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序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6H 页
赠再从侄江汉序
上之十四年戊午秋。余自耽罗。蒙 恩撤棘。移配于光阳县。越明年五月。族子江汉为问余。跋涉六百里而来。仍留处五十馀日。其间讲大学,中庸,朱子行状,西铭,感兴诗诸篇。朝夕饭一盂麦。菜藿数器而已。衣垢不浣。几于弊坏。居处湫隘。炎风瘴雨。日翕烁蒸润。汗流如浆水。坐榻为湿。而能处之晏如。终日坚坐对书册。非便旋不起。非问文字质疑义。不苟言语。终始如一日。无厌倦之色。虽古所谓学如不及。不求安饱者。何以过焉。吾门年少固众矣。有才气志尚者。亦间有之矣。其沈静笃实。坚苦刻厉。不以外物累心。吾于江汉。始见其人矣。孔子曰。后生可畏。以其年富而力彊。可以无所不为也。今以汝之年之力。而其立志之笃。又如此。其于学也。如朝日之方升于东也。如火之始炎。而泉之始达也。如轻车骏马。出门启行。而王良,造父执策以驱之也。苟循是而益勉焉。不怠以止。则其方来何可量已。夫大学,中庸。汝既讲而读之矣。学问工夫次第。莫详于大学。道理极致。莫尽于中庸。而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明善诚身。尤为当务之急。虽六经语,孟若濂,洛,关,闽之书。其所言者。亦一而已矣。汝其以次读焉。而不昧于所从事。则其庶几乎。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6L 页
吾之所望于汝者。非若今人之以科业相勖而已。江汉勉乎哉。余老矣。狼狈穷途。日暮道远。抚念初志。慨叹方深。而见汝之慥慥。而可畏若此。不胜愧且喜焉。于其归。书此以赠之。
赠黄尔直序
夫人肖天地之形。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智愚贤不肖之相去。或什百焉。或千万焉者。何哉。以其气质之禀。有美恶。而学问之工。有至不至也。夫质美者。然后有为善之田地。而可与为学。可与适道。可以为圣为贤。然徒有其质。而不学以成之。则亦终于美质而已。卒无以入圣人之道。而或反为世俗之所挠夺。异言之所迁惑。而不能保有其质者。亦多矣。故先圣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某者焉。不如某之好学也。而朱子释之曰。美质易得。至道难闻。然则学之可贵。尤有甚于美质。而学之道。又必以勉勉循循。深造力穷。以求至乎充实辉光之域为贵。若悠悠泛泛。有学之名。而无学之实。终不过为乡里之善人。而不得闻圣人之道。则与初不学者。相去何远哉。吾友黄君尔直。即所谓质美者也。醇谨而温厚。忠信而慈谅。而其家咸州。咸州故多士大夫。先辈之遗风。犹有存者。而其大人处士公。以儒学。为一邦士林重。尔直自幼习闻诗礼之训。而又尝从李密翁。讲大学一部。亦可谓有志于学者也。尔直又以余尝游于葛庵先生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7H 页
门而习于密翁也。前后再辱临顾。礼意甚至。及余得罪。窜逐踰年。自海外蒙 恩。移配于光阳。僦居蟾江上。则尔直以去岁秋九月。与李君封若。惠然相访。留一日而归。今年元春。又与安生庆龙。不避风江之险。来留五六日。相与读大学或问。间及礼俗疑难整容谨节之方。其谦虚之诚。懋敏之意。庶几乎可与适道。而终能成就其美质者。夫以余之颠沛困厄。为世所摈斥。而齿发衰迈亦甚矣。其将无闻以终焉。而尔直不挟其所有。不嫌于相从。眷眷焉辱与之讨论如是。则余将何以答其意之勤。而不甚愧于过分之礼也。尔直质既美矣。又能学焉而求圣贤之道矣。惟不夺于流俗。不废于中途。俛焉日有孜孜。精思力践。不得不措。知必极于高明。行必期于中正。以无负肖形受中之责。而不止为质美之善士。则是余之所望于尔直。而欲一奉闻焉者也。于是尔直以游方之有限。不敢久留。将辞归。请一言以赠其行。余固有愧于尔直之相与。而欲一答其意者。遂书此以为别。尔直倘不以人废言。则愿归而质之庭下而勉之哉。己未春正月丁卯。蟾上累人。
赠安生庆龙序
古之圣贤。未必皆生知安行之资。其始盖亦有钝根鲁质。而知之困行之勉强者也。夫以困知。而比于生知。以勉行而比于安行。其相去岂不亦辽越哉。然及其知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7L 页
而成功也。无彼此之殊。是果何由而然哉。以其有刚勇之志气。笃实之工夫。而致之耳。孔子之门升堂者。盖七十人。其间聪明颖悟之资。政事文辩之才。亦多矣。然卒之传圣人之道者。惟质鲁之曾子耳。苟非其志之刚勇。功之笃实。乌能然乎。斯事也。中庸九经章末。言之详矣。而蓝田吕与叔解一段。痛快警切。有足感动人者。以朱夫子之大贤。而少读此段。奋厉感慨。为学方有进。夫以不得不措之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则何患乎气质之难变。圣贤之不可及哉。巴山安氏子庆龙大见甫。自幼从游于鼓山黄处士父子间。年才及冠。而读四子二经。已知俗学之外。有古人切己之学。今年春正月。从黄尔直访累人于晞阳之蟾湖。与之处一月。讲大学中庸及西铭。盖生质美而志高好善。欲闻道甚切。圣人所谓可与共学者也。一日以游方之久。告余以归。且请一言以相赠。累人空疏谬妄。为世摈斥。无足以相警发者。独以生尝自言其病在柔懦。夫柔懦。累人平生所患。而不能改者也。恐生之不能早治其病。因循荏苒。至于老大。而或不免累人今日之叹。故敢以刚勇笃实四字。塞其请。使知夫如此。则虽愚而必明。虽柔而必强。而不如此则虽有甚美之质。愿学之心。亦不足恃也。愿生归而质之函丈。而不怠于用力乎哉。己未二月清明节前一日。蟾上累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8H 页
赠宋伯绥(履锡)
有人于此。坐不能离席。而勉他人以千里之行。则人必大笑之矣。然使其言。果有益于人。则彼之听之者。岂可以其自为之轻而废之哉。余以愚妄得罪于时。自耽罗海岛中。移配晞阳。其明年夏。友人宋上舍伯绥。不远数百里。携其子学濂。来访余于蟾湖之上。留五日别去。请一言以为赠。夫赠言。仁者事也。余固不敢当。矧余方窜逐流离。年纪且暮。呼吸瘴毒。疾病倦困。宿志旧业。几尽荒废。其于道也。不但如不能离席者之比。将不免为日究污下之归。而伯绥以盛彊之年。有迈往之气。既博观群书。而掇其精华。发为文辞者。骎骎乎欲追古作者遗武。又尝耽究六籍。旁及于濂洛关闽之书。则其志又若不止于文艺之末而已。譬之行道者。其亦可谓乘坚御良。橐囊其糊粮。而发轫乎衢路者矣。不行则已。苟行矣。其于致千里也。何有于是。而余乃呫呫焉效相勖之言。则不几于以蟹跪之缩。而忧骏步之怠乎。是诚可笑也。然伯绥求益者也。于人之言。当观其得失。而采择焉。不当复论其人之如何。则吾其可以言乎。夫为学之道。太上立志。其次功力。而才与气为下。功力不笃。虽有才气。不能磨砺而成就之。立志不高。虽致其功力。而所就者卑且近。不能极其才气之所至。故古之立事功成德业者。其大小高下。未有不由夫其志者也。今伯绥之才气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8L 页
过于人。而其用力于文学也。亦已勤矣。抑未知伯绥之志大而远乎。小而近乎。其能不以第一等让与别人。而以古贤人君子之道。为必可师乎。志于千里者。必致千里。志于百里者。必致百里。若夫志于莽苍者。终于莽苍而已行矣。伯绥厉而之志。懋而之工。则虽愚且鲁。犹可以变化而进于道也。况其有过人之才气者乎。若使伯绥。以古贤人。为不可几及。而退而与流俗人。佼佼焉自足而止。则是犹行道者之厌千里之远。而废然中道而返者也。虽或至于八九百里。其不能千里。则与坐不离席者同归矣。古语曰。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至言也。伯绥勉之哉。
河谦斋先生文集序(文既成。而不出示。)
我东儒学之盛。至本朝 明宣之际。极矣。而退陶,南冥两先生。并生一时。为儒林宗主。如天之有南北斗。地之有岱华焉。然两贤资禀德器。学问工程。不无少异者。故至今诵其诗读其书者。间或有轩轾之论。此非末学所敢轻议。要其遗风馀韵。历屡世而不衰。使学者。想像兴慕。而顽夫以廉。懦夫以立。则曹先生。岂不亦孟子所谓百世之师者哉。余少时。读眉叟许文正公所撰谦斋河先生碣铭。又得先师李先生所为行状读之。其所推服称道之语。皆甚至。私窃敬叹。以为曹先生之后。南州之多贤如此。孔子所云鲁无君子。斯焉取斯者。岂虚语哉。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9H 页
 上之十四年秋。余自海岛。蒙 恩出陆。配湖南之光阳县。翌年春。河先生之后孙大观宽夫。赍先生遗稿及年谱附录合六册。辱以示余。且不以余为矇无识。俾助其勘校之役。又致其族兄大明晋叔书。请为弁首之文甚勤。余以非其人及罪废不敢当之意。辞之固。然先生遗文。得一奉读。是余畴昔之愿。谨受而置诸丌上。牢骚之暇。日读数篇。盖其一字一句。率皆礼法名教中语。而笃信曹先生。无异七十子之服孔子。余于是。益知先生之学。渊源于德川。而曹先生之典刑模范。没世不坠者。先生尊信传守之功为不少也。盖先生。晋阳人。而曹先生晚岁寓居。讲道于德川。时则竹阁李公光友,觉斋河公沆。皆从之学。先生于竹阁。为外孙。而觉斋之徒。河松亭受一。实先生少时所师事。则其于曹先生之道。擩染讲习。几于亲炙之者。不但闻风兴起而已。先生天赋既异。而其学问来历。又如此。故自少立心制行。一遵绳墨。尤于是非善恶之分。截然有不可犯者。而其为己谨独。重伦彝。严礼教。谨出处辞受之义者。莫非山海堂中所讲之遗则也。余故曰。先生之学。渊源于德川。而其有功于曹先生之门。不少。先生既藏器怀德于身。而时丁不幸。昏朝之变。丙子之乱。相属于前后。则先生之洁身遁世。屡徵不起者。盖亦有义存焉。岂沮,溺长往者比哉。观先生谢 赐米豆疏中所陈君道九事。则先生之志。非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49L 页
果于忘世者。亦可见矣。呜呼。先贤泽斩。世道日下。礼义之风。或几乎扫地。安得起先生于九原之下。以扶树教道之万一也。余读先生以聘丧女为妇。责李叔挺及姜寒沙书。未尝不敛衽而太息也。先生诗文。多散佚。今宽夫晋叔所裒集。凡若干卷。先生可谓有后人矣。于是两君之请。久而愈勤。遂不得终辞。谨推本先生德学行谊有所从来如右云。某年月日。后学闻韶金圣铎。谨序。
退庵散稿序
昔我葛庵李先生之讲道于锦阳也。远近学者。坌集门下。其自南方来者若而人。而晋阳曹公德甫,桧山金公德三,丹丘权君汝行,密城安君国华。尤称笃志善学。且其从游往来。有首尾最久。然于文学。又必推汝行。咸自以不及。甲申。先生弃后学。学者各散归。往往忘其旧学。而沦于俗习者多。独四公在南方。确然守师训不变。相与切磋琢磨。其学有进而无退。南方之人。多敬信之。未几。汝行不幸先没。曹公金公又继逝。余于汝行及金公。各为挽诔以哀之。后十馀年。余得罪于 朝。戊午。自耽罗移配晞阳。汝行之长子衡平叔。不远百里。徒步来问。自是。岁必一再至焉。又以其先稿若干卷。奉以示余。余谨受而读之。甚矣。其求道之切。尊师之笃也。有是哉。其志行之高洁。而言论之悫实也。余之知汝行于平日者。犹浅乎其未尽也。盖观其与申克斋,黄龙冈往复书。则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0H 页
其于性情理气之分。可谓不背于师旨矣。观其所辑洛闽言敬录,芦山自警录。则其于存心养性诚身克己之道。可谓得其方矣。观其所为锦阳记善录。则其于师门之德行言动。可谓熟察而善言。而所以寓夫羹墙之慕者至矣。若其他诗文杂著。又有以见其襟怀趣尚之拔于流俗。而其结茅芦峰之下。名之以退庵。则盖将藏修游息。退然自守。诵先师之遗书。讲先师之馀教。以终其身。以淑一方之学者。其意盖亦远矣。其见敬信于人。岂虚哉。惜乎。天不假年。不克遂其志也。余以无似。忝在同门之列。而自师友凋丧。志业荒坠。年纪颓暮。今又以罪废逐流离。惴惴焉将无以自拔。思欲得直谅多闻之人以自辅。而汝行已矣。不可以复得。则抚览遗文。尤有所感痛不已者焉。平叔于是。以契分之厚。要余一言以叙之。余虽不文。义不可辞。而顾以在畏约中。郑重者有年。平叔之请益勤。而意益切。余重违其孝思。乃敢抆泪而书之。 上之十六年庚申秋九月某日。闻韶金圣铎。序。
赠李达厚序
余观世之读书之士。率多为荣名利禄计。而能有志于学者鲜矣。或有志矣。而勤于始者。或怠于终。失于少日者。鲜复于晚涂。而又其年纪暮大。则骜然以老宿自居。虽有不知。而耻问于人。其能自奋于已衰之境。无荣名利禄之慕。而兀然终日。味众人之所不味。虚己求益。不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0L 页
问其年之先后者。盖千百人一二有焉。吾友李君达厚。葛庵李先生之族孙。而茅溪曹处士之甥也。质厚而气醇。内和而外恭。恂恂然有退让之风。圣铎得罪于 朝。自耽罗。移配晞阳。达厚自晋阳。惠然来访于蟾江之上。前后凡三四至。留连信宿。久而不厌。一日谓余曰。世根生也后。未及从葛老游。而少学于舅氏。舅氏不以余愚昧。凡所指授。大抵多所闻于师门之绪馀。世根虽不敏。或庶几有所私淑而开发焉。而无禄。舅氏中年即世。伥伥焉无复师承。遂至中废。今年已晚矣。钝滞益甚。不复可以有为矣。而犹有一念慨然。痛负吾舅教育之恩。而惧此身之终于无闻也。于是不自知日暮而道远。复取大学书。循环反复。读至千有馀数。而微辞奥义。犹或有未能通晓者。欲与吾子讲之。余感其意嘉其笃志。不敢以固陋辞。相与对讨屡日。余或病倦。则达厚又引儿子晋行。难疑答问。如徒友然。不以其长少为嫌也。及其将归。余出示大学或问。劝令熟看。以求其义。达厚欣然。请借将誊书以读之。又以纸十数幅。请儿子书宋贤箴铭中最切于身心者及濂溪以下诸先生画像赞。以为警省仪象之地。若达厚者。可谓能有志者矣。可谓能自奋于已衰之年。而味人之所不味者矣。可谓能虚己求益而不耻下问者矣。孔子曰。君子向道而行。中道而废。俛焉。日有孳孳。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孟子曰。君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1H 页
子不挟长。不挟贤而问。充达厚之志。其殆庶几乎。达厚又自言所居在金华山下。有屋数间。将以葛茅。扁吾堂。而读书其中。以终老焉。盖取李先生,曹处士之号。而寓羹墙之慕者。其意亦甚善矣。圣铎累人也。衰病穷厄。志业荒坠。不免为师门罪人。其有愧于达厚甚矣。而达厚请一言以相赠。乃以其所感于心者。书以贻之。昭阳大渊献季秋。蟾江病累。不敢名。
再从孙始泰字叙
始余之负罪于丁巳也。再从孙始泰。尚未冠也。后四年。乃冠而有室。又二年。从余于晞阳之蟾湖上。留数月。受读商周书。一日有请于余曰。始泰之冠也。不克备礼仪。未有宾以字之也。至今朋友。莫适其所以呼。愿夫子命之以孔嘉。又推古字辞之义而赐之一言。使始泰。得以永受保之也。余曰。冠而字。所以敬其名也。宾必字之。所以重其礼也。后世礼颓。冠者不宿宾。其字之也。或自字之。或父兄字之。或朋友字之。皆非礼也。然汝既有请。吾其可辞。夫泰。阳长之卦也。而而于而之兄弟为季。请字之曰季长。可乎。既又为之言曰。天地之泰。以阳长而阴消也。邦国之泰。以君子道长而小人道消也。至于身。独无所以泰之之道乎。凡善者。阳之象也。凡恶者。阴之象也。长其善而消其恶。斯乃所以泰其身也。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欲长其善者。惟在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1L 页
乎养之而已。今汝质性志行。足用为善。而其年富力强。又绰绰乎可以进于善也。则其可不及此时。孳孳焉养而长之乎。夫读书讲学。慎思明辨。以养其知识。则知识长而固陋蒙蔽之患消矣。忠信笃敬。非礼不动。以养其德行。则德行长而虚伪放纵之过消矣。用图书而代博弈之好。以养其性情。则玩适之味长而嬉戏之习消矣。舍宴昵而亲胜己之友。以养其威仪。则警益之乐长而鄙吝之萌消矣。随处而养之。触类而长之。以至于充满盛大纯粹光明。则得其时而为泰之初九汇征之君子可也。不得其时而为否之六二。否亨之大人。亦可也。如此而后。为长养之极功。而身与名俱泰矣。此吾所以字汝以长之意也。季长。其念之哉。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记
  
可轩记
余从家大人。家于川上之雨谷。凡十有四年。而乃始货屋数椽。以为容膝之所。而扁之以可轩。客有过之者。笑且诘曰。轩之名。何取焉。余应曰。以吾轩面岳。而岳名可。故取以识吾之可也。客曰。可之义何居。曰。是未可悉数也。请举其大者。夫风来而山之林木。为之振动磨戛。夜坐而听之。调调焉刁刁焉。飕飗而澎湃。前者唱于而后者唱喁。冷风似瑟。厉风似涛。是声可于吾耳也。春之朝。山木叶敷。其容欣欣然。夏之夕。树阴相承。其状郁郁然。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2H 页
丹枫之展锦于秋日。雪峰之耸玉于冬天。是色可于吾目也。白云舒捲于山上。禽鸟和鸣于林麓。朝岚暮烟。态度无穷者。是趣可于吾心也。以是而名吾轩。不亦可乎。客曰。子之所以名之者。其义止此而已乎。余拱手而曰。唯唯否否。古人有托物而取譬。顾名而思义者。余于轩之名。岂独无意哉。迂叟不云乎。可者。学之未至。夫可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凡人之患。患不审其可而已。今吾读书于是轩也。先儒之笺注纷纭。后学之传诵各异。吾于是乎择其可者而从之。知其不可而违之。因是而治心。因是而处事。取其可者。去其不可者。至于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可者学之。不可者舍之。而小而语默动静。大而出处进退。亦莫不求其可焉。循是而上。虽希圣希贤。可也。下亦不失为可人。此吾所以有取于可之义者也。客曰。子之言固可矣。然吾闻孔子无可无不可。即子之所以必以可名轩者。无乃固乎。余笑曰。客之教我。亦过矣。夫圣人。何可以企及。且圣人之行。惟理是视。而无固必于其间。非若老佛之徒猖狂自恣而已。故其所以无可无不可者。乃所以恒于可者也。以吾之可。学圣人之无可。岂不可乎。客默然而退。余乃次其说。以为吾可轩记。
瓠窝记(柳公显时斋号)
岐之西有村。曰璞谷。一名瓠谷。谷之中有窝。曰瓠窝。窝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2L 页
即上舍柳公所居室也。柳公贤而有文章。晚补太学生。人方以楩楠豫章期公。而公乃以瓠扁其窝。读书其中。人之见者。莫不疑之。求其义而不得。不佞圣铎。于公为戚末。而又忝同辛卯司马。辱知爱最深。间尝诣公居。公引入窝中。从颂谈文史。语间。忽笑指壁上谓曰。子盍为我作瓠窝记乎。圣铎谢不敢。因请曰敢问瓠之义。何居。公曰。古人之称瓠也多矣。有曰无口瓠。有曰系而不食之瓠。有曰瓠落无所容之瓠。且里名瓠也。吾于是四者。有取焉。圣铎唯唯而退。既而惟之。异哉。公之以瓠名窝也。果然哉。人之见而疑之也。夫无口瓠。以无能称也。不食之瓠。以不用设也。公既贤而文。怀利器以俟时。则公虽不伐其能。公之能固多矣。而鹏之翼。骥之蹄。鸿雁之羽。乘长风。骋九轨。渐云逵而翱翔。可持左契以必也。则公固将有用于世者。而非没没蓬蒿间。老死一隅者也。即无口不食之义。于公奚当哉。且公以里名乎。则里之名。一为璞谷。璞乃玉之在石中者。而士之怀宝不市者类之。公何不取璞以为号。而乃以瓠乎。是三者。皆非公名窝意也。然则公其有感于瓠落之瓠乎。夫物量不齐。大小殊用。大之不可使小用也。犹小之不可使大用也。千寻之木。百围之材。可以为栋梁。而不可以为扂楔。其用大也。骐骥骅骝有千里之足。而责捕鼠。则不如狸狌。其能殊也。故圣人有言曰。君子可大受。而不可小用也。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3H 页
古之魁闳俊伟之士。往往以无所用。弃于世者。岂不以此也欤。然是岂其人之果无用哉。世之用材者。拙于用大尔。今夫五石之瓠。其大呺然。其腹廓然。而以之为瓢。则不合。以之盛水浆。则不能举。宜乎惠子之为无所用而掊之也。然为之大樽。而浮于江湖。则其为用之大。莫是瓠若也。噫。非漆园之大观。孰知其用哉。公之以瓠名窝者。意盖在此。吾然后知公之所感者深矣。知公之所取者大矣。虽然。圣铎请为公进一言。可乎。古人之于斋名。或以物或以事。物取其象。事取其义。象以体诸身。义以会诸心。使吾之德。无愧于斋之名。斋之名。允合于吾之德。然后其揭壁而悬楣者。始不为虚设。而不忝为主人其中矣。今公既以瓠名窝。而且有感于庄氏之所称乎。则盍思所以体其象会其义乎。体象之道。在廓其量。会义之道。在广其学。学广而无不通。量廓而无不容。则其发为文章。施为事业者。虽小试不合。而将大受而有裕矣。夫然后可以作中河之瓠。办千金之功。而商川之舟楫。可并也。若不幸而世不用我。则亦当慕箕山之弃瓢。甘陋巷之箪瓢。不戚戚不汲汲。断壶实烹瓠叶而食之。与田夫野老。相忘于瓠谷之中。是岂不诚瓠窝主人哉。因为之歌曰。瓠之谷。窈而不僻。君子之宅。瓠之宫。虚而有容。君子之衷。既歌而复记其说。以质于公。
白云亭重修记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3L 页
临河有九曲之胜。而白云亭处其一焉。与川上大村间。一水相距。仅数十百武。烟火之相接。人语之相闻。疑若未离乎尘境。而无甚异也。及其登临。则清流激湍。映带上下。长洲曲浦。平林列岫。萦回而拱挹。而樵童牧儿。往来于烟雨之外。水禽山鸟。飞翻乎苍松翠柳之间。令人不觉旷然而爽。窈然而幽。恍然若身在画图中。盖江湖之胜。山林之致。兼而有之。向所谓九曲者。独落渊之仙游亭。异趣而相埒。其馀皆不及焉。始也。我先祖青溪公。结茅于傅岩南洞。以教授里中子弟。而药峰公诗集中。有曰。先妣所手种踯躅。在亭之南轩下。又曰。令弟开亭控上流。基因旧卜谢新谋。则亭盖青溪公所肇基。而仲子龟峰公之所作也。其名之以白云也。青溪公居承旨公忧。既三年复寝。来栖于傅岩。而承旨公衣冠之藏。近在瞻望之地。乃有感于狄梁公望白云故事。而取以扁之。以寓其孝思。盖亦罗豫章望见母坟。名其亭白云之意。而及公晚年。与诸子。杖屦逍遥。赋诗以乐。流落一篇。至今传诵。又按药峰,鹤峰及龟峰公之长子云川公文集。为斯亭赋咏。不止一二。而万历壬午。青溪公丧毕。龟峰公与鹤峰公。屏居于此。朝夕对家庙。望松楸。以托慕而展哀。如青溪公遗则。至云川公。当昏朝政乱。洁身閒居。盖未尝不在其中。仍以考终于此。则我先故遗躅。所留于九曲。亦斯亭与仙亭为最焉。自是为先祖后人者。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4H 页
或藏修游息于斯。或招邀燕乐于斯。而世主之者。云川公子孙也。亭既历岁久远。不能无颓废。中间盖尝再修。而属丧乱多故。未克完也。玆者。云川公五代孙振河,白河,受河等。与承孙相说。遹追前志。恐遂因循圮毁。乃捐财出力以新之。倾者整之。腐坏者易之。瓦之破缺者补之。赤白之漫漶者改之。而其制则仍旧而无增损焉。又将取故所受许眉翁篆额。揭之楣间。盖数十年所未遑者。始就于今日。亭之废兴。固若有数存焉。而非诸君之勤且敏。亦何能办斯役也哉。圣铎在乡时。往往与诸君登斯亭也。俯仰瞻眺。慨然于栋宇之不复旧观者。非一日矣。今余负罪流落。七年不得归。而诸君重修之举。适在此时。嗟乎。吾虽欲从诸宗人后。举酒亭上。为诸君贺其成。仍遂追踵瓢隐曾王考丙午之游。邈乎其不可得。则方北望怅然以自悲。而诸君驰书六百里。请余识其事。圣铎自念非其人。又为世所摈弃。不可以唐突作文字。忝先代之胜迹。资观听之笑讥。用是辞不敢当。而诸君书又至。要责益切。乃不得已略记其首末。又以所感于心者。告之曰。书美肯堂肯构。传称善继善述。即祖先所遗台观宫室。修葺传守。不底于倾覆。亦堂构继述之一事也。诸君此举。诚有光而可纪矣。然顾惟我先积累承继。垂裕后昆。有大于斯者。玆非子孙之尤所惕念者乎。噫。门户衰替甚矣。敦诗书讲友睦。使家世遗风馀教。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4L 页
不坠而复兴者。盍相与勉之哉。 上之十九年癸亥至月丙申。青溪公六代孙圣铎。记。
德厚楼记
德厚楼者。绵城朴君德老。即其高王父节度使 赠户曹判书公坟庵。改作而新建者也。其名德厚。何取。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义也。始节度公衣冠之藏。在于宁海府治之西四十里所谓集喜岩。而其东麓外若干步。有坟庵。以为斋宿供具之所。又仿朱先生寒泉故事。募僧徒守之。以禁樵牧。及其久也。则稍稍为僧辈所自私。间或施之以佛舍规模。僧寮斋庐。混淆无别。颇乖当初刱立之本意。德老之仲氏兄上舍公有慨。于是为刱置曲廊。以隔缁徒所处。而堂室厨库。各有位置。视旧益备。惟其工不坚致。未几而有颓废之虑。于是德老喟然嗣兴自任。以修兄之绩。乃改拓而重新之。不数月而讫工。盖其制大抵仍旧贯。而稍增损之。为楼于其左者。凡三间。即所揭以德厚者也。其取德厚之义。何居。斯楼也。既在先陇密迩之地。春秋有事。近而曾玄。远而云仍。昭穆咸在。肃肃雍雍。进而荐棵于墓前。则必思夫枝叶之本于根。派流之出于源。怵惕感慕。僾然若睹其陟降。忾然如闻其叹息之声。而退而饮馂于斯楼。则又思夫同祖之人。虽至于亲尽而服尽。其初兄弟也。兄弟之初。则一人之身也。欢欣协同。情意流通。不以小忿废懿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5H 页
亲。不以薄物相芥滞。虽代弥远族弥疏。而追报之诚。友睦之谊。弥笃而不替。则其德之厚。为如何哉。非独此也。宁之一乡人士及远近观听者。又将艳而慕之。仿而效之。争事其厚而不居其薄。则是朴氏之德之厚。其所及者远。岂止于一家而已。德老之建斯楼而揭号之。必以此率。有味哉。有味哉。然圣铎于此。窃有谂焉。子孙之于祖先。非惟其享祀蠲洁之为孝而已。必也象德趾美。不失典刑。然后斯为厚于孝者。其族党之相与也。非惟其酒食欢洽之为睦而已。必也交修互饬。同归于善。然后斯为厚于睦者。夫节度公之忠勤勋业。既已录之铁券。藏之盟府。而又有墓道之石铭著之。以垂示无穷。固不容议为。若其平生行己节俭雅饬。虽杖钺制阃。爵位隆显。而舆马被服饮食。无甚异于寒士。其诗书礼乐。有古儒将风。世俗所谓武人习气。豪发不设于身。故其子孙。历数世。以文学行谊。见重乡邦者。比比有焉。而人之称其家。不以将而以儒。盖公遗风馀教。使之然也。然则今为公之后者。其可不率由于此。法象于此乎。居家则读书修行。无忝尔所生。立朝则陈力效慬。致臣子之节。于以更相敕励。偕之于忠孝礼义之道。使人称之曰。节度公之有后如此。又曰。朴氏之多贤如此。则刱斯楼揭斯名之义。不亦尽善而无歉乎。圣铎。于朴氏甥也。少尝读书于集喜岩。而乐道其世德家风。故德老之请为记也。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5L 页
不敢终辞。既略识其事。继之以祝。规其前后刱修之本末。间架布置之详。具在德老之族兄畸翁记中。玆不复赘云。阏逢困敦惊蛰节。闻韶金圣铎。记。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题跋
  
书许荷谷朝天录后
世之文人才士。其词华非不晔然。而有气节者常少。有气节矣。而志于吾道。通于义理之说者。尤少。至于妙年高举。发一言抗天下。以扶正学。而辟邪说者。举一世一二人焉。当 宣庙时。文章之士。可谓多矣。然其有气节。志吾道。通于义理之说。而办扶正辟邪之功于妙少之年者。惟许荷谷先生乎。先生始以诗文鸣于世。藻思豪逸。一时操觚之士。少能及之。气节峻爽。如秋霜烈日。远黜穷荒。极其困悴。而其志不挠。其气不挫。又颇留意于义理之学。师友之间。多所讲明。其言曰。凡人少有才。而义理不能胜其私欲。则终归于文人无行者。才华不足恃也。至论前代之士。有才无德者。则辄不胜其鄙唾。方其奉使于 天朝也。年才二十四矣。是时。中州学者。推尊王阳明。以为孔孟之嫡传。而程朱之学。郁而不明。先生历正学书院。入首善之馆。发孤论于群咻之中。斥天下所尊之阳明。明朱子将绝之遗绪。以为朱子得孔孟周程之真诀。集群贤之大成。而阳明之学。掇拾象山之馀。换面释氏之言。以文其邪说。而以害吾道。若出于三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6H 页
代之上。则必服造言乱民之诛。辞气明厉。论说正大。中州之士。终不夺其说。朱陆邪正之分。的的然复明。如太阳腾曜于昏衢之上。先生之功。可谓大矣。此虽老师宿儒。亦何能遽及哉。其前戊辰。西厓柳先生赴京。尊薛文清为得洛闽正脉。而斥阳明白沙。归之于陆禅。太学六馆之士。为之动色。其还。退溪先生贻书褒之。西厓时年二十七。其明正之论。英发之气。可以震于天下。动乎千载。而荷谷此事。又在六年之后。论议见识。与之符合。岂不伟哉。其词华之烨。气节之峻。后之学者。莫不咏叹而钦仰之矣。独其通于义理之学。而独唱大论。以扶正而辟邪者。则或不知其卓卓如是也。可胜叹哉。向使天假之年。卒显庸于时。则其所以焕王猷振朝纲明正学幸吾道之效。不止如是而已。尤可惜也。西厓尝称先生曰。美叔。旷世奇才。先生固自奇才也欤。固旷世之才也欤。 上之三十七年辛卯仲秋下浣。后学金圣铎。谨书。
题漫录
余观古人。凡閒居无事。或居官遇事。征役游览。必有录。若欧阳归田录,后山丛谈,景卢随笔之类。是已。惟东方文士亦多为之。入我 朝。慵斋有丛话,芝峰有类说,文峰有笔录。诸如是者。虽屡车不可胜载。总之醇驳详略或不同。而其述闻见。该古今。拾掇于国乘家传之所脱漏者。抑各有可观者焉。余性不喜读。而有阅览之癖。时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6L 页
得古人所劄记稗说杂记。辄手不释。兀兀忘倦。或至穷曛竟夕而不已。以故人或以记览病余。而余亦不辞也。余方布衣閒居。凡披阅古今载籍及所接宾客辈友。闻见亦不少。而性苦善忘。不能旬月存记。于是仿古人所为随遇而录之。名之曰霁峰漫录。非敢以自附于古之传述者。盖备遗忘补记性之道。不得不尔。霁峰者。余所居也。岁乙未元月二十八日。书。
书延安宋公传后
昔卫伋寿兄弟。争死于盗。君子以为过中。然太史公犹读而悲之曰。彼父子相杀。兄弟相戮。亦独何哉。其后八百有馀年。有东汉孔氏。褒融兄弟者。争死于党锢之祸。史氏书之策。尚论者以为难。此皆知有其兄弟。而不知有其身。不以欲生恶死之心。易其天伦之情。岂不卓乎其贤矣哉。不然。自东汉以下。何寥寥焉未之多闻也。以余所闻。友人宋鏶玄纪甫之曾大父讳樀。足以追配此数子而无愧焉。公尝坐弟构杖杀女奴之夫。被逮时。狱官疑于二人。久不能谳。使公一言以自明。可以免于死万全。人之为公者。亦多劝以此。顾公终不肯曰。杀弟以求生。吾不忍为也。即自供曰。构也樀也。樀也构也。有罪无罪。惟愿速死。嗟乎。当是时。公之视其弟。有毫发间于己者乎。以其心。为弟之心。以弟之身。为己之身。不以己之生死为念。而惟恐其弟之不脱于死。而入于生。其爱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7H 页
笃故其心切。其心切故其言悲。至今闻其事诵其言。有令人流涕而感发者。其视世之不令之人。或不念天显同气之重。而惟利害之是竞。小则阋墙。大则推刃者。岂不万万相越哉。此太史公之言所以有馀悲。而伋寿褒融之事。千百载之下绝无而仅见公者也。方公之供对也。推官亦为之愕然。而卒论死。何哉。公临绝。顾谓四子曰。汝等慎勿以我死。故与弟家相失也。不然者。吾目将不瞑于此。又可见公之所为出于真心至情。而无怨悔之意者。于乎贤哉。公延安人。世居安东府丰山县之晚云里。父讳尚宾。有文学。尝登第以用庄文见拔。人惜之。公死。家遂不振。今至玄纪四世。而公之事。人或鲜知之。一日玄纪来访余。示以同县人李公成全所为公传。求一言以识之。余不得辞。遂为之屡叹。而题其后。玄纪我外大父箕山先生之门人也。与余善。性醇谨忠实。庶几述公之遗风者。
书海东徽迹后
圣铎少取友。得东厓李公之长子。曰和国甫。和国本京都大家。世以文学儒雅相传。和国耳濡目染。志洁行修。其服习好尚。皆儒者事。与世所谓绮纨子弟异趣。及从东厓公落南。则闻南中旧多儒贤。有邹鲁之称。常嘐嘐然心向往之。既生也晚。不得及其世薰其德。则欲得其手笔之遗。而奉玩以寓慕。旁搜广取。积以岁月。只字片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7L 页
简。珍若拱璧。尝就我。求先祖药峰公笔迹甚切。余为遗一札以助之。盖其求之诚。故得之富。和国于是。以退陶先生真迹及当时及门诸贤书札若干幅。联傅为一帖。因请李密庵,赵玉川二公跋其后。二公所以嘉叹期许之者。深且远矣。和国又以为 国朝三百年间。贤人哲士前后相望。其遗迹之幸存而不泯。为旧家箱箧中故纸者何限。则吾岂若并收帖中哉。欧阳公所谓力莫如好。好莫如一者。吾将庶几焉。方且极意求取。次第成卷轴。未及而和国不幸短命逝矣。今年夏。圣铎往拜东厓翁。退而与仲季氏休彦仁仲。宿焉。于是和国之亡。已三期矣。其所居松泉斋遗址若庭除。植物宛然。徘徊瞻眺。不觉感泪之欲沾袍。而二君晨兴盥手。出其新妆三大帖。且披且咽而言曰。此吾亡兄所尝收辑而未竟者也。吾等虽不弟。诚不忍亡兄之嗜好精力一于是。而一朝遽弃捐。为蠹鱼食。乃因前所得者。而益求得之。上自佔毕,寒暄。下至近代。苟有名当世者。殆无所不蓄。既又妆䌙为帖如此。以成吾亡兄之志。子素知亡兄。于此乌得无一言己乎。余闻其言目其帖。为之俯仰增感。不忍终辞也。乃言曰。玉川,密翁。儒林学士所谓宗工钜擘也。其言语文章。久而益信。而其称和国曰。好德尚贤。得嗜好之正。曰讲闻先贤之风。嗜学甚而兴慕切。吾虽深知和国。岂能出于二公之所称者哉。人之观是帖者。必以二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8H 页
公之言求之。则和国之所爱好歆尚。不在于笔札摹画之工。而因其迹以尊其人。尊其人以求其心者。可以得之矣。然使和国天假之年。能充其嗜好。而进竿头一步。如密庵公所期勉。则其成就志业。以光大其家世遗教。又岂可量哉。此则东厓翁若二令弟之所悲痛无已。而平生故人如圣铎者。亦不胜其嗟惜者也。呜呼。和国已矣。惟二君。志贤兄之志。业贤兄之业。而以密翁,玉老之所期于贤兄者。自勉于己。则二君之辛勤踵成。可谓有光。而称其为贤兄之弟也。不然而作丌上娱玩一物而已。不知想像钦慕于其人。则与玉川公所戒走舸复璧者。何以异哉。此非和国平日意也。二君。勉之哉。玄黓困敦中秋节。金圣铎振伯。书。
书锦翁同居杂仪后
右同居杂仪。故同姓叔父礼部员外郎锦翁金公所著。公自少志学。即从我瓢隐曾王考游。闻君子修身齐家之道。尝读张公艺九世同居事。慨然欲慕而为之。以古今异宜。不得行其志为恨。甲午岁。公年二十七。居先考豁翁公忧。时仲氏处士公。亦没。独与伯氏。奉大夫人。尽其孝养。又取仲氏孤寡。同居共财。以敦友睦之义。读礼之暇。为本朱文公家礼及司马氏居家杂仪。推演为此编。首之以三纲。列之以群目。上自事亲敬长严内外谨丧祭。下至分职任事力本业供租赋。大而祠堂宫室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8L 页
制。小而衣服饮食之节。莫不参酌时宜。详悉该具。诚朱子所谓有家日用之常体。而其实则不过曰正伦理。笃爱敬。谨名分而已。其分则又不过曰家长躬行。以率其下而已。自公之草此仪。至癸丑易箦。仅二十年。窃意其间仕优閒居。不住修改。必有缮写定本。可传于世。而尝闻公没之后。我从大父大谏公。将述公行状。悉取公大小文字。以资考据。适家失火。书籍尽烧。公之遗文。亦不得脱。今所在若干卷。皆得于掇拾者尔。故此编佚不传。独幸草本。为故纸在本家箱箧中。公之季子世镛氏。稍长省事。乃始搜得而移录之。既出自乱稿。不能无条目失次者。而岁月久远。尘蠹坏蚀。䵝昧漫灭。脱漏残缺。不得为全文成书。呜呼惜哉。世镛氏间尝为余出示。谬属以校勘之役。圣铎辞不获命。乃敢忘其固陋。谨就其中一二错误处。略加釐正。其断缺不完全者。不敢辄补。仍存其旧。以俟后之君子。然苟有贤子孙若有志之士。即其所完。以推其阙。而得其所谓本与实者。则其于侀家叙族之道。不患无徵。而公之立教贻谟之功。亦将著见于久远云。壬子仲秋节上浣。宗末后学圣铎。谨书。
书河晋叔头流录后
余见游山录多矣。其记述之详核。文字之工致。如晋阳河君晋叔父所为头流录者。盖鲜矣。夫头流。即国内名山。与关东之金刚。耽罗之汉挐。并称为三神山。而少陵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9H 页
诗所谓方丈三韩外者。盖指此也。晋叔雅有拔俗之韵。而世居山之东麓。自乙未至丁巳。二十馀年间。凡三入洞天。而其最后游尤胜。游山录于是成焉。余观世之人。生长名山之下。起居饮食。日与山相接。而足迹不一及山门。终身不知山之面目形势为如何者。盖比比焉。苟非有高情远致不为世俗冗故所挠夺者。其何能及强健时。办胜事若是之不倦哉。又况其中览村居之离散。而念一邦民生之多困。卧禅室之清冷。而认人心夜气之当养。见山木而叹良材之虚弃。因蹑蹬而悟从善之如登。抚孤云之仙迹。而惜其染迹于桑门。过录事之遗墟。而想其不泯之清风。凡若此类。往往吻然有儒家趣味。而使在上者闻之。亦可以有所警焉。则晋叔之游。岂直漫浪为景物役者比。而是录之可传于后无疑矣。尤可敬也。余自少亦不无烟霞想。而坐乏济胜之具。如清凉,周王,大,小白诸名山。近在宿舂之地。而迄未能一往游焉。丁巳冬。以罪流于耽罗岛中。所谓瀛洲者。若在檐宇间。而栫棘围之。不敢出门前一步。徒指点怅望而已。及蒙 恩出陆。配湖南之光阳县。则所居蟾湖。距方丈仅四五十里。若于潮涨时。纵一苇溯流而上。则可朝解缆。而夕入山矣。顾山在湖东北。皆他郡壤界。流配之踪。法不当踰境。其所以指点怅望者。比瀛洲。尤有甚焉。今者。赖是录身在床箦之上。而山之天王,般若诸峰峦及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9L 页
双溪,佛日,神兴,青鹤洞奇观胜景。森罗布列。尽在吾目中。古人所谓卧游者诚不诬。而晋叔之为赐。其亦多矣。呜呼。余自今以往。四方之志倦矣。异日纵被 天泽馀润。得自便任其所如往。恐不能蜡其屐。穷搜遍讨。如晋叔之为。则虽欲终不负仙山之债。以偿其宿昔之愿。乌可得乎。顾乃区区焉佣目于他人记录之馀。而自以为适者。岂不可哀也耶。余于晋叔。不能无慨羡焉。于是乎书。岁在协洽月旅林钟鹑火日躔。蟾江累客。跋。
书姜处士稽山正谷集藁后
余尝叹近世学绝道丧。为士者自总发入学。至于白首。其所志所业。不过务记诵攻程文。以求荣名利禄而已。其高者亦止于涉猎书史。以为博缀缉词章。以为华耳。其能反求乎身心性情之间。而诵习诗书礼乐仁义道德之说。脱然不以世俗所尚。累其中者。岂可百一而得之哉。余读晋阳姜公命基氏所著文字。窃不胜敛衽焉。公少孤。能自力学问。顾家无书。即求得于人。手抄而口诵之。既而辍举业。杜门静居。一意此学。上自六经四子。下逮濂洛关闽之书。无不研究玩索。晚而有目疾。人多劝之废书。而亦不恤也。今年六十有馀。犹兀兀自刻厉不已。其读书有得。辄笔之于简。凡天道之微。人事之显。性情理气之分。王霸义利之辨。下学上达之旨。穷理居敬之方。圣贤气象。道统源流。诸子学术。是非异同。悉皆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0H 页
论著。至或重言复说而不厌。盖以是乐而忘其老者。是岂今世之所易得乎。吁其可敬也。夫公故晋之名家。自公先考竹峰公以上。世以文学有称。而玉溪卢先生,德溪吴先生,东冈金先生。皆于公为外先。则其渊源所渐。盖亦不可诬也。公之先故居江阳。后移于山阴之正谷。故名其书。曰稽山正谷家塾集藁云。公之子德望。辱访余于晞阳蟾湖上。请一言以叙之。余以罪废荒陋。辞不获。略识其所感于心者如右。若夫其言之醇疵得失。余不敢妄议。公若虚己求益。而欲造乎精义说约之地。则世必有先觉有道君子可以反复订正之者。窃为公不能无冀焉。庚申十二月甲辰。蟾江病累。书。
书黄鹤山处士李君春植清和辨后
昔朱夫子。每以学者于圣贤之言。不能虚心以求其指义之所归。而多先立己见。硬钻别驱。务出于圣贤本意之外。为大病。今李君所辨夷,惠清和之说。不幸而近之。盖孟子以伯夷。为圣之清。柳下惠为圣之和。而横渠张子释之曰。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朱子曰。圣只是做到极处。自然安行。不待勉强。夷惠之清和。虽是过当。却是天理中流出。无纤毫查滓。以此观之。二子之清和。虽其气质倚于一偏。不如孔子之时中。然其德之所至。盖皆纯乎天理而无一毫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0L 页
私意之驳杂。行乎自然。而初无待于思勉之力。故清极其清。而天下之所谓清者。无以加矣。和极其和。而天下之所谓和者。无以加矣。若使二子。不由乎天理之自然。而其心一有所为而为之。则其清也其和也。皆矫情苟作之行。而不可谓无所杂无所异矣。孟子安得以圣人称之。前后圣贤之论二子皆如此。学者当就此而理会圣贤之指。想象二子之风。使懦立而顽廉。鄙宽而薄敦。可也。今李君之辨曰。伯夷之清。下惠之和。各有所由然。伯夷以孤竹君之子。生殷周之世圣王遗风未远之际。当时之人。皆知尊贵其贤。而又得西伯之善养。又有叔齐之贤弟。责善于人。有何所惮而不为。与乡人处。宜乎望望然去之。则其为清也。有馀裕矣。下惠之生。当春秋功利之世。人不知其贤之可尊。而所事者污君。所同者时人。又有弟如蹠之恶。而尚不可绝。则况他人之不如蹠者乎。与乡人处。宜其由由然不忍去也。则其为和也非本心也。不得已也。是何立论之好异。而不知其大戾于圣贤之言也。如李君之言。则是伯夷之清。不出于天理之实。而特以其时俗之尊己。家门之有赫。傲然有挟而然也。下惠之和。亦不本乎天性之真。而特以污俗之不知已。恶弟之不可化。退然自诎而然也。然则二子之心。皆是私意驳杂。朱子所谓天理中流出。无纤毫查滓者。果如是乎。是乃矫激自好者之行。乡愿乱德者之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1H 页
耳。勉而清勉而和者。亦不为此。况可谓圣人之清和乎。李君又曰。伯夷之清。本于中而直于外者也。下惠之和。屈于中而矫于外者也。以伯夷之本情。行下惠之外面。则不隘不流。而为中庸之士矣。是以下惠之和。为一出于外面之假饰私意之安排。其言之谬悖甚矣。而所谓伯夷之本于中而直于外者。亦与前所云伯夷以世人之尊己。贤弟之同德。无所惮而责善于人者。不觉其自相牴牾矣。盖有所挟无所惮而后。乃敢为清者。是果无待于外而一本于真情乎。李君之言。非但畔圣贤之论。诬夷惠之行。将使人一有所恃。则妄自高亢而自以为清。若在污世。则苟同流俗而自以为和。外窃清和之名。而实为清和之贼。其害不少。故余不得以不论。壬戌中秋上浣。书。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上梁文
  
壶隐亭重建上梁文
流风远于百年。几叹堂构之久废。旧制复于一日。喜见栋宇之新成。里闾改观。行路腾贺。缅惟主人先生昂昂之鹤。泛泛之鸥。行著家庭。晚膺 朝廷之甄录。性癖丘壑。早谢尘世之浮荣。诗酒风情。可比陶潜李白。耕钓身世。不让郑谷储羲。既有仲长山阳之居。可无灵壁兰皋之胜。乃就林麓。载辟园亭。高栋层甍。辉映乎落霞孤鹜之表。风窗月户。玲珑于山光水色之中。引泉流而为池。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1L 页
可想脍鱼劈莲之兴。列堤树而绕槛。不烦张帷设藩之功。聚南邻北邻于斯。始之名盖取诸此。有大隐小隐之异。后也改其以是夫。藏身橘里之乾坤。送老壶中之日月。陪樽称觞之子侄。风流总过于阮咸。联床共被之弟兄。须眉宛似于商皓。不出里巷。足称幽旷之名区。竞播诗章。尚传希绝之胜事。嗟人代之易尽。奈陈迹之已成。百岁金华。拾遗之宅空在。千年辽郭。令威之鹤不归。半亩天光。堙废而化耕犁之地。五柳春色。摧残而为樵牧之场。风雨之萃。雀鼠之穿。遂致栋楹之腐坏。蓬蒿所生。狐虺所窜。忍见基址之荒凉。华屋丘山。弥切古今之感。桑田沧海。谁无盛衰之悲。而过客尚且伤心。在后孙宁不惨目。肆鸠财而伐木。乃拓基而芟荒。面阳背阴。位置不异于故度。前堂后室。间架一同于初规。材之良匠之勤。克尽轮奂之美。翚斯飞鸟斯革。便见突兀之高。云物生颜。江山异色。亭中白发。虽不见醉翁之仙风。屋上青山。尚可寻谢公之遗宅。聊述颂祷之意。庸助呼邪之声。抛梁东。岐山崷崒入层空。峰头夜夜冰轮影。曾照仙翁樽酒中。抛梁南。山下秋江翠似蓝。想得壶翁当日兴。渔歌唤起醉眠酣。抛梁西。湖上松林黛色齐。最是酒馀欹枕处。寒涛淅淅又凄凄。抛梁北。云谷深深山嶷嶷。中间九曲小溪清。绕过亭前流不息。抛梁上。白日昭昭天宇旷。君子心胸当若斯。肯教物欲来相障。抛梁下。秋来禾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2H 页
黍满平野。若教酿得酒千钟。醉兴何须传醒者。伏愿上梁之后。儿孙称家。宾客满座。追配先美。岂但慕含杯击壶之高情。无忝前光。抑亦守保族宜家之懿则。天伦莫远而具尔。永绝乾糇之愆。比邻相让而无争。庶传义里之俗。
默溪书院清德祠重建上梁文
树立风声。曾讲妥揭之盛礼。修饰庙貌。载营改作之新规。轮奂增辉。冠衿耸睹。窃惟三贤姱节。实是异世同符。凝溪之学究天人。不但政神明而操廉介。宝白之标揭霜雪。可见一夷险而尽忠贞。若夫云翁之行业文章。盖有鹤老之典刑风教。虽代有远近。遗迹之徵述或殊。而道无古今。后学之仪则不异。一区洞壑。既同杖屦之经过。百载儒林。孰无山斗之景仰。肆后先啜庙之晟典。寔前古祭社之遗仪。辟俎豆于荒丘。一体以享。揭标榜以清德。四方所瞻。第缘草创之力绵。未免祠屋之制陋。栋楹梁桷之不甚巩致。盖非永久之图。宫墙堂庑之颇欠宏崇。岂合陟降之所。念经年风雨之攸萃。宜亟重修。顾今日倾圮之有忧。不可但已。地不改卜。即旧址而稍加恢张。室则更新。撤前规而特为经始。既人谋之允协。抑神道之攸安。材效良器效精。若或鬼神之有相。士殚诚工殚巧。夫岂功役之踰时。巍赫閟宫。始称崇奉之典礼。突兀华构。足慰咨叹之舆情。敢述六伟之呼。庸助双虹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2L 页
之举。抛梁东。千丈鸡鸣入晓空。要识前贤心皎洁。试看红旭照灵宫。抛梁南。壶潭十顷碧挼蓝。好看风静波恬后。云影天光一色涵。抛梁西。卓立奇岩谁与齐。任使风磨兼雨洗。秖增光洁绝尘泥。抛梁北。郁彼层峰撑斗极。君子高风凛若斯。用时自可桢邦国。抛梁上。太一中居环列象。看取人心亦复然。要将本体常存养。抛梁下。咫尺芳洲多杜若。我欲采之结佩纕。岁将暮矣谁贻者。伏愿上梁之后。蘋藻苾苾。精灵洋洋。登阶戺而执豆笾。举识瞻依之地。望光尘而追轨则。将多兴起之人。儒教丕彰。岂独惠一方之学者。世道斯赖。抑亦立千载之懦夫。凛风烈之长存。与江山而无极。
云泉乡贤祠上梁文
行可法。德可仪。允矣君子之辈出。地有待。时有会。猗欤庙貌之新成。事光儒林。义协乡社。伏惟察访李先生文元介弟。赞成佳儿。孝悌通于神明。见平生修行之实。惠爱及于驿隶。验旬月从政之才。惟百代树之风声。 圣朝之褒旌可考。而一言信于金石。大贤之奖许非诬。是岂但模范于一时。抑可以矜式于永世。龟峰权先生质本天赋。学有渊源。鳣堂讲论。屡兴起予之叹。萱闱奉养。克殚顺志之诚。分 圣忧于牧民。循吏之政绩丕著。唱正议于建院。法门之道学始明。虽大命不幸而短期。在当日。可谓之高弟。噫两贤德行之并美。固一乡人士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3H 页
共尊。生于斯。没于斯。允合祭社之典。亲之也贤之也。孰无慕膻之心。故家之文献莫徵。遗泽虽斩于五世。后学之景仰弥切。公论乃定于百年。始当乡老倡谋之时。有未遑者。继有邻邑同声之应。其可缓乎。眷玆密谷之胜区。即故丛林之废址。溪林绝致。真为玉山之弟昆。岩壑奇观。实协云泉之名号。奉吹埙于伯氏。可想游赏之閒情。供撰杖于先生。几多咏归之真乐。伊泉声岳色之依旧。尚遗尘剩馥之如新。如欲在今而尊崇。莫若即此而妥揭。地无往而非水。矧乎密迩于菟裘。德不孤而有邻。固宜合食于禋祀。鸠财伐木。士类争趋。诹日拓基。工徒齐奋。几年天悭而地秘。抛却榛莽之场。一朝鸟革而翚飞。蔚为尸祝之地。功既殚于斧彼钜彼。美可称于轮焉奂焉。化佛宇而为儒宫。或者吾道之将盛。修阙典而举缛礼。信乎斯文之有光。玆陈颂祷之词。庸助邪许之力。抛梁东。大岩千丈入洋中。岩头日出扶桑树。照槛朝朝皎若衷。抛梁南。冠山形胜古来谈。龙湫洒雪尘襟爽。真趣须从这里探。抛梁西。紫玉山高泰华齐。咫尺明宫相望处。春秋泂酌自今兮。抛梁北。兄江十里雪山白。有村山下是贤坊。灵气千秋应未息。抛梁上。仰观赫赫天高广。吾心本体与之同。浩气要须以直养。抛梁下。玉川云水望中泻。看渠有本自无穷。始识圣人叹逝者。伏愿上梁之后。英灵陟降。多士感兴。闻其风。想其人。举皆知孝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3L 页
亲悌长之当务。入此境。展此庙。孰不思澡身浴德之有方。法二贤以达于晦翁。化一方益振其文教。世道于是有赖。正学呜呼不忘。
仙梦台上梁文
神仙好楼居。岂合久旷于胜地。子孙肯堂构。乃见不弃于前基。倏尔峥嵘。美哉轮奂。缅惟遇岩先生。天上赤松之仙侣。海东紫阳之兄孙。暂谪人寰。盖缘黄庭误读。早腾云路。未及白头思归。栗里之田园欲芜。成都之琴鹤已返。作主人于风月。可无一区之专盟。拟客星于江湖。逝将百年之自适。仙乡何处。不必建昌丹霞。天台赤城。胜境非遥。有若剡川一曲。龙门八节。乃就谷口之绝岸。载构物外之高台。剑岫北折而逶迤。龙飞凤舞。浯川西注而演漾。鉴开练横。挹爽气于朝帘。天柱与鹤驾争标。延霁景于夜槛。明月共白沙扬辉。岩留王烈之得书。松馀偓佺之采实。云扃雾户。已绝俗尘之来侵。道骨仙风。讵无灵真之相感。华山白日。图南有汗漫之游。赤壁三更。东坡遌蹁跹之客。所以灵芝真逸。锡之仙梦嘉名。芳尘徽躅。不及于当年。纵山川之带恨。大扁清制。尚留于异日。觉檐楹之生颜。几多名胜之登临。已成题品之卷轴。蓬莱方丈只在此。何患舟楫之路穷。安期羡门可以期。谁谓神仙之说渺。嗟人代之倏忽。奄桑海之变迁。玉室金庭。尚被淫沴之患。兰橑桂栋。不免倾圮之灾。子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4H 页
之玉萧空存。何处凭弄。御寇之风驭虚过。若为留宿。岂但行路之嗟咨。实为云仍之痛慨。肆鸠材而筹度。乃卜日而经营。斲岩石而开基。视旧稍上。添间架而作室。较前颇宏。谁知向来之荒凉。便作今日之突兀。物之兴废数也。感六甲之一周。台之形胜宛如。喜八窗之重辟。鬼物护儒仙之真迹。光再动于楣端。岩扉拂游客之吟鞭。诗可添于卷里。好凭游仙之音枕。堪围烂柯之旧棋。括苍山中方平之羽盖应驻。辽阳城外令威之鹤语倘闻。既尽修复之美规。可谓继述之能事。试效颂祷之意。庸助邪许之声。儿郎伟抛梁东。霞彩朝兴鹤驾中。安得子乔相伴去。凤笙声里倚天风。抛梁南。青壁层层压镜潭。疑是希夷栖隐处。试看今有化形龛。抛梁西。青龙盘屈抱长堤。若将桂棹乘明月。何啻风流入剡溪。抛梁北。天柱峥嵘撑斗极。知有丹台在此中。仙翁倘可分金液。抛梁上。十二琼楼若可望。但恐仙乡不离房。且教赤室澹虚旷。抛梁下。野外纷纷来往者。可惜浮生空自忙。何如此地栖云也。伏愿上梁之后。仙风长吹。真界无恙。长房壶里。何羡玉堂之生涯。武夷洞中。不断虹桥之消息。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笺
  
冬至贺笺(代本府伯作)
气复黄钟。政属迎日之节。祥浮紫极。聿睹书云之休。道长闭关。欢腾献袜。恭惟继序嗣服。后天奉时。璿玑齐七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4L 页
政之行。允协虞舜。神策推五纪之运。同符轩辕。履玆一阳。介以万福。伏念分忧北阙。待罪南州。迹阻鹓班。莫陪圜丘之奏。诚深鳌抃。遥效嵩山之呼。
孝章世子卒逝后。 大殿慰笺。(代府伯作。)
虽小元子哉。方仰 国本之定。不幸短命矣。忽惊 储位之空。痛结 严宸。哀缠率土。恭惟法尧尽道。则文止慈。早建 元良。实为 宗社久长之计。俄属大祸。可堪 父子深至之情。愿宽 圣心。少副民望。伏念叨承郡寄。远隔朝班。奉凶音而惊摧。莫遂奔哭之礼。向 宸阙而呜咽。第切申慰之忱。
正朝贺笺(代府伯作)
文岁武春。 圣德允协于元化。天下地上。卦象正属于孟陬。东君献祥。北极增彩。恭惟 圣自天纵。仁若阳嘘。凡今朝野臣民。罔不愿戴。从古恺悌君子。必有所扶。玆当三始节回。伫看万福鼎至。周梦得九。益受永命之休。华祝有三。首膺多男之庆。伏念虎符迹远。象魏心悬。蓂荚阶前。莫随拜谢之列。葵藿日下。但切舞踊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