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庵集卷之四
贞庵集卷之四 第 x 页
贞庵集卷之四
 书
  
答百顺
年年以十月初吉。行岁一祭于三政先墓。而宗会则祭后为之。然岁一祭则每年行之。宗会则以与甓寺之会。交换设行。故如甲子设会于三政。则乙丑设会于甓寺。而三政则以初吉。甓寺则以望日矣。然今此祭文则似不必备论此事。只当言甓寺之会。从今永罢矣。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2H 页
答百顺
示意备悉。为我思量。满纸说出如此。情念可感。以吾病拙。何敢以世道自任耶。只当诵渚宫观梅诗。以守本分。而昨拜原城下教则义理严正。如吾所见不翅落得十百层。因文之泉行。即以下札奉呈于陶庵从氏。欲得回教而奉以周旋耳。管幼安,司空表圣。区区所尝企慕者也。今得来示。此心又飘然在辽东中条之间。而其高情逸想。何可几及也。至于君之有厌苦斯世之意者。恐不必若此。如或因一祸患。便自陨穫。则朱子所尝以范滂,阳球自拟者。此为何等气魄力量耶。吾亦粗欲守拙。而每思此等义理。则便觉摧缩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2L 页
之。为可愧也。如何如何。
答百顺
时祭替行。自吾先子为始。而所以行之者。虽分明。前一日告辞则未能明记。岂吾年久故忘之耶。抑如忌祭之不用出主告辞。阙而不举耶。未敢知也。但今思之。忌祭有定日。而时祭则卜日。似不可无前期告之之节。今若告之则曰孝子某。将以来日。祗荐岁事于先考。而方在谪中。使子某敢告为可耶。此系一大节目。何不早相往复。而仍又禀闻于兄主前。以听指挥耶。吾家之不用备要式者。以日子太远则其间事故不可知。且既无环珓卜吉之事。则不必用全文。故略而为之辞而已。非有异于备要也。
答百顺
早起不待灵鹊而闻喜音。 天恩罔极矣。来示所谓祸福休咎。真可一听于天。此意甚好。朱先生以孟子所云修身俟命。为究竟法者。岂欺我哉。阅世差久。益信得及耳。明间当迎拜亭上。可以相见。只此。
答百顺(丙寅)
初忌隔以一日。怆痛难堪。想孝思尤罔极也。所询带用布。冠受大功。故缨武诸件皆变以布。屦亦当变。故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3H 页
吾家前后丧练服之屦。皆用生麻或葛带皮者。而壬戌伯氏于承重服。练后不改藁屦。与前不同。未知当时有考于礼书而然耶。恨未及仰质也。妇人服屦制。见于备要成服条。而图式既曰无明文。则更无可考證处。而又曰恐与男子同。则练后所着。似当依男子之制。或麻或葛矣。
第四条禫月虽行吉祭。吉祭后遽着常服有未安者。吉祭后还着微吉之服。以终其月云者。其意自好。所谓礼从厚者也。当从其说。
第五条大祥后疏式。顷闻君以为疑云。故欲书告而因循未果矣。丧人禫后方即吉。禫前则只当以丧人自处矣。自称当以孤子。至于禫制人云者。礼无此称。盖既禫则已即吉而除服矣。服既除则制字无所当。与人书疏。只当用平常人书例。而或不欲遽同平人。则虽于平交。以小楷具书姓名为好。如何如何。曾见家中旧例。亦如此矣。
答百顺
礼疑古用黪色黪布之冠服。以行大祥。故大祥条曰陈禫服。而今则以国制用白笠白衣。只当曰白笠白衣。而未可名以禫服矣。今以大祥日陈禫服之文。自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3L 页
称禫服人于未禫祭之前。则又将以禫祭日陈吉服之文。遽作平人于未吉祭之前耶。然则祥后不可称禫服人明矣。忌祭虽是丧之馀。而祥后丧人身上虽去衰麻。未即吉之前。唯当自处以丧人而已。恐不当以身无衰麻之故。遽自异于大祥之前也。自处以丧人。而不行宗子之事。又不以丧人自处。而欲异于祥前。则终恐半上落下。似不可与祭。然以不与祭之故。息偃房中。亦甚未安。吾意则祭祀始事之际。出所居房厅事。哭时望哭。辞神后入。而辞神一如祥前。恐宜。未知如何。庐幕已撤。不得不望哭于厅事矣。金生所云云。审思之则亦终有窒碍之端也。
答百顺
昨书所答礼疑。非谓君不欲以丧人自处也。固知出于情理之缺然。而顾于愚意有所未安者。欲其一依祥前所行者而处之。今因反复而又加思量。然于所示。终未能晓然矣。丧礼备要卒哭条末端栗谷说。盖论朱子墨衰荐庙之节。而曰若无服轻者则丧人恐可以俗制丧服行祀。此由于无人可荐。而亦未敢阙荐。故不得已用权宜之制。此前日君之以直领方笠躬行参礼者然也。至于忌祀时则未尝以直领方笠。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4H 页
躬自荐献。如参祀之时者。盖忌祀时则自有他子孙来参者。故不敢自行。此系于服轻者之有无而已。非以墨衰行事。宜于参礼。而不宜于忌祀也。今虽除衰。其自处只当如未祥之前。则苟无服轻者。固当自行。有之则不敢也。行祀之节。既用单献无祝之礼。则便是丧中之祀也。单献无祝。岂非情理之缺然者。而特以未行禫吉之故。不敢变改。则丧人虽未躬参。一如祥前。亦何尝别有缺然者耶。人情于此等处。虽有甚缺然者。礼制所拘。不敢自遂者。亦岂少哉。实以遵圣人之法。而畏君子之讥也。金甥云云之说。吾意亦以为然者。盖以今日事言之。君之诸从中。君为最长矣。君若参祀则自当为荐献之人。虽以年长者自处。而行年长者之事。身适宗子。而荐献又是宗子之事。则此岂无所嫌耶。礼者。别嫌明微者也。所谓嫌者。政指此等礼节。则在所当审也。况君既宗子而又年长。不得荐献。则使君只在其序立之位。而为君之弟者。替行年长者当行之事。亦岂能自安耶。
答百顺
内行无事来会。约也亦至。深可幸也。曾见齐家宝要。有出后立后之际。数三件礼节。吾伯氏甚称其合宜。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4L 页
此册年前见失。近又得乡校礼辑一书。此一款又在其中。依此行之。自当无疑。今虽不能一一遵此。至于告庙则恐不可不行。来示诚好。告辞措语。亦当如是。但悚惕改怵惕似胜。香火改以宗事。寔赖先休四字去之。上文宗事之事。改以祀亦好。此则自以己意商量处之如何。
答百顺
岭伯事差强人意。文字以君辈平日读书。而互相推诿。不肯出草。则诚非所望。必须姑置他事。专意于此。成出一篇好文字以待之如何。闻其行流头前来此。其间日字无多。恐不可迟缓矣。盖此等文字。不必己出。苟有益于国家。虽在他人。犹当为之相助。俾成其美。况此既为至亲。而其意出于忠孝大端。至欲不避岭海。尽言不讳。何可推诿。而不思谋忠之道乎。义理时弊。虽若有缓急。而轻重相悬。何可倒言之乎。
答百顺(癸酉)
君之踪迹。终难昧然从宦。而与辛壬凶启之人同周旋。大关伦义。所以甘乐于就理者。盖欲于原情中悉暴此等事义也。以此吾之欲君之骑马出城。不顾其他者。都监必为草记。以拿处为请。而君可纳供。然冻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5H 页
狱囚系。或致生病。且以监造官而作此打乖之举。人必惊骇。君亦病在持疑。未易办此也。终恐狼狈。念来耿耿。或不能寐也。时享之使曾约替行。固当遵旧例。而卜日告辞出主告辞则君虽在外。享祀则君所主也。恐当以君之名告之。而至于初献祝而始以使子某为辞矣。如何如何。又考老峰集书卷。判书叔问目。有宗嗣未立废告辞之语。以此傍照。则使人替行之祭。废其告辞。亦无所妨否。吾家前日时享替行之节。告辞一款。未能记得。礼书亦无可据。君虽使我临时指挥。此事既不免听莹。则不可不令主祭者知之。故玆用奉及。
答百顺(甲戌)
日昨丹江人来传君札。知君入京后旅况连安。殊慰思想之情。风寒一向未已。体中近又如何。旋切驰恋。第欲来更止。将以开月东归。时享与忌祀不同。可以随时进退。则退行于季朔。自无所妨。而君于科场之暇。往来太烦则恐有损害。不来为得矣。书册随从。既有禁令。则犯禁者本自有罪。自朝家申严。恐未为过。因此而忿不呈券。仍欲废举。此岂于道理合当耶。君于出处大节。宜有十分商量者。而乃于不当愧处。反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5L 页
有愧意。窃所未晓。且吾于君之赴举。初不谓是。而知君本意之后则又以为此亦一道。未尝深非。吾之本意如此。则虽有妄揣哓哓之言。彼此各知本心之后。更有何不安之端。而乃以言行不见孚自咎耶。大抵一出一处。关系甚大。今若于黾勉之中。又常有悔吝之心。则何处更有浩然之气耶。一脚既出则惟以忠国爱君为心。都不见此外多少事。方能养得气完。做事有力矣。如何如何。
答百顺(丙子)
善侄竟不能起疾。此为门运之不幸。穷命之带累。无可言者。而惟是此等人物。实衰世所难得。而不可复见。此尤恫怛。况见君文字。死生之际。从容不乱乃如是。此于朝闻夕死之义。可庶几矣。痛如之何。日昨得见君书。且所送文字。忍泪披阅。虽未相对一恸。稍慰日夕悲念之怀。士踰月而葬。于礼既宜。且凡百事势。实多切闷。行于五月念间。决无渴葬之讥。果如是为计耶。幽志。君之文字既好。不必用吾之文字。而吾亦何可无言。试欲留意。然近日病甚。缔成甚难。以是为虑。宪侄又以初三夕患疠以死。丧祸稠叠。乃如是耶。惨痛已不可言。而初终无以成㨾。尤切悲悯。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6H 页
答百祥(丁卯)
昨自丹江递到利川。留书南虞。似不轻细。而以此时特膺 圣简。担着重任。利器俟时者。不害盘错之遇。而令之平日磨励。似逊百鍊之金。不知将何以称塞耶。公私忧念。不可胜言。吾家虽世袭冠冕。中世颇不振。至我诸祖诸父。以居家孝谨。立朝忠勤。昌大门户。世皆指为大家。君亦历扬华膴。又升绯玉之班。荣喜之中。可不益自感励也哉。况今边虞大而 圣虑深。属君以一面大事。竭忠尽力。以承祖先遗烈。亦惟在此。君其勉之。目今天灾非常。国忧无津。假令玆事即至妥帖。所以固圉之方。何可少忽。君其用心防卫。常如寇至之日。而爱养民力。修兵械缮城壁。以为仓卒不虞之备可也。秉彝之天。华夷所同。人苟以善自治。则亦异类所感服。君于凡事。必须一一寻个是处而行之。又必以临难办一死自期。而绝去全躯保妻子之念则思过半矣。吾每以难事责于君。圣人岂不曰爱之能勿劳。忠焉能勿诲乎。老婆之心。并宜谅之。急病之义。宜即往赴。虽过近地而不克面别。瞻怅多矣。此身一味呻痛。又值深冬。情事益不忍言也。
前莱伯未知何人。而嫚书之始至也。疆域之臣。苟以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6L 页
死拒之。则何至于上闻朝廷耶。拒之而不听则严责首译。俾令改从旧例。而犹不得则一边驰启。一边作枭示首译之状。使倭人目见其事。则必不至此境。而皆不能为也。其偷懦不忠之罪。不容于诛矣。人命虽重。事固有大小轻重。何可顾也。今 圣上赫然怒之。而又被廷臣沮挠。毕竟处断似未严重。为之慨惋。令则须深惩此弊为望耳。谋国制敌之道。专主义理。主义者终必得力。若以利害之心。参错于其间。则反是壬辰故事。具可覆按。此宜深思也。愚尝以为壬辰中兴。由于忠义之气。而忠义之气。发源于寇来之初。宋泉谷,郑黑衣之大节。鼓倡一时忠臣义士之心。以致宗社再安。节义之壮人国家。愈于甲兵。岂不信哉。此意宜常在胸中也。
答百祥
过利川时所留书。承知仓卒赴边。公私忧念。不但别离之为怅而已。即以答简付之顺侄。未知已收照否。玆于便中。又获手告。凭谛到任以后体况连安。殊慰瞻恋之怀。边虞或传今已妥帖云。向者区区过计之忧。觉归闲商量。固为幸甚。然用心防卫。常如寇至之日云者。本出老婆真切之心。而重门击柝。其义有不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7H 页
可忽者。令必谅之也。来示所谓老峰从祖遗迹森然。常以其时誊录。寘在案上者。此意甚好。古人云为治当法祖宗。令苟勉追先矩。无所忝辱。则其为家国之光。顾不大欤。凡我后人。皆以老峰行业为典则。则吾家先德。岂有废隳之虑乎。因君谕及。而更增感慕之怀尔。
与百祥(戊辰)
初寒政况增吉否。遥为之驰恋。此身粗保病喘。而冬序又届。心绪益难自聊。奈何。原州族兄配洙氏甚有家行。吾所爱重。而穷窭已甚。曾以官粜逋欠。将及于祸。故吾发通诸家。收聚十数石谷以救之矣。其时事君亦记得否。此兄于秋初丧其嫡妾两子于一旬之内。宿疾辗转添加。今至于死。讣书才至矣。此天下之穷丧也。固族党之所宜恤。而况念其平生之言。以为吾死后棺敛与窆葬。恃有君在。其言尚在耳边。而及此死生之际。不但情所惨悯。实有死者复起。生者不愧之心。而吾之力无以周旋于此。故又依前日发通之例。发书于伯绳及君。此在两君。自当为美事。非吾私请也。况此穷丧所须。虽数贯钱及若干丧葬之需。犹为大益。而在邑长则所费不为甚多。惟在加意以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7L 页
付速便尔。
答百祥(己巳)
便中获领手告。比日春暄。上营后动履增吉。欣慰不可量。来书所谓任大兢惕。实为好消息。苟能常存此意。而无所忽焉。则夫何患乎。为之遥祝。以岭营事务之烦。而欲苟便其身则岂所望于君者耶。然物来顺应。毋过于劳瘁则幸矣。
答百祥
莱府两图。并与义烈图。呼儿孙与看。渠甚爱玩。又能言宋郑两贤之不降而死之为忠。而但此为城陷之图。故令人慨惋哀痛。恨不令画师写出忠武公露梁大捷图。令人快观耳。儿时见吾家有尤庵所撰南海露梁李忠武庙碑。同春所书簇子。而乃碑书草本真迹也。今不知此簇子尚在否。而尤庵之文同春之笔。既堪宝玩。且碑文末端为闵学士老峰制之云者。宜为吾家之宝藏也。君可印取两本。作为两簇。一以藏于君家。一以与我如何。
答百祥(辛未)
道臣发巡。事体本不为轻。今以税使之私书所报。遽尔发巡。恐非道理。况税使又以彼此嫌碍之故。贻书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8H 页
幕裨。使之转通。则只凭此事而发巡。尤涉未安。就使不然。而朝家有所下谕举条。誊在朝纸。当之者犹当以已递之职。今方须代新伯。辞朝当在不日。不宜替当此事之意。陈章辞免。盖新伯自是才经均税之任者。不同于生手。则何可诿之彼必不能而我乃冒当耶。虽曰此事之不可迟缓。先尽在我道理。然后方可无悔吝之端。此非便文自营之比也。来示自为得宜。而愚见亦自如此。如何如何。
答百祥
得书于省岘途中。此则昨日所发也。便如对面剧谈。披展惊喜。有不可言。且审骨窟内延之胜。领略既了。又将往见方丈。一登天王峰。此吾宿昔所经营而不能得者。为之耸听。但以九日为限。则必有匆匆涉猎之患也。智异之双溪。固为国人所称。而佛日瀑奇伟可观云。此不可不见。但顷于山阴道上。望见天王峰。则冰雪尚嵯峨。先见他处而后上王峰。则其间积雪或已融释耶。安阴之猿鹤洞,花林洞,寻真洞。皆不可不见。猿鹤洞愁送台之傍。有慎教官守彝。此人贤士。宜一往见也。内延曾见俞婿游山记。盛称其胜矣。今来示又如此。忽欲振衣一往。而今月内必欲抵达永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8L 页
春。故路已左矣。不免遗恨而去。怅然怅然。花酒湿鳆及药果。并领为幸。
与百祥
此身海印以后则疾病颇间。足以作行。极欲寻方丈并南海。以遂宿昔之计。而既恐有频复之咎。又不可忘少愈之戒。欲稍进一步。以观矗石之胜。又还陜川。历黄溪涵碧而转向密阳。如中间所计量者。然此行都是行且谋之者。未知果如何也。有僧三觉者。自言姓闵。而来见于星州。仍以先后相随。以及于山阴。欲得吾一书。以谒于君。渠既叛祖背亲从夷狄之教。不足以同姓论。而累日随后。今遽告别。而所欲得者一书。且念君因此而闻吾行中消息。则足宽远念。故作此付之。
答百祥
邮人递致前月二十八书。知游事如意。还营万吉。慰喜之极。至于三复来纸矣。吾行自青松历安东。谒陶山书院观青岩亭。退溪,冲斋之遗迹。往往而在也。为之感叹。而此皆君所常经历者。今不必为君道也。昨日丹阳守李子由之两子来见。仍与同看南窟。盖幽深诡怪之观也。十三日大忌后。更留数日。望后即向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9H 页
宁越。仍又舟下丹阳。转归骊上。其间可观处。亦非一二数。向者岭游。实多遗恨。此足以复雁门之踦耶。
答百祥
自永春还书之后。邈焉阻绝。徒切瞻怅。伻至得书。知比日炎暑。体况佳安。深慰恋念。而既递之官。半年须代。殊非前闻。每想君闷郁之难堪也。新代又是不可相面之人。此似不便。不知君于交龟之际。欲如何处之也。记昔金参判万埰丈递畿伯。尹判书德骏代之。尹即惨劾光南之人也。金公初则欲隔帐而交龟。尹不许曰面看交代。自是朝家旧例。何可如此。金公不得已对面。而不忍正视。侧面而坐。人皆笑其苟且。郑承旨必东丈时为台官。论劾此事。金太白以郑丈凡事皆议于吾家父兄。疑此论劾亦出于吾父兄意旨。至于不吊问。久而后始往来吾家矣。盖交龟不可废。而代者是雠人。则隔帐而坐。令褊裨替传印符。自不害为权宜之道。虽代者不肯。朝家或加非责。我则自有所执。何暇他顾耶。金公之侧面交代。诚为苟且矣。义理无穷。若隔帐之外。自有恰当道理则固好矣。不然则隔帐犹胜于侧面。面对交龟。彼虽以旧例为言。褊裨纳符。虽在还朝之际。犹为之。况交代之际乎。此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39L 页
事君必已有思量者。而或恐蹉失而致有讥议。有此覼缕。盖金公旧事。适有所思。故如是及之。
与百祥
向来事。岭海一行。君已自期。到今不足为惊。而独恨忱诚未格。反成 君上过举。国论又变。益致言路杜塞耳。处暑已过。蒸炎犹酷。未知君行方抵何处。而亦已踰海到配否。朱子于刘德修涪州谪行。历举风土气候饮食居处而问之。在朋友犹然。况至亲相念之情乎。是以仲祖老峰先生之谪长兴。以居处饮食日用事为。一一书报于我王考。今见于集中。此后人所当法也。君亦以谪居凡百。详细示报。宽此远地忧念。如何如何。前谪李谏曾闻有疾颇重。而以君故移谪耽罗云。固知岭海之外。未必死人。而为念则切矣。
答百祥(壬申)
去年八月书。至今在箱箧间。时时披览。足慰远思。况所处虽极远恶。风土犹可堪遣。又将从事于书策。其为喜幸。尤不可言。岁色奄改。而音徽久阻。未委逢新以来。体况益福。驰念倍常。此身仅保残骸。以度晨夕。而前冬猝患胸腹痛似霍之證。势甚危谻。旋得回苏。然自后腹中常不平。时时发作。以是为苦。而唯是奉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0H 页
侍祧庙。日行晨谒。儿孙亦在后。此心如有依恃。怆幸交极。向来丝纶之非常。阖门待诛。岂知有今日。而犹此保遣。莫非全保之至恩。不知吾辈所以报佛恩者。将在于何耶。君之欲读中庸者。非不为好。而此则或恐为胡广之中庸耶。区区则欲以朱书一部为劝。而今闻甲侄之言。渠于入岛之后。将与君共读朱书。如果于此得力。则异日食效。当益不少。诚所喜闻也。如我者年衰病痼。只将无闻而死而已。不能无望于后生有志之人尔。甲侄不以离舍妻儿为难。千里跋涉。往诣君所。又以朱书为结夏之计。其志良可尚也。但其历过匆匆。虽得附遣此书。而不能尽所欲言。可叹。千万都在默会。
答百祥
春生南国。倍增远念。忽此书至。忙手发缄。心眼俱开。况审比日旅况佳安。兄弟连床。交勉学业。此为何等好消息耶。欣慰实万万也。中庸固不可不读。而在今日则孟子尤好。南轩之在朝。朱子劝以孟子进讲。盖立朝者。于孟子尤为得力也。然论语可冷看。孟子当剧读。又朱子之训也。兄弟相对熟读。实闲中得力之秋也。如何如何。
答百祥
节酌通编事。可发一笑。梦窝之危祸迸逐。辄以此书随身。及其被逮也。以此留施院中。仍为君计算诵读之资。足为岛中美谈。他年谁作舆地志。(东坡诗语)可将此作故实也。但岛中人士之不解节酌之为朱书。为可叹。朱文平铺明白。固无难解处。而或于面生处。不免生受。然读之既久则自能相说而解矣。第熟读而详味之如何。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0L 页
答百祥(癸酉)
闻甄复 命下。当此时节。忧倍于喜也。赵台罹祸而不一言救之。于令则尉荐备至。可知其彼此之意矣。令岂可受其笼络。以丧身名耶。此不可不深思也。
答百祥
前后所示并悉。未知君之撕挨于官职。欲以何节拍为限也。如以近事为非。而不欲于此时起就朝列。则此非他人所可劝沮。如以前日罪名至重。不敢遽尔从宦。则曾已辞递户议承宣刑议。且 圣上之眷顾不置者如此。苟不能决意休官。则亦可以出矣。然判决新命。犹若有逡巡之意何也。大抵君子之仕。难进易退为本色。则不害其逡巡也。判决后辞书如未及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1H 页
为。则须以臣闻前辈故事。被严教者自 上开释则不敢复事撕挨。而同朝之间有可引嫌之端则终始撕挨者有之。盖分义之重。廉耻之关。理宜如此。如臣者当初罪名至重。固为万万皇蹙。而然自 上眷念收录。恩至渥也。其何敢复事撕挨。而唯是救解之言。辄皆归咎于父祖。持此以立于名涂。则不但臣心之不敢顷刻自安。有识之人。其将谓臣为何如人耶。臣内顾私义。外惧公议。不敢为冒厕朝班之计云尔。则义理昭然。且今日以祸福相恐者必多。而 圣上既观此书。则岂不认为本情耶。如此终被危祸。则此亦命也。凡事若不以义理为主。而唯祸是畏则何所不至哉。上蔡所谓不信命者。风吹草动。枉生恐惧忧喜者。诚可思也。
与百祥
古人有云。我朝受命而夕饮冰。盖使事至重。故忧其偾误。至于胸中烦闷。欲饮冰水也。晦庵先生之与刘共父书曰。孔明择妇。正得丑女。彼其正大之气。经纶之蕴。固已得之天资。然窃意其智虑之所以日益精明。威望之所以日益隆重。寡欲养心之助。与为多焉。盖虑其近女色而损威望。引孔明事而喻之也。如潘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1L 页
孟阳之饮酒。又受使命者所宜深戒。此则昨已言之。盖原隰驱驰之际。若有带醉之形。则岂不大失民望哉。晓起草此。兼祝行李之安善。
与百祥(甲戌)
伻来得书。知原隰驱驰。体况佳安。深以为慰。而第程途太辽远。撼顿为劳。固已奉念。而饥荒之惨。至于一路颠连。则其在承流之责。将何以济活。以宽国家之忧乎。公私忧叹。实难尽言。大抵今年都不免大歉。而湖南逆变之后。连坐编配之类。遍满于沿海及诸岛。若因凶年盗起而有煽动之变。则其忧至深。此区区隐忧之浩穰者。唯望君之屏声色而清心虑。终有所赖也。
与百祥(丙子)
善侄岂不是吾家兰玉。而又不幸短命。关系世道与门运。即其上老下稚情境之惨毒。犹属私恸。此何天意。痛哭而已。此中粗依前㨾。而一味病惫。枯瘁日甚。自怜奈何。淳昌所遭。实是无妄。渠之本情必不然。而迹其前后所为。直是倚势豪纵之人。吾心若是不安。渠心亦岂自安。君之状请仍任。虽出为公事之心。听闻所及。必有憪然不平之心。初不如是则好。而今不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2H 页
可追矣。
答百善(壬戌)
涕泪相别。怀思如结。书至知返疑之馀。奄经虞祔诸礼。号陨中气力支持。一悲一幸。益难为怀。此身顷自墓下出石室。适遇上江船。无事归来。连幸遣免矣。久住石院。盖是误传。而君之念我中路狼狈。专人相问。实出笃挚之义。不胜感叹。朱书劄目送去。计今初丧礼毕。可以收拾精神。留意书册。须先一番流观。得其滋味后。痛下工夫。以期贯彻。如何如何。此册欲令儿辈誊出。而姑未能矣。闻祥侄亦欲见此云。君与祥侄合力誊出。则可以久久看阅。而于其誊出看详之际。亦必有益。未知如何。千万草草只此。唯望节哀自护。以存伤生之戒。常常亲近书册。仰承前人慈怜期望之意耳。不具。
与百善(癸亥)
昨见兼儿书。君欲取卖屋钱。以缓债督。令禀我。而兼儿即许之云。深喜其有得于麦舟之义也。但渠送示君书。而书中有卖土之语。土地甚重。不可轻议斥卖。以此救急。实割肉充腹之比。固知君有所商量。决不作妄举。而忧念之切。有此云云。周公不弃基之训。不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2L 页
可不深念也。
答百善
自君之病。忧念殆不能顷刻忘也。日昨便中领书。知颇向安。今又得手字。调摄似益胜。盖于字画间。亦可验渐就轻安矣。此为何等欣幸也。此身昨到伯从氏谪所。宿留多日。欲以数日后归去也。早知君颇有奋发读书之意。今见来书。其有为之志。方蔼然矣。此前人之所深期于君。而吾辈之所悬望于今日者也。执书披玩。一为之奇爱。一为之怆念也。君资质非不美。志愿非不切。而特读书甚少。知见不能广也。今若专心致志。读得群圣贤书。使知见通达无碍。则何事不可为乎。但读书一事。自不浅易。程子曰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凡人文理未就。则于辞已有不能通者。尚安得以究其精微之义哉。若君者平日文理。未必尽通于辞。则须从人质问然后可通其辞。辞通而后其义可得以究也。然则从人质问。最为急务。而君方在疚。不可如平常之人从师问学矣。人亦未易就君而谈经论史矣。如是而蹉过却一两年。而君之锐意于读书者。亦渐次阑珊。则以许好资质。将不克大有成就矣。以故寒泉从氏为君怀汲汲之图。以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3H 页
为于吾则可以无拘于形迹。而有益于资问。向者与我言此事。吾以君清羸善病。决难离家远来矣。从氏意犹未已。作书谪所。如是道说云。而吾则知君事势。虽不病亦难为此。况今大病犹未苏完乎。此则决不可生意矣。吾若在京则君虽不能来留累月。而时时来会。留得数四日。讲书而去。归家温绎。吾亦时就君所。讲讨一半卷册子而归。亦庶几彼此交相益。今不可如此矣。抑有一事。君若读书则以疑处发为问目。以相质问。此最有益。而但君才经重病。不可少劳心力。不必缀成文字。以发问目也。只曰某书某处不能晓解。其义云何。如是发问则答者自可详细解释以报矣。如是则虽未面谭。岂无所启发乎。第念君虽有读书之意。向来疾證。既系深重。则其去根必未易。于是以读书劳其身。以求义用其心。以致荣卫有损则诚非细忧也。吾为此虑。顷日儿辈科行。作书于君。且言于儿辈。使君觅得自警编一部。寘诸座侧。常常披阅。则此书非经非史非稗说。而自有启发人处。不但有益于身心。亦其言语文字。惯却人面目。大有助于科儒之功矣。不住披阅。以尽一部。仍又循环温绎。体认出来。则毕竟得力未必逊于极力读书。而兼有益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3L 页
于调病矣。君其试之如何。至于待人接物之问。亦可见君之切问近思也。深幸得闻此言也。尝窃闻之。朱门人尝问如何而可以待人接物也。朱子答曰知所以处心持己则知所以待人接物也。盖忠信谦恭者。即处心持己之道。而所以待人接物者。岂外乎忠信谦恭也哉。然忠信谦恭。乃为己之实事。以为吾之处心持己也。当如此而为之则是为己也。欲以是善待人接物也则便有外之之心而涉于为人也。其本末轻重。于是焉分。圣贤之言。一举而尽其曲折如此。而其旨意含蓄渊深乃如此。可不服膺也哉。大抵言者易放而难收者也。从上圣贤之以言为戒者。布诸方册。自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而每以放出为戒。易所谓吉人之辞寡者。其言约而尽矣。然则出言之际。每思量此是可言者乎。其不可言者乎。而审其可言然后发则其辞自寡而无躁妄之病矣。然吾尝验之。此亦甚难矣。史称后唐清泰帝以寡言沉默。为庄宗所爱。遂至为帝。而及其亡身丧国也。反以一言轻脱而致石晋之祸。此由讱言之难耶。抑气数推荡。时人之常性。亦从而变易而然耶。未可知也。吾亦近日以不能讱言之故。咎悔纷然。思量古书。而有感于胸中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4H 页
者如此。得君之以言语节度相发问。故漫此写去。以资君裁度也。君须取古书中以言语为戒者。而思其可否。以其所得而更示可也。夜深只此。
答百善
自警编承已读了。虽未见目前奇效。一副书卒业。亦自不易。沉潜其间。自有进益。况因此而及于他书。次第讫了。则将日有好消息。政不必以急切之心求之也。自警编虽已看过。亦宜置在案头。时时温绎。一番涉猎。便是事了者。为可戒也。此身守拙田园。唯甘穷寂。而枉被除目。羞愧可言。
答百善(甲子)
书来知归侍安吉。且于泉上。颇有观感之益。欣幸非寻常比也。第归后书册工夫。未免悠悠。城市中每患如此。然千万人中常知有己。自是好语。愿君加之意也。才自金和甫葬所归。惫甚倩草。
与百善(乙丑)
此身往来湖中。迤逦近千里路。消费廿馀日子。道上风寒又非所堪。十颠九沛。堇堇还栖。而所幸久旷省扫之馀。展拜诸处先山。且与外党诸亲。得叙离阔之怀。归来如有所得也。路经渼湖。即君外氏旧亭。而仲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4L 页
父所尝临住者也。记昔壬子追陪于此。不禁怆痛也。黔潭即春堂先祖旧亭而为书院者也。宋村东麓有所谓飞来洞书堂。两先生遗躅在焉。沃川涂谷。晦可所居。而峡江环绕。竹树萧森。类隐者之居。可以逍遥。归路又历入华阳洞。旧尝一游其中。而愈看愈奇。岩栖斋绝可爱。欲留处读书。而归意匆匆。不可得也。为之怅然。聊报于君。使知之也。君之三诗。若以句律论之则虽未圆熟。语意精当有味。字画端直。别后进益。斯可验矣。实深慰喜。
与百善
顷闻甲侄来会君所读书。深以为喜。今知有故旋罢。已足怅然。而君之今夏所披阅。即小学大学云。此两书苟善读则真所谓终身尽多者。而但未知君坐在城市胶扰中。一面作閒酬应。而傍边着此二书。时时流观。果能得其味耶。苟不得味则此虽与束书不观者有间。亦未可谓下得书册功夫也。顺侄言君于科工甚疏。既非可以废举者。而科工若是疏阔。则年少儒生。专治科工为宜。若都不近笔砚。只取经传。自以为读得看得。而终不免浪游。则反不若专意科工者之着实云。此言甚实。且其为君计者。亦切至矣。君于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5H 页
夏间。自量所业之不实。则何不与甲侄共做科文耶。栗翁所戒两无所成者。不可不思也。吾家自先代勤做科工。至于仲父则科文尤骤进。二十岁时已成大科实才。若赋疑诸工则其前早已精熟矣。今君之年已过仲父大阐之年。而科业不免空疏。以此应举。岂不羞愧。如是而只时时披阅小学大学。有若不屑于科工。而实则文理所就。反不如做科文者。苟文理未通则所得力于书中者。又可知矣。所望于君者。唯勿拣经传与应举文字。而务于专一精熟。日用间深戒悠悠意象。勿虚抛光阴。俾不至于两无所成也。如何如何。顺侄又言君酒癖已痼。易于致伤云。吾家酒政本自不疏。仲父恒日亦颇爱酒。以为世间百味无如酒者。而今日后辈多不能饮此。则风流不免萧索。然或滥觞而至于过饮。则不唯荒思废业。政犯昔人之戒。内则浸淫而伤气血。外则放诞而失容仪。为害多矣。况君清弱善病。节饮而细酌则或有益于调养。而纵饮而沉醉则将必至于损害。其于上贻偏慈之忧。又将何如耶。自今以往。常以小盏为限量。毋或踰越。千万之望。困暑艰草。不能尽意。唯区区之心。可以默谅也。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5L 页
尹浩而棘中所去书。君往见其子。而托令入便固好。其家方在穷途。君之时时往访。未为不可。而此外闲出入则切宜略之。纷纭出入。打话终日。亦栗翁至戒也。
答百善(丙寅)
乍见而各西东。恋怅殊不禁。归得手字之留在者。慰如再见也。吾行迤逦寒泉寿洞。廿六始还。而路遇风寒。十颠九沛。不知君于道上。能免此患否。可念可念。归闻君义居之说。令人耸听。不知今日。能有大心众生成就得此事耶。吾常诵古人藜藿不充。而有拯济万姓之心。裋褐不完而有衣被四海之愿之语。未尝不三复感叹。有会于心。今得君亦有此意。而无可与语此者。只自怅然而已。
答百善(戊辰)
顷于千之行。得书为慰。而千之匆匆过去。其后无便。汔未作答。日昨李戚又致手告。知近日所苦有加。至顽痰上塞。夜睡每全失。方惊念之际。李戚备言君病过饮为祟。證有深源。仍忧叹不已。不谓君徇一时之欲。而轻不赀之躯。令相爱者闷之如此也。李戚归时宜付答书。而欲有所奉规。未及裁成。只托渠归以吾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6H 页
言告于君。令稍节饮。以尽调护之方。而自是以来。每夜中无睡。思量此事。则君本非苟耽曲糵。欲逃昏冥者也。必以吾家先世酒政不疏。而近来不能饮者居多风流萧索。故心慕乎古。欲追踵前轨也。不然则伤时病俗。有不平于中者。欲一寓于酒也。由前则祖先之德行事业。可为后人法者何限。而君之所存所学。犹未能几及阃域。则政当操心饬躬。益勉行业。求以发挥先懿。而遽以当日一时合欢之酒政。为绍述之图则不亦末哉。由后则从古不遇者之入于醉乡。韩昌黎有所云。而不放旷则悲愁。程先生深加讥砭。且君子思不出其位。易象论语之文。垂训炳然。如君读书少而涉学浅者。唯当于中庸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下人十己千之功。而含章晦美。利器俟时而已。今乃不平于时事。而逸游酣醉。荒思废业。有若猖狂自恣之人。此岂理也哉。二者无一之可。而犹酣饮不已者。必以前日病中偶以饮酒行气。粗得其效。于是一向以为效。不饮则若不能支。而不知其为害反深。盖酒者少饮则犹可见效。过饮则积其害而浸淫成疾。其祸甚烈而不可熄矣。君岂不念此哉。且君之一身。实有保族宜家之责。前人之期望甚重。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6L 页
老慈之倚恃无他人。真古人所谓酒如成病悔何追者也。今自轻其身若此。已非所望于君者。况人之嗜酒者。辄倾败其家业。夫倾败家业。视丧失身躯。虽若差轻。苟一朝家业倾败。所以事亲奉祭。将若之何。苟有如上蔡所谓了此一大事者。而不暇顾他。则虽倾家败产。犹为之。如嗜酒崇饮而至于败家。则即古所谓十愆之一。而终至于亡者。此果何益于为人之实。而必为之也。昔朱先生亦尝爱酒。而后来断饮。其与南轩书。有曰近日一种向外走作。心悦之而不能自已者。皆准止酒例。戒而绝之。以先生之平日爱酒而一朝断绝。因此而凡系向外走作者。一例绝之。此所以日新又新。终入圣域者也。君尝读朱书。必能知此矣。凡朱先生所已行者。岂非后学之律令格式耶。念我与前人。年岁相近。自幼深相爱。虽后来出处不同。心期靡替。又尝以君托我。冀其善教。死生存亡之际。实有不可负者。而君又惇行孝弟。其于我相信甚笃。不同于他人从叔侄之亲。则今见君有过当改。有病当救。何可嘿焉而不一言乎。玆披沥心肝而悉布之。君其留听。如以一朝永断杯酌为难。则限以一小盏。朝饭时半盏。夕饭时半盏为度。此外不复近口。则岂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7H 页
至于为害哉。苟不听吾言。而甘自归于伤败。则君之平日视我如父之言。非实也。亦何颜以相强聒哉。君其谅之。不宣。
答百善(庚午)
君之身惫。何为而转剧耶。暑潦恼人。无怪其如此。而一向无所振励。则必将渐至坠堕。常以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两语。贴之额上。常在目中则或可有助。
答百善(壬申)
每念时事。忧慨不自胜。而适在言职。岂不欲一陈所怀。但人之出处语默。自是大关。一或踰越。恐难收拾。故隐忍至此。人所云云。或揣其气色。或演其语句。有此传说耶。未可知也。他日相见。自当知之。今不必豫言之也。
答百善(癸酉)
积惫为祟。长事委痛。抛弃书册之示。不胜讶叹。所谓积惫。未知为何事。而设有一时劳惫。年少之人。稍加休息。自当如常。岂至于长事委痛。而偃仰休息之中。常以书册自随。则勿论紧慢。不当随分得力。又岂至于抛弃书册耶。为士而抛书册者。譬如为农而弃镃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7L 页
基。将何所成就耶。深叹深叹。晦初间欲以何故来此耶。居家则惫痛废书。又以行役废书。则岂有展卷之时也。吕东莱病中闲看论语有得。横渠读书成诵。马上思量其义。此皆可法。如未能成诵。则以小册子纳袖中。马上与店舍中披阅为好矣。
答百善(甲戌)
衰病杜门。又见新年。况值周甲。无处不怆悲也。奈何。顺侄所带之任。顺递为幸。出六之不如被罪。诚如来示。然雨露雪霜。莫非天之教也。岂容人力。君之滥觞。苟不痛抑。则自易至此。勿谓吾辈之过虑。而益用心于惩毖之道也。近日君之所患如何。而能留意于书册耶。每念君工夫之不专。而年纪之渐多。则心甚闷叹。故自发此等语耳。
答百善
春伻回得两札。知朴渊之行已返。侍奉佳安。且将收拾书册。以复雁门之踦。此真好消息。慰幸多矣。此身来栖舍人岩。正当春夏之交。景物甚佳。且与胤之相对读易。非无趣味。但功课未富。此与始料不同矣。区区所带宪职。今已递免。自此朝政巨细。都非所敢与。别谕之下。略陈惶愧之情。而为政院所退却。愚意则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8H 页
既承别谕于 大朝。则亦当祈免于 大朝。今若承命于 大朝。而祈免于 小朝。则事理乖舛。故不敢为改疏为书之计。只得泯嘿以俟处分。而别谕后未有一言陈吁。亦不无未安者。君之所见如何。朴渊之胜。果如何耶。愿闻之。
答百善(乙亥)
闻君得官。已意君之不欲遽就。而吾则每以君之无所实作。而彼此不当为忧。如此则随分禄仕。自无不可。况吾辈做官。每患过于分数。既是国戚则敦府初仕。无甚过滥。此范文正所谓常调官好做者也。吾心固欲君之出而从仕。而若律之以古人出处之义。则目今三纲沦而九法斁。非君子可仕之时。只宜枯死穷山。而君则出入科场。曾不为耻。独以从宦为耻者。未晓其意。君之此意。似是一时妄念。而亦骄心所发也。亦想我仲父暨诸从氏遗意。亦必不欲君之弃官不仕。而至于病情沉顿。恐或添證之示。此在君自量如何。非他人所能知也。虽至弃官。一番肃 命。则来示然矣。
答百善
新除去就。君之意与我相反。而自言铭佩于吾之言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8L 页
者。未知何谓。所谓未尝以厌苦之色见于人。而但有羞愧不平之心。延平先生尝有愧悔不安者。自以为就愧悔不安者而更加思量。知其愧悔不安。由于私意然后力治其私意。此心始安。此盖上蔡斩断根株之意。而后来农岩以延平此等工夫。为可师法。君亦先就羞愧不平者而思其所从来。则必有所自觉者。若羞愧不平。由于官名之卑微。则此心已自卑下。与古人不卑小官者。相去岂不远哉。文荫间清宦。既无大小科名。本非可论。以戚里而为敦参。自其本分。何嫌之有。况以君之为人。仲父之孙而为此职。岂有滥耶。于己无滥。而只以家贫亲老禄仕之义。而处于关柝管库之任。于心为安。岂与好官美职之不称者。比论之哉。所谓追闻一说之可笑。未知何等辞说。而亦小小閒杂说话尔。何足挂齿。为君之计。以家贫亲老禄仕之义。一日之养为急。则即速肃 命从宦为可。以伦纲之斁绝。乱贼之纵横。而有不乐仕之心。则以枯死穷山为心。若以科宦之不可顿绝。不欲处身于半上落下。则力治科文。以继祖先父兄之业为宜。而君之所自言者。初无一定道理。只曰羞愧不平。吾未知羞愧不平。果是何道理也。更以吾言反复详思。而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9H 页
亦以君之意见回示。俾我知之。如何如何。
答伯绳(再从侄百男○己巳)
昨日祧庙忌祀又过。怆慕曷已。祭需以此窭贫。物不称诚。而左右昆弟则官居绝远。原牧虽在不百里之地。而不以一伻来问。此岂独作官者之疏忽。实亦奉祭者荒怠。有以致之。方以此自讼其罪。左右之所遣伻人。今日始至。而自言中路得疾。蹉过累日。故如此云。此非渠故犯之罪。在所当恕。而左右之不忘先祀则足可表明。恨不令原牧知此义也。
与伯绳(甲戌)
离思隔千里。而面谭止片时。馀怅至今在中。想已还次矣。在途风寒良可念。而今不须言也。清州族兄徽洙氏无妻无子。直是无告之穷民也。欲千里而见君。七十之年。徒步来此。要得吾之一书。始则以彼中酬应之难堪与向日目睹可闷之状备言之。不肯许。则自言身世之穷独。而颜色悽然。心甚恻伤。夜中思念。范文正视祖宗均子孙之语。固已动得七八分。而朝来又提说先君子宿昔恤念之事。则增我感怀。不忍终拒。不得已作书以付。想必相谅也。
答伯绳
贞庵集卷之四 第 349L 页
衰年吏役。岂不为劳。然古人所谓虽一日必葺。气象甚好。勿生厌苦而尽心官事。如何如何。节扇殊荷远情。何嫌其少也。
与伯绳(乙亥)
向者所遭。实出无妄。殊为惊叹。然掉脱簿牒之劳。归卧琴书之侧。意想必当快适。真所谓仰而吊俯而贺也。如我孱病。岂料挨过周甲。而阅历无限变故。支离在世。又见新年。触处感悽。无以自聊。四十年前挑灯赋诗之事。何可忘也。其时筋力之强健。固已有羡于伯绳。而其后每与相对。独喜其虽老而不衰。日昨百宪来言左右颇有衰惫之态。年迫七旬之人。无怪如此。而抑其衰年吏役。颇损神观而然耶。相去稍远。未即合席。此为怅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