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谢蔡参判(彭胤)(庚戌)
圣铎再拜。窃伏穷乡。望当世名公贵人。不啻蓬弱。不知贱名何以得彻崇听。有此降屈垂问之光宠也。感悚之至。不知所以为喻。宜即趋进拜谢。车尘杳然。末由遂忱。恨仰何极。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0H 页
答灵城君(朴文秀)
不意专人垂问。惶感之至。不知所喻。仍伏审孟夏。台候起居万福。极慰瞻仰之诚。下送册子。盛问之下。岂敢慢不应命。而孤陋鄙钝。交游既寡。闻见亦窄。不足与议于人物之论也。且圣铎私心。有所不敢者。閤下还 朝之日。必当路秉轴。今所下问。意者或出于古人夹袋疏贤之意。则荐人是何等重事。而圭荜滓贱之人。乃敢容议于其间耶。若不自揣量。而重违尊命。强其所不知。敢有所题品论列。则岂不于南道之士为一大羞耻。而僭妄猥越之讥。又将何以自解乎。此圣铎所以虽得罪于尊严之下。而不敢副盛意者也。伏惟閤下察此情实。而恕其愚昧。千万幸甚。
答丰原君(赵显命)
圣铎再拜。圣铎穷乡贱品。庸陋丑拙。实无毫发可取。又于明公閤下。地分悬隔。未尝闻姓名于记室。不谓閤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0L 页
按道之初。降屈威尊。辱赐书问。且有巡到时临顾之教。眷念非常。卑谦太过。奉读未终。惶汗竟趾。蹙然不知所以措躬也。古之贤公卿大夫。固有下士者矣。然未有如閤下今日之为者。使圣铎。果有闾里之称儒士之行。犹且逡巡踧踖而不敢当也。况其庸陋丑拙。无一可取如上所陈者乎。此不过圣铎于当世一二名公。偶有遭际之幸。不知其不肖。而谬为之吹嘘。至使閤下之明。亦为虚声所欺。以至此耳。夫盗名欺世。于行莫丑。于罪莫大。圣铎之以名欺人甚矣。欺众人。尚不敢。况敢欺大人君子者乎。万一异日获遂望履之愿。而明鉴之下。实状暴露。则岂但鲰生欺眩之罪。有不胜诛。亦恐閤下位德之尊。不免有轻身以先匹夫之悔矣。惶恧之深。敢此布白。言非假饰。诚出肝膈。伏乞閤下特垂鉴察。继今以往。但待之以闾巷一竖儒。勿复以非分难堪之宠。枉施于不当施之地。千万千万。下惠纸笔笺幅。尤极惶蹙。礼。大夫有赐于士。却之不恭。固当拜受。而但教之曰。谨行古人执贽之礼。夫执贽。固古者大夫士相见之礼。而乃卑贱者之所以事尊贵。非尊贵者之所以施于卑贱也。圣铎若不度礼义。冒昧受之。则在閤下。有过恭近辱之嫌。在圣铎。有愚僭忘分之罪。以此伏念数日。终有所不安于私心者。故不敢祇受。伏惟閤下勿以为异。而重加谅察焉。僭率覼缕。惶恐俟罪。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1H 页
答丰原君书
日昨陈谢。干冒威尊。自惟慢倨之罪。宜在诛斥之科。而乃蒙閤下大度包荒。匪怒伊教。辱书再降。恭谦有加。伏读惶感。弥增踧踖。就伏审秋凉。神相台候动静益胜。区区下情。曷任瞻慰。圣铎获荷恩庇。粗保圭荜。但下惠之物。圣铎虽不敏。岂不闻尊者之赐。却之为不恭哉。诚不敢以不肖之身。承大君子过恭之礼也。不意中诚未达。不听还纳。其在微分。惶蹙尤甚。然以侯伯之尊。而眷眷于一介之士。至于如此。是特所施者非其人耳。若不于圣铎。而于其可施之人。则閤下下士之义。诚近世之所未闻也。圣铎虽千不近万不敢。岂可复顾猥僭之嫌。而不成閤下之盛美乎。玆敢再拜祇受。佩服光宠。伏惟閤下察此不得已之情实。勿复以非分之礼加之。使圣铎。得免于士友之讥诮。千万幸甚。
答丰原君书
孟冬稍寒。伏惟巡宣台候神相万福。前月十六日下书。在圣铎西行后。未即承领。及归。乃始拜而读之。其所以眷眷不鄙之意。视前益隆。不知愚陋有何足取。而前后所蒙被若是滥踰也。感激之馀。且惶且愧。莫知所以措其躬也。圣铎本科场一腐儒。举业亦空疏。最出流辈下。老死穷巷。乃其分也。不意今者。斋官谬 恩。及于贱品。人虽至愚。岂不自知。环顾平素。实无毫发行能可以见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1L 页
取于人。而秖缘虚名误播。上欺 朝廷。以至于此。跼蹐惭恐。如负罪戾。去就之义。如圣铎者。何敢以霁潦寒暖自期哉。特以分义所在。不敢偃蹇。闻 命即行。祇 肃阙下。而辞家之日。老母有疾。不离床褥。贪一身之荣。而远违病亲之养。情理已有所不忍。及入城之后。目见痘患炽张。又闻 陵所近地。亦颇不净。圣铎素不经此患。冒危留滞。有凛于心。故不得已呈递而归。此诚私情私势。俱有所迫而然。有何行藏之可论哉。尊谕之下。但觉愧汗沾背而已。末端下询。有以见大君子谦虚好问。不遗刍荛之盛德。传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君大夫问而告者。则古之君子。亦有所屑为也。圣铎虽不敏。苟有咫闻管见可以仰副虚襟者。安敢故为隐默。以负閤下勤眷之意乎。诚以自少鄙钝闇劣。百事都不通晓。至于当世之务。尤所蒙昧。虽欲敷心腹出意见。以复盛问。其将如之何哉。閤下他日。或亲见拙陋之实状。则可信其不足与议于事务上。而今日所以逡巡不能对者。非敢有所自外而然也。虽然。圣铎窃听于道路之舆诵。閤下公而明。廉而有威。公则无私。明则不蔽。廉则自治严。有威则下不敢慢。循此四者。而终始不替焉。则是乃王通所谓正身以统下者。而为政之大本立矣。其于观风宣化。随时措置也。何有。感恩之深。不敢终无一言。猥陈瞽说如此。愚妄之罪无所可逃。伏惟察其情而垂恕焉。
答丰原君书
久不承动静。瞻慕方勤。不意伏承下书。谨审岁暮穷阴。巡宣台候起居对时万福。惶感之馀。不胜欣抃。圣铎将母仅遣。寔荷尊庇。私窃感幸。第书中道体二字。于愚下小人。千万不伦。不但私心愧怍。无地措躬。使傍观者。亦指点而窃笑之。前两书。备陈庸陋实状。谓宜已入于鉴烛中。见待以碌碌寻常之汉。而今所蒙称谓又如此猥滥。人岂不自知。诚欲削面窜地。绝影深逃。不复得欺世盗名之罪。而不可得也。此实小生衷臆中真切不饰之言。伏乞閤下自今以往。但以一老措大待之。俾安愚分。千万幸甚。
答丰原君书(辛亥)
前者。伏以干旄枉屈。非区区愚分所敢承当。不胜感悚之忱。辄以书自伸。以达躬谢不得之恨。非敢望更烦记室。猥辱还答也。不意盛眷未已。宠翰复枉。拜擎跪读。感惕弥深。况以圣铎有老母。分以闽姜异味。不知疏贱何以获此为亲馈者。义不敢不承。谨再拜受之。然于私心。实有所未安者。是用踧踖。比日旱炎深酷。伏惟台候起居神相增福。瞻慰之至。曷任下诚。炎气日殷。伏乞为国自爱。
  别纸
近讲太极图说。朱子解剥图体中。有曰。五行一阴阳。五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殊二实。无馀欠也。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云云。性理群书熊氏注。以精与本属太极。粗与末属阴阳。或以为气有精粗本末。而理则不可以精粗本末言。熊氏说非是。愚见则以为圣贤之言各有地头。无一定之本。理虽不可以精粗本末言。然此则必以四字分属于太极阴阳。然后为得其文义。不然则所谓精粗本末无彼此者。于阴阳一太极之解。阔疏无著落。熊说未见其为非。后见愚伏集。同春举此为问。而引栗谷亦以熊说为非。以为太极之理。贯通于无精无粗无本末之中云云。愚伏答以熊氏注固多错解处。而此则必如熊说。于文义为贴云。未知閤下于此。曾如何看读也。伏乞指教。以破未决之疑。千万。
答丰原君书
月前上覆。自知猥僭。方悚息俟罪之际。因府递。伏承今十三日下书及别纸辨诲二幅。惶感之馀。还复自幸。鄙陋不敏。尚见录于收教之末也。第此府。痘患极炽。书滞火焰中。久素有拘畏。不敢到即承坼。以此未免复稽修谢。悚仄悚仄。即日阳德肇复。伏惟神相台候福履来绥。区区下诚。不任抃贺之至。圣铎老母以痰嗽之證。弥留屡日。私情煎迫。有不可胜喻者。精粗本末。无彼此之训。所示诸家论辨及閤下开释之意。虽极详悉。蒙蔀之识。犹有所未尽晓然者。故复以谬说仰渎。而息山问目两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条。亦以蠡测所得者。附呈下方。伏乞辱垂省览。而更赐开晓。以发此昏滞之胸。幸甚。抑圣铎于閤下书末之教。深有感焉。閤下贵人也。功名事业。既可以自足。 王事民隐。又有所不遑。而乃能逊志敏求。学如不及。其于圣贤之训。百家之言。既已探讨而讲贯之矣。又不足而旁求广采。以多而问于寡。以贤智而问于愚不肖。如此其恳恳也。如圣铎草茅閒居之身。无世故之挠夺。有不足之当勉。抱负坟籍。杜门讲读。以无负为士之名。乃其分也。顾以钝根下材。懒不自力。悠悠半世。甘自暴弃。即今犬马之齿。迫于五十。而卒不免为闾巷无闻之人。赖天之灵。幸遇我閤下过蒙祓濯诱掖之恩。乃以平生所不敢开口于乡党朋友间者。仰首腼面。颉颃反覆。有若素所从事者然。人之无耻。复有甚于此者乎。是宜反躬揣量。默默守拙。以不学愚芚之一弃物自处。而独感閤下眷眷之意。不能自已。今又以至愚极陋之见。敢有所间于前辈大儒之论。此则不但自省惶蹙而已。抑恐当世之君子。有见讨以僭妄不识分者。岂不大可惧哉。更望閤下怜其愚而略其咎。独览而勿烦人。又有以终教之。使得为茂叔之初平。千万恳仰。馀只祝宣化之暇。益务崇深。
  别纸
精粗本末。无彼此之说。尤庵谓以太极阴阳对举。而为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精粗本末。则所谓太极者。岂不污杂乎。此诚的论也。又曰。朱先生既于二五之精。以气言之。而于此复以精字。属之太极。则上下精字。自相抵捂。亦可谓援證之明覈矣。然愚意窃以为圣贤之言。各有地头。理固不可以精粗本末言。而亦有以精粗本末为言者。尤庵问目中所引朱子说。固曰妙用言其理。又曰妙用言其精。是朱子已以精言理。而尤庵于此。既曰以理为精者。对阴阳之粗迹而言。则太极独不可对阴阳之粗而谓之精乎。熊氏所谓太极为精阴阳为粗者。未可以非之也。又按朱子太极图说后论。有曰。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于其中。又于其下。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说曰。是岂漫无精粗先后之可论哉。是盖以至微之理谓之精。至著之象谓之粗。则太极非至微之理乎。阴阳非至著之象乎。朱子之以精粗分言理气者。于此又可證矣。而通书理性命章曰。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朱子解之曰。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此一段。即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之意。而以太极为本。以阴阳五行为末。则熊氏之本末分属。亦岂无所据乎。真西山曰。天下未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即器以求之。则理在其中。精粗本末。初不相离。此亦以理为精与本。以气为粗与末者。较然明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甚。此愚生所以不敢致疑于熊氏之注。而栗谷,沙溪,尤庵之说。不能无惑者也。此中近世先觉之论。亦有与沙,栗同者。而私心窃有所不安。及见愚伏集以熊说为是。然后乃始有以自信。今得玄石辨说又如此。夫愚伏玄石。亦岂不知熊注之多穿凿。而至于此解。则求之文义语脉。固为稳贴。證之通书及朱子西山诸说。亦有可据。其可赚连而一体非之乎。且尤庵以五殊二实。无馀欠者。谓阴阳于五行。无所亏欠而具足。此亦恐非本文之意也。所谓无馀欠者。言分而为五。而非有欠。合而为二。而非有馀。此即陈北溪之言。而见于性理大全小注中。尤庵恐未及照捡也。玄石所谓阴阳粗末之道。太极精本之本然者。下语似不平稳。尤庵谓之未安者。是矣。若夫尤庵所谓二五之精。既以气言之。则不当复以精字属太极者。又有一说。圣贤之言一字而两用之者。不止一二。如太极图说中。神发知矣之神。以气言之。而通书中神妙万物之神。以理言之。一神字而可以通用于理气。则一精字而或言理或言气者。亦何不可之有。盖独举二五而言之。则二五之气不二不杂者谓之精。而以太极相对而言。则阴阳固为粗。太极固为精。其所指而言之者。各有攸当。夫岂有所抵捂乎。精粗本末之论。既然矣。而独閤下所谕阴阳。气也。太极。理也。理与气。不可强名一物而谓之无彼此者。其有见于理气不相杂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妙。而剖析于毫釐之间者。可谓至精而无可间然矣。然徐而究之。则所谓无彼此者。乃是发明太极阴阳之混合无间。不可分而二之也。岂真以为一物而元无彼此之殊乎。张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其实心与性。岂可谓一物。而以其混合不可分。故谓之一耳。朱子所谓无彼此者。亦恐如此。且以太极为精为本。阴阳为粗为末。则其截然不可乱之分。已是大煞明白。无彼此一句。特明其为一而二二而一之义也。有何大未安乎。若曰太极于阴阳之精粗本末。无彼此云尔。则无论其于上下语脉。有所不伦。而朱夫子解剥图体之际。下语用字一一相贴。未尝汎论赘说。故五行一阴阳则曰。五殊二实。无馀欠也。上句言五行阴阳。而下句言一之义。太极本无极则曰。上天之载无声臭也。上句言太极。下句言无极。上下句句莫不皆然。则阴阳一太极之解。何独不然。而汎说精粗本末乎。且上句独言阴阳。而不言太极。则下句所谓无彼此者。果何谓也。必须以精与本。属太极。粗与末。属阴阳。然后语有下落。意相衬贴。而无彼此之意。亦有所指而分明矣。按通书动静章一节。正论此段而曰。五行阴阳。阴阳太极。朱子解之曰。此即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者。此又去个一字。而直以五行为阴阳。阴阳为太极。则岂非所谓阴阳太极无彼此者乎。黄勉斋曰。天道是理。阴阳五行是气。分而言之。则理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H 页
自理气自气。而合而言之。则气即是理。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此又非阴阳太极无彼此之證乎。濂洛以下诸贤之说可考而质者。若此类甚多。则熊氏此解。可谓得朱子之本意。而不可谓之不是。閤下所谓生硬不伦之甚者。愚未见其为然。此必蒙蔽昏惑。有所未达而然。伏乞复惠详教。俾得通晓如何。圣铎窃伏念。讲论义理。非一人私言。非一家私计。乃是天下万古公共底事。故虽前辈名儒之言。而义所未安。则不可曲意苟徇。虽刍荛鄙夫之说。而理有可取。则不可忽而不择。是以朱先生一生服膺两程之训。而小有不合处。则必为之摘抉辨正。排击王,苏之学。而其言之近于道者。汲汲收入于集注之中。至于勉斋之于晦庵。其尊事笃信为何如。而阴阳稚盛之说及论语集注中未安处。不肯阿其所好。而论辨不置。此圣贤之公心也。末学妄庸。何敢援以自喻。而于诸大儒之说。未能晓然有悟。则回互迁就。强其所不然。实非公心直道。而亦閤下之所恶也。玆敢不揆僭越。抗辨至此。非敢自是浅见。实欲效愚而求教也。伏惟閤下原谅。而不之罪也。
思有忽地发出底。又有寻索省记底。而意则志之经营往来主张要恁地者。是也。忽地发出底思。虽谓之先于意似矣。而寻索省记底思。又似在意后。然陈安卿曰。思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5L 页
虑之类。皆意之属也。然则思与意一而二。二而一。有不可以先后言者。退溪答许美叔志意先后之问曰。志意。本非相终始相首尾者。安得以强分先后耶。志意之先后。既不可强分。则思与意之先后。亦何必强分哉。鄙见如此。閤下以为如何。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朱子于解剥图体也。曰气殊质异。各一其性。其解图说也。曰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今即此而究之。则五行之性。谓之气质之性。可也。谓之本然之性。亦可也。何也。金之性非木之性。水之性非火之性。实由于气质之不同。而就其中。真实具足。而不相假借。不相凌夺。则莫非太极之全体。自其随气质。各自不同而言。则为气质之性。自其太极之全体。无不具足而言。则为本然之性。譬如天上雨落。或为井泉之水。或为沟渠之水。或为行潦之水。大小清浊各不同。而其水则同是天上之雨。五行之性。何以异于是哉。朱夫子答徐子融书曰。谓枯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此语可笑。盖由不知气质之性。只是此性堕在气质中。故随气质而自为一性。周子所谓各一其性者。向使元无本然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来耶。退溪答李宏仲书曰。性非有二。只是不杂乎气质而言。则为本然之性。就气质而言。则为气质之性。今认作二性看误矣。又答李公浩书曰。行于天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H 页
者谓之气。具于地者谓之质。气质中必有所以然之理。是性也。润下炎上等。是气质之性。然非别有一性。只是理在气中。而为此物之性。则不能不随其气而有异。所以各一其性。此政是论太极图此段。而语意尤详备。熟玩此两贤之说。则可以知五行之性矣。伏惟閤下与息山往复者。已有归宿之论。而不得奉玩。乃以粗浅之见。依傍先儒之言。模索为说。率尔请教。僭妄之罪。尤所难逃。敢乞日后。或赐回教。未可以两家往复文字。命下吏誊示。以开蒙蔀耶。
与丰原君别纸
精粗本末无彼此之说。自前辈大儒。其是非不一久矣。而才识之通明。知见之正当如閤下者。犹以僭率为惧。有不敢容易开喙之谕。则况如圣铎之至愚极陋。初无管蠡窥测。而可以与于此乎。自读台教。始觉前日妄发之罪。虽欲悔之。而已不可及。但有羞愧悚汗而已。然愚贱之见。犹有一说。夫后生之于前辈。不有其正论。而欲为凌跨之计。则斯诚谬悖可诛也。不然而理有所未明。言有所未定。疑晦不可以不辨。蒙蔽不可以不袪。则虽性道之微奥。安得不讲说。虽先儒之所论。安得不反复乎。猥僭之咎。狂妄之讥。有所不得以避也。是用复因台教。敢有所道。非敢求多而好胜也。实欲效愚而求益也。惟閤下容而裁之。台教曰。自无极而太极。至四时行焉。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6L 页
是自上说下来。明一本而万殊也。自五行一阴阳。至太极本无极。是自下推上去。说万殊而一本也。故朱子解之曰云云。此谕甚的确。前日鄙说本意。亦不外乎此也。夫太极。即图体之第一圈也。阴阳。即第二圈也。五行。即第三圈也。太极自为一圈。阴阳自为一圈。五行又自为一圈。疑若各为一物。而不见其浑然一体之妙。故周子于图说。既自上分开说下来。后却反本而自下推上去。曰云云。则已不啻大煞分明。而朱夫子犹恐学者之或有未达。于是以图说。合图体而解剥之曰云云。其意盖谓五行之圈。与阴阳之圈虽异。而其实则水金阴也。火木阳也。土则阴阳之冲气也。分而为五殊而非有欠。合而为二实而非有馀。则此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之圈。与太极之圈虽异。而其实则阳者。太极之动也。阴者。太极之静也。太极不离乎阴阳。而阴阳不外乎太极。上面圈底。即下面圈底。下面圈底。即上面圈底。有混合之妙。而无彼此之殊。则此所谓阴阳一太极也。至于无极。则不必别作圈子。太极之无形状无方所无声臭者。即是无极之谓也。故周子于此不用一字。而下本字。朱子亦不释本字之义。而只释无极之义。盖本字。其义虚。一字。其意实。不可比而同之也。今閤下教之曰。若以言一之语脉律之。则亦当言本字之义。窃恐閤下有所不察于周子所用两字。有虚实之不同也。若夫精粗本末之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H 页
分属理气。先儒说不止一二。前书已槩举焉。今不敢更烦。然亦不必引他说。以为證。即此朱子说。而有以知其然矣。何者其解剥图体也。下语用字。至精至约。无一句一字。汎论而旁及者。则何独于此说出图说之所不言。而备论阴阳之精粗本末乎。必以精与本。属太极。粗与末。属阴阳。以无彼此为一字之义。然后乃为直解阴阳一太极之句。而辞不散漫。语实紧著矣。盖朱子此解一如经书训诰之体。上举图说之文。下释所举之句义。故曰五行一阴阳者。谓五殊二实。无馀欠也。阴阳一太极者。谓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太极本无极者。谓上天之载无声臭也云云。则精粗本末。岂非分属于太极阴阳。而无彼此。岂非释一字者乎。若曰。阴阳之精粗本末。太极无所不在云尔。则汎论阴阳太极。固可如此说。律之以此。解上下句之例。有所不伦。况独言阴阳之精粗本末。不及于太极。而乃曰无彼此。则其文势语意。岂不阙齾而隐晦乎。朱子解释文义之法。决不如是。伏乞閤下试更加之意。就此作训诂体细看。如何如何。抑来教有曰。理气虽混融无间。终不可打作一物。此则至论也。近世如罗整庵,徐花潭。以理气为一物。致有认气为理之病。閤下之言所当表而出之。以诏后学之论理气者。叹服叹服。仰恃知照。妄率至此。千万恕察焉。
答丰原君书(壬子)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7L 页
数日前伏蒙前月廿八日所赐书问及种种垂惠。拜受感激。继以惶蹙。而未及仰致谢意。因陶山通录校正事。随一乡诸老后。来到府底。伏闻营阁七八十间。意外见灾。 教书若 宠赐铠冑等物。亦不免烧烬。惊愕吁叹。久不能释。且审苍黄危迫之境。不止一二而至于书册及前后编撰文字无一存者。闻来尤不胜慨恨。即日旱炎愈酷。不审台候动静。复何如。区区下诚不任慕虑之至。圣铎将母粗免。惟是撤寓杳然。生受转甚。奈何。别纸辨诲。谨悉指意。但自往复以来。可谓两尽底蕴。而烂熳同归。终似不易。此必愚昧闇劣。未能透悟于明教之下。殊可愧恨。既蒙不倦之诲。亦当更竭愚虑。以竟端绪而纷扰中。悤悤未暇及。谨当从颂遂忱。然近为李丈移兵来攻。果如下谕滕之间齐楚。在閤下拟之非伦。而若圣铎之寡弱。不止为五十里之孱国而已。閤下之威灵。不啻三楚之大。而李丈兵甲之富。亦不下临淄之户三七二十一万卒。区区敝赋。何敢与大邦抗哉。毕竟恐不免事齐事楚之归尔。閤下既辱与之雅谑。不敏亦敢忘分至此。还极未安。馀俟归巢。一罄鄙怀。
答丰原君书(癸丑)
自承閤下出按湖臬。相望益觉杳然。一纸候问。末由以时自伸。不但区区瞻仰之怀。无以自任。德音见惠。比往时稍疏阔。数月之间。胸中鄙吝之积。不啻如丘山。则未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H 页
尝不溯南风而悒悒。匪意忽伏承远惠手墨。披玩再三。无异承颜色接诲晤。感篆欣畅。不知山河之间阻也。第伏审受 命于贼变民穷之际。不免以区处赈救。为夙夜之忧。为之仰念不已。然南道锁钥之责。非閤下无可任者。而平日学问之功。政于此处有用。何必閒居静讨。然后为学。蒙恩受知之厚。所祝望于执事者。不得不出于寻常也。圣铎夏秋来。老母疾患蝉联。忧遑煎灼。全没况味。此际自 上因本道监赈御史李公误荐。与尚州成徵士尔鸿。同付军职。李处士槾。亦令 除职。而 下谕于道伯。俾之依汉家州郡劝驾之例。敦勉起送。方伯令公。以书劝谕。所以责望之语。太不近情。揆以微分。千万不敢当。古今天下。宁有如此可笑可愧之事乎。此莫非圣铎平生。不知盗名欺世之耻。驯至于此境。亦缘閤下见爱之过。不知其恶。年前状辞及 筵对。谬为称说。全没实状。辗转承袭。毕竟有此狼狈。古人以知己。为重于感恩。閤下前后见念之恩。固感激不知所报。而但谓之知己则恐未也。故圣铎不敢恨李御史。而憾执事者之爱我未尽也。方以不敢趋 命之意。答方伯。又呈书于本府。以为辞免之计。未知高明之见以为如何。南溪集。初夏始自全阳君许。运致元集。而汨没忧患。不得遍阅首尾。然以其讲学论礼。大槩言之。虽浅见。亦知其为大儒文字矣。且尼,怀师友之间。忠厚恻怛之意。蔼然可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8L 页
见。四七理气之辨。所执不偏。此又可叹服。但一二论礼大关。有鄙见所不及者。恨不得面禀耳。既承尚论之教。故妄言及此。悚仄悚仄。拜见无期。临书冲怅。
答丰原君书(甲寅)
匪意。伏承台下覆及辱问两纸。谨审初炎台体万安。仰感且慰。无任远诚。圣铎老母痰患日甚。煎迫以度。他馀碌碌。不足仰烦。先祖遗事。得蒙披览。又加以称扬之谕。子孙私情。感激无量。遁迹韬光之人。没世之后。得为一二名公大人所赏识。使苦心潜德。不至泯泯无述焉。亦幸矣。何敢必觊其尽闻于 朝廷哉。劝学事。前月旬间。城主一聚选士设讲。此后未知能复不撤否也。路远末由趋拜。临书怅仰。
答丰原君书(乙卯)
伏承台翰。见教以起自草泽。蒙不世之 恩。不宜无端退归。以一疏陈情。兼论 君德时务。可为报答之一道。诚荷见念之深。然窃伏念。区区情势。已因 筵臣替达。亲承许归之 圣教。愚衷耿耿。亦已忘僭。略陈于 圣问之下。若复以疏辞上溷。则似不无烦渎猥越之嫌。且以至愚极陋之人。效颦于古人所为。则恐或资人之嗤笑。以是不敢承命。伏惟谅察焉。悚仄悚仄。
答朴判书(师洙)(癸丑)
旷岁违拜。瞻咏靡歇。即日秋清。伏惟巡宣台候起居万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H 页
福。春初。伏蒙远垂记问。玆又意表。荐承耑札辱讯。惠以十笏陈玄。海西距岭南千馀里。苟非閤下高义不遗旧民。尚置比数中。其何以眷眷至此。顾碌碌愚贱。无有以堪承厚意者。拜受感激之馀。还切悚愧耳。圣铎将母粗遣。寔荷远庇。惟是自 上误听绣衣之言。令道臣劝驾南士二三人者。而如圣铎万万无似。亦忝其中。惶惭陨越。罔知攸措。方呈书本府。陈暴不敢当之实。未知将来竟复如何耳。政远末由承教。伏纸增慕。岁暮天寒。伏乞为国自爱。
答金方伯(始炯)
圣铎再拜。孟秋尚热。伏惟巡相台候动止万福。日者。伏承閤下所赐书教一通及誊示 圣谕一本。拜擎展读。恭审 圣上因李御史误荐之言。以臣圣铎。付军职。仍命閤下。依汉家州郡劝驾事。起送臣圣铎及本府处士李槾,尚州司果成尔鸿。閤下于是仰体 圣意。有此劝谕之举。若以圣铎。为有近似于绣衣所达之万一者。而辞语过重。责望非伦。至以东冈固守之节。君子出处之义见拟。圣铎废书伏地。惶骇惭惧。若坠于渊谷之中。圣铎伏闻非常之礼。必待非常之人。圣铎何人也。此礼何礼也。圣铎少尝读史。汉朝盖以此待茂才异行博闻有道术者。而自唐宋以下。盖绝无而慬有焉。则苟非其人。上不可以舛施。下不敢以妄承也决矣。今者。当 圣上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9L 页
求贤如不及之日。特举非常旷绝之规。以为吁俊致士之地。而不加之于其人。顾乃谬及于如圣铎万万无似之人。呜呼。谁以圣铎。欺前后方伯若绣衣诸公。而方伯绣衣之臣。又何为不问其虚实。不察其贤否。而率尔荐闻。以误我 圣上聪明至此也。夫名者。实之宾也。无实而得名。谓之盗。其为可耻有甚于穿窬。一才一艺之名。犹不可盗。况敢盗学识行谊之名乎。以此而安于心。则是自欺也。以此而播于人。则是欺人也。以此而闻于朝廷。达于 君父之听。则是欺天也。自欺。犹可说也。欺人不可为也。欺人犹可忍也。欺天不可敢也。今以幺么匹士。敢窃学行之虚誉。以至于欺人而欺天。卒使 圣上。降此不敢当之谕。而閤下之所以见教者。又万万过越。圣铎于是。罪且不暇逃。其敢以荣进为意乎。且閤下欲知圣铎之实状乎。少而驽怯。长而碌趚。学不能通一经。才不能措一事。行不能比一乡。而家贫亲老。从事科业。出入场屋。垂四十年而亦不成。则无所短长之实。可见于此矣。以故乡里之人。不过待之以科臼中老措大。圣铎之自处。亦不过闾里间庸众人。则夫岂有万分之一可以当 圣上简在之心。而堪此非常之 宠命也哉。若使圣铎。徒知分义之不敢慢。 召命之不可稽。而不自量已。冒昧以进。则是以穿窬为不耻。 君父为敢欺。天下之恶。莫大于此。 圣上安用如此之臣。以辱朝廷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H 页
之名器。閤下安用如此之人。以答 圣上之至意哉。此圣铎所以俯仰惭怍。夙夜兢惶。宁伏违慢之诛。而不敢承 恩命者也。圣铎情实本末既如此。而又有迫切之私。不得不布闻者。圣铎有老母。今年七十六。素多疾病。常在床褥。自今夏以来。又添注泄牵引等證。转侧须人。气息绵劣。人子之情。不忍远离。此于 圣朝孝理之下。尤宜在所矜察。伏乞閤下留意于覈实之道。垂仁于推孝之地。区区情势。特赐省览。俾得少逭欺盗之大戾。而不夺母子之私情。千万幸甚。圣铎初欲呈书节下。以冀状闻。旋恐事体未安。故乃敢就本府。陈暴实状。以为转报营门。帖移该院之地。此意并乞谅察。
答金方伯书
不自意伏承下书。谨审冱寒。台候起居万福。惶感之馀。慰仰无任区区。圣铎伏蒙盛庇。将母粗免。惟是向来不敢当之 恩命。至今惶愧踧踖。无所容措。顷者。已以鄙陋实状。陈暴于劝谕之下。谓宜蒙被照察。不复提掇。俾得少安微分。而乃今台谕。又如是眷眷。閤下所以奉承 圣意。礼下贱士之义固盛矣。顾此万万无似。尤何以承当也。圣铎非敢妄窃撝谦之名。半世科场。不耻乾没。晚被 除命。亦无不承。其不能久于供职者。为老母在堂。不胜乌鸟之情耳。初岂有重内轻外之操。养高自适之意。而今此所蒙。自揣分量。实所难堪。圣铎虽欲冒进。
霁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00L 页
其于有识者嗤点。何。此前日所以缕缕控烦者也。玆蒙不遗。使之呈状本府。敢不惟命是承。适有采薪之忧。胡草仰复。罪悚罪悚。岁寒。伏乞为国自爱。
答金方伯书
意外。伏承下札。谨审穷寒。台候起居万福。惶感之馀。不任欣慰之至。圣铎老母宿患。当寒倍苦。私情煎迫。岂容言喻。日者。谨奉台教。呈书本府。方悚惕以俟转报后处分矣。玆承状闻有日。窃幸鄙陋不敢当之情实。庶几少暴于 朝廷之上。得以暂逭欺盗之罪。而伏见所示举条卑贱姓名。又烦诸卿宰大人。谬加提掇。以至再溷 天听。使向来非常之 命。迄无收还之期。而閤下敦勉之谕。又及于实状备陈之馀。徇省分量。万倍惶愧。不知所以措躬也。然閤下之明。已烛圣铎之为人。决不至循虚声。不究其实而一向假借之。以为 朝廷羞如前数公之为也。区区贱悃。惟是之恃。伏乞閤下特垂闵察焉。岁且除矣。伏祝为国自爱。茂纳新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