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杂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3H 页
宋襄公论[上]
古今言兵有时而诈者。非也。君子无诈。似诈而非诈也。昔者夫子不信要盟。君子之所以待㬥者。有时乎不于常如此。兵所以禁㬥。㬥不禁则民不安。民不安则病乎仁。故仁人者不得已用兵。为之弓弩。惟恐其不洞彻。为之剑槊。惟恐其不剸斩。是以残而杀之。不伤于仁。劫而陷之。无害于义也。今使两勇对鬨。毕竟其一人未及备而陷。陷者自陷也。非人之诈之也。若控弦扩刃而必使敌盾栏慎防然后发。则器虽利。何功哉。而况彼或恃力骄傲。不肯为之备。我乃乘机捣虚。思所以远害而全吾生。抑仁人之所屑为也。若泓之战。贪仁而蔽痴者也。当是时楚众宋寡。寡固不可以敌众。襄公以之前斗。其有所商量乎。惟智者不以弱畏强。其止也彼虚而我实。其动也彼后而我先。其用计也彼忽怠而我几微。如是而已矣。襄公则不然。舍智而售力。智则毁力则孤。是犹驱犬豕与豺狼角。蔑有幸矣。不乃为仁于寇而诈吾民死之乎。先儒或以文王之战为言。此非徒不知襄公。其昧于文王之甚者也。有鄙人者谓狐为狸。谓瑟为箜篌。其不知狐瑟则信矣。其有见于狸与箜篌者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3L 页
楚蛮夷之国也。狼戾猾夏。不智无以应也。彼无必济之势。我有可乘之会。济也非有以诱之。乘也非有以昧之。然而必济不疑。非贾勇而侮人乎。谓我莫已困而我乃困之。是即楚人将自困也。失此不为则天下谓宋襄之仁。遂卒无以自解也。何以明之。山东有麋。告之云不佃无以羞豆。必将曰网不四合。车不诡驰。左发而中牲。郭南有虎。告之云其志将咥人。幸而陷于泽中。必将曰厉尔刀鎗。挟尔弓箭。及其未出。擭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文王之战。亦可得以究其轨矣。彼宋襄者。泽中之虎而处之以山东之麋。必待登岸搏噬然后方下手。此何异大慈之释舍身以饲饥虎哉。
 予既有此论。及见朱子答台端书曰。鸣金鼓耀戈甲而噪呼以逐虎。不若乘其方睡而毙之之速也。今执事则既撼而觉之矣。又犹欲缓视徐趋。以当其虓怒决裂之势。熹窃为执事者危之也。与此下梢一语。意旨同符。故录之。
宋襄公论[下]
孔子谓管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盖以功许仁。不以不死而少其信。岂不义而夫子言之。是必有其道焉耳。夫材有曲直。考度于规矩。事有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4H 页
权。折衷于圣智而已矣。是以守咫尺之小谅。忘时变之大机者。谓之匹夫。宋襄是已。宋襄不仁之君也。利其树功也则伐齐之丧。奉少夺长。怒人之不从己也则杀人之君为之牲。以此待乎人而心信夷狄。其为不量也已甚也。盂之辱。天下之所共愤。而犹不自惩。至亡身丧国而后止。是何剽悍之性而有妇人之柔也。盖忍似楚籍而强不及者也。公羊氏云文王之战。亦不过此。此徒见文王观兵征国之举。不知圣人所处。有时乎异其机也。昔者崇德乱。文王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因垒而降。其用讨也固如此。不然非天下之义主也。至其待㬥则不然。文王亦尝在羑里矣。赖散宜生用贿得脱。曾不以是罪其臣。彼君臣之地而犹尚如此。况凡横逆相加。又何可端委正绅。不动手而任其行胸邪。宋襄者出师而无伐崇之仁。迎贼则效干羽之文。吾知其必不济矣。宋之于楚。以力则小。以势则弱。以德则丑。故战则挫守则陷。人所共知。而惟智可以御之。智贵乎知机。知机贵乎乘埶。埶成而谋定。阻隘可也。鼓儳可也。彼凶可沮也。宗社可保也。又何推危攻厄之足恤哉。然则宋襄其可谓昧而不知变也。虽然论者壹是右袒于子鱼之说者。均之为过矣。其言曰勍者皆敌。教战求杀。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伤未及死。如何勿重。此施于泓水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4L 页
上宋楚之间则几矣。若一如是导君。玆所谓乐杀人者。岂道也哉。其君病于愚。而惟虐寇是仁。其臣反以胜为正。不知有王者无敌之师。君臣胥失之矣。至于胡氏之诋公羊也。槩不过子鱼之诮公。彼既不中。此又奚足以得其实也。断断乎一笔三罪。断之以均分出后之仁义。避兄离母之廉。强以同之。非所谓公非也。蹠用仁义为劫盗。于陵用廉为不孝。其迹不离于劫盗不孝。而未见有前后善恶之别。故遗本计末。饰小名妨大德。固亦无足言也。前不肖而后贤者。不合以前也而掩其后。正犹前贤而后不肖者。不合以后也而没其前也。假使蹠改盗之行。均分于力作。出后于诛㬥。于陵修其孝悌忠信而不取人一介。则圣人其果一向斥退。科之以妨德之归耶。若然绝天下改趋之愿。而有恶益恶者矣。向使宋君负三罪。而卒以善变。驱诸侯征不庭。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西向而成霸业。孰敢以前过之重。而谓后善之不足尚耶。愚故曰二氏之论。胥失之矣。
楚弃疾论(事见春秋传襄公二十二年)
余既作李璀论。断以为义之所在。又观楚弃疾事。尤觉难处。盖事君与事父异。宜子之于父。犹可委曲。待其弥缝。臣之于君。义不可以私干公。若曰以我之故国不讨罪。亦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5H 页
成说。又如父有死疾。其命在即。孝子之心。岂不欲思所以救药而少缓之哉。若但曰泄为重刑。嘿见其戕死。则是谓疾之不可为而坐待尽者也。斯又未得为至当。然则如之何其可也。彼弃疾者。康王之宠臣也。王既信之不疑。为之三泣。哀之固切矣。如使令尹能官。楚国无讨。而弃疾得全其生。则岂非康王之所欲哉。诚之所存。金石或开。在弃疾只有竭诚弭乱一段事耳。事之谐否。亦非暇计矣。惟左右于君。弛其斧钺。号泣于父。克悛不韪。奔走蹶急。矢死莫逭。上不泄君言。下不长父恶。则或庶几观起可逐。父罪可纾。使子南幸而听之。如薳子冯之辞遣八人者。则君臣父子两得其伦也。在仁人观之。天下无不可变者。况子之视父。亦安知终无易辙乎哉。其谏止也。凡有谋则沮。有事则败。不消不休。彼子南而不回头。只有杀之而全其计而已。弃疾于是瞑目无憾。又或力终不能挽。而蹈死不死。以至于乱。则亦将请尸而葬。退而延祀。未见其不可也。弃父事雠。即其失言。臣无雠君。
孔鲤论
凡人之于子。欲其善。无所不至。况圣人之于子。其所以望之者宜若如何。而式谷之诲。不过于诗礼二事。又未尝躬自提掖。只讽以开端而已。至使陈亢之愚。疑其有远之。玆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5L 页
岂慈父之所欲哉。良亦有所由然。而鲤所以止于斯也。孟子曰父子不责善。责善则夷。苟其不夷。君子亦何惮而不责。使父至于不得责。知其子之不贤也。当亓官氏之死。鲤即丧之。期而犹哭。夫子曰嘻甚也。鲤遂除之。夫先王之制。父在为母不过期。鲤之犹哭。何从而有是哉。况其母已出。见绝于孔氏久矣。其事益有所不敢。而鲤即擅之。是岂圣人之始任其自行者哉。当其时。子路有姊丧。可以除之矣而不除。子曰何不除。子路曰吾寡兄弟而不忍也。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不忍也。子路遂除。圣人之责子路已严矣。鲤则在于门庭之下。而子不曾以是禀定。父不曾以是断诲。至犹哭而后。又不曾处之以先王之制。如责子路者。而只道其甚。甚之者悯之也。商其语。可见前乎此而未必一遵于圣人之教也。其可谓贤乎。小戴记云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盖鲤乃子思之父。而圣人既不能禁其丧。在子思宜不忍直言。又不宜因此而遂成谬例。故答之以道之污隆。言不悖理。隐不伤情。委曲而有馀味者也。何也。圣人之于人。未尝不诲之切切。或不听。亦末如之何。比如天地之覆焘。涵育其间。往往有逆理乱常而天亦容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6H 页
之。又未尝抑遏禁束。必使之不行也。此所以为污隆。而下圣人则无此矣。凡此数说。明白的实。较然于言辞之表。有眼者当自知之。后之人徒泥言句。不能以意逆志。读孔子之言则曰鲤之事。夫子未始言也。读子思之言则曰子思不从祖也。是何异痴人前说梦也。且据礼为父后则为出母无服。传云与尊者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也。此恐是父所立适子。而父在父没通之也。只缘后人疑圣人之不禁鲤。故转以笺解之曰为后者。指父没而承重者也。若父在者。虽适子当服期。愚谓周之礼。有适子则无适孙。固有父在而为适者矣。适已立矣。其不一体于尊者乎。若使为后二字。定是父没之称。而鲤本合期。则孔子何不曰过矣。而遽曰嘻甚。子思何不曰先君子是正礼。而但曰从而污隆。又何不从先王先祖。而断不使白也丧之也。外而违国典。内而倍祖训。兀然独行于古所未有之乖义。而自谓曰伋则安能。此敢为也。非不能也。若然子思所处。乃所谓污隆。而安能之目。夫子当之耳。注家专欲伸鲤。而卒未免屈子思于违礼。奚可哉。余故曰子思是正礼。而鲤自悖行也。圣人包荒。而贤者守制也。于子思何憾焉。
豫让论
昔者豫让死于襄子。先儒谓襄子不当杀。余以为不然。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6L 页
让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其志不报将不休也。襄子义而杀之。不杀亦终不免也。为己之患。忍杀义士。徇私而害理欤。曰其义亦不容不尔。今使两阵对鬨。能用命入死地。斩其将获其君。皆忠也。敌之忠愈厉。我之贼愈急。其或剑及于五步之内。而曰彼忠不可不植。我贼惟在谨避。不亦愚乎。君子处权。本有缓急。缓则犹可姱以贷之。急则其势有不暇计其忠也。襄子非徒不杀。又从而劝之。使让感其不杀。遂止不报。固无足言者。使其益厉乎所劝。吾见襄子之必杀后已也。厕之涂桥之伏。即襄子之幸免。不然而或为所陷。此宋襄所以卒为天下笑也。彼让者欲忠而短于才。其或智足以动天下。勇足以办狙击。襄子又安得而避之。据礼杀人以义者令勿雠。雠之则死。父受诛子复雠。此推刃之道也。其杀智伯。既无害理。则独不可加法于推刃之一让乎。故曰襄子之杀让。晚也非过也。何以明之。昔武王克商。虽以纣之不仁。尚有逋盗馀孽。互为心腹。为之致死。武王不恤也。天下既定。纣子武庚图复旧基。遂与三监叛。纣虽不道。在武庚未必为钜慝极恶之归。而周公诛之。武王周公何不戢戈弛刑。弥奖忠孝。为人臣子之劝哉。纣独夫也。当是时为独夫左袒者。虽有区区吠尧之诚。均之为可罪也。襄子晋之权臣。纵不可比并于商周之际。而智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7H 页
之恶。与纣同科。上而胁君。旁吞列卿。无故而残灭之。至不免而亡。则其愿忠之臣。不过馀孽。感呴濡之恩者也已。与古所谓杀身成仁者。大相背驰。而其言则曰彼尝遇以国士。若此类何足以知国士哉。果也知微。国也虑患。絺疵察势。让则不与。只拱手而坐视沦丧。其所以为相得者。不过同恶以济之。其智未足多也。及其欲报。又不出于劫盗细行。使让计得行。史臣将特书曰盗杀襄子。毕竟事不遂而被戮。不过除一劫盗之怀呴濡者也。于襄子何憾焉。抑又有一说。智赵俱是陪臣之执国命者。使晋法得行而两家就讼。则智伯当死。豫让不敢报。以此为断而已矣。
三疑论
   义理盘错。必有一直。圣人性之。愚者瞠焉。观乎会通。未始有不可行也。昔李璀主君臣。雍姬主父子。淮阴妇主夫妇。举涉疑晦。群舌互角。然纲纪攸关。不容无辨。作三疑论。
唐李璀者。怀光之子也。事德宗为监察御史。及怀光屯咸阳不进。璀密言于上曰臣闻君父一也。今日陛下未能诛臣父。而臣父足以危陛下。故不忍不言。愿早为之备。上曰卿大臣爱子。当为朕委曲弥缝之。对曰臣父非不爱臣。臣非不爱其父。顾力竭不能回耳。上曰卿以何策自免。对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7L 页
臣父败则臣与之俱死。复有何策。使臣卖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及怀光败死。璀亦自杀。论曰以恩则父重也。以义则君尊也。君臣公而父子私。故义正而恩则掩也。是以同乱则赴君。并丧则不敢私服礼也。恩非不深。有时乎不得伸也。虽然缓急殊势。轻重异宜。此当以分数斟量言之也。夫杀人之父。子之雠也。杀人之君。臣之雠也。为臣子者无往而不雠也。设若父而危君。君而戮父。乌得以雠之。是皆己分之所不敢出。其事之逆顺利害。有不容屑也。璀之事。事之至难也。言之则是导君戮父。不言亦纵父陷君。其戮之陷之者虽君父。而己亦与有力也。奚可哉。然则如之何其可也。尽孝于父。忠君在中。孝而至于死。孝之至也。当怀光之奸萌。璀当竭诚殚力以争之。争之不得。随而号泣之。有死心而无生志。凡有谋则破。有事则沮。惟力所及。无所不至。或恐父陷于逆。君陷于危。怀光之一日未发。犹是庶几望改之时也。其或怀光怒而不止。至于残杀。即死无所悔。又或璀之力未足以挽之。则及怀光败归。死于宪刑。而亦甘心不敢言也。又或朝廷揣知其实。得逭孥戮。则收葬父骨。保家存祀。似无所愧。假使怀光得遂枭獍之凶。使其君至于危难。璀于是匍匐归朝。凡所以护君弭乱者。无所不为。死而后已。是死难也。非死于负国也。故曰璀只合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8H 页
死于父。不宜全节于君也。何以言之。天下未有不可革之人。父虽有慝。孝子之心。安知其终必不可也乎。若断之谓吾亲不能。则便是无深爱者也。凡人之恶。其萌未著。消之或易。其迹既彰。救之尤难。璀之出言。在于未著之时。已自谓无可如何也。及其既反。元帅判官高郢劝之归款。怀光乃遣璀诣行在谢罪。束身归朝。向非孔巢父之疏脱。其乱可止也。至此璀其无悔乎。怀光之后终不悛。非璀之所宜逆料也。然则璀之得失。可知也已。李邺侯之言曰璀固贤者。若其不死。亦无足贵。至胡氏则曰若诏以怀光叛逆。罪止其身。特宥其子。则怀光必使璀勿死。璀亦可以不死矣。二者皆未得其精也。天下未有有罪而不诛者。亦未有无罪而当死者。璀所以当死。果何罪乎。毕竟是罪其卖父也。既以卖父为罪。乌得以忠国而赎之哉。一人之身。而贤且罪之。恐非与论于臣子性分之内也。至于胡氏。尤不成道理。璀之死。盖自以为罪。非坐于怀光。又非怀光之使之死也。其所谓罪止其身而使之勿死者何也。苟若是也。璀乃惧坐而死也。无父命而死也。若胡氏者。其不知璀心矣。
郑祭仲专。郑伯使其婿雍纠杀之。雍纠以告其妻。雍姬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于是雍姬以告祭仲。祭仲杀雍纠。论曰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之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8L 页
故已嫁为昆弟之为父后者服期。但不贰斩也。故专于夫而降于父。妇人之于父母。有降礼而无绝道。是以反在父室则依旧是服斩也。其或父与夫各有危难。吾力不可以两从。则于此不得已有所先后。若或一救而一挤。为生死机关。则顾何忍以厚薄缓急为别而躬自动手乎。若雍姬者。先于其心料量轻重。有所取舍。已非孝子烈妇之所存矣。凡事到无可柰何处。只合以此应去。不复容其私智穿凿。比如身在百尺竿端。前水后火。少自转侧。将有焚溺之患。则惟宜不敢动身。谋所以两免而已。畴肯曰择一而径取死所乎。在雍姬。惟恐事遂而父陷于夫也。亦恐谋播而夫死于父也。斯二者俱不可以一置不置。则其遑遑自图。汲汲弥缝。死而后已。奚暇念到于孰亲孰疏哉。或谓雍姬独有先父而死。亦非至当之论也。我之先死。我责可塞。将置父于何地。不幸遇险。宁早无知。任以必死遗父。正等雍姬以必死遗夫而不恤也。岂深爱之道乎。然则如之何其可也。其义不可以深求。只有致死于夫而已。致死者。非求死也。即尽死力而救止之。致死于夫。乃所以致死于父也。致死柰何。诤诘以晓之。谋虑以消之。拚命以遏之。其奔走号恸。如溺人之求岸也。孺子之索母也。如是不休。彼将不听我则害我而已。被害而死。于我何憾。彼亦非顽然木石。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9H 页
诚之所感。安知其毕竟无回头转脑耶。彼之一日未肯。即但见吾诚之未孚处。尚庶几幡然改悟也。故曰先父而死。近乎妄。舍夫而死。近乎贼。妄与贼。非孝子烈妇之所存也。吕东莱之言曰伐国不问仁人。将杀父而与子谋。非孝也。以此为断。不复容其处变之如何。又非通义也。凡行孚于人。即大贤以上事。固不可责之庸品。借曰素不纯孝。而及闻不道之言。其有不惕然惊痛者乎。到此便可商量。必欲求寻义理之至处。亦人情之所必有也。何可以向之不纯也。而不复加其辨别。壹任其胡思乱走耶。若然则杜人迁改之路。而圣人所以叩竭于鄙夫者。为虚设矣。若东莱者。意穷而辞遁乎。
淮阴妇李氏者。富商之妻也。有姿色。邑有同商者。见而悦之。因道杀其夫。厚为棺殓。持其丧以归。绐云溺死。且尽归其财。一无所私。伺其除丧。谋为婚媾。且自陈有义于其夫。义妇亦为之感泣。遂许而嫁之。一日大水。水有浮沤。其夫顾而笑。义妇问之未应。固问之。夫恃其已生二子。不虞其雠之。以实告曰尔前夫之溺。我之为也。已溺复出。我以篙刺。刺处有浮沤。正如今日所见。义妇即以其事奔告有司。卒正其狱。夫雠既复。乃曰吾以色而杀二夫。何以生为。亦以二子为雠人之子。先缚投水。己从而赴死。论曰人多谓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59L 页
女之事夫。如臣之事君。余曰不然。女之事夫。从一而终。臣之事君。不合则去。曰忠不二君。烈不二夫者。非耶。曰此谓臣之于君。事之不二心也。非谓可绝而不可绝也。若女则不然。夫虽无道。奚其更哉。是以臣之去国。有为旧君服之礼。若以此为例。女或改适。而不能全绝于前人则不已骇乎。曰淮阴妇之复雠非耶。曰非也。其非也自改适非。改适之非犹小。复雠之非更大。人不能全节。只怕寒饿死。于是而改适。此或有之矣。若既适之后。一分有未绝于前人。而不纯乎后夫。此以二心事之。二心事之。何所不至。姑置改适之为非义。凡有夫者不可适人。适人则知其无夫矣。无夫而适人。与未始适人者同。未始适人而犹有可复之雠耶。是以凡有雠不得报。正犹其凡有德不得酬也。义方此合。而恩犹彼通。切切然仇好是明。岂理也哉。前之嫁雠。纵是错事。女子之嫁人。不可以有悔也久矣。使可悔也。将无往而不悔矣。假使干戈流离。夫妇相失。错认为已死。而妇乃改适。然后夫或生还。其可以前之错认。而悔悟复合耶。又或后夫恶而杀之。则亦可以雠之于方事之夫耶。前之不可以复合。即后之不可以雠之也。淮阴妇之事。何以异是哉。毕竟妇不得生而死。其死也非为事雠也。即以杀夫也。立节于既绝之人。行凶于方事之夫。其得失何如也。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0H 页
然则淮阴妇。将谁妇乎。以前则已绝也。以后则杀之也。是二夫而无夫。余故曰妇之臧否。宜断于绝与不绝。而雠不雠可言矣。
 按蒋济万机论。甲作乙妇。丙来杀乙而甲不知。后甲遂嫁与丙作妻。生二子。丙乃语甲。甲因醉丙杀之。并害二子。于义当否。答曰女子洁行专一。不以鼓刀称义。今既改嫁。已绝先夫之恩。亲害胞胎。又无慈母之道。此论古有勘断者矣。
范增论
范增之智。不及留侯远矣。留侯劝汉祖促销印。意谓复立六国后则天下将各归其主。无与成帝业。列国犹然。况大君乎。增为项氏谋。首立楚后。其心非难知。始也从民望。及至成功。彼特一筌蹄耳。然名分既定。存则害己。去之为逆。善后无策。而汉之所资以有天下者也。楚之亡。虽曰无罪。六国亦同然。三户之谣。特楚人为之也。苟以义而已则周室夷灭。今古愤冤。亦岂无一人姬家儿遗在刍牧之间耶。当时秦为无道。四海沸溃。共起而灭之。天下之心。不但为楚报仇而已。陈胜匹夫。谋浅力薄。而秦兵尚强。首事而败。势之或然者也。继而兴者。雄勇如羽。佐之以智计。济之以宽仁。宁有不克。惜乎羽剽悍莫悛。嗜杀愈甚。增之日夜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0L 页
猷为。惟恐项氏之不为帝。然而入关而不能据。终为人所败没。其亡也实兆于义帝之弑。其克秦则未必缘先立楚后也。不然秦果存而能久耶。此不待智者而可见。说者曰羽之杀宋义。杀义帝之兆。而既弑则疑增之本也。此大不然。义与沛公。均是君所命也。增嗾羽杀沛公不恤。则惟知害羽之当杀。而不复知怀王之见在也。杀义之计。吾知其必出于增也。及秦灭。怀王素不善羽也。是以与沛公而不与羽。羽若一听其命。将敛手让与人天下而无如之何。于是阳尊而勒迁之。擅割天下。悉封其私人而不禀。增未尝有一言。沛公摈诸巴蜀。增为谋主。其不有怀王之命久矣。羽与怀王已成不两立之势。而增实怂恿之。至于放弑之谋。亦安知其不为之戎首乎。其心曰我则尊之。天下孰不与我为恭。杀之者人。天下孰与我为罪。此童呆偷铃之小智。殊不知有董公者一策缟素。驱之大逆。而圈套无以掩也。夫项氏楚之将家。威名盖世。陈婴所以不敢为王而愿属也。为增计者。初不若仗大义诛无道。按秦之故。扼项抚背。以待天下之归。其谁御之。若果天下之心。只系于楚后而为之去就则郴之放也。其群臣亦稍稍背叛何哉。江中之贼。黥布是已。凡北面怀王者。宜不可与共天。未几汉崇用其人。未闻世有非之者又何哉。余故曰亡秦者势也。未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1H 页
必增之谋与有力也。
邓伯道论
盖有动于欲者。有动于义者。不动于欲固难。而动于义亦易。圣贤义理之至。何尝动。动则便离于义。离则卒归于欲。欲之之固而秉彝息矣。二者虽有差等不同。其灭天慢纪则一也。夫莫重于父子之天性。莫切于赤子之入井。以莫重之天。当莫切之地。何暇计较其难易利害为哉。古有似义而实背者。邓伯道是已。呜呼。伯道忍人哉。凡事太不近人情者。决知天理之不然也。其弟早殁。唯有一子。义未可绝。故当颠沛险阻之际。必艰难而扶抱。义则正也。义故自好。自好故便为所动。遂于其心。增加斤两。不觉重于此而轻于彼。则伯道于是有宁舍己子而全弟子之心。故意谓我后当有子。计较之私起。本心之天一二分亡矣。及其子追及。而或妨于全弟子。则伯道于是有系树不顾之心。故意谓己子必舍而弟子必全乃已。固必之欲起。本心之天六七分亡矣。事到无可柰何处。是即命也。不可以利害免。不可以智巧逃。苟命之吉也。虽不弃子。尚可两全。苟命之凶也。虽并弟子而弃之。吾见其必不逭也。假令父子叔侄。相携互倚。而不幸遇乱。并命同死。谁敢曰不智。身当祸患。天伦相保。固理也。理之所在。谓之义。维义与比。死亦所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1L 页
今伯道之所争者。不过子与弟子之间而已。而未尝以义处命。辄曰我后当有子。是岂慈父之所忍道者哉。使伯道义可弃耶。纵后无子。不获不弃。义不可弃耶。纵有百子。亦所不论。今伯道之弃不弃。只决于后有子与否。是岂慈父之所忍道者哉。且以其言推之。父之于子。既不免彼我之私。兄之于弟。亦岂无缓急之别也。其或伯道老且病。后不当有子。则其所处果将何出也。次日追及之儿。非襁褓孩提之稚也。俾儿而能及。亦非困迫急蹙之极也。容其跟随。任渠死生。复何所妨。而系之必杀。即何心肠。使后人追思。犹不觉骨惊心寒。况当日亲见者哉。在佗人尚然。况其为父者哉。赤子何罪。而父能忍儿。是果道理乎。其后伯道为吴郡太守。载米而赴。只饮吴郡水而还。廉则廉矣。名则著矣。义则又未可知矣。居其位食其禄。圣人所屑为。而伯道耻之。其苟难之迹。至是可见。呜呼。重利之害。人皆知之。重名之害。己亦不觉。伯道前后所处。直截行之。方且自以为亭当大中。而不自觉终归于败义也。然则朱夫子奚取于斯而载之小学书中也。盖古人立言。或有此例。庾公之斯。未必得于事君。而孟子许其不倍师。晋世子申生。犹未尽于事父。而张子褒其恭命。伯道之事。于子则虽薄。而于弟子则已厚矣。末俗顽弊。兄弟不相保。至临利害。往往挤排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2H 页
而莫之恤。如伯道事。实绝异凡情。足可为耸世激众之一标准。故特于此表章之。其意未必谓委曲皆中道也。今考小学书。不取系树以下。亦必有微意。而前段所载如庾公申生之事。举一边。他不得不该也。在后学不可不察。
 退溪答李平叔书曰邓伯道系树而去。不可谓两全仁义。朱子不收入小学中。恐有意在也。
狄仁杰论
古人有诛狄仁杰之不臣。然犹病乎讨之不严也。论人之法。须看其大体。大体既去。其小善有不暇言。如仁杰之贾贤也。特屠儿之拜佛。倡家之读礼也。彼既失节于武氏。其所猷为。不过为武氏求治安。于唐何与焉。有贱丈夫者见大盗而悦之。受其卵翼。行与之劫贿。但不忍躬自杀越。从盗而求贷。盗亦时为少损。宽则宽矣。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武氏淫丑不度。非复李家之寡妇。可耻之甚也。而不耻。废帝自篡。戮唐宗室时。可死矣而不死。改国号自立七庙。天下不复为唐。于是而可讨亦不讨矣。犹俛首服勤。爵位无替。甘与傅游艺,张嘉福等比肩北面。是可忍也。无所不至矣。及为俊臣所陷则曰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噫此何言也。仁杰知周之已篡矣。知己之为唐臣矣。然却从无事时。享其荣禄。至又不免而将死。则欲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2L 页
借旧臣之名。其计亦可哀也。纵见戮。安在乎为唐死耶。身既染迹。尚不知休。荐其子光嗣。为龙断计。独不愧默啜之不昏小姓哉。尚论者以武氏本中宗之因母。而犹疑夫可与周旋。然先王之礼。母嫁不得与服。而况败父之业。灭父之姓。为父之大慝钜仇。不但嫁而已。则奚啻不得为白也母哉。是于中宗为不母。于民庶为君雠。良史书之曰帝在房州。而仁杰为无君矣。此而可恕。人臣无当死之地。乱贼有可托之势。而君臣之伦扫地。余故曰武氏之朝。比屋可诛。罪仁杰则宋魏之徒举之矣。昔者冯道来誉于五季。劳焉而不功。以此为案。仁杰何所逃哉。
维州论
维州之事。以牛李言。李是而牛非。李虽以利害。意却全在为国。牛所言虽义。惟济己私。朱夫子固有定说矣。以维州事言。司马氏之谕。胡氏之断。皆未得其实。而牛又未必非。李又未必是。荀吴之拒人。殆于宋襄之自昧。不足效也。临敌制变。若一以己推恕。则必将曰人以锋刃加于我。我所不欲。我安忍以锋刃加乎人哉。人攻吾城则不愿也。我可以先于其城哉。逐事逐节。一用此为心。而宁人负我。我不忍负之。则是但坐受其困而已矣。彼荀吴者。又何以举兵至鼓为哉。吾知必不济也。使悉怛谋。得罪于本国。为来归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3H 页
偷生之计。则其言犹有可诿。或切切慕化。贰于强虏。遽信中国之言。一朝款附。而犹不矜其受戮。是可忍耶。杀一不辜。仁者不为。况全师来投。未必皆奸乱细行。而缘吾遭害。肝脑涂地。天理人情。其必有不然者矣。至于管见之论。更觉模糊。维州虽曰祖宗疆土。约和罢兵。已有信誓。初非不知而然也。比如两家为邻。各有区地。我有尺寸。侵入彼家。始不较争。却与之定界申约。后又乘隙而夺之曰是本吾有也。此终不免为败盟而诟讼起矣。若然自三代以来。华夷之境。互多侵过。按籍争诘。乱其可既乎。然则如之何可也。大槩言之。牛义而李利。义之胜利久矣。从既受其降而论。便有此难处。且须于未受降时思量则御戎守信之说。所以为通义。而小小利害不足恤也。德裕不待禀命。先觇建功。是生事于边境者也。朝廷何失焉。朱子曰既受降。义虽未安。须别做处置。此引而不发也。处置又须从错处改方好。其难处之事。宜付错事者自处也。若使德裕守信于悉怛谋则是朝廷失信于吐蕃。朝廷守信于吐蕃则是德裕失信于悉怛谋。天下之大。岂因一人之误。而辗转不解乎。朝廷只举大体。罪德裕之搆衅。编配边服。晓谕戎虏。则德裕之处悉怛谋者。无佗道理。变其受降为不受降而已。纵之使去。或东或西。不复可知。其缚送必杀。始岂约条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3L 页
内乎。僧孺于是乎甚矣。
三韩正统论
东国之历代兴废。略与中华相终始。檀君与尧并兴。至武王受命。而箕子定封。意者檀君之后。衰微无复君国。故箕子得而开业。其八条之教所传者三。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没入为其家奴婢。此与汉高约法三章同符。而其佗彝常五典。有邦之不可阙。若父子不亲。君臣不义之类。亦必在敬敷之中明矣。是则虽不言犹言也。汉约三法。而此未尝或舍。则箕子之教。何以异是。此所谓八教也。当檀箕之世。自辽以东临津以西。为东方之中土。而三韩之界。不过南裔荒服之地。箕准避寇南迁。遂称马韩。史云准立二十馀年而陈项起。则马韩之刱。又当汉兴之际乎。夫仁贤之化。实自箕子始。而后孙传业不替。卫满以欺诈屏逐之。准犹率其人南奔。开斥土疆。属国五十馀。是则东方之正统不绝。而卫氏亦不过如周之狄人。汉之曹瞒。秉史笔者。宜不与数也。惜乎文献多阙。世数未明。顾不能特书王正之例。使后人知所尊攘也。然强弱势也。大义天也。益州虽弊。汉统昭揭。此春秋之遗意也。当罗济兴亡之间。可以表著者亦多。东人见不到此。寥寥数千载。堙没不彰何哉。新罗来聘则责以事大之礼。与辰弁之职贡。百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4H 页
立栅熊津则又责以不报割地之恩。而百济亦知耻坏城。迁都则告。俘虏则献。虽在微残之后。其纲纪遗风。犹有存者。自准之南。卫氏虽据朝鲜故地。才八十馀年而灭。卫灭而马韩惟延至一百有一十有七年之久。西北一面。付之四郡二府。而东土之有国传绪。惟马韩是已。其变称国号。亦如周之始封于邰。而迁豳则称豳。迁周则称周。何足异也。其亡也。借地百济。而百济图之。百济之谲奸。即卫氏之故智。而前后失国。实仁者之过之也。天意人事。有足悽怆以伤心者矣。百济之灭韩。又是新莽篡汉之元年。大小虽别。气数之巧与相符如此。其故何也。东土称为礼义仁贤久矣。说者必曰小中华。此列国之所不得与抗。则吉凶污隆。彷佛同归。亦或有其理在也。余故曰马韩者。即东国之正统也。其百济阴师袭之则当书曰百济入寇。其圆山锦岘之降则当书曰二城陷。马韩亡周勤之死则当书曰马韩旧将周勤起兵据牛谷城。不克死之。如是而后大经不昧。惩劝有据矣。彼三国只是东西割据。靡有定统。宜遵纲目南北二朝之例耳。且夫辰弁二韩。即马韩之属国。辰韩常用马韩人作主。虽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常制于马韩。弁韩又属于辰韩。辰韩虽或肇起秦人。而后来君长政教不外于马韩之化也。箕子画井于平壤。非圣人无此力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4L 页
今之庆州。即辰韩之旧基。而经界之正方。尚犹未泯。是岂荒裔夷俗所能办哉。余故曰是必箕子遗化之所覃。孔子曰文献足则吾能徵矣。史文之不著者。亦可以义推及矣。
天讼判
天体圆覆。地居其中。中高及傍远近可论。惟尔甲乙。两造各言。甲曰日之初出。大如车盖。及升中。才如盘盂。岂非远者小近者大乎。乙曰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升中。热如探汤。岂非近者热远者凉乎。判曰日之初出。诚大于中。有或绝大。有或微大。是初出亦有远近乎。甲言非是。日之初出。诚凉于中。地处其内。东西宜均。而夕则热于朝。是西近而东远乎。乙言非是。盖日之初出。地有浮气。濛濛四合。人在气中。斜以透望。所以大也。至于中天。气积不厚。不厚则见物小。今有千里镜。管愈长则见物愈大。可以为證。且其大时色赤。小时色白。气有盛衰也。气者地气也。地气者阴气也。阴气盛则全体见而本色亦露。阴气衰则全体不见而本色亦不露。今有一把火燃于十步之外。或昼或夜。视各不同。是其验也。可见大小之别。从乎人目。不系于日。甲可以谕矣。天体至圆。所以能转。地居最中。所以不动。日丽于天。光射在地。地厚多少。受的各异。比如毂居轮中。辐辏不同也。的近则热。的远则凉。日之初出。的远在东。所以凉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5H 页
以冬夏寒热推之可得。乙可以谕矣。然以理言。中天近四傍远。虽有远近。人则不觉也。今有床高一尺。问人曰床上床下孰近中天。宜答曰床上近一尺。又有席长一步。前东后西。问人曰席前席后孰远东天。宜答曰席后远一步。一尺一步。固无加损于天圆。而毕竟理即然矣。地亦非薄纸空绢。必有许多厚势。所以载物也。人居上面。故于天圆之中。小偏于上。今置一圆器。从中度起。四傍均齐。若小偏于上。上近若干而傍远若干。地上之于天。亦如是也。若乙者事是而语非者也。
隋城乡约(并序)
 
凡约之道不一。情而不中。约之以敬。里而不仁。约之以誓。国而未治。约之以法。敬所以修躬。誓所以与群。法所以御下。其归皆不过使斯民之斯道而已也。敬者由己。人得以自力。法者在上。藉位始行。誓所以会友。非同志则不可。志者心之发而性攸根也。固天下之大同。故好善恶恶。人谁曰不然。然及谛其实。各私其私。殆不胜其不同何哉。由同而看则秉彝良知。沛乎其顺轨。由不同而看则滞于一隅。阸且多柅。柅则迷。迷则陷。陷则不返。非志之不同也。用志之异也。非用志之求异也。即守己不约。而见于事者不禁其不尔也。彼仁人君子推敬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5L 页
之馀。立俱立之义。必导掖开扩之。思所以同其不同。而反覆乎命焉。是以圣人设教。贤者遵述。志士归仰。仰之要其学。学之要其笃。笃之要其得。功令既艰。门路不一。有非明师强辅切琢而相长之则不易以就者。此乡约之所由起也。昔者姬周氏之王天下也。设大司徒之职。掌邦教。其属有乡大夫乡老焉。有州长焉。有党正焉。有族师闾胥比长焉。莫不考德行察道艺。善则书庸识。过则掌觥挞之政。于斯时也。待文而兴者比屋彬彬。是果鞴炉关捩之有攸自而民易之德故也。以今言之。上之所施设。或拘于文具。下之所趣向。徒尚乎口耳。舍其田而芸人苗者有之。弃甜桃而摘醋梨者有之。至于公排善道污坏士风者有之。此岂非为士者大羞辱大罪过。而关世道之升降也耶。夫事之所当为。非己为则人为。非甲为则乙为。若于裨益民德。而国家之所不禁。则何惮而不为。其或杰然者出于其间。倡与朋友共之。略仿遗制。私立约誓。颓者激之。惰者警之。浮者镇之。善良者勉之。屹为草茅中一典则。则虽与操匀而转风化者。溥狭之不较。其立人达人则一也。余同学某出游某乡。以乡之诸君子之意。要余一言。余谓某曰乡之诸君子。其将协心齐发。有斡旋自克之愿欤。曰然。其将毋自㬥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6H 页
自慢。毋不敬尔事。毋以俗自沮欤。曰然。其将一遵约条。善者励之而日兴。过者咎之而勿怒。惟进步是图欤。曰然。夫然则彼诸君子志之诚笃如此。岂待佗人设言而后有所持循哉。其意不已美哉。其事不已伟哉。而况往在万历间。朝廷申明此道。使郡县修举乡约。著为令。当时规模。有不可详。而骎骎废坠。寔至于今。则特一欠阙也。是举也。容亦为之兆者。而又安知不为观人风之所取耶。余不佞亦侧并遂之一。粗闻订顽之训。今于此其敢与有幸也。遂于古来见成底条制中。略加檃栝。惟其简使易行。付同学者而道达云尔。
  
德业相劝
孝友著闻。训诲子弟。治家有法。亲睦族党。逊悌长上。奖率后学。慎择交游。诚款朋友。辞受有义。威仪检饬。读书治田。畏法谨租。规人责己。隐恶扬善。救灾恤患。
  过失相规
不顺父母。兄弟斗阋。不训子弟。正妻疏薄。亲戚不和。凌辱长上。侪辈殴骂。酗博无忌。威仪损毁。言语鄙亵。邻里乖争。不检臧获。是非官政。侵轹孤弱。造言陷人。讥侮礼法。营私灭公。
一。凡入约者。推有齿德者一人为乡长。又择才学者二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6L 页
为直月。置三籍。直月掌之。愿入约者。书于一籍。有德业可劝者。录于一籍。有过失可规者。录于一籍。乃于月朝之会。直月以二籍告于乡长。乡长察其实。贤者奖勉之。过者责谕之。
一。每月一会讲信。直月先告乡长。禀其无故然后行之。
一。凡约会时。少者卑者先集。及其齐会。少者卑者离席纳拜于长者尊者。长者尊者未出。少者卑者不敢先自罢归。
一。约会时使少者一人。展读条法。与座者同听。
一。约会时使约中少者。各以所课经史进讲诵讫。长老察其能否。不能者责之。
一。有过者责谕之。或不能深受其罪者出约。或责而不悛者出约。既出而能悔过者。直月告于乡长。许其入约。
一。凡约条中善之大小。过之轻重。宜于齐会责勉时。停均议定。施当其可。
一。或因事变所处。出于约条外。而其善不可不奖。过不可不责者。约中诸老。评议照勘而施之。
一。轮递直月。
七十二候集释(并序)
   昔者孔子之杞。得夏时。说者曰夏小正之属是也。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7H 页
文与草木之宜。为授时之大法。夫子所以幸其得见之也。至月令出而时候物性。或与未合。亦鲜有知其的。风气之所变迁。土宜之所殊异。固如是。故古人已有南北不齐之叹。况我国滨在一隅。与中华风马牛者耶。然四时流易。天下大同。考文观物。亦殆庶几乎。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名不识则形不认。形不认则性不究。性不究则理不察。察乎上下。远取近规。万物之情。于是可类。比如学礼。须先识大而三百小而三千。冠服等威器数品节之名。学乐须先识六律五声琴瑟笙竽度曲节拍之名。然后其实者可从而驯致矣。不然圣人岂欲人徒记其名。以资无益之谈。如后之矜博者乎。然则识其名。亦为格致之一端。矧此月令。乃政化之所关。而学者之不可阙耶。月令作于吕氏。而载之历则自后魏始。参以夏小正。分为七十二条。应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十二月则七十二候穷而复始也。其间注家多所未悉。或散出迭见。又或有纰谬未订。故历书为家藏而日对者。而诘之鲜不昧昧然矣。岂非可耻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7L 页
甚。间者为儿课读。该考诸说。遂为集释。仍记由。
正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
 东风条风也。解冻冰解也。蛰虫藏也。振动也。谓得阳气始动。至二月大惊而出也。陟上也。鱼陟负冰。谓鱼当盛寒伏于渊。阳气既上。鱼逐而游于水上。近于冰也。獭兽名。形如小狗。水居食鱼。将食鱼。先以祭。与人祭食相似。若供祀先神也。后鹰祭鸟。豺祭兽仿此。候雁者。候时之雁。雁以北为居。自南方返也。萌芽也。阳气蒸达。可耕之候也。
二月。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玄鸟至。䨓乃发声。始电。
 仓庚黄鸟也。鸠布谷也。至五月鸠还化鹰。玄鸟燕也。䨓在地下则雉应而雊。动于地上则蛰应而振。至是乃发扬天下也。始电谓阳气渐盛。击于阴而光见也。
三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夏小正云田鼠嗛鼠也。郊特牲八蜡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即田间食谷鼠也。鴽鹌也。至八月鴽还化为鼠。萍水中浮萍也。鸣鸠鹘鸼也。似山鹊而小。青黑色。短尾多声。拂羽者以羽相击也。戴胜鸤鸠也。以头上毛花成胜。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8H 页
名戴胜。胜者妇人首饰幡胜也。鸠性好食桑葚。故降于桑。言降者谓若自天来。盖重之也。此将蚕之候也。
四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蝼蝈蛙也。王瓜土瓜也。郑云蓖絜非也。蔓生篱落间。叶似栝楼。圆无叉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无棱。根似细葛而多糁。苗叶相似。但根状不同。图经云叶有刺如毛。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累累相连。大如枣。皮黄肉白。衍义云其壳径寸。又一种长二寸许。上微圆下尖长。七八月间熟。细根上又生淡黄根。三五相连。如大指许。苦菜荼也。尔雅疏云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生于寒秋。经冬历春乃成。秀者。成秀而死也。吕览云日至苦菜死。靡草。荠菥蓂葶苈之属。吕览云孟夏之昔杀三叶。以枝叶靡细故云。
五月。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螳螂螵蛸母也。鵙伯劳也。尔雅疏云似鶷𪆰而大。飞不能翱翔。竦翅上下如鹊飞。其声鵙鵙。故名焉。高诱云应阴而杀蛇磔之棘上而始鸣也。反舌百舌也。易纬云虾蟆无声。我国亦指谓虾蟆。盖其声易变做百鸟声。而尤与虾蟆相类故也。解陨坠也。蜩蝉也。
六月。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8L 页
时行。
 蟋蟀蛬也。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郭云促织也。此物生于土中。至季夏羽翼稍成。未能远飞。但居其壁。至七月则远飞在野。挚与鸷通。猛击也。萤即炤也。腐草得暑湿之气。故为萤也。润溽。郑云涂湿也。按溽湿热也。夏秋之际。火休而土盛。其气蒸润而为溽暑也。若以润溽为句则解不顺便。行言其流也。
七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谓阴气渐重。露浓色白也。寒蝉蜺也。似蝉而小。青色。肃严急也。登成也。
八月。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䨓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归谓去蛰也。夏小正云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萤火也。白鸟者蚊蚋也。羞进也。如珍羞之羞。养也者。不尽食也。重其养羞。虽虫而谓鸟。有翼为鸟也。坯益也。户穴也。坯户。谓虫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以时尚温。故犹自出入。至十月乃闭也。始涸。涸之始也。郑云八月雨未止。云涸非也。
九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9H 页
雁仲秋初来则过去。今客止未去如宾客。故云来宾也。大水海也。豺狼属狗声。俯垂头向下也。阳气稍沈在下。故虫随而俯也。
十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大水淮也。夏小正及晋语皆云淮。大蛤曰蜃。闭塞。郑云使有司助闭藏之气。门户可闭闭之。囱牗可塞塞之。此说未安。按月令正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此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闭塞成冬一句。与草木萌动。对勘相应。皆非涉于人为也。盖上下不交。遂为闭塞之候也。
十一月。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鹖鴠求晨之鸟。似鸡。冬无毛。昼夜鸣。杨慎云北方有鸟。名寒号虫。即此也。交犹合也。荔挺马薤也。叶似薤而长厚。三月开紫碧花。五月结实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细长通黄色。人取以为刷。说文云似蒲而小。本草所谓马蔺子即其实也。亦名蠡实。结屈也。蚯蚓在穴。屈首向下。阳气动则宛而上首。故曰结也。堂兄某云尝验之蚯蚓在土中。团结甚固。此说近是。鹿之大者曰麋。水泉动者。谓润上行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69L 页
十二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乡者向其居也。雊雉鸣也。乳育也。征鸟。郑云鹰也。齐人谓之击征。厉严猛也。疾捷速也。杀气方盛。故鹰隼之属取鸟严猛捷疾也。腹厚也。腹坚谓厚实坚固也。
补释亲(在尔雅者不释)
高祖之兄曰从伯高祖。弟曰从叔高祖。五世祖之兄曰五世从伯祖。弟曰五世从叔祖。五世祖之从兄弟曰五世再从伯叔祖。馀皆仿此。(唐王方庆言十世再从伯祖羲之。九世三从伯祖献之。)兄弟之五世孙曰五世从孙。从兄弟之五世孙曰五世再从孙。馀皆仿此。父之姊妹曰第几姑。其夫曰某姓第几姑夫。祖之姊妹曰第几尊姑。其夫曰某姓第几尊姑夫。曾祖之姊妹曰第几曾姑。高祖之姊妹曰四世第几尊姑。曾祖之从姊妹曰第几从曾姑。高祖之从姊妹曰四世第几从尊姑。再从三从仿此。其夫亦如前例。(小学云。某姓第几姑夫若尊姑夫。)母之兄弟曰舅。母之姊妹曰从母。亦曰姨母。母之从兄弟曰堂舅。母之从姊妹曰堂姨。(见通典服袒免。)舅之妻曰舅母。(见通典。)从母之夫曰某姓第几姨夫。祖母之兄弟曰第几尊舅。祖母之姊妹曰第几尊姨。尊舅之妻曰第几尊舅母。尊姨之夫曰某姓第几尊姨夫。姊妹之孙曰孙甥。亦曰弥甥。(见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孙女及外孙女之夫。亦可曰弥甥。妻之祖曰外尊舅。妻之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70H 页
母曰外尊姑。妻之兄弟曰妇兄若妇弟。妻之姊妹曰妇姊若妇妹。亦曰𡢳。(语类云𡢳与姨夫相为服。)姊妹之夫曰姊夫若妹夫。亦曰姊婿妹婿。嫂曰兄妻若弟妻。夫之兄弟曰夫兄若夫弟。从兄弟之妻曰从嫂。夫之从兄弟曰从叔。(见程太中行状。)妇人谓兄之妻。亦曰兄嫂。谓夫之姊妹。亦曰小姑。
烈妇权氏呈文
夫舍命不渝。生民之大节。旌别树风。 国家之懿典。斯义也。在子为孝。在臣为忠。在妇为烈。非有大小轻重难易之别者也。一有卓立茂行。能为人所难为。则必举而奖之。所以劝也。是以通邑大都世阀之门。莫不搜采著称。震耀观听。此于扶世教慰死魂。颀乎其至矣。其或穷闾委巷匹夫匹妇。屹然有不可夺之志行者。不无其人。特以地远势孤。往往名湮灭而莫之知也。悲夫。然秉彝好善。人所同得。睹记之所及。孰不涕洟赍咨。思有以游扬当世。而亦岂非任风化者所欲亟闻也耶。府治下道晚花村。有士人李涵妻权氏者。洪州人也。自其五世祖以下。以孝著闻。两旌其闾。权氏生而美质。自男女异席。已有淑行。颇为邻比之惊嗟。咸曰先德攸毓。涵既委禽女室。未及迎妇。俄而病没于家。权氏闻讣号绝。水浆不入口。殆将死也。一日私谓人曰吾一死非难。即吾犹未拜舅姑。使其未成妇而死。于义未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70L 页
况夫未窀穸。非吾自处之日也。且念死在他方。运尸道涂。将重贻舅姑父母之忧。吾忍之。复稍进粥饮。人虑其自裁。俾有防守。则曰多见人或雉经剚刃。以之致命。甚不韪也。吾事既定。何至于毁其体肤。于是辞告父母。促装登道。善说而宽譬。尽散其箱箧。然后发也。及至帷殡。哭踊中礼。惟舅姑命是遵。舅姑愈加怜爱。不觉其心已自断置也。既虞复绝口不食。强之则旋吞旋呕曰。纵欲啖。柰腹不堪何。如是恰二十有馀日。肝乾肺焦。凘槁而不少变。自度疾已不可为。乃顺旨饮啜。不日就尽。舅姑临问新妇何恨。敬应曰求死得死。复何怨。遂殁。乃戊戌十月晦也。闾井为之感泣。及于乡党。乡党合辞皆愿上闻。公是也。盖编户位卑也。一女子身微也。事又不越于圭荜之外。则人或易而忽之。然其一点灵通。亘古今贯天下。移孝移忠。异迹而同归。惟一种有真心者。可以激感而兴作也。昔文文山之峻节。当家国既亡之后。八日不死。乃复食。夏侯令女之苦心。夫氏已族绝昏。返室割鼻而延生。死生之际。至难言久矣。苟办于此。无所不办也。彼弱龄柔肠。生长闺房。而言中伦行中矩。一味从容。死而后止。如其贤如其贤。呜呼。兰抵焚益烈。桂剥皮犹辣。逝者无憾。遗芬弥彰。民等不言。是负所性也。转奏表扬。亶在我明府。民等不任区区攒祝之至。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七 第 371H 页
记丧变礼
堂兄良溪公之丧。七阅月始窆。诸轻服已除。至是皆反服送葬。按檀弓既葬。各以其服除。疏云三月之亲。至三月数满应除者。葬竟各自除。不待主人卒哭之变。故云各以其服除也。然未虞不可以遽变。据开元礼虞则除之之文。待返虞始除也。公之夫人之丧已十七月矣。据礼当十一月练十三月祥。而皆不举。小记云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此则以葬之次月练。又次月祥。不可以葬月行二祥故也。今既异于是。前丧当毕不毕者。只以后丧之未葬。今既葬矣。不必复待次月。故定以是月下旬行事。次月大祥而丧毕。不复禫也。其除服也。亦依卒事反服之例。服其除丧之服。然不可以纯吉。宜若素服行事。此皆变节。识此为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