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x 页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记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4H 页
清风楼记
天地之气。和与清而已。气一也。中者为和。高者为清。和而极其中者为太和。清而极其高者为至清。太中太和之气。惟孔夫子当之。虽以展禽之圣。谓之和则可。谓之太和则未也。若清之为名。属之伯夷。而伯夷之上。更无人焉。然则自有天地是气以来。曰孔子曰伯夷可也。太和之得其正统者。曰颜孟程朱。而千古道学之士皆附焉。至清之得其正脉者。曰严陵,陶渊明,文宋瑞。而千古节义之士皆附焉。其气一。故其道亦未尝不一。而师承方比各以气类。大略如此云。治隐吉先生。以高丽注书。见几高蹈。及我 朝受命。义不事二姓。屡徵终不屈。其清风大节。虽伯夷何以过焉。若乃有功于斯道。又有出于伯夷之上者。先生得圃隐之学。传之佔毕。佔毕传之寒暄。寒暄传之静庵,退溪。正学于是大明。我 朝之有寒暄,静,退。犹周之有周公孔孟也。周自周公以来道学渊源。何尝自伯夷发之。而孔孟之祖述私淑。亦何尝有资于伯夷耶。虽无伯夷。成周自成周。若无先生。我东之为成周。未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4L 页
可必也。先生之功。顾不大于伯夷欤。扶天纲植人伦。挺然独立于天地之间者。先生之清也。谆谆善诱。兴起后学。为东方理学之宗。启 昭代文明之运者。先生之和也。清而承伯夷之正脉。和而垂孔孟之正统。我东方天地之气。殆尽于先生矣。乌山书院。即先生妥灵之所。而有楼曰清风。闻其名者。已起立矣。噫。先生固清矣。然其嘉惠斯文之功。未尝不归于中和。而后学之表揭崇仰。乃反取清高而舍中和何哉。中和浑然而无迹。清高凛然而易感。学者虽当以中和自期。而一日奋发之力。得之于清高者常多。立先生之门墙者。由此而入固也。院之建。在于万历乙酉。而柳谦庵所创也。壬辰之乱。荡为灰烬。其后重建也。力尽于院宇。而楼则缺焉。父老衿绅。莫不咨嗟。壬子秋。士林告于方伯赵公显命。得谷若干石。以琐营钜。三年而后命工。以乙卯十二月告成焉。下可建数丈竿。上可坐数百人。夫以百年焦土之馀。而轮奂如旧。事类有待而然者。噫。江山楼阁。似若无与于吾人。而人心者因境而感者也。今夫仰以乌山。俯以洛水。屹然而立者。砥柱碑也。烱然而明者。洗心井也。鸥鹭之浩荡。松篁之交翠。皆先生之所乐也。登临眺望。徘徊风咏。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5H 页
僾然如有承于杖屦。肃然如有闻于謦欬。风声气韵。必有自得于言语意象之外者。楼之有助于斯人也。夫岂浅鲜哉。噫。孟子学孔子者也。其论百世之师。则曰伯夷。岂使学者感发其风声而止哉。因其感发而扩充之。求仁得仁而师伯夷之心也。岂止师伯夷而已。又欲推广融化而学孔子也。传曰。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欲学孔子者。先师伯夷。欲师伯夷者。先师先生。勿以清节尽先生。勿以激昂为极功。因先生之风而得先生之学。因先生之学而得先生之心。以尽夫天命民彝君臣父子大经大法之所在。则正大之气。充塞宇宙。遇险而为清。遇治而为和。方可以不负先生也。不负先生者。乃所以不负孔孟伯夷也。不负孔孟伯夷者。乃所以不负天地之气也。
无心斋记
岫云柳公结茅陶山。扁之曰无心。谓药圃子曰。吾耳欲聋口欲喑。目欲无所睹而不可得。吾宁泊吾心。使无也。心无则聋喑无所睹。可几也。渊明之语。犁然若有当于吾心者。吾以名吾居。子盍为我记之。药圃子诺焉。既而疑曰。是非令吾耳聒。邪正令吾目眩。戎好令吾口怕。错错乎戛戛乎。日夜与吾心相感发。岂惟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5L 页
柳公。虽吾亦厌之。然吾儒之法曰。耳非是不闻。目非正不视。口非好不出。心非道不感而已。未尝恶水之有泥沙。并与水而塞之也。若如公言。洪范五事。何不视曰盲听曰聋思曰塞乎。且渊明之语。特风人之感物而兴比于出处之无适莫尔。不可转以为心诀。且君子可寓兴于物而不必滞心于物。云无心也。我无心也。邂逅而偶一云可也。今乃以云则援于我。以心则托之云。既援之矣。乌得免有。既托之矣。乌得谓无。既扁之矣。乌可不谓之滞。此蒙所以疑未解而久未有复也。柳公又索之勤。药圃子一日求其说而恍然得之曰。心不可无也。亦不可有也。夫无极而太极。无极岂真无哉。无方所也。无形象也。夫所谓无心者。岂真以皇天所畀灵虚而光明者。为马之手牛之翼乎。特谓其无系着尔。淡然而遇。悠然而感。融然而会。兴而不为援。援而不为滞。奚不可之有。若然者。虽以五色文章青黄黼黻。日眩于吾目。五声六律金石丝竹。日聒于吾耳。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辩。日诱吾颊舌。无足动吾心也。何必胶离朱瑱师旷缄金人而后可乎。柳公清士也。视世间一切声利。无如也。观其名斋。其心可知也。噫。瓶虚则受物。心虚则道集。吾将见柳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6H 页
公之室。日夕生白。八窗耀而万境彻尔。虽然。无而不可玄。虚而不可寂。故曰诚故曰敬。合曰学。柳公善画竹造神境。具眼者谓如李白之诗张旭之书。以无心得之。噫。无心故一。一故神。艺固有之。学亦然。盍移之。
萍轩记
药山子愚游太行。跨孟门抵邛坂。傲睨行歌。履之如康庄。及累踬而后。知其险也。大困而归。闭门不复游。癸丑夏。又失足焉。信乎其愚也。于是众怒作。至请谴。 上笑曰。斯人于今日朝廷。可谓浮萍也。 圣人之意以为萍无根之物也。其羁疏孤危。无凭依易动摇。甚于孤根弱植也。又 教曰。斯人绝意进取。以见苦心。又 批曰。往者卿疏。何求何望。世道嚣嚣。于卿何有。噫噫。彼太行于游。孟门于跨。邛坂于抵者。多有求望于世者也。无求望而结靷乎其间。其愚益甚。于是穷于山败于车马。而有江海之思焉。然其经历惩创者多。其愚少瘳。不敢辄游。先访诸江海居者曰。江海宽敞澹远。可乐也。然有风涛鲸鳄鳅蛟至险危。倾樯破楫相续也。齐入汨出。亦行险侥倖者也。惟虚舟为庶几焉。然猝然来触。疑其实而恶声者有焉。子山之惩而水之游。庸愈乎。药山子芒然而归。闭其门益固。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6L 页
不庭者久之。傍有笑者曰。世曰浮世。生曰浮生。子徒知江海之江海。而不知人世之为江海。江海可避也。人世亦可逃乎。特浮之者。有善不善尔。彼浮于江海者。倾樯破楫。固毋论。鱼之泼泼。鸿雁凫鹥之拍拍。鸥之浩荡。盖所谓善浮者。然鱼而网罟。鸿雁凫鹥而矰弋。鸥而有机心者捕焉。天下之善浮者。莫萍若也。悠然而无所系。汎然而或相值。浮于吕梁而无虞。浮于滟滪而无虞。触于船舰柁樯而褊心者不怒。天下之善浮者。莫萍若也。苟能以萍之道处世。其过虚舟远矣。何忧患之有。 大圣人其诏汝矣。药山子大觉悟。北向拜稽首。遂以萍名其轩。燕居超然有烟波万里之意。或曰。萍之实大如拳。得之者霸。以子之忠。献诸 君可乎。曰否。吾 君尧舜也。将行王道。臣不敢以霸瑞献。曰。萍一名曰藻。采之为 宗庙之明禋。绣之为衮衣之文章。于萍何如。为萍谋。曰不如江海。
得闲亭记
余铅椠旧要。独权邦瑞在。尚记童习。终南下相与论襟情曰。异日吾与尔酬人间事略毕。乞得强健之身。恣意禽尚之游。不亦可乎。仍相视而笑。呜呼。志气何其盛也。篝灯把臂之话。历历如昨日。而相对发已种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7H 页
种矣。人间事毕与未毕。且毋论。山泽之约。亦忽焉若忘。呜呼。何其衰也。犹可以藉手者。余以病且不才。依钱淡成例已十年。邦瑞与世抹铩而充然有得色。且以命物者饷闲为足。噫。人间事大毕何容易。毕亦毕。未毕亦毕。惟在吾操舍之如何尔。昔人云。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方是闲。惟践其境者。知其为名言也。日邦瑞卜居骊江。与清心楼对岸。扁其亭曰得闲。属余为之记。余足迹不及骊江。而清心实梦想所在。问亭胜孰与清心。曰过之。盖以龙门马岩之襟抱。雉岳甓寺之蘸映。帆樯沙鸟。平远森罗者。亭与清心共之。至于闾阎之灯火。楼馆之丹碧。以清心之在其中而不自见者。毕献于斯亭也。世之评胜者。辄推清心为江榭第一。而惜其属官府。不与闲者遇。故余每叹有三难。人得闲一也。闲者得胜地二也。胜地得闲者三也。今亭之胜。欲跨清心。而又使黄骊景物。日困于清心厨传之间者。得是亭而吐色。谓之两美之合而三难之并。非夸也。然胜固可许。而闲不可遽信何也。天之生斯人也。固将有用于斯世。苟非病如我不才如我者。虽欲自逸得乎。事不必尽酬。愿不必待足。而要之随分效其才。然后方可以求闲。况以邦瑞之词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7L 页
藻政理。不能尺寸施于当世者乎。世未必尽子之才。而亦足以破子之闲。居则虞外物之来逼。出则歉江山之久旷。其神何能王也。凡物置之得其所则逸。失其所则劳。以子朝廷之器。而投之江湖之上。其酬应景物之烦。未必不浮于需世。且徙其业而数出入者。其手捍格而其心甚劳。子之于山水。亦何以异此。我能闲而未得子之胜。子得胜而不如吾之闲。落落相望。使禽尚笑人。人间事不如意者如此。追思少日视斯界为圆满。执左契而必吾愿者。不亦一笑一噫而继之以芒然乎。况吾与子前过五十年。一转眄顷尔。虽使从今以往。胜事惬意。此身已非强健。其能把玩者几何。是尤可叹也。然达者云太虚为室。与诸君往来。若然者。不待紫阁分居。而子之胜。即吾之胜也。动静张翕。机缄坱轧。天地不能闲而未尝不闲。以自然也。人以自然处之。则动静无间。张翕一致。尘土江山。轩冕蓑笠。变于前而其心一也。若然者。吾之闲。亦子之闲也。又闻闲者活八十。是得年百六十。若然者。吾与子优游琴酒。啸傲烟水。将复六十年足矣。彼区区者闲忙离合壮衰。又何足较也。遂命三酌。为得闲贺。为得胜贺。为得年贺。又期共酌于亭上。为黄骊山水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8H 页
贺。
竹阴堂记
出崇礼门仅数里直西。窿然者曰药峰。其麓左迤数百馀步有宅。即吾高祖竹南先生所居也。旧有竹树之背。堂于其前。此吾高祖所自号也。吾高祖捐馆舍四十馀年。吾弟季应为大宗后。其间以孀尸祀者。殆数十年。守护者不谨。竹荡然无馀。吾弟稍长。乞诸邻之有竹者。复树之旧砌。题其堂曰竹阴。盖取义于先荫也。宗党曰。此孝道也。追慕之在是。遵守之在是。体承之在是。夫君子辛勤立门户。以遗其子孙。其子孙祗惧。罔敢失坠焉。以其大者言之。遗之诗书。劝孝悌也。遗之宫室。庇风雨也。遗之田亩。供粢盛也。遗之纪纲。替担负也。植物之微不与焉。然君子之泽。或有即物而存者。如甘棠焉。此季应之所以不敢以其微而或忽焉。遂指而言曰。某砌吾高祖素尝种竹者而今亡矣。后小子敢不勉。既种已遂。乃彷徨乎其下。慕想乎其侧。思其所好。思其所赏。僾然若有奉于杖屦。恍然若有承于謦咳。此向所谓孝之道也。微者尚然。况其大者乎。堂宇翼然。履之有怵惕之心。书籍在前。读之有恻感之心。对饘食则曰。此先祖之赐也。给薪水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8L 页
则曰。此先祖之力也。于是乎是遵是守。不忘于心。不忘则不匮。不匮则悠久。悠久则光大。若然者守而勿坠。岂但止于四者而已。四者特其有形之粗而耳目之所接耳。若乃高祖之硕德纯行清忠大节。目不得以为色。耳不得以为声者。亦将体之以心。承之以精神。体承不已。万一似之。其克于家而光于国者。将不浅小也。夫然后方谓之孝可也。吾弟勉乎哉。岂徒自勉而已。又勉尔子孙。勉尔宗族哉。此锡类之道也。克乎此则极其道而终至乎大孝。不克乎此。则虽其诗书宫室田亩纪纲。其不为典卖充醉饱资者几希。况于植物之微乎。可不惧哉。可不戒哉。吾弟所种竹日向茂。大者俨然而成阴。其儿孙无不耸拔十寻。吾与季应朝暮其间。可不起感而起敬也。
三祐堂记
人之所欲。天必从之。然人或佻天以从己。其天未可知也。藏心于内而不参以力。任天于上而不容以人。而偶然与人心协然后。天之所祐章然矣。岁在丁亥。问舍四方。乃若所愿者有三焉。世禄之裔。有穷达。皆 君之义。不欲远 城阙也。先祖旧宅在郭南。不欲远宗祧也。性恶嚣而喜静。厌华而取澹。五父之衢。甲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9H 页
第礼屋之相邻。流水游龙之所凑。不乐也。欲得不争之地而处焉。然 国家升平日久。士大夫皆有阖庐以承宁其先业。虽有协吾愿者。不肯卖也。卖又未必吾愿也。卒定于郭南成氏虚白堂旧基者。惟是辟寒暑燥湿是急。非暇择而居之也。其居在药峰下。药峰自北来而西峙隆然。为郭南之望。舒其南麓稍折而东抱焉。测其东。盖其蜿然而入者。占四之一。得终南承翼之然后。麓之势止焉。窈其中为是宅。旧有十椽屋。脩以益之。苟完而即已。后有半亩之园。有松柏枫桧杜鹃葱茜布密。夏失畏景。冬不改苍翠。春妆秋饰。皆可悦。庭列奇花。四时开不绝。异香常逗几案间。堂蓄经史百家古书画。可玩也。拓轩四望。文殊,普现,华山,冠岳森其北。与东之终南。朝暮吐紫翠。若斗奇焉。粉堞一带。承东北之缺。奇峰数三点。如帽如笏如笔尖。隐约有无于粉堞之上。郭外碧瓦千甍。鳞鳞几案下。花则若铺十里锦绣步障。雪则凹凹凸凸。琼瑶万层。月出则烟沉万户。溶漾如水。名园树木。如帆樯出没。楼台灯火。如渔灯蟹火。错落杳霭间。对之超然。如身坐苕霅之上。不知其出门一步。即阛阓也。是果造物者所饷乎。曰非也。使之胜者人。匪地然也。使其心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69L 页
而苕霅则阛阓。其奈人何。使其心而阛阓则苕霅。其奈人何。阛阓之苕霅之在人。虽造物者。亦奈人何。独向所谓三愿者。穆然而思之。真有造物者存乎其间。斯居也。不假人为。而自成拱北之势。使主人目与九阙之佳气而朝焉。耳与九阙之钟漏而夕焉。食息而不敢忘吾 君。此惬吾愿者一也。然非择而居之也。繄天之祐也。敢不拜嘉。密迩先祧一牛鸣而杀其半。乔木僾然入望。食息而不敢忘吾祖。此惬吾愿者二也。然非择而居之也。繄天之祐也。敢不重拜。园虽胜而僻。景虽佳而淡。非若五父之衢甲第礼屋之相邻。流水游龙之所凑。可以启贪人之心。使子孙而显也。必能体吾苕霅之想。人嚣己静。人华己淡。城市而江湖。轩冕而烟霞。庶几远于世祸。使其衰也。不争之地。亦足为晏婴,萧何之庇焉。日成氏保有此几三百年者。未必不以此。此惬吾愿者三也。然非择而居之也。繄天之祐也。敢不重拜。遂扁其堂曰三祐。昭神惠也。噫。赋天之命。于是乎为人。承祖之绪。于是乎有世。藉 君之禄。于是乎有家。知事祖然后。可以事君。知事君然后。可以事天。知事天然后。可以庇身而庇子孙。苟不能庇身而庇子孙。宅于何有。余故匪宅是卜。忠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0H 页
孝是卜。匪不能保家是惧。而惟不能事天是惧。匪徼倖三祐之难而惟报答三祐之难。子孙之或贤或不肖。未可知也。良心之或存或亡。未可知也。故古人有以故兴物者。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然则子孙之升吾之堂。瞻吾之扁者。忠孝之心。可以油然而生也。惟忠惟孝不懈。天其申命用祐。不止三祐而已。
石灯记
古哲人君子。存心以事天。如曰对越上帝。如曰上帝临汝。如曰顾諟天之明命。若此类甚众。要之乎圣贤存心之诀也。故三代以上。自天子三公九卿。以至士庶。皆得朝日夕月以敬天。后世赵清献以朝昼所为。焚香告天。亦庶几乎清明在躬。非僻不敢干也。我始祖高丽侍中文献公起于同福。常于本县官道之南。琢石作四十八灯。夜辄点灯礼天。其后大蕃以昌。奕世踵相府。乡人语之为奇事。事载舆地志焉。前朝人金尚保者作记颇详。又筑台表其迹。有短碑。今字灭不可考。近世后裔孙按湖南者。又树事迹碑焉。文献公朝昼所为。无非对越顾諟。及其夜气孔神。群动皆息。其心尤静专于天。而点灯以證其心。礼天以展其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0L 页
诚。盖其丽代淳朴。其事类上古人所为。故后人奇之。然其礼即朝日夕月之遗。而其心即对越顾諟之常。吾未见其奇也。世之好奇者。以为吴氏福禄。由于礼天。噫。天无私棐。惟德是辅。福禄岂礼天以可求。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其存心以事天。岂以求福而加勉也哉。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吾见其常而不见其奇也。余闻诸自湖来者。皆云石灯尚宛然。乡人指点于荒烟衰草之间。子孙之显于朝者。世居 王京。逖远湖路。足不履文献桑梓之乡。目不知文献衣冠之藏者多。又乌睹所谓石灯者耶。虽彯缨拖绅。珂马翱翔。而夫孰知祖先积德流庆。锡衍涵覆于千百年之远也。人非父母。无此身。祖先者。父母之父母也。天地者。祖先之大父母也。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欲报我父母。宜念我祖先。欲念我祖先。宜事天。人以稊米眇然之身。欲报天之罔极。夫岂曰灯烛之微。有补于赫戏之末光哉。亦各尽其诚焉尔。人虽至眇。而其诚与天地不已。人与天理一也。祖先与子孙气一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无穷。火譬则理气也。油譬则诚也。有油则火明。无油则火熄。火之盛衰。油之盈虚也。火之若存若亡。有油无油之间也。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1H 页
非理气之有存亡也。我不诚则理气自理气。与我不相属尔。后世子孙。诚能以文献公之诚为诚。则四十八灯。长明于天地之间。可以上裨日月之辉。而以阴阳元化之不已者。为其油可也。又何其寝微寝衰若存若亡。至于斯也。呜呼。盈虚明晦往复不已。天地之常也。吾子孙夙夜斋明祗戒以事天。以冀绍复我祖先之馀光。犹惧其未也。况有昏怠。其何以承照。遂为石灯记以自警。又警我宗人。
家藏书画记
李平泉嗜泉石花木。眄眄然顾儿孙而戒之守。有识笑之。若平泉者。留意于物。而非寓意于物者也。然自平泉观之。守不守。不足较也。以子孙而言。不守则不肖。青毡微物也。王氏不敢失。非汝为美。祖先之贻也。天球弘壁陈列。则著于顾命。明付授之至重也。宝玉大弓盗窃。则书之春秋。明付授之不可失也。天子诸侯之所付授者。山河之大。兆民之众。仓廪府库之富。何假及于小宝。而圣人必致谨于此者。诚以守无大小。不能守其小。则其不能守其大。可知也。况士大夫清素之家。其传受于祖先者。无珠玉珍宝世俗之所耽耽者。而不过洒然图书而已。其传也至简。其守也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1L 页
甚易。犹且不能守。罪也。人子之受于父母者。大体为重。小体为轻。养其大体者为达孝。而曾子易箦之际。惓惓于手足之全归者。乃所以验其大体之全养也。今夫士大夫传家之物。忠孝也清白也。嘉言善行也。则其大者也。顾乃兢兢然不敢忽于书画之微者。乃所以念其大者而惟恐或坠也。余家有书画帖卷轴幛各若干。自高祖竹南先生付授以至今。顾不重欤。记之于左。以诫后人。
一障。大海滉漾。忽波涛中沸。如急峡崩湍。如奔瀑腾沫。如火炎如藻米。如花舞雪翻。其上云雾屃黑混茫。有龙闯然矫首于冥濛中。鬐角森然如戟。精彩注射。人不敢正视。鳞甲蜿蜒。时露一曲。恍惚不知端倪。往往拔股处。黝云涡涡淡白。龙之儿从以腾。几露全身。盖学变化而未全能也。
一障。深山钜谷。绝壁悬瀑。长松偃蹇。有虎将三子而蹲坐。头颅项脊。有拔山之势。目晴闪闪。细毛一一生动。一子跳上大虎身。从其背隐半身左俯视。头发披离。一子从脚前亦左出。仰视负背者。奋喙握拳。爪遥相应。一子弄大虎尾。如攫如噬。大虎以身委三子凝坐。若转睛顾眄者。隐隐有神威。两障出自韩石峰。石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2H 页
峰入中州。赏鉴家以为钟王之伦。贵家琬琰之刻。多出其手。贽币云委。石峰皆辞焉。独取龙虎障而归。世传吴道子所作。而剥落无印章。不可考。石峰度其子孙不能守。临殁。奉诸我高祖竹南先生云。(右龙虎障)
宋学士朱端画风竹大丛。稠密而逾疏。乱杂而逾清。叶叶如鸣。帘箔如有虚籁。下有怪石槎牙数尺。又奇甚。每风雪重屏。拥榾柮博山炉时。恐清逼人。令满奋辈起粟。不敢玩。但河朔饮烦恼。思秋菰寒玉而不可得。于是披玩。如散襟雄风之台而羾寒门也。世言石阳竹。天下无双。而比此真蒹葭也。(右竹障)
九骏图。有子昂二字。又有印。然未必是真本。似是明代高手葫芦。而天骨皆磊落奋迅。有千里之势。御者如生。可玩。(右九骏图)
文章(章恐长)洲徵明画靖节归去来。又书其辞为双绝。五柳孤松。掩映衡宇。黄花点缀三径。览者犁然有抽簪意。候门稚子。尤恍惚可念。令人欲前抱一叶舟。轻飏于平远山水间。舟着葛巾翁。其像小剥可惜。每欲令能画者补缺而未果。余戏曰。葛巾翁于我。可谓有半面之分也。心照何以面为。(右归去来图轴)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2L 页
祝枝山允明书杜陵秋兴八首。弇山人评云。直与石鲸鳞甲之句争雄长。如泰山奔崩于目前。快哉壮哉。后人不容赘。(右祝枝山书轴)
家藏 中朝 本朝名笔。大者凡九人。琐琐者不足尽记。文章(章恐长)洲飘逸。祝枝山遒健。安平大君秋水芙蓉。韩石峰怒鲵渴骥。成听松世外空青。金目庵银钩玉索。杨蓬莱仙风道骨。黄孤山公孙大娘剑舞。李听蝉十石劲弩。或障或帖。不可悉楼。每夏日摊晒。如入玄圃积玉中。令人应接不暇。(右诸墨迹)
国朝名笔。比 中朝文,董,祝诸人。有跨之无不及。独画法粗冗。其上乘。仅当华之下驷。故家藏东画皆不记。惟懒翁山水木石八幅甚古奇。又有崔简易逐幅题诗。不可没也。特置之列。(右山水八幅)
韩昌黎送李愿盘谷序。分为六段。逐段画若书。画者宋哲宗驸马张柝字敦礼也。书者苏长公也。画终幅。书张敦礼。每幅上头。有驸马都尉印。书尾自书东坡居士。书又有印章。下有松雪题评。山泉岩谷。窈窕隐映有无间。人物第榭。车马旗纛。生动毫芒之末。富贵纷竞。幽贞之物态生色。各极其妙。长公书遒劲豪逸。如见其奋髯啸傲气象。真天下绝玩也。此轴出于洛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3H 页
昌公子。公子入燕。得之尚明。尚明胡皇嬖臣也。得之内藏。尚明自以其先朝鲜人。待我麟趾甚厚。割爱以致其诚云。余不甚解画。独于书。自十馀岁时。已辨古人名迹真赝颇精。自谓不差失。东坡书东来者。𨓏𨓏而有。虽字体酷类。又印章明甚。余每哂之曰。何等妄男子所作。盖以结法紧慢。精神生死辨之。日。洛昌视余燕得古书画。如阎立本,吴道玄,赵松雪,文章洲,董其昌等十数轴。余阅至长公笔。一见决其真本。嗟赏不已。遂以奇花异草怪石十馀品易之。先是余遇病枕上。忽思盘谷序。杳然神游。将命院工之名者。分段作卧游具。未及而得此轴。殆造物者饷之也。又余默念而异之。斯轴也得免毁裂于章蔡之禁。又历金火嬗迁。尘沙积劫而尚宛然。又超于四海腥膻而东。又不属于华屋绮疏。得余为之归。得非鬼神呵护而鉥导之耶。书纸而画绡。纸如昨。绡触手欲粉。盖其耐久。绡不如纸也。余什袭之。客来欲展辄不可。余虽在尘土中。而抱树鸣蝉中蜕已久。待造物者又饷余天悭地秘之境。如饷此轴焉。余以角巾鹤氅。偃仰茂松清泉间。手招璇房药室癯仙子。展轴石床上共赏。方可。(右盘谷轴)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3L 页
松楸图记
孺慕不离也。壮而慕杀于孺。或离也。子生三年。离于父母之怀。及壮至老。有四方之事。其事屡嬗变。其心不一。安得如孺之专也。今使孺子离怀。历年岁之数。则其慕渐杀。不至于忽焉忘者几希。夫不以离不离。不以孺壮老而有杀。惟圣者能之。五十而慕者。吾于大舜见之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然若其离不离如一。大人心又非赤子所可冀也。故圣人以心而不以目。若常人之心。不得不资于目也。周丰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是以伊尹千百言。不及桐宫松柏。伊尹牗其心。松柏感其目。牗心之功迟。感目之力速。目之所感。其心从以悟焉。礼所云以故兴物者。为此等设也。我先府君早丧我王考王妣。孑然顾影于世。举男子子十一人女子子二人。九男二女殇。独吾与季应获长成。季应又出系于宗。独不肖在膝下。人孰无子姓。吾父母以险衅故。眷系之殊甚。余持被禁直。或奉 命出。必持踵而问其反。虽余之不孝。重离我父母。通籍二十年。其束带趍 朝之日。不能浃一年。先妣先弃不肖。今十年数。我先府君益萧索寡会。万事无可强意。起居惟不肖。言笑惟不肖。人孰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4H 页
无父子。五十年相守。若不可一日相离者。未有如吾父子者。一朝府君弃不肖。不肖尽失我父母而忍不死。此固理之不可解者。城南弊庐。府君所乐也。几筵宜于是。舍灵几而庐于墓非礼也。每当四时俗节。往来拜扫。攀抚松槚。蹢躅鸣号而归。只留数三仆隶守空山曰。有子而不及汝矣。余不肖诚惧其离而慕杀。杀而几至于忘也。此松楸图之所以作也。礼不忘其本。狐死正丘首仁也。不忘首丘。乃不忘父母也。父母本也。父母之本。王父母也。推本不已。至于始祖也。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始祖以上。吾未之知而无可奈何。若吾之知。则推本于昊天罔极之德者。容有既乎。自始祖侍中文献公。至先府君十九世。坟墓之可记者十一世。皆图其山形。使世世子孙识之。不待深目而髯者。文献公墓。在同福母厚山负甲之原。自十一代祖参议公退老白川。而其夫人南宫氏葬于白之兔山。仍为世葬之地。无学禅所占云。兔山自北来。斗起大野中。盘据四十馀里。其大峰蹲蹲起者三。皆如硕人正士高厚庄重。令人起敬。遂迤而壬坎又起峰。如竦翼如张伞。左右环拱如帷帐。南缺十之三。以通望无量之海。烟波映带。文殊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4L 页
摩尼诸峰。缥缈如画。自峰而散下者。如杨柳枝。第一枝。葬五代旁祖晚翠公暨夫人。负子。第二枝。即南宫夫人坟。负癸。其下四五步。葬七代祖 赠吏判公,淑夫人张氏为双坟。负子。自南宫夫人坟稍上数步。葬五代祖默斋公。负子。第一枝第二枝之间。盘陀如霔。葬九代祖及第公,李夫人双坟。负壬。第三枝自壬坎而寅。自寅而亥。右葬五代祖妣前夫人高氏。左葬后夫人梁氏。负亥。墓庭可三四步。画然级降。从下仰之。悬崖五六丈。既夷而复稍窿然起。复夷而窈。其中合葬王考王妣。负乾。自第三枝复蜿蜒而西五十馀步。分两枝。右而癸来者。号注谷。负戌。而为八代祖 赠承旨公葬。左而亥来者。号东城。下其势融结。怀抱尤缜密。负亥。而为六代祖 赠议政公,贞敬夫人成氏双坟。左枝亥来者又西行。如人之舒臂而复拱揖。负酉。而为八代祖妣徐夫人葬焉。人家世葬之盛。罕有此比。而事又有不可知者。十一代祖老白川。宜葬白川。况其夫人之葬。实为世葬之始者乎。考之世谱。独不言葬地何欤。此后昆之流恨无穷也。高祖竹南公别占华藏。来龙于长湍酸梨洞。其山自戌坎而壬。自壬而坎。以坎入负子而坐。其来也和嫩。其抱也清远。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5H 页
朝拱诸山皆奇秀。而三角尤特异。高祖顾眄而乐之。遂为衣冠之藏。贞敬夫人柳氏祔焉。上有壬坐之穴。葬先妣 赠贞夫人安氏。府君得相地禹锡范者。占山于坡州雌雄山中。自车踰岭过峡而来。屡起伏飞腾。有气势精神。峰以巽而轩耸。穴以卯而紧入。四顾圆满如环无缺。冈峦复复拥护。合葬曾王考 赠承旨公,曾王妣淑夫人宋氏。向酉。其下十许步。复稍起融结。如团圆器血之形。虽人工砻削。不能肖。自内视之为朱雀。自外视之为玉枕。左右又张翼。即其下葬先考 赠吏曹判书行敦宁府都正府君。向酉。噫。中原之士弃坟墓。千里游宦。虽贵富尊荣。而不能遂豺獭之诚者比比。夫以庐陵氏之孝。表阡泷冈。而身归颍上。四子皆为颍人。崇公三尺之封。无一人守者。有识讥之。我国士大夫不然。咸以世禄之裔。生老 王京。丘墓皆不出百里之内。其远者亦信宿而至焉。犹且不能守者。弛于孝敬而忘其本也。噫。丘垄万古也。人世顷刻也。以万古阅顷刻。几何不至于寖远而亲尽也。吾以亲子。守父母之丘垄故不忘。尔后子孙寖远而亲尽者。吾能使之永不忘耶。且悲哀者。良心之所由生也。人之放失良心。未尝不由于忘哀。今夫人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5L 页
家子弟豢养于父母。饱食煖衣。息偃在床。又焉知哀之所从生也。与之适于墟墓之间。丘木僾然而成阴。指睪如者而告之曰。此某亲之葬也。此某亲之葬也。则其气肃如。其色愀如。孝敬之心。油然而生。此万善之本也。苟櫎而勿牿焉。其仁不可胜用也。心之不可以无触。而目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此松楸图之所以作也。此吾所以不以黄金满籯遗子孙。而以此图遗之。欲使其常目在之而不敢斯须忘孝敬也。人之身体发肤有尽。而孝敬无穷。呜呼。其昊天之德也。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跋
  
桃源图跋
好事者画武陵桃源以为玩。溪山花竹。缭绕掩映。中有扶携往来者。岂伊异人。皆婚媾也。奕世胶结。恩谊笃厚。种种而生。熙熙而老。不知世之有争閧机变。而人之有智勇辩力。谓之乐国可也。览之者杳然神游。有移家卜邻之意。然世人贵耳而贱目。慕远而忽近。殊不知海隅鲽域。亦一朱陈村也。山水清丽。风俗纯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业。鸡狗之声相闻。士大夫苟究其世派。孰非我之姻亲族类也。而一朝仇之也。哀哉。党论之误也。使画者画桃源人。匪以杖屦鸡酒相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6H 页
从。日以矛戟相加。以视夫人。人以为何如也。
燕槎录跋
苍厓子将适燕。余送之曰。蕲子之为行历。使余坐而观天下也。及归。以燕槎杂咏一卷示之曰。吾以诗为历。盍观诸。余叹曰。吾之国在天下。为万之一。吾之身在吾国。为万之一。吾之声在吾身。为百之一。吾身之在天下。巧历不足以喻其分。况吾声诗之在天下乎。以此卷观天下难矣。夫冠盖之渡湾以北也。如出瓮盎之内而始见天地之广。山河挟其廓落。城郭挟其高大。宫阙挟其钜丽。民物挟其繁华。弓马挟其雄武以小我。我方神骇目眩。恍然自失。其心动而其声随之动。镜小则照物也不尽。水动则鉴形也不定。五音六律之形容天地包罗万象。以其生于静也。弱国之臣。语其身则至小。万里之使。语其役则至动。子之观天下。得无为隙中之斗。而我之观天下于斯卷也。尤毋乃矮人之场乎。呜呼。燕亦天下之北边也。非古之天下。然谓之天下者。以其自 皇明以来为天下之大都会也。周鼓,汉鼎。粤镈,燕函。器用之辏也。齐纨,鲁缟。荆橘,剡橙。服食之辏也。冀马,笮牛。越象,胡驼。乘御之辏也。吴侬,楚伧。秦缶,赵瑟。声音之辏也。虽谓之天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6L 页
下之壮观尽于此可也。今夫吾心者。亦一古今宇宙之大都会也。万物皆备于我。虽极天下之瑰奇。穷天下之览观。岂复有大于此者。而亦岂有外此而为物者哉。苍厓之行也。不知有万里役。其归也。不知经万里途。其貌谧如。其橐萧然。其诗温雅和平。圆转谐协。不以燕筑,胡笳牧马吟啸北鄙之声而乱其音调。吾知苍厓静者也。其心必有挟古今宇宙之大都会。以临燕之都会。方见彼小而我大。又奚以动为。故其论华夷成败阴阳往复之机。如指诸掌。犁然可观。斯卷之在天下也。其众蛙中雅乐乎。我知之室中也。
昭代风谣补跋
余既叙昭代风谣。主锓役者。又裒取后死而未及入选者若干篇。为之补。乞余略加删存而识之。余适有事未之省。其人求益恳曰。彼皆遗落家事。勤一生得一语以自奇。往往穷饿而不悔。死又不得列其名于斯选。不亦为长金积玉者所笑乎。余闻而悲之。名者外物。君子不为。然于利则反。于善则近。自夫士大夫不好名。不顾身后而世日卑矣。彼阛阓之人。乃能出利而入名。轻生前而重身后何哉。世恒言簪绅徇名。阛阓徇利。以今观之。殆不然。诗固小事。然亦足以观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7H 页
世道。遂书其语而归之。
白下书轴跋
梅止于酸而味在于酸之外。盐止于咸而味在于咸之外。此司空氏诗评。而余于书法。亦云东人字体。非算则板。古所谓烟霏露结。霞舒云卷。状若断而还连。势如斜而复整。奇姿逸态。横生于言意之外者。不可得而见也。赏鉴家憾焉。独白下书。一洗东体。杂之晋唐。名刻鲜或辨之。而其点曳裁成。不㓒㓒于古人骊黄之内。传其神于意表。余爱白下书以此。然其所重。不亶书家言外之趣而已。又有趣外之趣。以其书潇洒有烟霞气也。郑君敬亦爱白下书者。白下喜为君敬书。世俗嗜好如舆马服玩。粉黛丝竹。叫枭盱卢。牵黄臂苍者。皆汨乎物之内。独嗜书者。趣在言外。余与君敬无一日之叙。而喜为之题其轴者。得其趣于言外也。
摭史俚唱跋
诗与史道通为一。史劝惩。诗亦劝惩。诗亡而春秋作尚矣。后世之得其例者。有杜甫诗史。此作诗者之司南也。史有官诗无官。无官而作史。非圣贤不可。若诗者。里巷妇孺皆可作。里讴巷谣。皆可以史也。而况博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7L 页
闻倜傥之士。不能借兰台三寸之管。既郁郁无所用其才。俯仰今古。多事物是非相感发。遂乃游戏于有韵之史。以抒其无聊。顾何不可。摭史俚唱者。隋城赵逸士之作也。逸士工诗文。尤长于歌行长篇。晚以诗史为归。摭实命题。类李西崖。而专用东事。噫。东之人耳食于中国久矣。玆编之创制东乐府为尤奇。东有小人李芑者恒言曰。东国通鉴。谁读之者。小人之畏史如此。使小人无忌惮者。东人不习东事之过也。东史文章鲁莽。令人厌看。今以好诗易之。赏鉴者必众。如芑者庶将知惧矣。呜呼。玆编也其东国之要典乎。世不可与风云月露虫鱼物类之咏同视之也。
洪秀士遗稿跋
昔观儿出游归。问之。曰。登蚕头赏花。有诗乎。曰有。问与谁。曰。年相若者五六人。其调于诗者。中原洪某。彩峰之孙也。人又佳士。余闻之喜。每逢中原人士。辄问洪君。其后观儿病。不暇复及当世士。观儿殁。不忍复问当世士。遂不知洪君近作何状。今年。洪斯文光国以近体数十篇示余曰。此洪某之遗稿也。毋惜一语。识其卷。余潸然曰。吾久不问洪君。不意其死也。徐以阅之。语多清淡袅娜。使登之年。为世名家无疑。虽不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8H 页
幸短命。篇什甚少。斯亦足以不没于世。嗟乎。吾儿非妄誉人者。余自哭子以来。见其素所交游者则悲。见其素所称赏者则悲。生而年相近者则悲。死而年相近者则悲。死而有文字者尤悲。而况于有才无命。苗而不秀。如洪君者乎。余于是卷也。遇于一哀而出涕。不可以无识。
题李医历试漫笔
余自少读圣贤书。环顾域中群生凋瘵而呻吟者。其中亦隐衋矣。及策名登朝二十年。不能发一谟献一策。以济一物之命。夷考平生。无一功德于世。发已种种。每中夜以思。未尝不汗出背面发赤。虽设粥而待辑屦。种木而荫道暍者。亦可谓之胜余。不敢以小仁而忽之也。李君老医也。以其历试漫笔。绍介求余文。要以寿其传。余取而阅之。其术往往奇中。起死为生者甚众。君子之不屑为医者。以其局于技而所活者有限也。儒而不能济一物。读古书虽多。曾是读素问者不若。奚医之慕儒。李君之欲寿是书者。以其有能寿人之技也。今以能寿人之技。求籍于不能济一物之手。李君亦迂矣。余方愧李君不暇。又何能寿李君之名哉。然人固有长有短。有能有不能。世或有长于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8L 页
寿人而短于寿其名者耶。又或有不能于当世而能于后世者耶。吾斯之未能信也。李君能活人。吾不能活人。能不能固悬矣。其初之存心济物则同。推其同而题之。不亦可乎。抑所以志余之愧也。李君名寿龟。官为督邮云。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笺
  
代灵原君谢 赐银杯笺
琼苑乐上元之辰。获陪盛举。银杯表中心之贶。特荷 殊恩。怀宝彩而醉心。迸感泪而添酒。伏念臣待罪环卫。忝迹璿支。追法酝于 先朝。慕结 弓剑。奉 纶旨于 新服。戒存杯觞。属 御筵之昵陪。叨宝觥之 殊锡。杯心潋滟。注恩海之千寻。手里玲珑。映壁月而一色。玆盖伏遇 主上殿下敦叙九族。茂膺三元。 宸藻追棠棣之诗。光动云汉。宫壶带雨露之泽。春满金枝。遂 推恩颁。亦及贱品。臣敢不铭觯歌颂。举觞兢惶。父子俱荣饮啄。不忘感祝。瞻聆皆从醉醒。莫非恩私。
正朝百官笺
龟畴敛福。延宝祚之灵长。凤历颁春。体神功之发育。丛宵瑞色。匝域欢声。恭惟 主上殿下齐政璿玑。布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9H 页
和玉律。朝端改纪。鼎新一元会之机。冬至宣 纶。渐致三阳爻之进。茂对寅正之节。诞膺申命之休。伏念臣等幸际 昌期。均蒙 至泽。顺孟陬而更始。庶涤党私。同品物而熙融。奚裨 圣化。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赞
  
郭有道赞
谓稚太果。谓膺太热。果岂忘忧。热而能哲。人才世道。至公恻怛。支汉苦心。武侯其匹。
陆宣公赞
识务俊杰。王佐邃学。才贾不疏。忠屈不迫。伊训说命。辟不履丁。载之空言。争光日星。
范文正公赞
天地民物。囿我性灵。廊庙江湖。视我室庭。忧乐非我。慈悲弸内。丈夫心事。磊落千载。
钱宣靖公赞
位媚则妾。禄豢则畜。飘然远举。匪仙则鹄。千仞云台。尔振尔衣。微斯人者。吾谁与归。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铭
  
砚滴铭
心虚而受。止水不漾。流出者情。戒其横放。
砚匣铭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第 79L 页
乾动坤静。开阖阴阳。主管人文。用舍行藏。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