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六
贞庵集卷之六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六
 书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0H 页
答金尊甫(庚戌)
益甫仲辉。自是难得人物。而遽尔止此。不知何故生此好人。畸穷夭阏。不克有施于斯世耶。元黄州在弟为至亲。而居适相近。且其人信义足仗。所以倚恃者不翅多矣。亦意外沦逝。种种伤惜。昨年书谕。悉出心腹。虽此懦孱。岂不感激。然既不能言下承当。则亦不敢遽相唯诺。日月稍久之后。始乃拜复。其时则亦不可谓全无好意思。而因循荏苒。了无尺寸之益。可以仰承至意者。以此愈怀惭恨。迄未有一书相闻。固意尊兄之有以致讶也。因此而窃有所甚不安于中者。弟本知识不高。树立无素。虽于警诲之及。不得不服。而一时意气。竟复销歇。今兄遽责以日新纯熟。则已极忸怩。又于李兄书中有笃实下工之语。其虚夸非实。又已甚矣。向衰之年。匍匐而归。凭依友朋之力。窃得过情之誉。岂非可耻之甚乎。窃恐尊兄所以爱我者。终不免为疢疾之归矣。此后则与弟往复之外。勿复提起鄙人之名于书牍之间。以践前书不烦人听之言。如何如何。斯言出于悃愊。而尊兄不加之意。则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0L 页
以鄙人之狷狭。而将有不耐得者。幸谅之。大学语类等。略绰看过。而于行处无所得。则何可谓之看过耶。明德云云。顷与伯春胡说及此。岂有可以反复者耶。已因伯春略闻盛见。鄙论误矣。此等头脑处。犹如是懵然。宁复有望于成就耶。愧甚愧甚。千万因伯春归。略此修付。方赴元兄葬。忙卒潦草。殊欠敬谨。悚仄悚仄。
答金尊甫(壬子)
弟奉亲粗遣。而身不完健。颓顿度日。怜叹奈何。拙笔本不堪篆刻。又年来全然抛废。而重违来教。试此污纸以纳。恐不可用也。盛文甚好。何容评议。文词视前似更进一步。此可见日新之实。钦叹钦叹。贤胤近又何如。所学加进否。此中儿少。亦不无荒年之毒。承示可发一叹耳。弟之前日之书。只据一时所见而写去。后来点检。无一语无病痛。盖知识偏陋。故意象局促。所自以加意于行处者。都是死法。又无非己私人为之所发。而全不见天理流行之实。以是而论人之病。真可谓自在泥涂。而议人上山矣。良足愧汗。不知兄前月之书。亦针砭及此耶。自此惠书。每指摘病处而教之则幸甚幸甚。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1H 页
与金尊甫
夏间拜书之后。绝然不承候。日前因人闻兄往来扶江丧次。因以暑證未平。殊剧奉念。而厥后更无所闻。虽消息之阻为可郁。亦意所患之遂至平善而然也。未知近日调摄诸节。果更何如。区区驰仰。殆不能一日弛也。扶江之丧。惨矣何可言也。顷年一见。虽甚草草。亦见其倾倒之多也。且其门庭间景色。有不胜其悯然者。归来耿耿。意益不怡然。不谓其奄忽至此也。其家丧病凡事。固尊兄之所宜主张。而其至诚恻怛感服人心者。有足听闻。窃所钦叹。而亦愿推之而益广之。存诸心者益诚以纯。发诸事者益光以大。以卒究久大德业。以慰朋友之望耳。弟奉亲粗安。宿患血證。虽未顿然减去。亦姑无发作之形。而日用间殊无勤笃工夫。终是悠悠时多。非不欲洗涤宿习。悉心从事于此。而旁无彊辅。苟且偷惰。一日二日。渐尔退转。顾安得数月于尊兄之侧。得以随时随处。警切提撕。以立其本也。惟望因书提及。就其平日病痛而痛箴警之。如向来一二书之为。如何如何。其时虽未能言下承用。而久久推绎。得其力者甚多。尊兄如不欲终弃。则幸加之意也。令胤学业近何如。今岁又大饥。艰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1L 页
食之患。视前将益甚矣。幼弱羸悴者。所见可悯。以此间儿少而为念于令胤者益切也。明年四月。欲冠儿息。每岁四月。一来骊江。曾承兄教矣。明年则必为此行。使弟得以迷息辱兄来冠则其幸何如哉。隔年戒宾。似涉太早。而预告其期。欲兄知之。乞留意也。
与金尊甫
谓兄所患已入差境者久矣。向得贤胤书。所示證形。犹系危恶。一念悬想。殆无已时。而顾无由嗣音。又未有夤缘得承闻处。其为郁结。盖非言说所能喻也。即又苔村人至。又见贤胤书。则复发之频。元气之败。虽多可忧。而疾势似稍衰减。由此而平复。可易期也。区区祷祝。又不能自已。仍念斯文之重。不绝如线。而吾兄之动忍增益。亦已多矣。天意似不偶然。以此为念于穷厄痛苦之中。益加进修之功。所存所发。愈见纯熟。则朋友与有荣矣。弟杜门奉亲。粗幸遣免。而才望其寸进。又已尺退。内自循顾。只是旧日㨾辙。每自兢惧。无地自容。扶江病患。似已向安矣。深幸深幸。
答金尊甫(癸丑)
承彼中盗贼饿莩。惊心惨目。此患大抵皆然矣。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弃子弑父之变。又纵横相望云。不觉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2H 页
骨寒毛耸。但此等变怪。系是天地间莫大之凶逆。传闻或有差误。而遽形诸言语。则伤时悯俗之意。虽君子之所宜有。辞气之间。恐失忠厚和平之则。未知如何如何。前日长笺所谕。先自猜疑盱盱訑訑等语。亦似太迫切。幸自点捡。如有过刚不中之病。则勿惮改之。若弟自不知时变。而迂阔粗略。则亦加启告。俾不至取败如何。昔东莱议晦翁以伤急不容耐。则晦翁深纳之。而南轩则又以为伯恭之言善矣。渠则却太耐事。每见前人交相砭切之义。不觉欣慕。敢有所奉质。而兼有以自反。亦望尊兄深察此意。凡有未安。勿论钜细。辄赐镌责。俾即知改。千万千万。
答金尊甫
前书末端有所云云。盖病蛰穷乡。不与人接久矣。创见来谕。而不觉惊心。或虑传闻之易差。而下语稍快矣。及见从弟。始得其详。自笑其迂阔之甚。而又叹其生丁不辰。备见无限变怪也。仪韶事。幸耶不幸耶。使穷独大夫人。得与相依。则谓之幸也亦宜否。
答金尊甫(甲寅)
稽颡再拜言。伏蒙尊兄远赐临吊。还税未几。又辱书存。感在心曲。居恒耿耿。而患无便人。报谢阙然。亦所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2L 页
歉叹。秋间手札。又复褫至。披复再三。有以见至意之无替。铭佩之私。非可言喻。向者金甥谓得奉拜则恨未附书于其行。近因京报。知兄以仲氏病患。留滞石郊者已久。而此亦承闻之晚。故未克嗣音矣。传闻仲氏所患。极其危笃。吾兄内而焦心。外而劳力。其情界之苦切。令人嗟伤。不审近日。證候轻重如何。顾无力势以助药饵。但有瞻系而已。尊兄则不至疾作。而忧患中较量徵验。如荥公之为否。每念此事既担在身上。则虽在至难堪至难处之地。把持运行。只是此个道理。更无别涂。而滚急之顷。此心先动。若不能自由。此固出于情理之迫切。而终是素养不厚而然矣。轻弱之性。常所自患。故因笔写去。想尊兄则不如此否。遇洙腼然苟活。忽又岁穷。俯仰痛慕。何所逮及。顾时日益积。而视息益顽。此岂复有人理也。痛恨痛恨。家兄积伤之中。患所谓二日疟者。阅四朔未已。胃气顿败。食物全阻。忧闷不可容喻。贱疾则夏秋来若去根者。月前又忽发作。服河车五六部而止。然眠食无减。岂有可忧。但因循偷惰。书册外工夫既无可言。而拘畏疾病。亦不能熟读一书。精究义理。日用所为。无非俗事。若此而苟图延活。惟恐其疾死者。不知果何意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3H 页
义也。蒙谕不虚心之病。仍以自己所见印證。则吾兄果觑破其病根。而劄着其痛处矣。此固就寻常酬酢间发见者言之。俾绝其将迎之私。而苟求本领所在。则亦莫先于虚心二字。朱先生亦以虚着此心。谓在于戒慎恐惧之先。又以虚而待之。为最先工夫。又以虚心观理。为当守四字。舍此而又可他求乎哉。自承兄教。诚欲洗心从事。自见得力处。然后请兄临见。日察其用工与否。而继施以当下之良剂矣。顾缘心放已久。收拾实难。且复熟习易流。机械易拨。少有撞着。旧病依然。如得朝夕于尊兄之侧。则或有观感变化之益。而此既未易。则但有慨恨而已。承以哀恶之不能中节为患。既知病所在。则以兄敏勇。克治似不难。而以愚思之。变雅之哀怨。离骚之愤懑。虽出于性情之正。而使孔子孟子而遇此境界而发此咏歌。则其措辞命意。果如是而止耶。以是而言则离骚变雅之作。虽未尝不出于正。其于圣贤中和气象则大故悬隔矣。吾兄既以圣贤为师。则恐当以涵泳中和。变化气质。为第一义谛。此等虽不害于性情之正。亦在所矫治之也。又有一说。吾兄尝读得乐记至千遍之多矣。声音之发。由于气机。人之气。与天地之气。未尝不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3L 页
流通。则声气之发。所当慎者。而自古好为歌诗者。以和平之语难工。悽惋之辞易感。故习为悲叹激切之响。以抒不平。及其久而打成一片。则耳目之所接。心思之所存。亦莫不在是。其或遭罹变故。涉历忧患者。则日用语默。无非痛哭太息之意象。此个意思。常存在胸中。则所值于外者。亦岂有吉祥可乐之事哉。天之命吉凶。虽不敢知。而大意则亦可如此看矣。古圣人遭大变故者亦多矣。南风之诗。五弦之琴。是果何等气象。夔夔然存恭畏之心。荡荡然无顾虑之意者。是果何等时节耶。今不以是为则。而顾以屈平巷伯为终身归宿之地。则屈平巷伯。非不贤也。其为终身之师则知其不足矣。兄试以是思之如何。躬所未逮。而欲广兄意。有此葛藤。还可愧仄。五行各具五行。未能考见。而水火亦就用处观之。则可见其各具而相为用也。然此特浅言之耳。恐未中理。兄如思得精微之义。则还以见教幸甚。困知记二册付纳。尝一览观则颇有可商量者。恨不得质之于兄耳。中庸辑略。此有他件。久留不妨。此书则翻阅熟后还之为望。因困知记而逦迤观退栗诸先生论人道心处。则圃阴集中以陈北溪由理发由气发者。为正当文义者。恐得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4H 页
其要。而能感之气所感之气一段。不能无疑。尊兄平日看得如何。乞赐示教。从弟适来还京。灯下草此付去。万万不能悉究。所祝忧患遄已。进德日新。
答金尊甫(乙卯)
曾被辱札。反复教告。为赐甚厚。佩服不敢忘失。自省之语则发之轻易。而践之甚难。献忠之意则言之阔大。而味之少实。此方自以为愧。而尊兄于责人也则甚轻。虚己也则甚谦。所以指教者。或发人之所欲言。或警人之所易忽。至于名理之讲。亦不以愚暗见弃而猥有及焉。此心感幸。岂容言说。仰喻困知记则所教一一契勘。所感能感。愚之所疑。在于所感之气一段语。尊兄更须详看。涣然不疑然后。又以见教如何。本欲悉献所见。而数月以来。心绪错乱。不能措意于此。且往复之际。容易说破者。便没滋味。故又此发问。此非自以为有知而秘惜不出。诚以蓄疑深然后听言易也。五行各具五行。尊兄以为水火上推不去。所以金木上推得去者。更以示教如何。贤郎好归去否。乍见颇似瘦黑。而骨干则坚壮矣。甚慰人意。
与金尊甫
阅人心道心辨。见其以北溪说为归宿者。诚为的当。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4L 页
而但所谓所感之气。形气之谓也。(止)道心则灵觉之气。不待形气之气而动也。此数语不能涣然无疑。盖以能所言之则能感者心。而所感由于义理则为道心。(如恻隐羞恶之类。)所感由于躯壳则为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今曰所感之气。形气之谓也。又曰道心则不待形气之气而动也。谓道心不由乎形气则可。谓之无与于所感则恐未安。故前日敢禀所疑矣。尊兄更以此思之。但遇洙本来蒙陋。读书又不多。若于文义。初不能解见。而妄生疑惑。则只待尊兄下一转语而旋即释然矣。五行各具五行之理云者。欲于用处观之者。盖五行之理。微妙难见。以善言天者。必验于人之义推之。则仁之具义礼智。若不可测。而上蔡羞恶之发。恻隐恭敬是非之端。相次而见。于恻隐之发则他三者又如是。恭敬是非。亦莫不然。以是而论五行之用。则于其用处。动辄相须。(如水之壅决。必须畚锸甾土之属。煎熬必须釜鼎薪火之类。)其一行之兼四行。隐约可推。盖五行一阴阳也。阴阳虽截然有大分。阴之上又具阴阳。阳之上又具阴阳。则五行虽各一其性。一行之各具四行者。又何不可推之有。然此系玄奥之理。鄙性迷闇。不能究索。康节书亦不能考检。而徒据一时浅见。以对枉教。此深可愧。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5H 页
聊发妄言。仰请明谕一一剖析见教。千万之望。因是而又有愧恨之端。请复陈之。朱夫子尝与何叔京书。有曰道之在天下。天地古今而已矣。其是非可否之不齐。决于公而已矣。(此以下皆可考。而文多不能载。)又有书曰中间一书。却尽有病。殊不蒙辨诘何耶。此等处常所爱玩。而遇洙前日书中秘惜不出云云者。意甚浅陋。其后追思。亦自知之。而答书之来。曾不及此。虽于辞旨之间。略绰有警切之意。终不若痛加指摘之为明白直截。此实遇洙从前日用微细之间。不能翕受人言。使诚心相爱者。亦不免疑难次且。虑其无益于责善。而反伤于面目也。此固不肖之所由致。而亦愿尊兄洞悉此意。此后遣书。不复稍存彼此之迹。卒有以发明朱夫子交际间虚受之美。岂不美哉。所欲开宣鄙意者。不止于此。亦有一二可质于高明者。而平居自不能无酬应。不能录在一纸。以俟人便。及此有便。又复忙遽。卒卒不能尽意。殊可恨也。旬后欲往住牙山石堡村。盖此即尹生一复所居地。而尹生同居族兄又还京里。渠方独居。益复懒废。遇洙欲往留数月。与之修业。此若于尊兄西上之路。不甚迂回。则历入相见恐好。第入思量如何。令胤书比前似加进。又颇有真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5L 页
切奋发之意。不知近日又如何。万万拨忙只此。
与金尊甫
五行说。近者偶阅朱子大全黄商伯所问有及此者。而先生所答。似有脱简。此甚可恨。末端三条皆善云者。似不以商伯之言为不是。而又令并考于横渠之说。横渠所论五行则水火与金木。又不可以一例看矣。未知于何归宿耶。抑彼此不相妨碍耶。如盲摸象。亦知无益于辨论。而既发其端。故又此及之耳。
与金尊甫(丙辰)
去腊拜书之后。遂不得嗣音。已至半年之久。不惟信使稀阔。为可怅然。顾缘因循惰废。虽若有凭风致书之路。而辄不能自力。盖其日用事为。无不如此矣。愧惧如之何。春间岭南之役。归见金甥。渠新自座侧。谓尊兄有羡于遇洙。此盖不闻中间狼狈之状。而虚为此念想也。缺陷界中。安得如意事。然一番疏快。亦自有之矣。疏斋夫人奄尔弃世。念其更历百变。厌世久矣。一朝翛然。何恨之有。独于死生之际。实有无限烦冤。如老兄少长依止。周旋于患难之中者。其何以为心。况人物世道之变。又有桑海无穷之感耶。想今窀穸之事毕矣。尊兄亦已还反旧庐。寻理书册耶。毒热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6H 页
似无前。调摄之节。得无不便。而痎祟不作已久耶。前冬偶献所疑。获荷明谕。所以为警于迷滞者。夫岂少哉。五行说。鄙言只就影响说去。及承来教。其高明博大。实令人有望洋之叹。尊兄何以包得此许多于胸中耶。当俟遇洙知见稍长。更看如何。而此则似无容议。至于道心云云。虽蒙剖析见教。终未明莹。此遇洙见不到之故也。惟当极意反复。以归至当。而此非大体所系。只是下语间得失。不必径加辨论。惟此精一上大根本大头脑。为日用至要。为终身事业者。或存或亡。甚至于怠忽放过却许多时节者有之。(如此下语。犹属过恕。)此为无限惭惧。奈何奈何。前日之书。盖尝以往复规砭。有望于尊兄。而既得来书之后。更未有反复。其怠于为善而疏于省己如此。此深可叹。令胤所问疑义。亦久未报。固以所见不明之故。而此亦怠废之一端也。稍得暇隙。执笔临纸。则暑气如蒸。流汗不止。仅此草草。万万何能究悉。
答金尊甫(丁巳)
 示喻致中和章句。自戒惧而约之。为静之初。至静之中。无所偏倚。为静之极。然则静之初。尚有偏倚之可言。而静之极。方始无偏倚耶。或自静之初。已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6L 页
无偏倚耶。中间以至于三字。似不无层节云云。
若有偏倚则已属乎动。岂名为静。静之初。虽无偏倚。如杨子江宿浪者有之。宿浪虽息。犹是不稳在。必待静之极然后稳帖得久。无一毫挠动。又能镇守此境界而不失。则方可谓之致中。静之初静之极。其无偏倚则一也。盖亦有浅深之别也。以至于三字。则不当止于至静之中而当止于其守不失。盖所谓戒惧而约之。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者。所以言中也。所谓其守不失者。所以言致中也。此亦以其浅深轻重而言。似非有别㨾层节也。
与俞清甫(直基○甲子)
秋气日深。伏惟孝思感时。益复罔极。履玆新冷。气力一向支福否。曾闻美疢为苦。久未复常矣。近日则又如何。区区不任驰仰。某杜门吟病。仅保形壳。而亡兄再期之月。在于冬间。时序易遒。忽已秋半矣。怀绪怆痛。益难自聊。奈何奈何。区区贱微。得托于婚姻之末。嘉事顺成。私心窃自欣幸。而顾以病蛰之踪。废断出入。不能往会于行礼之日。尚未见婿郎面目。此人情所宜闷郁也。近间调摄之候。如或向歇。而子弟不难于数日离侧。则鄙家诸眷东归时。许令婿郎偕行。俾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7H 页
妇翁女婿得相识面。如何如何。僭易及此。第深悚仄。
答俞清甫(丙寅)
鄙家宗孙。既入京从宦。顾此踪迹。亦不必自阻于城闉。则时节祭祀。亦当往来无间。而特以频经世祸。重以丧威。乍到旧居。不禁辽鹤之感。且居在墓下。自有伸哀之所。以此虽值丧馀。只得仍处旧庐。不复有变动。情理虽切。亦无奈何矣。
答俞清甫(癸酉)
所谓语嘿之宜。今无可论。诸老先生所已行者。亦非敢拟议。而第念出处两端。是人之大节。而身不出而言出。终非处者之义。恐来教得之矣。本自愚昧。又无所取正。而蒙此思量见谕。其为感幸多矣。
答俞子恭
昨见尊兄与儿子书。年月下书以弟某。窃怪兄行事近俗也。俗人畏后生讥骂。或多如此。而尊兄乃于儿子用此例耶。尊兄于遇洙。既讲兄弟之义。而又复称弟于儿子。则长幼之伦。岂若此耶。以梁松之贵势。而马伏波受其床下之拜。古人之不轻贬己也如此。非欲自尊。盖亦畏义也。区区常钦叹伏波此事。今于尊兄则不能无不快也。偶有所思。不敢自外。有此布闻。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7L 页
想亦俯谅也。
与尹老彭(乙未)
即候兄启居。窃闻兄以老亲意。欲招工人作乐。此在情私则然。而目今朝野忧遑。有倍日前。或将有复始起居之举。则弹丝吹竹。不但大骇人耳目。于心岂得安乎。固知兄不忍强拂老亲之意。以为一时取乐。无倍大义。凡可以慰亲之方。当无所不为。以助暮境之欢。而君子于其所不安。不敢一日居也。则岂可以小事忽之。若其关系则亦大矣。亲意虽以为无聊。若极陈此意。则亦必许可。如何如何。放榜日若或与今时无异。而欲设宴动乐。则弟亦不敢进。幸商量而教之。
与尹季明(敬哲○甲辰)
内丧几筵上食事。归与家兄语及。则以为用肉固宜。而朔望殷奠则限葬前废之似当云。幸商量而取舍之。官衔则内外职同品者用内职。司御既是荫官清职。而且与判官同品。则当以司御书之于圹中铭旌云。此言亦如何。若以判官书之。则书以汉城判官为可耶。
与尹季明(乙巳)
时事想有所闻矣。上圣聪明。诸冤毕伸。而吾辈之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8H 页
隐痛。独无异于前日。天耶人耶。直欲裂冠入山而不可得。奈何奈何。
与尹季明
闻顷日疏决时。有一依泮疏施行之 命。兄亦闻之否。 德意虽厚。幽冤虽白。往事祗益悲伤。生者祗益感痛奈何。季信兄若将有为。而不克有终。亦可叹也。
与尹季明
致祭日子。前日兄之所报于公理者。从兄皆未闻知。弟以初八定行之意言之。已报于该曹矣。官教则吏判丈书之。并草本送呈礼币。今番诸家所行者。只称家有无而为之云矣。祭文则托之徐汝思矣。四贤祠今方刱造。因大臣收议。以并享为定矣。改题则书以显考与亡子。俱为未安。致祭时具由告辞。而勿为改题为宜。李凤祥果亡命自首。自 上特命除职云。令人奇异惝恍矣。
与尹季明(丁未)
乙复来此。未必有益。而欲限以一二年尽此心无憾。然后虽归去无妨矣。此身今适安闲。日气又未甚寒。幸望商量而津送如何。已试而不见效。宜不敢有此言。而区区之意。亦不能自已。可蒙谅之否。为迎乙复。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8L 页
起送世奴。
与尹季明(己酉)
江舍颇爽豁。暑中栖息获便。适见心来会。亦慰孤寂。所谓懒證长于渠者。自不能免。故不能舍其田而芸人田。而迟以岁月之久。则或能渐有所胜耶。第欲令尽废凡百人事。只从事于文字。未知渠能耐受此苦淡而不背去否也。
答朴士洙(圣源○壬申)
俯询礼疑。此岂懵昧所敢臆对。然既辱问。略献愚见。盖前丧禫之不可行于后丧中。以其不忍于凶时行吉礼也。今但问祥后禫前之人。为丧人耶否耶。其自称则曰孤哀。禫祝则曰夙兴夜处。哀慕不宁。不可谓非丧人也。且澹澹平安。始言于禫祭。岁及免丧。始言于吉祭。而祥后则无此等文。今以祥后故。便处以没丧之人。而辄行前丧之禫。窃恐其未安也。鄙意既如此。而甥侄金献材颇熟于礼学。故使之成出一段答辞以来。则其言如此矣。辄此奉呈。以备一览。惟在高明商量而取舍之耳。毅甫不意奄忽。老亲情境。诚有不忍言者。恫怛奈何。
答朴士洙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9H 页
示谕缕缕。披复感叹。久犹未已。然此事有不可以轻议者。草成状德文字。虽不当一日缓。苟或托之匪人则其为未安。反有甚焉。窃以平日谊分论之。则虽负土起坟。犹当不计力微而为之。至于此事。万万知其不可矣。常谓泉门无状德文字则已。苟使有之则惟执事可当此责。惟愿执事一意担夯。收拾文迹。及今编次。以为永久之图。有不可已。区区微衷。反以此奉勉。亦庶几俯谅也。
与安国宾(重观○己未)
渊明种秫何害。而苦被微官之缚。未倾一盏。终亦以酒见黜。所谓求全之毁也。好笑好笑。菽麦诸贶。良荷眷意。而乞贷于递罢之际。未救其饥。穷儒薄相类如是。自笑奈何。
与安国宾(己巳)
昨蒙盛眷。携子佩壶。宠临于樵牧之社。此意非比寻常。私怀实深感佩。而顾数年以来。病益深酒户益窄。杯行四五。便即昏倒。及其晨起。宿酲未已。旋晕有加。相对从容。政好质问疑义。而不免蹉失。吾辈老境一会。亦自难得。而乃其留恨若此。殊可慨也。不审日间静履益胜。遇洙穷居如昨。无足言者。欲专一伻。以修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79L 页
候问之仪。而政此农节。势有未易。玆因场便奉书。不知能免沉滞否。
与韩泛叟(命舟○乙丑)
一日邂逅。几年离阔。寻常怀仰。未能已也。比日暑雨。伏惟闲居味道。日有超胜。区区仰慰。遇洙丧病悲恼。苦无佳绪。而徂岁骎骎。忽已过半。百感婴怀。殊难聊遣。奈何奈何。日昨闻沂院士友之言。本院将以院长下教。设行讲学一事。而令弟与闻。顾此杜门病蛰。未尝与乡中人士往来相接。则虽欲劝谕。其势末由。独念高明素为一乡之望。而又不喜出入学宫。今若一出而图成此事。则人必有信服而从之者。苟如是则区区亦当勉竭罢驽。相与周旋。不然则以区区索居而无相识。何能收合士友。卒有成就也哉。窃以书院讲学。自宋之岳麓白鹿而已然。废置不举。实为斯文之缺典。今幸有此几会。而乃此院可否之决则惟在高明。更须深念而亟许之也。千万末由面讨。书不能尽意。良可郁郁。
与金刚伯(履健○甲子)
官籴之纳。不宜后人。而平日性缓。每事不免迁就。不独以贫之故也。今使兄认此艰辛之状。而有此委曲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0H 页
区处之举。诚甚惭赧。兄之此意虽厚。弟之不敢安受。亦事理然也。朝者家奴以一包米输去。幸命官人受之如何。
与金刚伯(乙卯)
赵斯文绥辅氏之为弟从叔。而其人之不可不加礼者。前书仰及。蒙兄即伻问。又颇有以礼相接之意云。实为感佩。即者其从侄来言。此叔方以议送状头之故。见过至重。俄者忽有风宪督现之令。而辞意颇严。将有无限不好光景云。极可惊心。观其议送措辞。则大抵略闻 先朝故事。以为国家关防不可削弱。而百馀年世居之土。移属他县。则非士夫之所愿。畿邑则田赋轻而杂役重。湖邑则田赋重而杂役轻。此本轻重相参之意。而今使湖民猝为畿民。则田赋既重。杂役又不轻。此则又非小民之所安云云。而无一毫侵碍于阴竹本官者。似无见罪之端。而兄之欲加严惩者。必以栗洞一面本多士夫。士夫煽动躗言。小民视效。则他日官长虽有命令。为土豪所沮。或不能行。故必于初头立威而不示弱。俾从令如水也。此亦为治之体。何可非之。但此在立法之初。故人士创见而有所不安。骚然而不知止。为官长者静以镇之。亦一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0L 页
策也。一面人士俱怀不肯而无敢倡焉者。不过近世人情。自营己私。多占便宜。不欲首事而已。虽似安便无事。习俗之所可慨然。而此叔则不然。无拘挛苟且之态。故虽为议送状头而亦不辞避。此则可取。非可罪者也。况此叔平居慨然以当世得失。经纬于胸中。深见关防重镇之不可毫分损削。又闻前辈绪论。以为此当为后人之所宜遵守而不可改也。为国家虑者至切。而非特一人一家之私而已。此等处乃其所长。而亦有所谓任底意思多。故弟或规砭。而此叔则每以老生贱儒讥弟。如龙川之于晦翁也。其为人本自如此。只可待之以度外。不可责于绳墨之中也。此非弟为此叔游说也。观人之法。取人之道。大抵如斯。兄何不宽假之耶。且此事亦或有终竟难处者。盖闻状中人数颇多。而皆是士夫云。数多士夫。欲加重治。则必不屈首而受罪。非但诛之不可胜诛而已也。欲于其中摘发首倡而罪之。则首倡士子区别治罪。虽以人主之威。亦有极不容易者。盖多士齐起。各称首倡。故不但终不能区别。景色亦有大段难处。观于已往之事而可知也。朝家命令。尚有不行于士子者。况以忠州之民。才属阴竹。命令之降。不过数朔。而遽欲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1H 页
以严法重绳。则必不安受。而或有击鼓诉冤之举。则展转支蔓。将至于何境耶。此则非赵叔诸人之言也。乃弟私忧过计之切也。未知兄以为如何。此事恐不如初头解散之为安稳。兄既下令而不可中止。则先以此事问于风宪。以为果有呈议送之举。则即令觅入议送草本。观其措语而后。语之曰吾闻议送中有侵逼官门之语。既为城化之间。则事体不当如是。故欲为重治矣。今观状草。颇异所闻。今姑置之。而后有侵逼之事则当以侵辱土主之律。重绳之也。如是则恐合事宜。幸兄深留意也。
与宋晦可(丁巳)
睽离之久。忽此岁尽。恋思悠悠。殊不能歇。逖闻尽室入峡。此盖时义然也。曾拜先兄主于此地。见其峭壁深江。篱落萧然。至今如在目中矣。前人经营。以遗其后。而嗣守之责。乃在吾人。其相时而动。不失出处晦明之义者又如此。侧想高风。每深羡仰。适忙扰未敢问。近日用工节度何如。所读书册为何。愿于回帖详及。
与宋晦可(戊午)
每想移寓之后。境界幽清。工夫静专。有不胜其可羡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1L 页
者。而无缘相就则第增浩怅而已。遇洙前月初。宿患风痰之症猝又发作。昏仆移时。幸而得苏。自后惫劣益甚。不离床席。似此气像。终不可以复为完人。书课之废。亦已久矣。意绪益自不快。且自尊甫逝去。悲伤悼叹。忽忽无人世念。岂料斯文之厄。一至此耶。其孤羸弱已甚。而所值境界。又非人理所堪。何以得扶持耶。念之哽咽。实无以为怀。奈何。前书所往复。果得长城丈之诺。而蒙求蛾述。已有头绪耶。更未有闻。深可郁也。人不能疏观大体。则以小仁贼大仁。每每有之。古今多如此。亦将奈何。大心入仙游洞。已刱屋役。今春欲自华阳转入仙游龙游之间。得与晦可相聚。得十数日而归。而行期既迫而疾作矣。仍遂废然作此寂寂。穷命之不与好事相谋。类如是也。晦可闻此。必为之一叹也。
答宋晦可(己未)
前秋蒙惠手书。且示以先清隐堂兄主遗事状志及瓶泉图志遗墨两帖。披玩以来。恍若平昔音容。奕奕在前。而九曲灵源。去人不远矣。怆然感集。冥然意会。摩挲累日。不能释手。顾自幼小。蒙幸于先兄主。以至中年。阅历世变人物既愈多。则怀思德行才猷为愈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2H 页
深。今于状德之文。托名为幸。岂敢以不文为辞耶。已与士行言此。敬留之矣。但年来疾病危苦。一味惫顿。都不能读得书。不惟心地茅塞。无以精思。兼且笔路荒涩。无以缔辞。要之本是根钝。而又未有的实用心处。一为疢疾所困。便觉无安顿田地。如以此个意思。强欲濡笔。则既不能自尽吾心。又岂可以恔孝子之心耶。终恐彼此无益。而反有歉于大事。故迟徊迁就。讫未能下手。第欲于疾病稍退后。读得一般书。以俟知见稍进。意思稍通。始敢承命。未知如何。至于记文。意亦如此。非敢缓忽。实出真切。可幸蒙谅也。遇洙杜门松楸。粗保病劣。而仲父缅礼既成。祥禫亦已次第过了。典刑日远。依仰无所。痛慕之怀。既无穷已。又此岁新。百感交集。无以自聊。奈何奈何。自馀迟暮之慨。穷庐之叹。尤有不自胜者。相爱者庶或知之也。南游云云。寒泉从氏将以春末一入鹤泉。而遇洙疾病畏约。不免以四月初离此。追及于山中。啸咏数日而归。晦可瓶泉之计。亦果无纬繣。而相从于泉石之间。诚叶平生所愿。但此等准拟。易归闲话。故姑欲閟之。而知者已多耶。惟望晦可嘿而成之也。瓶泉图志。有以见先兄主料理规画。曲有条绪。而晦可既有堂搆之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2L 页
责。修葺往来。诚得事宜。而但恐地远岁俭。力未易从心耳。遗墨诸件。奉玩怆涕。士行言晦可欲令遇洙书题目于册面。佛头著粪。固所不敢。而第欲于日煦稍舒。病怀稍畅时。得暇日试墨。但题目未得可者。若致误了。诚亦未安。幸思其可者。一为示及。如何如何。向来坠伤。追思可惊。禅房温书。令人耸听。曾见高隐。一似山房。宜无人事之扰。而犹复寻得静处。可想境界之殊绝。课业之富有矣。顾此居家淟汨者。羡亦何可得也。值此的便。不觉倾倒。而目疼神昏。未竭底蕴。亦甚胡写。可以意会之也。
与宋晦可
此行周观华阳仙游诸胜。昨到瓶泉。水石清壮。轩窗明洁。实叶素心。爱赏不能去。且士行曾以鄙人之欲处岩栖为念。谓瓶泉四作复室。虽冬可处。其相念之意可感。而及见果然矣。又得贤昆季作主人。读书于此中。则诚为平生快事。故欲数月栖寄。迫岁始归。然留此便否。须得晦可面商然后。可以完备。又见此屋亦似有修理未毕者。卒然留处。或致龃龉。此行初拟宿留于华阳。故若干行装置诸焕章而来。今方还向华阳。转入俗离。自俗离又迤到于此。为过冬之计。今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3H 页
日当宿内仙游洞。明日还焕章。更留二日。十六日始向俗离。晦可若欲相见则来访于焕章。仍与同入俗离。还到于此则固幸矣。如俗离曾所历览而不欲入。则直还此中。修理轩楹间疏缺者。以待此行之自俗离迤到亦好。幸试商处如何。
与宋晦可(庚申)
坟庵之役。遂已告讫。此既非园佳志荒之比。而人事之所当为。则固不必以书课之间断为深叹。况于事役鞍马之间。亦必有收敛警省之功。今又了事而归。重寻旧课。则意思当益超然。为之羡叹无已也。遇洙婚嫁既毕。丧馀之日。又已次第经过。即今便可携孥东归矣。但数月胶扰于京里。耳闻目见。无非漆室之忧。应接差繁。悔吝随积。不知归到旧栖。静处几许。而能收拾此心神也。
答宋晦可
自离瓶泉。俗累淟汨。意思常不快。时或闭目默想前游。清泠之响。若与耳谋。稍觉醒神。今承入山逍遥而归。又以前韵有此贶诗。三复感叹。怀不自已。强拙拚和。以致谢意。兼寓怅然之怀耳。任仲思居近。时有往复。而自以无实作。不能资胜己之益。亦可愧也。近观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3L 页
仪礼。于其节文度数之间。亦多未晓然者。良可闷郁。未知前日于此书工夫如何。
答宋晦可(辛酉)
曾见气禀过清。而膈痰有祟矣。承隆寒以后。见妨读业。凡病着根则难除。自此倍加调治。毋使滋蔓。千万之祝。至于来示中实不知生之为乐云者。虽出于忧慨叹惋之意。辞气太过。与夫朱子所谓光阴几何。而糜弊于事役道路之间者。同一意思。而言语气象不侔矣。敢贡愚见。幸试留意。遇洙病躯。经寒粗幸遣免。而依庇桑梓。又见新年。孤露情怀。益增感痛奈何。仪礼工夫。全然疏脱。适幸任仲思在近。时质所疑。而自以懒散。书课不立。不能逐旋发难。如是悠悠已多时月矣。愧叹何言。
答宋晦可(甲子)
日昨便中。获承佥札。所以反复教告。本末殚尽。区区披豁。不容言喻。窃尝闻春堂先生平日遗教。有曰人间万事。莫如有好子孙。每诵味斯训。惕然感奋。实欲无一毫不善以仰称当时为子孙眷眷之至意。在弥甥犹如此。况本宗子孙乎。在浅弊犹有此心。况以晦可兄弟之贤乎。今日吾辈疑谤。固亦有无妄而致者。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4H 页
终是语言不讱。诚信未孚。车鬼市虎。辗转至此。尚可谓能淑其身。以无负先生所愿于子孙者乎。每念至此。怛焉痛心。岂有颜面更向他人。以明自己之无失哉。日昨君会书至。以为前冬一书。忽然大播。峻激者瞋目扼腕。浮薄者恶言相加。止泊无期。愚答之云念昔乙酉。斯文之变怪亦大矣。我先君子至诚调剂。终有和平之福。吾乃今日身入其中。为推波助澜之人。不肖如此。夫复何言。然流丸止于欧臾。吾既无立彼我较胜负之心。则流言之止。岂无其日。君不必为我深虑。亦不必为我分疏也。愚之今日向人言者。只如此而已。当初鄙书固不必秘讳。而亦不必腾播也。就使腾播自初。全篇尽出。则见者当知其两砭后人之胥失。要息今日之争端。而今于半篇先播。诋诃溢世之后。追出全篇。以自解脱。既区区之所深耻。而亦知诚信未能素孚。无益于不信。而重惹纷纷也。目下着实行持之方。惟在自修无辨四字。愚愿与晦可兄弟交勉之也。抑尝窃以为春堂先生最慕延平法门。今就年谱诸书而想象焉。则其语默动静。端详闲泰。于深潜温粹之中。有劲直刚方之气者。实有彷佛于延平气象者。而微言奥旨。不尽表见于世者。以门下诸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4L 页
公未有朱子之大贤故也。今晦可兄弟。既承继家学。则必须力学有得。益明先生之道。而为先生好底子孙。以酬先生平日之所望。则先生必肯曰余有后矣。且愚于两先生门阋墙之变。常有不胜其痛恨者。夫黄溪有大师。汝辈宜往从游。与高山仰止。尤庵可以当此者。非先生始终爱好尤翁之至德懿行也耶。今以先生子孙与尤翁子孙。自分彼此。无异秦越。是岂体先生之遗意者耶。愚本知晦可兄弟于此。未尝亲犯手势。亦颇以为大段不幸。而特于往来交搆之徒。未能痛加斥绝。使人起惑。此区区所深闷。故曾与晦可言者。不翅屡矣。今日纷纷。亦知不系于此事。而究其终则必将同归于此。其流害所及。何所纪极哉。此晦可兄弟所宜长虑却顾。而亦以告语诸兄弟亲旧。俾亟改图也。晦可闻已南下。可幸。士行之黾勉禄仕。盖欲得一县。以为亲养。且其才学足以施泽于雷封之内。故常愿其早出宰山水之县。而愚亦时时相就。以修真蔡故事。不幸有今日之事。将捲还故里。区区实深怅懊。然弭谤敛迹之道。此恐十分稳当。盖瓶泉涂谷。最宜庄修。兄弟连床。自为博约。以阐明先生之学。而时就竹里。弹琴咏诗。以宣堙郁。(曾于涂谷见竹里小屋。问于晦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5H 页
可。云是士行弹琴处所也。)又以怡愉容色。奉侍晨昏。则安仁閒居之乐。亦无足羡者。岂以穷山极峡。而有所不便于奉亲者哉。古人有云盖鹤发久相安于半菽。而鹪栖只愿借于一枝。此言诚有味也。凡所以自修者如此。而于世间悠悠之谈。略不留听。虽平日习熟之人。苟以往来交搆得谤者。令其且勿寻访。亦劝其深居自修。以待谤言之息。实爱人以德之义也。今此晦可兄弟书连纸累牍数千百言。或相镌责。或相晓告。诚有可以反复者。而愚之前书之失。既由错本之得看。又以传说之信听。而书牍间又不免有差误处。来谕诲责是也。愚欲自今闭口不复言此。而区区本意又不可不使晦可兄弟知之。故此布闻。庶或见谅也。不宣。
与宋晦可(丙寅)
新除实协士友之望。此正 贰极亲近正士之时。未知出处之间。定算安在。窃愿承闻议论之末尔。深山微雪。境界益萧然。近日书课之富。可以想知。未知所了得者为何书耶。索居衰懦。每深羡仰。此中杜门如昔。无足言者。而顷遭四岁幼孙夭戚。衰门子孙。本自鲜少。渠亦生得绝佳。衰境提抱。得以娱怀。且期渐次长大。授以书籍。忽此失之。情之所钟。痛惜难忍。奈何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5L 页
奈何。向者因女息所投示。得见埙篪诸什。盖渠念其父穷居无憀。意其见此则足慰愁寂也。不论声响平侧。而遇境直写。文字工妙。事情真切。自有把玩无斁者矣。所要和篇。不但本不能诗。兼亦意思零落。无以副来意。可叹。
答宋晦可
春初伯氏惠问与前冬慰状。一时并至。哀感之馀。大慰积阻之怀。即裁答将以入便。而京便绝罕。旋有岭外之行。还栖属耳。以此阙然至今。寻常恨叹。向来台职之除。虽辞气之末。亦似有昌言。而侧听逾时。竟未有闻。则时或逢人问以某之辞疏已上。而其疏有何语耶。其答以为台职变通之故。未及下谕而见递。辞疏不果上矣。区区窃叹国家所以待贤士者如此。而朝廷夙夜之臣。亦未有为之一言者。诚为慨然。鄙疏留藁。何为俯索耶。此不过陈其不似之实与疾病垂死之状耳。此何足观。而依㨾二字恐欠诚实。如何如何。所被辅养之任。元非可拟议者。则抵死辞避之外。无他道理。故方以积费撕挨为惶惕。册封之后。不烦一辞而自解。实为万幸。
答宋晦可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6H 页
慰问之答。缘此病昏。迁延日久。日昨京褫。又承今月初旬惠札。以审入春以来。侍奉一向安吉。荷慰深矣。台职之除。次第宜尔。如仲思之贤。已自咨议之初。勉以献言。则其于此职。冀望必切。而若区区从前自处之义。则惟其猥列于此选。职由父兄遗荫。非以留心经学。则其所自处亦当以先荫子弟。悉暴情实。以祈刊汰。故前后辞章。皆是数行请汰之语而已。其他则或陈其情。或言其病。以是为究竟法。而终是自待苟且。故所言亦苟且。其源其委。自宜如此。至于尊之以先正家传之学。世皆期之以经行之士。则与区区自处之义。煞有不同。来示所谓悉陈古人自处之道与时君处之之礼。甚合鄙意。其谓不可张皇者。未知何人之言。而恐其不然也。若其从众例让者。则只区区如是则可耳。岂尊所必为哉。此言实出心腑。毋视以彼此推让之例谈也。区区前后辞本。例皆草草祈免而已。本无可观者。而数年前言情言实者。文字稍多。而此则曾谕以经览矣。今亦不复投纳。必当垂谅。区区近日所被新命。盖节次推排之致。若所谓 上心倾向者。则亦以邦庆甚大。故虑或充拟者。不即承膺。以区区为戚里中人。且其自处轻微。撺掇为易故耳。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6L 页
顾其出脚之难。辗转加甚。顷入文字。兼陈平昔所闻。未蒙 俞音。丝纶之间。提引先故。责勉后人者。德意甚厚。而惶蹙益切。来示所谓绰绰者。鄙意则殊不如此。若其微执所在。则疏中所陈者是已。计必于朝纸中见之。玆不烦缕。先状文字。以区区浅陋。本不宜辱命。而特以平日慕用之深。佥贤孝思之切。有不忍终辞者。姑且受留。而终以其钝劣。难于下笔。汔此负愧于幽明。其不能以原本文字辄尔还纳者。只拟忧患疾病之稍息。而从容留意。卒效微诚。今则获罪于天。祸殃备极。神弊心死。特所存者形躯而已。虽其言谈书札。粗依常时模㨾。而一或思虑及于文字间。则莽然无复头绪。此岂可复责以阐发幽潜之图哉。以此知旧间前日所托者。一并收拾以还。如艮庵墓表。伯讷曾有所托。以其情深谊重。始欲强颜泚笔。前冬亦已奉还。未知伯讷果能谅此事状。不至骇怒否。而私心不安亦甚矣。于此亦可知区区今日事。而以佥贤仁恕。庶或不以为罪矣。然今此申谕若是郑重。而毕竟违负。曷胜恨叹。至于原本还纳。则自是早晚事。不必于盛谕来及之日。辄此奉还。而便风传付。恐或错误。且其还纳差先一日。则所以改图于大事者。或不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7H 页
至迁就。故玆因从侄百顺入京之便。使之往传于贤从监役。俾即付入信便。伏幸视至。
答宋晦可
 吉祭改题。若母先亡则其告辞当联书显妣于一板耶。抑别为告文耶。其他诸祔位并当改题。则不可昧然无告。而祝中不及何欤。如告之则其辞当如何。
妣位在祔。不当联书。今将改题下添显妣某氏神主并行改题则如何。诸祔不必遍告。而既举妣位则并举他袝无妨否。
 
出主告辞云某亲某官某封某氏祔食者。指旁亲诸位耶。于考妣亦当通用此辞耶。或谓当别告之。别告则其辞当如何。
考妣既已改题。恐当列书。祔食云者。似指旁亲。
 合祭祝若踰月则当同板。而配于先考配以先妣等文。无所复用否。
踰月同板则当曰礼当配享。配于配以等文恐不用。
 凡此告祝。皆只称五代孙而不加孝字。此似有意。而尤庵先生答李参判问目。称孝子处通同印可。据此则称孝又似无疑。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7L 页
五代亲尽。何可称孝。尤翁问答。未暇考见。而无乃指高祖以下耶。
答宋士行(文钦○己未)
前日族侄归时所惠书。即已承领。不惟积阻之馀。嗣音为幸。曲念病躯之失于将理。为之开示而指导之者。实出相爱之至意。非士行何能若此。中心感佩。有非言说所能喻者。及到瓶泉。见其岩泉之胜。室屋之制。悉如所谕。又平日每愿与伯氏一会而不能得。亦肯来住。得成半月之款。虽此庸懦。未办大头段工夫。其于助发神思。开警昏惰。为益已不少矣。其为区区之幸。何可尽言。昨首归路。迤到涂谷。又得前月念五手告。欣慰尤如何。玆游固所惬意。而特士行时偕在京。不能与同。此为介介耳。早欲作前书之答。而既已用士行之言而有此会。又不必切切于书札之末。故姑阙之。以俟归日留书于伯氏。所以道谢意。今又申以眷翰。为致不能同会之恨。尤剧感叹。方向外氏先山。临行草草。不宣。
答宋士行(庚申)
非其力不食。自有古义。而十口告饥。不免乞粜邻邑。真朱子所谓俯仰于人。败人意思者。如士行随分禄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8H 页
仕。亦可以免此苟艰。而乃自咎叹如此。何至是耶。入密入深。亦是吾儒不得已事。于颓波之中。屹若砥柱。积阴之底。昭其阳德者。乃为可愿耳。如何如何。
答宋士行(乙丑)
浩然长往之计。可想快活境界。为之驰神。盖以今日噂沓。而处于城市胶扰之中。则悔吝之生。安得无之。以此区区之意。本欲左右弃官还乡。敛避谤议。而今闻大归之报。则又觉怅然如失。人情还可笑也。然顷往涂谷。于新搆书堂之侧。见有数间屋材。居僧指谓士行茅庐之需。兄弟结屋于松楸之下。奉侍板舆。寻理旧书。则正所谓爰得我所者也。惟当仰而贺。不必俯而吊也。寒泉所上书。如戒拆见。剀切恳恻。无复遗蕴。披玩不已。玆事既不幸至此。即佥贤所谓冤懑疑惑。亦不为异。胸中之所壹郁。终不一宣。则此诚疑阻之甚者。言之何害。惟是长者之意。初亦出于忧慨两贤子孙之不相和协而已。岂有他哉。来书所谓无至获戾者。亦恐虑之过也。至于为之导达云者。则区区前日亦尝妄以调剂彼此为意。一涉其间。而诚信未孚。谤讟先集。惩之深矣。讵无吹乎。适因便褫。复此呈纳。二印荷留意卒惠。书画刻法。皆似精妙。尤幸尤幸。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8L 页
区区行役。屡值风雪。十颠九倒。堇堇还栖。而展拜先茔。寻访亲戚。此实宿昔所耿耿。而终幸得遂。然儒林议论。多有流闻不佳者。未论其虚实如何。盖猜疑阻隔。日深一日。此将奈何。只自痛恨而已。令伯静处相对。正好谈话。而归程卒卒。一宿而别。怅怀至今在中。
与宋士行(戊辰)
族兄彦洙氏遭子妇丧。将行葬于治下东面。既是客地。凡具之艰辛可知。夫匍匐于凡民之丧。自为事理之当然。而况方为地主。使亲旧遭丧者。狼狈于吾之土地而无所恤焉。则岂为政之体哉。古所谓笃于亲民兴于仁。故旧不遗民不偷者。宜不若是。而今之为政者。苟要民誉。惟以不出民为能事。不念遭丧者之不可不恤。士行岂为此哉。更愿加意。
答金士修(壬戌)
所还两札依到。长者之教。子静之论。皆谓前丧当限葬前用素食。不知怀,连间诸君子之论竟如何耳。然于义理。吾心有疑而不能决。虚心以问于人。得其言以为从违之决。则问于人可也。如吾心先有所定。而质问之际。欲取其合于我者。舍其不合于我者。则初不必问人。此事君亦自量于心。而讲质于人为宜耶。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9H 页
答金士修(甲子)
君之留彼时粮资及燔时所用凡需。何力以办之也。其可备而未能者。试一一示来也。当为君思量也。书讳一节。泉教亦曰一惟孝子之心。则盖无固必之意也。古今文字。书讳与不书讳。未有成规。窃尝揣度之。朱子于潘德鄜墓志。独详书夫人讳字曰夫人李氏讳孟琰字文靓。而他文字则书讳处绝罕矣。妇人本有笄礼。笄礼之有名与字。与冠礼等耳。行笄礼者则如潘公夫人之备书讳字。而其不行笄礼者则不书。此所以为书讳不书讳之别也。同春夫人书讳处。吾未尝考见。而岂愚伏好礼。故亦行笄礼耶。亦未知吾之所揣度果然否。既未尝行笄礼。则恐不书为宜。而成文既如此。书之亦似无妨。试兄弟思量而处之也。
答金士修
去者未达而来者至。来者未归而去者回。续得两书为慰。而晓经忌祀。心事可想也。它志挟造。既少无所妨。而况此则先试与踵成。于本事有益而无损者耶。两志文字甚好。吾与君周旋久矣。亦不料文词之美乃如是也。
答金士修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89L 页
花卉录依到。即此往复。已属闲境界。其人清福盖可想也。然此亦岂有所甚难哉。惟吾辈自淟汨俗务也。黄四家不能自表见。因子美诗始传于世。纵饶花卉满院。何能恃此而传也。古人之只以三者为不朽有以也。如是则彼又将曰身后名。何如眼前酒也耶。好笑好笑。
答金士修
斋者。圣人之所慎也。岂可忽也。然后人之致斋也。若一如古经。而存心专一则不哭固宜。而如或心不能专一。杂虑间之。而独于除服之节。以不当哭。故不得除。以不得除。故不得受胙。又恐未安。然则除服于服尽之日。而备仪于受胙之节。似无所妨耶。唯在自量而处之也。
与金士修(乙丑)
初欲往参时享矣。更思之。凡丧中之祀。他人不妨与焉。忌祭则丧之馀也。且行于正寝或厅事。亦无所妨。而至于时享则乃庙中之祀也。如他家庙祀。他人与焉则无或未安耶。但终献则亲宾为之者。差可为證。然所谓亲宾。亦未知正指何等人也。幸于明间考示如何。
与金士修
时享进参。既非决不可已者。而自处以亲宾而为终献。则于君辈为尊属。不无倒次之嫌。大功服之重者。往与他处时享。亦不无未安者。恐不如已之矣。如何如何。祔位初献。吾家曾行拜礼矣。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0H 页
答金士修(丙寅)
书至为慰。雨止慰满农望。而旋晴亦于行人为甚幸也。吾之堤山轮次之行。病骨暑行。固在所慎。而但念玆事中废。今方更始。吾以年长。当其初若复惰慢。后来者易于视效。且及此筋力未甚衰迈之前。往行荐献。亦私心所幸。故不敢变计矣。
与金士修
吾欲以今日入处新屋。家人具小酒食。已请君辈来会云。而但造请宾客。专因妇人之言。近于邺下风俗。故又以吾言申之。三昆季联辔以至。如何如何。
答金士修
原籴两家毕输。如脱湿衣也。季君书亦领见。吾方拟从君学礼。而君乃欲弃予不顾耶。兄弟日日扫洒于祠庭。道理虽不外此。若人之道只此而已。则上蔡何必曰了此一大事耶。恐其过思也。
答金士修(戊辰)
元日子时得子。可占其为第一人物。新年之贺。孰大于是。祀飨之不得行。缺于情礼。其或废者。由于不得已也。笾豆鼎俎之属。既迁之次房。婢仆不令相通者。盖将以行祀也。又何问之。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0L 页
答金士修
长者有约。固知君难于迁就。而偶有所思。要更商之矣。今得书知凤台泛波。已入脚下。而清平亦想搜览已毕。海岳诸胜。次第供眼矣。来书所谓豁胸襟者。足令人欣然动心也。在家则实累于尘冗。如君超然于世外者。岂不快活耶。邑人来致书。旋讨答。君之家信。未及讨送。然见吾书。可知其安矣。
与金士修
儿子昨果出来。玆遣马归。君之有马借人。或以亲亲。或以仁民。而今见马颇惫。自此且令休息。施以爱物之仁为可耶。
与金在心(简材○丙寅)
韦苏州诗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之语。自是情文。相生者人情。讵宜无此。而死生之际。达者当逌然而视也。庄生之叩盆而歌。有见乎是。异学猖狂。虽不足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1H 页
法。自悲伤无益者观之。亦见其恢大也。且人无所寓心处则易于生病。册纸印札者。随意写华阳语录。又送纸二束。裁为两册。以君所欲写者写出。则自当寓心于此而忘忧悲矣。如何如何。此自是君家箕裘业。写以为子孙宝玩好矣。
答金季贤(献材○壬戌)
病忧日胜。何幸如之。今则为君虑尤切。君则禀气尤未坚完。且近日劳焦于病忧。为如何哉。君自谓不令病作。而疾病之作与不作。岂人所使之也。唯时其饮食而稳其眠睡。煖其室而重其衣。毋令寒气袭体。外内俱无阙乏。则庶为慎疾之宜而已。廊舍之昨年新建者。是指祠堂前大门之傍所搆者耶。此似最便于居宿矣。从内房户外而经过者。宁有近内之嫌耶。此则决知其过矣。但经过时预令女仆辈言于内。令闭户可也。伯哀方住何处而逢今日耶。吾则不得躬参朔奠。而只行望哭。心事益不可言。
答金季贤(甲子)
书至为慰。儿辈归计。水陆间旬前当决云矣。长幅盖其森然之笔锋。足以济其勃然之猛气。惜乎对垒者非真敌也。程子所谓可惜项羽,韩信不得合战。不妨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1L 页
一快者。想来好笑也。
答金季贤(丁卯)
卫灵公谋道章。此章汎看则似道与食耕与学相对说。以为谋道而学则禄自至。不似谋食而耕而馁在中。故君子唯当忧其不得乎道而已。苟得于道则贫不足忧矣。若忧贫而只欲求食则亦馁而已。谚解所以作尼吐者。如是解看故耶。然作此义看则便害义理。盖有学以志谷之意也。故朱子注说既如此。小注先儒之论。亦皆以内重外轻为言。如此则作那吐似宜。然那吐又似太露。少含蓄意思。亦未知果如何也。
与金季贤
昨所论百里奚事。更详孟子或问之义。盖杨氏以为无所逃者不俟驾。有所适者有不为臣之义云云。此言有病。盖臣之事君。自有不易之道理。若以无所逃。故不惮于自屈。有所适。故必有以自尊。则岂君臣之义哉。此朱子所以指摘其说。以为非所以明君臣之义。今以此言推之。于凡有所适之人。以为不明于君臣之义。有若朱子之言。专出于指斥此等人者。然恐非朱子所言之本义也。来示似推说太广。未知其然也。大抵王蠋之言。自为经常大义。而春秋战国之际。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2H 页
虽有去本国适他邦者。终不可以失节论。如使百里奚降于晋。乐毅降于齐。则固不免为丧身失节之人。若其见几而之秦。畏谗而归赵。则何可以其去国而贬其贤哉。观于朱子他书所论二子者可知已。如孔孟之辙环历聘。此岂害义者耶。来示所云百里奚之不致死所事。轻违故国。不过以其有所适云者。竟莫知其何说也。更加思量如何。
答金季贤
昨日季贤书见之。而本既善病。以为兄忧。又不听兄言。至于添病。此吾所深慨恨也。假令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此先哲之言也。君虽有固执。不能择善而唯固执而已。则徒为执滞之病尔。宁复有益于为人行事之实哉。弟之于兄。何异子之于父也。君既不明于此。如所引朱子事。未见其引喻之亲切。援用之是当也。此后则必须加意善摄。以副区区之望也。所示祧庙礼云云。指再昨年月沙别庙事。与人往复者耶。此则有之。而犹未知所示之果指此。故姑不送去。以待更示。如尊兄慎疾。自为日用当然之理。则不勉于此。而徒留意于古今礼三千三百之间。未见其轻重取舍之得宜也。此书不必费力作答。恐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2L 页
妨调摄也。
答金季贤
杂记文义。来示恐得之。而但不与与不避相对说。则只作不与其人之谋者。更如何。以此论之。来示云云。亦未敢断以为本义也。如何如何。吾意则杂记文义。当从陈氏说。盖乱有大小。若其作乱之小者则自当避免。如卫国之乱则其大者。而特其君自是狂暴丧邦之君。故伯玉处之如此。苟使其君贤而有礼。而孙宁之徒有此凶图。则伯玉必不如此。盖观于定姜之言与厚孙臧纥之论而可知其人。至于胡氏义理。以仲尼笔法。谓罪其君。则伯玉所处。盖以卫侯召祸。看作内乱而不与也。其君果贤而罪专在于孙宁。则伯玉之罪亦大矣。如是看。未知如何。姑以所见报去。此亦安保其必为正义也。更思量以示。
答金季贤
勉斋之于林栗。作诔辞称述之者。常所未晓。贤仲谓其为代人之作。代人而作。则容或若是耶。抑林栗事。即是骇妄可笑。且其所争。不过文义异同之间。故不嫌于称述。而若如胡纮,沈继祖辈之祸心相加。则勉斋虽是代人之作。而必不如是耶。近日事终是过于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3H 页
分数者。因此而至于父子兄弟不相保。则岂有如许事理哉。昨见性汝书。今见宋生书。俱带无限不平之气。岂有保合之望耶。咄叹。贤伯与子静联辔作行云。念之驰神。
答金季贤
孟子疑义。愚则以为谚解所释。似无差误。尽心篇有曰君子之阨于陈蔡之间。以无上下之交也。阨之一字。政合于陈蔡被兵绝粮之际。如来示所谓已自去危就安。岂有馀悸苍黄之云者。窃所未喻也。且其文势看作孔子方当去宋适陈艰阨之际。而犹必主于旧宋之贤大夫司城贞子方为陈侯周之臣者之家云尔。则自无不顺。而以司城贞子属之上句。而以为陈侯周臣五字别为下一句。则不但语势未畅。亦非舍其家为主人之意。至于注中必以一转语。释司城贞子。去为陈侯周臣之曲折。则虽若详核。终非释经之大致。此则有不必然者矣。百里奚事。春秋战国之际。往来仕于诸侯者何限。王蠋固贤。乐毅亦何可以失节论也。如百里奚若于虞亡之后。降于晋献公。则此为失节。见虞之将亡而去之秦。则不害其为贤也。盖春秋战国之际。同是周天子之臣。故自与后世天
贞庵集卷之六 第 393L 页
下一统之时不同耶。此义韩文公亦言之。
答金季贤
孟子疑义小注。新安陈氏说亦有此意。而但如是看则为陈侯周臣。语势太短。故陈氏不得已又着适陈二字于为陈侯周臣之上。然本文则既无适陈字。语势终是太短。此似不可从矣。且至字改作之字。非但史记本文如此。必无差误。亦其于主司城贞子则说得行。而于为陈侯周臣则不能通。文势语脉。必不如此。况此章大旨。在于主字。主字乃舍于其家。以为主人之义也。为陈侯周臣。乃是为臣之义。非作主人之意。则此必非正义矣。愚意则此疑出于司城贞子为宋大夫故也。斯固可疑。而其他文义之不能无碍。有如此者。无乃宋之大夫不安于本朝。而往为陈侯之臣者。而以其贤。故夫子适陈之后。主于其家耶。如此则与谚解所释。亦无参差矣。未知如何。更思量以示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