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书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2H 页
答权亨叔(辛巳)
示两闵墓文。即认斋闵大宪及趾斋公墓表云耶。趾斋墓表。则鄙人辛丑春末。往拜先生。其时闵士卫累然之行。为得此表。来留门下。先生时以疾患。不能文字酬应。而以为静能后事。何可忍孤。强疾以副。鄙人实供笔砚之役矣。顷年誊本自何来。故誊载墓表类矣。并此送去。可以览悉之矣。○巍岩稿庆山送来。而以校事不得详览。其中与宋务观书师说等文字。大可惊骇。不可留示后人。渠书如有可改者。则虽已入刊。可以追改云。今书为言不可不删。且其不删之前。不宜受置之。故今此所去册箱。同入以送。尊须见此书后。并其八册坚封。送传于庆山为宜。其稿必以一件送之尊所。此既还送。使之改后送来。则尊亦似不可异同。如何。○其师说渠若不刊。则此书亦不可不录。此皆详闻渠之删改与否而为之也。毋泛焉。○校书之事。每有遗恨。始集初主精约。故删之者多。毕竟卷数无多。如疏章墓文等可以传示者。惟经礼义问答。犹或有可传而不录者则诚可惜也。方与汝四辈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2L 页
更取全集而一考。如有不可弃者。则欲为追录。以拾遗例。附于集末亦好。第未知如何也。○戊戌献议。不得不有小注矣。昔年与旸谷话此也。以为吾堂兄书简精明白。又系门下。外公议以此书载录好矣。仍付于谱中。其后或说太近分疏。只当留成士孝语录为可云。士孝语录。是先生语也。献议本意。似好可见。然先生本意。已明于其下答凤九书。而亦载于谱中。览者可知矣。士益之过虑者。生长于岭下。饫闻午人辈凶言。故犹有馀悸而然也。好笑。世上事诚不可知。而士祸虽或复出。岂以此庶字更作俑耶。第语录异于手笔文字。存其大义。而略改字句。别纸书送。与梦瑞,士益商议去取之。但所论者服制。而大义既可知。文字亦似无欠阙。然一段文字。无一庶字。使具眼者观之。岂不以为太苟艰耶。终不如不改之为愈。如何。○巍集事不幸矣。其答书亦何必一一编入。但壬辰答书中一处天命之性。笔误而为气质之性。以此无限取困。其下有双书改本者。此则不可不载录于集中。图说答书。末段载录亦好矣。题以命性图可矣。天命图则既有退溪图说。不可更袭而为名。况此本命性图为称耶。○年谱今既修整。而语录则姑徐为计。年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3H 页
谱合为一册。附刊于今番似可。附录系之于谱后亦好。而神道碑自龙洞相在时。已为未定之书。到今去取难便。且尤庵文集年谱。亦无附录。今亦姑阙附录。以待语录时。商量同刊似好。如何。
答权亨叔
 伏闻传说。遂庵集中。性有三层一句。将自门下改性为理。是必有为而教行之意。不能无惑。自古言性者。固有三件层节之说矣。言理则或有先气言者。或有后气言者。或有离气言者。或有合气言者。不止为三层。而亦非遂庵所为言者。则恐无必改之义欤。等是门内事。而既惑于心。故并有所禀。
此金伯三书也。不能明白记得。果有此改之之事耶。虽是门内之说。如此辞说。十分惶恐。第天命之理。赋于形气之后。始谓之性。性则有本然气质两段而已。谓之性三层。则其最上层。指一原天命而言也。此系赋与之前也。其可谓性耶。旸谷在时。有性三层之说。鄙人每与之讲说而未契矣。伯三想主此而言也。先生命性图。以天命之一原。为第一层。至性而后。有单言性。兼气质言性云云。此非以理言则为三层。以性言则为二段耶。伯三此言。高明不可不知。故略此誊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3L 页
送。○伯三之先气言者与离气言者一也。离合先后。虽各自对待言。先言离言。不过一原之一时位也。盖一原为一层也。天命之所自出也。理之赋与于万物。不杂气而言者。为第二层。此观万物之异体则理绝不同者。而犬牛人三性之不同。即此绝不同之理也。惟是单言之性故为本然也。以此性兼所寓之气而言之者。为气质之性。而所谓第三层也。此以理言则为三层也。以性言则为二层也。此外无他可论层节。幸加商之。
答权亨叔
序文初不敢当之者。文集序体段。必论文字而为言。故虽曰赞扬。在吾辈分上。实以为不敢论列而止之。更思之。人物之性。圣凡之心不同之说。始发于先生门下。先生或抑或与。为之定论。而迄兹纷纭。今为士林大议论。顷䄵。活源儒生为寒泉发建院之通。而以此是非作。为寒泉辟异之业。此诚骇悖之甚。清吴之单。因此而继发。盖为此论者甚盛前头可知。为斯文计。是不可不念。欲著别般文字以晓之。不得其会。今因序文。以明先生所主而为说之意。则为斯文卫道之义。莫大于此。而论叙是集之宗旨。亦莫过于此。以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4H 页
此成书。未知盛见如何。须与梦瑞极商量。即见示之。○论性说。义理所关。不轻而重。此答去别纸。鄙意可知也。此说实昉于巍塘相争而上及于师门。师门所主专在于人物性不同。而今以一原太极为性。而谓人物所同。则即亦人物性同之说也。复何言哉。此宜大家商量矣。又见郑士益书。时伯为传旸谷之言。虚灵不昧。心之本体。圣凡皆同。若以虚灵不昧为有分数。则明德亦有分数云云。此果主心纯善者之言。其言以为若知明德之圣凡皆同。则虚灵之圣凡皆同。从可知矣。此大不然。虚灵心也。心之所禀。人人不同。不害于仁义礼智之圣愚皆同者。以人皆禀正通之气。心又正通之精爽。故体段皆虚灵不昧。而所该之理。不偏而全。与尧舜无异。明德之德。即性字之异称。其实则一也。以明字名其德者。以此德之在于虚灵之地而言之也。明德二字。以轻重则重在德而轻在明。以宾主虚实言之。德为主为实。明字不过带来而为宾为虚。二字之义。非明与德也。乃明底德则其归重于德可知。若单言虚灵则气也。气虽有圣凡优劣之分数。何害于其所具之理之皆同耶。旸翁一生主圣凡心不同之论。果有虚灵无分数之说者。虚灵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4L 页
外。其复有心者耶。虚灵则同于纯善。而其所禀之气。实有不齐者云。则此巍岩本然气质两心之谕也。旸翁辨此甚力。岂终同归于一套耶。是未可知也。○序文初非摸拟于庸序。而即今思之。则此序之历举孔孟程朱论心性说之语者。即与庸序之尧舜禹相传执中之序列言之者一般矣。庸序则继言子思之中庸处。历言其曰天命择执时中等语以承接之。义理有归宿而文势亦结锁矣。此序亦于辨释开发下。特举先生论心性句语中合于孔朱所言者。以承接之则好矣。而此无可考而摘出者。佥今对校时。其有的实可言者。心性一二句录示之幸矣。
答权亨叔
 三十年守株之见。猝不能感化于盛德之教者。只是程朱诸贤离气言性之性。区处不得。奈何。
所谓离气与不杂气一意也。单指理与专指理亦一意也。盖阴阳成象而五行生。则一原太极。随气赋焉。此所谓健顺五常之性也。先生每言性之名于是乎立者此也。性是在气之理。或曰不杂气而单言理。或曰离气而专言理者。皆就此性而分别理气。以挑出言本然之性也。此皆指成之者性,天命之性本地而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5H 页
言之也。区处不得之说。不可知也。
 除却气单指理而言。又曰专指理而言。则太极全体。无物不具。而万物之性皆同。上下句语。无非主理而言。则其言万物皆同之性。依旧是理字本色。而朱子所谓人物之性。即我之性者。于是乎方有归宿矣。
既曰万物之性皆同。又曰是则一原也。一原非著性之地。故所以不能无疑者也。此一句若曰太极全体。无物不具。而万物之性。皆本于此。是则所谓一原云则或可也。以一原为性。而万物之性皆同则终如何。高明其更商之。虽以理言之。一原之理则谓皆同可也。及其流行则谓之分殊也。谓之绝不同也。其分殊与绝不同之上。谓之皆同可乎。况一原。性字未生之前。只是性之本原。岂直以性言之也。
 悬空言性。以作一篇之首者。决知其无是矣。愚窃以为此性字。乃是成性处。推说其一原者也。未知如何。
决知其无是者。诚然诚然。令人洒然。惟其是则一原四字。观其文势。以一原为万物性同之地。故愚之疑在此也。若果以成性之性本理也。而推说去一原云。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5L 页
则宜曰此性本自一原出来。或曰。此性其本则一原之理也云。则诚可矣。今此文势。其不可如是看何也。第此说成于戊戌云。而己亥答李器甫书。亦曰理同者。万物同禀一太极也。理异者。物之性。非人之性也。又命性图成于辛丑。而无极,天命,理通。皆书圈上。本然气质之性。书在成性圈内。规模指画。井井不紊。与此说全体不同。此说非为晚年定论可知。义理之前后不同。程朱之所不免。则虽载集中。顾亦何害。所可闷忧者。彼岂不因此矢。而反谓我之折入而同于彼也耶。此必至之言。其谁禁之。既有最晚年命性图。则此说之有无。诚不关于斯集也。此愚之必欲姑删者也。
答权亨叔(辛巳)
所示大全答刘叔文书。此亦曾见之熟矣。程朱文字于着理字处。下性字者固多。盖性即理。故或不嫌于通用。中庸章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程子才说性时。便不是性之两下性字。皆理字之意也。况此叔文有指气为性之误。不能于气性二者。认得分明。先生分别言之。以为性理也。而理在气上者为性。气与性自是二物。故未有此气。已有此性之理云。其上一书以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6H 页
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其已有物之理之理。与此已有此性之性。义意一般。以气与性辨别言之。故不得不如是也。
答权亨叔(壬午)
文集考误。不得付呈。便念日借镇隶。兼伸候以送。想今已能入照。序文既正书以去。老人之致精缮书。弃之亦可惜。七八张之多少。不必大关于加减。势将依初计编入文字。不知无许多可疵否。考误想亦览之。此外必不无佥所录出者。而无由知之。良叹。既刊之后。种种改补甚难便。此去考录中打点者。更考而为其不必改者而标之也。
与权亨叔
即奉宋道而之来访。闻尊将以今望间。讨会华阳而先就公坪云。早晚必有一过此中之便。已不胜其喜耸。第华阳之会。知以尤庵先生文集事。而道而之欲鄙人之与闻。则自有与尊多少面商者。直坐华阳。将何为也。须自坪村先枉是处。以议而处之似得。幸毋纬繣也。
答权亨叔(甲申)
通文才自华院示之。因问其可否。此既尤翁谓难轻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6L 页
议。盖国人之私祭本 朝前王。古无可据。诚难轻议之意答之。未知如何也。若自 朝家配享于 大报坛。此则义无不可。何无此等疏议也。可叹。
答权亨叔
即今世道斯文日以落下。未知毕竟如何出场。惟是吾党之士明理实践。各自守分。庶几为后进倡。以为一脉扶持之道矣。愿更勉旃。尤集抄删。一番往复之后。更无所闻。未知方到何境。而七十馀卷。留意另看。诚一大工夫。今闻高明经礼之工至半。可喜。此比集中他文。尤宜极商量。不待卒篇。付签本册时。别用小册子。其删者随签随录。而各录所删之意。随便先示于此似好。此意子精亦不可不知也。且高明所删目录。与子精相可否。而亦示两见之同异则尤好矣。华阳庭碑。盖前日道而谓先生遗训。虽令勿立大碑。而先生墓前。不可无显刻云。余以为遗训丁宁。后人何敢不遵道。而以为然则古有家庙碑。苏堤庙庭。别竖一大碑则无不可矣。余谓此则或有可据。而我 朝则未闻。亦恐难成。今者庭碑文字。鄙人适当之。故敢引先生紫院碑例。始有略举事实之意。而 仁庙丙子后八十年。世道斯文屈伸事变。无不关于先生。则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7H 页
事实多少。岂啻与栗翁二十年当世者论也。且以他院庭碑例之。先生学朱子明春秋任世道三件事。固不可阙一。而况 皇笔 皇庙。既在于此。 御书宣额。又在于此。而院宇移建等事。虽主于简而自不得不多。奈何。文字姑未釐正。而总为三千馀字。较紫院碑所加将为千馀字。内外以事实言恐不至甚多耶。第整书后可以奉商矣。物力无出处。势当俟数三年院力之稍裕。而任事者非一二人。院财之专为此事。一意收聚既难。且前头世故有不可知。则事贵速成。而他没变通。殊可闷虑。黄江院事。亦一变故。近来诸院类多如此。皆将废弃。亦可以观世道。以鄙人所知者言之。绍贤与莘巷。皆莫可收拾。本院兆眹又如此。奈何。
  别纸
先师影帧。奉配于华阳旧堂。何止士林公议之稍伸也。窃伏想两先生有知者。其相对欢欣。无异平日也。此诚小子辈与有幸也。
华阳庭碑。以三千四五百字计之。价将至几许。今有二百馀两而似可为之。则本院一年用馀之财。添得几许而可为耶。字㨾大小。须与宋光实往复商量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7L 页
如何。箕伯则又难以此相要。他无求得处。是虑。
与权亨叔
我东妇女辫发上髻。本称胡俗。重峰先生东还封事。已言其鞑胡之俗。道逢鞑女。则辫髻之制。一如我东云。而请改辫发。以从华髻。言不施矣。其后尤庵先生得 崇祯宫女之随 孝庙东还而在宫邸者屈氏之所传髻制。行之于门内。此似 崇祯宫中遗制而出于屈氏。故士类家传之者。称以屈髻。尤翁家行之未久。而因值迁谪之祸。不复行云。鄙人外从兄宋知礼。即圣休之祖父而尤庵之从孙也。其嫂氏亦于尤翁时同行是髻。故知其制也。昔在壬午。率内子。往先君子岭邑时。历入其家。盖闻其制㨾。而其后又详闻于郑永春。郑丈之大人处士公率其内眷。往侍尤翁于怀德也。亦行此髻制。且详传华冠之制。自壬午年间。鄙人立论从兄弟行此髻制。而举世不为。故妇女行之甚难。他家则即还袭旧髻。独鄙家多年行之。而但屈髻之制。先拈顶发小许。使两边分发。自顶后交而分左右。上于顶上。与先拈顶发合之。而以小𢄼束之。仍纳小剃。编而作髻后。有头𢄼如向来垂耳掩后毛。稍长其头。又缀小𢄼。当于髻后顶上。以小𢄼两端。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8H 页
系之于钗头末。垂之于左右。此乃鄙家前日所行之髻制也。作髻稍难。手不熟。难于自作。必倩他人而为之。且顶发牵于束发。作髻久则尽落。前内子生时。晚年多病。且无顶发。不能作髻矣。近来闻之。不必以顶后上发。束于顶发而作髻。用冒缎小许两头编发作。所谓叠纸者。以冒缎贴于顶上。以两边编发。垂于两边。与本发交于顶后。分左右上之于顶。束之而作髻。自无顶发脱落之弊也。
顷丙子后。自 上令禁妇女辫髻。尽行宫㨾。宫㨾即今所谓簇头里也。曾知此本蒙古之制。丽末与元多嫁女娶妇。故元时宫制。出于丽宫。仍为本 朝宫㨾。其为胡制则同也。第因辫髻之 禁。可行华髻。私心为幸。曾见韵书。髻制自唐尧以下。合为三十六制。其制作非一。所谓屈髻。即其一也。丙子冬 令下变剃之初。闻俞奉朝贺燕行时。得一髻制。兼得髻冠之制。观其制既不辫发。而作髻于顶。着冠其上。明是华制。而手易且便。鄙人乡居。数三家妇女皆行此制。此近士友家亦多行之矣。 朝家虽更令复行辫髻。而已幸得行华制。此制又非宫㨾。则元无 朝令僭逼之嫌。仍行华髻矣。即今所行髻制。则无屈髻顶发别拈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8L 页
之事。栉发于顶后。分左右交之。上于顶头而合之。仍编而作髻。大略与男子髻同。而大小与貌㨾之善不善不足论。盖入于冠内而不见故也。如是作髻后。着冠于其上。冠制自此送弊冠云。盖可知而虽买得于洛中。其价元不多。毋难矣。侈俭则惟在主家之所愿。而所谓侈者。不过以泥金作画。亦价无多耳。
闻尊家欲行华髻。极可喜。昔年鄙人往侍三席。语及鄙家行髻制之事。先生亦喜闻。详问其制。仍出示华冠曰。此则为用于女婚时而所作也。华冠有两制。一则方制。一则圆制。先生所示者圆制也。而画之者侈俭各异。或色缎以彩画而为冠。或纹绣为冠系。是妇人首着。虽侈无嫌矣。盖屈髻不必着冠。而用侈则插金玉首饰于髻上。今此髻制则又着冠。此冠之制。只着于髻前。见方圆两制。其㨾稍大。本着于头矣。其时先生亦教以吾亦欲行华髻。而举世不行。故难于独行而不能为耳。今者勿论华髻胡髻。便同一初家家异制。能行华制。初无独异之弊。即今士友之诵法尤翁之家。正好用夏变夷之图。尊必行之。而又通于金堤。毋令更施辫髻。必亦同行此制之地如何。
与权亨叔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9H 页
杨山书之至以吾师门藉重于今日从享之论。始闻之而诚可讶者。其遣语与渼湖所传 筵白云者同耶。欲知之矣。湖上云云。此亦因自湖来者而闻。不知何人所达。 筵语的如何。若直以先师言其可合从享云。则大相反于平日所闻于函丈间者。今其为言。必从现化手分出来。甚是骇痛。 筵臣谁能以奏御失言陈白之者。洛下无可相议之人。可叹。华阳移奉云者。申友屡言于此。而事体苟艰者。盛答极是矣。渼湖云者。不可不详闻之。此方问于洛中。而令胤方留洛则亦令是意广问。如得 筵说所录。则讨便示之好矣。堤川以鄙意作儿子书以送。渠方来此。可以相对。亦面嘱之。
湖南一士友来见。为传渼湖言。指老先生文集序。以为近来学问难矣。以气质为心。将奈何云云。此盖寒泉诗气质为心体之语。同一意也。因此感怀之作。特明先生本意。要与同志之士。共守师训之计。尊见如何。商量示之。
答权亨叔(乙酉)
昔尝闻老先生之教。 肃庙癸亥。尤庵先生以 孝庙世室 太祖徽号入朝时。 筵请招致玄石。而玄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09L 页
石即为入来。其时我先生在黄江。闻于自京来者。时尤翁有疾。玄石持挟刀剉药侍疾。如子弟。闻甚喜之。旋又传玄石闻尼尹之言立异于 徽号事。讶之。其后在华阳。叙九诸人以玄石背悖之状。甚恶之。先生微笑曰。所难者子仁也。和叔则终非背我者也。其后戊辰。玄石以吏曹判书入朝。知吴道一之投入于逆杭。瞠然惊愕。欲枳道一吏议望。且因袖劄论杭事。即见逐还坡山。老先生以此于玄翁颇多之。海上诀书之托世道者。未必不由于此矣。玄石至己巳。益见少辈之与南人合势。而以老先生则死于党祸也。本非纯师而加麻三月。尹拯则自谓无复前日道交之义也。及甲戌更化后大义理。独持正论。欲逐南柳而不得也。此盖老先生有所见处矣。又曰。叙九每言和叔模糊义理。黯黮文章讥之矣。其后吾从兄太学士公以承旨传 谕于江上。其时玄石从祀之论甚纷纭。从兄问曰。玄石从祀事。士论未定。敢问如何。先生笑曰。从祀二字。未曾意到于玄石。纷纭之说。何可知也。从兄归言玄石从祀。先生谓非可论之地。士论庶几可定矣。紫云事。亦非先生所与知。一日先生教曰。近日紫云事闻之乎。曰未及闻也。先生曰。睡谷台方带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0H 页
紫云院长。不能禁玄石之并享紫云。不得已乃以为沙溪先生不可不配于紫云。及其追享也。以为门人于其先师主享之院。不可并享。仍配食于栗翁。而又言沙溪既配享。则玄石不可尊于沙溪。而与栗谷并享。亦降于配位矣。以此言之。是岂我先生与闻于当初玄石并享之论也。是必睡谷相以玄石降配之事。往复于江上。而后人不知里面。因此赚作并享之论之證耶。玄石从祀之论。鄙人则本知先生之意初不禀之。而终有吾从氏所闻。则先生实有定论。今何可诬也。○裕昆录中颜巷云云。又有金台所录。则诚不胜其愕然也。全非事实之依俙。而何故 圣教之至此也。其时自槐山。余终始陪侍。一日不离左右。先生动静。何事不知也。以循例人事言之。老人行中。近处守令之或以酒壶馔物伴简相问。实无怪。而此亦先生以乡居故。仕宦人之相知者。少不见其所送也。先生始欲随驾至天稷等处。陈疏落后而归。入 对翌日。见先王考诀书。遂陈情告归。旋哭惨丧。其时知旧皆言虽闻病报而归。如非即有丧故。则事体极不安云。鄙人时带师傅。故 圣上闻贱臣之陪先生来。即送录事而问之。想必 圣明之尚记有也。此与泛以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0L 页
子病陈疏遄归。事势绝异。 圣教之以此为咎。诚不敢知也。其二儒生。安知非贱臣也。旧人只鄙人存在如无故之时。可一疏辨明。而罪谴中既不敢议疏。且裕昆录非行世者也。亦难举此而成说。只令此心郁结而不知所谕也。○金台所闻于 筵中者。曾未闻之。今且远往。第欲相问而未易得见其答矣。令允之不赴南宫勇还者。诚足多矣。第此录既非行于世者。则因此成说难安。且藏之石室。百世不刊之书。则子孙之以此世世永为自废。亦自有商量处之者。金堤则异于他子孙。始闻此报。奉先生祠宇。因仍官享。尤涉不安于心。趁速整顿官事而后还归似好。参奉则不必急急。更加商量如何。
答权亨叔
向来薄勘。虽幸得与于诸贤之后。而前后 严教至有原本之斥。惶蹙之极。不知为谕也。申明允本事姑未论。七十病翁。去在瘴乡。而其独子之病。又甚于老人。将不免经夏饮瘴。忧闷惨怜。诚不等閒。所示金子静所处。有何别般可论。自处以庶人而已。新式帐籍。其书以庶人耶。朱子于党锢时。亦不撤讲学曰。屋下合说底话。何必已也。盛书杜门谢人之云。较朱子之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1H 页
训。其不过中耶。或者转入深僻之说。自我遣谪。尤似无义。但即今所居。虽非旧居田里。以向日 传教观之。晏然在家则不安。稍移邻村以居。则亦合于稍自示变之意耶。
与权亨叔
华阳庭碑。向来一示。卒卒未及详商之。为恨。今因索览。正好送呈。以为备證之地。且金子静不可不一示之矣。要高明之相对与议如渼湖,栎泉。亦好相议。而平日不相见。故无书扎往复之事。自高明似有往复之道。为传鄙意亦欲与之相议者久矣。而但崇札转日匝月而至此。不可因此转呈。欲送还止。极可叹也。或有坪村之来。尊虽不能转到此中。必使之相知。则其必有相议之道。幸其留意之。白牧丹以主人翁之癃老。不勤检护。不如前日之盛。仅以小丛采呈。可以分种二丛云矣。若自此去而复继旧丛之绝。则亦一奇幸事也。
  别纸
来书谓亡室神主。权安于祢庙东壁下云。家奉祢位祠。则主人妻之神主。奉安于祢庙之东壁下。当然之礼。何可谓之权安耶。未可知也。报恩宋直长基学氏。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1L 页
鄙人姑母夫。而即睡翁公奉祀嫡孙。记昔直长公生时。鄙人一至其家。姑母神主。不祔于睡翁之祠。别奉他室。余问其故于外兄宋知礼宗锡。答之云云。而年久。不能明白记得。至今或思之。无更可问处。尊所谓权安者。不得与如此之别奉而同奉祢祠。故谓之权安耶。妻之神主。夫生时不可入正龛。故别奉他所。或有其礼耶。宋直长妻丧。出于尤翁生时。其别奉。似必禀于尤翁而为之。而未可知也。
答李仁伯(尚元○辛巳)
 宗子服。有服者服本服。无服者服齐衰三月。以服则齐衰重于功缌。然则同堂以下诸亲。皆将序立于远族之后矣。诚为可疑。
大宗子服齐衰。重则重矣。此实正服之外也。不当加于正服功缌之上矣。
答金常夫(谨行○乙酉)
南塘刊集。有议未定。尊今担夯入绣。嘉悦之深。但此事善成既难。且闻异同诸说。尚欠烂熳。以今绵力殚心刊出。若不免复致纷纭。则诚为可闷。与其有言于后。曷若审慎其初。须更十分消详。使众志吻然归一。以为完善无病败之地。如何如何。序文自顾平昔。岂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2H 页
不欲致力后事。而奈此绵缀之气。无力缔思。凡于大小文字。自尔一切抛废。诚难以时日指期仰复。徒自怜叹。
答金伯三(教行)
 舅妇馈飨之节。教行亦将行之。第那中笏记飨妇图。妇席在南向北。异于家礼礼妇醮女之位。此偶失照管者耶。或有他说可据者耶。今从源流中礼妇图位而行之。未知如何。
舅姑飨妇。其仪虽与礼妇同。而仪节以馔盘置于舅姑之东少南。授酒啐酒拜礼。虽于姑侧行礼。如礼妇时。而馈盘则似当于置馔之席为之。舅姑既东西分坐。则北壁下似非新妇馈食之位。故笏记中用仪节。设飨妇席于舅姑之南。商之。
 家礼妇见诸尊长注云云。尊于舅姑者。非直为舅姑之父母。则不应尽用贽币。教行家偏慈在室。生亲在远。而生慈在偏慈之列。季父季母同居矣。用此无贽之义。教行夫妇率见于偏慈以下诸位。而只行四拜而已。则不背礼义欤。
舅姑受贽毕。率妇见于尊于舅姑者。则舅姑之尊长。同坐一处而受拜。似便稳矣。既曰如见舅姑。则未必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2L 页
无贽。而旁亲则似难皆贽。至于舅姑之父母皆有贽。所生父母亦不可废也。其馀则无贽亦可矣。○庙见则只以酒果告辞以见。世俗或奠贽而于礼无之矣。
 庙见一节。既以见舅姑次日。教行虽于过婚六朔。始见新妇。而庙见则行于见舅次日欤。
无论早晚。始见舅姑次日庙见为宜。
 庙见之节。不专为宗妇设矣。教行将率见于生妣祠宇。而其日适当仙源先祖生辰茶礼。亦以敢见之辞口告欤。生亲在远。既无主之者。则他子孙不敢告辞而直为拜见欤。
支子孙妇之庙见。何可疑也。虽远代。既有其庙。则拜谒亦不可已。告辞只告某代孙某之妇某氏敢见云云。则不必主人告之耳。如何。
与金伯三(甲戌)
数昨。造宿春庭。秋清月白。湖山寥廓。欣泻幽怀。而又怅无吾人在隅。与讲多少也。善儒之抵太学通。其得览否。先师答李器甫书。明言两先生并请从享之意。于今日渠辈单请之论。何所当也。况此垂四十年并请之后。其敢一举一停乎。若使先师而论之。岂不谓之大可未安耶。后生辈不顾前后事体道理轻重如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3H 页
何。妄引先正。容易为说。诚不胜骇叹也。鄙人顷答疏厅书。以诸生为尤翁从享故。其说不能不饶。而其谓不为并举之非则意甚明白。至以顷年先后之辨者。揽作今日单举之證。何太谬也。鄙书实遵先师戊戌书意也。旸谷平日之论。想不于此参差而并此云云。尤可叹也。
答金伯三
昔者成王冠于武王丧中。而周公作辞以祝。似不具三加醮字之礼矣。若备礼则礼有期以上丧者不得行云。丧中。岂可为吉礼也。然家礼只限大功葬前。则小功缌虽未葬。不须言也。礼只言身及父母而不言所戒之宾。不可知。而为主人者不拘于小功缌。则为宾者亦不必为拘也。且此虽吉礼。与乐作之宴席。岂不有异耶。礼宾则不用一献之礼为稳耶。○古礼则尤谨严。后来礼节。多从宽便。以祭祀之礼言之。大小祀。皆序列于阶下而拜之。想生时如此故耳。
答金伯三(丙子)
为本生父母杖期之谕。此在出继者。如有可据之礼。天理人情。极合商量。第考诸书。最是仪礼丧服降在不杖期章而曰。为其父母报。凡服非正统则皆报服。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3L 页
所生父母为出继子。如昆弟之子。为不杖期。故出继子为本生父母。亦如伯叔父母而为不杖期也。此其礼义如此也。且以疏说观之。抑之而故次于昆弟之子适孙之后者。周公之意。实有在矣。出后者以常情言之。虽自无穷。圣人制礼。若是之严截矣。所引语类杖期条。以为礼为所生父母杖期。此云礼字。必指仪礼言。而仪礼本无为所生父母杖期之说。杖字上无不字。诚可疑也。读礼通考。引语类此条而明言不杖期。我东语类只一件板本。此中本既误。则市南之谬引。想以板本之误也。尊亦以此而错认也。况语类下编二条。皆明言不杖期。此处虽实言杖期。元不可据而为定论也。更商之。
答金伯三(壬午)
示谕二截义理。自旸翁在时。已往复之尽矣。今复何说。平日每谓旸翁知见敏妙超诣。如我钝根。或识不到而然也。惟冀所见之进而庶几同归也。后来审理之工。讲难之说。太半在此。而旧知依然。愈固愈深。每静夜沈吟。虽欲更质而不可得。则益不禁九原之思也。今盛说虽甚张皇。知非有意求闻之意。不须一难一复。徒烦傍人之唇舌而已。兹不覼缕。其可谅之也。
屏溪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314H 页
向与时伯云云。凡文集之规。有正续别后集之规。不必一时尽出。以此相议之意。高明或过闻而至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