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颂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9H 页
世子嘉礼颂
   丁未九月二十有九日。 王世子行嘉礼。小臣从清涂之外。获睹盛礼。不胜区区庆祝之忱。谨为此颂。窃附里巷歌谣之末云尔。
世子仁明。国之元良。昔 肃考末年。梦发其祥。有龙跄跄。降于明堂。 太宗告王。 太祖之业。其永祚昌。世子仁明。其容又夙成。丰如嶷如。如月如星。圆首脩眦。人中孔长。寿考必无疆。福禄必无央。 宗社永康。世子仁明。俨然天成。其未十载。如十五成童。口无妄言。足无妄动。心无妄念。惟日夜敬恐。
王眷乃成。责世子成人。加以冠冕。议厥嘉姻。 命择佳嫔。
命择佳嫔。对我 元良人。卿士大夫。勿閟名媛。斋服洁盥。俟 王之拣。
王拣以敬。三简乃定。惟丰壤大姓。太师赵孟裔孙。文命有女。其德吉正。宜配 元良。以主我七鬯。
爰命太史。简月之良。视日在房。视月会藏。惟是月壬午。是惟吉臧。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89L 页
壬午之辰。 世子出门。朱辇文文。宝翣翻翻。彩旗延延。黼乘閒閒。枚士蹁蹁。宰枢虔虔。分司反反。生雁左首。宗伯以前。
世子之车。其来徐徐。和銮之音。以节以齐。枚士跚跚。运趾勿遽。都人士女。众企以伫。乌冕玄衮。 世子端御。帟帟云幕。 孝宗之邸。
世子至止。以俟于陛。 淑嫔齐庄。敬俟以礼。 世子奠厥贽。授绥结缡。升车以行。贤嫔随之。
贤嫔之车。如云如日。玄绂文绮。鸟茀承屋。婢媵姆史。左叉右籥。匪币伊食。朱绋玄床。以辇以椟。玉册诰命。命器命服。
世子既反。 世嫔随之。谁其送之。赵氏诸姬。壬午之晡。 世子同牢。其敬其慎。合卺以厚。其酳(缺缺)。其饷孔阜。允矣 世嫔。 世子佳耦。吾 王冢妇。
世子既酳隶以礼。祗见吾 王以喜。 后妃以冁冢妇。礼眷眷以宝玉。饮食衣服。祝以介福。 世嫔拜受庆膺 王之祝。万福伊始。子孙千亿。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笺
  
进近思录笺
   通训大夫兵曹正郎臣万。诚惶诚恐。顿首顿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0H 页
首。臣于八月二十三日初昏。猥奉 宣召之旨。谨随史官之后。趋诣天陛。 圣上首询故参判 赠大冢宰臣金家藏 神皇时所赐大学衍义书有无。臣万谨对讫。敢赚奏安东校藏襕衫幞头事。因方兢惶俟罪。汗浃衣背。旋又伏蒙 圣上询及臣先祖忠定公臣橃所藏近思录事。谓此书曾经 中庙大王睿览。事系 先朝。合有 进御之举。臣祇奉 圣教。有不敢秘私者。谨差人趱程。取家藏近思书四册。以本月初五日午刻。双擎诣 閤。祗授司谒。投进宸严之中。臣万诚惶诚恐。私自伏念。臣以虮虱之微。因先祖古事。猥登 筵帷。致勤 睿咨。已非冗司贱臣所敢承当者。又伏念近思书藏弆家箧数百年。经 八世十朝。乃今重登 御筵。再回 天瞩。其事有不偶然者。而我 圣上追远率旧之盛。崇文重道之懿。实光简策。猗欤休哉。虽然。玆书之索。盖不但为一时把玩之资。将以讨论讲习。为反身受用之具。臣闻 恭禧大王于正德戊寅六月。不时 召对。先祖臣橃以左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0L 页
副承旨。与同副承旨朴英进讲近思录。十月。又不时 召对。先祖臣橃与右副承旨金正国,经筵官赵光祖。进讲近思录。相与讨论经理。 中庙大王与之终日论辨。亹亹不厌。间以谈笑。如朋友讲劘之为。我 圣祖典学崇儒之盛。犹可像想钦慕于百载之下。臣愚死罪。敢以 中庙懿烈。有望于今日。谨诵前闻如此。臣以微末小官。出位唐突。极知僭妄。无所逃罪。鈇钺之诛。臣方竦息而待之矣。臣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伏以
宸情远溯。往事兴感于丙宵。 明命遐宣。旧书登览于 辰极。事罕前古。荣极明幽。窃惟近思录一书。实是先祖时旧帙。通编濂,洛,关四名儒之语。于讲习此为阶梯。历事 中,仁,明三圣王之朝。虽直省不离怀袖。属当日侍宴 宸苑。而玆书堕在 禁扃。百僚春醉花前。何等昭代胜事。中官夜送院里。真是不世 恩光。太平馀痕。今经数百年未沫。书香遗泽。相传六七世犹新。常恐 龙楼登御之馀。难免蠹箧伤污之叹。何知陈闻于 上聪。忽蒙 宣索于中宵。 玉音丁宁。像想得 圣代君臣际。 威颜密迩。唯诺如家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1H 页
人父子间。是何嵌窦巾衍中书。至勤 筵帷宣御之命。盖 圣念终始典学。恒加缉熙之工。谓是录切近治心。庸降投进之 旨。极知 盛意之有在。岂曰秘阁之无存。肆将四册之珍藏。再陈 九重之清览。看花天远。几回 恭僖后丙寅。烧香昼熏。恍是嘉靖间庚子。摩挲古帙。奚但兴慕于 宸心。玩索名言。益知有补于 圣学。念玆编重经 睿瞩。而旧事追想 先朝。时则有若赵朴金诸臣。一时登对。相与参考周程张微旨。终日讨论。惟先臣同升讲筵。至今日传为美事。如欲绍述。是在 圣明。玆盖伏遇 主上殿下。挺上圣姿抚中兴运。体报坛之遗烈。 命进万历间襕衫。讽下泉之馀音。宣览 神皇时衍义。遂推异数。遍及私家。臣敢不感激鸿私。策励驽质。还珠卖椟。学术纵愧于前人。绽袜补裳。愚衷庶效于他日。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状
  
通信使到界状
奉鸾诰而辞鳌禁。吕云拥出国门。仗龙节而涉鲸波。缶星流照江户。三千鸟道。九万鹏程。伏惟通使相公閤下。达去如斯造次必是。衔纶音而出境。身寄贯月之槎。仗 王灵而交邻。津通出日之木。而臣节燥湿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1L 页
不惮。虽峦邦忠信可行。仗念万夙仰下风。忝守南邑。缅往躅于堤上。州号歃良。挹遗烈于圃翁。事在洪武。玆当行人谕志之日。窃效仁者赠言之规。
方伯到界状
恩诰遥临。交竹符于边徼。惠泽新布。弭玉节于藩营。一路福星。三春膏雨。伏惟閤下地望素著。天眷弥隆。羽翰排风。来从九万里溟海。旗纛翳日。去镇七十州山河。分陕之初。赈绛是望。伏念万三载糜廪。一味妨贤。哀生民之积痛。摩手无策。拭棠阴之清化。仰首以鸣。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杂著
  
倡义时檄道内文
夫天地未坠。君臣之分义不可干。日月高悬。鬼魅之情状无所遁。是以凡有逆乱不轨之贼。皆怀愤嫉必讨之心。安儿起而鲁公惭。苏峻叛而温生怒。何蕃叱六馆之从乱。河东倡三州之勤王。是皆伸大义于一时。莫不垂令名于千古。今当凶逆辈之致讨。愿与忠烈士而同声。洪惟我 国家。圣继神承。天覆海纳。好生恶杀之德已洽。民心胥欣。恢公抑私之旨丁宁。朝著相劝。庶几王化协于下。无有邪气干其间。岂知别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2H 页
种妖恶之类。遽生一朝篡逆之志。诪张不道之说。挂书国门。啸聚无赖之徒。匿影山薮。缔结连帅。交通县官。遂提弄池之兵。敢生射天之计。窃据我重镇。戕害我元戎。妖氛涨两湖之间。是何怪变。凶檄飞一道之内。无非矫诬。恶极罪盈。天惊鬼怒。何幸王师奏捷于竹府。贼酋枭首于稿街。乱领妖腰。次第伏法。丑类奸党。散落逃生。谓巢窟之已平。庶邦域之无事。谁知遗蘖未殄。一支犹存。乃以亡神夺魄之馀。潜伏岭峤之外。复合假气游魂之辈。跳踯居安之交。山南尚义之乡。遽有此变。海东有国之后。曾所未闻。尚忍言哉。噫乎痛矣。惟彼汝立,梦鹤称乱之地。尚骇逆竖之复生。是何南冥,桐溪播馥之区。反见贼子之近出。七十州缝掖之士。怀一鱼混川之羞。数百年礼义之风。有三纲扫地之叹。此贼不灭。何能自立于世间。义旅不兴。无以有辞于天下。某等生长邹鲁。讲习诗书。白面迂儒。虽未学军旅之事。青毡旧业。尚不坠忠孝之传。念九重之隐忧。涕泗交集。耻一天之共戴。心胆欲摧。肆于闻变之初。爰发倡义之举。武夫勇士。东西南北之自来。世族名家。父子兄弟之偕作。发旧藏于乡校。弓矢刀鎗旗帜之俱存。考遗条于壬辰。参谋书记都揔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2L 页
之皆备。想先辈之馀烈。凛如隔晨。誓众士而直前。功可指日。张空弮而有冒刃之志。望贼窟而忘荷戈之劳。咨我同志之人。盍思共诛之策。纠率徒旅。与吾侪而周旋。把截险要。为官军之声援。挽东洛而洗倻山之秽气。鼓南风而扫清郊之馀氛。湔衣冠污蔑之羞。答 祖宗休养之泽。是所望也。岂不快哉。况今哀痛恻怛之教新颁。安抚号召之使相望。德意下究。堪涕兴元之悍夫。风声远彰。足慑淮右之残孽。可不思奋。宜各效忠。噫。郭忘忧红衣之大名。轩动宇宙。赵大笑黄石之卓节。昭回日星。勖哉诸公。无俾专美。
奉谕讲学诸君文
呜呼。昔我伯父雪斋公平生。未尝有独善自私之心。接引后生。相与作成。虽远宗侄孙异姓子弟。皆欲其成就。晚暮之年。犹不懈收教。而精力有所不逮。教授有所不及。则又设冬春讲诵之规。定出训长。朔望受讲。必欲振励陶铸。无坠祖先文学之教。其意诚勤矣。而家祸罔极。变故相随。使我承学诸君。遽抱不卒业之痛。此岂但吾家一门之无禄。抑亦洞中诸学子之不幸也。万之不肖。何足以当训长之任。而轮例受差。不敢规辞。况今秋序已尽。讲期且迫。而前年会讲之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3H 页
地。便成沧桑。霜露既降。草木摇落。瞻架轴之宛然。已音容之邈尔。我怀之悲。曷有其极。仍窃惟念媚学诸君子。思当日劝勉之切。念昔年课受之勤。亦必惕然怆怛。思所以体承遵行。不以人事之变迁而少或怠忽。万虽无状。不忍遗意之废弃。敢欲仍任勿递。与诸君终始勉焉。但此偶占东试。将赴南省。开朔之会。似不得身亲周旋。而同任洪兄想必举职受讲。且两丙辰。洪公劝讲之诚。伯父之所叹赏。讲诵之日。想亦乐临。诸君如欲仰体先辈之美意。勿替会讲之前期。则不佞虽远出。何患无受讲者乎。幸诸君及时诵习。趁开月初吉。齐会于酉谷宗堂。相揖背诵。如前冬已行之规。而又相与敦行孝悌。去尔童心。毋止口耳诵读之末而已。则非惟于诸君有多少利益。我伯父必悦豫骘佑于冥冥之中。而忝居受讲之任者。亦与有光荣矣。呜呼。耆德凋零。文采萧条。后生晚出。考德无地。万之无状。窃不胜其感慨痛苦之至。谨以此奉请。非万之言。实我伯父之言。惟诸君念之哉。
 朱夫子于韦斋葬后。即请学于师门。以此言之。李秀才虽在衰服之中。亦宜勤读。以朔望进讲于外门诸舅。恐未为不可。讲徒中期服之人。亦于葬后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3L 页
讲读于训长之前。勿以重制自解也。遵父兄之教。诵圣贤之书。非等閒游嬉之事。似不必以大功许诵之义槩之也。
戒四弟
昔我宗父荷塘公。克仁克睦。以处宗族。故终荷塘之世。权氏无二言。呜呼。去祖既远。分族既繁。品性又不齐。又安得无言。虽或有言。勿与之校。愈加亲厚。凡百患难。尽力相救。凡有过失。戒勿峻攻。己无所失。而宗人诮之。虽无所失。反而自省。自省无失。忧而勿怒。呜呼。使己诚尽于处族。虽有宗人亿万。其或我诮。呜呼。允能睦祖宗。降之以福。
李甥世学名解
吾甥世学。退陶云仍。肆我伯父。锡以是名。先生之学。尔惟世之。伯父之意。尔惟体之。勿汲汲于科名。勿数数于世情。非圣之书勿读。非法之言勿听。一乃心定乃志。弘尔量正尔气。谦恭退让。虽知犹抑。克修乃德。世尔家学。
易说
   万少时读易至坎离。遇疾而止。咸恒以下。时一披览。其读者且不能领会。况披览者哉。甲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4H 页
子春。观河图洛书图先天后天二卦图。心欣然若有契于羲文之奥。遂从讷隐丈席。请手书古文易小册。伏而读之。观全卦。究文王之辞。观上下二体。玩周公之辞。然后取朱义程传。以證吾说之得失。其得者盖寡。第录其说。俟一分之进。改正之未晚也。甲子秋夕书。
   古文易。但书文王卦下彖及周公六爻之彖。其孔彖与象。皆归之于翼。盖讷翁依孔氏之旧书之也。鄙说多取䪨会书。说文所释。间从古文。(篆也)凡经传讹处。在篆隶驳换之际。此学者所宜致意者也。东国音读亦精。往往与传义相盭者有之。其翻解间有失其本旨者。其釐改之责。在 经帷进讲之人。然承用既久。恐不可轻议也。
  卦名说
说者曰。六十四卦。伏羲已重之而命之名。愚窃以为不然。伏羲时未有文字。八卦只是画而已。未有其名。况重而名之哉。何则。八卦者书画之祖也。造书者观☰之画作。古文之天也。(字书曰。三画微曲者。象天覆之状。后人长其三画作非。)观☷之画作。古文之坤也。观☲之画作。古文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4L 页
之火也。观☵之画作。其横者古文之川也。其纵者古文之水也。自三十八体作而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为六书。)之法晦。其山泽风雷古文之样。今不可考。然以天坤水火四字推之。皆依伏羲之画而为之。所谓象形也。若其☰不曰天而曰𨺩。(古文乾字。)☲不曰火而曰离。☵不曰川而曰坎者。亦六书所谓会意而成者也。然则乾坎离震兑艮巽之文。不生于象形之初亦明矣。文之未形。名安从生哉。不然。夏人何故不呼☶为艮而曰连山。商人何故不呼☷为坤而曰归藏也哉。先儒曰。文王演易于羑里。演云者。因约而敷之之谓也。伏羲有画而无辞。文王何敷焉。是文王因八卦之约而演成六十四卦也。且夫前圣尚简。后圣尚蔓。尧一言。舜三言。以易经言之。文简于周。周简于孔。伏羲只是大头颅。若又重之。非伏羲也。
或曰。古之草作草者。从水雷屯句曲之象。则屯独不为伏羲之画欤。曰。秦以前。皆用古文。字之作。非尽出于苍史。恐不可以此而拘之也。且屯象草。非草象屯者乎。又曰。乾古者从阳从建者。已有健意。天与乾之音。有从清从群之异。然天竺之天。身毒之身。字异而音近。(竺,兴,毒。亦字异音同。毒一作笃。)则安知古字天与乾不同欤。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5H 页
䷀乾。 乾籀作𠄃。又作𠄃。或作𨺩。华音껸。东音건。
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朱子不以四德言之。而以大亨而利于贞立义。谓占辞如此。然孔子已分作四德。程子从之。盖乾无他占辞者。文王但见天德至大。乾象至健。无所不包。有元亨利贞之周而复始而已。故以四字作乾之占辞。而孔子仍之。孔子何尝不以易为占书哉。○乾卦全体是纯阳。而以第二爻阴位。第六爻极而变者言之。似革卦象。以初三五阳位。以二四六阴位观之。已函得既济。既济与未济互相易之。以既未济终其贞元之妙乎。䷀上下皆乾。乾古作𨺩。𨺩有健意。物之周转不息者莫如天。故取天之义。以乾字说䷀之义。乾虽卦名。实状䷀之德。是知☰之德乾。䷀之德乾乾。乾而又乾也。愚意以䷀乾别行书之者。恐合在乾元亨利贞之上。读曰䷀은乾이니乾元亨코利贞니라。如此则两乾字连书作乾乾。读时虽有句读于两乾字之间。而其为乾乾之象自著矣。以下七卦皆如此也。如屯蒙既未济之间。许多卦虽无重叠取象之义。亦自成一义。如䷂卦。读曰䷂屯이니屯은元亨코利贞니勿用有攸往이오利建侯니라。如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5L 页
此读之。亦有义意矣。愚读履之彖辞。常讶其无头。今若依此例读之曰䷉은履니履虎尾云云。则为有头矣。○古文天字作。是乾三画之微曲。象覆下之形也。然不曰乾而曰天者。非遇王次仲,程邈。不可究诘。姑阙之。(王,程变篆作隶者也。)○元亨利贞。左传。穆姜已分作四德。孔子仍之。然文王之意。以大亨利于贞立义。观他卦。无单举元字。作善字义为辞者。可见其为大字义也。然易之辞曲畅旁通。各成义理。作大亨利贞看亦可。作善通宜正看亦可也。○乾之道。兼昼夜四时。转运不已。无一息之或间。而明暗寒温。其变无穷。分作四德。以贞则复元。證周而复始之义。何不可之有。文王之后。惟孔子最近。读者以孔子为正可也。
初九潜龙勿用者。周公观䷀之象。逐爻发明其义者。而初爻以地则潜。以象则龙。初是潜。九是龙。○易本于河图。乾之初奇之潜。即潜于水。阳画之以水拟象者。未始不本于天一之象。而其时则当黄钟子位之半。则所谓潜即地中之水。龙处潜中。是阳动地底。极稚而微动则妄耳。故戒以勿用也。勿禁之之辞。奇之画。有划定限截之象。勿义似之。○大抵易爻辞。字字取象。学者不可泛看。然勿字亦有心看。易归穿凿。此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6H 页
等字义。虽处以无心有心之间。亦可也。○古人于文字皆押䪨。潜龙勿用。龙用是韵。用或作庸。义与韵各谐。考之䪨会。可知也。○潜似有气。见似无气。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二虽阴位。而爻才为奇。故亦谓之龙。见著见也。二阳比初浸长。不至于微且稚。而二位又离潜近陆。故曰见。见从目从人。人目所及之地。故曰在田。曰利见。(周礼职方氏。泽薮曰圃田。田恐指泽薮。虽谓之田而与平陆有间也。)○利以四序言之则属阴。二是阴位。故下卦之第二爻。上卦之第二爻。皆曰利见。○见有似无气二故也。○阴小阳大。二是人位。故九二之奇为大人。
九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奇爻为阳。有日象。三爻为下卦之终。故曰终日。合下卦三画观之。初爻似朝。二爻似午。三爻似夕。○第三爻当下乾之终。上承上乾。故曰乾乾。○惕从心从易。古作惕。易平常之心而作兢畏之心者。是惕又惕。惧者有敛翕之象。故属夕作惕若。若语助也。或夕惕为句。若属厉字作若厉。亦可耶。○厉。危也严也。三以刚才而处刚位。以象则太严厉。以位则太危厉。知其过于严厉。而有危厉之戒。则无咎也。○字书。岸危处谓之厉。乾之三阳皆水也。而中爻似中央。初爻三爻似两岸。故戒乾三之危。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6L 页
必下厉字者也。易下厉字。大抵皆初与三而四与上。又上体之两边。故亦有厉义。○咎从人各。人各为心是咎。三阳同德同心故无咎。○乾三爻当大簇三阳之寅月。人位也。○九而遇三。多少大有气。却欠雍容故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四离下体。在上卦之初故跃。而龙之性常在于渊。渊指初一潜处而言。初四之应爻也。○古文渊作▼(片+爿)。左右象岸。中象水。乾初二五上似两岸。三四似水中。在渊云者。指九四本爻而言。不必指初为渊欤。字书管子曰。水出不流曰渊。则初谓之渊。亦无不可。大抵以学者之事言之。或跃。有进取之义。在渊。有居业温旧之象。龙至灵者也。虽有登玄间兴云作雨之具。而相时而动。不妄不躁。故到得时时施用有力。其跃而还潜。何各之有。故无咎。○四处近五之地。不待时至而凌节骤进。则非远嫌之道也。○九故跃。四故在渊。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凡物阳物飞阴物走。龙虽阴物而其鳞八十一。有九九之数。又能天飞。故称阳物。是龙具阴阳之德。与乾之兼坤象者类。故以龙拟九象。且龙字从肉从飞。本是飞肉。又龙之有翼者为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7H 页
应龙。九五是应龙也。其得谓应龙者。以九五与九二为正应。而为飞龙。故后人取其义。有应龙之名欤。○五处地高而又阳位。故曰在天。为上体之第二爻。亦称人位。故曰利见大人。○九而又五故飞。
上九亢龙有悔。亢高之极也。九极于上。龙之亢者也。内三已不中。而外三则非特不中而已故亢。初不悟而后悟者为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此言圣人用易之道。刚中用柔为言。刚而不能济以柔。则非用易之道也。用九。用九之道也。群龙。群阳也。见群龙。言众九之并进。如群龙之齐作。见群龙云者。有嘉喜之意。然既喜之。又却有过刚之忧。以无为首为心则吉。无为首者。变刚而柔之也。首者。众阳所聚之会。故凡物之进。首先于身。无为首则其变刚而为柔可知也。阳极则变为阴。阴极则又变为阳。乾而不知变。则独阳过刚。何以化生。故贵无首。○用九之道。王霸之分系焉。圣人用九。过者裁之。不及者辅之。裁成辅相之宜。王道也。老子用九。为占便自私之术。霸道也。
䷁坤。坤古文作쿤。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7L 页
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上下皆坤。坤顺也。物有连则有坼。连者奇画。坼者耦画。奇者圆而动。耦者方而静。静则顺而有持载之量。物之静顺而能持载者。莫如坤☷之德。坤䷁之德。坤而又坤。取䷁坤。置坤元亨利牝马之贞之上。读曰䷁은坤이니坤은元亨고利牝马之贞이니君子ㅣ有攸往이니라先면迷고后면得리니主利니라西南得朋이오东北은丧朋이니安贞면吉리라○乾生物故大亨。坤成物故亦大亨。牝马子育。而其行又甚强力。故曰利曰贞。○坤上下两体。洞无碍障。有坦坦之象。故君子用坤道而往。何往而不可。然坤女道也。先倡则失道。故曰迷。待阳唱而后应之则有得也。○坤生物无穷故主利。以德言则乾阳属仁。坤阴属利。○西南阴方。故得朋类。东北阳方。故丧朋。○未申之间。为后天坤位。则坤是阴之本宫。不但得朋而已。意者文王因先天卦义立说曰。西南为巽位。坤道向西南。则得长女之朋类。故曰得。向东北则是长男位。非阴非朋类。故曰丧。○坤地道也。贵在安静。女道也。贵在贞正。如是则吉。
初六履霜면坚冰이至니라履在足底。初在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8H 页
六爻之底者。似乎履霜。阴气之始凝者。初六阴之始生者似之。履言初。霜言六。○初六只是履霜而已。而霜之始凝。已有坚冰之虑。此圣人忧小人之远虑也。初阳位。故阴有用事之兆。而不过霜之微凝而已。初之应为六四。六四以阴才居阴位则纯阴也。故为坚冰。冰水凝者也。霜杀物者而亦能成物。坤之阴亦然。履霜非专属不好底。君子既喜其成物而旋虑其杀物。其虑患远矣哉。
六二不习。习重也。乾之盛德在五。重而后乾体立。坤之盛德在二。不待重卦而已利。坤而重则五居阳位。非纯也。程传朱义。皆以训习学习为训何也。
䷂屯 屯古文作준。
䷃蒙 뭉
 上九击蒙。 毄。勤苦用功曰毄。
䷄需 슈
䷅讼 讼古文作䛦쓩。
䷆师 师古文作𩇱시。
䷇比 삐
䷈小畜 셤○츄
䷉履 려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8L 页
九四愬或作虩。亦作覤。
䷊泰 태
䷋否 삐
䷌同人 뚱인
䷍大有 때
䷎谦 켬
䷏豫 유
䷐随 쒸
䷑蛊 구
䷒临 古作▼(目+(勿/觇)) 림
䷓观 古作 권
䷔噬嗑 씨
䷕贲 삥。韵会斑字注。斑駮文。本作辫。王制杂色曰班。古作贲。易有贲封。陆氏释文曰古斑字。
䷖剥 
䷗复 
䷘无妄 무
䷙大畜 때추
䷚颐 古作𦣝이
 六四虎视耽耽。䪨会。虎视眈眈。下视貌。陆云威而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9H 页
不猛。今本从耳作耽。传写之误也。○其欲逐逐。䪨会注。笃实也。一曰驰貌。锡字类。逐逐。苏林音。迪逐。或作浟浟。浟欲利貌。
䷛大过때궈
䷜坎 캄
䷝离 례
䷞咸 
 上六咸其辅。䪨会云。古文易咸其䩉。今文作辅。
䷟恒 古作 
䷠遁 뚠
䷡大壮 때장
䷢晋 진
䷣明夷 멍이
 六二用拯马。拯本作抍。古易抍马吉。
䷤家人 갸인
䷥睽 퀴
 六三掣。古文易作觢。或作。音치。劓作劓。音이。天刑名。刺凿其额曰天黥也。
䷦蹇 견
䷧解 上声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99L 页
䷨损 순上声
䷩益 
䷪夬 괘
䷫姤 虩
䷬萃 쮜
䷭升 싱
䷮困 쿤去声
 困古文作𣏔。取止于木之义。故有困株木蒺藜葛藟等象。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三岁。恐无吐。初六四岁方遇。九四但当曰三岁不觌。
九二朱绂方来。绂古作市。朱绂朱裳也。古者朱裳画作即古绂字也。相背。有不合之象。九二九五皆阳也。故其不合。有类之不合者。然之中画。作阴画十字样。其心相孚。且其字样。齐整端一。有似中正。其体状又甚刚方。故取象欤。韵会释字曰两己相背形。周礼司服注疏。取臣民背恶向善。亦取君臣有合离之意。去就之理。朱与赤。取君与大夫之义。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0H 页
六三据于蒺藜。古作藜。
九四金革。指九二。来徐徐。言初六之来。徐徐者。私附于所近之九二也。
上六臲卼。臲与臬通。又作槷。盖植表之木。卼摇动也。古文作倪㐾。
䷯井 징上声
井은改邑호대不改井이니无丧이면无得이니往来예井이井이라卦自泰来。坤邑象。坤之中爻。下居于初。故改邑。乾之初爻。上居于五。故不改井。坎之中爻为井水也。且初与五往来为井。上体为水。而初四之间。亦有水象。亦所谓不改井也。初往五来。彼亦井此亦井。故曰往来井井也。○无丧无得。犹言不有所废。其何以兴。使乾初不丧一阳为巽。则坤五何以得一阳成坎乎。丧者乾也。得者坤也。不可互言。○繘古作𦇹。易繘井注。已至而未出井也。
䷰革。 革古文作莗。音긔。本作𠦶。卅年为一世而道更也。
䷱鼎 딩上声
 九四餗。古作鬻。 剭京云刑在頄。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0L 页
九五铉。周礼作鼏。鼏以木横贯鼎耳举之。亦谓之扃。一曰覆鼎者。
䷲震 진去声
䷳艮 古作근。去声。
 六二拯。或作𢮋。古文易作不𢮋其随。
䷴渐 쪔
 渐鸿之进。自干至陆用足。自木至陵则不专用足。而其羽乍动。至逵然后乃用羽。故曰其羽可用仪。学者进学如此。则无凌躐之失。上九是化之之神欤。
䷵归妹 귀뮈 卦自泰来
䷶丰 古作𧯮
 九三沬。古文易作昧。
䷷旅 류上声
䷸巽 순去声
䷹兑 뛰去声
䷺涣 훤去声
 假。古文易王徦有庙。
 初六拯。本作抍。古易抍马壮吉。
䷻节 져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1H 页
䷼中孚 즁
䷽小过 귀
䷾既济 계졔
 六二茀。与芾同。绂也。亦作韨。
 六四袽。说文作䋈。絜缊也。引易需有衣䋈。古文易作茹。京房作袽。
䷷未济 졔
 汔传作얼
  彖上传
乾资始。 始古作始。说文曰。从女从台。坤母道也。
 
雨施。 施古作。平声。
 保合大和。古褓合大和。
  彖下传
咸者。少男少女之卦。男女感也。○卦本否。故曰柔上而刚下。谓三与六变。否之三柔上而六刚下也。○二气。指少男少女也。感应。言三与六为应爻而相感也。相与。言此往彼来。柔变刚而刚变柔。是相与也。与如与邻之与。○止而说。言成卦上下两体。男下女。言男在下而下于女。下礼下也。三六为相应之爻。而少男以艮体止。有进意而不妄进。少女与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1L 页
九五相比而待三之来求。是女之贞者也。○艮止。犹为人君止于仁之义。男下女。犹君下臣。君止于仁而臣下咸悦。故天下和平。○少男亦有六二之比近而不为二牵。亦止于义之男也。男女相感故亨。男易为二牵。女易为五诱。故曰利贞。言贞则利也。○女贞不为比五之所诱。取如此之女。何不吉之有。○卦本天地否。故曰天地感。言三六相感也。○万物化生。坤有万物之象。圣人。指九五。人心。指下位二阴。二非万物而阴有多底象。天下。亦指下体而言。艮止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象。而各止其止。自然有和平之象。且其止其说。见感万物之情也。○咸天地化生。恒圣人化成。
恒。久也。恒卦即咸卦之倒看者。咸为少男女。而恒为长男女。自少为长。有久义。卦本地天泰。而初阳上为四。四阴下为初。故刚上而柔下。○以成卦观之。则震之长男为刚。巽之长女为柔。故刚上而柔下。以变卦释之。则当曰刚이上고柔ᅵ下고以成卦释之。则当曰刚이上이오柔ᅵ下라○相与之义见上。○刚柔皆应。恒六爻。爻爻皆应。他卦之应。重在二五。而咸,恒二卦。似当以变卦之爻为重。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2H 页
○由咸为恒。由少为长。为久之道。○风以履之。雷以动之。为化成之妙。观夏月则可知。○以二五阴阳爻言之。则咸之二阴五阳。得位之正。恒之二阳五阴。失内外之位。恒但以长女在内。长男在外看。不可以一例胶故无咎。男女阴阳相感之久。其亨可知。故曰无咎。○风与雷皆动。物动则易于失正。故戒以利贞。不已。合咸,恒二卦通言之。风雷皆动。故曰往终始。以三终四始言之耶。○日月四时圣人之久。盛言恒道之大。然震为日月所出之位。成卦震巽之际为乾天。故借用得天字。先天西南之巽。为后天东南位。四时变化。亦可推知。圣人以用言。若以体象言之则错矣。○化成。不但感之和平而已久故也。
遁之二五。不可以君臣看。但以君子小人看。○下体少男。上体父。父生少男则已老矣。老则止。人道也。然非刚果则当止而不能止。遁之五与二阴为应。观下二阴之渐长而断然勇止。与时行云者。非与时偕进而行也。当止而止。以止道行之也。
大壮乾父长男之卦。阳刚之盛大者盛壮。以盛而动。戒在以正。故曰利贞。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2L 页
晋但以成卦论。恐无变卦可言。○柔进而上行。坤之二本暗。而上为五之明。故曰丽乎大明。○晋有建侯象。康侯犹宁侯。坤牝马。牝马为子畜之物。故曰蕃庶。离为昼为日。三接。指下三阴。
明夷。晋倒为明夷。进其可恃乎。晋与明夷上下体之际。皆有坎水横截。三接之际。宜思蒙大难之虑。○艰指坎。贞指五阴之中也。内难之内。恐作纳何也。以卦内外之内言之。则内卦明。不可谓之难也。离纳于坤也。
家人中女长女之卦。不可以男女言。而其曰男正位女正位。特就二五阴阳画言之也。其曰父母亦然。
睽少女中女之卦。故曰二女同居。男在内女在外。位已睽矣。○睽上火下泽之象。其志。言火之志上升。泽之志下趋。上女之志。不欲与九二正应相交而上比于上九。下女之志。不欲与上九正应相应而下比于九二。安能不睽乎。○其志不同行。以火泽性情言。其志同。以二五正应言。○说而丽明。柔进上行。得中应刚。就成卦之象言之。○天地男女。非以离泽言之也。但以上下体泛论之也。强言之则火为天泽为地。二为男五为女。万物资水火而成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3H 页
卦。有此象。
蹇利西南。往得中。言二阴往外卦。遇九五为应。故为往为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艮为后天东北位。而阳居下体之上而止。为穷也。更思之。此卦本自坤来。坤居西南。东北阳方。不利于坤。故曰道穷。○利见大人往有功。言六二往外。见九五大人也。○当位贞吉。言九五当君位。以正邦也。六二处下爻得位。助五而正邦也。然蹇之九五。处坎之中。为乱世贤君。六二居艮之中。为守正不轻进之贤臣。昭烈,武侯似之欤。
解不曰险而动。而曰动而免乎险。三雷在上离坎故也。○卦本自地泽临来。坤为后天西南位。故曰西南利。言成卦九二得九五故利。○得众。坤有众象。而初九之阳。往居于四。为得众也。○来。自外反内之称。以正应言之。则六五下就九二有来象。复。地雷之象。解卦上体本坤地。而下就九二时。有地雷之象。故曰来复。复则吉可知也。○夙早也。九二处坎险之中。若迟留则不免于险。以刚中德。勇断趋外。以就六五之应。则有康济之功也。○解以反对言则为水山。而以上下体言则又为水雷之易。故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3L 页
有雷雨满盈之象。草木甲坼之象也。草句曲方生之状。
损自泰来。损下体九三。上为上九。故曰损下上行。自二至上为中虚。似中孚象。故曰有孚。○二簋。指成卦上下体。周礼旊人。为簋实一觳。豆实三而成觳。注曰。簋外圆而内方。损卦上下阳画象天圆。中三阴爻象地方。是外圆内方也。中三阴。又象豆实三。而下体一豆。上体二豆。三非六阴。则非豆象。四五非六阴。则非豆象也。三豆盛在上下体之间。而上多下少者。自下享上也。又有益上之象。○二簋应有时。初九应于六四。九二应于六五。六三应于上九。此重在应而时在其中。损刚益柔有时。若本卦为泰而不肯损三益上。则是不知时象也。今此卦损乾之刚而益坤之柔。是有时也。且天地和泰之时。万物丰足。而君上有不足之叹。故损下而益之。若君上无不足之叹。时又不能礼亨。而损下而益之则非时也。此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也。○享者。自下馈上之辞。更思之。损刚益柔。别有卦外之义。言下能自损以益其上。则上又损己益下。会有其时。此言刚柔以成卦。言艮刚而兑柔也。故揔以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4H 页
括之曰。损益盈虚云云。
益自否来。损乾之四。益坤之初。故曰损上益下。巽倒看则兑。是乾倒泽下施也。故下说字曰民说。无疆。即德合无疆之无疆。坤德合乾。谓之无彊。而此卦有乾坤相合之象。而其所以合德者。在损上益下。故民说无疆。大光字。亦从含弘光大点化来。民说上泽。何往不利。中正。指二五之应。有庆。亦从乃终有庆而来。○木道乃行。巽体为木。而反之则为兑泽。此兼二义言之。看易不可柅固。反复深识。皆有意义。○动而巽指上下两体而动。而巽则不妄进。日进于无疆也。下日字者。初与五之间。有离象()动则进()()是无疆。○天施地生。乾损其四而益下之初。为施与之象。坤得初阳为生。○其益无方。言损上益下与损下益上。事体不同。种种损之。未见其为失德。故曰无方。
夬健而说()决而和()此言夬五阳并进。决去一阴。宜若有刚柔太快之象。而下健上说。两情相安。故决之者。不至于过刚。见决者。亦无怨尤故和也。此吐以健而说()决而和()读之亦可也。○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一阴有方决之势。小人之情。宜若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4L 页
有戚戚之意。而以阴阳相慕之道言之。则一阴为五阳之所慕。故犹翱翔于外。有婆娑宛丘之象。扬有扬扬自得之意。○孚号有厉。其危乃光。孚信也。无应则无孚。而上六与九三为正应。是虽在逐中而尚有内应。故恃三而号。望其有援也。兑有口象。而上爻之坼为口。故于上六言号。厉。易解皆以惕虑忧厉为辞。然以象言之。则厉为水滨。凡三画卦。初为厉三为厉。此曰有厉。言有下体九阳之厉也。其危。言九三介在群阳之中。内怀应上之心。而外示逐阴之形。至上六孚号而后。危厉之本情乃光。光犹章也彰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此言告其垂亡之状。只当于见在之位为之。邑在外者而上六在外。是在邑也。不宜往即九三。九三过刚而不中。有戎兵之象。故曰即戎。盖垂尽之阴。势穷情蹙。不得不号且告。而只得自告其邑。为自谋之图而已。若恃九三而告于九三。则无益而为尚口。乃穷之归也。九三虽有救上九之隐情。而人言可畏。必不乐为之应援。故上六之告。为不利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言上六知其道穷而勿与阳抗。浩然而去可也。刚之长。乃阴之终也。复淹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5H 页
留兮焉求。上六利往。无吝情去留之意。亦达理也。况消于夬而长于姤耶。
姤女壮。一阴初生。弱而非壮。而圣人以壮戒之。亦坤初坚冰之义。○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姤虽一阴初生。而有寝长之势。遇姤取女。其能久长乎。姤犹坤之履。姤初犹坤初之霜。故圣人便有勿取之戒。且一阴自何方来干于众阳之底。是女干男阴先倡之象。取之无生育之利。且姤非刚遇柔。乃柔遇刚。是女干男阴倡阳。○天地相遇。以阴阳言。○品物咸章。阴阳相遇。品物化生。故曰咸章。以平说阴阳之遇。非戒之也。却赞之也。圣人忧阴之得志。而与阴阳之相合。忧喜至公。不以一事而废全卦如此。姤为五月卦。中夏为万物章美之时。故曰咸章。○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以卦体言。乾九五之刚。遇巽九二之中正。犹圣君遇贤臣。故可大行于天下也。且易之辞。皆曲有字义。风是行物。而在乾天之下。故曰天下。○以乾遇巽。是月窟卦。巽是乾体。而风有迅疾之象。巽阴之生。不寖而疾。尤可惧也。
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下体坤。坤顺也。上体泽。泽说也。物情柔顺说喜然后萃聚也。刚中指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5L 页
九五。应指六二也。柔顺说喜。虽是萃聚之道。而必有刚健中正之人在上。然后方可以服众心而为众人之主。若徒刚而不中则反是。○王假有庙。致孝享也。上六为宗庙位。处地尊而爻才为阴。是宗庙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利见。六二为坤之主。而利见九五之大人故亨。所以亨者。以正道相聚也。六二九五为正应。故见大人而亨。若非义相聚则乱矣。何亨之有。○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坤为牛。大牢谓之大牲也。用。九五大人用之于宗庙也。此卦土气上升。而兑又是乾体。有气升上天之象。故曰利有攸往。亦曰顺天命也。且泽下滋于土。为祖先德泽下及众孙之象。此所谓子孙保宗庙享之者也。用牲利往之义。自著于卦体之中。明言则近于穿凿。善读者可意会也。兑为口而以乾体居上。有命令之象。顺。坤顺之也。假至也。有往字义。○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观此卦之象。则以正聚。以不正聚。吉凶祸福类应之情。可知矣。乱臣贼子。宜有以知惧。
升。柔以时升。升卦继革卦者也。坤德本宜在下者。而萃聚之时。坤气上应兑五而升。故曰以时升。其升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6H 页
也。以阳倡而升。为得时中之义。巽是乾体。卦象有泰之象。有似乎正月卦。是阴阳升降交泰之时。故曰时。大亨。恐元亨。谚释亦作元亨。元者生物之本。故元亨。卦之时为春。渐长而为夏。所以亨也。○用见大人。六五与九二大人为正应。是柔顺之君。得刚中大人用之。勿恤。言勿忧。有庆。言阴阳上遇。有生生之理。庆莫大也。然巽之九二。居下而气升。于是坤之六五。应之而用见。是阳倡而阴和。故为有庆。巽处东南。坤处西南。巽气向坤。必取路于离午。故曰南征。志行。言巽木之志得行也。巽木也。与卯木志同。木是东方之气。东方是生物之本。巽志即天地生物之志。自东徂南。时当春夏。其志之行。行得时也。
困刚掩也。下体则九二一阳。掩于二阴之间。上体则四五二阳。掩于三上二阴之间。故曰刚掩也。○险以悦。困而不失所亨。其唯君子乎。坎险而兑说。险故困。说故不失所亨。处困愈亨。非君子而能之乎。○九二九五。皆有刚中之德。刚故贞。中故吉。○有言不信。尚口乃穷。此言上六有言而六三不信也。兑之终为口象。是有言也。六三乘阳。承阳为互离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6L 页
之象。有水火不济之形。且阴阳相应而后为信。而此卦上阴而三亦阴。下卦本是坎水。而六三乘承皆水。为不相入之象。故不信。君子遇困之时。其道不见信于上。只得默默无言。兑口是小人之象。儿女之象。故有言。可耻之甚也。
井。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卦本兑而变而为巽。由初爻之变阴。初爻不坼则乾也。非巽也。巽之为巽。由于初爻而成卦之体。初与四之间。有坎水象。上体则又是坎体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井满则群饮而不穷。为养不穷也。坎为水。坎北方。为阴方。然天一之阳。遇地六而成水。巽长女也。乾索成巽。故为水。是巽水资于乾阳也。此卦当以阴阳相感成水之义观之则几矣。养字有生养之义。生养是巽女事。水是血。下体是水生木。上体水在上。犹血上成乳。巽字为两巳共。有乳象。巳火。火有升上之象。然此是思索过处。人必笑之矣。(万读易。姑置程传本义。只靠上下卦体及谚解句读翻释者读之。于此卦终有所未达者。反复百回。恍然有悟。于卦下彖辞。巳以巳意解。改邑不改井以下象义。玆略之。)○卦本地天泰。而坤之中爻。下于乾初而为巽。乾之初爻。上于坤中而为坎。上体则是坎水。下体则自初至四。其间为坎象。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7H 页
是上坎而下亦坎。○坤邑也。而乾阳来居于中。而坤改为坎。是改邑而井不改也。下乾不得坤之中爻。改为初阴则乾也。无互水之象。而得阴为初。亦有井象。亦所谓不改井也。○无丧无得。谚解曰。丧도업스며得도업스며是必程传之义如此。愚意如此读之。未见其有取象之义。其曰无丧无得之吐。当曰无丧이면无得이니使乾而无丧初之事。坤无得中之事。如此则泰而非巽矣。文王之意。必以此取象也。连改邑不改井观之。则其义跃如。学者勿以人废。而作一义看可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汔及也。至。井水自下而上至也。繘考字书。恐当作矞。矞水满有所出也。此言方水之至。亦未满井。溢出而汲之则凶也。以夫子未有功之字观之。尤较然矣。物以成为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掘井不及泉。犹为弃井。亦未有功之义也。○羸其瓶之羸。王肃作缧。郑虞作累。蜀本作累。司马云大索。颖达云拘累缠绕。盖今人汲深井。必以瓶瓢之属。缠缚其体。垂绠下汲。若井满则以不缧之瓶。手挹而取之。如此则水无渴涸之耻而需养不穷。若泉未满而随其至。而以绠瓶旋汲。则井渴而不能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7L 页
养不穷。为凶道也。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泽为水离为火。泽位于西。火位于南。自西至南。于运行为逆。水火本是相克者。而运气又逆而不顺。故曰相息。息从自从心。各自以为心。相息云者。即其志不相得。○已日乃孚。革而信之。已日。离卦三爻画而后。离之中阴与兑之中阳。为应而孚。言其久而后乃孚也。自二至五。更四位而自内至外为久也。革反看则自上至二。有风泽之象。风泽为中孚。故下孚字。卦辞下字。非无心妄下。○下体变而遇九五为革也。信。正应相孚信也。○文明以说。大亨以正。离文明而兑说。阴阳正应。有大亨之道。○革而当。其悔乃亡。当。言阴阳相应故当。以卦象言之。则水火相息。二女不相得。无非悔象。而二五正应。相合相息之馀。故前悔始亡。○天地革以下。广言革道。非说卦象。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象。似言初爻之坼。象鼎足。五爻之坼。象鼎耳。然文王之意。则不过曰鼎之上离下巽。象木在火下。有火傅木亨饪之象。故象也下。系之曰。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而亨上帝。而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8H 页
大亨。以养圣贤。亦广鼎亨之义。非取象而言之。如革彖天地革。汤武革命之义。○巽而耳目聪明。离为目。而其坼象鼎耳。故凑泊言之。○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卦自旅来。二爻之阴。上进而居于五。旅。天子祭天之名。虽变为鼎而有旅之性。故曰亨享上帝。旅旅通。旅祭从示。旅卦从方。然字书已言通用之义。柔从下礼而上居君位。为上行得中。言得五位之中。应刚。言应二也。是以元亨。有元且亨之义。亦兼带得大烹之义。易辞类多如此。圣人亨而大亨。作元亨义看。亦可有说。
震卦难以象言。然震者。坤一索得男之卦。震之一阳遇二阴。有震恐之象。虩。蝇虎。蝇虎偃仰抬头。左右顾眄。震之遇二阴。亦有此象。阳得阴。有生育之庆福。○笑言哑哑。雷之将作。必先有电。电谓之天笑。雷之向微。隐隐霳霳。似象语之音。而其音不了了。若哑者之声。有音而不分晓。笑言哑哑。恐指上体之雷。掩阴不猛者。后有则。反复难解。○震惊百里。震卦从初九再数至四为十。每一爻为十里。则第四爻初算。为四十里。而周而再算为百里。○惊远而惧迩。远指上六。迩指六二六五也。雷激之时。远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8L 页
者惊而近者惧。○不丧匕鬯。指九四也。阳画似匕。虽陷在四阴之间。阳体自在。有似乎鼎匕之不失也。震长男。故孔子以不丧匕之语。而推演为说。属之太子而曰。可以主庙社。然非文王本志。文王只说震象。可以上。恐脱不丧匕鬯四字。(本义已言程子之意。)
艮时行则行。亦谓之止。行岂止哉。曰艮止之义。重在时字上。时可以止则止。时可以行则行。虽行而必以时。亦带得止义。此等处。可以意逆。难以言传。又曰。艮下体行而止。上体止而行。行而复止也。凡卦从初之上。皆有升进之象。非行不能升。又不能进。故曰动静不失其时。动静亦行止之谓也。不然。艮但见其止而静。何尝见其行而动欤。○艮之道。在上下二阳。二阳之间。有离之象焉。故曰其道光明。○艮其趾之趾。当作背。(古文易。依经文作艮其背。)凡纯卦皆敌应。而独于艮言之者。艮狠也。狠羊性也。羊之坚在首。有北首赴敌之象。故取义为敌。○上爻为庭。以山言之。则最上头为庭。然艮背即山背也。则山前为庭。以人言。则后为背。面目胸腹为身。行山之背。不见前面。见人之背。不见其面目胸腹。故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人亦见其人前面而后。辨其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9H 页
为某人。人字亦如身字。
渐女归吉利贞。以上下体言之。则下为少男。上为长女。而以成卦论之。则六二上应九五。是阳中之阴。与阴中之阳相应。亦有女归之象。若曰乾之为巽。由于初爻之阴。坤之为艮。由于三爻之阳。是长女归于少男云尔。则是三之阳。比于四之阴。是不贞矣。故曰利贞。于此可知圣人戒三四之私比而嘉二五之相应也。○进得位。言二阴不比于九三。进而遇四之以阴居阴位者。以应五之求。阴阳相应。必有功效也。○进以正。可以正邦。言九五进居君位。可以正邦也。九五以阳才居五位。而得六二之以阴居二之正者为配。是贤夫得贤妇之象。所谓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者也。○五居上体之中。故曰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言上下体。下止而上巽。动则不穷也。非谓已动也。盖动止正相须。止者必动。而巽以动。则无妄动颠踬之悔。故曰不穷也。穷。穷困也。
归妹本地天泰。乾交于坤而为震。坤交于乾而为兑。天地交矣。万物兴矣。震为男之始。兑为女之终。故曰人之终始。○说以动。所归妹也。言兑说震动。不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9L 页
过妹说而归于人。所归。盖短之之辞也。○渐与归妹。皆以中二爻而得名。而不过阴阳以近相比。非吉道也。非当位也。故曰征凶。须少女勿说。长男勿动。成卦中二爻与二五以正相交。然后无征凶之悔也。○五乘四阳。三乘二阳。为柔乘刚也。在上为乘也。以柔乘刚。焉有利乎。
礼亨。王假之勿忧。礼之王。以阴居尊位。柔顺之君也。以柔临下。为可忧惧。假四爻阳刚之大臣。使之辅佐则可无忧也。假古文作徦。本𢓜字也。震有震动之象。故居柔之君。有震惧之象。○宜日中云者。以成卦言之。离在震下。为日未出东之象。王者勿忧。己才之弱而得大臣之刚健者之助。勿以为忧。则出东之日。且到中天。明无不照也。○日之未出。震方亦暗。日之初出。震隅未光。日之既中。东西南北。无所不照也。○雷在上而火在下。雷者雨时发声。离明雨则遮蔽故忧。○喜气属阳。忧气属阴。长男虽以一阳而动。而其体本阴也故忧。中女虽是阴柔之物。而本阳体故明。○丰先天之离。后天之震。会于同宫。为上下体。离虽阴而本乾体。震虽二阴而为阳卦。是阳卦居于阳位。阳为大而阴为小。丰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0H 页
所以大也。然离明而震动。故所以为大。不以明而动。则人不信从。虽欲大。得乎。○王假之。尚大也。假。字书本作𢓜。结而来之也。古文易从之。尚与上同。大指九四阳爻之大也。王指六五也。言六五𢓜九四上来助己也。凡自下加上。谓之尚。草尚之风。尚公主。皆此义也。○日中则昃。言离也。月盈则食。指震也。震本坤体而得乾之一阳。有似乎太阴之月。交太阳之精而食。昃古文作稷。○天地盈虚。言离本乾天。而得坤之中画故虚。震本坤地。而得乾之初画故实。实则有虚之渐焉。○与时消息。言乾得阴时消。坤得阳时息。皆就乾坤离震之交而言之也。○而况于人乎。而况于鬼神乎。由中女长男而言则人也。由乾之屈而为离。坤之伸而为震而言。则亦鬼神之屈伸往来也。此等处。皆欲一一开释如此者。近于舛错。然易取象之书。圣人未尝汎然措辞。学者宜究解得及此。而勿为缠绕可也。
旅山上有火。字当从示作旅。犹祡祭之祡。从木作柴之误也。然祭天于山谓之旅。而合众神而祭之。亦谓之旅。则与师旅之旅。鄙众之旅。作一义看。亦无不可矣。○离在礼则为日。在旅则为火。山上之火。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0L 页
明则明矣。而不若日上山头之为大明。故曰小亨。又曰。六阴为小。在君位为亨。○六五居上下二阳之间。有一阴而牵于二阳之象。贞以自持然后吉。又上承一阳。下乘二阳。苟不贞固。则鲜不为污。故曰贞吉。○周礼。国有大故则旅。姑使其神托宿于此。其为祭。与祀天祭先有间。易以亵慢。故曰贞洁以将则吉。○羁旅之人。多窘乏之事。必贞固其志。无苟得之失则吉。故曰贞吉。○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指上体也。止而丽乎明。指下体也。顺乎刚之刚。即艮山之刚也。丽乎明之明。即离火之明也。○柔而顺刚故亨。而非有正应。故所亨者小也。勿以顺刚之亨而贞正自守然后吉。故曰贞吉。○旅本象旅祭之旅。而取象有羁旅之义。爻辞中焚字。亦参以焚柴之义看。
巽小亨。上下二阴。为巽之主。阴小者也。故小亨。解曰젹기者。就成卦而言之。非文王本义。先天。坤在北而交乾位于南。是阴得阳而往于南。故曰利有攸往。以阴从二五。二大人。故曰利见大人。○上下皆巽。故曰重巽。申命。丁宁致意之谓也。必下申字者。先天。巽居申地故也。上卦旅于天。天受亨而申命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1H 页
以报之也。风为天之号令。上巽天命一申之象。下巽其再申之象也。易之本旨如此。而圣人取巽之象。作圣王申命之义为言。读易者先以卦体作天地观。然后旁推作人事上事看。则羲文之指可得矣。○卦得巽名。以初六六四也。而曰刚巽乎中正者可疑。意者成卦为巽。则一卦中四阳。皆带得巽味故云欤。以一卦论之。则九二九五。皆以巽顺之道。居中正之位。虽谓之刚巽可也。巽顺则人皆说服。故志行。此指二五两爻而言。柔皆顺乎刚。指初四二爻而言。○他卦之二五。不言巽乎中正。而此卦上下皆巽也。故曰巽中正。以巽顺之德。而居中正之位。人谁不悦服。故申命则皆从而志得以行也。巽则自然明快。明快故能申命而志行。巽之四爻。介于二阳之间。有离明之象。○以阴从阳。女必从夫。女之从夫。必往而其冲者。故曰利有攸往。而必依阳而行。不为妄动。故曰利见。○大人指四也。志行。亦指四而言。四爻当心。心属火。又大臣位。故曰志行也。
兑泽物者故亨。又少女也。故人悦之。人悦则己亦悦。皆亨通也。然少女开口。每人悦之。则非贞道也。故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1L 页
曰兑亨利贞。○兑二五两爻皆阳爻。故曰刚中。上下二阴。皆在卦终。故曰柔外。○说以利贞。贞指二五之阳也。顺乎天。女以阳为所天。应乎人。即二大人也。天与人实一义。然兑本乾体而得坤一画为少女。女亦人也。更思之。上兑顺天。下兑应人。○说以先民。言九五以中正之刚德居上。而以说道先于下体。下体即民也。○说以犯难。指下体而言。六三上六之间。有坎象。坎险难也。下兑蒙犯坎难而上进。有卫上之象故云。然易之彖象。未尝悬空作说。必取象于隐晦之中。此亦宜致念看也。○说之大。指九五。九为大故云。上下体之间。有离明之象。故民不迷所从而劝也。
涣承兑说之下。人情悦喜。则心虑和平。无所滞碍。涣之字义。可推知也。风行水流。何所滞碍。无所滞碍。则涣之亨可知也。○刚来而不穷。言卦自渐变。艮之上爻。来宅于中而为坎。以常例言之。则一阳溺于二阴之间。其势似穷困。而得九五之君同德。故不穷。柔得位乎外。似指六四而言。而以卦变观之。则刚自三来者。自外而入内也。柔自二往者。自内而之外也。此自成一义。非若他卦之以下卦为内。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2H 页
上卦为外之外也。上同二字。即九二。上与九五同德也。○王𢓜有庙。王指九五。庙指六四。周礼王宫之制。庙在南。巽之得巽名。以初阴之坼。巽先天居西南。后天居东南。王者南面之位。庙在南之东。社在南之西。则六四之坼。左为庙象。右为社象。可质言之矣。王𢓜有庙。言𢓜而来之者。庙位之六四也。言庙不言社。略之也。○六四为庙之义。观于大象。益分明矣。象行。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亨于帝。立庙。不曰水上有风。而曰风行水上。重在风也。巽之为巽为风。由于初爻之阴。享于帝。南郊也。立庙。亦王宫之南也。以涣之上三爻言之。六四非南而何。方位。左为阳而右为阴。故庙左而社右。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畤。然庙者鬼神之所托。终是阴事。故指六四阴爻为庙。先天图。乾在南而挟巽。此亦可證。○仪礼解曰。室有东西厢。曰庙则九五为庙。六四之坼。似东西厢。以王在中也。推之则九五之为王。又为庙可知也。然前说亦不害为说象之一义。可参互也。○王格有庙。王乃在中也。言王之能感格在庙之神灵。以有中正之道也。不中不正。未有能𢓜而来之也。更思之。有庙云者。无乃在廊庙之大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2L 页
臣欤○。利涉大川利贞。言二五俱健。涉川无阽溺之虑。利而且贞也。○乘木有功。言巽木所乘者坎水也。木乘水。何不利涉之足忧哉。○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更思之。是自否来。乾之初九。来居坤之中爻而作坎。坎有困穷之象。而九二有济坎之才。故不穷。坤之六二。往而得位乎外。四非得位之地。而以阴爻而居阴位为得位。又以阴位大臣。上而比同于九五阳刚之君也。卦变不越位。阳不能越阳。阴不能越阴。然以损益二卦损下损上者推之。则能越三位而相上下。井之无丧无得。亦越三位。阴阳不相越之例。有不可胶守也。但六十四。圣人只就其成卦之象。而发明当爻可也。而谓之自某卦而来云者。为可异耳。
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言此卦本地天泰。而乾分三爻之刚而与坤。坤分二爻之柔而与乾。坤得乾之所分第三爻之刚。作中爻成坎。而刚得五位之中也。○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苦过也。言上六也。节之为卦。坎之五爻。握节水之柄。以时节之。而上六过节。而不知以中道节之。则不可为正法也。此卦水在泽上。水入泽口为节。而上六泄水于上而不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3H 页
节之道。○说以行险。当位以节。言泽以说道。有施出之象。而坎有险象。与说相反。不使之快施。但当五位节之以道也。中正以通。言九二以中正之道。上应于九五。九五以中正之道。下应于九二。是水与泽。皆以中正之道相通也。○天地节而四时成。言卦本地天之变。故曰天地节。
中孚长女少女之卦。两女相会。无孚感之象。然巽风也。字书。牝牡相求谓之风。则巽实兼牝牡之义。又上风下泽。风起泽动。有相荡之象。以成卦观之。则上下四阳之间。抱得二阴。为中虚之象。譬如鸟卵壳坚而里虚。故曰中孚。说文曰。卵孚也。从爪从子。鸟抱垣以爪。反覆其卵。又曰。鸟之乳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中孚得名。盖以此也。伏卵者皆雌鸟。故二女卦为中孚。○尝考乳字。人及鸟生子曰乳。从孚从乙。乙者玄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祀于高媒以请子。故乳从乙。又曰。乳者化之信也。故从孚。○又巽为五。兑为二。二五之数。合而为中孚。亦有阴阳相合之象。以先天位言之。则兑居东南阳位。巽居西南阴位。以后天言之。则巽居东南阳位。兑居西南阴位。亦有阴阳合体之象。○柔在内而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3L 页
刚得中。合上下体奇耦而言。柔在内。指成卦中二阴也。刚得中。言二五皆居单卦之中爻也。○说而巽孚。乃化邦也。九五刚中之君。得九二刚中之臣。而其间二阴爻。有邦民之象。而孚为化。化信故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中间二阴为信。而上巽风化生虫鱼。泽宜豚性。言中孚之信。及于上下也。又考字书。陆玑曰。鱼兽似猪。人以为弓鞬。其皮虽乾。每海水将湿及天阴则毛皆起。自相感也。鱼兽云者。即江豚海豚之属。上体之风。及于下体之泽。自然交感。犹天风则大泽中死鱼相感。有孚义也。然此说舛错。豚与鱼为二物。非鱼兽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木虽是巽象。而非水则木不可乘。合巽兑而观之。则有乘木之象。合上下体观。则二阴中虚。有似舟虚。是知巽为木兑为泽。而风泽为虚舟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之天字。不谐䪨可疑。贞指二五之正应。言成卦既中孚矣。而二五又以正相应。其利大也。以正相应。天之道也。中孚上下体皆乾也。
小过。小者过而亨也。上下四阴为小者。卦凡六爻。而阴占其四又遇也。而成卦二阳居中。有太刚之虑。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H 页
而二与五皆以柔道。居上下体之中。是以柔济刚故亨。○过而利贞。与时行也。言虽过而二以柔居于阴。五以柔居于阴位者皆贞也。下体艮止而二得正于止之时。震为动而五得正于动之时。其止其动。皆能以正。斯为以时行而亨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柔指二五也。柔为阴。阴为小故曰小事。得正故曰吉。○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言三虽阳位。而失中正者也。四是阴位。而刚却居焉。均之失位。故不可大事。太是阳也。○有飞鸟之象焉。二中阳似鸟之身。上下四阴。似鸟之张翼。是横看而言象。○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言自二至四。倒看成兑。仰看亦兑。兑口也。故有鸟音之象。声属阳属天。音属阴属地。音之下闻顺故大吉。逆闻则逆而不吉。上六灾眚。是逆之过也。○中孚内虚。小过中实。
既济亨。小者亨也。恐当作既济亨小。小者亨也。六爻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三阳之中。惟九五得位。三阴之中。二四皆得位。是小者尤亨也。然承刚则正。而乘阳则不正矣。故戒以利贞。孔子曰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此但指六爻之各当得其正位而言。非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L 页
以德言也。既济六爻互看。则为两离两坎。而重在坎上。其曰既者。指上六脱坎而言欤。○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此终始。非指初与上而言也。下卦为初。上卦为终。下卦离之二得中。故曰初吉。○上卦坎。有止象乱象。止即霁行潦止之止。水之汹涌。本有乱象。而火上之。水沸而跳动。亦有乱象。水之沛然而流。为不穷。而遇火乱沸。水道之穷也。○水之性混混长流者。非止也。而以火遇水。本有相克相灭之象。故曰止。凡人掉臂而行者遇水。则未尝不止留。故水有止象。易象横看竖看。无非有象。而先看本象。次看旁照之象。可以参互。若徒看本象。而不知旁推。则泥而不通矣。
未济亨。柔得中也。指六五而言。得中而在君位故亨。○小狐汔济。未出中也。坎为狐。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为未脱出险中也。濡其尾。以初六之象参看。则其为初无疑矣。然以说文所训者见之。狐似指成卦全体而言也。说文曰。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未济卦火居水上者非常理。理之非常者有妖意。六五居中而亨者。有中和之象。五为阴。阴为小而居上卦则为前。二为阳。阳为大而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H 页
居下卦则为后。前小后大之义。可以證成。则成卦全体。虽谓之有狐象。亦无不可耶。若以阴阳小大之名言。则坎之中画为大狐。不可便道为小狐也。离之中画。为阴为小。坎之幽阴。有鬼之象。而六五乘之。虽谓之乘鬼可也。指乘坎之离体六五谓之小狐。恐无不可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尾指坎之初也。未济六爻互看。亦两离两坎。而亦重在坎。其曰未者。似指二四两阳。俱在险中。未济之象。四似狐身。二似狐尾。初六六三似狐四足。六五似狐两眉。上九似狐之首。足目皆双。首尾身皆单。故分属阴阳爻如此。狐性多疑。渡河听冰。盖惮其涉水者。而入水濡尾。非狐之利也。故曰无攸利。○不续终。未详。○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言未济六爻。三阴居阳位。三阳居阴位。不若既济之各当其位。然一阴一阳。承刚藉柔。各相比应。则亦可取也。○既济之柔。得中于下。未济之柔。得中于上。
  象上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天一日一周。其行莫健。健强有力也。或曰伉也。疆。说文曰本作畺。三其界画也。(止)三画象单乾。其上下两圆圈。亦象重乾两天。
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L 页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潜龙勿用见上。阳在下。言初爻之阳。在一卦之下。其应四亦在上卦之下。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德在中者。德。二为下卦之中。施普。言在下卦。德已普。上应于五。其施益普。若单言下卦之二而已则非普也。(以下缺。)
太极上圈清浊辨
壬戌二月十八日。往拜讷翁于静一斋。谈理气。讷翁曰。昔年。黄冈门人姜柱宇问曰。太极图上圈中。有清浊之分乎。吾谢曰。山南陋儒不曾讲究及此。姜曰。吾尝与同门诸生。谈太极图上圈。遂庵曰。上圈恶得无清浊乎。是以知上圈有清浊之分。吾又谢曰。异乎吾所闻。太极圈中。谓有清浊之理则可。岂有清浊哉。姜终不觉悟。吾徐解曰。请以浅近之说。解子之惑。此有处女。若曰彼处女腹中。有生男产女之理则可。若曰彼处女腹中。已有男女可乎。姜曰。吾语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