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目录
目录 第 x 页
药山漫稿引
 引
   药山漫稿引
药山漫稿卷之一
 赋
   梦游赋
   太和汤赋
   恨赋
   别赋
   露梁疑冢赋
   惜馀春赋
药山漫稿卷之二
 诗
   幽居杂咏(八首)
   塞下曲
   春闺怨
   渔父
   牧童
   咏秦
   过满月台
   大行王奉讳后。中秋 圣寿节初回。望月有感。
   比邻李生挽
   漫吟
   闰六月初七日夕。咏牛女。
   七夕
   次思卿韵。示诸君子。(二首)
   清明道中
   送灵岩使君郑来仲
   闻恩窝先生理屐枫岳。谨呈。
   直中拈薛逢韵
   直庐。闻上苑鹤唳有感。
   拈许浑韵
   拈李白韵
   秉烛读章疏(十韵排律。文臣庭试入格。 赏赐虎皮。)
   酬李悦道秋宵有怀。用柳州韵见寄。
   与士瞻氏联辔赴花郊川猎。书道中即事。
   川猎
   观渔憩岩下。逢山僧。
   白花桔梗
   花郊别业晓枕。闻鸡唱牛鸣与舂声迭和。隐然作一部乐。偶成一绝。语士瞻氏。
   持被槐省。睡起咏槐。
   福清县府城外东山。有榴花洞。唐樵者蓝超逐一鹿。入石门内。有鸡犬人烟。见一翁。谓曰。此避秦地也。留卿可乎。超曰。归别妻子乃来。与榴花一枝而出。后再访之则迷矣。事见方舆志。与桃源相类而有显晦者。独不遇陶元亮故也。遂步元亮桃源诗韵。
   榴花洞绝句(十五首)
   夕坐呼韵
   次李伯崇见寄
   甲辰 大殿春帖子(居魁。 赏赐上弦弓。)
   高堂外寝春帖
   次李和仲早春诗见寄
   偶到海村友人精舍。望三角峰。
   又望曹溪瀑
   寒食。得恩窝先生在岘山书。书曰。海上风气殊恶。疾病无已时。贤何不以一诗寄我。慰豁我愁郁乎。临便忙卒。略呈一律。
   北使络绎。国不能堪。戏题示观棚儿童。
   幽居即事
   曹内翰彝甫作五台晒史之行。送诗笺勤索别语。遂书赠二首。
   栖云水阁。归路和绥彦。
   复和绥彦(二首)
   李参判(桢)
   别江陵使君权丈(世恒)
   绫城使君蔡丈饯宴。即席次洪大而韵。
   大妃殿端午帖字(居魁)
   五言律诗
   效长安古意
   京都八景
   春坊直中。次赵子馀。
   景宗大王挽(代沈尚书作)
   西行杂咏(三首)
   奉板舆(二首)
   行到箕城
   次白云上人诗轴(二首○上人自桓岳来说万二千峰胜。令人杳然神游。)
   发殷山过萨水。逢寒食。
   将支使客。向嘉山站。至安陵有吟。
   与安陵倅姜思卿。联枕谈到四鼓。风雨凄凄。四面鸡声喔喔。此境此怀。惟吾与思卿知之耳。
   夕坐县斋东轩。轩外有杏花一大树盛开。而明月初上。巧当花深处。甚奇景也。
   淡淡亭川边。植一行柳。
   将往艾仓分籴。道中见花柳中村庄妆点颇密。犁然当心。有吟。
   艾仓道中记所见
   淡亭川边。赏落花。
   降仙楼
   巡相李公(廷济)修复箕子井田。又筑箕子坛。赵内翰稚晦以近体颂之。李公出示余要和。即席步韵。
   即席。又次巡相韵。
   与大同督邮登乙密台口占。次金仲绥韵。
   练光亭(二首)
   登浮碧楼
   游永明寺
   洗印红
   百祥楼
   西京游冶
   皇华歌
   箕城艳曲
   采莲曲。次郑知常韵。(二首)
   大同江上别
   别殷山士民
   向京师道中作
药山漫稿卷之三
 诗
   步韵谢友人见示(二首)
   述哀
   沈稷山(周观)(二首)
   寄蔡绥彦(三章)
   李永柔(圣臣)
   送蔡绥彦归湖西。因转向湖南(三首)
   出郊次秋兴(八首)
   韩生震坦挽(二首)
   诸益来访。赏梅同赋。拈杜陵韵(三首)
   世䌽歌
   次李丈落齿歌(二首)
   丙午正朝。哭亡儿墓。
   姜安陵大夫人挽
   沈承旨(仲良)
   洪尚书(万朝)(二首)
   赠李孝源谪行(二首)
   送权子相谪行(二首)
   入三清洞。访崔士集。
   四月初九日。与绥彦,大而入青鹤洞(二首)
   林措大(范)(二首)
   尹及第(师完)(四首)
   许兄光甫氏挽
   夜吟
   安侄(廷弼)立后。有感题视从兄安士瞻。
   沿溪坐石(二首)
   中兴洞得村字
   夜宿中兴寺。诸益以无月为游赏大空缺。口呼以答。
   行宫
   临瀑传诗句
   瀑潭
   下山呼韵
   洪承旨挽
   金黄州挽
   感遇(九首)
   汎湖八景
   送安州牧使郑来仲
   灯夕。与诸益登药岘(二首)
   题尹治诗卷
   寄钟城使君(二首)
   与蔡绥彦游三浦。邀江上诸益稳话(三首)
   与诸益观 社稷
   送茂朱倅(赵丈裕寿○二首)
   题曹彝甫所视二幅画
   郑献纳(云柱)(三首)
   郑正言(行五)
   李参判(正臣)
   拈大复韵(二首)
   洛昌君大夫人挽
   直玉堂夜 对。 天语从容。如家人父子。臣进曰。臣以无似。昔侍铜龙。每见 殿下。以尧舜自期。臣喜不自胜。归语父母妻子亲戚交游。及 殿下践作。庶几见尧舜之治。而前后 政教。毋论视尧舜瞠如。下与汉唐贤君较絜而有不及。臣窃慨然。 上动容曰。胄筵劝讲时儒臣之望于予者。岂止如今日乎。予学力未充。不能塞儒臣之望。良自愧也。臣曰。 殿下此一念。即尧舜之门也。 殿下视今日如一初。大奋发。以尧舜为必可做。何忧不及也。 上曰。其言好。当体念焉。前席既罢。夜过三鼓。诗以志感。时戊申暮春。下番同入 对者。李检讨显谟也。
   戊申三月。逆乱起。奉 命劳军松坡。所经过。人烟断绝。感而有吟(二首)
   劳军
   劳军归路。宿津亭。
   海恩府院君吴右相(命恒)(四首)
   李知事挽
   送林潭阳仲弓
   孝章世子挽(三首)
   陶山
   安东映湖楼。次板上韵。
   过丹阳
   归路拟访龟岛潭。亲候违和。归意甚忙。终负胜债。
   过忠州
   谢崔承旨文吉惠韵(文吉以传谕承旨。在领相江居。)
   李员外(时恒)袖示箕城古顺和卜筑韵。仍叙思归之意。求和甚切。遂次赠。
   申处士(必贞)(处士临终。朝士多荐之者。胡仲方落梅诗曰。自孤花底三更月。却怨楼头一笛风。自古才德之士。少不得展。飘零衰老。已晚矣。)
   季夏晦。拈山谷韵。与玄岩同赋。
   又拈简斋韵同赋(是日。杨牧洪大而送酒。)
   又拈放翁韵同赋
   送宋参判(成明)燕行(七首)
   贺沈奉朝贺(檀)致仕(二首)
   挽李来初(五首)
   洪佥知(尚容)
   赵都事(九鼎)
   宁陵幸行(乱后忧虞。故诸臣极谏。余亦陈疏。而 上不许。以发于梦寐为 教。)
   田家即事(五首)
   田舍。奉银台 除书。未赴。
   村舍浴佛夕
   凿方塘种莲
   大行王大妃挽章
   送冬至书状官尹学士(汇贞)之燕京
   送李加平(益炡)陪大庭密昌君冬至上使赴燕之行
   静女歌示大观
   题亡儿旧制灯篝
   夕坐闻砧有感
   寄慕轩(二首)
   送地部右侍郎洪大而以冬至副使之燕
   菊对谢崔士集
   菊戏酒
   酒对菊
   菊戏人
   人对菊
   乙卯立春门帖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 元子诞生。拜稽首志庆。(自甲寅秋。有星光耀倍常。皂隶皆能指之曰。此前星也。诞生前后数日。皆天无纤翳。)
   将访舍弟斋所。渡汉江登鸭鸥亭。
   沿江路向 靖陵
   汉江江亭
   江亭。拈岑参韵。
   江路(楮子岛有樱桃薮。每年供 御。)
   山路
   行路难(三首)
药山漫稿卷之四
 诗
   陵幸
   近别离
   除夕到坡山展墓。明发不寐。抚时志感。
   与善应,子淳,大而,士恢,元博联骑出奉恩寺。为含桃会。同赋(二首)
   归路登狎鸥亭。次大而。
   墙外有麦田。雨后斗熟。
   幽居
   谢西州曹雅仲步示江汉诗
   雨后江路
   雨后观涨
   送申校理(致谨)以书状赴燕(三首)
   次晦之见寄
   赤池歌
   山海关歌(并序)
   金都正(弘权)
   送任学士圣方以新胡主立。奉书状 命赴燕。
   送洁城使君许仲若。洁城以盍朝出。革附保宁。今始复设。洪州使君。即仲若之元方。而洁与洪邻也。
   春日有感
   对客
   春雨霏微。花心欲动。正思元博。元博书来。已定尽室下乡之计。怅然援笔以送其行。
   送舍弟以司饔奉事。往安山捉鱼所(二首)
   谢延丰使君崔士集(四首)
   病中即事
   春日病起感兴
   长日无剥啄声。只命园僮移花接木。悠然适意。仍题一律。
   病起春暮
   春序云暮。牧丹开落。歘忽无人来赏。悄坐感怀。
   白鸥歌(三首○并小序)
   金大司成(尚奎)
   浃月淫霖开霁。志喜。
   幽居
   送曹学士(命敬)出宰金化
   浇观儿墓
   送曹雅仲出宰朱溪(雅仲进士及第俱壮元。贺长乐宫成。即其登第表也。朱溪一名赤城。)
   淹病五朔。玄岩三度书问。及春一鞭驰来。叙别劳苦。联枕两宵。留约待花辰。泛舟广陵。
   菊圃有子胜冠而歾。将往岭南求螟儿。不忍行者屡闻。已决行。诗以慰之。
   自前秋伏枕。歘已暮春。病怀无聊。漫吟自遣。
   亡儿佐郎墓。设石床华表。病未能躬往蕫役。又逢冷节。感而有吟。
   李判书(真望)(二首)
   李寿长追挽(二首)
   感遇(十九首)
   沈注书(景先)(为正字早夭。有兄先亡无子女。家奉听天不迁祠。听天于余为外先。)
   夏夜独坐。题示蔡郎。
   磁器五咏。为舍弟作。舍弟时在燔所。
   李尚书(廷济)(二首○过成服未几。夫人亦逝。同日合窆。)
   晨起望南城。灯火荧然。少顷莺声四起绿阴间。暑气未布。清境可爱。
   夜坐。拈欧阳韵。(时舍弟在广陵。)
   拈明人韵
   季夏小晦新晴。拈唐人韵。
   新秋老炎不肯退舍。拈明韵。
   花郊即事(三首)
   金尚书(东弼)(三首)
   夜久独坐。雪月萦窗。树影满庭。俄而邻鸡四动。一气孔神。人世胜境。惟不寐者知之。
   咏曙灯
   偷儿夜过。家中警号。枕上有感偶占。
   至月二十四日。梅花初开。
   菊圃子爱菊不爱梅。一日与苍厓子来。赏梅题诗曰。天地孤花在。亭亭岁暮寒。余赏其警策。明朝。菊圃伻来乞小盆一枝。客有谓菊圃不解梅。不可与。余用其言。既而赋诗。为菊圃解嘲。
   余为菊老解嘲。菊老密尔无印可语。信乎其不可语梅也。献窝于菊老席上。见余诗。以一绝若小序来。勘菊老之不解。笑余之多事。遂为梅兄解纷。其风致清婉可掬。余知梅而未必知菊老。献窝知菊老而未必知梅。造物之许多设障。有如是者。遂步䪨演为三叠。以谢献窝。兼欲激怒菊圃以致师。
   药山再桃菊老。菊老偃旗息鼓。旷日无声。或曰。其自守者乎。曰。非也。是诱我也。其出。将如脱兔也。曰。然则子其秣马厉兵以待之乎。曰。毋庸。将自服志。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未几。菊老果衔枚大出。若劫寨者。药山方与客燕语。殆所谓雨射营中。中酒樽者。药山谈笑不动。师既退。药山笑曰。菊老将自来矣。向也菊老从隙中窥一小枝。故吾命执蟊弧者。先撤其藩蔀。即所谓梅不在灞桥边。梅不在孤山里者是已。于是乎菊老始望见广莫野。知有千树万楂。较向者管中之豹。亦大矣。然但知其千树万楂。而不知千树万楂之为一本。以其孤城为之蔀也。孤城不日拔。则其蔀也亦不久矣。噫。盗憎主人。窃我之粗而角我之精。信其枝叶而欲攻其本根。多见其不自量。而适足为往遗之禽也。然余不以一矢相加遗者。欲不战以诎人也。遂磨墨楯鼻以檄菊老。
   丁巳腊月十六日立春
   高堂春帖
   大门春帖
   奉谢芹谷步示放翁岁暮韵(二首)
   丁巳除夕(二首)
   初拟趁除夕褫鞶。以军衔进参正朝 起居。病单为喉司所阻搪。拘于实职。不得冒出点班。瞻望 云天。聊写感怀。
   阅松云大师遗稿。步轴中赵后溪韵。
   与蔡敬彦留骊湖泛舟之约。病不能践。一日风雨作恶。梨花满庭。惆怅有吟。
   锦平都尉朴公(弼成)抵书曰。某顷蒙 不世之殊典。赐法乐宴需。以娱暮景。又 赐宸章以侈之。老臣不胜惶陨。席上有诗。以寓颂祝之忱。仍要在座诸公属和。如吾执事虽未蒙辱临。以某忝在世好之末。亦必不恝然。玆送薄笺。幸毋吝金玉之音云云。 宁陵六驸马。惟朴公在焉。 五朝一老。年迫九帙。甚可贵重。 圣上敦亲优老之恩。出寻常万万。有足以感动群聆。玆步原韵。庸谢勤意。
   浴佛俗节。携诸君上山观灯。
   曹彝甫以其从氏请送三幅画求题。各题小绝。
   申校理(致谨)
   洪进士(明彦)(五首)
   授儿光武纪。咏严光。
   楚怀王孙心牧羊。刘盆子牧牛。一日为人所拉去。岂有奇才远略。儿子读至盆子啮弃符。失笑不已。遂题一绝示之。
药山漫稿卷之五
 海东乐府
   太伯檀
   黄河歌
   圣母祠
   林中鸡
   忧息曲
   黄昌舞
   斩马巷
   王毋去
   阳山歌
   破镜合
   朝蜀槎
   玄鹤琴
   万波息笛
   月明巷
   上书庄
   鲍石亭
   钓龙台
   落花岩
   朝天石
   城上拜
   萨水捷
   绝影马
   昌瑾镜
   圣帝带
   文曲星
   百死歌
   女戴笠
   杜门洞
药山漫稿卷之六
 教书
   教平安道观察使权以镇书(代人作)
 疏
   辞右副承旨疏
   岭南按覈使回论事疏(己酉三月)
   被诸臣 筵诋疏斥后对疏
   被诸臣 筵诋疏斥后对疏[再疏]
   辞承旨疏
   辞承旨。论朋党勉 圣学疏。
   辞刑曹参议疏(己酉)
   先诬伸辨疏
   辞右承旨。请寝骊州 陵幸疏。(庚戌二月)
药山漫稿卷之七
 疏
   辞左副承旨陈戒疏(庚戌四月)
   阕服后辞免加资疏
   辞汉城府右尹。陈所怀疏。
   被大臣 筵斥后辞疏
   对吴瑗兼论良役疏
   对吴瑗疏
   辞刑曹参判疏
   辞左尹疏
药山漫稿卷之八
 疏
   辞礼曹参判疏
   辞弘文馆提学疏
   辞大司谏。附所怀疏。
   辞都承旨疏
   辞都承旨疏[再疏]
   辞兵曹参判疏(未及彻而又移都承旨)
   辞都承旨疏
   辞户曹参判疏
药山漫稿卷之九
 书筵讲义
   [书筵讲义]
药山漫稿卷之十
 杂著
   玉堂故事
   变乱时记事
   广谕时记事
   召对记事
药山漫稿卷之十一
 杂著○辨
   程叔子废嫡孙立己子辨
 杂著○训诫
   训子
   诫学者
   诫为人子者
   诫为人臣者
   诫仕宦者
   诫当事者
 杂著○指
   文指
   诗指
   赋指
   钱币问答
   策题
 杂著○奏
   拟唐陆贽请许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奏(月课作)
药山漫稿卷之十二
 杂著
   经说
药山漫稿卷之十三
 杂著
   史评[上]
药山漫稿卷之十四
 杂著
   史评[下]
药山漫稿卷之十五
 序
   己卯录后序
   金童子重镇壹行录序
   剡溪遗稿序
   昭代风谣序
   磻溪随录序
   吴南图长子冠序
   燕超斋集序
   游斋集序
   六寓堂集序
   送庆尚监司赵稚晦(显命)
   送南幼能(泰良)赴燕序
   送朴成甫(文秀)赴燕序
   贺李相国(台佐)致仕序
   栎亭遗稿序
   姜必诗字敦孝序
   千佛名经序
   玄溪遗稿序
   皇华集序
   雪壑謏闻序
药山漫稿卷之十六
 记
   清风楼记
   无心斋记
   萍轩记
   得闲亭记
   竹阴堂记
   三祐堂记
   石灯记
   家藏书画记
   松楸图记
 跋
   桃源图跋
   燕槎录跋
   昭代风谣补跋
   白下书轴跋
   摭史俚唱跋
   洪秀士遗稿跋
   题李医历试漫笔
 笺
   代灵原君谢 赐银杯笺
   正朝百官笺
 赞
   郭有道赞
   陆宣公赞
   范文正公赞
   钱宣靖公赞
 铭
   砚滴铭
   砚匣铭
药山漫稿卷之十七
 上梁文
   永川沧洲书院上梁文
   处士 赠议政府左赞成许公(础)祠堂上梁文
   白云楼上梁文
 祝文
   济州乡校 文宣王位板逢变慰安祭祝文
   新造位板奉安祭祝文
   祈雨祭文
 致祭文
   文康公朴(绍)书院 赐额致祭文
   洪判书(万朝)致祭文
   沈承旨(仲良)致祭文
   权参判(瑍)致祭文
   权判书(以镇)致祭文(代人作)
   李参判(仁复)致祭文(代人作)
 祭文
   江原道观察使进香 敬纯王大妃文
   祭从子大谦文
   祭子大观文
   遣奠祭文
   祭恩窝先生文
   祭权司谏(頀)
   祭李参判(仁复)
   祭安从兄(载岳)
   祭李注书(元焕)
   祭许兄(煜)
药山漫稿卷之十八
 碑铭
   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副总管李公神道碑铭
   赠显禄大夫光平君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行明义大夫光平君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神道碑铭
 墓志
   高祖辅国崇禄大夫行判中枢府事兼礼曹判书判义禁府事知 经筵春秋馆事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五卫都总府都总管 世子左宾客府君墓志铭
   先妣淑夫人安氏墓志
   亡子玄溪子大观墓志铭(属菊圃为铭。未几菊圃哭子。恐其悲悼不暇及。遂自为之。而菊圃铭果至。遂用菊铭。亦存斯文。使后人知其平日所存如此云。)
   从子大谦墓志铭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春秋馆弘文馆艺文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权公墓志铭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行通政大夫守全罗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洪公墓志铭(并序)
   水部员外郎朴公墓志铭
   礼谷郭公墓志铭
药山漫稿卷之十九
 墓志
   嘉善大夫行成均馆大司成权公墓志铭
   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副总管朴公墓志铭
   昭德大夫灵原君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墓志铭
   梅庵金公墓志铭
   李进士墓志铭
   知分堂郭公墓志铭
 墓碣
   赠资宪大夫兵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行嘉善大夫工曹参判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谥贞武公潜窝崔公墓碣铭
   资宪大夫户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同知经筵五卫都总府都总管权公墓碣铭
   通德郎金公墓碣铭
   赠嘉善大夫汉城府左尹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行折冲将军佥知中枢府事李公墓碣铭
   嘉善大夫济昌君慎公墓碣铭
   梅轩郭公墓碣铭
   赠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行通训大夫弘文馆应教溪西成公墓碣铭
药山漫稿卷之二十
 谥状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益昌君慎公谥状
   资宪大夫议政府左参赞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李公谥状
 行状
   先考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行通政大夫敦宁府都正府君行状
   先妣淑夫人行状
   亡子行状
   亡妹小娘子行状
药山漫稿跋
 跋
   药山漫稿跋[曹兢燮]
   药山漫稿跋[吴炳序]
药山漫稿刊记
 刊记
   [药山漫稿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