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附录
附录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4H 页

肃宗大王十一年乙丑八月二十日(寅时)。先生生于尼城酉峰里第。
十二年丙寅
十三年丁卯
十四年戊辰。(三四岁。始学语。老先生以文字教言语。终日不令离侧。尝曰。晚而得孙。欲吾生前教。令成就也。书父母兄弟等一字类。君子小人等二字类。足容重手容恭等三字类。至四字五字。各以类书。题其面曰学语先入。日日教之。)
十五年己巳
十六年庚午
十七年辛未
十八年壬申
十九年癸酉
二十年甲戌
二十一年乙亥
二十二年丙子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幼时。挑达轻喜怒。从祖农窝公尝责以妄儿。先生心甚愧痛。遂刻意矫革。性度忽宽缓沈默。平生遂无疾言遽色。见者认以为天质然也。未详年条。姑附于此。)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4L 页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尝自言少时姿甚鲁钝。学史略等书。每随长者口音过百遍。始成读云。而老先生教诏甚笃。日有定课。先生遵依庭训。勤厉不息。每以众人惜分阴之义自勉。十五岁。已通大小学论孟诗书史记。十六岁。始读中庸周易。为学已有端序。及中年以后。聪明却更长进。比少时。胜似十之七八。可见先生用工诚笃之效云。○老先生教以读书之暇。日必书一纸。自六岁至十四岁。虽甚冗扰。亦不废。终不能成字。一日偶于松阴下。将王右军笔诀。潜玩其运笔之势点画之法。忽若有悟。遂取纸笔模象而写之。因得其蹊径。此虽技艺之末。亦见先生笃志自得之一端矣。)
二十六年庚辰正月。行冠礼。○八月。聘夫人郑氏。(牧使复先之女。○是时老先生作交山省墓之行。率先生以往。到江外治送焉。○是行。谒明村罗公良佐,西溪朴公世堂。二公俱是斯文长老。见先生。亟称赏之。)
二十七年辛巳。侍学于家庭。(先生既长成。学业益进。老先生益期爱之。不使离左右。凡傧延宾客。裁写札翰。皆命先生代之。先生服勤不怠。馀力学文。德性成就。得于薰陶擩染者为多。○时老先生门下。士友坌集。先生宽和温恭。事长接物。各得其当。人皆不视以年少而乐与之亲。以为贤门有人云。)
二十八年壬午
二十九年癸未。(是时大宪公为养。累典邻近郡邑。先生时或往省。长侍老先生座侧焉。)
三十年甲申八月。赴试入京。(老先生书戒曰。入京入场。十分敬慎。虽纷扰中。须知有自己可也。○先生早承家学。雅志不在科宦。大宪公教曰。家传儒学。岂不美也。而一得此名。处身甚难。姑且赴举可也。先生不得已讲学之馀。傍及举业。俯就科场。前后凡五六年。既而老先生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5H 页

三十一年乙酉
三十二年丙戌
三十三年丁亥
三十四年戊子
三十五年己丑
三十六年庚寅十一月。子光缉生。
三十七年辛卯五月。文会于鲁冈院斋。(梁公得中,李公辰炳。老先生门下士也。是时来会院斋。往来讲学。月馀而罢。○院是入松鲁西诸先生所妥侑处。)
三十八年壬辰三月。往公州。临写炭翁权先生墓表。○五月。往留院斋。校刊鲁西先生遗稿。(老先生或虑遗文早出。为人吹觅。欲稍迟数十年。以俟恩怨之俱平。先生以为人事难必。岂可预虑意外之事。等待时日。设或有之。不过为一横逆。如前日之为耳。老先生遂命先生主其事。锓梓于鲁院。)●八月。临写问道斋宋公墓表。(先生外祖也。)○九月。游德裕山。(与再从兄敬庵先生及李公晋圣同游。)
三十九年癸巳十一月。明斋先生赐诗勉学。(是秋。老先生寝疾。先生躬执药物。昼夜不离侧。至冬。老先生病中吟一绝以勉之曰。日夜忧心守病翁。三馀学业又成空。始觉读书真有命。阿孙须用慎斋功。又呼小序曰。少时闻慎斋之言。读书亦有命。请其说。以为自少欲读云云。而气短不能毕。后敬庵述老先生遗事曰。先生甚期待某曰。此孙终能保守家业。病患中作诗。以付勉以慎斋之功者。先生之微意可见云。)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5L 页

四十一年乙未五月。会净寺。(先生自山颓之后。专以收拾遗文。修明家学为任。留住净寺。会敬庵及李公晋圣校写遗稿。因讲朱子大全。寺即坟庵也。)
四十二年丙申正月。答李子渊(真洙)书。(时丑正之徒。以家礼源流事。诬诋老先生罔极。李公主张正论。倡率多士。为辨诬卫道之举。以书来问事实。先生答之。)○七月。从大宪公待罪之行。上京。(世局大变。党人用事。 上入其谗说。反斯文是非。而有申球者。疏诬鲁西先生。辞甚凶悖。大宪公上京待罪。先生从焉。时京外章甫陈疏辨诬。皆来质问。先生考据事实。详究源委。酬应曲当。剖析明切。士流咸推服焉。)○十月。往留净寺。(是时会数三学子。讲书传,西铭等书。尽冬而罢。翌年春复会焉。)
四十三年丁酉五月。有鲁西明斋两先生追夺之 命。(是时谗说益肆。竟有泉壤之祸。先生杜门乡庐。一意藏修。语士友诸人曰。此当一切任之。以俟天理之自然昭著。 上心之自然开悟而已。不可更事叫阍。重违无辨之遗矩也。)
四十四年戊戌十月。往留罗州衙中。(是夏。先生重经疠疾。有馀症。时外舅郑公牧罗州。以书相邀。俾服药。大宪公命之。先生往留数月而归。○是行也。与林老村象德会于绫州之开天寺。共订老先生遗稿。是时老村为绫州牧故也。◑李持平世德。老先生门人。丁酉之祸。击鼓讼冤。被窜古今岛。先生仍往候之。)
四十五年己亥春。从敬庵先生。会诸生于鲁院。申明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6H 页

四十六年庚子。留书堂。(堂即昔日士友讲学之所也。老先生没后因成废庵。先生伤之。频年往留。会诸生讲学。以续前事。俛仰旧迹。进励不已。)○六月。 肃宗大王升遐。从大宪公入县朝。哭临成服。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留书堂。(是时敬庵亦来会焉。)
二年壬寅七月。大臣荐学行。(吏曹判书李肇于筵中。荐先生学问行谊。声闻著称。相臣崔锡恒亦荐之。 上从之。遂首拟咨议。未受点。)○八月。有鲁西,明斋两先生复爵之 命。○十月。除翊卫司洗马。十一月。入京谢 恩。(先生以为世禄馀裔。既无不仕之义。而引分自废。反归于标置之科。遂入京谢 恩供职。识者是之。○时今 上以世弟在东宫。勤御书筵。有志帝王之学。先生每入 侍。屡赐顾问。讨论亹亹。每询家庭所闻及为学之要。先生为之开释指陈。反复推明。 上亦虚心倾听焉。一日夜对。讲论语毕。 上曰。予闻洗马之名久矣。仍 命小宦取一册子披示曰。此乃敬斋箴夙兴夜寐箴注释也。仍拈其数段。使之解释以达。先生一番讽读。随问仰对。 上曰。此两段属何工夫。对曰。敬斋箴。是存养工夫。夙兴夜寐箴。是涵养工夫也。 上曰。涵养与存养。有异乎。对曰。涵养以日用言。存养以心性言。而兼动静言也。 上曰然。将退。 上曰。夜深矣。欲宣酝而未能。当出送酒肴。明日则当停书筵。须随量饮之也。退出后。宣 赐酒肴。○先生又尝以明斋先生所订正栗翁为学图及家塾初学画一图进曰。为学之方。进学之序。尽在是矣。此是臣祖教授后学者。而帝王之学。亦不外是。 邸下诚留心体玩。庶可有补于睿学矣。 上亟称其善。即位后于筵中。亦以是图为教。○按先生之受知于 上。盖自桂坊。故后来 批旨及别谕。每引此为教云。)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6L 页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7H 页

四年甲辰正月。又下乡。(时行老先生延谥之礼。故受暇归。又因留图递。)○二月。升翊卫司侍直。四月。入京谢 恩。(先生初欲限满而递。久不赴。闻大臣宾客将有陈达之举。以为当初去就。只欲以荫官自处。而今乃有格外陈达之事。则不但私分之兢惶。反犯自高之嫌。遂就职。)○六月。省亲于松京。(时大宪公居留松都故来觐。○周览故都山川。谒崧阳花潭书院。)○八月。 景宗大王升遐。哭临成服。(先生时往平山浴泉。疾驰入赴京都。)◎九月还乡。(今 上登极。翊卫司罢。先生归乡。)除司饔院主簿。(翊卫司依例升六故有是除。)除司宪府持平。上疏辞。 优批不许。(疏略曰。臣本以世禄馀裔。姿才鲁钝。文艺短拙。累不利于科场。而臣祖臣某年及艾耋。遂为服勤就养之计。谢弃博士家业。人之不知者。妄意其废科业。或有所持守。且疑其家庭所闻有异于人。廷臣谬听。名登仕籍。臣遂惊惧以为庸愚下品。置身近名。不免于自欺欺天。若不一番呈身。俾上下知其为空空之一贱夫。则将不免为世所僇笑。遂冒没从仕。只欲其知其本色之若此而放弃之耳。详见原集。 批曰。古昔帝王。必致岩穴之士。欲置左右。况尔出入胄筵。学问之明。品质之直。予已详知。既知其才质。不能致则岂不惜哉。须体予意。从速上来。尽其所蕴。○时大宪公为大宪。以公格递。)○十一月。从大宪公赴 国葬。(过 卒哭后仍归乡。)
今上元年乙巳正月。移于校村。(先是大宪公以酉峰有水土之病。移居县之校村。命先生守旧居。至是大宪公寝疾。遂尽室来侍。)○四月。丁大宪公忧。六月。葬于公州柞谷。(执制一依文公家礼。而宋夫人时在堂。故返哭于家。)
二年丙午秋。省先墓于交山。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7L 页

四年戊申正月。四疏辞。 不许。(疏见原集。是时 上必欲致先生。累靳例递。申召不已。族父判书公以副学入 侍。又面谕以归。勉先生出膺召命。盖自桂坊。已受眷遇。故 上意如此。)许递后。以 别谕召。(是时吏曹判书李台佐筵白。臣闻尹惠教之言。则持平臣尹东源必欲递免台职。若该司则可以供职云。今若解其台职。付以閒局。时许入对。以备 顾问好矣。 上从之。仍下 别谕曰。尔非无意于当世者。只缘欲递台职。久未上来。使之一向虚带。非诚实底道理。欲其来而召之。不开其入来之路可乎。玆递尔台职。使付閒官。尔其上来。)○二月。除工曹佐郎。又以 别谕申召。二十八日。入京谢 恩。(筵臣李宗城启曰。君德成就。责在经筵。工曹佐郎尹东源既递台职。特付閒局。若上来。出入筵席。裨益想必弘多。宜有各别催促之道矣。 上曰。向闻筵臣陈达。若递台职则当上来云。故曲从其愿。递付閒司。且曾行桂坊。今岂不来乎。如此而犹不上来。则实非诚心以待之本意。特命 别谕申召。○先生以为既以荫官自处。则閒司漫职。不可不一肃。遂入京谢 恩。)○是日。 命入参经筵。上疏辞。(谢 恩日。 命入侍昼讲。先生以为法讲事体截严。不敢入参。退出。 上教曰。如是过辞。非予特召之本意。勿辞。先生陈疏力辞。 批曰。入侍之 命。意非偶然。尔何过辞。从速入来。翌日昼讲。又再 命入侍。促召不已。先生终不承命。 上教曰。如是固辞。非予所料。当有他召矣。)二十九日。召对入 侍。(是日召对。 上命先生入侍。先生以为召对事体。与法讲有异。不可终辞。遂入 侍讲心经。检讨官吴光运奏曰。儒臣以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8H 页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8L 页

五年己酉正月。除司宪府掌令。上疏辞。 不许。○赴东宫葬礼。○再疏申辞。 优批不许。遂归乡。(疏见原集。 批曰。知尔进到城外。心甚慰焉。予之必欲致尔。意非偶然。尔忍既到城外。一向迈迈。○是时。 上欲幸 宁陵。时相以骊州是向来贼窟。 御驾不可轻往。颇难之。先生语人曰。变难既定。圻甸人心尚怀疑惧。及是时。从容巡游省 陵而还。可以镇安民情。何必尼行也。时相闻而止。及回 銮至南汉。以先生语仰奏曰。臣始以此行为忧。尹某谓当劝 主上一行云云。今 銮舆利旋。民情亦洽然。臣深服其远识。 上甚称善。后丁卯。 上语间教臣光绍曰。儒臣亡师尝论 宁陵行幸之事。有识之言。予至今叹服云。)二月。三疏辞。(因在外递。)○三月。以 别谕召。上疏辞。◑八月。除司仆寺正。不赴。◑十月。 遣礼官。询孝章世子魂宫享官小祥后行祭服色辞。(议略曰。顾此丧祭之礼。士庶家所行。固尝有所闻知矣。至于 王朝典礼。曾未之学。何敢僭有所论。以犯汰哉之讥乎。惟是五礼仪所载内丧练后献官以下服色。似可据行于今日。此外有何别见。虚辱 王人。惶陨战灼而已。◑先生于 王人之㘅 命来临也。衣直领纳靴。下庭楫让。延升上座。先问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9H 页

六年庚戌正月。入京谢 恩递。(时适有乡儒疏语侵及老先生。以私义呈递而归。)○六月。 宣懿大妃升遐。入县朝。哭临成服。○十月。迁先兆于全州。(大宪公宅兆有不宁之虑。累年经营。至是克迁于全州东一道龙渊里丙向之原。)○赴 国葬。○以灾异 别谕召。到城外。陈疏南归。(先生西行将发而承 召命。以国有 大丧。不可在外陈疏。进到城外。哭送 廞卫。以亲病陈疏退归。末付勉戒之语。疏见原集。 批略曰。听尔上来。今日欲见之矣。命未下。疏遽上。此亦待儒臣。未能诚实之致。初既别谕。迟待虞卒。使尔径寻乡路。若此而焉能致山林之士。愧叹之极。宁欲无语。疏中勉戒。诚深切至。可不体念。)○十一月。除军资监正。旋移南原县监。十二月。入京谢 恩。召对入 侍。命递付閒司。出入讲筵。赐老母食物。(先生入京谢 恩日。 上命召对。同为入侍。 下教曰。顷日上来。似可揣知。而悲扰中不能致思。追后闻之。方欲召见。而留疏遽归。遂不得见。此乃予待儒臣。不能诚实之致。可愧也。今为肃县除而来耶。先生起而对曰。臣积违 召命。居常惶懔。荫职则分义不敢辞避。为肃命来矣。 上曰。不相见。今几年矣。对曰。三年。 上曰。畀以外职。于儒臣似为便好。而若置之于閒职。频频召见。则必有裨补。欲见而难致。今既上来。予欲留之。百里之责。虽不轻。出入筵席为重。不可送矣。对曰。 圣教如此。惶陨无地。 上曰。玉堂之意何如。检讨官李宗白曰。 圣教及此。诚为感叹。儒臣以谦逊之心。虽不应命于侍从之职。以该司閒官。出入召对。则似不必辞避矣。先生辞谢曰。臣于本分之外。又有私情之难以供职者。臣之老母今七十四岁。疾病沉绵。奄奄床席。实无久离从宦之势矣。 上曰。今欲赴邑则欲为将往计耶。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79L 页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0H 页

七年辛亥正月。上疏请归省。 许之。赐对进修堂。翌日南归。(先生以 特教勉留。恩礼迥越。逃遁不得。黾勉登筵。屡被 眷顾。益深惶恐。遂决归计。而适值岁改。因陈私恳。请归省老母。而疏中又言方今 圣上欲致中兴之业。有振奋刷厉之意。凡于政令施措之间。祛浮伪而务诚实。至于所以处臣者。则全是一场浮伪事。其于诚实之道。果何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0L 页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1H 页

八年壬子春。留芝山坟庵。(遗稿既印。而未及校误。先生移住芝山庵中。考定讹谬。学子多相从讲论。讫于冬末。○庵在老先生墓后麓。)
九年癸丑五月。除掌令。再疏辞。 不许。(九月。三疏未达。而以在外递。)○十月。复除掌令。(以在外递。)
十年甲寅五月。除司宪府执义。上疏辞。 优批不许。(疏略曰。虚伪之风日滋。综核之政渐疏。凭藉儒名。搜罗苟充。谓之礼士。谓之崇儒。而殊不知其伪不可为真。虚不可为实。适足为乖损 朝政。败坏士趍之归。岂不惜哉。末复以亲病为辞。详见原集。 批曰。不见久矣。予亦思尔。尔勿复辞。抑情上来。)○六月。再疏辞。 许递申召。( 批曰。尔辞若此。待儒臣之道。不在职名之有无。本职今姑许递。须体此意。其即上来。出入筵席。辅我不逮。先生以职名虽递。 召命不收。且有感于辅我不逮之 教。拟陈一疏。论为学变质之要。以冀少裨 圣学。而终以出位为嫌而止。疏见原集。)
十一年乙卯四月。除洪州牧使。闰月。谢 恩赴任。(时母夫人年七十九岁。先生以奉檄之义往赴焉。○时门人有以弦歌之治。举以奉勉者。先生曰。民散久矣。其困于虐政。非一日也。恒心已亡。奚暇于教。今欲略依既富方教之义。而且待期月之后。人民有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1L 页

十二年丙辰正月。移除侍讲院进善。再疏辞。 不许。(时朝家册封 东宫。遂有是除。先生陈疏力辞。略曰。三元之日。既正 东宫位号。又差僚属。此何等盛举。而两次 除命。俱出 圣旨。殆近中批之除。此亦不敢冒承之一节也。详见原集。 批曰。尔之学问。曾予知之。今者此任。其何过辞。)○二月。以亲病陈疏径归。(先生初以辅养僚属。比于桂坊。欲一谢而归。入城未数日。遽移讲院。既已在京。欲从容去就。再疏后。适闻母夫人愆和之报。即投疏归。)丁宋夫人忧。(未及到家。路承凶音。)四月。葬宋夫人于全州先茔。因居墓庐。(葬后依礼返哭于家。还居墓庐。率一童行。供饮食。衰绖不脱。朝夕上墓哭尽哀。读礼之暇。依寒泉故事。讲授后进。○先生居庐时。读礼记。又取经书及心近诸书。反复熟读。沉潜体验。晚年工夫之进益。实资于是。)
十三年丁巳。在墓庐。(先生长在墓庐。疏食不改。惟 先忌及四时朔奠。往来焉。)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2H 页

十五年己未正月。沈樗村(錥)来访。(先生少与沈公友善。晚来益以道义相期。是时来过。讲论名理。二宿而归。)○上疏辞职。附陈勉戒。(时 上有传禅之举。旋复还寝。先生以为忧。 疏末附陈勉语。疏见原集。) 二月。省先墓于交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2L 页

十六年庚申三月。答赵飞卿(震彬)书。(赵君脱去声利。励志为学。先生交山之行。来谒讲问。先生亦期诩之。至是以书请问为学之要。答书勉以逊志力行之方。四勿三省之功。勿强求单传。密付之妙法。书见原集。)○四月。游俗离山。(一旬而归。)○六月。修辑遗书。(先生既编印老先生遗稿。是岁又收辑疑礼问答,经疑问难及言行所录。将次第编定。皆未成。又尝以门下诸公所定年谱草本。详略多失宜。又阙初晚事实。欲加笔削。亦未及焉。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483H 页

十七年辛酉四月。述 鲁陵志跋文。○五月。除执义。上疏辞职。 不许。(旋以在外递台职。)○九月。与沈樗村书。(论大学一有之义。孟子气一志一之训。又叹衰病久视之苦。书发在丧出前十馀日。先生时已病。犹手书讨论不置。可见用功不懈之实云。书见原集。)○十八日。考终于芝山精舍。(先生自是岁夏。累经重病。且得肿患。数月弥苦。荣卫多损。是月添感微疾。傍人不觉其危。十八日申时。奄然而逝。享年五十七。门人李养源等以士礼治丧。一依甲午例。不用北物。从治命也。○门人加麻者五十馀人。)○十一月(三十日辰时。)葬于尼城杜村坐壬之原。(远近人士来会者五百馀人。)
二十三年丁卯十二月(二十日巳时。)改葬于杜村坐子之原。(丙寅。迁奉老先生幽兆于杜村傍麓。至是又荐先生葬于同冈。○先是癸亥四月。夫人郑氏卒。权厝于内杜寺先茔。至是行合祔之礼。○墓表族子光绍撰。门人李养源书。丁丑三月立。)
四十年乙酉闰二月(初八日午时。)又改葬于内杜村坐未之原。(兆又告凶。老先生之葬。迁于香芝旧山之上。先生之葬。移卜于祖妣权夫人墓下。有燔志。)
一庵先生遗稿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