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行状
行状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0H 页
先考左议政忠定公行状
先府君讳台佐。字国彦。尝居振威先垄之下。榜其室曰鹅谷丙舍。知旧后生。遂以鹅谷为号。我李系出庆州。远有代序。新罗之兴也。六部大人。翊戴之其主。沙梁部者曰谒平。以开国元臣。享年几二百岁。寔为鼻祖。有讳居明官苏判。讳金书三韩功臣。配神銮宫夫人金氏。敬顺王之第三女。而高丽太祖之外孙也。其仕于胜国者。簪组名德。谱不绝书。左仆射讳翮。大提学讳世基最著名。昆弟子孙官宰辅者十数人。遂为东方甲族。入我 朝。讳延孙工曹参判。四世而为定献公。历事 中 仁 明三朝。忠孝清俭。世称名大夫。文忠公当壬辰之乱。佐 穆陵中兴。策扈 圣元功。光海将废 母后。献议极谏。谪北青卒。勋烈在旂常。德业在史官。节义文章。后学诵慕称之曰。白沙先生。寺正公诚信孝友。屡典雄州。皆以循良著名。参判公恬粹清穆。远势利绝骄吝。 孝 显之际。朝臣盛党比。争尚言议。而超然不染。独为完人。文敬公号龟川。力辞 徵聘。以道学自乐。 肃庙丁酉。陈疏谏独
先府君讳台佐。字国彦。尝居振威先垄之下。榜其室曰鹅谷丙舍。知旧后生。遂以鹅谷为号。我李系出庆州。远有代序。新罗之兴也。六部大人。翊戴之其主。沙梁部者曰谒平。以开国元臣。享年几二百岁。寔为鼻祖。有讳居明官苏判。讳金书三韩功臣。配神銮宫夫人金氏。敬顺王之第三女。而高丽太祖之外孙也。其仕于胜国者。簪组名德。谱不绝书。左仆射讳翮。大提学讳世基最著名。昆弟子孙官宰辅者十数人。遂为东方甲族。入我 朝。讳延孙工曹参判。四世而为定献公。历事 中 仁 明三朝。忠孝清俭。世称名大夫。文忠公当壬辰之乱。佐 穆陵中兴。策扈 圣元功。光海将废 母后。献议极谏。谪北青卒。勋烈在旂常。德业在史官。节义文章。后学诵慕称之曰。白沙先生。寺正公诚信孝友。屡典雄州。皆以循良著名。参判公恬粹清穆。远势利绝骄吝。 孝 显之际。朝臣盛党比。争尚言议。而超然不染。独为完人。文敬公号龟川。力辞 徵聘。以道学自乐。 肃庙丁酉。陈疏谏独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0L 页
对。 当宁复 温陵。 命下所论王朝礼于太史。藏之秘阁。作为来世义理。霞谷郑公齐斗撰祠院祝曰。高山道尊。正学功醇。学者咸以为称情焉。朴夫人。文正公尚衷之后。大司宪讳应福玄孙。观察使南郭讳东说曾孙。礼曹参判 赠左赞成讳世模女也。公以显宗庚子十一月初三日午时。降生于京城桃渚洞外氏第。生而嶷嶷。有钜人表。外王考朴公抚顶而奇之。命小字曰必贵。辛亥。遭王考丧。哭泣参奠。如成人。既冠。器度宏远。风仪俊拔。汾崖申公晸袖贻彤管曰。君是大器。宜自爱此管。所以识也。先妣 赠贞敬夫人南阳洪氏。守拙斋讳得禹女。守拙公雅有人伦鉴。一见。以先妣归之。期许甚重。待以国士。甲子。中进士。丁丑。除冰库别检。戊寅。复 庄陵。明谷崔公为揔护使。将差公监造官。先以书报。公谢不应。明公叹赏而止之。己卯。擢庭试丙科。即荐入翰苑。拜检阅。己卯榜。称得人最盛。而独荐公一人。且未及分馆。盖极选也。八月。举新荐。金镇龟因私憾。沮末荐人。公上章以卞曰。镇龟拈宋正明名曰。此人曾为泮儒。疏斥大老。未知洽当。大老宋时烈也。又曰。吾与其父新有嫌。不可可否。臣固已怪其言之不纯。而今其疏语。又若臣勒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1H 页
成沮荐之目。故扬逞嫌之迹者。然是岂诚实白直之道也。十数年来。两家是非。极其纷纠。各尊所师。攻斥尹拯者。未尝碍枳于清涂。用舍之际。不宜异同。外藉笃贤之名。内售伐异之计。 殿下朝廷。殆无完人矣。上批收无所嫌。还就职。十月。晒史太白山。仍升待教。兼侍讲院说书。时有虹变。 上心警惕。公日以右史秉笔入 侍。尝引蔡襄故事。出位论时务曰。不行户布。无以均身役。不罢训局。无以正军制。不祛偏党之色目。无以公用舍。不革宫房之折受。无以纾民怨。其本在 殿下之一心。缕缕数万言。 上颇称善。始公之晒史还也。取路骊州。骊亦官程也。连源察访金普泽诬言枉道作行。普泽镇龟子也。坐是下吏。 上察其诬。只 命免职。即叙复。久不仕。辛巳。升拜宗簿主簿。旋移司书。寻拜兵曹佐郎。呈病免。夏。拜司宪府持平。劾弼善李世奭。先是己卯增广。举子多行赂盗科。世奭以台官入场。而所带吏实受盗者金。世奭被逮倖脱。铨官即拟侍从。世奭又自讼。语多幼眩。事在公入台初。及登对。 启请罢职。 上不从。公引嫌递。九月。又拜司书。选知制教。时 仁显王后上宾。巫蛊狱继发。有张氏自尽之 命。张氏 春宫所生母也。公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1L 页
适在直。即草疏请全恩。为东宫慰罔极之怀。尽保护之道。疏到政院。承旨尹公趾仁先已力争寝前 命。故不果入。俄而设 亲鞫。大臣诸臣。多言事得罪。十月。应 旨陈疏。其略曰。前领相崔锡鼎为国深忧。不恤一己之利害。三上劄而不知止。此为 宗社固本之至悃也。 雷威遽震。 严旨继降。噫。宫闱之间。有此罕有之变。其所延及。即春宫所生之地。 处分或有未尽。日后之忧。有不可尽言。政宜反复讲究。务令情法相参。经权得中。而欲使违拂之言。不出于匡弼之地。非 国家之福也。李命世出位进言。狂戆之风亦可尚。此胡大罪系之急也。又言尹弘离惶怯变幻之状。 上严批不纳。李东彦启请削夺。 上命远窜配善山。僦居深村。日读朱子书。浩然无湘累之思。十二月宥还。乙酉三月。叙拜司谏院正言。盖在谴凡五载。至是有 恩命。连除兵曹正郎,司书。辄罢免。冬又入春坊。始膺 命。丙戌。拜文学。以绣衣廉问岭南左道。为文谕父老。布 德意询弊瘼。以至山僧海夫。莫不宽其力役。轸其疲悴。剔出庆州寺奴婢逋贡者数千口徵布于弄奸吏属。移补本邑下纳之半。黜陟公明。号令振肃。南民至今称真御史。条论道内便宜事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2H 页
数十条。首言革弊保民之要。在于择守令,监司。而归重于人主之正心出治。庙议多采施。又拜正言,兵曹正郎司书。秋。 肃庙受群臣宴。 东宫侍宴。翌日。与诸僚上书。以修己养志为勉。 东宫赐答嘉纳。公自升六品。多带春坊官。直宿又最多。每侍讲。至诚启告。东宫亦酬答如响。尝讲心经。公进曰。耻者羞恶之端也。 邸下亦宜以圣不如尧舜。孝不如文武为耻。 东宫易容称善。九月。选入玉堂。拜副校理。本馆都堂录皆准点。仍录吏曹。又极选也。冬。兼东学教授。丁亥。除吏曹正郎。移北评事。公以北方人士强劲。习尚弓马。而比来专用文教。渐失旧俗。试院发策。以关防俗尚为问。及试武技。优赏给以风动之。戊子。以校理 召还。请减北阃迎送刷马。以宽军卒收布。割属车踰岭下虚水罗洞于富宁。饬两铨时以侍从官补边邑。收用亲骑卫优等之滞京待调者。择监司兵使。仍为久任。收拾人心。绸缪边备。又请于五军门。各以哨官两额。为西北人窠。仍为絜令。因微事辞免。俄兼汉学教授。又拜修撰。时蔡明胤侵侮牛,栗两贤被谴。掌令沈得元伸救之。公备论人心陷溺。防限寝弛。勉以尊贤斥邪。 上宠答之。俄转校理,兼文学,吏曹正郎。兼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2L 页
西学教授,校书,校理。七月。升副应教。有言其骤升。改正为修撰,吏郎,兼司书,西学教授。冬。移舍人转应教。入 侍次对。诸臣言彼中多可虞。公进曰。昔金人与蒙古争。真德秀中夜彷徨以为忧。盖以江北有乱。祸及南朝故耳。今日先事之虑。惟有修实德敷惠政。固结人心。平党议尚忠实。收拾人才。崇俭约省冗费。完养人心。如越人之生聚十年。如齐人之奏实试宦。如卫人之大布大帛。此在 殿下立志为治之如何耳。拜司宪府执义,兼弼善。又移东璧。拜江原监司。关东田政素紊乱。方行改量。而缓急不适。怨谤先起。役未毕而方伯遭弹。大臣白上擢公代之。及莅事。区画详密。董饬严重而宽大。益下之意。行于其间。不两月事完。田赋视前有增。而怨谤者亦帖然称便。遂状言地瘠税重。请元田则大同收米。准三南十二斗之规。而减四斗之加徵。续田则依北关例。随起收税。而别减三手米。晚静徐公时在相府。答公书曰。状本恳恻明备。涕涔淫落纸。及覆奏。并请准施。而大同则许半减。遂为东民百年之惠。又以原州是营下剧邑。责应甚繁。而民不能堪。酌量便宜。设行详定。又以本道军制。设置疏舛。状请罢原州兼营将。以所管七邑兵与巡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3H 页
营牙兵为一镇。使营中军团束。为监司亲兵。以铁原所管十邑兵。分为二镇。以附近五邑属春川。为左右营将。春川本兼防御使。使之节制。以三陟营将所管九郡兵。分为三镇。三陟营将为右营。通川郡守兼左营将。江陵府使为中营。而仍兼防御使。节制如春川。事不行。以亲癠陈情乞解。 批曰。卿之情理固可念。而藩任亦重。不宜轻递。抑情察职。章七上。始令庙堂禀处。 上方以东事倚公。其许递也郑重如此。即除吏曹参议。移大司成。庚寅。又拜吏议。以姻嫌免。夏。拜兵曹参议。乞养为礼德府使。在任未五朔。邑大治。既归。民追思刻铜碑之。以大司谏还 朝。辛卯。拜判决事。移吏曹参议。行都政。新通李公真望为文学。亚铨李晚成同参政席。退而有言。公疏卞之。 上以得宜宠答之。公犹力辞而递。夏。拜工曹参议。移同副承旨。序升至左副。以病免。壬辰二月。以对读官参庭试。榜出。老论诬李公墩行私。罗织成狱。囚覈诸考官傔从。公耻之。连拜大司成,兵曹参议,吏曹参议。皆罢免。癸巳。又为便养出南阳府使。是岁大饥。滨海为尤甚。公日夕殚心。经纪赈济。捐官廪蠲贡赋。资粮种劝耕耘。阖境无一流亡。垦辟如乐岁。翌年麦熟。仍有两歧之异。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3L 页
士民歌颂如渔阳焉。以治行第一升秩。乙未。拜江华府留守。修筑船头。浦设屯田。重建有备仓,月串城楼。春秋试武技。取居首者赐第。而倍鸟铳之划。导以习放。请于 朝而行之。丙申。迁大司宪。始壬辰科狱之成。李公竟窜死。国人冤之。至是有 命更查。诸囚皆白李公无私。狱未了。有 命置之。公上疏争曰。今查。诸供一反前辞。宜 圣明之致疑。而后招既难准信。则前招独可保其真的耶。况一次之刑。两傔骈毙。平问之下。众供归一。虚实诚诈。亦可见矣。 国家置刑狱。其重顾何如。而再经考覈。一朝中掇。不复明定其黑白。于 国体狱体。果何如也。不 报。两司又发 启论之。首发台官。皆出黜瘴邑。公请与同罪。拜刑曹参判,汉城府右尹。连章祈免。 上降谕开释而终不拜。秋。有申球事。球者窭人子。受老党旨。抉摘鲁西尹公文集中语。诬称诬 圣祖。儒生李弘跻等上章卞之。金昌集疏伸球说。请毁尹公文集。囚治弘跻。又请禁言者。诸生请与弘跻同罪。并就狱。闵镇远又浑称首倡。一日窜七儒生于极边。十月。拜工曹参判。上疏曰。何物申球。一彻奸疏。五六十年 君臣上下尊敬之儒贤。一朝为僇辱人板本。已 命毁去。前头之祸。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4H 页
不知何所止泊。此诚斯文之厄会。世道之大变。球疏始发。虽其党私之论。相顾惝恍。犹不敢公肆救解。大臣之劄一出。而球言乃立。球势乃张。文致话头。论断无馀。噫。大臣岂真不知球疏之为毒正祸人之计。而忍为此举也。既乃一笔句断。轻请 处分。终又痛塞言路。毋敢有议。用其偏私之谬见。导成 君父之过举。将必至于祸 朝廷而亡 国家。宋臣所谓大臣进拒谏之说者。正为今日道也。至于儒生之疏。又下新令。直拒之于 阙门之外。此实三百年所无也。疏头既囚。而又非必首倡。则同事诸生。争入狱门。窃附古人自系诏狱之规。方长不折。草木犹然。况于士气乎。覈儒之名。已失待士之道。有司之臣。又凭名录之次第。勒断以远配。似此刑法。未之前闻也。 殿下试以今日时象。设为古事。平心舒究。曰尹宣举道德为如何。果不足为名贤耶。球疏指意为何如。果不出于祸心耶。大臣右球而斥宣举。其意果公乎否乎。摘文字而成案。焚毁书板。为何等世乎。禁遏言路。囚配疏儒。为何等举耶。以是书诸史策。后之观者。当以为何如。执此数条。反复省察。则不待诸臣之毕辞。而庶几渊衷之快悟矣。 上批严责。安重弼疏请罢职。戊戌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4L 页
冬。叙拜京畿监司。辞不赴。十二月。丁文敬公忧。辛丑。拜刑曹参判。公以私制在身。不能自尽于庚子 大丧为至痛。求差 明陵享官。以申悲慕。兼实录同春秋。时太硕人年高在乡。陈情乞解职。 批以观卿疏。予甚恻然。并许递。夏。再任江都。十月。赵圣复疏入。 上有代理之命。举国惊惶。公疾驰入都到 阙下。庭吁已撤。即就朝房草疏未及上。闻大臣将求 对。公与诸公同入力争。始反汗。时辈之在三司者。以求对为罪。并请正律。为言叵测。 上久不从。十二月。当路者以罪黜。除同义禁。以按狱有嫌递。俄拜兵曹参判。兼实录二房堂上,宣惠厅,备局,济用监提调。二十二日。直骑省。是日夜。 东宫引见宫僚。有非常之 教。公闻即请 对于 大朝。时夜漏下三鼓。达宵守 閤。朝衣霜如雪。翌朝。与大臣以下入 侍。讨逆宦尚俭。又与大臣 启请两贼婢按治。皆准请。旋除同义禁。鞫尚俭正法。狱竟。即省先墓。壬寅正月。擢拜刑曹判书。移礼曹。兼知经筵,同春秋,承文提调,备局有司。肃庙三年毕。差祔 庙都监堂上。及隮 祔。又以宗伯赞礼。逆竖虎龙在囚。有凶言诬及 东宫。公即与大臣赵泰耇备陈慰安之道。鞫囚白望诬辱诸臣。凶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5H 页
言亦及于公。公与云谷胥 命于金吾。联名陈章。连违 召不行公。 东宫封典敕来。差馆伴。是后四敕。连管延接事。兼宗簿提调,右宾客。 东宫连御书筵。典学日勤。时当冱寒。 睿候未宁。而有开筵之 令。公具袖劄。深以少愈为戒。仍言帝王之学。不专在于开卷读书。必以心学为主。心学之工。又以居敬为本。少以思虑之萌于内。大而嗜欲之形于外。随处省察。耐久操存。日日时时。一言一行。无非用工之时。又何必忽惟疾之忧。径先开讲于未复常节之前也。又言治病之要。不外乎清心寡欲。 东宫教以服膺。 命留文字。为座右铭。他日又陈曰。 邸下服食器用。有司供之。人君不可有私财。而彰义宫属。请依他宫例。划得田结。非所以昭节俭之德也。仍请申束宫属。 嘉纳。讲鲁论关雎乐而不淫章。又陈曰。臣闻道疏流传之言。 邸下于配匹之间。或欠琴瑟钟鼓之乐。臣心常忧闷。今因关雎之义。敢此仰达矣。夫妇之义。即天地配合之理。阴阳和然后。雨露降而万物遂。夫妇和然后。家道成而子孙繁。大学治平之化。基于齐家。周南江汉之教。本于关雎。 邸下学问高明。岂不念及于此乎。诗云黾勉同心。不宜有怒者。尤当留念。我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5L 页
朝自中古以上。闺门雍和。本支繁衍。不幸自 孝庙以来。嗣续不繁。宗室鲜少。今则先王遗体。只有 大小朝。而 大朝尚无嗣续。 邸下春秋鼎盛。而只有昭训出子女而已。言念及此。凛然可忧。 邸下宜念黾勉之义。俾有螽斯之庆。琴瑟不能尽和乐。则螽斯之庆。何自而有乎。 令曰。数昨以田结事陈戒。可见至诚。不以文义塞责。予岂无感动之心乎。今又因道路所闻。至诚苦心。勉戒至此。深庸感叹。其在毋自欺之道。何可不言。此盖予少时事也。及升此位。仰念 付托之重。配体大义。予非不知。当别为体念。思所以不负矣。公文义之外。随事献规。惓惓之诚。蔼然于言表。 东宫亦倾心敬礼。及公遭艰。 问讲院以致赙故例。尝对宫僚。举公曾所勉戒者。嘉叹久之。人谓公契遇之隆。实始于 胄筵侍讲之时云。九月。叙敦匠劳。升正宪。十月。移户曹判书。兼内局提调。康熙讣至。上命招提学。将赐柑试士。公请退行从之。北报才到。朝野惊忧。公盛言疆域多可忧。请奋发 圣志。饬砺群下。以勤讲学聚人才。节财用宽民力。为内修之本。又请分遣御史。视诸路赈事。严赃污之律。申关节之禁。敷告从容。忠爱恳款。语及 国势危急生民困悴。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6H 页
流涕而陈之。 上临筵渊默。罕于酬答。而辄教以体念。又请敦召少陵崔公奎瑞,霞谷郑公。前后凡七八言。 上为降手札于崔公。盖 当宁始有之恩礼也。尹公淳,李公廷济摈于时。台 启请削版。公盛言尹公清流李公才臣。台言为无据。又请还收今左相宋公加资。久任春坊。又请勿递霞谷亚铨之任。以杜非人觊进之路。士类倚以为重。而时议皆不悦。癸卯。兼知义禁辞递。六月。沈檀请直斩任敞。毋待结案。公斥其非法。时 上候违豫久。公在药院。招集京外医者。自请入诊。商论 证候。自 寝膳加减。以至便度疏数。无不仰质而得其详。然后博询广议。始定 御药。周岁焦虑。诚力俱殚。须发为之尽变。每进药。手捧 御碗。先尝而进。故事 御药未尝。对群臣 进服。公屡请而始 从之。六月。 上有核患。仍直宿禁中。 肿处将再开浓。以 上意难之。医官严不敢请。公力请不已。 上怒命罢职。公退且言曰。臣罪固当死。开浓终不可已。副提调金公始焕。屡请 反汗不能得。东宫侍伏于 御座傍。起而白曰。问 寝视膳之外。尝药是臣职耳。 圣候未复。而医官遭严 旨。提调罢职。臣不识医理。惟医官言是恃。而今 命斥退。下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6L 页
情抑郁矣。敢望 召入提调医官。更加消详。又白曰。他事固不敢烦陈。而此事则有妨于 圣躬故敢达。又白曰。传曰恐惧不得其正。圣教如此。群下虽有所见。岂不惶恐。亦何由尽其所见乎。 上始命还收。用侍药劳升崇政。移拜吏曹判书。兼惠民提调,良役句管堂上。十月。差远接使。迎敕于湾上。兼都总管,惠厅堂上。公自经辛丑逆宦之变。震薄忧虞。怛然无供世之意。而上而 圣候违和。下而时议矶激。一二孽臣。鸱张当路。士类之持清议者。又皆弹射奔屏。不得安于朝廷之上。则世道人情。将靡所止泊。而公与云谷。亦不敢为奉身自靖之计矣。燕居深念。永叹长吁。殚尽腔血。以自尽于职分。朝诊候于 大朝。夕劝讲于 贰极。退则酬应众务。夙夜在公。筋力若不支。而未尝一日休暇。其弥纶调护。斡旋事会者。危忠苦心。人不得知。而 宗国有赖焉。百世之下。必有按公之迹而论公之时。太息而流涕者矣。十一月。丁朴夫人忧。甲辰。 景庙礼陟。老党百计钻进。十二月。嗾无赖子洪得一。投疏网打朝绅。公亦被其诬捏。席藁俟 命。 上闻之。 命勿待命。公犹不敢还家。遂上章卞暴。 上批曰。今见卿章。若卿登对。倾陷之言。予已洞知。须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7H 页
遵前旨。安心勿待命。乙巳三月。反壬寅狱案。以请 对卿宰被削黜。四月。朴致远发 启谓缓治逆俭之狱。初请严鞫。旋改极边远窜。至五月。始 命远窜。俄又 特教曰。伊时按其事者。岂无异同。而况并窜衰麻之人。非圣人哀有丧之意。勿配削职。洪锡辅等在政院请还收。终不从。公遂尽室归乡。丁未改纪。 特授户曹判书。仍管 东宫嘉礼都监。兼右宾客。知 经筵,掌乐,司译,缮工,观象监提调。公再上章力辞。 批谕益勤。八月。赴 召入侍。 上迎劳曰。不见四载。须发已尽白矣。仍加 奖谕。公申谢讫。勉以振颓纲拯生民。维新政化。又言湖南民事之危急。请另择御史。安集慰抚。 上即令入侍儒臣李匡德发送。后又请蠲灾邑逋赋。 从之。南民始得苏。尝论荡平之政曰。荡平必须建极而后可行。人君造命。兴衰扶颠。只在 殿下一心。 殿下苟明理知言。是非正而刑赏公。毋论色目。贤且才是举。则下必有甚焉者。汉武好仙而方士进。好武而卫,霍进。好文枚,马进。何患乎无臣也。若其施措之宜。要在宽严之得中矣。又陈蒙养储君。无如近正士。请以郑齐斗兼赞善。至诚招徕。久任赵显命宫官。又请采述 列圣懿行法训为一书。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7L 页
使宫僚朝夕讽诲。是为祖鉴。并 从之。十月。 东宫嘉礼成。上章陈戒。请典学益勤。接下益诚。出治而清万化之源。造端而敷二南之化。为身教躬率。 上宠答之。移拜兵曹判书。以武官朋比。不能检下。黜补行首宣传官。俄移吏曹。兼守御使,内局提调。公前后秉铨。选注平允。干托不售。尤崇奖儒术。请擢霞谷正卿。升品沈錥,朴弼溥。移授尹东源闲职。出入 经筵。倾否之初。海恩吴公首当铨席。以不适于时论免。及公代之。讥刺之论。又纷然四集。公每遭人言。辄力辞苦让。至胥 命俟勘。 上亦曲加慰勉。终不许。戊申三月。逆变起。 命入直禁中。公请以李寿益差守御从事官。发送南汉。整待军兵。及警报日急。自请出守山城。 上曰。此时卿岂离予左右。仍 命他将往。 上特授李秉泰湖西方伯。公陈秉泰宜置禁闼。牧御非长也。请以权𢢜易之。又请 褒赠死事兵使李凤祥。皆 从之。时鞫狱方张。兵事旁午。公每入 对。辄言启圣兴邦。只在于人主之正心。又请毋拘设鞫。连开书筵。又请挽留郑齐斗。出入 两筵。以备咨访。抢攘危乱之际。陈谟献策。独致意于懋 圣学礼儒臣。识者以为得体。乱平。连章解铨任。六月。拜判义禁。旋递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8H 页
还授工曹判书。有锡马之 典。以乱中禁直。协赞庙谟也。冬。 孝章世子患候危剧。 命公别入直曰。此时信臣。何可处阙外耶。及 不讳。以本职例差都监堂上。又以云观提举。相地定墓。十二月。进拜右议政。兼承文院,禁卫营,军器寺都提调,扈卫大将。章四上。上遣承旨别 谕。六上。又 命承旨传批。仍与偕来。八上。 手书谕旨。己酉正月。始视事入对言曰。修养至于引年。为国至祈永。常人至于圣域。分明人力夺造化者。程子之言也。邦运方否。回泰之基。在于力行仁义。 圣学虽勤。作圣之工。在乎克自存遏。至若保啬之方。又不外于完养精力。气血调而精神旺然后。螽斯之庆可期也。时 上新经丧戚。而 储位方虚。故公于初筵及之。 上教以皆当佩服。南汉为障保重地。而饷械堞垒。荡然无可恃。公莅任经岁。一意兴补。入相而始递。劄论事宜。划一条进。 上令依施。三月。有黄璛之狱。始戊申逆徒。称以宗臣坦为推戴。在囚经年。至是今右相赵公以坦之尚不讨罪。陈达 筵中。于是大司谏吴命新发按律之启。三司合辞。又伏閤力争。左相洪公率卿宰陈启。公方遭尹得和诬诋。不得赴 朝堂。及洪公病作。大论将撤。公与二品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8L 页
以上请 对。又率百官庭吁请罪人正法。 上悯然不忍加诛。经旬而始许自尽。当公庭请之时。吴瑗以治狱从轻。疏论按狱大臣。专攻洪公。公迸出城外。而公未暇深引。始乃三上劄引咎。会 上亲享 太庙。一日再降 别谕。公始应 命。止山沈公寿贤因使事编配。公白 上宥还。郑亨复疏诬沈公至深。公劄卞曰。相臣小心忠勤。断断无他。因一不幸之使事。搆罪罔极。媒孽愈酷。世道至此。尚复何说。及入 对。又申论其惨毒。李匡德在湖藩。论乾止山折受状。辞不择发。 上下教切责。辞旨极严。公进戒曰。人臣巽软易而正直难。匡德才逢 严旨。不少摧折。又竭论如此。其中数转语虽妄率。其心则可尚。其言则为国。而圣教之严若此。此岂盛德事耶。三司之进戒职也。敕政院勿捧章疏。言路杜而国不亡者。未之有也。又论喉司不即缴还之失。六月。升左议政。承 命按治尹得衡。 上命施烙刑。公以法外淫刑不可用。劄论寝命。捕厅治盗之刑。有剪板周牢者。残酷甚。人多诬服。后又白 上去之。公于刑狱。每主平反。入 对上前。必以尚德缓刑为勉。退而按问。又以求生于必死为心。以此 上亦倚信。 教曰。以卿按狱。自无过滥。乱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9H 页
初。台官论闵点后孙。勿论儿弱。尹镌族属。毋论远近。并请窜流。公白其法外。后得疏释。公于是岁。年已七旬入耆社。自拜相之初。已引礼经求退。而属时艰虞。迟徊不忍去。至是始中前请曰。先臣一生服礼。尝以七十致仕。人臣大防。诏教于家庭。且与故友尹趾仁崔昌大。相约年至即退矣。 太庙夏享。力疾摄行者。亦永辞于 宁考 先王之意也。陈乞而不得 命。则势将逃遁矣。 上曰。国势如此。予之方寸已伤矣。卿岂忍舍予。仍 命起立握手曰。姑待数年。公涕泣曰。臣留而有补于国。则何敢告退乎。国势之巩固。是在于 殿下。而简拔才能。亦岂无救时之相。 上曰。廊庙之上。优于卿者。几人乎。领府事及故元勋智量。或胜于卿。而其馀不如矣。今日世道浇漓。诚实底人。岂易得哉。见卿亦衰。若至尤衰。则卿虽不请。当一成卿志。有否运则亦岂无泰运乎。待数年后将许卿矣。公遂不敢复言。退而连上五劄。请先解相职。 上批优渥。终不许。已而有锡孝之狱。夜半承 召参鞫。凶言及于不敢言之地。 上以诬及 东朝。亦党论之故。闭閤不见臣僚。公求 对不许。 命与三公原任大臣同入。时云谷为领府事。与领相洪公。俱遭人言在外。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79L 页
上意欲两臣齐会。始有 处分。公退而引罪。仍呈长单。 上手笔答曰。卿若入来。予当召数三臣僚。有下教者。是为八月十八日也。公与右议政李㙫,礼曹判书金始焕,吏曹判书赵文命,刑曹判书尹淳,户曹判书徐命均,平安监司宋寅明,刑曹参判李廷济,都承旨赵显命,修撰柳俨等。入 对于熙政堂。 上以辛丑间事 下教。皆外臣所不闻知。一镜,尚俭缔结和应之状。始悉露。 上教哀痛。垂涕而道之。将复李健命,赵泰采官爵。开老党进身之路。而为寅协廷僚之至意也。公曰。丁未之案。已陈泰采区别复官之意。而健命则臣于今番 帐前。以吴,蜀解仇事为喻矣。诸臣曷尝以建储代理。为二心乎。臣不敢偏立前见矣。诸臣亦继陈。 上乃教曰。凶言至及于不敢言之地。而不为 处分。则非惊痛调剂之意也。联劄。若以逆论断。则碍逼于何处耶。虽曰非矣。既已诛死。则追夺已甚。李健命,赵泰采复其官爵。而若谓尽分之忠。而至于建院赐谥则过矣。金昌集,李颐命。则其名及子与孙。烂熳出于逆招。仍前追夺。四劄。若为区别。则治逆尤分明矣。九月。连劄乞递。 上优批不许。屡遣承旨。 敦谕偕来。间又 亲下手书。 上旨愈勤。而公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0H 页
辞愈恳。至十一月。章十三上。而始 许副。别降 手书谕曰。知卿久矣。欲与共国。于今勉副。缺然曷喻。至乎休致。顷者面留。须体予意。閒养西枢。他日。子宗城以应教入对。 上赐御诗 教曰。勘乱录中。命书儒臣入侍事者。所以示君臣之际。此非以儒臣久处 经幄也。儒臣之父。自在春宫之时。为国之诚。予已知之。且辛丑。 明陵祭官。非无势之人。乃武弁也。而自为差来。故心嘉向国之诚。儒臣以其父之子故。亦能尽言不讳。今以御诗赐之。公为相。务持大体。量才委任。取于人为善。作事。不求近效。为经远之图。时当大乱之馀。人志未定。诸军门多以讥察为事。告密相继。公曰。凶逆伏法。 圣武昭布。八域之内。涵泳德化。孰敢有越厥志。白于 上。并罢中外讥察。 孝章新丧。上临朝疚伤。忽忽不怡。公反复开慰。请以刚大为心。毋令志气少挫。又言节宣中节然后 圣躬安。 圣躬安然后 国家安。 圣质之明睿。或反为病困于所长。古人所言。论语曰。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程子注之曰。以静制动。居简制烦。人君治体。当如此矣。尝以为备局。今为政本。而外方状奏。辄患稽滞。差尹淳,赵显命有司堂上。使之更日直宿。每状本启下。划即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0L 页
覆奏。毋过三日。仍就昔所束阁而积置者。皆令商论利病。折衷而从违焉。于是备局无故纸。八方所论请。皆趁时得可否。论者谓挽近所未见。 上问撰述 肃庙宝鉴人。公荐李德寿曰。耳虽重听。文则希世。百年来所无也。仍差承文副提调。尝戏语人曰。吾以仁老主槐院。仲和,稚晦掌筹司。韩魏公东西厅。不多让也。每接朝士与人从远方来者。辄问朝廷得失。生民疾苦。牧伯之贤否。人才之沈屈。闻辄籍记。择其善而用之。又虑国储虚竭。会比岁登熟。乃言于 上曰。昔子贡问政。子曰足食。我国储蓄荡然。无一年之蓄。是谓无食。其能国乎。良军皆农家子。粜谷而办身役。谷贱货贵。伤农益甚。请出禁御两营兵曹封桩木绵一千七百同。关西钱十万贯。为京师经费。择良役中最苦重而纳钱布者。以米代捧。积峙于江海沿边。为水旱师旅之备。储粟便民。莫善于此。成节目而行之。俄值辛壬之凶。赒赈得不窘。而至今军作米为裕国之需。公虽解相家居。眷系 君民。有怀辄陈。劄论面奏。不以烦渎为嫌。 上亦察其忠悃。礼遇有加焉。庚戌。因岁首陈戒曰。三光告祲。应天之诚或怠。百度滋伪。务实之治或歉。王纲渐颓。奋励之志或沮。人心转浇。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1H 页
表准之方或失。是皆本于一心之难持。一己之难克。愿 殿下体乾顺时。舍旧图新。复善犹恐其不尽。窒欲犹恐其不亟。析理犹恐其不精。涵养犹恐其不深。政令施措。无不中节。则天怒可弭。民困可解。纪纲自振。人志自定矣。 上批嘉纳。原劄留中。二月。 上将幸 宁陵。诸臣争不能得。公再上劄极谏。不 听。仍有留都之 命。公始谢判中枢。入 对言曰。时虽仲春。在臣则为新年之初谒。请献华封之祝。史云华封人。请祝圣人寿富多男子。富则人君之所固有。而寿与多男子。俱系于天。不可以祈祝而得之。臣尝疑惑。敢问此何故也。 上曰。程子以祈天永命。为夺造化。华封之祝。岂外于是乎。公起而拜曰。臣固知 殿下烛理无遗。 圣教果得之矣。臣亦尝以程子所论陈达矣。修养则可以尽天年。节财用则自然致殷富。古者天子置后妃嫔御。恩泽普遍。即有多男之庆。古人譬君道于龙德。云雨之施。无所不及然后。龙德正中矣。诗人之颂文王曰。本支百世。又曰。子孙千亿。今以关雎,麟趾章见之。正宫有钟鼓琴瑟之乐。嫔御有贯鱼顺序之美。故致百斯男之庆。以我朝言之。 世宗成宗 宣祖三朝。大君王子。公翁主众多。亦此道也。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1L 页
臣今老矣。家事付子。朝廷言议。亦无干涉。而中夜耿耿一心祈祝者。只在于此矣。 上曰。卿言眷眷如此。卿之微意。岂不知之。当各别体念。又曰。 殿下近日处分。失望者多矣。乾道日亢。士习日靡。而 殿下但欲惟予言而莫敢违。 陵幸事。即其一也。 殿下读书。耻为凡主。而欲臣下之不敢言。连下 严教。杜其口。臣窃忧之。推诚当自纳谏始。秉公当自用人始。此臣先祖之奉献于 宣庙者。伏愿 加意。三月。将省先阡。 上闻之。意其长往。令都承旨赵显命往问以 启。公对以不敢。仍呈单请焚黄。 命姑留毋行。七月。宣懿王后大行。 上执礼太固。公与诸大臣。入 对严庐。瞻望 玉色。泣曰。国势孤危。三百年 宗社之托。只在于 殿下一身。此岂 殿下不脱衰绖。终日哭泣。以过戚伤生之时耶。 殿下孝悌之德。通于神明。甲辰之尽礼。无异于庚子。继体之致孝。殆同于 天丧。至行纯孝。固可为百王之师法。独奈 宗庙 太后何哉。 上勉许节哀。冬有雷异。上劄曰。昔者朱子尝因冬雷之变。进诫于孝宗。其所指陈。可谓痛切而著明矣。臣请更以今日事列数之可乎。志气摧沮。图治之念。有未振作耶。讲读旷废。典学之诚。其已荒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2H 页
怠耶。涵养未深。善端之萌。不能火燃而泉达耶。克治未尽。私意之祛。不能云消而雾捲耶。禁掖或未严。而前鉴不戒耶。赏罚或未公。而朝纲不立耶。府库无储。而用度无节耶。刑狱多滞。而敬慎未至耶。生灵倒悬。而邑宰有未择耶。风节消软。而士气有未立耶。召灾致异之端。不外此数者。而苟能反之。便可为消弭之策矣。 批以勉戒之言。可见耆旧大臣眷眷之诚。又命劄本留中。翌日。 上临筵教曰。近来章牍。惟李判府事劄语。最切实矣。辛亥。 上悯旱祈雨。上劄略曰。古昔帝王。如成汤,周宣。所以遇旱而救灾者。不求之于文具之末。故千里滂沱。非由于以身为牺。由于六事自责。云汉焦忧。不在于靡神不举。在于侧身修行。天不容伪。惟实是感。愿 圣上更于实心实行处。精察而加勉。 批以勉戒切实。八月迁 长陵。又 命公留都。 上教曰。知卿老病。昨日使之留都。今又申命者。意卿必往 陵所。以卿筋力不可往来故耳。及上回銮。犹力疾进参于下 玄宫之日。冬。始请暇省墓。 上引见。教以即归。公陈奋励为治之意。 上曰。方寸伤矣。比诸草木。根株枯则培养无所矣。公曰。心是活物。异于草木。古人有治心之工。以志率气。自有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2L 页
其法。 上曰。心虽活物。今无所依着。随事感伤。自觉心动。公又申泰运之说。开广 圣意。 上为之感叹。时国大饥。公陈劄书进周礼荒政十二条。 上批嘉奖。又 命留中。壬子春。入 对曰。臣尝见明史。世宗皇帝遭太子之丧。其时阁臣。引周礼九嫔六宫之事为讽。世宗从之。其后九嫔中八人生子。以致振振之庆矣。 上曰。卿之言。非但今日矣。所达出于为国眷眷之心。可不留意。予尝以人力夺造化谕卿矣。对曰。殿下至行。上通于天。泰运之来。庶可必矣。恩泽萃一人。则六宫希得近幸。求嗣之道。当如广地种谷然后。福履之来可以期。 殿下春秋向晚。臣子固当以声色为戒。而臣知 圣学高明。必无过节之事。故有恃而不虑矣。 宣庙尝以为欲食欲色虽人心。而合于理则道心也。先正臣李珥以此教为至当。今 殿下亦不可使此心流而为欲也。 上嘉纳。又申致仕之请。 上曰。卿其忍之。予知卿休致之请。出于诚心。筋力加衰。则奉朝贺之名。当使卿知之矣。六月旱。 上将四次亲祷。公求 对言曰。古之帝王。有方寸得雨者。感天之道。不在于亲举牲币而已。仍言 经筵之久旷。守令之不择。奢侈之日甚。又言宫房折受之弊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3H 页
曰。关东有新折受处。而周回六十里。不可不革罢。又言 先朝则台谏或言折受之弊。今则无矣。此 圣上反省处也。 上嘉纳。十二月。兼军资监都提调。癸丑元朝。陈劄辞兼带。仍陈戒曰。国势之泮涣。生民之困穷。 圣上已形之于丝纶矣。然生民不止于困穷。至于相食矣。国势不止于泮涣。将不知税驾之何所。成汤之日新。所以修厥德。而厥德之修。要在克己。己不克则心不公。心不公则政不达。所谓不公。非为声色货利之专出私欲也。所谓不达。非谓庆赏刑法之专无条例也。克己不能如云捲雪消则便不公也。行政不能如纲举目张则便不达矣。以不尽公之心。行不遍达之政。民生之如此。国势之如此。亦无异矣。 答以感叹服膺。二月。 上以朝象之不协。不许医官诊 候。公入 对谏曰。党论之为病久矣。此在 殿下建极而平之。持久而和之。今因幺么一权莹。 威罚太遽。至于移怒总府堂上。又以此有患候。而勿诊 候勿议药。四方闻之。谓 殿下何如。 上曰。卿言皆是矣。卿之才未必转危为安。为国赤心则有之矣。黄耇大臣之言。苟可从则岂不听从乎。予之所欲为者。游猎乎奢侈乎。诸臣何以不从乎。朝象如此。服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3L 页
药何为。公又力陈。语几十更端。 上曰。予有固执。而有愧于原任大臣。缕缕陈达之语。更思而下教。 上视学。公强疾陪从。感风患。疾眩甚㞃。 上遣御医相守。连 赐药饵 御馔。六月。宗城以承旨入 对。 上问公起居状曰。筋力可能登 对入觐否。所以 眷恤者甚至。又 特遣内隶。 赐𩺬鳆汤。 手书别谕曰。思卿衰老。中夜惟昔。予思惟此。可谅卿心。今因赐汤。兼附予怀。卿须体意。安心善养。八月。 上有患候。公强疾趋候班。 命入侍于 卧内曰。欲见颜色。起坐可也。公退而陈劄。陈慎疾之方。且言人力分明夺造化。程子不云乎。臣曾以此说仰尘 宸听。 圣上亦屡赐提谕矣。修养之道。政好为今日之药石。而德修于己。取必于天。又是垂死老臣眷眷蕲望之诚耳。冬。 上讲陆宣公奏议。慨然兴感。将大有为。 下教数千言。责躬求言。罢尚方织造。诸宫房新定折受。仍 命诸大臣书进所怀。公于病中。读所下备忘。感激垂涕曰。此古人所谓一见决矣者。吾国其庶几乎。仍陈劄曰。 殿下之兴感。既在于陆贽之言。臣请以陆贽所已论陈之可乎。其论治体。则曰君人之柄。在明其德威。立国之权。在审其轻重。德与威不可偏废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4H 页
也。轻与重不可倒持也。其论纪纲。则天下公器也。王纲大权也。执大权者。不任以小数。受公器者。不循于私情。其论节财用。则曰生物之礼败在天。用物之多少在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其论言路。则曰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上恒苦下之难达。下恒苦上之难知。若是者。九弊不祛故也。呜呼。何其言之有味。而切中今日之病也。且曰。以今日之国势朝象。虽存十分警畏之心。虽行十分节约之政。尽举前日所难能之事。尽从前日所厌闻之言。尚恐其不及。而世运之日下。苒苒而莫回。人事之尽道。戛戛乎其难。悠悠九年之间。事不如心。政不如意。宜 殿下之中道反顾。惕然感悟。乃有此敷心之教耳。此是 祖宗神灵默诱 圣衷。欲使三百年丕基焕焉。中恢今日之事。即 殿一初之几也。 批曰。所陈字字切实。三复感叹。默诱之说。感慨极而不觉涕流也。小子不敏。岂不服膺黄耇眷眷之戒。原劄留中。朝夕省览焉。甲寅春。公患痢。宗城疏请解职救护。 上批曰。尔父予倚重之大臣。添恙若此。深庸念焉。递尔本职。以便护焉。安心善摄之意。将予意谕尔父。仍 命御医持药。不离看病。令朝夕以加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4L 页
减 闻。三遣掖隶问疾。辄赐 御膳。十月。入 对于便殿。时 上候靡宁。公问 起居。 上又命起坐。公请益勤 圣学。 上曰。顷日卿之子宗城为副学。侍讲诗传。使之毕讲出直。仍言于卿矣。卿其闻之否。又曰。今年。依卿己酉献策。有贸米事矣。闻之乎。对曰。闻之矣。今年年事稍登。百姓安保。此赖 圣上格天之诚。以致甘霈之致也。天人相感之理不忒如此。 圣德克修。则休泰之运。自然导迎矣。 上谦让不居曰。天人相感之言。则勉戒切实。可不体念焉。盖自戊申以后。 主鬯久虚。民志靡托。朝绅之间。往往有以故事为言者。公曰。事有古今之异。心有公私之别。藉曰为此言者。出于为国。其流之害。将使人心离而不一。世道淆而大乱。司马光天必祚宋之论。政可为喻于今日矣。遂力主否极泰来之说。诵言于公朝。奏达于前席。前后七八年之间。公所以积诚开陈。 上所以默喻嘉叹者。恻怛丁宁。真可以泣鬼神而通神明矣。至是而 邦庆尚迟。公年益老。故其言愈婉而其心愈切矣。十二月。 上下教曰。李判府事以黄耇旧臣。自予在春宫时。以宾客辅导。忠款已知。大拜之后。靡懈此心。至老深笃。吏曹参议李宗城受父之训。匡君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5H 页
以诚。今下貂帽着还家。慰老臣事分付。公上劄谢恩。批曰。噫卿之为国血诚。自夫宾客。业已洞知。于今褒奖。亦云晚矣。款款忠赤。可质神明。龃龉嘉奖。何让乎哉。乙卯正月二十一日丑时。 王世子诞降。公同诸大臣入贺。三月。拜司瓮院都提调。闰月。入 侍储承殿。进见 元子。公曰。今日快睹元良岐嶷之容。实 宗社无疆之庆也。 上笑曰。卿尝言泰运之来。今日无乃卿言验耶。 元子僚属议称号。请依 太宗朝故事。称谕善官。 命依公议施行。丙辰三月。 世子册礼成。 上幸私庙。辇过耆老所。 命公入侍。翌日。又召耆老诸臣。宣酝便殿。又 命子弟之官侍从者。扶将入来。出入。 命除曲拜。 上亲下椅迎送。盖异数也。及罢出。 赐豹皮一令。闻者皆耸叹。顷之。又同诸大臣。入觐 元子。公曰。 世子眉目。彷佛 肃庙矣。精一传授之法。臣为 殿下加勉。又奉献于 世子。仍陈休致之请。退而上劄曰。若臣谢事之请。 筵奏劄陈。八年于玆。中间 圣谕之姑靳允俞。盖欲迟待于泰运之光启。微臣之不复烦渎。亦敢取必于今日之欢庆。伏惟 圣上亦必 垂怜臣之苦心。而察臣之至情矣。 手书答曰。使臣以礼。圣人所训。情志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5L 页
相孚。君臣所贵。特许所请。以遂昔约。而临答眷眷。手书谕卿。四月初八日。祗肃 恩命。 上命引见。公曰。臣幸遇泰运。得遂平生之愿。荣感之忱。便诀之悲。交切于中。区区所仰勉者。 圣躬益加保啬。 圣学益愿日新。身教于 东宫。为万年无疆之图。 上曰。勉戒之意甚好矣。敢不服膺。卿于向来。力请休致。且引先卿遗训。虽令姑待。而其意难孤。顷闻卿有病。即成手书许副。病良已故寝之矣。泰运已届。卿且康健。使卿得遂初心。予切深喜。此乃卿善摄之一几会。予亦以君臣交勉之意言之。卿须善为调养。于是学士大夫各为诗文。铺张晚节之完名。歌咏昭代之盛事。一时皆传诵。其后 上临筵下教曰。今番李奉朝贺教书。甚好其人虽不露圭角。有为国血诚而镇服人心之量。予谓诸大臣中第一也。该曹因古例。输送周急。公陈劄辞。又辞别 赐食物曰。昔宋臣王朝每对赐与。瞑目叹曰。生民膏血。安用许多。此在有宋礼亨之际。其言尚然。况今日乎。正好樽节爱惜。以备不虞。岂宜嚬笑或轻。 恩例渐广也。秋。 上问筵臣曰。李奉朝贺无病乎。 命与奉朝贺李光佐,判府事沈寿贤。入 侍庆善堂。 东宫在侧。 上问公起居饮食甚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6H 页
悉。 命内局制给六君子汤三十贴。公曰。天锡 圣嗣。即 殿下至诚所感。必懋 圣学与天合德。老臣之圣也。 上曰。每每陈戒可感。敢不佩服乎。丁巳。 上将行夏享。而时有滞痰之 候。公忧之。陈劄请寝。批曰。耆旧眷眷之心。岂不感焉。再三披览。若卿入侍。既过隶仪。情理难抑。恳恳亲享之心。怡怡耆旧之款。卿须少谅。其勿过虑焉。四月。 上受灸。公求 对入侍。仍请瞻望 东宫。 上许之。 世子怡然视之。 上笑曰。能知待老臣之礼矣。公言奏请使之差送宗臣非例。且非重事体。请遣大臣。 上从之。八月。 上有却膳之举。公再上劄苦谏。九月。又与诸大臣入侍。东宫睿质益岐嶷。 上命公一抱。公又请近坐。 上命世子往见。 世子起来立于公前。公跪坐仰摩 世子手腕及耳后曰。盛矣盛矣。臣年八十。请以臣年献之。开春后臣当复来见之矣。戊午六月。宗城入侍。上问卿父近来何如。次对虽体重。大臣安否问之何妨。对曰。臣父出往江郊。凡百胜于在京。忽忆昨年进见 东宫时。有明年更见之语。蹶然惊起曰。闾巷小儿。尚勉无诳。况我贰极乎。又况于蒙养之日乎。有即日入城之意。入来后又欲即为求 对而未果矣。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6L 页
上曰。其心之忠爱。本来如此矣。暑热方甚。秋凉后入见。犹是今年之内。以此意传知卿父可也。九月。宗城以同知 经筵。入侍 尽讲。 上曰。卿顷日醉中。请见 东宫矣。予知卿欲见 东宫之至意。故今使 东宫见卿。卿父必泄泄欲知之矣。卿以见东宫之意。归语卿父。后数日。药房入诊 东宫。公欲请同入。及诣 阙。诸臣已罢出。政院启达。 上命来待侍讲院。既入 閤门。 上命两内侍扶腋至阶上。公至 世子前。奉 世子手曰。 圣德之所孚感。有此亿万年无疆之休矣。臣闻 世子常诵文王世子云。心甚欣好矣。 上顾世子曰。欲读书耶。欲书字耶。 世子曰。当书矣。 上曰。朝者入诊时。不肯书。见卿而书矣。仍书五六字。 上命又持来前所书。谓 世子曰。以此与所欲与者。 世子起立传授公。公奉受而退。 上问筵臣。奉朝贺今年几何。李重庚曰。七十九矣。闻奉朝贺每求入侍。而其子虑其颠踬。常常挽止。其子方差 太庙祭官入斋。故今日始入来矣。 上笑曰。以此晚到矣。己未正月。 上有传禅之 教。旋即 还收。公上劄陈戒曰。 殿下于今日政令事为。必慎必戒。安静敦重。凝固萃合。以为贻燕之谟。 上嘉纳。三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7H 页
月。 上将复 温陵。引见宗城。 问以文敬公平日议论。先是闵亨洙疏诬公。而引其父相国为言。而相国新故。卞质无所。公陈劄曰。臣被人横诋。至以口语相质。与之对卞。有辱朝廷。终焉泯嘿。又非事实。且曰。天启 圣衷。 缛仪将举。命进迷息。 俯询以先臣之事。又举先臣遗文中先正之章。留院之 教一段。惜不能导达于戊寅 处分之日。先臣之平昔耿结。慨焉嗟伤于 圣朝之阙典者。将见表伸于 当宁而遭遇于 圣明矣。虽然先臣遗文。既不能仰尘 乙览。当玆博 询之日。不敢以巾衍之私。自阻于 经纩之下。敢将先臣文稿王朝礼一条。另誊册子。具劄投进。 答曰。今览所进册子。可谓知遇于冥冥。先卿之心。可谓勤矣。可谓苦矣。至于问答中义理。非特此事极详极切。特付翰苑。以示尚意。以为来世之义理。仍斥亨洙以不足挂齿。公素苦膈痰。而摄养有方。不至为病。但觉神气渐不逮。至二十五日。犹与子弟言笑。起居如常。戌时。怡然就枕如假寐。仍以属纩。享年八十。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始文敬公之丧。有气如火光上属于天。是夜又有气起自寝室。晃明如月。街巷邻闾。皆疑向曙。良久乃灭。人莫不惊异。讣闻。 上震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7L 页
悼。 教于筵臣曰。李奉朝贺纯忠硕德。实非衰世之可得。 命有司供丧事。 遣承旨致吊。礼官致祭。五月。礼葬于礼德禾洞。后辛酉。将迁兆于长湍。前启圹数日。偶得古人所埋磁石标识于旧山局内子坐之原。形象古雅。为青乌家言者。又一口称吉。遂行永窆。夫人祔焉。庚申。 上幸 齐陵。 命致祭公墓。后又下教曰。李奉朝贺。一掬丹心。历事 两朝。逮事于我。位登台府。从容休致。恬雅笃实。款款忠上。虽经板荡。不染不党。举世心服。松柏劲草。可谓此相。谥号一节。尚不举行。分付该寺。申饬谥状。即为举行。又令本道顾助于迁葬。 褒忠隐卒之典。愈久而深隆。一世荣之。公受气浑厚。宅心和平。宽洪以容众。仁爱以亲人。平生无苟难之行过情之言。任真守分。冲然寡欲。凡声色裘马博奕玩好。人所以役志荡情者。一切皆无所嗜好。惟以国家事。为己分内事。每 主上有过举。必思匡救其失。朝廷有大议论。必务调适得中。以至警畏天戒。悯念民隐。恤恤焉忧形于色。寝食为之不宁。尝曰。世臣之义。与疏逖不同。有国而后有家。有君而后有身。尽心报国。毕忠事君。亦所以为身家计也。是以当官任职。勤谨而不怠。劳苦而不伐。虽与人乐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8H 页
易。不甚厓异。而论时政则不苟合。临事谦退。耻为矫激。而奉公法则不可夺。和而不同。宽而有守。开诚心布公道。集众长广忠益。一念眷眷。左右 王室。自小官至辅相四十年。如一日也。其事 上也。以诚信不欺为主。尝于朝筵。陈民国利病。缕缕千万言。日已报午。从子宗白以内翰入侍。频送目劝止之。公若不顾。尽言而退。仍戒之曰。人臣事君。当勉无隐。虽 君上厌闻。义不当俯仰。以故内而禁近。外而遐远。事有可言。言必尽意。所不能尽者。势有不可矶。不欲以讦激为名高也。尝因微疾。 上遣医诊视。公瞿然惊悚。终夕踧踖曰。病不甚而辱 君恩。吾罪也。自后章疏言病。毋令过实曰。恐又犯欺 君之科也。内行甚备。事亲先意承奉。未有一事违拂。朴夫人尝患风痹。阅岁沉笃。公时年弱冠。日袖病录。问药于金清城。金公方贵盛。文簿人客常盈坐。见公至。辄论证检方。命药而送之曰。感君诚孝。不敢怠也。仍厚遗药饵。遂以是奏效。奉先收族。一遵文敬公家法。建祠宗家。树碣先墓。皆追成遗志。俸廪之入。太半在外。疏昆弟穷交之待而举火者十馀家。雅不以家务经心。臧获之服事者。或不知其名。律己清严。辛巳居谪。邑宰赆钱帛者。皆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8L 页
还之。在东营周岁。一物未尝及家。吏隶之典库藏者。私阅籍记。只为长女临产。送海藿数束而已。一营相俾为百年来始见。家居。苞苴不敢近门。虽时节例馈。少过则辄却。尝戒子侄曰。官库百种。皆出民力。滥用则必有殃。某人罪不至死。其不免者。手滑于公货也。汝曹识之。然色辞之间。绝不以廉约自多。昆仑崔公称某甫清节。常畏人知。此尤不可及。深病党议终必亡国。释褐以来。持论务主平缓。如明谷,晦窝,云谷,昆仑诸公。相与协心共贞。一队乖激之议。自不相合。于是有缓峻之称焉。丙戌丁亥之间。讥谤溢世。东岗赵公相愚移长书。勉与持峻者交驩。公谢不能苟同。及主瀛选。所取舍者。又失一队之意。根蒂既殊。标榜仍成。流而至于辛壬之际。而判焉泾渭之分矣。当一镜张甚。公于药院公坐。倡言教文当改。公论宜发。用是遘怨忒深而不恤也。其为政。务挈纲维。专用典故。尤不喜纷更。尝曰。生一事所以兴一弊。治道去其太甚而已。顺民心达下情。一以安静为治。所莅郡邑藩镇。辄有成绩。后为将相大官皆然。泛爱人士。诲诱不倦。而其取也。必先局度。又不责具备。海恩吴公。于公为后进也。公一见知为国器。自在侍从时。盛加推毂。其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9H 页
不次擢列卿。尤有力焉。卒为元臣。权公以镇素多谤。世无知者。公又尉荐于诸公。终至显用。度支之政。尚今称办。其馀所奖拔吹嘘者。皆知名当世。公之再为冢宰也。赵公显命为郎官。每论少辈名流。公辄先问其志尚如何。赵公初不晓所以。及世道益下。士大夫风节益衰。始叹赏曰。李公论人。自有高识。乃今有味乎其言也。己酉以后。谢病养閒。种杞莳菊。悠然自适。家有古琴。时令小子弹感 君恩一曲。及至致政。与同志耆老修禊。如洛社故事。佳辰令节。赏花玩月。觞咏而归。都人士莫不耸观而艳称。夫人贞淑有礼。卒于壬寅。别有志。有二男二女。长即不肖。次宗垣县监。女长郡守尹照启妻。次进士申濩妻。侧室女适金尚斗。呜呼。先君历事 三朝。致位台铉。本末昭著。举国咸知。虽以党人之善毁。亦皆曰。某爷君子。无伤人害物之心。其仁恕之德。含弘之量。廉谨之操。宽平之议。固无待乎家传之备述。而人得以诵慕焉。至若辛丑之进。丙辰之退。耆虑纯忠。微而不显。事往时迈。知者益鲜矣。呜呼。夫以先君之严去就。乞暇于局面一新之后。辞陛于逆阉狱竟之日。徊徨郊坰。泣涕革疏者。实出于洁身长往之意。及其焚藁赴 召。进而处乎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89L 页
位著之上。群咻众猜。不疑不慑。隐然有在山之势。而屹然为横流之障。则庶几乎传所称宁社稷为悦者。而不复知身家之为何物矣。至若戊申冬以后事。则怀独立之忠。信必然之理。八年祈祝。一诚靡懈。泰运重回。 邦庆无前。前言之验。无异乎龟筮之效灵。契券之责还。而 国家巩固之基。于是乎泰山而四维之矣。始乃翩然告归。不俟终日。呜呼。其进其退。岂不诚有关乎世道之重轻。国势之安危也哉。受知 圣明。契遇昭融。 殊恩异渥。旷绝于生前。松柏劲草。 褒奖于身后。呜呼。此亦岂无自而然哉。不肖材下识卤。不足以知先君。而重之哀霣迷错。无以自尽于发挥。谨纂平日志行之大者如右。以请于当世立言之君子。而亦尝兢兢于一辞之浮实。违先君谦牧之志。而自陷于诬亲之罪。伏惟哀怜而垂察焉。不肖孤宗城泣血谨状。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遗事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遗事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90H 页
先妣南阳洪氏言行录
呜呼。此吾先妣贞夫人之状。而舅氏洪公之文也。文既就。公抵书于不肖曰。吾姊梱仪淑德。真可以名世励俗。垂光简策。顾余疾病衰落。久疏笔砚。纂次不能详。是何以慊汝之孝思。亦非余自尽之情也。汝宜添录其阙漏。不肖奉书摧咽。泣而言曰。舅氏之文。辞简而意尽。持是而请铭于立言君子。固宜无愧色。然公既有命。乃敢条录平日事行之所记存者。以附本状之左。而犹惧其称述有溢辞。重自陷于诬亲之罪。只书状中所不载一二。以备执事之财取焉。呜呼。不肖迂缓无状。子职全阙。重以获戾神天。奄及祸故。尤悔山积。肝肺崩裂。其日夕焦然。以少效罔极靡逮之恸者。惟不朽之图是急。古人曰。葬不得韩公铭。犹无葬。今不肖之恤恤遑遑。谋所以不朽其亲。而必欲得执事一言之重。其意岂浅浅哉。伏惟执事之于不肖。实为五世之好。三从之亲。且以不肖之无所识解。尚能爱执事之文。必保其传于后无疑。居恒称诵于家庭闺闼之间。亦先妣之所尝闻。倘蒙执事大笔阐扬。使闺范有传。幽堂有志。虽不肖明日就木。可以藉手而
呜呼。此吾先妣贞夫人之状。而舅氏洪公之文也。文既就。公抵书于不肖曰。吾姊梱仪淑德。真可以名世励俗。垂光简策。顾余疾病衰落。久疏笔砚。纂次不能详。是何以慊汝之孝思。亦非余自尽之情也。汝宜添录其阙漏。不肖奉书摧咽。泣而言曰。舅氏之文。辞简而意尽。持是而请铭于立言君子。固宜无愧色。然公既有命。乃敢条录平日事行之所记存者。以附本状之左。而犹惧其称述有溢辞。重自陷于诬亲之罪。只书状中所不载一二。以备执事之财取焉。呜呼。不肖迂缓无状。子职全阙。重以获戾神天。奄及祸故。尤悔山积。肝肺崩裂。其日夕焦然。以少效罔极靡逮之恸者。惟不朽之图是急。古人曰。葬不得韩公铭。犹无葬。今不肖之恤恤遑遑。谋所以不朽其亲。而必欲得执事一言之重。其意岂浅浅哉。伏惟执事之于不肖。实为五世之好。三从之亲。且以不肖之无所识解。尚能爱执事之文。必保其传于后无疑。居恒称诵于家庭闺闼之间。亦先妣之所尝闻。倘蒙执事大笔阐扬。使闺范有传。幽堂有志。虽不肖明日就木。可以藉手而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90L 页
见先妣于地下。愿执事怜而垂察焉。不肖男宗城稽颡再拜于龙溪李公执事。
先妣姿性明粹端直。平生无过情之行。浮实之言。日必晨起。净扫房闼。手执女红。终夕无倦。非甚病。未尝跛倚。尝曰。非不欲自逸。性不能也。
骨相清贵。精神昭朗。虽淹病疲瘁。天然有端重之象。穆然人望而敬之。及其开颜接人。言笑雍然。见者莫不忻慕而亲爱焉。
聪明绝人。自幼少时所闻睹者。事无大小。皆了然暗记。虽源委甚长。曲折多端。又皆次第陈说。亹亹可听。一家妇孺辄就问。而当典故。以至远近亲旧之婚丧。一闻期日。历时而不忘。
平居服御。无奢靡华侈之饰。而针线必精工。浣濯必明洁。虽家内婢使。未尝见其亵服。器皿箱箧位置。皆有整齐不紊。
素不信巫觋祈禳之术。凡系无稽不经之言。一切以理裁断。无所挠惑。
平居无流循苟且之事。事所当为。必即行而无疑。未尝以疾病贫窭辞焉。
家大人立朝三十年。致位上卿。而无一商译驵侩之
先妣姿性明粹端直。平生无过情之行。浮实之言。日必晨起。净扫房闼。手执女红。终夕无倦。非甚病。未尝跛倚。尝曰。非不欲自逸。性不能也。
骨相清贵。精神昭朗。虽淹病疲瘁。天然有端重之象。穆然人望而敬之。及其开颜接人。言笑雍然。见者莫不忻慕而亲爱焉。
聪明绝人。自幼少时所闻睹者。事无大小。皆了然暗记。虽源委甚长。曲折多端。又皆次第陈说。亹亹可听。一家妇孺辄就问。而当典故。以至远近亲旧之婚丧。一闻期日。历时而不忘。
平居服御。无奢靡华侈之饰。而针线必精工。浣濯必明洁。虽家内婢使。未尝见其亵服。器皿箱箧位置。皆有整齐不紊。
素不信巫觋祈禳之术。凡系无稽不经之言。一切以理裁断。无所挠惑。
平居无流循苟且之事。事所当为。必即行而无疑。未尝以疾病贫窭辞焉。
家大人立朝三十年。致位上卿。而无一商译驵侩之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91H 页
及门者。言者谓此固公清德。亦因内政之简严云。
雅有鉴识。见人多。知其贤否。尝寓长兴洞第时。外廊久废。家大人时接客于内舍。一日顾语不肖曰。某人虽从尔翁游。决非吉士。其言甘而谀。见利而必忘义。不可深信。后果有反覆之名。
朴从文秀少孤而失学。家大人率养于家。使与不肖同业。至娶妇始归。而家大人未尝一以视遇之节。申勉于先妣。盖有所信服也。先妣抚爱如己子。见之者不知为异母。又尝谆谆戒诲于言行事为之间。实有母子之恩义焉。及丧。朴从越礼而加服。悲慕久益不衰。
先妣之归夫家。叔父年才七岁。及壮而事先妣甚谨。先妣亦不谓其少叔。而常加敬礼。时因事规益。叔父辄虚襟听受。先妣或有过差。叔父又必尽言无间。一以诚意相对。尝语不肖而举舅氏字曰。嫂氏正直如君子。不似某柔善如妇人。言虽戏剧。亦可见平日敬服之一端。
己丑。不肖陪先妣行。往赴外王母小祥。路经南汉。时昆仑崔公为主倅。吾季母与明谷夫人。方在衙中。崔公携不肖升堂。拜两家母。退而谓不肖曰。慈闱淑德。
雅有鉴识。见人多。知其贤否。尝寓长兴洞第时。外廊久废。家大人时接客于内舍。一日顾语不肖曰。某人虽从尔翁游。决非吉士。其言甘而谀。见利而必忘义。不可深信。后果有反覆之名。
朴从文秀少孤而失学。家大人率养于家。使与不肖同业。至娶妇始归。而家大人未尝一以视遇之节。申勉于先妣。盖有所信服也。先妣抚爱如己子。见之者不知为异母。又尝谆谆戒诲于言行事为之间。实有母子之恩义焉。及丧。朴从越礼而加服。悲慕久益不衰。
先妣之归夫家。叔父年才七岁。及壮而事先妣甚谨。先妣亦不谓其少叔。而常加敬礼。时因事规益。叔父辄虚襟听受。先妣或有过差。叔父又必尽言无间。一以诚意相对。尝语不肖而举舅氏字曰。嫂氏正直如君子。不似某柔善如妇人。言虽戏剧。亦可见平日敬服之一端。
己丑。不肖陪先妣行。往赴外王母小祥。路经南汉。时昆仑崔公为主倅。吾季母与明谷夫人。方在衙中。崔公携不肖升堂。拜两家母。退而谓不肖曰。慈闱淑德。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91L 页
固闻之熟。而今日一瞻珩佩之仪。动止辞令。肃雍端庄。益知非世俗妇人之比也。
其接下惠而严。有罪过。不曾饶贷。然必量其力之所堪胜而任之。仁覆慈济。使不离心。至于外邑官婢。亦曲加恩义。既去而举皆追思不已。及闻丧。多恋慕而悲泣者。
其爱子女。常以恩掩义。而至见其不是处。痛加诲责。不假色辞。其待子妇。无异亲女。未尝处之以姑息之爱假借之恩。嘉其善而诲其病。务以情义洞照。无间阻为主。子妇承事十馀年。感戴悦服。亦无异亲女。
尝教不肖遇事则戒。见不慎言语。且与人论卞。盛气争较则戒之曰。处乱世而昧言逊之义。恐其及也。见其论人高下之际。有以党色为等差则戒之曰。心知非而口称善。得无害于心术耶。又曰。尝见尊舅戒尔翁以党论。恐汝之忝辱明训也。见其有慢率自高之色则戒之曰。周公之才之美。尚不可骄。况无挟而傲人耶。见其恶恶食则戒之曰。尔翁之在振威。麦饭蒸酱。穷日而读书。今汝终岁荒怠。而惟口腹是事。曾禽兽之同归耶。又尝历举内外祖先笃行修己之语。恳恳戒之曰。愿汝曹效之。不肖固无似。其能粗知处世
其接下惠而严。有罪过。不曾饶贷。然必量其力之所堪胜而任之。仁覆慈济。使不离心。至于外邑官婢。亦曲加恩义。既去而举皆追思不已。及闻丧。多恋慕而悲泣者。
其爱子女。常以恩掩义。而至见其不是处。痛加诲责。不假色辞。其待子妇。无异亲女。未尝处之以姑息之爱假借之恩。嘉其善而诲其病。务以情义洞照。无间阻为主。子妇承事十馀年。感戴悦服。亦无异亲女。
尝教不肖遇事则戒。见不慎言语。且与人论卞。盛气争较则戒之曰。处乱世而昧言逊之义。恐其及也。见其论人高下之际。有以党色为等差则戒之曰。心知非而口称善。得无害于心术耶。又曰。尝见尊舅戒尔翁以党论。恐汝之忝辱明训也。见其有慢率自高之色则戒之曰。周公之才之美。尚不可骄。况无挟而傲人耶。见其恶恶食则戒之曰。尔翁之在振威。麦饭蒸酱。穷日而读书。今汝终岁荒怠。而惟口腹是事。曾禽兽之同归耶。又尝历举内外祖先笃行修己之语。恳恳戒之曰。愿汝曹效之。不肖固无似。其能粗知处世
梧川先生集卷之十二 第 292H 页
谨身之方。亦慈训繄赖焉。
家甚贫。半世无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而其事家大人自未达时。冠服未尝粗弊。饮食未尝淡苦。而其自奉之寒薄。则经冬而无新绵。对案而无兼馔。又尝东西侨居。一岁或三四迁。而今则家大人名位益显。俸禄益厚。西门小屋。亦已新定。而曾不能享一日之安乐。呜呼痛哉。
外氏自入我 朝。至曾王考。连八世文科。石壁讳春卿。拙翁讳圣民。又以文章勋德名于世。氏族之贵。当世无两焉。我李肇自新罗。簪组相承千有馀年。六世祖讳梦亮。官四宰谥定献。 中 仁 明三朝名臣。五世祖讳恒福。礼功峻节。为 宣庙元辅。谥文忠。是为白沙先生。祖考雅不以官位自居。而 朝家特施赠爵赐谥之典。盖出于崇德象贤之义云。 不肖男宗城泣血书。
家甚贫。半世无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而其事家大人自未达时。冠服未尝粗弊。饮食未尝淡苦。而其自奉之寒薄。则经冬而无新绵。对案而无兼馔。又尝东西侨居。一岁或三四迁。而今则家大人名位益显。俸禄益厚。西门小屋。亦已新定。而曾不能享一日之安乐。呜呼痛哉。
外氏自入我 朝。至曾王考。连八世文科。石壁讳春卿。拙翁讳圣民。又以文章勋德名于世。氏族之贵。当世无两焉。我李肇自新罗。簪组相承千有馀年。六世祖讳梦亮。官四宰谥定献。 中 仁 明三朝名臣。五世祖讳恒福。礼功峻节。为 宣庙元辅。谥文忠。是为白沙先生。祖考雅不以官位自居。而 朝家特施赠爵赐谥之典。盖出于崇德象贤之义云。 不肖男宗城泣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