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岩集年谱
凤岩集年谱 第 x 页
凤岩集年谱
 年谱[下]
  
凤岩集年谱 第 530H 页
凤岩年谱[下]
戊申(先生四十六岁。)
二月。孙周燮生。
三月乙丑(十五日。)闻贼变倏起。夜陷本州。奉佥枢公。避于九云深谷。
 是夜逆贼麟佐啸聚徒党。突入州城。袭杀兵使李凤祥,营将南延年。民心沸荡。翌日。急报闻。先生奉老挈眷避之。
戊辰(十八日。)与同志士友谋起义讨贼。
 先生自闻贼变。不胜忧愤。与前参奉卞熙夏密谋剿击之方。
己巳(十九日。)往会孤山议事。
 先生与卞熙夏及前县监李思悌,前监司俞崇会于孤山村舍。同议密遣官吏印天鸿,池善伯于忠州。请与营将申艗,牧使李圣佐同力讨贼。而二人才入营。申艗疑㥘捉囚。乱已。始放还。
作击贼方略十一条。以示同志。
 其一。先遣人于忠州尚州等处。约以某日会于某处。其二。各邑答书未见之前。深藏勿露。以备不虞。其三。略聚军卒之后。先遣一枝兵。以塞自山城往来要路。
凤岩集年谱 第 530L 页
其四。要路有二处。悦峙长谷及云谷上项。一处可以固守。使贼人不敢深入。而寒峙栗峙诸路。亦皆斩木积石。以塞其来路。而各使乡兵守之。其五。忠营若响应。则槐山贼忠兵来路击取。其七。义兵虽已聚会。旗帜军器等物。猝难办得。或求得于报恩文义等处。或私自办备。其八。要路既塞之后。则贼徒必不敢有窥山东之意。而青川仓谷尚多。取以为军粮。一边募粟于近处。一边募兵于邻邑。则可以为万全。其九。分遣数哨兵马。击杀清安贼倅。仍取其军器以来。其十。阵势略成之后。即取其贼徒家属。为质于军中。其十一。将校之任。切勿委之于生疏儒生。必以曾经熟手为任。
辛未(二十一日。)往见地倅于青川。
 时地倅朴镗来窜青川仓底。若动得地倅。倚为声势。则名义既正。事功易就。夜与卞熙夏诸友往见。要与同力讨贼。出示方略。则朴镗恇㥘。不知所为。又动于虚惊。走匿不出。乃即还。
作檄文一通。谕以逆顺之义。拟遗山城贼中。要使归化。
 逆贼千英称兵。入据上党山城。先生作檄文一通。袖往清安士人黄■(土𢞩)家。募得若而义士。遣尹匡衡。传檄
凤岩集年谱 第 531H 页
于城贼。盖依鲁仲连故事。约矢投示。俾为归化之计。会闻竹山破贼之报。不传而归。(文见本集。)
癸酉(二十三日。)入华阳洞。处置院中诸事。遣义士李硕海于忠州。贻书郑持平彦燮。议与讨贼。
 书略曰。大槩此贼。不过明火大党。本州陷城之时。厥数不满累百。其后列郡兵卒。稍稍聚会。及至上京之时。将至数千馀名。尤可痛也。今则上党山城。为其根窟。兵粮军器。皆在城中。而只以投入贼徒三四哨守之。所谓贼将者。素知其为人。无他才能而极其虚㥘。及此之时。若以数千兵马。急速来击。则可以不日而平。若迟延数日。则声势渐炽。恐有难制之患矣。须以此意通于后营。急急驰来。毋失此好机会。一以为山城贼剿灭之计。一以为上京贼追击之地。而军行时必须取路于山东。军至之日。且送数千弓炮手。先塞其自山城往来要路。又遣数哨兵。取路于清安。击斩其贼倅。仍塞其上京贼通信之路而后。保无他忧矣。青川仓谷尚多。可以备大军数日之粮。此则不须虑也。盖上党山城。西北高峻。军行若自野外至。则无可着足处。而山东边则城池卑夷。不难击拔。此不可不知也。此外又有不可书传者。都在此去人口达。郑公答书。
凤岩集年谱 第 531L 页
亦有响应之意。是时金相在鲁以按抚使。来莅忠州。故先生之意。盖欲使郑台劝得金按抚。以为合势剿讨之计也。
甲戌(二十四日。)与俞参判崇诸人。会于华阳新庵。议讨贼之方。寻闻安城竹山贼阵败散。即还家。
 时 王师报捷。贼阵已破。先生谓同志曰。今此义举。当在于贼势鸱张之日。而今则贼已稍稍败散。虽无义兵。自当剿灭。岂有他虑。遂止聚讨之议。
往金川。省先茔。
己卯(二十九日。)发奔问之行。路梗径还。
 
闻岭贼更炽。自金川驰还。处置家事。仍发京行到镇川。时畿湖之间。多发机捕。前路阻塞。不得前进。且闻佥枢公病患急报。即径还。
五月丁丑(二十七日。)丁佥枢公忧。(治丧诸节。一遵家礼。)
六月。除青山县监。
 是时遭艰未久。 朝廷未及闻知。有此除 命。○先生衰年巨创。守制甚固。仍致须发枯落之疾。多服药饵。而终丧沉绵。
八月甲申(六日。)行葬礼于坐龟山下茅谷负乾之原。
 与夫人朴氏墓同冈。
凤岩集年谱 第 532H 页
十一月壬戌(十六日。) 王世子薨。往青川官廨。望哭行成服。
己酉(先生四十七岁。)
十月。撰佥枢公行状。仍成墓表。
庚戌(先生四十八岁。)
三月。哭仲子益休丧。
 益休贤而有文行。不幸夭殁。先生痛甚。
葬益休于蓝谷坐子之原。
 丧出于洞中村舍。而疠患大炽。家有急。势不得已渴葬。
六月丙寅(二十九日。)宣懿王后升遐。入府庭。参哭班成服。
七月。终制。
 以 国哀因山前。不得行禫事。
十月。大雷震。 上特降别谕求言。兼有 召命。陈辞疏申戒。
 别谕曰。收声之节。过已久矣。纯阴之月。今已届矣。轰烨之变。遽作于前夜。未知皇天之警告。由于何政之愆。何事之失。而灾不虚生。古人有言。静言思之。其所以兢惕而忧畏者。为如何哉。予欲调剂甘辛。破去朋党之痼弊。而朝廷之上。未有寅协之期。予欲拯济颠连。以救民生之困穷。而蔀屋之下。尚多怨咨之患。以
凤岩集年谱 第 532L 页
致乖气上干。阴阳不和。灾沴之异。式月斯生。今欲仰体天心。挽回世道。而顾未有其路耳。惟尔肥遁林泉。讲书求道之人。必有嘉猷邃识。补予不逮。救此衰世之道矣。顾予虽无缁衣之深诚。思切白驹之维絷。其何可一向迈迈。卷而怀之。括囊塞兑。深藏不出。使予独自忧劳。遑遑求助。而不思所以幡然造朝之义乎。夫幼而学之。乃所以壮而行之也。岂可独善其身。不思所以普济之道乎。上答仁天之策。下救群生之术。予实有望于惟尔林下读书之士也。尔其体予至意。即日造朝。以副企待之望焉。先生乃陈辞疏。首勉成就君德。末又引好善恶恶之训。以谕其诚实无伪之道。(疏见本集。)
十二月。哭季姊金氏妇丧。
辛亥(先生四十九岁。)
三月。被正言闵珽疏劾。
 其疏曰。臣闻清州贼变未出之前。麟贼投宿于州底李夏宅之家。谋议绸缪。脱衣相赠。变起之后。又复送人往复。谋逆情节。极其狼藉。不但一州之人无不传说。镇川居朴海丁为名者。目见其往复留宿之状。明言于前县监蔡之洪。蔡之洪贻书相报于在京亲旧。
凤岩集年谱 第 533H 页
虽以如臣聋瞽。亦得闻知。蔡之洪身居 旌招之列。既闻其言。不即上 闻。臣窃为之慨然。盖先生戊申奔问时到镇川。宿李河方家。时有朴海丁者适来。与坐中一人相亲。自言渠是李夏宅婢夫。贼陷清州时。往在夏宅廊底。目见夏宅与麟佐等绸缪之状。而与夏宅奴属横行于贼阵中。盖自誇之意也。在座诸人。无不参听。而先生则只傍听之而已。贱隶之言。未保端的。且既乱定。而仍遭巨创。遂不得上 闻。其后此说。出于同行之人。而辗转传播于京外。遂有台 启。援先生以实之。盖夏宅以明彦之子。逆情尽露。而 上意犹有掩护之事。故时议欲发台章。使先生对卞。上意听信。而先生则不知矣。至是不容泯默。陈疏以辨。(疏见本集。)
辛巳(十八日。)闻京报。治疏发京行。
 子复休堂侄国休及门人辛聃龄从。
历入寒泉。见陶庵李公縡。与议疏事。
到京。馆于南城门外。
上陈辨疏。
 先生将上辨疏。与权公莹,尹公凤五商确疏草时。夏宅为一边人党护。将有士祸之虑。人或危而止之。先
凤岩集年谱 第 533L 页
生曰。告 君之道。不可以不直。既有所闻。则来头祸福。有何足计较。惟一直字外无他道。即进之。○二十五日次对入侍时。 上曰。曾见台臣以朴海丁事发启。而蔡之洪是礼待之士也。果如台臣所言。则似有陈疏之举。而尚此寂然。台疏似是虚疏矣。又曰。抵书亲旧者。未知抵书于谁某云耶。闵珽对曰。 殿下下教妄发矣。台臣之言。岂有言根发问之道乎。承旨赵明翼曰。今闻 下教。 殿下于蔡之洪。可谓信之矣。其疏才已到院。故奉纳矣。 上顾视中官。中官自閤门外奉疏以进。 上读毕。 下教曰。台臣之言。果有苗脉矣。仍笑谓诸臣曰。此亦出于党论。古者巢父,许由。亦为党论乎。仍以其疏 下诸臣读之。诸臣传次读毕。默无一言。 上遂下批旨曰。原疏下金吾。添问目。严问海丁。闵珽进曰。夏宅逆节。虽以裤缝中拟书观之。已无可疑。而今见儒臣蔡之洪之疏。如是明白。请夏宅拿来事。 上不答。珽曰。 殿下初既容护一镜。几危 宗社。中则容护弼梦。以致戊申之变。终则容护思孝。以致挟匕之变。今又容护夏宅。一至于此。未知更有何㨾变怪乎。 上又不答。翌日。正言韩师得避嫌以为儒臣蔡之洪之疏。如是明白。而臣与闵
凤岩集年谱 第 534H 页
珽同在台席。未能合辞请 启。物议纷纭。请递臣职云云。
承 批后还山。
 先生尝自叹曰。巢由是何等人。岂如浅陋所敢比拟者乎。 圣教虽甚过越。而亦非区区愿学之初心。乃续程明道诗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之句而题之曰。肯为巢由继后尘。程翁此句早书绅。终教 圣主疑从俗。还愧当年洗耳人。
六月。 上降别谕 召之。陈疏辞。
 谕曰。予惟帝王之学。全在经筵。而讨论启沃之责。又全在于侍讲之臣。况且近日以圣学辑要进讲。研究经旨。开发予心。尤有资于林下读书之人。前后敦召。非不切至。而一向迈迈。此予所以寻常慨叹者也。玆又别谕。须体至意。即速登程。毋孤虚伫之望。乃陈辞疏。首陈栗谷先生为我东朱子。一生精力。尽在辑要一书。而天德王道。不外于是。益加勉旃。以为心究力行之道。末又以夏宅事。反复引咎。○后正言李鼎辅陈疏十条。其一曰。儒臣之待遇太薄。忧国之语。诚出愿忠。而辄斥之以山人干涉时象。此所以不能 召致也。其后李台引见时。 上曰。所谓山人。指谁而言
凤岩集年谱 第 534L 页
也。李曰。蔡之洪顷以夏宅事陈疏时。 上教颇示厌薄。不胜慨然之至云。
九月。入华阳书院。讲圣学辑要于一治堂。
 先是丈岩,丹岩诸公。以山长贻书于先生。托以院事。士论是非。财力大小。无不皆令主管。盖是院既是尤庵先生讲道之遗墟。且为 两皇帝尊奉之所。而尤翁之意。遂翁成之。体貌之重。非他院之比。而屡经沧桑。百事废弛。先生于是仰体先师勤护之意。且循二老委托之志。当连岁荐饥之馀。而买田畜财。以恤其洞民。春秋享祀之时。立约设讲。以正其士风。又尝以朱子白鹿洞规。榜谕公堂。以镇浮躁之习。自是五六年之间。洞民赖活而士有兴起之意。
十月。入桃源村。占亭址于鉴湖之南。(经营未就。)
壬子(先生五十岁。)
三月。参华阳院享。与诸生讲春秋于一治堂。
五月。哭伯姊韩氏妇丧。
九月。与丹岩闵相公会华阳书院。
 闵相公入华阳。参 庙享。与先生同讲春秋。剖析文义。诸生环听者众。丹岩曰。岂图今日。复见此事乎。相与赋诗。(诗见本集。)
凤岩集年谱 第 535H 页
作五性各在五脏辨。以示门徒。
 士友间有新说。谓凡人仁义礼智信五者之性。各在五脏。随现出来。辞说纷纭。虽称有识者。或不无听信。先生以为忧。为是书辨之。
癸丑(先生五十一岁。)
三月。往栖道明山寺。
 填补管窥等书。积年撰辑。犹未卒业。取便静寂之中。不住佔𠌫之工。
甲寅(先生五十二岁。)
四月。孙龟燮生。
 
出后百休。有文行早殁。
闻权公尚游迁窆靷过州邸。操文往哭。(文见本集。)
冬。宿疾沉淹三朔。危笃。
 自戊申居忧之后。疾病转深。长事药饵。至是冬添㞃。几不能保。尝于沉淹中。书怀以示诸子曰。死生一理我曾知。符到当行焉足悲。上念 三朝知遇盛。不材无以补毫丝。下惟父母恩罔极。情事未了天地间。传而不习鲁莽甚。归见先师亦何颜。平生所愿一无成。蠹鱼只从卷里老。人生到此将奈何。但冀儿孙勤守保。
凤岩集年谱 第 535L 页
乙卯(先生五十三岁。)
二月。移寓于镇川凤岩。
 凤岩颇有溪林之胜。先生卜得新址搆屋。仍居焉。与从兄閒川公为暮年依倚之乐。
作莘巷书院重修记文。(文见本集。)
 是院当初追享栗谷时。以为先生世代。后于牧隐诸贤。而先生道学。不宜居下。遂禀于同春先生。依退溪所定迎凤之仪。以木板隔截栗谷先生神位。而诸先生各以次并列。盖隔板非古制也。尤庵先生其时守制不得与闻。而有有事改之之教。寒水先生亲承。而尝以为未安。故重修时。多士禀于院长丈岩公。改定其位次。以栗谷牧隐两先生分东西而序啜焉。后院长丹岩闵相公以为不可无记文。托先生作记。先生以尝有闻于师门者记之矣。后陶庵李公以院长。复使隔板。改其分首之制。
与陶庵李公书论莘巷院制。
 院制变更之后。先生每以隔板为未安。以闻于先师者。屡书往复。以存分首之议。并及双庙之制。
丙辰(先生五十四岁。)
秋。筑精舍。与门徒讲学。
凤岩集年谱 第 536H 页
作易学十二图。仍成洗心要诀。
 先生用工。老益刻苦。既尝用力于填补管窥之书。又作易学图及洗心要诀。推论象数精微之蕴。
十月。哭丈岩郑公。
 有祭文。(文见本集。)
会宗党设花树稧。春秋讲信。
 伯从佥枢公以九耋之䄵。实主此议。而先生与之觞咏以乐。有诗序。
丁巳(先生五十五岁。)
春。凤岩新居精舍记成。
 
先生晚年。门徒益进。讲学论道之暇。时复逍遥于岩泉之间。记以识之。诗以唱之。又取经文中好文字。付诸座右。每于晨夜静暇之时。危坐合诵。日以为常。即易系乾坤卦,诗书庸学序,浩然章,乡党篇,太极图,西铭等书是也。
戊午(先生五十六岁。)
秋。操文往祭丹岩闵相公灵筵。(文见本集。)
 与闵公翼洙,遇洙兄弟讲说。一宿而罢。
归路。与诸友历游七长寺。
己未(先生五十七岁。)
凤岩集年谱 第 536L 页
秋。蟾村闵公遇洙自京入华阳。先生约会于本县白羊僧社。一宿讲论。
越数日。闵公来访于凤岩宿留。论为学之方。
 临别。有诗相酬。
十月。访醉石郑公羲河于楼岩。
 留数日讲讨。有唱酬诗。
庚申(先生五十八岁。)
二月。往观海山诸胜。
 先生以匹马发往湖右。留李甥镇纲家月馀。与士友登乌栖山。望海国。
访南塘韩公,屏溪尹公。
 并留数日。甚有讲讨之乐。
三月。除刑曹佐郎。
 先生时在海上。闻除 命。呈状得递。
四月。往参寒水先生延谥礼于黄江。
 子百休从。○屏溪尹公历访凤岩。仍与同赴谥礼。南塘韩公,醉石郑公。亦来会留话于院斋。有诗相酬以寓感旧之怀。
与屏溪尹公,南塘韩公同发金刚之行。
 先是先生与二公有同游金刚之约。至是礼事毕。即
凤岩集年谱 第 537H 页
与理装发行。路由原州。转向江陵。
到五峰书院。拜孔夫子真像。
历松潭书院。拜栗谷先生真像。
入金刚山。遍历内外。与二公触境吟哦。随处穷览。
到长安寺。与二公共次朱先生南岳唱酬诗二韵以见志。
复路到京城南门外。(与二公分别。)次于椒洞郑婿橹家。
 京中士友闻先生归自金刚。来见者众。
与数三门徒。登木觅山游览有诗。
五月。还家。
 
海山所得诗。凡百馀篇。又著东游录一通。备述游观之胜。
六月。除 世子翊卫司司御。不就。
七月。除公洪道都事。
 朝议欲通台职。而先拟于外台。 上见望筒。 教曰。予以蔡之洪已经南台矣。尚未耶。未几。以掌试入 启变通。
十月。孙羲燮生。
辛酉(先生五十九岁。)
七月。往栖华阳䌽云庵。撰成填补管窥等书。
 
凤岩集年谱 第 537L 页
醉石郑公贻书先生。约会华阳。以为讲书之计。先生入山留待者久。而郑公有故未赴约。先生仍留庵社。专以读学填补撰述为事。盖是书自诗书易春秋论孟庸学。以至宋周张程朱诸说。并皆抄录。各立门目。又遂段论附己意。要于静寂之中。必欲脱藁。用力刻苦。侍傍者以先生老境勤劳为忧。先生曰。吾既馀年不多。若不及今了当。则恐无可待之日。
九月院享时。病未参。以诗示多士。还家。
 时子复休中乡解。将发京行。先生出示填补一册曰。吾于此书。积费数十年精力。今几成绪而犹未脱藁。若加数十日之工。则当为完书。仍示填补及性理管窥,洗心要诀等书曰。此皆吾勤苦所就。学问之工。不外于此。为学之士。其有取焉。则未必无所助。汝辈识之。
九月癸卯(晦日。)寝疾。
十月己酉(六日丑时。)考终于正寝。
 前月某日。先生谓家人曰。吾夜梦拜寒水先生于某处水石之乡。终宵陪话。亹亹不已。俄而先生要我同衾而宿。余乃入衾联枕。可异。后数日。子妇宋氏梦七星忽自天中坠落于正厅。呜呼。此其兆矣。○家本贫
凤岩集年谱 第 538H 页
窭。岁制未具。仓卒之变。初终茫然。远近士友奔走号痛。如丧亲戚。各自出力赗襚。自袭敛棺椁。至葬祭之需。无不相助而为礼。发引之日。闾里氓庶填街咽巷。亦皆咨嗟涕洟。门生故旧巾服随柩者。自门外至山下数十里之地。横连不绝。行路惊叹。
十二月辛未。发靷。设殡次于清州金川故家。
乙酉(二十四日卯时。)行葬礼于家后麓负巳之原。
 门人加麻者七十馀人。会葬者三百馀人。自华阳书院遣儒生来祭。院之村隶及洞民百馀人相告曰。当辛壬凶荒之岁。吾等之赖而保活者。伊谁之德欤。遂以牛酒。相率聚哭于殡厅之外而奠之。○葬之前日。大雨涨川。悬棺才下。风雨大作。几乎折木拔屋。会下士友咸异之。
壬戌正月。 别谕召旨降。
 王世子将行入学礼。时先生之丧已葬。而县道不即以闻。故朝廷不知而有是 命。谕书有即速上来。入学前辅导。入学时导其周旋之 教。诸子奉书哀泣。还纳于政院。
甲子十月。道内章甫以先生啜享之议。相率都会于中学。为 朝令所拘。不得封章而归。(略撮列邑通文。并附下方。)
 
凤岩集年谱 第 538L 页
先生易箦后五六䄵之间。列郡多士相继发通。以议建院之请。清州华阳通文略曰。三患斋蔡先生。夙抱通明之姿。克阐性理之工。家学渊源。实袭松村之遗绪。吾道正脉。直接寒水之嫡传。践履纯笃。造诣精深。有非后生末学所可蠡测。而第惟先生弃后学四载于今。迄未有啜享之举。士林之抑郁久矣。亟宜合辞叫 阍。以伸建院之请云云。(再通三通不尽记。)
 镇川乡校通文略曰。三患斋蔡先生。以明通颖悟之姿。得和易纯笃之学。渊源端的。实承尤遂之嫡传。门路正大。允为乡邦之模楷。以其见于外者言之。纯粹如良金。温润如美玉。一团春风。其气像也。一条清冰。其襟宇也。望之而杰然崇深。即之而洒然和乐。闻风者诚服。觌德者心醉。此乃先生平日大致也。凡我后学。举切高山之仰。而 朝禁所拘。尚阙啜享之仪。岂非吾党所共恨者乎。望须佥贤。终始合议。陈请于 朝。则以 圣上崇儒之德。安知其不为 许施乎云云。
 木川通文略曰。三患斋先生。以江门之嫡传。承群贤之旨诀。渊源统绪。实后学之模范。文章德行。为士林之冠冕。 国家之崇报儒贤。吾党之尊尚先师者。亶在俎豆钦奉之举。而不幸山颓之后。尚稽建院之请。
凤岩集年谱 第 539H 页
虽缘令甲所拘。而亦岂后学尊贤之义哉。切望佥君子相率而齐会。以议建院之道云云。
 清安通文略曰。三患斋蔡先生。实我寒水先生嫡传也。以金精玉温之资。收寸累铢积之工。发挥经传之旨。有德有言。登对 经筵之讲。乃启乃沃。奚但一世之衿袖。实亦百代之师表也。有如是之邃学。有如是之令德。而尚稽啜享之举。实欠尊师之义。生等不嫌烦复。玆又通谕。幸须佥尊合谋请建。以伸荐苾之诚云云。(列邑道通不尽记。)
乙亥十二月。墓志成。(屏溪尹公凤九撰。)
甲申二月。行状成。(渼湖金公元行撰。)
癸卯七月。文集成。
 先生殁后三十六年丙申。西原多士更发建院之议。略聚财力。将拟叫 阍。而以 朝禁旋寝。至是年。诸议谓宜以此财刊印文集。遂与门人卞至鼎诸人。会于常山之地藏寺。并性理管窥年谱等书。费五朔印成。揔二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