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x 页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序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5H 页
河上十六咏序
夫有轩天地轶宇宙之事业。而窅然自得于丘壑云霄之间。与曩所谓功名富贵者。若不相干者。非有命世之才。特立之操者。不可能也。伊周以下称功业之盛者。在齐则有管敬仲。在汉则有张子房,诸葛孔明。是三子者。当天下板荡之际。能辅佑其君。而成不世之业。然子房辞万户之侯。而从赤松子游。孔明都将相之位。而耕薄田十五顷。视昔日功名富贵。不啻若太虚之浮云。而无小芥滞于胸中。非若敬仲三归反坫。而致圣人之讥也。向所谓命世之才。特立之操。非二子而孰当之哉。当我 宣祖壬辰之间。岛夷播乱。六龙西狩。社稷存亡。迫在呼吸。而于斯时也。西厓柳文忠公以国家元老大臣。克左右厥 辟于艰危播越之中。卒能戡定祸乱。奠安 宗社。使斯民至于今受其赐。其礼功盛烈。可谓无愧于古人。而公方退居于洛水之上。倘徉于玉渊翔凤之间。玩绎经典。沉潜义理。泊然与世相忘。是岂功名富贵之所能移。而所谓命世之才。特立之操。非公又孰当之哉。公尝评论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5L 页
河上山水。皆有品题。所谓十六咏也。昔裴晋公作绿野堂。李文饶营平泉庄。皆极土木之美。穷耳目之观。而公远志弄丸之堂。皆不过茅屋数檐而已。公功业之盛。当与二公等。而其识趣之高远。又非二公所可及。而直与子房,孔明。同条而共贯矣。然子房尚黄老。孔明杂申韩。比公学问渊源之正。又当别处议也。公五世孙圣和介仲甫。实主公祀。或恐先迹之不彰。遍求当世操觚之士。使之属辞比事而咏歌之。期以传之久远。而命再恒序其首。公之德业。固不待辞也。犹识此于卷端。以寓他日高山景行之意云。二年夏四月丁丑。晋山姜再恒序。
赠金济州(■(亻政))
十一年春。丰山金公出牧济州。州故耽牟罗之地。在南海中洲上。自京师西南水陆数千里。地常多大风。云雾冥晦。多虫蛇害人之物。俗夷獠。风涛险艰。凡宦于此邦者。皆忧愁悸恐。见人涕泣。握手相道告。是固迁人之所居也。时公年已几七十。人皆为公咨嗟。公怡然谈笑。无几微见于色。再恒谓公曰。今人平居读书谈义理。至小利害计较趍舍。而为之忻戚焉。况暮大。溟海万里之外哉。昔马伏波守陇西伏羌戎。斩徵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6H 页
侧徵贰。清南海。凿酉溪石壁。避暑其中以卒。遂马革之志。故其言曰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公释褐以来。三十年于今矣。公尝佐戎北臬。戍边江上。得夷民心甚深。今又杖钺而殿南服矣。其迹固与伏波同。而平世异耳。何瘴海之有哉。然公志气之盛如是。其志又与伏波同耳。持此而行。何往而不济哉。
追远录前序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余家上世尝显矣。其美言善迹。为后日子孙之可继可述者。夫岂浅鲜哉。丧乱以来。旧典散亡。百无一二存焉。甚可惜也。然自国乘所载。胜览所记及间见于诸家谱牒者。亦多可徵焉者。退陶李先生有言子孙不知祖先之事。实为穷天之痛。呜呼。实为穷天之痛乎。辛丑夏。余守制庐所。辑录旧闻。且徵以平日所得于家庭者。虽于慎终追远之道则不敢议。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无忝尔所生。盖亦今日编辑之意也欤。
追远录后序
再恒既为此录。喟然而叹曰。嗟呼。再恒为此录。至我祖考而始得记其详也。呜呼。杞宋之事。孔子盖伤之。然吾先祖恭穆公为王氏荩臣。罔为臣仆于我邦家。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6L 页
吾从伯祖山阴公躬克孝友。从伯祖治家严而有礼。日昧爽。子孙男女。盥栉衣服。拜于堂下。公教之。大要以忠厚孝弟。慎言谨行。戒酒色尚谦抑崇俭节。而尤致谨于丧祭。不为部党是非而已。其教以身而不以言。吾闻吾从伯父与吾祖考处士公年相若也。而从伯父与吾祖考处士公执友。不敢为之友也。曰是吾父兄之执。其恭且慎如是。吾从伯祖官位微而寄寓他邦。匪有权势财力之可以震曜邦人。而人见之者无不慕望爱悦之不已。至于今。子子孙孙。承其馀荫。得齿于贤士大夫之后者。岂有他哉。传曰。在家无怨。在邦无怨。诗曰。在此无恶。在彼无斁。又曰。以燕翼子。贻厥孙谟。我从伯祖有焉。然余观士大夫兴替。不在于富贵贫贱。而惟在于家法之存亡。家法苟存。则虽贫贱何虞。家法苟亡。则虽富贵何恃。吾家法亦可谓美矣。惟在我后人之修举而已。孔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此非我后人之责哉。传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又曰。欲法尧舜。当法祖宗。家国岂二道哉。昔范宣子不朽之论。虽见屈于穆子。然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夫岂无自而然也。虽以范氏一门论之。武子之德。能歆神人。其家事治言于晋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7H 页
国。无隐情。祝史陈信于鬼神。无愧辞。文子不敢代帅受名。用能光辅其君。以为盟主。及鞅与吉射贪而弃礼。逆天背理。遂亡其宗。传曰。忠信而得之。骄惰而失之。亡国者恒于是。败家者恒于是。岂惟范氏为然哉。故柳玭有言曰。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自古骄淫矜肆。败乱祖宗成宪而灭身亡宗者。又何可胜道哉。
南阳翁重牢筵诗序
南阳翁当 上之十一年乙卯之岁。夫妇俱大耋。而其合卺之辰甲子适周矣。其二子为置酒设重牢之筵。观者盖填门矣。酒酣。翁先作诗一篇。遍请客赓焉。于是和者亦数十家云。再恒序以弁其首曰。世固有寿者哉。其有夫妇偕者哉。有夫妇偕者哉。其有子孙蕃者哉。今南阳翁既寿矣。夫妇偕矣。子孙蕃矣。噫俱矣。然此亦其祖考之遗德哉。抑翁自发之其躬哉。南阳吾先子母家也。余故于南阳之世详矣。即无论其远惟近世为然。护军公实有仁人之心。尊德乐义。轻财好施。为当世诸公所称。暨上舍公重质有文。为侪友所推。二世皆隐而不试。为世所嗟。及翁兄弟。翁弟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7L 页
旌义公以明经取第。官至县宰而卒不得大显。惟翁克享遐算。夫妇偕老。而子孙满前。此殆天所以发祖考不食之报而施之于翁也哉。然余窃尝观于翁矣。翁常兢兢焉自俛于躬。奉先以礼。训子以义。曰此惟吾祖考之遗训。尔无或敢失坠。以贻我祖考之羞。此其承受多福。庆流室家。施及后昆者。不专恃于祖考之馀庆而发之于其躬者。为不可诬也。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祸福虽无门而惟人所召。夫以南阳之世。积德累仁数百有馀年。簪组相望。名德相承。而丧乱以来。流落下州。轩驷之荣。虽不及于门。而吉祥善事。咸萃于一室之内。为世所称艳。岂不韪欤。然翁之所以享此者。亦由于克守先训。以饬厥躬。不与福期而福亦自至。其可尚也已。世之人。惟以伯道无儿。颜渊早夭为口实。而谓天难谌。然则臧孙之有后。叔敖之胡考。又何也。南阳翁姓洪氏。二子名汝泰,汝观。俱善守其业云。
与权梁山一甫之郡序
天地之道。易简而已。圣人则之。以为法于天下。不离乎民生彝伦日用事物之常。以成天下之务。以定天下之业。其为道也。可常可久。而可以传之天下后世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8H 页
而无弊矣。后之君子则不然。厌故常而乐新奇。略卑近而骛高远。修己治人之方。不由于先王之道。苟取一时之功。而不顾万世之虑。其故何也。夫新奇高远之说。可以快一时之耳目。而不可以成天下之务。可以办一代之事功。而不可以定天下之业。圣人非不知新奇高远可喜可惊之说。而不为也者。盖以天地之道在此而不在彼也。可以行于一时而不可以传于后世矣。夫新奇高远之说。其操术甚卑。而人犹乐为而不厌者。以有一时之效也。天地之化。历四时而成岁功。人不厌其迟。而迅雷风烈。不疾而速。喷水假火。得一草之荣。而诩诩然誇于人曰。余病矣。余使草长。愈于天者。岂理也哉。圣人之道。优游涵泳。必待期月三年之后。而叙秩命讨。固粲然而不紊矣。积之久者其基巩。行之疾者其迹仄。先王之道。堙灭无徵。而功利之说满天下。大而天下国家。小而一邑一州。为政者皆是物也。生民之祸极矣。有能推先王之道。行之一邦。使四方之人。有所观感而准则焉。则圣人之法。庶可以明。而功利之说。庶可以辟矣。吾友永嘉权子为梁山。将行。求言于余。余诵此说以贻之。
送朴玉汝佐湖西幕序(戊午)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8L 页
佐幕亦难矣。夫监司专制方面。而能左右而辅翼之者都事也。一路之政。有土田焉。有贡赋焉。有军旅焉。有刑狱焉。有学校焉。土田欲其辟。贡赋欲其均。军旅欲其修。刑狱欲其平。学校欲其兴。而又秉黜陟之权而操舍之。使一方风动者。监司之职。而都事与有责焉者也。监司尊而行其职。都事卑而赞其事。事修而政举矣。然自近世以来。监司或不得其职。而士大夫仕于幕僚者。往往有不自得之意。其故何也。盖上下之体交。而万事得其理。监司秉一路之政刑。都事赞一路之政刑。其相须而成。譬若车之有两轮。废其一则非全车也。是故古之为政者。其务在于得人。而士之从人。其务在于行己。上以诚临下。下以忠辅上。可否而有相济之益。从违而有相补之道。政修于房闼之内。而化成于四境之外。岂不休哉。今之为政者不然。上衒其能而誇其下。下矜其才而慢其上。上或操切而制其下。下或迎合而御其上。上不能尽下之心。下不能服上之意。口然而心咈。面从而腹非。上下于是焉睽。政令于是焉废矣。夫以一乡之细。一邑之微。犹有政令焉。必也采群议合众智。广询博诹而后。政令无愆而治道有成。况一路之大地方千里。户口百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9H 页
万。而有土田贡赋军旅刑狱学校之政。而秉黜陟与夺之权者哉。虽然。在人者不可必。在己者犹可勉。吾于彼何哉。亦曰尽吾心而已矣。夫以赵清献之贤。犹且不能识濂溪夫子。晚而有始识周茂叔之叹。上下相得之难。有如是夫。传曰。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亦曰尽吾心而已矣。夫安有说将不下而不自得者耶。吾友咸阳朴君玉汝自骑曹郎。出佐湖西幕。将行。余为道此语以勉之云尔。
内舅护军李公八十一庆寿序
上即位之六年。舅氏以寿授副护军。三月甲申。筵于温溪里第。于是贺公而来者。冠履阗门矣。酒半。其甥晋阳姜再恒称觞而前。赋诗三章。以寿公焉。其一章曰。维南有箕。维北有斗。淑人君子。既寿且耇。其二章曰。南山有松。北山有柏。淑人君子。既寿且禄。其三章曰。鹤鸣于皋。龟浮于芰。淑人君子。既寿且贵。一章言寿也。二章言禄也。三章言贵也。客曰。公何以寿。再恒曰人也。曰何以禄。曰天也。曰何以贵。曰尊也。客曰何谓人。再恒曰。夫寿也者自为者也。吾观于舅氏矣。舅氏性寡默而质重厚焉。自常时起居有恒。寝处有时。勤而不止于劳。安而不过于逸。优焉游焉。恬焉僖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199L 页
喜怒哀乐。漠然无所动于其中。喜饮酒。亦不至于乱。而独寝者今三十年矣。凡若此者。无所事于修养。而亦可以全其天而葆其真矣。斯非其人欤。曰何谓天。曰民生实难。不以其道而失之者多矣。舅氏守先故之业。顺天之时。因地之利。勤而集其用。俭而节其费。无营无求。不赢不歉。退然自足。而室家晏晏。僮仆熙熙。男则有室。女则有家。亦既抱孙而又壮曾孙矣。书曰。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斯非其天欤。曰何谓尊。曰昔孟子称三达尊而齿居一焉。孔子曰。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故有序齿之经。国养之文。有杖乡朝之制。有给肉帛之令。有就见之礼。珍从之仪。我 朝之兴。亦有尚齿之令。问恤之典。八十而玉。九十而金。无不养之老。无不贵之耆。舅氏闲居丘壑。不求荣名。而玉环金带。朱衣象笏。与与如也。而人莫之争。斯非其尊欤。客曰。善哉其言之也。再恒曰。舅氏之生。其当天地之休运耶。舅氏之生。四百八十有六甲子矣。黑汉入土州之岁也。是岁也。我 孝庙始践祚矣。今八十一年矣。二万九千一百有六十旬也。历 显肃景。至今五圣矣。耕凿以时。作息以节。耳不闻金革之音。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0H 页
目不睹烟火之警。于于居居于太平之烟月。至今视听不愆。步屧康健。若五六十者然。易曰。视履考祥。舅氏其三代之民非耶。再恒抑有所感而伤者。诗不云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舅氏见我。辄愀然而悲。煦然而眷。三十年如一日矣。此又吾舅氏之情与行也。
再从兄佥枢公八十四寿序
始公以年八十。进阶通政。拜佥枢矣。于是吾家有三佥枢。其一即我伯父省愆斋先生。其一即我宗兄柳川公。即公伯氏也。其一即我公也。公今年八十又四矣。气貌充壮。步屧轻健。能独骑马飞鹰。驰骋山谷间。课儿孙小学。视听无愆。精力无替。呜呼异哉。岁十月之二十又二日。即公览揆之辰也。置酒于堂。会宗族宾友以寿公云。公之从弟再恒曰。呜呼。公其寿哉。公其康宁哉。抑此亦我先祖之休哉。吾先祖自高曾以来。位恒不满其德。而我子姓流落远方。隐而不显者。今数世矣。吾闻位不满德者。其后先昌。吾先祖既有其德。而不能自食其报。吾子姓又不能发其祉而大其光。与凡民下户无异。天乃畀之以遐算。优游于畎亩之中。逍遥于山泽之间。年至而爵至。叔侄兄弟。一室之内。金王相映。岂不休哉。世之据权势而叨利禄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0L 页
者。非不巍然可畏。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夫齿也者。达尊者也。授之官则曰天爵。天爵也者。良贵者也。良贵也者。人不能贱而争夺之矣。不亦可贵哉。今我伯父与宗兄。皆已即世。惟公在耳。然公之气貌精力。充壮康健如此。公之寿其无疆哉。吾先祖之休。犹未艾哉。
赠伯氏雪竹堂公游枫岳序
传曰。渤海中洲。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仙不死之药在焉。盖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秦皇帝及汉孝武皇帝。尝遣使入海。求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仙人及不死之药。而卒不可得焉之数君者。得志行于中国。无欲不遂。而终不能蹴沧溟而上三山之巅。餐金茎紫芝之药。而与韩终,安期,羡门,赤松子之属。拍肩而为之友也。乃伯牙从成连先生。学琴于蓬莱方子春先生。旬有馀日而返。遂以琴鸣天下。彼身居帝王之尊。势力之所及。虽移山拔海。宜无不可。而反不若一琴工之易者。岂非仙凡之道殊。而有非人力之所可容者耶。自汉师以东。循山并海千里而近曰枫岳。即世所谓蓬莱者也。有琼田玉树琪花瑶草璇房玑室灵仙之窟宅焉。是固燕齐秦汉之主所共甘心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1H 页
而未得至焉者也。世人往往有登其巅者云。岁癸卯春。伯氏将自黄池窥石门。遵海而北。涉鸣沙上镜湖泛青草。以入枫岳。夫以秦皇汉帝极天下之力。经营数十年而终不能得至者。一朝入吾眼中。将所谓金紫之药。韩安羡赤之属。罗列于左右。而海山流峙之形。不但移一琴工之情而止。而夫子仁智之旨。必将超然独得于心矣。然紫阳朱先生闻李良仲之养生。恨不得叩其旨。乃曰屈平以往者不及。来者未闻。而有长生度世之愿。余未从伯氏游。而姑诵此以道其行。
赠伯氏游临瀛序(甲辰)
昔张子房自以五世相韩。及秦灭韩。不爱万金之资。东见沧海君。得力士。操百二十斤铁椎。狙击秦皇帝于阳武博浪沙中。不中。说者曰。沧海君即东夷君长也。其后至汉孝武帝时。使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后改临屯郡。地志曰。即今之临瀛府是已。盖其地负高山而临大海。人杰之生。自古而然。夫以子房畜五世之愤。破万金之资。不求之于中国。而求之于东海之滨。以一力士之勇。而操八尺之椎。与十万乘之秦。争衡于一狙击之间。事虽无成。而亦可以小泄忠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1L 页
义之愤矣。然而厥后数岁。陈胜,项梁,田儋,韩广武臣,魏咎之属。相率而起。争亡秦族。于是子房亦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而西。与沛公入咸阳。虏秦王子婴。竟灭秦。当是时也。说者又曰。子房博浪之举。亦所以倡起群雄逐鹿之心。岂不韪欤。然而子房之事。东人未有能传道之者。力士之名氏。又无传焉。其故何欤。昔者余读史记。荆轲一狗屠耳。特感燕太子之遇。刺秦皇帝不成。其事甚微。而太史犹列之于传。至今读之者。犹且扼腕而流涕焉。而况子房与力士之义哉。甚矣。东俗之无知也。伯氏试往访其故老而问之。有能道子房事者否。又访力士之里而问之。能生还否。有苗裔否。又有力士如当时力士者否。试谓之曰。今天下亦帝秦。子何为不出。子房世自不乏矣。
赠申士亨西归序(己丑)
苕之洞。背太白面清洛。林深而谷邃。虎豹麋鹿。白日游行。慕类悲啼。居民十馀家。皆愚蒙淳厖。只知饥焉而食。寒焉而衣。至老死。不相往来。余居玆十数日矣。但闻鸟兽之音。而不见人之声容。客有骊江人申士亨过以语焉。骊江吾所愿游而不得者。与申君语。知山河之胜。且闻野外消息。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2H 页
音跫然而喜者。信然也。况吾之遇申君。岂徒闻人足音而已耶。吾闻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吾无国士之风。安得与申君友也。虽然吾闻之。仁者送人以言。富者送人以财。吾非仁者。然申君试为我听之。骊之江。神龙之所宅。不可扰押而骑也。竹之岭。豺狼之所穴。不可搏也。又不可撄也。申君行矣。勉之哉戒之哉。
与金仁叔序
闻韶金子将行。谓晋阳姜子曰。何以送我。姜子曰。何以送子。唯勖哉。曰如何勖。曰唯于学勖哉。曰如何学。曰勉焉孜孜。去三弊敦五术。学为己而为人乎哉。曰何谓三弊。曰过高。曰务外。曰虚誇。德未至而自处高。行未达而务外饰。内无得而好矜夸。可不谓弊乎。何谓五术。曰笃信。曰务实。曰反躬。曰择言。曰去俗。信道笃则有准的。务实得则志行诚。事反躬则自治严。择乎言则是非明。去于俗则事不苟。五者学之术也。余未有能行焉。愿学焉。吾子以为如何。金子曰。善。行之何先。曰立志。孟子曰。志气之帅也。志壹则动气。是故君子志之为贵。金子曰。善。乃言攸服。姜子曰。余未有能行焉。愿与子共学焉。遂书其言为行序。
怀仁条例录序
凡事有条有例。盖无是条。不足以理。无是例。不足以行。是故大而天下国家。小而一司一邑。莫不有是条是例。据而行之也。况乎偏小之邦。僻陋之邑。无所据守。而昧然于行。欲求免于愆。盖亦难矣。然则虽怀仁百家之聚。亦有民人社稷词讼贡赋军旅之政焉。苟无是条是例而行之。其何能免于愆而逃于责乎。不佞始来。病邑之无旧条例可据也。询问旧吏。得若干条。釐为一篇。题曰怀仁县条例录。时辛酉阳月朔朝也。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记
  
太白山记(并序)
己丑秋七月癸酉。余至华。将观于太白。以窥 国史所藏。雨不克往。至翌年秋九月辛酉。乃克往石室。秘藏不可抽视。徘徊四望。识其所感于心者。为之记。
记曰。史之在名山。其来久矣。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自书契以来尚矣。禹平水土。而书籍在会稽。殷周之书。皆在名山。在汉则太史公书其副在京师。史之在名山。其来久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则书是已。事则春秋是已。典谟之训。明如日星。固后王之所逌则也。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3H 页
若乃春秋之记。则赏善罚恶。进贤退不肖。诛乱臣讨贼子。拨乱世反之正。其书实无愧于典谟之训矣。后世太史公书。上自唐虞。下至景武。中述春秋之际备矣。其文简而其辞深。其言贾而其事该。不虚美不隐恶。杨雄氏称其有良史才。而李清臣,秦观皆以为春秋之善变者。其实录独不可藏之名山耶。 朝廷自国初。即藏其金縢玉册之书于名山大谷。若摩尼,九月,赤裳之山是已。其后 列圣相承而谟训尤多。及我 先王宣祖。复藏其贰于五台太白之山。山则域内之望也。益之以秘书宝录。且将为万世法程焉。
圣人渊弘之虑。岂可与常人之虑同乎哉。其文则史。其言则 列圣相传之谟训。其事则三百载礼乐刑政之所自出。其垂世之意何如哉。再恒曰。宋人有言曰。史者事也。记其事之是非。使君子知劝。小人知畏。岂非信然欤。唐虞三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六教之所说。八刑之所加。春生而秋杀。阳开而阴阖。因天之功。顺民之性。仁者禄之。不仁者刑之。奸慝者不得作。故颂声洋溢。而典谟诰训之所逌作矣。而其执笔之史。亦皆彬彬君子也。其观圣人有术。故其所记者详。而其所包者广。当今之时。 圣明在上。群哲满朝。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3L 页
所陈者皆嘉谟。所说者皆嘉猷。庶几乎都俞吁咈之治矣。而犹且泽不下究。化不浃旬。使斯民有不得其所者独何欤。昔者周室既衰。圣王不作。伯德极靡。而夫子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故孟子曰。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后之作者。其亦学夫春秋耶。若然则何不操春秋笔削之旨。施之于当世。使内圣而外王。内夏而外夷。乘殷辂服周冕。行夏时舞韶舞。放郑声远佞人。可以春秋而三代而唐虞矣。典谟诰训之制作。庶今世而可见。岂惟汉之太史而已哉。
清凉山记
清凉山凡三十有六峰。峰皆全石削成。而磅礴桀秀。特为灵真之所萃。是以世之南游者言山水。必以是为第一胜云。余以壬辰秋九月十五日乙未。约朴仲深季深兄弟。与之同游。步从葛川。并江以下。满山赤叶。如红锦步障。挟江上下。江水湍急。风且大奋迅相激。如车马声。不知行步之为劳也。过江临台。抵白龙渊。水色绿净如蓝。苍壁长围。飞泉下注。铿然作金玉响。紫鳞数十头。游泳闲暇可念。至罗浮梁。有盘松虬屈偃蹇。童童然一青盖。野人筑台其下。坐良久涉江。薄暮入山。宿莲台寺。是新罗僧义湘所营者。旧在金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4H 页
塔峰下。名清凉寺。万历间。火而移之云。寺据一山之中。四面众峰叠嶂。围绕拥立。真名蓝也。夜出西台候月。月未出。因困卧石上做眠。僧叫曰月出矣。如梦中闻。急起视之。仙鹤峰顶上。已皓然矣。犹恨其出之迟。已而四座皎然。而犹未见月。顾问僧。僧指擎日峰。视之月影蔽树间。先漏者照之。少选。月轮渐高。四际峰峦。如琼瑶玲珑。眩人目。树影倒地。商风拂衣。作笙竽响。令人飘然有蓬壶间想。僧云虽此山之胜。常以高秋望月为奇。何处无山。何夜无月。但恐无此山之奇耳。明日早起。径至御风台。在金塔峰下。望见众峰。釖立相向。洞壑幽深。白云一抹。起莲花峰上。乍捲乍合。意态甚闲暇。少转而东。观所谓聪明泉。酌一瓢。仰见动石。大不满寻丈。而附在石壁上。乍摇辄动而亦不坠。可怪也。至风穴台。峭壁孤竖。只隔寻丈而不能上。有一木栈名金生。攀援而上。还复下望。目眩如坠。东有石窟。亦名金生。径不能容一鹿车。而两壁峭削。其中缺者为窟。窟上有孤云博台。自博台少转而西。叠岭横盘层陵中。有一穴洞然如瓮牗。风出来。飒然噌吰。砭人肌骨。虽暑月经之。凛然有衣裘想云。尝闻金生学书于此。年踰八十。操笔不休。其专精如是。今见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4L 页
其书。雄健磊落。为千载绝笔。其亦山水之助也哉。东行数武。得一庵名致远。致远即孤云也。东行数十步。得清凉寺遗址。势尤奇壮。层峦绝巘。雄雄横峙。如怪兽奇鬼气欲搏人。谷鸟悲鸣。枫叶翩飞。令人意思萧然。若绝类离伦而独立物表。尝闻孤云炼真于此。与仙翁释子相徵逐。以寓其玩世不平之气。信斯言也。孤云其果于忘世耶。抑不遇而处衰世之意耶。当时之事。吾亦闻而知之矣。鸡林黄叶。鹄岭青松。北风其凉。而哲人之行。其俟终日乎。虽然。君子言为天下法。行为天下则。得志则行其道于天下。不得志则独善而已矣。何必索隐行怪。若孤云氏之云乎。登祝融峰。最为雄峙。上有古城址。从阴道下。望香垆峰。紫烟蓊蓊。白云亭亭。鹳鹤翔舞。金石鏦铮。彷佛若仍羽人于丹丘之上。而三世浮名。从此远矣。至莲花峰。如一朵芙蓉出于清水。而其灼然之色。荧然之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敬也。尝记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朝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下。唐贯休为之赞。而刘禹锡仰太华以为天下无奇。望荆山以为天下无秀。及见九华而后。始悼前言之易。倘使禹锡见此。而贯休赞此。则吾决知其龙湫宴坐。不独见推于大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5H 页
乘之国。而夭矫九龙。亦自蹜颈而不敢出矣。峰下飞泉潺潺。苍藤古木。胶葛蒙翳。石磴崎岖。上接于仙鹤峰。文殊,普贤二庵在其西。元晓庵在其东。满月庵在其北。自满月以北。山益高石益奇。树益蒙密。路益崎岖。而紫霄,紫鸾,卓笔,砚滴,内外丈人等峰。可以登临矣。普贤北壁上。水帘玲珑。上接于满月。满月之西。有台名唤仙。唤仙之北曰紫霄。是为绝顶。登临爽然。太白以南。大海以西。始林以北。白马以东。方数千万里之内。凡目力所及者。若指诸掌矣。尝闻胡子有言一气大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渤川堙。人物消尽。旧迹大灭。是谓鸿荒之世。高山有蚌螺卖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也。蚌螺即水中之物也。下者为高。柔者为刚。今见此山之石。磊磊未融。风雨之所触。水潦之所激。类皆粉释。而释则又皆了了如樗蒲弹丸之具。岂此山其亦东海中旧物欤。然则旧迹之大灭者。亦有所未灭者。而鸿荒之世。亦可推此而知之矣。夫以天地之在一元之中者。多不过十二会。人之寄形于宇宙之间者。多不过百年。以百年渺然之身。穷天地无穷之化者。几何其不为夏虫之归乎。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吾于圣人言无间然。仲深云有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5L 页
一线路出丈人峰下。达于洛江。余曰。高山峨峨。流水洋洋。山水之乐。吾子其亦知之乎。因寻路而行。少憩于满月庵下文殊。过普贤。息于西台之下。仰见众峰巍峨。若不可复攀跻。余慨然谓仲深曰。南冥所谓向上趋下。只在一举足间者。岂非至论也。吾侪费了多少精力。劳了多少脚力。差了多少时分然后。方达于绝顶。而及其下也更不多时。而已趋于污渎。岂不甚可畏哉。季深曰。太山顶门已上。更不属山。余喟然叹曰。事功难就。日力已颓。百尺之竿。恐难以一步就也。宿莲台西寮。明日至望仙庵。在礼乐山下。颓废已甚。而寺僧不堪征敛。不能葺治云。午后下山。薄暮还庭。往返适三日。
再恒闻周慎斋景游尝游此山。作游山记。退陶李先生跋之云。而再恒未及见慎斋记。而只见其跋语于文集中矣。再恒又闻退陶李先生亦尝为游山记。而今又不可得见矣。集中只有游山诸诗。再恒意二公为此录。必详且尽。而其言语文章。必有可师法者。而俱未能得。可胜叹哉。余为此录。多徵之于万休子任公文。而遣辞之际。或有溢美者。亦不无微意抑扬耳。览者详之。永历纪元后壬辰秋九月己亥。久之记。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6H 页
五台山记
三年秋九月戊辰。余自瀛府入五台。镜湖人崔道经国卿。以事往道南。约与之偕。其弟道亨,亨卿。借马乘之。当晚出郭。缘溪而西。至建金村。盖溟原君金周元旧墟。道傍庐舍。皆在松竹林中。清楚可念。粳稻已熟。秋事已阑。赤叶黄花。搅人离思。至丘山驿。渡访道桥。上鸢鱼台。水面石上。刻访道桥三字。又刻鸢鱼台三字。即美村先生所题。往在甲辰年间。先生自于越入枫岳。因与郑杆城瀁至此。必其时所书。字画严重可敬。过丘山祠。踰大关岭。是谓新道。旧道在其北。旧称大关岭有九十九盘。今不至是。而亦多危险难度。据颠而坐。东望沧海与天无际。数道川流自岭下萦纡。直贯巨野入于海。中间镜湖泂若明镜。太史子长匡庐所见作何状。而宜其淑灵之气降生哲人。以光斯文也。彼韩汲者。果何人哉。(韩汲为临瀛府。夜登大关岭。望临瀛山水叹曰。此地人才之盛有由也。以铁钉尽截其山脉。)岭北接五台。南连太白。实国中之脊也。自岭以西。更无下势。路极平坦。纯土无石。林麓苍黝隩衍可观。而溪壑已涸。木叶尽脱。凛若隆冬。盖以地势高寒。风气之早可知。冬行者多冻死云。宿横溪驿。己巳。国卿向道南。余向月精。过高桥广厓。至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6L 页
榆木亭。所过村庄。翳然在林木中。幽旷可喜。至省鸟坪。野色苍然。西南四五峰。出没于云气杳霭中。秀色可揽。至万科峰。 光庙尝东游。设科于此云。缘溪而北。入谷口。老桧数百。俨立成列。夹道左右。枫叶正酣。青红交错。殆非人间之境。小憩沙弥台。至金刚渊。广可百丈。山中万壑。合注泻而为瀑。高仅二丈。世传其下有神龙藏之。今水清浅如是。恶睹夫所谓神龙者耶。然春时。馀项鱼集于其下。腾跃而上者。千百为群。甚为奇观云。至月精寺。颇宏敝。前有石塔高十二层。傍悬风铎。上擢金茎。金子益云。是塔与擎天大寺甲乙云。寺兆于新罗王子净神孝明。至 光庙。益加饰治云。山人胜益来见。曾识面于浮石。中间阻阔十许年。顷于瀛府。知余有此行。自西台下来。见待已四日。相见倾倒。其意良勤。夜同宿佛殿。庚午。肩舆缘涧而北。所过严泉幽洁可悦。枫叶深红。往往得朝旭映人衣裾。如入红锦帐中。至一木桥。两岸岩石巉绝。天然作桥阁。玉溜激洒。有琴筑声。益北小西。陟一冈过金刚台。至史阁。阁有上下二阁。上奉璿牒。下锁金匮。缭以周垣。阁外灵鉴寺。斋郎及直僧所居。有金富轼记。北踰一岭。峻急难度。下舆艰步至百塔洞。邂逅郑生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7H 页
寿聃。郑生洛人。自横城入枫岳。逶迤来此。盖其弟方为横城守云。三渡石涧。皆以桧木为桥。东有一涧来注。子益云。沿之可达于襄阳釜渊云。过神圣窟。历上院狮子庵。小憩金梦庵。取所谓玉溪水者。和糜饮之。遵石梯至舍利阁。阁后寂灭阁。后藏佛骨云。而乱石错置。累累成级。如是者凡二所。是谓中台。并东南西北四台为五台。台各有号。此为智垆峰。东为满月峰。南为麒麟峰。西为长岭峰。北为象王峰。台各有泉。泉各有号。此为玉溪水。东为青溪水。西为于筒水。南为聪明水。北为甘露水。五泉合流至金刚渊。为汉水上游云。子益云。石筑之下。有岩承之。天成非人造。自此至主峰。累累作咽喉处。皆有石筑。今不暇究寻。验其必然。而理或然也。阁内纸花盛插。百重云山。拥护若神。诚为奇特。子益云。虽甚名山。鲜有其比。非躗言也。还至上院。殿阁廊寮位置稳贴。制造精巧。阶砌皆精石熟砻。莓苔不蚀。僧谓 光庙时。取东京玉山石。海运以来。有钟制巧而声宏。亦自东京运至。盖 光庙东游时。驻跸于此。百官景从。今之僧寮。皆当日寺廨云。余于乙巳秋。至临瀛。以书约韩久哉。期与之同游此山。适主人暴病。义不可舍去。遂折简于久哉。谢其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7L 页
负约。久哉遂独往。其翌年秋。余复来临瀛。余方有同宫丧。念不暇及此。今年始得来游。而久哉又西上。余于此山。实有三年未偿之债。分外清游迟速有缘。而亲知之逢场。亦自有数也。东南西北四台。犹未及见其所谓得见者。舆僧急于乞粮。到处催行。其意不可夺。遂皆忙中看过。未能熟烂。久哉既约而失期。郑生不速而相遌。一遇之难。固如此。而遇而能久者。为尤鲜矣。信乎天下事不可预定。而亦有偶合者。世间万事。类皆如是。可慨也已。默坐舆上。与郑生谭此因果。相与一笑。自上院左转。过真如阁。观所谓三十六变相。南过百塔洞。过鹤潭。至暮还月精。与郑生同宿佛殿。夜余感风眩。倚席将息。翌日辛未。郑生归。余强起送至沙门外。还卧佛殿。当晚颇觉苏健。从二沙弥。出坐金刚渊盘石上。弄水吟玩。暮。益上人又来见。相与拥炉深坐。共话山中故事。窗外月出皎然。散步庭中。上下僧房。阒无人语。云外时闻钟磬声。夜久。还宿佛殿。壬申。晨发与益别。至少陵洞。国卿亦至。与之同宿。癸酉。国卿向梨花池。余向可坐里。菑翳塞路。未易究寻。而洞府颇宽敞。水石尤清奇。真隐遁遐栖者所当归也。余曾与湖上诸人。谋有诛茅卜居之意。今行。始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8H 页
决策来观。而居人鲜少。林木繁夥。未易开拓。又无人力可以往来。殊可挠念。此计若遂。则可以即林成楼。因岩为堵。为 圣世闲民。岂非幸欤。然人事喜乖。亦何可必也。是日。宿横溪驿。道南人郭生炫来见。郭玄风人也。时寓道南。闻余来。信宿而待。萍水之逢。意非偶然。甲戌。至丘山驿。国卿追至。遂与之偕。国卿还镜湖。余归瀛府。楚人所谓既以此始。亦必以终者耶。子益谓此山有四胜。而已有五幸。其言当矣。(四胜。一谓山体重厚。无轻儇尖峭之态。二谓草树郁密。三谓庵居深邃。处处可安禅房。四谓泉味绝佳。诸山所罕。五幸白首来寻。相见之晚一也。身健来游二也。山雨即霁三也。赤叶浅深中节四也。同伴四人。共做跌荡五也云矣。)
而子益以戊戌闰八月初六日入山。自中台历北西二台。以十一日出山。虽于南东两台。不无遗恨。而余则以丁未九月十六日入山。以十九日出山。所见惟中台。子益同伴四人。共做跌荡。而余则孤兴未周。子益历览诸山。而以此为玉振。(子益言历览诸山。以此为玉振。)余则为金声。余之浅陋。固为可笑。而世间万缘。随遇而安。便是自家道理。更何优劣短长于其间哉。久之记。
听滩亭记
浯水出于白屏山之西。循山而南。汇为新潭。激而为滩。滩之北。高山秀出。断岸陡起。花木晻翳。即礼山金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8L 页
公之所经营也。公之言曰。始吾自葛山。移居于此。此固苍烟荆棘之林。而鼪鼯狐兔之径也。吾朝夕焉芟夷而洗涤之。高者为台。下者为圃。与夫佳花异木。无不手种而勤培焉。时吾齿尚少。且亲老子幼。而吾方有四方之志。乃弃此向桑梓。治经史习时文。为进取之计。乃世事易舛。而吾年至矣。吾舍此何适矣。今吾台之荆棘。如始至矣。吾芟治而洗涤之。亦如其始至矣。花木之存者培之。缺者补之。石之泐者易之。侧者正之。朝昼之所往来而勤劬者。亦如其始至矣。嗟夫。天与地无穷。而人与物有限。计吾之去此。未二纪矣。而树之把者抱。抱者腐。而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果矣。其时吾之幼子今有子。而亦如其时吾子之年矣。而吾之苍颜白发。亦无复昔时。而惟台下滩声泠泠。不改旧日音矣。嗟夫。世事东流水耳。亦何能有定乎。然自吾之北徙南迁。而今又继卜于此。中间廿载之间。吾之往来无常。而世事之推迁。亦无穷矣。然玆滩之迅澓澎湃。昼夜不绝。不以今昔而变其音节。形骸之外。可以托心期而不变者。惟此而已。吾故将名吾亭曰听滩。子其记之。余复于公曰。夫水之体。奇而变。往者过。来者继。其动无穷。而变亦无穷也。况且山溪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9H 页
之间。迅流急滩。瞬息百变者。譬之沧桑世变。则不翅万倍矣。公方恶世事之无常。而反以此为常者何也公曰。不然。水虽万变。而犹不失其常。世事万变。而犹万变其常度耳。子独不闻夫滩间之呜咽耶。余曰诺。昔夫子发川上之微言。严陵钓七里之滩。公其学孔子者耶。慕严氏者耶。公礼山人也。自鹤沙先生世居葛山。今移浯水上云。
新斋记
再恒尝读真西山自新铭。常恐薄不足而及此也。及读仲虺告汤之辞及汤之所自以为铭者。慨然而叹曰。彼贤者也。其所以自新其德。而欲其君新其德者如此。而其君之所以自新其德者又如此。夫余何人也。敢不舍其旧而新是图哉。盖惟勉焉孳孳于惟新之功而不可得。吾姨兄琴君汝真筑室于其居之南。扁为斋居燕息之所。闻名于余。余即不敢以己之不能。而谓人之不能也。且以旧所闻者对。呜呼。新之为德其盛矣。苟能新之又新。日新而不已焉。则其于达天德也何有。吾兄勉之哉。毋堕乃力。
易安斋记
呜呼。此家仲氏之所营也。辛卯春。仲氏既作此于东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09L 页
山之下。命之曰易安。盖取渊明辞中语也。仲氏学不求知于人。而所造益深。行不苟合于人。而所守益固。今已矣。复何为哉。呜呼。其作此也。属扁于伯氏。而属记于余。且曰。吾耕农织蚕。仰事我父兄。俯育我妻子。且读书求志于此。以终我天。不幸皆未有所就。而天夺其命。痛哉。既敛之明日。遂殡其柩于此。既葬。室亦无人看守。遂空焉。余惟平日之言。不忍复泯其迹。忍哀而为之记。览者伤之。
松风轩记
昔陶隐居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辄欣然为乐。余每讽诵其语。叹其䪨致萧洒。非复人间人矣。余家西偏隅。有松林百馀株。每风至爽然。令人神气清朗。余悦之。题其轩曰松风。隐居隐者也。余非隐居流也。盖亦有慕焉。朱门广厦。无欲往之心。高岩大泽。恒欲就之。谁知非此间。是句容句曲。谁知非此轩。是华阳隐居三层楼也耶。其亦可笑也已。(陶弘景谓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虽知此难立。直恒欲就之。○弘景止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筑三层楼。自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居其下。与物遂绝。)
临瀛记
临瀛古濊墟也。汉置沧海郡。后为临屯郡。并乐浪,玄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10H 页
菟,真番为四郡云。客馆北十步许。有土城长百馀步。北门外。亦有土城。盖濊国古城云。客馆有丽恭悯王书临瀛之馆板。其东大海。海上。镜湖镜浦台存焉。有 肃庙御题诗板。其北湖海亭。其东镜湖堂。故金氏居。今毁焉。其东江门桥。桥上竹岛。左海右湖。竹林万竿。其南坚造岛。南江东流。至此入于海。其南寒松亭。亭四隤松林。林外白沙亭。亭下数里。四仙茶具石灶。并箓图并存焉。又其南枫湖。湖中芰荷数里。望之㳽茫。又其南许李台。盖许琮,李陆也。详见府志及胜览。又其西循山十里。松潭书院。即栗谷先生祠。有师任堂画草虫焉。又西北二十里丘山驿。其东五峰书院。奉夫子画。前临大川。访道桥,咏归岩,鸢鱼台存焉。其北陇。杨蓬莱所书李宗孙碣及其子李时春碣存焉。其北厓二十里普贤寺。丽时仇足达所书碑存焉。其东台。即南格庵师古占海气处也。府北十里北坪村乌竹轩。古申氏宅也。师任堂即申氏女。栗谷李先生生于其第。今为权氏宅云。又其北沙谷双閒亭在海傍。朴三可孝子碑存焉。其北连谷县青鹤洞。即连谷西山洞也。自县西上二十里曲渊。曲渊水凡二源。一从泥岘东注。一从青鹤洞北东。会泥岘水至曲渊。注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10L 页
石坎中。极深黝。厓壁崭立。下临𢥠然。自曲渊南行踰一岘。其西谷中青鹤寺。其南武陵渊。武陵渊以西。峰回路转。飞流激射。松林葱茜。虎豹昼嗥。人迹罕至。又其西观音迁秘仙岩。又其西负石过者曰负回。抱石过者曰抱回。其上石门。其上九龙渊,白马峰,青鹤峰。青鹤巢至今存云。详见栗谷先生记。连谷北新里。其北香湖。湖东南海傍无心台。其北鸣沙。襄阳界云。
黄池记
己亥秋七月戊子。余将往黄池。当晚离庭。东北踰大岘。北过春阳县。涉水过觉华寺。南西过道深村。北入雌牛岩洞。山上青松郁茂。盖虞人设禁育黄肠材云。行十馀里。遇雨袯襫。行至召公山。雨止有长虹下饮山泉。其光眩曜。高插天外。殆可阶而升也。踰熊踰岭。危险不可跻。下岭宿川坪村。己丑晨。发行十馀里。东北踰鸟道岭。益高险。比熊踰不啻倍之。世传此道甚险。虽武功太白之鸟道。不是过也。故名鸟道云。岭西北有山名壮山。或曰脏山。以其在太白中央。如人之有脏故名脏山。山石皆杂铜铁。桀然诡特。人不得上丈夫心肠。有如此山石者否。其取义亦可谓精也夫。时天雨新霁。日出海上。岭下云气浩渺。百道交驰。或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11H 页
拂衣裾。或在履底。须臾万变。意态尤奇壮。东北抵博隈村。山有太白神祠。祝禧者日至。坎坎有鼓缶声。昼夜不绝云。至孔岩。岩即窟也。临溪有穴呀然。若异兽张口。齿唇若掀然。有流水出于其中。甚清驶。即沿流而入。颇宏敞。可容驷马车。两壁如粉涂。渐入渐深而渐昏黑。不可穷。世传此水自宁越上东伏流。出于此云。窟之南。亦有一窟。狭不能入。东渡九分迁。东北抵黄池。大野旷然。平楚苍然。俨然成一洞府。西北有大坂亦平旷。而沮洳多水出。自坂以西。则金台天倚大小芍药。而其东则莲花峰雄峙。而周遭若城郭之堞焉。东南澄岩月岩。秀出云表。若擎天之柱焉。寻所谓黄池者在坂下。东小北广。仅三四丈。纵亦如之。清深净幽。清可鉴发。而深不可测。其南又有小池曰小黄池。清深可比大黄池。而大仅四之一。溢而东流。至莲花峰下。会山东诸水。南奔东折。出穿川云。山出人蔘。水多馀项竹叶之鳞云。西南入瑞霞洞。在芍药峰下。世传我 圣祖五世祖。自完山来。胥宇于此云。而未能的其地。又传有陵寝在其上。亦不可知。然舆地记陵寝在芦洞。芦洞距此几百馀里。而奸民傅会其言。希 朝廷旨。使我 圣上追远之诚不得伸。可胜叹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11L 页
哉。踰后岘。宿本寂洞。庚寅。晨发渡黄池前川。踰弩岭东南过铁岩。东踰便宜岭沿溪行。溪流清浅。紫鳞游泳可念。复踰一岘。从紫芝山下。南行登一岘。东望铜店。南折西转。循山而行。望见有窦洞然。若辟天关然。殷殷有震雷声。在数百步外。即穿川也。急往观之。其险奇瑰特。殆不可名状。而黄池之水流至莲花峰下。尽合山东诸水。所谓九十九川也。东流至此。而有山自北而南。横截下流。水不得出。遂穿以过山腹。故谓之穿川。其故道当循山而南。东折北流。而今淤塞不可变。两岸石壁相对而起。高各十馀丈。是谓石门。水底石皆崇竦。与水相激荡。为瀑者凡二层。高各丈馀。吼怒喷薄。声震天地。水下瀑始停滀。入窦中行。水为两壁所束不甚广。而深则无底云。窦高十馀丈。广四之一。而自水入处。至水出处。东西几数十步。自此出峡为洛水上游云。游人往往乘冰坚入窦中。尤多奇观。而直东有穴通于山顶云。有鸠雀数十队栖其中。往来翔舞可念。还登窦上。据壁而坐。下临瀑水。目眩不可俯。从窦上有栈道仅容一迹。以通南北而一跌。便坠千仞坑堑。可怕也已。尝闻禹凿龙门疏吕梁。导河南注。即冀州帝都之西河也。其事见于禹贡。此非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 第 212H 页
禹迹所及。而其疏凿昉于何代欤。或曰有应龙触之。其事不足徵。余于此实有所感焉。何哉。自子会以来。至今七万有馀载。其间文人才子不为不多。而顾不能探此山之形胜。以传于世。而余实太白人。居此山下三十年于此矣。犹未能窥黄池观石门。以尽此山之胜。今虽来观。而亦不能登芍药绝顶。东临大海。且水之为龙湫。洞之为整庵。寺之为佛影。楼之为竹西。又不能遍睹。其卤莽如是。此何足为山之轻重而称知己也哉。然其所出入月日。不可无记。而自穿川以后之事。则余自穿川。即寻旧迹。还宿紫芝山下。辛卯。还黄池。滞雨七八日。丁酉。离黄池宿川坪。戊戌。踰高积岭还庭。高积比鸟道。危险又倍之。高亦如之。概论山之胜。如大人君子道全德备。人不能名焉者也。或谓无奇。是岂知言者哉。久之记。
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