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3H 页
李子粹语序
周衰典礼在鲁。圣人归而述之。统绪有传。历千五百有馀年。而紫阳子朱子生。大明先王之道。薄海内外。莫不尊亲。是周礼之复行也。东方乃殷太师肇基之邦。遗风未泯。尚白画疆。往往足徵。不比坤乾之一端。则一区仁贤之俗。莫非殷之遗民也。历二千有馀年。而退溪子李子生。步趋六经。以紫阳为依归。实因殷之质用周之文。彬彬大成也。今天下贸贸。礼乐扫地。犹我邦保守先王衣冠之旧。或者天意欤。今幸而生此域中者。岂不欲言退溪言行退溪行。有以扶持一脉斯文哉。瀷生也后。不得为其徒。徒能读其书而悦之。窃自以不克该识其遗训为大羞吝。辄采其要而录之。名以道东编。尔来四十有馀年。未及刊正。吾友安百顺鼎福欲更加添删。一遵紫阳之近思定例。与朋友共之。是吾望也。然瀷精魂剥尽。自无力可以及此。遂托百顺与尹幼章东奎反覆商量而共图之。书成易其目曰李子粹语云尔。
晚全堂洪先生文集序
君子立身。万物属己。事之当为者。莫非性分中物。故必思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3L 页
其所以然而究到其所以处也。大易诸卦。事无不备。各著大象。必曰君子以之。谓君子之不可不担也。故曰为君子谋。其义大矣。我 国家用人之制不广。策名委质。指目各定。不相推换。人亦自视局局然卑狭。随其驱使。不自知坐席之外更有馀地在也。惟我晚全堂洪先生则不然。自为措大时。知圣人之书为必可学。孜孜用力。又知吾身之不卑而尊。吾心之不狭而广。不以一世之待己为自视也。此如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故用之械器。曲直中度。付之杞梓。为栋为梁。咸得厥宜。其力量深浅。初非倾蠡可测也。今见遗稿一卷。犹可以像想一斑。先生始以荫官进。荫者仕之最下也。然不以官微不尽其学。及出莅小县。小县民爱戴如父母。距县牛鸣墟为小庵。时携一二学徒。讲学不废。又荐入台端。台端儒臣。儒臣望重。其心犹吾也。后出宰洪阳。寇贼称兵。连陷数郡。国中大摇。先生敛军坚守。指挥应机。贼授首。于是咸以笠毂将材归之。而论功策勋。遂跻辅弼之位。其前后抗言政弊。不忌时讳。可谓社稷持危之重臣。凡先生之职四迁其任。地望弥尊。舆论弥协。家国赖焉。比如洋澜。注小水亦槩。注大水亦槩。注有别而受之也不变。后人之所见者只如此。至节行文彩。当时已有龙洲赵先生睹记详书。余何敢赘。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4H 页
炭翁权先生遗集序
昔者圣人论学。必先主忠信。忠信则可以裕于己。可以孚于人。持是心以往。蛮貊可行。况州里乎。然义理丝棼。人心面殊。故当大事判大疑。观会通而行典礼。必致聚讼之讥。况末俗好党。门户瓜裂。耳目胶固。一取一舍之间。虽明智有柰何不得者。惟笃行君子。尽吾分以应之。是其是。不嫌于苟合。非其非。人亦不疾其圭角者。用志无私也。无私也者。要在理得。不以人己而有别。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也。斯义也。余于故炭翁权先生验之矣。先生当 孝庙世。以遗逸徵。位至卿月。于斯之时。 国家敦聘儒绅。一时重名。咸集京师。济济相推。咸辛不废。及己亥大礼议起。诸臣各守己见。戈戟随之。大庭之上。便一兵燹之场。而气像萧然。先生不阿不挠。正色昌言。世道之忧。扶植之责。并行于其间。悃愊见于色辞。是以前倾后轧。呼吸寒热。而不敢以不肖之语轻加之。毕竟奉身而退。兀为衰世完名。一人而已。余不及先生之世。而尝见其孙判书公于人座。言语朴淳。动静遵礼。其立朝质直好义。信口犯颜。有或敌以下不堪者。人主优以容之。人曰此善学家范者也。苟以不欺为心。鬼神临之。径尺之鳞。可徒手婴也。后判书之子今长水宰净徵氏。以遗集见托。阅未半。益信先生之所以为先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4L 页
而学术之本末可考矣。其言曰夫人莫非乾父坤母之子孙。在人虽有物我。自乾坤父母视之。均是同胞兄弟之义。善则喜若己出。不善亦忧悯不暇。顾何忍厌而恶之哉。其自修也。惟恐过之不闻。改之或吝。故朋友箴儆。一一省录。日月刮磨。是则订顽为体。砭愚为用。内外互资。程路无阙。故其文字无一篇不出于先圣贤吃紧之训。殆所谓向道而行。不知年数之不足也。而又何憾焉。余则有一言。心身一致。家国非二揆。大学八条。终之以天下。三言得失。究极乎忠信骄泰。先生盖得其意而施不普者也。此可与任世教者。反覆已矣。
谦斋河先生文集序
东方古今称文明。然所指在箕封洌水之间。犹不及大岭以南。自卫满以后。西方屡陷北虏。八条旧俗。移易殆尽。岭南古辰国也。辰是避秦之名。则意者周馀遗民。浮海而东乎。其人敦礼重义。旆旆有尚文之教也。且夫不咸一干。沿海而下。至大小白。峻极于天。复迤西迤南为头流。旁礴雄浑。地有尽而势若截溟。馀气围抱。众水同汇。护蓄精祐。故其风声气习。萃聚不涣。历数千载。有法守而无变也。 圣朝受命。兴动有道。世出杰钜儒贤。至弘治辛酉。斯文不坠。蔚发于一区。有若退溪李先生。降生于大小白之下。亦越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5H 页
南冥曹先生。降生于头流之东。自有邦未始有焉。此天意也。二先生既殁。及门诸子步趋矩彟。扶佑世教。式至今冠儒冠者。孰非馀泽。若谦斋河先生。生于南冥之乡。私淑诸人者也。清修刻厉。惟以堕落第二义为深耻。猷为服用。纤末不苟。其言曰义非敬不行。比之镜。义是能照也。丹书言敬义。坤六二言直方。其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然则此二字。本于羲画。始于黄帝。著于夫子也。近世曹文贞公铭其剑曰内明者敬。外断者义。用为栖壁日月。佩服此言。表里互参。知行并进。则入自德川洞门。直可以溯伊洛仰泰山矣。此先生进德节度而可表出也。尝自号谦斋。揭地山六画图。以卑牧为最初功程。朝廷以遗逸累徵不起则不违则也。国有寇乱。倡率义旅则用行师也。以至于裒多益寡。不期于尊光而自不可踰则君子之终也。此又先生之本末。后人何赘焉。今去先生之世八十年之远。入其境。士心益附。芬苾不懈。凡为人父为人子。至兄弟朋友之伦。犹响想慕效。莫不曰谦斋先生。化之入人如此欤。其曾孙大观氏以遗集见托。瀷方困疾忧。未暇详绎。只以素听闻者。录其卷首焉。
聋隐先生丧祭礼序
聋隐赵先生起伯者。讳振。退陶门下高第弟子也。其言议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5L 页
风旨无所传。今人但凭老先生集中答问及丧祭问答上下册。有以彷佛识取矣。余后因其五代从孙某得所手编丧祭礼抄者。盖以家礼为本。旁搜仪礼礼记历代因革。我国制作暨前贤论说。间又附己意。而参验去就。完备可行。此不但为礼家要诠。实可以见先生生平用意下功之万一。幸之幸也。夫我东之有退陶。犹之华夏之有夫子。故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退陶也。其嘻笑咳唾之馀。散在耳目者。固宜谨识而深藏。用为山仰羹墙之资。此东人之愿也。况得其心而笔之书。有裨益世程者耶。当时及门之士。彬彬汇征。争慕效而肖似之。有得其大者。有得其小者。比如中衢而置尊。过者群饮。多少不同。而各适其宜。涓勺以外。便皆醺心。故其退而省私。亦足以发明馀教。而一脉一波。莫非溯接真源也。今观此篇。循循畏饬。惟师训是述是遵。抑所谓得其一体。优入文学之科者非耶。由是而缅想乎函丈间气像。雍容讲质。耳入膺服。山颓而心声不泯。世远而手迹犹传。虽堙埋磨灭之后。拂拭擎玩。光炤自在。吁可宝也已。惜乎洙泗龂如。杞宋无徵。俾嘐嘐悦古之士。虽欲秉柔毫立佳传。表出以示后。有不可详者。在先生固无遗憾。为后学之赍咨永叹何如哉。盖闻先生寿跻耆耋。官至判工曹。无嗣。其得之于五代从孙某者。只如此云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6H 页
秋坡集序
人可信乎。信可信人。远可徵乎。徵可徵书。信则千里而意合。徵则百世而事明。若近古秋坡宋公。屹然名大夫也。当青蛇变故。犹不免颊舌之至。岁年既久。后人或不揣当时光景。平地上立说。亦可悯矣。夫所考信。若有如我退溪李子。李子非目击心认乎。今读其遗集。有与公往复书。自壬子至庚申九年间。情志密孚。倚望深重。不见有纤末不满意思。是时新经大狱。浮言扇动。何所不至。然而李子之见待如此。良以言议中伦。周旋中虑。无可点污也。或者谓李子匿非取友。又非所敢闻也。古君子当睽乖之际。见恶人无咎。圣人之著训。故优游以卒岁。诚自有其道在也。传曰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不知其人。视其友。苟欲徵信。李子书足矣。外此时论之赞叹。家乘之證明。抑末也已矣。公挺生名阀。妙年擢第。名宦清要。无不扬历。位跻政府参赞。寿享七十有五。三男四婿。秩秩显仕。殆所谓积庆之绪。锡祚之门。况其处家立朝。风仪可述。后生何赘焉。今距公没百七十有馀年。事迹堙微。遗稿散失。其八世孙贤弼。捃拾于蠹简残烂之中。得若干篇。又以言行录墓道之铭之类附焉。乞余一言。余既衰秏。顾无以刊正。只记数语为之序。
分沙集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6L 页
世言文章家薮。莫不曰芝峰李尚书之门。比之峛崺之于东岳也。山大则树茂。众材具焉。杞梓楩楠椅桐松桧。惟人所取也。至其为堂为室。各满其意愿。故或坚朴梁栋。轩敞户牖。巍然壮矣。又或曲其栏而伏其槛。雕锼丹雘。五彩彰施。入其门。令人眩夺。人皆艳此而抑彼。观玩者归焉。品评之不免有轻重。一日大匠过而睨之。其所取舍。有未必然也。芝峰之子二人。有联璧双珠之誉。分沙相公与其季观海翁。未易轩轾。所谓昆崙之北。抵鹊皆玉也。唯观海翁痒技词场。若文若诗。长篇短章。溢箧盈架。腾口舌而震耳目。刊而行之。家传而户诵。乃若分沙公则平居简述作。时复牵俗为之。亦毁弃不收藏。是以家鲜蓄留。百岁之后。未知达观者作何如评耳。今其六世孙寝郎存诚。捃掇于断烂堆中。得若干篇。属余为序。此存诚之微诚。非分沙当日心也。又不知几多佳丽。磨灭于毁弃之中。而只使寂寥孤章。滞在人间也。然失本无憾。得复何幸。九原可作。必莞尔而笑。
遁溪集序
天生五品。分定而礼作。自理性饬躬。安上治民。非礼不成。是以存国兴家。未由不先由明其礼始也。天下之乱。亦已久矣。民彝物则。在穹壤间。如美珠之混于泥沙。湍波激射。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7H 页
漂荡不定。然毕竟寄托有地。故失于中国。存乎四裔。君子或以身殉道。抱经伏野。往往有其人也。惟东邦箕封八教之后。独守冠绅旧俗。阅尘劫而不变。此殆天意在也。我 圣朝声明丕阐。若退溪李先生出。而其道彬彬。馀韵不替。私淑者各得其一体。如近世许先生从父昆弟者。即又裒然理薮矣。昆曰遁溪先生。弟曰眉叟先生。眉叟之事遁溪。如侍讲之于宗丞也。遁溪始隐居而求志。言言语语。步趋绳尺。请业者盈门。如置樽中衢。群饮满腹。至时论尚贤。少试百里而民化。后眉叟位升上公。握圣宪而论邦礼。于是四方士推许氏为大宗师。瀷生也后。未及乎鼓箧孙志。亦曾与闻士大夫馀论。当时及眉叟之门者。莫不夐然若历绛都而觌仙君。爱而不敢慢。人犹曰独不见遁溪之为楷范乎。两先生道相若年相近。眉叟未尝不敬惮如严师也。眉叟要非阿好者。其言曰知微知彰。先事见几。学而未能。直而宽严而有仪泰而能恭。学而未能也。君子一言以为知。斯足以尽之矣。先生之学。自天人性命。以至古今之治乱。人事之得失。靡不毕究。咸有撰著。不幸失于火。留者朋友书牍之类而止。厥既刊布。而其嗣曾孙润德叟。益搜集为若干卷。亦不过什百之一二。属瀷为序。余则曰无伤也。知者自知之。先生有体有用之学。用必揆诸事。今观其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7L 页
治。必也贵严而难宽。此诸葛治蜀之意。严则法立。法立则功办。此所谓时也。举而措之则于人必有所济矣。德叟遵守家范。固穷于雉岳之下。瀷昔造之。古貌古心。礼数中矩。一见可知为贤德遗胤。不有以垂之。斯焉取斯。是先生之道本末咸章。外内具备。不比后之空言而已。今眉叟之书。卒大行国中。人信之如蓍龟。其状先生甚详。异时欲知先生。求之此文可矣。于是言。
磻溪柳先生遗集序
政衰而后通变之说起。不得已也。故仁人君子殚思尽智。必欲回否为泰。此何与一己之私。孟子曰今时则易然。未有狃习讹谬而能遂其拯拔之功也。古今言治。莫不道其革弊从善。无安坐待穷之理。是以论政。必须先明其弊。不可不革。法不可胶守。不然百种徽猷。无益于事也。尝试论之。今之从政。如僦屋而居乎。或屋久而病。柱敧栋朽。榱角囱壁。无一完好。僦者牵补撑支。冀幸一时之姑息。既而主人翁至。悉易其圮剥倾垫。不辞心劳力竭财费之许多者何也。彼僦者终非己有。而覆压之害。惟主人觉之。觉斯忧忧斯谋。卒归于刬新而后已也。为人臣谋国。必也久长之图。宁容因循苟且。视若秦瘠而不肯担当哉。昔李文靖,王文正。但主安静。凡有建明。辄归生事。当时创业不久。百度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8H 页
不废。犹可以雍容如此。然后来弊事极多。说者归咎于二公也。王安石变熙礼之政。毕竟狼狈。此罪在执拗。初非法不当变。故司马公又不免倒了一边。此皆吾有所受之朱夫子是也。向使李王随罅弥缝。王安石方便善变。岂复此患。自是厥后。人皆惩羹。语涉时瘼。莫不大惊小怪。几于恶兽戏魔。若将浼焉。于是守常之说。断作金石。莫复敢开口。是则李王镇物之量。反成藏垢之妙术。王安石一时错误。流为巧避者口实。故天下之无复治。自赵宋始矣。近世磻溪柳先生有随录一编。为东方识务之最。亦不敢售于时。私藏巾笥。后稍稍为人识。至有达诸国家。然色好而心不赏。语奖而事不错。何曾一步向实践去乎。此又犹夫走脚人。瞥见路旁败屋。谓合改作。而初非真情。与向所谓僦居何别。呜呼。彼随录一堆纸。不过石中之藏玉。沙际之怀珠。无补于世用则均也。人只知有此录。不知更有郡县之制。舆地之记。种种当务。又其外收拾咳唾之馀。有磻溪集六卷。自治身治家。以至于仁民爱物。曲折周遍。要是相与羽翼不可阙者。姑藏以待有目者。
松月斋集序
昔我游览小白清凉之间。流峙明丽。崖壑脩阻。缭以邃廓其有容。疑其为高人逸士之所盘旋。退而与乡社长者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8L 页
朴淳端悫。龂龂有邹鲁馀风。便有受廛之愿。顾小人怀土。未有能自办。然其心客于此而故乡于彼。故遇岭南人。倾盖班荆。若见亲戚旧欢。由是辄访古若今人物贤知无遗。莫不以权侍读斗经,赵密直德邻,李徵士光庭为首冠。玆三君子者。众萃之拔。人所信从也。其他读古书自好于里闾。亦皆习闻。客有从福州之春阳来。以家藏松月斋集见示。余未始有知也。开其卷。乃侍读状其行。密直铭其墓。徵士编次遗文。序以弁之。三君子断非阿好过情。则要是豪杰之士也。阅其文。讲学则穷到底蕴。不落前套。往往发得新知。论治则尊王贱霸。务去从简尚功之陋。而必依归圣训六经四子。方隅钩连。孤章大篇。古色苍然。东序西房。球贝错落。夏之碑周之鼓。间有聱牙不可读。且置浅与深不论。心眼为之先惊。自古岩穴之士。褆躬砥行。遁世深藏。名湮灭而不称。若此类何限。志士仁人。所以斋咨叹咜而不休也。余生好修姱。而几失人矣。夫章甫适越。俗眼看丑。和璞在楚。明智独觉。所取舍不同。故小人识其小。君子识其大。彼三君子非可识而得其真也乎。吾又何憾。由此推之。大岭之阳。本生才之地。才比谷之嘉美。人无谷不活。国非才不治。 国家养之有法。采之有术。几何不至于千仓万箱。为圣世之需用哉。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天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9H 页
不生无施之才。人不愿不遇之时。即行与违之异迹者。无柰世何也。公始肯为举子业。既而弃之。遍游名山川。以广其志。博观天下书。以考得失。杜门六十年。以验其实。于是信口立言。横放历落。无一语涉乎当世人结习。吾亦不知其为何等力量。即函牛之鼎。染指一脔而乐为之说。有问者。且指松月子传应之。
紫岩集序
死生亦大矣。苟办于此。众情归焉。故当祸难之际。一能而一否。否者愧焉。人亦惜之。不复剂量于理义分数。其实时或有未必然者何也。岂不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乎。如可不死而生。何苦舍此为哉。昔者圣人之于管仲。不独大其功。毕竟不较诸沟渎之经。使仲果与召忽骈命。不免为夫妇之谅而已。此圣人与其不死也明矣。是以南冠之囚。北海之迁。誓心靡渝。艰难返国。君子无讥也。若近古深河之役。天子徵兵。远赴师期。紫岩李公以元帅从事在中坚。前军覆没。士卒无人色。时主将已奉光海密旨。为进退计。军中不觉也。至是为和事所啖。公争不能得。偏裨无施。遂被执北行。频阽危死。犹抗节不屈。三年乃归。事在栅中日记。可按而覆也。其在拘也则以涸辙微命。朝暮待刃。犹诚求残简乱帙。录以诵习。目之谓朝闻。其还也怀袖印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19L 页
颠沛不失。此古之义也。始以万三千馀兵出境。孑然者身。复渡鸭绿。国人之见之也。疑若起死于九原。柰之何行而绝饷。返又执我仇仇。噫甚矣。独不闻辽沈之间。闻风钦叹。称爷不称名也耶。及夫癸亥 改玉。宵小荡扫。天开日升。即收召公。位至卿月。则明主之所知也。但主将主和于前。用师于后。为世戮人贱行。是不过薰之与莸。同器异臭。别便殊性。于公何干。驯至今求过无过者。往往采拾涂说。不能释然于泾渭之分则过矣。然此特一时事。久则群言熄。熄则定定则明。明无不达。公又何憾焉。公抱负许大。经历备悉。蕴以为明智。发之为筹策。揣量烂熟。勘合无痕。列为六条。私作问答。莫非奠民安边之图。傥所谓忧戚玉成者非耶。后必有识务者取焉。今且敬以俟。
道谷集序
不佞记昔为举子业。偶占发解。时额有某郡某者。认之者曰此众指之钜擘。源源词藻。屹有场屋声也。余于是有奉袂周旋之愿。既而敛迹杜门。惟觉能老。垂今二十有馀年而纷如也。虽欲息黥补劓。从事于训谟之内。如室之幽。如蹊之塞。至不可胜排。则切切有丽泽师友之志。第恨无其人矣。一日有袖卷而来叩者曰此吾从父道谷遗集也。乞一言以弁之。余阅未半。愕曰此果向所谓源源词藻屹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0H 页
场屋声者是耶。异哉。世之知公。无亦浅之为丈夫哉。今观此集。恂恂畏饬。一意寡过。至于训诲子弟。讲订朋友。莫非朴实头做功不懈。而规于性命之源。殆庶几吾道者非耶。惜哉。余蒙求之急。而直昧昧然至于今。不能有以委挚下风。与闻其绪论也。彼博士家伎俩。特其勉俗循时之馀事。而人之所艳叹。顾在此不在彼。何如其累哉。何如其累哉。比之郎之役。冉子用矛入军则于是为末。而遂以军旅见称于季孙。殊不知所性之不与存焉也。夫修之自我。知不知付人。此于公何憾。而为吾党之耻则已厚矣。嗟呼。自古岩穴之士。素位修行。惟周公,仲尼之道是崇是述。而卒湮没者何限。然今有遗稿在是。俾得以寓目。沿其言而究其心。究其心而得其人。则诵读论世。岂无尚友而知感者乎。其亦幸已。
梅墩集序
三百篇之流为五七言。即橘树之江北也。又转为长短律。尤甚害教。使一世之士。工于无用之末技。非国家之福也。夫才用之大则大。用之小则小。非才之罪。人自斲之也。雨水一也。润之深山穷谷之间。大木千章。杞梓楩楠。得其膏泽。成栋成梁。润之良田。嘉谷繁茂。贵贱以赖。或润之丘原。榛棘苞稂。细叶微根。钩吻野葛。绿缛若浓。莫非生意。彼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0L 页
恶洪纤。初非雨水所知也。人才亦然。士与时遇则谋猷庙朝之上。惟恐国之不尊。施之不博。他尚暇及哉。或穷而在下。诵习先王之道。撰著成说。庶几有裨于方来。今也不然。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进身者视治理为度外。士谈时务。群聚而咻之。于是争为诗律之功。竞声病裂体裁。求之剧于饥渴。信之不啻蓍龟。不知老之将至。世习之驱策人若是矣。然非殚精极力。亦无以出乎人。故贵富之家。往往有风彩可观。谓之工则未也。工之至者。其惟穷士乎。梅墩柳公穷之最也。家势险衅。未始从事于功令。从幼至壮。心心口口。啽飞弄走。抹月批风。凡天地间声入而目击者。莫非诗料。其语安得不工。惜乎。使公之才之敏且勤。移诸古君子盛德大业。必将极深研几。成天下之亹亹矣。余读李学士博泉集。盛称其诗曰荐绅先生文人才子。皆称而慕之。宝若金玉。重名于一时可见。今其后孙单弱。将不免并与其世所钦叹者而堙没不传。惟一种知公之深者。喑喑嗟悼不置而已矣。其曾孙某以蔡学士彭胤所刊正若干卷。求余序之。博泉说备矣。蔡学士拣选无遗憾。余敢赘焉。只论所尝慨惋者。录之卷端。
悔轩杂著序
士之业诗文称家薮者。自不为少。然诗文之设。为世教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1H 页
外此皆屠沽倡优之雄。其演溢箱箧。流播耳目。有能实实真真。扶佑伦行。兴动其善良。断制其臧否。不背于古人之遗旨哉。观夫为诗者。往往喝月批云。风情酒兴。淫湎而止。为文亦不过奇诡𥳽弄。眩人瞒人。狂惑人之心术。要皆害义。何足尚。若悔轩李学士。当世令誉之最。忤党人。位未大显云。今得其所撰著一卷。其咏史者。搜举历代史传。理义所在。辄系之诗。以微显阐幽。漫笔者揔括今古善善恶恶。或与或夺。使贤者益勉。不肖知愧。无涉乎悠悠者口气。即无论一一中理与否。不失立言之意。是为难得。操觚之士苟能割除一种浮念。檃括在此。庶免游骑太远之讥。今合之为悔轩杂著者。其嫡孙存诚也。
玉川集序
余读七篇书。多称扬幽晦。如鲁孟献之三友。只记有其人。齐之志士。隐于山虞。非其道不行。而姓名不传。揆厥见识力量。在当世岂不可以范俗垂耀哉。毕竟迹灭于岩穴间。莫之有闻。苟非亚圣人一言。百代将何从而知有此自重之高行哉。今岭之南。大君子立教之乡。垂绅笃行。抱经伏农野者种种有人。其言议风彩。或不百年而寖微。余甚悼焉。其幸而出于咳唾之馀。后学之所赞叹。其可不尊奉而勿坠乎。寒冈郑先生。即退陶子嫡传。平生有益友玉川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1L 页
先生。友其德也。故其宰县。邀为师长。若吕正献之于焦伯强先生。其人可知也。瀷何赘焉。士心久而益附。享于冠山祠。公诵也。遗文散逸。存者无几。然其费力礼家。该答疑问。或不滞古义。缘情制宜。要为乡塾之遵行。此亦幸矣。夫人情悦慕之甚。虽一言之微。必扳援响想。故花王之对。辥弘儒之琐谈。头流一绝。郑文献之漫咏。人犹载之史策。裒益成书。比诸拱璧。惟恐其或废。况此卷津津说礼。不止为畹兰之一叶哉。瀷近与其六世孙景渐氏游。景渐氏遂合以诸公叙述。将板刻而播远。瀷既与闻其事。为之序。
弘道先生文集序
家兄玉洞先生生于家世阀阅之间。自幼岁厌弃繁华。奋起为学。筑于抱川之玉琴山洞。教授生徒。及卒诸门人集议私谥曰弘道。时闻风会者亦多。余闻之曰幼不诔长。贱不诔贵。古之义也。无爵有谥。非礼也。诸门人之言曰礼有刱始。事贵从时。黔娄不仕。县贲父非大夫。君子断行。便成故实。后来如陶靖节王文中之伦。纷纷继躅。尚论者无讥。先生师范一世。流芳后俗。宜有以易其名。余不能止也。于是诸门人合聚遗稿。为弘道先生集十卷。属余序之。余形老神死。不克刊正于其中。但举所尝怀仰者以弁之。昔者吾夫子自道云我学不厌而教不倦。子贡赞之云仁且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2H 页
夫子圣矣。夫子既不自圣。而受此不辞。则所以之圣之路。不外于是。但有浅深之不同。由此究之。此当三摺看。学与教为始。不厌倦为中。圣乃上头地位。而成一直蹊径。凡儒术孰不自勉于其始。吾未见不至于缓怠也。所以无成。先生之所存所诣。不敢妄测。今且循迹而求心可乎。吾见其居于室。自事亲接宾以外。惟圣经圣礼。是遵是述。夙兴夜寐。无一息之停。殆所谓见进而不见止也。其训乎人。诸生执卷也。激其惰而导其踬。发其愤而启其悱。谆谆焉灌灌焉。不自觉神之或疲。亦所谓好教如食疾子也乎。厌之反好。倦之反勤。好之笃勤之至。窃恐世更无比。抑古亦不多闻。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向道而行。不知年数之不足。此非吾先生。其谁与焉。余以藐小弟。事先生于家塾。只赖鞭绳之警觉。不至于画地。其津津诲音。阅三纪尚犹盈耳。彷佛见乎忘寝忘食立人达人气像。乃忍泪书此。后之贤者必将旷感于斯。
石隐集序
诗者教也。务在达意。惟简乃成。后变为五七字长短篇。则与教何干。况加之声病对配之律。日渐背于本旨。意益巧而教益渝矣。然千百载大同成习。无贵贱贤愚。率不脱浸染。生乎其间。无怪其勉循为之。有能杰然者。思其所以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2L 页
而不忘观风之本。即有功于教者也。不尔八转九辗。尤之效而过之肖。古道湮埋尽矣。就中彼善则有之。惟杜甫氏其意约。其言实。犹不失三二分田地材具。俾有可以反乎真。为障川之一楗也。此非词藻家工与拙之评。即有望于来许也。余畴昔之日。闻韩斯文德师氏之名。聪明特达。博闻前言往行。入而孝出而悌。循循退让。君子亦曾邂逅一见。知其履忠信陋文辞。不肯为衰世结习。今有贤季氏谨守门法。收拾残篇。成若干卷。眷焉投示。时阅而味之。果惬心不负望也。盖诗多于文。律多于古体者。不过泛酬人情。聊与从时也。时者圣智之所不违。故孔子居鲁居宋。逢掖章甫。猎较鄙事。无不屑为。惟一点簿正意思。不因人而废也。斯文之掞发韵语。追琢律绝。亦所不免。其去饰归正则如踒之不忘起眇之不忘视。往往不掩乎嬉笑咳唾之馀。是则响想子美。出入于江西派脉。骎骎两陈家数。吁姱矣。余素不閒诗道。亿以为之说如此云尔。
听泉遗稿序
后世论心之说益繁。冠儒冠者。孰不口津津谈哉。然或多捃掇摸仿。初无玄解意思。故大抵皆近是不是。令人厌听。间有的见真诠。反为其所乱混。归之无用。惜哉。余闻听泉郑公醇儒也。其先考学文章于郑葱山。公亦及门者也。葱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3H 页
山博识宏词。大有名于时。乃公则谛听内记。亶在本源心法。遂肆力于躬行。殆竭材尽力。而不幸短命。得年三十六。见伯兄瞿岩公状其行者。盖自少发愤笃学。慨然以斯文为任曰。世既衰矣。士溺于见闻。循俗守常。非所以振发。非益友不交。非圣贤书。不接乎目。步趋矩彟。粹然成德器也。余于是得其人矣。并世有柳磻溪先生。长于经世之务。其书遍于士大夫。达于 九重。洽然称世一人。论议上下。每道听泉。余于是得其才矣。又见与朋友论学书一册。其言实实明明。参之而得。验之而发。勤勤乎先立主宰。不滞古不务新。滔滔从方寸流出。无一语苟且沿袭。作小人儒为人口气。余于是得其心矣。恨今无知言君子表出而传之也。呜呼。若此类如谷兰沙珠。埋没而不见者亦何限。感而为之题。
磻溪随录序
今夫异草灵根。生于空山。其用可以济人之夭死也。世方有许多败證。阽危呼苦。日月滋久。尚庶几良药之一投。然庸医傍观。或谬试于牛溲马勃之间。而不知芜秽卉木中自有一种神品在也。卒之病死于此。草腐于彼。不相为用。则此恨之恨也。谕之于人。如怀抱德义。准备材具。不能少施当世者是已。若近世磻溪柳先生其人也。先生豪杰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3L 页
士也。学贯乎天人。道包乎群生。一夫失所。先生耻之。故身为匹夫。志未尝不在拯物。盖其平生摩揣烂熟。各有成画。若烛照于幽室。亦待价不鬻。老而死于岩穴之间。而人莫有或知也。所可幸者。其所撰著随录一书。不泯于尘蠹朽剥之馀。稍稍出世。人有得以读之。往往咨嗟掩卷。莫不曰识务之要诀。于是奔走传录。一一藏弆。又献之 朝。谓必可行。其所以尊尚。殆若至矣。而拱手侧耳。又寥寥乎不闻有采一言措一事。使斯民被其馀泽何哉。口诵异于心好。公法碍于私便。故悠悠说去。卒未有断以任者也。呜呼。先生之才既如彼埋没。其书虽存。不过等视阳燧方诸之为玩。使不遇日月之光。亦块砾而已。孰知夫水火之藏用哉。后百载傥或物效其能。就燥流湿。不待佗求。而只巾衍一物。兀犹自在也。是其身虽远。其心尚留。炯炯不死。不期于一时而有望于来许也。虽然此特以所存言。至于民风每下。世治无分。慕名无根蒂。贱才剧土芥。弃掷逦迤。无复顾悭。则此书之不终为涂墙焫焰之归。未可知也。古今若此类又何限。此秉志之士所以幽吟忼慨不能自已也。故余既悼惜于今。又推之未来。为过计私忧如此。要有以儆动后之君子。若其纲领之宏。节目之密。在览者自得。余不赘。
星湖僿说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4H 页
星湖僿说者。星湖翁之戏笔也。翁之作是说也何意。直无意。无意奚其有此哉。翁乃优閒者也。读书之暇。应世循俗。或得之传记。得之子集。得之诗家。得之传闻。得之诙谐。或可笑可喜。可以存阅。随手乱录。不觉其至于多积。始也为其挑忘录之卷。既又为之目列于端。目又不可以遍阅。乃分门类入。遂成卷帙。又不可无名。名之以僿说势也。非意之也。翁穷经二十年。凡见解圣贤遗意。各有成说。又喜著书。其寓物酬人。序记论说。别有采辑。如僿说者不堪载之向之数者则其为无用之冗言定矣。鄙谚云我食属厌。弃将可惜。此僿说所以起也。夫三代更尚。至文而止。文之末造。小人琐细。自周以降。文之不反淳久矣。下民之德。宜乎其弊甚。吾辈小人。与世同流。动觉多言。于此书可见。然粪壤草芥至贱物也。或输之田垄。养成嘉谷。取之厨灶。资为美馔。此书者善观者采之。亦安知不有百无一收也哉。
国朝榜目序
世之治忽。系用人。人之贤愚。系习业。习圣智之书。贤之道也。习俗陋之文。愚之道也。后之抡材。专靠科举。举子之费力。不离于套圈。精骑进卷。百种技俩。愈巧愈错。学究秀才。毕竟同归于无用。治理之未复。盖自汉建元作俑。彼天人三策。道学文章。合而为一。未始不美。然终非三物兴动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4L 页
义。故侧肩钻隙。以后为耻。而士风渝矣。且置此不论。却酿生无限朋党。如酒醴之有酵。若唐若宋。乃其印證。人多则妒。妒甚成乱。乱之反覆。末稍可知矣。以东方言。王氏之制。刱于双冀学士。其初乙科三丙科七同进士二十三。合三十三人。后渐增益。而丙鹿之运替焉。以近事言。 穆陵四十年。文科千九十二人。 明陵四十六年。千四百十二人。此其最繁也。于是党风相随。如影如响。不复可以救药。至我 圣上三十年间。已得千八百八人之多。殆唐与宋之不较矣。不独于此。每一大比。别选进士二百。自 明陵至今八十一年间。得九千人。比丽制又十倍之。武出身则更仆而不能悉数。邦域窄职窠少。故糊衽为急。见识有牿。奚暇于事功之足恤哉。夫国无政则民散。狱讼兴而寇盗至。此不待言之而后方知也。再从侄仲宾有国朝榜目十卷。各有注录颇备。将为谱学之助。余之所忧叹。不在乎是。故略叙之。
十世谱序
今世谱牒之学极明。谱牒者自一人之身。分之为百千云仍。井井不紊。而虽异姓外裔。亦无不收载。然溯以上。至于所自出。则只著得姓之祖。而不及外党之先系。是详于下而略于上也。夫人之育子。男女均爱。子之于亲。亦父母均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5H 页
孝。推女子子以及外裔则宜亦可以推母而及于母之先。推父母而及于父母之母之先。而孝子慈孙之不可但已也。然则一人而凡为祖者二。为曾祖者四。以至于十世则乃五百一十二祖。莫非我所从出也。今从侄仲宾排列作图。图凡六十四。而五百一十二祖。了然皆可寻。比如山水然。谱牒者如观岳。宗分支析。脉愈下而愈繁。此图者如观江河。沿流觅源。亦愈上而愈增也。大率人三十有子。故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则恰三百年矣。年三百。非甚久也。而后裔之相与。已二十寸之远。寸者亲之等也。同祖而生四寸之亲。由己而父。由父而祖。又由祖而从父。由从父而从昆弟则四也。同高祖而生八寸之亲。由己而高祖。又由高祖而三从昆弟则八也。推至于十世则虽二十寸之远。皆可例是而究也。寸至二十。不为不远。视其祖十世则均之为后孙。凡今之大夫士者。鲜不为吾五百一十二祖之孙。限之以三百年中二十寸亲。而以吾五百一十二祖之心。视其百千后孙。则是力量之极大。而人人可以同仁。惟宾也能思有以及此哉。宾之先考公。与我为同曾祖昆弟六寸之亲。于此图中。同为一百二十八祖之十世孙。此则余不肖因宾而有得云尔。
丹阳禹氏族谱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5L 页
古者明王建国。必先立宗。俾民风有所统属。诗云君之宗之。朱子以楚之立宗戎蛮为證。夷裔尚然。况衣冠之邦域乎。苟要宗之。又先谱系。谱明然后宗可得以合矣。我国谱学之盛。自中世始。退陶李子既刱易东祠于岭南之礼安。手写禹氏之谱。藏在祠中。是推尚贤之心。上溯下洄。意无所不用其极也。比如一区名山。奇伟卓绝。人之仰止者。必将审访其来脉方位。枝干之或鲜或夥。与夫远近夷峻而后止。此仁者乐山之节度也。李子之悦慕景行。亦犹是也。谱安得不作。至若有山则有水。百泒顺流。终会于一。此又宗合之义也。丹阳之有禹氏远矣。至祭酒先生。既深于易。发诸事为。欲立学校。正冠服节丧纪。时值忠宣之淫昏无道。志不克施。只竭忠正谏而退。呜呼。世方长夜。如暾出而兆见。毕竟光明可指期待也。又至忠靖公。展其馀教。乃及郑圃隐先生。同议而行之。今之四学郡学丧三年之制。是也。此岂一时之名德。实为万世规程。其有后于东方宜哉。是以柯叶布濩。种种杰钜。为国之大姓名族。班班于牒中。盛矣哉。近时有名大夫参判公。吾先子之良友也。瀷幸与其后世游。今其曾孙世谦将之岭南。来嘱余云诸宗方有刊谱之役。乞有以弁卷。于是乎书。
延安李氏族谱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6H 页
立宗明谱。古之道也。王者御极。将有以一天下之心。匡直辅翼。从而振德之。谱所以作也。大戴氏记礼。帝系一编。为后之所宗。而枝分叶别。延及海外。故楚伐戎蛮。立宗而后去之。可以见矣。是以有大宗则必有小宗。小宗者。五世而迁。迁于上易于下。至于无服。故特立百世之宗。齐衰而不忘。所以维持世教也。凡天下之姓。惟李为最繁。说者谓肇自皋陶为理。理者李也。管子所谓皋陶为李是也。中世有伯阳之李。以修鍊为道。故世称仙李。汉之末。惟赵郡之李最盛。及唐有天下。专尚族姓。以陇西为宗。陇西者西凉也。详在郑渔仲通志可考。时移事久。未必皆信。而亦李姓之所宜知也。国之世家。盖多自华而东。延安之李。世传唐显庆间。中郎将茂。从苏定方东征。仍留不还。遂籍延安。瀷多铭诸李氏先墓。或谓世既绵远。传序无考。只在疑以传疑之例也。然退溪李先生撰李教授亨礼及淑人延安李氏墓文。其说槩如此。只得遵之也。李氏之族。分为三派。自胜国至于今。名德钜公。世不乏人。为国风之耸慕。有若月沙相公廷龟。若海皋尚书光庭。若五峰尚书好闵。其伟望赫业。誉髦斯士。故人从以别之。不敢名而称其号曰某某之族。盛矣哉。于是三派之大夫士相与谋曰。吾家虽各立门庭。其实源同。宜合三为谱也。然昭穆相望而文献无徵。未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6L 页
可以臆断也。遂不果。今也五峰公一派繁祉益昌。远及岭外。世德承承。其闻人达士。屈指可数也。于是别成一谱。为从宗合属之图。屹与诸李氏并立。比之如不咸一干。东迤西迤。一极一衡。蟠结于白牙五德之丘。为东西二京。又大峙南走。围抱首艮尾坤之流。作一钟灵毓秀局。精神气脉。据舆图可见。此可与俯察者论其义。
贞谷家藏帖小序
日者达峰仲晖。携贞谷李主簿寿长所临古帖楷若草数册。谓余曰石峰后一人也。及阅其中。有家兄玉洞跋语。亦龂龂乎其扬誉不置。玉洞达峰。皆深于笔者。余即从而信之。后李君之子寅锡以贞谷家藏帖者示余。余素不解墨妙。只以肤浅求之。尝谓两画相错。毕竟非一。察一而掩其馀则画之不精神者见矣。数字配合。亦毕竟非一。察一而掩其馀则字之不端好者见矣。此精粗一致之说也。今观李君之笔。井井合度。可庶几焉。即毋论气格风骨之如何。玆已大煞难矣。且笔者一小数。圣人无此教。自晋以下殆于惑也。古者六艺兴士。书居其一。释者断之谓以见心画。盖以心不能自著。因言有声。书又画绘之要。使人看如丹青之写物。不然心几乎泯矣。故象形谐声之类。定为小学之科。此何尝涉乎技术意思耶。嗟夫篆文废而古法隐。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 第 427H 页
王放而隶意荒。彼笔家者流。拘于取妍。随意增删。无复貌㨾。而后人犹以小信大。伪之又伪。本之则远。是使天下方巾之士。将靡然垫角而不知愧。岂非可笑之甚。李君独能拔出于科臼。嘐然有反淳之志。苟非六书典则。虽在钟王真迹。不以艳其名而有所流循。于是有贱霸之义。为翰墨正法。其谁曰知管仲,晏子而已乎。惜乎。以此趣尚不能用之于吾儒法门。其进固未易量也。观其戒子文一篇。颇自道其费力于一萟。可以见李君之心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