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x 页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记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6H 页
顺兴乡校移建记
天则理也。圣则天也。圣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矣。然古昔先王。建学设教。不以祀天而祀圣人。自汉氏以来。又不以祀前圣而专以祀孔氏夫子者。其又何也。盖原理之所自出于天。而所谓仁义礼智之性。父子君臣长幼夫妇朋友之伦。何莫非天命之理。而惟圣人为能体而全之而已矣。圣人不能加毫末于天。人见圣人之行而不知其由于天也。何以言之。天无体而圣有心。天不言而圣有训。圣人之心则天之心也。圣人之训则天之训也。六经之文。圣人作之而非圣人作之也。文之发于理者自如是。而圣人能替而修之而已矣。是故。理在阴阳而圣人作易。理在政事而圣人作书。理在性情而圣人作诗。理在节文而圣人作礼。理在和乐而圣人作乐。理在褒贬而圣人作春秋。六经作而天理著矣。然非圣人私智之所自凿而为之也。天之理自如是也。昔者三皇建极。五帝执中。三王致一。夫子出于衰周之季。亦惟遵前圣之道。祖述宪章而已矣。既不以祀天。又不以祀前圣。而专以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6L 页
祀孔氏夫子者。其又何也。虽然。请尝试论之。盖天之与圣人。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是故。圣王之祀天也。致日而祭之。以天之为体。大而无外。广而无方。祀之不可以遍也。因其气之著者而祭之日。日固气之著者也。理之为物。虚而无形。微而难见。祀之不可以名也。圣王因其气之著者而祭之圣人。圣人固理之著者也。是故。气之著者。莫过于日。理之著者。莫过乎圣人。圣人因其气之著者而祭乎日。因其理之著者而祭乎圣人。以气而言乎天。则气之著者日也。以理而言乎天。则理之著者圣人也。祀乎日。所以祀其气也。祀乎圣人。所以祀其理也。呜呼。三皇寞矣。五帝逖矣。三王徂矣。执中致一之道。不复见于世。而五伯功利之说作。而人心溺矣。天理熄矣。夫子以天纵之将圣。生于其时。极天人之蕴。发性命之原。明先王仁义之道。辟五伯功利之私。以诏天下后世。微夫子。皇不皇帝不帝王不王。天不天地不地。而五伯功利之私。终无以辟之。何以言之。六经者。固先王参天地赞化育而开物成务之道也。易肇于三皇之始。书作于五帝之盛。诗兴于三王之隆。而春秋之书。起于五伯僭乱之极。然自天子失官。编秩散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7H 页
书出。而六经乱。天理隐矣。夫子赞周易删诗书。修春秋定礼乐。为百王不易之大法。于是上自三皇五帝。爰及三王之道。粲然复明于世。如大明中天。而五伯功利之说。亦不能容其私于其间。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来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贤于尧舜者。非夫子而孰当之哉。昔者先王祭其祖考。而不及于传闻玄远之世者。盖以玄远而祀之。不可以遍也。祖考亲而近者也。今祀夫子于学。而不以祀乎三王。不以祀乎五帝。不以祀乎三皇。亦不以祀乎天者。其义亦犹是也。夫子固亲而近者也。是故薄海内外蛮夷戎狄之俗。莫不尊祀夫子。俎豆而尸祝之。顺兴之复夫子庙。在于府治东谷中。诸生忧其地下湿。累请于府。择爽垲之地而改作之。不之果焉。知府平山申君宗夏既视事。循诸生意。请于道臣。道臣闻于 朝。治地于府南竹溪上石桥里。既成。率诸生行舍菜之礼。属再恒以记其事。再恒谓夫子之德。与天同大。而其道在六经。其微言在鲁论。惟在后人讲究体行。孳孳不倦而已矣。然得其门而入者盖寡矣。尝闻之。夫子于易之乾卦。言圣人之学。坤卦言贤人之学。以四勿之旨。告颜氏矣。以一贯之道。告曾氏矣。今诸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7L 页
生穷博约之道。尽忠恕之旨。使异端邪僻之行。不敢干于其间。则其于希圣希天之道几矣。况玆邦又文成公旧乡耶。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晋山姜再恒记。
武学堂重建记
怀仁县之有武学堂。不知其作于何时。而瓦腐水溜。栋挠梁坏。将士惧将压焉。岁二月。伐材于龙首。使县将尹聘莘率其属而役之。三月堂成。再恒谂于众曰。士之迪果毅。惟忠孝之道为先。于古有之。好战则亡。忘战则危。我 国家自丙丁之后。未尝一日忘战。恬于久安。殆将至于忘战。逮至戊申之变。幺么仅同鼎鱼。而郡邑崩溃。未有一人向贼发一矢者。其于忠孝之道。不啻蔑矣。而抑亦忘战之致然尔。惟玆蕞尔之邑。一卒之众。固不足以折冲御侮。以急君亲之危。而莒与即墨。犹能复全齐之业。则修戈矛念同仇。效死勿去。固其道也。今余与尔有众。值升平之运。遭文明之治。而犹复惓惓于斯役者。盖忠孝本自一致。文武元非二道。而又有感于忘战之戒。略伸其义。此作堂之意也。夫子勖哉。
道渊书院讲堂重修记
维二十又二年。道渊书院讲堂圮。其七月作。八月成。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8H 页
院在安东府之春阳县北一里。北阻太白。东南跨江。地偏土瘠。居民鲜少。而高丽时有门下平章事匡定公金怡。吏部尚书金仁轨。实为县人。厥后衣冠流移。人士罕居。挽近以来。西南寓公稍稍而至。至今号为儒士乡。我 肃陵甲辰之岁。始起学舍于县西山谷中。号曰愚谷书堂。为生徒肄业之所。 明陵甲戌之岁。营于县北。移学舍旧材。即古览华寺遗址。创书院。命曰道渊书院。祀文穆公寒冈郑先生。盖先生 以穆陵丁未之岁。为安东府云。再恒谂于诸生曰。夫建院而必祀其贤者何也。天生万类。惟人为贵。禀五行之秀。具五常之德。原初浑然至善。与天无间。而物欲外诱。智思内蔽。所谓善者或流于不善。而展转反覆。遂至于灭天理而丧本真矣。有圣人者作于其间。为之继天明而立人极。以诏天下后世。贤者法之。求以至乎圣。学者慕之。求以至乎贤。慕贤所以法圣也。法圣所以继天明立人极。以复其原初浑然至善之全体。而去夫物欲外诱之私也。夫人生厥初玄远。而高曾之事。又杳而难知。欲问高曾之事。当问诸其宗父而知之。宗父为能道高曾之事。而高曾知厥初也。天道幽远。而圣人之道。又大而难见。欲知圣人之道。当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8L 页
于贤者而求之。贤者为能知圣人之道。而圣人知天道也。先生尝事退陶而得其传者也。退陶学晦庵者也。晦庵又学孔孟者也。仍先生以求退陶。由退陶以及晦庵。以至孔孟。是犹问宗父以求高曾之事。而由高曾以及厥初也。先生尝为安东府。安东之人。亦逮而亲炙之矣。建院立祠。所以尊先生也。尊先生。所以尚其贤也。尚其贤。所以学先生也。学先生。所以溯退陶晦庵之源流。以及乎孔孟之正派也。然建院以来。今五十有馀年矣。士趋犹未醇。甚或不逮于其初。未建院之前。犹朴而近质也。今修之矣。修之而又不加勉焉。虽修奚益哉。慕贤以诚不以貌。以实不以文。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晦庵尝以是举似学者。退陶推明其说。以为话头。先生又以退陶之意。拳拳为学者言之。于院规诸帖。可见矣。诸君既尊先生之道。庙享而尸祝之矣。盍亦以是策励奋发。以无负于先生之教之意也。地无广偏。人无古今。安知今之不及于古。而若道德学问之具。古无而今始有也。诸君诚能深探力践。以跻高明广大之域。复其浑然至善之全体。则圣贤之道。将不在他。而先生之教。益光明矣。唯在诸君勉之而已矣。是役也。晋山姜公再淑,礼川任君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9H 页
晙,完山李君栖实。监董其事。姜公即吾家长公也。丙寅秋八月二十又五日。晋山姜再恒记。
溟州七事堂记
古者先王设官分职。体国经野。建邦五等。与之共天位而治天职也。自秦废封建而置州县州牧县令。遂为亲民之官。受民社之寄。有讼狱贡赋之政焉。其官虽卑。其任则至重也。谚曰。官无卑。职为难。今夫千户之邑。百室之聚。匹夫匹妇。各得其所。无叹息愁恨之声者。非仁贤之化。神明之德。其孰能与于此哉。今之州县。固古之诸侯也。若夫周之三物。汉之六事。唐之十二典。所以纠万民而制治道也。我 国家承百王之弊。遵成周之制。采汉唐之故。设为七事之课。以考察州县之能否。州牧县令初承批。诣承政院。朝服端笏。北面稽首再拜。而退诣承宣。承宣为平坐不为礼。曰七事。州牧县令。搢笏俯伏对惟谨。不能者斥之。其严且慎如是。 上即位之元年。 上以知管城守金公■(亻政)廉平。勤于民事。使使奖谕。赐帛加官。知溟州府。溟实汉沧海郡之地也。海山之胜。甲于关东。地广民众。物产礼饶。城郭宫室。号称壮丽。而俗幸富乐。声妓射猎宴游之具。无不毕备。文章耆旧。彬彬辈出。民知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19L 页
礼让。而号为易治。然丧乱以来。官守失职。岁数不登。民人散亡。物产凋耗。官馆不饬。城墉不修。昔之歌管弦诵之地。鞠为茂草。而风俗日益偷矣。公既至。抚览山河。周视宫馆。考阅民情。喟然而叹曰。呜呼。昔者■(亻政)受管城之任也。亲承七事之目于下执事。■(亻政)余敢不蚤夜奉而周旋乎。况申谕丁宁之音在耳。■(亻政)余安敢失坠。以对扬天之丕显休命乎。乃属其耆老。问其疾苦。首除鱼盐之税半。定贡蔘法。减田租免逋欠。除不急之需。代输役钱前后十馀万。劝农兴学。养老存孤。旌孝表义。惩奸禁暴。慎刑狱修武备充军额。为教条劝民孝弟忠信。晓谕坊谷。使咸知之。三年。流亡渐复。户口滋息。乃修馆院驿舍仓廪十二所。葺城垣楼橹。开渠引江水入城。凿陂塘二所。备火患。筑堤七百丈。捍江水。其秋水大至。民不流死。州旧有视事厅庳湫隘陋。公撤梅竹轩。以其材为水阁。廓其址。为屋十六间。为视事厅。命其轩曰察眉。堂曰七事。轩言情也。堂言事也。其上刻七事之目暨陛辞时别谕之语。朝夕对越。顾諟其明命焉。作曲廊长廊。厨房厩库门闼毕备。又作谯楼三间。为屋凡四十二间。轩豁壮丽。改人观听焉。 上又使使奖谕。赐厩马一匹。于是州之耆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0H 页
老文武吏士。侈 上赐而乐公化。咸愿刻诸金石。传示无穷。再恒谓公承朝廷德意。宣布其化。使一方之民。不失其所。而又能修举废坠。作堂于此。命以七事之目。而朝夕观省。以自警诫焉。呜呼。公之政。既尽七事也。循事考言。可谓不愧名言矣。然公之功德。在民耳目。其声绩。有前后 圣教贲若华衮。再恒何敢赘一辞于其间哉。然程子以为古者诸侯之国。各有史记。自秦罢侯置守。史亦从而废。使郡县之政。不幸而无传。今之记载。亦史之遗也。是则可记也。三年丁未十月四日。晋阳姜再恒记。
涵月堂记
唐城子作堂于曹溪之上。既成。晋阳子过而宿焉。于时阴云四起。白日冥晦。大雨骤至。南北鸿洞。咫尺不辨。已而长风捲地。纤云扫迹。明月入户。虚室生白。晋阳子开户而坐。仰观天宇。喟然而叹曰。吾今而后。知克己之说也。唐城子曰。何谓也。晋阳子曰。夫天之苍苍。非正色耶。日月相代而丽乎昼夜。星辰错落而顺乎四时。罔有纤翳干于其间。而天宇空碧。及乎濯鱼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须臾而天地为之闭塞。而日月星辰。失其光明矣。至其天怒震荡。噫气击薄。氛翳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0L 页
清凉而泰宇寥廓矣。今夫人受天地之中。具五常之德。原初浑然至善。而一有形气之私。杂乎其间。而或不能察焉。则人欲肆而天理灭矣。惟君子深察其几而明辨之。使理义之公常胜。而欲利之私不行焉。然后天地之中可立。而五常之德浑然。复其原初之至善矣。呜呼。天之高明。而一为氛翳所袭。则犹为闭塞而不能全其全体之虚明矣。而况于人心之有欲乎。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天理之公也。己者人欲之私也。未有天理明而人欲行者。亦未有人欲肆而天理明者。夫天之清。其性善之谓也。云其人欲之谓也。风其克己之谓也。天之开而月之出。其复礼之谓也。云必开而后。天象可见。己必克而后。天理可明。昔胡季随勿斋诗。有云溃窗涵月之句。张南轩以为说得克复意味。吾请以此夜之景证之。然天无心而人心有欲。欲之去。非勇则不能也。犹天之不风。则不能以辟氛翳矣。然勇非明理则馁矣。是故。圣人系风雷之象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孟子论浩然之气曰。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此皆克己之方而明理之事也。亦与精一执中之语相表里。学者其可不尽心乎。唐城子曰善哉。请以是为此堂之谥。以当座右之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1H 页
戒。晋阳子曰诺。遂题其壁曰涵月堂。因书其语。为之记云尔。
乐天堂重修后记
始金君士章。既修其曾祖嘉义公(漤)所营乐天堂。请余记之。余记之矣。既士章殁。其子德鍊。与其从兄致鍊。复修其不尽修者而又加饰焉。复请余记之。余复记之。
记曰。乐天乃公之先祖命其堂之义也。其始公之营此堂也。安知其曾孙之修哉。士章之修此堂也。又安知其子若侄之又加饰焉者哉。盖物之废兴天也。而人事与有副焉。夫以公之忠信好义轻财喜施之德。足以垂裕后昆。传之悠远而不懈者矣。是以士章之质直。德鍊之开悟。俱能谨守成业。历数十百年而无所失坠。是岂无自而然哉。堂构之美。不专在于修其堂宇。饰其阶庭。而有文行忠信之德。足以无忝祖考者。为兢兢矣。今堂既修矣。使德鍊辈。升其堂入其室。僾然思其容声。忾然想其志意。怵焉反顾其心曰。斯堂也吾先祖之所作也。吾父修之。吾亦修之。修之是也。斯堂也吾先祖手泽之所存也。亦吾祖吾父世世手泽之所存也。吾敬之敬之是也。然吾身体发肤。吾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1L 页
先祖之所遗也。吾不修吾身而修其堂。其于堂搆之道外矣。吾不敬吾身而敬其室。其于继述之义末矣。俛焉日有孜孜。敬修其身而无怠焉。则岂不有光于祖考创垂之始者哉。若其经始之难。修葺之勤。前记备矣。玆不复述焉。
毅轩记
仁者人心之全德也。其体甚大。而圣人唯以强毅木讷为近之。圣门学者自颜渊冉雍以下。其求仁用力之方。可谓至矣。若求之艺。由之果。雍之宽弘简重。而圣人犹未尝以仁道许之。其闻一贯之旨。而得圣门之统。开百世斯文之传者。惟质鲁之参也而已。则仁道之难。有如是夫。然尝考其平日为学用力之方。则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任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临大节不可夺。为六尺百里之寄。以仁义当晋楚之富贵而不以为歉。卒至于启手足。得正而毙。而无所求焉者。匪有弘毅而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者。不可能也。其旨盖出于夫子强毅木讷近仁之训。而观于子思孟子之传。则其气象。盖亦有所自矣。惟圣人道全德备。无可无不可。而自大贤以下。必先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2H 页
所执守而后。方有所据依。而吾道之托。亦赖而不坠。甚矣。毅之近于仁也。吾友一善李君圣望。命其轩曰毅。求余一言为记。余谓仁道至大。圣望苟能体夫子强毅木讷近仁之训。深究乎曾子弘毅任重道远之旨。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以临大节不可夺。为立身之要。轻高爵薄厚富。至死而不变焉。则岂不毅然大丈夫哉。圣望勉之。
舟庵记
国中之大水五。而汉其一也。夫舟楫之利。所以济其不通。今夫大浸稽天。而人不病涉者。以其有舟楫之利也。吾友青松沈汝辉。筑室于丹丘之下。命曰舟庵。庵去汉水不十步焉。夫天下之至险。莫过于水。而圣人取坎下巽上之象。制为舟楫。以济不通而利天下。其制穷通变之道至矣哉。丹丘据汉水之上流。受东南之委输。舟楫之往来者。日以百千计。而京师百万之众。衣食之资。无不仰给焉。其利博矣。汝辉身居汉水之上。慨然有济物之心而不能摅。姑托其怀于舟耶。夫舟动而行乎水者也。其止泊无定处焉。汝辉固国之世家也。数世以来。流离四方而不得自归。复托其意于舟耶。汝辉曰。皆非也。余则以为生无足恃。而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2L 页
室庐无足安也。余以是为浮宅焉。余曰。人者天地之逆旅也。室庐者天地之传舍也。以天地之逆旅。而居天地之传舍。役役乎荣名之道。逐逐乎利欲之场。没没而不自觉悟。岂不哀哉。夫舟水焉者也。室庐陆焉者也。陆焉者静而安。水焉者动而危。危者就其安者也。安者即其危者也。庵耶舟耶。人必有知其说者。汝辉曰善。作舟庵记。
四松记
昔在丁丑年间。先君自柳川移家于星岑。岑即我王考避兵之地也。略有泉石池台之胜。林薮之美。其后家徙柳川而地遂虚焉。泉塞石泐。池堙台废。其林薮亦为野人所剪。濯濯无一木。先君使修井扫石。凿池筑台。植桑果种松柏。以复旧观焉。吾兄弟又各树一松于台上。其东偏台上一松。伯氏所树。其西偏台侧稍东岩隙一松。仲氏所树。其西台下北隅岩隙一松。吾所树也。其西边岩间一松。季所树也。其后十馀年。仲氏不禄。又十馀年。先君又即世。其后余奔走东西七八年而归。松长且老矣。龙鳞烂然。苍髯松。苔纹蚀而女萝施焉。其东边一松。枝柯虬屈。不中绳墨。而有山野偃蹇之态。北边岩隙一松。挺然孤直。日与风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3H 页
雨相接。而不能震撼。有不可犯之色。西边岩间一松。截然高大。有干云之气。而主人不得见矣。嗟夫。自吾兄弟种松以来。中间仅四十又馀年矣。松已合抱。而吾兄弟亦苍颜白发。非复往时少壮之气。而风树之感。鸰原之情。不能已已。然则松之自生自老。无欣戚于其间者。有胜于人之有情耶。抑有情者天耶。无情者天耶。遂感而为之记。
鸡龙山记
鸡龙山之巅曰黄华。其山自开泰西走北坼。东盘南踞。而水自黄华南。东流为龙渊。过万松西北。至于新滩。入于锦江。昔我 太祖康献大王既受命。尝议定鼎于此。溪边石筑暨经营宫室之址。础石犹有存焉。然此山据南北冲要之地。地势偏而漕运未广。岂如汉山背临津向汉水。处得地中。而四方贡献道里均而委输便也。此殆天启 圣衷。为子孙万世不拔之基也欤。黄华之西曰金仙台。台北众峰镞立。石皆白色。故曰雪峰。峰之东曰五松台。高丽僧懒翁所种云。峰之西曰四连。连天而五松最胜。佛寺则曰马鸣,归命,上院,北狮子,上草庵,军藏新院,东鹤,押寺。有僧将灵圭铁衣兜䥐。而东鹤最幽。洞之为凤林。山之为九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3L 页
峰。皆可观。而登金台望白马江。萦纡隐现过扶馀。西入于海。而海中田横岛。因可指点云。
俗离山记
俗离山之巅曰文庄。文庄之顶石堆十丈。文庄之南天王亦石堆。文庄之东三四峰亦石堆。文庄之西四五峰亦石堆。自东入者。自法住从虎岩蟾岩。过福泉历中狮子。抵文庄。自西入者。自法住从外石门内石门。历大岩抵文庄。东入者出石门。西入者出虎岩。而法住为总会。文庄之东出者。北为赤裳。又西南为鸡龙。西出者。为九龙。又西北为汉南诸山。法住之西曰水晶。水晶之顶石平如砥。北望文庄诸峰若掌焉。甲子夏四月丁巳。余自沃川入山。宿法住。己未。从虎岩登文庄。还自石门。坐水晶望焉。庚申下山。
石假山记
仁山东溪。多怪石。阿类取数块为山焉。高不满尺。大不满寻。余谓类曰山乎。曰山也。曰何以谓之山。曰以其体之相似也。余曰。草木生之乎。曰否。曰禽兽居之乎。曰否。曰货财殖焉乎。曰否。曰然则非山也。曰假也。曰昔杨雄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王通作元经中说以拟书论。朱子比之于吴楚僭王。假之不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4H 页
能乱其真如此。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汝则篑之覆矣。何论乎九仞。作石假山记。
自然台记
自然台在洛水之西若木之北杜溪之上。吾友光山金天应居之。天应世家宣城之乌川。至天应始徙于玉山之若木。若木之山。自杜峦逦迤而东。崖穷陇绝而为台。有自然之势。故名自然云。余始来于京师。与天应遇于泮宫之西。天应未尝不言台之胜也。且曰吾之离乡土而寓居于玆土也。非择而取之也。自然而然也。台之成。非勤乎版筑之劳。而自然天成。适与吾居狎而为吾之有。是亦自然而然也。溪流环抱。𤨿鸣琳琅。岩壑深窈。林木葱茜。近则台之为霜降。岩之为龙为龟。罗列于左右。远则城之为天生。山之为金乌鹤峰。相与出没于烟涛渺霭之中。为吾台之胜观者。是亦自然而然也。南邻北巷。屣履相遌。脱略形骸。率尔休畅。不待卜邻而无非素心之人。则是亦自然而然也。呜呼。天地自然而成。万物自然而生。吾与万物。自然相值。而放乎天地之间。寿吾自然也。夭吾自然也。富贵吾自然也。贫贱吾自然也。吾将顺吾自然。而与吾自然者为徒。故名吾台曰自然。子其为我记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4L 页
之。余谓自然之道大矣。然无将无迎。而顺受其正者。圣人之自然也。惟清惟寞。寂灭虚无者。老子释氏之所谓自然也。非圣人之自然也。子能察乎二者之间。夭寿不贰。修身而俟之。则于自然乎几矣。
图经台记
七年春三月。余自真珠馆。溯五十川。至图经。川上有台。台上松槚。台下白沙如雪。清流映带。水边人家。皆在松竹林中。挟岸桃花盛开。梨白柳绿。鱼跃鸥集。甚乐也。其年秋。余复至台下。风高霜飞。水清木落。归雁哀鸣。人家竹树中。唯有数丛黄花而已。余喟然叹曰。人世少壮几时。老大伤悲。天地之化。曾不能以一瞬。以况于人乎。作图经台记。
画记
昔余之寓汉师也。李友致卿遗画一厨。且谓曰。西洋国人丹青也。余携而归。挂诸壁上而观之。其题曰富贵尊荣图。其面画宫室甚壮丽。题曰圆清。画宫娥貂珰旗帜。舆马舟航。花卉之属甚都。余喟然叹曰。此天子之居也。天子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挟雷霆之威。恃万匀之重。何求不得。何欲不遂。而先王不敢以位为安。以富为荣。警戒无虞。不敢怠荒。是故。尧舜土阶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5H 页
等。茅茨不剪。大禹卑宫室而有峻宇雕墙之训。成汤文武修明堂营祗宫。建辟雍立灵台。而不为游观之好。用能保有天下。庆流子孙。延历数百千载而不殆。乃后王不若于德。擅天子之贵。专四海之富。骄淫矜誇。肆于民上。而天下始叛。桀为琼宫。纣为瑶台。晋为虒祈。楚为章华。秦为阿房。汉为柏梁建章。陈为临春结绮。隋为仁寿。唐为九成华清。度皆千门万户。而不能传之数世。忽焉而亡。其故何也。天生民而立之君。以一人而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盖有甚乐于己者。必有甚不乐于人。故曰乐不可极。欲不可穷。民力不可以竭也。是故。汉文帝惜露台百金之财。国以殷盛。宋徽宗纳礼亨豫大之说。为艮岳花石之网。而遂丧天下。可不戒哉。今是图也。不知何代所作。而极繁华富贵之象。而无肃雍穆清之气。岂好事者。故为传之绘事。以寓讥讽之意耶。抑蛮夷之人。无所识知。创见巨丽。张皇耳目。以为誇示之端耶。易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几矣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跋
  
追远录后集跋
再恒既修世牒。为家乘二卷。为追远录前集。又采家状国乘金石所刻。知旧诗章挽歌祭文及世稿。又益之以先茔守护事状及拜官月日及黄榜所记。汇为附录二卷。为追远录后集。吾家典故。至此略备。然其佚者。又何可胜既。后之人。苟能仍此博求。以补其阙遗。则岂不为尤幸者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5L 页
六代祖考参判公遗墨跋
 仙阁岧峣插古城。客来登眺动愁情。十分归思云边尽。万丈虹光醉里成。大野雄风吹海立。千重巨浪殷雷行。夜深歌吹喧喧地。人在瑶台倚月明。
 东来物色入新年。乡思悠悠寄海天。两部笙歌供夜醉。双清雪月到梅边。窗中几席迎红旭。楼上帘旌拂紫烟。物外真游如可得。欲寻蓬岛觅神仙。
右七言近体二章十六句。即我先祖参判公所作而书者也。公善为诗。书法擅一代。 中宗大王尝摘香山九老及洛中耆英绘为屏幛。令申公用溉跋之。而命公写诸老名爵诗文及跋语。弘文馆上明道箴。 上又命公写及进。 上嘉赏不已。公尝朝京师时。皇明世宗皇帝新即位。将视学。公投章礼部。请观盛礼。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6H 页
礼部郎见公词理书迹。叹其兼美。令别写一本。以供私玩。尚书亦加叹服。特具奏。敕许随文官四品之列。前所未有也。先祖文章笔法。为 圣朝所鉴赏如是。为上国所推服如是。而今其传者无多。可胜叹哉。而此二诗者。公按关东时。登陟州竹西楼作者也。伯氏尝于利川宗人姜益九氏处得之云。其祖宗悦与松江郑相国善。相国按关东时。印一本。且为四䪨诗一章寄来。余幼时。尝摹以刻之。即以其板归之。今之去先祖甲子。已数三周矣。本州所悬板本。今不可见矣。而独此尚无恙。岂非幸欤。奉玩以来。自不禁感怆之思。即印而藏之家塾。且记其颠末如右云尔。
高祖考承旨公丌铭跋
 结绳罢书契作。于尊阁木其质。平其面不偏不倚。扶吾道之正脉者乎。四其足确乎不拔。示吾儒之表的者乎。形不满数尺之内。而所载者即百王相传之心法。藏不过一室之内。而所寓者即万古当行之至理。不曰在玆乎。斯文赖尔而不坠。不亦任重乎。吾道赖尔而为寿。尔之未形也。道在于天。尔之既形也。道在于是。丌兮丌兮。吾然后知尔之为贵。尊乎尔所以尊其道。学莫便乎近乎尔。就之左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6L 页
右兮逢原。岂以物视。考于斯兮质于是。不汝遐弃。丌兮丌兮。安得使尔建天地而不朽也哉。
右丌铭一篇。即我高祖考 赠都承旨府君所作。而我曾祖考都事府君所书者也。我高祖考以德行文章。名重一时。其所著述。宜不止此。而兵火之馀。散亡殆尽。而此篇者。曾祖考避兵南中。尝手书而刻在丌面者也。时曾祖考年已七十馀云。传闻长老言曰。我高祖与栗谷先生论学书。说道理极分明。后生辈多传诵云。而今亦不可得见。可胜叹哉。岁辛丑春。伯氏印得一本赠余。余敬受而奉玩之。二世手泽。宛然在目。感怆之馀。谨识其事如右。昔召南之人。于甘棠。尚戒勿剪。况我二祖之手泽。其敢不敬止哉。
题箕田图后
平壤箕子之墟也。有井田之址。历代相传以为箕子之遗制。禁之不令坏。至今阡陌犹井井焉。韩久庵百谦氏为图画其制。且作说以传于世。金荷潭时让不之信。引孟子以證之。而末乃曰后世好事者之所为。非箕子之所为。此说似矣而犹未也。箕子之后。历卫满四郡二府三国高丽上下数千百载之间。贸贸焉夷矣。焉有好事者能考先王之制而区区为此也。况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7H 页
此非商制。乃周制也。箕子殷人也。明夷居东。自用殷制。而不用时王之道。如唐人之用戎索也。殷人七十而助。此与孟子合。而若朱子说。则揣摹为之。而与此自不合矣。当时何人敢为朱子未考之殷制。纵横布列于浿水之傍夷貊之乡。如武侯八阵之留迹于鱼腹江岸之上而不转石也。孔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若剡子之叙官。西戎之鞶鉴皆是也。日本有竹书古文诗书。相传谓徐韨所携来。至今传守无恙。欧阳公之言不诬云。徐韨之竹简尚在。则箕子之井田之有遗址。无足怪者。恨不以此图就正于朱子。以證孟子。且恨不生于其时。受一廛而为之氓也。
启蒙图跋
余少学易启蒙。苦其难通。朴丈昌锦氏以此图示余。实学易启蒙者之指南也。此图虽出于赵公。而金慕思两先生。实传授之。经陶山先生手。而寒冈先生又表章之。其尽善美而可传必矣。辛丑夏。朴丈胤履,文士容甫追厥先志。卒遂归余。余乃补其破缺而妆之。藏于家塾。时出而玩之。宛然伏羲之面目也。可不敬哉。
题完山李氏家藏唐诗解后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7L 页
右唐诗解十六册。完山李仁涵游哉氏之家塾藏也。游哉氏云。其祖护军公。少好学喜谭诗。闻人有好书。必借读尽卷。或手自抄写。至老不衰。尝得是书于杜谷洪氏。手自誊写。既成藏于家塾。以教子孙。历岁既久。字画揉坏。篇帙散佚。不能复为成书。游哉氏怆然兴感。悼其先业之失坠。多方鸠聚。褙而加妆饰焉。呜呼。护军公可谓有孙矣。今人有先世薄业。或田或宅。见弃于人。必起而取之曰。此吾先业。分寸不可失也。至于书策。尤先世手泽之所存。漫不复省。岂书策之重。反不如田宅耶。此所谓不知类者也。夫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护军公笃志力学既如此。而公二子俱有能诗声。相继登上庠。游哉氏又能追厥先志。辛勤补缀。以为永久之图。其垂裕之意。堂构之美。皆可记也。岂但书策而已耶。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
题权子刚清凉录后
余年廿二三时。尝一入清凉。其时余年少学浅不能探索幽隐。以求山水之归趣。至今以为恨焉。岁庚午春。余病卧星岑山斋。永嘉权子刚袖其所著清凉录一编来示。余阅数次。恍然昔日之面目。而顿觉沉痾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8H 页
之苏爽也。子刚少有志于圣贤之学。操履端方。识解明哲。颇为侪友所推。今见是录。其遣意措辞。深得昔贤轨度。而观山玩水。伤时闷俗。求道真辟妖说。皆有慨然担荷之意。岂不可尚矣乎。然余于此山。实有所感焉。何哉。盖此山体势不甚高大。峰峦不甚雄奇。比诸国内诸山。不过一培塿耳。然其形势之闻于四方者甚重。其故何也。盖退陶先生生于此山之下。倡千载之绝学。而绍濂洛之正派。菀为海东考亭。而此山遂与武夷甲乙矣。古人云。形胜由人以名。岂不信矣乎。子刚诚能由此而进。学先生之学。行先生之行。言先生之言。进进不已。则此山有生色。而先生与有光矣。子刚求余跋尾。余老且病矣。姑书此以归之。
酬权成伯诗跋
右四韵近体七章。为临瀛权君作也。权君临瀛大家。能诗有故家风。岁乙巳夏。礼山金公出宰临瀛。临瀛固岭海间一都会也。山水之胜。甲于天下。士友从而游者数人。权君皆与之友。相为之唱酬焉。此其藁也。昔朱张二夫子游衡湘。有唱酬集。此其遗意耶。古之人有怀则必发之于吟咏。吟咏固性情之发也。抑为后日面目之资也。诗之不可以已也。有如是夫。余固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8L 页
不能诗。不能随诸公后。而姑亦识名于卷端。盖亦后日面目之资也耶。
题伯氏雪竹堂公鸟岭二湫记后
鸟岭故多名胜。而南北二湫。特名于世。岁壬辰冬。伯氏从延礼来。示余二湫记。读之有云南北匹也。而南在大路之傍。游者日至。故特擅其名。北在深山之中。人迹罕至。故其胜不彰。又曰。士之修道守贞者无誉。嗟呼悲夫。此可以发千古英雄之愤。而兴志士之叹也。鱼目混于隋珠。驽骀偾于骐骥。兰桂芜没于荆榛。而萧艾盈腰。凤凰栖迟于枳棘。而鹰隼横厉。可胜言哉。可胜言哉。虽然。山水不以人之不知而秘其胜。君子不以人之不知而怠其修。如以人之知不知。为作不作之计。则吾不知其可也。君子不云乎。不见知而无闷。将有胜于北者藏之尤深。而尤不见称于人者。亦将如之何哉。吾固羞于有其名而无其实者也。
题吕真人黄粱记后
 吕洞宾随云房。憩一肆中。云房自起执炊。洞宾忽欲昏睡。枕案假梦。以举子赴京。壮元及第。始自州县小官。擢朝署台谏给舍。翰院秘阁郎曹诸清要。无不备历。升而复黜。黜而复升。前后两娶贵家女。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9H 页
婚娶早毕。孙甥振振。簪笏满门。如此几四十年。最后独相十年。权势薰炙。忽被重罪。籍没家资。分散妻孥。流于岭表。一身孑然。穷苦憔悴。立马风雪中。方此浩叹。云房曰。升沉万态。荣悴多端。五十年间一顷耳。得不足喜。丧何足忧。且有大觉而后。知此人间世其大梦也。
世间忧喜荣悴。真个是一梦耳。得不足喜。丧何足忧。云房之言。岂不然哉。仙者不断此念。则不得为仙。佛者不断此念。则不得为佛。彼谈空道寂毁弃人伦。绝灭天常。得罪于圣人者。犹尚如此。况吾学圣人之徒者乎。余断置此念二十年不得。盖在彼者甚重。而在此者甚轻故也。聊书此以循省焉。
海山题品跋
昔夫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又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朱夫子与张宣公。上衡山望九江。浩然而归。至如楚灵均,司马子长之徒。亦皆神游八极。历览九宇。盖古之人。未始不游。而游必于名山大川也。有如是夫。且天下之山川。无过于海东。海东之山川。无过于关东。关东之名山。无过于枫岳。水无过于万瀑。其奇壮秀拔之势。固不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29L 页
可名言。而若雪岳之奇峭。天吼之高峻。五台之深雄。头陀之幽绝。太白之严邃。东临沧海数千万里之波涛。相与出入吞吐。以上下其奇变。而所谓八景胜界者。罗列于其间矣。其奇伟绝卓之观。信非人世之境也。是以世之言游观之胜者。必于此焉称之。壬寅秋。伯氏自丑山遵海而北观越松。登临望洋。上竹西泛镜湖。玩月洛山。以至青涧之北。其明年春。又自黄池。历四仙丛石。入枫岳。遍观内外山而还。取前人诗什若干篇为一编。命曰海山题品。盖自淮阳以东南八九百里之间。凡山岳之奇壮。风涛之浩渺。日月之出入。舟楫之往来。物产之礼饶。亭榭寺观之修治。长鲸巨鳌之喷薄而出没者。稍入于诗人之吟弄者。无不博采而备录焉。往往读之。若身游于百川万瀑之间。有溯溟渤而上汗漫。友列仙而餐青霞之意。噫。真所谓海山题品也。海山有灵。岂不贺也哉。既成。命余识其后。余谓游览诚富矣。编辑诚勤矣。昔夫子登太山而叹逝者。发仁智之旨。其示学者深矣。今登毗卢之顶而想太山之高。临东海之波而悟叹逝之旨。则其所得。不既多乎哉。况此编所载。亦有符于南岳唱酬之章。而有味乎夫子仁智之乐者。岂但如灵均,子长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0H 页
托物比兴而詑其文章之富哉。不然则烟霞痼癖。不过为宗少文,张子伟竭耳目之力。而为景物役者而已矣。虽然。余亦喜游者。既以此奉复伯氏。且以自警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箴
  
爱恶箴
于戏。汝爱其可爱。而不爱其不可爱者耶。汝恶其可恶。而不恶其不可恶者耶。汝恶其可恶。而不恶其不可恶。爱其可爱。而不爱其不可爱。汝其能爱恶矣。汝不爱其可爱。而爱其不可爱。不恶其可恶。而恶其不可恶。汝不能爱恶矣。于戏。人之爱恶于汝。如汝之爱恶于人。汝其能有汝心于爱恶者哉。
警学箴
汝为学志不穷极。谓一蹴可到圣域。行年五十有一犹夫昔。与厥初心不相若。我未知厥辜。于讼于识。汝有知不竭汝心思以穷以格。汝有行不着汝筋骨以克敦克笃。忽有忽亡。或失或得。展转牿亡。卒至反覆。人欲肆行。天理罔克。汝不衋然动于心横于虑。以疾敬德。日月其逝死将迫。其为君子之弃小人之归较若画。汝毋以老废自勖。
至日箴
至之日一阳生。群阴退消万化成。人心之悔善端萌。汝今年五十又一龄。德之不修学无成。汝之不悔何以名。汝自今约汝情。刻汝意励汝精。立汝敬存汝诚。义斯立理斯明。察微慎笃力汝行。天无妄健而刚。汝法天克自强。汝之中寿墓木拱。汝敢怠荒进不勇。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铭
  
帚铭
朝焉而扫。夕焉而扫。毋以客至。常若尊客至。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0L 页
砚铭
砚厚而理坚。磨也不凿。君子岂不坚厚其德乎。
箕铭
贵不可以荐黍稷。贱不可以盛粪壤。是于饘是于饭。于以馌之田亩之疆。
弓弦铭
张而弛弛而张。守正不回君子之长。亦有中道尔无妄兮。
杖铭
升而伛降而偻。平而不偏倚君子道欤。
承尘铭(并序)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1H 页
舍弟天用糊纸为承尘。请余作铭。铭曰。
既去尔室中之尘。亦去尔心中之尘。室中之尘尚可去也。心中之尘不可去也。尔尚敬之哉无怠。
团扇铭
扇团团象天圆。表里合阴阳协。一以贯诚则立。动则辟静而阖。用则人舍而箧。时则然扇何与。告吾党慎厥虑。
砚漏铭
承汝天一之水。贮汝地四之金。添汝端州之砚。磨汝首山之烟。濡汝中山之毫。书汝会稽之楮。汝不可曲汝笔。汝不可肆汝笔。汝不可以笔求直。汝不可以笔求容。汝不可以笔求食。汝不可以笔求名。曲笔则谀。肆笔则放。求直则浩。求容则永。求食则雄。求名则晔。有事则记。有情则寄。有兴则咏。修汝之辞。立汝之诚。毋求多乎前。毋取诛乎后。毋负乎天地自然之产有用之实。
麻衾铭
天其贻我。嘉卉之种。惟此嘉卉。实天所奉。缉而为被。御冬之穷。御冬之穷。我其眉寿。黄耇无疆。
镜铭(并序)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1L 页
晋阳河子赠余一方镜。余铭而识之。
敬尔威仪。慎尔所止。无隐不显。在此即彼。尔毋或怠。为故人耻。
瓶铭
中实则不鸣。中不实则鸣。不实人之言。又奚其可闻。
镜铭
我自我我与我。我与我我自我。
 老人朝起临镜。书此于镜面。宅一问何谓也。老人曰。我只是我而已。临镜而知我之为我而已。知我之为我而已而后。知我之只是我而已矣。则加一发于我则非我也。则减一发于我则非我也。世上悠悠者毁誉。皆无足加损于我也。小子识之。(宅一)起而对曰唯。遂书此于其后。黑猪孟夏。昧谷羁寓老人书。
琴铭
 有客不自道姓名乡里。至兴到处。辄弹琴以自宣其壹郁。其声悽切悲壮。有类于不平者之鸣。余遂题其琴背而为之铭。
历历落落。意何远兮。悽悽切切。中心怨兮。月黑云晦。夜未央兮。山高道阻。川无梁兮。饮酒傍睨。地茫茫兮。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2H 页
归来逍遥。天苍苍兮。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赞
  
竹带赞(并序)
梧溪主人。以竹为带。请余作赞。余谓竹贞固之物也。而以韦为绅。韦坚韧之物也。其性又柔。而竹有九节。则九畴之象也。绅有二股。则二仪之象也。带之两端。互贯乎环之中。而韦结于环。下垂其绅。是则一太极之象也。一带之制而太极二仪九畴之象。无不兼该。而古人弦韦之戒。又微寓于其间。是宜赞。赞曰。
竹言其贞。韦言其柔。惟贞惟柔。君子攸求。围以九节。垂以二绅。九取于畴。二察乾坤。二九会一。是曰无极。无极之象。众理该式。观象制器。仪用不忒。仪用不忒。服之无斁。
群玉赞
在帝有熊。作为文章。奕世仍之。爰及虞唐。为之符玺。厥信惟昌。腰金佩玉。有功亦彰。台丑而劣。学非圭璋。世所厌弃。甘此遁藏。爰斸山骨。亦贞且良。刻为印章。古训是强。曰晋山世家。族之所详。狐死首丘。鸟返故乡。曰姜再恒。是台名氏。皇考所锡。易下经旨。曰久之氏。是称表德。常久之义。巫医可作。曰立斋者。是名居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2L 页
室。立不易方。大象所挈。曰雷风堂。亦取象意。上震下巽。其辞无异。曰草亭者。曰冰壶秋月。曰清世閒人。惟是三说。周张及李。有如是德。匪曰能之。我则愿学。曰毋不敬。曰思无邪。二经之旨。靡有所加。挟持而上。上达不已。天德在是。王道攸基。惟圣惟贤。不索何获。勒此贞珉。庶几用力。如台不力。斯石不泐。
家乘赞
桓桓鼻祖。孔武且力。翼此藩邦。蹶彼大敌。肇造我家。光启后人。翰林锦还。脱厥严亲。博士航海。爰适殊邻。给事惩羹。文以为戒。文敬好学。再振厥世。恭穆自靖。五子俱腾。通亭文雅。提学则庄。晋原王婿。乃罹于殃。参判许甥。肃慎抑畏。发迹下国。独应专对。陪帝临雍。桥门考礼。正言承之。代言体之。郡民诉冤。 王有恩言。金吾宽厚。至性仁恩。士师三黜。位不荣尊。伯祖孝友。精感万里。吾祖早世。公念厥弟。育其二孤。爰续其祀。肃雍伯父。类厥伯父。虔诚礿尝。致孝父祖。我父体仁。存赤子心。早孤失恃。孺慕从心。终窭且贫。不曜不禄。母氏塞渊。诞我六息。劬劳鞠育。慇勤导谷。爰义爰慈。不考不寿。施而不报。责在我后。我后无良。而卒无就。祖德无愆。我乃忘孝。仲也朴茂。苗而不秀。运去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3H 页
祚穷。又何咎矣。
希圣赞(并序)
周子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余年在知命。学无所进。大惧无闻而死。谨缀数语。以明希圣之功如此云尔。
皇矣上帝。其心孔仁。降生下民。爰畀厥真。厥真伊何。中正仁义。仁义中正。人道之至。民惟昏塞。或莫之饬。荒率怠慢。不虞不度。有圣者作。克类克肖。高明广大。睿知独照。刚健笃实。旁行无疆。谓天盖高。视惟苍苍。苍苍茫茫。无臭无声。民其胡仪。仪庸不成。惟圣惟神。诞惟生知。克念克敬。动罔不施。惟天有典。有礼有命。爰及有罪。必讨无更。惟圣法天。罔敢或愆。惇厥五典。秩厥五礼。命德讨罪。惟身惟体。蠢尔人斯。曷不来式。惟天高高。临下有赫。惟圣有谟。有谟有则。遵圣以往。法天则迩。迩之可远。曷不在尔。皇祖有礼。严父克守。式厥严父。祖训乃有。父近而亲。祖远而昧。昧故难知。亲则易爱。天惟祖远。圣惟父视。希圣有道。天彝在我。循而修之。夫岂在多。庄敬自持。俨若其思。惟忠惟信。安定厥辞。妻子式好。兄弟且翕。父母其顺。朋友乃协。爰得登庸。爰竭忠直。五常克笃。天命自勖。面晬背盎。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33L 页
心广体胖。是曰学圣。是曰体乾。天不可阶。道不可离。依圣而行。天且不违。尧舜则天。孔圣斯述。孔道如天。颜曾是察。道传一贯。学躬四勿。其惟希圣。乃惟希天。希天希圣。其不在人。惟余小子。既陋且鲜。幼而颛蒙。壮而罔显。今其老矣。来日无几。惟圣惟天。虽莫敢希。省愆补过。庶或可冀。台敢不俛。思日孜孜。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