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杂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6H 页
论赋税
赋税之什一。古今通义。多固桀寡亦貊矣。虽曰寡。亦足用。田租之外。民役甚多。必责什一之数。以充杂赋之繁。民被实惠矣。今之减赋。独有田之赖。而无田者不与焉。或田连阡陌侈汰之家。所得尤厚。何益哉。宁输其当输之租。以甄庸调之急则不亦愈乎。今之结负。槩不及什一之数。而佗役困之。失政之大者也。磻溪谓一顷可种稻四十斗。而其薄者致人功之至则一斗之地亦出谷二十斗。其九等之赋。上年顷出米二十斗。中年十六斗。下年十二斗。大约二十取一也。如是而经费足用。而更不烦民力乎。古者庶人在官者。其禄与下士同。凡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如是而可以责人之廉洁。今之胥吏或无禄。或有而不能糊口。况何望于仰事负育耶。虽至内外官僚。率皆类是。若不侵占非分则无以为生。其势稍渐于枉法肥己。而民被其害。此不可以不变也。磻溪谓七品以下六顷。递加至正二品则十二顷。夫六顷之税。米百二十斗。若遇凶歉之灾则不过七十二斗。然则一月之食为六斗。至于吏隶之役于外郡者。或二人而一顷。如是而不渝于贪墨者鲜矣。愚意虽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6L 页
微末庶官。禄不至二十顷则不可。即于磻溪之制三倍而有馀也。如断行什一之法则十顷亦足也。其或虑其不足也则拣汰冗官。生众食寡。恐未有此患矣。
论户口
周知民数。为政之要务。然非觉察施罚。无以整敕也。每岁既颁法式。其欺冒脱漏者。每乡任掌。必以岁末状报守宰。有则曰有。无则曰无。守宰必廉察各乡。其不以实者。先治任掌。然后申报监司。有则曰有无则曰无。以为常例。监司又廉察郡县。其不能纠覈者。先责守宰。然后申报京府。有则曰有无则曰无。以为常例。至于御史暗行。必廉察漏户漏口。如今田政漏结之规。其回启也。必以有无多寡为条例。则一惩而百可励矣。不然虽百分良法。毕竟骎骎然废弛矣。至于士族之家。子在孩提及女未嫁者。难于悉搜。置之则法废。覈之则反扰。且此类无与于政治。宜以子年七岁及女已嫁为限。庶几无弊。凡民之好迁徙不奠者。不但易致破落。率多无良之徒。尤不可以不察。今之田野不辟。即因盗贼之为患而不敢散处也。盗贼者。必也踪迹闪忽。东走西去。莫可跟寻。此又是户籍不覈之害也。昔明道之治晋城也。度乡村远近为伍保。而奸伪无所容。三年之间。无盗贼及斗死者。其法虽未可详。必用觉察究治之术矣。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7H 页
朱子社仓事目。亦曰每十人结为一保。其有停藏逃军及作过无行止之人。隐慝在内。社首队长觉察申报。尉司追捉根究。其引致之家一例断罪。先贤定法。固如是缜密矣。其移居者本乡任掌诸人。必同辞报官。迁于某地。所迁之乡。其任掌亦同辞报官。从某地迁。两相照验。然后方许。亦必官置簿录。其有显见过恶不可容者。其觉察如右例。既觉之后。必跟寻停藏引致之家。罪及同保任掌诸人。则可免作过逃躲匿踪为盗之弊矣。若其凶年流移。不在此例。然必有所住检察之法。方是无害耳。如是则盗贼可息。军额可充。风俗可正。岂少补哉。其要在觉察。若非有不觉察之罚。亦不行。此则付之御史。夺级夺俸有差。又非有觉察之赏。无以劝。宜以其多少。增级增官有差。先颁令甲。使民晓然皆知。一一整顿。然后方举此法。罪一二人而莫不振刷矣。赏一二人而亦莫不慕效矣。且民之作奸逃隐。多在僧尼。若申明度牒法。则亦息盗充丁之一助耳。
论粜籴
仓谷之有还上者。自高句丽故国川王始。在中国则隋之义仓是也。大抵粜籴。为贫民设。吾固巧于居贫也。其利害可知已。贫之害莫如债贷。今岁贫者。未有明岁卒富之理。今岁不足。债贷以益之。明岁依旧不足。而又减债还之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7L 页
债则渐广而贫则益甚。鄙谚云债不我与。不成为仇。谓始憾而终利也。常人之情。只喜目前之有得。不觉日后之难偿。得则费。偿则怨。此必然之势也。故救饥之道。若不可以优洽焉。宁少惠而俾免死亡而已可也。不然民生益急。而恩反为仇矣。如常平者。源于魏李悝。成于汉耿寿昌。减价而粜。增价而籴。常使民获其利。如今京都发卖之例。无复督责之苦。而出纳皆知恩。岂不善乎。至于荒岁流亡。亦须发仓赈赡。奚待于粜籴耶。今之还上。十斗而添耗一斗。耗者雀鼠所损也。五代汉隐帝时。王章聚敛刻急。旧制田税每斛更输二升。谓之雀鼠耗。章始令更输二斗。谓之省耗。至后周太祖。罢斗馀称耗者。世宗又每斛给耗一斗。盖以漕运纲吏多以亏欠抵死故也。今无运输之役。而必添十分之一。为官府之用。则是托之雀鼠而国耗民谷也。其在民之流亡逋欠。又必责之邻里族属。其刻割愁叹。几与闾里殖货残忍者无别。比诸常平。得失远矣。说者虽以军储为诿。然春散秋敛。常平与还上等耳。固无优劣之可论。而若兵荒之需。不可不备豫以待也。量其岁入。必以四分之一蓄贮。则九年而更得三年之蓄。故曰无三年之蓄者。国非其国也。不此之图。惟靠于春散秋敛之粟。已是失策。夫什一。先王之中制也。寡皆貊道。今宜必取什一之数。经费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8H 页
之外。量留若干。岁益积储。春粜秋籴。不愿者不强。至于多藏而陈腐则散与贫民。如是兵荒可待。而民知惠泽。今之政皆苟而已矣。虽然我国仓库之制不备。不过数年而粟皆腐朽不可食。按考工记囷窌注。穿地曰窌。月令仲秋穿窦窖。注为敛藏之备。穿地隋曰窦。方曰窖。盖藏于地中。欲其深密而经久也。凡物置之风日之地易败。密藏于地窖则可以耐久。如葬人圹中可验。又如凌阴冰支炎夏。若置在风日中。岂有如此。故隋之洛口回洛。皆穿窖三千馀。亦必以此。故炀帝之末。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也。今宜仿此穿地深邃。累砖为壁。石灰缝合。上亦灰筑。然后厚覆以土。以防鼠偷。下面依西国冰库法。用鹅卵石和泥坚筑二三尺。然后铺砖以防湿气及鼠穴。若用石灰则遇湿而或致速朽。盖堪舆家有此说云。掌财赋者亦不可不知。至若社仓之规。亦保民之要务。然蓄财敛散。非官府则不能。凡民贫多而富少。恶多而善少。分或不平。守或不固。必有分争。未有不以威而镇压之理。威之轻重而怨怒难遏。主者虽皆得人。实不可易了。况未必得耶。一遇凶荒。萧然无迹。孰得以继之。其势不得已官以临之。方可支久。便是外仓。不然必罢乃已也。今州郡画界不均。或距衙门绝远则饥馁颠顿者奔走于百里二百里之间。所得些细。殆尽于道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8L 页
之费。无以恤其妻子。则外仓之规。亦不可专废也。若画界有制。其绝远于官府者。割与近邑。则亦无事乎外仓。今若专靠社仓。社仓必罢。而外仓不复设则弊又滋甚。
论兵制
国典虽有五卫之制。平时不可行也。以春秋之世。管氏内政。士各异乡。传世而不易。盖为兵不可不修。而士亦不可以不养也。今若卿士子弟而并编于行伍。恐不妥当。今之生齿亦繁矣。苟能搜括有术。岂有旷籍之理。平时无锋镝死亡之患。而人之厌兵殆于陷地者。有徵敛之急故也。夫国有危乱。非兵则不保。虽以厚养树恩。尚恐不得以赖其力。况剥割于安暇之时。而驱使于矢石之场。则其果有不爱其躯而亲上死长耶。国家之经费。自有其物。必欲更敛于为兵者何哉。原其弊源。盖兵者入卫于京师。出御于边鄙者也。有往来之劳。糗粮之费。巡警之苦。故其间固有愿纳布代番者。疑若公私两便也。然以其无目前之急。而放番收布。已是苟且。失为兵之本意。既一例定式。则虽有贫不能纳布而愿其征役者。其势不能独行。其上番者所赍衣粮。没输于胥徒。其佗侵虐百道。忍饥耐寒。免乎死幸耳。于是人厌上番尤甚于纳布。而民人益思逃免。是以僧髡人之下流。而忍欲归身。奴隶百世困役。而忘患投属。其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9H 页
可哀也。然则救弊当先从起弊处图之。革收布为迭番而已矣。为兵所以备患。患乱之至。何择于良人贱人。宜一例编伍。远于京者御于边。近于京者卫于内。又就其中分远近。远者三人资送。近者二人资送。凡若此者虽贱奴。是岁使其主不责贡。又必使本土之长领之。京师及各镇置店舍。足以安顿。复其旁户若干人。优其廪。使之炊爨以时而无饥寒之苦。京师则又使卫将主之。或有侵害苦辛则罪其主者。各镇亦令方伯察之。赏罚归于镇长。皆一月而罢。人无厌兵之苦。而军额易充矣。我邦私意横流。只是奴婢一事动不得。惟恐有妨于士大夫收贡。故有束伍良丁之别。苟利于国家。此何足恤。宜先自内奴始。以示信于民。则谁敢异议。兵号之多端。亦甚害事。宜以家户次第为伍。而去各般名色。领率之任。必使土人为之。使之肄习武艺。其精鍊可用者。自队长哨长至把总千总。苟有出群之材。升为镇堡之官。或入补京营。无所不可。夫文官尚阀。既云非便。况行师用武。何与于世胄。又或博通武经者。宜不次召用。吾闻今之大将。只凭校练官唇舌指使。甚可咍。坐作击刺。固非为将之事。而营垒进退。无所一谙。而块处笠毂。顾何与论于窥敌制变乎。以人主之尊。亦必有经筵讲学。武将岂独阙焉。宜使逐月一讲。而令三公主之。或人主致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39L 页
前。亲加访问。则武道亦克诘矣。且夫足食足兵。圣人所训。今既食少矣。虽使有食。只储在路旁闾里之间。而无城池之备。则寇来而将不得为我用矣。虽曰有兵。乡兵之器械随身者十无一二。操练之用。悉皆借于邻县。其有者亦钝劣不堪用。则寇贼之来。何以捍御乎。虽有步卒。若遇铁骑蹂躏则其势无以抵贼。而今也马价翔贵。名虽骑兵。其实无有矣。守备运粮莫如车。而我邦诿诸险阻。公私无一辆在者。此皆当讲者也。城池宜于大郡要害。无不以时筑之。不必取高峻民居之不便者。惟取西厓睡隐诸公所论。得御贼之宜而已。至于器械。必官造而分俵之。以时点阅。此特在断则断矣。何患于不就哉。国初牧场百二十馀所。今有马者不及半。骎骎许民耕垦。殊不觉马畜之日缩也。以余所睹记。数十馀年间。价之不相侔如此。推之未来。未知将至如何也。牧场何必海岛闻。北方胡地。马畜弥山。惟系看护得便矣。其有虎豹噬咬之患者。亦缘无猎逐之道故也。一有获者。官夺其皮。孰肯履涉危死之地。图无益之事。余闻闾闬之间。往往有手格无怖者。朝廷若论以军功。不惜爵赏。则人将蜂起而衒其能矣。又必将兵官以时蒐猎。其得猛兽者。与首级比。则不但逐兽远迹。其于练习。亦大有益矣。闻北路亲骑卫射猎勇壮。设法导引。何处不然。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0H 页
有乱则战伐为上功。在平时惟盗贼禽兽可试。重赏之下。人思乐赴则何事不做。夫然后开场于空旷水草之地。设官而畜牧。其旧有废场。悉皆复之。又必久任牧官。九年一递。视其能否。为迁秩之阶。则马政举矣。且今之牧马。皆疲软不堪用。盖缘设场于海岛。异于山峡高燥之产也。济州之畜。始出大宛之种。骎骎岁久。渐至细弱。今宜多牧于风高气烈之地。益买胡产善马为种。庶可有补。而驴骡之类。速长而刚且寿。广贸播种。为平时骑乘之用。则马役亦裕而价不翔高。中国盖如此耳。我土虽曰险绝。其夷旷处亦半之。以其道路之政不理。故废车不用。以中国言。虽阻阨之至。只云车不得方轨。则鲜有不容轨者也。若据古修治道路。虽任载大车。太半可行。何况乘车田车兵车之小者耶。今人只惮一时凿开之劳。且吝步武田亩之费。因循不作。诿之于险阻。极可咍已。若先修道路。然后遍颁车制。不但为用兵之急务。民间稍稍观效而得其便利矣。闻西北野邑。通行田车。何独兵车为不然哉。
论经费
税贡既定。宜量入为出。当其未定。亦量出为入。有土则有民。有民则有国。须先参酌国用多少而定其税入。然后不复徵敛。可以抒民之力也。不然科外杂赋。骎然繁兴而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0L 页
之禁耳。是以凡官与民。稀与相接。为保民之要。当输之物。一输便尽。置之若遗。民自聊生。若以并输之难。而分析频责。则易以容奸。国输少而民失倍蓰矣。今之大同。虽曰美法。亦春秋两输则亦有所未尽便者。又况杂赋之益夥乎。若量出为入。一应供用之物。自京贸易。则物皆辏集。事无阙而都城殷富。其说良是。其或行之有弊者。即不尽其术。非法之不美也。且今 御供诸物。咸付其人。其人者。即供物者之称也。以凡百御用。都付之侧微下贱。而人主随意取用。为其便己也。以堂堂之尊。设官分职。莫不奔走仰给。毕竟畁于其人。而朝廷有所不察。是以费用益繁。莫之敢沮。此又失政之大者。而况四方进贡。名目更多。一物之致。弊病百端。皆不可以不革也。高丽恭让朝。中郎将房士良上时务疏。请罢其人之役。意者此弊起于前朝之末造。代革而不能改也。为今之策。宜画定供用之物。各付有司。有司责之吏隶。优定其价。使各准备。虽或有不时供用。无不经有司者。物或滥恶。咎在有司而无点退。咎在有司则务精。无点退则私贿不售。如是有民有财。而无不赡之忧矣。四方进贡之物。亦一切皆罢。货之所招。必无胫而自至。何患乎阙事。若以经费不足为忧。宁加赋于民。不可以频责于远方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1H 页
论赈恤
赈恤。备豫为上。如所谓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及李悝平籴。丰年收之甚贱之类是也。不此之图。及至凶荒。方始理会。毕竟何益。移民移粟。已是苟且之策。然见有可移之粟。然后方讲。至于糜粥。术之最劣。余见近岁仰哺于此者。十死八九。盖其饥肠已枵。稀粥无力也。鲁臧文仲论旱备曰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所谓修城郭。与朱子讲求水利同意。城郭固兴作之大者。而利民莫如农。故堤堰蓄泄。渠沟导派之类。不可不经理。前世潴水之政极备。今其遗迹。处处尚在。废堙殆尽。若因以堤筑则民得免死。而获利亦长矣。所谓务穑。与曾巩深思远虑同意。若使奔走仰哺。无暇于畎亩。则今岁虽存。而明岁又如是。故计给种粮。不愆播作。方是无忧矣。所谓劝分者。司马公谓若有富户蓄积者。官给印历。听其举贷。量出息利。候丰熟。官为收索。示以必信。然此终非富户之愿也。非抑断则不行。是攘民也。歉年逋欠。虽官粟有所蠲除。谁复为富户责报。是欺民也。朱子与王淮书曰今上自执政下至庶僚。皆可以交结附托而得。不此之爱。顾爱此迪功文学承信校尉之赏。以为重惜名器之计。不知何说也。今详其语。迪功文学之类。似是今之资级。非实职也。我国以此劝分。只可获愚氓石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1L 页
之间。而未必多赖也。至于实职。或非其人。则恐不宜轻与也。其交结附托而得者。自是其人之罪。非法当如是。苟一向如此说。无复择人之义。而象亦可以治庳矣。然则只合论其才器而已。使掌铨者分科注录。苟其才可用。先试庶僚。视其效能。虽稍迁尊官可也。其奉公理民。却未必不及于词赋登第者也。不然或试之边堡将佐。又不然假以枢府之衔。使之冠带食禄。以示荣宠。使人艳以慕之。方可以劝也。如但授之虚衔。不得与士大夫等。则人必耻而不肯矣。夫饥荒与兵革等。其有功于战陈者。不可不随其材器而用之。虽椎埋狗屠。皆沾禄秩。饥荒活人。何以异是。且凶岁多盗。一人劫偷。百人失业。与兵燹无别。司马公所谓荒政十二。皆推宽大之恩。独于盗贼。愈更严急者是也。世之人率多诿诸活命。辄纵不治。使良民被害而不顾。夫国有盗则防之。民有盗则缓之。殊不知民害之为国害耳。官虐民则罪之。盗虐民则纵之。抑何意乎。
论奴婢
我邦奴婢世传之法。人谓肇自八条。然箕子必不为此也。其后来之谬规乎。丽太祖尝欲放俘为良而不能。至 定宗。定贱者从母法。盖因贱隶有知母而不知父。则从父易致争讼故也。 成宗又虑赎为良者年代渐远。而或轻侮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2H 页
本主。遂定还贱之法则已甚矣。当时安轴之言曰吾平生无可称。但四为士师。凡民之被屈为奴者。必理而良之。可谓仁人之用心矣。今也则又有酷焉。其父奴而母良者。又从父为奴。夫人父与母二而祖四。至四世则已十六矣。其间一有贱者。皆不免于为奴。万世不得脱。于是一国之内。贱者十九。而虽有圣贤之才。不得齿于平人之类。岂不哀哉。不但此也。东方自昔。国贫而兵弱。不能自振。莫非此法为之害也。夫民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皆系于国。今法凡奴婢皆服役纳贡于其主。则私室之权太重矣。国之赋民。皆有常制。虽污吏犹不敢大肆。今使其主各管其奴。恣其贪黩。国之于民。只役其男。而主之于民。男女并役。一夫一妇之家。二主迭侵。鄙琐乖妄。无所不至。必殚竭乃已。则民益贫矣。国中之良丁。不满什一。以之收布。为国之需。而贱者不与焉。用度不赡。而良丁之输转甚。故被缁而为僧。投托而为奴。则军额缩矣。凡俊秀者起身仕官。馀皆归农。理势宜然。今俗或曾高无官。才能兼阙。非文不武。而坐役臧获。安享富厚。故遵陇亩而执耒锄者无几。或困穷之至。虽欲躬亲之。既成同风。亦观效而不敢也。则地利不出而空费许多矣。此皆奴婢之法。失其宜也。其兼从父役之失。先辈已有备说。亟行无疑。然则宜先明帐籍之法。主录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2L 页
奴。奴录其主。其奴过百口者。先使其主。自占满数然后其馀。使奴自赎。必官定轻价。吏输而与之。其不能者待年。或官为赎之。其佗内司各寺驿奴院奴之类。其数极多。悉皆定限。而点兵亦如例。又必主籍奴籍。移文凭考。无容错换。要得分明。法行三年而不能区别者。不复听理。然后贱隶亦许赴举。其中文武科及进士者。官出价赎之。其有能明四书一经以上者。三年一试于京师及各道。每卷各问一道为题目。使以墨义发明以对。取其辞旨不悖者若干人。亦官赎之如右例。如此则奴婢稍杀而国必赖之矣。苟有出群之才。举以用之。何害于道理。
论钱币
凡产于地益于民曰财。财莫大于衣食。其次器用药物之类。外此无所用之也。天下至广而产财各异。其势不能不转移流通。此钱所以作。钱无用之器。特权而宜之。欲财之尽乎用也。然历代因革。辨论各明。废之则有湿粟薄绢之患。行之则有重利逐末之尤。二者皆可恶。恶之而不可两废则甚者可去。轻者可存。苟其可存。弊又不足恶也。若执末流之弊。而咎用法之意。是不足以知体要矣。夫水火。生民之不可阙。其弊也有焚溺杀死之酷。今但以弊而已则是水火皆可废也。要之粟布之不可阙如水火。非若钱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3H 页
可废而废也。钱之用。不外于转移。而粟布犹可以转移。寒不衣饥不食。而农则病焉。故与其并行而农受其厉。宁一去而专乎本务也。我国地方狭小。作京处中。其入贡道里过千里者几稀。三面环海。木道交于内。转移之难。异于中华。行旅负担。足以达乎边裔。则又不必资于轻货也。今钱之行才四十年。未行之前。其损如何。既行之后。其益如何。以言乎民产则日竭。以言乎人风则日偷。以言乎国储则日匮。其利与害。槩已见矣。独其便于徵敛。故多谓之益。然民既损矣。国安得独益哉。夫民者以性则至愚而智者用焉。以位则至贱而贵者赖焉。以力则至小而大者资焉。故利国不外于利民。论治而不先民者末矣。其为生也。所处非宫观之盛也。所食非水陆之珍也。所被服非罗縠锦绮之丽也。所乘载非车乘之便安也。所服用器物非金珠犀玉之远方稀贵也。用力不离于一顷。运智无出于百里。安其土利其食乐其所为业。而国以之基焉。使其无钱。损何足言哉。使斯民终岁勤动。生谷有限。而其应乎人则多在钱。不易则将无以需也。且岁有丰俭。时有春秋。一踊一贱之间。罔利者得以售巧。故彼益积而此益耗矣。明君制民之产。必教之俭。俭之反则奢。奢不去则俭无由兴。去之之道。非家禁而户谕。即立法使之然也。苟欲奢也。莫便于钱。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3L 页
则知无钱之不得已用俭矣。俭而成俗。囷将馀粟。不然亦必有带镪行市而归于靡矣。然则钱之厉农。殆不可以指陈矣。凡术损于农则必益于商。惟钱不然。钱之未行。四方之物价各异。故利在于能运。若粟若布。筹数不可以尽覈。故利在于能察。今也则远迩争骛于晷刻。妇孺谈入于毫芒。利无所隐。智巧罔功。于是商受其弊矣。圣人非不兴利。利肆而俗偷。故利在于山泽则欲其尽出也。利在于人则不欲其尽覈也。欲其尽出。莫如务农。不欲其尽覈。亦莫如抑末。钱乃导之以末者也。是以闾巷童昏。发犹未燥。而动手移足。辄谋营求。贵游总角。身居轩堂。而廛市低仰。迷者取讥。故咫尺之地。圭撮之间。莫非利欲之闹场。而民风遂大变矣。加之人不安业。恒产屡绝。盗贼日以繁。邦赋岁以缩。孰不曰钱使之至于此极乎。钱之所以为宝何哉。其有金银珠贝之质之可贵欤。有绫罗锦绣之文之可美欤。铜锡生于民而不曾为宝。只炉鞴换面。强名之曰宝。禁民并铸。独罔市于下。已非仁人之用心。古所谓九府圜法。其详虽不可考。要必是与百姓同其利也。故因民饥乏。为一时权宜之制。而非常用若后世之法也。然则如之何其可也。废之而已。废之当如何。亦曰有其术焉耳。今者官曹郡县有积如陵。富户豪民专赖为命。夫国无财则亡。家无财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4H 页
破。若一朝而顿罢。其害无穷。此不可不慎。必须有渐不骤。可以无悔矣。朝廷宜出令。期以十年后当罢。其租赋不许纳钱。则钱必贱。贱则稍稍与铜锡同价。至与铜锡同价则罢之不难。多积者可以渐散而免于破落。国亦无匮竭之患矣。又如曰钱丕可尽罢则抑有一说。今五十钱为半两。半两之重。于今秤大约千分许也。宜别设钱。监合千分为半两钱。盖铸五十为一也。以一大钱当六十小钱则得赢十小钱。以其赢为匠冶之费。亦且商量轻重。无取羡馀。官曹出纳。悉用大钱。稍稍收小钱之在民者。尽变为大钱。则公与私俱不失利矣。盖钱大则用不便。用不便则利不肆。是利行于大而不察于细也。夫如是则民获其益。而人风稍革矣。世方求其益便。此欲反之。非识务之深者。不足以语此。
论铸钱
莫不曰钱不铸则米贱伤农。此说自古有之。余求之不得。所谓伤者。民以粟易佗物。物贵而费多故也。夫民所需者衣食而已。无稻食麦。无麦食菽。可以免饥。无帛衣绵。无绵衣皮。可以免寒。如今济州衣狗。北路衣麻。亦可以为生。以其土之产。可以养其土之人。故耕而食。织而衣足矣。何必以粟易远物而后可也。必贸易不休者。务侈之人是也。务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4L 页
侈非远方珍异不可。此岂国家之所劝。若使货不流通。虽有侈丽之心。亦无可柰何。毕竟不得已而归于俭。俗。乃所以益者也。余见行钱之后。运输极便。而朴素之风日丧。滔滔者左右观效。不计财力。而不得已用奢。故曰禁奢莫如废钱。至于国家徵敛。各以其土之物力可以办者。则未见所谓伤农者也。钱虽流行。钱亦不出于民。以粟易钱。农之受伤殆甚。然此犹以钱贵为诿。若无钱未始有此害耳。以天下言。我邦通中国之物货。其害不可胜言。服饰器玩之间。一人得以用之。不及者耻之。见者亦骇之。若互市不通则人将尽刘乎。以此推之。邦有八道。亦古世各立之国。其物货未必皆通。当世之人。何以为命。是知通货之说。因富贵设。非为下民计者也。下民贫贱也。所不可不通者。惟盐铁之类是也。何待于远货哉。据文献通考。高丽之俗不便行钱。盖缘域小民贫。害而不益也。自钱之行。贪敛肆而富益富。黎民安得不困。如向之五综三升之布。亦甚害事。国家只合责有用之物。至墟市买卖。禁其薄劣。俾不得售。盖布非如轻货。可以远贾。即又抑末之一助。凡商旅之多。未有甚于此时。则钱之为也。不便于商则归农而已。商者用银如是则银锭翔腾而行市减少。燕货罕至而侈俗亦戢。今之奔走争利于异土者。莫非钱出银贱故也。别有论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5H 页
详著。
论更张
法弊而更张势也。然更张未必善。而或以之速患。故人遂执以为与其毁裂而败。宁因循而支也。此为偷安之上计。然比之屋宇。久将颓压。使拙工改为。或不无未及修缮而倾圮先至之虑。然改为实是永远之图。而时月之间。颓压可待。则宁宜一事姑息而不思所以刬新耶。如使风雨震凌。意外忽值梁摧栋踣。咄嗟难悔。国之弊政。何异于斯。然而人必急于彼而缓于此。抑有由也。彼屋宇者。颓亦吾忧也。改亦吾事也。吾改虽难。而吾忧亦切。吾之不力。吾遭其压。惟此国事。疾苦偏在民下。危亡或非目前。则吾可以从容暇豫而免矣。彼屋宇者。成实喜庆。败亦无责。惟此国事。安未必独享。而或以之蹉跌。罪咎无以逭矣。彼屋宇者。耳惯目习。固有良匠可办。而吾得以任志营为。终期有成。惟此国事。时变嵲屼。手足龃龉。口虽说而身未尝经历。加之衅罅旁伺。沮败百端矣。此皆常情之所有。而人所以重改作也。若是者无担当之意。而有几分轻视在也。如爱护之至。利害切于己者。虽欲且置得乎。是知向之数者。毕竟脱私意不得。只为苟且自便计。非所谓荩臣也。朱子曰本朝李文靖,王文正以来。庙论主于安静。凡有建明。便以生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5L 页
归之。驯至后来弊事极多。此训更可商量。如近世李栗谷多言更张。当时议者不韪也。以今考之。明快切实。八九可行。盖国朝以来识务之最。惜乎今之尊之也。尚其人而不尚其实。使医国之诠。埋没而不举也。其所谓更张大者。即改贡案是已。意谓田不定赋则敛益加酷而民生受毒矣。后来卒成大同之制。人无异辞。然犹不免赋轻而敛重。种种苛索。节节刀蹬。其弊几乎半在。则栗谷之志未尽行。而后来诸公无许大力量也。不然民之被泽。宜不止此。始知事到不可已处。小更则小益。大更则大益。而守株刻舟。无补于亡失也。至柳磻溪馨远尤有大焉。一洗而反乎古。必至授田而后已。其意虽善。卒亦难行。且置此一事。其佗区画。恰恰中窾。虽未克见施当世。后必有来取法者存。而为师于无穷也。大抵其言多与栗谷合。姑举一二。冗官可汰也。官守久任也。用人先德行也。小郡可并。奴婢不许从父也。此皆栗谷所已言者。非有妄改或失之忧也。国人皆曰可。而建白必行者也。柰何重其言如洪钟。而轻其志如秋毫。阅百年而犹自迟疑也。是不过为汰冗而并郡则员小而妨进也。任久则惧荣道之不遍也。先德行则词翰者少碍也。奴不从父则畜仆者或失也。此尚如是。况可望大有振作乎。虽然身居陫侧。悦周公仲尼之道。苟有用我。举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6H 页
措之。此古今儒术之愿也。若非精思而熟计。参之事变。守之坚牢。鲜不贻讥焉。曷尝观缲绵者乎。右揽掉拐。左握绵筒。续之莩摧。抽成紧缕。此必然之理也。然往教于无绵之乡。突尔为之。未有不睨视而疑之也。是特手生。初非绵不可缲也。容其驯习。成匹则幸矣。若果伺其短而便撤。遂并与其织事而诮之。奚可哉。任事之所宜念。
眉翁礼论
按宋相疏无二统不贰斩为其大要。殊不知统因事易。斩亦随之也。何也。夫人皆寿考而且有子。岂有难处之事。无二统不贰斩。常礼也。统因事易。斩亦随之者。变例也。以常礼处变例则不几于固矣乎。为嫡妇期亦一统也。或长子一娶二娶或三四娶。其可以初期为断。而不服期于二娶以后乎。为母三年亦一统也。父有继室则不三年乎。不贰斩亦然。凡斩有三。一是子为父斩也。父亡而为祖亦斩。父亡而后出后者。既斩于本生。又斩于所后也。二是臣为君斩也。君薨而斩。又为嗣君斩。又如汉之世。既斩于哀平则不可斩于光武乎。斩于献帝则不可斩于昭烈乎。三是妻为夫斩也。父亡而后适人者。既斩于父则不可斩于夫乎。礼既变矣。统与斩。又安得不以之变。八大君二十四年之说。设有如此。亦将如此。不必曰无理而斥之也。宋相又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6L 页
疏说既曰立次长亦为三年。又曰庶子承重。不为三年。自相矛盾。彼贾说也。此亦贾说也。必有其义也。若果矛盾不足取。则彼四种独非贾说而专信至此耶。贾说之要。不出于庶与嫡之分也。惟第二嫡子方可以名次长。而庶子则不敢也。众子既非庶子矣。然而子夏传乃指众子为庶子。故贾氏解之曰庶子本妾子之号。而子夏云尔者。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其意盖曰惟远别处可以同号。而其馀不可混称也。所谓远别者。有长子故也。若第一子死而次嫡立为长子。则更安有远别之义。而犹与妾子同号耶。贾氏之说。上下通贯。余未见其矛盾也。宋相又云必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證然后可从也。按下章为人后者。传云支子可也。疏云庶子妾子之称。言妾子得为人后则是嫡妻第二以下子不得后人。是变庶言支也。期章大夫之庶子为嫡昆弟。疏云妾子故言庶。若嫡妻所生第二以下。当直云昆弟。不言庶也。内则云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嫡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又云嫡子庶子入宗子之门。此类不可胜举也。宋相云第一子殇死不斩。故得斩于第二长子。而必以体而不正当之。大功章载小记一条云嫡妇不为舅后者姑为之小功。郑注云将不传重于嫡及将所传重者非嫡。服之皆如庶子庶妇。疏云将所传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7H 页
非嫡者。谓无嫡子。以庶子传重。彼四种亦非贾氏之臆度。此正是体而不正之说。而谓之无嫡子。若果有嫡子而殇死则亦可谓无嫡子乎。既曰无则更安有远别之义。而以嫡称庶也。又若谓言庶子则众子包之。则缌麻章云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然则第二长子亦将为其母缌麻乎。斩衰章载杂记一条。大夫之庶子为大夫。疏云此庶子虽为大夫。其年长于嫡子。犹在嫡子之下。第二长者。有年长于嫡子者乎。嫡庶之等。不可混定矣。许先生说大体既明。人犹睨视而恍疑。故更掇其馀意如此云尔。
孤山礼论
按礼以众子为庶子者固有之。然考之惟庶子不为长子斩一段说外。更不见有称庶者。则庶子者本非众子之称也。特此之称庶有由然也。郑注云言庶者。远别之也。贾疏云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长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若然则凡非有远别之嫌。不可以称庶明矣。彼不承父后之众子。诚有远别之义。惟此为后之第二长者。既承宗事。有何远别之义。犹与妾子同称耶。若四种所谓庶子与传文所谓庶子不同。何以知其然也。经云父为长子三年。疏云适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亦名长子。是分明指第二子承重者为三年。而下却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7L 页
云立庶子为后不得三年。彼亦贾疏。此亦贾疏。若非病风错谬者。不应如此之颠倒。则知四种之庶子。非适妻所生也。其以庶子为妾子之称。而以传文为远别者。亦贾疏也。然则传文之庶子。非四种之庶子者。岂不明白乎。礼意虽曰难知。而贾疏之说分明如此。彼说者不察此意。鹘囵立论云疏既曰立次长亦为三年。而又曰庶子承重不为三年。二说自相矛盾矣。夫彼之所主者惟四种也。贾疏既如是胡乱难从。则彼四种者独非贾说而犹为可行耶。以余观之。非贾说之矛盾也。即为此说者。自有其失而不觉乎。且其所为言。本非疏中全文。彼特檃括为之者也。其所谓庶子承重不为三年者。即四种所谓虽承重不得三年。而庶子为后者是也。孤山乃谓此不字恐是亦字之误。何不审哉。若以四种为全非则可也。犹存此说。而独以不字为误可乎。假使疏说改之曰虽承重亦得三年。有四种云尔。则是果成说乎。多见其不可以服人乎。彼说者云今必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然后许穆之说乃可从也。孤山云既有立次长亦为三年之明文。则何必更责得必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也。孤山疏本正。而如或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则彼得无辞矣。按丧服经不杖期条云大夫之庶子为适昆弟。郑注云两言之者。适子或为兄或为弟。贾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8H 页
云此大夫之妾子。故言庶。若适妻所生第二已下。当直云昆弟。不言庶也。此与父为长子条所云取适妻所生第二长者之说。前后互发。若适妻所生则当直云大夫之子。而不谓之庶子也。然而许说犹不可从耶。彼说者云适妻所生有十馀子。第一子死。其父为之服三年。第二子死其父又服三年。不幸而第三死第四死五六死。皆为服三年乎。孤山云此乃必无之事。余谓何必曰无。皆当服三年矣。此虽理之所无。而以义推之。亦当尔也。义之所在。年数多少。不必论也。彼说者云既为第一子服三年。则第二子虽为后而只服期。按小记云适妇不为后者小功。若适子有废疾佗故及若死而无子不受重者。其妻之死。不为大功。若适子死时有子为适孙。后适孙又死而更立第二子为后。则其有子犹无子也。其无子之适妇。不复为后。而礼当小功。则大功之服当在第二子之妻矣。未有其妻为适。而其夫不为适之理。前之为第一子三年与否。不暇论矣。若如彼说既服长子三年者。虽立第二子而不复为之三年。则第二子之妇亦不得为适妇。而宗统犹在于长子妇也。无后长子之妇。礼既云小功。而第二子之妇。又不宜大功。则是永无适妇服也。昭显早没。适统既移。虽有子犹无子。假使既立世子之后。昭显之嫔。虽无故而没。孰敢曰为之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8L 页
适妇服耶。若不为昭显嫔服适妇服。则适之所归。可以立定。
骊湖礼论
己亥礼讼。是非既定。如骊湖者。又矫枉过直。为斩衰之说。极有援据。骤看疑若有理。然子无臣母一句。毕竟难动。今不容不辨。其曰天子诸侯有斩无齐。曰与诸侯为五属之亲者。皆服斩之类。礼中实有其文。此盖汎言臣庶之服君如此。夫岂并指不为臣者而混言之耶。五属者为三年期九月五月三月之服也。三年之中。虽包斩齐二者。而骊湖必并举斩齐于三年之科。以著母后亦斩之證者固矣。骊湖谓母后亦在内宗五属之中。不可不斩。据服问疏云内宗其同姓之女。杂记疏云内宗谓君五属之女。未知母后亦在五属同姓女之中乎。礼疏又云外宗有三。其一是诸侯五宗之妇。姑之子妇从母之子妇亦名外宗。为君服期。内宗有二。其无服而嫁于诸臣者从为夫之君。嫁于庶人从为国君。然则内宗外宗。其男子固同服斩。而女子则却未必皆斩也。春官司服。为天王斩衰而为王后齐衰。此若果并指母后者则不但为王斩也。亦将为后齐也。古者为嫡妇大功。然而母后之于嫡妇。服之以齐衰可乎。丧服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国君者大功。传曰尊同则同服其亲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9H 页
其姊妹女子子之于报服。虽不著其文。既尊同矣。又当服本服。故小记与诸侯为兄弟者服斩。而疏谓彼此俱作诸侯者不然也。檀弓疏天子之女嫁于王者之后。天子以宾礼待之则亦大功。又谓此女反为兄弟为诸侯者亦大功。则其姑姊妹女子子之报以本服又可證矣。然则何独母后不得厕于尊同之列而不敢服本服乎。丧服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朱子曰父未尝臣之。故子所以不臣也。此必指未有爵者耳。若既策名为臣。何可以不臣称之。既不为臣则其为君也。亦将不斩而服本服。据礼致仕者为君服。止齐衰三月。与民同也。然则其有服不仕而君不敢臣之者。服其本服的明矣。彼母后先王之配体胖合。而君尝事之以母后者也。又何故不比于先王昆弟之列。而与诸臣同服乎。丧服不杖期章为君之父母祖父母。注谓始封之君若是继体。则父若祖有废疾。君受国于曾祖。若使君之父与祖俱存。而或祖先薨则君必为之正统期也。又或父与祖俱存而君先薨。则其祖将何以服。若使孙为祖止期。而祖为孙斩。则必无是理。五属皆斩一句。有时乎下不得矣。骊湖又谓上之于母后固称臣。母后之于当宁亦称殿下。其说亦甚苟且。凡殿下之称尊之也。虽同列亦当然矣。如闾阎间同为大夫者称閤下。何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49L 页
以异是。又况国中之人。孰不称殿下。其服果皆有斩无齐乎。至于通典理窟之文。亦似可疑。然既非先王之典礼。不必为壹是皆可从。或者母后之服无所附著。故系在内宗斩衰之下。而其意未必谓与佗斩衰者同科耶。若理窟所谓母为子斩一句。尤觉未晓。此则待该考本书然后可以去取也。又如朱子纲目魏太后冯氏之于弘。胡氏之于翃。皆书弑其主。按书法妇人之义。夫死从子。况天下之主乎。虽其王母。亦不得免弑君之名。其意亦精。以其反于三从而悖逆之极。故书曰弑其主。非谓为臣于彼云尔也。书弑服斩。自是两项事。不可搀说。若曰必服斩然后书弑则或其内外宗之服期者与夫诸妻之从服大夫致仕畿内之民之类。虽有逆不书可乎。始知书弑服斩。不可合一说也。今有一语可断。凡服斩衰有二。为父正服三升半布。齐衰有三。为母降服四升布。如为王后者。即义服六升布也。嗣君之于父。虽处以君臣之礼。而至于制服。当服三升斩。必不敢义服三升半布也。其为母后也。亦将服四升齐。而不敢服六升义服。此则无可疑者。其或君之薨而太上在则又当服正服斩。母后之于子。独可以舍正服齐而义服斩乎。若果如此。母后之薨。又何不舍降服四升而服义服六升乎。在子降服。在母义服。则一脚长一脚短。不成道理。斩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50H 页
虽重于齐。而义却轻于降。布增半升而变天属为义合也。母子而义服。非所闻也。骊湖又曰践至尊之位。不可以长幼嫡庶论。苟与之为亲属。皆为之斩。此亦不然。君绝旁期。而尊同则服其服也。君之为嫡庶。在臣庶非所论。而又尊同者依旧在也。礼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斩。亦君臣之义也。如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其众臣之斩不可动。而其传重之父则必降其服。其义一也。丧服父为长子斩。郑云长子通上下也。则君大夫一也。疏云第一子死。立嫡妻所生第二长者亦名长子。则长子者非妾子之名也。且大夫之于妾子。体而不正而不三年。则其非妾产尤可證也。斯礼也。君亦同然。而三年之斩。止于长子。不及妾子。则四种之说。何独委巷之礼也。按通典立庶子为太子服条云庶子为后。不得全与嫡同。庶名何由得去。此历代之所遵用也。其正统则君亦不降。故主嫡妻嫡子嫡妇之丧而服其本服。则其立为太子者。已与君尊同矣。然而降其庶而不降其嫡。岂可谓太子则可降。而至于君。无嫡庶之别也。
怀川礼论
己亥服制。为国大论。次长为庶之说。宋相以无二统不贰斩为要。礼疏分明说为第二长子服斩。而犹疑夫第一子之殇死不服斩。故方为第二子斩也。若非无二统不贰斩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50L 页
为断。则彼亦何必强以疏说所不曾言之殇死为疑乎。若先明此两句之本旨。则疏说本自晓然。夫无二不贰云者。盖为主于此则又不可主于彼也。舅为嫡妇大功。假令嫡子再娶三娶。亦皆为大功。祖为嫡孙期。假令孙亡而为曾孙。曾孙亡而为玄孙。皆期。为母齐衰三年。而假令父再娶三娶亦皆三年。是皆可谓二统乎。又既为父斩。而出后则斩于所后也。君薨服斩。而嗣君薨又服斩。是皆可谓贰斩乎。何独于父为子不然。若果如彼说。其殇死与否。实为宗旨。注疏何独漏此不著乎。无二不贰。其义固如此。而第一殇死。实出于古人意虑之外。乃依俙臆度曰此必然者也。何可以服人心哉。且长子通上下之称。不言嫡子者。不通于天子诸侯故也。若大夫而云嫡子则岂复与庶名相搀。经文只云长子。故犹疑夫长子中容有庶子。郑惧人之或疑于非嫡。故申释之曰亦言立嫡以长。贾氏发明之曰郑之意。欲见嫡妻所生皆名适子。立之亦名长子。长之立嫡。若是申明。更何处讨长子之必为庶子看乎。彼说者不过据传文庶子不为长子三年之文为證。又以第二长者与不为长子三年之庶子。打成一片。第二长子既继祖祢。则何可以不为其子三年乎。其所谓第二长子之非传文之庶子。判可知也。且庶子不为长子三年此一条。小记大传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51H 页
及此传凡三见。此外不见有一句。指众子为庶者。疏家之说或多混称。而其在三礼正文则不然。故曰庶子。妾子之号。今众子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其不继祖之众子。固合远别。而与妾子同号。至于承统之第二长子。何与于远别之义。而强与妾子同号乎。且其所谓远别于长子之长子。与上文所谓亦名长子。宁有异同。彼既为之远别。而此又与之同号可乎。然而必曰庶非贱称。众字之义也。然则何以曰妾子之号也。曾见经文中非远别而以众为庶子乎。次长有远别之义也乎。宋相又云必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然后其说可从。愚按内则云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适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齐衰章大夫之庶子为适昆弟。疏曰妾子故言庶。若适妻所生第二以下。当直云昆弟。不言庶也。此未可为明證乎。此所谓适妻所生第二云云者。与彼吻合。庶子之为昆弟服也。尚不可称庶。况承正统。又无远别之义。而反可抑之谓庶乎。宋相又云疏说既曰立次长亦为三年。庶子承重。不为三年。自相矛盾也。彼贾氏者非丧性昏谬者。一章之内安容如此。若然则彼四种独非贾疏。而力主混据何意哉。贾氏之意。本谓次长则三年。妾子则不三年。今乃以次长为庶子。而谓彼矛盾可乎。勉斋通解续虽因旧文而载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51L 页
考之本疏。实多刊去。若果矛盾不成说。如此之易见则必将不在采收矣。宋相必先谓次长为庶。故推之于四种而断作矛盾。若使先定四种庶子之为妾子。推之于为次长三年。则文势义理沛然无碍。读经之法。自是如此。恐思之未及耳。且既曰矛盾。斯已矣。又必艰深臆揣曰第一子必殇死。若是殇死故云尔。则所谓矛盾。果将何指。可见求说不得。眩疑排张。而不得为真见实得也。宋相又云父至尊也。女子出嫁。犹不敢服斩。其不贰斩之义。截然矣。愚谓女子既嫁从夫。故不斩于其父。若在室父死服斩。则既嫁为夫。又将不贰乎。在室则服父。适人则服夫。不相妨碍。此亦可为又斩于次长之义矣。宋相又云九子而三年则二十七年。不当如是。愚谓事固无此。然以理推之。固将皆斩矣。小记云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注谓夫有废疾若佗故。死而无子。不受重者小功。庶妇之服也。凡父母于子。舅姑于妇。将不传重于适及将所传重者非适。服之皆如庶子庶妇也。适妇而不大功则必当大功于次长之妻。而次长之三年。又可推而得也。以次长为庶则犹疑夫与众字同义。而谓之非适可乎。且其所谓将不传重于适及将所传重非适者。即四种之二也。疏云将所传重非适者。谓无适子。以庶子传重也。父之于传重之子。不为三年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六 第 352H 页
惟有此一等。而分明说无适子。以庶子传重。次长之传重。其可曰无适子乎。其四种庶子之为妾子。不待辨而明矣。既明乎此则第一子殇死与否。又不必言矣。且既未成人则恐不可以当第一之曰。第一而成人者。当服三年。降三年则期。降期则大功礼也。然公及大夫为适子之长殇中殇大功。其不与数于第一者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