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五
贞庵集卷之五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五
 书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1H 页
上陶庵(壬子)
江榭陪诲。竟遂所愿。况骨肉聚欢。何等奇遇。而多日旅寄。颇费神观。御者在途。又值风雨。忧念之私。殊不能已。顷因镇川族兄。细审近来。气貌益清健。神明所劳。盖如是矣。曷胜欣幸。弟侍事粗安。而仲母筵馈奄撤。俯仰无及。祗自痛陨耳。拜违以后。间有行役忧患。而或留江榭数日。或在家闲适。而不能极力读书。终是悠悠时居多。中庸或问。只一番略绰看过。亦不能会得疑处。此已不诚之罪。而点检日间行事。则终觉为己工程未能端的。故以致说话易而实作少。此尤可惧。诚欲自今以往。洗心从事于持敬观理之工。不复如前退转。而绵力不能自必。他日趋拜。察其面目而有以警策之。又或因书提导。俾卒受赐则千万之幸。
中庸或问如有疑端则乞赐提谕。而不竟其说。俾有反复幸甚。但大本未立。日用之间。多是七颠八倒。必须于言语文字之外。别有实用力处然后始可据以为田地根本。而汔未有端的见处。主敬则多是都无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1L 页
事。观书则又转辗支蔓。每患如此矣。不知何药以治之耶。此只是未熟之致。而政不可求时月之效耶。近又迤逦看语类。盖不博则陋故。稍欲广其知见。而又恐涉猎之病未尽除耳。四书谚解誊本。才已觅来。而未及开阅。先此投呈。更询他人。明是栗翁正本。而有益于学者则见教为望。
上陶庵
李从妹之丧。诚是不意。惊痛已不可言。而老亲深知其过人之行。既哭其死。而道其一二事。实衰世所罕有。惜乎其夭阏止此也。玆有小纸别录。可以备一览也。年来意思。颇似渐异于前。盖见得许多世事。只是大化中滚去。其得丧忧喜。都不足留情。而人之所以贵于万物者。以有义理也。知其如此而不力于行。以至于死之日而不免有遗恨。则是谁之咎哉。以是必欲拚命做去。期于闻道。而终是气力不足。不能以济此心耳。且又疾病兆见者颇多。血證昨冬以后。至今无顿然止歇之日。常有戒心。以此尤不自快。未知终果如何也。日用工夫。以朱子所谓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者。为正法眼藏。虽未能一朝有诸己。亦庶几兢兢而不敢坠失。而但平日病痛固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2H 页
在狭陋。而又不能大开门庭。博究义理。则亦未易进步。故不免大就书籍。广其知见。而但稍涉行墨。却觉有转辗支蔓之病。而无收敛凝聚之实。昨日往来他处。而验其所存。则凡平日不能以义为干。而苟循人情者。无毫发变移。且以翻动册子之故。略有所记忆。酬酢之际。不分紧慢。滚并出来。是则所得于书册者。只是蒐猎言句而已。初无实得也。方此瞿然惊顾。欲罢去生面工夫。只取中庸一书。熟复涵泳。以听其自得。而但观朱子之所以用功者则不如是之宽缓。即其书牍往复而见其包罗周匝刚健不息之意。盖如此然后可以读尽天下之书。穷尽天下之理。非至于小可而止也。以此驰东骛西。迄未有安泊处。切欲更承至当之教。以自参验。幸赐提谕。间又看太极图说。似不无警省。鬼神合吉凶。考之近思释疑。栗谷说如前日下教。而退溪说却不然。沙溪则主退溪矣。未知此二说。孰为正义耶。精粗本末无彼此。栗谷以熊说为非。而沙溪从之。然栗谷说有所未谕。未知平日看此以为如何。此外亦不无疑得与思得者。而姑未悉举。前日所以然所当然之说。终不能犁然于教意。幸勿舍置。更入思量如何。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2L 页
上陶庵(甲寅)
儿婚。家兄之意欲以今年内行之。而下教甚严。故弟意则不无持难矣。此际鹅岘所答。亦以下教之严。欲退以明年之冬。则弟以为尤庵既以为不可行。寒泉兄主议论之严又如此。吾辈只当奉行而已。况彼家既以礼制为言。则自吾家绝之成亲。诚有未安。退行为宜云矣。日前偶然闲思。以为子女婚嫁。人家大事。不自思量。而苟然进退。终涉疏卤。故试取家礼而读之。又取朱子与李继善书读之。则两书所谓主昏云者。不见其有异。其曰本领未正者。特言其非正当应行之礼而已。非以是而明言其不可行也。以今日事势之不可稽缓。而参于此等礼节。则杀礼而行昏。退期而见妇。庶可周旋于礼文人情之间。而不至为罪。故付签于家礼,朱子大全两册之头。有所禀议。兼取尤庵经礼问答,疑礼问解续两册。以备参看。盖求诸礼文人情而不至甚未安。则只为备礼全美而或至于失时者。亦恐有不必尔者。故有此云云。如其牵于私意。未免为冒哀犯礼之归。则亦乞回赐砭教。俾警迷顽。如何如何。初欲问于日者。知明年春夏间有吉日与否。然后仰禀于座下。反复商量。见其可行而决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3H 页
之矣。通弟既问于日者。二月为吉云。则即见大心。要以成亲。大心以为即今家力。决无以及此云。大心已以此意仰报耶。窃想骤闻而讶之矣。如以此为非礼之大者。而不欲参涉。则戒弟以勿行。如不至于此则望于鹅岘。谕以彼既不得已请昏。此亦当杀礼而行之。凡事务从简薄为宜。如何。
家礼卷之二第一板。必父母无期以上丧条。 婚礼则曰身及主婚者。此则只曰父母。
家礼卷之三第一板。身及主婚者条。 冠礼则父母。而此曰主婚者。又着身字于其上。此其与冠礼不同者也。大凡文义于没紧要处。则或有语句不同而可以互看者。此则冠礼既曰父母。此宜复称父母。而故异其文。又加身字者。终有意思。恐不当以互看活看说杀。而慎斋,尤庵之论如此。有未敢知。况朱子于答李继善书中。有叔父主婚则娶妇无嫌之语。盖继善之亲则服未尽。而继善及其叔父服尽。故所答如此。此与家礼所谓身及主婚者。正宜通看矣。且慎斋,尤庵皆以婚重于冠。为父母期以上丧中。不可行婚之义。而弟意则有不然者。盖冠为轻。故有因丧冠之礼。婚为重。故有乘丧嫁娶之刑。因丧而可冠则无不可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3L 页
冠之时。而其三加之正礼则必须父母无故然后可以行之。乘丧而不可婚则丧故连仍者。易于失时。故虽不能备礼。身与主婚者无故则亦可以行之也。盖冠婚。固礼之大者。于其中亦有正有变。冠之备三加之礼者正也。其或不幸而有故则不行三加。而直加冠于其首者有之。(世俗多有如此者。而不可以犯礼论。)又至于因丧而冠者有之。(此则古礼也。)此其变者也。婚之备亲迎之礼者正也。其或不幸而有故则杀礼而不亲迎者有之。(朱子曰周礼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婚。盖贫穷不能备亲迎之礼。故法许如此。见语类孟子之时以至后世。多不能行亲迎之礼者。其原盖由于此。)此其变者也。然杀礼而不亲迎者。则与不行三加而加冠者正类。而如因丧而冠之礼。婚则无之。故不能必待父母之无故。而凡有可以主婚者无服而身亦无服则可成其婚。不令至于展转失时也。如此看得。未知如何。非敢于先贤之论。妄容他议。只欲就其可疑者。讲而通之。望俟详教耳。
朱子大全续集十二编十八板。孝述议亲条。 继善议亲当在十五岁以后。而展转至十年之久则已迫三十矣。如是而又复展转至于十年。则不几于废伦耶。继善非不知迟待其亲之服尽。为正当道理。而不得已发此问。则朱子亦以为事势既如此。又有礼(身及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4H 页
主婚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似是朱子以前开元政和等礼。通典书仪书中文。而朱子因袭用之。)律(我国受教。亦有父母虽在丧中。子女期服已尽。又有主婚之人则合有变通云云。窃意宋时律文。亦有如此者。)可考。则娶妇无嫌云尔。非以为礼之正也。是以其下有许多往复商量之语。至于盥馈等节。则又有窒碍处。故曰本领未正。百事俱碍。所谓未正者。亦谓其不得已之变礼。而非正当应行者。故有此窒碍云尔。亦非以是而直斥其不当成婚也。今日家国事势。苟加深思。则诚有罔可涯涘者。故于子女婚嫁。不欲稽缓。且以此书参看于家礼本文。则可知其主婚者之非专指父母。而未见其必不可行也。于是欲以宗子主之。以从不得已之例。而独见妇节次。终有妨碍。此朱子之所难疑。而前辈商量。卒不得可通之说也。今欲依家礼本文与朱子礼律可考之说而行婚。则于礼似有可据。且弟辈方守丧于乡中。而儿子则送入京里。仲父主或宗子百亨。略治婚具。往娶于妇之家而已。则恐不至于大未安。至于见妇礼则退行于秋冬间无故之日。或可如是变通否。今有娶妇于远乡。而未即见舅姑。以至经岁之久者亦多。适此守丧于乡。而行婚于京。虽未即见新妇。亦无不可。而于丧制变除时大节则似不当全然不干涉。此则依曾子问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4L 页
婚礼纳币后婿家有丧。则女家使人吊之礼。只以书札慰问而已。则亦恐无未安者。如何如何。
问解续十一板冠礼条。 活看云者。恐不免太阔略。
答李继善书。有许多往复。而只曰未可知者。亦甚泛然。如何如何。
尤庵集一百七十四卷二十二板答朴和叔。 慎斋之论亦同。而于家礼签中。并有所禀。
尤庵集一百七十四卷二十五板朴和叔问目。 此段然则至亦不可不虑。甚有条理。尤庵所不以为不可者也。其受盥馈处则问答皆以为妨碍。而亦有可容商量者。故于朱子大全签中。有所提禀。但尤庵以未正为不正。则未与不字。义有向背。恐不宜混施也。
答朴和叔。 恐当就文势而看道理。文势道理。无龃龉不相入。然后方看出道理分明耳。
答朴和叔。 若于期以上丧中行醮女醮子。受馈礼妇等缛仪则诚未安矣。醮礼则朱子于李继善之问。既引公羊传许其依仿古义而通变之。况醮子礼妇等节。为亲迎之常礼。则杀礼而不亲迎者。恐不无通变伸缩之宜。未知如何。
尤庵集一百七十四卷二十六板。答宋子华兄弟同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5H 页
春语条。 诚有此弊。而礼必有义。初丧行婚。乃非义也。岂以礼许宗子主婚之故。犯非义而行之耶。礼以时为贵。以义为主。则亦当观时与义之可以行可以无行耳。
答李圣弥。 此以下皆不可行之说。而上签已论之。但大本已失大本不正云者。与朱子本文。差有轻重之异矣。
上陶庵(乙卯)
弟一味顽然。又经生忌之日。三年之内。不可复此矣。前去岁月。未知几何。而此生于世。永无生人之乐。则真所谓不如死之久矣。痛苦奈何。儿子成人而归。只增感痛而已。未觉其为喜。但儿妇两札。一时入眼。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不自知其屡回披复。不能释手。人情固然也。此事在吾两老慈在堂之日。则所以相对欢笑。作为戏玩者。又何如哉。老人年深之后。消日甚艰。而子女自不能长在傍侧。虽则在傍。亦未足为破愁寂之资。故久以此事指期为待。今虽得此。已无逮及矣。因此嘿念平日承奉亲意者。种种悔恨。无非罪戾。天实不臧。岂饷此一段大欢喜事耶。书至于此。泪自渍纸。痛矣痛矣。常念儿时宗家从叔母暨我诸母。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5L 页
会合频繁。札翰联翩。谐笑倾倒。蔚有风味。长大以来。不复见前日之盛。而至于今日则大故索然矣。独恨彼时不解其为大欢极喜。而看作寻常固有之事也。情思之发。不嫌烦絮者。盖抑郁无谁语。而兄主在耳。岂不下谅也。向日诲责事。久久思量。不能遽自忘置。所谓积下一团私意者。非不闻之。而于此亦不为无所益。譬如为官者。循袭谬例。滥用官物。不自知其为罪。一朝私赃见发。则始乃瞿然惊悚。不敢为再犯之计。此于渠非不幸也。但公朝责厉未至。则其不复踵前习。亦未可知。唯望随事砭责。勿忧其不堪耳。常谓恶闻过者。直是天下愚人也。人苟无过则善矣。有过而人知之。己独不知。则果何益哉。况知过而改。即同于无过者耶。然此二事。一则未克预禀。一则虽有所教而不能奉承。其被事势之适然者。固可恨矣。其不能奉承者。盖有由然。其时下教中如母有服行婚未安云者。全然不是本文之义。(本文则只是母尊而叔父卑。尊者不主而卑者主之为未安。故下文引公羊传。与上条并详之。)其他亦有不胜可疑者。(支蔓不能悉举于此。)盖主于不当行。故未暇详究其微细也。是以必欲于本文上。明白勘破。知其决不可然后已。而下教每以大体为言。故终不能解惑。以为其可行与不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6H 页
可行。不知取舍之决。则以今日事势之可忧于此。宜有所斟酌也。遂不得奉承。而然此只是变通而已。非当然者。故于大体不可之教。则亦不敢有违辞也。此事已属既往。且欲如钟律之不论。则只当置之。但义理之蕴。不以巨细而异。书中所载者。必须一一剔出。然后方有滋味。朱先生一生功夫与教学者者然也。假使蔡季通于钟律有疑。则朱先生果可以不合而置之耶。抑将究索于累黍毫忽之间。以通彼我之见耶。此不能无闷郁耳。尹徵士心说。曾有所献疑。其后未蒙示以可否。如弟者于行事做错如此。则其本原可知。岂宜与闻于说心说性之间。而如已作答于尹公则欲一得见。未知如何。心术猛省之教。不胜感服。近日方思日间百事。无非心术运用。而所谓心术。其端甚微。而其著于外。自有不可掩者。直是可畏。此后有失。乞须摘出其根原来历以戒之如何。当有以痛省之耳。抑弟本非有志于学者。特略略涉猎于儒书。粗知其可喜。又于父兄师友间。得闻道理。则一时意气。不无歆动者。而终是心手不应。龃龉可笑。自知其如此。而前日假借者。多踰情实。心甚未安。亦尝有所仰告矣。其后士友间。或以所闻褒借之语诵传之。则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6L 页
辄觉愧惕不宁。盖无非内自诬饰。遂至于诬长者也。今虽厌然。岂不狼狈于终竟耶。此后则察此微衷。于人之问弟也。答之以病且向衰。虽有好善之心。而不能自力于学。难以学者论之。如何如何。准备酬答之语。猥且多事。而窃虑观我于一时意气。而遽信其有进取。故烦缕至此耳。然于义理之说。妄欲得闻者。诚荷至诚爱与。欲以献一得之愚。兼亦得间请教。得自勉励于未死之前耳。比日以来。心绪靡定。只闭目静坐。稍似止泊。百事皆不挂念。而既把笔临纸。自然拖长。遂至累幅而辞无伦脊。字多老草。皇仄皇仄。
尹徵士书出于昨年十月。而春间大心言。汔未及报去。此等书问。恐当只据目前所见答之。仍成往复。吾见非则舍而从彼。彼见非则明白譬晓。见其开悟而后已。此义于朱先生朋友间书牍。可以想见。后来儒者退溪亦然。今若越月踰时而无所答。则发问者仍生厌怠。后必不复尔矣。在我受善求益。恐有所妨。未知如何。
上陶庵
下教辞意。实仰与善之盛。而比来常自点检。终是人欲胜而天理微。于前日所云云者。或有全不近似者。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7H 页
承此提警。愧惧靡容。本欲于岁后趋拜。而又思趁此暇时。陪侍得一二月。则似与在家者不同。方以此商量于胸中。彼中禅房或村舍。亦堪寄寓否。欲自持粮馔。以便行止耳。朱书时时看阅。而数月光阴。消磨于閒漫界中。此岁馀几日耶。慨惋奈何。弊扇谨受。纸面书示。亦伏悉。玆有一诗以谢于扇曰。岂以天寒弃。端由点检疏。慇勤重见顾。岁暮永相于。伏想览此一笑也。
上陶庵
前教未发云云。终有未尽契者。近观语类第九十五卷第一板。有论此者。幸更检看如何。因是说而究之。则南轩所尝分别者。盖以寂然不动。为圣人之道心。而常人则不得与焉。非谓众人初无未发时节也。退溪节要注所谓钦夫之论。必谓众人无未发之时云者。盖是想象揣度者。而亦恐有失于照勘也。今以众人无未发时云者。守之若经传成文。似未免太执。今若先取语类此段。究观南轩论未发本旨与夫朱子所以不以南轩之说为可者然后。却看退溪节要注云云。果得南轩本旨而为不易之定论否。以是而言则前日下教。终有许多可商量者。未知如何。前日之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7L 页
教。又曰此则姑置之。先把戒慎恐惧。煞用工夫。则自有至处。此诚勉人下学之意。而非对塔说相轮之比。故私心钦叹。而但此是义理大节目。如或不能无疑于异同之论。而不为之明白勘破。则究竟亦恐有弊。未知如何。抑弟所自皇惧者。前者辨论。张皇叫呶。殊没敬谨之意。且以浅陋之识。辄复生疑于先达之论。假使说得是当。已难免不韪之罪。况其未必是乎。伏望随病随药。俾得寡过。千万千万。劄疑付签。始自汪张问答。而自觉多纰缪者。欲从头更阅。故只以此二册送纳。如看朱书而有可参考者则留之。不然则还投如何。
寻常人于史略第一卷箕子过殷墟处。多泛然读过。而顷见玄石所编范学全编。则裒集箕子事。而于麦秀歌下有注记尚成安公之言曰古人之不轻用性情如此。始觉箕子之只作歌辞。实出中和之盛德。而成安之为此言。亦可谓知道矣。且其言虽甚简短。而实有无穷之味。弟则虽非用力于中和工夫。于此深有所喜。试此仰闻。盖因前日下书中提谕中和二字故也。
上陶庵(丙辰)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8H 页
向来从游之馀。稍有振励之意。旋值忧患行役。因循荏苒。忽然若忘之者。今已久矣。时或展阅丹月站手墨数纸。不禁喟然耳。近日得暇则看朱书。而患无以接续。至于文字外则诚有许多證候之难除却者。惟日愧惧而已。劄疑二册。又此呈纳。其签纸所录。直据一时所见。难保其无纰缪。于其差处。乞以一二字指摘言之。俾此知得如何。若一番过去之后。则虽欲反复。不易寻逐矣。心说久欲裁禀。以承前日下教。而中间汨没不能详细寻绎。亦不敢妄言之。汔此未果。俟有一二看觑处。当复陈禀耳。然前者问答书中要紧说话。时复留心反复。更寻至当归一处如何。朱子于集注。几许更绎耶。曾闻大心言。既有先生定论。则吾辈亦当遵奉而已。不可复置疑其间云。如其涣然冰释而无所疑则固善矣。不然则从上圣贤之门。无此说话矣。愈疑而愈究。愈究而愈明。则岂不为报佛恩之道耶。未发之义。终是疑晦不去。朱子答项平父书。(大全五十四卷第一第七板)亦有可思者。试幸检看如何。非欲自直己见。欲如是反复而有所晓悟耳。
上陶庵
仲父主箧笥中有所谓献芹录一册。盖再昨年间缮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8L 页
写欲上而不果者。虽皆裒集前言。而以其出于至诚。故益觉其有味。苟欲考观今日 君德得失。时事利害。则不可舍此而他求也。子弟之心。诚不忍埋没。欲依春堂之孙投上遗疏之例。陈疏而上之。未知如何。但此书之成。由于建储一着。而其不果上。由于 元良之诞降矣。今虽归于空言。而其烱烱衷赤。可质穹昊。抑今日 主上所以崇终隐卒者。夐出常格。而备忘辞旨。乃以所执云云。有追咎之意。日昨筵中 下教辞意亦如此。真所谓感恩则有之。知己则未也。若于疏末。略陈数语。以明平日本意则如何如何。如此则疏语必须简切恳恻然后 君亲之间。可以无憾。故诸从之意。欲乞执事搆惠。未可留意许副耶。或以为目今事理。惟当以不忍埋没之意为辞而已。此外则似涉非时。或以为原疏以痛冤之意为主。而建储一段则以今归空言。故拔去卷中为说。似为得宜云。此言如何。并商教幸甚。陈疏则当兄弟三人联名耶。抑主丧者为之耶。曾经侍从者为之耶。
仲父主癸丑入城。出于黾勉。无日不思归。 元良诞降之后。国忧少纾。始乃决归。至达于筵席。拟待册礼既成。日候稍温。奉老东归。不幸疾患遽作。不果如志。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9H 页
而夏秋间寝疾之后。犹令子侄草告归之疏。子弟或挽止则辄曰吾自去年至今。欲归未归。胸中常耿耿。故如此矣。发此教时。手指胸间。遗志如此。故伯从欲于葬后不复返魂于京里。仍留丹岩。若护丧中使问不返魂之故。则备言事状。归而上闻。亦足以暴白遗志之所存。其意诚好。而或以为老亲在京。不可得奉往。神主既成之后。将无以一番伸哀。则情理实所难忍。今姑返魂于京第。从容更议稳当云。此言亦何如。乞商教。
上陶庵
献芹录向蒙指谕。不必投进于今日。而第诸孤之意。不忍其埋没于箧中。欲于发引前数日。陈疏大略。以为今将祖载。永归窀穸。窃想平日爱君忧国之至诚。必有迟徊眷顾。不忍遽去京阙者。而 殿下虽欲复闻先臣忠爱之言。亦将不可得也云云。而仍及投纳册子之意。未知如何。末端条件。虽似碍眼。恐不必以此为拘。如其不至于未安。则必须搆惠疏草。使其明白恳恻。辞约而意切。得以无憾于幽明。如何如何。仲父曾于丙午陈情疏。有曰臣戚畹也。本不当与闻庙谟。而既居大臣之任。妄以彰 先德光 圣孝。明彝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59L 页
伦定是非为己责。了此数事然后民忧国计。始可次第而举。而诚未上格。事与心违云云。而戊申间手书时务五条。盖平日所欲施措而未能者也。献芹录如果投进。则此亦缮写并纳。而疏中并及此意。未知如何。伏乞反复量度。如以为可。则留此伻一两日。必以疏草付惠。如何如何。献芹录曾已经览。故时务小册。谨此呈纳。
上陶庵(戊午)
弟孤露以来。岁月多积。自痛顽然之甚。而昨年危疾。又幸而免。仍以贪生畏死之故。专意于药饵调息之节。平居阙羁束。向人求药物。可厌可贱之状。视本分殆落下数丈矣。其为愧惧。不特学业不专。功夫不进而已也。奈何奈何。亦因怀川便。得晦可书。移入沃峡之计已决。来人又言大心已发仙游之行。将始筑室之役。盖在今日观象玩占。固宜不俟终日。而惟此漂漂者。不免迟徊度日。此亦甚可愧者。然事之不如意者。多由于力之不从心。今则必欲规画。买得一马。然后或就决于侍右。或追蹑于岭外。不至于一向泄泄。亦未知果将如何也。慎斋以中丞奔问。则其前已为台侍。而未尝出脚否。以中丞赴行在。卒然为台谏之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0H 页
事。则亦似有不便者。不知当日素定义理。又如何也。今年祖母主年龄恰满八旬。故岁后欲即发觐行。而无马未能。如得马则觐行往还后。当即就拜。多少都俟面禀。
上陶庵(己未)
岁新矣。伏惟遐算恰满六旬。瞻望攒祝。曷任下诚。即玆雪寒。不审调养气候若何。驰慕万万。弟三冬在家。盖为养痾。而病状无甚轻快。因循汨没。日益低下。意思殊不惬。元日金桥祀罢后。仍住墓庐。欲读得一般书而归。而小宛明发之悲。蓼莪不卒之痛。已有不能已者。目疾又作苦。尚未开卷。此亦天阻其进也。慨惋奈何。只是居处静僻。便于调息。故姑欲仍留耳。且念自戊申至今忽已逾十年矣。中间万事。无不伤心。而循顾己分。了无所进。几十年而不老死。而一味如此。则归宿可知。悲叹之馀。聊发此言。以请来教。以自警策耳。作此送之家人。使于数日间委遣一力。以承起居。万万此不能尽。
上陶庵
伯从归自座下。伏承七夕所赐手书。谨审酷热。调摄气候一味康福。欣幸已不自胜。而所传气貌之清健。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0L 页
儿孙之娱乐。亦甚详悉。无异身与而目击。其以慰慕用之私者至矣。向在京里。知咸昌丧行已到。亦闻御者将临哭矣。弟行如可迟留。则必能从吾兄出拜郊外。而来临之期。未卜早晚。且东归有便。此行忙发矣。归后得凭家兄书。果知一遭往来。追恨多矣。弟归来亦无甚猷为。只是病废㨾子。每奉教戒。稍欲振厉。而旋复怠倦。最是本欠收敛工夫。而病中益复放过。诚有大可闷者。至若来谕节度。则不翅相反。愧惧奈何。老彭文字。亦以病故。迁就至今。蒙此提教。幽明之感。当复如何。其遗孤诚不无可望。而只是为俊气所使。不肯逊志于学。可惜奈何。
上陶庵
默想丧馀之日才过矣。感痛当如何。尚记前时造参曾王考忌祀于城西宗家。辄就拜于鹅岘旧第。至今历历如隔晨事。而岁月飘忽。人事嬗变。种种思想。诚有不胜其可悲者。伏想念及于此。一为怆然也。朱子大全胡伯量问忌日之变。吕氏谓自曾祖以下。变服各有等级。闻先生于讳日亦变服。不知今合如何。子答曰唐人忌日服黪。今不曾制得。只用白生绢衫带黪巾。(答止此。)问者所谓讳日。即忌日之谓。而通称曾祖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1H 页
以下耶。抑忌日云者。即曾祖以下之忌。而讳日云者。即指亲忌耶。先生之答忌日云者。亦通称耶。抑只举亲忌耶。吾家父兄于丧馀之日。以黑布笠白布衣带终其日。就寝时始解脱。此正合于朱子之所行。而先代忌祀则未记其每每如此。未知自高祖以下。皆当如此耶。抑亲忌则当如此。而于先祖则不必尽然耶。平日如何行得耶。敢欲知之耳。伯量所谓吕氏。吕正字耶。吕东莱耶。亦未能知其何人也。
上陶庵
弟省觐老亲。仍与称觞之列。且与久离亲戚。同做半日欢宴。殊畅病怀之湮郁。而独不得追陪下风。以同此乐。此为慨然。且孤露之感。遇喜增悲。此生于世。终无十分欢愉之日。奈何。年来病蛰。行步甚罕。今年则意思稍胜。欲试脚力险处。时或攀登。以休仆马之力。而不至甚疲。故峡行必欲从近发去。而兔园之农。收敛未毕。望间始可备奴马以去。未知其间果无魔障否。翰林言杖屦欲以初冬入峡。此恐是准拟者。未必实然。而在于下怀。不胜欣企。只是衰年客寓。终非摄养之宜。如或不便于膳食起居之节。则不敢以为喜而以为忧也。伏乞审量而慎动。如何如何。先代忌祀。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1L 页
远不得与。则晨起正衣冠而坐。素衣带终其日。实为十分道理。诚欲则效而为之。而恐此病怠而行不得也。
上陶庵(辛酉)
读书乐疑义。蒙赐反复。又是手笔。朝夕宝玩。如获百朋。最初一条。以其于读书春乐中有短檠字。故意谓春煦渐长。夜亦不短。对檠读书。其功课为倍云矣。及承来教。真有吟风弄月。吾与点之意象。而仁智动静。乐意生香于山水花鸟。援用最亲。如是看得。意味无穷。自叹心为物渍之久。于天理人情融贯之妙。无异隔壁。虽有好文字。看解不透也。第三四条。夜深北窗云云处。亦不免此患。而下教甚好。为之三复感叹耳。岁新而未即奉教。欲乞于一二简幅。书惠常所警省之格言。以替盘盂几杖之铭。未知无僭否。窃深仰冀。
上陶庵
吊服加麻事。家兄回顾外子孙无服者。临祖上之丧。而直与众宾客无异。以为此于情理。有未安。仿服穷者袒免与迁葬时吊服之义。以吊服临丧。犹愈于都无事也。冢宰兄难之。以为朋友之服。施于祖先。欲重而反轻。欲亲而反疏。似不当为也。或以此谓本意甚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2H 页
好。而但与缌服无别。平居则黑带。临丧用素带为宜。宋侄士行之言。大略类是。而以为未安者。其意较紧。如权敬仲或他人谓以甚好而无间然矣。因此定行。然以未承回教。不能无疑虑。今承盛意。亦不印可于此。初既创行。又甚懵陋无据依为说者。而但此初为其太薄而欲厚之。非以轻者而施之于重也。至于平居黑带。临丧素带。似合于居则绖出则否之义。而为朋友吊服者。亦于未除之前。平居素带。则为祖先吊服者。亦岂不可于葬前素带以居耶。家兄之意。盖如此矣。
上陶庵(壬戌)
从弟之葬期在既望。方谋往会于杨山。而仆马不备。欲觅舟以往则又无粮可资。不免作书杨牧。以墓奴名请粜。如徐孺子之赍磨镜具赴葬与非其力不食。此为何等高风耶。企慕莫及。秪自愧恧耳。日前家兄书。见谓顷进门下。窃覸气貌顿胜。且承谕以近来神气颇清。欲留意所经营诸文字云。欣幸实不可量。亟欲趍诣。躬执笔砚之役。而政此炎热。势有未能。只得徐俟深凉。往侍座隅耳。
上陶庵(癸亥)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2L 页
儒贤出处。岂所与知。而况其登对时说话。退归时疏语。俱未得详闻。然就来教而观之。自以今日时义。为可以出而行道则荐引之。与之共贞可也。既不欲留。而又撺掇他人者。是欲其出而行道耶。抑欲 君上之施以虚礼。以为观听之美而已乎。由前则非爱人以德之义。由后则非导君以诚之义。愚未知其可也。家兄在时。尝以此儒贤之升资后初疏。不明言 上教一卿一尔之为大段未安。而只以病为辞。病其太无骨力矣。今日事亦此个病根为祟耶。且今三纲不明。义利不分。正延平所以告朱子者。而闻儒贤平日议论。于此颇峻。而略不见于筵对留疏。则岂以时义不得不然耶。未可知也。拙性未尝工诃于人。而今因下问之及。妄论当世之儒贤。恐不免为侮贤之罪。勿以烦示他人。如何如何。
上陶庵
先妣行状。既蒙始手。旋因病患。倚阁多年。常恐不得遄被嘉惠。以阐先慈平日幽潜之德。以慰亡兄一生颙望之情。而顾事势不可以私愿之至切。彊请文字之速副。则此心悁郁。徒增耿耿。乃于疾患呻吟之中。留意不忘。有此草成。而又以区区之冒热来往为虑。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3H 页
既进迷儿于座侧。赍付以送于其行。此为何等至意耶。展阅以来。涕已盈纸。又即奉寘于亡兄筵前。仍与子侄辈。相持大恸。虽足以慰幽冥之孝思。亦觉其增生人之至痛。奈何奈何。文字甚惬素望。未见有可议处。志文初欲于行状出后。更请泚笔。如先考墓志后更请神道碑之为。而即今则不比前时。蒙惠状文。已极奇幸。不敢复以调摄时节。仰烦精力。只当自竭鲁钝。留意撰次。而诚恐其不能承当得也。删后一册。兼儿承命来投。见其凡例。似出于朱子答巩仲至书中。古今之诗。凡有三变。自某至某为一等。又自某至某为一等。又自某至某为一等。李之某诗某诗。杜之某诗某诗等语。而有此范围矣。窃想前时以爱玩好文字之故。留意于此。以朱子所论之遗矩。溯而求之于温柔敦厚之教。此意非不美矣。但此事朱子亦自谓学道未能专一之时。间尝为此云尔。则与晚年编成仪礼通解者。轻重固不同矣。且阅真西山所编文章正宗。则于其编末系以歌诗四编。而考其源流则盖亦自巩仲至书中来矣。只取古诗。而律绝不与焉。止于唐诗。而宋人不与焉。盖与兼儿所传盛意所欲取舍者。略相符合矣。前修既有为此者。则今不必叠床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3L 页
耶。且弟方欲撰次先妣志文,先仲父行状亡兄行状。经营者多。而资力不逮。日夕忧闷。此书若留置几案。不拘时日。从容玩绎。随意编入。要以不住功力。终底有成。则犹或可勉。如欲奔程趁限。必于某月中讫了。则其间所当为者。实有大于此者。恐未敢几也。
上陶庵(甲子)
向日蒙谕。以来头去就商量以报。故归与从兄烂熟思之。而终有所未安者。盖古人以世臣之义。不得不归见上。援此而一登 天陛。一瞻 天颜。允合道理。以宾客出入 胄筵。讲说文义。开陈善道。亦庶几仰伸延颈之忱。此岂有不可者。而第目今證候。于升降殿陛。讨论文义。必有戛戛乎其难者。而一为此行。或于升降之际。有跌伤之患。讲说之间。有颠错之端。而惹人讥笑则其于人望。所损非细。且此證候。积有源委。平居保啬。幸不至于添㞃。今若劳顿于百馀里之程。且有人客酬应。又作气出入于禁闼。劳费神观者多。而疾势大添。则所欲自尽于臣分者。一未能焉。而出处之际。殊无意义。此则又不止一世之讥议而已。又恐其贻千古之笑。此不可不深长思也。如必不得已而作行。则必有所为而后方可以有辞于今与后。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4H 页
然此则咫尺 天颜。既无感悟之理。唯留疏一着最为合宜。而但疏语不可不十分中理。预成一通。以与亲党门生辈。反复商确。作为定本。而后始议行事如何。既到市朝胶扰之域。而欲留意于此事。则恐精神难于凑合。而交谒更谏者。又左右而至。则尔时能尽分说着。终必难准拟也。从兄以所上别纸投示。其言政合弟意。而弟若以叠床为嫌。嘿不一言。则亦非诚实道理。故敢推其馀意。有此覼缕。
上陶庵
日昨江榭之饮。以天许主人生还。已是分外欢幸。且三春都从愁恼中过去。觉甚无憀。谋一醉新酿。遂一宿而归。绿树交荫。黄鹂送响。正是双柑斗酒时节。非不欣然会心。顷年追陪胜赏。宛在目前。而已是十载光阴。人事之变。盖不可以胜计。自不觉其悽怆伤心。奈何奈何。弟之被谤。自以日久而渐忘。意他人亦已忘之。今闻原明又有云云。盖自己则虽已忘之。而人未尝忘也。此亦弟疏于世情处。弟亦懦缓为病。稍欲矫揉。便有江西口气出来。此实扶醉汉之说也。还自笑也。
上陶庵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4L 页
人还伏承下复。日来调候胜似前日。时复徜徉于林塘之间。其为奇幸。何可形喻。前便别纸仰禀者。固知憃愚。于语言之间。难于中理。而尝见朱先生答何叔京书。有曰道者天下古今而已。盖横而四海之广。竖而古今之远。此个道理。只在人一心。有所见则言之者。即是公底意思也。其有许多嫌碍者。皆属私小。况于专以道理相讲劘之地。一有隐默而不能尽情。则安可谓之忠信乎。心有所疑。不有闭藏而必发之者。已足以发人意思。而弟又不以是仰备听闻。则非所以受用人言者。故不免有多少说话。而知见不明。岂足以概意。而及见回赐手教。便有开襟虚受之盛。此实区区所仰望于门下者。三复感叹。不能自已。
上陶庵
旷阙候问。为日已久。瞻慕方耿耿。再昨下书。忽自丹江传至。恭审日间乖候。调摄起居。一味康休。区区欣慰。实不容喻。而只琼膏告罄。力无以继之。此甚闷叹也。风雷之灾。适在此时。此必仁爱之警。而顾未有警咳于吾 君之侧者。古人所谓三辰失度不足畏。直言不闻真可畏者。诚苦痛事也。奈何奈何。朴士洙固知其贤。而亦不料若是之贤也。以今日汶汶之世界。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5H 页
而见此快事。始觉豪杰之士。不为习俗所移也。近日居台阁者。多言言路之壅塞。弟每笑以为若他人论言路壅塞则可也。居言职者自尽其责。不得其言则去而已。何论言路之开塞也。今朴士洙之抗言不挠。何赖于言路之开哉。士贵于自信其学而已。何待于外也。奇哉奇哉。西山血脚。固不必自恤。而亦岂无曾景建之借驴哉。
答申文之(己未)
千里之远。盈尺之纸。而多少情言。有如面谭。至于当归秋露分饷之意甚至。每酌每思文之。此何异前日对酌时也。岁色已新。仍想侍馀眷集。均膺纯嘏。此中病拙犹昔。而又添一齿。逢新怆痛之怀。难以自抑。仲父禫事。又已奄过。感慕益无穷已。寒泉兄来参祀事。一宿于此。昨日复路。欣怅交集。谕及少辈虚抛光阴。深有慨然之意。为之一叹。朱墨虽恼扰。时时提问所读之为何书。课业之多少而警策之。俾不一向放过则似有所益。如何如何。书之少者易熟。而熟则得味。得味则得力矣。伯绳之为泰仁也。刊得击蒙要诀。近观此书。于人生日用。至为要切。而板本新刊颇精。春和后与泰守相议。印得累本。文之先以一件置诸案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5L 页
上。而常目在之。日诵一大文。以尽其卷。又循环熟读。而又以二卷分与两子。使日诵一大文。通读首尾而成诵。然后晨夕闲暇时。引之座侧。或抽一章而使诵之。或抽一大文而使诵之。不能则严责之。如是积久。则必能精熟而久远必有其效矣。如何如何。诚愿文之如此。而但恐视为迂阔而不用也。曾闻重峰先生常带此册。未尝一日离身。或于行役时。逆旅遇儒生。问其见击蒙要诀之书乎。答以未也。则自以行橐中白纸数幅。剪作一小册。夜燃松明而细字毕写。以与其人曰。人不可不见此。故聊以相赠云。其爱道之诚。向人之忠。卓卓如此矣。今有新刊板本。于近地纸亦可以易得。而不为吾身与吾子印得以看耶。如以重峰之义推之。又分三件于吾父子。使得以温习。则亦可以偕入于善人君子之域。如何如何。泰仁寓居闵镇方。吾家庶族也。言文之为政。初则民间以慈柔欠严为病矣。近来渐信其有爱民之至诚。且服其清简。颂声颇腾。渠在邻境。实甚欣幸云。诚可喜也。此后如更加意。不使民誉有替则尤好矣。所谓清简者。如银口鱼川猎。主倅衙客。曾前无不作扰于民间。而文之到后无此弊端。川边之民。以为曾所未见云。此亦留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6H 页
意。无为一篑之亏。深所望也。
与申文之(癸亥)
日昨手摘庭除枸杞之实。而吟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方是闲之句。其味深矣。惟此意味。吾与文之得知之。区区一麾。又何足道也。想览此一发叹也。
答申文之(乙丑)
重返旧宅。虽有辽鹤之感。实合堂构之责。恐为得计。但终南距安洞太远。吾家子侄他日还京。其过从之便。或不及于校洞也。然君与我则相见只在水井蟾村之间矣。斯亦不足计也。曾子之于子张友也。犹居丧往吊。文之之于从氏丧。即服人也。临圹会下。有何不可。其时当与相握一恸。面见有期。可叙阻怀也。
与申文之(戊辰)
权门来往绝行踪。一片闲云过九峰。不似在家贫亦乐。水边林下养衰慵。此即豫章先生诗也。权门绝踪则文之本自有馀。而但无水边林下可养衰慵之处。故不知贫亦好之意味耶。为之一笑。前后丧馀之祀。不能躬诣笾豆之侧。一倍痛慕。而事过后宗子辄书报与祭者。前月先妣之忌。报以文之强疾来会。金侄履铉亦以其母命步来参祀。儿少辈亦知其谊厚诚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6L 页
笃。而深加感叹。即此区区之心。又可知也
与申文之(己巳)
翰侄多日相守。见其情性作为与专心读书。实有刮目之喜。他日归家。其翁刮目。则勿归功于我可也。渠又不喜饮酒。惜乎其弟不如是也。
答申文之(庚午)
此身顷往三谷。留得十馀日而归。丧是大宗子。身是有服亲。而适值丧侧无人。故往留矣。如其不然。何必为过当之事耶。疾病亦幸无添。而乃烦相念至此。良深感愧。
答申文之
六月书汔未奉答。每念文之曾言见吾书而非手笔则为之怅然。故欲于病间时亲自作书。而病状苦不轻减。不免迁延至此。怅恨曷已。翰侄意外来访。细审近间体况万珍。深慰恋思。而第以公故颇奔忙。为之奉虑。然天佑 宗祊。有弥月达生之庆。则有司之臣与有荣矣。此为畎亩祈祝不已者也。贱疾支离。将不免废疾之人。然只得任之而已。向者目眚。闻以不治为良方。晦翁有恨不早盲之语。贱疾则指不若人。故常思邹圣心不若人之戒。吾辈老年疾病。虽若嗟慨。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7H 页
因此而能有所得则亦庶几补东隅之失。各以此自勉为宜耶。店村藏事奄讫。而此际又闻判府从氏捐馆之报。摧痛已不可言。而况其两孝俱不及于启手足之际。惨伤极矣。以此疾病忧患。文字成就。早晚难期。今见墓表二字。意便𢥠然也。
答金太白(镇商○癸酉)
耆序自知不能。而重违诸公申托。彊颜塞白。已极惭悚。且以遇洙庸懦。甘为乡人之老。其于诸公名德。无所称述。正如卫朴自以无目而欲废天下之视。有可好笑者。然盛谕既相假借。以为质而不华。区区病倦。亦惮更作。只于爽实处略加点窜。以与从侄入录。未知如何也。菊秋一会。成约已久。今岂复有前却。而重阳则为遇洙食素之日。正以是日作会。殊觉无况。望日看月东台。意致尤好。宜以此为定。而但乐村东归。能在其前否。是未可知也。至于商量定示之教。有未敢闻命者。畴昔之会。诸君子为政而遇洙与焉而已。今玆之会。亦惟诸君子命是听。如闻设期定日。则遇洙虽病。犹可自力往与耳。何敢自我设期。有若为政者哉。如自台座往复州岸而定日。则即相报知如何。玆会饮食之数。又有不可不豫知者。此亦出令以示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7L 页
为望。盖今番则似与前会差异矣。
答尹瑞膺(凤九○甲子)
示谕敬悉。区区身处嫌疑之地。自入是非之丛。虽不幸致此。其骇听闻大矣。况所引遂翁之言。自谓记得分明。而今子孙门人皆言其无此事。区区所记。只是少时传闻。难保其无差谬。则正如延平先生所言此书所自来。可谓端的。而犹有此误者也。又岂若子孙门人之言之为可信而无疑也哉。区区之妄有援證。其失已著。更无可言者。而但区区所引。初非谓遂翁以轩轾之意。为先后之序。而今来谕则反疑区区强引遂翁之言。以为轩轾之證。此与区区本意不翅相反。窃恐其有失于照勘也。区区方积被疑谤。殆无所容其身。而高明不遽弃捐。有此镌晓。区区岂不欲有所反复。以承来意。而窃念今日纷纷。大抵由于疑阻。一言之发。动被指摘。翻腾不已。止泊无期。譬如烛笼添一条骨则障一路明矣。似此长笺往复。岂不益惹他人之惑。而增其颊舌乎。与其无益义理之讲。而反致辞说之烦。不若两忘其言之为安静而无事。高明当亦默察此意。而不怪其辞之略也。又况他日邂逅逢拜。合席开襟。畅彼此之怀。究异同之趣。则安知不
贞庵集卷之五 第 368H 页
呀然而笑。以为本心只如此而已乎。夫如是则又何必言语文字之多也。相望绝远。末由承诲。千万只祝对时增休。以副远诚。不宣。
答李幼文(奎镇○戊辰)
辱询礼疑。以弟懵陋。何能仰对。况妻丧行禫。既有古书可据。尤翁亦以为当行。伯春又必有所见。尊兄且欲以礼疑从厚之意。行于其间。则此其当行。似无可疑。顾何必更使昧礼者。有所参论哉。疾病尸居。断废出入。无缘造候。第剧忡怅。
答李幼文(丙子)
相望岂远。而病状苦无一日之胜。一棹上下。每有意而未果。今则病日益甚。委顿废食。实有死亡之忧。不知何日可得良觌。徒切耿耿。玆辱手教。凭审霜候。尊体万福。欣慰曷量。遇洙疾病垂死。猥烦 国家恩礼。十行丝纶。旨意各别。皇陨感激。不知所以自处也。 玉候违和。中外惊动。而遇洙适以此时。蒙此 特谕。未能蠢动。惶悚益不可言。此月朝纸送览。梨岸一恸之示。实有古人西门之悲。令人怆涕。顾此病状。无计一往来。幽明之间。愧负多矣。馀病甚呼倩只此。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