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x 页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年谱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2H 页
[年谱]
二十九年癸酉。(公六十二岁。)正月初二日。上劄。 答曰。以疾未参。其何所伤。卿须安心勿辞。善摄焉。○初五日呈告。不许。○上命公同入 诊筵。以病附奏辞。
十三日。呈三告。遣史官问疾。○十五日呈四告。遣承旨敦谕。
十六日。呈五单。遣承旨敦谕。复遣 宫官问候。
十八日。遭李惟秀之诬。出住江郊。纳 命召。
 司书李惟秀上书。复肆诬辱。盖时辈忌公在城中。必欲逐之。故惟秀非三司。而又有书论。公欲归乡。而适有身病。借人郊舍以居。
十九日。 东宫遣承旨。以手书敦谕。
 手书曰。昨日以李惟秀之书辞。措语极涉寒心。故将处分矣。闻卿出城。心甚惊焉。继以慨叹世道人心矣。噫。于今有恧然者。有闷迫者。有固守者。何则全不能承 圣意而堤坊。以致今日。恧然者也。昨冬。 大朝以洪准海等书。 圣心失平。故余心焦迫。至今未解。今又有此事。窃念 大朝激恼。心深悯焉。此闷迫者也。且其书本非台言。而况昨日严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2L 页
处后。卿无难安之端。而卿之所辞。决无准许。此固守者也。噫。世道虽如此。于卿毫无少瑕。卿须体 大朝眷遇之至意。顾小子云霓之望。安心勿复控辞。幡然回道。用副日夕之望。国事幸甚。余亦幸甚。遣承旨传谕。因令偕来。附奏辞曰。臣以望七之年。濒死之病。迹阻于 庙堂。口绝雌黄。而只缘名位之不称。退归之不早。饱受危辱。一至于此极。尚安忍冒处崇班。重入修门。捐廉耻而辱 朝廷哉。区区进退。固无可论。而臣之窃独自悲者。事 国家三十年。一事不能自效犬马之报答。有负宿心。凫雁之去来。致烦 睿念。至使恧然闷迫之 旨。形于 教令。寸心激越。求死不得。
二十日。 上特教遣承旨。还授 命召。
 传曰。李惟秀之挟杂倾轧。不览其章而业已下教。而然卿之出城。其涉过矣。虽欲伸廉义。大臣体貌。比他有间。惟秀亦非台臣。则何轻去就。以损体统乎。命召令史官传授。卿须体此意。即日入城之意。史官传谕。仍传 命召。
二十一日。又纳 命召。还授。又上劄申谢。
 上劄谢 东宫手书之恩。更申必退之情。 答曰。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3H 页
日昨之批。已谕心曲。而辞劄又至。诚意之未孚。心宲忸怩。复何多谕。而以疾未参。其何所伤。卿须体大朝昨日下教辞旨之郑重。顾小子日夕之望。安心勿复控辞。幡然回途。弘济国事。
二十二日。又纳 命召。还授。
二十三日。又纳 命召。还授。附奏姑为奉留。 呈七告。遣史官敦谕。是后逐日呈告。
二十七日。遣 宫官问疾。
二月十九日。承旨敦谕。
三月初四日。上书谢阙礼之咎。
初七日。上书告归。仍纳 命召。 命还授。
 呈告者四十七单。而还乡后 命召还纳。还授者又五次。○是时公栖屑城外。而终不还乡。独语子敬伦曰。吾家世受 国恩。不可以时辈之欲逐。动吾素志。今可以得死所矣。及闻 翁主生。始上书告归。○搢绅诸宰论公者皆曰。领相牢卧江郊三朔始去者。必有所见矣。又曰。当向日过举时。人皆失措。惟见领相进退有则。辞语激切动人。真当朝第一人物矣。
二十三日。偕来承旨还归。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3L 页
四月初八日。上书辞职。不从。
五月十一日。上书辞职。不从。
 答曰。旱灾孔酷。心甚罔涯。而所勉切至。当体念焉。且前后下答。非上一再。恬然无就途之意。此莫非诚意未孚之致。心宲忸怩。而况当此之时。辅相之任。尤不可轻许。今此灾异。宲余不敏之致。卿何独引咎。卿须安心勿辞。幡然登途。用副日夕之望。
二十日。上疏辞职。兼陈戒。 优批许遆。
 时亢旱。三行 亲祷。公疏请摄行。且陈修省之道千馀言。略曰。呜呼。乾刚日亢。而言路永杜。官邪盈朝。而评弹不到。衮职有阙。而匡拂不及。群僚无所惩畏。而侈然自恣。人主无所顾忌。傲然自圣。只此一事足以亡国。而向来非常之过举。不测之威怒。震惊焦遑。亿兆同情。曷尝有一人献规者乎。甚至于九旬大旱。 玉趾三举。应灾之言。寂然于 紸纩之前。呜呼。诚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又曰。迩来五年之间。符验之见于外者。有可以条举。次对既罢。庙堂无吁咈之谟。 经筵已停。儒臣失讲读之责。大辟之生杀不断者几年。诸臣之章奏。不省为何语。外廷之接见时少。则所与处者可知。机务之酬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4H 页
应既简。则所留意者何事。益之戒舜。周公之告成王。眷眷致意。不出于抑逸乐而勉严恭。则当此侧身之日。所其无逸之义。又不可不为 殿下诵之。而亦愿一闻于 贰极之聆也。因继陈必递之义。批曰。省卿之恳。若见卿焉。而所陈亦剀切。予用钦叹。然非其时也。噫。顷年之批。亦谕大鹏之教。以予凉德无能。近卅载临御。治不徯志。世道日渝。吾民日穷。是谁之愆。几年讲学。而徒归欺人。大鹏不搏。无异众鸟。自愧其教。是亦欺卿。欺卿欺人。此何人斯。中夜兴思。拊髀叹息。噫。元良代理。曰予惓勤。况昨冬以后。人子之心。虽勉承 慈教。遥瞻 懿陵。心焉若坠。而又当六旬。追忆庚子。心亦都冷。虽无恒日苦心。其能为乎。至于祈雨。已谕诸臣。吁嗟昔年爱恤之赤子。无一民被泽于予。而今将尽刘。及此时。何惜一身。何恤寡躬。此正体昔年何惜肌肤之教也。今卿之章。予则曰非谓勉也。宲挑我心也。李惟秀之非其职。而甘心旧习。骇举可骇。卿之撕挨。予则曰过。一向强迫。非敬大臣之意。承旨偕来者。无节拍贻弊多。先命入来。欲以手书许副。而其犹恋恋于心。欲谕不谕。今于卿章。若不许副。亦欠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4L 页
于诚。故今方整衣以坐。莫能手谕。呼写苦心。勉副相职。噫。今日之举。非欲伸卿。宲欲致卿之意也。既解其职。西枢漫职。亦先卿曾莅之府也。卿须体小子慇勤之志。思先卿为国之忠。即日登途。以谢中枢之任。
 二十五日。拜判中枢府事。
九月十一日。 上幸 昭宁园。往坡州祗迎送。 命随驾。附奏辞。
十七日。拜禁卫都提调。
十二月。发京行。翌日入城。
 
时加上 肃庙谥号陈贺。公为参班入来。
二十二日。谢 恩。
 祗迎时。 东宫遣司钥下令曰。勿为祗迎。
二十五日。参 贺班。承 命入侍。
三十年甲戌。(公六十三岁)正月初一日。参 候班。翌日上书还乡。
二十三日。 命放归田里。
 先是己未。以 昭宁园事。被 严教削职。至是湖西幼学李熙运上疏。语及 昭宁园忤旨。 上曰。某年李某所达。极为无状。此流乃所谓名流。而世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5H 页
称两班也。吾所痛心者此也。领相金在鲁曰。李某其时奏语。中间已被罪。厥后累年任使。至升辅相。则到今追罪。极涉过当。 上乃呼书传教曰。今者熙运非熙运也。即有本也。意虽回谲。在廷臣僚中。不知大义而首唱怪论者。即其本也。王者处分。何治其末。噫。无此类。今何有熙运。周甲暮年何岁。而又览此章。心焉若坠。于今泯默。其曰为人子之道乎。顷年虽已处分。到今日。不可不尤为严正。判府事李某。特收职牒。放归田里。
三月二十三日。给牒叙用。仍复拜判中枢府事。
 
筵中。领相金在鲁奏曰。大臣谴罚。事体甚重。而顷日判府事李某。以二十年前事。中间亦既被谴。而又复追提。至施重典。宲涉太过。故臣争之不得。今经累月。宜有 恩宥。 上曰。其时因李熙运之言。怆怀亘中。有此处分。伊后思之。一事两饬。事涉过矣。前判府事李某。特为给牒叙用。
闰四月初六日。上书辞职。 不从。
三十一年乙亥。(公六十四岁。)三月初四日。有逆狱。进诣坡州。上书待命。
 时逆志狱发。乱贼伏法。 国是大定。 亲临颁教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5L 页
有日。公以戊辰疏语为罪案。不敢入城参班。出次坡州。待 命上书。略曰。当此讨贼之日。无由自效其沐浴之义。废阙常分。如穷人之无归。自念顷年一疏。自陷于伸救罪人之科。惶懔悚蹙。无地措躬。论以拜宪。自有其律。席藁胥 命。显戮是俟。 答曰。览卿之恳。卿之为国血忱。 圣上洞烛。余亦知矣。何必若此引咎。且今颁告。与他有异。卿须念余之谕。其即入城参班焉。
十七日。闻扈卫之报。待 命南门外。承 命谢 恩入侍。因被削黜之 命。
 
公闻 宫城扈卫之报。达夜驰进。待 命于南门外。 上命入侍。公入 阙谢西枢之 命。 上使中使扶腋以入。公进问 候毕。复奏曰。臣之前后负犯。万死难赎其罪。从此不敢自处以恒人。罪戾仍以层积。顷日经宿 幸行之地。距臣所居为百六十里矣。 行朝起居。无由得闻。故虽进伏 园陵之侧。以承药院之候。而咫尺 辇路。终阙祗候之礼。臣分人理。俱为亏缺。此臣之罪一也。乱逆何代无之。而岂有逆志贼徵之万万穷凶者乎。臣在𤱶亩之中。狱情漠然不得闻。而只以 朝报所出观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6H 页
之。愤痛之极。心胆欲裂。 圣上连日 亲鞫。而臣则偃息乡庐。不能效奔问之礼。臣分人理。又为亏缺。此臣之罪二也。天启 圣断。处分赫然。诸贼定罪。国是大定。此宲 圣上深惟祸乱之源。痛绝凶贼之本。为生民立极。为万世虑患。昔之昏迷陷溺者。举皆焕然醒觉。既上告宗庙。而又 亲临颁教。凡有秉彝者。孰不𨃃蹶趍参。而臣则只为离次陈章。草草首罪之辞。上之 小朝而已。臣分人理。又为亏缺。此臣之罪三也。并计前后二罪。则臣负五大罪矣。臣岂是朝衣朝冠。出入于 前席者。而臣昨闻 宫城扈卫之报。即为发行。罔夜驰来。不敢遽入城中。待 命于门外。近侍宣 命。谕令入侍。急于奔问。冒没登对。昵近 天光。更无馀憾。伏乞亟治臣前后之罪。使公法无废。臣分粗安。不胜幸甚。 上曰。所陈过矣。予临御三十年。治不徯志。今幸宇宙复明。人心觉悟。此政寅协为治之时。处分前一日事。并附之先天。卿之所陈。虽出苦心。岂有从之之理。对曰。先天之教。虽出于 天地之量。并育群生之意。 圣教勤挚。孰不感叹。而人臣事君。廉隅为重。臣若负此五罪。晏然如无故之人。出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6L 页
入 阙廷。进参鞫事。则隶儓下贱。必曰是夫也身负大罪。扬扬行公云。则其为羞耻。当复何如。臣之今日入对。只为毕陈血恳。冀蒙重勘而已。非敢有一毫私意。为便文自掩之计也。伏乞亟被重律。俾严 国法。俾安贱分。 上曰。卿之若是引罪。其心是矣。卿虽廉义为言。予以不复追论往事。丁宁下教。予亦断定于心。卿虽欲自伸廉隅。岂可使予为欺心之事乎。若罪卿等则前后言者。岂不多乎。决不可为之。勿为过辞。同寅协恭。是予之望也。对曰。 圣教若是隆挚。臣岂不感激奉承。而此罪未勘之前。则臣虽欲冒没行公。宲无颜面。其何以自现于咫尺之地。而又何以见满庭臣僚与吏隶乎。 圣上虽以前后言者之多为 教。圣王之治。惩一砺百。而行罚当自贵近始。臣若被罪则 国法岂至亏废乎。 上教又示持难之意。责以寅协之道。又对曰。同寅协恭。臣非不欲为。而未被罪之前则决无承 命之理。臣虽不肖。职忝大官。为百官之所矜式。放倒廉隅。四维不张。则岂不为羞辱 朝廷之归耶。臣固庸愚。百不犹人。而亦能稍知自爱其身。辱朝廷辱其身。将何所矜式乎。簪履 圣念。如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7H 页
不终弃。则被罪之后。若蒙使令。水火燥湿。有不敢避。同心国事。为万一报效之计。臣岂欲复辞也。 上又不从。下教缕缕。而听莹未能记。又对曰。臣未及肃谢于 三殿。请退出肃谢后。因为退去之意敢达。 上曰。不欲更为入侍。仍退去耶。对曰。臣之入 侍。只为力陈私情。即蒙勘处。而情诚浅薄。终未准请。惟有退伏私次。泥首俟命而已。何敢生更为入侍之意耶。 上曰。卿之心贵矣。挽留岂无其道。而不为者。盖有所谅。予当招问诸大臣而决之耳。对曰。臣既忝居同列。诸大臣似不忍面斥其罪。伏乞特蒙 睿断。使国家刑法无乖。则若臣追愆讼罪之心。庶可以少安矣。三大臣追入。 上曰。李判府之言如此。将何以处之。领府事金在鲁曰。李某前疏非矣。今番处分之事。专不举论。故外议峥嵘。未知所请罪者。只指顷年上疏事乎。并以不为举论处分事乎。其疏中虽有云云。此则指疏首所举穷凶极恶之贼而言者矣。 上曰。此则今始初闻。岂其然乎。公曰。臣之不肖。不得于朋友。岂敢望得之于 君父乎。领府事于臣年则为十年长。情分则三世之交也。臣有兄弟之义。领府事岂有祸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7L 页
臣之心哉。特陈其外议之如此。臣之前疏。以引罪为主。故不能张皇开陈。但曰当此讨贼之日。亦无由自效其沐浴之义云者。语虽草草。惩讨之义皎然矣。若以此句绝。属之于志徵诸贼。则上文已言其快伏王法。沐浴之义云者。文义不当。此指在廷诸臣同声惩讨。而独不能为之之为罪矣。 上曰。看文字岂不难乎。领府事平日以卿为峻。故不能平心以看之故也。此亦卿之自反处也。本文如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非专属今日事而言。然今日所奏语。可谓洞快。三大臣皆不能闻之。卿其传之。公略举数三语曰。所奏如此。 上曰。予将依判府事所自请而处分矣。卿等之意。今则于判府事涣然乎。金在鲁,俞拓基皆曰。涣然矣。金尚鲁曰。涣然矣。但原任书语极不善。为施以责罚为宜。公遂先退。 上曰。予欲罢职。何如。尚鲁曰。此则似轻。 上沈吟下教曰。若加于此。李判府岂不下去乎。尚鲁曰。 上必欲用之。则虽下乡。若复敦召。岂不上来乎。此则不必拘矣。 上曰。卿等皆以为涣然。予心甚喜。予之苦心始遂矣。又教俞判府曰。予知卿与李判付。为彼此领袖。故每于卜相之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8H 页
际。辄咨且未果。今则更无难处事矣。又曰。处分后当即退去耶。尚鲁曰。既称被罪则此后。更无撕挨之意云尔。则既知其旋有处分。岂可退去耶。 上曰然矣。传曰。判府事李某往日之事。予亦曰不渝旧习。其所非斥。亦非专出公心。今前混沌前事也。于今人心大觉之后。予则已付先天。今日入侍所奏。义理快晰。自当其律。其心可知。若此之后。其复羁縻。岂诚宲底道理。宜允其请。快明往日义理之晦。亦伸大臣四维之方。判府事李某。特施削黜之典。
四月十三日蒙放。十七日叙用。拜判中枢。
 上问李判府方在何处。灵城君曰。削黜后连在城外。扈卫罢后还乡矣。
二十二日。入城谢 恩。入侍。
 登筵。公曰。臣负衅如山。鈇钺之诛。无以自逭。而 圣上典贷。施以薄罚。未几 恩除又下。虽是天地生成之德。无一物不及。而岂啚至于斯耶。顷者帐殿。既承自反之 圣教。故不敢以文字。更有所陈暴。而今此承恩。遽尔冒出。臣罪尤大。不知攸达。 上曰。往事勿说。顷于帐殿。卿之所奏。出于诚心。予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8L 页
已有定。故即为处分。而叙命既下。则其在待大臣之道。宜有敦谕。而不谕者。以卿必不以前事为嫌故也。公曰。昔臣新免丧。以副学入侍于此堂。进讲诗传。亲承 玉音。今则伸孝无所。惟以忠为勉矣。臣何敢不竭心以副。而臣不才迂阔。涓埃无效。流落乡曲。殆数十年矣。虽在𤱶亩之中。而云天之瞻。何尝少弛。屈原之辞。思公子兮未敢言者。政臣之谓也。臣方欲姑留。未知更有何说话。而人言若来则无如之何。若不来则当自处以平人。垂死之境。得为平人。宲是天幸。 上曰。卿所陈中一转语诚是矣。○时时议峥嵘。三司合辞之论。不日将发。亲朋危惧。无敢来见。子弟日夕焦遑。不胜愤。公恬然无几微色。宴笑如常。夜就枕。鼻息如电。家人仰质曰。时论傍观代怖。而公独不动心何也。公微笑曰。吾无定力。何敢望古人万一。而但点检吾平生行事。不曾得罪于 君父。又未尝获咎于神明。时辈之操人虽急。未必售其计。脱或使我终被死罪。 国家待大臣之道。自有次第。亦何豫忧而戚戚也。
五月初一日。入侍 小朝。
 公曰。臣之离违。已积年矣。愿一瞻 睿颜。 令曰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9H 页
依。公曰。 邸下自冲年。温润之色不足。故 大朝尝以此为有病患。而红疹之后。有胜于冲年矣。因曰。为学与致治固难。而其要不在多言。惟当于理而已。当于理。惟在于在我之权度如何耳。权度之不失其宜。惟在于明吾心耳。此心既明。则动与理合。何往而不然。苟如是。邪沴无以干其间。而邦家可以永亨休禄矣。 令曰。当体念不忘。公曰。臣在𤱶亩之中。窃伏闻 邸下因宫官故事。有所述作。得其二三篇。伏以读之。其见解之高出寻常。臣诚不胜庆喜之忱。而然而知为始行为终。 邸下必于力行上加勉焉。 令曰体念。公曰。臣出身之初。当戊申。得备问郎之列。其后出入 经幄。亦踰十年。有以深知 大朝至仁好生之德矣。 大朝尝下教曰。予儿时杀一小虫。老宫人见而责之曰。虽微物。不可无故而杀之。予深戒于此。常以不嗜杀为心。故皇天眷佑。生此元良。夫天不能长施雨露。而时以霜雪威之。彼自干天诛者。不可不严惩讨。而然而大化陶镕。使自消融。而不得已然后。用刑罚可也。故曰圣人之大德曰生。 邸下新经大狱。亲见 大朝处分。必体 大朝好生之德。以啚无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499L 页
疆之休焉。 令曰留心。
初六日。入 侍忤 志。命中道付处。
 时 上亲御南门。正刑逆囚。依献馘礼进览。公进曰。如此凶贼。往牒所无。为今日臣子者。孰不欲食其肉。而当此静摄之中。首级 亲览。或恐有损于圣体矣。 上曰。李某极非矣。予岂为监刑而来此乎。忠清道忠州牧付处。
五月。 特叙拜判中枢府事。
 左相金相鲁奏曰。李判府事以不必 亲临受馘之意陈白。其心无他。大臣付处。其罚不轻。宜有 参酌之道矣。 上曰。予亦有思矣。传曰。顷者处分。不过严其律。处分虽重。爱君之心已知。放送叙用。拜判中枢。因下教曰。因为下乡可虑。故如是传教。自配所直向所居之乡。则不入京中。而自门外有路耶。承旨曰。还到京江。由门外踰绿磻岘而去。则不由京中。直向其乡矣。 上曰。当初入侍。以留在京中为达。其心诚是。其言诚贵。如是下教后。岂可更寻乡路耶。
二十日。入城待 命。承 命入侍。
 承旨读判府事待 命之启。 上曰。勿待命。 命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0H 页
入侍。公入阙。不为谢 恩。直为入侍。亦不问 候。只进前俯伏。 上曰。卿不谢恩。亦不为循例当为之言。必过执矣。公曰。臣不肖无状。以至于此。 天地父母之前。何可不直陈。臣行至近城之地。始闻名出贼招。自不觉愤痛弸中。灵城君作书于臣。以为胥 命过三日。所遭与臣同云矣。 上曰。闻卿之言。思先卿。予心恻然矣。公曰。在京供职。臣不敢承教。而亦不可长往矣。 上曰。卿当直往乎。卿亦几何生世。予既留卿。卿须留在也。公曰。 亲鞫未收杀之前。则当留在矣。 上曰。姑留。当召见矣。公曰。臣当脱帽而请万死矣。今虽入来。决难更入矣。
六月。参松岘 储庆宫动驾陪班。承 命入侍。
 是日。公闻有张姓儒生疏。为说罔测。至请重律。待命门外。 上命勿待命。因 命入侍于 储庆宫。门云云。(筵说有 储庆宫握手心腹之教。)
上书引罪。兼谢月廪。 不从。
 书略曰。宫门入 侍之夜。毋论礼数之旷绝。所以开示渊衷。洞察微忱。靡有馀蕴。臣于是不但𨈬命之获全。方寸之在中者。亦被于昭回之光矣。是将与今春 睿批中为国血忱予亦知矣之 教。铭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0L 页
镂肝肺。死且不朽。不知衅累贱臣。何以得此于 两朝之下哉。向来张儒之书。为言至为叵测。指拟至为凶秽。必欲驱纳于族灭之案。此非以其罪而罪其人。即是为其人而成其罪也。苟使成罪。何患无辞。臣诚不肖。百无一能。而爱君如父。奉公如家。得之于彝性。受之于庭训。而今于白首垂死之日。陷此大僇。蒙此不洁。出没于人鬼之关。宛转于刀俎之间。宁不悲哉。沟渎之谅。臣岂以非是而不为也。宲庸懦而不能。忍诟含痛。顽然苟活。杜门屏伏。不见人面而死。即臣区区自处之义然也。因谢月廪。 答曰。向来 圣上在上洞烛。余何多谕。不腆例廪。其何过辞。卿须安心勿辞。亦为领受焉。
上疏辞职。且辞留都之 命。
 时 上有陵幸。以公为留都大将。陈疏。以儒疏事。引罪请改。 答曰。留都已谕以安卿焉。
九月二十日。 除军资监都提调。
二十二日。上疏陈勉。 优批。因承 命入侍。
 时 上因金领府事有严教。不进水剌。公上疏略曰。达宵焦迫。腔血殆尽。即今神气。无以甄辞缀文。以祈回天。只将汉臣所谓奈宗庙太后何哉一句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1H 页
语。流涕而诵之。 答曰。顷于诞日候单。知卿入来。今见其章。若见卿焉。噫。白首暮年。挽止风浪。澌薾却食。事今顺了。上告下布。予何不食焉。爱君陈章。有何咎哉。卿须体小子慇勤之意。安心善摄焉。因命入侍。又遣史官 下教曰。入侍处所。有两峻岭。可能行步入侍耶。对以承 命入侍。虽颠仆当入侍矣。 上命小宦扶入。诸臣进伏。 上曰。卿行步近来似少愈矣。公曰。私分万万惶恐。而閤外则别监。閤内则小宦扶腋。故堇免颠仆矣。 上曰。 储庆宫门握手时。已悉予心腹之言。君臣之间。贵相知心。卿心想亦如此。闻卿连住城中。此后则挥之不去可矣。公曰。在乡。岂臣之本心哉。臣以市井之臣。生于辇毂。免丧之后。初登筵前。其时 圣教。尚今铭镂而不敢忘。夫岂有一日离远京阙之意。而臣之顷年一疏。即臣之讼罪无穷者也。此疏之后。臣虽欲留在近京之地。何可得也。由是流落十年。今乃以罪为荣。来在京城。朝夕瞻依。时奉朝请。即臣之愿。而臣之无京第。自 上既已下烛。祠宇移来之处及 御书奉安之所。尚未能定。故家属皆在乡家。岁末欲请暇下去。奉来家庙矣。 上曰。卿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1L 页
心既如此。虽作省扫之行。予不疑其仍留矣。卿在京城则何异先卿之在也。禁酒之令。非谓自足。然今日告于 慈殿曰。行一难事则行令不难。禁酒之故。如老论之强党。亦皆服从为达矣。以此吾心则决矣。宣化门之殿座后。卿岂不以眩气陈戒耶。此出于簠簋不饰之义。卿心岂不知之乎。公曰。臣之情地。岂敢有所论列。而 衮职阙遗。 上躬保护。则又岂可不陈所𢙇乎。臣之在玉堂时。因灾异陈戒。转及酒戒。 上教以丸药以酒吞下。亦和水进 御。臣三十年奉信此 教。自经宣化门入侍。宲欲溘然无知。而不忠无状。终不能明白陈戒。只以微婉之辞。略陈所𢙇。今于三四年后。追记前言。有此 下教。臣诚感泣。不知所达。臣于前日。以抑戒仰勉。武公之自警。虽多端。大抵酒为大。于宾之初筵可见。而抑戒中论酒失处。亦数端矣。武公之所以为睿圣。年既耄荒之后。乃能惕然返顾。知非知悔之为贵。今 殿下不待一人之言。断然行禁。此何异于武公之抑戒乎。法令一定。岂有变更之虑。而更愿加勉。俾克有终。即臣之望也。 上曰。所陈诚是。予心如金石。而人老则亦有所不可知者。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2H 页
予以是为惧。 上曰。李判府强疾而来。先为退去好矣。
三十二年丙子。(公六十五岁。)正月初三日。上劄辞赏典。 不从。
 时尊崇礼成。公制进 尊号乐章皇矣曲。蒙熟马面给之 命。上劄辞 赏。 答曰。今玆赏典。式遵旧例。卿须安心勿辞。领受焉。
三月初五日。承 命入侍耆老之会。
 时 上召耆社诸臣。 特召公入侍。教曰。李判府事。李奉朝之子也。耆社则虽不得入。老人会则足足参矣。 慈圣闻召见耆臣。欲赐馔物故召之。而召见于此处者。宲出追惟昔年之意也。卿之名。既入于此。无异耆社矣。语间。公曰。每欲仰达。而事系私家。不敢发口。今因 御制表石事。冒昧仰达。顷年书下 御笔。褒奖先臣者。谨已奉安于阁中。而臣之未赴北藩也。承 命入侍。 上教若曰。予之书下。亦欲刻之表石为教。故谨具石子。将欲摹刻。而取考当日日记。则记注未备。 圣教初不载录。故以此趑趄。不敢始役。敢此仰禀。 上曰。其时有下教。载录可也。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2L 页
九月初七日。入侍 诊筵。
十二月。参 亲鞫。
 凡二十馀日而罢。
三十三年丁丑。(公六十六岁。)二月十日。乞暇省先墓。○十四日。闻 中宫患候猝剧。夜驰入城。
 十五日。 贞圣王妃升遐。参哭班入侍。
 是日。 中殿升遐于观理阁。 上命政院李判府事入来与否问启。公即为入侍。 上曰。予今年六十四岁矣。白首期服。而元良岂不悲乎。公曰。 圣学高明。洞烛万理。臣不虑过哀而伤 圣躬矣。然以闾巷之人言之。伉俪义重。当作何𢙇也。 上曰。予自戊戌。连遭大小丧变。世间岂有如许人乎。公曰。人之寿高则或值丧戚者。理所然也。不必过为疚𢙇。且人无贵贱。而老则心易弱。臣等切为仰虑。上曰。予则无所疚。而今见元良哀毁之状。何以抑之乎。公曰。臣不知医理。而凡人外肥则必内虚。窃为 东宫忧之。承 命直宿扈卫厅三日。
三月二十六日。 仁元王后升遐。
 是日。 慈殿升遐于永慕堂。公进参哭班。直宿扈卫厅。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3H 页
四月。献疑礼九议。
 献大行王妃卒哭。随行于 大行大妃卒哭后议。大行大妃因山随驾时。 明陵奉审当否及服色再议。 大行大妃发引时。 殿下随驾路由正门当否议。 太庙告由文。通称孝曾孙。与 永宁殿读告门外当否议。五礼仪启殡条。前三日告 庙议。初虞祭行于山陵当否议。屦制依集礼啚改成当否议。赠玉帛 题主奠。 亲行当否议。启殡时追行散垂当否议。公援引礼典。且据旧闻。一一仰对。甚合礼意。其散垂议末。兼附所𢙇曰。若臣区区忧虑之忱。不但止于散垂一节而已。自夫奉 讳以来。至哀所发。礼有时而过焉。虽使匹庶之少壮者当之。尚有毁灭之忧。举国含生。莫不为之心寒。天时流金。严庐湫隘。终夕 衰麻引接。间又达宵。潜销暗砾中致伤之端。已不知其几许。而来头当行之节。又是三百年 列朝所未行者。万一宿症仓卒而发。则将奈之何哉。夙夜悬结。焦火在中。而犹不能叩额陈请。此臣万死之罪。积中之发。辄此附奏。 上谓大臣曰。今番收议中。李判府献议下。又有忧虑之说。予为不甚紧之收议。遭此大臣责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3L 页
勉之言矣。
八月。以庭试 命官召。上劄辞。再召入参。
三十日。拜内局都提调。上劄辞以病。 许解。遣 御医看护。公病中闻内局之除。上书 东宫。不准辞。复上劄 大朝。 批曰。卿之体先卿为国竭诚。其常钦叹。几月祭班。必欲伸忱。至乎若此。为卿闷焉。内局都提举。特为许副。以便卿心。须体此慇勤之意。安心善摄焉。
十一月十一日。 命入侍。附奏以病辞。
二十九日。上劄引病辞太常提调。 许解。
 
公以病三朔未能快复。太常有 练主陪诣事。不可替行。故陈劄乞免。 批曰。几朔劳悴。岂无其恙。顷闻为卿闷焉。览卿之劄。今已三朔。尚不快瘳。此由于兼以日寒之致。凡诸不参。其势固然。太常提举。所重在焉。特为许副。以便卿心。须体此慇勤之意。安心勿辞。亦勿引咎。其须善摄。用副小子之意。
进疑礼七议。
 献祔谒 朝祖以下室移安翼室议。 永宁殿 德宗室祝式议。 徽宁殿祝辞称敢告当否议。 德宗室祝式再议。 朝祖同行永宁殿 先祭后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4H 页
祧当否议。 王世子禫月服色议。 王妃丧禫后魂殿用乐议。
三十四年戊寅。(公六十七岁。)正月初六日。有留都之 命。上劄以病辞。 许解。
 时 上幸 园陵。 命公为留都。公以病上劄辞。许之。遣 御医看病。
三月。增修文忠公遗集。
 文忠公文集。刊行已久。而间多讹漏。公病之。积年搜拾釐正。至是手自序次。补遗正谬。始成完本。又稡集诸贤挽,诔,碑,状,题,跋文字为附。比旧本颇详。将欲锓梓而未及焉。
七月十四日。承留都之 命。上劄辞免。
 公以病辞留都之 命。承安心调摄之 批。仍命御医看病。
八月十二日。升拜领中枢府事。
三十日。入侍明政殿。被 严旨罢职。
 是日。 上临明政殿月台涕泣。 东宫又席藁于时敏堂后庭。公闻报。急入 阙肃谢。领相俞拓基,左相李天辅已入侍矣。追入求对奏曰。圣人之遭忧患事变也。处置各有攸当。 殿下典学四十年。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4L 页
臣等之仰望。 殿下之自期。何遽不及三代。而今乃处君臣父子之间。动失攸当。此臣之所痛心也。上曰。今又责予。予当退归矣。仍欲起立。左相曰。李某之言。辞不达意。请令更陈其所𢙇焉。公曰。臣之言。非辞不达意也。人臣之义。在 大朝则责难于大朝。在 小朝则责难于 小朝。 殿下何必以专责难于 圣躬为非耶。今日之事。毋论臣等之心。虽六军万民。莫不延颈愿死者。为是吾君之子也。惟其有 宗社神人之托。故日夜所冀望。惟愿过失之无闻。不幸而有过失。而亦不欲彰著者。即天理人情之自然。若言其所以然之由。即为是吾君之子也。以此言之。 殿下之于 东宫。即是一体。又何可分而二看耶。以一体而分而二视之。此臣之所痛心也。臣于年前。敢以远佞斥谗之意仰勉。语未卒。 上曰。予将处分卿矣。仍传曰。一时奏错。固非异事。而关系所重处。则其流之弊。不可不防渐。噫。君臣父子。五伦中二也。吁嗟其间。岂敢曰二曰一。顷者二重臣处分。意盖深矣。则今日所奏。诚是意外。人君饬励。宜先大官。领府事李某罢职。公待晓钟。自 阙下出南门外。翌日。出寓龙山村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5H 页
舍。○时上下危惧。人所难言。同 筵诸臣。亦莫敢直陈。而公洞言两宫一体无贰之意。以明诸臣一心两宫之宲。中外翕然叹服。虽异趣之斥公者。自此更不敢疵议焉。
九月初五日。特叙拜领中枢府事。
 传曰。苦心虽知。处分意深。饬已行矣。前领府事李某叙用。是日政。付西枢。又以副拟除司译都提调。○翌日下谕曰。昔汉高岂不云乎。今番之事。卿则为国血忱。予则不谅卿心。而虽若此。卿奏过于逶迤。予教由于苦心。而其饬者非一时之触也。亦有苦心。虽若此。既知卿心。故示余苦心之后。其岂旷日。既已特叙。往事何说。闻近臣所奏。处于江郊云。噫。卿之体先卿之志。思其君之暮麾不去。予已知矣。处分之日。必寻乡。予亦谅矣。而今闻所奏。虽嘉卿意。使卿到此。良由诚浅。于卿何有。卿须体小子曲谅之意。顾今日国事之艰。其勿栖遑江郊。即日入城。用副此意。公附奏以承 命入城之意。
三十日。谢西枢之 命。
十二月十一日。 上候违豫。参候班。
三十五年己卯。(公六十八岁。)正月初七日。参 贺班。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5L 页
以 圣候平复陈贺也。
十二日丑时。考终于会洞私第。
 公参贺仪后。感微疾数日。起居不甚异于平日。是日昏后。忽悠然而逝。有赤白气自寝室晃明。直亘于南山之上。人皆异之。公病中欲邀二三同宰。托以国事。而李参判彝章来谒。公握手语曰。吾非怕死者。而常恐死不得其所矣。乐善堂入侍。必欲以死自明而不得。 明政殿入侍。极欲痛陈而被罪径退。过陈贺后。欲以一疏痛言 两宫一体之意。复伸远佞斥谗之说。而且或有不安于 春宫。趑趄未果矣。今忽病卧。吾知其难起。为国一死之愿。今将已矣。生当为负国之人。死将为不暝之鬼。吾有子而年𥠧未释褐。欲以此事托属于某某人而未及见焉。子其勉之。须将第一义。以扶我 宗社也。是夜卒逝。后五年。李参判彝章来见公之子曰。吾未得一暴。亦不能以死自明。吾负翟黑子云矣。翌日 诊筵。中官以逝单告。 上惊抵掌嗟叹。再问果卒乎。仍顾诸臣曰。李领府事果卒矣。向者自乡上来。仍留在京。可见为国之心。且其言曰。以臣心之觉悟推之。可以知 圣上建极之功云者。其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6H 页
言是矣。大臣之零落如彼。诚怆然。 命承旨书隐卒 传教曰。噫。李领府事。以奉朝贺之子。自参下知遇其君。末梢廓然其心。老而深笃为国竭忠。为予挥不去之臣。顷者入侍。不过若干日。而岂意闻此报。闻甚讶之。却疑非真。怆悼曷谕。凡诸等事。若例举行。俸禄限三年仍给。其子待阕服录用。以示予意。○十四日。 上曰。予闻中官奏李领府事卒。惊起抵掌。史官见之。或疑予常时有抵掌之举。而予本不然。闻此而惊故也。
十七日。遣承旨李起敬致祭。祭文亲制。(见下祭文卷。)
 
三月二十五日。葬于礼德鹊谷艮坐之原。与尹夫人,徐夫人行品字祔礼。后沈夫人追祔左。
 三十七年辛巳。 上曰。李领府事以其父之子。能守父志。暮年为国之诚。静夜感叹。凡人久则相忘。而予则虽久不忍忘焉。仍下嗣子调用 传教。
 四十五年己丑七月十六日。以孝刚定谥入 启。后上曰。人皆得美谥。而独于故相未焉。予当以忠字赐祭矣。仍 命承旨李性源。持 亲制文致祭。(见下祭文卷。)
 五十年甲午八月二十日。公子敬伦登科。 上曰。李敬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6L 页
伦果为之矣。故相予至今不忘。而今始为之矣。○九月十三日。敬伦入侍。 上曰。当此日。不见故奉朝贺父子。独见承旨入侍。予心何如。○十二月二十八日。 上曰。岁将暮矣。故相安在。予不无岁馔。仍有未太之 赐。
 五十一年乙未十二月二十九日。敬伦以承旨入侍时。 传曰。入侍参赞官之其父故相。忠贯宇宙。噫。戊申年。予年三十五岁矣。以玉堂南床入侍。今予八十三。见参赞入侍。此万古稀闻。况有子登科。以参赞入侍。可谓报本。特加一资。○敬伦又以承旨入侍。 上曰。故相为奉朝贺乎。对曰。臣祖为奉朝贺。而臣父未为矣。 上曰。予则以奉朝贺知之耳。对曰。曾于登 筵时。自 大妃殿以耆旧大臣环瓜 赐馔。故臣父请入耆社矣。 上曰。果然矣。望入暮年。故相焉在。仍下祭需输送 传教。
 正宗八年甲辰夏。 惠庆宫加上 徽号后。敬伦以谥号犯讳事。陈章乞改。 宣蒙下该曹禀处之 批。礼曹引例回 启。仍有依为之之 命。
 十年丙午七月十二日。 上曰。谥法无忠字则已。既有忠字。则不议于故相而何。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7H 页
十一年丁未四月十九日。左议政李在协入 侍时奏曰。臣有耿耿者。敢达矣。故相臣李某昔当贼臣尚鲁鸱张之日。闻后宫就馆之渐。其时弹论。左右迭发。而不少顾念。来留江郊。迟回屡月。闻翁主之生然后。始为还乡。臣之先臣。以偕来承旨。往留湍上。备知其主意所在。臣虽年尚少。亦能闻知其事。而心有所叹服矣。厥后 筵奏明白剀切。危忠孤诚。可质神明。深得古大臣告君之体。 先大王亦为之动容感叹者屡矣。向来改谥 命下之后。尚不举行。分付弘文馆。从速改谥为宜。 上曰。故相予所敬服者也。至于党论一事。自当别论。李文源之擢用。亦以故相李天辅之子故也。岂以谥状之未到而尚未改谥耶。左相曰。此是改谥也。既非初赐之谥。则谥状有无。恐无可论矣。 上曰。予于故相。岂有爱惜。而卿既陈达。此后议谥时。弘文馆自当举行。不必出举条也。 上又下教曰。人必以卿谓偏私所发。而虽以金钟秀之峻论。于此则无异论矣。右相顾左相曰。何以改谥耶。左相未及答。 上曰。以 惠庆宫徽号之音同。有改谥之 命矣。上曰。戊寅一奏诚难矣。左相曰。不但戊寅。丙子亦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7L 页
有 筵奏矣。
 十二年戊申三月初一日。扬武诸勋臣家 赐祭传教时。有故宰相吴光运,洪景辅议谥之 命。仍传曰。记昔 先朝语到戊申。 教以两臣之忠。不让元勋。时有故相李某继倡进对之议。其功亦不可谓多让于两臣。晚来一着。予虽不忍毕说。曾提是事。至有改谥之命。讫至多年尚无施行。况又逢今年。尤岂可拖过。申饬弘文馆从速改谥。○弘文馆议谥入 启文忠,(勤学好问曰文。虑国忘家曰忠。)忠正,(虑国忘家以正服之曰忠。曰正。)忠翼。(虑国忠家曰忠。思虑深远曰翼。)以文忠落点后。 上曰。故相谥号。今始为之。予心甚喜矣。故相之初谥。是相简辈所为也。毋论谥之美恶。成于渠辈之手。岂可用乎。○初三日。敬伦入直总府。承 命入侍。 上曰。予之欲召卿语此久矣。而亦涉私事。尚未果矣。前后有下教。卿其闻之否。对曰。知有 筵教而间多未闻者矣。 上曰。予于故相。何可忘之。有行状成置者否。对曰。凡系先臣事。初不欲烦人。亦无向人乞文者。墓道状草。并不为矣。 上曰。亦无神道碑墓表乎。对曰。亦无之。而略举生卒履历立表。臣自为之而已。 上曰。有志文乎。对曰。此亦臣自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8H 页
为之而已。 上曰。如年谱例而有成置者否。对曰。此则有之矣。 上曰。其册予曾见之成冠后尹趾完给经济册子云云者。即其册乎。对曰然矣。 上曰。此亦不欲烦示他人乎。对曰。成出后只藏家中而已。亦不欲示人矣。 上曰。予有下问者。而心有所不忍矣。故相欲见某某人者。果何人耶。对曰。先臣临卒时。欲召见而未果者也。 上曰。谁人耶。其颠末。必详言之。对曰。先臣作故前一日。伻邀参判李彝章,参判徐志修,参判尹东度矣。彝章即来。故先臣与之酬酢。志修,东度适因次对有 命。不得来见。翌朝始来而未及见矣。 上曰。故相忌日。予何可忘也。乃正月十二日。而自 内辄行素矣。自内云者。卿能嘿会否。对曰。先臣为国一死之愿。人能鲜知。而岂意 圣明若是洞属。兼承此 下教。惶悚霣越。不知攸达矣。 上曰。前后以谥事下教。而当初谥字。以追悔前过为言乎。对曰然矣。 上曰。其所议谥。似由于偏论。而虽不然。厥贼所议。何可议之于先相乎。对曰。 圣教至当矣。谥法至重。臣虽不敢发言。而厥贼所议谥。为人子而何可一日安于心乎。以此至恸在心。而自承改谥之 命。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8L 页
阖门感泣。以至于今矣。 上曰。然则以其谥已题主乎。对曰。初不延谥。故未延谥之前。无题主之事矣。 上曰。卿方入直乎。对曰然矣。 上曰。入直时其册持来。则予当取见。前已熟见者。则当还之而欲誊置矣。此外亦有可见册子乎。对曰。此时先臣立朝颠末。故成出册子。而其外不为誊置矣。○四月。 传曰。故相家延谥。在今二十日云。宴需书下。令该曹郎官赉传其家。故相夫人在世云。食物衣资。一体赉传存问后草记。○十八日。 传曰。再明日故相李某家延谥时。遣承旨致祭祭文当亲制。以此分付。○二十日 宣谥致祭时。新撰祭文。(见下祭文卷。)
 二十年丙辰三月十五日。 传曰。故相之家。视之自别。以其有癸酉戊寅树立。而昔年此时。故相父子熙政堂入侍时 恩礼。昭在记注。岂忍空度此日。故领议政李某。遣承旨致祭。祭文当亲撰。亲撰祭文。(见下祭文卷。)
  继考
 乙亥讨贼庭试时。有一儒生呈凶书。 上命判金吾洪象汉搜捕场中。公进曰。八方多士咸造之时。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9H 页
若 命搜捕则必当骚挠。而渠既呈卷。可知其意之自现。何必费 圣念骇瞻视乎。请少俟之。 上良久下教曰。卿言是矣。日暮后鼎衍果就捕。
 戊寅。枢吏以乐善堂殿坐驰告。公不俟驾。忙诣 阙下。诸原任先已来诣矣。公曰。诸公已会。何不入阙。而若是齐会阙下乎。诸原任曰。姑未知何事。而闻有拒门之 教。故方待坐矣。公曰。此有大不然者。不知何事。则固当送言。期于闻知。如果难开。则亦当排闼直入。此岂大臣之体乎。小生则当先入矣。仍诣 阁外。中官以 上教拒之。公厉声曰。大臣出入。幺么中使何可拒之乎。承史何尚今不来耶。因与同入。则 上御乐善堂退厅。 东宫席藁于庭下。公不为上殿。按石阶而坐。 上曰。李领府事须上殿也。公曰。 殿下纵使臣上殿。而 储君方席藁庭下。臣何敢上殿乎。 上曰。李领府事何以闻知。如是入来耶。公曰。臣冒忝大臣之列。 殿下临殿而不闻。则其可为国体乎。 东宫席藁。未知何事乎。臣欲奉问。果是 处分过中。则臣欲碎首石砌。以明 储君之志耳。 上曰。卿其过虑矣。李领府事既入来。东宫须速上殿也。公趍诣扶上。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09L 页
上曰。予既知卿自宾客。辅导元良。卿勿疑我。体此意。终始辅导元良。此际诸原任并入来。而上下酬酢不得闻。公与从弟判书公语曰。为国一死。自是吾兄弟蓄积。而若或浪死而无补于 国事。则此将奈何。环顾 朝廷。无可与语此者。东村李氏中。宜叔为人。庶或动得。而既难轻易发口。君其商量试探也。过数日后。判书公来会语曰。昨果往见宜叔。微发言端。宜叔曰。吾果有此意。而宲有力弱之虑矣。相公兄弟之意如此。则敢不乐从云矣。公喜曰。然则甚好甚好。庶可知扶我 宗社矣。
 
戊申 宣谥时。 上曰。故相谥号宴。卿当往参矣。对曰。适与一家婚日相值。而在臣私义。不可不往参。故虽晚后。亦当往见矣。 上曰。故相谥号宴。卿岂不往耶。必须往见可也。故相之三月初八日。始返乡庐事。及向年筵奏。可见其办一死之心。予则犹涉私情。故不为尽言矣。对曰。此非 圣上为私之 教。故相之为国一死。臣亦有当时听闻者矣。故相居在同闬。故臣于出身后。往候颇频。而尝见其卧病。自言筋力澌尽。殆难复起。吾于乙亥以后至死之年。皆 圣主赐也。每欲为国事办一事。以
梧川先生集附录卷之四 第 510H 页
圣主所赐之年。献之于 圣主。而今则衰病如此。而 国事姑无可死之事。恐为不能待而溘然先朝露。以此耿耿。臣闻此言。已知其心之必欲为国一死。其言历历如昨日矣。 上曰。然乎。想其素定者然矣。虽得美谥。相简辈所议之谥。岂可用于此大臣乎。今番改谥宣谥。诚为多幸矣。对曰。向闻李某所言。则以为 圣恩至此。故不顾家计。必欲即地受赐。从速延谥者。盖由感激之意云矣。 上曰。闻其家计清贫。故予亦有所助给。当自内宣下矣。(此一条。未知谁家 筵说。而当更考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