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梦呓集坤
梦呓集坤 第 x 页
梦呓集坤(宜宁南克宽伯居著)
 杂著
  
梦呓集坤 第 309H 页
谢施子(百九十二则)
偶读清阴群玉记。其铭多不称。漫书余所志者。曰复命知常。曰益学损道。曰守一处和。曰好学深思。心知其义。曰脩学好古。实事求是。曰学不为人。博而不俗。曰恬澹息于中。萧散扬于外。曰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桓谭新论云。长水校尉平陵关子阳。以为日之去人上方远。而四旁近。何以知之。星宿昏时出东方。其间甚疏。相离丈馀。及夜半。在上方视之甚数。相离一二尺。以准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远于旁也。子阳。盖沟洫志。所谓关并者也。余谓星宿之疏数。未必由旁。上之近远。今取十尺之布。上画星宿而竖悬之。旁对而正观则其间疏。从下而溯视。则其间数。天体浑圆。其四旁平于地。犹布之旁对也。其上方穹隆渐高。犹布之溯视也。若使天之上方。横张如仰帐。其间亦必疏矣。惠施所谓天与地卑。指四旁也。论天家所谓如盖笠。指上方及四旁也。如鸡子。总指四旁上下之形体也。以此求之。可得其理矣。
梦呓集坤 第 309L 页
楚辞辨證云。论衡。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如此则天地之间。狭亦甚矣。此王充之陋也。按论衡云。日行一度二千里。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麒麟昼日亦行千里。然则日行舒疾。与麒麟之步。相似类也。月行十三度。十度二万里。三度六千里。月一昼夜行二万六千里。与晨凫飞。相类似也。天行三百六十五度。积凡七十三万里也。其行甚疾。无以为验。当与陶匀之运。弩矢之流。相类似乎。此乃以天地之间。为七十三万里。虽未必然。亦以一度二千里为准。推言之耳。若所论日行。指右旋东行而言也。夫中国之广轮。犹不翅累千里。况六合之内乎。人虽甚陋。岂至此哉。若以一度二千里。为犹不足于天地之大。则又不然。谓天地无限则已。否则此亦多矣。
朱子谓日月升降三万里。中指两至黄道之相去也。伊川误认。作东西相去之数。先生之误认论衡。亦是类也。
若以七十三万里为率。则两至黄道之间。当为十二万里左右也。
邵子曰。二至相去东西之度。凡一百八十。南北之度凡六十。此以三百六十度言之也。
梦呓集坤 第 310H 页
朱子浑象梯轴瓮口之制。地图犬牙相入之法甚好。可仿而为之。
朱子曰。星图难得似天。弯纸却平。又却两头。放小不得。又曰。那个物事。两头小。中心涨。余尝仿西洋坤舆小图。分天象为二图。赤道以北为上图。以南为下图。下图虚其中央。为南极之位。位置远近。较旧图为得正。天汉黄道之跨据南北者。亦可参互而得其体。殆兼浑仪之用也。历书有谓浑仪。地当在天中。丌势不便。故反观丌形。地为外匡。殊体而合于理。亦一奇也。○朱子语类。万人杰问。历家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六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计之。观其合朔为如何。如前月大。则后月初二日。月生明。前月小。则后月初三日。月生明。按月之大小。观后月合朔之日。而赢缩之。如合朔在二十九日之翌日。则月小。在二十九日之再明。则月大。唯以合朔日。为后月之初吉也。所谓观其合朔为如何者。以此而语不详。若月之生明。先推大小而后。自当如是耳。记者之失也。
安成刘氏瑾曰。望之无定日。由合朔之日。时有早暮也。
梦呓集坤 第 310L 页
邵子以夏禹八年以后。属午会。今才十一运。窃疑差却一算。此盖未会也。试观明季文字。是岂日中以前光景。且人文之泄漏。自是夕阳无限好耳。恐三五正在昃后也。观物外篇曰。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已。微有此意。
西洋谓开辟至尧舜仅五六千年。骤看似近。实思之不然。自尧至秦。为二千。自秦至今。为二千年。代远近均也。然自今视秦。疑若甚久。秦之于尧。似近何也。盖秦汉以来。言语事行之纷纶。不翅百倍三代故也。夫数千年之间。繁简相判如此。乃以洪荒之世。为仅五六千年乎。康节之言近之矣。
世每言古今人不相及。窃思之。秪是气化淳漓丰瘁之异耳。若其风俗善恶。古未必贤于今也。古人书唯左传最详。自当时视今日。可谓古矣。试取而考其事实何如也。唯是文字之形于外者。日就颓下。非可诬也。盖文字。专系于所谓淳漓丰瘁者也。
西溪谓天地者。无始无终也。邵氏之说非也。然就丰瘁淳漓之际观之。甚类人之幼弱壮老。恐终不能无死也。但未知分限节度一如邵氏差排否耳。
晦庵之学。水心之文。剑南之诗。致密精覈。古未有也。
梦呓集坤 第 311H 页
然视周,程,欧,苏。宽閒平远气象。直是不类。亦可观气运升降。朱子谓孟子。亦是战国习气。又谓孔子生战国。亦须稍加峻厉。以此类。旁推而深思之可也。
罗大经谓韩,柳。用奇重字。欧,苏。用轻虚字。意以欧,苏为优。然韩,柳在唐。欧,苏在宋。唐,宋言语自别如此。非特数公也。此由气化日漓。渐趋淡薄。不容人为。降而南渡。遂成促迫。元及明初政。尚敦朴严重。文章亦稍纾促迫之气。如黄,柳,宋,刘一派是也。然淡薄既极。卑靡腐烂。无所不至。负才者始作生语以矫之。体制变乱。式月斯生。至万历以后。为一鬼窟。观其辞气。莫非病风丧心。东撞西奰之类。非复人世意象。华夏之运。于是穷矣。近日颇能自定。亦系开革之始故也。然其定也必不久。此后天地间。殆少好事矣。
人之不幸。未有如扬子云者。恬静守道。三世不迁官。而后儒书曰。莽大夫湛思著书。以待异代子云。而后儒比之吴楚僭王诛绝之罪。欲求千载名者。真枉事也。
嵇叔夜自言促中小心。陶元亮自言性刚才拙。呜呼尽之矣。后之以放旷閒澹。论者岂足以窥其万一也哉。
梦呓集坤 第 311L 页
士每恨不遇时。人君亦有之。如元魏庄帝,节闵帝,孝静帝。岂不可惜。
燕辽西王农。魏任城王澄。当盛时。忠正功能。为一时冠。及国之将亡。迷惑乖谬。判若二人。诗曰。靡哲不愚。○语曰。为君难。为臣不易。然为臣易于为君。如梁武帝隋文帝,唐德宗。虽害家凶国。夷考其人。并廉俭恭谨。英果有智略。使之北面佐命。岂不蔚然为名臣。
使神尧处长庆太和间。决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也。
杜紫薇上时相乞湖州三书。情理周匝。辞气恳恻。令人读之。油然增天伦之重。非光范蒲伏者流也。绿叶成阴之诗。盖杂说之妄。不然有之。而非所以先也。田承君诗曰。弟病兄孤两所依。当时书语最堪悲。谁知乞得湖州后。却恨寻芳去较迟。余因其语而反其意曰。弟病兄孤两所依。一麾江海意堪悲。何人粉饰风流话。却说寻芳恨较迟。
老泉谈兵。皆不可用。却甚自负。殆马服子之类。使为将必败。
子由自颍滨复用。视畴昔。必有可观。
观读书录。胡孝思题辞。掩卷独笑。学者。试以录中语参之。得两家为人。亦一事也。
梦呓集坤 第 312H 页
李贽之出。风俗一变。猖狂无忌惮之言。皆自此人当为罪首。是固气机之变衰虚幻。非人力也。然其论皆昧于制乎外。所以养其中一句。必以发而直遂。为第一义。今夫涂之人。见列肆之贝。其不欲攫而归也者。鲜矣。循此辈之论。必攫而后可也。岂不悖哉。牛溪跋袁黄之书曰。世衰妖兴。一至于此。断之确矣。
袁中郎内词曰。朝来刚赴西宫约。莫遣经筵进讲章。又曰。皂囊久积言官奏。分付金珰取次行。桃花引曰。云里自然清格少。但凭闺艳作仙人。又曰。年来不识天颜笑。只道频嘘列缺光。可想万历中年气候也。
观万历后人名及字。亦可识风气之变也。
牧斋晚年。明统犹寄南徼。故有学集。诗文多隐寓蕲祝之意。列朝诗集序。杜韬武寿序。其一端也。
讷斋曰。甲戌九月。在秋城衙斋。梦牧隐先生。前数日。与元冲。论此老心事。得其实云。诗曰。先正韩山世已辽。人间不朽挺峣峣。史家秉笔公何在。昭代凌烟影独遥。任辅臣丙辰丁巳录曰。史家。指当立前王子事也。及讷斋撰东国史略。则引牧老尝语人曰。致堂胡氏论晋元帝姓牛。东晋群臣。何以不革也。胡羯交侵。江左微弱。若不凭依旧业。安能系属人心。舍而刱初。
梦呓集坤 第 312L 页
难易绝矣。此亦乘势就事。不得已而为之者也。而断之曰。今穑于立辛之际。不敢有异议者。亦此意也。以今观之。此笔亦岂尽牧老心事者。盖难言也。钱牧斋列朝诗集。引史略所论而曰。定哀多微词。东史有焉。学在四夷。讵不然乎。今按任氏之论。婉而深。钱称讷斋。虽与任异。其于此事。可谓不谋而同。第未知讷斋之指果如何。恨不获预闻所谓得其实者也。
更详讷斋。盖谓牧老当艰难之会。所忧在 我朝。姑立前王之子。以系人心。为迓续之图。其他未暇计也。此解亦得七分。只于牛马之议。犹有一膜耳。牧斋之称之也虽善。恐讷斋自是意尽语内。非微词也。
后因读史。尝反覆深思。知其不然。玄陵之弑。般若之投。首尾相衔。事端旁午。非一人一事。迁就其辞之比。圣朝之兴。亦非专藉此事。以秋江之刚正好议论。非知而不敢言者。时代不远。及见前辈。知之必详。其诗乃有二姓王之语。与讷斋,冲庵之意同。纵谓史不可尽信。三君子之言。顾不足为定论乎。任氏以后。始多为异说者。皆臆逆之疑辞。绝无左验。至若辛祦龙鳞。野人鄙诞之语。尤不足深辨。使牧斋在东国。博综终始。必有进乎是者矣。并存前说。俾后人有考焉。
梦呓集坤 第 313H 页
笔苑杂记曰。李穑立昌。史臣赵璞论曰。晋元帝云云。璞之言。未知是否。然前史取之。而今删去。后之尚论之士。不可不知。
东人诗话。载尹虎书欺暗诗事。此又异于修史。借使未能明言。必不增衍诬辞。明者只取正史考实。固自晓然。而此类。亦足为旁證也。
史谓曹敏修德李仁任荐拔之恩。立仁任族孙李琳之女谨妃之子昌。昌之于仁任。亦远矣。实求罪之辞也。昌初立。召仁任。盖圃牧诸公之谋。以其久秉政。为国人所畏服。欲倚以图事耳。恭让时。圃隐请命我 太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而并及李穑李琳。亦所以按抑偏倾之势也。绸缪于漂摇之际。其心良苦。去之百世。犹令人低徊太息也。
尝见怀川与人书。论徐载迩曰。此令只知俚俗。而不知有士论。只知一时。而不知有后世。噫。后世士论。未易知也。
宋,尹之争虽多端。俱有引而未发者。一曰。怀川自谓见鑴诬朱子。忘身斥之。然吹嘘称奖。又在诬朱之后。是特激于礼论。而假借声罪耳。一曰。鲁西未尝绝鑴。实尊信而爱护之也。两说皆未为不是也。然诬朱之
梦呓集坤 第 313L 页
斥。亦甚紧要。鲁西之尊爱。乃盛德事。非所当讳。何者。怀川始见鑴起后生。声誉洋溢。殆掩己而先也。己心害之矣。只以身为士林领袖。彼又无过失。径闭而逆折之。非所以示一世也。于是谬为好貌。屈节而交之。虽引喻兰蕙。比隆伯夷。是何尝一日忘推挤也哉。时有不可。姑伺之耳。及其注中庸。始跃然而喜谓奇货可居。微以语人。试其当否。皆无以为大罪者。既不效矣。徒使彼疑其异同。非计之得者也。于是超八资。擢进善矣。请不考文案。直决山讼矣。摆脱格例。优异其事者极矣。皆所以弥缝罅隙。使彼坦然无纤芥之滞也。而其处心积虑。益危且急矣。及己亥之事。始扬言张目而斥之。犹惧其不济也。及许之疏元之劄海尹之疏出。于是起而呼曰。谗人也乱贼也。人无能难之矣。虽不悦者。直谓见其攻己而怒也。不知十数年憧憧往来胸臆者。至是而豁如也。若鲁西之于鑴。异乎是矣。始而喜其英才敏识。绝出等夷。卒而惜其轻心浮气。竟至蹉跌。其喜也。好德之彝也。其惜也。念旧之笃也。若末路之贪恣报复。不及见之矣。所谓尊信爱护。自庚申后观之。诚为不吉之题目。求之当日事情。质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故旧无大故不弃之义。所处
梦呓集坤 第 314H 页
可见矣。
或曰。酉峰私与人议其师之失。可乎。曰。面规而不悛也。书谏而惧其激也。因人言之而怒也。契契寤叹。不能自已。复与同室者相泣也。吾见其过于厚也。未见其不可也。曰。是有铭墓事矣。能无挟乎。曰。此非可以辨争取胜也。当世观其行。后世观其言。人心难诬。是非自见而已矣。
怀川诗曰。初与带方人。古道以相期。安知枭獍心。已自胜冠时。又曰。眷彼狗之门。鞍马如云屯。合尹所著尊尧录观之。两人之为人。不待夷考事行而了然矣。○观怀川晚年文字。殆欲食人。为之废书蹙頞。嗟乎。青天之下。厚地之上。无限广阔安稳世界。幽篁路险。彼独何乐。而不为疲哉。
许熙和之斥社相。可谓有壮士断腕之勇矣。
金久之性颇温雅。死非其罪。人多怜之。然论其树立。则钳络有在。頫仰惟人。语其才猷。则国计民忧。一不事事。称其出处。则衅尤沓出。贪恋不去。举其言议。则伤害异己。攘臂称首。总之八年秉政。无一善状。谓非负国可乎。怀川之诟之者。虽多鄙悖。若暗劣二字。无容改评矣。
梦呓集坤 第 314L 页
金昌协文辞。虽愧浑厚。自足为东国一家。晚而讲学意。盖在收召卒伍。为部党之游骑耳。然钻研文义之功。亦自不易。若言议是非心术邪正。固不足深论。然观其外祖母寿序。极言忠贤椓丧。邦国殄瘁。而以其父及完宁公当之。不觉失笑。又祭罗硕佐之文曰。今世非无相合者。皆季孙之爱。而梁丘之和耳。盖若有嗌哇而不敢言者。哀哉。子路曰。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斯之谓乎。
李潜先生亦东方奇伟之士。请斩凶渠之疏。剖析名义之实。披抉宵小之腹。正而平。严而能和。昌言远猷。足为一时之绳准。夫岂前古草茅激讦之伦所可拟哉。惜乎。一掷不中。使伏而睨眴者。得以呫呫然议其后。麟踣大野。鬼骋中逵。悲夫。余尝为之赞曰。雍容鼎镬。笑傲椄槢。朱梅舌挢。东澈气慑。又曰。烈烈之气。终古昭明。凭陵月星。喷薄风霆。宛为长虹。烨然天衢。下烛洿池。烝豕于于。
朱书节要诸子目录曰。章季思名康。先生书张氏所刻潜虚图后。有泉州季思侍郎。疑是公也。按泉州季思侍郎。乃温公后孙司马伋。见胡三省通鉴辨误潜虚。温公所著。故伋刻之也。
梦呓集坤 第 315H 页
唐人有送善棋者朴求。归新罗诗。又有朴充。俱载文苑英华。东坡跋高丽墨云。墨有刻字曰张力刚。盖墨工名也。
崔致远十世孙为僧。名敦裕。能诗。与李奎报酬唱。又跋李诗。崔拙翁。亦孤云之后。
仁祖朝金判书起宗于经席。语及侧陋言。崔恒以朔宁乡吏。主文作相。闾巷相沿之说。多无稽如此。
金濯缨作管处士志铭。处士者。笔也。名述古。其父名尾生。轻躁无行。号黄狂子。累以勋。封竹山君。卒。奉常议因人成事曰襄。贪以败官曰墨。述古慧。欲援某家例陈雪。见某家子不得请。止。后见文忠公改谥叹曰。善恶因人。好恶可改。则百世不改者。空言也。悔不诉襄墨焉。当时。宋益孙谥襄墨。某家者。指宋耶。李鼋在奉常。谥佔毕曰。文忠。改文简。 今上朝复谥文忠。
志又谓多为嘲虐讥刺之言。书之简牍。恐一朝焚坑之祸复起。不仕。岂公自知戊午祸几。而为此言欤。抑漫言之而成谶欤。
金荷潭涪溪记闻。言栗谷尝请褒赠六臣。 上震怒。西厓曰。他日有变。臣子将何居乎。乃霁。按栗谷经筵日记。斥朴启贤言六臣事。谓懵不解事。仍引 成宗
梦呓集坤 第 315L 页
朝有如是者。赖金宗直解之而止。其言与所谓西厓说同。栗谷惜当时无以此启之者。记闻之误甚矣。以此推之。恐佔毕云云。亦未必真有也。
栗谷铭嵩善副正灇。谓娶班城尉姜子顺继室女。谱牒云。副室女是也。盖灇子讳之。而栗谷未察。否则诱撰集者窜改耳。顷岁东平尉郑载崙请改娶。引此为援可笑也。
世谓金应河死事。明追封辽东伯。妄也。自 太祖刱业。 成祖靖难。大封功臣。是后封典绝稀。嘉靖以来。独王守仁,李成梁封伯。守仁世袭。成梁所谓流爵也。后孙袭指挥使。馀虽有大忠勋。只进阶荫子而已。安可辄施。应河忠烈录所载诸人诔传。皆无是语。明人作忠义录曰。朝鲜将官金应河等。与恤典。可见也。有村儒拟作追封诏文。甚俚劣。赵庆男记之。遂以传讹。宋时烈作应河神道碑。遂俨然称辽东伯。可惜此老许大精神。用尽于外名内利之学。卒之。两无得焉。何不少移之考古也。
智异山。三国史。作地理山。今之呼之也亦然。地志皆作智异何也。
木觅山。旧作木蜜。汉音蜜觅同。有诏使书作木觅。后
梦呓集坤 第 316H 页
遂仍之。见稗官杂记。木蜜似是毛蜜。方言小麦也。然今众庶。但知为南山总属筌蹄矣。
天下言语。中国最简。为天地正声。世渐下。胡羯杂糅。日就繁絮。古之物名。皆一字。今至三四字。可验也。
刘子玄云。江芉骂商臣曰。呼役夫。汉王怒郦生曰。竖儒。单固谓杨康曰。老奴。乐广叹卫玠曰。宁馨儿。斯并当时侮嫚之辞。流俗鄙俚之说。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盖楚汉世隔。事已成古。魏晋年近。言犹类今。天地久长。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刘说止此。)今下之两句。已为雅言矣。
唐僧传灯录。宋儒语录。近世杂说。可睹俗语之递变也。
二程语录。朱子已有不识者。洛闽地悬远故也。
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聿。燕谓之弗。秦谓之笔。我国方言与燕语略同。燕我西界也。扬子所记。朝鲜洌水之间诸语。皆不可考。
宋徐兢使高丽。录记方言累十条。今犹多可识。其不同者。以华译夷。不能无讹也。以古观今。不能无变也。○董越朝鲜赋。谓以一字。呼为累字者多。盖夷言皆
梦呓集坤 第 316L 页
繁。日本尤甚。
谚文。有详略二本。训民正音,龙飞御天歌。其详也。诸经谚解及时俗行用。其略也。盖其条例纤悉。施之妇孺太烦。故省节之耳。
郑文成跋谚文。谓风声鹤唳。皆可书也。是不然。字母皆据人之语音。如咳笑之类。又在其外。已不可书。况风雨鸟兽。人不能读者乎。如古人所谓风之瑟瑟。鹊之唶唶。皆约略近之耳。实不同也。庄子所谓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是也。
邵子曰。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岂谓此欤。
上古始识言语。呼牙齿喉舌唇最先。张牙而曰牙。合齿而曰齿。喉舌唇及口皆然。意有所向。因之发声。遂为号名。如文字之始象形也。我国齿曰니。舌曰혀。中终声皆同。口曰입。唇音也。又耳曰귀。引唇向两耳。与耳字同。鼻曰코。缩舌动鼻。所以然者一也。牙曰母齿。喉曰项窍。唇曰口际。
入声者。上声之属也。但终声异耳。东语多有近平去声者。如足曰발。上也。帘曰발。去也。匙曰술。上也。酒曰
梦呓集坤 第 317H 页
술。平也。
太平閒话云。俗以饭馔之饭。为平声。汤水之汤。为上声。(上当作去。)西江之江。为上声。瓦窑之瓦。为平声。今亦然。但饭馔。当是盘馔。声未必误也。
我国方言。陜川之陜音合。结城之结音髻。蔚珍之蔚音宇。
金字。呼金姓人。作其任切。金山金城。皆同。唯金川金沟如字。俗传高丽时。金虏方强。东人畏詟。不敢直呼金字而然。
我国所谓吐。中国之助辞也。之于曰의。乎曰오。或称고。耶曰아。或称가。也曰다。兮曰여。音皆略同。
尚书。助辞甚稀。左国。稍衍。后益多。至近世。俗语一句。几过半矣。东语又不啻三之二也。
东语能所先后。与中国异。如看花折柳。先言花柳。后言看折是也。
疾痛。呼阿苦阿也。(或是爷。)中国与我同。
东魏高澄不逊其君。帝答语称朕。澄怒骂曰朕。朕狗胊脚。朕。酷似东语。
东人称人姓。必曰某哥。如曰朴哥李哥。类中国之称某氏。酉阳杂俎云。新罗国。有第一贵族金哥。其来久
梦呓集坤 第 317L 页
矣。段氏。盖闻之象鞮。然其意未必不以为覆姓也。所记旁㐌击椎。得酒食事。里媪村童相传。至今大略皆同。
我国物名终语。必有伊字。如汉语儿字。高丽史云。方言呼猫。为高伊。今犹然。但声稍疾。合为一字。
我国谚解字训。已多变殊。大曰키。小曰효근。龙曰미르。城曰재。今皆不用。犹称城内曰재안。犬曰가히。今称개。与猫之称괴同。
王政至秦而大变。古文亦绝。程邈者。闾左隶人。小有意向耳。非有仓帝史籀之圣智也。其用亦不出讼狱簿书之间。求省衡石之烦耳。非欲编之简策。勒之钟鼎也。人情厌旧趋易。重以乱亡战争。文教遂熄。隶字行而天下不复知有古文矣。汉兴。不能改亡秦之矩度。徒以尉律。课学童较童隶字点画之差。末矣。魏晋以来。钟,索,羲,献之流。又以姿媚相誇。人自为制。不唯古文不可见。亦非复程邈之旧矣。悲夫。学者不幸。生于三季之后。昧然于古人之全也。
篆圆而隶偏。圆故通。偏故阂。
之字篆隶顿殊。见汉曹全碑。始知因八分而变也。心字。亦然。
梦呓集坤 第 318H 页
说文急从心及声。玉篇急下又有㤂。注曰说文急字。盖说文用篆。二字本无异同。只一字耳。玉篇用隶。刍及迥别。难见其为谐声。故两出也。变隶者。一字异制。随意散杂。此类甚多。未尝挈其条贯。参伍会通也。○淮南子曰。急于不己知者。不自知也。急即急字。
(畎)(浍)(垤)(坳)。皆由象形。变为谐声。(攀)见楚辞。
(予)(幻。○从反予。)(正)(乏。○从反正。)之类。观乎隶。安知其一字而转也。然其势不得不如是也。若篆。左右前后。无不宜之矣。
东国吏牍。称水田曰畓。会意也。此字。若音论。(上声。方言水田也。)正合六书之义。乃因字形之近似。读作沓。无稽可笑。
草书犹有不失古意者。如之类。可订俗字之讹。○考六书之源。究制作之始。以得名言之义。味词助之旨。以畅指趣之归。而圣贤之见于方册者。始可得而见。朱升允升说也。昌黎谓凡为文。宜略识字。浅之为言也。
宋子京新唐书。专务换字。非唐事。乃别一世界耳。
宋以来碑版谀誉之文日繁。诸史皆为浮辞所埋。如
梦呓集坤 第 318L 页
谓张浚大类诸葛孔明,孟珙体国之诚。可贯金石之类。可发一笑。欧公虽复古文。其为史事甚疏率。论多冗衍。盖未免役于文字。温公修通鉴尽削欧。宋一用旧史。真卓识也。
胡三省通鉴注。尚浮辞。少精义。颇似明季人。
每揽宋元事。虽辞说甚多。情实竟如笼烟。殊觉闷人。转忆李延寿刘煦耳。
高丽史。行文雅质。叙事详赡。胜宋元诸史。
方修丽史。丽季诸公之后。多贵盛。皆据事直书。不少贷。大是难事。后生率不深考。辄肆骂詈。甚不可也。
三国史。亦可观。但年表可删。史记包罗甚广。非此无以总之。新罗诸国。皆朴野。全无行事可记。世家即年表也。年表亦世家也。徒累卷帙。亦奚以为。
四佳谓三国史。掇拾通鉴,三国志,南北史,隋唐书。已非传信。每引所出之书。尤非史体。此何不食肉糜之论也。东土既不足徵。中国诸史。亦何可不取。每引所出。正所以传疑也。又非其侵伐会盟等事。以一事叠书。三纪文不稍变。此则得之。
八高祖之说。始于西川府院君郑昆寿。近世治谱学者多为系图。东国尚宗望。自外家至外家之外家。高
梦呓集坤 第 319H 页
祖至高祖之高祖。推至数百家数百年。不可考者。鲜矣。中国所未有也。
昌黎韩弘碑铭。有其人为谁之语。施之铭诗宜耳。欧公岘山亭记,王德用碑有之。殊乖典雅。似俗说演义中字。面虽袭韩语。实韩所不为也。
中国人作碑,志,序,记文字。称知县。必曰令。以从秦汉古称。我国人作文。称县令。必曰知县。以模仿中国。正如东土人念佛。欲生西天。西天人念佛。欲生东土也。○薛聪传云。南地多聪所撰碑文。皆刓缺不可读。今刓缺者。亦无闻矣。
东国铭墓文。当以西溪崔完城碑。为第一。
西溪诸碑铭辞最好。转折之际。渊渊有金石声。
读书。不辨杜诗,苏注,天宝遗事之伪。谓五谷不分可也。
选诗。至虞山。评文。至圣叹。可谓尽善矣。古未尝有也。○骚近诗。赋近文。屈,宋,扬,马支流自异。不可混也。
梅圣俞云。欧阳永叔自欲作。韩愈强把。我当孟郊。此固戏言。然文章盛衰。如国家兴废。历考源流。比物连类。盖有不蕲合而合者。非苟为安排也。韩有陈子昂,萧颖士,李华,李翰,独孤及梁肃。以为之先汛扫而驱
梦呓集坤 第 319L 页
除之。即欧之柳开,张景,孙何,孙仅,种放,穆脩也。如陈涉,李密之于汉祖,唐宗。韩有元宾,希周。与之结轸而起。即欧之师鲁子美也。如何无忌,萧颖胄之于刘裕,萧衍。韩之籍,湜二李。欧之曾,王二苏。亲炙者也。韩之刘蜕,孙樵,皮日休,陆龟蒙。欧之黄庭坚,陈师道,张耒,唐庚。私淑者也。如萧,曹,房,杜,丙,魏,姚,宋。后先相望。栎然扶持心国之固。独子厚与韩撑拒不相下。并为五纬北斗。子瞻传欧衣钵。而益盛晚年。后生不复言。欧公正如高欢之宇文黑獭。魏武之司马仲达。实旷世之奇也。
余旧作七问中。论文儒曰。韩浑柳峭。欧婉苏逸。又曰。归安沾沾。震川温温。
马子才子长游。殊鄙俗。
明文当以逊志为第一。潜溪伤饫不如也。
阳明文当于娄江。所谓遂无可取中求之。
虞山文。多齧决而自足致远。诗寡过而不及。
有学集。气燄顿替。牙角独存。诗却胜少日。
文章固随世理乱。然其弊。未有如明末。若启,祯间。殆是鬼魅。无复人理。盖是夷夏消长之大机。不比前古。中国自相兴亡者。故其文如此。如圣叹。虽谓数百年
梦呓集坤 第 320H 页
一人可也。然终不堪与王唐同编。非文之罪也。
艾千子当文弊之极。一变醇雅。只才力不及古人。
东国之文。金昌协息庵集序尽之矣。东国之诗。西溪柏谷集序尽之矣。
东国之文。集成于西溪。诗亦随之。
西溪之文。不特东方所未有。恐南宋以下无其俦也。○孤云入唐。得俪偶之学。牧隐入元。习制举之业。月汀玄轩。当明季。闻王李之风而悦之。此皆随中国而变者也。其才皆足以闯其藩篱。
破閒集。文辞雅洁可爱。补閒揎酿。远不及也。
崔简易文。虽似沈实。然命辞局涩。只效古人字句小巧。不晓篇章大体。理致又无可观。比李相国。不及远矣。金昌协称崔而诋李不遗力。亦可笑也。
崔文。只可与柳于于相上下。柳高处崔所不及。低处崔所不为。截长续短。真鲁卫之政也。昌协反以是言崔及溪谷。不足信也。
简近韩。溪近欧。使简能廓而大之。溪能浚而深之。后人何议焉。
简易才忒卓鸷。酷慕昌黎。颇得辞。必己出之意。然不甚读书。
梦呓集坤 第 320L 页
于于野谈。述金仁福语。文特瑰丽。胜滑稽传优孟铜历之说。记白头山亦奇。
疏庵之文。奇峻。石洲之文。警妙。皆足为作家。世知其俪文韵语而已。
疏庵。学空同及阳明少时文。
泽堂文。甚暗涩。非谓字句体制也。其气然也。
许眉叟文字。晚岁始遒。攻许积疏。辞圆意活。如流丸走汞。字句虽参差。绝不滞碍。奇矣。
崔劲,郑世沃之文。沈郁精明。有作者风。胜世之掉鞅馆阁者远甚。而名不出里闬。惜也。
崔劲。受业溪谷之门。文体自成一家。不入溪之范围。郑世沃。与韩泰东。并宗柳宗元孙樵。
宋廷奎文。学许眉相。而稍趋流畅。撰海外闻见录。其中记安南国俗。福建船制。文字奇雅精妙。东方所罕有也。
古称蚍蜉撼大树。意谓文人寓言耳。岂有是事也。近有时宰处馆阁者死。其弟某序其文。剧诋韩文公。遂欲以乃兄轶而过之。乃知宇宙大矣。何所不有。
鲍明远诗。争先万里道。各事百年身。杜陵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实祖之而旨异。二诗各有意致。未易
梦呓集坤 第 321H 页
优劣。
严氏谓张正见。最无可观。南史谓正见五言尤善。余见张诗。大有风骨。比绮靡者流。不翅佼佼。不得于时者。每期异代。却不知千载涉猎之见。未及一时之定价也。(娄江谓张诗律法。已严于四杰。特作一二拗语。为六朝耳。)
崔信明有月影落江寒之句。甚好。不特枫落吴江冷也。
孟东野诗。气促辞蹙。始开晚唐噍杀之音。李元宾谓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韩退之谓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过矣。
郊,岛之碎。张,王之俚。遂为晚唐鼻祖。虽数十年间恶道坌出。厓略不出此二者。温,李,皮,陆及罗昭谏。才赡力雄。蔚为大家。而声调犹未超。夫惟大雅。卓尔不群。杜紫薇有焉。
刘得仁胜贾岛。如气蒙杨柳重。寒勒牡丹迟。(春暮对雨)风散五更雨。鸟啼三月春。轩窗透初日。砚席绝纤尘。朝来微有雨。天地爽无尘。北阙明如画。南山碧动人。中宵横北斗。夏木隐栖禽。天地先秋肃。轩窗映月深。马渡横流广。人行湛露寒。学浅惭多士。秋成羡老农。何必青山远。仍将白发归。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微。童
梦呓集坤 第 321L 页
子眠苔静。高僧话漏终。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劲风吹雪聚。渴鸟啄冰开。直视终南秀。西风度阁凉。古松凌巨塔。脩竹映空廊。僧真生我敬。水澹发茶香。直庐寒漏近。秋烛白麻成。虚牖晨光白。幽园晓气清。暗灯摇碧影。滞雨滴阶声。数畦蔬甲出。半梦鸟声移。洙泗秋微动。龟蒙月正圆。祖席酒忽尽。行人泪自垂。浮生只如此。强进欲何为。秋色池台静。雨声云水凉。皆轩豁褰举。有盛世之风。
晚唐李洞最菲浅。沧浪谓陈陶。在晚唐诸人之下。亦然。
杨廷秀范至能之诗。真所谓野狐外道。黄陈末流如此。
徐文长五言古诗。效韩,杜变体。沈悍之才。亦自称之。七言纤靡不佳。石公古诗。俱无可称。七言绝句。有徐氏声调。律诗略等。大较不及者多。
公安谓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亦是至论。其诗主发抒而必避恒语。其途反隘于嘉隆可笑。然视记得几个烂熟故事。用得几个见成字眼者。观过斯知仁矣。
梦呓集坤 第 322H 页
公安,竟陵才具等耳。然论所就。钟殊胜之。汤若士亦一流人。诗胜其文。钱氏扶抑多偏。不可据也。
东国人于文章。鲜能深造。独诗律短篇。往往有佳者。亦犹古之风谣。非文字见解所可限故也。择诗者。多眩于名实。专取粉泽摹拟之作。如苏子文章海外闻。宋朝天子火其文。文章纵使为灰烬。落落雄名安可焚。莹若秋空白露漙。刚如砥柱镇奔澜。百年名行伽倻记。要倩宜春洒素纨。皆辞气沛然。非挦扯义山者可到。而诸选并不载。
孙景锡壬辰九日云。黄花似著伤时泪。白酒还为罕世祥。张甲奎送友人客游云。檐日应空暖。园花只独香。皆情境谐合。讽诵有馀韵。视世所脍炙。风外怒涛闻渤海。雪中愁色见阴山。宇宙百年人似蚁。山河万里国如萍之类。奚特胜之而已也。
赵成卿主风外之句。极力揄扬。张皇百馀言。可谓车氏忠臣。第恐主人翁不敢承当耳。
龙宫郑荣邦庆辅死已六十年。世无能举其名者。顷岁设局。修舆地胜览。颇求遗书。中有败册二卷。盖庆辅手书。诸诗体气高妙。兴寄深远。文尤雅丽。绝非哗世者可及。东土浅小。辁才之徒。无不发闻。犹有埋没
梦呓集坤 第 322L 页
如此。况天下之大乎。其诗五言绝句最善。试记一二。西岩曰。曲折未寻丈。青葱凡几层。时于幽阒处。疑有暮归僧。怀远台曰。天地来几时。四海如不隔。若人未可见。徘徊仍月夕。稻畦曰。近岁雨旸时。南畦粳一膝。秋至入谁家。客来长饭秫。桑坂曰。种禾腹长饥。种桑衣无帛。愿君莫劳生。沧溟变朝夕。梅坛曰。寒气未全薄。岁华初向新。遥将和靖笔。点缀一江春。卧龙岩曰。苟非帝室胄。畴肯幡然起。兴亡只一时。大义穷天地。立岩曰。江畔一株石。亭亭半碧空。无能徒偃蹇。还似石门翁。冬词曰。人情为老少。天道自阴阳。官家宽一陌。松竹两三行。
许荷谷,郑丛桂。其在崔白之右乎。
东溟之诗。当为本朝第一。妄庸者。多以思致姗之。要之。气完声洪。凭高骛远。有吐纳百川之量。排斡千匀之力。凌暴万类之象。挥斥八极之意。三百年来。未有能并之者。况先之乎。彼舆儓于黄,陈。佣剽于钟谭。以琐尾摘裂之识。窥雄深雅健之胸。反欲掎摭粪壤。逞其谤伤。所谓挟鬼燐而訾日月也。
挹翠当为石洲之匹。东坡谓江瑶柱与荔枝同品。此非拘拘于骊黄之间之所能识也。
梦呓集坤 第 323H 页
近日称诗者。于江西北地竟陵诸家。实沾丐钻仰。有罔极之恩。而见其不厌于谈者之口。又外攻其短。若不与焉者。真艺苑之蟊贼也。
余多于梦中得句。曰青笺祭青霞。曰明月沾杯深。曰西邻法侣夜相访。玉尘清谈晓不寐。后见孟浩然诗云。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曰秋风飒飒鸣黄叶。忽忆溪南郑氏诗。谓松江月挂溪南树语。当梦亦记出处。孟诗前此未尝见也。
尝得句曰。斜阳人影远。不得其对。姑识之。
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旧读此。觉语句龃龉不妥。后见陆宣奏状云。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而无怨。节而无贫。和而无寡。安而无倾。然则均无下。当有怨节无三字。岂古本有之。而今缺耶。抑宣公自以意补说耶。
西溪曰。患寡之寡。患贫之贫。恐是字错。详下文可见。有国家。患在不均。而不在于贫。患在不安。而不在于寡。苟能均矣。大小厚薄。莫不毕齐。而各得其所。人无偏贫矣。人无偏贫。则怨怼恨怒。不蓄于其间。而上下皆和矣。上下既和。则人民虽寡。足以胜众。而外侮不
梦呓集坤 第 323L 页
至矣。内得民和。外绝其侮。则国家安固矣。国家安固。则不忧倾覆矣。盖均为安之本。安为均之效。
老子曰。载营魄。谓阳载于阴也。参同契曰。阴在上。阳下奔。二者辞异而指同。皆欲其火常附水。静常制动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影。非实也。泡露电。不久也。非实故不久。不久故非实。
汉书杨恽传。韩延寿下狱。恽上书讼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恽曰。事何容易。胫胫者未必全也。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谓鼠不容穴。衔窭数者也。如淳曰。所以不容穴。正坐衔窭数。自妨故也。按恽盖谓鼠自不能容穴。况衔窭数乎。以喻己不自保。安望讼延寿而得活也。语意甚明。如说不是。(更观如说。非释其言也。论其事耳。)
杜诗。晴天卷片云。刘文房诗。客心暮千里。虞山以卷为养。竟陵以暮为慕。皆据讹本。仍为好奇之念所使。所谓无无对也。不论两字当否。只取元篇细观。思过半矣。
玉川子月蚀诗。虚贬鬼眼明䆕䆷。注云。贬字疑误。按
梦呓集坤 第 324H 页
贬当作眨。侧洽切。说文目动也。俗语称暴忍者曰。杀人不眨眼。
韩集。有病中赠张十八诗。韩仲韶曰。张籍也。按诗。曰籍也处闾里。又曰。非君亮谁双。又曰。君乃昆崙渠。籍乃岭头泷。安得为籍。仲韶谓籍既为公所败。乃自以为岭头之泷。不足以方昆崙之渠。尤谬。当是张彻。彻与籍。行第偶同耳。籍屡见集中。多称十八。故并牵此诗归之。不复审考意义。而强为之辞也。
叶平岩进近思录注表云。考图书传集之精粹。溯濂洛关陕之渊源。图书传集。指太极图,通书,易传,文集之类也。沙溪释疑。引河图洛书。误矣。
叶表又云。五千文十万说。虽莫赞于法言。四三王七六经。愿益恢于圣化。盖用扬子解嘲语。释疑云。老子五千言。庄子十万言。亦误。
李相国文曰。高楼正临大海。翼翼翚飞。水亦将拍干轩窗。朴仲说地如拍拍将飞翼之句。岂出此欤。
金昌协诗曰。峒客白驴春雨下。盖用柳子厚青箬裹盐归峒客语。不知子厚特记柳州土风耳。岂山人隐者之谓乎。溪峒蛮獠盘瓠之种。见诸史者可数也。取以自称。何哉。吾未见其为捷贼也。(昌协。以东溟。为钝贼。)
梦呓集坤 第 324L 页
平济塔铭。贺遂良撰。权怀素书。东坡谓蜀中石刻。有遂良文。颇称之。权书笔意。类八分。朴定斋学之。南海有壬辰磨厓碑。区大相文亦佳。
林川普光寺碑。危素撰揭。汯书。周伯琦篆额。中州书在我国者。此数碑及兴法寺碑。集唐太宗书耳。近代奉使者书虽多。皆不足观。
罗季丽初。书法多效柳公权。如崔孤云,李桓枢,柳勋律,具足达。皆不甚佳。张端说学颜氏而稍瘦。
金寿增八分。用笔亦熟。但字画多杜撰无识。(如甚作之类。)大率书画。出庸人手。便不堪看。
始诸公谋靖 社。人多危之。既而闻张翰林亦预。曰无忧矣。
公州人吏传说。许筠为牧。每衙罢。蹑履阶除。负手长咏。声调清遒。若戛哀玉。望之者谓天人也。
李沆牧安州。作长椎。饰以青红。立之庭。令曰。余不喜用笞杖。有罪。直以椎椎杀之耳。一州震慑。无敢犯法。比归不笞一人。小失付过于案。月终。通引持案请勘。曰仍付过。明月又请。又曰。仍付过。积岁皆然。归日尽除之。
定斋牧坡州。西溪使修黄喜,许稠墓。会径递不果。黄
梦呓集坤 第 325H 页
墓在交河。时交河革。属坡州。
西溪论许眉叟。观其文。亦知非山野木强徒泥于古者也。
西河言文事。每称崔公劲安公后说。
西河尝与竹西及诸名士。送燕行于西郊。归路少憩慕华馆。张炫忽入谒言。适有小馔。愿献之。诸公可之。俄有两夫舁巨方盘入。肴核甚盛。诸公欣然。竹西先执箸。箸几下。西河遽从旁掣其臂曰。兄且徐之。士大夫取侮小人。皆如是也。渠安知吾辈之至此。供具以待也。是饯其侪流之馀啄耳。何可食也。竹西怃然放箸。诸公默然。西河顾下人。舁出之。
李相季周谓后生曰。诸君何不读经书。可以为学问也。可以为文章也。可以为科举也。只读经书。可矣。
朗善君奴婢多在庆尚道。命印上旁近金石刻人一纸。当一岁贡。
甲子。京师小民梦。柳赫然戎服拔剑而跃曰。今而后报金锡胄矣。惊觉闻。街上人相语清城逝矣。
金寿恒将死。罗良佐往见曰。兄知所以至今日乎。寿恒曰。吾少也。卜者金生丽辈皆曰。位止参判。溢涯之极。殆挻祸欤。良佐曰。非也。宋政丞一也。金贵人二也。
梦呓集坤 第 325L 页
寿恒默然。
申平川在牛川。治第江岸。起楼山顶。又置亭其间。为往来休憩之所。有书生过之。大署楣间曰。半山亭。平川见之欣然曰。名之甚当。命刻板揭之。子弟曰。彼以荆舒辱我耳。平川笑曰。汝以王荆公为何人。以吾为何人。吾之拟荆公。亦太僭矣。趣揭之。
梦呓集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