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凤岩集卷之十二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凤岩集卷之十二
 序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5H 页
反脩经序(庚寅)
子朱子有言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何谓也。夫礼是人做底。其实皆天理也。理具于心。本无形影。故圣人为之品节文章而善画出焉。礼之名。于是乎立矣。盖自冠婚丧祭军宾饮射。以至治情修义。尚慈让去争夺。夫孰非是理中滚出来。叔程子所谓洒扫应对。是形而上者此也。然人徒见是礼之节目繁细。而不究其实本于吾性。故安于放肆者。惮其捡束而不肯为也。骛于高远者。诿诸烦末而不必为也。因循担阁。卒同归于禽兽。此礼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昔颜渊问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又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夫夫子之于颜渊。诱掖之勤切。宜无以复加。而其丁宁告诫之际。不曰理而曰礼者。岂不以理虚而礼实。苟非品节文章。罔有以劄脚跟而全其心之德也哉。后之希颜学孔者。舍是礼。奚由以上达。惟玆戴氏所记。掇拾于秦火之馀烬。而杂出于汉儒之傅会。故讹言错简。虽不为不多。而顾其间徽谟格说。实出于孔氏绪馀。则是岂偏邦末学所敢议者也。为今儒计。莫若阙其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5L 页
疑文而研究习熟于明白易晓处。务令天赋之理复全于我。而卓然有立于实地上尔。否者。是不过别立聚讼之门而无所逃于毁经之罪。多见其惑也。若余者资本懦弱。行又不力。而犹不敢自画。窃尝玩味于是书。而常病其简帙重多。难于考阅。乃敢摆去疏注。专取经文。缮书合成一编。而既数月乃讫。目之曰反脩经。盖取礼器中反本脩古之义也。正所谓天理之节文而复礼为仁之道也。当尊之如鬼神。信之如四时。凡于日用事为之间。常常在目。则庶有补于博约之工云尔。岁之庚寅季冬书。
读学填补序(戊午)
夫大学一书。固学者入德之门户。造道之轨辙。天德王道体用之全。修己治人本末之序。盖莫不备。圣贤之千言万语。横说竖说。虽有远近大小之殊。无一不囿于三纲八条之中。而惟其杂出于传记者。汗漫繁冗。未易寻见其头绪。且于其间。或不无先后异同古今真赝之别。故世之拘儒。类多望洋于圣道而擿埴乎冥涂。模象于经旨而终归于鲁莽。高者骛于虚远而捉影于义理之外。卑者沦于污贱而发冢乎诗礼之间。其于天德王道之要。修己治人之法。盖弁之髦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6H 页
矣。之洪自少时未尝不慨然于斯。及观朱夫子之言。曰读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不敏妄窃有意于此事。凡于看书之际。如有可以填补于间架者。则随得随录。将四十年。虽有切要之言。苟其人不与于道统。则不敢并取。虽曰圣贤之言。苟其书只见于外家。则亦不敢尽信。上自唐虞。下至程朱书。采录凡若干篇。张子虽非道统之嫡传。正蒙西铭之类。不可不取。故序列于程子之左。礼记虽多汉儒之傅会。其中格言不可不录。故搀入于孟子之下。至于朱先生。则一言一句。无非可以有补于世教。故不嫌烦复而采摭颇详。盖以非先生。则无以折衷前圣而会极于群言也。始欲以三纲八条。作为间架而无所增加矣。顾以其门目太简。所补诸说。或不无两可东西。苟且牵合者。不得已推衍傅义而参以己意。添入六十馀目然后。部伍井井。统属分明。如钱之贯索。如棋之下盘而不相杂矣。昔横渠先生左右简编。俯读仰思。有得则识之。今此编辑之意。非敢僭拟于古人。顾余神精昏耗。掩卷辄忘。只欲以此作为家计。便考阅而备遗忽也。先辈尝言后朱子而著书者。非赘则妄。区区末学。何敢犯此戒也。实遵朱先生填补去之教而类集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6L 页
诸说而已。倘使先生复起。或不以为罪而得免于妄赘之科也耶。戊午仲冬。仁川蔡之洪序。
洗心要诀序(丁巳)
自夫大道隐而易学先废。百家之蹊径猥多。诸子之门户各异。彼以卜筮而已者。专昧孔传之正义而徒长奸伪。已不足言。而至于尚义理者。亦不识彖象之本意而务为牵合。髦弁乎蓍策。筌蹄乎象数。古圣人作易诏后之意。盖蔑如矣。惟我朱先生洞见其根窟。以为卦爻之辞。本为卜筮者断吉凶而仍以训戒之意。当求其辞意之所指。以为吉凶可否之决然后。上自王公。下至民庶。皆有可用。遂本义以明之。启蒙以告之。一以卜筮为宗主而该贯义理。使三圣之旨。混然出于一涂。于是乎洁净精微之理。吉凶休咎之徵。阴阳消长之机。事物酬酢之方。瞭然若烛照矣。言之非不切也。说之非不详也。而初学之士。犹病其难解也。不敏妄不自揆。既为易图数十。以速其叠床之诮。而又以变卦四千九十六。列为三十二图。一依朱先生所定次序。每图辄六十四卦。一顺一逆。横布左右。兄妹互合。老少相资。玆皆天理之自然。夫岂容一毫智凿于其间哉。既又以大易彖象之辞。逐注于卦爻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7H 页
之下。以便其考阅。居则可以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可以观其变而玩其占。倘假以数年若是。未必无益于寡过之道矣。朱先生尝曰。此图与焦赣易林合。而条理精微。有先儒所未发者。更说不破。愚昧钝根。虽未知先生指意之果何居。而今始以易林较看此图。焦氏仅能以易卦之本序依㨾葫芦耳。别无新奇处。而此图则超然独得于经旨之外。反复终始。自有无限意趣。其视易林。奚啻假卉活花也。惜世之人或有信焦氏如鬼神。而寄此图于断烂纸末。不复研究。使良工独苦之心。将䵝昧而无闻。无惑乎此学之遂废而不传也。是编也非敢有意于明易。不过拘儒类会文字之习。而其图则实朱先生之所尝草创者。其辞则文王周公之所系。后之君子诚能不以人废书。因此而触类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若余者少不自力。老矣无能。只自临卷嗟悼也已。
送韩德昭归南塘序(癸巳)
头陀之山。在上党西北。直其下十数里。为磻溪地。即尤老所憩。而违江门仅宿舂许。岁壬辰冬。韩德昭父来居之。其意不但为溪山胜。实以师门去来之便且近也。方营数亩田庐。以为久远计。翌年春。奄遭家厄。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7L 页
捲还故居。于其行也。友人仁川蔡之洪就与之别曰。夫士晚生东隅。不幸不得躬炙于考亭。而惟我老先生实承其传于尤老之门。以诏我后人。凡吾党小子仰之如泰山北斗。而顾余亲老质弱。百冗间之。岁或一再至门。辄含哕而归。寻常忧叹。未尝不在此。若兄之海乡。视吾居。殆又三百里而远。此其忧必有甚于余者。始兄之来胥宇也。吾乡邻同志切切相贺曰。夫人也得其所。是不惟为兄贺。乃为乡邻贺。不惟为乡邻贺。乃为师门贺。及其归也。莫不愕然相顾曰。是非夫人之不幸。实吾侪之不幸。此可见人之好德。出于秉彝也。然岂徒是邦之人。为兄惜其去。想兄亦必眷眷于是邦。而怅师门之益复辽越。悲夫。第惟吾兄今日之行。非其志也。有父兄在尔。既不得将老远来。又不合久离庭训。则在孝子悌弟之道。自不得不如是。盖此孝悌二字。实为吾师门传授大法。而正为学者第一头践履底行矣。吾兄致悫于斯。益固其基本。馀力博学。约之以礼。则孰不曰传且习乎。昔龟山之还。明道目送之曰。吾道南矣。今余猥于兄之归。亦云。吾兄其勉乎哉。且今湖学之盛。几乎昔之闽浙。而且于理气性情之辨。吾友固尝执牛耳矣。继今以往。切须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8H 页
彼此相励。协心精商。俾吾党士烂熳同归于纯粹之域。岂不诚大幸也。就于讲讨之际。存他一毫固我之意。生出许多葛藤。这便是己私。更做甚学问。戒之戒之。幸以此意遍告于湖中诸朋友。亦所望也。抑吾记昔子路去鲁。颜渊告以返国之期曰。哭于墓而行。此诚古君子不忘本之道也。吾乡有先太师衣冠之藏。在磻溪莽苍之地。望兄哀其久无主而哭而后行。惟遄返之是图。此余之所供俟也。但兄屈首场围。才闻炳然。恐不能久守东冈之陂。永为樵牧之侣。然则若余之卤莽者。其将终于踽踽而没世无闻乎。是可畏也已。
送李甥镇纲还乡序(壬辰)
人之异于禽兽者。不惟形色声气之不相侔。直以人有人之道。禽兽无人之道也。道者何。仁礼也义智也。是道也在天曰阴阳。在人曰刚柔。其实一而已。凡物之盈于两间者。孰不资禀于天地。惟人也受阴阳之气。肖刚柔之质。具此仁义之理而为之性。故其处父子君臣长幼夫妇朋友之间。率是性而品节之。此其所以最灵于物而参天地为三者也。第惟人气质之病。其类不一。刚者常失于强梁。弱者常失于柔懦。过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8L 页
者之自暴。不及者之自弃。均之为贼道也。耳目口鼻四肢安逸之欲。交蔽于中。则性日凿而人化物矣。人既化于物。则是有人之名而无人之实。其违禽兽几何哉。今之学者求所以免此。则必也读书以明其理。躬行以践其实。以至查滓浑化。一疵不存然后。方尽为人之实。可不惧哉。余甥李镇纲。资禀非不美也。聪明非不足也。看读文字。善记善诵。应接事物。克明且仁。质又刚劲。勇于行事。方来之望。诚不浅鲜。但念汝局量有欠宽裕。志气未免偷惰。临事躁率。圭角辄露于外。业又粗粗。义味不入于心。此虽年少辈通患。余实为汝病之。汝须亟改此度。每以曾子之笃实大禹之勤俭为的。则庶乎其可矣。吾闻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苟于事亲敬长之馀。致力于圣贤之学。开发其蕴奥。矫揉其气质。岂惟其局量日就于宏豁。虽由此而为圣为贤。亦不异也。勖哉。小子其勉之哉。若其志不胜气。一任宴私所夺。虚了半生。卒不免为庸人。则是天地间一弃物。反禽兽之不若。恶在其参三才之道也。李甥方以亲命告归。余于其别也。无以赠。遂书此以戒之。继自今往。体余至意。毋使今日之勉勉者徒为空言。则岂不诚大幸也。余又记昔仙乡。有土亭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9H 页
李先生。以学问道艺。为一世师表。其遗风馀韵。尚不远也。为余吊其墓。而观于其故家。犹有典刑否。朱夫子有言曰。凡所见闻寸长片善。皆可以师法。况于其乡之先达者乎。余尝有感于斯言。今为汝诵之。汝其嘐嘐于数百载之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业之成也。可冀矣。呜呼勉之哉。
庭卉杂咏序
昔谢显道举史书成诵。程先生曰。这便是玩物丧志。夫玩史书。固儒者事。先生犹以丧志为戒。况嘉卉异花玩好之物。所以蛊人心术。病人家国者。其害非史书比乎。然楚丘之梓桐榛栗。栗里之松菊槚柳。夹谷之兰。淇园之竹。自古圣贤。莫不培植玩赏。不之为戒者何哉。盖以其材中用。实中食也。抑有非材非实而可爱且尚者。其惟烨烨之香。亭亭之节乎。气臭所同。自不得以非类而外之也。人能先养其在内之大者。则外者小者。罔有以害吾之正。适足为兴感之助已。正如边藩外服。在治世则为臣为援。在乱邦则为敌为患。可不毖哉。是知物不能丧人之志。顾丧于物者人。向使洛闽诸子。惩羹于显道。目不接史书。则是戒食色之害性而遂欲绝粒离伦也。乌可乎。推以至于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19L 页
花卉亦然。古君子所以培植玩赏者。其意亦以是否。余于闲居。筑东西二阶。杂植花卉若干数。每值良辰令节。逍遥乎觞咏乎。一般观物之兴。隐然流行于庭砌之间。尽有以慰穷寂也。非敢为玩美计。要当以程先生丧志之戒。横在胸中。庶可无浸染之患矣。孟子言拱把之桐梓。皆知所以养。至于心。不知所以养者。吾为是惧。谨取古人铭盘盂之义。物物各赋一绝。以自警于心。遂以拟刘秀野园蔬诗之旨。(诗逸)
良村李公寿宴诗券序(丁未)
惟韩山李。祖于稼,牧。支庶蕃衍。殆遍国中。而其在上党者。最盛且大。以德以行。以文以武。为公卿为牧伯者。谱不绝书。间有才识闻望宜显而不显。则天必以期颐之寿报之。近世有副护军新村公。贤有行。不大振。卒以年享八耋。秩跻三品。君子曰。溉根者必能食其实。信夫。今其孙良村公。绰然有乃祖风。幸而齿与爵。又与乃祖等。君子曰。天之果可必也如是夫。公之胤上舍朝海氏。为设宴以庆之。宗姻咸在。击鲜割腥。管弦迭奏。觥筹交错。公鲐背鹤发。顶玉腰银。偃蹇座上。望之若地仙。而苍颜皓眉。并坐而谈笑者。即公之族兄佥枢丈。亦以寿贵者也。蝉冠貂服。居右于宾席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0H 页
者。即前参判俞公退居于乡者也。内外孙曾。如芝如兰。迭起为寿。而华发斑衣。戏舞而歌南陔者。即上舍君也。上舍早擢莲榜。才闻炳然。而蹭蹬半世。年已望六。未知天之所报。终何如也。酒数行。客有举觞而言于众曰。人生得寿固未易。而寿而得爵者。盖鲜矣。虽以寿爵。而祖孙相继者。尤鲜矣。又言曰。人孰无子。克肖其德者。固鲜矣。子虽克肖。能养其亲者。尤鲜矣。若公既寿而爵。爵又继其祖。可谓无忝矣。有子克肖。克肖而又能养。可谓有后矣。然此岂徒公仁厚之德。有以致之。实惟我稼,牧两先生积善之庆。未艾而然。吁其盛矣。歌咏恶可已也。遂赋四韵诗一篇。属诸公赓和。亦一胜事也。余与上舍。同门友也。同闬生也。吉庆相贺。宜不后人。而余亦有九耋老人。长侍汤饵。孤负盛会。上舍不以为罪。以书来谓余曰。诗已成帙矣。盍亦和诸。仍徵其弁卷之文。余不敢辞。略叙如右云。
宗党花树稧券序(为从兄闲川公作○庚戌)
呜呼。我蔡之居金溪纸川者。同出于高王考侍直公。而期而功而缌而袒免。则服尽矣。古语曰。服尽则亲尽。亲尽则情亦尽。岂不大可悲乎哉。噫。吾犹及见先父兄在时。敦睦之谊。自别于他族矣。暨吾子若孙去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0L 页
故愈远。遗风寝衰。不有吾兄弟诱掖而警劝之。几何其不至于涂人视也。尤可悲也。岁之己酉秋。余与族弟之混。聚族而谋曰。惟我宗族。后属虽远。自吾高王考视之。均是子孙。岂可以远近为亲疏。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尊祖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则亲亲之道立矣。人而不知敬宗收族。是忘其祖也。可不戒哉。但吾家自祖曾以来。世传儒素。族多穷约。近又辗转漂泊。各自东西。不惟吉凶大小事。不能相助以为礼。来往候问。亦不得以时。此岂人道之所可安也。吾甚痛之。惟尔子侄辈。其各量力聚财。略仿韦家花树会法。讲信修睦。毋替我骨肉之至情。佥应曰诺。既而招诸子立庭下而教之曰。凡尔同稧之人。其各识之。人之百行。惟孝为先。而孝莫大于报本。豺獭皆知报本。而况于人乎。吾先祖湾溪,松禾,葵亭公三世墓。各在湖岭数百里之间。泽斩未久。香火凄凉。永言思之。不觉泚颡。况为云仍者。或有终身不知其茔域者。或有仅一再至者。我先祖有灵。其肯曰有后乎。嗟尔后昆。其各怵惕于心而洒扫罔缺。毋得罪于祖先也。且吾念之。尔辈虽同一气血。习性所拘。夫岂无智愚之别也。必须才以养不才。中以养不中。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1H 页
居家敦孝弟之行。立朝效忠亮之节。其或过而不悛。则罚亦随之。然必以式相好无相犹为心。庶乎其可矣。又言曰。冠昏丧葬。人之大事也。吾宗中贫不能自办者。义不容越视。其各悉力救助。使得自尽于礼而无为门户羞也。佥应曰。敢不惟命是从。遂各鸠财。籍而掌之。岁易其任而考其勤否。揔若干人。凡厥奉先之礼。敦宗之法。各有条理而无所欠阙。可传之永久而不废。于是诸宗老少。咸感泣咨嗟曰。吾今而后知有亲亲之义也。时从弟之洪方宅忧山东。闻之感叹曰。吾先代敦厚之风。庶几复见于今日。不亦善乎。然事不难于谋始而克终惟艰。苟或诸父诸兄。作始于前。而乃子乃孙。不克终于后。则是非我族类也。当以不孝不敬论。其言亦可畏。盍亦警惕焉。呜呼。吾兄弟俱老矣。深恐溘先朝露。不及见此事之成也。惟尔辈战兢一心。善继善述。上不负尊祖之义。下不替收族之道。则蔡之门。其不衰矣。吾虽死何憾焉。其各勉旃哉。
韩山李氏宗会诗序(壬子)
韩山之李。悉祖牧隐文靖公。而其出于麟斋及良景公者。尤盛且大。麟斋后一派。移居于西原。将数百年。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1L 页
枝叶蕃衍。殆遍于一州。中世有侍郎公号怡愉堂。以厚德重望。为士林所尊仰。而平居常以敦宗收族。为第一义。尝仿韦员外故事。设花树会于酒城之里居。南州人士至今传以为美事。今西原县监秉鼎。即良景公之几世孙也。家法之厚。盖有所自来。而礼才伟器。最长于治郡。所至有赫赫声。下车以来。岁适大歉。公尽心抚摩。所全活甚多。其于宗族之饥饿于此土者。为惠可知也。既而不乐于官。将弃而西归。一日喟然语其宗人曰。惟我宗党。各在东西。亲疏虽不同。自我文靖公视之。则均是子孙。而期而功而缌而袒免。终或至于面貌不相识。恶在其同祖并宗之义哉。悲夫。玆乡即吾先祖赋鵩之地。而遗躅尚在。可记者非一。某水所尝暴涨而告警者也。某树所尝攀登而避患者也。南望莘巷。庙貌岿然者。多士瞻依之地也。北瞻酒岭。遗像宛尔者。后裔追报之所也。精灵洋洋。如在左右。且其云仍多在于是邦。而幸余叨承县寄。得以聚宗族于斯。抚览今昔。怵惕爱敬之心。自不觉油然于中也。夫尊祖者重宗。重宗则收族。收族而人道立矣。吾何爱数月之费。不与诸宗共一日之乐乎。遂捐己俸。卜良辰。设同宗会于县之望仙楼。公以地主。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2H 页
面东而当壁坐。馀各以昭穆为次而列左右。管弦迭奏。觥筹交错。忘薤水之分。尽骨肉之情。笑语款款。间以善谑。一堂和气。蔼然可掬。于时天高气朗。画阁生凉。既醉且饱。不知夜之将阑。于是诸宗老少咸曰。乐哉玆游乎。吾辈后生。恨不及登怡愉之堂。厕花树之会。而后属寝远。将不免行路视矣。乃今日知有亲亲之义之重也。自玆以往。将使疏者密。薄者敦。伊谁之力乎。况玆荐饥之馀。阖族全安。同乐此乐者。亦我侯之赐。是赖侯之心。即怡愉公花树会之意。而惠化所及则又过之。猗欤盛哉。然此岂徒侯仁爱之心。根于天性而已。实惟我良景公以孝闻于世。故为其后承者。克守先法。推以至于宗族。无远不睦而然。噫。为吾宗者。盍亦以我侯之无忝厥祖为法乎。仍相与极欢而罢。各赋七言诗一律。歌咏其盛事。凡若干首。帖为一编。徵记于余。余亦以文靖公之外派。忝在是乡。既尝稔闻李氏家姻睦之风。而又窃有感于二天化民厚俗之意。不敢以不文辞。略书之如右云。
龟窝张公遗藁序
物固有昂霄之干,历块之足。不入于匠石,伯乐之顾而老死于丘壑阡陌之间者。士亦有瑰奇卓荦之才。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2L 页
怀抱德义。不遇于时。与草木同澌灭者。此贤智之所不免而古今之所同悲者也。若近故处士龟窝张公。亦其人也欤。公生长诗礼之家。出入贤师之门。才艺夙成。声闻蔼蔚。侪流之所期望者。不甚草草。少游场屋。累举而不成。旋筑室于所居之龟山下。惟以诗酒自娱。晚婴奇疾。大布裹身。呜呼何其穷也。岂非所谓昂霄历块之姿。老死于丘壑阡陌之间者耶。公自少癖好诗律。遇境辄吟哢不辍。笔法又淳古。人或有藏弆者。而公不自以为意。随得随弃。故奚囊所存。仅十之一二。今公之孙彦绩。裒粹为上下二册。徵余以弁卷之文。仍噫而言曰。先王考德行。固无加损于遗藁之传不传。而惟其遗沫剩馥。可传而不传。则岂非子孙之所羞乎。玆吾先君尝收拾于散逸之馀。以为传家之计。事未半而先君弃诸孤。不肖继之。历数岁而才讫。先君入地之恨。庶可以少慰矣。盍为我叙之。其言甚悲。顾余于声病之工。虽不能窥作者藩篱。然读其诗。亦足以知其人之大略矣。方其侧陋畸穷之际。绝无怨闷戚嗟之意。而寻常咏叹之辞。一出于性情思虑之正。苟非肠胃间荤血脂膏洗涤得尽。则能如是乎。且惟公禀气之崇厚。器度之渊弘。居家之孝谊。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3H 页
持身之修洁。皆可以为法于后人。而乃独以笔砚之小技。拟以为不朽之图。若使公有知。必不以人之不知公为恨。而恨人之以诗而知公也。其亦可悲也哉。昔晦翁跋竹溪张公诗云。公天资绝人。有古君子所难能者。仍记编之以示后人。使知公之所以自见于世者。不但其诗而已。余于公。亦云尔。卷末所附诗文并十六首。即公之胤瑞旭字伯英所著也。伯英贤有才。士友甚重之。苗而不秀。惜也。惟此寂寥数篇。奚足为有无。然看凤一毛而五彩亦可知矣。彦绩亦英妙有至行。人皆以称家儿见称云。
凤岩集卷之十二
 记
  
铁溪讲学记
余早从遂庵先生学。先生每称韩德昭之贤曰。稀世才也。仍命与之游。余虽甚卤莽。乐善之诚。素不下于人。自耳远名。向𨓏之心日勤。而常恨无千里驾以承下风而讨馀绪也。岁辛卯秋。余始遇德昭于说乐之书斋。越数日。德昭又访余于铁溪之寓舍。打话凡一日二夜。所论几数十言。俱是道理肯綮处大头脑也。余始谓德昭曰。性与天道。子夫子所罕言。今之学者骤说玄妙。虽是后来之通患。然天理人事。本非二物。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3L 页
诚正之学。必本于格致。则其不可以下学之未毕。自画于上达之工也明矣。吾兄雅以博学闻于世。盍为我发蒙乎。德昭欣然作而言曰然。吾党有数种说话。久未归一。此宜辨之早而择之精也。岂可以躐等之嫌。嗫嚅而不言乎。仍以心性理气等语所尝往复于侪友者。亹亹焉。复出其新编册子以示之。盖其见解之精密。真可谓置水不漏。恍然若空谷之闻跫音也。就里三四条。盖余之所尝卞者。而其他新件说话。不曾会心者。闻辄悦服。不合于意者盖寡矣。顾余与德昭以知则彼邃而我浅。以辞则彼畅而我拙。以闻见则彼赡博而我固陋。以文词则彼汪洋而我荒涩。其精粗钝捷。奚啻较三十里也。但其同事一师。笃信无间。故或者千一之得。容有暗合于高明之见。甚甚幸幸。于是德昭喜谓余曰。老先生尝谓某与某面貌不一接也。其言之不异。如合左契。今观吾子所论。其零细处虽有些径庭。至如紧关大节上。不相侔者几希。若加以旬月磋切之工。当并与其零细处而一同矣。何其气味之吻(一作吻)合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旁及于诸家术数之学。而开示其昏惑。启发其愤悱者。实多矣。古人所谓胜读十年书者。非虚语也。余又问德昭所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4H 页
与往来问难者。则曰。李公举东,尹晦甫焜,崔诚伸徵厚,韩永叔弘祚,玄彦明尚璧也。永叔尝有品题曰。李公举魁巍杰出。尹晦甫宽裕温雅。崔诚仲精悉诚信。玄彦明端庄笃实云。而韩永叔实明敏直谅底人。此德昭所题云。盖德昭以通敏颖悟之才。建赤帜于斯文。进而得贤师。为之依归。退而与此数君子。讲劘不懈。宜乎其闻识之日将。蔚然为士友间巨擘。而方来之成就。几何其限量也。噫。湖之浦邑。古称斥卤之乡。而目今灿然为文献之邦者。多此数公之力也。岂非邹鲁之学。大阐明于闽越者耶。其可尚也已。余生仙乡数百里之外。既不得源源从游于芝兰之室。且以气质凡庸。课工日退。其视数君子之孳孳为善者。其智愚贤不肖之相去远矣。若何以淡素之质。附近朱蓝。一洗胸中之鄙吝而卒免为乡人也哉。德昭适以事归计甚迫。势不得迟留。既别孤坐。悄然无与语者。不胜黯黯。略叙如右云。
老梧堂记
植物之生。有蘖而殇拱而夭。大而至于堪为人用则伐。一有瑰奇拔萃之材。蘖而不殇。拱而不夭。堪为用而不见伐。离蓬蒿远斧斤。特立到老者。此达人逸士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4L 页
之所共感也。余丈金斯文伯五凤彩氏幼有志行。从尤庵老先生学。不遭于时。无所施。既老。筑室于西原之梧村。仍以老梧扁其堂。盖亦有感于物者欤。余惟梧之材中琴瑟者。王府所常供。方其蘖且拱也。幸而不殇不夭。条畅美茂。卒至于老大成就者。意若必见用于世。以鸣国家治化之盛矣。顾乃散处于丘壑之中。阅百变连数围。而不肯为工倕所取去者。其理似不偶然也。岂以匠石不遇。视无异于樗栎耶。正乐已缺。不屑出其淫声耶。不然。是必有待夫清明之世。凤凰之来栖已。吾将从造化翁问之也。不佞尝获升公之堂。见其亭榭之间。根株偃蹇昂然。有不屈之意。而时有鸾鹄停峙。霁月来照。主人之襟韵气像。略识其彷佛于此矣。吁其感也。亦可敬也夫。
晚悔堂记
华阳老先生有门下士。曰南阳洪公胄亨甫。先生教人为学。以笃行为本。笃行。以彝伦为先。而其大者有三。为父为师为君。服勤至死也。公夙承函丈提耳之训。深惟生三事一之义。拳拳服膺。日切磋而不舍。既老。卜筑于违华阳数十里地。以书来属余曰。父母罔极之恩。吾无以报。此为没身痛。先师罹祸之日。吾未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5H 页
克致死。此为没身恨。且吾生逢圣世。致君无术。此为没身羞。而年今耆艾。已不可复为。悔将何及。宜吾名吾堂以晚悔。以寓区区自警之意。子为我记之。余谓公孝亲之节。允为一乡人所矜式。殉师之诚。毕伸于前后章疏。才实适用。不幸不见知于时。命也。以众人视夫公。宜无可悔者。顾乃瞿瞿然却顾以为悔者。其意岂不曰父子君臣师生大伦。我得之天而为吾性。苟有一毫未尽天命。便即亏阙。必若曾子之于曾晢。颜渊之于孔子。伊尹吕尚之于商汤周文。方可以全其固有之性而无愧于为人之实也耶。盖此道理尽无穷。虽贤者。安知其无些子去未尽底。堂之以悔名。得矣。若公可谓不负所学而深得古人责己之道。此正人欲渐消。天理长进之好消息。彼怵死生徇己私。灭伦弃义。老死不知悔者。视公奚啻若犬豕麒麟也。然君子所贵乎能悔者。以其能迁善。既悔而不迁善。是终于自弃而已。幸公勿以晚暮自诿。扩此善端。火燃泉达。久当一疵不存。十分无馀欠矣。虽夕死何憾焉。昔卫武公年九十五。悔过作诗以自警。朱夫子以为毕竟去圣人近。计公今日之䄵。去武公。尚有四十岁工夫。桑榆非晚矣。何忧乎年数之不足。其或只留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5L 页
在心胸为悔。因循担阁。不复真实下工。则是徒为墙壁间标榜而无益于实得也。吁可畏也已。
惜阴窝记
龟山杨先生尝作此日不再得诗。警学者。盖取诸大禹惜阴之意也。反覆数十言。至约且切。至今读者莫不恐恐然思有以自新。其为戒于懦顽深矣。吾乡有金公泳氏筑小窝于华麓之村西。为诸子讲劘所。既成。扁其额曰惜阴。其意与杨先生。岂有异也。余闻甚嘉之。复于公曰。夫人之异于禽兽者。以其有学也。其或妙龄。优逸因循担阁一日二日。费了光阴。则卒不免与草木同澌灭。今二三子朝夕于是者。其各惕然警畏。日孳孳是图。抑吾记昔陶士行有言曰。大禹犹惜寸阴。众人当惜分阴。噫。聪悟如士行者。犹惧夫流光之或失。惜寸之不足而惟分是惜。况才分下士行数等者。虽毫忽之阴。爱之当如尺璧拱玉。彼逸游荒醉终日。无所用心者。实士行之罪人也。其违禽兽几何哉。跻斯堂者。盍各戒之哉。
平实斋记
庚子春。余以事留侍江上门下。鱼圣时有成亦来会相守殆阅月。一日圣时谓余曰。吾于一奥区筑小斋。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6H 页
将朝暮读书其中。以为游息之计。子为我命名。余谓名者。实之宾也。如欲裒大担美。以为墙壁间标榜。此则必非圣时所乐闻者。无已则莫如拈出其性偏合矫揉处。揭之座右。朝夕观省也。圣时欣然促席曰。是吾志也。请闻戒。余乃辞不敢当。而圣时请益勤。遂不获已而复之曰。凡人气质之禀。有清有浊。有高有下。彼不及而沦于卑浊者。固不足道。过而偏于清高者。亦非所谓率性之道也。夫以圣时受气之清。秉志之高。何事不做。若先有心于清高而执持太过。则窃恐清之弊易至于隘。高之弊易入于虚。吾之所以戒子者。如是而已。至于对症下药。自有贤师长在。吾何敢焉。翌日。函丈闻而颔可之。即以平实名其斋。而手书以赐之。盖取朱先生所说敛就平实之意也。余惟道本平平。无党无偏。日用事物。莫不各有常行之则。既不可和光同尘。亦不可索隐行怪。和同者已非自好者所屑为。隐怪者自是为学者通患。历观自古以来。洁身尚志之士。埋头没脚于异学窠窟。终身摆脱不得者。凡几个人。究其弊则夫孰非不平不实中出来乎。朱先生屡以平实二字。警切于学者。实是顶门上一针。其意至深切矣。圣时门户端的。吾知其无是患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6L 页
也。然苟于方寸之地。一有所偏。则义理之微。酬酢之烦。安保其尽合于时中而无一毫之或差也。于是乎先生名斋之意。可谓真得朱门单传之旨诀。圣时诚能拳拳服膺。勉旃不已。则明诚两尽。造诣极至。上不负皇天付与之重。下不负师门教导之切。此区区之所喁望也。虽然。岂独为圣时所自警者。虽庸下如不佞者。倘得以此为准而百倍其功。则亦或有以企及而同至于一域矣。始知大君子教人。言虽约而所包者甚广。不但为一人发也。吁其至矣。圣时以余为尝与闻其颠末。属余以记之。义不可以不文辞。玆敢略叙如右。
小宽堂记
友人完山李汝则。筑室于西原之松谷。扁其额曰小宽。盖取康节诗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之义也。余谓子之室诚小矣。观其容膝之外。更有许多空荡荡地。谓之宽也亦宜。抑子腔子里。又有小于此室而宽于天地之间者。子其知之乎。是物也至虚至妙。无内无外。先乎天地而不见其始。后乎天地而不见其终。众象森罗乎中而不郁。万机酬酢于外而不穷。千圣同此揆而百世同此理。所谓高明之天。博厚之地。特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7H 页
其方寸中一物。其宽也岂但如之而已。须知这里之宽。宽于天地然后。方可以真知此室之宽矣。苟或方寸之地。杳冥昏塞。不能致极其广大。则天地虽大。犹有歉然。而况于一室之小乎。窃恐小宽之号。徒为墙壁间标榜而卒不免为空言。不几于芥子内须弥之说乎。吾子其戒之哉。
逸休斋记
掌宪朴季心。以数言事忤时。退筑小斋于西原之虎溪。为游焉计。虎溪寔公之桑乡。溪上下数里。皆琼沙绮石。平临大野。迥揖群蛮。即湖中之胜区也。斋既成。取君子心逸日休之语。扁其额曰逸休。属余以记之。余惟公高才妙龄。发轫天衢。尧舜吾君其责也。死而后已职耳。何遽浩然有归志。计公今年才强而仕。此岂钟鸣漏尽之时乎。公虽欲弃世。世必不弃公。恐不能寻公遂初服也。然尝闻古人有以渊明归去来辞。题视事堂壁。东坡称之曰。正如纨扇。画寒林雪竹。异日。借使公不得不为苍生起。斋之揭此名。不害为画扇之雪竹。其视世之埋头没脚。知进而不知退者。奚啻壤虫黄鹄也。吁可尚也已。
独乐亭重修记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7L 页
公州之锦江上三歧村者。故将军林公屏遁之所也。将军在胜国末。伐耽罗有功。累官至典书。革除初。义罔为臣仆。终身不出。其亦圃,冶诸先生之流也欤。 太祖嘉其节。命赐一区江山以褒之。公优游于斯十六年卒。至今环三歧数十里。遗迹之可徵者班班焉。有曰林氏家庙者。即 英庙命申樯题额者也。有曰独乐书院者。即多士请于 朝而创建者也。有崇四尺而螭头屹立者。即将军墓。而尤庵先生所勒铭者也。于是而 国家崇奖之典。后学尊尚之义。至矣尽矣。院之东几步许。大江环合。小山陡起。而上有如跂如翼者。世传为林将军亭子。而独南秀文记。以为将军之胤府使公所搆。是未可知也。岂将军之所尝经始而肯搆于府使公。故南公所记。或者文不备而然耶。盖闻环庭之杂树丛竹。皆将军公手植。而枳及无患子。皆自耽罗取来。正如何将军之王戎子。至今遗躅宛然。过者莫不起敬。而记中数百言。独无一语及将军。虽谓之文不备。吾未信也。惟徐公居正诗。有家世相传又此贤之句。此足以为徵也耶。试观玆亭也南望鸡龙。郁郁若千樯万马气势奔腾。将军之航海剿贼者如之。北顾元秀。岩岩然孤峰特立撑柱半天。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8H 页
将军之扶植纲常者似焉。临千仞之壁而揽百尺之松。则忆将军之劲操。俯广漠之野而瞰大江之流。则挹将军之盛名。千载之下。登斯亭而旷感于将军者。犹可以想识其为人矣。吁亦可敬也夫。或曰将军之此居。即夷齐饿死之志也。顾未知当时所乐者何事。余谓凡人之所以为性者。仁与义而已。即天之所与我而不容一日无者也。天理人欲之分。一有所未尽。则利害祸福之间。失其本性者多矣。将军遭时之变。其所树立。如彼卓卓。则古圣人所谓成仁取义者。殆庶几矣。苟非天理浑全。人欲消尽。则恶能如是。性命付畀之重。我得以不负。天人俯仰之际。我得以无愧。则是其中必有犁然自得于心而人不及知者矣。彼以佳山水美风景。论将军当日之乐者。直浅浅耳。恶足以知将军哉。今去将军之世。三百有馀载。而云仍世居亭傍。典守不怠。其将与子陵钓台。并传于无穷欤。公之几代孙德梁。惧其愈久而或废也。遂与诸宗人鸠材募工。仍其旧而增新之。功既讫。请余文以记之。余辞不得。乃徵其事之首末而以为言。
䌽云庵记
仙家言洞天有三十六。信然则华阳必居一矣夫。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8L 页
皇朝屋社。已百馀䄵。九有腥膻。无一片乾净地。而惟玆一洞天。依然是 大明乾坤。仰瞻崖碑。宝墨交辉。回望 皇庙。仙驭若临。呜呼。我 神,毅两皇上真游不于此而将安适乎。缁徒之发愿守护。其亦出于秉彝者欤。 皇庙东一唤地。旧有庵曰焕章。即老先生所尝书额者也。近于去崖碑百步许。又得一奥区结莲社。与焕章隔溪而住。揭其号曰䌽云。盖取老杜昭陵诗还见五云飞之句。以寓弓釖之慕也。庵僧乎。尔能顾名而思其义。则匪风下泉之思。亦必油然于中矣。孰谓尔墨其名而乃能与于尊周之盛事也。世之冠儒冠而不识春秋之义者。其亦知愧乎。噫。微尔徒。吾谁与归。吾将蝉蜕乎浊世。从尔游于洞天之中也。九云病夫书。
四吾堂记(癸丑)
昔颜渊居陋巷。而孔子贤之。伊尹耕于野。而孟子称之。圣贤奚取焉。以其安分乐道。不易乎世也。吾观四吾权公名堂之意。其亦学颜子之学。志伊尹之志者欤。其言曰。吾有弊庐数间薄田数顷。居焉食焉。足以了吾生。贫贱分也。日用无非道也。吾且安而乐之外。又何求。信斯言也。朱门美禄。不足以动其中。僭踰邪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9H 页
僻之心。亦将无自而生。其视世之营营乎分外。役役乎非道。旷其宅而不居。舍其田而不耘者。何如也。然吾尝念古之人。居不蔽风雨。食不厌糟糠。而能安之若命。乐而不改者。非以贫窭为可乐。是必别有要妙可乐处。而未易以言语形容者。未知四吾公于此。果能寻见得否。周,程诸先生皆引而不发。正愚昧之所不敢晓者。吾将从四吾公问之也。
节度使尹公(宅鼎)遗爱阁记(甲寅)
上之四年戊申。乱逆滔天。湖西节度营。首为贼所陷。越四年辛亥大饥。明年又大饥。饿殍填沟壑。将士皆嗷嗷。不能为朝暮计。时尹公宅鼎以本道水使。进帅兵阃。始至。慨然叹曰。湖闑即我国之藩蔽。而兵革之馀。仍之以饥馑。府库空虚。士卒死亡且尽矣。将何以备不虞。余若立视而不能救。无以报国家恩。一卒有饥者。犹己饥也。汲汲如救焚拯溺。凡所以讲求荒政。靡不用其极。或劝以请粟于朝。则曰。吾不敢以己忧劳遗 君上。遂节约朝夕之供。裁省公私之费。悉捐其月摏充赈资。口给米率一旬一㪷。又日与诸将士讲讨兵流。拔其尤异者而厚赏给焉。别备军器总若干数。考其弓弩稍食称其事。新旧营属数千人。一无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29L 页
饥饿色。辕门兽幕之间。驩然有乐岁气象。复修治亭舍凡百有馀间。欹侧者腐毁者。正而葺之。低小者狭隘者。拓而广之。仍改其丹雘。观瞻一新。体貌益尊。此亦范文正公荒䄵土木之意也。盖前此幕僚及将校名额。多不以实录。给代料布。仅什二三。公始革其谬例。广增三厅额数。优加朔料如式。人益服其清德。于是阃卒剡木而颂其德。绣衣陈启而褒其绩。以至远近行路之过是营者。莫不瞻望啧舌。及其瓜熟当还。将士请留而不可得。遂作遗爱阁于营门之外。属余以记之。余谓古人有为真文忠公作诗。云不必更作生祠记。四海苍生口是铭。今公之碑在尔口。更何祠为。咸曰不然。生我者虽父母。活我者公也。子之于父母。恩爱罔极。则必立祠而追报者。实天理人情之所不能已也。吾辈之于我公。亦当以所事父母者事之。且公清白一节。自有是营以来。所未尝见。此吾辈所以心悦而诚服也。惟玆数椽虚阁。何足以不朽公哉。但欲瞻依于斯。没世不忘也。余无以诘。即喟尔曰。噫。凶年饥岁。列邑之开赈者何限。所活亦不为不多。而其恩之入人心。不能如此之深者何哉。惟其蔽于私我而救之不以诚故也。余观公之秉心。先以廉之一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0H 页
字为主。而济之以至诚。故其为政。绝无私我之蔽。而恻怛慈爱之心。自能沦人之骨髓。使其亲爱之如父母。推是心以往。何事不可济。抑吾闻之。昔辛幼安帅湖南。赈济有效。朱夫子称之曰。便是他有才。夫赈饥虽兵政之一事。苟非智虑之宏深区画之精审。何能办此于百度荡然之中也。于此可见公之才。足以仗缓急。诚能委之以边务。使之长城万里。则其礼功伟绩。奚至于惠恤一营而已哉。然此岂独公之政使然。罔非我 圣后子视之仁。迥出百王。故臣下奉承不怠。一以我 后之心为心而然。呜呼休哉。公咸安人。其曾王考知事公。尝莅是营也。尤庵宋先生扁其所搆亭曰去入。盖取矍相之射。去者半入者半之义也。其家法之善。有所自来。故公亦莅营未几。先修是亭而新之。惟善继善述是图。宜其仁惠之及人者。若是其众且盛也。谁谓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噫。岁之甲寅孟夏。九云病夫为营校书。
湛乐斋记(乙卯)
花山权道夫卫兄弟。即丈岩先生郑相公之宅相也。筑小斋于中原之龙村。读书其中。余闻甚嘉之。一日道夫来谓余曰。始吾之作斋也。尝侍坐于外王父。请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0L 页
闻为学之要。王父以吾兄弟同处于一室也。手书湛乐斋三字。俾揭于楣间向顾諟焉。吾兄弟眷眷焉惟不负斯义是图。而第念此不过兄弟相好之意也。未知为学之要。果在于是乎。余乃蹶然起而叹曰。不亦善乎。道虽高矣远矣。初不外乎日用彝伦之间。故常棣之诗曰。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子思子引之。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可谓实矣。夫道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父母顺。而欲顺其父母者。必先和于兄弟。惟此湛乐一事。虽若卑近易行。由是而进进不已。则大舜周公之地位。自可以渐致。为学之要。孰有加于是者乎。丈岩翁命名之意。实有符于子思明道之旨。吁其盛矣。苟于朝夕之间。常常在目。则其为感发而兴起者。当何如也。若其所以湛乐之要。则亦惟曰式相好无相犹而已。吾友其勉之哉。
不欺堂记
湖南固我 国之闽中。彬彬多文学之士。吾友柳斯文来彦。又其秀者也。一日来谓余曰。吾尝名吾斋以不欺。请得子一言。庶几朝夕观省。既又诵宋侍郎,王龟龄不欺堂诗。以示其自警之意。噫。来彦其亦有志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1H 页
于为己之学者欤。夫心之动。有善有恶。孰不知善之可好。恶之可恶也。然知之或未真而好恶不以实。几微发动之际。不能去恶而存善。幽独隐闇之中。阴为恶而阳欲善。则其所知反非己有。而卒不免铸私钱假官会之归已。此大学诚意之工。所以始于不欺者也。人能以不欺为心。则其好善恶恶。真如好好色恶恶臭而自无循外为人之意矣。余惟来彦名斋之意。盖有得于古人为学之要法。跻斯堂者。畴敢不内自循省。惟不愧屋漏是图也。抑吾于王氏天高畏知之句。重有感焉。何也。人心之虚灵知觉。同一天地之气。故精明妙应。上下无间。暗室闲居。一念才动。则虽人不及知。而天必知之。甚可畏也。程子尝论杨震四知之说曰。人与我犹有分。天地则无二知。今之为恶于独处而谓人可欺者惑也。而况于天地乎。而况于鬼神乎。吾闻天听若雷。神目如电。来彦乎。必须常存敬畏。毋敢豫怠。虽在不闻不睹之时。慄然若上帝之监临。鬼神之昭布。则自欺欺人之端。不但不见于事。自不萌于心矣。其于诚身之道。庶几乎。既以为之言。遂书此。俾归而揭之云。
莘巷书院重修记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1L 页
环上党一境。书院之设。殆十数。其最先且盛。未有如莘巷者。先生道德之梗槩。多士创修之颠末。前记详矣。始当栗谷先生之追祀也。议者以为先生世代虽稍后。不宜居于六先生之下。遂遵退溪所定迎凤之仪。以木板隔截近北东偏。以安神位矣。今 上即位之三年。院之章甫将营重修之举。即相与谋曰。隔板之制。其来虽久。先辈多病之。盖于丙申追享时。尤庵先生方守制。不得与闻其议。而同春隔板之论。实出于怀儒之口传。与今本集所载分首之说。不无径庭者。初非两先生之本意可知。今因有事而改之何如。佥曰诺。功既讫。移禀于丈岩。乃以先生世代。分东西而序啜焉。栗谷先生在东壁下。面西北首。而泉谷,西溪二先生居其下。牧隐先生在西壁下。面东北首。而徵君,江叟,冲庵,松斋,圭庵五先生次之。盖取古昔东上之义。而亦不悖于专尊栗谷之意也。于是先生道德之序。年代之次。高下先后。不相嫌碍。无复馀欠矣。或曰。尤翁所撰系牲碑。既是不刊之文。则到今改易位次。无乃不可乎。此则有不然者。夫碑文之成。在于啜享后累十年。则据实论撰。自不得不然。若其平日不以为便稳之实。则当时登门之士。多有及闻之者。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2H 页
不然。以丈岩之笃信尤翁。何敢为改移之计哉。此不可不知也。丹岩闵相国方管院事。以余粗知此事颠末。俾记其实。略书如右云。
凤岩精舍记
溪水出宝莲山。东南流数十里。为石浦。又西流数百步。至凤岩。又南入于梧根之后川。山自宝莲西走至白洛。又东至于梧根上十许里。遇水而止。势甚峭截。若不可攀者。曰凤岩。或曰。岩形中高。两边杀而长。翼乎如飞禽故名。或曰。山在梧根上。故好事者因以为号云。岩之东畔。有一奥区。外绕以水。中可藏十数户。北去石浦。不十步而近。浦上有数处层岩倚山临水戴土而起。夷其颠。可置数间亭舍。树色丛密。泉声清冽。暇日逍遥。亦自不恶。岁乙卯秋。余自九云山中来。诛茅而卜宅焉。客有诘之者曰。吾知子之志。雅在于山水之间也。今子之居。山不甚奇秀。水不可方舟。又无池台禽鱼之乐。桑麻雨露之饶。子何取而居于斯。余谓人生万事。莫不有定分。不但富贵利禄。虽佳山美水亦然。各因其见在之势而求之。故晦翁尝曰。武夷亦不至甚好。但近处无山。随分占取。做自家境界。夫以晦翁之千古大眼目。生在中华佳胜之地。而犹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2L 页
不免为势所拘。毕竟所占得。未免有不满于意者。况于偏隅一幺生。力量微而闻见局者乎。仙区异境。本不可期。鹪栖鼹饮。粗适其分。亦足以乐吾天而终吾年也。且吾思之。武夷山水。虽甲乙于天下。其视晦翁之浑浩磅礴。则犹可谓地不如其人。若余之庸陋浅促。则视此中山水。尤有甚焉。却可谓地胜于人远矣。凡物皆有遇不遇。武夷之得朱子。幸而遇者也。此地之得余。不幸而不遇者也。吾恐凤岩山灵。亦将群呵而众骂之。使不得安其所也。要当服朱子之服。道朱子之言。行朱子之行。庶乎其可免于此。而亦岂余之所敢期者也。只自诵居然我泉石之句而优焉游焉。以俟造物者处分而已。顾何必置此身于毗卢绝顶。玩溟渤于几席之间然后为乐哉。客唯唯而退。遂书此以为凤岩精舍记。
永慕堂重修记
永慕堂者。故处士完山李公所搆也。堂之经纪之颠末。公之世德之源流。尤庵先生之记详矣。堂旧在莲池上数步许。为屋三间。南北两下。截其东一间为房。前楣之外。接檐以为庋。岁久倾圮。 崇祯后辛未。公之孙东溥氏。仍其旧而修葺矣。越四十六年丙辰。公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3H 页
之曾孙仁植汝则甫。以其地下而湫且隘。遂移建于祠宇神门外。去莲池几十步馀。高旷轩敞。较前益胜。松竹梧柳。桑梓杞菊。依旧焉。屋凡五间。中三间为堂。堂之左右。为两夹室。略仿古者厅事之制。每值祭祀。必斋宿于室。祼献于堂。厢序窔奥。升降拜跪。罔不中式。平居无事。则日与群子弟。游泳于其中。倘佯乎其侧。读先人之书。行先人之礼。而朝夕兴寝之间。想像彷佛者。无非可以感发于心目者。循砌而进焉。则庙门肃肃。周旋出入之际。僾然如有所睹。拓户而望焉。则松楸郁郁。霜露怵惕之心。油然自生于中。追远永慕之诚。庸有时而可已乎。堂之得此名。信乎其不诬矣。余惟人幼而慕父母。乃其常情也。及年既长。情随物迁。则或移于少艾。或移于妻子。或移于仕宦。而恝然不知慕者盖多。大孝终身之慕。不复见于世矣。今李氏之慕其亲。不但终身而已。父而子而孙而曾孙。历四代而不少衰。其为孝又如何哉。汝则乎。可谓毋忝尔所生。而又可谓善守家法者也。诗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跻斯堂者。盍各以李氏不匮之孝为法而知所以反古报本之义也哉。
寂寥庵记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3L 页
呜呼。此即故相国文清公松江郑先生之坟庵也。后学仁川蔡之洪。适以事来过。谨趍诣墓前。瞻礼讫。四顾彷徨。则但见空山断原。一抔荒凉。蓬蒿埋没于阶庭。松槚翳蔚于岗垄。凄风细雨。鸟啼兽鸣。无非可以感人者。一杯招些九原冥漠。追惟先生将进酒一曲。正画出今日境界也。遂取石洲诗风流此寂寥之句。名其庵曰寂寥。俾僧徒揭而守之。似与禅家所谓寂无者相近。而非敢有取于其义也。盖事固有旷世而相感者。石洲之诗。感于歌者也。庵之名。感于诗者也。百世之下。苟有闻先生之风而兴起者。必将又有感于斯名矣。其亦可谓朝暮遇也。噫。
慕崖亭记
慕崖亭。在五圣山下十哲峰之右。咸州李公坦卿坰归休之所也。以其山有圣哲之名故。仍以慕为额云。盖其屏岩盘石之奇。澄渊瀑流之胜。即一湖中之小开元。正仁智者之所宜乐。主人作亭之意。似有在于山水之间。而乃以尊慕圣哲之义。揭以为号者。其志岂偶然哉。噫。此去邹鲁之地。几万有馀里。去圣哲之时。亦千有馀䄵。山名之适合。实无与于人事。而凡人之情。触境感发。而所慕者随之。然则游于斯处于斯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4H 页
者。顾何往而非所慕也。仰乔岳之岩岩。则所当慕者孟子也。临泉流之涓涓。则所当慕者子思也。观千仞壁立之象。则所当慕者非曾子乎。挹三月春生之气。则所当慕者非颜子乎。风花雪月。四时之候不同。而太和元气。常行于其间。则乃所愿者慕孔子也。至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无非后学之所可慕者。其与苟慕乎山水而优游没世者。得失相去远矣。亭之名。固得矣。然慕之为字有二义。思也效也。若思之而已。则只自憧憧往来于心而无益于得矣。苟于日用事为之间。一以圣哲为师而效以行之。则是亦圣哲而已。未知命名之意何居焉。吾将从主人公问之也。曩余偶入五圣山中。望见其亭角隐映于岩谷之间。嘉其名而尚其义。试一登览。则洒然有吟风弄月之趣。而恨未及见主人公而归矣。越数日。公以乌巾道服。访余于海上。一见可知其有嘐嘐古人之志也。谈间嘱余记其亭。遂不敢辞。略叙如右云。
知乐亭记
骊兴闵士瞻作养鱼池于小溪之南。而杂植花卉。暇日。逍遥倚杖而观之。大者如指。小者如箸。或潜焉跃焉游焉息焉。天机自动。若有所自乐者。卑拙子适来
凤岩集卷之十二 第 434L 页
见之。名其亭曰知乐。客有难之者曰。夫江湖池沼。鱼之乐也。宫室钟鼓。人之乐也。子所知者。人之乐也。何知鱼之乐乎。余曰不然。人之与鱼。形气虽殊。原其所受之天则一也。鱼顺鱼之天而乐鱼之天。人顺人之天而乐人之天。江湖池沼。宫室钟鼓。所乐虽不同。罔非所以顺乎天者也。以人之乐乎天。而知鱼之乐乎天也。人之与鱼。所受之天既同。故顺之则乐。逆之则悲。岂惟鱼哉。推而求之。天下万物可知也。客曰唯。人既知鱼之乐。则鱼亦有以知人之乐者乎。曰否。鱼物也。物之气偏。偏故其心之所知觉者局而不能通。人则得气之全者。故其心最灵于物而知无不周。物不能知人之所知者固也。人而不能知物之所知者。则是亦物也。人云乎哉。此不可以不戒也。遂书此以为知乐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