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知守斋集卷之三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x 页
知守斋集卷之三
 疏劄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3H 页
辞副提学及筹司兼任疏
伏以臣向于沁符替纳之日。敢陈短疏。乞汰筹司之任。而见格不能达。仍又屡下召牌。而终不得趍承。蹙伏兢陨。秖俟诛谴之际。又被玉署新命。臣尤惶駴万万。不知所以自措也。窃闻知边事之设。盖在于署事既罢之后。而 祖宗盛际。最重是选。历数一代。廑廑为五六人而止。降及后来。事无其旧。一经名涂。视为通才。资格相当。鲜或见遗。有识窃叹。固已久矣。而亦岂料以臣之钝拙儱侗。全不晓事者。忽复拟议于此哉。人之旁观者。亦必为之抚掌骇笑。臣诚不暇自愧。而深有慨于庙堂之以人为玩也。至于经幄之任。盖将以启沃论思。成就君德。就中长席。地望尤别。苟非学识兼备。望实俱隆。经术言论。有足以格王正事。则莫宜居之。今臣之鲁莽灭裂。最居人下。求为常例科儒。尚不可跂及。则矧玆见任。直是千万不近似耳。且臣自在 肃 景两朝。亦尝屡忝馆职。而只是充位备数。未有一分报效。毕竟受谤于言议之间。被诋于圈录之后。从此自画于瀛馆一步地。虽其后荐叨宿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3L 页
趼。而抵死力辞。不敢更承者。即一世之所共知。今何可诿以岁月之已久。抛却一己之廉义。扬扬复据而不知耻哉。臣之揣分量己。决难冒没之状。既如所陈。而抑念臣积衅重尤。分甘屏弃。幸赖恩贷。复齿收录。岁未再周。三被简擢。怵惕严命。黾勉承膺者。只欲少伸义分于积有撕挨之馀。且念分司外职。差异于省院华要。则无宁自效于民社刍牧之寄。亦以便老母朝夕之养耳。然其去就无据。趍舍有嫌。迄玆惭恨。久抱尤悔。理宜敛迹自靖。追赎前愆。稍俟息补。复备驱策。尚何敢复为因遂盘礴。夤缘进取之计哉。且臣伏闻向日筵席。有以臣之不出解由。至烦上闻。臣又不胜恧蹙之至。古之先辈名臣。或以情病之难强。自挂于公格者。类非一二。则今忽讥臣以图避职事。有若自臣而创见者。诚亦意外。而 圣明又疑臣以仍欲自废。至勤未安之教。在臣惶陨。尤何可言。噫。臣之不肖无状。弱岁通籍。叨忝内外。致位至此。顶踵毛发。皆归造化。恩山德海。糜粉难酬。毕义尽忠。一死报国。即臣之日夜所耿耿誓心者。况臣母老而家贫。以禄而代耕。岂敢为无端自废之计哉。特以才分之万分不称。踪地之万分臲卼。逡巡而不敢进。烦渎而不知惧。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4H 页
恐终陷于辜恩慢命之罪而不遑恤矣。臣之情势。其亦隘矣。沥血之恳。亶出肝腑。天日在上。曷敢矫诬。伏乞 天地父母。曲赐照察。亟将臣本兼两任。并行镌削。千万幸甚。臣之治上辞疏。亦既多日。而喉司一向退却。不许捧入。臣实不识其何谓也。与臣同差之备堂数人。亦皆一疏承批后。始乃行公。虽其无他情势之可言。而尚且如此者。盖以初受要任。不敢遽承也。今臣所叨。既系极选。筹司兼带。又非冗漫。则设令随众例让。似宜一遭登彻。况臣情实难冒。义在必辞。而吁号路阻。无由自达。出纳惟允之地。岂必置厚薄于进攘哉。此殆臣淟涊有素。不足责以廉耻辞让。秖益见其龃龉可笑故耳。此际伏闻昨夕筵中。 圣教严切。复辱召命。而左右思量。转动不得。又不免坐违。震悚陨越。无地自容。唯愿遄被严诛。少安贱分。伏望 圣慈俯谅臣言之非出饰让。夬许鞶带之褫。仍命有司。治臣前后负犯。以警有位。不胜大愿。
辞汉城左尹及筹司兼任疏
伏以日月迅迈。 敬徽殿祥事奄过。臣民感慕。中外同情。仰惟 圣怀悲恸。益复何极。顾臣无状。负罪如山。诛窜流殛。亦不足以赎其万一。天地之大。无物不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4L 页
容。原初薄勘。已是十分末减。特教收叙。又出千万梦外。筹司京兆除旨相续。臣于荒郊屏蛰之中。诚不胜其惊惶惝恍。感极而涕。不知所以措躬也。为参 国祥外班。谨敢力疾入城。而唐突控吁。亦甚陨越。泯伏踰旬。又将添一瘝职之罪矣。玆不得不冒万死。略暴忱恳。惟 圣明之俯垂照烛焉。臣本禀赋虚脆。屡经死疾。十数年游宦。流窜于大岭之南。积伤于瘴疠风土。三载海邑。越致增剧。许多危兆。固不敢缕陈。而最是偏虚自汗。眩瞀饮渴等症。日就沉顿。药饵不效。虽以痰湿浃体之故。肌革不甚瘦尪。而神精筋骸。殆似老人。使之投闲任便。随意调息。尚觉有死生之虑。况可望驱策陈力。卯酉奔走于职事也哉。医人之诊疾者。知旧之相爱者。无不为臣危之。 圣明在上。臣安敢一毫矫谩。而至于情势之臲卼。尤有大焉。盖臣之从前罪衅。殆非一二。没齿屏废。亦不为过。而 圣慈不欲终弃。朝议务在荡平。混被收录。屡辱简擢。适会乱逆复肆之时。又膺分司保障之寄。不能力辞。冒没承当。环顾初心。全丧廉义。又重之以趍舍燥湿之嫌。大有乖于急病让夷之义。下至簿书期会之末。迭被庙堂卿宰之嗔。愦愦及瓜。了无猷为。蔑毫毛报效于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5H 页
国家。有万端尤悔于一身。臣每一追惟。惭汗沾背。只合归伏田里。以为省愆息补之图。而缘臣老母痼疾缠绵。取便医药。迁就城闉。本非敢为夤缘盘礴。复希进取之计也。重念臣灭裂鲁莽。无一可取。而立朝二十年来。厚蒙 三朝恩渥。历遍内外。叨忝华要。甫及彊仕。致身宰列。欲报之德。河海莫量。而臣则曾未能进一言论一事。以少效职分之所当为者。只伈伈忞忞。逐队随行而止。窃廪素餐。颜自发骍。臣之义缺矣。臣又早丧严父。无他兄弟。独与偏母相依为命。而中经危祸。重贻忧戚。年日益衰。病日益深。居恒凛凛。莫保朝夕。臣每诵古人所谓事亲日短事君日长之语。未尝不三复呜咽而流涕也。久宜沥血陈情以乞身。而仰戴隆造。俯怀微禄。含意耿耿。迄玆濡忍。子之道亏矣。噫。臣诚不肖。为臣而不能效臣之义。为子而不能尽子之道。惭忠负孝。窃自悼伤。又况精诚浅薄。言行无素。上穹高远而终不能以自达。威命屡降而竟末由以祇承。辗转胶固。迷不知改。卒不免于不知有君父之科。臣尚今追思。五体投地。自不觉其心寒而骨青。寝惊而梦愕。宁欲溘然无知。钻地以入而有不可得。苟使古之人当之。必已刎首决脰以自谢。而臣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5L 页
乃恬然自在。若不省有痛痒者。甚矣。臣之顽。殆木石之不若矣。臣之负此罪名。而尚得偃息于覆载之间。诚荷 圣慈再生之恩。而其为国家之无法。固已大矣。今又不几何。而抆拭而剪拂之。寘之班联之间。呜呼。使世之为臣子者。将何所劝惩。而后之视今。当以为如何也。由是而言之。则臣之初逭于重辟。后辱于收叙。无往而非臣之罪者。臣亦具一个知觉。一段廉愧。其敢幸于罔之免。而乃复欲弹冠结绶。抗颜朝列。以重其放肆无忌惮乎。夫高官厚廪。人之所同欲也。威罚罪责。人之所共畏也。臣虽愚迷。爱恶之性。犹不至全然牿亡。今乃避人之所同欲。而趍人之所共畏。非甚病风丧性。则必其中有至难强大不安者存焉耳。古昔圣王。以廉耻励世。进退臣下必以礼。苟此道不立。则虽国富而民阜。犹未可谓之已治。汉儒贾谊所以太息于廉耻之弃捐。而宋臣朱熹所云士大夫进退关风俗之盛衰者。良以此也。臣诚不忍以区区蝼蚁之贱。重贻累于 圣世平明之化。致有识之傍观而窃嗤也。仰惟 圣学高明。洞观万理。宁复待于臣言之毕。而始有所鉴谅也哉。伏愿 圣明天地父母。将臣所带京兆筹司之任。亟行镌免。仍命有司。勘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6H 页
臣前后罪犯。如法无少赦。以戒为人臣而不知有君父者。俾肃已颓之朝纲。千万幸甚。
辞左尹及两兼任疏
伏以臣罪深逋慢。恩隆曲贷。威谴不加。职名犹存。辞单见阻。悚蹙尤切。即者千万意外。筵教特下。辞旨之严重。诲责之勤挚。有踰寻常。臣奉读未半。骇汗浃背。宁欲钻地以入而有不可得也。念臣区区情势。实有所不敢束带抗颜于朝列者。前后疏牍。已略陈之。而 天鉴高远。微恳未格。臣每一循省。未尝不惭惧靡容。顾今饥莩满目。民命近止。至于湖南食尸之变。尤是载籍之所罕闻。 圣明惕然。大警动于中。半夜引对。思所以拯济元元。而臣于是时。猥叨赈任。义在急病。顾何敢为辞避之计哉。然臣之所当为者。只是设粥后限毕赈往来看饬之役而已。其他赈政之勾管经纪。自有本任诸堂。自前如臣之一时权差者。本无与闻之例。至于设粥时文籍节目间事。或于母病少间时随便往复。亦无不可为者。而唯是旁缘于监赈之任。因遂冒没于见职。决非臣廉义之所敢出也。况臣所忝词讼议谳之地。非如闲漫冗散之职。虽使臣无他难强之踪地。已不可兼察于赈场。况臣情理实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6L 页
未忍顷刻离病母之侧。伏乞 圣明俯垂照烛。特许递臣本兼诸任。仍令攸司议臣屡违严命之罪。以肃朝纲。千万幸甚。臣昨诣阙门之外。陈此危迫之恳。归伏病侧。恭俟处分矣。喉司移时留置。忽复退却。仍令下吏以牌不进呼望云。岂意 圣明在上。孝理方敦。而以亲病陈情之疏。自臣身而始见阂也。噫。凡今之人。亦有父母。为亲至情。人所同有。岂今日喉司独昧于斯哉。特不过谓臣无状。不足齿数。情理二字。非人人所可言。廉耻一节。非人人所可责。驱纳罪罟。容易为力而然耳。虽未知谁果为此。而噫亦不仁甚矣。此无非臣之诚意不足以孚及同朝。遂使 圣朝锡类之化。体下之政。将由臣而中壅不遂。臣仰惭俯恨。益无以措躬也。唯愿亟就威罚。以少赎其罪而已。亦望 圣明之深加察焉。
辞黄海监司疏
伏以臣于日者。伏承本月初四日教旨。以臣为黄海道观察使者。续又伏见备局公移。恭遵 圣旨。促臣上来者。臣闻命震骇。五情失守。弥日而犹不能已也。伏念臣之至庸极陋。无所比数之状。即已上下之所共知。今不敢猥更陈列。有若效世人崇让者。而独其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7H 页
褊愚胶固。迷不知变。徒以迹畸而病痼。罔念分严而义重。辗转反覆。自速重诛。诚使有司者。操三尺而论臣之罪。则鳄海囚山。犹不足以拟议。特蒙 天地父母曲轸而宽贷之。乃使之掌管印符。餔啜俸廪。虽臣自为之谋。亦将何以过此。臣母子相守。歌咏 圣泽。以罪为宠。感惶镂骨。又不自意曾未数岁。旋辱迁除。若可以复备任使者。噫。从古人臣安所得此。在臣道理。唯当含恩畏罪。竭蹶趍承之不暇。而然臣之私窃惭恨者。早令臣务积诚意。毕暴衷悃。一听之于明命。则自不用多少撕挨。而庶可蒙照于 渊鉴之下矣。苟非然者。趍走为恭。有命辄承。亦或几于少塞臣分。而唯臣则因循蕴结。乖牾衡决。盖将无往而非臣之罪者。向日匪怒之教。固不胜其懔惕陨越。措躬无地。而若其最后严旨。尤非人臣所敢闻。为人臣者负此名。何所归乎。臣每一追念。自不觉身青体粟。忽欲无生。殆忘其因何息偃于地上也。噫。臣立身事国。今已二十一年矣。受恩 三朝。与天无极。毕义愿忠。寸腔如丹。而精忱浅薄。材识卤劣。上不能有怀必陈。进退以义。下不能陈力就列。奔奏自效。卒陷难容之罪。遂就罔赦之科。苟究厥由。孽皆自作。臣虽灭死万万。将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7L 页
何以少赎其一二哉。便地近补。有识者亦足以议国家政刑之舛谬。则又况进乎此。而授之以方面之重。委之以承宣之责。诚不可以使四方闻之者也。赏罚当然后人心服。今虽就朝家所以处微臣者见之。持公论者果可谓之举错枉直之得其宜欤。臣实为是之惧焉。左右思度。终不敢为冒进之计者也。至如才分之已试蔑效。疾病之一倍难强。亦不暇一一渎溷。倘以 日月之明。俯赐照察。则必不待臣辞之毕。而即有以矜谅矣。臣釐簿未讫。病势又添。日昨始得归伏私次。敢控危迫之恳。言出肝膈。非敢毫分虚谩。伏乞 圣明亟命镌削臣新授职名。仍令勘臣负犯。以昭政理。以励臣工。不胜万幸。
辞职疏
伏以臣即伏见庙堂启下指挥。前月二十五日次对时。因大臣所达。以本道分等状启。尚不来到。请以推考。使之从速修送者。臣于此诚不胜瞿然惊惑之至。臣虽愚昧。亦知分等一事之宜早而不宜缓。故八月发巡。九月还营。参以耳目所及。区别农形灾实。以延安,白川为最丰。黄州等十五邑为稍实。金川等四邑为其次。遂安,谷山两邑为尤甚。乃以九月二十四日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8H 页
封启上闻。而年事既不至甚歉。国计亦不可不念。故有不敢猥请蠲减与停退。但乞灾邑军布从民愿。以钱代纳。而尚未免庙议之靳许矣。分等封启之翌日。旋以尤甚峡邑。只停陆操事状请。而又被大臣之奏寝矣。昨既以一道实结都总。依例开录启闻。窃自以为今年田政。已尽了当。而乃忽以分等之至今迟延。重被庙堂之督过。诚是千万虑外。无乃臣所分等之启。只请军布代纳。而不请身役还谷蠲减停退之故。大臣认为寻常农形之奏。而意其又将别有状闻耶。以此言之。亦莫非臣条列不能详尽。辞意不能别白之致。而问备薄罚。不足以赎其罪。臣诚反顾恧蹙。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才分之鲁下。疾病之深痼。初岂有一分堪承之望。而含恩戴罪。怵分畏义。冒没盘礴。行及岁暮。中间又岂无可言之情势。可引之病状。而一味淟涊。不一鸣呼者。不但猥越之是惧。盖亦欲自效于簿书期会之末而已。今于庙堂之责。诚不容一刻晏然。敢此露章仰吁。伏乞 圣明俯垂谅察。将臣职名。亟行镌罢。仍令攸司议臣稽慢朝令。淹滞田政之罪。以肃朝纲。以警具僚。千万幸甚。
辞职疏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8L 页
伏以臣朴遫无能。滥叨藩寄。触事愦愦。自速罪戾。谴何之降。日夕颙俟。向者伏见备局公移。以椒岛镇将吏不先枭示。只请棍罚事。大臣筵奏。讥之以迂阔。 圣教责谕。特命以重推。臣不胜悚兢恧蹙。我国师律。本自不严。寒心久矣。乃者椒岛将吏辈。目见镇将之被打而争先逃避。不思所以覆翼而争死者。苟勘以法。难免于诛。臣虽愚迷。敢昧斯义。但窃念诛杀人命。自不容易。不教而刑。是谓罔民。今其吏卒六十馀人中。着毡笠军服者。亦自绝无而仅有。则兵力之哀残既如此。所持者只二铳四弓。与三部长箭一双锣钹。则器械之疲弱又如此。此岂可比论于军容。而视之以军中。律之以军兴之法哉。况绝岛异于陆地。居民都是乌合。所谓将校与土兵吏人。本无等威之可论。高下之可别。而当千万不虞之中。一队异类。潮拥豕突。梃石交下之际。彼蠢蠢迷顽之辈。抱头溃散。争先逃命者。既不可以胜诛。则独以其名为将校与头目。而直施军律。不少疑难。初非臣意料之所及。故臣之最初状闻中。只请重棍者此也。苟使平时。编束鍊习。制置有素。则追捕之际。必能俨然成一军容。而渠辈虽甚蠢迷。未必其一时争走矣。如是而不为之效死。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9H 页
则虽全队尽戮。渠亦何辞之有哉。且以近事言之。戊申湖阃之变。幕裨将校之不救主将之死者。盖未闻有加之以诛罚者。则今独于蠢迷之岛人辈。径行极典。终似偏重。故臣之初不敢先斩而后启者。盖不特失之过慎而已。以今思之。莫非臣罪。尚谁咎哉。且念臣既受任一方。兼辖水陆军兵。苟使臣防守素饬。则初必无异类之横突。而纪律素明。则后安有将士之逃散也哉。以是言之。罪实在臣。今乃帅臣坐罢。镇将被拿。而臣则止于薄勘。此不但于臣廉义。深增愧惶。论以国家政刑。亦岂不颠倒之甚乎。玆敢疾声控吁。伏乞 圣明俯赐鉴烛。亟命削臣职名。仍令攸司论臣前后辜犯。以肃纪律。以严海防。千万幸甚。
辞 元子辅养官疏
伏以臣久叨藩任。罪积尸素。迟徊荏苒之顷。遂及瓜期。日夕俟代。秖切愧兢之忱矣。乃于千万梦想之外。忽承新命。以臣差下 元子辅养官者。臣于是惊悚震悸。诚不知措躬之所也。窃意朝廷之上。公议不泯。虽或偶失于一时苟充之际。而必应即行刊汰。不至久骇于四方之听。蹙伏而俟之。已踰一望。而迄未有闻。玆不得不悉陈肝膈之恳。伏愿 圣明少垂察焉。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59L 页
臣闻古先哲王之眷眷为天下国家虑者。固莫急于豫建储嗣而早谕教之。惟其所以早谕教而辅翼之者。又莫先于得人而任之。自其孩提有识。能言能食。朝夕左右。开陈而导达之焉。薰陶而成就之焉。其为责任之重且大。顾何如也。历数国朝以来膺是选者。除非宿德宗儒。率是老成重望。今虽人以代降。远不及隆古。而乃使如臣愚劣。苟然滥竽。而无所难者。臣实反复思量。莫晓其所以然也。噫。天佑 宗祊。元良定号。岐嶷洪硕。俨若天人。中外臣民。莫不延颈拭目。咸愿一望颜色而不能得焉。臣于此际。猥被是命。出入进见。在臣身实是至荣。亦臣所至幸而至愿者。苟使臣万有一可以堪承。则固当竭蹶祇承之不暇。其何敢为一分逡巡辞逊计哉。臣之至愚极劣。百无肖似之状。固已 圣明之所俯烛。同朝之所共悉。则今未敢费辞缕陈。效世人崇让之为。而虽在冗漫差除。尚惧其不称。况此何等极选。何等重任。拟议于臣。直是千万不近似耳。臣性本朴率。于敌以下。尚未能修边幅。况于 君父之前。尤岂敢丝毫饰让。以自陷于欺谩之科也。区区微恳。亶出衷赤。天日下临。庶几照鉴。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亟准臣所辞。即命镌改臣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0H 页
新差辅养官之任。俾重选不至久玷。微分得以少安。实为万幸。
辞副提学及兼带诸任疏
伏以臣于筹司惠厅两兼任。揣己量分。决无堪承之望。屡勤责谕。而迷不知改。荐辱严召。而顽不知动。义分全亏。合被诛谴。连章控吁。见格而不能达。日夕兢悚。秖有陨越。忽于日昨。又蒙玉署新命。噫。臣罪愈深。 圣恩愈渥。臣是何人。乃敢获此。且惶且感。不知所出。即无论其地分之清切。万万非如臣迂劣者所可议。同堂兄弟之并据一馆。万万非如臣寒素者所敢安。昔臣于庚子岁。忝叨本馆。参行圈录。酷被承旨柳重茂,李真俭,修撰李德寿等交章迭攻。诋辱备至。其所为言。殆令人掩耳。臣自是以后六七拜。而一味力辞。仍遂永谢于瀛馆。此即通朝之所共知者。是故臣于往年。亦尝冒玷是职而不敢出。伏蒙 圣慈体谅。即许鞶带之褫。臣常感祝于 圣朝礼使之道。铭在肺腑五岁如昨日也。到今难进之义。视前一般。今若诿以岁月之稍久。弁髦廉隅。扬扬进处于长席。则臣心自愧。固不须言。人之视臣。当作何状。此臣所以矢死不敢当者也。再招之下。既不免坐违。廷候之班。亦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0L 页
末由趋参。罪上添罪。惟俟大何。玆敢仰暴肝膈之恳。猥渎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俯察臣情地之不容仍冒。经幄重地之难可暂旷。亟命先递臣本职。仍将臣所带国子筹司惠厅宾客等兼任。并行镌削。重勘臣前后辜犯。以安微分。以肃朝纲。千万幸甚。
辞艺文提学及诸兼任疏
伏以臣顷忝玉署之长。敢暴难冒之义。忱诚浅薄。何敢望上格高穹。而乃蒙 圣慈特轸馆录之将行。仍察虚縻之损体。俯询筵席。即许递改。臣且惶且感。不知所出。诚不自意曾未淹日。旋授臣以艺苑兼任。臣又震骇惝恍。宁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念臣椎鲁无文。不但臣自知之明。实是通朝之所共悉。求为常例科儒。亦不可得。则况此是何等峻望。何等极选。而其敢为一刻冒据计哉。今虽人以代降。才不逮古。又安有如臣无似。尚可拟议于文苑之职。而忽有是命。自识者观之。必不但抚掌绝倒。而将为之太息于名器之日下矣。此岂细故也哉。臣未暇远引古事。虽以挽近言之。如左议政金在鲁,前判书李秉常,前参判李箕镇诸臣。其文学雅望。以臣视之。奚啻十驾不可及。而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1H 页
其于是职。一皆力辞。不得命则不止。况臣何人。乃敢冒承而不知耻。则纵人之不言。臣之视数臣者。独不腼于面目乎。且臣窃闻日者筵中。 圣上以臣之不仕备局。深怪其凡于官职。自以为不称而撕挨者。臣尤不胜其陨越焉。宋之司马光贤儒也。王安石名臣也。而光除翰林学士。以不能为四六。辞至八九。神宗遣内臣至閤门强之。终不受。安石除修起居注。而章十馀上。有旨令吏赍敕授之。安石避之于厕。朝廷终不能夺。彼两臣者。亦岂不念于义分之截严如天地。而敢为此者。亶以心之所不安。不敢处。而分之所难强。不敢越耳。今臣之灭裂卤莽。最出人下。历试内外。无一善状。虽寘之冗司漫官。尚惧其偾误。矧若枢管之重。参赞庙谟。常平之任。主管财谷。万万不称。无大于此。一味撕挨。夫岂可已而不已者。而忽又加之以文衔。殆若驽骀之添重载而求其适远也。必将立视其颠蹶而已。微臣一身之受重谴。所未敢辞。固何足言。其奈玷公器而骇听闻何哉。伏闻日昨之禀旨差出。专为试事。而顾臣自量已熟。虽万被诛责。断不容苟然承当。殆同矢言。曷敢谩饰。若不急赐变通。将致公私狼狈。玆敢沥尽肝血。仰渎 宸听。伏乞 圣明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1L 页
天地父母。亟命将臣所兼艺苑备局惠厅等任。一并镌削。仍令攸司议臣前后逋慢之罪。以安贱分。以肃朝纲。千万幸甚。
辞平安监司疏
伏以臣经夏及秋。病情日痼。屏伏江郊。人事都尽。向伏闻 慈候不宁。庭班屡设。贺仪旋举。而适臣旧恙新痾。弥留交㞃。欲起还仆。身带军衔。名系朝籍。而竟未一簉于百僚之后。筹堂差除。阅月虚带。而又未敢猥入文字。仰烦祈吁。亏分阙礼。罪死罔赦。瞻望 宸极。陨越俟谴。不料日昨。忽被西关新命。噫。以臣负犯。得免于司寇之议。诚亦罔之幸矣。今不唯终逭于严诛。又畀之以一路承宣之任者。臣未敢知此何故也。顾臣卤莽灭劣。百无一似之状。即固 圣鉴之所俯烛。同朝之所共悉。无假臣一二谈。而前亦不自揣量。屡冒藩职。皋缓迂弛。愦愦儱侗。威不能屏猾慹豪。明不能钩奸剔蠹。尸职阕日。无一猷为。吏横民诅。迄有馀愧。矧此关西。视他自别。诘边禁御外侮。忧责最殷。如臣之已试蔑效。决非所敢当者也。且臣之水土宿症。转入膏肓。痰湿凝聚。为症成癖。有时触冷。则如将顷刻闷绝。往往接人应事。语言颠错。忘前失后。筋骸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2H 页
麻木。心神眩瞀。除非屏绝思虑。专意调息。块居如土木。则诚无以复作完人。似此癃疾。虽闲官冗职小邑下县。尚惧其不济。况可以任一方军民之寄。当西门捍卫之重乎。此又臣之不敢进者也。重念臣自来辜衅。类非一二。虽没齿弃捐。犹不足自赎。而间或怵畏严命。冒赴藩府者。窃欲以小伸义分于积久逋慢之馀。兼亦为自效于簿书期会之末。而便老母一日之养而已。然其去就无据。趋舍有嫌。内自循省。悔吝交积。公议嗤点。想亦不少。况如雄省腴地人所共艳者。尤岂敢一刻安也。以才分则既极不称。以疾病则又极难强。而揆之以廉义。尤不容冒没。有一于此。尚不可居。况三之乎。量分度己。反复思惟。虽被重谴。万无一分承当之望。玆敢进伏都门之外。悉暴肝膈之恳。伏乞 圣明曲赐照烛。将臣新除职名。亟行镌递。回授无故可堪之人。仍命攸司论臣前后罪犯以肃朝纲。以安微分。千万至愿。
辞大司谏及同知经筵备局堂上疏
伏以臣向于秋间。猥叨西藩。情病俱苦。屡违严命。揆以邦宪。合被重典。 圣慈宽贷。薄罢旋叙。臣戴罪含恩。屏伏江郊。追愆讼尤。秖有感惶。忽此意外。复蒙收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2L 页
录。筹司之特差。经筵之兼带。已极万万愧蹙。况如解由之勿拘。薇垣之新除。尤非贱分所当得者。臣诚惊惑震骇。不知所以措躬也。顾臣姿性之儱侗。言议之委靡。方其少时。已不及人。往在十馀年前。尝亦屡忝是职。而只是一味巽懦。上之既未得积诚纳约。孚格天心。下之又不能讨罪瘅恶。振肃王纲。公议嗤点。久犹未已。孤负言责。死有馀愧。况今臣之摧颓低残。较前尤甚。而世道之戛戛。又不翅十倍。则纵自拟策朽砺钝。效一日之责。殆亦末之何矣。宋臣刘安世。史称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目之为殿上虎。而其除谏官也。尚且曰这个官职。不比闲漫差遣。须与他朝廷理会事。有所触犯。祸出不测。朝廷方以孝治天下。如以老母恳辞。必无不可。臣未敢知今之可言者。视安世时。其大小轻重果如何。而虽使臣不避忌讳。刳肝沥血。极言而竭论之。决知其无少补于国家事。而徒取一身之祸。贻老母不测之忧耳。是将不免为安世之罪人矣。如欲毛举细故。塞责备数而止。则又非朝廷所以置谏官之意也。至于混囵含糊。不卞枉直。依阿苟容。呼唱道路。臣虽污下。亦不忍为也。揣分量己。参前倚衡。难进之义。较然明甚。 圣鉴在上。宁不俯烛。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3H 页
筹司之任。决难滥冒。前既屡暴。毕竭底蕴。经筵之职。地分尤别。非臣蔑劣所敢拟论。且臣水土之疾。近益添㞃。痁疟才却。咳喘复作。吐咯不止。昼夜哮吼。委顿叫苦。已月馀矣。假令臣无他情势。即此病状。已无以自力趍承。积逋恩旨。罪上添罪。区区至愿。惟是早就重谴。以为慢蹇者之戒而已。玆敢封章控恳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慈曲加照察。亟将臣本职及经筵筹司两兼任。并行镌削。仍令勘臣前后负犯。以安愚分。以警具僚。千万幸甚。
辞特除庆尚监司疏
伏以臣久逋恩命。合被严诛。忧悸懔惕。不知所措。敢将肝膈之恳。复申疾痛之呼。而适值道臣出巡。以致未即登彻。正此悚息陨越。祇俟处分。即伏闻昨日筵中。特命以臣除授岭伯。噫。臣罪臣自知之。鳄海囚山。乃分之宜。而 圣恩天大。不徒不加之以重典。乃以南维藩宣之重。畀之于已试蔑效之身。臣诚惝恍震骇。不审何以致此。有罪苟免。非直臣心恧蹙。以爵代刑。实恐大乖朝政。且念重宰之谴补外臬。古固多有。近亦屡见。而如非崇秩违旨。即是将任辞符。至于若臣之新升滥资。积有逋慢者。一体混被。所未曾有。况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3L 页
臣既以不即拜命。致玆恩谴。则所授新级。理宜追还。而今乃因仍苟冒。自居以卿月之班。凭藉宠灵。窃比于左降之例者。区区廉义。决不敢出。揆以 圣朝举措。尤岂不万万颠舛也哉。且臣丙午年间。忝叨是职。时以粜籴一事。重被翌岁秋相臣筵奏。至斥以外似轸穷民。而内实开反作之路。仍有令御史查处之命。伊时臣方屏蛰。世间大小事。一切聋瞽不得闻。虽未知毕竟御史所查果何如。归奏又何如。而朝家终何以憖置之。无何问也。轻重间既未有勘罪之事。故臣亦其后不敢形之于章牍。而私心愧恨。至今如一日也。今于十年后。虽不欲自卞其虚实。而臣之不容复叨于是职。则盖较然明甚矣。玆不得不冒死控恳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俯赐鉴烛。亟命镌削臣资级职名。仍令攸司论臣前后罪犯。被之以当被之罚。如法无赦。以安微分。以肃朝纲。千万幸甚。
谏院请罢停启后辞职疏
伏以臣情病俱苦。才分至下。本不容复叨于已试蔑效之地。而怵迫义分。冒没承膺。今已跨三朔矣。随事愦愦。衅尤百出。早晏偾误。自料已审。果致公议峻发。抨劾甚严。臣惟蹙伏惶懔。恭俟威谴。不意 圣批靳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4H 页
许。台言遽停。此岂亶在臣私心深增愧悚。抑亦非所以伸公议而重台言之道。识者必为之窃叹。而士论当益其怫郁矣。夫圣铎之疏。固极凶悖。而尚有间于变书。方伯之职。虽称外台。而亦悬别于喉司。则不敢附陈一语于具状上送之际者。臣窃自谓谨守藩臣之体。而人乃责之以非藩臣之体。信乎人见之不相同。如其面也。此无非臣识虑迷闇。徒拘拘于格例之致。请罢之论。殆出末减。不被重勘。何以戒后。玆敢封章驰吁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亟令削臣职名。论臣负犯。以励群工。以安私分。千万幸甚。
因徐行进事请谴疏
伏以臣日昨。始得见金吾议启。则乃以昌原前府使徐行进之还上摘奸时富民租代点一款。既在其被拿上京之后。则此非其所知为辞。臣于此诚不胜骇讶也。本道都事李汇恒。八月初一日。行至昌原。摘奸还谷。初三日。转向熊川。奉审校基。则行进之富民租代点。储置米移充。实在于初一二日。而初四日辰时。禁府书吏之持关文者。方为来到。十六日。行进始发被拿之行。该邑公兄文状及行进所自报发行之状。昭然尚存。众目共睹。渠虽武夫。秩至嘉善。亦有异于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4L 页
微末。则其何敢肆然架虚躗言。诬饰于淑问之下哉。盖其意亦知代点之罪。重于加分。故加分则无一言自服。而代点则隐然欲归之于渠之归后事者。诚亦巧矣。苟如是则臣之请罪行进者。直不免于按事不审。非罪论人之科矣。臣与行进。平生影响不相及。而自叨是职。始一见面。则有何怨恶而故为是哉。惜乎。议谳之地。徒凭囚人诬谩之言。不复取信于臣之查启者。是何待臣之薄。不如一武吏也。臣实为之一嘅也。伏乞 圣明下臣此疏于金吾。俾更究诘代点一款之在渠被拿上京后者。果如金吾议启。则即令攸司论臣按事不审。非罪论人之罪。以肃朝纲。以戒后人。千万幸甚。
请寝浦仓谷移转北路疏
伏以臣顷以浦仓谷移转还寝事。连状仰请。恭俟准许。续伏见备局关文。一例防塞。使以一万五千石输送北关。且令以盐代谷万馀石。与臣营别会谷之在近邑仓者。相换划送于浦仓。而仍使加划别会耗数千石。则可为三万石。使之依此举行。臣于此诚不胜其抑郁闷迫。有不敢以烦渎为惧。而冒死复陈者。惟 圣明留神垂察焉。大臣所白以国家之谷物。救国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5H 页
家之饥民。随其缓急。分此送彼。何可拘于物我。不思共济之道云者。诚亦切至之言也。臣虽迷甚。亦知此义。故曾在丁未忝叨本道时。适值湖南被灾。因该道监司状请移送米谷万馀石。而曾不以一言半辞有所违覆。则岂独于今之北路谷。若视秦瘠。无端请寝也哉。夫所谓共济之道者。即损有馀。补不足之谓也。而今年本道被灾。可谓辛亥后所初有。沿海一带宁海,盈德,长鬐,兴海,清河,迎日,彦阳,庆州,蔚山,东莱,梁山,机张,金海,熊川,㓒原,巨济,昌原,咸安,固城,泗川,丹城,晋州,密阳等邑。俱甚被灾。举皆设赈。此外野峡诸邑之将设赈者。又为二十二邑。则通一道三分之二。皆方在顑颔求哺之中矣。其馀所谓稍实处。名虽稍实。而比之常年。则举不免尤甚。故虽以英阳一邑言之。所报尤甚。只是一面。可谓一道中最胜。而见方民间遑遑。将多饥死。愿得趁今分粜。有所报请。安阴则十二面内所报之次。五面稍实。七面比英阳似又胜。而故县监李显良将欲私自赈救。请贷钱木。即此二县事而推之。则此外灾邑之目下民情。明春惨状。可以坐想矣。以是之故。沿海邑守令。连续论报。民人相率盈庭呼诉。愿减新籴者。殆不可数。而臣每答以此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5L 页
谷不捧。则明春将何以救民。而民人辈名虽纳官。实则寄藏一二月耳。或为开谕。或为责退。侵邻徵族。剥肤椎髓。必期督捧者。亶欲以此为明岁赈活之资耳。况且最初备局覆启中所云往昔赈事。不必白给为贤。或只用军饷等谷。计口分赈。待秋还捧。而民无捐瘠。赈事称于一路者。实为切当之论。故臣亦以此意知委列邑。必令准捧还谷。计口分赈。而所请赈资储置米别饷米战兵船价米军作米等物。一被搪塞之后。不敢更请。只以本道射军木。南仓钱所作米。分划列邑。使之取赢补赈者。盖欲一依庙堂指挥。不以白给为贤。专以还谷分赈之计。而只是沿海谷物。乙卯移转于北路之后。尤为减缩。虽令倾库尽分。尚多不足。而春来颠连之惨。难以救活矣。今忽使之一万五千石。夺取本道饥民口吻中物。调发本道船只沙格。装载运纳于他道。则彼蚩蚩无知之氓。何能知南北道缓急之如何哉。但以为我辈侵邻徵族。剥肤椎髓。忍死而备纳者。将以为春后救死计耳。今胡为夺我所当食之谷。远输于关北乎。彼北民何福而坐食他道将死者之谷。我辈何罪而不得食自己所纳之物也。睊睊胥谗。怨将何归。此固人情之所当然。事理之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6H 页
所必有。臣未知朝家何故为彼六邑北民。坐失此沿海数十馀邑之民心乎。且况三南饥馑。本自一般。臣之宗族亲旧。最多于湖中。而若干庄土。亦在湖右。故臣自秋至今。逢人辄问较量被灾之轻重。实无一毫优劣。而谷价之高下。又皆相同。特以士大夫农庄丘墓之所寄在湖西为最。湖南次之。而且方公卿侍从。多是湖西人。故两湖凶歉。便作公议。殆若八路中尤甚。而本道则既无士大夫农庄丘墓。又方无立朝显仕者。故虽其被灾之尤甚。灾邑之最多。比两湖不翅有间。而庙堂视若丰岁。凡所蠲减视两湖。既自悬别。且况两湖则储置米军作米。既并无难许贷。渔盐税与各㨾耗谷。亦皆优给。况如旧籴。两湖则一并停捧。而独本道使之督捧。夫三南农形。既不由一人手眼分金秤上秤出来。则果谁能的知其此胜彼劣。而凡干区划若是判异者。不但道内民情。已极咎嗔于如臣无似。不能有无之致而已。虽臣之愚。亦不能无慨恨于一视同仁之下。而今又使移一万五千石谷物于北路者。臣诚反复思量。莫知其所以然也。至于盐代米之移划浦仓。听之诚似美好。疑若无所难矣。但盐代米一万三百馀石。散在于庆州等三十二邑。而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6L 页
其中金山,河东两邑外。俱方设赈。则其可使设赈之邑。当此春穷。不为分赈。而移置于浦仓乎。虽欲以浦仓近邑所在臣营别会谷相换。而浦仓近邑无非被灾尤甚。今方设赈处。则又其可使之不赈饥民。换纳浦仓乎。臣营别会耗数千石加划。本非难事。如有用馀。则虽万石。亦何惜于添补。而此亦不可令峡邑移转。则只当以浦仓近邑所在者。推移换划。而当此凶岁。其又可不赈饥民。而纳置于浦仓乎。以此推之。则盐代米之划给。别会耗之添充。都是来秋后可为者。而来秋年事。又不可预料。则今不必争论其难易矣。惟是一万五千石北运一款。思之又思。决所不可为者。民虽至愚。尚有耳目。两湖凶歉。不加于本道。而蠲减之优多。赈资之划给。倍于本道。北路尤甚。只是六邑。而督运本道万馀石谷。泛海远输。至于本道灾邑。不但蠲减之最薄。赈资之最少。既令督捧旧还上。又不但不为移他粟而哺之。乃反使之移转渠辈所当食之谷物于他道。则想其刻骨冤痛。决不下于剜却心头肉矣。其为归怨于国家。当复何极。而浦仓设置之为害于岭民。又当如何也。同是国家之赤子。同是国家之饥民。则臣未知庙议何厚于北而何薄于南。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7H 页
一至于此也。臣虽不肖。粗知藩体。如使民怨不至太甚。而可以黾勉奉行。则其何敢不惮烦渎。再三陈闻而不知止乎。今唯有亟论臣违命之罪然后。仍寝北路移转之令。则臣虽重被威谴。亦所甘乐而无所悔也。臣情溢辞蔓。覼缕至此。尤增死罪。伏乞 圣明深加照察。亟下臣疏于庙堂。俾即还寝浦仓谷北运之命。以为沿海邑饥民分赈之资。仍令攸司重勘臣违朝命之罪。以解南民之怨。以严藩臣之体。千万幸甚。
辞户曹判书。仍请改建安东书院疏。
伏以臣情危病苦。无望进身于城闉。替裨纳符。辄敢屏迹于江郊。日夕悚兢。秖俟威谴。不意地部新命。遽出于梦寐之外。仍又特降明教。收召旧臣。别谕之下。亦及贱臣。而旨意谆恳郑重。不翅如慈父之诏迷子。使他人见之。尚不觉感泣。况臣亲承。当作何怀。臣以首顿地。衷情自激。虽即日蹈汤火。而亦不敢辞。惟臣前后负犯。有不可以事往而自恕者。敢此悉暴于黈纩之下。夫方面之职。号称外台。风宪所寄。纲纪一道。而臣则拘系私情。冒犯滥率之科。固难逃于执法之议。而又乃政不足以化俗而制变。威不足以戢猾而禁暴。遂使尊贤尚德之祠。致有毁拆涂地之变。究厥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7L 页
所由。咎实在臣。臣虽被重谴。又何足以少赎其万一哉。且臣窃听于道路。则向者 圣上之处分安东事也。兵曹判书朴文秀。乃以臣之违禁许建。与乱民之毁庙者。欲比之而同其罪。语意之危怕深险。殆令人骨青魂悸。苟如其言。则臣之得免于诛殛。诚荷天地再造之恩。而若臣廉义则其岂可幸其倖逭。扬扬冒进。以益其无忌惮之罪乎。抑臣之许建是院。实有所以然者。臣请冒死而悉陈之。惟 圣明之留神垂察焉。夫书院之禁新设。固知出于朝家矫弊之意。故往在丙午年间。臣之初叨岭藩也。礼安儒生请建先正臣李珥书院。迎日儒生请建先正臣宋时烈影堂。而臣俱不为之听从者。盖以礼安之祀李珥。迎日之祀宋时烈。为之亦可。不为亦可。则有不必新建。而至于先正臣金尚宪之祀于安东。有异于此焉。自古立祠庙祀圣贤。而致其崇报者。尤在于乡邦。故夫子之庙列于天下。而莫先曲阜。文公之祠遍于闽中。而尤重婺源。今臣非敢拟尚宪于夫子文公。而然而安东者。实亦尚宪之曲阜,婺源也。虽以安东人之强横作梗。当其相率而呈文请止于臣也。犹以为清阴金先生之节义。诚可尊俎豆。今亦晚云。而且以勋宰之扶护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8H 页
互乡。靡有馀力。而亦尚曰国中无书院则已。有书院则岂可无金尚宪之书院。而尤岂可不建于安东云。则虽以此见之。安东之必可以祀先正。真可以俟百世不惑。而安东之至今无先正之庙者。其为 圣朝之阙典。士论之羞耻。果如何也。臣心常慨然于斯。故顷岁忝按海西之时。岭南人郑玉,金极龄相继为幕佐。臣尝语及是事。而痛恨于异议之排正。则两人者亦皆忸怩而不能对。且臣自胜冠以后。往来岭外。至今二十七年之间。过鸟岭者十四。过竹岭者八。过化岭秋风岭者各一。岭外之山川风气。固颇谙悉。而及至昨岁再叨之后。默察于民谣土俗。得之于耳闻目击。则自经戊申以来。人心士习。乖败无馀。犯分凌上之渐。可骇可愕之事。不一而足。回视数十年之前。不啻落下十层。诚有不胜其隐忧深叹者。而若欲树风声耸瞻聆。则又莫急于崇节义以劝忠。惟其如是之故。居昌士民。请建李述原之祠。则既先状闻而蒙允矣。咸安幼学赵益诚。三嘉县吏李时晟。戊申仗义之事。亦方驰启。而继有左右道儒生累数百人。合辞联名。请祀先正于安东矣。臣尝闻朝家虽禁叠设。而又既有大名贤不拘此例之定式。且以述原之微。亦蒙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8L 页
特许。则况如先正之庙祀安东。尤不须或疑其见格于 圣明朝尊尚义烈之日。故遂乃乐闻而助成之。拟俟其工役垂讫。妥侑如仪。而具由上陈。恭请恩额。此固臣妄率之罪也。然而臣之区区微意。诚以为安东是一道之大都会耳。作新一方之耳目。鼓发忠义之士气者。宜莫大于此举。又莫先于此地。而在此时。尤所当汲汲焉不可徐缓。苟使其有所感励兴起于斯者。则人纪可明而名义可正。终必为国家所赖而得他日之力。故乃敢决然许之。而至于玄逸之外孙。方为座首。希亮之切姻。亦据校任。广结声势。恐动朝廷。胁喝无赖。成群作变。肆行劫盗之事。非臣之愚所能逆睹。此又臣过计之罪也。然而此事之不容遂己。改建之不可不亟。诸大臣已陈之。三司章甫。亦交口力请。则一世之公议。斯焉可见。而 圣明之尚靳准许者。岂或虑其纷闹不可定而然欤。此则臣愚死罪。决知其不然也。臣请以往事證之。在昔先正臣李珥,成浑,金长生从享之请。久阅年纪。当其时丑正之论。辄倡于安东人。而及至处分大定。缛仪斯举。则方乃帖息虔奉。而不敢复一辞于其间。此岂非已然之明验也耶。倘蒙 圣明深留睿念。不待廷臣之费辞更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9H 页
请。而特下明命。使亟改建于初建之地。宣以嘉额。以示尊尚之意。则一方之士趍。可以风动感发。丕变于正。而向者横梗之乱民。亦必羞前之为。帖然不敢动矣。此岂不大有补于 圣朝化民成俗之方。而异时国家之得力于岭外者。未必非此事之效也。伏望 圣明亟降指挥。俾 圣朝褒节尚义之典。靡有欠缺。而岭外之士习民风。有所观感。仍令攸司镌改臣新授职名。重勘臣前后负犯。则臣当以罪为荣而不敢悔矣。至于职任之不称。才分之不逮。疾病之难强。尚属馀事。有未暇并陈者。唯乞 圣明即准臣所请。以公以私。不胜万幸。
因兵曹判书朴文秀疏辞职再疏
伏以臣遽叨匪据。猥承恩谕。昨陈一疏。敢暴危恳。从前难进之义。见今病顿之状。岂不欲一一陈列。而特以书院一事。最属目前情势第一危蹙之端。故辄敢专以是为说。而仍附改建之请者。盖以若不趁今改建。仍其毁而遂置之。则诚恐朝家举措。终有欠于表崇节义之道。而适所以中乱民之计。故区区微见。有不敢自隐于 圣明之下。而乃未蒙一字之批。遽承还给之命。此殆臣忱诚未孚。辞意拙讷。有未足以格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69L 页
高穹而当 圣意者。臣诚且惶且惭。无地自容。唯当泯默屏伏。恭俟威谴而已。第臣伏见兵曹判书朴文秀之疏。则极言安东乱民事。指意非常。此皆臣在任时事。则有不容一刻晏然者。敢此据实陈暴。以冀 圣明之照察焉。当初乱民辈作变后。府使鱼有龙牒报。言首倡者。不及查出。而所谓公事员柳鼎和一人。为先捉囚。祷雨发行之时。虑有作变之事。分付座首。使之禁断。而当其毁撤之时。袖手旁观。不为禁戢。故座首金梦濂亦为捉囚云。故臣并令为先严刑推问。覈出首倡者。而至于金景瀗方为校任。自初至终。主张议论。故有龙欲为查实。捉入着枷。则景瀗乃以为生进不得着枷。自有法典云。而许多党类争执枷板使不得着之。则其成群作党。强暴凶悖之状。果如何哉。有龙旋以他事。连呈辞状。仍有亲患。不及施刑。而至其遭丧之后。臣以荣川郡守沈廷纪差定兼官。使之即速推报矣。发关七八日后。得见朝报。则因重臣陈疏。特降处分。故又为枚举分付。使即举行。则梦濂供辞。乃敢以府使所报中分付禁断之说。归之于瞒报不实。其为情状。尤极绝痛。不但为不遵官令。无意禁戢之罪而已。景瀗,鼎和及他公事员黄又清所招。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0H 页
则敢称安东一境。无非首倡之人。吾何可独当首倡之名。亦何可现告首倡之人乎。抗拒朝令。无意直告。及至再次讯问之后。始以首倡自当。故使更依传教。严刑一次后。报新使发配。李世应者。以役所盖瓦之时。曳下役军。手自驱打之罪。刑推一次而即放之。鼎和之弟英和者。当鼎和受刑之后。尽脱衣笠。潜越后墙。突入于推官坐处。若将直犯于官长。下人辈苍黄失色。罔知所措。迹其所为。万分叵测。推官捉囚论报。故使之刑推究问。则百般扬恶。牢握右拳。不肯着名于捧招时。似此民习。古亦未闻。故亦使加刑牒报矣。此后事。非臣所可知。而臣之未归前。则事之颠末。大略如斯。今文秀之疏。盛称梦濂辈门阀之华显。而又以为朝家之令。曷尝有限死刑讯之教乎。有若臣限死刑讯。多致杖毙者然。未知此辈中。何人果已致毙。而臣又何尝令限死刑讯乎。诚可讶也。又其疏以为朝家只令刑推首倡一人而定配。则蔓及诸儒。既是法外。有若朝家只令刑推一人。而臣乃擅刑多人者然。亦极可怪。臣窃见 圣教之出于朝报及刑曹移文。则只有作挐时首倡儒生令本道严刑远配等十四字而已。一人二人。初无定数之事。而首倡之为谁。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0L 页
不问于所谓任掌辈。则无从查得。故平问而不告。则讯问之至二次。始乃自当。则今文秀乃忽硬称一人。而责臣以蔓及。斥臣以法外者。又何也。果若朝家只令刑推一人。则自秋曹承传教移文中。何以无一人二字。而但云首倡儒生也。又其疏以为七十老座首梦濂之施刑。又是法外之法外。此何举也。臣窃为国家闷之。有若梦濂年满七十。而臣乃施刑于法外者然。尤可异也。凡于推问捧招之际。例书年甲。故乡曲之人。或多增年。而今以推状见之。则梦濂之年。只是六十四矣。未知六十四岁除刑推。亦是法例。而不如是则果将为法外之法外耶。夫筵教中一人二字之有无。文秀以其日入侍之人。必应谛听而亲承。梦濂之满七十与否。自有推状及帐籍。一按覆可知。而尚如是为说。以此推之。则安东人之日夜恐动怂恿于朝贵。而朝贵之为彼辈掇拾张皇者。大抵皆此类耳。其亦可哀而可笑也已。且其再疏以为向日筵中。但论安宅骏辈事。至于监司二字。本不出其口云。诚如其疏。则其日筵席原任大臣。何以有违越朝令。不过小失。其律笞五十之说。而文秀又何以有 君上何如。而 君上所令。敢为违越。岂可谓小失之说也。大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1H 页
臣之斥其务胜。 圣教之谓以伎俩者。又何事也。臣诚不胜其讶惑。而然其疏既自以为无是言。则亦不必追理其虚实矣。唯是朝令则只令刑推一人。而敢有所蔓及七十者之法外重刑。果若其言。则重臣之为国家闷之。诚亦宜矣。而臣之负犯。又加一层。决不容复有倖逭。伏乞 圣明先命削臣职名。仍令攸司严加考覈。论臣之罪。如法无赦。以重邦宪。以谢人言。千万幸甚。
辞本职及判义禁疏
伏以臣于日者。敢竭危恳。仰渎 天听。鞶带之褫。翘首以俟。及承 圣批。大失所图。已不胜其闷迫抑塞。续奉除旨。擢授臣以金吾之长。臣于是尤不觉惊惶震悸。五情失守。久而犹不能定。泯伏多日。恭俟举劾。而迄未有闻。连违 严召。罪积逋慢。而诛罚尚靳。玆不得不仰申哀吁。以冀 圣鉴之垂察焉。呜呼。有国所重。唯刑赏为大。是以自昔兴王。尤于此兢兢焉。今以如臣之有罪难贷。无劳可纪者。既逭邦宪。荐辱恩命。抑又何也。夫崇政峻级也。金吾重任也。是虽使夙夜奔奏。绩庸茂著者处之。犹宜逡巡而未敢当也。况臣自玷宰列以来。顾未能一日效筋力于廷陛之间。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1L 页
而秖是分司外藩。略阕时月。徒负尸素之耻。则昨春之遽升上卿。已多骇听。今乃未二岁。而又超秩焉。此岂特在臣身为过福之忧。不衷之灾。凛凛如集木而已。自国体言之。官方之无渐。名器之日下。足令识者寒心。然而此犹不暇言。若臣情势之万万危蹙。向臣之疏。已尽之矣。所引两事。俱系臣决难冒进之端。而至于下段诸条。尤是人臣难赦之罪。苟或居一于此。犹宜屏弃诛绝。无令久玷班行。况臣兼而有之。其尚免于鈇钺与岭海者。亦莫非天地宽大之恩。则今复凭恃宠灵。饕贪荣秩。从他笑骂。扬扬冒没。不复知法纪之可畏。廉义之可愧者。宁有是哉。宁有是哉。矧今跻躐之骤。又非前日之比。而臣乃徒怀恩渥。罔畏公义。崇资膴爵。如素有之。捐廉弃耻。知进而不知退焉。则是必将又添辞卑居尊。让小受大之目。而其何以自解于一世之嗤点乎。臣虽顽钝。亦不忍为此矣。念臣不肖。无足比数。而若其所处。尚有异于庶官末僚。在 圣朝励世劝下之道。尤不宜一向絷维而迫督之。俾自失其区区咫尺之守。而坏廉耻之防也。伏惟 圣学高明。洞观众理。礼使群下。不枉物性。今臣之所吁号者。苟赐体谅。则即日准许。必不待臣辞之毕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2H 页
矣。伏愿 圣明亟命收还臣新授资级。镌削臣本兼职任。仍令重勘臣前后罪犯。则臣谨当衔恩铭骨。如新拜爵。公体私分。两得其宜。
辞职疏
伏以臣昨伏见持平崔成大县道之疏。首言人而无元气则死。国而无纪纲则亡。仍又举臣姓名。谓以终乃一出而坐烦屡召。玆可见今日之纪纲。结之以大官如此。小官效之。君道不严。朝体日坏。其所为言。至深且严。噫。斯诚切至之论也。臣罪臣自知之。非金木则岭海。乃分之宜。又奚待于人之言之哉。苟使臣早伏刑章。则上可以尊朝体。下可以戒群僚。而秖缘 圣慈过加宽宥而抆拭之。不徒不加之以重辟。又从而仍畀之以崇资膴爵焉。则于是乎国纲之颓圮。可谓无馀地。而臣之罪。虽灭死万万。将不可以胜赎矣。今者执法之论。若是截峻。公议之严。此焉可见。是宜明加诛责。以肃方颓之邦宪。又奚容一向憖置之无何问。益令有识寒心。而国体不振乎。诚如是也。即臣虽万被重谴。实所甘乐而不敢恨矣。情地既极危蹙。今日常参。亦未得进身。玆于召牌之下。进伏九阍之外。敢此疾声仰吁。伏乞 圣明亟先削臣本兼诸任。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2L 页
仍即重勘臣前后负犯。公私千万幸甚。
因持平金䆃疏避辞职疏
伏以臣窃伏闻日昨。台臣金䆃上疏论金时发事。所以声罪臣而攻之者。首尾胪列。指意非常。又闻金吾所在之文案。已为台臣所取见。则意其必有以剖判。其必杀无疑之端。历数其曲护弥缝之状。臣方蹙伏危慄以俟之矣。及得其疏本与避辞而见之。则但曰时发之怙势行恶。为民大害。扑杀村民。稔闻传说云。而文案中。当偿命而为之曲护。当成狱而为之弥缝者。紧要肯綮。无一言拈出而道破者。抑何故也。夫时发之怙势行恶。为民大害。假令真如其言。只可别论。不当曰渠本怙势行恶。今玆杀人。非渠而谁也。湖右传说。万口一谈。亦假令真如其言。既无挺身而證其目见者。则为狱官者。其将不信文案。而但以传说二字。成杀人之狱乎。至其避辞乃云其所审覈之道。惟在于检验实因之如何。又曰罪在时发则罪时发。罪在道臣则罪道臣。罪在推官则罪推官可也。噫。斯诚至言也。而以臣见之。不几近于魏徵献昭陵之说乎。夫其审覈之道。惟在于检验实因之如何者。诚如台言。而初覆检尸帐中。俱无一片坚硬处。既以为一依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3H 页
尸亲之言。不得已以拳驱悬录。又以为拳驱悬录。似不衬着。而不得已以此悬录云。则检验与实因。果将何所据而成狱乎。况尸亲之初。指为拳驱者。后变为石打杖挞。而推官所报。亦斥其变幻抑勒。则初称拳驱之难可信。此亦可知。虽其可疑如此。而犹不敢自信迷见。遍议于诸僚。无异辞然后。方敢仰禀 睿裁。请询大臣。正所以深致审慎之意。而 圣明之所处分者。一如台臣所云罪在道臣则罪道臣。罪在推官则罪推官而已。今斥以上反下落。狱体不成者。又何也。至于时发若只以捋须勘律。则法不过笞五十。远配亦过矣。而特教之下。既以豪强乡里残害小民为罪。则今忽以时发之窜配何罪为言者。诚未可知也。夫天下之至难知者狱也。而至难慎者。亦莫如狱也。人见之不同如其面。今若但就事论事。曰可曰否。则固不害为清朝美事。而乃台臣则不然。刱出别意于文案之外。臆逆驱人于罔测之科。或曰营救。或曰曲护。又谓之太畏气势。不恤纪纲。臣与时发兄弟。曾无半面之雅。又无姻戚之分。则营救曲护之斥。何为而发也。时发之家。残败无馀。为世所讳。则又安有毫分气势之可言者乎。若但以标榜之相近。疑之以爱欲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3L 页
其生。则台臣之恶欲其死。果可知其所由。而真所云谓人如己。良可笑也。至如就囚时置之西间。闻据古之俞信一。近之柳艗,柳鼎茂前例。其时行公之禁堂。即故监司李真淳。而其后诸堂如尹淳,赵显命,李宗城,尹容,李春跻诸臣。又岂皆有私于时发哉。今忽斥之以自初至今。置之西间。结之以循私畏势。任意屈法。直欲被之以人臣之极罪者。是果为平心所发乎。臣本憃愚。无足比数。怵迫威命。冒没趍承。秖欲以奔走筋力。祇慎职事。适一开口。禀谳狱情。而遭此凌诋。苟以其操切而论列者。勘臣之罪。死且有馀矣。泯伏累日。尚未有威谴之下降。而镇日严召。又不免坐违。罪上添罪。万殒难赎。玆敢仰首鸣号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亟命将臣本兼职任。尽行镌削。仍令攸司议臣负犯。以严邦宪。以谢人言。千万幸甚。
因台疏辞职疏
伏以臣伏见持平朴春普上疏。盛论言路之闭塞。而有曰间或有一二论劾之事。上无采用。人不畏惮。位在卿宰则乍嫌而旋出。职居藩阃则始辞而终赴。由是而廉耻渐丧。名节都亏。臣于此实不胜瞿然惶愧之至。盖臣之昨岁忝岭臬时。遭谏臣劾罢之论。始虽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4H 页
撕挨。而终不免盘礴行公。及叨本职之后。亦尝控引情地。辞避不获。间又被台臣崔成大之斥。而一疏承批。旋即冒出。若论卿宰藩阃之耐弹苟蹲者。则臣实当之。廉耻之丧尽。名节之亏坏。不待人言。臣所自知。而居常惭恧。若无所容。今者宪臣之疏。真是顶门一针。诚可谓以德之爱。而足令人愧死之不暇。人之为言。既如是切峻。则在臣私义。断不容一味放倒。以益其无忌惮之罪也明矣。玆敢力疾仰吁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俯谅臣情势之万万危蹙。亟命镌削臣本兼职任。以谢公议。以安贱分。千万幸甚。
因仁平君李普赫疏辞职疏
伏以臣伏见仁平君李普赫疏本。盛论金时发狱事。而有曰在时发则惟恐或伤。在伤处则惟恐或露。乃以自脑后。至两脚心。间间皮脱青赤色。上下唇吻浮大捋须等。明在文案之伤处。谓之元无伤处之可言。又曰伤处之悬录。不可胜数。臣于此诚不胜其讶叹也。此狱尸帐之在状本中者。业已 圣鉴之所下烛。不须臣更陈矣。上下唇吻。固以浮大青黑色柔软悬录。而既曰柔软则不可谓受伤之处。须髯亦以有捋痕悬录。而捋须其果为致命之要害处乎。合面自脑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4L 页
后至十指肚。一并悬录以间间皮脱青赤色。宰臣所谓伤处之不可胜数者。乃指此耳。然而青赤色下。既有柔软二字。则此果为致命之伤处乎。山坂推转。蹴踏致命。殆无完肤。若果如其疏。则仰面合面。又何择焉。而仰面则无一皮脱处。独合面上自脑后发际。下至谷道腰眼十趾甲缝十指甲间间皮脱青赤色柔软者。真可为致命之本。而亦可谓伤处不可胜数耶。宰臣之意亦知柔软之不可为伤处。则乃曰无冤录中。若无坚硬。难以为物者。正为此狱之公案。而坚硬与否。非可论云。臣未尝读律。虽未知此果在于何条。而无冤录中。只有引洗冤录。靴鞋踢伤。若不坚硬。难作他物之文矣。洗冤录有云元符敕申明刑统。以靴鞋踢人伤。从官司验定坚硬。即从他物。若不坚硬。难作他物例云。执此而论之。只可见不坚硬者。不可作他物之验而已。又何以谓之柔软不坚硬者。亦可为致命伤处之證乎。其所谓坚硬与否非可论者。臣实反复究度。终未可晓也。且以间间皮脱柔软。为致命之伤处。则无冤录。又果无夏月尸经一二日。皮肤脱落疱胗起之文。而洗冤录中。死后一向仰卧停泊。微赤色云者。又何指也。臣累经外任。见检状。不翅多矣。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5H 页
死尸之经数日。行检者疱胗起。而状如水泡豆皮。青赤色柔软。即与无冤录。恰相符合者。殆不可搂计。宰臣亦十莅藩邑。必应惯知。而尚以是执为致命之伤处。甚矣。人见之不同。尽如此矣。臣狱官也。徒知不坚硬则不得以伤处论。而不可以成狱。故敢有所禀谳于筵席矣。若如宰臣之疏。则臣之所达。无明白伤处之言。自归面谩。而身为狱官。故出人死罪者。犹属馀事耳。臣之罪虽万殒。其何以自赎也哉。伏乞 圣明即命递臣本职及兼带经筵筹司等任。仍令攸司重勘臣负犯。以谢人言。以严公法。不胜大愿。
因闵亨洙事请谴。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顷于闵亨洙陈疏之日。适承俯询。敢以亨洙所陈。既非渠所刱说。只欲以暴白其亡父心事之非出党论。断断无他。则决不可以此为罪之意。反复陈达。至承严教。迄今追思。犹有馀悚。今亨洙卒以是远投瘴荒。而近密之臣。一言才及。旋下谴递之命。然则臣之营救有罪者之罪。有不可以独逭。亦愿 圣明特令勘臣罪戾。以戒妄言。不胜幸甚。抑臣受国厚恩。致位至此。又适职叨经筵。事在目前。苟有所怀。嗫嚅而不一言。臣则有罪。伏愿 圣明少加澄省焉。臣于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5L 页
病伏中。连接朝纸。 圣心激恼。威怒荐叠。三司近侍斥黜相继。联翩道路。殆将十数。景色愁沮。气象不佳。设令此人等。果皆情无可恕。罪尽当理。犹非 圣世美事。况又其未必皆然者乎。然而诸臣者之情与病。 殿下既未及俯烛。则当馆直久空之馀。方讲筵将开之际。疑其慢蹇。加以谴责。固未为不可。而只是从经幄而戍边障。昔或一有。近久未闻。骤见而以为异事。相率进言而不知止者。惟恐 殿下处分。或失其平而已。夫岂为数臣地哉。出纳之地。草草一启。何足以为罪。台阁之臣。寂寥数语。又有何可怒。而疑之以护类。特递之不足。重之以远补而后已。辗转层激。一节深于一节。听闻骇惑。有识忧叹。臣诚为 殿下惜之也。自古台臣之言事获谴者。其言虽不当。辄请收还者。盖欲以恢 圣聪而重言路也。今者儒臣之黜补。政院台阁。始亦能言之矣。及至两台臣补外之后。闵墡蔡膺福。又犹能言之。而政院则无闻焉。又至诸承旨谴递。而墡膺福远斥海岛。则遂并与台阁而寂然嘿嘿。呜呼。言路之于国家。关系之重。果何如也。而乍有摧折。便即缩颈。不敢出一声。臣未敢知异时 殿下设或有过举之重于此者。雷威震叠之下。其果
知守斋集卷之三 第 276H 页
有挺身一开口者乎。由是道而不之改。则孔子所谓惟其言而莫予违者。殆将近之。此恐非国家之利也。先儒有言曰。临乱欲得伏节死义之士。平时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臣愚以为当平时小利害。士气之不竞尚如此。他日倘有事变。决知其不能蹈白刃而死国事也。思之至此。宁不痛心。臣伏见 圣教。有曰人君不讲。国为国乎。呜呼大哉。此诚尧舜之言也。然而讲学贵乎明理而克己。如使理有所未尽明。己有所未尽克。则安在乎讲学之效哉。噫。七情之发。惟怒难制。少有偏系。则即是理未及明尽。而己未及克尽也。 圣学高明。宁不鉴烛于斯。而一有所辟焉。则往往不得其平者如此。臣愚死罪。窃以为或者 殿下缉熙之工。犹有所未至。而理或有未尽明。己或有未尽克也。伏愿 圣明益懋圣学。益广圣聪。使夫发于政而施于事者。无一毫过不及之差。仍即特恢天地之量。快示转圜之美。使群情咸服。瞻聆俱耸。非臣之幸。实国家之幸也。伏愿 圣明裁处焉。臣病思昏惙。语无伦脊。尤增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