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x 页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题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0H 页
书乡饮酒礼笏记后
坡平尹凤九瑞膺来守道州之翌年。招延邑子。行乡饮酒礼。盖周公遗制也。旁郡之士闻而会者亦多。登西阶而旅酬。总之百馀员。众宾合辞曰。曾见之古纸上。今幸亲睹之。甚盛举也。此不可无记以示于后。凤九曰诺。遂记其大略礼行也。实 崇祯甲申后再丙午十月之二十二日庚辰也。郡守乌帽红团领。主阼阶位。密阳后人朴重采深衣幅巾。牖西南向。主宾位。全义后人李载白襕衫程冠。西阶上东向。主介位。幼学张庆远年七十一。进士李夏耇年六十九。幼学朴文升年六十四。以三宾长。北壁坐。众宾幼学金世章,玄禹琮年六十。北上西坐。幼学朴文恒,玄禹瑞,李德梓,金梦弼,李僖耇,玄禹璋,朴廷乔,李麟德,朴圣熙,芮长新,金孝章,芮维新,朴心克,李凤仪,徐弘渐,金光砺,李省三,李庆昌,朴履古,朴振古,李敏德,芮德章,李挺白,李震英,李震雄,潘硕梓,李震棋,朴重锡,朴寿龙,朴时龙,李硕观,朴思绚,李硕晋,俞圣钦,李庆三,朴敏道,崔处大,白龙祥,朴尚兼,李元华,朴远熙,李宜春,崔万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0L 页
柱,朴思纯,朴垕锡,朴思熙,朴益龙,李庆祥,李宜三,金世泰,闵廷龙,朴增运,闵廷夔,曹廷龙,朴重奎,曹达龙,李龙年,李逢三,玄德龙,玄德宇,李德亮皆东向立。席尽则北面。执礼二。朴重炯,李颀。司尊三。徐处义,朴重郁,金光濂。乐正李浚白。司正芮德基。进脯二。朴希孟,崔昌道。进俎四。李尚三,李阳遇,朴思炯,芮日新。举觯三。玄德佐,崔学天,崔老天。沃盥二。金最兼,金重瑚。掇俎三。吴观周,黄圣瑞,吴大让。阼阶下西向立。朴胤宗,成翊昌,蒋锡垕密阳至。尹明启顺兴至。权䎙宜宁至。朴来泰玄风至。李鸣凤,朴升玄大丘至。郑允龟新宁至。权泰燮三嘉至。申楚望,申楚良,申楚隽昌宁至。皆宾位以序立。歌二。安汉成,金柱汉。琴二。李命臣,李命相。阶上北向坐。此外诸宾之不入录者。忘不尽记。瑟琴代。磬鼓代。笙笛代。六十以上三豆。五十以上二豆俎三。而脯醢则遍。主献宾酬。以至无算。乐盖准礼耳。呜呼。记曰。观于乡。知王道之易易也。吾未知终日拜揖。果足以行王道耶。吾闻之。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盖仁然后。能行此礼乐。不能仁而徒行焉。则礼而擎跪而已。乐而声音而已。干王道何事哉。是知王道之行。在于礼乐之兴。礼乐之本。在于为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1H 页
仁。嗟我宾席之诸君子。毋规规于擎跪声音之末。而必事事于为仁之方。使我一身之王道行。则周公宾兴之意。正在于此。虽圣人复见。必亦曰王道之易易矣。惟诸宾勉之。
题孝子朴溯源行录后(乙巳)
孝天性也。人孰无是性。随气禀而性不能不异。自世降衰季。风气浇漓。其能全此性者。盖寡矣。然偷顽之俗。犹能见笃孝之族。此岂非气类然耶。何止气类然也。其必有家法正而闻见熟故也。朴君景洙家世以孝称。执义公讳承休。善居丧。执义公之弟尚州公讳承健。九岁。能祷母病于天。俱载尤翁大笔。而 朝家皆旌其闾。执义公子相胄。 赠官以褒。尚州公子世胄。道臣 闻之朝。亦以孝也。此其著者。而无论长幼与男女。其出于朴氏之门者。无不知孝亲之伦。至于甘毳之养。温凊之奉。一切以诚以敬。殆亦吾东之石氏欤。君执义公之曾孙也。孝行根于性。儿时出游。值父母所嗜物。辄怀而进之。家甚贫。亲厨屡空。享先无以为需。而君左右周旋。不至为两亲忧。预理寿具。世之为人子者。固多为之。若君之徒手营办者。非至诚难矣。孝衰妻子。昔人所戒。君虽贫而异居。常能不蓄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1L 页
私财。有获。辄皆归之父母。亦非所谓加于人一等者耶。及家大人病疠几殊。尝粪以验死生。血指和药。卒得神佑。君病革。淹淹声不出口。犹呼母氏。抚肌肉不忍释。且以贻父母哀戚。自为不孝罪。呜呼。景洙君其孝者欤。其不愧为执义公之孙欤。其不坠朴氏孝敬之风者欤。君可谓全此性者也。浇漓之世。偷顽之俗。幸而有朴氏之风也。又幸而有景洙而能继其家行也。世之有斯人。岂非风教之所关也。其大人丈泣而语余曰。吾儿不幸而夭。无所著称。其志行有不忍泯泯者。子其一言以不朽之。余尝冠景洙。爱其人。且悲其家大人之意。聊书之如此。君名溯源。景洙其字也。大人丈名君锡。其考总管讳新胄也。君有一子幼。
次金元辅诗。并跋。(己酉)
 敬忽元来表里仍。存心先自外持矜。知行一致宁偏废。下上工程莫躐陵。然后皇王能做去。从前贤圣用堪胜。如非主静何由定。欲静毋教欲海腾。
金君元辅贻余近体诗一篇。请闻为学之方。余学本蔑陋。且不娴于诗。为学之许多理义。何能排布于数句之诗哉。然元辅之意不可孤。乃以所尝闻于师友者。次其韵而酬之。又敷说于左末如此。盖心者。一身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2H 页
之主宰。为舜为蹠。亦莫不由于此心敬忽之间。是以敬则吉之训。出于古昔先民。而至于程朱。则又以敬之一字。为此学成始成终之要法。自其涵养于此心未发之前。以至省察于酬酢万变之后。未尝不以是敬而贯彻焉。其敬与不敬之际。必表里互仍。动静相关。程子所以有未有箕踞而心不慢之语。朱先生论敬之主一无适。而首言正衣冠尊瞻视之目。此小学涵养。必谨于语默行动之意也。然只知庄矜于外而不思所以里面存养之实。则不过为徒事边幅之归矣。此皆初学之士。不可不知也。存养之地。根基虽成。出治光彩之工。固莫大于知行。朱子谓知行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盖知有不尽。则善恶之萌。无以去取。虽或知之。行有不笃。则其所知之者。亦不得为真知矣。是如车之于轮鸟之于翼。不可废一。然其行之也。尽有多少节次。小学之洒扫应对。为下学事。大学之格致诚正。为上达事。先近小而后远大。必循序渐进。如登高自卑。沿流溯源。可无躐等陵节之患矣。不然而于入孝出悌之行。而谓小子钝根之业。不肯自尽。惟务高远。则其不陷于虚无寂灭之学者鲜矣。反不如曲谨小节而终得为愿悫之善人矣。其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2L 页
可不念之哉。果使吾之体于心行于身者。各极其至。动静如一。表里交正。则修己治人。其理则一。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而多少事业。莫不由此推将去。从古圣王。自能有以畏服民之心志。而毕竟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者。亦不过自我一心之微事为之细。而无偏倚无差谬。故兴感之极。其效至于此尔。否者。其大小大能事岂小智私意有可以堪胜哉。是以濂溪先生言定人之欲动情胜者而必主于静。其静之之工。则又言无欲。盖性者心之本体。纯然天理。无一毫人欲之私。然心单言则气也。气者自原初禀赋而清浊粹驳。有万不齐。若其未发。则湛一而已。人欲无可言。而性之纯善。固自在矣。及其气之用事。则浊驳之或乘而人欲之蔽矣。湛然者必昏而纯善者反恶矣。故就此人欲分上。寡而无之。使此心之动静有常而必主于静。则人极之斯立。而昏者可使之湛然。恶者可使之纯善矣。学者可不戒哉。元辅是志学之士。而余之所与语之者。至及于中庸之极功。则无或语之骤而太无渐否。此又不然。朱子寒泉之编。实四子之阶梯。则亦初学之书。而首载太极说。盖谓初学于义理头脑。当先知之也。况士之于学。如射者之于鹄。不志鹄。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3H 页
则何所的而射之。其行之也。虽有等级之别。而其准则而自期之者。则安得不以圣人之能事。把作己分事。素讲而求之哉。元辅能大其志而行有序。使今日之所以语者。不至空言之为。则岂独元辅之幸而已。元辅其勉之哉。
书心纬婚时短屏后
岁辛亥四月十六日戊申。余醮心纬。亲迎于沙川之所馆。铺房设短屏八帖。题以屏训。其妇翁金令公士重戒女之辞也。盖观各帖。书古史女戒语。即其脚下。以俗谚字演解。而又因本文义。敷成儆诫之说。其言丁宁真切。金褛珠襦之资送者。未足谕其盛矣。岂非士重承闻于家庭者有素。而教养于膝下者。不失古人之义方也耶。然朱夫子论关雎之化。而必本于文王之德。使纬妻而无违其爷之诫。能有女士之行。尔纬也颛愚不长。终不自致于修身正家之道。则顾何以有诗人宜家之美哉。惟尔心纬勉之。八月日书。
孝宗大王在沈馆时题名录跋
臣谨按此我 孝宗大王初潜。从 昭显质沈馆时。与东宫官题名故纸也。纸自姜氏出。姜氏实覆巢之馀。而此纸亦劫火遗烬。其为姜氏之宝重者宜矣。而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3L 页
圣祖之御讳表德并轩号生年。题在上头。以前王不忘之臣庶。孰不于此而祇肃之耶。呜呼。 圣祖当日之耻。尚忍言哉。其在沈也。从虏酋驰驱万里。至松山。见诸败将。入燕山。见京邑灰烬。冤愤痛裂十载。东归则其所以不忘平城之义者。未必不由于此行矣。皮币之中。薪胆愈切。密勿之策。鬼神莫窥。虽中途崩殂。大计坠虚。犹能义声烈烈。震耀今古。可以建天地不悖矣。八十年来。沧桑累换。世道日晦。大义二字。殆作讳言。今奉 御讳于尺纸之中。想像耻辱之日。而环顾一世。无人可与说此义。则只不觉胸中郁嵂。泪之血矣。窃观同录十四人。今其子孙。惟姜氏诸人。可以知此。至如文学臣郑雷卿之慷慨死虏。其后尤无可言。此纸之独传于姜氏。其终无恙于祸变者。殆亦所谓上帝之正令也。真可奇哉。姜氏诸孙。此亦不可不知。而尤宜益勉于 圣祖之遗义也。时 崇祯甲申后再癸丑初秋日。草莽臣尹凤九为录中臣洗马姜文明之孙。凤阳稽首谨书。
 臣又按 圣祖虽在初潜。以今 王之子 储君之弟。其贵尊如此。而不惮与下僚庶弁同录一纸。其愈恭愈下者。何啻如浊世之公子耶。此乃登宝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4H 页
位。而下士之诚。益殚缁衣。能致林下诸贤。布列 朝廷。终使清议行而大义明。有辞天下矣。 圣祖所以当一治之业者。下士为本。而其下士之兆。已著于此纸。观于此。可知其为治之权舆矣。翌月庚申。臣凤九拜手又书。
书蔡君范游海岳日录后(壬戌)
此凤岩蔡君范东游日录也。是行也。余与南塘韩德昭。自黄江谥筵。转而东之。李君叔约从之。由酒泉入五台。泛镜湖。出入乎雪岳。而金刚则遍历外内。至峒阴之苍玉屏。判袂焉。凡行千数百里。经二十九宿矣。中间海岳之壮诡也。岩泉之清奇也。悉书之。无毫发遗。若诗酒之酬酢。诸料鞍马之困顿千状。如更一一经历矣。况随境而證说古事。不止言目下光景。则不可谓备忘而已也。先辈游海岳者何限。录其游者又何限。而其如是游之博且穷者未易有。而如是录之详且尽者。亦岂多得哉。吾知观于此者。必称其善录。然亦未有如余之同其目寓而知是录之备实也。此君范之所以必欲余之书其下方也。其亦终不可无余之一言也。呜呼。当其歧路之别。余谓二友曰。吾辈是游有二恨。枫岳之号有在。而不及见霜红。毗卢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4L 页
观。大其心胸。而炎氛腾翳。又负登眺。拟待秋清。更并马东之。以补此畸。二友皆言其先获别廑。匝岁有馀。而君范遽已亡矣。虽吾辈皆无恙。而或成再游。未必旧伴之皆同。则亦必有少一之叹。今使余与昭父能遂前约。存没之恨。况可以胜言哉。玉流谑咏。万瀑嘲评。尽属故事。一转眄间。人事何至此也。诚悲夫悲夫。君范欲以跋语嘱余而未及焉。今上舍君以先意报之。余不忍辞。谨抆涕而书之如此云。
书朱子语题跋下方。赠心纬,心协。(戊午)
 大抵人情苦于犹豫。多致因循。一向懒废。今但心所欲为。向前便做。不要迟疑等待。即只此目下顷刻之间。亦须渐见功效。年运易往。时不待人。况中岁以后。尤宜汲汲也。
此晦翁夫子答黄嵩老书也。其勉后学真切如此。观于此。可不痛自刻责。如劄在身耶。纬也读近思几月。未了一册。协亦读孟子而告讫无期。汝辈非无欲读之心。而正坐因循犹豫。一向懒废也。盖今日因循而等待明日。明日又因循。又明日如此。终不能一跃跃出。直前勇往。则将何以断了一书。而用收一半个功效乎。年运易往。时不待人者。尤是警语。惟是纬,协已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5H 页
渐老大。诚不可不惕然惊惧。汲汲于学也。其更念之。
书 内赐小学下方。与孙儿震复晬盘。
家儿心纬主鬯先庙。而老大无子。岁甲子南至月。始得男子子。命小字震复。震也头角嵂嶷。眉目秀明。庶几有成望之久故喜之深。托之重故期之切。于其翌年初度也。手将 内赐小学一部。登之晬盘。用替蓬弧之设。此书正朱子所谓做人㨾子。不止小子洒扫六艺之习。而修身大法。已悉备焉尔。震也稍有知思。便能践岁遵服。终作成德之符。则在尔善继之义。无大于此。尔毋负老祖侈 恩赐志喜之意也。然其教之导之。又在于汝纬之以身之也。纬其勉之。老祖书于晬日之朝。即二十五日壬辰也。
书 赠赞成金公琂伸冤疏状后
刘忠显公韐死于靖康之难。朱夫子以秉义不屈。杀身成仁称之。仁义者。吾心所得之天理。其死不愧于吾心之理。故必称之以秉义成仁也。 赠赞成金公。昔在 崇祯丁丑。首当虏势崩腾。人有劝与逃免者。公端坐不动。骂贼不屈而死。公亦非所谓不愧于所得之天理者耶。呜呼。公之殉节。实在于义旅之所。而久播于搢绅之间。则此万目所共睹。一世所同闻者。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5L 页
彼贼积必欲䵝疵之。独何心哉。若三学士之义烈煌煌。照耀天下。而积至以钓名毁之。甚矣。其不乐成人之美如此。他尚何说。然前后伸公者。皆士类之持清议。而至于尤庵先生大书墓石以发挥之。同春先生又书其旌曰。忠臣某之门。两先生之所以郑重于公者。岂异于朱夫子之称忠显也。其与三学士同被憯诬者。亦朱子所谓光华也。何足伤公哉。公之玄孙命铉士凝持示此录。要余一言。凤九敢盥手敬读。谨书之如此。时丁丑后百单十年丙寅之谷日。
同春先生疏草手笔跋
颜乐亭记曰。地不忍荒。水不忍忘。慕贤之至。其所住之地。所游之水。犹不忍荒不忍忘。况先贤之手笔心画耶。虽残藁碎幅。犹不可弃之。况手书之好文字耶。其不忍弃之者。诚亦慕敬之至意也欤。今观同春先生奏疏草本临藁行草。而自有谨严之体。其圈抹夹细。亦甚端好。真朱子所谓笔札之间。亦可见充养之厚者也。宁不敬服。余于是窃有感焉。卷中壬寅七月疏。先生因灾应 命。勉陈 君德者也。以亲近讲官。为明理进德之要。又以为凡人之情。对人则庄。独处则肆。与胜己者处。敬心生。与不若己者处。骄心生。末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6H 页
引程子语。丁宁反覆。忠恳恻怛。蔼然于文字之外。至今读之。犹令人感动兴发。思有以勉励进修。此其所以辅佐当世。为 孝 显两朝休明之治。而世道斯文。尚能赖而维持矣。岂不伟哉。顾今人心卑污。苟谀成习。章奏之间。罕论 君德。其视先生惓惓忠爱。先格其心者。何相反也。吁可慨也。松崖金友士迪一日以是帖示凤九曰。君其一言识之。余惟士迪之作为华帖。以为传家之宝者。其尊敬先贤之意勤矣。况士迪之诸胤。于先生为弥甥也。其敬玩体述而永远珍守之图者。何啻王氏之旧毡也耶。士迪名时吉。江都节死仙源金相国尚容之玄孙。即先生曾孙牧使尧和之女婿也。壬寅后再丙寅上元日。后学坡平尹凤九谨书。
赵仲礼家藏 御笔摸帖跋
右我 圣上御笔特书朱子书卷首。 赐副提学臣赵明履。而明履谨摸移别帖者也。 上尝夜对筵臣。明履进读是书。烛光䵝微。明履信口读如常。 上知其旧诵也。曰。可诵否。明履应诵不错。曰。下篇亦所诵之书否。诵之也。明履又诵毕。 上教曰。副学曾劝予读朱书。真所谓食芹而美。献之君也。仍赐节酌通编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6L 页
一秩。第一册卷初空张。 亲书此八字以下曰。予嘉卿平日工夫。 特赐是书。明履稽首谨受。时 崇祯甲申后再丙寅十二月二十六日丙戌也。呜呼。昔张锡说经称旨。仁宗飞白书赐博学二字。当时以为儒者之荣。王回质侍讲经筵。至蒙玄宗束帛之赐。人谓稽古之力。今副学公才学敏悟。工夫积博。寻常于圣贤书。口到心思。如诵己言者。不止此一二篇。则宜 圣上之特侈宠褒也。其为华衮。何啻博学之云。而所赐是义理之书也。又岂与束帛而轻重之哉。第公所诵二书。即先生与留正及陈同甫书也。一则尊王黜霸之义。一则君子小人之辨。先生之平日惓惓。最在于是。其义理光明正大。言议激仰直截。千载之下。读之不觉气增。诚可以耸动 上听。半夜从容。天人响合。将此二义。敷陈于造膝之际。否否者。公方言事谪斥。閒居看书。其王霸之分。为万世第一义。而邪正之别。亦今日急先务者。益讲究之。更为 上极言竭论也。我 殿下圣聪恢恢。其必体得于心而施于事为矣。岂如垂拱劄第二第三奏之。不复闻圣语者耶。 圣上之特赐是书者。以公之用工于是书而欲加勉之也。公之不负 圣意者。亦宜以是书义理。仰勉于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7H 页
圣上也。况此二者。为是书之大义理也耶。惟公念之哉。翌年十月壬申。草莽臣尹凤九敬拜手谨书。
书宋君光源遗事后
呜呼。宋生海源仲河亡。余作辞以哀之。哀其孝悌清修而穷死林壑也。今见其从弟上舍君录亡伯氏讳光源遗事。何其酷肖仲河也。一言一行。一以小学律之。傥亦闻己卯诸贤之风者欤。呜呼。君家世德行。远而有双清堂隐德。继而西阜公居丧至孝。白燕巢其庐。以至睡翁公之守义励节。珍山公之仁恕简严。渊源已自深远。而若曾仲祖文正先生宏规大法。为百世师。则其家法之正。不止晁氏家有法度而已。门内子姓。观感效范。率以礼敬谨挚。同堂之间。宜有此双美矣。北平宅之鹄峙兰茁。又奚足道也。君之生也。父曰。嗟余子孝我也。弟曰。嗟余兄友我也。诸父曰。嗟余侄。诸兄曰。嗟余弟亲爱我也。老而乡党尊长。少而里闬朋侪。皆曰嗟伊人敬我也。信我也。呜呼。为子孝为兄友。为侄为弟而亲爱。事长老与朋友而能敬信。此所谓我之所以为德者也。诗不云乎。好是懿德。秉彝之人。孰不爱好乎君也。爱之。欲其富也。好之。祝其寿也。今君贫不能养亲。年不及下寿。福善者天。彼天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7L 页
所爱好。其不在于孝友亲爱敬信。而异乎人之所爱好耶。抑天之无爱好于人者耶。胡天之厄于君也如此。君则为贤祖之肖孙。儒门之佳子弟。夫何怨矣。余独不能不有憾于天也。此皆余之哀仲河者也。今又书以哀君。俾后之览此录者。知君之可以哀矣。上舍君名徽源。其孝谨。亦君之难弟云。时 崇祯甲申后再戊辰天中日。屏溪尹凤九书。
卞嘉会所藏寒水先生手笔十二字跋
 毋自欺。慎其独。规模大。工夫密。
程子曰。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天德即大学之明德也。王道即大学之治平也。明明德。以至于治平。慎独乃要法。故程子之言如是也。毋自欺。是慎独之节度。而工夫到此。则正所谓愈严愈密也。独知之地。毋少自欺。毋而至于无一毫私邪容着在不得。则天理随处流行。已为治人之本而规模自广大矣。先生写此十二字。以与嘉会者。实以自治之馀法。勉进后学也。嘉会之宝藏而敬玩之者宜矣。如所命名与字与数法之手书示之者。皆无非教戒。而其为学工夫。莫如四句之亲切微密也。嘉会必于独知之地。密察其自欺与否而必审慎之。真不负先生书与之意矣。嘉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8H 页
会其不知老之至。而亦能猛省于此乎。白首穷山。旧学都忘。亲擎遗笔。感愧益增。兹书数行以归之。时 崇祯甲申后再甲戌初秋日。门人尹凤九谨书。
泉谷宋公诀书跋
 孤城月晕。列镇高枕。君臣义重。父子恩轻。
右十六字。泉谷宋公莱府立慬时。血书扇面。致诀于其大人松禾公者也。精忠大节。卓乎千载。可以昭日月而泣鬼神。其事。尤庵先生已于南门碑,公谥状。大书之。凤九何赘焉。呜呼。凡人之父母存而死于国。则皆谓忠孝不能两全。公此书。亦云父子恩轻。似不能无恨焉者。其不得终孝。而死生之际。又不得奉诀于膝下。则孝子之心。安得不然。然亦有可言者。圣人不云乎。战阵无勇非孝。若公临阵殉节。不但勇而已。父母必曰吾有子矣。公岂止笃于忠。实尽其孝也。长逝者魂。傥亦有知。闻此。庶可慰孝思之无穷也耶。公七代孙尚辉以纸授余曰。先祖扇面手书。世久遗失。子其写此。足以小跋。为家藏故实也。余本昧趯勒。只以执鞭于公为荣。敢染其幅。仍书数行而归之云。时 崇祯甲申后再丙子初冬日。坡平尹凤九敬题。
书颜巷魏公德厚遗戒帖后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8L 页
余曾书都事魏公廷勋墓石之阴。都事公当南汉被围。雪涕痛哭。与诸弟起义赴难。其慷慨死上之志。尚令人增百倍气矣。今观其大人颜巷公临殁手书遗戒诸子者。诸子之所成如彼。诚亦有由。盖随其病处。各拈一字。诫之以变化气质。真所谓义方之教也。此即皋复前四日。而文辞紧的。笔势遒劲。字字皆精神。平日工夫。斯可见矣。其戒之于都事公者。谓勿怠也。惟人之性志怠缓者。必禀气弛弱。作事无力。若都事公之奋义一倡。雷厉风动。士友响从。比之怠弛。不啻善变。其从偏处克将去者。莫非都事公扛夯自做。然初非颜巷公察病投药。亦何能知其病而袪之若是。是知有其父故有其子也。凡为颜巷公后者。念当日变化气质之诫。各自从偏克去。如都事公之为。则正不负贤祖之遗训也。其来孙伯圭子华以遗诫帖示余。子华从余学久。余知子华读圣贤书。亦可以体先祖之意。从事于变化气质之工。必无愧于旁祖。而终能为颜巷公之肖孙。兹书此以归之。未知子华其益勉之否。时 崇祯甲申后再丁丑重阳日。
书黄生大厚所藏尤庵先生七十五岁所书朱子诗后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9H 页
浿江黄君大厚载之擎尤庵老先生真翰谓余曰。此先生七十五岁时写朱夫子诗者。宜有以跋之。非无文。必门下而求者。门下私淑于老先生。有高山景行之慕。而年又七十五岁。正好下方手书数行也。余谨受曰诺。自念凤九平日于老先生。心悦服之。无异七十子之于孔子。愿学之诚。何尝作歇后。然质陋气粗。挹乔岳之气象。则不啻弥高。矮观鹪思。窥官庙之美富。则茫如望洋。无以彷佛其万一。每愧惧之不暇。至于先生所书五十六字。点画甚整。趯勒中矩。不似笔退之时。真可见正气流动。老而不衰。殆若造化之扶相。顾此蒲柳之姿。又先枯落。神气所使者。全然窳拙。尤不足把玩。曷敢以年岁之偶相与同而污染于纸末也。第此诗之老寄寒泉。閒去弄泚。涧寺溪亭。潇洒吟诗者。摸写余山居真境。老先生之特书朱子此诗。以备山中之一故事。岂亦非冥会而然耶。兹不胜感叹。猥厕于先生脚下而敢书之如此。以寓余与载之景慕先生之意云。时 崇祯甲申后再丁丑杪秋日。后学坡平尹凤九敬跋。
书尤庵先生语赠柳令镇夏塞倅之行
 今日所望。不但玉门关外事而已。一部春秋。亦不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89L 页
可不读。
右尤庵先生与门人朴公星锡登武科后书也。今柳令公镇夏方之任西塞。令公曾王考统制公。亦先生门人也。令公岂不是闻先生之风者耶。将行。过余于屏溪之上。余聊书此赠是行。令公识之哉。时 崇祯甲申后再己卯季夏之扐上旬。
书泉谷宋公送燕行诗后
余读先生金殿拜舜衣之诗。不觉一唱而三叹也。其平日不忘京周之念。至发于寻常短篇之间者如此。及百万狡虏伐虢之日。先生安得不死之。噫。先生此诗。今日送燕之行。谁为而一诵之也。余于是仰感先生之忠节。俯激逋臣之慨悒。因先生后孙光宝■(雨球)请写先生诗篇。兹书数行于诗后。时 崇祯甲申后再壬午仲夏日也。
书金受辅所藏尤庵,寒水两先生手笔帖末
 天地生万物。圣人应万事。惟一直而已。
 含冤忍痛不得已之心。吾党之士存诸胸中。
此两段。皆朱先生训门人语。直字之训。圣贤心法之要诀。含忍之说。春秋复雪之第一义。尤庵先生楚山临命时。以此传与我寒水先生者也。月城金受辅谓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0H 页
有两先生大字心画。而要得余笔迹。连作一册。为寓玩计。自顾人微笔拙。恐累前贤书帖。而终亦以托迹于两先生脚下为荣。兹书两先生授受语以赠之。览者其恕之否。时 崇祯甲申后再回甲首夏之吉日也。
尤庵先生手笔三碧堂扁额跋
己巳尤庵先生耽罗之行。三碧玄公请书三碧堂额。先生乐闻三碧之名。奋笔书之。下方特书 崇祯年月日。而曰行卒。未题跋语。此其志也。噫。先生之志者何谓也。 崇祯二字。举世讳之。先生独书之。今士祸弥天。先生为孤注。人不敢向迩。三碧公独能逌然向慕下风。不慑不挠。至请书额。公真不负三碧大冬虐雪之中。独也青青之意也。不敢知先生之所以志者。果在此也耶。公孙命直为诵先生之语。谒余足之。噫。此岁何岁。 毅皇帝殉社之甲申再回甲也。吾党含忍之士。举切下泉之思。今闻先生有志于 崇祯二字者。益不胜感涕。敢因先生之语。书之如此。孟夏下旬。坡平尹凤九谨跋。
书虎尾春冰四大字。与水使柳令镇夏跋。(甲申)
昔余闻之寒水函丈。统制柳公。尤庵先生门人也。尝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0L 页
官北塞。过辞先生于华阳。请得诲语。先生为书虎尾春冰四字赠之。此朱夫子梅馆诗语。而先生书与之意。盖亦有在也。顷年柳令公镇夏宰西关。将赴谓曰。曾王父所受四大字。失于壬寅祸变。要得门下手书。更续家传计也。余既增感于当日三席之教。而且悲令公覆巢之馀。不能保青毡之旧也。兹书此而归之。笔法之宏伟。虽有愧于先生。先生警戒之意。此亦可认。令公其体统制公所尝勉者而勉之也。
书清阴先生手迹后
清阴金先生身任大义。名声满天下。与日月争光。后学之尊而亲之。敬而慕之。愈久愈深。虽先生寻常赫蹄。得之者莫不争相为宝。况此十幅心画也。又况其出于雪窖东还之后者耶。故御史朴公亲受之先生。传于季胤处士公。处士公是清阴先生伯氏仙源先生之自出也。处士公为其寿传于无穷也。既得谷云公八分大字。揭其首。退忧,文谷两相公各以小跋系之。而公尝受业于尤庵先生之门。又得先生手题数行于下方。是帖真稀世之所贵。何但朴氏世庄之宝重也。呜呼。春秋之义。天地之经。谊民之彝也。及至丙丁以来。天下左衽。我东独不变中华文物。而五尺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1H 页
童。靡不含冤忍痛。能知天地间有春秋大义者。伊谁之力。实以我两先生前后倡明。以继孔朱之遗义而然也。后之观于此者。岂独两先生手迹之为叹赏。而止自不禁想像兴感于两先生遗风馀韵。慕钦其平日志业。而百年雠辱。尚带牛后之耻。无望湔雪。则慨惋愤恨。益切蹈海之志而已。此不可与不知者道。聊书此以识之。御史公讳承健。 孝庙时名谏官。处士公即文谷跋中表朴生世胄也。今以是帖托余追书者。处士公主鬯曾孙宗玉。以其叔父玄源之意来也。时 崇祯甲申后三丁亥暮春晦。后学坡平尹凤九八十五岁。揩眼谨书。
书尤庵先生授寒水先生语。赠李汝准(标)。并后跋。
 学问主朱子。事业以 孝庙所欲为者志之。
右尤庵先生临命时。授寒水权先生语也。昔己巳祸作。先生自济州承拿鞫 命。至井邑。又有后 命。先生握权先生手曰。吾以朝闻夕死为期。今无闻而死。此后惟恃致道。仍诵此二句语。两先生授受之。丁宁如此也。其曰 孝庙所欲者。乃春秋之义也。朱子隆兴初年。先陈春秋复雪之意。其所主朱子学。本孔子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1L 页
之学。而春秋之意。亦朱子继孔子之义者也。盖老先生之以此二者。殉身而不贰者。不但为朱子之法门。是真尤翁后朱子。而朱子亦后孔子也。岂非所谓所愿学孔子者耶。月城李上舍汝准。千里踰岭来见我。欲闻其所不闻以自警。余念岭之士居左海遐陬。多不知我尤庵先生之德之道之盛。兹以先生道学义理之所以然者。手书以告之。汝准归。与同学士友讲明之。上溯乎武夷洙泗之渊源。则必有以知之者也。崇祯三丁亥初冬日。久庵八十五岁翁书。
书寒水先生与金公鼎三简帖后
右尤庵,寒水两先生所与药隐金公兄弟手简二帖也。老先生帖则有先师小跋。先师帖则无所题。药隐之孙同枢就行。谓余昔尝承侍笔砚之间。要余书之。如先师之于老先生也。呜呼。小子蒙陋。何敢承当。然公之兄素居华阳莽苍地。屡被先生知奖。及先师受先生遗命。经纪 皇祠。间又移设院宇。公兄弟实相与闻。此其当日往复也。笔札虽细琐文字。其事则授受也。其义则尊周也。而先师乐与之商度咨诹。公兄弟之所存。可知也。公家后孙妆护此帖。俾寿其传者。可谓得揄扬先美之一事。顾今沧桑百变。大义寝晦。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2H 页
两先生平日所讲。无地可诵。只此心画精神。流落人间。警咳如存。声光不沫。回翔感慨。涕既陨。而是则不独公家后孙而已。吾党含冤忍痛之士。相与共宝而同珍。以永百世。使后之人知有一段此义可也。悲夫。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箴
  
戊申元朝。次晦斋先生自新箴韵。
 今日。乃戊申元朝也。昔晦斋李先生在嘉靖戊申元朝。作自新箴。盖春者一年之首。而元朝者又春之最初日也。旧换新改。阳德始布。古人进德之工。虽日新又新。靡日不新。而察天机之动。观万物之变。则其奋励自新之意。又自别于恒日矣。此先生自新之箴。所以作于元朝也。余后先生百八十载。而又值戊申元朝。年今四十有六矣。自顾蔑裂浅学。将不免为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则慨前哲之莫追。抚年光而自悼者。又奚啻先生察机观物。奋励自新之意而已耶。兹敢步先生箴韵十二字。盖廿四句也。聊叙感慨赪叹之意。因以寓自警云。
于天之元。在人曰仁。包礼义智。实主于身。元初赋与。无有疏亲。胡余所循。独惭古人。昔李文元。在戊申春。感兹阳昭。思新厥德。作箴示警。益励对越。况余蒙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2L 页
尤宜秖慄。以遏以存。敢忽丝发。曰敬曰诚。思事尽职。庶几自励。视前无怍。抚时追诫。奉以勿失。
金斯文汝四要得一言。以为新年自新之符。余谓何待余拙劣之语。晦斋先生实有元朝五箴。莫非学者顶门之针。汝四正好受而遵依。而末篇笃志箴。尤切于初学。愿汝四之益留意之。余为步其韵。用叙自警之意。因以副汝四之索而勉之焉。(丙寅)
形以气成。性气中理。性本惟善。宁有愚智。缘气不齐。善恶攸类。气机或停。性纯无失。循是谓道。曷不自勖。罔坠丝发。罔间息食。罔或泛泛。罔不仔仔。要中万变。盍精危微。尧舜犹人。我其不期。损自我损。益自我益。宜我自励。宁我自画。博约工至。心力两竭。百千其能。寔志之笃。志毋自欺。真我为己。我以自警。尔其念是。
金景休以忮求夸毗轻惰六字。自引为病。请得警戒之辞以砭焉。兹成四言十一句。用副乞箴之意。
忮求夸毗。岂吾人病。何自点检。以此为證。第此四字。私意为祟。为本原累。莫不由是。若求良剂。惟曰克己。轻与重反。不重不固。学之不成。以轻之故。心身动静。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3H 页
重乃吾益。惰由心起。实欠内直。一敬可警。宜此绅书。何止此救。六害皆除。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铭
  
直庵铭并序(甲辰)
 吾友平山申明允名其居曰直庵。盖取孔子所谓人生直。孟子所谓以直养之义。而亦尝敬服于晦翁夫子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应万事。直而已之训矣。呜呼。天地无私。其生之也能直。圣人循天理。其养之也能直。故其应之也。亦能直。吾人同禀生之之直。而既不能养之以直。以至应之不能以直。则岂所谓幸而免者非耶。不知明允之所以取于三圣贤者。其亦颜子渊舜我何人之意耶。不然。非吾之所望于吾明允者也。明允甫要余敷其义。于是作直庵铭。铭曰。
于天生物。物物付畀。其畀伊何。是天之理。人为物秀。得最完备。四亭八当。无偏无倚。无少私邪。直焉便是。惟圣性之。不为气使。此理之见。随感直遂。自下一等。禀气各异。彼善观者。必观于此。理之浑沦。下手无地。其所用力。气上致治。治之如何。先于知至。意诚心正。井井其次。勿忘勿助。事事集义。潜伏不疚。屋漏何愧。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3L 页
自反而缩。千万往矣。乃名浩然。天地撑瀰。曷养至此。惟直而已。谁能养之。邹孟轲氏。气既直养。刚大而美。所寓之理。曷不复始。在人在物。一而不二。待人接物。莫不由己。千酬万酢。曲当其位。若言其要。只一直字。孰此阐发。晦翁夫子。至是圣训。殆无馀意。嗟吾明允。早志此事。堂名揭直。意岂徒尔。于三圣贤。实有余起。勉哉明允。用励此志。顾名思义。毋荒毋坠。我嘉其志。我实有冀。我述铭词。一言寄示。惟寅直哉。直内敬以。非我之言。毋以我弃。
镜铭
尊尔瞻视。正尔衣冠。妍媸莫逃。如见肺肝。修饬虽勤。诚伪在中。尔心惟戒。鉴此空明。
醮女铺房八帖屏画铭(壬午)
朝日始旭。有灼桃夭。于归宜室。其逑窈窕。
(右之子于归)
阑阑曙星。锵锵衿佩。寝门省问。式敬无怠。
(右新妇晨省)
姑老齿脱。妇乳代粒。勤诚挚孝。积感绵福。
(右升堂乳姑)
进盘双擎。益笃礼貌。伯鸾是妻。所以德曜。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4H 页
(右举案齐眉)
半扉邪开。中阈相迎。男女礼别。圣训丁宁。
(右䦱门示别)
毋诳必信。蒙养之正。三迁以教。其子亚圣。
(右三迁教子)
锅鼎在后。诫尔无私。梱法之严。千载宜规。
(右见锅戒女)
二尊居北。子孙序列。寿斝盈盈。礼恭诚洁。
(右温公家宴)
赠判书梅隐朴公东命 旌闾铭
卓公大节。其萃太华。皇考花迁。倡义讨倭。清镇之役。公俱力战。逆适之变。公病在甸。激子(子名弘远)募义。驰助鞍捷。 王在围城。虏势且急。公老益壮。义旅云集。路见湖兵。同我赴觐。当敌势孤。其必将偾。义岂越视。我兵肉薄。斩获既多。非不当百。众寡悬绝。奈并挫创。义校谓公。要与退迸。公曰今日。我死无怍。握剑犹奋。终以矢复。岂但公已。一节三世。虽古无闻。在公有自。远祖春轩。醉琴弟兄。閤门七人。骈命露梁。前后义烈。千古日星。赤脚乌头。旧旌公闾。今因更修。小大要书。况公玄裔。其名之垕。黄猴上党。起义勇赴。莫云微劳。可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4L 页
见忠义。先祖馀烈。犹尔不坠。我劳不辞。为笔无惭。谒铭其谁。孝玄思钦。书之又谁。余尹凤九。时 崇祯三甲申夏首。
朴景豹为学要语十二条铭(乙酉)
 三益 三贵 三物 三省 三事 三德 四教 四礼 四勿 四维 四端 四毋
  此十二条。景豹取于读书之际。请于十二条目上。各加紧切一字。而手书以赐。用揭左右。以为寓目服膺之地。余嘉其意。大笔书其目。仍以二句铭。各录于其下。俾景豹之寻常警省焉。
亲三益。 友友其德。非德奚友。直谅多闻。是亲是取。
法三贵。 外不身饬。内岂心正。靡不道在。所贵警省。
行三物。 莫云艺末。由小入大。德与行并。体用斯备。
日三省。 忠信为人。传习为我。非私为己。诚亦曾可。
勉三德。 曾传八条。总之知行。勇即意诚。靡是曷成。
一三事。 生食与教。报死无异。师非天伦。义大一事。
崇四教。 冬夏诗书。只为读之。春秋礼乐。为或讲仪。
明四礼。 生以冠昏。死则丧祭。必明且习。以家常礼。
事四勿。 克那己私。仁便我有。四斯请事。惟此授受。
张四维。 身无是乖。世靡此戕。不独身持。于世必张。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5H 页
扩四端。 蔼然四端。燃涓始如。扩充得去。用之有馀。
遵四毋。 四莫非私。一深一节。毋而至无。遵孔圣绝。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赞
  
寒水先生画像赞(壬申)
禀刚健纯粹之气。挺敦大毅严之姿。亲受华阳之学。上溯考亭为师。明诚之工。贯始终而惟敬。春秋之义。处丘壑而犹炳。纵不进而坐乎廊庙。尊主而芘民。终能退而著之文字。开来而继往。孰谓丹青不可以传心。观乎此俨然而肃清。庶几知先生之道之正也夫。
书画像自警
尔头圆足方。受天地之正气。尔之生也直。亦天地之所畀。尔战兢戒惧。敢或毁或坠。尔无忘明诚之训兮。曾奉规于先师。尔毋曰吾衰之甚兮。惟日新而孜孜。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婚书
  
儿子心纬婚纳采书
坡平尹凤章白。清风金判书执事。学有渊源。久仰斯文之德望。礼徵牢卺。恭修先人之懿规。盖谓二姓之合是欢。自幸万世之嗣有托。恭惟门下。南溪嫡统。 圣朝礼臣。战战兢兢。侃侃訚訚。治己而表里可象。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正家而外内交修。推颜巷安贫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5L 页
心。耻涑训论财之俗。爰许以令曾孙女。贶室凤章再从兄凤辉子心纬。念令曾孙女婉㜻。宜求琴瑟之逑。而再从侄子憃愚。类惭薪斧之克。惟心纬生父凤九与贤孙大谏令公。少日周旋。谅臭味之相合。平生契谊。若弟兄而莫违。故终扳联。益觉郑重。虽复圭之行。有愧前人。庶举案之贤。冀成内助。伏惟尊慈。俯赐鉴念。不宣。
孙健厚婚书
坡平尹心纬白。达城徐奉事执事。伏以情同懿亲。方讲三世之好。礼自羲圣。聿合二姓之欢。虽愧复圭之贤。伫见宜家之乐。恭惟令从叔学士公。一代华誉。三筵讲官。爱布瓮之素风。深耻夷虏之陋。俾琴瑟之谐友。盖以臭味之同。兹承嘉命。许以学士公长女。贶室仆之男健厚。惟令再从妹。淑闻早彰。令仪寔备。而健厚以正之养。素乏于蒙。过庭之闻。亦莫之习。谓可妻也。虽乘龙之多惭。迨其吉兮。庶鸣雁之是趁。只冀鉴纳。不复敷宣。
子心约婚书(癸未)
坡平尹凤九白。金宜宁执事。(名俊材。参判云泽子。)窃附私淑之义几年。大贤之后相从。夙闻好逑之誉今日。先人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6H 页
礼是讲。盖为万世之始。将成二姓之欢。恭惟执事。八代诗礼故家。千年冠冕大族。早投岭邑之绂。无意末路低徊。归卧楸山之乡。可见素志自在。伏承嘉命。许以令季氏主簿君女。贶室仆之子心约。令侄女行遵壸则。顾迷儿教乏义方。耻夷虏之风。谅有求于同气。荷契谊之重。愧奈切于量才。谨修函书之仪。伫见笲贽之喜。伏惟尊慈。俯赐鉴念。不宣。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祝文
  
松禾继开祠春秋享祝文
洛闽正学。春秋大义。功存继开。教遍遐迩。
(右尤庵先生位)
经纶之具。渊源之学。业崇德尊。百代钦式。
(右寒水先生位)
德山晦庵洞朱夫子书院春秋享祝文
河海胸恢。毛丝理精。孔后一人。集群大成。霜露所坠。莫不钦师。地符旧号。益笃羹思。
巍岩影堂春秋享祝文
考亭学承。尊周义隆。群儒集成。百代是宗。三登行 殿。一方报崇。
(右尤庵先生位)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第 396L 页
学有渊源。业崇开继。精一之法。尊攘之义。入告 仗殿。事光千祀。
(右寒水先生位)
凤岩书院松斋韩先生春秋享祝文
才具佐王。识昭辨奸。一死伊荣。百代之贤。
金浦牛渚书院重峰赵先生春秋享祝文
春秋之义。洛闽之学。知晢贤邪。节并山岳。兹值春秋丁。敬陈牲酌。庇牖颛蒙。百世无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