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附录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4H 页
年谱[尹光缉]
肃宗大王十一年乙丑八月二十日(寅时)。先生生于尼城酉峰里第。
十二年丙寅
十三年丁卯
十四年戊辰。(三四岁。始学语。老先生以文字教言语。终日不令离侧。尝曰。晚而得孙。欲吾生前教。令成就也。书父母兄弟等一字类。君子小人等二字类。足容重手容恭等三字类。至四字五字。各以类书。题其面曰学语先入。日日教之。)
十五年己巳
十六年庚午
十七年辛未
十八年壬申
十九年癸酉
二十年甲戌
二十一年乙亥
二十二年丙子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幼时。挑达轻喜怒。从祖农窝公尝责以妄儿。先生心甚愧痛。遂刻意矫革。性度忽宽缓沈默。平生遂无疾言遽色。见者认以为天质然也。未详年条。姑附于此。)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4L 页
二十四年戊寅。(时大宪公为养出宰金沟。先生随往任所。读书肄业。接客干蛊。俨有成人规度。如札翰酬应。已能照管无漏。大宪公尝曰。官事外私事有某在。吾不劳矣。)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尝自言少时姿甚鲁钝。学史略等书。每随长者口音过百遍。始成读云。而老先生教诏甚笃。日有定课。先生遵依庭训。勤厉不息。每以众人惜分阴之义自勉。十五岁。已通大小学论孟诗书史记。十六岁。始读中庸周易。为学已有端序。及中年以后。聪明却更长进。比少时。胜似十之七八。可见先生用工诚笃之效云。○老先生教以读书之暇。日必书一纸。自六岁至十四岁。虽甚冗扰。亦不废。终不能成字。一日偶于松阴下。将王右军笔诀。潜玩其运笔之势点画之法。忽若有悟。遂取纸笔模象而写之。因得其蹊径。此虽技艺之末。亦见先生笃志自得之一端矣。)
二十六年庚辰正月。行冠礼。○八月。聘夫人郑氏。(牧使复先之女。○是时老先生作交山省墓之行。率先生以往。到江外治送焉。○是行。谒明村罗公良佐,西溪朴公世堂。二公俱是斯文长老。见先生。亟称赏之。)
二十七年辛巳。侍学于家庭。(先生既长成。学业益进。老先生益期爱之。不使离左右。凡傧延宾客。裁写札翰。皆命先生代之。先生服勤不怠。馀力学文。德性成就。得于薰陶擩染者为多。○时老先生门下。士友坌集。先生宽和温恭。事长接物。各得其当。人皆不视以年少而乐与之亲。以为贤门有人云。)
二十八年壬午
二十九年癸未。(是时大宪公为养。累典邻近郡邑。先生时或往省。长侍老先生座侧焉。)
三十年甲申八月。赴试入京。(老先生书戒曰。入京入场。十分敬慎。虽纷扰中。须知有自己可也。○先生早承家学。雅志不在科宦。大宪公教曰。家传儒学。岂不美也。而一得此名。处身甚难。姑且赴举可也。先生不得已讲学之馀。傍及举业。俯就科场。前后凡五六年。既而老先生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5H 页
年及大耋。遂为服勤就养之计。因废举焉。)
三十一年乙酉
三十二年丙戌
三十三年丁亥
三十四年戊子
三十五年己丑
三十六年庚寅十一月。子光缉生。
三十七年辛卯五月。文会于鲁冈院斋。(梁公得中,李公辰炳。老先生门下士也。是时来会院斋。往来讲学。月馀而罢。○院是入松鲁西诸先生所妥侑处。)
三十八年壬辰三月。往公州。临写炭翁权先生墓表。○五月。往留院斋。校刊鲁西先生遗稿。(老先生或虑遗文早出。为人吹觅。欲稍迟数十年。以俟恩怨之俱平。先生以为人事难必。岂可预虑意外之事。等待时日。设或有之。不过为一横逆。如前日之为耳。老先生遂命先生主其事。锓梓于鲁院。)●八月。临写问道斋宋公墓表。(先生外祖也。)○九月。游德裕山。(与再从兄敬庵先生及李公晋圣同游。)
三十九年癸巳十一月。明斋先生赐诗勉学。(是秋。老先生寝疾。先生躬执药物。昼夜不离侧。至冬。老先生病中吟一绝以勉之曰。日夜忧心守病翁。三馀学业又成空。始觉读书真有命。阿孙须用慎斋功。又呼小序曰。少时闻慎斋之言。读书亦有命。请其说。以为自少欲读云云。而气短不能毕。后敬庵述老先生遗事曰。先生甚期待某曰。此孙终能保守家业。病患中作诗。以付勉以慎斋之功者。先生之微意可见云。)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5L 页
四十年甲午正月。遭明斋先生丧。(老先生命先生书丧祭礼遗书。疾革。召诀妇女。谓宋夫人曰。尔生佳儿。能传吾家业。是吾之所心喜也。又命先生剪瓜栉发。及丧。先生执事。一从治命。)○二月上京。代进辞礼葬疏。(时 朝家有礼葬之命。大宪公将以遗志诣阙陈疏。有病未果。命先生替呈。疏是先生代笔也。)
四十一年乙未五月。会净寺。(先生自山颓之后。专以收拾遗文。修明家学为任。留住净寺。会敬庵及李公晋圣校写遗稿。因讲朱子大全。寺即坟庵也。)
四十二年丙申正月。答李子渊(真洙)书。(时丑正之徒。以家礼源流事。诬诋老先生罔极。李公主张正论。倡率多士。为辨诬卫道之举。以书来问事实。先生答之。)○七月。从大宪公待罪之行。上京。(世局大变。党人用事。 上入其谗说。反斯文是非。而有申球者。疏诬鲁西先生。辞甚凶悖。大宪公上京待罪。先生从焉。时京外章甫陈疏辨诬。皆来质问。先生考据事实。详究源委。酬应曲当。剖析明切。士流咸推服焉。)○十月。往留净寺。(是时会数三学子。讲书传,西铭等书。尽冬而罢。翌年春复会焉。)
四十三年丁酉五月。有鲁西明斋两先生追夺之 命。(是时谗说益肆。竟有泉壤之祸。先生杜门乡庐。一意藏修。语士友诸人曰。此当一切任之。以俟天理之自然昭著。 上心之自然开悟而已。不可更事叫阍。重违无辨之遗矩也。)
四十四年戊戌十月。往留罗州衙中。(是夏。先生重经疠疾。有馀症。时外舅郑公牧罗州。以书相邀。俾服药。大宪公命之。先生往留数月而归。○是行也。与林老村象德会于绫州之开天寺。共订老先生遗稿。是时老村为绫州牧故也。◑李持平世德。老先生门人。丁酉之祸。击鼓讼冤。被窜古今岛。先生仍往候之。)
四十五年己亥春。从敬庵先生。会诸生于鲁院。申明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6H 页
斋规。(先生以为当斯文百六之会。惟有深藏潜修。讲明此学。为继述扶植之大本。遂禀于敬庵。会于鲁院。申明老先生所定斋规。讲行朔望会课之法。每月躬往讲课。为多士倡。)
四十六年庚子。留书堂。(堂即昔日士友讲学之所也。老先生没后因成废庵。先生伤之。频年往留。会诸生讲学。以续前事。俛仰旧迹。进励不已。)○六月。 肃宗大王升遐。从大宪公入县朝。哭临成服。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留书堂。(是时敬庵亦来会焉。)
二年壬寅七月。大臣荐学行。(吏曹判书李肇于筵中。荐先生学问行谊。声闻著称。相臣崔锡恒亦荐之。 上从之。遂首拟咨议。未受点。)○八月。有鲁西,明斋两先生复爵之 命。○十月。除翊卫司洗马。十一月。入京谢 恩。(先生以为世禄馀裔。既无不仕之义。而引分自废。反归于标置之科。遂入京谢 恩供职。识者是之。○时今 上以世弟在东宫。勤御书筵。有志帝王之学。先生每入 侍。屡赐顾问。讨论亹亹。每询家庭所闻及为学之要。先生为之开释指陈。反复推明。 上亦虚心倾听焉。一日夜对。讲论语毕。 上曰。予闻洗马之名久矣。仍 命小宦取一册子披示曰。此乃敬斋箴夙兴夜寐箴注释也。仍拈其数段。使之解释以达。先生一番讽读。随问仰对。 上曰。此两段属何工夫。对曰。敬斋箴。是存养工夫。夙兴夜寐箴。是涵养工夫也。 上曰。涵养与存养。有异乎。对曰。涵养以日用言。存养以心性言。而兼动静言也。 上曰然。将退。 上曰。夜深矣。欲宣酝而未能。当出送酒肴。明日则当停书筵。须随量饮之也。退出后。宣 赐酒肴。○先生又尝以明斋先生所订正栗翁为学图及家塾初学画一图进曰。为学之方。进学之序。尽在是矣。此是臣祖教授后学者。而帝王之学。亦不外是。 邸下诚留心体玩。庶可有补于睿学矣。 上亟称其善。即位后于筵中。亦以是图为教。○按先生之受知于 上。盖自桂坊。故后来 批旨及别谕。每引此为教云。)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6L 页
三年癸卯正月。下乡。(时有两先生家庙致祭之举。先生受暇归觐。二月还 朝。)○二月。有诗经面赐之 命。(先生还 朝时。路闻 延礽君房宫米及折受徵捧之弊。归语文学宋寅明曰。沿路所闻如此。今我 邸下正位东宫。则此皆应罢之事。以一令革祛。令闻令誉。亦将洋溢一国矣。窃欲陈达。而疏贱之臣。不敢唐突。君若先之。则余当继之。后日召对。讲汉章帝以池籞予贫民章。寅明因文义开端曰。臣则未详乡曲事。而洗马详知。自以疏贱。令臣替达矣。 令曰。洗马其悉陈之。先生以所闻详达。仍请革罢。以光 睿德。 答曰。所达宫米折受两事。果有之矣。洗马爱我之情。文学替达之意。诚为可嘉。仍怆然曰。此是 先朝所赐之物。故姑仍之矣。今则吾有应用之物。此则当分付革罢。使之还属各邑矣。仍顾 命小宦。取诗传俱解二帙来。 命分置文学洗马之前。并起拜谢。又 令曰。吾感君辈之诚。洗马又曾有规勉之语。故以此相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须体此义。以辅余也。洗马何以疏贱为言耶。此后有怀必言。有过必箴。毋孤余望。又并起拜谢。令侍宦传出。先生与寅明各持数卷而出。○先生之在桂坊也。 上发问目问。大学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视箴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工夫之或先或后何也。对曰。大学所言。统论工夫之次第。程子所言。开示下工之路径。 又问颜子以上知之姿。直请其目。今初学亦心不正而能制外乎。对曰。始学求放心。亦先从收敛外面。始才收敛。便是其心收敛。 又问或问中朱子曰。制却在内。集注中亦曰自外而内。自叶流根之意。若学者将用力于此。下工何先。对曰。制却在内。谓外之所以制。由内之有制之之心也。自外而内。谓制之于外。则内之所存。斯能安静也。 上深加赏纳。详见原集。○后丁卯。先生族子光绍以讲官入侍。 上闻其尝受学于先生。 命书进癸卯问目。载入 御制中。有一倍重儒之 教。)○四月。呈病归乡乞递。冬还朝。(时先生日侍胄筵。陈论经义。多所启发。 东宫眷遇倾向。又赐礼记一帙。以示 恩礼。先生悚感不敢当。因归图递。累呈状不获。至冬始还 朝入直。 东宫临筵 令曰。一往不来。为之缺然。今又上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7H 页
来。此后勿生遄归之计也。)
四年甲辰正月。又下乡。(时行老先生延谥之礼。故受暇归。又因留图递。)○二月。升翊卫司侍直。四月。入京谢 恩。(先生初欲限满而递。久不赴。闻大臣宾客将有陈达之举。以为当初去就。只欲以荫官自处。而今乃有格外陈达之事。则不但私分之兢惶。反犯自高之嫌。遂就职。)○六月。省亲于松京。(时大宪公居留松都故来觐。○周览故都山川。谒崧阳花潭书院。)○八月。 景宗大王升遐。哭临成服。(先生时往平山浴泉。疾驰入赴京都。)◎九月还乡。(今 上登极。翊卫司罢。先生归乡。)除司饔院主簿。(翊卫司依例升六故有是除。)除司宪府持平。上疏辞。 优批不许。(疏略曰。臣本以世禄馀裔。姿才鲁钝。文艺短拙。累不利于科场。而臣祖臣某年及艾耋。遂为服勤就养之计。谢弃博士家业。人之不知者。妄意其废科业。或有所持守。且疑其家庭所闻有异于人。廷臣谬听。名登仕籍。臣遂惊惧以为庸愚下品。置身近名。不免于自欺欺天。若不一番呈身。俾上下知其为空空之一贱夫。则将不免为世所僇笑。遂冒没从仕。只欲其知其本色之若此而放弃之耳。详见原集。 批曰。古昔帝王。必致岩穴之士。欲置左右。况尔出入胄筵。学问之明。品质之直。予已详知。既知其才质。不能致则岂不惜哉。须体予意。从速上来。尽其所蕴。○时大宪公为大宪。以公格递。)○十一月。从大宪公赴 国葬。(过 卒哭后仍归乡。)
今上元年乙巳正月。移于校村。(先是大宪公以酉峰有水土之病。移居县之校村。命先生守旧居。至是大宪公寝疾。遂尽室来侍。)○四月。丁大宪公忧。六月。葬于公州柞谷。(执制一依文公家礼。而宋夫人时在堂。故返哭于家。)
二年丙午秋。省先墓于交山。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7L 页
三年丁未六月。服阕。○述明斋先生家状。(既成状本后。先生不住修润。晚年更成定本。)○八月。除持平。上疏辞。不许。(九月再疏辞。)○十月。以 别谕召。上疏辞。兼辞职。(先生以息偃在家。累疏渎吁为惶悚。进至营下。陈疏而归。 批略曰。曾于桂坊。知尔久矣。今玆所辞。不亦过乎。)
四年戊申正月。四疏辞。 不许。(疏见原集。是时 上必欲致先生。累靳例递。申召不已。族父判书公以副学入 侍。又面谕以归。勉先生出膺召命。盖自桂坊。已受眷遇。故 上意如此。)许递后。以 别谕召。(是时吏曹判书李台佐筵白。臣闻尹惠教之言。则持平臣尹东源必欲递免台职。若该司则可以供职云。今若解其台职。付以閒局。时许入对。以备 顾问好矣。 上从之。仍下 别谕曰。尔非无意于当世者。只缘欲递台职。久未上来。使之一向虚带。非诚实底道理。欲其来而召之。不开其入来之路可乎。玆递尔台职。使付閒官。尔其上来。)○二月。除工曹佐郎。又以 别谕申召。二十八日。入京谢 恩。(筵臣李宗城启曰。君德成就。责在经筵。工曹佐郎尹东源既递台职。特付閒局。若上来。出入筵席。裨益想必弘多。宜有各别催促之道矣。 上曰。向闻筵臣陈达。若递台职则当上来云。故曲从其愿。递付閒司。且曾行桂坊。今岂不来乎。如此而犹不上来。则实非诚心以待之本意。特命 别谕申召。○先生以为既以荫官自处。则閒司漫职。不可不一肃。遂入京谢 恩。)○是日。 命入参经筵。上疏辞。(谢 恩日。 命入侍昼讲。先生以为法讲事体截严。不敢入参。退出。 上教曰。如是过辞。非予特召之本意。勿辞。先生陈疏力辞。 批曰。入侍之 命。意非偶然。尔何过辞。从速入来。翌日昼讲。又再 命入侍。促召不已。先生终不承命。 上教曰。如是固辞。非予所料。当有他召矣。)二十九日。召对入 侍。(是日召对。 上命先生入侍。先生以为召对事体。与法讲有异。不可终辞。遂入 侍讲心经。检讨官吴光运奏曰。儒臣以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8H 页
学问之士。方入侍。文义先为 下问何如。先生对曰。庸贱小臣。平日于学问上。全无实得。而猥以虚名。仰欺 圣明。以至于此。诚不敢违越格例。先自论说。以重自欺欺 天之诛矣。 上曰。辞让之意好矣。连以入讲之意勉之。而闻以法筵为辞云。故以召对而召之。自前桂坊时。屡为入侍。则今何过辞。予心既出于诚实。非为文具。平日所学。勿辞而尽陈之可也。先生累辞。 上命玉堂先陈文义毕。 上问先生以仲弓颜子工夫之难易。先生陈操存寡欲之要。又陈孟子言寡欲。周子言无欲同异之义。又奏曰。学者立志。必以舜何人予何人为心。则况帝王为学。尤当有倍于韦布。然历代人臣之以学问为世名儒者甚多。而在上位则未闻有一个好学致治之主。此正帝王家所当发愤处也。 上曰。其言好矣。当体念。又陈心经大旨。申以收心之要。 上皆称善。详见原集。讲罢。 上命进伏教曰。闻筵臣言。以职名为难。故递台职。使安心上来矣。入参经筵。我朝故事。而近来过辞不入。非罢常例召入之意。予虽诚心不足。而于经学。不无意思。故以召对而召之。此后召对昼讲。出入可也。对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自非一切之士。何敢为踰垣之事。而筵臣误以臣欲行该司之说。转达 天听。故新除之下。不敢偃蹇。黾勉上来。而至于昼讲。事例严截。格外盛礼。万万猥越。非如臣浅学所可承当。自前儒臣之入参经席者。其学问操履。言论风采。皆可以裨补 圣德。矜式一世。岂有如臣之卤莽者乎。钝根末学。误盗虚名。厚诬 圣明。乃以 先朝待儒臣之例待之。臣诚悚蹙罔措。不知攸对。 上曰。勿为过让。出入讲席。使予闻所未闻。毋孤今日敦致之意。)○三月初四日。召对入 侍。(讲心经。 上问摭附六条十条等说。先生详陈程敏政尊陆斥朱之学。援朱附陆之失。道问学尊德性之辨。因奏曰。为学之方。专靠书册则偏枯矣。盖道问学之工。在于书册。故犹可易为着力。而尊德性工夫。要在于谨独务实。为彻上彻下之功。 上曰。所达极为切实。当体念焉。详见原集。)初六日。召对入 侍。(讲心经。 上问人心静不能不动。动不见其静何也。先生引定性书。陈动静体用之辨。操存放逸之分。 上称善。因奏尊性问学两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8L 页
件工夫无或有偏重偏废之患。 上曰。当深加体念。详见原集。)○移除翊卫司翊卫。谢 恩。(时玉堂劄请先生出入胄筵。辅导 元良。遂有是除。先生以为此虽荫职。既以辅导为辞。则义不敢当。久不出肃。因作交山省墓之行。适有逆变。遂供职。)○入 侍帐殿。(时逆变出于升平之馀。祸机交急。 上日御帐殿。亲鞠罪囚。 频赐引见。咨以讨贼虑囚之宜。先生随问仰对。多所采纳。)○五月。省亲归乡。○六月。除文义县令。不赴。○十一月。 孝章世子薨。入县朝。哭临成服。
五年己酉正月。除司宪府掌令。上疏辞。 不许。○赴东宫葬礼。○再疏申辞。 优批不许。遂归乡。(疏见原集。 批曰。知尔进到城外。心甚慰焉。予之必欲致尔。意非偶然。尔忍既到城外。一向迈迈。○是时。 上欲幸 宁陵。时相以骊州是向来贼窟。 御驾不可轻往。颇难之。先生语人曰。变难既定。圻甸人心尚怀疑惧。及是时。从容巡游省 陵而还。可以镇安民情。何必尼行也。时相闻而止。及回 銮至南汉。以先生语仰奏曰。臣始以此行为忧。尹某谓当劝 主上一行云云。今 銮舆利旋。民情亦洽然。臣深服其远识。 上甚称善。后丁卯。 上语间教臣光绍曰。儒臣亡师尝论 宁陵行幸之事。有识之言。予至今叹服云。)二月。三疏辞。(因在外递。)○三月。以 别谕召。上疏辞。◑八月。除司仆寺正。不赴。◑十月。 遣礼官。询孝章世子魂宫享官小祥后行祭服色辞。(议略曰。顾此丧祭之礼。士庶家所行。固尝有所闻知矣。至于 王朝典礼。曾未之学。何敢僭有所论。以犯汰哉之讥乎。惟是五礼仪所载内丧练后献官以下服色。似可据行于今日。此外有何别见。虚辱 王人。惶陨战灼而已。◑先生于 王人之㘅 命来临也。衣直领纳靴。下庭楫让。延升上座。先问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9H 页
圣候。次申行役之劳。后及惶蹙不敢当之意。至于 赐送扇历等物。掖隶持来。奉安于厅上。四拜秪受讫。延升问 圣候后。出送外舍。赠纸币以劳之。)○十二月。除韩山郡守。
六年庚戌正月。入京谢 恩递。(时适有乡儒疏语侵及老先生。以私义呈递而归。)○六月。 宣懿大妃升遐。入县朝。哭临成服。○十月。迁先兆于全州。(大宪公宅兆有不宁之虑。累年经营。至是克迁于全州东一道龙渊里丙向之原。)○赴 国葬。○以灾异 别谕召。到城外。陈疏南归。(先生西行将发而承 召命。以国有 大丧。不可在外陈疏。进到城外。哭送 廞卫。以亲病陈疏退归。末付勉戒之语。疏见原集。 批略曰。听尔上来。今日欲见之矣。命未下。疏遽上。此亦待儒臣。未能诚实之致。初既别谕。迟待虞卒。使尔径寻乡路。若此而焉能致山林之士。愧叹之极。宁欲无语。疏中勉戒。诚深切至。可不体念。)○十一月。除军资监正。旋移南原县监。十二月。入京谢 恩。召对入 侍。命递付閒司。出入讲筵。赐老母食物。(先生入京谢 恩日。 上命召对。同为入侍。 下教曰。顷日上来。似可揣知。而悲扰中不能致思。追后闻之。方欲召见。而留疏遽归。遂不得见。此乃予待儒臣。不能诚实之致。可愧也。今为肃县除而来耶。先生起而对曰。臣积违 召命。居常惶懔。荫职则分义不敢辞避。为肃命来矣。 上曰。不相见。今几年矣。对曰。三年。 上曰。畀以外职。于儒臣似为便好。而若置之于閒职。频频召见。则必有裨补。欲见而难致。今既上来。予欲留之。百里之责。虽不轻。出入筵席为重。不可送矣。对曰。 圣教如此。惶陨无地。 上曰。玉堂之意何如。检讨官李宗白曰。 圣教及此。诚为感叹。儒臣以谦逊之心。虽不应命于侍从之职。以该司閒官。出入召对。则似不必辞避矣。先生辞谢曰。臣于本分之外。又有私情之难以供职者。臣之老母今七十四岁。疾病沉绵。奄奄床席。实无久离从宦之势矣。 上曰。今欲赴邑则欲为将往计耶。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9L 页
对曰。累度郡除。一未承 命。故今番则欲将母往赴矣。 上曰。此则荣养之意也。但今则决不可送。如欲一番荣养。岂无他日乎。京司閒职。似胜于乡邑。古人亦有将母上来者。今何不可为也。以此思之可也。对曰。此则决不可承 命。臣虽欲仰体 圣意。臣母必不欲也。 上曰。何为其然也。对曰。虽极猥越。臣当略陈私情。臣家世禄。本在京洛。臣之高祖文正公臣某主斥和之议。丙子之后。斥卖京第。永归乡里。臣之曾祖及祖两世。俱隐居不仕。臣父虽以科第出身。三十年在朝。受禄不过二十馀朔而已。臣母一生不识京洛荣禄之趣。只以稼穑纺绩为当分。平日每以臣如今之行为不悦。到今八十之年。岂肯随子入京耶。 上曰。儒臣情理。予非不知。而有内外轻重之殊。予欲递付京职。以为留住之地。别赐食物。以为养老之资。因口呼传教曰。南原县监尹东源递付军职。待閒司有阙除拜。依玉堂乞郡。靳允赐米例。分付道臣。使所在邑食物优为题给。先生起伏奏曰。今以 特教勉留。臣诚惶恐猥越。无辞可达。至于非常 恩礼。不当施于人人。而 圣上不爱嚬笑。使蝼蚁微臣。蒙此异数。臣恐有累于 圣德矣。 上曰。待遇山林之道。与他有别。上下之间。贵在诚实。须领此意。出入筵席。先生奏曰。国家不幸。连遭大戚。不瑕有 圣体之伤损乎。臣阻瞻 天颜。已三年矣。今幸叨侍前席。乞一仰瞻。 上曰。起坐见之。仍讲东国通鉴。侍读官尹汇贞曰。今日儒臣入 侍。使先达文义何如。 上曰。儒臣自前本不先玉堂讲说。今令如是。非待儒臣诚实之道也。玉堂讲毕。先生奏曰。观此丽朝君臣甘心事元。少无羞耻之心。我国则不然。丙丁之事。只欲图存社稷。忍痛含冤。当时士大夫孰无此心。而日月渐久。人心恬嬉。殆不知有当日事。几何不至于丽末风俗也。若能存得羞耻之心。虽国小力弱。不能有为。犹可为自修之策。今 国势不竞。生民困悴。根本将蹶。正朱子所谓区区东南事。尚有不胜其忧者也。 上曰。所论极是。当惕念焉。又奏曰。 殿下以可为之姿。居可为之地。而若或悠泛暇豫。蹉过机会。则意思躝跚。未免有日退之患。不但学问之功如此。治国之道亦如此。从古帝王未有以实心实工。不得收其功者。深加体念。 上曰。其言切实。可不留心。先生又因文义奏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0H 页
曰。臣伏见政目。有后宫封爵之事。天灾时变。正当恐惧修省之时。 殿下又斩焉在衰绖之中。此岂封爵后宫之时乎。其所玷累于 圣德。恐不少也。 上曰。言出忧爱。深用嘉叹。可不体念。详见原集。)是日。付忠佐卫副司果。(时无閒司当窠。先付军衔。)二十一日。召对入 侍。(讲东国通鉴。玉堂讲毕。先生继陈文义。因奏曰。默观时象。正燕雀处堂。呴呴为乐者也。即今急务莫先于保民。保民之道。莫先于择守令。善治者。其邑虽残。而民能保存。不能者。其邑虽殷。而百姓离散。教化之及民。无过于守令矣。自 上严饬铨官。不拘例不循私。至诚行之。则必有效矣。 上曰。其言极好。当留意。详见原集。)二十三日。召对入 侍。(讲东国通鉴。玉堂讲毕。先生略陈文义。因离席请曰。 殿下历览经史。用功学问。已多年矣。古人言一日之内。何者为天理。何者为人欲。 殿下清燕之暇。点检身心。一日之间。操舍何如。而其能合天理者。亦有几时乎。 上曰。数年之前。实有有为之志。近来方寸已伤。未能照检身心。而此心亦岂忘之耶。对曰。学问正宜于忧患处得力。若于忧戚中自省其心而存之。则可知工夫之进矣。 上曰。善哉言也。岂可因此而废学。所谓于忧患处得力云者。诚是予将整顿精神。以遂初志矣。儒臣在桂坊时所进为学图。有知行之言。予岂忘之。当体行焉。先生对曰。臣祖常言知行固为学之大要。而成始成终。在乎立志务实。故添书两条于图。愿更于此加勉焉。 上曰。非立志务实。则何处措手。予于为学图立志务实两条。见其志之大也。详见原集。)二十四日。召对入 侍。(讲东国通鉴。玉堂讲毕。先生陈数段文义而罢。)
七年辛亥正月。上疏请归省。 许之。赐对进修堂。翌日南归。(先生以 特教勉留。恩礼迥越。逃遁不得。黾勉登筵。屡被 眷顾。益深惶恐。遂决归计。而适值岁改。因陈私恳。请归省老母。而疏中又言方今 圣上欲致中兴之业。有振奋刷厉之意。凡于政令施措之间。祛浮伪而务诚实。至于所以处臣者。则全是一场浮伪事。其于诚实之道。果何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0L 页
如也。 批曰。特许归觐而当召见。明朝来待。○翌日入 侍于进修堂。 上曰。昨见疏辞。可知至情之恳恻。故曲循特许。而近缘玉堂不备。久阙召对。未能频频接见。殊非勉留之本意。今虽辞去。俟亲病间歇。即为上来。毋孤予望。先生辞谢曰。臣之不学无实。纯盗虚名之状。曾于疏章及 筵席。毕暴无馀。冒处虚名。一不可。冒当 恩宠。二不可。不能卒养老母。三不可。臣幸自知。又能知耻。因其知耻之心而特赐罢遣。亦 圣朝养廉耻之政。而孝理之政。亦可以并行矣。 上曰。君臣之间。当务诚实之道。其勿过谦。对曰。如浅弊何敢当儒臣之名。然朝家待士之道。固非一端。臣请毕辞以达。在易蛊之上九。程子传所谓士有三般层级。此则皆非后世凡儒之所可与论。至于先正臣李珥圣学辑要。论待士之道。亦有数层说。而许其守分知耻。不在其志。亦为待士之一道云。臣之引此为言。亦甚猥越。而迫切之至。敢以此仰达。 殿下致臣则实无一分有益于国家。而许臣则亦不能无助于励风化养廉耻之一端矣。 上曰。今玆勉副。实出至情之难拂。待愈上来。乃是诚实底道也。儒臣既不欲当显职。故予不以相强。如以閒司漫职处之。若有召即来。欲往即许。此实上下相与之道也。对曰。臣之素志。非欲避荫仕也。亦非欲高尚也。至如遽加以格外 恩宠。则诚有所不敢当者。到今荫仕亦不能供。臣之一身进退无据。实未免半上而落下矣。 上教又缕缕勉谕。不敢更对。只拜伏而已。语间因奏勉学出治之要数百言。 上倾心开纳。酬酢如响。未复因气质之说。言 圣质之偏。多在于私意。如翁主宫庄之卖买。折受之滥赐。有累 圣德。有损 国体。语甚剀切。 上优容谢之。将退。仍赐腊剂。详见原集。○按是时封嫔宫庄两事。廷臣皆莫敢谏。而先生前后进戒。不避忌讳。语甚切直。 上虽以儒臣包容。而颇示未安。屡形辞旨。自此眷礼顿衰。徐相命均尝进不承权舆之说。 上不纳。先生亦不更出焉。)○三月。会于净寺。(是时将印行明斋先生遗稿。更为编修之役。与敬庵公及一二学子会于坟庵。浃月而罢。)○五月。编印明斋先生遗稿于神定寺。(寺在公州鸡岳。先生往留。敬庵亦会。以活字印出遗稿。十月讫事。)○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1H 页
六月。以 别谕召。上疏辞。(时 上进讲圣学辑要。敦召林下之士。先生于辞疏末。初欲附陈讲学之要。既有成本。而旋以分外为嫌而止。)○八月。赴 长陵迁窆之礼。(是行也。与少陵崔公奎瑞,霞谷郑公齐斗相会 陵下。数日从容。先生禀于霞谷曰。近来山林出处。与古有异。公以儒门先进。每轻其去就。 国有吉凶。必就焉。故小子辈亦不能独自挨异。不免以时义为重。此固臣子之常分。而比昔贤去就之义。大为径庭。窃不能无疑于心。敢有复焉。霞谷亟称谢。)
八年壬子春。留芝山坟庵。(遗稿既印。而未及校误。先生移住芝山庵中。考定讹谬。学子多相从讲论。讫于冬末。○庵在老先生墓后麓。)
九年癸丑五月。除掌令。再疏辞。 不许。(九月。三疏未达。而以在外递。)○十月。复除掌令。(以在外递。)
十年甲寅五月。除司宪府执义。上疏辞。 优批不许。(疏略曰。虚伪之风日滋。综核之政渐疏。凭藉儒名。搜罗苟充。谓之礼士。谓之崇儒。而殊不知其伪不可为真。虚不可为实。适足为乖损 朝政。败坏士趍之归。岂不惜哉。末复以亲病为辞。详见原集。 批曰。不见久矣。予亦思尔。尔勿复辞。抑情上来。)○六月。再疏辞。 许递申召。( 批曰。尔辞若此。待儒臣之道。不在职名之有无。本职今姑许递。须体此意。其即上来。出入筵席。辅我不逮。先生以职名虽递。 召命不收。且有感于辅我不逮之 教。拟陈一疏。论为学变质之要。以冀少裨 圣学。而终以出位为嫌而止。疏见原集。)
十一年乙卯四月。除洪州牧使。闰月。谢 恩赴任。(时母夫人年七十九岁。先生以奉檄之义往赴焉。○时门人有以弦歌之治。举以奉勉者。先生曰。民散久矣。其困于虐政。非一日也。恒心已亡。奚暇于教。今欲略依既富方教之义。而且待期月之后。人民有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1L 页
所信服。然后渐次磨砻之。其先后之序当如此。故先生之为治也。省其刑罚。简其词讼。弛其力役。恤其无告。务在不扰。而其于正名分振风化之方。尤致意焉。至于学校之政。姑且整其大纲而未及施措。及冬而人民信向。上下归服。庶几有正俗敷教之渐。而未几递归。不克少试。先生每以为恨焉。○先生去后。吏民不忍忘。凡设施政令。咸一遵。后官欲有改易。交谏而不从。磨崖颂德。遍于州里。近境异趍者。亦咸服其治行焉。)○十一月。除 元子辅养厅僚属官。以 别谕召。(是年正月。 元子诞降。至是始设辅养厅。有是命。)○十二月。赴 召陈疏辞。 不许。(先生以为僚属之官异于台职。且承 召命于任所。不敢以县道封章。遂赴 召上疏辞。略曰。窃伏念 国家根本。系于 元子。元子成就。在于早谕教。早谕教之方。责在辅养。此时此任。其可滥施而轻授之哉。伏闻筵臣陈白。请择端方之士读书之人。则意诚美矣。是宜博求实德。庸畀厥责。而乃以庸陋无实如臣者。冒充于其间何哉。)
十二年丙辰正月。移除侍讲院进善。再疏辞。 不许。(时朝家册封 东宫。遂有是除。先生陈疏力辞。略曰。三元之日。既正 东宫位号。又差僚属。此何等盛举。而两次 除命。俱出 圣旨。殆近中批之除。此亦不敢冒承之一节也。详见原集。 批曰。尔之学问。曾予知之。今者此任。其何过辞。)○二月。以亲病陈疏径归。(先生初以辅养僚属。比于桂坊。欲一谢而归。入城未数日。遽移讲院。既已在京。欲从容去就。再疏后。适闻母夫人愆和之报。即投疏归。)丁宋夫人忧。(未及到家。路承凶音。)四月。葬宋夫人于全州先茔。因居墓庐。(葬后依礼返哭于家。还居墓庐。率一童行。供饮食。衰绖不脱。朝夕上墓哭尽哀。读礼之暇。依寒泉故事。讲授后进。○先生居庐时。读礼记。又取经书及心近诸书。反复熟读。沉潜体验。晚年工夫之进益。实资于是。)
十三年丁巳。在墓庐。(先生长在墓庐。疏食不改。惟 先忌及四时朔奠。往来焉。)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2H 页
十四年戊午四月。服阕。○六月。除执义递。(以公格递。○时右相宋寅明筵荐先生。请加奖擢。)○往留公州岬寺。(先生为避暑来栖山寺。学徒来从。与之讲论焉。)○七月。 别谕召除执义。上疏辞。 不许。(别谕。以予凉学。山林读书之士。不肯登朝。势固然也。 元良渐长。就学其近。岂不思辅我 元良乎。且学者隐者。行道其殊。岂徒高尚乎其志。今讲学。尤有讲问者。而昔之入侍者。今又迈迈。岂不自恧。尔其上来。昔之入侍。即指先生也。先生陈疏辞曰。臣之不才蔑学。不堪实用之状。曾已毕达。今臣区区私义。又别于前。曾于往年。承 召至京。猝闻母病。苍黄奔归而未及于丧。臣诚剚心痛骨。㘅恤罔极。一缕未灭之前。即是天地间一穷人。杜门守墓。以终其身。庶几少寓明发不寐之怀。或自尽于哀苦靡逮之私情。疏见原集。八月。以在外递。○先生当初出处。以荫官自处。閒司则或随分供职。清涂则虽一切不膺。而或诣 阙陈疏。以尽常分。自是以后。私情穷毒。绝意斯世。更不出山门焉。)○八月。除进善。上疏辞。 不许。(辞疏。更陈才学空疏之实。私情哀苦之状。 批曰。曾既登筵。其况今职。其即上来。辅我元良。疏见原集。)○移居于芝山斋舍。(先生雅好山居。厌旧居烦闹。久欲入山。而母夫人在堂。故未克就焉。至是遂捲室移居芝山。)书斋规。示精舍诸生。(是时远近学徒日进。先生随其才禀。谆谆教谕。其门路法程。一遵老先生遗规。以小学要诀为本。以立志务实为要。尤于九容九思四勿三省勿忘勿助长之义。反复而致意焉。又为斋规六条以训焉。见原集。)○九月。除司仆寺正。(限满而递。○进善则以兼任 下批故不递。)○十月。再疏辞职。 不许。
十五年己未正月。沈樗村(錥)来访。(先生少与沈公友善。晚来益以道义相期。是时来过。讲论名理。二宿而归。)○上疏辞职。附陈勉戒。(时 上有传禅之举。旋复还寝。先生以为忧。 疏末附陈勉语。疏见原集。) 二月。省先墓于交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2L 页
山。(时先生遭女丧。挈柩葬其舅家山南阳地。因往交山。行先墓节祀。转向坡山。谒牛溪先生祠院。登花石亭。周览遗躅而归。○是行。访樗村沈公于衿阳。)○三月。哭再从兄敬庵先生。(先生于敬庵齿差一甲而事之如师及甲午以后益相依恃每事就咨焉虽疑文变节见有参差必归一于敬庵之论敬庵亦有疑相讲信重益深晚年所居五里而近时时杖屦往候讲论款洽尝曰我实敬庵之门人也及丧先生西行未归中路承讣尤以是悼痛比葬有祭文见原集)○五月。吟芝山三章。(先生既移居芝山甚惬雅志閒中吟三章自遣有遗绪茫茫使我心忧我怀硕人愿言靡从之句见原集门人多有和之者)○四月。 遣礼官。询 慎妃复位当否对。(议略曰。 慎妃复位一节。即臣祖父文成公臣某所尝慨然于己卯之既发而还寝者也。其时先臣收议。有盛德非常之举。亶在 圣断云云。及其有甲乙之论而事竟不行。则曰。宋有孟后事。 皇朝有宣德胡后事。不可谓无所据。臣不敢妄论 国家莫重莫大之典礼。而此事则自系家庭间传守之论。今因 询问。略诵所闻。此亦分外。)○七月。答李生(养源)书。(李生门下士也。时有寝郎 除命。以书禀去就。答书勉以俯就荫涂。免入窄径。书见原集。)○八月。作海山之游。(先生雅好山水。与仲弟东浚,闵钰士相偕发东游之行。入枫岳。周览内外山。并海而上。历遍丛石,三日浦海山仙游之胜。归到江陵。登五台。欲转向四郡。病发不果。十月。返于芝山。)
十六年庚申三月。答赵飞卿(震彬)书。(赵君脱去声利。励志为学。先生交山之行。来谒讲问。先生亦期诩之。至是以书请问为学之要。答书勉以逊志力行之方。四勿三省之功。勿强求单传。密付之妙法。书见原集。)○四月。游俗离山。(一旬而归。)○六月。修辑遗书。(先生既编印老先生遗稿。是岁又收辑疑礼问答,经疑问难及言行所录。将次第编定。皆未成。又尝以门下诸公所定年谱草本。详略多失宜。又阙初晚事实。欲加笔削。亦未及焉。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3H 页
○与族子光绍书曰。疑礼问答。今方聚写为七卷馀。分类修删。将大费力。经义问难。亦似为数卷。言行之段段劄录者。亦稡写一册。年谱亦当修润。而或成或未始。最吾精力比十年前。不啻减数倍。此甚可闷。恨君在远。不能共此事也。)○十一月。答赵相国(显命)书。(赵公进秉匀轴。以书求助。答书略。论诚心求善之方。自高慢人之害。书见原集。)○十二月。以 别谕召。上疏辞。仍辞职。 不许。(别谕略曰。元良渐长。就学其近。以世臣岂不思辅我元良乎。且学者隐者。其道有殊。昔之入侍者。今又迈迈。岂不自恧。先生陈疏辞。)
十七年辛酉四月。述 鲁陵志跋文。○五月。除执义。上疏辞职。 不许。(旋以在外递台职。)○九月。与沈樗村书。(论大学一有之义。孟子气一志一之训。又叹衰病久视之苦。书发在丧出前十馀日。先生时已病。犹手书讨论不置。可见用功不懈之实云。书见原集。)○十八日。考终于芝山精舍。(先生自是岁夏。累经重病。且得肿患。数月弥苦。荣卫多损。是月添感微疾。傍人不觉其危。十八日申时。奄然而逝。享年五十七。门人李养源等以士礼治丧。一依甲午例。不用北物。从治命也。○门人加麻者五十馀人。)○十一月(三十日辰时。)葬于尼城杜村坐壬之原。(远近人士来会者五百馀人。)
二十三年丁卯十二月(二十日巳时。)改葬于杜村坐子之原。(丙寅。迁奉老先生幽兆于杜村傍麓。至是又荐先生葬于同冈。○先是癸亥四月。夫人郑氏卒。权厝于内杜寺先茔。至是行合祔之礼。○墓表族子光绍撰。门人李养源书。丁丑三月立。)
四十年乙酉闰二月(初八日午时。)又改葬于内杜村坐未之原。(兆又告凶。老先生之葬。迁于香芝旧山之上。先生之葬。移卜于祖妣权夫人墓下。有燔志。)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