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归鹿集卷之十八
序
序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3H.gif)
余尝谓善教女子者。为君子之仁者也。何也。女子之为人妇者。其职甚重。奉祭祀。养舅姑。辅佐君子。阃以内。细大百琐。盖无不总知。其贤不肖而一家之兴丧系焉。夫由吾一女子之故。而至于殄灭人宗。其不仁之责。孰当之哉。是以。古之圣人设为闺门之教。自其六七岁。已为立姆氏。而教婉娩,织纴,组紃,笾豆,酒酱。莫不有当行之则。婉顺贞静之德。已无所不备。长而从于人。直举此以措之耳。故舅姑而嘉之。夫子而悦之。亲戚邻里而颂之。执彤管者。又表章之。传之后世。盖其濡染于家庭之训。而成就之者如此也。自夫风化衰而习俗坏。世之为父母者。徒爱而不能教。而于是乎内训之失。为尤甚。所以导之者。不过朱粉涂饰之巧。裁缝描刺之工。而浸以养成其骄妒之性。以是而施之舅姑之家。反唇勃溪。纵恣淫邪。无所不至。若以七去之目绳之。则天下顾无完妇矣。是为其父母者。安得逃其责也。吾家四世宗。而犹子载健。实尸其祀。娶妇于商山金氏某之门。其家不甚贫。然资装之具。不侈而朴。新妇之归。于今有年所。而虔执箕帚。夙夜无违。雍穆之仪。幽闲之德。有非世间庸碌妇女比。余固知其资性之美自其天分。而亦意其家庭之训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3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4H.gif)
巡营通引劝课节目序
椽吏刀笔之任虽微。然公家大小文簿多出其手。殊非鲁莽无文识者所可能也。本道营吏之盛。甲于八路。其中能文翰有操行者。代不乏人。间遭艰危。能发谋虑。左右道臣以著声迹者有之。其厅中古实。可按覈也。挽近以来。人物降杀。其能辨鱼鲁。粗可以行文书者。略而人。馀外则槩皆贸贸然也。呜呼。世运衰末风气之钟。渐不古若。才难之叹。岂独此等而已乎。然草木必待培植而后繁茂。人才必待教养而后成就。此理之必然者也。遂令自中老成解事者。相与讲论。裁成教养节目。以为永久遵行之地。今虽若迂远。诚能行之不已。则后必有食其效者矣。
闻韶阁宗会序
府治东十里艾幕洞。即吾十世祖妣固城李氏九世祖考佐郎公墓所在也。春之有赵氏。自此始。今至十数世。环境散处者甚繁云。下祖妣墓数步而从葬者。吾仲氏交河府君也。越数岗以东而占两穴者。仲氏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4L.gif)
遗珠序
叔氏文忠公之孙九镇。有神才异行。十五而夭。其父载浩收拾平日翰墨之馀。作一帖。名之以听凉轩遗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5H.gif)
寝屏序
此为季祖东冈公书。公之孙清州君所为画也。余童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5L.gif)
堂后帖序
显命幼而孤。平生不省先人颜面。天下之罪人也。每读欧阳公志其叔父员外郎墓文。未尝不三复流涕也。叔父舍人公既没。所谓状貌起居言笑皆尔父者。邈然不可复见。已二十年馀矣。 肃庙戊辰间。公在堂后久。日记小册子。至今在巾衍中。其记事纤悉。盛际都俞之美。婉然如亲见也。公之孙载遇。妆而名之曰堂后帖。求余为序。呜呼。公文辞炜烨。所工徐庾体尤脍炙。既登第。馆阁诸先达。无不虚席以待之。顾不幸罹文网。卒穷厄以终。笔法亦遒媚。得松雪意。中年。患风痹。不复操管。其文辞翰墨之妙。皆无以表见于世。此堂后帖之所以作。而载遇之用心亦勤矣。然半束断烂之藁。顾何足以见公之万一也哉。此其意欲以寄慕羹墙。以慰夫子孙无穷之孝思焉耳。夫笔翰者。精神之所寓也。为公子孙者。由是以求公。则庶乎彷佛其一二矣。然欲以求吾所谓状貌起居言笑也。则亦远矣。悲夫。公尝自言。以史官入 侍筵中。方诸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6H.gif)
鹭洲集序
诗有工不工。而以其出于性情也。故读其诗。则其人盖可知也。然余读鹭洲姜君之诗。而窃疑焉。君名就周。余之塾师也。余自幼习知其本末。君闾巷人也。少豪宕不羁。纵横狭斜游。终以绝其脚。为癈人。晚学歌诗。游欢士夫间。家贫。业裘以为食。不耻也。君慷慨悲爽。每读出师表及古立节死义事。呜咽泣下不自胜。以其脚挛缩不能伸。扶杖趻踔以行。然间以匹马周游边塞。南极于露梁。西极于江界。君虽残疾废弃。其气故自豪也。然则其发于诗者。宜若沉郁顿挫。有燕赵悲歌之意。而顾纤婉袅娜。如佳冶小女学新调。腔未圆而间有戛云飞尘之响。是固之以供王公大夫凭几之听。然后之读之者。孰知君为豪宕慷慨人也。柳子厚。热中人也。而其为诗閒远幽淡。类不食烟火者。此固诗家一重疑案。而诗之不可以评品人久矣。于君独何疑焉。 季祖东冈公素善君。以君拳足如鹭。戏号为鹭洲。君喜曰。是善志我。仍以自号。吾弟锡汝为君立传以赞之曰。君魋颜颤头而古怪。风味萧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6L.gif)
荣遇帖序(癸亥)
世衰矣。士大夫惜死爱生。一何甚也。然生不可以计得。死不可以智免也。是有命焉。有义焉已矣。古之君子正色立朝。或面折君违。或指斥官邪。其危甚于婴龙鳞而履虎尾。又或不幸遇板荡之会。蹈锋镝入汤火而有所不避。是皆死之道也。然而若是者。未必皆死。彼依违淟涊。临乱奉头鸟鼠窜者。往往触刑辟以死。死生祸福之不可必也如是。故君子随其所遇而安义命而已矣。戊申之乱。承于百年恬憘之馀。镇帅邑宰所在望风溃。仁平李公方任星州牧。慨然提孤军入虎穴。卒能成斩获之功。当是时。公亦自知其必死无幸。而不惟不死。用是起荫吏。啚形麟台。烂然为富贵人。而帅宰之逗留逃逸者。率皆不免焉。信乎其有命有义。不可以智免计得。而士大夫惜生爱死者。亦可以知所劝戒矣。虽然。公则不幸遇板荡之会。艰难以就功名耳。若夫公之仲胤正言君。则以勋家子。妙年擢大第。立乎清平之朝。而任人主耳目之寄。侃侃谔谔。出入风议。由是而何天之衢渐辟焉。则盖将沛然若顺鸿毛而翼天风。何其幸也。然幸与不幸。所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7H.gif)
汎虚亭遗藁序
昔苏子瞻序田表圣奏议。有曰。贾生之言。文帝未及用。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余读书至此。未尝不三复太息也。表圣当太平兴国有为之会。以治世为可忧。明主为可怨。謇謇谔谔。正色昌言。然其言不能尽见用于当世。此子瞻所悲而庶几有遇于后世之主父偃也。汎虚亭宋公。以经术事 肃宗大王。出入风议。凛凛持清裁。尝请罢权相子滥科。又杖杀相门妖僧。甲戌更化。以一言折张氏别宫之论。其峻节卓识。多类此。至若辛酉应旨劄。可以匡主德而尊朝廷。可以植清议而杜私径。真经世弘谟也。顾公性亢直。不苟合。动值颠踬。卒不克大有展布。此士类所以至今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7L.gif)
见一亭序(甲子)
甲子春。余屏居归鹿郊庐。丐解相职。 上遣承旨。使与之偕来。权令信卿。膺是 命来。相守敦劝甚勤也。信卿自言有溪亭。去此牛鸣地。园林涧壑殊绝行。将纳官归老。名其亭曰见一。盖取灵澈诗中语以自勖云。信卿妙年擢科第。位已跻下大夫。晋涂方亨。而顾欲偃蹇林泉。以为终焉计。其志尚可知。且信卿性恬素果断。有确守。余知信卿早晚必能成其志。以不负亭名矣。然古人耻独为君子。信卿既自欲为林下人。而不欲余作山里闲汉。擸掇不已。何也。今余眷系恩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8H.gif)
重甲稧序
先我生者。老于我者也。后我生者。少于我者也。不先我也。不后我也。生与我同年。而同少而同老者。俗谓之同甲。今夫遇人于逆旅之次。闻其为同甲也。则辄为之欣然如旧。人之爱同甲。发于情之自然。而不能已者也。夫既爱之矣。斯欲常见之矣。欲常见之矣。斯有酒食选胜之会。而立宪以申束之。此所谓甲稧。盖亦厚民善俗之一道。而所由来久矣。余与从兄成甫,外兄沈圣郁。皆以辛未岁生。自葱竹相长大。今至老白首。议修甲稧而未果也。圣郁从侄良仲。即余姨弟。一日袖小帖子来示曰。此吾高祖考▣▣公与兄之高祖考承旨公。癸丑甲稧帖也。余拜受而敬览焉。盖自五峰李公以下凡十八人。列为座目。而稧宪俱在。五峰序之。宋公圻之子熙业。刊印而跋其后者也。吾家无文献。始不知有此。今幸得以擎玩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8L.gif)
贞隐集序
余为癸巳进士时。柳君子安占高等。名声倾一榜。余于唱名班中。望见其颜色。而不得与之语也。其后十年。余长银台。则君以摄史在堂后。遂与之欢然也。是岁。 上有大处分。夜召大臣诸卿宰。杂议之。上下吁咈。槩累万言。君伏 御床侧。运毫如风雨。细细蝇头字。无一言爽误。见者啧称以为奇才也。然时经兵乱。朝廷多故。余亦夙夜奔驰。不暇与君为翰墨之游。而及按岭南出。则君之讣至矣。今者君之孤。以君遗稿示余。余于是始得以卒业焉。其为诗清楚幽贞。类其为人。而间多警绝惊人语。文亦澹宕可诵也。然君得年不永。平生所为诗文。故不多。间又散佚。存者只略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9H.gif)
西湖遗事序
茂礼正。古贤公子也。及于戊午史祸。父子兄弟并命焉。后数百年。其裔孙世永。世永之侄栯等。相继叫阍。得有赠秩旌闾之 命。栯又裒集公之事迹。出于野史杂记者。名之曰西湖遗事。西湖。公旧居云。俞公以贵介宗英。薄富贵如弃蔽屣。手操舟钓鱼江湖之上。弹琴赋诗以自乐。其高标逸䪨。超然若鹤之离群。而蝉之蜕壳也。盖庶几乎古人明哲之义。而卒罹于𥚁何哉。伯牛病癞。孔子自牗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伯牛操心谨身。宜无斯疾也而有之。故圣人归之命也。然则公之祸。亦命也欤。公处富贵之地。而躬贫贱之行。迹太奇而名太高。且其所与游者。多危言激论之士。所以处乱邦者。若不能无憾焉。然则公之𥚁。殆或非其命也欤。其命与非命。吾不得以知之。抑所谓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89L.gif)
不忘稧帖序
戊申春。海恩吴公。仗钺南讨。余与朴成甫。以从事官从。书吏李震完,金寿聃,文世章,黄宅中,李时柱等。以书记从。与之周旋帷幄间。凯还。吴公策上勋。余与成甫策二等三等。书吏等。皆为原从一等焉。余谓成甫曰。吾辈从吴公驱驰戎马中。既与之同患难。今又与之共安乐。盍修稧。与之讲信修好。以为子孙之传也。时吴公已下世。与其胤郎彦耇。合三人。列为稧员。书吏等。皆为下稧。立稧宪。讲定节目讫。佥曰。何以名斯稧也。余曰。吾辈躬冒矢石。得一生于万死之中。同死生之义。其可忘乎。始吾辈投䄃(一作袂)从军。拟以七尺之躯。裹马革以归。其不死幸耳。今虽裂茅土。以享太平。然勇士丧元之志。其可忘乎。寇乱之初。列郡瓦解。贼势滔天。 社稷之危如一发。其不亡则天也。今虽𥚁乱底平。国有泰盘之安。然安者。危之媒。苞桑之戒。其可忘乎。以此三不可忘者。名吾稧曰不忘稧。不亦可乎。佥曰。诺。稧既成。书吏五人相继死。震完之子福禧。寿聃之子正洽。世章之子熙绩。宅中之子德兴。时柱之子昌耇等。继其父追入。凡为稧中人子孙者。能世讲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0H.gif)
及幼方序
昔者。范希文自愿为良医。盖其心急于仁民爱物。欲为术以济之。故其言如此也。然希文卒为宰相。而不为医。其意岂不曰功泽之及人。医不如宰相也耶。然希文当庆历治平之时。致位大臣。而其功业之可言者。不过杭州之赈。邠延之治数事而已。未有良法美政可以济生民于水火之中而为惠于天下后世者。然则其功泽之及人者。视古所谓俞,扁诸人。反若有逊焉。嗟乎。希文不审于择术而然耶。抑希文在朝动为危言所中。不能尽为其志之所欲为者耶。是未可知也。赵君廷俊老医也。其术精于治小儿病。往往有神效。所全活甚众。既老叹曰。吾死熟能传吾术者。遂裒集古方。附以平生所经验者。名之曰及幼方。其详在自序及凡例中。传之后世。其活幼济人之功。庸可量哉。传曰。仁人之利博哉。赵君其仁人者乎。赵君寒贱人也。平生位不过邮丞。行年八十。穷不能自食。而其所以济人于必死。延泽于无穷者如此。余为千乘相。行乎国政。非不专且久也。未有匹夫匹妇被其泽者。其有愧于赵君者多矣。然则后之君子急于仁民爱物如范希文而又能审于择术也。则必有不为余而为赵君者矣。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0L.gif)
道峰之南。多幽涧奇石。居人喜种桃。方春花发。即一武陵源也。余与啸皋徐相国,东谷李令公。分山以居。自鹃花开后。约为煮花之会。啸皋公开头筵。李令公开第二筵。余开第三筵于新构名吾亭之上。时天新雨。涧瀑有声。百花霞蒸。俯仰觞咏可乐也。既醉。余执爵言曰。请以小耆英名斯会可乎。轮日选胜。盖仿洛社故事。吾辈苍颜白发。足以自命为耆英事。亦有临深而为高者。啸皋公之胤阳城君在座。其年三十馀。吾辈虽不及文,富诸公九十八十之年。自阳城君视之。亦当见推为耆英也。且司马公未老而得与洛社之会。今日之席。使有如文,富诸公者。则吾辈当退与司马公齐肩。而啸皋公年最尊。若直据潞公之座。则余与李令在富郑公程太中之间。而阳城君为司马公矣。然年齿视古人甚悬。人数亦不多。故以小耆英名之。而每年为此会。如此数十年。则由小而进于大可也。是为序。
归鹿集卷之十八
记
灵鉴庵重修记(戊申)
戊申十月。余奉 肃宗大王实录。入江陵五台山。艺文馆奉教李宗白太素。实偕焉。本府伯赵侯明仲。故人也。相劳慰讫。余曰。君当乱受命。莅岭海雄府。其为政何先焉。明仲曰。修城池。缮器械已矣。余曰。此固先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1H.gif)
东莱城楼记(辛亥)
莱为邻倭也。 朝廷重其选。庚戌秋。郑侯彦燮以侍从。擢除是任。 上谓侍臣曰。边府得此人。予其无南顾之忧。闻者荣之。然侯书生耳。渺然处强邻朝夕睢盱之地。而能使 君上忘其忧。何哉。侯之得事 圣上不久。 圣上所以知侯深若是。又何哉。是必有其故矣。莱旧有城。壬辰陷败后。百四十年。遂不复城。 朝廷间尝议筑。然辄以力屈止。今殆乎忘之矣。余于昨秋巡过。有老校能道壬辰事。慨然以为故城低而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1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2H.gif)
庆州城南楼记(庚戌)
不佞忝按岭节时。金承宣始烱季章。出尹庆州。其弟地部郎始熺。同时宰永川。庆与永。比境也。未几。绣衣廉一路。治最以庆,永闻。议者以为金氏兄弟。难兄难弟。然季章宦成不怠。为尤难也。庆故都也。物众地大。素称难治。 朝廷重其选。故以季章处之。时季章已为湖西伯。秉旄钺。黜陟五十州吏。入而翱翔于银台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2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3H.gif)
宁海明伦堂重修记
天命之理。根于人心。流行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者。斯谓之五伦。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此之谓也。然是伦也。或有时有明有不明。在上之所以教之者如何。而所谓天命之理根于人心者。盖无时而可息也。唯我 主上殿下。诞膺大历。光临宝位。一怒而靖獜,亮之乱。端拱垂衣。穆然深思。思所以敦教化淑人心。以为出治之本。于是 涣发丝纶。颁降三纲二伦行实于八路。于戏休哉。此大舜命契之意也。吾友郑来卿来周。从银台。出莅岭之宁海府。宁士夫乡也。里巷多弦诵。士习礼让。流风馀韵。尚有未泯者。来卿上任未几。礼谒 先师于校宫。揖诸生列于庭。宣布 上旨。勉以鼓舞振作之意。退而捐出俸钱。增修明伦堂。时新经寇乱。守土者多以城池之不深固。兵甲之不坚利为忧。日孜孜唯筑凿修缮是务。顾来卿不此之为。独彼之先。其亦异乎人矣。来卿喜读圣贤书。位已跻下大夫。颠发且已种种矣。而平居不废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3L.gif)
庆州罢赈宴记(壬子)
上之八年辛亥。岁大侵。赈五路。盖五路饥。岭为最。岭庆为最。而赈之善。亦惟庆为最。尹庆者。即吾友金季章也。季章之为赈也。聚谷则如金玉。散谷则如粪土。此顑颔数万口所以济也。壬子五月。赈讫。季章具牛酒妓乐。宴父老将吏监任及士民出谷者。以告成功。乐作酒进。季章执酌而言曰。余不佞忝大吏。不幸值灾荒。民喁喁滨乎沟壑。深恐呴濡失宜。罹于罪戾。乃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4H.gif)
浦项仓记
不佞按岭节来。就辞于骊兴闵相公镇远。相公谓曰。湖岭沿海之邑。困于济州。北路移转。殆不可支。湖南则吾已刱设罗施浦别将。俾掌懋迁转运之事。岭南则延日,浦项地。略为措置。而未果成。君其啚之。不佞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4L.gif)
寒碧堂重修记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5H.gif)
黄鹤堂记(癸丑)
余纳岭节数月。又忝按湖南来。盖裨将八员从焉。宣化堂之东南。有所谓裨将厅者。而矮陋甚。不堪入处。李令匡德圣赖。按是道也。谋欲新之而未暇。别置数百铜。以俟来者。及余上营。又措办事力。使金佥枢鼎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5L.gif)
广寒楼重修记
湖南楼观之胜。惟康津之听潮。灵岩之对月。南原之广寒为最。然听潮则前临阛阓。而少清虚之致。对月则傍阻大山。而无辽阔之势。若夫背郭而临野。以繁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6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6L.gif)
候仙楼记
沈侯命说梦赉。同研友也。从台侍。为养得湖之扶风。扶为边海鱼盐地。商𩦱之所都会。其俗好利。多狙诈。喜争讼。素号难治者也。梦赉至则明以临之。仁以字之。约己奉公。勤砺不懈者。期年如一日。既而政成事简。府库且有馀积也。侯以县城南楼颓毁甚。捐财募工。掇旧而新之。加丹艧灿然。数十日而工告讫。楼旧名聚远。今改以候仙。盖前对蓬洲山。仙人所居故也。侯徵记于某。某曰。诺。世之名官。多不闲吏事。且或骄亢自高。以懒散不事事。自命为清净。虽龟玉毁于前。而慢不为意也。侯则不然。其聪明材力。足以剸烦剧而屈首簿书。间不以为疲。又其馀刃所推。能修举废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7H.gif)
明见楼记(甲寅)
府城之设。在我 太祖大王举义回军之年。观察使崔有庆实主之云。既历年久。坏败无馀地。盖以威凤城。为早晚缓急之归。视此为弃地。而未有肯修葺者故也。某窃以为道臣受一面安危之托。虽平居无事。重门御暴。宜有其术。况当危急。人心去就。惟道臣动静是视。而所居无崇墉峻壁之卫。仓卒捧头鼠窜。则一举足而千里封疆。遂非其有矣。且本州以湖岭都会。为湖西出入之咽喉。为道臣者。当以一身。毅然任蔽遮江淮之责。势穷力尽。则死之而已。若或弃而之他。贼且遵大路鼓行。其孰能御之。然则威凤固险矣。然懦怯无胆气。全躯保妻子者。去而避乱则可矣。将以控扼要冲。藩卫王室。则不亦左乎。于是。不谋于众。断然为改筑之计。乃以按道之翌年甲寅正月甲申。告祭城隍。掇旧城。伐石于黄坊之山黑石之洞。二月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7L.gif)
无佚堂记(乙卯箕营)
大同督邮李君师德。莅任未几。能祛弊苏残。以其馀力。治数架屋。为燕居之所。盖其游刃之恢也。余高祖赠赞成公讳某。从翰苑。出为本驿察访。 宣祖大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8H.gif)
义州来宣阁重修记(丙辰)
来宣阁者。义州府之别馆。所以处往来使星者。而府尹赵令镇禧所刱也。岁乙卯。余忝按西节。丙辰正月丁酉。为候敕馆于是阁。越四日辛丑。夜忽火作。渠渠者不移时。而荡为灰尘。抑余按岭南。烧营屋百馀架。太学士李公德寿闻而喜曰。某也面有火色。而处火方。久常忧其不能返。乃今不以身以屋也。及余西出。贻李公书曰。火方则固可忧。今所处金方也。以火销金。理也。公其无忧矣。盖戏言也。而卒为巧谶焉。余不习麻衣法。未知果有是理否乎。诚有之则色金者。未必伤于金。色水者未必厄于水。何也。唐之马周火色。而未尝闻焦其一发。又何也。殆李公多言而中也。灾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8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赞
永川沧州乡贤祠赞
永川苍水里者。故副提学曹公遗墟也。乡人立祠祭公。徵记于显命。谨按。公讳尚治。 英庙时人也。 光庙受内禅。公不庭贺。投疏挈三子。致为臣而归于大岭之南以终。当是时也。 光庙由藩邸。俨然临天位。虽如六臣者。仓卒不知所出。方且舞蹈于大庭之列。公独首先去之。以自异于天与人归之会。非天下之大勇。孰能与于此哉。公之得不死。偶然耳。然六臣死之。公不死也。死者。其迹彰而易见。不死者。其心微而难知也。故后之谈者。往往尚论于粗迹之同异。而 端宗复位之后。卒不得与六臣。并食露梁之祠。盖有俟于百世之公议。而苍水祠之所以作也。林沧溪铭公墓曰。三仁之行不同。而孔子并许其仁。使后圣而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9H.gif)
光庙受禅。坐法宫中。集贤群彦。顿颡呼嵩。展也曹公。抗疏乞躬。有婉其辞。有炳其衷。公不自言。六臣知公。曰我不死。辱公高风。卒以身殉。卓树柱穹。生死涂殊。毕义则同。匪直同义。公实劝忠。露梁之祠。苍水之宫。芬苾馨香。神理融通。提挈来朝。庄陵在东。
归鹿集卷之十八
记
闲山岛制胜堂记
赵令公儆。按统制营时。余在筹堂。每见其奏状。不喜为变通新奇之策。必以修举李忠武故事之废坠者为先。盖持重守法度。蔚然有古将风焉。闲山岛在统制营之前。舟舡之由见乃梁出露梁口者。皆过之。实海路之冲也。忠武公尝击破倭舡七十艘于岛之前洋。即岛中而阵焉。峙粮缮械。隐然为海上长城。及元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099L.gif)
镜浦台重修记(癸亥)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0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0L.gif)
镇边轩记
权令信卿。从银台。出尹湾府。期年去弊兴利。以惠以威。吏民安而乐之。所处政轩。矮陋倾颓。不足以重边镇观瞻。信卿厚集财力。欲有以新之。顾以四山童濯。无所取材为忧。一日有大木屡百株塞江而下。盖时久雨。江界狄踰岭崩。岭上之木。荡折飘流而至者也。于是。信卿取以为用。始役若干月日。工告讫。为屋凡四十馀架。轩曰镇边。楼曰望辰。而加丹雘焉。夫德政所感。古或有浦珠之还。穴砂之开。岭木之无胫自来。亦此类也。未知信卿行何能致此也。抑余于此。又有感焉。木之生于岭上。其大连抱。其长参天。然无由自致于匹石之庭。盖将老死腐朽于穷山绝峡之中。而乃为雨所汰。顺流千里。卒任栋梁之用。天之所以曲成万物。因材而笃焉者盖如是。而其在人亦然。信卿敦厚果断。蔚有需世之具。而顾未有奇之者。迟回不振者。数十年。及为是任。会边疆有事。信卿随机善应。若利器之遇盘根。每奏状至。 上必临筵称赏。显有欲用之意。譬之木则信卿。盖已出于穷山绝峡之中。而沛然乘千里之流。其为栋为梁。以需大厦之用可俟也。然则信卿之致岭木。不但德政之感而已。盖亦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1H.gif)
燕超亭记
李侯日跻君敬。莅安未二期。政成而化行。吏安而民乐之。君敬但坐啸无事。遂就政轩之东。占一高处。建屋十架。名之曰燕超亭。盖取昌黎氏燕喜亭。眉山氏超然台二记之意云。余奉使沈阳。饮饯于斯亭。试凭栏举目前俯。万井烟花。层观丽谯。左右映带。而清江一道。隐现于林峦之外。往来风帆。若可数也。酒酣。君敬作而言曰。愿公之记吾亭也。余曰。子之亭。已有记之者矣。斯亭也实兼燕喜,超然之胜。而二氏之记。各已详言之。何用吾复为之也。夫世界之𡙇陷。造化之无全久矣。试以今行所经历者言之。练光之佳丽。浮碧之幽夐。百祥之雄杰。各极天下之胜。而不可以相兼。此千古胜地之恨也。岂独江山亭观哉。文章亦然。昌黎氏之雄浑崇深。眉山氏之变化神妙。皆可谓千载一人。然较挈彼此。则艺苑谈评。皆不能无憾焉。今子之亭。萃百美而集众善。窈窕幽妙之趣。爽豁圆瀜之致。无所不备。视向所称三楼者。虽不无大小之别。查橘各自有味。盖燕喜,超然之具体者也。然则合昌黎,眉山为一人。然后可以记斯亭也。我何敢当。然昌黎,眉山之合为一人者。未可得。无已则何不取二氏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1L.gif)
御书阁记
故奉朝贺鹅谷李公卒之八年丙寅。 筵臣有言。其善处辛壬间。不参鞫不参贺者。 上为之嘉叹。手书洁身忠国四字。注其傍曰。洁身。能洁党世。忠国。心忠王室。又书松柏岁寒知。忠诚古今识一句以赐之。仍令建阁。刻揭如崔奉贺 御书阁例。公之胤判书宗城。祗奉感泣。阁成。徵记于显命。显命早辱公知奖。公临没思见显命。而适在外。不克拜受言善之教。至今为恨。今因斯役。得以少效区区之诚。亦显命之愿也。遂忘其僭猥。谨再拜而为之言曰。呜呼。方镜,梦诸凶之横也。睒睗噬啮。如虎如狼。渊毒阱狼。谋动国本。 宗社之忧。有不胜懔懔者。当是时也。世禄亲臣之义。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2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2L.gif)
角巾亭者。鹤西徐尚书园亭也。公每朝退。披襟岸巾以自适也。亭盖四楹方栏。白茅覆之。阶数级。庭略干亩。花竹列焉。公夙夜鞅掌于铨衡钱谷之间。及其身罢意倦。欲一日挂冠去之。而不可得也。于是。作斯亭以自见其志。未几。公没而亭独岿然矣。丧三年将阕。诸孤以公雅好在是也。为之修葺。谒余为记。余尝铭公之神道矣。公之志业事功之详著焉。今何说。又记公之亭也。然余于此。有以见孝子之不忘其亲也。呜呼。岁月流迈。筵几将撤。遑遑四求而不可复见也。将以即夫平生燕閒之地。琴书几杖之所在。凭依彷想乎其万一。而风花之朝。雪月之夕。庭宇靓深。帘帷掩映。进而僾然若有睹也。退而慨然若有闻也。当斯时也。孝子所以自致于如在之诚者。有不能自已者。诸孤之勤于斯亭也。意盖如此。是可记也。抑公生而降岳。岳则公也。没而骑星。星亦公也。春杨之濯濯。云松之蔚蔚。公之风标在是也。芝兰之馥郁。琳琅之锵鸣。公之襟䪨在是也。公身虽亡。洋洋者。盖无不在也。夫如是则斯亭也有亦可也。无亦可也。余因亭记而书之如此。一以慰孝子羹墙之慕。一以寓故人梁月之思云尔。
铜雀紫砚记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3H.gif)
唤醒堂重修记
唤醒堂者。东岳李公文藻故宅也。负终南之麓。而园林之胜。栋宇之隆。甲于都中云。始公以兄子牧使公之无居室。推以与之。传至牧使公之孙教官公。贫不能有之。则公之玄孙今大宗伯公以厚价取之。仍旧材而新之。堂既成。扁揭旧号。徵余为重修之记。余曰。诺。东岳公。视兄之子犹己子。举千金甲第。以与之如土芥。其厚行高谊。可以劝薄俗。宗伯公能推还旧物于百年之后。使栋宇之隆。园林之胜。一朝焕焉复新。亦可谓不负堂搆之责矣。是皆可书也。然此何足言。余尝读李文叔洛阳名园记。有曰。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徵于园囿之兴废。斯言岂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3L.gif)
勋府画像帖记
上之即位四年。靖麟,亮之乱。策奋武功臣十四人。忠勋府。功臣府也。开国以后。诸功臣画像。佚于兵火。 肃庙庚申。保 社诸公。刱立纪功阁。列书功臣姓名。揭之壁上。画像则藏于家而不藏于府。非古也。余慨然于此。遂模奋武十四人小像。妆池为帖。匮藏于纪功阁中。盖渐欲复古而使后来者继之也。自戊申。至今二十四年。同盟诸公。过半凋落。馀者。余与灵城,彦城,韩原,全阳,仁平七人。而亦皆老白首矣。羽箭贤冠。森然若昨日事。而盛衰之变如此。良足悲矣。灵城,彦城,仁平及余之像。皆新模。馀就家藏旧本。移模云。
关王庙抽签记
中后所关王庙。有祷多灵应云。余使儿子载得。暗祝曰。天下陆沉百年。真人之出。当在何时。抽得第几签。其辞。略曰。门衰户冷。午未年间。须得螟蛉。方亨通。余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4H.gif)
名吾亭记
甲子三月三日。归鹿翁之亭成。是日也。久旱而雨。麦将枯而勃兴。农人相庆于野。翁取东坡喜雨亭记中语。名之曰名吾亭。西邻徐相国题其楣。画者金喜谦模之。亭在断岸上。枫松百花。绕之栏外。瀑坠成潭。隐约出林端者。道峰诸峰也。归鹿翁。记。
归鹿集卷之十八
跋
族谱跋(戊申)
我赵得姓八百年。蔚然簪组相望。世所推谓巨阀。顾未有谱牒刊行者。盖阙事也。沧江公曾为编成一本。其后又有吾家旧本及宗丈始鼎氏本。崔明谷所为序。然其传亦未广也。岁乙未。季祖议政公倡议发文。告京外诸宗人。仍属余伯氏谏议君干之。谓其详而敏也。谏议君就诸本增删之。釐成三册。条列节目。灿然明备。原源寻派。务便省阅。其用工勤矣。积十数年。草藁甫完。而议政公先已捐馆。谏议君继又奄忽。今者孤侄进士载健。惧先志未克就。遂为雠校缮写。入刊于从伯氏关东观察营中。礼壤谱始将行于世矣。盖是役也。议政公倡之。谏议君成之。其卒能锓梓而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4L.gif)
祖鉴跋(戊申)
东宫邸下。因宾客李台佐言。令文学臣赵▣▣,司书臣郑锡五等。采录祖宗冲年事迹之在龙飞御天歌及 列圣志状者。作册子以入。臣等谨将两册而考阅之。则冲年事迹所载录者不备。不能以成卷帙。而窃伏念 祖宗平日嘉言善行治法政教。实可为子孙万世之龟鉴者。尤不可不知于蒙养早谕之日。以立其准的。不唯冲年美德之为可法而已。故辄敢并采而尽录之。以类相从而为二十编上下两册。世系至中兴四编。我朝三百年大纲事实也。自资质至好谏五编。进学修德复善之至法要道。自内治至治兵十编。帝王治平之弘模大范。盖所以仿大学明德,新民之目也。夫明德。本也。新民。末也。本立则末举。 邸下诚能于学问德行好谏三者。实体力行而有得焉。则内治以下。直举而措之。而继志述事之孝。莫尚于此矣。惟 邸下勉之哉。谨跋。
应制稧帖跋(庚戌)
岁庚戌正月丁丑。 上以手书御题下政院。令在直诸臣制进。 命招提学臣徐命均科次。讫。各赏赉有差。始 御笔下。诸臣聚首擎玩。咸曰。是至宝也。被首选者。宜专之。以为荣。既而。显命猥居秕糠之前。愧无以当之。窃意以为物之希有者。称为宝。然苟可以与众共之。而顾一夫私之。非所以彰其为宝也。退而摹取六本。妆为七册。下方列书姓名。名以应制稧帖。各藏弆。以为传家之宝云尔。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5H.gif)
自余之废居马江。惟嘉,林诸宗是依。胥宇之日。专赖吾润卿之干力。余则只入处而已。则成吾继志之事归休之计者。实润卿之功也。此基荒废。于今四十年所。一朝复瞻旧观。而数椽之屋。犹可以容膝。漂泊寄寓之中。忽焉有此。于分亦侈矣。夫士之立于 朝者。孰无易退之志。而当退之时。不能无迟回眷恋之意者。无他。无所归而然也。自此先人之弊庐存。而吾之进退。终不苟矣。润卿之为惠。岂特一时之干力也哉。况复润卿之居。隔一衣带。扁舟匹马。来往靡常。敦叙之乐。有陪于在洛之日。其幸尤大矣。古语曰。爱人以德。使余庇身。于此而得遂平生之志者。非润卿则乌能及此。此非爱人以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5L.gif)
此吾叔父舍人公文与笔也。曾在己巳。公退居于白马江上。有终焉之志。此其所以识也。未几。吾先君下世。祖妣洪夫人尚在堂。公不得已为养。复从仕宦。既而罹文网。遂穷阨以终。呜呼。后之君子览此。庶几知公之志而悲公之不幸也。夫汝桓。即序中所云润卿公之胤也。袖来求余妆簇。仍请跋语。遂抆涕。书于岭营澄清阁中。
族谱后跋(辛亥)
戊申春。从伯氏取刊于关东营。显命猥为跋。会獜亮乱起。从伯氏以召命还。事遂已。今显命忝按岭节。捐俸鸠工。始刊。数十日。功告讫。自乙未建议。至今十七年。显命以当日少年布衣。得跻滥至此。颠毛且已种种。则其间死丧生育婚嫁科宦人事之变。可推知也。第其居在远乡者。未暇往复为之釐改。是可欠也。藏板于尚州青溪寺。以有所居诸宗看护之便也。
李贞谷寿长书帖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6H.gif)
薛文清从政名言跋
余以退陶李先生言行遗编云。通判韩侯德弼。求有以报之。既以韩侯以薛文清先生从政名言。示余。余受而卒业。其言约而其理该。推而极之。天下国家可治。反而约之。又皆本之身心。而要可为居官莅职者之龟鉴也。余以庸谬。忝叨隆寄。发于心而达于政事者。动乖理致。愧不足以读是书。然若能因是而得力。警惕知所更改焉。则岂非先生之赐。而韩侯之惠不亦大乎。遂与之啚入锓梓。以广其传。将与世之有官守者共之也。然欲读此者。必先读先生所著读书录而后。可以溯源而沿流。此亦不可不知者也。李先生言行录。亦欲并刊。而顾未遑焉。是可恨也。
玄德润武溪诗轴跋
余以检赈。匹马驰八百里。到东莱府。又将迤走晋阳。其劳碌可知矣。玄君德润乘间。袖示武溪轴。其溪山文酒之乐。令人起兴。然如余乾没者。虽欲往从。不可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6L.gif)
题盘龟亭搜胜录跋
壬子清和。监赈东京。乘暇入盘龟洞。亭主适他出。余爱溪山水石之胜。欲一宵托宿亭中。以主家痘忌。未果。夫主翁之不遇。痘神之见逐。虽可恨。皆不我由者。独飞来峰下仙游台上。脩竹千竿。红桃百本。其间正好引一杯。而行不挈壶。村沽亦难得。秦丞相为法之弊。真可悔也。临去书此留之。以供主人翁归后一粲云尔。海村题。
溪埙郑处士万阳遗稿跋
显命忝在筹堂。阅名公卿荐牍。屡见公名。已知为岭之贤士也。及按节来。公之殁未期。殊以未及一日奉教为恨。间造公弟寝郎君而谒焉。盖忠信谦和。君子人也。观于其弟而如此。即公之所以为兄也。可知。显命于此。益恨此来之不较早也。寝郎君以公所论当世政务三篇。见示。显命谨受而卒业焉。则乃田政兵政与科制也。夫田政。所以养民也。兵政。所以御暴也。科制。所以得贤而行夫二者也。世之论此者。不沦于时俗之陋。则往往泥古而不知变。均于无用而已。若公之言则不然。本之于三代之典则而极其正。参之以历代之因革而极其通。又各以当世俗尚之便。时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7H.gif)
郭忘忧募义录跋(壬子)
玄风郭生元甲。以其先祖忘忧堂先生龙蛇募义录。附火旺山城同苦录者。见示。盖壬辰倡义。丁酉守城时。籍记应募诸公姓名者也。夫军中置籍。例也。若夫表德生年别号居住洞里之靡不毕书。何其谨细也。以若而书生。奋赤子抗日。滋之凶锋。至积薪置火以自拟。而其从容整暇如此。此其所以谈笑办贼。卒能成保障江淮之功也欤。录中诸公。盖多名硕同声之求。可谓盛矣。然体察以下数公。特一时往来耳。而并录于此。何也。恐不可不更加釐正也。今年即先生降岳之岁。而适于火旺城下。得览斯录。真奇事也。败垣颓堞。犹可指认。而彷佛见红衣白马指麾驰聚之状。遂倚剑引满。不觉气耸如山也。书于夏山馆。
南溪朴先生简帖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7L.gif)
郑敏教诗稿跋
润卿以季通遗稿。见示。诗凡数百篇。与余酬唱于达城者为三之一。其造语多警敏。往往肆笔横竖说不穷。殊可喜。但时见气竭而韵𤁧。此其所以夭也欤。然亦可谓润卿之难弟。沧浪之高足也已。季通病时。余赠诗曰。不妨死蜕尘埃骨。却恐生枯锦绣肠。盖戏之也。而季通竟蜕化矣。余则忧其生枯。季通则死而且腐。而其不腐而堇存者。独此半束残稿耳。悲夫。润卿要余弁卷。余顾倥偬未暇。独书此卷后以归之。
书百源帖后跋(己未)
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换。少日读此。不知其意之甚悲也。官尊禄厚。欲养而亲不在焉。则未尝不三复流涕于此诗也。若李公。可谓能尽一日之养者也。欲以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8H.gif)
感泉吴公祠堂记跋(壬戌)
感泉公之孝。贯彻神明。自 祖宗朝以来。所以褒显之者至矣。然公之子孙。惧其久而湮没也。欲托之文字。益求所以为不朽之图者。亦可谓孝也已。虽然。子孙之图欲不朽其祖先者。有术焉。夫图之于人。孰若图之己也。凡为感泉公之子孙者。苟能继述其志事。父诏子教。传之无穷。则感泉公于是乎真不朽矣。呜呼。是由人乎哉。由己也。顾己之舍。而惟言语文字之出于人者是急。吾未见其可也。盖亦反求之于己而已矣。壬戌孟冬。归鹿山人。跋。
尊周录跋(甲子)
此书用意甚苦。读之不觉涕泗横流也。然今之世。无地读春秋久矣。余欲盛以石函。秘藏于三学士显节祠中。待中原扫清。义师东来。以处士服。奉诣军前以献之也。然河清无期。小儒头白。是可悲也。甲子仲秋。归鹿山人。跋。
高霁峰手草倡义檄跋
文章翰墨。孰非胸中之气之发也。是气也。即所谓正气者也。正气之钟而为物者。文山正气歌详矣。余恨此檄不出于文山时歌中。添足一句曰。为霁峰檄云尔也。甲子至月十日。礼城赵▣▣。跋。
戚弟郑檍所藏 孝宗御笔跋
此。我 孝庙赴沈时与人书也。 孝庙在潜邸。因师傅言。有感于唐人诗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之句。务自韬晦。书中红粉丝竹之说。盖亦此意也。及后登真。战兢渊冰。坐卧薪胆。十年之间。未尝一日遑暇。呜呼。昔之红粉丝竹。后之渊冰薪胆。孰非圣人之时所以行乎素位者也。臣显命。拜手谨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8L.gif)
此。我 殿下心画也。是心也。存之为大本。发之为达道。而六典者。达道之所寓也。推而极之。天地可位也。万物可育也。此可谓大德之敦化。而其见于川流之小者。笔翰亦其一也。庄重温厚。浑然天成。可知为圣人中和之符。而观乎此。则六典之为经纶天下之大法。益可徵也。
遗事玄江三洲问答跋(乙丑)
伯氏大谏公。尝记先人遗事及与玄石朴先生,农岩金丈问答者。授余。余为附录于家庭旧闻。不幸佚于壬子回禄。今年偶阅故箧。得原草。余于沈行时。追记家庭旧闻。已净写成卷。故又以此附录如前。其中数条若有可疑者。而奉质无所。未免删去。原草。亡侄载健笔。故传与其子维镇云尔。乙丑五月。显命。跋。
退溪先生手笔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9H.gif)
墨洞诗板跋
壬辰癸巳间。叔父止窝公奠居于此。得林塘诸公诗于东阁杂记中。次其䪨。季祖东岗公。亦次之。将缮书揭壁而未果。其后家易主。数十年。复归余。余从伯从氏。搜得故纸。并刻板悬之。余始以叔父命步成三篇。错记两联䪨。上下倒押。今不为改。仍旧揭之。东岗公诗。乃手笔也。余于其时。方弱冠少年。今孤露头白。良自悲也。
御制诗跋
故大司马太学士李公讳寅烨仲胤载昌令公。顾余曰。先人之没。 肃宗大王下隐卒之教。甚隆重。及 肃宗宾天。 大王大妃以 肃宗遗笔若干纸。赐庆恩府院君家。其中有七律一首。乃伤悼先人者也。不肖等感泣珍藏。以为子孙万世之传。愿公以一言。赓和焉。俞参判崇以书状赴燕。在玉河馆。梦侍 肃宗。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09L.gif)
艺谷遗墨跋
以此为祖先之遗也。爱护而宝藏之如此。亦可谓孝矣。然祖先所遗有大于此者。于其小者如此。则其大者可知矣。体之大小。孟子已言之。翰墨之小。又岂小体之比哉。谨于其小者。而忽于其大者。非所谓孝之至也。李生其勉之。归鹿翁。跋。
载洪所藏葡萄帖跋(戊辰)
帖中画三幅。叔氏文忠公作。其下白下书八幅。啸皋书六幅也。嗟呼。箕精已远。手泽如新。孤露头白。抚之以泣也。今夜梦拜文忠。朝则洪以此帖示之。精神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0H.gif)
李石滩文集跋
石滩先生戊午献议。可以轩天地而贯日月。至今妇孺。皆能诵之矣。独其癸亥应旨封事。要可为中兴后第一名疏。而宋尤斋神道铭中。略而不言者。何也。戊午议。婉而恳。癸亥疏。直而激。谏暴君。怨明主。言各不同。而其一出于忠肝义胆。天理民彝之正则一也。今读其遗集。谨盥手书此。以补尤斋铭不满之意云尔。
柳氏名贤简牍跋
世之相后也。古人虽不可见。然即是帖而求之。则其精神意用之寓于札翰间者。犹可想像于百岁之远。柳公之为是帖也。吾知其出于好古之笃也。自丽季以后三百年间。名贤鸿硕。俱在帖中。而如静,退,牛,栗之道学。西崖,梧里之经济。圃隐,梅月之节义。简易,溪泽之文章。皆可为后学之师范者也。柳公之为是帖也。吾知其出于嗜学之甚也。夫好古而嗜学。柳公庶几为君子人者乎。以是而传之子孙。其贤于籯金之遗亦远矣。弓之子为裘。公之辛勤鸠集于断烂之馀者。如弓者之为弓矣。公之后嗣有能因是而感发兴起于古人之学。于其所谓道学也经济也节义也文章也。集众善以成其全德。如裘者之为裘也。则斯可谓善继述者矣。凡为柳氏子孙者。盍亦勉之哉。公之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0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议
郑运弼拟律当否议
臣方在引罪待勘之中。不敢循例献议。而此事关系至重。既有浅见。不容不言。噫痛矣。运弼之罪。实千古所无。岂意 圣明之世。乃有如许变怪耶。今之议者。或言此与弑母差间。三省之设。似或过重云。而臣则以为不然也。许世子止。不尝药。孔子书弑。诈死生存之母。至设殡敛之形者。视诸不尝药何如也。律无当施之文。而经有可据之义。今此运弼罪状。直断以弑母之律。允合用重典之意。伏惟 上裁。
韩尚起酌处议
榆店僧赞洽与尚起。不过汎然主客之间。则岂有公然嘱付伪宝之理乎。尚起果受赞洽丁宁深藏之托。则岂有公然出示三方之理乎。尚起捕厅纳招之初。若果援引赞洽。则捕厅亦岂有公然拔去不书。但以毒杖取服之理乎。据此三款。则尚起之做出赞洽。以为变辞倖免之计者。昭不可掩。且以三方言之。毋论伪宝之出自尚起出自赞洽。发告之功在渠。一也。顾何所爱憎。厚薄于其间。而舍面目不知之赞洽。必以买饮亲熟之尚起发告乎。此已常情之外。尚起虽甚愚昧。伪造御宝之为死罪。必无不知之理。而既闻三方往告法司之说。则其在自脱之道。宜即同声即告。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1H.gif)
许氏移宗当否议
臣方待罪勋府。而许家曾以此事呈单矣。事系功臣奉祀。故自勋府循例入 启。只请令该曹 禀处而已。实非直请许施之意也。大抵许僩养子涵。虽蠢劣无状。既无极恶大罪显著者。则已定之伦。固不可轻议罢改。虽不得已而罢之。亦当更立僩后以奉宗祀而已。今不立僩后而立僩父赫之后。则此所谓兄亡弟及也。僩以嫡长孙。生而奉祀。死而入庙。其后妻之淫行。养子之无状。何干于已故之僩。而使之公然见绝于嫡传。以入庙承统之主。反为祔食之鬼乎。许涵罢养事。该曹业已许施。则更就僩子侄行中。无论远近。另择可合人立为僩后。以奉功臣不迁之祀。似为允当。浅见如此。伏惟 上裁。
穆陵表石书祔议
臣以为 陵寝事体至重。而臣知识鲁莽。无可考證。非敢轻议大事。而今此祔子之书不书。只从祔字意义上看破。则可知矣。礼曰。殷人卒哭而祔。祔者。以孙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1L.gif)
李寿弘酌处议
李寿弘之罪。揆以三尺。断无生理。但三人同奸之说。始发于罗贵之招。而中间变辞。今则寿弘独当其罪矣。三人同奸。果是实状。则寿弘之独死。恐涉不均。而法既难贷。自下不敢轻议酌处。伏惟 上裁。
赍咨官李命稷勘律议
臣于 筵中。已洞陈无馀。今岂有异见乎。大抵廛人帐记所录。既是朝令之外。而译官所贸。又有帐记之外。则彼此情犯。虽若有间。而其慢令犯禁之罪。一也。新令之下。民之从化。若风草之偃。而因此一事。将有渐次陵夷之虑。此固可痛。然犹属第二件。使行时。彼人皆知国有新令。而赍官则称以内用如前。贸来商胡辈。必将以为 朝鲜国纹段之禁。只行于下民。是何异于不改宫中之髻。而禁四方一尺之高云尔。则其为 圣德之累。国家之羞。为如何哉。臣每念及此。不胜愤痛。臣谓廛人为头者及赍咨官。并押送湾上。枭首江边。断不可已也。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2H.gif)
一。立经济司。勾管减布给代之事。如惠厅之勾管贡物为齐。
一。为先变通禁御两营军制事也。两营上番正军。各一万馀名。而每朔上番。则两营合不过十哨兵也。竭万民之膏血。只养得十哨兵已。万万无实。而或间三年间四年一次上番。上番之时。虽有两朔操鍊。而下番后三四年间。全然抛弃。与初不鍊习者无异。况居在远地。苍卒有变。难以及期徵发。观乎戊申事而可知也。今若就畿邑去京城百里内。抄出壮健卒以一万名为限。五千名式分隶两营。每年两朔。轮回上番。则其所鍊习。与三四年一上番者自别。而居在朝夕徵发之地。与辇下长征卒无异。以远地不鍊无用之卒二万名。减作近京骁健可用之卒一万名。则兵在精。不务多。其得失效害。不言可知矣。如是变通。则两营上番军二万馀名及各其资保二万馀名。自在停番之中。当与米木元保。一体上纳。上纳米布如是。则米布所捧之数大增。虽减一疋。足以支用。别无可以代给者矣。两营既不代给。则所当给代者。不过训局五六百同。兵曹五六百同。诸各司若干同是齐。
一。水陆军各镇堡。多有追设不紧之处。而虽以东莱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2L.gif)
一。自夫监司眷率之后。外方财力。尽归监营。国用之贫乏。专由于此。今当依 祖宗朝古例。革罢眷率之法。优给物力于地方官。使之支供监司。则观风察俗刑兵黜陟等大事外。至于财谷一事。使不得预知。即今所管钱米布各㨾名色。属之经济司。而凡诸用下出纳等事。禀报经济司而后为之。如此则八路财力。不归于闲漫。而尽归于公室矣。监司既罢眷率。则在京妻孥之禄俸。不可不十倍厚给。兵水营规模。亦略仿此例为之为齐。
一。收拾鱼盐之利为齐。
一。八路各邑各色还谷。限五十万石。自经济司勾管籴粜。随钱贵贱以为常平之制。而取其赢馀为齐。
一。各㨾复户免税。多有冒伪漏失之患。一番釐正。则亦当大有补益是齐。
一。经理厅财谷移送为齐。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3H.gif)
一。惠厅甲冑价米。量宜定数。移送经济司为齐。
一。间五年。以倭铜及国内各处所采之铜。铸钱为齐。
一。各邑校院生。勿为定数。每年考讲。落讲者。勿定军役。只徵罚布一疋。连三年落讲。然后充定军役。各邑各色军官等成案。每年试射。无分者。亦依校院生例。徵罚布。连三年无分者。充定军役。则文武劝奖之道。寓于其中。而所捧之布。足以当一隅为齐。
一。如是区划。则京外给代。似无不足之理。设有些少不足。大体既立。自足推移了当。而可以为万世之法。所可虑者。庙议每患于多歧。人心易动于浮谤。此则惟在 圣心之坚定而已。非臣等所敢预也。
均役或问
或问。军保之纳二疋。本非重役。何用减疋。使百弊俱生耶。答曰。二疋在富民则固非难办。而大抵小民。贫者多而富者少。二疋并后木。则为钱四两五钱。此已非贫者所易办。若有一家四父子应役。则所纳殆近二十馀两。贫家一年力农所收。必不踰十两钱。年年所纳倍于所收。安得不日益穷困乎。一入军役。则皆不免破家流亡。故人皆逃避。其有食根者。则百计避役。于是乎应军役者。无非至穷至残。无田无宅之类。责此辈以二疋之役。则其何以堪之乎。此所以嗷嗷如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3L.gif)
或问于余曰。今番减布之后。各营门各衙门所捧减半之代。当给之数。木为几同。米为几石耶。答曰。木则二千四百六十二同四十一疋二十尺也。米则三万七千五百八十石六斗也。 或曰。今此二千四百六十二同四十一疋二十尺之木。三万七千五百八十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4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4L.gif)
或曰。郡邑之有隐结。固是不法。而往往有以此成㨾之邑。况有防给民役者。一朝并夺。则官不得成㨾。又将有敛民之弊。岂不可闷乎。答曰。若以不成官㨾。而许给田结。则不成官㨾之邑。亦多矣。皆将使之偷用隐结乎。以隐结而防民役。亦是法外。不过一二守令要誉之事。以此许用隐结可乎。隐结之禁。至为严重。载在法典与大同事目者。可考而知。乙巳年间。闵奉朝贺镇远。至有一结以上枭示之请。而各邑之偷隐如前。法纲之解弛。士夫风习之无状甚矣。子不此之忧。而反以搜出隐结为忧乎。邑㨾虽渐残。民役虽复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5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5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6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6L.gif)
或曰。如子之言。则其能为万全不破永久遵行之法乎。答曰。不然。必如吾笏记之说而后可也。大抵良役之弊。专由于军制之冗滥故也。徐领相之言曰。今之军门。皆百年来新设。而为国家莫大之弊。国家用兵。则百姓皆兵。何必别设。以重困民于无事之时乎。此诚确论也。内以不变通军门。外以不减省镇堡。减半给代之数。皆从白地辨出。今虽粗能成㨾。决非拔本塞源之道也。禁御两营上番正军。合三万馀名。而每朔上番者。两营合十哨兵也。竭万民之膏血。只养得十哨兵。已万万无实。而或间三年。或间四年。一次上番。上番之时。虽有两朔操鍊。而下番后三四年间。全然抛弃。与初不鍊习者无异。况居在远地。仓卒有急。难以及期徵发。观乎戊申事而可知也。就畿邑去京城百里内。抄出壮健卒。以一万六千三百名为限。而八千一百五十名式分隶两营。每年每两朔。轮回上番。则其所鍊习。与三四年一上番者自别。而居在朝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7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7L.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8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8L.gif)
或曰。子以为累万石生谷之道。当别为论列于下段云。所谓生谷之道。可复得闻乎。答曰。昨年明政殿 殿坐时。僚相发革罢营将之论。 上意欲从之。有重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9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19L.gif)
兵曹判书洪启禧所陈册子末段
臣以此议于诸大臣。则领相以为第一条。差似可行之意。前已仰达于 筵中矣。若尽罢诸法。变为结钱如第二条则亦好。而猝然多捧。则必致骚扰。不如少尝之之为愈也。左相则以为所谓结役。在昨年则可。而今年则不可。盖昨年则无他扰民之端。虽收之于结扰之者。只是一条路头而已。今之时则不然。扰之于渔盐矣。扰之于军官矣。扰之于隐结矣。扰之于分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20H.gif)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20L.gif)
德同议
以为 大明律父祖被驱条云。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时杀者勿论。盖以杀人之律虽严。复雠之义亦重。故或杖或勿论。所以劝人子之孝也。其注又云。祖父母父母被尊长有服亲驱杀。而其子孙于侄还杀者。各依尊卑本驱本杀律。其后下手理直者。减二等。若系兄弟伯叔期亲。则虽后下手理直者。并不减。盖以复雠之义虽重。尊卑之序亦严。故以卑犯尊者。虽曰复雠。不许减等。所以明上下之分也。今此斗京刺杀其侄时昌。则时昌之子德同之必欲复雠者。实出于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者。而十年隐忍。必复乃已。亦其孝烈可尚。然无乃以卑而犯尊。以下而弑上。正与虽后下手理直者不减之文相符。法意如此。理难傅生。或者以为 大明律尊长杀卑幼者。法不过死。故复雠擅杀者之不减。法理固然。而考之续大典。则父杀子。兄杀弟。用意凶惨者。以斗驱杀律论。然则斗京之杀时昌。系是斗驱杀。必死之罪。德同之复雠擅杀。宜不至偿命云。此似然矣。而当初斗京之刺杀时昌事。在十年之前。其杀死曲折。用意凶惨与否。无可凭据。然则斗京之为斗驱杀必死之罪。有不可知。其为斗驱杀必死之罪不可
归鹿集卷之十八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07A/ITKC_MO_0507A_A213_121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