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书
书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79H 页
答黄惠甫别纸
宋汝华诸人卑不援尊之说。鄙见初亦不以为无据。盖追享先圣于后贤之祠者。不如后贤追配之为便顺故也。近考南溪礼说。寒暄书院以地名之相符。追享程,朱者。实由退溪定论。今日援尊之说。恐不复为据。前日鄙书。只以事势之不得不合奉而元不害于道理之意说去矣。既得退溪说。尤幸鄙说有所符證而不悖于义理也。
星州始创迎凤书院。以寒暄为上。两李次之。皆南向。(两李。文烈公兆年,文忠公仁复也。)寒暄与文烈两座之间。隔以屏障。使各为尊。最后退溪以书院在云谷而临伊川之上故。改名川谷。主祀程,朱两先生。配以寒暄。别立乡贤祠于院外。祀文烈二公焉。
与李汝受(秉鼎)
贵府称通国之剧地。兄之临履已踰二载。簿书劳攘之际。一分无损精害神之虑耶。鲁斋谓千万人中。常知有己。则虚寂而可养其体。明察而可正其用。此语真有味。今虽千酬万酢。此心不为事物牵将去。惺惺
宋汝华诸人卑不援尊之说。鄙见初亦不以为无据。盖追享先圣于后贤之祠者。不如后贤追配之为便顺故也。近考南溪礼说。寒暄书院以地名之相符。追享程,朱者。实由退溪定论。今日援尊之说。恐不复为据。前日鄙书。只以事势之不得不合奉而元不害于道理之意说去矣。既得退溪说。尤幸鄙说有所符證而不悖于义理也。
星州始创迎凤书院。以寒暄为上。两李次之。皆南向。(两李。文烈公兆年,文忠公仁复也。)寒暄与文烈两座之间。隔以屏障。使各为尊。最后退溪以书院在云谷而临伊川之上故。改名川谷。主祀程,朱两先生。配以寒暄。别立乡贤祠于院外。祀文烈二公焉。
与李汝受(秉鼎)
贵府称通国之剧地。兄之临履已踰二载。簿书劳攘之际。一分无损精害神之虑耶。鲁斋谓千万人中。常知有己。则虚寂而可养其体。明察而可正其用。此语真有味。今虽千酬万酢。此心不为事物牵将去。惺惺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79L 页
在神明舍。则不但所应接者无少错失。虽究夕分夜。不至瘦惫矣。想兄于此已得力否。顾今人物眇然。使兄而低徊下邑。已非朝廷惜才之意。而在吾兄自期之道。亦不宜埋没于簿书而止。其须自爱之。
答安晦之(世光○庚申)
示谕敬悉之。曾侍江门。果承此教矣。昔在 显庙己酉间。先生在泮任。特倡大学儒生冠服一依 皇明制之论。上疏陈请。则 显庙允许之。 皇明之制。即襕衫平定巾也。襕衫本出唐马周之制。而至宋朝。以此为盛服。故朱先生家礼祠堂盛服条。谓进士则襕衫。 高皇帝取以为太学生之服。而平定巾者。 高皇帝所刱制。取平定天下之意而名之也。此巾见丘琼山仪节。为三加襕衫之冠矣。盖我国太学生之红团领。古无此制。非诗所谓青青子衿之义也。襕衫质青缘黑。本合青衿之制。而事物记原。马周以三代布深衣着襕而名襕衫云。其制实据于古矣。岂与儒生红团领之非古制者。同日言哉。况今日从周之意。其义尤大。而且是 先朝所判下之事。则尚未遑举行者。实太学羞耻之甚也。今若更有此议。则因此庆科生进放榜之时。特令襕衫应榜。仍使斋生而服之。以
答安晦之(世光○庚申)
示谕敬悉之。曾侍江门。果承此教矣。昔在 显庙己酉间。先生在泮任。特倡大学儒生冠服一依 皇明制之论。上疏陈请。则 显庙允许之。 皇明之制。即襕衫平定巾也。襕衫本出唐马周之制。而至宋朝。以此为盛服。故朱先生家礼祠堂盛服条。谓进士则襕衫。 高皇帝取以为太学生之服。而平定巾者。 高皇帝所刱制。取平定天下之意而名之也。此巾见丘琼山仪节。为三加襕衫之冠矣。盖我国太学生之红团领。古无此制。非诗所谓青青子衿之义也。襕衫质青缘黑。本合青衿之制。而事物记原。马周以三代布深衣着襕而名襕衫云。其制实据于古矣。岂与儒生红团领之非古制者。同日言哉。况今日从周之意。其义尤大。而且是 先朝所判下之事。则尚未遑举行者。实太学羞耻之甚也。今若更有此议。则因此庆科生进放榜之时。特令襕衫应榜。仍使斋生而服之。以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0H 页
此为生进之服。下斋及学儒亦改服青袍。同为青衿之制。而以襕衫别其生进。则虽制度之末。亦岂不有补于盛世文物之治耶。伊时先生于 朝令下后。因老峰闵公之赴燕。请得 明制而来矣。时当岁歉。 朝家有待丰举行之 命。而先生不复入泮。他皆因循。而到今七十馀年。不复闻举而论之者。可胜叹哉。平定巾则曾见华制。其㨾未必胜于今日之儒巾。而其制作比儒巾甚难。儒生似不得私自办着。鄙意常以为儒巾不必改从平定巾也。未知识者以为如何也。委问之勤。不能不对。第今日 朝廷。谁能有留意于古制而响合者耶。
答张舜瑞(文翼○己丑)
外孙奉祭。实无于礼之礼。近世虽或行之。无先儒事可据。而朱子之答汪尚书书。论之已详。其义槩可见矣。来书权字大不可。若只因一时情义。刱出无于礼之礼。而必藉于权。则岂不大悖乎。且权非圣人莫行。何敢轻议耶。
答郑脩(乙卯)
所示为学工程。为己而无一毫为人计。刻苦而无一分閒漫意。一读之纸上。犹令人惕然警觉。况日与之
答张舜瑞(文翼○己丑)
外孙奉祭。实无于礼之礼。近世虽或行之。无先儒事可据。而朱子之答汪尚书书。论之已详。其义槩可见矣。来书权字大不可。若只因一时情义。刱出无于礼之礼。而必藉于权。则岂不大悖乎。且权非圣人莫行。何敢轻议耶。
答郑脩(乙卯)
所示为学工程。为己而无一毫为人计。刻苦而无一分閒漫意。一读之纸上。犹令人惕然警觉。况日与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0L 页
相周旋者耶。吾道便不孤。直是斯文之幸也。名字之戒。贤者岂有是也。是知省检之密而微瘢细疵无能隐伏也。此于圣人分上。固不可拟议。中人以下之实所难免。能让千乘。何等伟男子。而犹有好名之心。则名岂可易言哉。第程子以为为利与为名。虽有清浊之分。而其为私则同。其不可留此个胸中则审矣。最是南轩无所为而为者。诚为己之要法。真实为己则何事于名耶。此晦翁夫子之所叹赏也。后学果于此着紧。则要名之心。自然洒脱矣。别纸义理尽精深。文辞尽条畅。的是儒者文字。今何幸蒙不鄙也。其于浅见。有可论者。谨分若干条以对。不知盛见以为如何也。山川夐绝。两皆衰暮。无以合席。惟有尺疏可传声信。此亦失此太守。亦无以阶梯矣。须趁节便以为往复之地也。
别纸
未有二五之前。先有二五之理。此所谓形而上之道也。
理气本浑融无间。元无先后之可言。而从形气上言之。形气未成之前。先有此形气之理。谓之有先后亦可矣。然其所谓形而上之道者。只是有此形气。则此
别纸
未有二五之前。先有二五之理。此所谓形而上之道也。
理气本浑融无间。元无先后之可言。而从形气上言之。形气未成之前。先有此形气之理。谓之有先后亦可矣。然其所谓形而上之道者。只是有此形气。则此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1H 页
形气之上。实有此道在云也。非谓形之前。有此道而不属于形也。盛说文势。似以此上字。唤做前字看。恐未安。
以理发气随。为正见之累。则今曰气发理随之说。亦如何。
理者无情伪无造作。而其翻转动挠。升降出入者气也。以心性言之。心者气也。性者理也。事物之来。感而遂通。发而应之者心也。心既感而发焉。则随其发而或恻隐或辞让或喜怒或哀乐之见于气之发处者是性也。以此观之。气发而理随者。其势固然。而若曰理发而气随。则岂不可疑乎。无情伪造作之理。何以自发而可与气之能作用运动底者。对待互发耶。观于栗谷书则可详矣。
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云云。
远。檀弓注。异居而远者。盖地远之远也。小注方氏说分同姓异姓。其意谓同姓兄弟可往。而异姓兄弟则当杀也。
立孙
程先生家用次子主丧之礼。盖遵用时王制礼而不用古宗子法也。朱子则服长子三年斩衰之制。又传
以理发气随。为正见之累。则今曰气发理随之说。亦如何。
理者无情伪无造作。而其翻转动挠。升降出入者气也。以心性言之。心者气也。性者理也。事物之来。感而遂通。发而应之者心也。心既感而发焉。则随其发而或恻隐或辞让或喜怒或哀乐之见于气之发处者是性也。以此观之。气发而理随者。其势固然。而若曰理发而气随。则岂不可疑乎。无情伪造作之理。何以自发而可与气之能作用运动底者。对待互发耶。观于栗谷书则可详矣。
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云云。
远。檀弓注。异居而远者。盖地远之远也。小注方氏说分同姓异姓。其意谓同姓兄弟可往。而异姓兄弟则当杀也。
立孙
程先生家用次子主丧之礼。盖遵用时王制礼而不用古宗子法也。朱子则服长子三年斩衰之制。又传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1L 页
家于孤孙鉴。而家礼一篇。亦眷眷于宗子法。盖程,朱两先生家已行之礼虽异。后来从违则不难辨矣。郑寒岗丧。未知谁果承重。而次子初虽奉祀。长孙在则即当归宗于长孙矣。
答宋基孙(庚子)
丧中出后者。似当降服。而礼无明据。但男子出后女子出嫁义正相类。而小记云未练而反则期。既练而反则遂。惟此可以旁照。又问解。期大功出后者。不当降服。以此推之。三年之丧。尤不当追降。而若不追降则涉于二统。未知何从。
曾于外舅朴公丧。葬后始定所后。其为所后者。适方持父斩。禀于师门而行之矣。盖既斩于所后。则无二斩礼。义甚严截。不可仍服旧斩。所后父奔丧成服后。即归其生父丧次。文告其由。即脱旧斩。问解所载期大功不可降之文。不当与此比论。盖无贰斩之义重故也。第为人后。若在旧斩练前。则脱旧斩之日。当更制期衰而服之。俟其初期而除之可矣。
亲丧未奔者。成服前括发袒免。当一依在家之仪耶。齐衰闻丧者。亦于三日中会哭之时。变服如仪耶。奔丧齐衰以下只一袒。当从此说耶。
答宋基孙(庚子)
丧中出后者。似当降服。而礼无明据。但男子出后女子出嫁义正相类。而小记云未练而反则期。既练而反则遂。惟此可以旁照。又问解。期大功出后者。不当降服。以此推之。三年之丧。尤不当追降。而若不追降则涉于二统。未知何从。
曾于外舅朴公丧。葬后始定所后。其为所后者。适方持父斩。禀于师门而行之矣。盖既斩于所后。则无二斩礼。义甚严截。不可仍服旧斩。所后父奔丧成服后。即归其生父丧次。文告其由。即脱旧斩。问解所载期大功不可降之文。不当与此比论。盖无贰斩之义重故也。第为人后。若在旧斩练前。则脱旧斩之日。当更制期衰而服之。俟其初期而除之可矣。
亲丧未奔者。成服前括发袒免。当一依在家之仪耶。齐衰闻丧者。亦于三日中会哭之时。变服如仪耶。奔丧齐衰以下只一袒。当从此说耶。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2H 页
亲丧虽未奔丧。成服前括发袒免。当如奔丧至家者一体矣。古礼奔丧条可考。齐衰以下未奔丧者与在丧次者。亦何异也。
庶人只祭考妣。今之无官者。即古之庶人。然既用宋贤定礼。通祀四代。则岂以妾子而独用古庶人之礼乎。况妾子亦有有官者。则只祭考妣尤不通。而沙溪先生谓庶孽无世祭之义。当何适从。
我朝士大夫虽无官。其礼节与有官者无等杀。盖 朝家之待士夫也。有官无官。不甚悬异。故无官士夫之自处亦如此。自成风俗矣。然律之古礼。未免谬矣。岂可因此而至于庶孽。亦通用大夫之礼耶。此则断不可。沙溪说。遵而不挠可矣。
虚葬非礼。先儒已有定论。而从俗行之。亦或无妨否。
虚葬礼虽非之。而我东已成风俗。如有当著此境界者。孝子之心。必不欲全然无事。非他人所可遏止矣。然若知其非礼而不以衣冠葬者。人孰敢非之。
父主子丧。小祥当撤几筵。而其妻子在。则揆以人情。不忍遽撤。若行祥禫。则以服尽之父主祭。似多妨碍。
庶人只祭考妣。今之无官者。即古之庶人。然既用宋贤定礼。通祀四代。则岂以妾子而独用古庶人之礼乎。况妾子亦有有官者。则只祭考妣尤不通。而沙溪先生谓庶孽无世祭之义。当何适从。
我朝士大夫虽无官。其礼节与有官者无等杀。盖 朝家之待士夫也。有官无官。不甚悬异。故无官士夫之自处亦如此。自成风俗矣。然律之古礼。未免谬矣。岂可因此而至于庶孽。亦通用大夫之礼耶。此则断不可。沙溪说。遵而不挠可矣。
虚葬非礼。先儒已有定论。而从俗行之。亦或无妨否。
虚葬礼虽非之。而我东已成风俗。如有当著此境界者。孝子之心。必不欲全然无事。非他人所可遏止矣。然若知其非礼而不以衣冠葬者。人孰敢非之。
父主子丧。小祥当撤几筵。而其妻子在。则揆以人情。不忍遽撤。若行祥禫。则以服尽之父主祭。似多妨碍。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2L 页
父虽主丧。而礼祖不压孙。亡者之子何可以祖服之期。而不终三年祭耶。此则无是理矣。不但子也。子妇孙妇亦皆祖舅或其舅主之。其夫或其子在。则岂可以其舅或祖舅之大功小功。而辍几筵于九月五月耶。于此看得。似无可疑矣。大小祥及禫。主祭者虽已脱服。以素服临之。无少妨碍。未知如何。
答赵宗甫(荣祏○癸酉)
积几年劳想。兄书穿到穷涧。实仰知旧情讯也。尊世父损庵公遗集印本。特侈投惠。认以凤九为公故人子也。欲知公言议出处始终大略也。感念畴昔。不觉怆涕。素知公执耳士论。为士类宗主。而文字则今日始得赏之。义理文章。诚可以轻重当世。传示来后也。祸色弥天。非不可谓酷烈。而其犹当言尽言。如石压笋出者。岂独公知明志定。不负所学而已。当时之世道规模。亦足可想矣。顾今八十年来。沧桑百变。人心日乖。士风日颓。虽大关义理者。士论阒然。无一人敢言之。实无如公之领袖士林主张是者。而亦可见 国家之元气缀旒。无日而坠地矣。诚不胜俯仰慨伤。
答辛弘复(乙亥)
出继子之于生父母。其所属称。既有程,朱定论。而沙
答赵宗甫(荣祏○癸酉)
积几年劳想。兄书穿到穷涧。实仰知旧情讯也。尊世父损庵公遗集印本。特侈投惠。认以凤九为公故人子也。欲知公言议出处始终大略也。感念畴昔。不觉怆涕。素知公执耳士论。为士类宗主。而文字则今日始得赏之。义理文章。诚可以轻重当世。传示来后也。祸色弥天。非不可谓酷烈。而其犹当言尽言。如石压笋出者。岂独公知明志定。不负所学而已。当时之世道规模。亦足可想矣。顾今八十年来。沧桑百变。人心日乖。士风日颓。虽大关义理者。士论阒然。无一人敢言之。实无如公之领袖士林主张是者。而亦可见 国家之元气缀旒。无日而坠地矣。诚不胜俯仰慨伤。
答辛弘复(乙亥)
出继子之于生父母。其所属称。既有程,朱定论。而沙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3H 页
溪先生据此为證。考之问解。可知也。其曰伯叔父母者。伯叔当随其行第而称之。祝辞自称。既曰从子。则实用旁亲之礼。元无旁题之可论。至于其孙则当自此推去。题以从叔祖。自称从孙。而无旁题可知也。以礼则旁祖之祭。当止从孙。而此其情理事势。孙死便埋主。则实有所不忍焉者。但无先儒所论。非有盛德者。不可以刱为立论。须博询于知礼而处之也。
答朴汝贯(永锡○丁亥)
曩者船人传一梅盆。依然寒泉旧面。古人之相思也。折寄一枝梅。诗人犹吟咏而志之者。今则全一树也。奚但一枝而已。亦想相思之深。非古人比也。即今渡海而来。风摧雨剥。殆若无风味之可玩。而若至雪蕊呈香之时。此心喜悦。益知故人之情贶也。秋气渐紧。体履如何状。恋慕自切。外此惟冀神照。
答郑元猷(彦焕○己亥)
横渠为学。仰读俯思。有得则夜起。取烛书之。其笃学如此。息有养瞬有存之说。盖要学者无顷刻间断。至于气之一息目之乍瞬。亦不欲忘存养之工云尔。不必于瞬息存养。分别太深。此等处恐合活看如何。○周南仲于自己切近工夫。未免欠阙。先生要随病下
答朴汝贯(永锡○丁亥)
曩者船人传一梅盆。依然寒泉旧面。古人之相思也。折寄一枝梅。诗人犹吟咏而志之者。今则全一树也。奚但一枝而已。亦想相思之深。非古人比也。即今渡海而来。风摧雨剥。殆若无风味之可玩。而若至雪蕊呈香之时。此心喜悦。益知故人之情贶也。秋气渐紧。体履如何状。恋慕自切。外此惟冀神照。
答郑元猷(彦焕○己亥)
横渠为学。仰读俯思。有得则夜起。取烛书之。其笃学如此。息有养瞬有存之说。盖要学者无顷刻间断。至于气之一息目之乍瞬。亦不欲忘存养之工云尔。不必于瞬息存养。分别太深。此等处恐合活看如何。○周南仲于自己切近工夫。未免欠阙。先生要随病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3L 页
药。以谓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盖于迟疑等待全未下手之际。不可一切用急迫规模。易致涩掣。姑令渐次提掇。以为日积月累而自然纯熟之地矣。非如邢七之错看三省。而以三点检为平日之常法矣。首尾文势。详加寻绎。则先生之意盖可知。虽使明道而闻此。必不与和叔而一例呵斥矣。○主一兼动静。主事专言动。此心之静而主于静。此心之动而主于动者。此主一工夫。而射也主于射。御也主于御。此便主事也。所谓主事。即其动上主一也。以兼专言则固不能无异。而以主事之包在主一者言。则亦可谓同一事矣。畏字释谓之持敬体段。了一事。又了一事。谓之不杂他事。高论是矣。第勉斋畏字说。本他形容敬字。故其意为肃然若有所畏则心便一。一则能敬矣。以畏字而为持敬之工则可。谓之释一则恐龃龉。未知如何。
答洪敬伯(启钦○戊午)
小亭兴废。槩悉故实。诚仰执事之留意修举。而先辈遗迹之晦显有时者。亦不能无感也。除是老先生记文。以篇末数行之仅存者观之。其义理文词。亦可以警动人于千百载后。则真所谓见一羽而知全凤之
答洪敬伯(启钦○戊午)
小亭兴废。槩悉故实。诚仰执事之留意修举。而先辈遗迹之晦显有时者。亦不能无感也。除是老先生记文。以篇末数行之仅存者观之。其义理文词。亦可以警动人于千百载后。则真所谓见一羽而知全凤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4H 页
彩也。惜乎残缺之。无考夫完篇也。昔在江门。及见文集初本。较今刊本。序记之删没几半。若考之全集。或可见出。而且念谷云公于尤翁。处之师友。非等閒知旧。手请文字。必有留之者。讨之本家子孙。亦或可得否。但文谷公手笔无凭。而更求完本。尤绝欠惜也。记文。顾此罪哀非文字可论之时。不敢奉承盛托。想执事错记日月而有此教耶。虚辱专人。殊用悚叹。舍弟躯命仅保。而全家寄此。初无还洛之计耳。
老先生旧记。似终无觅出不成之理。今果得全本来。奇哉奇哉。况先生之后书也。又况市翁之记。初不知有在。而其将连揭于楣际耶。岂非有待于吾兄。而又非吾兄志之勤。亦何以巧凑得成耶。记文重侈盛托。仰认不鄙。宁不欲惟命。顾此丧制才讫。神思剥落。况敢措辞于韩文公脚下耶。且愧且惧也。
答朴士枢(斗益○己亥)
斩衰葬时。迁奉前丧。将合窆。备要注不敢变服云。行丧。将以深衣方笠随之。两丧同奉。则当用轻者包重者特之礼否。
檀弓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沙溪先生以为既往则当服其服。有殡者未葬也。未葬而服轻服。亦
老先生旧记。似终无觅出不成之理。今果得全本来。奇哉奇哉。况先生之后书也。又况市翁之记。初不知有在。而其将连揭于楣际耶。岂非有待于吾兄。而又非吾兄志之勤。亦何以巧凑得成耶。记文重侈盛托。仰认不鄙。宁不欲惟命。顾此丧制才讫。神思剥落。况敢措辞于韩文公脚下耶。且愧且惧也。
答朴士枢(斗益○己亥)
斩衰葬时。迁奉前丧。将合窆。备要注不敢变服云。行丧。将以深衣方笠随之。两丧同奉。则当用轻者包重者特之礼否。
檀弓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沙溪先生以为既往则当服其服。有殡者未葬也。未葬而服轻服。亦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4L 页
礼也。改葬虽缌。其义甚重。何可以父丧未葬而初不服缌耶。且沙溪先生谓有事于前丧。(指母丧)亦当用重服。此盖以父未葬。不敢变服故也。虽成缌服。而若仍服缌则未安矣。今于母出柩服缌。而行丧时还服父丧丧服。恐合礼意矣。包特之说。虽出杂记。家礼不言。且斩缌不可并持。当从重持斩衰行事。若母丧行虞则当服缌耳。
与李仲久(𢜸○丁未)
青山缭绕。绿水回萦。十里九曲。窈窕澄朗。新成小屋。永日潜居。兴至独往。怡然自有得矣。回想四十年胶扰尘涂者。直虚度半生。不知世间有真趣味也。仍念小岳前头。江天漭阔。洛山朝列。曲栏登啸。襟怀又自别矣。恨不能兼有之也。然角者不附之翼。飞者固不能走。则此天理之自然也。奥如也阔如也。何能滚做一处耶。虽不可兼有之。又恨地相距远。不得时一临之。以快眼目。而最可恨者。久不得与吾仲久对此江山。以听高谈爽论。而并快里面之心胸也。玄寝郎彦明被诸士友贫仕之劝。不得已黾勉赴直。此不免庐空之叹。而窃想吾友有从游之乐矣。昨展古纸。更见兄五常说。不能无一膜于细处。盖病于快易为说矣。
与李仲久(𢜸○丁未)
青山缭绕。绿水回萦。十里九曲。窈窕澄朗。新成小屋。永日潜居。兴至独往。怡然自有得矣。回想四十年胶扰尘涂者。直虚度半生。不知世间有真趣味也。仍念小岳前头。江天漭阔。洛山朝列。曲栏登啸。襟怀又自别矣。恨不能兼有之也。然角者不附之翼。飞者固不能走。则此天理之自然也。奥如也阔如也。何能滚做一处耶。虽不可兼有之。又恨地相距远。不得时一临之。以快眼目。而最可恨者。久不得与吾仲久对此江山。以听高谈爽论。而并快里面之心胸也。玄寝郎彦明被诸士友贫仕之劝。不得已黾勉赴直。此不免庐空之叹。而窃想吾友有从游之乐矣。昨展古纸。更见兄五常说。不能无一膜于细处。盖病于快易为说矣。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5H 页
万物各具一太极。则人物之理同者。吾友与我所见同矣。只于仁义标名之论。终无烂熳之望。殊可欠叹。盖健顺仁义。实就阴阳木金之气。单指上面底理而名之也。若初无阴阳木金之区别。则又何有健顺仁义之异名耶。不但其名之独异也。各有体用。各有条理。不可谓一团浑然。全无分别矣。第虽其各异。而非和他气言也。实单言理也。故其体段纯善无杂。以健而在于阴则能为顺。以顺而在于阳则亦能为健。仁义亦如此。此其理同一本色。通而不局者矣。兄辈不深究此。直以同处为本然之性。而以不同处为气质之性。若一切如此。则健顺仁义之终不可同之者。毕竟只得为气质之性而已。幸毋主先入。虚心并观。要从十分处讨去如何。玄友于此论。本与吾友同条。必相得而益相信矣。不得不为之一叹也。
答李谦之(光益○丁未)
袭用冒当否。
冒古礼有之。而家礼则删之。今好古之家或有用之。而家礼之意。敦本去文。盖设冒无甚紧于敛袭故也。依家礼不用。亦无妨。
初虞后埋魂帛。而若路远。于所馆行祀。则必须至
答李谦之(光益○丁未)
袭用冒当否。
冒古礼有之。而家礼则删之。今好古之家或有用之。而家礼之意。敦本去文。盖设冒无甚紧于敛袭故也。依家礼不用。亦无妨。
初虞后埋魂帛。而若路远。于所馆行祀。则必须至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5L 页
家三虞后埋之。今俗必俟卒哭。必埋墓侧者何欤。
魂帛。魂之所依凭者也。礼盖必埋于家。此亦魂返室堂之意也。是以古礼埋之于两阶间矣。三虞后埋之之说。虽出于丘仪。而家礼既言埋之于屏处洁地。故即今士夫家初虞后。即埋于墓后。未知如何。卒哭后埋魂帛之说。今始承闻。未知其合于礼义也。
答李光赫(丁未)
上系第四章。知周乎万物下注。程子释之曰。义之所包知也。其义周尽万物之理。此专若以义训知也。义之与知。各居五性之一。则固不可以此包彼。亦不可以彼训此。而程子之言如此何也。
就四德而只举仁义。则仁包礼义包知。以太极图言之。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则礼知固包在仁义中矣。程子此说。考之全书。谓易之义。与天地相似云云。以义字为主。故下句之智。亦谓之义之所包云矣。然此段本意以仁智为主。况智字实自上段说来。尤似不可以义包而言也。朱夫子既于此谓之未安。当从朱子说矣。
第五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下注。仁阳知阴。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而目为
魂帛。魂之所依凭者也。礼盖必埋于家。此亦魂返室堂之意也。是以古礼埋之于两阶间矣。三虞后埋之之说。虽出于丘仪。而家礼既言埋之于屏处洁地。故即今士夫家初虞后。即埋于墓后。未知如何。卒哭后埋魂帛之说。今始承闻。未知其合于礼义也。
答李光赫(丁未)
上系第四章。知周乎万物下注。程子释之曰。义之所包知也。其义周尽万物之理。此专若以义训知也。义之与知。各居五性之一。则固不可以此包彼。亦不可以彼训此。而程子之言如此何也。
就四德而只举仁义。则仁包礼义包知。以太极图言之。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则礼知固包在仁义中矣。程子此说。考之全书。谓易之义。与天地相似云云。以义字为主。故下句之智。亦谓之义之所包云矣。然此段本意以仁智为主。况智字实自上段说来。尤似不可以义包而言也。朱夫子既于此谓之未安。当从朱子说矣。
第五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下注。仁阳知阴。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而目为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6H 页
全体也。或曰。上章知属乎天。仁属乎地。与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浊言。此以动静言。仁知则一也。而何以随清浊动静而异其训。
仁义礼知。各有体用。如心之德爱之理。心之制事之宜之类是也。亦或有互作体用。如孟子之仁宅义路。则是仁体而义用。太极图定之而主静。则义体而仁用。圣人言语。有以其全体上言者。亦有以用偏处言者。惟当从文理说解。随本意看去矣。今此智周乐水之智。安土乐山之仁。皆以体段言之。故潜玩其气象意味。则其所以分属阴阳者。自不得不然。而若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则自其成性后言之。木之理仁。而水之理智。则木阳而水阴矣。仁属阳知属阴。亦自不得不然矣。圣人所言者。各有其意。故朱子之解说。亦各随其意而言之矣。其所异者。不必疑矣。
第九章。当期之日下注。奇圆围三。偶方围四。
奇圆而偶方。圆方者阴阳之象。而奇偶者阴阳之数也。易学启蒙本图书篇曰。圆者径一而围三。方者径一而围四。围三者以一为一。故参其一阳而为三。围四者以二为一。故两其一阴而为二。是谓参天两地
仁义礼知。各有体用。如心之德爱之理。心之制事之宜之类是也。亦或有互作体用。如孟子之仁宅义路。则是仁体而义用。太极图定之而主静。则义体而仁用。圣人言语。有以其全体上言者。亦有以用偏处言者。惟当从文理说解。随本意看去矣。今此智周乐水之智。安土乐山之仁。皆以体段言之。故潜玩其气象意味。则其所以分属阴阳者。自不得不然。而若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则自其成性后言之。木之理仁。而水之理智。则木阳而水阴矣。仁属阳知属阴。亦自不得不然矣。圣人所言者。各有其意。故朱子之解说。亦各随其意而言之矣。其所异者。不必疑矣。
第九章。当期之日下注。奇圆围三。偶方围四。
奇圆而偶方。圆方者阴阳之象。而奇偶者阴阳之数也。易学启蒙本图书篇曰。圆者径一而围三。方者径一而围四。围三者以一为一。故参其一阳而为三。围四者以二为一。故两其一阴而为二。是谓参天两地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6L 页
者也。观此则可详矣。令咸幼成详与讲此而去矣。
下系第六章。乾坤易之门下小注。朱子曰。阴阳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徐氏曰。自形而上者言之。故先阴而后阳。自形而下者言之。故先刚而后柔。
徐氏以阴阳为形而上。以刚柔为形而下。形而上。孔子既谓之道。今乃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大不然。小注说。初不精抄。故类多如此。此等处不可以出于先儒而疑乱于程朱已定之说矣。
易书专以程传为主。而系辞则第十章孰能与于此以上。每章章首下。辄有程子曰大字。逐句注释。而亦甚疏略。参伍以变以下。则间或有小注。而每章合注之义。不小槩见。何也。
系辞则程子初不作传注。故 皇朝纂修时。收入两程论说语录于各章之下。而下篇则其所论说草略。元无逐句详论者。故纂修诸人。不以程子曰作大字耶。
诗辑注多引序说。而又有大小序之称。然则诗序固自有三家。既不系于元经。亦不言其某也所著何也。宾之初筵。始有毛氏序韩氏序之说。以此观之。三序之中。毛韩同居其二。而不知孰为大孰为
下系第六章。乾坤易之门下小注。朱子曰。阴阳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徐氏曰。自形而上者言之。故先阴而后阳。自形而下者言之。故先刚而后柔。
徐氏以阴阳为形而上。以刚柔为形而下。形而上。孔子既谓之道。今乃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大不然。小注说。初不精抄。故类多如此。此等处不可以出于先儒而疑乱于程朱已定之说矣。
易书专以程传为主。而系辞则第十章孰能与于此以上。每章章首下。辄有程子曰大字。逐句注释。而亦甚疏略。参伍以变以下。则间或有小注。而每章合注之义。不小槩见。何也。
系辞则程子初不作传注。故 皇朝纂修时。收入两程论说语录于各章之下。而下篇则其所论说草略。元无逐句详论者。故纂修诸人。不以程子曰作大字耶。
诗辑注多引序说。而又有大小序之称。然则诗序固自有三家。既不系于元经。亦不言其某也所著何也。宾之初筵。始有毛氏序韩氏序之说。以此观之。三序之中。毛韩同居其二。而不知孰为大孰为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7H 页
小耶。且其一序。果出于何人耶。
诗大小序之作。说者自昔纷纭。未能的知。朱子辨说云或以为孔子。或以为子夏。或以为国史。皆无明文。后汉书儒林传以为卫宏作诗序。又曰。齐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又以为小序出于汉儒。朱子亦不能的定某人之作。而又隋史经籍志云诗序子夏所作。而毛公,卫宏润色之。今者诸说如此。固陋后学。何所准据耶。大小序。乡板诗经则无之。近得唐板。大小序合作一卷矣。鄙亦始见之耳。
答李光赫(己酉)
书期三百注。日行速月行迟。诗十月之交注。日行迟月行速。前后注解若是径庭何也。
日月行迟速。既知左右旋之有异。则诗书注解虽不同。各有所主而言者。何害于实事耶。书传期三百注。既以日速月迟为说。则卷首闰月成岁图。当依本注为之。而却从历家日月右旋之法。此似可疑。然此非朱子手图。实出于后人则不必言也。
孟子尽心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朱子解之曰。以大学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然则尽心工夫。在于知性之后。
诗大小序之作。说者自昔纷纭。未能的知。朱子辨说云或以为孔子。或以为子夏。或以为国史。皆无明文。后汉书儒林传以为卫宏作诗序。又曰。齐鲁韩氏之说。并传于世。又以为小序出于汉儒。朱子亦不能的定某人之作。而又隋史经籍志云诗序子夏所作。而毛公,卫宏润色之。今者诸说如此。固陋后学。何所准据耶。大小序。乡板诗经则无之。近得唐板。大小序合作一卷矣。鄙亦始见之耳。
答李光赫(己酉)
书期三百注。日行速月行迟。诗十月之交注。日行迟月行速。前后注解若是径庭何也。
日月行迟速。既知左右旋之有异。则诗书注解虽不同。各有所主而言者。何害于实事耶。书传期三百注。既以日速月迟为说。则卷首闰月成岁图。当依本注为之。而却从历家日月右旋之法。此似可疑。然此非朱子手图。实出于后人则不必言也。
孟子尽心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朱子解之曰。以大学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然则尽心工夫。在于知性之后。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7L 页
而近思录横渠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此与朱子注解相反矣。尽心章下小注云伊川云尽心然后知性。此不然。朱子既以伊川之言为不然。则胡为编横渠之说于近思录耶。
横渠之谓尽心则知性知天者。未知与朱子本注说相反矣。横渠之意以为能尽其心之全体。则已能知性知天云矣。非如伊川所谓尽心然后知性之说矣。若如伊川说。则大学亦可谓知至而后物格。其可乎哉。伊川说。朱子既曰不然。朱子之去取于两先生者。可知矣。
答安尚宾(国光○壬子)
礼。魂返室堂。故奉主于生时旧居矣。孝子之不忍于体魄之远离者。或庐于墓下。而盖非礼之正也。以朱子朔望往来于几筵者观之。可知几筵则奉于旧第也。栗谷之教。盖以为后来礼法不严。居家守丧。类多不谨。若如此则反不如庐墓之为愈也。非谓初不返魂而庐于墓也。若不返魂于旧第。而留奉几筵于墓下斋室则便是家也。丧中凡祭。当行于几筵。复何疑乎。丧人身独居庐。则朝夕上食。其势当令家人替行之矣。曾见玄石说。以身在墓下。不得参朝夕上食。为
横渠之谓尽心则知性知天者。未知与朱子本注说相反矣。横渠之意以为能尽其心之全体。则已能知性知天云矣。非如伊川所谓尽心然后知性之说矣。若如伊川说。则大学亦可谓知至而后物格。其可乎哉。伊川说。朱子既曰不然。朱子之去取于两先生者。可知矣。
答安尚宾(国光○壬子)
礼。魂返室堂。故奉主于生时旧居矣。孝子之不忍于体魄之远离者。或庐于墓下。而盖非礼之正也。以朱子朔望往来于几筵者观之。可知几筵则奉于旧第也。栗谷之教。盖以为后来礼法不严。居家守丧。类多不谨。若如此则反不如庐墓之为愈也。非谓初不返魂而庐于墓也。若不返魂于旧第。而留奉几筵于墓下斋室则便是家也。丧中凡祭。当行于几筵。复何疑乎。丧人身独居庐。则朝夕上食。其势当令家人替行之矣。曾见玄石说。以身在墓下。不得参朝夕上食。为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8H 页
大不安矣。
祖奠。盖祖道之义。送葬之行。可以设此矣。虽靷向墓下。葬地未卜。期日不定。则何可设此。虽或卜定。日月犹远。则中间人事。有不可知。预行此奠亦未安。临葬时上山前一日。行祖奠似得矣。
答安尚宾
家礼上食之文。在于成服后。过四日不设朝夕食。实有所不忍。冠峰丈以为成服前。当设上食。未知如何。
仪礼家礼。皆于成服日。始言上食。故备要仍之。冠峰玄友主张奉养二字。以为成服前上食之證。愚亦寻常争论者多矣。上食虽为亡者事。方其袭敛棺殡。哀遑罔措。此事重。故犹未暇及于上食耶。情理虽似不安。圣贤制礼之意有在。今何可变改耶。
小祥后止朝夕哭。而古之人有泣血三年者。以此观之。虽过小祥。似当哀至则哭。
圣人制礼。使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及之。盖取诸中也。血泣三年。出于孝子自然之天性。圣人岂皆责人之如此耶。若有如此者。则礼所谓高于人一等者。然孝子之心。亦宜节哀顺变。毋至灭性。是中道矣。
祖奠。盖祖道之义。送葬之行。可以设此矣。虽靷向墓下。葬地未卜。期日不定。则何可设此。虽或卜定。日月犹远。则中间人事。有不可知。预行此奠亦未安。临葬时上山前一日。行祖奠似得矣。
答安尚宾
家礼上食之文。在于成服后。过四日不设朝夕食。实有所不忍。冠峰丈以为成服前。当设上食。未知如何。
仪礼家礼。皆于成服日。始言上食。故备要仍之。冠峰玄友主张奉养二字。以为成服前上食之證。愚亦寻常争论者多矣。上食虽为亡者事。方其袭敛棺殡。哀遑罔措。此事重。故犹未暇及于上食耶。情理虽似不安。圣贤制礼之意有在。今何可变改耶。
小祥后止朝夕哭。而古之人有泣血三年者。以此观之。虽过小祥。似当哀至则哭。
圣人制礼。使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及之。盖取诸中也。血泣三年。出于孝子自然之天性。圣人岂皆责人之如此耶。若有如此者。则礼所谓高于人一等者。然孝子之心。亦宜节哀顺变。毋至灭性。是中道矣。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8L 页
栗谷论丧中祭先墓曰。馔品减于常时。只一献。江门教以新墓则当盛馔云。新墓若继葬于先墓咫尺之地。且若遭母丧合祔于先考之墓则当如何。且因新墓备礼而祭土神欤。
若与先墓同岗。则新墓之设盛馔。果可不安。尤翁答人问。以为与其从下位而同设盛馔于先墓。毋宁从上位。略设于新墓。既有先正定论。依此行之可矣。若墓所各异。则当依栗翁与先师之说行之矣。
题主。家礼用皇字。备要用显字。
皇与显。皆明字意也。但显字题主。盖出于胡元。故华阳先生不用之矣。第显字已自韩魏公用之。用亦不妨。虽不用显字。直书考妣字。此乃从家礼也。何可谓之未妥耶。
支子支孙。无入祖庙之事矣。既以隮祔之由告之。而终不行隮祔之礼。恐涉未安。
庙制废而西上之礼作。则虽非支子之家。所谓祔祭。都似虚礼。第家礼以后。莫不眷眷于此。则岂非孔子所谓存羊之义耶。祔盖孙祔于祖之意。本非入此祠堂之意。则初无宗支之可论矣。
考妣位馔品各设。明著于家礼。
若与先墓同岗。则新墓之设盛馔。果可不安。尤翁答人问。以为与其从下位而同设盛馔于先墓。毋宁从上位。略设于新墓。既有先正定论。依此行之可矣。若墓所各异。则当依栗翁与先师之说行之矣。
题主。家礼用皇字。备要用显字。
皇与显。皆明字意也。但显字题主。盖出于胡元。故华阳先生不用之矣。第显字已自韩魏公用之。用亦不妨。虽不用显字。直书考妣字。此乃从家礼也。何可谓之未妥耶。
支子支孙。无入祖庙之事矣。既以隮祔之由告之。而终不行隮祔之礼。恐涉未安。
庙制废而西上之礼作。则虽非支子之家。所谓祔祭。都似虚礼。第家礼以后。莫不眷眷于此。则岂非孔子所谓存羊之义耶。祔盖孙祔于祖之意。本非入此祠堂之意。则初无宗支之可论矣。
考妣位馔品各设。明著于家礼。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9H 页
馔物合设。甚非礼意。家力足以优为者。或不知其非礼而不能改。知其非礼者。拘于家力之难于办需。亦不能正其谬例。今日士夫家殆无有遵行各设之礼。甚可叹也。盛意于此极以为慨然。若能行之于一家。则岂不为士友之观法乎。
家礼有祢祭。而要诀及备要。俱无之何欤。晦庵则祭用其生日。同春则祭用其先考生日。今父子生日。俱在季秋。则当从晦庵礼耶。当从同春礼耶。
要诀及备要。俱不言祢祭。或意既行时祭于诸位。则谓不必别祭于祢位耶。然既有朱子正论。行之。谁敢疑议。父子生日。同在九月。则当从朱子已行之礼矣。
家礼妇人无杖。备要有杖。
妇人绖带杖。似不可无者。而家礼不言。盖宋时不用此。故家礼因书仪而仍之。备要取古礼添入。当从备要。
闻丧条注。之墓者望墓哭。至墓哭拜。如在家之仪云。所谓在家之仪者。指何事耶。若曰指变服。则已成服者。又何可变服耶。
至墓哭拜。当蒙上文至家之仪矣。已成服者此下。已言其不变服矣。
家礼有祢祭。而要诀及备要。俱无之何欤。晦庵则祭用其生日。同春则祭用其先考生日。今父子生日。俱在季秋。则当从晦庵礼耶。当从同春礼耶。
要诀及备要。俱不言祢祭。或意既行时祭于诸位。则谓不必别祭于祢位耶。然既有朱子正论。行之。谁敢疑议。父子生日。同在九月。则当从朱子已行之礼矣。
家礼妇人无杖。备要有杖。
妇人绖带杖。似不可无者。而家礼不言。盖宋时不用此。故家礼因书仪而仍之。备要取古礼添入。当从备要。
闻丧条注。之墓者望墓哭。至墓哭拜。如在家之仪云。所谓在家之仪者。指何事耶。若曰指变服。则已成服者。又何可变服耶。
至墓哭拜。当蒙上文至家之仪矣。已成服者此下。已言其不变服矣。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89L 页
开茔域注。酹于神位前。
仪节。以此酹酒为降神。而复斟酒置神位。退溪则以此酹酒。谓少倾于地而即奠于神位。未能知何说的可从也。第此无上香一节。初丧之礼简。故降神之节杀之否。既不上香。则不必祼酒于地。退溪说似好矣。
祖遣奠馔如朝奠之朝字。若如沙溪所训。以朔字看。则上食之节。自在奠中矣。否则其奠与上食。似当有别。
沙溪所谓以朔字看者。乃虞祭注朝奠之朝字也。此则见于老峰本咸兴板家礼矣。祖遣奠注朝字之以朔字看者。玄彦明之论也。以文势言之。固不能无见。而第无先儒说。难可据而为定论矣。祖奠前别设夕上食。沙溪说见问解。似难与朔奠而并设上食也。
吉祭侑食。主人为之。而有再拜之文。丧祭侑食。执事为之。而无再拜之文者何欤。
丧中礼简。故执事代之。执事侑食。故无再拜之节矣。
国光五代祖长房只有族祖一人。而无家流离。从叔父权奉祧主。祀于别室。其后误闻族祖已死。仍即埋安。过数年。族祖忽归到。从叔父率养娶妇。家居于六代祖墓下。每于忌祀。纸榜行祀。梅峰丈曰。
仪节。以此酹酒为降神。而复斟酒置神位。退溪则以此酹酒。谓少倾于地而即奠于神位。未能知何说的可从也。第此无上香一节。初丧之礼简。故降神之节杀之否。既不上香。则不必祼酒于地。退溪说似好矣。
祖遣奠馔如朝奠之朝字。若如沙溪所训。以朔字看。则上食之节。自在奠中矣。否则其奠与上食。似当有别。
沙溪所谓以朔字看者。乃虞祭注朝奠之朝字也。此则见于老峰本咸兴板家礼矣。祖遣奠注朝字之以朔字看者。玄彦明之论也。以文势言之。固不能无见。而第无先儒说。难可据而为定论矣。祖奠前别设夕上食。沙溪说见问解。似难与朔奠而并设上食也。
吉祭侑食。主人为之。而有再拜之文。丧祭侑食。执事为之。而无再拜之文者何欤。
丧中礼简。故执事代之。执事侑食。故无再拜之节矣。
国光五代祖长房只有族祖一人。而无家流离。从叔父权奉祧主。祀于别室。其后误闻族祖已死。仍即埋安。过数年。族祖忽归到。从叔父率养娶妇。家居于六代祖墓下。每于忌祀。纸榜行祀。梅峰丈曰。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0H 页
纸榜行祀。实合情礼。巍岩丈亦然。冠峰丈曰。国典只祭三代。高祖庙主既已埋安。则当依国典废祭宜矣。寒水函丈曰。行忌祀于墓前似可。未知如何。
既不用祭三代之礼。而以其轻先埋主之故。因废长房之祭之论。未知其当也。忌祭非上墓之礼。纸榜则本有可据。诚仲之论似好否。
答李教任(廷卨○乙卯)
长子妇之丧。夫不得主之而舅主之。然则其题主。当以亡妇书之。而祝辞则用夫告妻之例耶。
礼。父在则父主之矣。虽孙妇或曾玄孙妇。必曾高祖舅主之。主丧者主祭。主祭者主祝。然后事理一直去矣。主丧与主祭。不宜异看。其夫与子主之者。小小馈奠。父不能尽亲莅之。则其夫与子可以代行矣。其实父主之而使其夫或子替行之也。曾闻先师有子妇与孙妇丧。先生皆题主。而祝文亦先生主之矣。
长子妻丧。父在则父主之。及其十三月祥后。其孙禫乎否乎。
父在母丧。实有禫矣。父虽或不能禫。为子申禫。父犹申子之禫。况祖可压孙而不为申其禫耶。其父其祖虽服尽而无所禫。为其子而申禫矣。
既不用祭三代之礼。而以其轻先埋主之故。因废长房之祭之论。未知其当也。忌祭非上墓之礼。纸榜则本有可据。诚仲之论似好否。
答李教任(廷卨○乙卯)
长子妇之丧。夫不得主之而舅主之。然则其题主。当以亡妇书之。而祝辞则用夫告妻之例耶。
礼。父在则父主之矣。虽孙妇或曾玄孙妇。必曾高祖舅主之。主丧者主祭。主祭者主祝。然后事理一直去矣。主丧与主祭。不宜异看。其夫与子主之者。小小馈奠。父不能尽亲莅之。则其夫与子可以代行矣。其实父主之而使其夫或子替行之也。曾闻先师有子妇与孙妇丧。先生皆题主。而祝文亦先生主之矣。
长子妻丧。父在则父主之。及其十三月祥后。其孙禫乎否乎。
父在母丧。实有禫矣。父虽或不能禫。为子申禫。父犹申子之禫。况祖可压孙而不为申其禫耶。其父其祖虽服尽而无所禫。为其子而申禫矣。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0L 页
家礼饭含。主人左袒。卒事后袭所袒衣。小敛后男子斩衰者袒括发。齐衰以下至同五世祖者皆袒免。而无事讫还袭之文何欤。同五世者。必皆袒何义。五宗注。承高祖之父者。无正服袒免云。则何以斩衰以下统言之耶。
饭含时袒。为便于匙也。小敛后袒。为变节也。亦左袒。而成服时当袭之矣。正服止于同高祖亲。袒免及于同五代祖。盖重同宗之意也。斩衰者亦袒。故云斩衰以下。非只是同五代祖者袒而已也。
易服深衣
记注。深衣吉凶不嫌同制。且以深衣篇见之。孤子纯素。古者亦有素缘之深衣以为吊服。如今之白袍也耶。初丧所服。若是黑缘者。似可疑矣。第深衣本不是盛服。考之时祭盛服注则可知矣。
家礼。开茔域祠后土祝文云敢告。墓祭祠后土祝文则云敢昭告。
祠土神同也。何必异之。备要皆有昭字。可考而行也。
答姜大受(行鼎○己卯)
先文势而后看义者。读书之正法。今明德二字。即德之名称。德则性也。其以明称之者。以德之在虚灵不
饭含时袒。为便于匙也。小敛后袒。为变节也。亦左袒。而成服时当袭之矣。正服止于同高祖亲。袒免及于同五代祖。盖重同宗之意也。斩衰者亦袒。故云斩衰以下。非只是同五代祖者袒而已也。
易服深衣
记注。深衣吉凶不嫌同制。且以深衣篇见之。孤子纯素。古者亦有素缘之深衣以为吊服。如今之白袍也耶。初丧所服。若是黑缘者。似可疑矣。第深衣本不是盛服。考之时祭盛服注则可知矣。
家礼。开茔域祠后土祝文云敢告。墓祭祠后土祝文则云敢昭告。
祠土神同也。何必异之。备要皆有昭字。可考而行也。
答姜大受(行鼎○己卯)
先文势而后看义者。读书之正法。今明德二字。即德之名称。德则性也。其以明称之者。以德之在虚灵不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1H 页
昧上。故因其所处之地。称德以明。其意谓明底德也。二字体段义意。专主于德字。而归重于德。明字不过带来。而只言此德明底之由也。第以理气言之。元无先后之可论。然阴阳之动静消长。虽气之自为。究其所以动静所以消长。则莫非太极所使而然也。观于系辞太极生两仪图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可知心与性。是太极阴阳一般。人之日用万事。虽皆心之做为。而其所以做为之者。亦莫非性也。此从理说也。故先理而言。如天道之元亨利贞。人性之仁义礼智。皆太极之一理。而朱子谓四德气上标名。在天则因四时之气。有元亨利贞之称。在人则因五气之灵。有仁义礼智之称。是以朱子释命性曰。气以成形。理亦赋焉。释明德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此从理之在气者说。故先气而言。然曰性曰德。则实就气上单言理者也。岂可以先言气之故。谓天命之性。气为之主也。明德亦然。若以明称德。而揽取虚灵。以心为主。则决非明德本色也。朱子诵程子之言以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天理也而性出于天理故纯善。心气之精爽也。气则不齐。圣人之能事。莫大于尧舜之性之也。汤武之不及。则身之而反焉。所以孔曾之明德。子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1L 页
思之命性。孟子之性善。固皆主理而言。儒者之学。主于性之纯善。治其心之不齐。必准于性。故固可以为尧为舜。释氏之教。主于心之不齐。不知性之为本。而只从灵觉。故终不免自私自利。是其验也。今言明德以心为主。则孔子入德之大训。独歉于本天之学。而思孟之言性。反归于无所师承。此不但二字文义之失。其于四圣相传之义理。岂不大碍掣耶。第以心为主者。非全无见。性虽为心之主。而性本无情伪造作。只靠心之敷施运用。上知之心。清明纯粹。性以之直遂。颜子以下。则皆不免心粗。必克己而后复礼。大学之格致诚正。亦莫不心上做去。学者之极工。专在于心。则心之为用。非不紧且重矣。然其所为而做去者。实要明其明德也。今只见此心之能知能觉。神化不测。无所不为。不知心之所自尽者。不过尽其心之理矣。果能明着眼以觑夫主客轻重之别。则明德之性为主者。庶可知矣。胡云峰庸学两序。说心说性云者。庸不出心字。学不出性字。故谓其心性一致。不可相离。说其所不言者。本可以并看云。非以庸序为专言心。则学序之专言性者。亦岂谓明德以心言之證也。序文之体。总言一编之大要。庸序则以子思传道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2H 页
书。故首言道统之相传。实始于尧舜之执中。中亦状性之德也。其继言危微精一者。亦以舜之以此为执中之工夫节次。故序所以并言之也。此书大指则专言执中之相传。以及于子思之言中。岂以人心道心之过去说者。谓专言之者耶。大学一编。一言蔽之。则明明德也。此书之首言人皆得仁义礼智之性。而继言复其性者。为其明夫明明德之意也。来说之引胡氏之说者。亦恐失其本意也。来说心细分则圣凡不同。其全体则圣凡无不同。此近来心纯善之说。而亦明德以心为主之害也。今言心之圣凡同善者。皆指其本体而言。细分者用也。若言用处性亦有善恶。孰言心之用处无同也。心性义理原头。头脑不同。则个个差违而言言不同。复何道哉。来说又谓以性命为本。而以此心为求得性命之主。似以此自贰于释氏之本心。而亦有不然者。心之全体。与圣人既同。则其心之聪明睿知。已自尽其性矣。何待于求得其性而后尽之耶。并商之。
答尹普若(勉周○癸丑)
为人后之义。至重且大。盖父子大伦。将割所生之亲而移大伦于他人。非有君父之命。何所据而成哉。尊
答尹普若(勉周○癸丑)
为人后之义。至重且大。盖父子大伦。将割所生之亲而移大伦于他人。非有君父之命。何所据而成哉。尊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2L 页
伯父生时。虽取而为子。恩爱深挚。既不及告君成斜。且有晚得少子。则尊之不可仍为其所后而还本宗者。揆诸法礼。明白无疑。及今尊伯父之丧。不服斩衰。诚得礼法矣。闻尼尹诸人。兄弟之子。初无成斜之节云。而尤庵先生之议。于此甚严截。每言不成斜。则不成为子矣。尊伯父无所生子。则犹可追后成斜服丧。而此既不可追斜。则只当服伯叔父本服而止矣。书疏之答。当依伯父亡答人状例为之。贤閤当服本服大功而已矣。鄙见如此。幸博询知礼君子而财处之也。曾见遐乡人难于礼斜。多有阙此一节。而为人之后。晏然服丧者。骤见尊所遭。必不无疑谤。而此则不必顾矣。
答尹普若(庚申)
愚伏曰。禫祭虽竟。首着纤冠。身着素端黄裳。吉祭后始得无所不佩。同春问禫讫。纤冠素端。则带亦用白否。沙溪答曰。似过矣。退溪曰。禫时不为易服。则吉服着在何时。诸说如何。
愚伏说。出于间传注。以为禫祭之时。玄冠朝服。祭讫则着纤冠素端黄裳。至吉祭。无所不佩。是以沙溪先生采杂记间传说。以为禫祭着纯吉之服。祭讫。服微
答尹普若(庚申)
愚伏曰。禫祭虽竟。首着纤冠。身着素端黄裳。吉祭后始得无所不佩。同春问禫讫。纤冠素端。则带亦用白否。沙溪答曰。似过矣。退溪曰。禫时不为易服。则吉服着在何时。诸说如何。
愚伏说。出于间传注。以为禫祭之时。玄冠朝服。祭讫则着纤冠素端黄裳。至吉祭。无所不佩。是以沙溪先生采杂记间传说。以为禫祭着纯吉之服。祭讫。服微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3H 页
吉之服。以至吉祭。服平常之服。无所不佩。以此商审。则诸说皆可以通观矣。
吉祭注。母先亡则当改题云。而告辞无并告之文。
母先亡则方祔于曾祖龛。祔位无别龛之礼。正位告辞后。当一体改题耳。
答卞嘉会(亨夏○甲戌)
白首人间。旧游殆尽零落。即今生世者。惟兄辈若而人。孤居穷山。际奉无期。只自瞻恋而已。谓外李公辅行。承拜兄札。披读数回。慰幸如得隔世消息也。书后老炎一向剧酷。静居动止更如何。师门手笔。庄玩不斁。而寻常墨戏。亦教戒亲切。虽非兄所托。曷敢无一言以志之也。玆谨书数行而呈去。盖欲与兄辈共守而勿坠遗志也。幸兄之默会也。
答卞嘉会别纸(戊寅)
人与物性同异之辨。近来此一段义理。酬酢甚多端。言之支离。盖先就性理二字分别看然后可知耳。陈北溪谓理天下公共之称。性为我所得而言。性字从心生。性是形气所受之理。指性而此何物云。则即程子所谓性即理也。以理与性对待言之。理属天命。性属天命之赋于物者也。故朱子章句曰。气以成形。理
吉祭注。母先亡则当改题云。而告辞无并告之文。
母先亡则方祔于曾祖龛。祔位无别龛之礼。正位告辞后。当一体改题耳。
答卞嘉会(亨夏○甲戌)
白首人间。旧游殆尽零落。即今生世者。惟兄辈若而人。孤居穷山。际奉无期。只自瞻恋而已。谓外李公辅行。承拜兄札。披读数回。慰幸如得隔世消息也。书后老炎一向剧酷。静居动止更如何。师门手笔。庄玩不斁。而寻常墨戏。亦教戒亲切。虽非兄所托。曷敢无一言以志之也。玆谨书数行而呈去。盖欲与兄辈共守而勿坠遗志也。幸兄之默会也。
答卞嘉会别纸(戊寅)
人与物性同异之辨。近来此一段义理。酬酢甚多端。言之支离。盖先就性理二字分别看然后可知耳。陈北溪谓理天下公共之称。性为我所得而言。性字从心生。性是形气所受之理。指性而此何物云。则即程子所谓性即理也。以理与性对待言之。理属天命。性属天命之赋于物者也。故朱子章句曰。气以成形。理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3L 页
亦赋焉。栗谷先生亦曰。理在气中者谓之性。若不在气中。当谓之理。不当谓之性。以此数说而观之。性理之分。已可知矣。朱子又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今此性字。当于一原看乎。当于异体看乎。其曰气之成形后所赋之理也。又谓在气中者谓之性者。皆指异体上不同之理也。孟子论人性之善而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圣人与我同类者。朱子释之曰。圣人亦人。其性之善无不同。盖形同则性同。形不同则性不同。论气禀则虽有清浊粹驳之别。耳目口鼻之形。戴天履地。圣人与众人一也。故圣人与凡人。其有仁义礼智之性。无不同。以此推之。牛与牛性同。马与马性同。以至鸡犬鸢鱼。无不皆然。今以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二句言之。一原之理。性道之体。可易见之。夫以理赋与万物者。此天命也。同此一原之理。何尝有异。万物之形形色色者。各自以形气。而受此理而为性者。即天命之性也。以人之形气。而受此理为性。则为仁义礼智之性。而发而为用。则为爱敬宜别之道。以牛之形气。而受此理为性。则为耕之性。而其用为耕之道。以马之形气。而受此理为性。则为驰之性。而其用为驰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4H 页
之道。鸡犬鸢鱼各受此理为性。则或司晨夜。或主飞跃而为性。及其用。亦不过为鸣吠飞跃之道。此则率性之道也。必谓万物之性。皆同具仁义礼智云。则其将牛率仁义礼智之性而为耕之道。马率仁义礼智之性而为驰之道。鸡犬鸢鱼亦各率仁义礼智之性而为鸣吠飞跃之道云尔。未论义理微妙。目下所见。果成甚事理耶。向来此说。渐渐滋蔓。近来称读书之士。其主人物性同之说者。几乎举世靡然。以至人兽无辨。浩叹奈何。陈言不必张皇。而重孤老人委问。不惮繁絮耳。
人之为人。有是仁也。故曰仁者人也。于此亦可知仁之为人之性也。今或谓物之性。亦可谓仁者何也。孟子谓人心云者。亦出于此。其授受之诀。亦可知也。○不见不闻。即指造化虚灵处而言也。洋洋如在。是就祭祀之神言之也。毕竟是一气也。○父死曰考云者。出于礼记。而考字与父字义异。父通用于诸父。而考只用于正统矣。○孔子不能得位。而乱臣贼子无快施刑章。独于此春秋一书笔诛之。以使之惩惧焉。其心盖戚矣云云。
答金大有(光五○庚戌)
人之为人。有是仁也。故曰仁者人也。于此亦可知仁之为人之性也。今或谓物之性。亦可谓仁者何也。孟子谓人心云者。亦出于此。其授受之诀。亦可知也。○不见不闻。即指造化虚灵处而言也。洋洋如在。是就祭祀之神言之也。毕竟是一气也。○父死曰考云者。出于礼记。而考字与父字义异。父通用于诸父。而考只用于正统矣。○孔子不能得位。而乱臣贼子无快施刑章。独于此春秋一书笔诛之。以使之惩惧焉。其心盖戚矣云云。
答金大有(光五○庚戌)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4L 页
祖父丧。长孙先死。而只有其妻。未及立后。而次孙在焉。则祖父丧虞祔祥禫祝及题主。长孙妇主之乎。次孙主之乎。
周元阳祭录妇人主祭之说。载备要注。题主主祭。皆当以长孙妇为之。而旁题则不得为之矣。次孙服斩云云。不须论也。
闰非建辰之月。又非正祭之月也。吉祭是丧毕后大祭也。行于闰月可乎。
吉祭便四时正祭。而三年废祭之馀。急于行祭。故禫在仲月。则月内行吉祭。翌月虽非仲月。亦必行之。其义意可知。闰月亦无不可行吉祭之义矣。未知如何。
追丧
追丧既是过于礼者。礼贵中正。何必于过处而行之。况有程子所论。后学何敢不从。情虽无穷。决知其过矣。
答南士能(道弘○己未)
周公庙之议。士论齐发。足下又尸其事。可期有成。甚可幸也。馆学及八路。不可无通告之事。通草成送。幸与议图之。随事随闻则幸。而远路往复未易。可虑。舍弟才除岭邑。似有因便之道否。若人数月相守。吃过
周元阳祭录妇人主祭之说。载备要注。题主主祭。皆当以长孙妇为之。而旁题则不得为之矣。次孙服斩云云。不须论也。
闰非建辰之月。又非正祭之月也。吉祭是丧毕后大祭也。行于闰月可乎。
吉祭便四时正祭。而三年废祭之馀。急于行祭。故禫在仲月。则月内行吉祭。翌月虽非仲月。亦必行之。其义意可知。闰月亦无不可行吉祭之义矣。未知如何。
追丧
追丧既是过于礼者。礼贵中正。何必于过处而行之。况有程子所论。后学何敢不从。情虽无穷。决知其过矣。
答南士能(道弘○己未)
周公庙之议。士论齐发。足下又尸其事。可期有成。甚可幸也。馆学及八路。不可无通告之事。通草成送。幸与议图之。随事随闻则幸。而远路往复未易。可虑。舍弟才除岭邑。似有因便之道否。若人数月相守。吃过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5H 页
多少苦难。终不免实来虚返。不胜赪叹也。
答南士能(庚申)
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云者。盖谓亲尽埋主。故以此为墓田而为岁一祭之地也。如有最长房既奉此位之祭。且家贫无以为祭。则此祭田亦随移而次次为祭田。似不失礼意矣。但尤庵先生答闵士昂问。以为不可送最长房而直为墓田云。未知如何也。
答宋泰老(相光)
前后所询仰悉。三先生 行殿入对。非等閒杖屦所到之比。佥贤之立祠寓慕。诚斯文盛举。与在士林之后者。岂不耸观。第于此不能无奉商者。虽尤翁专享之祠。不必尽奉晦庵。况此实为三先生 幄对之地而设。则似有异于他院矣。至于春翁。既无影可设。名为三先生尊奉。而独漏春翁。大是欠典。远近士论。必不无多少疑议。此亦不可不念。书院则叠设有禁。今日时势。亦难容议。用沧洲故事。以纸牌祠享。揆义无缺。而我东则 万东祠外。无此例。不知士论以为如何。第佥贤博采而财处也。
与朴汝肃(端锡○辛丑)
俄枉恭荷。远别带忙。一奉接颜范。不能究一二。悤悤
答南士能(庚申)
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云者。盖谓亲尽埋主。故以此为墓田而为岁一祭之地也。如有最长房既奉此位之祭。且家贫无以为祭。则此祭田亦随移而次次为祭田。似不失礼意矣。但尤庵先生答闵士昂问。以为不可送最长房而直为墓田云。未知如何也。
答宋泰老(相光)
前后所询仰悉。三先生 行殿入对。非等閒杖屦所到之比。佥贤之立祠寓慕。诚斯文盛举。与在士林之后者。岂不耸观。第于此不能无奉商者。虽尤翁专享之祠。不必尽奉晦庵。况此实为三先生 幄对之地而设。则似有异于他院矣。至于春翁。既无影可设。名为三先生尊奉。而独漏春翁。大是欠典。远近士论。必不无多少疑议。此亦不可不念。书院则叠设有禁。今日时势。亦难容议。用沧洲故事。以纸牌祠享。揆义无缺。而我东则 万东祠外。无此例。不知士论以为如何。第佥贤博采而财处也。
与朴汝肃(端锡○辛丑)
俄枉恭荷。远别带忙。一奉接颜范。不能究一二。悤悤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八 第 395L 页
殊可怅也。临行无所赠。聊寄一言。公明廉诚。自是吾人家法。则何待人勉之哉。昔承外舅之教。曾宰瑞兴也。以吏畏如虎为课最。则先人闻之曰。不若先君子为龙安时。吏畏民安之题也。此一句。尤岂非吾人之所当勉承耶。今之吏事者。只知人心之不淑纪纲之不振。直谓威以临之。足可以淑不淑振不振。而实不知不淑不振者。本出于为吏者之不能公不能明。不能廉不能诚。使他不淑不振矣。若自我而心公而处事明。取廉而待下诚。则不淑者岂至于终不淑。不振者何忧其终不振耶。尊王考吏畏民安之法。亦非外此四者。愿吾人毋徒为今之吏事者。而使王考而谓有肖孙。则知旧亦岂不与有幸耶。顷年西过瑞兴。见铜碑铭外舅清德。可知其有实惠于民矣。盖安民固由于吏畏。不畏而横恣则民不得安也。然民安为本。吏畏乃民安之事。则今日第一务。岂不在于安民耶。民之倒悬。莫如今日。苟有仁人之心者。宁不恻伤哉。安民之术千言万说。实无过于向所谓公明廉诚。公明廉诚。则吏自畏而民自安矣。未知吾人终果以为如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