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6H 页
答柳允卿书(庚申)
自患难以来。不遗相问之勤。莫如令兄兄弟。使我慰寂减愁。作数日悦者。亦莫如令兄兄弟书。而昨年夏秋后。久不得一字见及。固知佥兄各有所碍而然。非以江湖相忘处之者。而每一乡便之来。辄问书束中。有瓢溪书否。及知其无也。则中心怅然。如有所失。故顷答宇侄书中。聊发戏言。此乃所以欲激之而冀德音之惠尔。岂真实语哉。小豚来。获拜手毕若两绝诗。再三披复。顿觉愁郁荡尽。夫如是。安得不介介于尺纸之久阻耶。就审新春。令候起居康迪。眷集亦佳吉。奉深慰幸。不任区区。累人非不自爱。奈病根深痼何。三载泄痢。彊壮者之所不能堪。况此衰晚残悴者乎。精销神脱。常若在烟雾中。书卷遮眼。亦废已久矣。他复何论。饮酒一盏而醉。不但气损而然。亦缘防慎水土。节饮已久。故遂与不善饮者同归。若终始如此。则可以追补从前颠狂之失。还自为幸也。所诵少陵句语。不觉怅然兴怀。此身归日。杳然无期。一樽细论之乐。固不敢望。惟冀鳞羽不断。慰此瞻仰之怀耳。两绝讽咏。感畅之馀。不敢无谢。草草步韵以呈。或可以资一笑耶。相思几月阻音尘。千里书来问逐臣。纵有萱堂无恙语。其如犹作未归人。故人诗札百朋如。天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6L 页
末羁愁八九除。前日妄言聊戏耳。世间宁有漆胶疏。
答柳允卿书
前月初三。送昌言表叔之归。今月初八。又送内弟时天。黯然之怀方未定。而用宾兄又至。此皆前日有言相访。而不至者三年矣。比来付之谩语。置不复企待。而两月之内。皆如约而来。乃知亲戚故旧之义。诚实不相忘如此。其早晚迟速。特势使之然尔。累人之认为谩语。而不能望诚者。还可愧也。术者言今冬。当有喜事。岂为见此三人者兆耶。感叹感叹。仍拜令兄手墨。满幅辞意。真切感慨。所恨不得送一只眼三寸舌者。尤知其念我之深至此。真所谓次面尔。岂可以寻常一简牍视之哉。况审比来。閒居守静。气况清迪。尤令远怀十分慰浣。但回甲之示。不觉发一长吁也。青春游从之乐。依然若昨日事。而六十甲子。兄既已周。弟亦只隔三岁。人生祇尔世间。富贵荣名。不过太虚中一浮云。而此身胡为妄出世路。罹此困厄。不得与平生惠好。相从于北陌南阡也。可叹可愧。圣铎自今年秋初。不复注泄。此是三载苦證。而幸得减歇。馀外小小者。亦何足云耶。第年纪已暮。而久处瘴乡。毛血精神。日觉衰减。眼昏尤甚。正昼不能分大字。齿牙虽不脱落。而食物咀嚼之际。不堪酸痛。头发秃已久矣。须髭亦五分白。其一老人容状。盖无所不具矣。然年迫六耋者。不衰何为。此则理势宜尔。惟是离亲垂五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7H 页
载。而一落天陬。杳无归期。其将奈何奈何。用宾来路。遇寒感驮病到此。其意尤感。而留此三数日。所啖食不甚减退。且大巫见小巫。神气益旺。诗篇成轴。使病累酬和不暇。然赖此而大有所慰畅。良幸良幸。若使令兄鼎足而坐。其乐又当如何。此等圆满好事。决非穷人所能得。亦不敢深恨也。以唱酬馀兴。谨属意于吾兄。漫成三绝。别纸写呈。或可远领此怀耶。宾兄以岁尽遽归。不敢苦挽。奉别之际。怀绪更不可耐。惟祝送迎增祉。令候益健。廿简之惠。情贶良感。但恨太短长语。恐不得尽宣也。呵呵。
答柳允卿书(癸亥)
春间。因宇侄书。知令兄罢官归卧。傥来得失。固不足贺唁。而惟是宿患更发。神观惫损云。区区瞻仰之诚。不胜忧叹。即因家便。获承手书。惊倒披玩。感畅无已。第审痞滞之證。迄未向安。千里忧仰。岂胜忉怛。然见今置几榻于清凉境界中。无向时簿领之劳。有溪山玩乐之趣。休养摄理之久。自当勿药有喜。是祝是祝。累人冥顽不死。奄过三霜于此。终天罔极之痛。曷容言喻。且自前冬。避疠山谷。备尝艰危。四月中。始还旧舍。粗得无事。穷途漂寄之踪。有此亦幸也。时患以来。跫音断绝。殊不堪寂寞。自春夏后。间有相来寻者。稍可畅叙幽郁。至于讲讨之益。人或不能无意。而自愧非其人。丌上黄卷。亦可随分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7L 页
披阅。而奈眼暗神昏不能自强何。惟思同志如执事者。对床晤语。间以吟弄。则庶几可以荡涤尘滓。消遣羁愁。而此则邈不可得矣。奈何。明府下车之后。乡里稍靖。可为一府贺也。葛庵集请见。亦是好意。但集中论理气处。恐不无惹起嫌怒。若已纳上。异时正字兄因进见。试探官意之如何后。书烦及之为望。闻韶前倅之存问近仲及收葛翁笔迹于先贤遗墨之间。诚是异事。世间公道之不可诬有如此者。然因此而有万一几幸之望。则恐无是理也。理学通录重刊之举。虽有先辈郑重之论。似无害于事理。比诸湮没而不传。则其损益大相远矣。而人之偏执好异论如此。殊甚闵人意也。然圣铎则惩羹于宣城者。况此罪戾废逐。何敢滥及士林间事。此语切为秘之。无使重得罪也。幸甚幸甚。万万书不能尽。
答柳允卿书(甲子)
玆者家便。令书入手。其为惊感欣畅。岂寻常比耶。况审徂玆潦暑。令体神相珍卫。旧患滞證。亦不复发动。千里慰仰。尤何可任。累人残病之躯。经历无前暑雨。湿蒸堙郁。理应大惫。而幸三夏之间。无一日之病。诚是怪事。但神精筋力。逐岁减退。有时手卷遮眼。不过数纸。而辄为睡魔所困。居然抛册而颓仆于枕席。且于日前。作小出入。鞍马馀惫至三日乃已。仍思在乡时。见家门及乡党寿耇之人。虽七十八十。其步履轻健。耳目聪明。为如何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8H 页
而今才周甲。衰薾耗弊乃如此。是岂久长于斯世者耶。死生命也。不足为悲。但恐未死之前。终不得归省父母丘墓。又不得与二三亲知如令兄辈。握手从游。如平生时也。然此亦无可奈何。惟欲收拾桑榆之景。读书收心。以补复已往之愆。而精力短乏。亦无由自强。嗟乎其如此而终归于澌尽矣。穷途感慨之意。岂但为楚客悲秋而已。曾闻一甫著工于中庸。有所论著。又见其一诗。自谓读蔡西山律吕新书。心窃叹尚。今又知令兄潜心于易经及启蒙书。与淳伯有讲讨之乐。平常每以二兄为文士中翘楚。而私心所敬服于兄者。又在于忠信笃厚耳。不谓衰晚之境。乃能究心大业。俛焉日有孜孜。不知老之将至。又如此也。呻吟颓废中。得此消息。不觉心开气耸。若将自奋于其间。而旋复自悲。流落遐荒。相望邈然。虽欲掇拾其绪馀。以自补益。其路无由焉耳。幸望勿以炳烛为无功。益加玩绎之工。期于融会贯通。而又以其所得之馀。不惜远及。以为唤聋抉瞙之资。如何。启蒙及新书。圣铎罪逐来。盖亦尝一再翻阅。而疑晦居多。皆未及卒业而止。若得如淳伯者。为旬日之会。则可得叩闻其大槩。而奈不可得何。闻兄近拟兵议及孟山,济州。今虽未蒙 点。早晚必起家需时。恐一部韦编。未及三绝。而束之高阁尔。好笑好笑。馀怀非书可尽。
答柳用宾书(戊午)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8L 页
阻乡信。七个月矣。思亲忆弟之外。为平日游从之好。未尝不起怀于云树之间也。家信此际适至。获承兄远惠情墨。眷念不忘之意。溢于牍面。惊感之极。不知所喻。书发已有月。未知迩间。起居复何如。旋切远溯之忱。圣铎到此以来。已涉三时。而脚部差完。父子姑无他疾。馆主不相猜嫌。凡百阙乏。往往有赖。但三夏之月。瘴雾无日不塞云。姑不知其为甚。而此非残瘁之气所可堪也。然此身已付之造物翁。独以思亲日苦。为难忍耳。西山父子之喻。何其比拟非伦而期望过重也。豚固不敢希九峰。其父尤不足为西山之牛马走。岂兄见爱之深。故不觉其驷不及舌耶。又况荒陬中无书册。欲得四书二经。而不可得。往往父子嗒默相对。如两躯石人而已。鄙韵不足烦诸人眼。凡眼犹不足浼。况高眼乎。且犴狴中作。尤不当烦传少年辈。率尔播诵。以至于远及海乡。极为不安。然兄既见之。则以兄之赡敏。一瞬间。足可俯和。何不以一二篇寄来。慰此牢骚耶。伯氏令兄送诗二篇。想兄之念我。不及伯氏故然也。可呵。
答柳用宾书
出陆之日。承拜情札。其感如何。而儿归病未奉覆。想有以恕之耶。即玆秋凉。伏惟静履起居增相。瞻慰不任区区。圣铎此行。岂梦寐所到者。既离瘴海。稍近北土。纵不得归拜慈颜。亦可以承闻消息。感戴 天恩。但有血涕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9H 页
而已。但越海之际。重伤暑湿。在途又添撼顿。注泄之證。经月未已。客里吟呷。苦状备至。夜卧不能寐。但闻秋声憀慄。衰发为之日白。怜叹奈何。昨夕强疾拓窗。对月独坐。思亲忆弟之外。又兴怀于往时从游之乐。而山河邈然。末由得之。只自怅然就枕而已。未知佥兄亦同此怀也耶。此地有方丈。兄所知也。又有岳阳楼,洞庭湖,君山,湘江之号。兄亦尝闻之耶。巴陵岳州。不啻万里。兄虽欲观。必不可得。若能攀旬月之力。涉六七百里。则可见其似者。于兄岂不为平生一大胜事耶。然兄恐不能办。此弟之此言。得无近于马耳之东风耶。好笑好笑。馀非远纸可尽。
答金士宗(岱)(癸丑)
积年违拜之馀。忽承下问札。谨审春和。尊体起居万福。惊感欣慰。不任下诚。圣铎粗自蒙免。惟是老人无宁日。一家多忧戚。愦愦无馀况耳。承谕。伏知言行录改刊之议方张。乃不以前事为咎。许令来会参听绪论。其郑重详审含垢博采之意。可谓盛矣。圣铎虽碌碌。亦岂敢以旧嫌自阻。不欲趋下风而睹盛举哉。但圣铎于前日事。虽愚无识。知不能为乘雁之有无。而亦尝以一二参涉之故。大得罪于贵乡士林。至于近日通文而极矣。而鄙滞之性。昏蔽已甚。其于严斥申谕之下。终未有以涣然觉悟者。今若不复自量。重违尊命而妄进焉。不但为邹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9L 页
鲁诸君子之所羞。抑恐奉令承教之际。万一复有所妄发。而不相唯诺者。则岂不重其罪而益其过乎。此圣铎所以欲进而不敢者也。然来教所谓广探先辈定论。有可徵信者及诸贤所录见漏于元本者。以为釐正添入之计。则此诚幸矣。若加之以广询精勘。卒归于十分尽善之地。而使四方后世。莫得以疵议。则又岂非幸之大者耶。圣铎虽固陋褊狭。岂敢终始为胜心所使。而不为之回惑乎。此实圣铎所拱而俟也。区区愚衷。惟执事察之。
答权一甫书(戊午)
将出海之际。已料亲旧中。必有吾兄若允卿兄问字。独未卜从者之在京在乡也。及登岸。长笺果入手。满纸讨悉。有若觌面承款。感慰忻畅。何可容言耶。即日秋气稍冷。谨问侍下起居如何。坐榻在百柄芙蕖上。清香满身。而膝一张瑶琴。对月挥弦以自娱。世间复有何乐。可代此者乎。千里兴怀。只自怅悒而已。累人今日所蒙。实是梦寐所未到。伏读疏决时孝理为治之 圣教。不觉中心感激。涕泪暗流。虽使累臣子孙世世陨结。岂足以仰报万一也耶。六月晦日撤围。去月初二发行。待风十馀日。以十二登船。十四夜出陆。而瘴海危喘。触伤热湿。水谷两道。或秘或泄。绝粒委顿于康海之间。又十许日。廿六。始力疾前进。晦日达配所。馀證蝉联。至今往复。形神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0H 页
换脱。较海外时益甚。苦闵苦闵。老人手书。谕之以感祝 天恩之意。骨肉亲戚。无不以贺语相贻。此累意况此时当如何。而但闻台章峻发。连 启不止云。此亦意料中事。飘飘踪迹。不知终何所止泊。然凡百已付之于命。奈何奈何。初到本县城中。问近古谪居人。则吏辈言玉龙山下葛厓洞。有尹正言所居处(尹即孤山)云。而师门谪居时事则不知也。盖吏辈皆非旧故人。不及见丙丁间事。而尹老则凡所到处。必有亭榭布置之迹。故虽远而尚流传之耶。所谓葛厓。即葛隐之互称。而未知其谁为本号也。圣铎初欲居玉龙洞。人亦有劝之者。及闻主倅及吏辈之言。则皆以为玉龙水土。虽胜于邑中。而犹不如蟾津。且客里资活之路。大不及蟾津云。盖玉龙在县北二十五里。蟾津在县东北六十里。而乡便往来远近。较七八十里。不得已舍玉龙而来蟾津。蟾津。即岳阳下流也。江山亦胜绝。鱼稻之饶。足可支遣。而水泉不甚恶。又闻此中人言。则上洞有李判书谪居之舍尚在焉。盖于丁丑年中来寓云云。未知师门自玉龙又移居于此耶。果尔则尤为幸甚。但此身贻累师门。来托遗芬之所。适足为羞辱。私心痛恨。不但俛仰之感而已。玉龙自此去。有一条山路。仅容徒行可三十里。病状若快愈。则欲图一往抚玩遗躅。而姑未卜早晚。耳庵,南潭元韵。圣铎不记起。虽欲续步。而难于作语也。后日若赐书。未可录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0L 页
耶。邑宰姓名崔晠云。而以武人。故不甚以色目相外耳。风土岂岛中比。但无士夫可晤语者。或有来访者。皆晋阳人矣。姑射仙人之水不湿火不焦。虽不敢望。去年为瀛州山下客。今年为方丈境中人。亦可谓有宿世仙分者耶。好笑好笑。书中勉谕意固厚矣。然表率乡人。扶救世道。自有其人。岂为世大僇者所敢当耶。乡变不胜骇然。来谕皆正当之论。然如累人者。何敢发一口。干与于其间哉。馀书不能尽。
休官家食。诚为快适。犹望趁此閒静时日。毋但留精于琴诗篆籀之间。而益加肆力于承前启后之业。如何。狼狈穷途者。非所敢言。而慕用素至。不觉发外。幸谅之也。岳阳即面号。而其中旧有岳阳楼。今废。又有所谓洞庭湖。而今为乾泽。又有君山潇湘之名。而潇湘水源。有斑竹云。此甚异也。兄昔年尝东踰榆岭。纵游于东海上。此虽无眉老遗迹。亦有葛爷徽躅。未可一来游耶。若不能为。作一歌行送之。无聊时欲一讽咏。以敌洞庭秋色耳。湘江上。又有姑苏台,寒山寺云耳。月初许正字德称。携丹,晋士友若干人。往游于双溪神兴之间。归路历访。诵其所为诗一律一绝。今漫录呈其一绝。君山西畔岳阳楼。海外茫茫更九州。最恨湘溪流不尽。枫林长带古今愁。
答权一甫书(癸亥)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1H 页
春夏来。乡信固阔疏。纵时一有之。彼中又益远。无缘收得近耗。每切瞻叹而已。今于家便中。获承三月三日书。末后。又有灯夕追告者。披复以还。畅此幽郁多矣。感戢感戢。第审以喘急胃短等證。起居欠安。年来閒居养静。外患之所不入。而乃有此疾患。何也。爱慕之诚。贡虑殊不浅。书出后。恰踰两朔。未审炎节。静履若眷集。复如何。累人命顽不死。遽阕服制。殊方节物。忽已屡变。终天罔极之怀。逐时增深。奈何奈何。前书鄙说。非敢为景文左袒。亦非谓学者不读经书。而专用力于程朱书也。区区浅见以为以道理本体言之。则固有源而后有流。以学者求道之序。则古人不曰沿流而溯源乎。不然。程夫子何不以易,诗,书,春秋。为初学入德之门。而曰。先大学。次论孟。次中庸。而后读六经也。朱,吕二夫子。何为裒辑周程张文字。纂近思录。以为四子之阶梯也。退陶老先生之节要朱书也。亦曰。圣人之教。诗,书,礼,乐皆在。而程,朱称述。以论语为最切。然今人之于论语。但务诵说。而不以求道为心者。为利所诱夺也。则使学者。感发兴起。而从事于真知实践者。舍朱书。何以哉。由是而旁通直上。溯伊洛而达洙泗。无往而不可云云。古语曰。众言殽乱折诸圣。又曰。不敢自信而信其师。夫程,朱,吕三夫子及我退陶先生。非圣贤之徒乎。后学之所当折衷而尊信者。非三夫子若退陶先生乎。其为学者。指示门路次第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1L 页
若是其分明。而今足下乃曰。先读六经。次读四子。又曰。学问之道。不必先看洛闽书。是何与程,朱,退陶之训。大相戾也。洛江梢工之喻。浩瀚纵横。令人眩掉。而不知所以为对。然亦有所不然者。居于太白,潢池者。固顺流而达于金海。本在金海者。欲求洛水之源。则不得不自龙塘而上溯。未知以何术。舍下流而超然骤到于穿川鹿门之上也。恐无是理也。以道学拟之。生知安行之圣。即居在潢池者类也。生来坐在源头上。顺水而行。沛然自在。固其势也。自中人以下。皆居在金海者类也。不涉其流。则不得其源。观津河丰以上。固有浅狭多石。不易行舟者。然亦在其人立志之如何。苟有意于必穷源头。则虽浅揭深厉。分寸沿溯。何不可之有。又何不能达之足虑耶。顺流者。犹有褰裳捃挑之辛苦。则溯流者。独不可吃耐此辛苦耶。若其无志。则遇险绝处。画而不进。顺流溯流者等耳。何择之有。大凡读书为学。先其易而后其难。始于明白而入于深奥。则门路不差而工夫简省。若不屑程朱平易明切文字。而直取上古灏噩简奥之书。率意轻读。则虽白首兀兀。唇腐齿落。吾恐其于句读文义。亦有所不通。况进于此者乎。是故。汉魏以来。诸儒从事专门之学者。如梁丘,王弼之于易。公羊,谷梁之于春秋。毛,郑之于诗。夏侯之于尚书。用力亦勤矣。无论其道理。即其文理语句。往往误读而错解者。不止一二。得洛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2H 页
闽诸夫子之出。然后六经四子之旨。焕然复明。今之学者。若无诸贤注解。则虽欲读经。得乎。由此言之。濂洛诸书。岂可以为末后之事。而不汲汲读之乎。但不可舍四子。而先读此也。景文之意。亦岂出于此耶。若左右本意。为末世文辞之烦絮。而欲挽回典诰尔雅之风。则鄙陋有不敢容议。至以为学问之道。必如此而后。为得其序。则恐先后倒置。阶级错谬。此子游末也本之则亡之言。所以见非于卜子者也。愿足下。幸勿以死自矢。廓开城栅。延纳刍荛之言。以为求助之地。如何如何。景文为人。诚今世所不易得。学问见识。已非我辈人。将来进步。未可量也。幸兄时时往复讨论。以辅其仁。亦资其相长之益。是区区之望也。韩,王,曾文字劝读之意甚厚。然圣铎实非其人。前头有何收用。此正足下任也。幸勿推诿于他人。而益肆其力。如何。朱全集览。决非昏谬孤陋所可容手者。今欲付呈。而又值阴雨之日。恐有沾湿之患。故又未果。早晚儿子还归。可得追付耶。多少所怀。虽百幅笺。亦难尽摅。姑此呼倩不能一。
答权一甫书(甲子)
前后乡便。远近亲旧书非不多。尤于兄书。心目为之开豁。而自前夏以来。情问一不至。觖望之甚。或虑前日鄙书辞语唐突。有所触忤也。欲一书以卜盛意之如何。而每缘酬答浩穰。含意不遂者久矣。前月儿子之行。忽承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2L 页
惠牍。满纸缕缕无纤芥之嫌。而皆出于眷念之至意。乃知君子包荒容受之度果如此。而鄙陋之妄料为可愧也。即日春序已阑。阴雨频数。谨问此时。省馀起居如何。区区瞻仰之诚。不能须臾弛歇也。累人病残悲苦之状。固无足言。而罪戾危喘。顽不溘死。生年甲子。居然一周。回顾平生。有何足道。往者。既不可追。来者。又无以补复。终不免为荒江一穷死之鬼耳。浩叹奈何。家累之来会。势出于不获已。而前冬宗孙之来。赖其所资钱。买得荒田数亩。躬自课僮仆借人力。垦作水田。今可种稻。若使雨露不愆。秋成有望。则虽老妇供馌饷。儿辈操耒耟。亦穷人之分。何叹之有。但恐穷途百事。率多不如意。斗水壶浆。亦自有分安。保其前头。不为魔儿所败坏也耶。六经朱书之辨。来谕所谓学问不外乎六经。四子及六经注解。皆程朱之言。若真用力于六经四子。则虽不读朱书。而朱书便在是云者。皆至论也。而继之曰。何必读汪尚书,留承相,台端詹帅往复书而后。谓之读朱书哉。此其语意。似若以朱书义理。止于此数书所论而已。不知天命人事之精粗本末。学问先后缓急之序。无不具于一书之中。而其开示也明白而易晓。其论辨也详密而无憾。使学者。感发之速而易得其门路也。比之六经四子之简奥深眇。其功效有不同者。以老兄之聪明才识。又尝涉猎大全节要等。首尾于此。岂有所不察者。特高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3H 页
明之所主而为论者。在于文章。乐经书之古雅。而以朱书为后世繁冗之文。不肯留意俯读。故苟为此言以御人尔。若景文之论。又专主于义理。而不屑屑于文章。则宜乎与高明所执。每言而相违也。如贱陋固知两家之论。卒未易同归。故顷答景文书。以为此论异于儒释之辨。不必苦口角胜。有损于和敬逊让之道。景文又移兵于我曰。文章之流弊。不下于释氏之害。而一再争衡之馀。便欲韬戈偃旗。坚壁退保。则恐有以拥兵逗挠。议其罪者。累人本不足与论于其间。又有所不敢者存。而偶一开口。东败于齐。西困于秦。是乃自取。尚谁咎哉。然景文所执。终不可胜。老兄亦且敛兵。勿与之争。如何。来谕云。近世学者。烂习朱解者。成就胜于汉之诸君子者。有几人哉。此诚然矣。然世之为文者。自童稚之日。读易诗书。至于白首。而其能为先秦以上文章者。亦几人也。我东方自文昌以后。以至于今。以文名家者。不胜偻指。然有一人能追配于朱夫子文章者耶。以义理言之。则朱书之于学者。易于得力。如景文所言。以文章言之。虽读六经四子古文。非可容易为也。累人不愿景文从事于古文。惟愿高明且留意于节要十编也。闻高明近有著作。论四七理气。此虽未易言。窃愿一赐录示。以开平生迷惑也。又闻老兄近为下乡士友。作一石刻文字。鹿门亟称其有法度。李公燮。亦以为当今金石之文。惟一甫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3L 页
其人云。近世文章亦几于不振。何幸今得吾子也。圣铎于文章。直是盲聋之于声律丹青。然亦愿一得玩焉。未可因便令侍史录示之耶。
答权一甫书
松石斋舍僧。持家书而至。得拜兄在虎院中所赐书及庐江泛月诸诗篇。儿子书中。又云承款于院斋及水阁寺。种种欣快。无异觌面输写。使天涯牢落之怀。顿觉豁然。但庐江之游。昔年从鹿门翁。果有此乐。而俯仰十年之间。已成陈迹。今闻足下与深之光天辈。又作此游。而与退陶先生濯缨之游。适同其月日。风流兴致。唱酬诗什。比吾辈之游。事事俱胜。恨此身落在荒陬。不得同如许盛游也。为之怅然。久之信后已踰数旬。伏惟解释院任。归卧山中。省馀燕养之趣。益复閒适矣。士安 章陵之拜。令人拍悦。然渠则从当以大科进。恨无由让而上之耳。呵呵。累人三月中。再经吐泻。衰残气力。易陷难复。而见今齿痛往复。食物渐不得如意。右边腰脾之痛。本是积年所患。而比来尤觉益苦。坐卧行步。皆有所不便。至于眼目昏暗。精神健忘。一日甚似一日。以此忽忽无久长之意。时时讽孔文举长寝万事毕之句。苏子瞻生老病死符到当行之语。以自遣耳。然人生受命于天。本与草木禽兽有异。而循省平生。无一事可以少称最灵之名。此为可愧可悲耳。景文许往复事。圣铎之所云云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4H 页
于景文者。非谓兄之旷度。有所芥蒂于景文直截之论也。但在远者。未及知两家往复罢休已久。只凭传闻及兄与景文前后见辱长笺。认以为争论尚尔。遂不无过虑。盖自古论议之间。常始乎和而卒于激者。往往有之。此多由两家子弟门生之各有所尊。各主所受。辗转乖张而然。是不可不念也。且如两公所争。本不用多言。以文章言之。则六经古而朱书今。为文章者。孰不以六经为主乎。兄之论是也。以义理言之。则六经简奥而难晓。朱书明白而易入。古人不曰善学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而后其难乎。景文所执。恐未可为非也。若以文章义理之轻重。比而论之。则义理重而文章轻。二公之论。其初固各有所主。而归趣是非。亦不难辨。彼此不必苦相猗角。故有所云耳。理气说。亦因景文书而知之。景文岂孟浪者耶。兄何讳秘之至此也。发于景文者。不欲以示于圣铎。岂兄之交谊有浅深而然耶。圣铎本狭中。于此不能无介介耳。兄每以圣铎笔翰著署之拙。鄙斥之。人生荣辱穷通。自有大数存焉。岂区区一署名之巧拙。所能致然哉。果尔则兄之地位身名。已极乎隆贵大亨之域矣。何止一郎潜而已耶。好笑好笑。此则戏尔。圣铎实欲改之。而终末能协意。奈何。兄试为改送。则敢不承用耶。泛月律绝。忘拙和呈。而从忙遽中出。益彰其陋。第观其意可也。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4L 页
答权一甫书
秋晚江潭。气候憀慄。悄坐空馆。无人晤语。但闻芦苇篁竹之间。寒声萧瑟。怀乡慕徒。百感棼兴。欲自遣而不可得。此际。辱书入手。缕缕谕告。无异对面披抒。大涤我愁寂之怀。故人之为赐多矣。敢不拜嘉。且审比来。堂候康宁。斋居读易。趣味静专。慰仰之馀。又深叹尚。下交相从数十年。每叹兄才禀超绝。气宇豪爽。非流辈可及。而第于吾儒家事。不肯数数然为之慨惜者。非一日矣。今于晚暮之境。乃能回头转脚。留意于圣经贤传。以探讨理气本源为事。此岂人人之所可及哉。古之文章之士。方盛壮时。志气非不伟然。及其衰也。不颓然自废。则或不免流入于道释。如兄之敛华趋实。沿流溯源。年虽迈而志益励。盖古所罕闻也。顷见允卿令书。自言方读易经及启蒙书。虽未能通晓。而颇有味云。圣铎心窃喜幸若有得然。今又闻兄究心大业如此。夫以二兄之聪明笃实。苟无意于此则已。若少加意焉。其进也岂可以暮大局之哉。吾党实与有幸焉。嗟乎。流落荒废者。不幸而不得从二兄后。拾掇其绪馀也。中庸疑义。理会尽详密。见解尽超诣。读书如此。然后可以有得。此又非卤莽灭裂胶固肤浅者所敢与也。乃欲以是欲俯询于蒙陋如圣铎者。则恐兄谦虚之太过。而非所以求讲论之益也。然鄙意窃瞷兄才太高气太锐。究索太过。其于章句或问。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5H 页
少沈潜厌饫之味。而微有别立己见之意。区区更愿贤者于苍雪先生谨守成说之训。服膺而勿忘也。如何如何。然圣铎之此言。以兄之英发俊迈。或不肯逊志。而近于智者之过。故过虑而云云尔。非欲学者读书而全不致疑也。读书有疑。必有劄记。以为讲讨之资。古人之所尝为者。幸兄勿以鄙说因噎而废食也。儿子以不逮之见。重违见示之意。有所反复。可谓僭率矣。然其所以为说一遵章句或问之本义。而不敢违。故幸无大病败。然其间亦岂无纰缪处耶。兄之所推借太过。非渠所敢当也。圣铎近来神精益消亡。眼昏且甚。细字不耐久看。盛录略绰一阅后。不复致意详读。故今便不敢效愚见。容俟后日耳。
答权一甫书(乙丑)
新年以来。乡便一再还往。而每苦酬复。繁委精力。有不及一字附候。阙然至今。居恒歉叹。月前家儿之来。手毕远辱。缕缕见谕之意。令人畅豁感戢。何可量耶。徂玆色忧。曾所未审。今承翔栉复初。侍欢佳吉。不胜慰贺。累人自添一齿。衰朽益甚。气血精神。殆无以异于七耋以上人。颓惰放倒之极。无复彊勉收拾之望。此生将如此而止耳。浩叹奈何。中庸疑义。高明独见。超出常情。固非贱陋所敢容议。然既蒙投示。义有所不敢自外者。且为因此求教之地。略效妄见于各条之下。而当初只于片纸。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5L 页
信笔胡写而已。两子病且奔走。傍无倩手。久未移录。故迄未得送呈。今因来教。始为写呈。而卒卒未及再勘。其间无论义理文字。言语亦必有生硬不成样处。照览后更赐裁谕。以为反复之阶。如何。读易劄疑。亦甚欲奉玩。早晚不靳惠示。则何幸何幸。但此中无易传。恐无所据以究明者所疑之如何。然经文及本义在焉。必赐一投。使昧者得有所开发。切望切望。声韵考正序文。儿子录来。得以奉读。而圣铎于音律。素所昧昧。三四读。茫然不得其端绪。恨不得致身坐侧。扣问其大略也。所谓考正上下卷。若得奉览。则或幸有以窥见其一斑。而未知左右肯出手中否耳。和古诗十九首。意寄深远。词句亦逼古可讽。而往往使羁旅穷阨之人。感慨歔唏。不忍屡读。若左右。可谓深于诗者矣。馀神气倦困。艰草不尽所怀。惟祝当暑自爱。益加韦编之功。
  别纸(论中庸疑义)
第一条。 夏葛冬裘。随时而异其服。以一岁言之。则葛不可用于冬。裘不可用于夏。似非常久不易之道。而要其久而言之。则夏之必葛。冬之必裘。岂非万古不可易者乎。以此推之。则汤武放伐之举。为时中而不可易者。可知。既不可易则是乃平常之道也。
第三条。 子思专言天命之理。而章句兼言形气。使人知天之生物理气妙合而凝。未有无气之理。亦未有无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6H 页
理之气。天既以阴阳五行之气。成人物之形。则形气之中。莫不有理具焉。是岂非天之所赋之理乎。故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而字亦字下得甚精。恐不可易。木斋所谓理便具者。固善矣。而但于命字之意。似不相贴。家儿之论似得之。
第四条。 此条所疑。见得极精。或问曰。天命之性。万理具焉。喜怒哀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此则以在中之理而言也。今但曰。喜怒哀乐。浑然在中。则语意不若或问之完备。诚有可疑者。高明所谓喜怒哀乐。情也。才说此便不是性。恶可说浑然在中耶者。可谓深透性情之界限矣。叹服叹服。然其曰。浑然在中者。亦喜怒哀乐未发之意。读者以或问之意。活看可也。若以其有些可疑。而直斥以为非朱子说。则恐未免率尔之责。如何如何。
第五条。 朱子所谓戒慎恐惧。不须说得太过者。特以为学者持敬工夫。只是略略收拾。不令心放出而已。若将戒慎恐惧四字。认得过重。用力太过。则恐未免拘束之病故云尔。非谓圣人与天同德。无事于大煞操存之意也。如何如何。其他家儿说。或可见择耶。
第六条。 吕游杨之说。其可取者。朱子于或问中。已称之。若其失经旨。而为朱子所非者。后学姑舍之。而笃信朱子可也。何必多爱杂取。而终归于择不精之病欤。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6L 页
第八条。 愚以为中庸首章。有三节。首言天之降衷。道之循性。圣人立极之事也。次言由教而入者。如此而后。可以不离于道而复其性也。末一节又申明上两节之意。盖中者。即天命之性也。和者。率性之道也。而致中则戒惧之极功。致和则谨独之极功。至于天地位万物育。则致中致和之效验也。高明所谓到位育时。圣人学者所造一般者。固是矣。然学问之功。至于位育。则是亦圣人。何必以圣人学者分言之哉。所引颜子博约一语。于此似不衬贴。
第十条。 鹤峰论栗谷语。见于何处。后书示及也。小人之无忌惮者。乃是索性为恶者。而只以气质偏驳。见理不明。认非为是。执拗必胜。为小人之无忌惮。则其论小人也。不亦太恕乎。君子而未能尽中庸之道者。自夷惠之圣。亦有所不免。今以君子之处不得中者。为无忌惮。其待君子也。不亦太苛乎。盖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以其有敬慎逊让之德也。若无忌惮。则何以为君子。是亦小人而已矣。行疏知透。如曾点之类。是也。然其知处终不如颜子所知之实。故未免有狂简之病。况自恃资才。居今而欲反古。自高而卑人者。不但行处疏。知处亦未透之故也。此即王介甫之徒也。尚可谓君子人乎。然谓其弊有甚于无忌惮之小人。则亦恐有茅翁有激之过矣。
第十二条。 心犹火也。火之炽也。其焰或直上。或旁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7H 页
以其直上旁出之异。而谓之二火可乎。心之或为人或为道。何以异于是。心之能察能守。犹所谓屈伸在臂。反覆惟手者。而佛氏所谓以心观心。犹以臂使臂。以手使手之类也。岂可比而同之哉。至于必使之使字。乃语势承接之际。轻轻地下得者。非如察字守字之紧要也。又何必致疑乎。心者。人之所以主乎一身以下。即朱子观心说。在大全杂著中。详考此说。则高明所疑。可以释矣。然高明于此。非不见得者。特欲设疑。以试人所见之如何。区区愚见。想已为良遂总知处矣。
第十八条。 讷翁所谓中庸,周易为表里之书者。愚所未详。若以义理论之。则六经四子。谁不可谓之表里。今独以中庸与易。为表里者。未知所指之如何。然观其以事皆得中。与免于刑戮。相对言之。而遂以为表里。则其所谓得中者。恐亦不过以谨厚愿悫。循守涂辙。不为矫激危峻之行。为中耳。此岂圣人所谓中庸之道哉。且中庸道理之极致。苟非穷理尽性。无一毫人欲之私。而优入圣域者。不能事皆得中。岂可但以熟读之功而遽能是哉。周易。圣人所以顺性命之理。尽阴阳之变。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岂但止于遇变而免刑戮哉。且免于刑戮。有二说。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随时变易。以从道义。而自然不底于凶咎者。君子之贞也。若有心于趋利避害。而苟为保身之计。则是小人之事也。故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7L 页
朱子于大雅明哲保身之义。解之曰。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全躯之谓也。而其论杨雄。所谓明哲煌煌。旁烛无彊。逊于不虞。以保天命者。盖深非而痛斥之。则此又学者之所当明审于心术隐微之间。而不可专以遇变免刑。为易之道也。且以夫子之圣。至于耳顺之后。犹有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之叹。而其读之也。至于韦编三绝。则以凡人中下之资。虽穷一生之力。专精致力。犹患不能尽究其精微。而今曰兼取而玩占。则其所以用功者。岂不亦草草之甚乎。尚何望其觇得一斑乎。以讷翁之高识。必不为此见解。恐或出于一时偶然之语。而左右引之也。妄见所及。不敢不陈。如对此丈。试以奉禀。如何。
第十九条。 高明则以近世学者。先看朱书。便能于经旨。略见大意。为可惧。而愚则以为朱先生于经书。费尽一生精力。开示后学。无复馀蕴。而学者不能潜心力究以求其旨意。下者卤莽灭裂。不得其门户。高者横骛别驱。创出新奇。反失其正意。为大惧。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第十二条。 柳州与吕道州论中书。未及见。而其祭吕温文。有曰。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而为道不谬云云。既曰适于中庸。而吕,柳二人不免为小人之归。则或问云云之说。亦可知矣。
第二十四条。 高明每以学者之于经。略得大意。无心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8H 页
得之功。为看朱解之过。岂与景文论朱书之本色。往往透露处耶。然学者之无得。而践履不及于古人者。此自学者不善读朱书之致。岂因朱解之详尽而然哉。且以吕侯诸子之英才。游于二程之门。亲受其旨诀。而其于经旨差谬。往往如彼。若使今之学者。不得见朱子之解。则将举世盲瞽矣。又安得见其大意乎。虽不能心得而能得其大意。不至于吕侯诸子之错看者。岂非朱解详尽之功耶。
第二十六条。 如申徒狄,于陵仲子之徒。岂非所谓刻意尚行。惊世骇俗者耶。此即过中之行。而君子之所不必行者也。
第二十七条。 两端之说。朱子以吕杨为优者。以其所谓执两端而权其轻重。以取中者。比之程子之说为优尔。若朱子之意。以或问言之。亦未见其以过为一端。不及为一端。而执此两端以用中也。观众论不同之际。(止)有以知夫无过不及之在此。而在所当行一段。则其意与章句无异同。家儿亦未及察此。而云吕,杨两端之说。或问因之耳。经书之义。至朱子而后大明。程,张诸贤。往往不免有失照管处。程子此说。朱子既载之或问。而不以为记误。则今何必曲为讳之耶。
第二十九条。 中庸不可能。程,朱则以为人所不能及之义。而游,杨二公。则以为中庸之道。当行其所无事。不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8L 页
当有能而有为也。此岂非老,佛空无之绪馀乎。不待见其全文。而亦可知其语意之异于程朱矣。但游氏所谓其斯以为舜。则绝学无为者。果未详其旨义耳。
第三十条。 子路于君子之四强。虽未能及。而夫子盖尝许之以升堂。则今以为仅得为北方之强者。无乃太低看乎。若以下方所云学问未尽醇。气质未尽变称之。则斯为当矣。
第三十四条。 德者。得也。人之所得于天而属乎善者。皆可谓之德。则勇亦岂非性中之德乎。以人性之大纲言之。则虽不过仁义礼智。而以造道成德之事言之。则非智不能知。非仁不能行。非勇不能强。圣贤立言。各有所主。何足疑乎。书称汤之德曰。天锡勇智。岂可以此谓汤不足于仁义礼耶。第二十章曰。知耻近乎勇。以此推之。则勇于五德中。近于义者似矣。而不必屑屑分配也。且勇虽性之德。而比五德则似兼气质之性矣。如何如何。
第三十七条。 忠者。尽己之谓。恕者。推己之谓。所谓推者。即推其尽于己者。而及于人。是待己待人皆一也。岂非所谓不相离者乎。若以忠为十分事。以恕为一二分事。则其所谓恕者。非推己之谓。而待己待人二道也。以此看忠恕之义。则安得无惑于不相离之说乎。高明既以十分责人。为非忠恕不相离之义。而又曰。看朱子非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9H 页
忠不能之说。然后悟得忠恕相须之义。愚未知尽吾之所当为。而以是及人者。与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果有异乎。施人之恕。非忠不能。则尽己而推之。以十分责人者。岂非所谓非忠不能者乎。高明之说。上下不相应。岂偶失照管耶。抑愚见未及欤。其曰。如以孔子所谓某未能者及人而勿责是恕也一语。则又似近于或问中所讥以父君兄友为绝句者之误。而其所谓恕者。将不免侯氏所云使天下皆无父子君臣之讥矣。此固高明初见之失。然亦不可不卞故云尔。
第三十八九条。 既曰恕只可施于人。不可施于己。又曰。穷阨之不能理遣者。以理排抑。而委诸命。近于恕。是又恕己之谓也。何矛盾之若此也。若夫所谓恕己。则百事无一是。及夫忠之极处是诚。恕之极处是仁云者。皆至论也。
第四十一条。 此一条推说亦好矣。然孔子所谓四未能者。盖以责人之心责己而欲尽其道耳。如所谓以己之所未能者责人及所谓以是恕己而又以恕人者。皆非本文之义也。何必驾说至此哉。且恕字以如己之心为义。则其不可施于己者。高明已言之。而犹曰恕己而恕人。窃恐未安。
第四十六条。 所疑不顺乎亲之顺。与父母顺矣之顺不同。见得甚精。然为子者能顺于父母。则父母顺之矣。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39L 页
要其归则一也。或问中。以吕说为详实。而于其引不顺乎亲之语。无勘正之论者。其亦以此也欤。顺即安乐之意。此等处。恐不必过为分别。如何。顺是安之之义。而乐记曰。乐则安。以此言之。乐字于顺义。未见其侵过一位也。乐则有心。顺则无事之意。愚未能领会。
第四十七条。 祭祀之鬼神。即与天地造化之屈伸。一气耳。陈氏所谓就无所不包之鬼神中。拈出祭祀之鬼神者正说得。使天下之人一节。未见其非是。而高明则疑人鬼之与造化之屈伸不同。而以其说祭祀事于此章为硬。家儿则疑陈氏之以阴阳屈伸。为一般鬼神。以祭祀者。为一般鬼神。而谓之无理。皆过矣。使字。学者要思得之。非言说所能尽也。
第四十九条。 一童子坠木。而庙主脱椟事。若实有之。则尽怪异矣。世间如此等。不可以常理推知者。往往有之。要非穷理之至。何以信得及耶。然孔子不语怪。朱子亦曰。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世俗所见。然又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推者。此等处。且莫要理会。圣贤犹且云云。则以学者凡下之见。何必劳费精神于不可测知之事耶。少差则浸浸入于诞妄之域矣。如何。
第五十一条。 此上条所论。可谓得谢氏所云。以为有亦不可。以为无亦不可之意。而且曰。为此诗者。真得视不见。听不闻。体物不遗之情状。其于鬼神之洋洋。如在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0H 页
之理。若有会也。而反有疑于前一节使字之义。何也。且于下段以人物之鬼。谓非阴阳屈伸之鬼。则又似于鬼神之理。犹有未及了然者。可怪可怪。但以屈伸二字求之。则知所谓鬼神者。无大小一也。
第五十二条。 此条所疑。非但解释文义有未安。以文王之无心于伐商为无忧。则武王乃有心而伐君者耶。天与人归。不得已而伐之。武王何尝有一毫经营伐纣之忧哉。家儿则以高明此解谓之新奇。而圣铎则深惜其好奇立异之过一至于此也。
第五十六条。 室有东西厢曰庙。无厢而有室曰寝。而寝在庙之后。复庙者。或问小注。所谓上下重屋者。其义自明。何必以后寝前庙并之。而谓复庙耶。若然则谓之前后重屋可矣。何必下上下字耶。且后寝前庙上下同然。何以曰天子之复庙重檐。诸侯亦不得为耶。太庙及群庙。各有门垣。而又于其外墙宇四周。群庙在其内。故曰外为都宫。
第五十七条。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者。常数也。商之三宗。周之世室。非常数也。周之九庙。并文武世室而云尔。岂可以此而升诸侯之庙为七耶。且古者天子有世室。而诸侯则无之。独鲁有文武世室。似为僭礼耳。我国士夫之祭四代。以古礼言之。则固似为僭。然同堂异室之制。异于随世各庙。而干祫及其高祖。亦古礼之所许。故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0L 页
子以义起之。而家礼因之。我国士大夫之祭四代以此。然国朝五礼仪。士大夫不过祭三代。故退陶先生以前。士大夫往往祭三代。今则举国无不祭及四代者。岂以诸贤讲明家礼之效欤。天子世室。不在七庙之常数。则私家不迁之位。亦世室之类。旅轩所谓不迁之位。何可并数于祭四代之数者。似为确论。沙溪所谓因不迁位。而奉高祖位于别室者。有不敢知也。
第六十条。 既谓之社。则祭地可知。而所谓里中社。祭后。以其饮食。为之燕乐。故陈平为宰。而分肉食耳。
第六十一条。 天理人道。一也。知人道。便是知天理。知天理。便是知人道。若如高明之说。则孔子只云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而已。何必又云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有若先后次第之可分乎。高明之病。每在于喜立新意见。故往往有此等见解。此朱子之所深戒者。幸望逊志退步。专心玩索于朱子之训。而切勿为横骛别驱之意。如何如何。古今才智之士。其失多在于此。窃为高明惜之。
答权一甫书(丙寅)
家儿来。既承至月廿二日所惠长笺。又于子妇谚书封中。得小牍追寄者。前后见念不遗之意。可谓至矣。奉读感叹。不能释手尔。彼时侍省诸节。固已欣审。而伊后岁月已换。不审承欢起居若眷集诸致复如何。想惟迓新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1H 页
蔓福。遥慰无任。累人此行。固非意外。罪戾奇穷之人。何所不有。但绝岛。异于陆地。乡路倍觉杳然。两子之外。虽至亲。有不能率意相寻者。而一弟年衰多病。相会无期。严程之日。妻子分离。至今寓泊于中途。真东坡所谓一家分作四处住者。人之穷厄。毕竟至此。还可笑叹。所幸。 天恩罔极。不至复作海外孤囚。此岛虽四面皆海。风土姑不觉甚恶。民俗虽贸贸。亦不悍戾。若使身无疾病。调度不至艰乏。则亦可以随缘自遣。而所闵者。海路阻绝。陆地未易相通。岛中则绝无人士可与语者。独一二谪客及流寓之人在。然负罪者有相从之嫌。寓人亦几混于岛人。谁复与披襟破寂者。日夕只与儿子及随来学童二三辈。兀兀相对而已。兄谅此况味苦乐。果如何。况乍到适逢新岁。孤露之感。羁旅之抱。迟暮衰落之怀。一并来萃。而去腊过雠日。此月又先忌。客中情事之罔极。尤复如何。兄后书中。以圣铎之寄子妇书辞太淡。不详岛中凡百为讶。试略言之。岛距康津邑治九十里中间。有所谓马岩津,古今津。皆人语不相闻处。必爇火后可以唤舟。而少风则危不可涉。岛之西北。即古今岛。东南。即青山岛。而莞岛则在岛之西南间。三面海与山相间重阻。而独东一面。茫然远开。云水之外。但见大小岛屿错落点缀。一如画图中。真无边之胜观也。每出门頫望。便觉胸次浩荡。但恨不得左右钜手模写。以敌其胜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1L 页
耳。岛人言。春夏间。东南风起。则海涛粘天。声如万鼓砰磕。咫尺语不相通云。今姑不知其然。而令人已觉愁乱。海氛瘴湿之毒。亦可推度。此非老境抱疾者所可堪耐。然若不如此则 国家岂使重罪处之哉。秖得死生任之而已。相望邈然。此后一字德音。亦难必期。临书黯然。惟祈侍奉自爱。慰此远诚。
与金光甫(景温)
兄之再西。势所不已。厥后。闻京痘益炽。奉念不浅。比因溪上便。知兄弃官浩然而归。令人甚快。幸冰江雪巘。万境俱绝。而于明窗棐几下。日与希颜同人。相对讨论。迥想风味。有欲从末由之叹。此时体况。不问可审其超胜。慰仰慰仰。定山丈。意外被人困恼。投绂决归。不胜慨然。世人于此丈。其不藉如此。他尚何说哉。然在我无愧。不足介介尔。圣铎近来忧戚相仍。有触寒奔走之挠。不得一日偃息于蜗庐中。甚可闵也。家儿亦欲暂游陶山。想乘暇一进候。都在俯叩。
与权昌言别纸(癸丑)
通录。实吾东方不可无之书。先雪斋先生所以用十数年之精力。搜剔遗逸。编摩成帙。分门比类。有本有末。使大贤一动静一语默。燕申咳唾。服食杖屦之节。一开卷瞭然宛然。不知隔数百岁之远者。其功可谓勤矣。其惠我后学。可谓大矣。巡相所谓东方论语。诚至论也哉。成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2H 页
书已久。人事有变。而锓布之举。迄未闻焉。独于年前。京中有此议。而执事之不送本帙。其为虑诚慎密而长远也。圣铎之忝任虎院也。执事尝以是属勉。而圣铎不能奉行者。非但有畏事之病。亦以一二论议。为本院郑重故也。不谓今者巡相发此功德之心。东厓复有主张之意。凡百规画。已有头绪。此实天诱其衷。以张斯文。先先生之功。自此益彰明而无所不及矣。甚盛甚幸。第愚意有不得不仰禀者。顷者执事之答东厓丈书也。深以不知者妄出意见。或有所毁动移易为虑。此诚至当之论。夫以先先生之聪明广博精密详审。积几年功力。而成是书。加之以密翁若诸先辈之磨砻润色。参之以四方人士之一得片长。其叙次本末条例分合之间。斟酌极其精。裁整尽其宜。则后生浅见。不惟不敢议。亦不得以议之也。然义理无穷。人各有见。以程子之易传。出于七十之后。而象占卦义。犹有待于后贤之手。朱子之于大学启蒙。尽一生精力。乃夫子自道而诚意之训。改正于易箦之日。考变占中一二条。犹不免苑洛陶山之疑。则虽大贤已成之书。容或有一字二字见漏于梳洗之中。无足异也。今此通录大体凡例。固无以容喙。若夫条件文字语句微琐之处。安知尚不无偶失照勘者乎。圣铎年前。因见李希颜锦水取正之帙。疑一条与上文意不相蒙而误合为一。言于希颜。又以告于执事。未知尚省记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2L 页
否。近日取锦水所留草本。与鸣于兄共阅。亦不无数处可疑。第未知正本如何尔。又见希颜与其内弟金翼溟书。亦言其中有消详去取之条。此必有所见而云尔。且执事所虑毁动移易者。即向所谓大体凡例耳。至于些少合釐正处。亦岂肯固守前本。而不容人疑议也。夫一条件之未尽勘正。一语句之未尽修润。若无甚害于事。而其于成书。未必不为大圭弘璧之一瑕颣也。况一入锓梓。流布甚广。又且传于久远。万一异日。有有眼目好议论者。妄相指摘于其间。则岂不为今日之遗恨乎。先先生平日虚心广度。集众思察迩言。后生之所欲学而未能者。而今已后矣。区区所疑。无复可以就质。则在今留意于继述之道。恢听于众多之论。一字一句之未安。莫不秤量修改。使东方不可无之书。归于尽善无可议之地。岂非孝子增饰先美之一大节耶。以此而望于执事者。非独圣铎一人而已。未知执事以为如何。不量轻浅。妄言及此。悚仄悚仄。
答权昌言书(壬戌)
家伻来到。又承问札。眷念不置之意。实深哀感。且审起居诸致均胜。是为仰慰。圣铎顽喘尚延。而哀苦益甚。病瘁又极。闵怜奈何。所谓苏老气节。大挫于十九年珍岛者。未知指何事而云也。前辈何人有此论也。孤陋寡闻。堪可愧也。然苏老事。不可知。自知则甚明。本无可挫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3H 页
气节。又有何加意处耶。前书所云。直以见今时势。有不可以年岁间冀幸者。故窃追援以自宽尔。非有得于委命处顺之道也。承谕令人愧悚。钓堤石门。果如所示。则真可谓遁世藏名者所栖息处。开辟以来。悭秘之地。何以为执事父子得也。其亦有数存耶。流落狼狈之踪。无复有意于世路矣。苟使得脱拘絷。则诚愿入万山深僻世尘不及处。钓采以终身。而顾此穷命。将不免终为白云山下一编氓。虽欲为金马洞主之仆隶。亦不可得。况可望返故里。随渔舟往寻桃源境界耶。只自浩叹而已。
答权昌言书(丙寅)
去十月望间书。承拜于入岛之初。今又因长儿来。伏奉至月廿二日下问。缕缕示谕。无非眷念至意。奉读再三。欣感交切。信后岁改。未审体气茂膺平泰之庆否。邈焉遐溯。无由以时承信。下诚纡郁。逢新益切。圣铎身命已穷。罪名且重。今日绝岛之行。无足异也。况八年晞阳。饱吃鱼稻者。莫非 圣明不允台章之德。而今之得免过海而加棘者。亦惟 圣主天覆之仁。白首孤臣。感泣罔极。虽于此毕命。亦何恨哉。所示加罪之际。得配此岛。都承宣有力云者。未知果然。而或云出于首相之陈达。果尔则诚是意外。亦可感也。然院 启虽停。而出岛之幸。何敢妄希也。数处稽疑。虽由于见念之迫切。然某之祷亦久矣。日者之说。何足准信乎。苍天在上。秖得安心俟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3L 页
命而已。自到配之后。姑无疾病。长儿以元日来泊。父子相依度日。而学童数人在侧。足以供使唤。不甚牢骚。岛中风土。亦不甚恶。水味颇好。比耽罗固远胜。岛人言。庚子辛丑间。楼岩郑相。栫棘于此。以为海岛之善。莫如此岛。 朝家若知此。则当不令重罪人居之云。此言固不过。然岛人又云。秋冬则气候无异陆地。而春夏。瘴湿非常。又东南风起时。海岛如崩山捲地。咫尺人语。不相闻。气象可怖。若尔则是果放臣逐客之所宜居也。衰病孱瘁者。未知将何堪敌。而毕竟无如之何矣。馀只祝对序增重。以慰远诚。
与金幼澄(景瀗)(己未)
兄亦有此行耶。人生患难固有命。然要之。兄与我。皆自取也。叹且奈何。西塞去故国千馀里。阳德古称蛊毒乡。不审驰驱之馀。将摄如何。区区溯仰。靡日不勤。圣铎况味依旧。惟是归见老母日觉杳然。至亲凶音。又连续而至。心事益无可言者。凭乡便草候。惟祝努力自爱。
拟与李而静(守渊)
圣铎再拜。仲夏黉舍之临。得一宵联枕而后。遂成阻隔。彼此因士林往还文字。一再附名外。不能以一字私相吐抒。每一念之。未尝不歉焉若有负也。即日秋气阴冷。伏惟静养学味有相。瞻慰之至。曷任区区。圣铎今年星运不好。流离转徙。愁居摄处者。半岁馀矣。又不能杜门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4H 页
守拙。仄迹士友间。卒乃重被口语。旋遘家祸。侄子夭殇。舍仲屡经疠疾。而圣铎亦于夏秋之交。有采薪之忧。沈绵两朔。仅以获苏。今又以亲癠。未遑栉沐。况味愦愦若此。岂足为閒居静便者浼闻耶。通录事。转相乖激。此岂独为敝乡不幸而已。于鲁邦诸君子。亦恐非美事也。圣铎与足下。不幸而入于交和对垒中。虽曰情实无他。亦岂能坦然无疑阻乎。然圣铎之心。则实不然。他日虽与国均,乐春诸人。相对欢然如平昔。未觉其有变也。况于足下爱我厚知我深者乎。然未知足下之心。亦能如我否也。且闻足下云。吾于某。不能无疑怪。是足下之怒我罪我。虽不如他人之甚。而谓之坦然无疑阻。则果未也。于斯时也。而恃平日知爱之厚。欲效其肝膈中语。则得不为傍观者所笑。而益增贵乡人士之怒乎。然区区愚衷。终有所不能自已者。何也。昔程子书胡本之错。不过以沿为溯。以侄为犹子等閒漫数字而已。朱子之于张,刘二公。攻之不遗力。责之不少恕。南轩至以怒发冲冠等语。讥其言之太过。然未闻张,刘二公。以是贰于朱子。亦未闻朱子因是而遂绝二公也。盖义理所在。所见不同。则所当极言痛辨。辞气之间。虽或过于峻激而无伤也。往复之际。虽至于烦渎支离而无咎也惟以一毫私意。一点血气。参错于其间。则为未可。今此贵乡所争诸条。其关系不止如朱,张所论程子书字义之可否。则贵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4L 页
乡君子。心有所疑。争之固可也。争之而不合。则极论之亦可也。而但必欲使敝乡。强其心之所不然。而一惟贵乡之命是从。则不可也。夫我之不能使人为我。犹人之不能使我为人。若每言而人莫余违。则自古安有是非可否之争。且一再不合。而不要其终。遽尔诛斥。汲汲然讨罪之如不及。则自古亦安有始参差而异序。卒烂熳而同归之美哉。是殆不免私意血气之所累。义理何由明。而可否是非何由定乎。此圣铎所以忘其固陋。不恤其疑阻。欲一以私。反复于足下。以究竟士林未结之公案者。非徒逞己见务己胜而已。盖将尽吾之意竭吾之论。以求明者指迷之赐也。愿足下以朱张二贤之心。听之可乎。夫责乡所执言以为敝乡之罪者。凡六条。足下高明之见。亦终始以为不可耶。足下既有渊源之所渐。又潜心此学之日久。见识之精博。非侪类所可及。乃于此数条。执之如此其确。争之如此其力。此必有见得是守得正者。而圣铎等固陋蔽惑。不能有所喻也。虽然。人各有见。敝乡于此。亦岂全然无所执乎。亦岂徒为权学士地。而不念其有所未安于老先生言行也哉。盖年谱之附于文集。而又编于是录。其谓之架叠也似矣。然伊川年谱。既录于遗书之下。而又载于渊源录。朱子年谱。既作一部书。特行于世。而又载于实纪理学等书者。何也。寒冈礼说中。不入家礼。固有所见。而性理大全。则不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5H 页
止家礼。如通书,经世书,皇极篇,律吕新书等诸书。莫不编入。前后君子之论。曾不以为烦猥者。又何也。然则雪翁之编年谱于此。其有所据明甚。而凡例中所谓言行出处类编详矣。又据年谱。考校岁月。又更详核云者。又自有深意。此敝乡之不敢拔去者也。前集注解。谓之閒漫文字。而不必载录云者。亦近矣。然朱子语类中。论古人诗句。而或为之解说其义。或评品其巧拙者。不胜其多。后之编稡者。不以为閒漫。而悉收无遗。至于老,庄,列异端之书。吾儒所宜禁绝。而其文义句读。前人解未尽者。朱子亦多论释。而语类莫不载焉。未闻有以为不紧而欲去之者。则雪翁之录前集解。其可谓无所仿乎。况凡例中。所谓精言妙解有益后学云者。盖亦见其有所感于心。而今因此役。一再翻看。其中有关世教涉义理劝善而讽恶者。亦自不少。则是岂可不录乎。此敝乡之不敢删没者也。门弟子所记。固有一言一事。而各记其所闻者。然其或上语同而下语异。或下句同而上句异。其于先生言行。要皆有所发明。而不可以偏弃。则虽多至四五条。尽录何妨。惟上下语句无一异同者。求之录中。未之见焉。则雪翁其果无所见而泛录乎。贵乡文谕中。动必引论孟及程朱语录。今以论孟考之。无论其一言而重出者。即指同而文少异者。如论语之不患人之不己知。凡几见。孟子之不受禄不见诸侯等语。凡几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5L 页
而朱子或以为圣人丁宁之旨可见。或以为合而观之其说乃尽。未尝以其繁复而为嫌也。至于程朱子语录。则若此类尤多。载于东见录者。又载于入关录。见于李端伯师说者。又见于刘元承手编。而可学录,必大录,贺孙录,人杰录。其复出者何限。然朱子之编遗书外书也。既录此。又录彼。池饶二州之刊语类也。不以彼而遗此。然则古来编书之法。乌可谓无此体例乎。此又敝乡之不敢承命于贵乡者也。若夫堂后日记中。立社本意。先生考出替达之事。略见于秋渊录。而其考某书达某说。未之传焉。雪翁特引郊特牲。以注其下。而贵乡佥议必欲删去之。圣铎等亦未始牢执以为不可。然以其实论之。生于千载之下。欲讨千载上典礼。舍六经四书。无可考信。而易彖象十翼中。不及社。仪礼。不论社。春秋书郊社。而主褒贬善恶。不言其义。周礼大司徒封人。掌设社稷。而所载者法制而已。诗之方社不暮。乃立冢土。书之不用命。戮于社。乃社于新邑。论语之此章。孟子之变置社稷。中庸之郊社之礼。其言各有所指。而本意则未尝及焉。独礼记中。言社稷处非一。而求其说本意最详明者。盖莫如郊特牲。则欲就六经四书而考立社之义者。岂可遗郊特牲而求诸他书乎。下此而论社稷者。莫备于白虎通。然此乃汉儒班固等所纂。杂引经传及尚书亡篇,春秋援神契诸书。而其于本意。亦无甚发明。则先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6H 页
生所考出。其必不舍六经最详明之说。而反取后世驳杂之传记也明矣。雪翁补注。盖亦有以焉。岂徒为示己见哉。然以为门人诸录中所不传者。后人不必补而欲去之。亦可矣。惟以为未安于先生。则吾不知也。先生天资近道。自十二岁时。已知事之是者为理。则秋录所谓十七岁。始知有此学而有企向之心者。固若可骇。然足下以此学。为小子之学耶。抑以为大人之学耶。如果以为大人之学。则孔子之大圣而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明道之大贤。而其弟伊川先生。述行状曰。十岁能为诗赋。十二三时。如老成人。至十五六。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而未知其要。出入于老释者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然则明道之知此学。盖在二十岁后。而不害为孟子后一人。横渠则十八。因谒范文正。始知读中庸。犹不免求诸释老书。至嘉祐初。见两程于洛阳。论道学之要。乃始涣然自信。尽弃异学而醇如也。是时。横渠年已三十矣。其知此学。可谓甚晚。然其门人吕与叔。以此具载之状中。而不以为嫌。至于朱子。则五岁。入小学。八岁。通孝经。沙上画八卦。问天与日所附。皆十岁以前事。则其天赋聪明为如何。而行状乃曰。少长。厉志圣贤之学。其曰少长。则盖指十五岁以后矣。年谱则又曰。先生学靡常师。出入经传。汎滥释老者有年。及见延平。始悟异学之非。读圣贤之书。觉得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6L 页
有味。朱子之见延平。在绍兴癸酉。则其专意此学。即在二十四岁矣。然则秋录所谓知此学者。即谓其如孔子之志于学。明道之得于六经。横渠之弃异学而醇如。朱子之悟异学之非而味圣贤之语耳。而先生之知之而企向之。乃在十七岁。则比孔圣虽后一二岁。而视程,张,朱三夫子。亦已蚤矣。其于先生。何病之有。且其所录。不泛论十七八。而特称十七岁。不曰已知。而曰始知。则是或先生自言入道之年如此。而秋渊因而详记之耶。未可知也。然则此亦岂可容易去之乎。若夫性字之说义理大原头。不厌其详。请极论之。性固理也。不可以杂气言。贵乡君子之论。足以救末学认气为性之弊。鄙等于此。非敢有异同。但堂后日记中。此一二句文字义理。本自无病。乃贵乡君子读之不仔细耳。夫所谓气以为形者。言人受天地之气。以为形也。其下乃曰。理具于其中者。即所谓性也。则此言形气中。所具之理。乃性也云尔。所谓其中之其字。即指形气而言也。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物者。形气也。则者。性也。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则指其形气中所具之理。而谓之性者。岂有一毫带气论性之嫌乎。所谓本然之性者。亦不过就气质中。剔发其纯善之理而言也。其实非气质之外。别有本然之性。悬空独立也。犹太极图上面一圈。只就阴阳圈中。挑出其无极之真而言也。其实非阴阳之外。别有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7H 页
太极之理。兀然特存也。若如贵乡之论。则是无天地而独有太极。无人物而独有性。天下。岂有此理耶。朱子曰。性只是理。然无那气质。则此理没安顿处。又曰。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又曰。气质之性。便只是这个天地之性。却从那里。过此。皆指形气中理。而谓之性之證也。又有一段。与此正相似者。曰天地之所以生物者。理也。其生物者。气(天气)与质(地质)也。人物。得是气质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则谓之性也。此其文势语意。果有异乎否也。今以器盛粢。以椟贮玉。而为之说曰。簠簋以为器。而谷在其中者。即所谓粢也。文梓以为椟。而宝在其中者。即所谓玉也。虽三尺童。皆知粢之为粢。而玉之为玉也。此与所谓气以为形。而理具其中者。性也者。何以异也。而贵乡君子。乃独以为带气论性。是攻人之说器中之谷而谓之粢者曰。何以并簠簋为粢也。说椟中之宝而谓之玉者曰。何以并文梓为玉也。其可乎哉。且贵乡君子。以敝乡回谕中。有所谓性者。以此理之堕在气质中而得名云者。谓悖于理。大加非斥曰。佥尊读。书数十年。只会得气质之性耶。又曰。信斯言也。天地中间。从古至今。人生禀受之性。直是气为之主。而无所事于理矣。其辞气峻厉。讥讽深切。使人惭愧悚蹙。有不敢复开口者。然圣铎等。亦岂都无所据而敢云尔耶。区区强辨。不足以溷听。请复引圣贤之说以證之。朱子曰。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7L 页
生而静以上。即是人物未生之时。不可谓性。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堕在形气之中。不全是性之本体。然其本体。又未尝外此。要人即此而见得其不杂于此者耳。又曰。才说性字。便是以人所受而言。此理便与气合了。但直指其性。则于气中。又须见得别是一物始得。又曰。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以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又曰。性者。浑然天理而已。才说性时。则已带气矣。所谓离了阴阳。更无道。此中最宜分别。试使足下。平心以观朱子此数款语。果与堂后所记之意。有毫发差殊乎。敝乡文字中。所谓此理堕在气质中。而有性之名者。果为无稽之说耶。且非惟朱子之说为然也。推而上之。张子虽论天地之性。而又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程子虽云性即理也。而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二之则不是。孟子虽为告子之流。以知觉食色为性之弊。而力言极本穷源之性。然犹曰。形色。天性也。是岂真以形色为性也哉。盖以形色中所具之理。谓之性也。又曰。犬牛与人之性不同。若以原头处言。则人与物同禀一理。岂有不同。而由其气质各殊。故所赋之理。亦不同。然则孟子亦何尝遗形气而独论性乎。至孔子则又直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而朱子解之曰。继之者善。气之方行而未著于物也。成之者性。气之结成一物也。又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8H 页
曰。继之成之。是器。善与性。是道。此其言理在器中。为性之意。尤为明白矣。推而下之。其曰。天地之性。实不离乎气质之中。人之生。不成只空得个理。须有个形骸。方载得此理者。北溪陈氏之说也。其曰。人生以前。不唤做性。既生以后。方唤做性。便衮在气质中者。双峰饶氏之说也。其曰。性之不能离乎气。犹水之不能离乎土者。西山真氏之说也。临川吴氏。则又加详焉。曰孟子道性善。是就气质中。挑出其本然天理而言。又曰。张子所谓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者。最分晓。而观者不能解其言。将谓性有两种。不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两性字。只是一般。非有两等性也。夫自孔子而下至宋诸儒。莫不就气中。指其所具之理而谓之性。欲令人于其不相离处。见其不相杂而已。曷尝有独言性而不言气者乎。亦曷尝有谓本然之性离了气质。而独存者乎。使贵乡君子观此诸圣贤之说。亦将谓只会得气质之性耶。又将以此谓天地之间。人生所禀之性。直气为之主。而无所事于理者耶。非惟前世圣贤之说为然也。惟先生之言。亦多有如此者。答李公浩论五行之性曰。行于天者。是气。具于地者。是质。气质中。必有所以然之理。是性也。答奇明彦书曰。天地之性。固专指理。不知此际。只有理。还无气乎。天下未有无气之理。则非只有理。又曰。论性而理在气中。答李宏仲书曰。性非有二。只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8L 页
是不杂乎气质而言。则为本然之性。就气质而言。则为气质之性。今认作二性看。误矣。足下又试看先生此数语。与堂后所记。有何大相远也。其亦将谓之只论气质一边耶。先生又答禹景善别纸曰。朱子释天命之性处。先言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盖理不能独行。故将说理处。先说气。其意非以气为理。而衮作一片说也。若见先说阴阳五行。而谓天命之性。兼气说。是全失朱子本意。愚亦以为人见堂后所记。先说气以成形。乃谓理具其中。所谓性也者。带气说。是全失先生本意。今质之以先圣贤之言。参之以先生之训。堂后所记。果谬乎不谬乎。性之为性。其果不以此理之堕在气质中而名之乎。圣铎窃料贵乡君子。必于心统性情中图。见其独言性之本然。情之善一边。而有此云云。然却不思下图。又就气质之性而言之。先生所为说具载图下。极其分明。可考而知也。由此观之。心统性情之性。在中图。则为本然之性。而所谓本然者。未尝不在乎气质之中。在下图。则为气质之性。而所谓气质者。未尝不具乎本然之理也。若如贵乡之论。则是只存中图而废下图。然后为庶几焉。虽存中图。亦必改图傍分注所谓就气禀中。指出本性八字。然后为无病。此岂先生立图之意哉。不但此图。以天命图观之。则受天地阴阳之气。以为头圆足方之形。而仁义礼智之性。具于其中者。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9H 页
不啻八字打开。愿足下试取心统性情上中下三图及天命新旧图。而更加研究。又于圣铎之所引圣贤之说及老先生之言反复参订。则可知堂后所记之无甚乖谬。而其必欲白而圈之。或黑之者。有所未之思也。如何如何。年谱中删十许字。非必以其语为有病而删之也。纪事纂言之体。务从简约。不必尽载本文。况此段自 上。只问心之所以统性情之义。非问性情二字之训也。而心者。合理气云云以下。备言统性情之义。则即所谓性也以下十数语。虽无之可也。故删之而就约也欤。年谱中如此处甚多。若以其删之而遂疑其语之有病。则如天命图后说。心无体用辨。六条疏等所删处。率十之五六。此亦以其有病而删之欤。昔朱子病世之学春秋者。多凿说。引汉末盗发霍光婿范明友奴冢。奴犹活。说霍光家事。而为学者言曰。今如此穿凿。恐一朝有于地中。得夫子家奴出来。说夫子当时之意不如此尔。愚亦恐柳先生家奴一朝自地中出。说柳先生当日删节之意不如此。未知贵乡君子。将何以解说耶。且此段之病。果在即性也。一转语而若去此句。粹然无病。则异日先生。以筵中所对为未洽而改定以示奇高峰也。但当删此一二句而已。何必尽改一段乎。然则其所谓未洽者。亦以其于心统性情之义。有不分晓尔。非必以此一语为未洽也。况气为形而理具其中八字。既存而不删。则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49L 页
所谓理具其中者。非性而何。果是性也。则即所谓性也一句。存之有何病痛。而去之何独粹然无病也。西厓之删之也。以虽删此一句。而性字之义。自在其中也。贵乡之论。必欲使理具其中四字。别为一物。而不欲以性字当之。是贵乡君子看年谱。亦不仔细耳。如是而不知自反。乃反责人之挟了胜心。不细入思量。可乎。总而论之。编年谱。欲其于先生言行出处本末。按岁月尽其详也。录前集解。欲其见大贤精鉴博识。虽于文词诗句之末。亦皆深造妙达。发注家之所未发。而其推说之际。馀味之无穷。则又足以使人兴起也。一言一事。而或不免重录者。欲使人于其文少异语少别处。各求其旨义之所归也。郊特牲之补注。使后学之欲知立社本意者。不迷于考检也。录十七岁而知此学者。欲令后世知先生于童子时已知圣学之正路。而无他歧之惑也。录心统性情之说者。欲使学者。知人之性虽不杂于形气。而实不离乎形气之中也。以愚所见。贵乡所争以为乖谬而未安于先生者。皆为有功于斯文而为惠于后学也。且贵乡君子以文集之无序。行状之未成。为此录不可轻刊之一大證。此又可疑之甚。天下古今之书。莫尊于六经四书。而伊川序易。胡文定序春秋。朱子序诗序庸学。蔡九峰序书。贾公彦序周礼。陈浩序礼记。下此而为后学所尊尚者。宜莫如濂,洛,关,闽。而朱子序通书及遗书外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0H 页
书。伊川之子端中序伊川文集。胡五峰序正蒙。明儒序朱子大全。节要之尊重。无逊于大全。而无论先生弁卷之文。黄锦溪印于星州而为之跋。奇高峰亦跋定州本。岂以其书之尊而不可为序跋乎。以行状言。则明道,横渠,晦庵。皆有状。独伊川无状。然此则以伊川。尝自谓我状明道之行。我之道与明道同。后之欲知我者。求诸此文可也云。故门人不别为状。其可以伊川之无状。为高于明道,晦庵也哉。然则先生文集之无序。行状之未成。恐是一时未遑之事。于斯文。实为欠觖处尔。其不可以此而为今日證援也。若其所谓记录之误。程,朱门人之所不免。诸贤所录。安保其无一处可疑一毫未尽云者。诚是矣。贵乡君子以此而泛论之。则敝乡之人。亦何敢必其无可疑与未尽而争之久执之坚哉。惟以所谓六条为讹舛。则甚不可。以不删此六条。为吾党之罪斯文之羞。则大不安。幸足下一以公平之意。从容览察。覈其是非。如有鄙说乖舛处。更加驳示。千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