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七
贞庵集卷之七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七
 书
  
答任仲思(圣周○己未)
久欲一进。以承绪论。而抱病深居。自不能易。每深怅仰而已。朱书旧尝爱玩。而殆延平先生所谓悦其词义。以资诵说者。如蒙不相鄙外。时赐警发。则虽其懵陋无足仰裨于高明之见。其为区区之益。岂不大欤。向来林生所示中庸疑义。非敢深理会也。只是乍见所论。颇似明当。故欲资看绎。留之许久。而今欲还呈。觉犹草草。追当奉完也。
答任仲思(庚申)
赵挺之党类不好。固在所斥。而今从其子孙而得见其手记与蔡京异论本末。而果有可取则不没其善。亦圣贤公平正大之心也。况其所谓下不欲结怨于百姓。中不欲得罪于士大夫。外不欲失信于夷狄。自当为名言而不可弃。在圣贤垂世立教之意。何可以人而废之耶。但其历举平生而称道之者。有不敢知。岂因其言而有所感。自尔至此耶。其人既不可弃。则以陈后山之不着挺之之裘。为极好者似径庭。而此则论此事与为此跋。其先后既不可知。而抑先生之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5L 页
以后山为极好者。以挺之之为邪党。而又方为显者。其不受固为自守之义耶。是未敢的知耳。曾布,张商英虽非君子之党。亦与章蔡不同。故先生曾举似学者。有曰张天觉闻蔡京谓渠机关权数之不足。便答曰蔡京斫头破肚汉。我若使机关权数。还与渠一般云。而颇以其言为可喜。此亦不以张例视于章蔡也。其并称又何怪乎。计会二字。初亦疑之。今更详阅。小宗是五世即迁之宗也。至于五世而亲尽。则当移奉于高祖之子尚存者。而移奉时高祖之子。不敢自专。必计会于五世孙之为宗子者。计者商量之谓也。会者理会之谓也。所谓商量理会者。高祖之子虽亲。支子也。五世孙虽疏。宗子也。支子有不敢自专。必禀命于宗子。此盖有君道故也。是以五世孙虽死而有六世孙。六世孙虽死而有七世孙。亦皆如此。所以云六世七世者。盖自五世而推至孙曾也。然此是必然之理。无甚可疑。而小注末端又却云当考。此则又是疑辞。未知果如何也。
答任仲思
残歊重以淫雨。未委日间。侍馀学履一味珍迪否。瞻傃良勤。日昨复教。深荷开示之悉。宜即更拜一书。以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6H 页
请反复。而不免迁就。殊可愧叹。赵挺之一段。初未详其人本末。而只将来教参考于先生跋语。略见大体。遂于其人。颇费回护。而追览宋史本传。则直是小人无可恕者。其与蔡京交恶。亦非疾恶于京之奸恶也。只以权势相倾而已。如曾布张商英辈亦然。此等若槩以其贰于章蔡。而曲加容贷。则殊异乎先生平日严毅正大气象。高明之以为疑是也。然以后人而论前世人物。闻见既远。曲折未备。非如当时人广采论议。察见事情之比。而先生所跋事实云者。亦今日之所未得见。则实有未易悬断者。唯当以不食马肝之义处之。而抑又见先生跋语末端。引春秋之义元城之语。而又著犹有取可悲云者。则知其非纯然褒尚之意。而于小人之中。以其末后稍贰于惇,京。而犹有取焉。则所以甚惇,京之恶。而初不害于天命天讨之义否。然此只以意见论量而已。若先生跋语所谓观手记所与蔡京异论本末。三复而叹其不幸。得事实而读之。又深惟其故而重叹国家之大不幸云者。则又似别有崖异于论议是非之间。而不专以权势倾夺之故也。若然则先生之有所称道于跋文者。政得圣人所谓众恶必察之义。复何疑哉。前书所谕许之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6L 页
以心术之正。拟之以五伯之功者。考诸本文。有未能寻见。本文所称誉。槩是言议行事之末而已。至于本原心术则未之及也。若所谓五伯之功则五伯虽有功而罪亦不可掩也。固非纯褒。而观于明王法而不废云者。其下语斟酌。亦可见矣。先生当国。此等人见用与否。亦未敢悬断。而曾赵张诸人虽熙丰党人。其贰于章蔡者。实由于恶其奸恶。而于其凶言邪论。持正而立异。有表著可见者。则是所谓小人革面者也。其不可如追放豚也明矣。若其稍贰者。只是势利相倾而已。实潜怀祸心。狺然旁伺。以图一朝之再用。而于得舆之君子。终似冰炭之不相合。则是所谓羸豕蹢躅者也。其不可容其复入也亦明矣。此等人根本既不正。党类亦不好。则虽以其有革面从善之渐。而有所收录。苟非大悔前非。力扶正议者。则亦不当处之以辅弼言议之任。而但随才任使。示不废弃而已也。况潜怀祸心者。尤可一日寘诸朝廷之上哉。先生之与留丞相书。又有赵忠简时此彊彼弱。今者之势此弱彼彊之语。盖国家是非既定。黜陟大明。而君子盈朝。正论方张。则虽有一二参错者。固不能为害。况其有革面从善之效者耶。不然而是非靡定。黜陟未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7H 页
明。君子道消。正论沮缩之际。而欲行弥纶荡平之政。则其不至于亡人之国者几希。建中绍圣之事是已。使先生当国于元祐之际。则唯当深究此辈之情实。而定其用舍。岂苟然而已哉。然以吴处厚之怀憾恨于蔡确。乘时挤陷。而先生不以是为罪。反以范忠宣辈阴怀自全之计为病。盖确既是小人。则凡攻确者虽有不直。而不可非之。救确者虽出善意。而未为是也。此义盖自孟子所谓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而延平先生所谓于原本处理会者。实先生之所受用。则苟有贰于章,蔡者。先生必用之。而若曾布辈之贰于章蔡。直以权势之相倾。而他日得志。凡章蔡之所为。未必不身为之。先生岂不审量于此而遽用之哉。今之议者。不于是非源头。剖判阴阳黑白。而虽于善人之类。辄欲捃摭其过失。肆加疵议。以为邪论之嚆矢。此已未当。而又不量此弱彼彊之势。欲引用得罪名义之人。以取公平之名。而不虞其为国家无穷之祸。宁不痛恨也哉。
尤庵集中论枯槁之物一段。鄙见则语类所谓生理云者。即大全答余方叔书所谓为是物之理。答徐子融书所谓自为一物之理也。所谓生理与生意云者。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7L 页
自不同。故先生之言如此。尤翁之分性与生理为二。而谓语类与答徐书有异。诚有不敢知者。答徐书主宰。只以伊川所云性即理也一句语。推演为说。以为虽枯槁之物。既有其气则必有其理。既有其理则岂可曰无性云尔。则语类所谓生理。答徐书所谓性。岂有不同哉。生理即是性。则以无生理谓之性。亦恐未安。如此为说则于性即理也一句。终必有窒碍矣。未知高明之见又如何。幸详谕也。
四端云云。尤翁既引朱子说为言。则固无可容议者。而但退溪以四端纯善。故谓理之发。七情杂不善。故谓气之发。栗谷以为不然曰。理无情意运用造作。四端七情。皆气之发。而四端亦只就七情中择其善一边而言云云。盖曰四端虽纯善。然亦七情所动。而俱是气之发。非理气二物。各自出来云尔。栗翁之见朱子此说与否。固未可知。而其于论辨退溪之说也。其言只可如此。如或有人问曰然则四端果纯善而无不善否。然后始举朱子说以为不当恻隐而恻隐则便为不善云尔。初何必一滚说破也哉。尤翁之引朱子说以足其意固好矣。若谓栗翁之说为未备。如程子之论论性不论气之为不备。则亦恐有未尽然者。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8H 页
如何如何。愿闻高见所在。
答任仲思
日昨拜复。计已关照。秋意日深。伏惟侍学增迪。驰仰无已。昨惠别幅。文辞条畅。意旨渊永。三复感叹。深幸浅陋得闻理到之言也。邪边陟正。正边黜邪。骤闻易于惑人。且其为言。自托于朱子之论。以驾于一世。则稽其所敝。必至于亡人之国。此仁人君子所宜极言竭论。以救其一半。而特患见未到力不及尔。今来谕明白痛切如此。虽未能有益于斯世。亦足以解后人之惑。诚可幸也。欲就其中更有问难。而姑未能焉。容俟后日。抑南溪此说。见于本集何处耶。欲一考检示之为望。林生人心道心说。亦必有答。乞以盛说投示。
与任仲思
久阻嘉诲。近为秋务之殷。赴虚者绝罕。书牍往来。从而间阔。怅思惄如耳。霜寒。未委侍学益胜。科期已迫。西上定在何日。抑已发耶。叔平言仲思于科事。意甚阑珊。不知然否。近以高明议论。反复思量。极是正当。鄙意深愿仲思见用于时。一如此议论。须勿放过。以幸世道。但时节不是当。如此等人。例为有司排摈。虽自力应举。恐不得与也。一叹一笑。向者所教。立说辨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8L 页
破。岂此所堪任。唯仲思聪明博辩。必能见之明而辨之悉。以此仰恃耳。近看语类一条。(一百三十卷二十六板小人不可与云云)有足为向来许多议论断案者。此必高明所已知。而聊更布闻。人心道心说。仍不可得见耶。忙不究宣。
与任仲思
近日取仪礼同看。以其疑义相问难。此实寡陋之幸。不知果如何。但开卷已多难明者。如士冠礼中筮人之西面而筮。似以尊蓍神故也。旅占独何以异此而乃东面耶。鄙意恐其筮人既卒筮。书卦以示主人。故仍东面以向主人。待旅占毕后。进告吉于主人也。旅占则本自西向而非东面。而注中无此意。直似旅占之为东面。此何故也。其下陈器服条。有曰侧尊一甒醴云者。甒字是盛字之义。而以为盛醴酒于侧尊中云耶。若然则注中必释甒字是盛字义。而无所见。甒字。若以本文瓦甒之义看。则又与尊字意叠。此又何故耶。凡此皆所未详。先此奉质。幸有以教之。继此如又有所疑。当逐旋奉请也。
与任仲思(辛酉)
前书所禀。辱赐反复。庶豁蒙蔽。而第仪礼旅占下之疏。似谓三人皆用筮占之。而有连山,归藏,周易之异。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9H 页
非筮人独以蓍占。而旅占之人依旧在有司之位也。今来示则谓西面筮位。只筮人占之。旅占者则仍居有司之位。而筮人示筮主人之后。东面旅占。有若今之占者得卦。而他人晓占者解释其吉凶者然。此与疏中引夏,殷,周之易为三人占之證者。不相涉入。此犹不能无疑。更愿示破。此固没紧要者。而已始之案。欲了其义。玆复覼缕耳。孟子疑义。曾未思量及此。此便卒遽。未及奉对。追当承命也。书中惕厉之意。足令懦者有立志。不胜感愧。
答任仲思
昨询孟子疑义。前日未尝讲究。而来问遽及。茫然不知所对。未即仰复。良可愧也。昨来思量则来谕尽自得之。只合如是看矣。盖知言集义与无暴其气。虽皆是养气节度。其条件则各异。譬如花树之栽培浇灌与戒勿折伤。虽皆是护养花树之方。亦不可以栽培浇灌与戒勿折伤者。混为一事也。养花树者。既栽培浇灌。使其生意条达。花叶敷披。而或被折伤则便自索然矣。正如养气者。虽知言集义。以成此气。而若暴其气则便自欿然矣。下文以直养与无害。亦似有此意。如何如何。此其大略也。方欲取语类一番勘过。续
贞庵集卷之七 第 399L 页
有所疑。则当更奉禀。而明见所及。亦辄无吝于开示幸甚。不宣。
答任仲思(戊辰)
昨冬逖闻尊家所值祸故非常。而如申生之夭。尤是错愕不忍闻者。宜亟奉书以慰。而顾酷祸馀喘。人事都绝。遂至阙然。既又闻伯氏出陆之报。则虽心以为喜。而凡于吊贺。一例废阁。亦不能致一字之问矣。固知雅度善恕。其为歉叹则深。乃于日昨便中。伏承辱惠以书。俯询区区语默之节。而所以开晓而指导之委曲恳至。苟非相爱之切。曷能若是。披复再三。不胜感叹。夫出处语默。本不可以苟然。而随时处宜。亦必有其道。故既尝熟思。且与朋友商略。而今此示谕。最为详备。其敢不尽情相告。以求正于高明之见乎。区区素性。本自退懦。而又颇疏率。退懦故不能振奋。疏率故或多激发。以此当此时节。忝此职名。则每念今日居言责者。可言之义非一。而如我者初非有学问之实。特以父兄遗荫与废举难仕之故。叨窃 国家待遗逸之职。然自知既审。当世公议。亦无不嗤点。今以台职之猥玷。而遽欲自处以儒者。妄论朝政。则不惟吾心所惭恧。抑亦他人所骇笑。其为不当言也。事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0H 页
理明甚。然今日危亡之形。愚智同见。而上下相蒙。以言为讳。世臣之义。终不可恝然。则草野孤忠。欲发狂言者亦数矣。此所以于前日盛谕之及。思欲反复而得其中也。间者尝读朱先生答刘子澄书。有曰学者所志。固当大。至于论事则当视己之所处与所论之事所告之人而为浅深则无失人失言之患。出位旷官之责矣。吾学若果未至。见若果未明。既未能自信。且不为人所信。则宁退而自求耳。言而背其所学。用而不副其言。皆不可也。惟此训辞。实为区区今日律令断例。虽他人之言。犹当深信而固守之。矧伊朱先生之训乎。自得此文。心若有所恃。更无不决之疑。且以身不出而言出云者。默计其当否。则虽未知其始见于何书与尤翁说所据之如何。而盖尝自以己意。分身之出处两端。而欲以言之出与不出分属焉。其言之出者当属于出一边。不当属于处一边。而言之不出者则反是矣。其为类例。自当如此。今若身在闲处。而其言出于朝廷。则其于出处之义。界分不严。未知果如何也。至如春翁乙酉疏。大贤力量。固非区区所敢拟议者。而此则乃其目前所值大节拍。则亦何可以平居论事者。比而论之乎。虽区区微执。欲守朱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0L 页
先生退而自守之训。而若系不可不言者。则亦必有不敢胶守者。而屏居乡外。虽朝纸所出者。亦不能连续得见。如来示所谓草野不言。由予侮之之教与虹变后大小臣工。上自衮阙。下至官师相规。有怀无隐者与李尚书赵修撰事。悔悟真切之教。俱未能得闻。聋瞽如此。虽欲言之。而难于措辞矣。如于朝纸间有所见而录寘者。则幸一投示。如其无有。询于亲旧间录寘朝纸处。拣择此等可观者而誊示一通。如何如何。仰恃与人忠之义。敢以此相托。第增悚息。
答任仲思
慰问之及。垂阅三朔。而近日目昏加甚。不能作细字。傍侧又无可倩写者。汔未报谢。前后眷札。备见相爱之意。而自以疏简于书札。更未蒙教告之殚。区区惭恨。有未能已者。前书中既谕以不当默。而区区实聋瞽于时事。如来教所云 圣上侧席求言之旨。亦多有未得闻者。故敢以录示昨冬遇灾后丝纶间悔悟之旨为请。而至于时事则元非草野贱迹所宜与闻。故初不敢仰托。而乃以近日事。详细示及。此意诚极勤厚。感叹何已。窃覸高明之见。终以区区为可言者。而区区虽甚驽劣。顾以世臣之义。亦何敢忘嫠妇宗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1H 页
周之忧。第念树立无素。诚意且浅。如是而妄有论说。终非所安。故不免许久趑趄。日前 下谕后草草一疏。固不足道。而疏入四日。批不下。旋以诸台变通。蒙赐递免。辞疏则还给。其为惶愧。何可胜言。自此区区之义。诚恐不敢复以台职自处矣。所谓语默一节。无可商量否。鄙意如此。而犹愿高明之更教之也。
答任仲思(壬申)
小学本注。高明既成完本。净写毕后。即经 睿览否。伊时似当有 离筵上酬酢。而不能详细得闻。可郁。前日讲义录送之请。意非偶然。而所示虽若草略。亦有可以想见上下讨论时光景者。可幸左右前后罔非正人。自为辅翼之大纲领。而士流中平日读书讲义而方为 东宫僚属者。不为无人。未知 睿学成就果如何。天下之事端无穷。义理难明。凡在诸僚者。其责实不为少。所望于高明者颇切矣。以为如何。
答金毅叔(远材)
 九族考朱子说。父族四。谓父之本族姑之夫(兼外从兄弟)姊妹之夫(兼甥侄)女子之夫(兼外孙)。母族三。谓母之本族(兼内舅内从)。母族姨母之家(兼姨从)。妻族二。妻之本族与其母族云云。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1L 页
此亦有可疑者。母妻则举本族母族。而于父则只举本族。不言母族者何故欤。盖朱子之如是为说者。只以解林少颖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说而已。乃本意则以高祖至玄孙之亲。举近以该远。五服异姓之亲亦在其中者为是。是以自于尧典以亲九族之注。以此释之。蔡九峰亦承用之。然则当以是为定论。而曾见南溪集其所释九族处。正用父族四云云之说。未知果如何也。
答金明叔(晦材)
 人物性同。虽若无疑。人物道同。似近郎当何如。
性与道。一而已。若如此说则性外有道。道外有性耶。且人与物之道。固若有不同者。苟细推之则其所不同处。只在禀气正偏之间。而其道则初未尝不同。须当于各具一太极中。认取统体一太极。而知其元非二物也。
 既曰至静则其体段自无偏倚耶。抑至静之中。亦或有偏倚处耶。
未发谓之中者。以其无所偏倚也。然则至静之中。其体段自无偏倚也。人或以下文论极其中处。有曰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而其守不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2H 页
失云云。故疑至静之中。亦不能无有无偏倚。而虽至静之中。必至于无所偏倚然后。方可以极其中。而愚意则不然。盖至静体段则虽无偏倚。其守则每易失焉。苟其守失焉则未可谓无偏倚。而终不能极其中矣。章句如是言之者。主意专在于其守不失一句。而不在于无所偏倚矣。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答金明叔
不赖勇而裕如。是言圣人之勇耶。是言圣人之无勇耶。来谕有云圣人亦有勇。而此曰不赖勇何故。有若不赖勇三字。是说圣人之无勇。窃所未喻。盖上章已言学者勇工夫矣。今于圣人分上。又说勇字。则似与学者之勇无别。故不直言勇字。而乃曰不赖勇而裕如。初非谓圣人上不可言勇。而所谓不赖勇而裕如者。乃圣人之大勇。不似学者着力做勇工夫而自能如此也。
知人然后事亲。恐只是知先于行之义。而朱子章句注说既明白。程子所云不知人则以下更似详备。惟当就此思量。恐无别义。
区字考韵书。区与丘音义并同。聚土而高者。聚石而高者。皆当以丘称之。而聚石而高者。以区字言之。尤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2L 页
似相称矣。
与李胤之(丁卯)
遇洙于胤之。未有一日之雅。尝因儿子从游。得见阳鸟攸居之诗而心赏之。然久处乡庐。无由披接。徒往来于心也。独于儿子之自京还。辄询扣胤之动静。儿子备言气貌言行与居处器用。而有深相与之意。遇洙益高仰之。而喜其舍时俗夸毗者流。而游于下风也。区区父子之心。所以向𨓏于胤之者。亦已久矣。今儿子不幸短命。惟此舐犊之爱。未能一刻忘其悲。而每念韩子思元宾而不可见。见元宾之所与者则如元宾之语。又未尝一日而忘胤之也。今于尊府慰问书封中。得胤之正月十二日所与儿子书及祭文一通。噫。吾儿以是日死矣。此其幽明之间。声气感通。何愧于古之范张侯申之交义耶。发书泪迸。心肝欲绝。谨与家人。将所投绵酒腶脯及香三片。依戒荐之。祭文书牍展寘床前。冀其冥冥之中。认此至意。而亦复何及哉。仍念遇洙之与胤之。以夙昔之谊言之。其于尊王考兄弟也。以犬马之齿言之。于尊府年纪。差先一饭。固非可以朋侪待胤之。而顾尝穷居无事。阅时变甚多。而于当世人物。更历亦熟矣。今观胤之祭文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3H 页
中语。其嫉时俗而爱朋友者。陈义甚高。一皆犁然于鄙衷。而其于亡儿为人。实有知己之感。此私心所激。愿以忘年之交。托于胤之。以续亡儿未尽之交好也。惟望胤之他日或经过此土。则一访陋栖。虽未能尔。亦必时惠书墨。俯存生死也。遇洙则衰且病矣。迹断京口。将不可以往寻高居也。亡儿有慈良之心。孝友之行。洁廉之操。敏达之才。其于承家而范世。庶有可望。而年未三十而夭。志气沉埋。永抱无穷之悲恨。此由其父积殃薄禄。有以致之也。区区素多疾病。而罹此酷毒。一味废顿。生意索然。亦复奈何。窀穸之期。奄又迫近。情事益不可言。向者以讣书及挽幅。因便传送。其果视至否。授挽之词。必欲得胤之一言。虽不能及此葬期。亦宜以近世追挽例。终副此祈愿之情也。来书不可无答。而鄙怀如右所陈。故略此布闻。自馀千万。悲瞀不尽宣。
答俞士精(彦鏶)
年来穷蛰。殆无一分好况。而乃于岭外。邂逅适愿。山楼谈宴。溪院周旋。足称赏心乐事。别来耿怅。又非寻常之比。而春城一书。更未嗣音。昨因京伻。始获夏间所惠两札。披慰之深。不翅濯清风也。信后为日已久。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3L 页
秋序奄届。不审近日侍馀学履。一味超胜否。区区驰溸。又不容喻。某自还旧次。仍值毒热。长夏呻吟。若不能支吾。此际又闻从侄佐郎之讣。其兄谏长之获谴。又在同时。死生祸故。情理绝酷。惊陨恫怛。尚不能自定。奈何奈何。退陶墨迹。蒙此印惠。披玩如得百朋。感幸曷喻。雪庵春种书。家中旧藏。曾致遗失。近欲令儿孙看此而不能得。闻此为安东板云。此书张数不多。印出似易。未可从傍告禀而随便印惠耶。索居无聊。有此闲漫之请。好笑。草草不能尽意。
答金伯高(庚午)
顷于便中。获被手告。披玩之馀。欣审春来。侍学增吉。而属有病故。尚稽报谢。歉怅深矣。天气渐暄。未委味道精进。日益超胜否。驰义恒勤。某咳嗽之症。自冬作苦。虽非委顿。不免呻惫。未知日候和暖后。能得快止否也。穷居贱踪。滥被超擢之恩。惭悚靡容。而来书寄意过重。益令人赧然。向进辞疏。不知曾入清览否。此是真情实状。宁复有他说哉。前日所留劄录。以其为日之久。则岂宜迄此迁延。而既耽其精密可玩。则又欲取其本书与诸先生之言。参互考證。以启发区区知见。而居家自多忧冗。殊无业次。盖于此亦可验其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4H 页
平居用功之疏也。愧惧难喻。然早晚卒业。当即奉还也。本欲于此事究竟后拜复。而如此则恐其一向稽答。先此略具谢仪。馀姑不宣。
答金伯高(辛未)
顷年所留册子。初意在详玩。未即奉还。旋又汨没于忧患丧戚。念不及此。一味迁就。今始投纳。而神精凋耗。文字间不能留意看出。只略绰一观而已。殊非前日俯托之意。歉叹亡已。然尝闻程先生于人。文义既通之后。辄令善自涵养。此恐伯高所宜默默加功者也。如何如何。无以答厚意。敢献其愚尔。前冬惠书。慰譬备至。汔此哀感。劄录中数件。并荷开示。而但农翁说其答李仲谦者。不见于集中。此则李氏本家有之否。窃欲知之耳。仄闻筮仕之初。即入桂坊。东宫僚属之必选端方正直道术博闻之士。此朱子之说也。愿常以是自检。而 离筵晋对之际。如有可闻说话。则时时录示。实穷陋之幸也。
答金伯高(癸酉)
斋之说则散斋致斋之说。既见于祭统祭义之文。而朱子于家礼时祭。不言散斋。只曰致斋者何义。击蒙要诀则不从家礼。而还用礼经之文。又何也。此为可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4L 页
疑。而若鄙家所尝行者。则凡礼当从后贤之论。栗翁固可从。而况此礼经本文。故只依击蒙要诀所载而行之矣。抑家礼之只言致斋不言散斋者。盖家礼是因书仪而成者。书仪之本文如此。而家礼不改耶。未可知也。还以奉质。愿闻盛意所在也。参礼斋宿之说。来示然矣。子静之病。闻已向瘳。方以为喜。又闻近有添證。如与相见。望详示其病情加减也。
答金伯高(甲戌)
所询礼疑。以哀考礼之详博。而犹未得十分可据之文。如区区者本疏于礼。又方病昏。无以考据礼书。以答来问。而窃以为此等处。唯当以礼书所论。人情所宜。参酌通变。以适其当而已。今以哀目下所处言之。既用杂记之义。成服于丧次。则葬时更往一哭而归。似无拘碍。初丧奔赴。虽出于人情之不能已者。而丧次纷扰之中。丧人出入往来。终有所不便。则一往成服。已自伸情。葬时虽不复往。亦非甚缺于人情者。则不往亦似无害。以此两者。反求吾心。参究礼义。而行之而已。浅见岂有所发于高明所见之外哉。念垂问之意。本自勤至。事之当否。决之宜早。而既无别见。且以所苦添剧。殆至于昏倒不省。不能作气以答。而为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5H 页
日已久矣。深可歉叹。
答金伯高(乙亥)
顿首。子静行。伏承哀札。凭审感时号陨之中。气力支护。区区披慰。不容言谕。春初礼疑之询。此便册子之示。俱荷不外之盛意。而顾平日疏于礼书。不能随问即答。又念此系哀家大事。则亦不宜妄有所对。以犯汰哉之诮。以此不免于因循迁就。而又其宿病已痼。新證易添。呻吟痛楚。未有一日之安。书册披阅。简札酬应。实有极不易者。非不留意。而辄至废然。此或明者见恕。而其为不安甚矣。今则祥期已近。不敢一向无答。昨与子静及他人。有所商订。而小纸录呈。以备垂览。至于册子则以区区寡陋。就此商量。必当有发其蒙蔽者。岂不为益。而惟其病状如此。翻动思索。俱有所妨。恐难仰副来意。而旋即奉还。不能无怅然者。姑此受留。而观此病势。恐其终无以致力。亦复奈何。此中栖息。粗能支遣。而所谓久计。岂易成哉。子静幸得相近。而彼此俱有病。相从不数。此为恨叹。千万惫卧呼倩。不能尽意。
答金伯高
前月所询礼疑。以此昧陋。不宜辄对。以取汰哉之讥。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5L 页
而既辱来问。不能无答。而不违于盛见。许其可行。为愧为悚。来谕欲以祥服受除。论设禫与否者。盖取义益广。而但若归重于受除。则当与练祥无异矣。乃练祥则过时犹必行。而禫则只取澹澹之义。故过了此月。无所事于追行否。然则欲以受除为言。或非禫祭之本意。未知如何。第于来示。有未晓然。而如是臆对。果无所失否。三年内先庙祭参。必令他人代之者。一则专意于几筵也。一则衰麻之在身也。至于大祥后则新主已入庙。衰麻亦去身。而犹令他人代之。得无反归于不情乎。虽大祥前。苟无他人之可代。则自有朱子栗谷墨衰直领之遗训矣。况大祥后乎。未改题未合祭之前。行主人之事于祔祭。可见矣。参礼则恐无不可自行之义。而但其礼节之间。尽同平人。亦自不便。禫前若有先代忌祀。则依服中祭祀之礼。单献无祝为宜耶。可否之决。唯在量处。前投祭仪册子。随便翻阅。初无甚难。故试欲留意。而病情怪异。凡于此等事。辄皆有妨。尚未始手。苟得子静镇日相守。诵其文字。评其意旨如来示。则尤为便好。而但其家内忧患甚频且重。自其来此。堇得三见。而近亦有约而不能践。此亦何可几也。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6H 页
答金伯高(别纸)
第一段乙说恐是。后丧丧期未尽则岂复有所谓澹澹然平安之心。而遽行前丧之禫乎。盖丧服之变除。在于外。禫祭之取义。由于内。本末轻重。煞有不同。则前丧祥除。可行于后丧衰麻之中。而后丧缟素之时。不可行前丧之禫。恐无可疑矣。
第二段若必待宗孙退行吉祭之后。则假使宗孙不幸。又有三年之丧。而吉祭之行无期。则将何以处之耶。
第三段宗子服。以程朱之说见之则礼意恐无可疑。而但家礼之所不载。国制之所不立。且我朝诸先生之所未行。则后人之遽然创行。或近于僭汰否。
答金伯高
前日祭仪之投示。许令参论。此意良勤。虽在病中。必欲一经翻阅而后还纳。汔此迁延。今因疾势少閒。一番披览。盖专以朱子之论为主。而曲折之间。见解明透。指意精密。其为可行。恐无疑矣。但区区于礼学。曾无讲究者。且病后精神益消落。不能以所见条析于本文之上。窃想盛意不欲其如此。而终不免草率。殊剧愧恨。因念区区昧礼可谓甚矣。前日朝家问礼之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6L 页
时。类皆援据实状。以不对为例。如是而强与他人论礼则甚不诚。故不敢以礼论。与人往复。此后则勿以此事相责。为深所望也。贤季与子静书。被子静投示。得以寓目矣。文辞炜烨可喜。而特其旨意未甚分晓。岂于此一段。意见本不同。故看得亦如此耶。己以此意。言于子静。似当奉闻矣。
答韩士渐(命鸿○己巳)
俯询礼疑。区区岂有所知。而第念朝祖者。礼既云象平生将出必辞尊者。则今祠宇丧行。同时离发。同归乡里。而行将出辞尊之礼。恐无意义。下乡后上山时行之为宜。至于祖遣奠。本行于发引之际。而既卖京家。大归乡里。则乃于已卖之京家。行祖奠遣奠。殊无所当。盖礼有祖于庭之文。卖于他人之后。既非祠庭。又非家庭。而行祖奠。非礼意。不行朝祖。不行祖奠。只行遣奠。亦无是理。朝祖祖遣奠。不可分行于前后。则发引前日夕奠。以明日大归乡里之意。告于殡前。而翌晓启引还乡后。始于上山前日行朝祖。其夕设祖奠。上山时设遣奠。恐为得宜。然区区本自昧礼。今此所论。未必合理。更询于可知人。如何如何。仍念哀家下乡。恐为得计。然哀家即今形势。若无涯津。而百责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7H 页
都萃于哀之身。哀若不自恤而径情直行。则恐其伤孝。而非所谓孝也。必须加意自护。以仰体先丈慈爱之念。且慰朋旧忧悯之情也。
答金伯愚(尚默○戊辰)
所投诗藁。词致颇饶。功力苟到。何难入作者阃域。而但此等无益之文字。便于实功有害。古人所谓不作无益害有益者。盖至言也。吾意则不愿其专力于此也。如何如何。数旬留案。时时披览。足破愁寂。此却可幸。而不能有助于声病之间。乃以愚见及之。无乃所答非所问耶。
答金伯愚(辛未)
吴敬甫以世好之重爱与之深。而曾未一识其面。遽闻其死。为之痛惨。且朝家之失此直臣。士友之失此良朋。此岂细故。痛矣痛矣。书中报以往观其家成服。冒寒出入。心怀亦甚惨怛。则或恐有失于调摄。深虑深虑。
答金伯愚
盛诗得见为幸。情发于文。无怪其若是悽苦也。始闻其人之死。念其可惜。虽吾未尝识面者。犹至于欲涕。况其同襟之友耶。胤之十篇诗。亦可见友义之笃。为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7L 页
之怆叹。北关丧行已返耶。丧行虽返。君既有病。不宜动作。不必往哭。只作一诗。以寓伤悲之意为好。古人事多有如此者矣。苟冒寒往哭则岂无添病之虑耶。第望加之意也。
答金伯愚(壬申)
陈章仰慰。此非微末远臣所敢为者。且陈慰之下。更无结语。非文字体段。今欲以疾病昏倒不能制进挽章陈疏。上段进慰语。而只以私书知其被抄而便上辞章。亦殊未安。君可令军职厅下人。誊取挽章抄启一纸于政院。而渠辈亦以政院督捧之意。作为告目。因邸便以送于此中也。吾当凭据于此而陈章矣。
答金伯愚(癸酉)
白芍药之误到。只出一时之错。且已觅用于乡局。何至深叹耶。大抵精神专一然后。可以治病。可以做事。来示所谓对人而昏错异常。作文而全失故步。皆是精神不专一之致。此外受病之源。则必宜自量而自治之。他人不得与也。更愿加意。
答金伯愚
委送宪隶。不免过思。盖此辈本无料布。而专仰哺于行公之官员。今以初不行公之人。只役使渠辈而已。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8H 页
则必有怨苦之端。在我道理。亦有未安者。此后则不可为也。
答金伯愚
示延谥事。陶翁之劝人纸榜行礼。似有据依而为说者。然君之所闻。未能真的。则亦恐不可为准式。更须详探此言之来历虚实如何。鄙意则祭礼有求诸阳求诸阴者。而求阳在前。求阴在后。纸榜近乎阳明。坟墓近乎幽阴。以此谓纸榜之可行。然别无可据者。金甥士修则以为纸榜虽似神主。历岁既久之后。只以纸榜行礼。亦似未惬于人情。就坟墓延谥。仍行焚黄之礼恐好云。此言亦自有理矣。将此两说而细入商量。且闻己卯名贤向者一并 赐谥云。时代已远。诸家必多亲尽埋主之处。他家则如何处之云耶。此亦恐当探问矣。如何。
答俞士京(彦镐○甲子)
顷日人还。获领手字。以审岭路之险。一行平安入达。侍奉凡百。亦一向佳吉。慰喜不容言喻。近日读何书。尝闻勤读书者衙童为最便。盖深居一室。不复干外事。则其视在家胶扰。又有人客酬应者。不翅胜矣。不勤读者。自奉厚而嬉游易。一切反是。不知士京何居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8L 页
焉。好时节不可蹉过。千万自励。副此愿言。安东有尤翁所编论孟精义或问通考。礼安有退溪集。此两书区区窃欲印看。明春日长后。若蒙尊庭周旋印出。并加妆䌙以惠。则其为贶也逾于百朋矣。尝闻农翁以语孟集注。参看精义或问。为问学切要功夫。后人固当遵依用功。而如我者不能早用力于此。今则眼力益昏。如唐本细字则全看不得。故欲得乡本读之。至于退溪集则家中曾有故本。而不但字画刓缺。又多落卷。殆不堪看。又无年谱言行录矣。吾仲祖老峰公尝言儒者法门。退溪最为无弊。士子宜以退溪集一帙常置座侧。朝夕观览。故今若得一部新件。并其年谱言行录。而为宝玩佩服之资。则为赐岂不大欤。亦愿士京取此两书。深加玩索。使此相爱者。他日刮目也。区区之意虽如此。若尊庭官务少暇。官力未裕。难于及此。则亦不当以此烦长者之听。量处可也。病昏只此。
答尹见心(壬子)
承知读业渐进甚喜。但一时意气不可恃。保此不懈。是区区之望耳。居家应接。虽不可废。若贤则上禀慈闱而已。不必太切切于家务。盖今日急先务。在于学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9H 页
业故也。幸须专读一书。而逐日作课。以期成熟如何。如得来顾。岂非大愿。而有不敢望耳。
答尹见心(乙卯)
岁新后未闻消息。方剧驰想。斗奴至。获手告。以审履新增吉。哀慰无已。况读书山房。恨好意之不早生。尤可幸也。好意虽不早生。既生后勿之放失则可以补复前非。此千万之望。
与尹见心
季明入京后有消息耶。京里薪刍倍贵。当寒迁徙。凡百何如云耶。念之不能忘。季明离彼后。每念君独居无伴。有许多可虞者。虽欲出谋发虑。以献良图。而诚亦难矣。吾意则唯愿君扫却多少事。为来会此地之计。而窃见君以奴仆之不愿从难之。吾不得而强之。保宁则利害吾不能知。而终觉重难。吾之计虑力量。终无可以有助于君者。只有一事。曾见彼中近村有名瓮谷者矣。如能借得一室。则吾欲挈儿辈一人往留之。朝夕之供。一依栖寺之㨾。日日与君相从。则君之读书有疑。可以问难。吾亦处静看书。不为无益。君须为我访问可借之处。如其索价则又当觅钱以送也。
答尹见心(丙辰)
承有会友辅仁之乐。诚所喜闻。来书既曰深知读书治己之为美。而又欲加百倍之功。免为中人之归。则自是而将有无限好消息。又岂有别般新奇者耶。但恐一时意气易得销歇。愚意则坚苦二字。恐当为对證之剂也。况此是朱先生临没丁宁之戒。岂欺我哉。宋兄奄至不淑。今日士类。岂易其比。痛惜之心。久而不已。季明日昨来见。盖隔以七年之久。而始得一面矣。丧次悲挠。不能尽款洽之情。甚可叹也。草草不宣。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09L 页
答尹见心(戊午)
前书多有自咎之言。岂不闻知得如此是病。只是不如此是药耶。彼中骚屑。今则稍定否。苟可寻得福地。超然于世外。则岂非良策。而但福地未易。轻动有戒。势须耐住见在之地。必至于不得已然后始可相时相地而为之前却。如何如何。二月华阳之计。能无他意否。其前若无他端则望践前约也。
答尹见心
闻时读孟子。孟子之言痛切。有时展读。令人气作。朱子所以有江汉秋阳之喻也。试于意思好时快读之。虽有未晓。平心阙疑。如程子之训亦可也。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10H 页
答尹见心
知欲作华阳之行。而其后无便。不能嗣音。为郁深矣。昨夕清乡族弟来言左右于数五日之前。历过渠家。而多带书粮。为过冬之计。固知左右勇于有为。而亦不谓果决如是也。如我孱懦善病者。羡亦何可得也。但闻中路马蹇。又欲迤入俗离云。行程远而费日多矣。未知即今方到何处。而行事无狼狈之端否。奉念亦切至也。仍想万山冰雪。游屐殆遍。此为何等韵致。晦翁所谓想来清气逼人者。真准备也。曾闻华阳洞中则岩栖斋最幽清可住。而冬节则必疏冷。且山深境绝。则或有虎患。此亦不可不存戒也。吾意则焕章庵宜于栖息。盖既有僧徒。可免孤危。居处亦必燠煖。凡百事势为便。亦必无人事纷扰妨于读书。望留意于老拙之言。勿犯妄动之戒。如何如何。左右自有奇气。非陋俗人可及。而特为奇气害事。殊没慎重周详之意。故缕缕至此耳。生几年经营此行而不能办。乃使左右先着鞭。杜门吟病之中。每怀高风。不胜忉怛也。顷书俯求笔子简幅。而无便不克奉副。而从人已发矣。计求此者似为山中所须。故适值清乡族弟便。作书于闵燕岐族叔。托令寻得左右所住处传之。盖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10L 页
闻此丈方为万东祠斋任故也。左右若在俗离山寺。则传去似难。而既托于此丈则亦必无遗失之患。故如是耳。壮纸五张则折为二十幅。细记山中景物及左右日间行事与思虑所及者。令我病蛰者得一览为快。而日日所读书起止。并一一录在。则亦可验工夫勤慢之如何矣。大中小简合三十幅亦呈。二笔送之。此皆文之所送于我者也。玆用分之耳。孟子读得百馀遍固好。而匆匆读去则遍数虽多。难见意味。每读必以孟子所戒鸿鹄者。为顶门针可也。朱子尝曰孟子当熟读。文义间虽有未晓处。姑且阙疑。唯虚心熟读。令其义自见。其终未晓处则相聚时对商为好。此则付签于纸头以置之宜矣。仙游洞,松面,大田,密岩等地皆遍踏否。欲得可居处。留眼看过。且审其形便为望。
答尹见心
始君之行也。欲住俗离或华阳云。意俗离则尤荒。绝远于家乡。必归到华阳仍住。故因便遣书于闵燕岐丈。托致书封矣。其后京便得见手字。有入俗离登云台。独坐空山之语。而无还向华阳之意。方知其尚在俗离也。日前闵燕岐之来参仲父祥事也。赍到所托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11H 页
书封。谓言专伻往问于华阳仙游等地。遍寻君之踪迹。而终莫能得。故还为持来云。然后君之留处俗离益分明矣。君之弃家远游。本非得计。而华阳则犹可。俗离则太荒落。独不念上贻慈闱无穷之忧念乎。朱子之于延平先生。其欲朝夕亲炙。岂有穷已。而犹以去亲远游为难处。则先生答以情理迫切处。当审其轻重而处之。盖以离亲为重。从师为轻也。君之今日之行则似不计轻重。而唯欲自遂己志。纵使读得许多书。苟道理未安则亦安足尚哉。况君文理未达。而直欲剧读。亦未必果能得力也。深可咄叹。
答尹见心(庚申)
向奉二书。许久不见答。方虞言语触忤。不免弃绝。乃于李生之回。获被手告。所以开示衷曲。殆无遗蕴。李生又以左右之意。细加演绎。已悉多少矣。第顷往寒泉。语及左右事。李先生为左右深加忧叹曰。吾辈之期望此人者何如。而向见其容貌举止。已无士子模㨾。只是杂流。天下之物。莫不以气类相从。以杂流处身。而居京城胶扰中。必有杂流从之者。当此险艰时节。以祸家子弟。自不免杂流。而又与杂流相交。如是而能免横罹于祸网者特幸耳。仍咄咄不已。吾亦尝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11L 页
为左右深忧者。而及闻此教。倍觉怵然危惧。且感叹其向人至诚。即解之曰渠于途中。有书于弟。以为李先生责教甚严。以为祸家子弟。居京辇交杂流。而能免者有之乎。心甚感服。不觉涕下云矣。先生闻此喜甚曰。吾意其不能领会矣。其言如此。则似能领取我眷眷之意。诚幸诚幸云矣。自是厥后。每昧昧思之。左右才识。固自过人。而特以不悦学之故。摆弃礼法。又不喜端人庄士。而乐与闲杂人从游。渐渍日久。发于面貌。使他人见者。目之以杂流。将不得与士人齿。岂非万万可惜者乎。顷书有入山读书之意。而左右顷年读书离岳。非不勇决。而但此后相见。只是旧日㨾子。果何所益乎。况今日色忧有加。非人子可离侍侧之时。居家亦似无大段扰攘事。且须净扫一室。日对方策。专以儒家一副当书。作为家计。寻行数墨。读来读去。使浸沉浓郁。睟面盎背。律之以醇儒庄士之道。而无所愧怍。则人岂以此等念虑。加之于左右乎。一念回头。自是大欢喜境界。何苦而不为此。至于转辗狼狈。终为下流之归乎。区区苦切之恳。不觉倾倒至此。幸平心细究。以察微衷焉。虽在市朝声利场中。自守能如此。则亦何必移家徙宅。往东来西耶。更惟加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12H 页
意自勉。副此愿言。
答尹见心(丙寅)
岁色垂穷。想君怀事悽苦。书至良慰。然怆念非一端也。居闲处独。动忍增益。宜有实用心处。何为而但作无益之悲耶。良可叹也。此中病忧。略似有变动。而大抵一㨾矣。吾亦以足疾不能作泉上会下之行。只掩门疚涕而已。人之葬圣人。即子夏之谦辞。而为燕客之但为观礼而来者也。既不赴葬会。而从而为之辞曰。此人之葬圣人也。不往庸何恨乎云尔。则是圣人葬人之外。观葬之礼废矣。岂有是理。二笔送去。
与尹见心(戊辰)
向者女婚之顺成。怆幸深矣。君有女已嫁。有子将娶。居然老成人㨾子。从此益懋老成人之德。实区区之望也。香木边一扇送去。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书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君宜聿修厥德。而其德又馨香。故聊寓此意于一扇。以冀朝夕动摇之际。常存而不忘尔。馀二扇可分与子与女也。困暑仅草。
答尹见心(己巳)
大功末冠子。礼有明文。则行之似可。而此则以期而降为大功也。非本服大功也。虽在大功之末。以情礼
贞庵集卷之七 第 412L 页
推之。而似或不可行。然礼者别嫌明微也。既出后则唯当以所后家为重。情理非可论耶。抑礼缘人情。终有可商量者耶。吾意则终恐其不宜张大。单加与不行。俱无所害。
答尹见心(壬申)
闻崔生之言。调度之艰。近来益甚。婢仆亦多散亡。将何以支遣。悯念不能暂废。但君穷居以来。意气虽若低垂。而心地颇能沉实云。此言信否。如此而困横增益。庶几可望。为之喜幸。此与柳子厚之贺人失火者相类否。第望于增益之道。益加意焉尔。
答尹见心
所苦可念。然方在少壮。二日程鞍马之劳。至于生病则何事可为。伊川甚爱表记庄敬日彊。安肆日偷之语。宜常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