知已。公又生长词翰之家。习闻诗道。凡于弄翰戏墨之际。辄皆发人意思。及其久而朋友多聚。则时或酒赋淋漓。晤语款洽。殆不知世间有忧患悲戚之事。及公遭罹内外之艰也。余或往留莲坊新第。而公方守制。及公改筑室于莲峰也。遇洙往在松都。及其还京。天降割于我家。先君子下世。翼年士祸大作。而公家兴受其败。公遂编配海曲。遂以病废。自是以后。漠然无复前日游从之乐。而唯历历旧游。往来于心。相对发此言则泪已盈眶矣。每见公块处亡聊。自不禁伤叹。而明年夏则吾伯氏将挈家东还。与姊氏及遇洙相聚。而公又无恙矣。方思骑牛策杖。相从于阡陌之间。亦令幼少辈齐会读书。为吾辈馀年之乐。而岂意姊氏奄殁。公又继逝。而吾伯氏亦复下世。遇洙独留斯世。踽踽焉无所倚薄。只往来号哭于三几筵之前而已。今日月有时。次第就穸。呜呼。虽欲复起公与吾姊吾兄。以为馀年之乐。其可得乎。尚念杪秋之日。遇洙以壶酒泛菊。就公寓舍而对酌。则公欢然而迎。夜分而罢。曾未数月。祸故稠叠。杯酒笑谈之乐。忽若前生之隔矣。今玆薄羞之来奠。未见公欢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3L 页
然而迎。而僾乎音容。如可复即矣。公果鉴余之衷而歆此泂酌也耶。呜呼痛哉尚飨。
祭姊氏文
我姊氏以壬戌十月初三日弃诸弟。将以十二月十五日葬于家后乾坐之山。前一日己亥。弟遇洙含哀茹痛。略具醪羞。哭诀于灵筵曰。呜呼。以吾姊温惠适中之性。为金氏靖献尽悴之身者二十有一年。而今焉终其事矣。与夫子偕老偕逝。次第就木。今将同穴而葬矣。在姊氏亦庶几无所恨矣。若弟之深悲永哀。愈久而不能已者则有之。呜呼。弟于姊氏。即是少弱弟。而性又疏愚。其于姊氏平日事行。曾不足以深知而善言。然自幼少时。同侍我先父母膝下。晚又同居于桑梓之乡。得尝周旋于言行事为之间者亦已久矣。盖约而论之。和柔而克明于大义。淑哲而不违于顺德。蕴美在中而不见自大之色。推惠及物而绝无自施之意。只一味谦慎慈恕。精约简当而已。如是而又有大焉。大抵妇人之情。于困厄穷窭。鲜有能自安者。而乃姊氏所经历险艰。可谓极矣。独能安之若命。无一毫怨尤之意。吾兄弟每语及姊氏。则辄叹曰吾姊氏备尝患难。而曾无一言半辞嗟怨于命途之奇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4H 页
衅。实人所难及也。独怪夫天于姊氏。畀之以如许之德性。而厄之以如许之穷命。使其身不能一日安。而卒又不克永年。遽止于斯。此其深悲永哀。愈久而不能已者也。呜呼。人有老少之变。运有平陂之换。虽姊氏备经忧患于未老之前。而亦已付之过去事矣。自玆以往。儿孙长成。子妇齐聚。得以供老境之欢。而明年则我伯氏又将免丧。而挈家东还矣。方拟骨肉会合。老幼团集。柴车藜杖。往来于阡陌之间。语笑笾豆。谐洽于闺门之内。足以乐此而忘死矣。奈之何商量未几。祸故奄及。哭姊氏仅两日。继哭存兄。又未及匝月而吾伯氏下世矣。兄弟三人。相依为命。而一朝遽丧其二。孑然一身。无所倚薄。此固生民之至戚。而不料区区之所祈愿于馀年者。亦被鬼神之猜恶也。此其深悲永哀。愈久而不能已者也。呜呼。自我孤露之后。得兄弟相守于邱墓之侧。而伯氏既为奉侍老亲。不免留京。只姊氏与弟仍居乡里。而弟又频年疾病。则姊氏于弟。所以悯念而保护之者亦至矣。弟则冥迷。乃于姊氏有疾之日。适有数日行役。治行将发矣。姊氏虽在枕席。自谓宿患之乍动。而非他疾也。弟遂不疑而仍登前路。既行之后。又不催归。意谓宿患虽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4L 页
作。不日当平。及其往拜伯氏。伯氏见谓姊氏所患。既是无名之疾。则其为时气所祟。亦未可知。而衰老积败之人。苟患时令。其危何如。而汝乃离违远来耶。仍令趣归。乃于归路。得闻急报。虽苍黄驰到。而已后于皋复矣。伯氏闻报即发。冒夜疾驰。而亦后于弟矣。此无非弟迷闇之罪。而姊氏之于诸弟。友爱笃至。岂料疾病之际。无一人在侧。而竟不得面诀耶。此亦姊氏命途之奇衅。始终如是也。记昔姊氏之欲移住恩津也。弟实挽止。而间独思念。姊氏前时流离海曲者。以事势之不得不尔也。今无此事端。而骨肉分离。远处于数百里之外。则疾病死生。将何以赴救耶。盖欲终始相守于此中。不废兄弟急难之义。而乃于畏疠奔避之际。傍舍团会之中。疾兆已见。而弟不能留侍。遽作数日间行役。遂不得扶护于疾革之日耶。此其深悲永哀。愈久而不能已者也。呜呼。弟于姊氏。不惟同气之情而已。深服德行之懿。而敬爱之弥笃矣。且有深悲永哀。百端在中者。则今于即远之日。实欲以三寸管。写此满腔纡轸之怀。而属值祸故。无以收召精魂。略举数段而不能覼缕。此已可恨。而每念吾姊吾兄心术之纯正。行事之适当。语言之有理致。克类我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5H 页
先父母。至于气貌言动之间。亦多有髣髴者。而弟则无是也。平日见吾兄姊则如侍父母。今姊氏丧矣。伯氏亡矣。我先父母典刑。于何复睹耶。痛矣痛矣。操文侑奠之际。又有一事当告者。向于伯从氏疏后。姊氏欲以谚字翻译而观之。托弟为此。弟既仰诺。而适以他故。未即奉行。以汔于今矣。日者始令瞻儿解释。妇女辈缮写。用敢寘之灵筵之前。而将又递送于姊氏所欲投示之处。此亦弟不敏之罪也。呜呼。蓬山之别。犹有前期。江境之计。又非涯角。而尚难堪分张之苦。判别之愁。况此死生终古之诀。夫岂地角天涯之比。而又岂有再见之期耶。又况姊氏与伯氏次第弃背。弟复谁与依恃而可以为生耶。自今至死之年。其将不复有生世之趣。而只孔怀之悲。无时可已也。呜呼痛哉尚飨。
祭伯氏掌令公文
维岁壬戌十一月初五日。故司宪府掌令闵先生殁于龙仁寿原洞守制之墓庐。将以翌年正月丁丑。葬于广州樊川之山。其弟遇洙四十年依其兄为命而一朝失之。又将为千古之诀矣。悲哀陨绝。如不欲生。而既幽明路隔。生死情深。则亦不可无一语以宣壹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5L 页
郁。乃因甲戌朝奠。荐以酒果。而忍复握管伸纸。为文以告于灵筵曰。呜呼。昔我不天。庚子之岁。我先君子弃诸孤。虽创巨痛甚。衔恤靡至。而时犹先妣在焉。姊氏在焉。伯氏在焉。吾兄弟时见先妣于中门之内。则姊氏侍侧矣。乃饮食以扶持之。言语以慰譬之。殆若忘其哀者。而得全其生。以毕三年。又不天癸丑之岁。我先妣又弃诸孤。虽并失怙恃。孤露煢煢。而时犹姊氏在焉伯氏在焉。每相对于几筵之侧。又饮食以扶持之。言语以慰譬之。而我姊氏与伯氏。有克类我先父母者。自处心行事。以至容色言动之间。实髣髴如复觌也。我兄姊之于我。其扶护之勤。既无异于父母。而又父母之心行言貌。即是而在焉。则所以忘其哀而慰其心。得全其性命。以迄于今者。繄谁之赖也。奈之何匝月之中。我姊氏亡焉伯氏亡焉。独此一身在耳。我先父母典刑自此而不可复见其髣髴矣。我兄姊之恩勤顾复如我先父母者。自此而永绝矣。余将谁依而生。谁赖而存乎。呜呼。我伯氏譬则山岳也河海也。弟譬则邱垤也涓涔也。夫以邱涔之微浅。而欲量度岳海之崇深。则岂易得其实哉。然自左提右挈前襟后裾之时。以至老白首。而其间悲欢荣辱之境。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6H 页
出处进退之节。所以更历而与闻者。实相终始。盖伯氏自在髫龀之时。已有绝异之姿。人之见者。莫不待之以伟器。期之以远业。以为他日必能益大吾门户。有光我邦国。而及其既长。器度成就。则肃括而宏深。俊伟而光明。嶷然有大贤俊之气像。文辞之赡则畅达滂沛而不可御。议论之正则明白劲峻而不少挠。中经无穷之世变。灼见宗国之阽危。则实有申狄彭咸之愤恨。遂自甘心于废弃。不忍投足于溷浊。卒至槁死穷山而不自悔焉。盖我伯氏貌伟而知周。气丰而量大。本自有显扬尊贵之相。而遭时不幸。坎壈终身。生而饥寒有不能免。殁而棺敛亦不及时。此固时运所驱。难容人力。而一怪夫天既畀之以如此之美质。而阨之以如此之穷命。使民生终不蒙福。世道终未回泰。为后死者无穷之痛何哉。然先生之心则必不以是而自悲也。盖尝闻朱夫子之言曰古今一息。曷计短长。物我一理。孰为穷通。以先生之达观。岂有戚戚于斯者哉。而况先生又自有大者。夫先生之德之行。若总以论之。则可谓所执者正。所行者实。所见者大。所守者确。以是而论先生。其或庶几焉耳。记昔先生之在弱岁。虽群居嬉戏。独不见有苟且容悦之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6L 页
态。见人不直则辄唾鄙之。旧有宵人趋附于先君子下风者。于吾兄弟亦尝曲为赏誉。先生之登小科也。先君子使于放榜后循俗往见。先生对以平日于此人不欲正视。今何可往见乎。先君子谓曰汝意既如此则吾何可强之。其后戊申之变。其人果犯乱逆。其前知人善恶而持正见不挠。盖多类此。夫先生所执之正如彼。而唯恐私意之有所障碍。凡一切世事。系吾一己之私者。辄尽力抵排之而后已。而然其省己之过也。无异酷吏之推勘到底。尝行祛私之一难事。而顾语小子曰吾行此一事。辄有一念继起。以为吾之此事。非他人所能也。方欲祛私。而又有此念。其可谓祛私乎。以是而知私之难祛也。只此一事。政如第五伦之大段会省察。而终见祛私之效也。其后十数年。至昨年之冬。小子侍先生于寿洞墓庐。时有一后生请问平日所学。先生雅执谦德。辄笑曰吾岂有所学。若论吾长处则只是心无私曲耳。其人面叹曰此真所谓正惟弟子不能学者也。小子以是而私窃檃括。则所谓心无私曲者。其占得地位已高。非人人所易几及。而人之所以为人。圣之所以至于圣。其本根田地唯在于此。苟有一毫邪心留在心曲。则非所谓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7H 页
人之本心。而虽欲学圣人。譬如炊沙而望其成饭也。以是而知先生之本末大致矣。顾何必规规于行事之小得失哉。然先生于日用事为。唯其务实而已。是以尝曰吾非不欲为性理之学者也。但儒者第一义。即太极阴阳天人性命道之大原本处也。一涉乎此。茫然不能通晓。欲强为说辞则不过虚伪而已。以是于礼文度数。有捉摸处则粗能留意。而于道之大原本处则未尝窥探也。噫。先生此言。盖有激于末世浮淆人以口耳为学而无其实矣。以先生之高见博识。苟留意于此。从事之久。则岂有所不能者哉。先生雅言本自如此。故自少习礼。于四礼节文。无不惯习。至于丧礼则众所斯恶而欲避者。然犹躬执绞衾之役而不以为惮。盖自幼爱看金文元疑礼问解。已自习熟。而及癸丑居忧则常常披阅。尝曰吾于癸丑。熟看问解书。及其既熟则以目录诸条。记得所答之语。殆无遗忘矣。及其既久则又寝忘之。盖记有之难久也。然于大节目处。皆领要而会通焉。尝曰问解之书。非唯考据之精博也。即其辞气之间。无一毫私小吝滞之心。沙溪于是乎圣人矣。不惟此也。平日所读。大抵小学四书之属耳。于他书则未尝数数然也。盖一以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7L 页
心得躬行为主。而不徒多闻博观之为尚也。夫既行之于身。而所以教之于人者。率由是道。人有请学者。辄令读小学家礼四书等书。而又必谨其读法。句读精而诵数贯则文义自通。且令身心安帖。无虚内骛外之失。人有请学。必取蒙幼者而牖导之。使之存心于人伦日用之常。得力于章句训诂之间。而非欲开门受徒。秉拂挂牌。苟为大而已。噫。先生之学。唯其务实。故在家则俗务家私。丛委于一身。一家十口之仰哺而抚育之可谓勤矣。穷族贫交之皆归而接济之可谓劳矣。至亲有忧患则或竟夜不眠以扶护之。先墓有阙典则辄殚心竭力以修举之。是以屋宇颓废而身躯殆无所庇覆。妻子内困而体肤或不免寒饿。使先生而只欲为一己之私而已。则其于奉身调度。虽穷极侈靡。亦何所难。而乃先生则目中所见。唯其道理。不在温饱。则终不以此而易彼也。凡人所难袪者。一己之私。所难忘者。一身之利也。先生既已袪其私而忘其利。则此心固超然于万物之上矣。虽家私俗务。日有所淟涊。而是皆粗迹耳。岂足以累吾清明湛一之本体哉。是以实德充乎内。实效著乎外。发于容色则有睟盎之美。验于感人则有孚颙之象。正所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8H 页
谓剖破藩篱。即是大家者。而所谓洒扫应对。精义入神。贯通一理者。于斯可验矣。夫人之所以上达不已者。以心志公而眼目大也。心志公则去外诱之障蔽而能保本然之明。眼目大则识事理之当然而独观众物之表。是以先生之与人论辨。固未尝求异于人。而卓然非寻常俗见之所可思度也。小子常思得一事。以为此事当如是论断。当如是处置。而及闻先生之言则辄爽然而自失。或始有所疑而终必叹服。以为吾兄之见。果非吾辈所及也。小子蒙陋。所见或有差谬。则先生必反复极言。终至觉悟而后已。其有一得则先生辄欣然而色喜。嘉其有当于心也。其有不称于意则或不答以示意。或微讽以寓警。要使意见归于正而后已。至于文字训诂之末。则小子亦尝闲居无事。粗能留意于斯。而时与后生论说。先生或指其差处曰此意似不可如是看。小子始不敢以为然。而及后更思则知其攧扑不破矣。小子之不能尽知先生所蕴者。盖多类此者。盖当辛壬斩伐之际。虽士类诸人。亦皆狃于见闻。闻人之死而亦不知其可愕。尝见先生偶阅朝纸。见无辜者被刑。恻怛悲愤之意。形于言色。自后虽有朝纸来者。不复披见。小子则犹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8L 页
或不免披见。小子于是乎始叹先生之仁心正义。存乎中而发乎外。非小子之所可及也。自夫戊申以后。朝廷以荡平为长策。奸佞为忠臣。以为 君诬已雪。无所事于卞白。而士大夫无不可立朝之义也。先生独以壬寅之狱未伸。戊申之逆未讨。则是 君诬自在。而与乱贼同朝也。岂有是理。至于冤死诸人之效力于安危之际者。人或斥之以不靖。则先生辄痛责之。以为如此则伤国家大体者多矣。国家之大体既伤则关 圣诬之伸不伸。而系 宗社之亡不亡。是岂可不思而妄言之哉。虽欲自附于区区之清论。其终将与乱臣贼子同归矣。此又如之何哉。其上说下谕。殆欲拚一身之性命而极言之。卒又几陷不测而无所变也。是岂有私利害而然哉。斯诚朱子所谓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俗人言。呜呼欷矣者也。使先生而居高位秉国政。得行其道。则必不苟趋一时之利而为之诡随也。以今日民彝物则之泯泯棼棼。则先生之无命。岂非国家之不幸也哉。然先生之在世也。其谠论正见。自然为君子所恃小人所惮。使此一脉公论。不至泯灭。而世道有所维持。人心有所底定。今其亡矣。君子何所恃而不恐。小人何所惮而不恣。世道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9H 页
何所维持。人心何所底定也哉。人之哭先生者。莫不曰关系国运。不其信乎。凡人之情。始虽为善。而及其寖久寖微。而又有利害之挠夺。则鲜不受变者。惟先生执此义理。坚若金石。虽饥寒困窭情理迫切者。一皆排抑。而专以守正论明大义为心。其间所经历。实有人所难堪者。而先生处之逌然。不以为闷者。盖真知此道理之系乎伦纲之重。而不如是则无以为人也。是以永谢朝籍。矢心自废。殆二十年。而阨穷以殁。想其心事。真无愧乎孟氏所论三圣人之根本节目。而屈子所谓指苍天为正。虽九死靡悔者。先生是已。盖小子历数古今之人。求其有固穷守正之节而如先生者。盖无几焉。然后知先生之难也。然非同居一室。与相经历者。则亦未必真知其难也。易文言所称潜龙之确乎不可拔。先生可以当之矣。先生常以世臣休戚之义。闵宗国之将倾。思欲竭言于君父之前而不可得。及为台职。将以平日愤盈者。条列以进。而旋递职不果。其后几不免小人之中伤。而亦不复拟于台职矣。先生于昨年冬。语及春间迁葬大计。小子请于先生曰何乃汲汲如是。先生愀然答曰以今日时势。固未必复拟我于台职。而或居言责则吾当尽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59L 页
言不讳。如是则死生祸福。有未可知。以是欲于丧制未终之前。了当此事。呜呼。苟非素守之定确然不挠。则曷能若是乎。先儒尝言犯颜敢谏中。求伏节死义者。使先生而当国家变故。则其守节而死于义。可必也。噫。此等义理。实系于伦常大关。而其于居忧之日。致严于礼防者。亦确乎有守。我伯从氏尝语及伯氏曰。某于庚子忧服中。幼子有疾。妇女辈以儿出避。病急之后。家人请其临见。则以其为大门之外。终不往见。此岂人人所可能哉。此在先生。固为细节。然末俗之居丧不谨。得罪礼教者。见先生所为。其必知所愧矣。呜呼。先生之于斯世。其本末巨细。实如颓波之砥柱。庶几救得一半。而独奈何天既生公。而又遽夺之。终不克有所施为。而堂堂然逝也。曾子之称君子人者。其才可以辅幼主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者也。先生既富有才具。而节操坚确有如此者。且为人情所信服。他日临难。必有楚人望岁之效。则是诚曾子所谓君子之人。而得力于国家危难之际者也。目今时运孔艰。彝伦斁绝。宗国之陨。实有嫠妇之忧。则如先生。岂非朱子所云预出弭乱之人以拟之者。而乃复穷其身而促其年。百不试其一二。而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0H 页
奄忽若此者。又何故也。若小子之颛蒙疏拙。即先生之所尝深闷者。而平居遇大事则必禀问而后行。以至于至微细事。亦专仗先生指导之。而乃中途而失先生焉。即无论其身世孤孑。无所倚薄。而伥伥焉如瞽者之无相。有疑而于何质问。有急而于何赴愬哉。唯有按先生之成规。而与子侄辈共守之而已。先生亦或默有以相之。俾不至颠沛于末流也耶。噫其痛矣。唯玆樊川之山。宽大尊重。实类先生气象。卜得宅兆于此者。亦或有不偶然者。先生之灵。其将安于此耶。至于金桥迁窆。大事新山。曾若有定。则虽此陨穫于祸故。摧剥其心腑。犹可勉力而卒事。而山事之难决。自先生在时而已尝屡言之矣。今以小子辈力量见识。其何能有所区画而卒能成就也哉。况崔生一皓之言。以为不宜轻动。此人岂非先生前日所欲见者耶。第欲安静以俟他日。不知先生果以为如何。惟先生默佑而阴骘。俾我诸子弟。得以保守门户。依庇桑梓。不坠先父兄遗业焉。言至于此。五内崩裂。百年埙篪之乐。永毕于今日。言有穷而情不可既。泪有尽而哀不可极。伏惟先生。俯鉴微诚而歆此一觯。呜呼痛哉。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0L 页
祭伯氏小祥文
维岁癸亥十一月甲申。即我伯氏掌令先生初忌之日也。前一日弟遇洙。悲日月之易迈。痛期制之将阕。略具薄羞。哭于灵筵曰。去岁我姊氏之疾革也。吾兄弟后先驰到。而皆已无及矣。遂相与抱持大恸。而周旋于终事。成殡于旧居。先生将归墓庐。乃其前夕。小子与他数人侍坐。先生忽怆然而言曰人皆以死为悲。虽吾少时。亦未尝不以人之死为悲也。既老而屡经丧戚。则知生者为悲。而死者未足悲也。盖死者冥然无知。何知死之为悲也。唯生者纡回于亲爱之情。恻怛于死生之变。顾影独存。身世寥廓。此其为悲。非死者之比也。当时闻此。只谓丧威之馀。有激而发耳。不料其终为小子并失我伯氏。而伶俜彳亍。其悲有甚于死之谶也。呜呼。斯其为天下之至哀极悲。而小子忍而至今者。盖自念诸兄弟后先凋霣。馀者无几。门户将至覆坠。而残骸婴疾。廑廑支拄。又以哭泣悲哀。不免于死。则恐将得罪于君子。故一以忘哀自全为意。遇有悲思掁触。辄禁遏而不得作。遂至于顽然无复情理。而悲愧日积矣。然所以苟全若此者。盖将与子侄辈更相勉励。绍承我先生严毅正大之学。孝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1H 页
友恭俭之德。持身绝苟且之行。作事无轻忽之失。不至于辱先丧家者。而顾以躬行不力。衰疾已侵。学业日颓。知见日荒。省于己则尤悔纷集。验于外则法纪渐隳。将无以弘我祖先之德业。振我家世之文范。盖懔乎日以忧惧。而不知何以收拾也。且小子不明无断。虽于细行小事。粗欲自勉。而至于大议论大是非。则其将何所就正。得其至当之归乎。所冀愿者。唯先生之灵。默佑于冥冥。使小子能有自立。率诸子侄。无惰其行。为祖先父兄之羞。而泉路悠邈。亦将何所期必耶。痛矣痛矣。呜呼。今日非昨年伯氏病委于床。令兼儿代笔贻弟以书之辰耶。伯氏之疾势日益笃。元气日益微。而独卧满山冰雪。傍无子弟亲戚。此为何许境界。而弟乃远在百里之外。冥然无觉。不知天伦死生之别。乃在此时。平昔弟之有疾也。伯氏之恩勤护佑。果何如。而弟之昧然于伯氏疾笃之际者。乃至于此。此何人哉。况一月之内。再哭同气。而俱失面诀。此为弟终身之痛恨。而亦其罪恶不弟。感招非常之祸变也。其将谁怨谁尤哉。呜呼。襟裾之相接而枕被之相连矣。戏嬉之同乐而须鬓之同衰矣。别离之为苦而死丧之遽及矣。棺敛之既讫而窀穸之奄毕矣。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1L 页
礼服之渐变而期制之将阕矣。从今以往。唯有梦魂之相寻。而来生之为兄弟而已。噫其痛矣。唯玆菲薄之奠。岂足以抒此衷情。而齐衰在身。只此一日。孔怀情理。无地可寓。略有陈荐。兼侑以文。伏惟先生。鉴此微诚而歆此一卮也。呜呼痛哉。
祭伯氏大祥文
维岁次甲子十有一月戊寅。即我伯氏掌令先生再忌之日也。前一日丁丑。弟遇洙悲日月之再周。痛筵几之将撤。略具薄羞。永辞于筵前曰。呜呼。小子之与先生为兄弟四十有九年矣。于其幼而长也。俱在父母之侧。襟裾之相接。铅椠之同事。则实有丽泽之义焉。及至孤露之后。饥寒之相念。疾病之相恤。则无异顾复之慈焉。又其沧桑屡嬗。世患频兴。又相与讲风雨之诗。论小宛之义。俾小子得免于狼狈。则实指引教诲之德也。然则先生之于小子。以恩以义。非如他人兄弟之有骨肉亲爱之情而已者也。自先生之捐弃小子。小子之学业日颓。尤悔日积。伥伥人世。不复有父兄师友之益。而只觉身世之伶俜。从今至死之年。虽欲更承警咳。以自淑善。其可得乎。然此犹以一己之私言之耳。小子窃观数年以来。世变日益无穷。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2H 页
人物日益眇然矣。利欲纷挐。论议骫骳。囫囵轇轕。靡所止极。使先生而得见用于世。其正大之见。经纶之蕴。尚可以救得一半。而先生已不在矣。呜呼痛哉。始小子之奔哭寿洞也。惊号震剥。如不欲生。而所瞻依者。犹玄木在焉。及其窀穸之闭。而音容日远。则所瞻依者。犹几筵在焉。而今几筵已撤矣。茫茫天地。更无依仰之处。孔怀之悲。何地可泄耶。惟玆菲薄之具。岂足以抒此哀臆。而诚以今日以后。虽欲以数器之奠。数行之文。自伸诚忱。而其路无由也。伏惟先生俯格而垂歆也。呜呼痛哉。
祭从兄参判公文
呜呼。观人大法。盖在器量。若公伟度。大任可夯。存其忠厚。发为宽绰。即乎仪貌。弘远卓荦。乐有贤父。夙闻大义。纵有难危。曾莫回避。囊封三奏。奸逆骨寒。绝徼穷塞。屡经险艰。圣主知公。将期大用。枢庭藩翰。所托斯重。民之无禄。遽摧厦材。淫奰酌贺。善类恫哀。谓公大显。贲国与家。堂堂去之。我实疑嗟。昔公秉义。言所难言。遂堕语阱。永抱烦冤。天伦有伯。刺心以明。本事始白。庶慰幽冥。原公素心。恢豁坦易。过犹君子。何论颠踬。嗟我群从。与相长大。我以颛蒙。提挈是赖。及此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2L 页
同衰。孤露感心。皓须相对。情爱倍深。逖矣关岭。离恨嚬呻。哀讣遽传。久疑非真。公殁翼年。季氏继逝。一岁未周。吾兄即世。号咷遽及。笑语如昨。独立暮途。谁与倚薄。徊徨四顾。陈迹满目。相对伯氏。纾此茹毒。北麓清汉。南墅黄骊。从游入梦。死别何怀。风仪绵邈。岁时迁易。筵几之撤。乃在今夕。疾病忧患。未有暇时。凄风一奠。素计久违。只鸡单斝。玆岂尽情。文以告哀。有泪纵横。呜呼哀哉尚飨。
祭从弟府尹君迁葬文
呜呼哀哉。维君于我。齿少一年。虽呼以兄。若朋友然。幼而嬉游。载怒载笑。及与相长。肝肺两照。庭闱彩服。学舍铅椠。虽则异宫。会长离暂。平陂往复。阅几世变。皓首相对。情益恋恋。嗟君本领。疏达坦易。亦有才气。施诸政事。以此需世。沛然有馀。错节盘根。投刃皆虚。两邑遗惠。没世未沬。出纳称职。 圣主嘉乃。历试未久。已著成效。如当重任。厥绩岂少。方期展布。以贲家国。云胡一疾。游岱遽促。如彼豫章。未老而折。如彼骐骥。中途而蹶。夙昔负抱。一朝涣散。九重伤悼。同朝𠺜惋。嗟君病祟。盖亦有在。北讣才传。南投又继。死别生离。悲哀震薄。谁生厉阶。有此祸厄。昔己卯贤。惊恶宵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3H 页
人。君尝于彼。每加憎嗔。心官至灵。先见斯验。郁彼佳城。悲冤是掩。嗟我仲父。身任大义。君以身殉。可谓能子。青乌改卜。九原复作。无闻无睹。竟归冥漠。以余疏闇。遇事茫然。君实念我。辄欲周旋。冥途失相。何以自持。况玆吾家。凶祸仍之。吾兄弃背。门户坏倾。独余在世。哀痛忘生。百责都萃。何以收拾。君如犹在。义均原隰。每到忧疑。怀思增戚。尚对伯氏。共此哀臆。丹穴有雏。拟相提挈。典刑斯在。曷禁怆咽。开爽襟怀。俊逸气宇。惜其未究。于何更睹。嗟玆庆山。君梦先兆。乐如平生。骨肉长少。操文一哭。亦且后时。非敢忘忽。事故推移。痛哭空山。悲泉交响。不昧者存。歆此诚享。呜呼哀哉。
祭外王考墓文
维岁次乙丑某月日干支。外孙骊兴闵遇洙。挈其二子百瞻,百兼。瞻扫于外王考县监府君之封茔。而为文以告之曰。惟我先妣孝不衰于父母。常有泉淇之思。自丁亥奔哭而归也。岁月寖久。归宁无所。则其欲一到故山。展省邱墓者。耿耿未已也。顾以事势之不易。而汔莫之遂。及小子决小科于甲午之岁。则为之甚幸曰。吾将与汝。荣扫于沃川先墓。寻常话言之间。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3L 页
屡及此事。小子亦以偶占科名。而得慰母心为喜。而属有殇戚。且以事故之多端。而遂不果焉。及丁酉之岁。亡兄又占小科。先妣之为之甚幸。而亡兄之以为喜也。亦犹小子之甲午也。然又以先君子之方在药院。公私多故。不克成其宿愿。于今三十馀年之间。人事之变。盖已无穷矣。此先妣之所遗恨。而小子辈之所尝茹痛者。则其欲一成先妣当日之志者。何尝一日而忘于心哉。向在辛酉。儿子某获参小科。则亟欲提挈以来。荣扫于墓。而小子亦在位焉。则是前日所未亲于吾身者。可以追成于后也。以玆经营。亦为日已久矣。而不幸数年之间。丧威荐集。未遑及此。昨年秋。次子某继升国庠。而亡兄丧期亦已奄讫矣。于是遂欲并携二子。以成宿愿。此不但小子之所深幸。抑亦亲党之所同庆。而府君懿美之德。先妣孝敬之思。则不可以复见矣。呜呼痛矣。府君之下世。今已三十有九年。而小子亦年已五十有二矣。其于盛德威仪。略有髣髴思得者。盖于壬午之岁。随先妣来省也。外则先君子侍坐于府君。而宾客言笑日油油也。内则我姨母舅母与吾先妣。各以诸子诸女。相欢相爱。一堂之内。和气融融也。及至乙酉。先妣迎侍府君于安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4H 页
洞之第。日以谈笑为乐者亦累月矣。越三年而为丁亥则府君奄已下世。而小子又随先妣会下于玆矣。自是厥后。小子居远。久阙展省。而壬寅之岁。自仲父谪所而历过于此。则宰木亦已拱矣。低徊感慕。不自胜其悲咽。而又卒卒以行矣。至于己未冬则又自瓶泉客中。而迤逦以过。亦甚卒卒。无异于壬寅。而今复来矣。小子于府君。容仪之盛。事行之美。固已略能睹记。而又尝耳剽于戚党诸人之言。则有曰府君于平日。临访于戚人之家。则其家老少男女。莫不矫首跂足。欢然迎拜。及府君之来坐堂上。又环侍于坐。则又抚爱备至。人人各饱其德。既归而犹不能忘也。于其疏远之戚若此。则其近者可知。于其细者如此。则其大者可知也。又尝记府君暮景。屡见惨戚。无可以寓怀者。则为府君虑者。欲畀以一邮官。以便其居养。以利仁之为邻近而又饶财也。遂以畀之。诸亲旧皆意府君之或起也。府君终不肯也。自数十年来。士大夫无不苟趋禄利。不恤其损坏廉义也。则知府君此事之非今人可及也。夫内而修于身家者如此。而外而严于辞受也如彼。则平日志业之美。盖可知矣。小子年既衰迈。而学无进益。将恐无以自立。而二子亦痴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4L 页
騃蔑学。自玆以往。思欲寤寐先德。而粗淑其身。亦惟府君垂佑冥冥之中。而开牖冥迷。俾不至颠沛于末路也。谨因酒果之奠。略述悲慕之忱。伏惟俯谅微诚。而有所歆格也。谨告。
祭外兄陶庵李先生文
陶庵李先生以丙寅十月二十八日。奄弃后学于龙仁道上。越四日。内弟骊兴闵遇洙。始承讣音。奔哭于寒泉之旧堂。成服而归。真朱子所谓病不举扶。殁不饭含。奔赴后人。死有馀憾者也。既又两年之间。再见惨戚。病委床席。遂不复来哭灵帷。而岁月再周。筵几将撤。若复蹉过。则区区衷曲之蕴。终无以自宣。而永为千古之恨。于是力疾登程。重到旧堂。乃以戊辰十月乙巳。略陈鸡酒薄奠。侑以拙文。而荐其诚意曰。呜呼先生。以清明温粹之姿。敏达华赡之文。乐善好学之德。忧国爱君之诚。为四方人士之所归仰。厥惟久矣。小子识浅见陋。虽有一二蠡测者。何待其言之哉。唯是自幼爱慕之情。到老依仰之诚。自有中心之所不能已。终古而所不可忘者。盖先生之于我先君子。自其精神志意之蕴乎内。以至议论容止之著乎外者。无不出于端严恺悌。刚正齐肃。而有酷似之称。且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5H 页
吾先妣与吾姑母。德性甚相契合。情意每与流通。先生事之如母。每称吾两母森然法度之语。无愧于古贤淑。而迤及于不肖兄弟。所以爱之也。无异于亲兄弟。不肖兄弟之所以爱先生也。亦无异于亲兄弟。况先生之德之行。自有感服人者。而为后生师范。故其从游于先生也。自为父母之所欲。不特其心之所愿而已。如此而孟子所谓君子之三乐。庶几可以得之于门阑骨肉之间。呜呼。以小子之颛蒙无知。而尚幸及见于此时也。自是以来。数十馀年之间。世道升降之分。家门盛衰之变。盖不可以胜计。而先生以高年宿德。为世宗师。而小子亦已衰老矣。小子之瞻依慕悦。有非前时之比。而先生之于小子。亦以其立志之不笃。到老而无闻。深怀叹慨。备加鞭策。必欲其无忝所生。而奄及幽明之诀矣。呜呼。小子自此。虽欲闻至言观懿行。以淑其身。其将谁赖焉。然先生之所尝提耳而面命者。尚如隔晨。盖曰圣门所谓为己者。即学者安身立命之地。而吾之所以为学。只此二字也。其曰人之一身。收束检制。若有一毫勉彊之意则觉其为劳苦。而苟深思其天理本当如此则便自安泰。其曰人心之存与不存。日用酬酢之间。未易验得。若于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5L 页
饭时验其存在时节长短何如。而以夕饭较朝饭。以今日较昨日。如是课责。可以渐见其效。其曰操心之道。每患间断。不间断最为难事。又尝以朱子所尝语学者。以不居敬则穷理。不穷理则居敬。霎时放下不得云者。举似于小子。其后小子又举此事。以为人能实用力于学问。则自见其如此。此亦非强为者也。先生首肯曰此心苟或霎时放下。则一念觉此。便即惊惕。此可见先生用功之笃也。其曰程子所谓完养二字。最为操存之要诀。完字甚好。其曰吾读近思录。得程子知性善以忠信为主。此先立其大者一语。欣然有相感处。此皆小子得闻先生造理之言。而心诚欣慕。愿无失坠者。而先生尝对小子。偶披小学嘉言篇柳玭书中名门右族之语。历举顽率奢傲四字而语小子曰。吾辈病痛。在于何字耶。指傲字曰君之病。无乃在此乎。盖小子本不免于苟贱污卑。亦非所谓简傲者。而先生恐其因此而有覆坠之忧。若是教戒。此小子之所惊悚。而又因论礼有失。显示非责之意。使知其过。此可见先生爱以德之至意。而尝于燕闲之际。语及他人题品之目。视小子而言曰芝兰之目。君可以当之。又尝曰今日经幄之上。使如君者横经讲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6H 页
读则何遽不及于古人耶。前后箴诲之语。奖借之辞。或退之或进之。必欲其有所成就者。皆先生诚心爱好之意也。至于丙寅九月念后之拜。则先生之喜于相见。有加于前。又以诗篇相唱酬。而至于黄花下赠别士元为题。而以岁寒心事为结语。则相期弥重。且其时言谈戏笑。愈益蔼然。自今思之。必是不复相见之兆。而小子冥迷。不能觉此。徒认为病患涔寂中。得见相爱之人。而真情泻出也。独小子之至痛深恨者。其时先生于酬酢之馀。以手指画地示之曰。迫于十口之愿。将以七十还故里。小子问七十为限何故耶。先生又以手画地曰七十则传重故也。盖先生家人每欲奉先生还故里。而小子尝念胡文定不许子弟移近城市之请。意甚正大。故于此等议论。每有不可之色。且以先生毕命松楸之意为甚当。故顷年俞郎之以此为请也。向小子而提问。欲其相助。其问至于再三。而小子无所答。则先生笑曰礼郎问议。何为而不答耶。礼郎将腐毫矣。先生素知小子之本意如此。故以七十还故里告之。而小子亦以七十传重。礼有可据。如此则未为大害。乃于先生所示。无他所对。只首肯而已。归后仅十日。吴生玮历过而言曰。先生将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6L 页
以今二十八日搬还花田。小子惊问曰君往拜而知之耶。玮曰传闻如此。而传闻则甚明白矣。小子曰若是传闻则虽甚明白。吾则不信也。十数日前。吾亲承面教。盖将以七十还故里。则平日定计如此。岂于十数日之间。遽有变更耶。此必不然也。玮之过去后。心甚疑讶。而不但家贫乏奴马。所以躬诣与伻候。俱有未易得者。亦以前日面教之丁宁。认他人之言为妄而不之信也。及至二十八日。丹江奴至。以先生二十六日所遣书来投。盖曰为便医药。将还故里。毕命松楸之计左矣。小子始知传闻之言。果为不妄。而小子见书之时。即先生发行之日。则其势无由追及。而只忧厉熏心。冀于税驾花田之后。安信即到也。数日间漠然无消息。而讣书遽至。不知其间。有何事端。猝然变计若此。而其道上仓卒之变。则追闻其时景象。崩心痛骨。尚何忍言之哉。早知如此则平时虽不能长侍枕席。以尽扶护之诚。九月念后之于十月念后。其间堇一月。苟能留在侍右。以至于搬移之际。则或可以默察动静。有所周旋于行止从违之间。而其不能然者。实由于小子之诚浅识闇。呜呼尚谁咎之哉。壬戌之冬。小子奄哭先兄于荒寒寂寞之滨。嵁岩绝径。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7H 页
四顾无依。独先生所以哀死而恤生者。出于至诚。使小子得以自尽于终事。而卒免于狼狈。此固非先生施德于生人者。而小子之寸心铭佩。讫未敢一日忘废。则小子之于先生祸故苍黄之际。漠然若行路之人。而承讣之晚。乃在四日之后者。岂非小子之罪欤。此私心之痛恨结轖。无以举颜于人者也。呜呼。小子自先君子弃背以后。每睹先生之容貌。聆先生之音旨。如复侍先君子焉。慰其衔恤之痛。自先兄丧亡以后。每被先生覆露之恩。教育之义。如复见先兄焉。宽其孔怀之悲。今先生又弃小子而堂堂然逝矣。彳亍人世。但馀此身。悠悠此恫。谁复知之。况余小子。年益加衰病益加深。而死丧之威。摧剥已甚。其欲留意于佔𠌫。而收功于桑榆者。恐不能卒成此志。而考德问业。又无其所矣。此固私心之所慨恨。而至于人伦亲好之情。所以开其襟抱。而间以欢谑。以为暮境之至乐者。自此永绝。中夜抚念。有泪在枕。而衷情壹郁。无处可泄。亦将如之何哉。今玆来哭。陈此菲薄之辞。而顾以昧陋之识。无以发挥盛德。以及于斯文千古之业。而只道其平昔亲爱之情。伏惟先生又必悯其愚而病其拙。逌然而笑。以为旧态尚在。如前日之诲责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7L 页
也。然愿先生于冥冥之中。默有以诱其衷。俾不终迷。以免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则小子之受惠于先生。无间于幽明之际矣。言至于此。肠摧泪倾。尚冀先生。鉴余微衷而歆余一酌也。呜呼痛哉。呜呼痛哉。
祭再从侄君会(百亨)
呜呼君会。以慈祥乐岂之姿。孝友廉白之行。周旋于日用人事而无阙。应接于亲党朋友而有誉。足为王国之吉士。而乃于吾门中得之。玆非幸欤。况古昔宗子之法废。而鲜有能尽于宗子之责者。乃君会位卑而年少。独能惓惓以收合宗族。讲修敦睦为己任。所以追迹前轨。为范世族。使族党诸人。若亲若疏。若大若小。无不依恃者。真无愧于古所谓宗子之义。斯岂但私门之懿范。抑足为当世之令则。是以吾每嘉君之行美君之德。以为君之早孤而能自立如此者。为尤难也。独怪夫君之仁心洁行。不获蒙佑于天。既被夭椓所伤。重为疾病所困。终以庸医之妄下药而死于岭外之客土。亲爱不在侧。棺敛不循礼。以为幽明无穷之恨。此何理哉。昔伊川程夫子以其侄子妄投药而冤死。欲罪其医。作书于谢师直。辞义甚严正。吾意实所钦叹。而时俗之弊。难以语此。则独抱懑郁以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8H 页
自叹嘅而已。昨年先碣之托。虽未敢当。亦未敢辞。始则逡巡。终于冒受。然疾病缠缚。以至迁就。每自愧讼。而君于岭行去路。强疾作书于我。请于未死之前。得见文成。虽出于孝思之切。而语涉不祥。遂乃缓辞慰解。而中心耿耿。久未能已。自闻君讣。亟欲泚笔。乃于往来丧侧之际。偷隙草成。虽未能发潜翳之德。或可免负幽冥之托。玆乃缮写于方册。趁此葬前。奉寘灵筵。而一恸以告。魂之未远。想或鉴此耶。记昔避乱堤峡。君与我久留山中。门巷相连。步屧频及。或文字商确。或晤语从容。所以相亲爱者。非他时之比。而自吾之出山。虽或时节往来。亦甚匆匆矣。况又君在京而余在骊。道里隔远。踪迹阔疏者耶。然君情爱靡替。书问不疏。有疑则质。有过则规。有忧患则如己恫。或以事东来则辄至陋栖。坐语倾晷。盖中心所蕴。未尝不为之吐露。以畅悁郁者屡矣。独恨戊辰夏以后。巧与相违。竟阻一面。而遂成千古之别。今又违临穴之计矣。悠悠此痛。何日忘之。文虽覼缕。而意未究宣。尚冀君之谅此微衷而歆此一觯也。呜呼哀哉。
祭金尊甫迁葬文
橧巢先生金兄尊甫既殁之十有五年。将以壬申九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8L 页
月初四日辛酉。改葬于阳智负丁之山。其友骊兴闵遇洙。来自骊江之上。前一日庚申。略陈鸡酒之奠。侑之以辞曰。呜呼。朋友叙于五伦兮。盖其义之至大。唯其臭味之相似兮。所以趋向之不悖。生同志而死同传兮。历千载而无废。若余素质之颛蒙兮。乃幸得交于英乂。尚记童幼之始遇兮。粤在心台之夕籁。顾庭畔之小丛兮。有佛灯之晻霭。兄爱余而眷眷兮。折花枝而与佩。盖自玆而定交兮。勤一心而不懈。龙山翼其有亭兮。曰余成乎文会。吾兄弟之偕往兮。兄与安而并届。连床讲而共舟泛兮。极跌荡于笑话。纷离合之不常兮。又东游之一快。历龟岛而上仙岩兮。涉四郡之爽界。寻前躅于阁中兮。欸绪风于江介。嗟旧游之历历兮。世多故而岁易迈。何余生之不辰兮。奄善类之受败。兄方罹于祸故兮。作羁囚于荒塞。余窜身于东峡兮。恐良晤之不再。俄兄返于故都兮。幸颜面之重对。惊须鬓之已改兮。叹筋力之渐惫。唯学问之实功兮。独精进于分外。知行并而相资兮。敬义夹而无退。信德美之充积兮。沛吾行之不碍。依前圣而折中兮。判轻重于外内。遂绝利而一原兮。爰息影而向晦。越中山水之峭而清兮。兄宴坐而涤尘秽。虽心安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9H 页
而体舒兮。尚怀思之昧昧。悲黄垆之已空兮。痛碧血之交洒。忽反顾于陋质兮。诒尺书而相戒。念受中而有生兮。盍进学而自爱。诚心著于字画兮。佩一幅之明诲。始余心之惊惕兮。又宿愆之惭悔。斯为吾之师表兮。岂敢论其年辈。惟思往蹑乎后尘兮。以入良冶之炉韛。何天夺之斯速兮。奄一朝之游岱。俯视百千之蚊蚋兮。超鸿濛而屏尘壒。兄尝与余读远游兮。味卒章而兴喟。亦既返乎真宅兮。想斯乐之自在。独余失相而伥伥兮。痛常贯乎心肺。唯过失之滋长兮。孰指摘其疵颣。尚典刑之犹存兮。百十担于硬背。余虽老而有恃兮。繄强辅之是赖。知公晦之不亡兮。讵君贶之受拜。兄亦为之默相兮。俾交修于不逮。瞻前和之在玆兮。恍再承乎警欬。玄堂启而复闭兮。永相隔于千代。纾情悃于短词兮。陈只鸡之薄酹。怀填臆而莫宣兮。但容辉之僾僾。呜呼痛哉尚飨。
祭亡室文
贞夫人尹氏以疾先我而逝。将以乙亥三月三日。永归于真宅。二月二十五日己巳。骊兴闵遇洙。因寒食别奠。告于灵筵曰。呜呼哀哉。昔人论夫妇之道曰。儆戒相成。夫儆戒相成。非君与我平日交勉而欲以尽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69L 页
其馀日者耶。盖余之长短。子之所知。子之长短。余亦知之。然余则短多而长少。故子之警我也多。子则长多而短少。故余之警子也少。唯其秉心则欲其正。行事则欲其义者。此君我臭味之相似。而至白首无替者也。今君亡矣。余将谁与而成此志哉。呜呼。自吾与子。二姓之合。于今四十有八年矣。虽其岁月之积已多。人事之变屡阅。而追忆往事。如隔一昔。盖余年甫十五。而未免冲藐。君则长余一岁。而已颇夙成。余虽有痴妄之举。君则一心敬顺。此余所以自少重君者也。辛丑之冬。余与子方在先府君丧中。北亭祸作。闻君号痛几绝。以身投地。余衋然丧心。及君之随侍父母。追闻其经营屋宇。扶卫起居。数年之间。能使病亲慰怀。则余又懑然深服。斯盖妇人所难。而君能之也。及其两亲俱已下世。则乃复从余。眷集再圆。荒村寄寓之中。穷峡流离之际。所以相须者益至。而癸丑之夏。余遘重疾。观君气色。常有身代之愿。仍值大故。余之病遂辗转沉痼。君于贫约之中。竭力于救护之方。君每言其时伯氏之诚心恤念。而君之自力于陪奉之节。亦岂少哉。若余之丁巳急病。则夜中猝发。君与瞻儿在侧。兼儿则时在京里矣。君于仓卒间。能察病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0H 页
势缓急。而不失事几。又与瞻儿割肉出血。以灌口中。遂得回苏。其后余偶见君臂上有前日所无之大瘢痕。怪而问之则曰此前日病患时所断割处。余默然自愧其卫生不谨。使君创残之至此也。余之年纪益衰。疾病侵寻之后。则君之忧念常切。而辛酉壬戌之间。家中祸故稠叠。余之悲哀奔走非一。则君之焦心。可谓极矣。独其间儿辈小科。为俗所谓悦亲者。而稍宽君怀。然已忧患继作。殆无一日之安。遂至四年之间。三见痛毒。盖其形骸虽存。而心肝已蚀矣。间以余游览之行。远在岭峤。实有苟无饥渴之虑。而以其为吾性所喜。不为之谏止。噫。自今以后。吾虽欲为游览之行。顾家无人。岂易办此。虽出而复还。真所谓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者。宁不悲哉。呜呼。余常以君积哀之为祟。自奉之过薄。忧其生疾。则君辄以余之善病。自恨其无疾。余亦以君之疾患之不频。弛其所虑。而以今思之。盖无非余之疏阔昧理。致君之阽于危域而不及救耳。更谁咎哉。大凡人之为人。不出于性与习。余早入君家。窃覸外舅氏。慈谅过人。而性直不能容人之过。于事通达无滞碍。而世之机关权数。初不知有是。君之形貌与性情。有甚相类者。而君之外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0L 页
王母金夫人。淑哲之贤妇人也。虽其爱君之甚。而训诲有法。闻君之平居所诵说。则盖无非盛德之言。而我外姑氏端淑安重。妇德甚备。君既受训于父母。略涉书史。至于稗官杂说。亦无所不览。故知见克广。又于女工凡百。靡所不通。君之在家擩染已如此。故及归吾家。深被尊章之爱。兼得诸亲之欢。而谨慎之意。常存乎其中。其于余则结发为夫妇。以至于老白首。而于琴瑟静好之中。有峨洋相契之乐。盖余于人。其壅肿者闷之。其深险者病之。而君则开豁而坦平。与之言则所见甚明。议论甚不苟。语及书史。皆能解听。余得此于闺门之内。大以为快。时以其一二当理之言。语于兄弟之间。则君辄蹴然不自安。以为妇女之言。何可出外。愿勿提及于言辞间。余又然其言而不复及焉。常时每以廉耻为重。俞女尝言吾母素性。真里谚所谓水亦欲洗饮者。而特以主馈责重。家众之仰衣食。不免有无之关心。伤哉。吾尝举此语而笑之。若有相知之感。君又尝语余曰吾家或有以财谷相助者。则于其前夜辄梦粪秽被衣。若不知自处。俄而举其衣而脱去。则无一点污身者。盖于衣食渴闷之中。得此而有喜心者。特为家中之人耳。于吾一身则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1H 页
附著者无多故也。余仍解其梦曰。古人有言。得财梦粪。得官梦棺。所谓得财梦粪。于此可验矣。君亦笑之。呜呼。近年时俗之弊。日以侈靡相尚。嫁女娶妇。其费不赀。若余者非唯力所不给。亦其心所不欲。故一切不顾。然苟使君不堪于他人之诋訾。必欲从俗。则亦或有难处者。而君则无是。盖自任诟耻于一身。一以安余心为心。此余所以常所感叹者也。夫寒士之妻。安其本分。程子言之于易传。若君者。庶几无愧于斯义矣。呜呼。自遭向来惨戚。君于吾所见处。未尝示过哀之色。有哭而闻吾哭止则即止。亦虑吾之闻此而伤怀也。哭子之悲。苟非有旷达之识。人所难堪者。而君直以吾在。故未尝任情悲哀。言动举止。若不异于平日。而惟其自奉益薄。啖食益少。亲戚谈话。素性所喜。而虽丹江牛湾之近。绝不往来。盖其不出门外。为八年馀矣。又每语余曰吾于近年。世念都歇。一心唯在枯淡。正如女道士修行者也。盖先妣晚年言语多如此。是必君之前期不远。意思如此。而余未觉得也。呜呼。君每言吾于一生。无屋舍可寄身。只是寓居尔。安得一区精舍。以区处一身。兼以长养儿孙乎。余时闻此言。而顾以才短计拙。不能为君料理。只以延平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1L 页
先生所云衰年不欲为费心事为心。而不曾留意于此。此为可恨。然闻君常有言曰此处非吾屋。而梦中常不离此。岂吾将生死于此中耶。君又尝语余曰庶叔母之葬于祖考妣墓后。岂非至幸欤。吾每望见而深羡之。大抵人之一生。只是寄寓耳。地下千万年。方为永归之处。今余葬君于祖考妣墓右数十步之间。永为真宅。君于平日以无屋为恨者。固不足道。而其为乐于地下。将无穷期矣。呜呼。余之奉承祧庙以来。粗以所尝见于父兄者。自勉于奉先之义。而君能以吾心为心。所以洁其牲酒。饬其铏豆者。克尽其诚。故吾甚安之。君若以家贫之故。有不堪之色。则其何望祖先之顾歆。而安于吾心乎。君之在此。奉侍祖考妣侧。所以娱心志顺教令。一如人世事。而长被祖先之顾爱。则平居无一瓦之覆。又何恨乎。呜呼。今日是外姑氏捐世之日也。记昔甲辰。余往省外姑氏疾患。则君请余近视。及余还出户外。则君随之而出。问余曰病患轻重何如。余心知其危重而不忍显言。强答曰大势虽重。目前似无切急證情。须勿惊动也。君亦认其为慰解之言。而怅然入户。余于归路有诗曰。病妻亦可念。临别情悽惋。此即其时。而居然为三十二年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2H 页
之久。人事嬗变。又不胜其多。而君亦亡矣。余以是日。酹君之灵而举此为辞。其亦可谓悲之甚也。呜呼。余既操笔而作侑告之文。则始拟悉暴其衷曲所蕴。而病里精神昏短。难于覼缕。且念余于平日。虽见君之于我。有内训所谓听言若圣经。宝身若珠琼之意。而余或发言有未当。行事有未善。则虽不明言。辄示慨恨之色。此余以君为闺门中畏友者也。今若过为无益之悲。辞太繁而不知止。则以君之明达。无乃病其不达于死生之理。而无丈夫之气乎。玆以平生所经历者。录出若干文字。令寅锡书之。盖念君平日甚爱此孙。闻其读书则喜。见其书字则喜之也。余之衰病已甚。几何不与君同会于此也。惟是未死之前。身世益穷独。无与为依。此可悲也。呜呼。即远在近。言亦不可再矣。平生之义。尽于今日。只有彻地之泪而已。呜呼哀哉尚飨。
祭监司李公(潗)(代伯氏)
维岁次丁未四月二十六日干支。管下官海州牧判官闵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告诀于巡察使李公灵座前曰。呜呼。始余在京。公按海臬。岂公久外。犹惜远别。迨忝幕僚。冀蒙提挈。孰谓始至。便尔长诀。嗟公年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2L 页
德。寔我前列。公念旧谊。眷待殊绝。迹虽间阔。契则磁铁。从游既久。慕庸愈切。风流弘长。悃愊倾竭。公于文学。刍豢为悦。岂无渊源。盖师前哲。襟怀坦夷。志行脩洁。发为词章。琼佩玉玦。谓早飏庭。为邦之杰。时则不利。久矣蹉跌。栖迟郡邑。朱墨绊绁。矧值杀机。百变是阅。峣然风骨。不受磨涅。晚收桑榆。绯玉班缀。如车熟路。载脂其辙。翱翔禁苑。职清司舌。谠言慷慨。诚悃如血。 圣朝忧民。爰畀藩节。既深其本。沛然若决。吏息奸蠹。民起跛蹩。政修事举。病已为孽。惜不究用。长算遂辍。将搆大厦。豫章先折。昔公未第。众望如渴。胡天遽夺。曾莫施设。死生荣枯。泡电百灭。旅榇将返。丹旐已孑。风潮浩淼。海岳嵽嵲。魂不我留。送者涕雪。况余颛愚。屏幪奄撤。冥涂失相。志劳政拙。温醇气味。斐亹谈屑。默念平昔。肠内如结。殊乡别离。亦足怆觖。一恸送公。我怀曷说。陈词侑奠。但增摧咽。不昧者存。庶或鉴彻。呜呼哀哉尚飨。
贞庵集卷之十四
 哀辞
  
寒竹申公哀辞
崇祯乙巳。我 圣上诛流奸凶。登用旧臣。于是寒竹申公起耽罗谪中。越海到海南村舍。以疾终。春秋八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3H 页
十有七。运柩至京师。将以八月某日。葬于杨州之山。骊兴闵遇洙出入门下有年。以病伏江峡。不克奔赴。乃因相挽之词。略叙所感曰。先生盖异人也。在世几九十年。气貌清壮。议论英伟。无老人衰惫之色。所更历变故多矣。一以直道处之。不为荣辱祸福所动。盖以先生之平生。而彷像于古人。则唯宋之刘元城近之。然先生壬寅之事。则又元城之所未有也。始群凶酿成大狱。将以斩伐士类。而设刀钜鼎镬以胥言者。方是时虽素称彊有力者。莫不逡巡退缩。乃先生以大耋之年。沉病在床。而悲愤叹咤。必欲一言。子弟亲戚更谏而不听。其赴谪耽罗也。海道万里。帆船渺然。先生以苍颜皓须。远托异域。而意气优闲。言笑自如。风波之恐。羁屑之愁。一无所入于其心。及其四年瘴窟。神肤益完。盖尝赋诗见志。欲以彭铿之寿。为屈子之游。是则委分任命。无一毫戚嗟之念。而眷顾宗国。忧伤恻怛之意。又未尝不寓于其中。其志识之弘远。忠义之激发。盖可见矣。以是而论之。则先生之迟暮迁谪。操履坚确。多彷佛于元城。而事迹之奇伟则殆又过之。此小子所以敢有仪图。断然以先生为天下之异人也。然元城则获返汴中。使天下之人望之如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3L 页
银山铁壁。而先生再涉溟波。卒不幸于道路。岂先生之命。独不及于元城之好命欤。将国人之无禄。终莫得以受其赐欤。此可为赍咨而叹息者也。呜呼。今夫世俗之士。一有得失动乎中。辄忉忉以劳其生。忽焉以死者。何可胜数。若先生则年益高血气益衰。而志业之盛。益沛然而有裕。非惟一世之人所不敢望而及也。将上比元城而有馀。此小子之以及见先生。为平生之幸。而思以区区之文字。表见其万一也。先生平山人。十九为名进士。四十八擢第。位上卿入耆社。寒竹其号也。诗文隽永。笔画豪健。而雅不以自喜云。词曰嗟先生兮间世有。气嶷嶷兮质完厚。发乎仁兮享高寿。若蓍蔡兮又山斗。何阨运兮不先后。网弥天兮奸言訹。忠愤激兮祸兴受。海荡拍兮氛雾黝。危樯侧兮倚皓首。意浩然兮吾有守。曷传神兮龙眠手。彼世人兮利之诱。纷得丧兮汨奔走。蟪蛄命兮貌儿妇。见先生兮宜有忸。嗟斯世兮如羁纽。遂曾举兮谢尘垢。登赫戏兮 宁王右。与同列兮旧耆耇。降福祥兮佑我 后。世清平兮治无苟。民生乐兮安畎亩。彼海中兮留泽久。何以报兮椒桂酒。
尹季明殇女哀辞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4H 页
吾友尹季明有女曰某。年十六。死于毒疹。时季明夫妻为治娘昏具在京。季明闻病亟。归则娘已不能言。娘死数日而母始至。甚矣其死之可悲也。季明既葬女。过时愈悲。录示其侑奠之文。悽咽絮长。有不忍读。盖娘英慧夙成。于女红无不能。虽父母不在。就养祖母极其诚。又乐闻古人姱节懿行。有女士风。父母甚爱之。而不幸未行而死。其病也。父母俱未及救视。而庸医妄下以大药。此季明之所甚恨。而怜其死之非命也。然余尝读澶娘之志。其死生疾病之际。与娘略同。而程子一切归之于命。屡致意焉。今娘之死。固悲矣。季明之恨固深矣。亦无非命而已。季明之谓为非命。无乃未达欤。且天地之气渐漓。而禀者多驳。若娘者受天地清明之气。表里粹然。无鄙俗妇女之态。又有端操慧识。处父母亲戚之间而皆得欢心。治酒浆麻丝之政而无少滞碍。是其在世之日甚短。而能尽其职。既死而亦安然无愧于天矣。其死虽可悲。是亦澶娘之类耳。彼昏蒙奰慝而享有年岁者。亦岂娘之所愿欲哉。呜呼。娘既如此则季明宁可不以程先生为法。而切切以非命为恨也。记昔南山之宅。季明抱幼女相见。余问其名而笑曰然之云。不已薄乎。至今
贞庵集卷之十四 第 74L 页
历历在目。而世变无穷。娘又死矣。余以连姻之故。习闻娘之贤。而无间于季明之言。又感死生之理与人事之变。为文一通。以哀其死。且以复于季明云。词曰清明兮其质。婉娩兮其容。谓福履之所萃兮。曾不期其祸凶。嗟父母之远离兮。奄沴气之相薄。死生之不相及兮。长饮恨于冥漠。岂药物之非良兮。将天命之不可延。谅精一之数短兮。超秽浊而归真。乘壹气而反复兮。炯此心之无愧。彼噭噭者为何兮。由爱根之难除。哀贫家之力作兮。有布帛之馀藏。曾昏姻之所需兮。永束身而归冈。玄云渺于海曲兮。魂一逝而不复。吸草露而饮松风兮。依祖考之山足。悽芳泽于镜奁兮。暧容辉于室门。觌刀尺与翰墨兮。总泫目而伤魂。虽人情之所钟兮。亦此悲之无益。知孝心之未化兮。在幽冥而犹戚。纷二五之推敚兮。逝如斯而不足悲。况毁璧与陨珠兮。自古昔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