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屏溪先生集卷之四十三 (自动笺注)
屛溪先生集卷之四十三
 序
  
申評事正甫(靖夏)序(乙未)
昔在宣廟盛際
摠兵申公嘗官北鄙
野人掠我境。
銳鋒束馬
魚爛肉薄之。
張我威聲
使不敢南牧
嗚呼偉哉。
今吾正甫氏。
摠兵公之後五代也。
文章名世
經筵官
出爲評事
其所臨履
摠兵伊昔威武之地。
其時也。
我北賴有摠兵公在。
野人懾畏如虎
今其遺種餘孼。
盡爲燕胡之屬。
而我反以上國人視之
我之首已久屈矣。
未知不古而致歟。
抑數之迫而然歟。
正甫白頭臨豆滿。
試過躪逐之墟。
望朔漠之野。
其所撫古傷今
惻愴慷慨者。
不獨詩人啁啽志感
贊畫邊籌以固我圉。
能繼摠兵赫赫威武耶。
竊吾聞之。
豆滿之北不千里
大部落名靈古塔者。
乃燕胡舊穴。
胡人中原玉帛
宜無顧戀白草黃沙之地。
而貨金繒帛
悉輸之北。
以厚其根本
蓋其意欲以此異日三窟矣。
我孝廟嘗質于九王陣中。
從戰遠邇
山川險夷
歷略之審。
曁乎東歸
志礪薪膽
幄對訏謨之際。
每曰此虜之勢敗則走歸于北。
而燕之
北途道出入水草中。
殆萬餘里。
勢必由我之西。
六鎭以去
於是時。
儻未能掃淸中原
畢展志業
則必專意西北
備衝壓之鋒矣。
從今觀之。
虜人之接我之厚。
穆差之遍我西北界者。
儘皆非無意焉。
聖祖睿筭
抑將有驗不錯矣。
然而西北大小
以今邊警不起
恬然不知慮所慮者。
何哉
評事乃古之從事
實掌參謨論事
談戎亦己分事
不宜自視職卑
遽自袖手也。
山川要害
道里遠近
城池高深與不高深
器械精利與不精利
固皆一一審釐。
而鎭譙之當設不當設。
軍兵之當備不當備。
亦宜策料而經緯之。
時機緩急
察事變之權宜
一以桑土爲策。
使彼猝然奔逬
不敢如入無人矣。
比之摠兵公之鏖兵振威
時勢雖殊。
其能靖邊彊絶外侮
我國家。
則其歸未嘗不同
聖朝當日遺志
庶少酬矣。
優閑幕府
聲色留連
非所戒於吾正甫
竆山川之奧。
溟海之壯只寄心目之快者亦非今日所望幄裏籌畫
禁中頗牧
欲以此行卜之。
兪子成大爺宰公赴燕
吾友杞溪兪子成甫。
隨其家大爺宰公北燕
前行一日
過余告別
謂余曰。
我將行矣。
胡無一言
贐。
曰。
余不欲子行。
余何言。
中原腥羶汚衊
久不見周文物
今子之行。
吳季札觀國之光。
胡子行歟。
沙溪先生大爺黃岡公。
有此行。
先生至禮部。
典禮講儀章。
是有觀國之意。
子之此去。
孰問而孰講之。
吾子之行。
先生之行。
吾子胡爲行。
我之皮幣事幾百年
東之三尺以上
皆嘗痛憤駭嘅。
若身縻於朝。
不敢避往役。
不然
孰肯爲彼屈。
華陽先生當胡使至。
在朝告歸
蓋不欲與胡使禮也。
子今衣布褐
胡然必肯爲此行。
非余無可言。
顧余欲無言。
曰。
嗚呼
水西萬里
穹廬滿目
山河慘色。
感愴涕淚我。
豈是樂此行哉。
老人今六十有二歲
氣貌少壯時。
少失攝易大病
今乃有出疆之行矣。
醫閭之北。
遼城之西。
曠漠多大風。
積冰峨峨
雪漫漫。
不能行。
不能前。
送車其間
我乃落留三江之涘。
征蓋而轉不見
當此時也。
我心將如何
眠食節宣
不能省視
我懷又將如何
不幸老人欠愆。
藥物護持
起居扶將
思之深慮之熟。
寧親隨行李。
躬執凡百
以盡我心爾。
此外許多事。
不暇較。
以我觀之。
季札事尙矣。
不須言。
沙溪之行。
未必非吾心事
若使尤翁當此者。
亦安知無此行耶。
曰。
公元1644年
子之行。
不得已
余殆失子之心矣。
孝子事親
誠情固無竆。
義理到此。
百尺竿頭
進一步不得
旣有子之心矣。
胡能遏子之行耶。
於是有言曰。
而子行矣。
子雖行矣。
必須知觀問禮之不同時
深味楚山(井邑號)八字遺訓
下以盡視膳之節。
不失私淑之義焉。
又曰。
行中大小事得失
大爺
左右大爺
在於子。
不能無責。
子宜勖之。
又曰。
此去譯舌輩趨利如鷙。
易汚人子
無相干涉。
又曰。
父母居常惟疾之憂。
在途乎。
素子善病。
愼護子躳。
無反大爺憂。
曰。
瑞膺。
愛我其瑞膺乎。
切意摯。
盍書紙以賜。
爲書子成所以行者所以言者以追贐之。
子成可以四段自勉
而余之大冀望
在於第一段。
子成其又加勉之
時崇禎甲申後七十四秊丁酉之復月旣望
李侍郞伯瞻(喬岳)謫東萊序(癸卯)
惟我先肅宗大王明辨淑慝
審愼去取
以爲宋文正公大贒君子
其背倍文正者。
小人也。
晩年處分光明磊落
可以鬼神百世矣。
及夫仙馭上賓
其徒躍然曰。
先王今無奈吾何。
所以移報文正者。
爛誣薄詆非前日比。
至掇道峯院之享。
公元1723年
大王上賓四歲
癸卯春也。
嗚呼
此誠世道之一大變也。
前後八百章上章辨理
老先生門下
嵬然侍郞李伯瞻一人存。
遂具短疏。
宮門一訟之。
射彈者前。
刀鉅者後。
淺之則竄。
深之則誅。
而公甘心蹈冐。
惟師誣是㬥。
果有炎海之行。
豈亦非老先生法門耶。
先生嘗受寧廟世道之托。
世道自任之重。
六十秊來。
世道隆汚幾番
先生之道。
必與之消息焉。
此蓋一陰一陽
小人而此君子
則氣數之來。
其勢不得不如此
今日之辱先生至此
世道可知
世道如此
先生之所辱宜矣。
不敢先生今日之辱。
其眞爲辱。
而果不爲世道光華耶。
先生己巳黨禍
每誦朱先生暮年華之句。
先生之意。
可知已。
公能先生之黨。
與同破敗
其亦與有光華矣。
公尹東京
東京大府
樹旗蓋列弓矢
方丈以前饌。
聲色以便體。
威儀之盛。
莫不豔其光華
路出臨履之地。
匹馬兩僮。
驅遣迫逐
西山之脚。
幾乎血矣。
昔之華之者。
莫不嗟勞。
不知前後異遭。
榮辱雖殊。
朱宋兩先生所以華之者。
今日世道之眞光華
不足爲公嗟勞也。
嗚呼令公
令公亦嘗事先大王矣。
域內含生
莫非
王臣子。
先王爲此誣罔極。
無人敢直之。
斯文之辱。
又何可說哉。
世道此溺。
其誰拯之
巴溪邈矣。
江門喪矣。
世道之責。
其誰任之
於公之行。
世道嘅然痛哭
聊數語贈之。
右文節目
學校之政。
爲國第一務。
培養人才
導迪儒化
率由於此
先儒禮治則治。
禮亂則亂。
是知三代以來
治常少而亂常多者。
學政不修
禮樂不興耳。
朝禮爲邦
右文爲治。
分命守宰
興學是先。
祖宗規法意甚盛矣。
後來分憂之政。
於是看作弁髦
余竊嘅然矣。
今上二年乙巳。
余守道州
古文士鄕。
遺風餘韻。
猶能以文爲業。
而間多有秀才美質
可與爲學
固有意於奬進之。
不但余之蔑學。
無以提警
且値大飢
日以仰哺六千人餘。
尋常措設應酬者。
於此未暇
仍之召命遆歸。
終莫能略試焉。
畢竟弁髦看者同歸矣。
此豈道人不幸
吾分上。
展其志願
有數存焉者。
何止嘅然而已耶。
第念程子之言曰。
朋友觀善
工夫多。
夫士之爲學
羣居講磨而後
可以資益
然郡之校院。
無供士需。
若令邑子私自嬴粮
相聚之道難矣。
朱先生安能
裹飯以學之慮。
崇安學田所以設置也。
余乃議之邑之章甫
使校院隨力出穀
數十包。
余又捐捧料置得斛摠百計
擇邑之有聲宿儒二員
號右文齋有司
主管之。
略倣先生社倉規。
俟五六年長殖取剩而供士焉。
其詳具載節目
庶幾按此而行之矣。
於是竊有一言可以諸生者。
嗚呼
今之號爲儒生者。
托名校院而無所事於游藝之業。
或有酒食則討會。
或有鄕爭則勇赴。
聖師模範之地。
反作醉鬨之場。
此豈列朝右置學之意。
眞向所謂禮亂則亂者。
可不懼哉。
茲我道之多士
毋蹈弊俗
專意古人所謂爲己之學。
莊敬晦養以立
讀書講理以致其知。
修行以孝悌爲先。
制事則以誠正
規爲動息
必準於小學
冠昏喪祭
必據於家禮
貌謹擎跪。
毋歸邊幅之徒飾口義理
深戒鸚鵡能言
最難制者慾。
如刀兩斷。
勇往則退。
如水赴壑。
至於科擧之學。
出身事主
幼學壯行
權輿於此
則亦不可一切廢拋。
須念程叔子奪志之訓。
一依李文成十日之工。
不免於兼治。
而必存主客之別。
則當隨其才質高下
工夫淺深
各有成就
而其甚魯下者
不失爲一鄕善士矣。
何但道之一郡
復古之文鄕。
爲聖
賁餙文治者。
未必不自道而伊始矣。
豈不猗歟美哉
主事之人。
將此財穀
攬作己私
盃酒招朋。
徒致爭端
如彼之爲。
今日辛勤刱置者。
適足以益其陋習矣。
非所望於多士者。
諸君勉之
李生思勉改名思九
子容序。
(壬子)
韓山李君思勉請余改其名。
仍命字而序其所以命之之意。
李君兄弟名以思。
余改勉以九。
字子容
蓋取九思九容之義也。
余聞之。
不能貴人
人能貴名
命名之義匪不美
貴夫名者。
不在君耶。
孟子曰。
之官思。
思則得之
朱子以爲能思則得其理而物不能蔽。
凡思之有動。
必思合乎義理
禮記所謂九箇思者。
實名之之意。
程子亦曰。
制於外。
所以其中
心之所思
在於義理
又必外面無罅欠處。
可保其思之專於九。
無失義理矣。
是必字之曰子容
以取九容之義也。
內之思之九。
而無九容以制之。
私欲之間而無以循乎理矣。
外之容之九。
而無九思養之
飾邊之歸。
無以正其則矣。
必思之以九者爲主於內。
而以容之九者補之於外。
以爲內外交修
噫。
人之最貴於萬物者惟此心。
於所貴者貴之
則其人眞貴。
人貴則名貴
春秋貶褒人。
或名而或字
之。
貴賤之。
李君盍於所最貴者勉之
所以貴其名之道也。
余將觀世君子名字李君也。
李君勉之
黃書狀子直序(甲寅)
專對之任
自古以爲難。
夷狄無禮之國也。
無禮而又非我與國也。
况今日之行。
又非聘賀故常也。
其難蓋可知也。
我國家役於皮幣
百年茲。
臣妾之恥。
不啻越句踐矣。
東土之人三尺以上
稍聞晦翁之訓者。
孰不含寃忍痛
所以春秋大義哉。
只是國小力弱
不能自張。
日往月來
義理漸晦。
慢辭嘖言
屢及於君父
而人不知驚痛
嗚呼
可勝言哉。
黃友子直以舊侍從
不仕
浪迹湖海十年
忽有書狀命。
子直謂往役不可辭。
征車將脂矣。
於是固知專對之任
若是之難。
否者。
何不夙夜中求之。
必之退士而取之耶。
抑此去專對
尤有難於故常
有求其可者而必取於子直耶。
子直畀之於尤難。
則余知子直之當於尤難之爲無難也。
子直一拙措大耳。
短小不揚
投之麤虜健韃。
疑莫與敵。
惟其學於華陽嫡傳
晦翁含忍之義。
慷慨積於中。
又自近來閒居讀書
講明禮義
禮義明於心。
則其應於事者。
禮義
是循。
禮義所在
何入而不自得耶。
彼以無禮
我以禮焉。
以不義。
我以義焉。
彼若以大脅之。
我以禮義
不懾不撓
彼之麤虜健韃。
何以加於我哉。
人之所以難於難者。
難於死。
難於事。
今子榮宦三朝
死生已以之。
况聞聖明中朝發歎。
慨然主辱臣死之義。
今日臣子孰無一死之心。
而如子之當之者
豈敢一毫難之哉。
今以弱國之臣。
無禮之夷虜。
君父之辱。
莫難於子之使事
然不難則無難
難則難。
子其毋難。
無難也。
送心緯往武城序(武城泰仁號○乙卯)
徒維敦牂九月丁卯
心緯告余行
曰。
何適
曰。
湖南武城
曰。
爲誰適。
曰。
岳丈金諫議之配武也。
曰。
適矣愼旃
毋貽余憂。
曰。
謹諾
緯起而更曰。
武距此三百里餘。
道途出餘古都
白江臯蘭
感義之江山。
拜竹祠登八卦
景諸贒之遺躅
至於完府之繁華
披香之閒淡。
南道選勝
不足擬古人之壯遊
而顧小子廿三年一初
願得一語奉敎
不覺莞爾曰。
孟子云乎
觀水有術
山固一致也。
山峙水流
各具是理。
若觀其峙者山而流者水而已
何關於仁與智之樂耶。
賈勇攀躋
駭目疲神者。
只爲將此身心
役於物而止耳。
必於高深光景之際。
覰夫高深光景潑潑處。
玲瓏朗澈
與我昭曠原者。
沕乎無間
方爲善觀
濂溪濯纓
祝峯豪興
眞有得於流峙之外
不啻爲子長之文章
蓋先有本領在矣。
汝其知此否耶。
諫議登山臨水之餘。
不作澤畔枯槁容。
日間將寒泉編。
尋理業。
編首太極正好
瀜貫會釋。
眼前物物事。
皆自有一箇太極矣。
汝其問諸弄丸餘。
趣想有自得於心者。
獨山之峙水之流。
包在其中
以至消長之奧。
性情之微。
贒邪吉凶之幾。
人情物態之變。
咸造於此
二先生所以本領者。
不外是。
其必有以詳說之者
汝其書諸紳而歸示
余將卜汝是行之實歸與否也。
送洪幼萬歸棲湘水
公元1738年
紺岳東湘水上
唐城洪氏三百年衣履藏地。
以族以位。
或有十數于茲者。
君幼萬世葬。
最專且舊云。
歲戊午九月
余訪幼萬於巖湖之上。
幼萬侑余酒。
起而言曰。
小子不可復居是矣。
方携家之湘之墓側。
畢命計。
從此離羣索居
耳邊不得師友規語矣。
願得一言贈。
以爲替警之符。
余聞而慽然曰。
去矣幼萬。
大地納納
無以七尺軀
萬木中。
欲泯
泯以沒世
腐心血涕。
將見王裒栢枯矣。
悲哉幼萬。
吾何言以貽。
君世德。
世範俗。
爲國名族
石壁公文行標望。
北汀公淸忠謹厚。
至今慕嚮不已
况與在孫裔耶。
其所以述先紹緖。
無忝之圖者。
如何也。
竆則反本
天理則然。
雖非太甲遷改
密邇先墓。
朝夕哀思
則故山松風雨凄凄者。
莫非感發興動
想像典刑
不自覺其益親切矣。
君其登石壁之墓。
則曰我先祖文行之懿。
標望之峻。
矜式當世
我其敢不夙夜祇承。
拜北汀之塋。
則曰我高祖淸忠之操。
謹厚之德。
可作傳家法。
我其敢墜失
其又曰。
一山若子若孫之儼列配葬者。
莫不遹追先烈
我或獨自苟賤
不克善繼
則其何顔上此壟也耶
惕然自念。
必思其克遵先範
不但屛山上墓涕泗
嗚咽痛寃而已
則吾知幼萬之終爲洪氏之肖孫矣。
幼萬勉之
李上舍國馨兩親重牢壽宴
孟子三達尊
齒居其一。
箕疇五福
先言壽。
壽在人。
其尊之先之如此。
是以詩人君臣燕飮
頌祝之辭。
上必曰壽考不忘。
令德壽豈
下必曰萬壽無疆
南山之壽。
夫人心所好。
必以其所欲而願之。
聖人所尊所先。
則其爲人之所欲。
頌祝以壽有以也。
吾鄕李上舍國馨伯甫堂上兩老人。
春秋各匝一甲子
幷餘三十九。
適値牢巹之舊己未
治伯用二月庚辰
設筵
與姊氏淑夫人兪氏婦。
雙擎巹盃。
內外孫若曾男女
重行儼侍。
鄕里大小
咸造爭獻賀。
爲人子所罕遘之慶也。
生秊至回甲猶稱壽
况牢巹之秊重回也。
稱壽觴於一老人猶慶之。
二老人幷餉此觴也。
每秊晬辰。
稱觴慶之。
况重牢之巹觴也。
治伯以何等福力
致此慶也。
二老人又何術致此壽也。
敬問之治伯曰。
二老人亦嘗節食吐納修養耶。
曰否。
平生信口而餐。
只是饑飽耳。
曰。
亦嘗齋神禱呪以祈秊耶。
曰否。
平生無虔靈丐福。
只是不忘生耳。
於是其所以壽也。
營營者雖得而不久
規規者雖成而不長。
彼熊鳥黃白之類。
滾用私意
盜竊天機
天年其可力取耶。
古人謂爲者敗之。
執者失之。
今二老人無意節食自適饑飽
不蘄於久視而自不忘生。
誠得於不求。
成於無爲
邂逅而値五福之先。
天下眞可尊也。
然則二老人非有意於欲壽而壽自至也。
今者重巹之筵。
不宜頌祝之煩耶。
嗚呼
壽耈之頌聖人
旣載之於雅。
治伯以摯
誠謹孝。
寧無頌祝於斯耶。
二老人旣無攸爲。
不蘄不求。
則必不欲其張大
治伯胡不默頌心祝。
以不頌頌之。
祝祝之。
終期閟宮萬有千歲耶。
治伯曰。
正吾今日之意。
盍書以貽之。
其翌月辛亥
坡平尹鳳九追書以爲序。
順行字序
天地之生萬物
萬物之遂其性。
而已
蓋天下之理順
順之則成。
不順則敗。
人道亦惟順也
自心身動靜
以至應事接物
皆宜順之也。
天地無私
惟理是順。
故順而已矣。
人則形氣之偏。
物欲之蔽。
靜云爲之間。
不但不能一順於理。
其所順之者。
仁親之至。
義嚴之極。
不無不當順而順之
則孝或歉於幾諫
敬或墮於阿順
是以孟子順受其正。
程子順理則裕。
朱子言有順無彊
此皆於性理之善者。
順之而已
順之之道。
必先明諸理。
內而心身。
外而日用應接
父子君臣之際。
莫不順其理而行之。
是禮所謂大順之道。
余冠于金君順行之首。
字以理之。
理之乎。
顧諟勉之哉。
仍告以祝云云
履仁字序
公元1644年
崇禎甲申後百單八年歲辛未秋八月己卯
久菴
翁莅冠于金君履仁之首。
命其字曰聖居。
於在人之仁。
卽在天之元。
仁義禮智。
萬善之綱。
而仁又統乎四者。
是以傳曰。
仁者人也。
又曰。
仁人心。
蓋謂人而不仁
不可以爲人也。
仁其可去之也。
其可遠之哉。
其或不仁
不但亡國敗家而已
何苦負爲己任者而不肯於由己爲者也。
孟子以身不居仁
哀其自絶
居者處也。
我旣受於天而得於心。
苟志於是而用其力。
私邪淨盡
心與理一。
則此所謂居仁也。
顔子不違
卽居於仁者
大堯之其如天。
是又居之要也。
居仁之義大矣
履仁之字所以命聖居也。
聖居於是乎勉之
仍告之以祝云云
公元1751年
浿社九詩
孝子之養其親。
有酒肉。
此雖養口體者。
無方之義。
不可已也。
若又招延親心所好
同其酒肉
歡親心。
養口體之中。
有養志之道焉。
君載所居浿上家百戶
太半峨冠博帶之士。
而多載之父執以上
大人君有斜川遊從之樂。
杖屨昕夕
三日爲踈。
載之以其親所樂在此。
春花秋菊日暖風淸
則輒勤邀諸老於寬閒之境。
所養酒肉
作眞率之數器
以供香山之會。
丙子九之登高
卽其一
公元1757年
也。
木落雲收
賓鴈時鳴
箕井錯落
浿江寥廓
蒼顔白髮
爭席頹然
興至而相與觴詠
此又浿社詩卷之所成也。
嗚呼
載之之歡娛親心者。
於此而至矣。
豈非興感老老之孝而自能老老
又推而及人之老者耶。
念今興感於上者。
不獨載之一人而已
吾知浿上子弟
各娛其親。
續成此會
風流篤厚
歌詠孝理之化者。
其將自載之始矣。
豈不美哉
今載之以諸老人之意謁余曰。
老人詩卷
不可無當大老之文。
大老則余不敢有。
而顧以余望耋之翁。
已恨不與於斯會。
而又嘉載之老老之意。
聊書之卷弁。
翌年丁丑冬末
坡平尹鳳九書。
宋生尙輝,明輝長輝字序
公元1697年
崇禎後再丁丑仲冬
余自華陽
歸宿西原之綱村。
宋光寶■(雨球)謂余曰。
第三長輝
加冠于其首。
今幸小子司城貞子
仲由之後之者
亦有二三子矣。
便一盛會。
長輝三加
進行明日壬戌
長者之敎之也。
自顧衰劣
不合盛禮
重孤主人意。
遂登賓階
祝而醮之。
悠久長輝
長久也。
天下之理久則成。
天地博厚高明
由於至誠不息之久。
之者之形而著。
著而明。
以至光輝發越
和順積中
公元1698年
英華發外也。
又其光輝發越
無時不然者。
莫非表裏交養
存中驗外。
能旣久而悠遠也。
長輝之必字以悠久也。
悠久其知之否。
悠久二兄起而前曰。
尙輝之字絅汝。
明輝之字景晦
雖非門下命而字之者
得一言之賜以警焉。
余曰諾。
君子之德。
盛必有光輝
詩人尙絅之語。
子思取之。
屛山晦根之銘。
子服之。
豈非衣錦燁敷之言。
自得於己而已
不欲其外昭而求知於人也耶
德潤身者。
自慊之效也。
盎粹者。
內美之彰也。
固自然之光輝發越
如上所謂形著而明之也。
故君子之志。
闇然日章也。
絅晦俱可以識之歟。
輝之肇其名。
蓋欲光輝在身也。
誠之悠久
乃可以有其輝。
輝之有。
而又存絅晦之戒。
不爲的然之亡。
可以久其輝也。
噫。
爾三輝何但各顧而思其義也。
亦宜互體相資之也。
其更勉之
翌年春分己巳
屛翁書。
湖南募義錄序
天地之間。
一理流行
得之而爲仁義之性。
此君父子之倫。
所由生也。
性與理一般純善
天地無私
未嘗不善
不能無私
故性之所生者。
全有不全
其全之不全之。
氣也。
講道以明之。
篤學以行之。
公元1624年
則亦能無氣拘私蔽。
而全其所性。
昔在仁祖甲子
逆适西寇
直犯京城
車駕南狩公州。
大妃移次全州
國步蒼黃
志士之痛慨已切。
京城倉廒爲賊所據。
兩殿供奉不至
百官軍兵粮餉罄乏
行朝遑遑無策
靈光儒林先倡發文
九都會官。
各定諸有司而次第通各屬邑。
有司省內士類之負盛名者也。
義穀義兵
十日
賊馘獻陣前。
龍馭漢都
收穀者爲斛三千餘。
募兵未及聚。
知數
而穀則呈方伯軍食
兵則各令止之。
嗚呼
天佑宗祊
賊亂卽平。
忠義之士奮起無所施。
固勢然也。
然其爲君國死事之心。
皆出於天理人性自然
一毫之私。
則與殺身成仁者一也。
豈可多少視也。
去甲子百有三十餘年。
此編所載名錄。
始出於靈光辛氏家而太半遺失
見錄僅二百餘員。
湖南文憲之邦。
古多名儒贒佳學士大夫
此錄諸公淵源所自
類皆光海廢居湖海之人。
而或攻學飭行
終爲祭社之贒。
出身事主
俱稱夙夜之贒。
餘非胡亂倡義之徒。
則亦從沙溪金先生號召之役者也
列聖培養之盛。
於斯可見
其所謂全其所性者非耶。
自茲以來
世道貿換
斯文變怪百出
諸公之後
公元1697年
至三四代。
則其麗不啻千百。
染迹於誣衊先正邪論者已絶少
至於戊申乙亥之逆。
多出於本道
亦無一人及於影響
尤可奇哉。
噫。
百畞茅田
荃乃不化者。
誠以一氣流通
天理斯在也。
世類之美。
終不可誣矣。
諸公之孫裔者。
莫不紹述之責。
果能各自勉勵否耶。
時崇禎甲申後再庚辰仲春望日。
坡平尹鳳九書。
華陽尊周錄序
公元1760年
天下之義。
莫大春秋
春秋之義。
莫大尊王
我國之於萬曆
義固君臣而恩亦猶父子。
其尊之之義。
何可一日忘之哉。
華陽宋文正先生
以孝同德之臣。
將明大義天下
萬世綱常
不幸泣弓歸來
事大差謬
抱經空山
悼義莫伸。
老峯閔公毅皇手筆燕市而歸。
先生刻之所居華陽石龕
感慨傷歎
以爲荊州之虞帝祠。
朱子南表章之。
下國遺民之祭天王
義已可據
此刻御筆
亦可以爲之兆也。
欲就石龕傍。
二皇祠。
未集而遽値己巳之禍。
臨訣
托我先師文純公
俾卒成之。
先師受命罔𫺛。
甲戌更化
始與士友議。
十載經理
建一廈屋
名萬東祠。
至甲申京周淪亡之回甲。
始祀二
公元1644年
皇。
先師祝而侑之。
神皇以壬辰再造之恩
毅皇國君死社之義。
宋先生所授之意也。
蓋自石刻祠享
中間數三十年。
凡係洞中文字
皆兩先生老峯文谷,吾先師丈巖諸公所述。
而後來斯羣贒
或詩以播詠。
或文以敍事
莫不志切尊攘
義炳日星
是宜傳示天下
使千百世後。
皆知東之華陽
有此二帝祠也。
收錄共編摠一冊。
所謂華陽尊周錄者也。
嗚呼
四海腥羶
我獨小華。
而又此華陽一洞
能保崇禎日月
春秋一部
於此可讀。
河淸他日
聖人復作
藉手有辭者。
在斯也歟
華陽院任任相周,洪羲瑞,宋洙諸人
將刊是錄而壽其傳。
問序於屛溪尹鳳九
余以編名錄中爲榮。
不辭謹書之如此。
時崇禎甲申後再辛巳初秋日也。
寒水先生文集
天下義理
莫大理氣心性
儒者之學。
亦莫切於理氣心性
從古聖贒言之詳矣。
而惟人物聖凡之分。
不能同異得失之別。
學者於此
不能究其類而明其實
其於學聖人思辨之工。
何哉
寒水先生學於華陽宋先生
溪潭而溯洛閩
以承洙泗淵源
其說一遵聖贒遺訓
克闡繼開之業。
於是集。
可知已。
嗚呼
眞可載道之文也歟
理本渾然
初無不同
敷施運用
在於氣。
不齊也。
理之隨氣而賦於物之異。
體亦萬殊絶不同。
性指人物所得之理而稱者也。
吾人仁義禮智之性。
牛馬鳶魚耕馳飛躍之性。
以類而羣分焉。
孔子天地之性。
人爲貴。
孟子言犬牛人三性之各異。
朱子孔子之言。
明其所以然而曰。
人之生得其正且通者。
故其性爲最貴。
又釋孟子三性之別曰。
仁義禮智之稟。
豈物之所得以全哉。
此言人物之性不同也。
心盛性之器也。
統言則該性情
單指則氣也。
朱子心氣精爽
是其體段虛靈不昧
靜而具五常之德。
發之爲四七之用。
所謂精爽亦氣也。
其所各自有別。
孔子之言不踰矩之心。
不違仁之心。
日月焉之心。
已有生知學知困知之等。
程子有氣淸才氣濁才濁之說。
朱子以才爲心。
而謂程子之言才尤密。
又曰。
人之所以爲學
以吾之心。
不若聖人之心。
無異也。
尙何學之爲哉。
至於先生則直曰。
虛靈亦有優劣
此言聖凡之心不同也。
聖贒立言詔後。
若是明切
而自近年來。
衆言派分
莫之歸一
先生疏源滌流。
辨析開發
其曰各指其氣之理。
而亦不雜乎其氣者。
人物性不
同之謂也。
其曰氣質指心而言者
凡心各異之謂也。
其抽鍵啓鑰
默契道妙千載之後者。
眞如符節不爽矣。
旣正。
論經說禮。
隨處朗然
見於知舊答問者。
亦皆闡明本義
羽翼斯道。
宋先生所以朱夫子秋月寒水之句。
以寓傳心微意
楚山授受
不啻丁寧者。
豈非以道之所存
在乎也耶
可恨者。
先生富有之業。
終身丘壑
自擬於北窓淸風
受身不出言出之戒。
愛君憂時之念。
發於至誠
而終無一言槩及。
先生果於忘世
斯世不幸也。
先生之四十秊林下閒居。
專於講道
寄言語文字。
傳示後學
亦世斯文之一大幸也。
先生易簀
先生孫定性裒收遺文
使門人韓元震尹鳳九相與校讎
藏之巾笥者。
三十餘年。
嶺南黃君仁儉
先生曾孫也。
捐財鳩工
性子震應相議剞劂
震應問序於鳳九
小子不佞
何以當弁卷之托。
第今同門諸友
已皆淪謝
小子在耳
不敢拙陋辭。
嗚呼
江漢秋陽
皜皜不可尙已。
小子所能蠡管。
氣象敦崇儼偉。
規模方直簡整。
心法正大嚴密
可謂造道極致
至於文章之涵泓贍博
自然中矩者。
莫非餘事之著見。
而惟此理氣
性之論。
最關於先生開之功。
特書之如此。
噫。
從今以往幾千百載。
孰有能知先生萬世心學
此其淵源
有感於斯文者耶。
時崇禎甲申後再辛巳秋末
門人坡平尹鳳九敬序。
初堂集序
公元1761年
惟我本朝
禮義爲邦
道學文章
忠義貞節
世不乏人
國家大變亂。
亦必有秉義殺身以救將絶之一脉
爲後陽復之基者。
己巳三臣其一也。
當是時。
初堂權公新登第赴殿試
是日
顯聖母遜于私第
自試庭出。
始聞之。
怛然悔責以爲當此天地震蕩
日月晦蝕
婦孺市童。
莫不號泣奔走
而我乃操觚殿庭
科名是求。
何敢以不知爲恕。
自齒平人
不待唱名
卽走歸鄕里。
不復渡漢而西。
夫第科爵祿。
人情同欲
公則自辜其非辜
辦此永休。
公之心。
豈不曰我若因此進取
以賭榮利
忠義罪人
枯死丘壑
使人知吾心之所存也耶
所謂惡有甚於死者也。
上論之。
雖死不死有殊
其終扶忠義倫彝之歸。
則與諫而死者
同一致也。
誠亦偉哉。
自幼聰明絶倫
文學夙成
纔占聯屬對。
語輒驚人
蓋公曾祖習齋公與其石洲公。
以詩鳴一代
公之韻格詞華
儘有淵源
志尙攸存。
專在經學
時文之奪。
緣觀志。
不能肆力於此事。
廢居以來
閉戶靜坐
整襟看書
欲以文字酬酢於人。
今此遺稿
只是殘膏賸馥
無足有無於公。
先輩李白沙文集丁巳獻議
上與日月爭光
他餘諸篇。
不傳亦可。
辭說書疏
備言公自廢之意。
義理出處正。
使得罪名敎之輩。
可以顔騂。
其所裨補道者
將與白沙公獻議
幷示於千百世之遠。
不是過矣。
公孫攇宰長水
以公遺稿
方謀剞劂
曾孫裕從余遊。
爲托弁卷之文。
余聞公之風。
慕公之義雅矣。
不敢老拙終辭。
謹書數行如此
時崇禎甲申後三乙酉季春日。
坡平尹鳳九序。
屛溪先生集卷之四十三
 記
  
家藏短屛
公元1765年
崇禎紀元乙酉春
家親晦翁詩集
得十梅詩者。
新糚十帖短屛
從兄鳳韶而命曰。
常愛晦翁詩韻淸逸而意有餘也。
汝須以是畫之。
又書十詩于帖顚。
從兄拜命焉。
旣畫之。
又書之。
于時鳳九侍在牀下
語從兄曰。
眞吾家珍藏也。
家親之特取於晦翁詩者。
其意有在。
吾兄又從而書畫之。
公元1766年
豈不盛哉
吾兄之畫之書。
得與晦翁詩而幷列焉。
吾兄
得非也耶
吾家親之賜也。
從兄曰諾。
其翌秊地澤之月。
鳳九追記其事。
使家弟鳳五書之于末。
文化縣門仁風樓記
公元1722年
崇禎再甲壬寅春三月己酉
文城縣門樓告成
瑞膺要其弟鳳五大筆書文城縣衙門五字
揭之樓南簷。
又以八分法。
仁風三字
揭樓之北楣。
此樓體勢迥特
最多風。
固以風名樓。
其所仁風者。
實取袁太守仁風之語也。
丕哉文王之德。
可謂無能名。
孟子視民如傷
特誦於列敍羣聖之際。
伯程夫子以此莅民四字符。
文王我師之意也。
夫以天地大父母。
則民吾同胞
顚連無告
固當與之相關涉。
視之
安得不有如傷之心哉。
文王之心。
莫非自然天理
孟程夫子稱道師法者。
亦知其天理之當如是矣。
先儒同胞之義。
謂仁之全體
至於視之如傷。
則民之疾痛怨苦
如箚在身
其所以爲之者
尤甚襯切。
孟子所謂不忍之心也。
韓子所謂博愛之心也。
所謂如保赤子之心也。
豈非同胞之仁而藹然較著也耶
旣出於天理
後世之爲官莅民者。
何獨無是心哉。
人欲之蔽。
私意先萌。
一膜之外
輒成胡越
不忍喚做殘忍
博愛喚做㬥虐。
保赤子者。
便爲仇讎
是實昧夫同胞之理。
不能推在我之仁矣。
傳曰。
君子德風也。
小人之德草也。
知縣位卑
職旣治民
則念彼無告之氓。
實我同胞
而施不忍之政。
博愛之理。
之如赤子
民之懷之。
若子之於慈母
一境靡然風尙草。
此正推源於視如傷之德。
而亦孟程夫子隆慕之本意也。
未知袁太守扇揚仁風云者
意亦如此耶。
此樓東頭陂麓低短。
恰受震宮之風。
所謂天地大仁風。
一草一木
莫不被其發揚生養茁茂
則此又文王施仁之大原所出
後之莅此縣而登此樓者。
儻能興起於斯
不以詞拙而幷棄其語。
未必無補於字撫之萬一云。
(時聖上新入東宮
此特言震宮二字。)
朴君兄弟孝感
公元1732年
歲壬子
一再黃溪
黃溪多文行士。
往往傳朴君兄弟孝感故事
一日朴生河運袖來二孝記實以示余曰。
其季卽吾先君子所後子。
吾母爲其所後繼母。
誠孝篤至
其孝於所生家者。
可知矣。
乞賜一語
使今與後。
黃溪二孝子也。
余按錄。
前所聞者果然
公元1742年
嗚呼
朴君兄弟
眞孝子也。
伯名興運
季名昌運
自幼天資仁孝
癸亥。
母閔氏歿。
伯秊十一。
九歲
執喪哀毁
已能如成人
鄰里以孝兒稱。
後十秊
父又歿。
兄弟斫指替進血。
繼母金氏
克誠盡愛敬。
金氏慈愛歡洽
不啻自己出。
常曰。
爲人繼室
忌前配子者獨何心。
有感二君之孝也。
金氏病瘡
瘡久遍體
雉尾試其淺深
沒其長猶有餘。
二君行不躡履
衣不解帶
醫藥不離側。
如是者歲幾匝矣。
伯也在前喪。
氣血脆弱
三秊不進薑桂
病已痼矣。
時父衰在身
晝宵侍疾
毁瘠凜凜憂。
季氏勸其少退。
以冀調攝
終不以己病少懈
利病之藥。
則不近遠難易
輒傾財致用
雖惡汁毒劑
二君必先嘗而進之。
金氏感其至誠
忘其苦口
醫言土鼠可試。
嚴冬
無以人力致之。
忽有犬畜口含土鼠至者再。
又所服蟾蛇油舊用將盡。
大蛇含蟾蟠卧於庭除積雪間。
家人驚喜
次第取藥
親戚村鄰
爭來見之。
莫不嗟嘆曰。
二君誠孝之感。
天之所佑。
必將勿藥
至翌秊夏
終能痊完。
嗚呼
孝者天理也。
人孰無此理。
其能盡孝道者蓋寡。
只是私欲之蔽而天理滅矣。
今二君者。
生於遐僻之鄕。
非有問學講磨之益。
自不失秉彝之初。
公元1733年
亦奇哉。
所生血氣相通
自能致孝者。
或有之。
至於繼母義合之地。
克盡天倫之道。
則實王祥一人
况上格天心。
蟄物呈異。
此可與冰魚冬笋
並美齊稱矣。
千百載僅一値。
同氣間有二孝者。
莫非列聖孝理之化。
自然興感不知之中矣。
二君勉强而能之哉。
二孝
能感天神
則其生也。
殆亦天意
竆餓草莽
反嗇其壽。
抑何理也。
旣有卓絶之行。
而終泯沒孝理之世。
亦何故也。
此余所以不能無憾者也。
河運甫又以此申之。
病懶經年
措意間。
近聞湖西關東
父母者三。
湖南又有證父於極罪者。
皆已上聞
是何聖后在上
父子大倫斁絶至此也。
亟書此。
以爲爲人子者勸。
敢冀補世道之萬一云。
時崇禎再癸丑初秋
坡平尹鳳九書。
樸直窩記
吾友李斯立竄謫嶺海
流離十年生還故土
斯立世人之所欲殺而其終不得者。
聖明在上也。
斯立感戴聖恩
報酬無地
乃名其室樸直
斯立曾於疏批。
拜受二字之褒矣。
於此
可知斯立也。
非所知臣莫如君者耶。
是知世人之欲殺之者直爲祟也。
聖上之曲保之者
亦以直也。
雖然
斯立之直也。
斯立之能直也。
聖君之明。
有以使之直之也。
斯立若只知直之爲災而便欲捨之。
則是聖君之明。
斯立曖昧之也。
斯立不敢以其災而懲焉。
將此二字
以爲華袞也。
揭之楣間。
用寓不忘。
遂欲抱認終身九死靡悔。
若因斯立之能直。
而人皆知吾君之明。
皆知聖主有容直之量。
以爲直言之道。
斯立楣間之揭。
奚啻爲死馬之骨。
其所酬報聖恩者。
亦豈淺淺哉。
固知斯立之意不亶在於聖褒之爲自詑而已也。
未知斯立以爲如何也。
姑母淑人尹氏旌板後記
淑人尹氏
王考參判府君女也。
鳳九生最晩。
猶能聞諸父兄所誦。
淑人質純而識悟
性和而氣怡。
稍省。
威儀言語
父母孝。
兄長謹。
及笄歸恩津宋氏。
護軍諱基學妻。
奉養舅姑
如事父母
先意承志
曲盡其誠。
鄕家宂瑣之務。
代姑服勞
略無嫌苦色。
護軍公。
睡翁公諱甲祚之嫡孫也。
祖母夫人閫範嚴正
淑人雞鳴問寢
不命退不退
滫瀡必親執。
一日少懈
夫人宜之
每稱之曰。
孝婦孝婦
夫人第二子。
尤菴老先生也。
亦曰宗婦如此
必昌
吾家
夫人嘗以一小鬟與之。
表其愛。
蓋取崔氏姑故事也。
先生以爲此事不可無傳
書券
且爲文敍之。
顯廟乙巳
參判府君丁內艱
一日火發殯堂。
祖母李夫人急於救柩。
冐焰以殉命。
淑人以出天之孝。
忽聞非常禍變
慟隕不欲生。
日夜叫號
水漿不入口者。
半月
滅性
年三十三。
淑人一男判官宗錫
宗錫三子
季名斗源
性又至孝
平生無所嗜好
只知有父母。
年老大。
父母是依是慕。
未忍一日父母側。
得一味。
先入口。
爇薪父母房堗。
亦必親操。
其爲之服勤
他皆類此
外艱
哀毁逾節
壬子
病革
粒食
晝宵露立禱天。
乞以身代。
遑遑若同隕絶也。
及母屬纊
亦塞窒僅穌。
但呼母何歸。
吾當隨去。
家人不忍見。
如是幾日。
自知不能起。
盡召室中人。
與之相訣。
啽囈之語。
母氏母氏
仍澌毁而盡。
不死於前喪者。
徒以母在也。
臨死
鄕鄰告祝天。
有贖百之願。
旣死則遠近聞者。
莫不嗟惜曰。
孝子亡矣。
嗚呼
淑人之沒。
尤翁甚悼惜之。
操文哭。
美其行。
且挽我祖母詩曰。
吾家低面襲餘馥。
不勝其喪吁可傷
當時大人之挽語。
莫不幷稱其孝。
寒水先生淑人墓文
則至以烈孝贊美之。
二先生一言之重。
不啻劉宗正闡揚之筆。
則足可以徵信來後。
復何他求。
然而當乙巳初
用大臣筵白。
旣旌我祖母閭矣。
母子雙孝。
是宜一體嘉尙
而獨淑人褒美之典。
垂八十年曠闕
一方公議
愈久愈激。
當宁壬戌
因前正郞姜碩泰等四百人狀籲。
方伯登之朝。
斗源幷入採聞中。
遂有旌表之命。
以某年月日
始揭兩旌於公州之閒谷。
淑人墓山之
神主所奉之宅也。
聖人以孝謂爲仁之本。
孝實百行之源也。
孝而至於致死
則通世之絶行。
四世三孝純篤之誠。
皆出於天理之正。
能視死無難
雖求之上古純美之世。
不可易得。
何幸淑人祖孫
皆我祖母子孫
而能趾先懿也耶
爲我祖母內外裔者。
欽式於此
遹追前美
庶幾同歸無忝也。
淑人孫麟相,龜相等。
以余爲淑人之子也。
俾錄淑人旌孝事。
將梓之旌板之後
茲不敢辭
幷與斗源事行
謹書如右云。
崇禎甲申後百單一年甲子。
從子鳳九抆涕記。
崇化書齋
朱子僧舍儒宮曰。
一擧兩得
程子又論佛氏之害曰。
之而後。
可以入道
成都治西。
崇化山。
山之陽。
有廢伽藍普贒菴者幾數十楹
旁近
子與府之士謀葺理之。
藏修肄業之所。
昔之梵唄之場。
今爲絃誦之地。
正類朱先生掇建故事
其云一擧兩得者。
今日之謂也。
奇哉。
然徒得一廢寺
爲吾之居而已
則於程先生闢而入之之義。
何干哉。
必覈夫似是之非。
而明其爲異端之實。
斥而闢之。
廓如然後
聖人之道。
坦然若大路。
人皆可得以入之矣。
嗟爾峨冠而居是齋者。
其亦覰得及此否。
余雖蒙陋
與有聞焉。
敢不諸君一誦之耶。
嗚呼
感興詩曰。
恭惟千載心。
秋月寒水
聖相傳。
惟此心學。
而彼佛者亦何嘗外是心哉。
所謂靈昭不昧
卽吾儒之虛靈知覺也。
所謂妙用不滯
卽吾儒之應萬事也。
莫非此心體用也。
然其終至於陰陽晝夜相反何也。
所主爲學者。
有主理主氣之別。
程子聖人天。
釋氏本心者此也。
天理也。
心氣也。
聖人非不言心
堯舜相傳執中
孔曾授受一貫
中與一皆理也。
子思之命性。
孟子性善
亦此理也。
此天之所賦而我之所有也。
上聖之心。
聰明睿智
能盡其性者外。
湯武反之以下
氣質不齊
精爽之稟。
不能淸濁之異。
流行之際。
善惡相雜
無以直遂
聖人之敎。
使學者審識存省之工。
用己百己千之力。
濁變而淸。
駁化而粹。
靜云爲。
一出本然天理
正呂藍田變其不同之才而反其所同之性之意也。
其所執者中。
而貫乎萬事者。
皆吾之一也。
命性本色
萬善綱領
卽此而存。
故曰聖人天。
彼佛亦非不言心
彷彿有見心氣之能以爲純善底物事。
性理眞全然無見。
是以不分眞妄
專以作用爲性
循道理。
直任靈昭
自謂從心所欲
而終不免於猖狂自恣
陸氏之言頓悟
陽明致良知
蓋皆此心之氣。
不復知有天理而然也。
昌黎韓退之曰。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
其勢不可以同歸幷行也。
自古世儒卑者落於功利
高者入於佛老
以其妙奧處。
有似直內而亦淸心寡慾
故有志者見之爲喜。
其所以彌近理大亂眞也。
本齋規約
不作時文
擧子業
惟讀聖人書者居之。
功利之害。
不須言。
而只恐初學慕古之士。
昧心性理小大重輕之分。
則眩於氣純善之說。
趨於靈覺之學。
謹取程子闢入之語而說之特詳。
若能闢之之明。
則卽所以入之之道也。
其爲一擧兩得者。
何啻如掇建一事也。
朱先生之意。
豈不在於此耶。
闢異之道。
必先明在我之理。
修己克正
可以斥彼之邪。
不然
徒欲竆其說闢其異而已
公元1644年
則吾恐其未必能闢而此身之已化爲佛。
程子之所慮也。
諸君勉之
韓侍郞德全仁夫成都也。
有興學之化。
价川之趙君觀民,慈之金君聲昊,張君九翼,成之金君躍爐
皆其舊門徒也。
爲後進倡。
羣居力學云。
時崇禎甲申後再丁卯仲秋
溪翁書。
大哉重建
此至痛在心日暮途遠八字
孝宗大王文貞公李敬輿疏批中語也。
文正公宋時烈書與文貞子文簡公臣敏敍。
文簡從子忠文公臣頤命刻於文貞舊居江岸大石
是閣。
卽覆此石刻者也。
名大哉
王言也。
其下石臺雲漢
文純公權尙夏,領議政鄭澔各記臺與閣。
前後事實
二記盡之
當日君臣
共切冰火之志。
而孝廟則汲汲乎其無欲惰也。
文貞徐徐乎其無欲速也。
眞不言易爲易者也。
然以聖祖激慨奮勵之極。
批辭安得不至此也。
是其志大則道遠。
道遠則自知年歲不足者。
自然之理也。
上之汲汲
非徒撫劒疾視也。
下之徐徐
亦非爲因退廢也。
只是九世必復之義。
不能一日自安
臨事懼之之意。
欲爲萬全之地也。
天若祚宋。
庶幾陽復可期。
不幸聖祖崩殂
文貞亦先
公元1687年
亡焉。
春秋一部
無地可讀。
志士之淚已血矣。
况文正以同德之臣。
世道陽九
竄棘南海
而深闈密贊
若隔前生
特書此以文簡
政以天理日斁。
大義日晦
無以一伸天下
則寧欲與文貞子孫共守而勿墜也。
意亦悲夫
忠文之劖石而閣之。
在肅廟庚辰後。
辛丑
姦凶執命
世禍滔天
文家爲之孤注
閣因無人護持
桷圮棟壞。
兀然露其石也。
有識過此。
憤痛悒者幾秊。
近者士林重建議。
小閣煥然舊觀矣。
噫。
春秋之義數十
尊攘復讎最重。
爲是復讎也。
管仲爲是尊攘也。
春秋大之
况孝廟兼此二者而志之哉。
與一二臣訏謨密勿
死生以之。
而惟此八字
至誠懇惻
義理炳朗
可以貫金石泣鬼神矣。
文貞之後
必欲壽其傳者。
是宜自別於人。
文正門人之各以文字揄揚贊歎者。
不忍特書之意也。
然此實孝廟志事之大。
神孫之思欲繼述者。
必將無所不至
而今爲我聖祖臣庶之裔者。
莫不於此而激仰悲慨
何但兩臣子孫門人之共守而已
且是義也。
天地常經
古今通誼也。
然則不獨環東一域
共守而相傳也。
抑亦日月所照。
霜露所墜。
凡有血氣
聞之必起立
見之必感慨
公元1644年
豈非天理之至。
人心之所同然者耶。
方今九有腥羶
獨此江干一片地。
煌煌大字
能揭大明日月
吾其賴有辭於天下萬世者。
亦在是歟。
是役也。
本縣章甫李益光,閔百榮實尸之。
觀察使金時粲,扶餘縣監臣宋載和各出力
樂與相之。
文貞後孫縣監臣李最之方宰鄰邑。
亦割俸以助焉。
文純門人草莽尹鳳九拜手稽首
抆涕而書之。
重建記。
時崇禎甲申後百單十秊癸酉之九月日也。
龍池
乾初九言潛龍
龍神物也。
乾之稱龍。
皆指陽也。
其曰潛龍者。
以陽諭聖人
當其側微
若龍潛隱云。
後之以塵埃天子龍潛
亦此也。
漢師嶽麓邐南。
止鍾市北
草塘公諱宬居之。
小池在別榭前。
方可若干尺。
眞龍之所。
而池名以潛龍何也。
蓋公之於仁祖大王
晉文舅犯也。
文學稱當世。
仁廟冲秊
從公私塾
挾冊池榭
背誦愆澁。
公本嚴於課程
莊色不言
仁廟逡廵軒際。
倉卒垂堂
戒失臨深。
及乎大人利見
九五龍飛
向者玉趾之無妄。
眞可謂龍之潛矣。
龍池故實
而亦池名之所以取義也。
當時攀鱗諸公
俱是公子知舊
參贊機密
會。
多在於此
神龍未躍之前
無非潛隱之時也。
仁廟於此潛邸例。
巷口里門
爲是中興籌策之地。
而又命於池榭
追設欄檻
豈但不忘於盤泥之厄。
實亦眷眷王迹之所肇。
聖意示重也。
漢師稱名園池何限
體貌之尊。
寧有與龍池比哉。
龍池言。
屬之於具氏。
他人足較
以具氏言。
宜世勿失
奚特王氏之舊氈。
然而叔敖之後貧矣。
平泉之庄。
間歸別人幾年。
爲具氏之嗟恨。
五代孫知樞樹勳
慨然自謂曰。
第宅閱人傳舍
龍池所在我具氏而不能還之。
其何顔歸見我先祖
遂賣屋傾財。
且鳩諸房資。
歸其原直。
魏公故宅
不待官贖。
龍池便趙璧之完矣。
之後承。
不可賣與他人
而旣不免焉。
則還爲具氏之有誠難矣。
知樞能不家貲
只知龍池之重。
終得辦此。
草塘公其可謂有孫。
豈不尙哉。
嗚呼
池自龍潛之後
則其符祥之異。
實與太祖赤池之龍瑞媲美
婦孺之無知。
莫不玩而敬之
過而式之
况具氏之子孫乎。
自今爲公之後者。
宜念知樞辛勤圖復之意。
呵護而世守之。
整理澄滌
使源頭活水潑潑洋瀰。
以漑我聖子神孫萬年無疆洪基
亦具氏世臣之業也。
凡百
氏其可以知之歟。
知樞集尤菴宋先生心畫
刻潛龍池三字
池榭之楣。
仍謁余文曰。
非無人也。
必子之文。
余顧何足以當之。
然知樞少嘗識也。
惟其可貴
其役亦可相。
而且廁名於先正脚下爲榮。
謹書之如此云。
時崇禎甲申後再丙子除月日。
坡平尹鳳九記。
雙修堂記
公元1759年
高麗當中國奎運。
人文猶未全開。
鞮卉梵唄
五百秊終始。
有若英憲金公諱之垈。
挺出於麗之中葉
風姿魁梧傑特
規模重厚英發
又非後世所謂備之士。
淺薄迂短。
所可倫比
古今稟氣小大不同如此
公登高宗己卯科。
秘書樞密政堂文學尙書吏部
官平章。
五十年爲兩朝名臣
蓋公謀猷韜略
身都將相
逸詩遺馥
狂娥誦傳。
西塞偉烈
著代華國之鳴。
鎭邊之望。
一代之罕匹也。
當是時。
上自王宮
下至搢紳閭巷
莫不奔走於燃臂捨身之業。
公得最橫恣誣惑人者。
之江
其徒懾咋。
此則其闢異扶正之功。
不下於昌黎枯骨之斥也。
安知非公先倡圃隱先生
啓我朝儒化之文明耶。
崇象之報。
雖越屢百載
終不可已。
崇禎甲申
公元1645年
庚辰
一方衿紳
以公本淸道人
就郡西立祠
號南溪
春秋享以籩豆
距公舊居之巨淵。
一嶺而近。
祠前又置十數楹屋。
多士藏修之所。
舊無額。
又闕記蹟
君德新以多士之意來余。
問其名謁其文。
余聞昔江東之役。
公代父從軍
作詩書之楯頭曰。
國患臣之患。
親憂子所憂。
代親以報國
忠孝可雙修。
元帥點兵
見而異之。
明年凱還
元帥知貢擧
擇公第一名
公出身事主。
不但由是權輿
凡人萬事百行
莫不源於忠孝
公之許大事功
豈非忠爲之主。
而忠又移孝而爲。
則此廿字之詩。
實公最初根本
而用之有餘者。
百代之下。
羹牆而願學者
亦宜不出於此詩也。
余故大書雙修堂三字
俾揭之楣。
復敍此以爲之記。
庚辰後五十九年戊寅季夏日。
坡平尹鳳九書。
南齋
公元1704年
一世一世義理
先儒衛輒之世。
正名大義理。
魯莊之世。
復讎大義理。
大易隨時之義也。
嗚呼
丙丁以來
恥辱大矣
奚止在區區東褊。
中國淪於夷狄
人類入於禽獸
古今逆德
天地大變
斯世
周室攘夷狄。
復舊君之讎。
雪城下之恥者。
非所大義也耶
南齋公當丙子亂。
入于海。
時南
公元1644年
漢受圍。
公每東望憂憤
一日誤聞城陷
不覺失聲大慟
仍痛冠屨之倒。
蹈海之志。
終身不復渡漢而北。
有時激烈悲惋
發於歌詩
殆若手舞龍泉
直擣虜穴。
至今讀之。
令人氣湧如山
常以胡虜在北。
皇朝在南。
不忘南朝之念。
所居南齋
蓋寓水必東之義。
不失我昭敬大王坐不背西之遺意也。
至寧在宥
志切薪膽
同德之臣。
大有爲
思欲明大義天下
雖天不祚宋。
大計不遂
猶能使喑聾跛躄
靡不聳動
而若公則年纔中身
不及見寧廟盛際
亦能知此義者。
眞不待文王而興也。
使公前而廁之朝端
則必如斥和諸臣。
讜言正論
大節炳朗
後而遇寧廟之聖。
則亦必周旋於幄對訏謨之後
惜乎。
蓬纍以行。
獨抱一世大義理。
不得大易之時。
潦倒海溆
泯泯以沒。
噫其悲夫
齋舍本在唐津高山南介井里
齋前有小蓮池
歲久壞盡。
曾孫進士行鼎謀於諸姪。
將修其頹疏其陻。
植芙蕖
完復舊觀
實顔亭不忍不忍廢之意也。
今弼言將其叔父命。
謁余記之。
余固韙公之義。
特書公素如此
南齋云爾
公諱謙。
字士益
晉州人也。
崇禎甲申後百十六年己卯上元
坡平尹鳳九書。
黃山八卦亭記
黃山江畔
六贒祠在焉。
祠迤北數十武。
有亭翼然石間
額曰八卦
昔我尤菴宋先生講道之所也。
先生享斯院。
而亭仍屬之院。
余觀黃山
平原中小培塿
亭亦非大樓閣。
前臨百里巨野
中有巴字長江
上下眺望
胷襟爽豁
後之讀先生書者。
雖覰得先生義理絲毛。
不登斯亭。
亦何想像先生海闊天高底氣象也。
有從余游者問曰。
兩湖第一名勝。
江山雲烟之美。
人物楫之盛。
備供千狀
此而不槩。
亭以名八卦何也。
曰。
不見窓欞之象否泰剝復之畫乎。
曰。
四卦而稱八卦
抑何也。
曰。
先天圓圖
泰而否。
剝而復。
數往知來
順逆推去。
八卦該盡
其以八卦名者。
豈無以耶。
曰。
然則於易必取四卦義。
又何也。
曰。
嗚呼
先生平日
小大動法朱子
朱子漳州
後圃井地九區
中區茅菴
窓欞之畫。
否泰剝復奇偶
於焉游而樂之曰。
此有九疇八卦之象。
宋先生之意。
實出於此也。
蓋否傾則泰來
剝盡復生
理之當然
先生之時。
羣陰剝陽。
天地否塞
此亂極思治
變極思正
匪風下泉
所以變風之末也。
先生尊攘復雪之心。
冀或天運循環
無往不復
則其有感
四卦交變之象者。
其旨深矣。
朱子南渡之後
於此義。
惓惓不忘。
茅菴之所取畫。
安知其本無此意也。
先生之前後一揆而必遵其規者。
又豈朱子之意不如此
先生取義也耶
咸曰唯唯
亭之名義
較著
子之言。
不可以不記也。
余登茲彳亍
北望慷慨
先生遺義
窓欞激昂
聊書此以同游諸朋。
遂作八卦亭記云。
時崇禎甲申後百十六年己卯陽復日。
後學坡平尹鳳九謹書
居然亭記(擬作一間小亭舍人左畔石㙜上。
名以居肰。
而刻此小記於亭下石屛
喪故遄還。
未果焉。)
公元1760年
朱先生詩曰。
今日棟成
居然泉石
後學坡平尹鳳九小亭於人巖之左石上
名曰居然
先生歿後九庚辰初秋日也。
寫眞君相璧(壬申)
近聞傳神寫照者。
皆以卞君相璧。
推與今世顧虎頭
余耳熟而未之見也。
一日安陵士人崔斗逵雲路與康就顯子安鳩財幣。
漢師携君而至曰。
門下今老矣。
形神衰謝
歲月而異矣。
欲趁此時
登綃而留之。
余謂其不必爲。
而亦不能止之也。
君遂執筆訾像。
易數本而稍損益之。
皓白枯落
寒癯之姿。
踈傲
態。
一山裏老傖。
持以揭壁。
里媼村童
爭來笑謂眞箇大哥哥。
觀其毫端颯颯
若有神助
不但鼻眼毛髮
一一相似
精神韻致
隱約有見
君是坡翁所謂得其意思所在者歟。
伽倻一區
今古湮沒
幾千百年。
自余來棲。
磵谷雲烟
領轄有主人。
或以鈷潭之隱顯賀之
今年七十。
人壽有限
未知前到幾歲管此洞府
從今一幅肖像
在久菴。
百年之後
九曲巖泉
不患無主
澗魚巖鳥
永有依倚
而眞作茲邱之賀也。
此尤一奇事已。
昔郭拱辰朱夫子眞。
其歸。
先生作序送之。
以示鄭重之意。
余敢依先生故事。
於君之歸。
聊書此以贈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