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杂著
杂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1H 页
国风总说
周自豳迁岐。自岐迁酆迁镐迁洛邑。岐者周也。后虽迁。周之名不改也。业基于豳。故有豳风。受命于周。故有二南。自迁酆以后。分岐周故地。为二公采邑。所谓分陕东西是也。然周公为政于国中。召公宣布于诸侯。故周南之诗。槩多歌咏文王,后妃之德。召南之诗。亦只是王泽攸覃而以赞叹召公者附焉。周召虽二公之邑名。其实文武之风也。盖采于其地。陈于王府。别之以国。不复分诗意之所在也。司马迁云周道缺而关雎作。扬雄云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渠必有所考。而今以诗意求之。皆未见有准合。此特马,扬之未审也。邶,鄘,卫者。殷之故都也。武王克商。分其地为三。以封诸侯。如岐周之分二也。后邶,鄘皆入卫。其亡不知何世。而意者陈诗之时。未必先亡也。周道中衰。小国寝削于强㬥。虽或仅存社稷。不能自振。只附庸于诸侯。如鲁之有颛臾。则其民皆仰治于大国。讴吟之作。宜乎不越于卫事也。然自列爵分土。三国均居。陈诗之典。有由来矣。其诸侯之相吞者。纵不能夺彼还此。宜于观风旧规。必有存之也。及采其诗。而其事不能自别于卫则时也势也。
周自豳迁岐。自岐迁酆迁镐迁洛邑。岐者周也。后虽迁。周之名不改也。业基于豳。故有豳风。受命于周。故有二南。自迁酆以后。分岐周故地。为二公采邑。所谓分陕东西是也。然周公为政于国中。召公宣布于诸侯。故周南之诗。槩多歌咏文王,后妃之德。召南之诗。亦只是王泽攸覃而以赞叹召公者附焉。周召虽二公之邑名。其实文武之风也。盖采于其地。陈于王府。别之以国。不复分诗意之所在也。司马迁云周道缺而关雎作。扬雄云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渠必有所考。而今以诗意求之。皆未见有准合。此特马,扬之未审也。邶,鄘,卫者。殷之故都也。武王克商。分其地为三。以封诸侯。如岐周之分二也。后邶,鄘皆入卫。其亡不知何世。而意者陈诗之时。未必先亡也。周道中衰。小国寝削于强㬥。虽或仅存社稷。不能自振。只附庸于诸侯。如鲁之有颛臾。则其民皆仰治于大国。讴吟之作。宜乎不越于卫事也。然自列爵分土。三国均居。陈诗之典。有由来矣。其诸侯之相吞者。纵不能夺彼还此。宜于观风旧规。必有存之也。及采其诗。而其事不能自别于卫则时也势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1L 页
圣人亦无柰何也。何以明之。卫自康叔八世而至顷伯。厚赂周夷王始为侯。是时距立国未甚久也。势威未甚张也。周纲未甚颓也。周尚能君主天下。故必厚赂而后得售。则彼邶,鄘之类。定不容遽至于屠灭无迹。顷侯卒而釐侯立。釐侯之子曰共伯。共伯之妻作柏舟。为鄘风之首。釐侯之孙为庄公。庄公之妃作柏舟绿兮等篇。为邶风之首。以此疑采诗之际。二国犹存也。不然邶,鄘未曾有封国。皆在卫境之内。悉为殷家都邑华盛之地。故别立篇目。如周之有豳也。王风者自郑玄诸儒皆以为东迁以后。王室卑弱。与诸侯等。故不为雅而为风。愚谓风与雅体裁自别。不系于兴衰。周业方隆。亦有风。二南是也。诸侯之微而亦有雅。抑诗是也。文王三分有二。实受天命。武王定天下。何彼秾矣之类始作。安在乎卑弱。卫武公作诗自戒。何干于王室。王泽渴而变雅作。其诗皆出于讥刺怨诽。与正经别矣。平王纵卑弱。独不得上侧于变雅之末乎。先儒徒疑其无雅。而不解其宜有风也。孔疏云政微地狭。故次于卫。若然是贬之也。孔子不非邦大夫。作春秋尊王室。惟恐诸侯之侵轶。岂或正诗而任其贬黜。下同于列侯。启天下无君之心耶。季子之所观者周乐也。工歌之次。亦在卫下。信斯说也。王之贬。其来久矣。周乐者。非周天子之乐乎。盖周家典章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2H 页
鲁人存隶之也。周之群臣。孰曷敢恣降时王之乐。显示贬抑。施于朝廷。颁于天下。若是之不少贷耶。窃尝思之。东都者王城也。为天子朝诸侯之所。后乃迁以居焉。凡于大都会民风可观处。莫不有诗。故前焉则豳周有风。后焉则王城有风。推之于胜社则三卫有风。其例同也。王风云者。不过谓王城之风。非直为平王设也。其诗皆东迁以后之作。凡列国之诗。其在春秋之前者十无一二。采于王城者何独为平王以前乎。凡风有四段。二南一也。三卫二也。自王至曹三也。豳四也。王诗之无徵于古何也。非无也。亡也。幽厉之后。礼乐散失。古人已有重言矣。歌诗之缺。固不足怪。且三百篇皆孔子所取。然外此如巧笑美目棠棣翩反之类。圣人已深许其旨。而反使漏之。岂非残缺不足传故耶。孔子之时。典章多缺。阙文之叹。定为此等发也。以此尤信其散失者多也。郑风一篇。集传多释以淫奔。以应郑声淫之文。然圣人深恶其乱雅而必欲放之。又何存之而使人诵说之也。说者曰存之欲令人惩创也。愚未敢终信。今有里巷狂昏男女亵渎。鼓吻反舌。淫嬲可丑。诲人之家。顾乃籍记其辞。遗诸后生。要其为戒则如何也。常人之情。易以浸染。以魏文侯之贤。非不知古乐之可尚。郑卫之可远。听彼则惟恐卧。听此则不知倦。今以悦耳新声。日使陈于前。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2L 页
其不为导欲也者几稀。奚可哉。季子之观乐。谓郑其细已甚。不见一毫及此。以是知周乐本无淫女自作之章也。孔子尝比之莠及利口。莠之乱禾绝其根。利口之覆邦家。迸不与同中国也。以是知圣人不编于经中也。乐记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朱子以鄘之桑中一篇为桑间。然桑濮之音。虽出于卫。本是师延靡靡之乐。故与郑卫有乱世亡国之别。今乃混而同之。抑恐未然。而至司马迁则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信斯说也。奸声不绝乎耳。淫乐常接乎心。殆与雅乐并。何异于师旷之抚止而不可遂也。鄱阳马氏曰聘享赋诗。固多断章取义。然其大不伦者。亦以来讥诮。如郑伯有赋鹑之贲贲之类是也。然郑伯如晋。子展赋将仲子。郑伯享赵孟子。大叔赋野有蔓草。郑六卿饯韩宣子。子齹赋野有蔓草。子大叔赋褰裳。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箨兮。此皆所谓淫奔之人所作。而见善于叔向,赵武,韩起。不闻被讥。此说恐不可易。叔向晋之贤大夫也。晋侯说新声。叔向忧公室之卑。或以挟斜淫词。骈歌于礼享。叔向岂反善之耶。赵孟讥鹑贲则曰床笫之言不踰阈。又况奔女所自作之丑词而不以为非耶。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此一句尽蔽三百也。好善恶恶。俱出于情性之正。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3H 页
总其要则皆不外于无邪。若如集传说。有邪无邪。天壤背驰。岂能以相蔽哉。愚故曰孔子之前。周乐所编。只有如季子所言若干篇。至孔子聚天下公诵者。附为三百。而褰裳,风雨之类。亦不过槩如小序所指恶恶美刺之正俗。若挟斜淫乱之词则皆在放之之科。而后世无闻焉。小序者纵云非子夏作。等是后人之因诗亿料。则又不害为亿而中者耳。
豳诗说
豳诗在风雅之间。居风而起雅者也。后稷封于邰。以邰为国也。大王迁于周原。始为周国。自稷之子不窋。失官逃窜。邰之业亡矣。至不窋之孙公刘。复修稷之业。兴复旧绪。君于豳。自邰亡而未及周。为豳国而已。文武之兴。实自公刘则豳乃周之基本也。雅者周雅也。以其外此无佗。故不言周而只称大小。周雅之有豳风。犹诸风之有二南也。此盖孔子之意也。按左氏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观于周乐。其工歌之。次豳在齐秦之间。后经孔子删定。置于桧曹之末。夫自桧以下。札之所不讥。而岂合使豳又下之耶。可知居风起雅者信矣。且十三风中惟豳先有诗。自邶以下。周公时未有称也。周礼春官籥章。逆暑迎寒则吹豳诗。祈年于田祖则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祭蜡则吹
豳诗说
豳诗在风雅之间。居风而起雅者也。后稷封于邰。以邰为国也。大王迁于周原。始为周国。自稷之子不窋。失官逃窜。邰之业亡矣。至不窋之孙公刘。复修稷之业。兴复旧绪。君于豳。自邰亡而未及周。为豳国而已。文武之兴。实自公刘则豳乃周之基本也。雅者周雅也。以其外此无佗。故不言周而只称大小。周雅之有豳风。犹诸风之有二南也。此盖孔子之意也。按左氏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观于周乐。其工歌之。次豳在齐秦之间。后经孔子删定。置于桧曹之末。夫自桧以下。札之所不讥。而岂合使豳又下之耶。可知居风起雅者信矣。且十三风中惟豳先有诗。自邶以下。周公时未有称也。周礼春官籥章。逆暑迎寒则吹豳诗。祈年于田祖则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祭蜡则吹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3L 页
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诗者七月是也。周公之所自作也。周礼亦成于周公之手。则盖以其诗为乐章也。然以今考之。无所谓豳雅豳颂者。郑氏分七月一篇为三以当之。此已经朱子勘辨。或者谓以七月一篇随事而变其音节。朱子以为通。然其为雅为颂。各有体裁。不可乱也。若使风可变为雅。雅可变为颂。则其四诗篇目为虚设矣。王氏谓本有是诗而亡之。朱子又以为近是。然雅只有大小二体。岂更有所谓豳雅乎。其一说则谓雅颂之凡为农事而作者。皆可冠以豳号。其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为豳雅。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耟为豳颂。乃以击鼓以御田畯之句为證。此说最当而欠详。非豳号之可冠于农诗。即农诗之有系豳者矣。豳诗七篇而所指在七月。豳诗者盖当时七月之名。而鸱鸮以下犹未及附也。若当时已附鸱鸮以下则不应汎称谓豳诗。然则其附以诸篇。亦孔子之意也。以此推之。豳雅豳颂。亦在今雅颂之中。而别以篇首字为名也。何以明之。札之观乐。在襄公丁巳。是时孔子生已八岁。至返鲁乐正而雅颂各得其所。距札不远也。札之论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此分明指七月一篇为豳。与周礼合。豳若更有鸱鸮诸篇。则恐不可混归于乐不淫之科矣。乐记师乙之言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4H 页
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谨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然则是时颂外有商。风外有齐。而只称商称齐。豳诗之云。亦犹是也。以此推之。豳雅豳颂。别有其诗。周雅周颂。亦别有其诗。至孔子附豳雅于雅中。附豳颂于颂中。复别之以今名。故豳之称遂泯焉。何以知。周之雅颂。别有其诗。札之观乐。小雅则曰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大雅则曰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今小雅七十二篇。岂皆周德之衰也。大雅三十一篇。岂皆文王之德也。可知当时周乐。小雅只有周德之衰者。大雅只有文王之德者。而虽有所谓豳雅。不在其中矣。意者小雅即首篇鹿鸣以下三诗之类是也。大雅亦首篇文王以下三诗之类是也。按左传襄公四年穆叔如晋报聘。晋侯享之。工歌文王之三鹿鸣之三。文王之三。谓文王及大明绵。即大雅首三篇是也。此三篇皆称文王之德。则与札之言吻然符合。可知其所谓大雅。分明指此三篇也。鹿鸣之三。据穆叔之言。即鹿鸣及四牡皇皇者华。亦小雅首三篇是也。学记云宵雅隶三。此亦指此三篇。而又只称云小雅之三也。鹿鸣则其言宛转不露。未可寻究。而四牡则曰岂不怀归。王事靡盬。皇皇者华则曰駪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4L 页
駪征夫。每怀靡及。显有思不贰怨不言之意。则据札之言断作周德之衰。不可谓无證矣。周之兴久矣。周公之际。必有一代之定乐。然札之所观。乃有德衰以后之诗。自文武五百岁而孔子生焉。其间无圣人之作也。然则周乐所编。或多后人之附益。而有不得其所者。故孔子乃治而正之。若不变次第。不容删补。则所谓乐正得所者为虚言矣。既非虚言则追举既删以后之文。必欲契合于未删以前之乐者。为不通矣。故曰甫田之类一篇为豳雅。思文之类一篇为豳颂者。周公时语也。编入于雅颂中。别之以今名者。孔子之意也。豳之为国风何也。以意亿之。国风云者。谓本国之风。周人不言周而只称国。如今所称国朝国俗之国。二南是也。自邶以下。当时只称邶风鄘风而已。孔子则以其莫非周家风化之所被。故附之于后。然后均称国风焉。史记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可以见矣。如豳之七月者。与公刘篇义略同。疑若不侧于列国之风。然公刘则直称公刘。言建国风化之盛。重在公刘。七月则周公只举稼穑美俗。思有以开导成王。重在周公。故凡系周公者。壹是可附。而以为周公居东始末。因以首篇包之。其实周公之风。故豳之有破斧伐柯之类。犹召南之有甘棠也。此其为不入雅也欤。又按仪礼笙入奏南陔皇华之类。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5H 页
则谓之笙诗。而今不存也。大射礼乃管新宫三终。则新宫即管诗而亦亡也。周礼籥章所谓豳雅豳颂。亦不过籥诗而与笙管之诗同例。小雅鼓钟云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盖当时籥不在雅南之中也。礼工歌鹿鸣以下。间歌鱼丽以下。然后合乐关雎,鹊巢以下则所谓以雅以南也。又云以籥则必将以豳雅豳颂之类。继奏之而不失伦序乎。
二雅说
诗大序云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大雅之政固大矣。小雅亦非直为小政也。小雅正经十六篇。天保以上。君臣宴享之诗。杕杜以上。人君遣戍劳还之诗。其佗或为宴享通用之乐。或天子为诸侯朝会报功之乐。安在乎其小也。至于变雅。尤无所契。序之不足信。往往如此。华谷严氏曰小雅正经。大抵寂寥短章。其篇首多寄兴之辞。盖兼有风之体。大雅正经。皆舂容大篇。辞旨正大。气像开阔。与国风夐然不同。此说似矣。然余考正大雅棫朴,思齐,灵台,凫鹥,泂酌之类。何尝非寂寥之章。比天保出车。果孰为大篇。朱子曰正小雅宴享之乐。正大雅会朝之乐也。然春秋传宁武子曰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享之。于是赋湛露。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于是乎赐彤弓。是则小雅亦会朝之乐。会朝而宴享之。于是有乐。吾未见有二者之别也。季子
二雅说
诗大序云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大雅之政固大矣。小雅亦非直为小政也。小雅正经十六篇。天保以上。君臣宴享之诗。杕杜以上。人君遣戍劳还之诗。其佗或为宴享通用之乐。或天子为诸侯朝会报功之乐。安在乎其小也。至于变雅。尤无所契。序之不足信。往往如此。华谷严氏曰小雅正经。大抵寂寥短章。其篇首多寄兴之辞。盖兼有风之体。大雅正经。皆舂容大篇。辞旨正大。气像开阔。与国风夐然不同。此说似矣。然余考正大雅棫朴,思齐,灵台,凫鹥,泂酌之类。何尝非寂寥之章。比天保出车。果孰为大篇。朱子曰正小雅宴享之乐。正大雅会朝之乐也。然春秋传宁武子曰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享之。于是赋湛露。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于是乎赐彤弓。是则小雅亦会朝之乐。会朝而宴享之。于是有乐。吾未见有二者之别也。季子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5L 页
之观乐。丁宁道小雅周德之衰。大雅文王之德。当时之人。不应诬辞。其于周乐则宜定作如此解。不复容有佗辞。而至孔子删正之则明有不相与同者。于列国次第已可见矣。然则正经既多孔子之所附益。而自变以下。周乐无有也。史记相如传云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此亦只举正经首什为言。略与季子语相符。而求之全文。未见有左契也。愚谓雅之有大小。犹国风之有周召也。虽有二名。无甚分别。特当时所掌然耳。若把二南之诗。必欲符验于周召二字。则不几于凿乎。按周礼六诗之掌。乃大师之职。有大师则有小师。其所掌槩同而略别。则大小雅之名所由起也。大师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教六诗曰风赋比兴雅颂。以六律为之音。大祭祀大飨。大师皆有登歌击拊之节。小师则掌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大祭祀大飨。亦有登歌击拊之节。凡小祭祀小乐事。鼓朄掌六乐声音之节。盖大事则小师时有与焉。而小事则大师不与也。其为诗则必以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其音奏之例。非后人所可臆揣。而小事大事之用。必不容不别。然则大雅者只是大师所掌之乐。小雅者只是小师所掌之乐。而小雅中其意义与大雅无别者。亦必是登歌时所用。且所谓小祭祀者。不过时享月祭之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6H 页
名。则奏之以歌颂先王之德者。固其宜矣。或云变雅非乐歌。余谓不然。孔子恶郑声之乱之也。正而得其所者雅乐也。既谓雅为乐则吾未见正变之有异也。诗乐之意。本为讽动上下。苟可以勉善惩恶。虽或出于忧伤怨诽之馀。不为讳也。楚语曰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废幽昏。以怵惧其动。此瞽矇之职所以讽诵诗世奠系者也。是以推之于季子之前则小雅不必为周德之衰。而所编者特德衰之诗也。大雅不必为文王之德。而所编者特文王之诗也。究之于孔子之后则合搜并附。正变俱焉。小奚止于德衰。大奚止于文王。而要皆是小师大师之所掌也。其先小而后大何也。杨氏引太史迁离骚兼国风小雅之说。谓小雅近风体也。其言亦是。试以鹿鸣文王求之。可以彷佛识取矣。
鹿鸣说
余既以鹿鸣之三。定作周德之衰。及考乡饮酒燕礼。已有此三诗之名。甚可疑也。然仪礼者。周家一代之礼也。先儒亦但曰周公之制。而未尝言周公之所自作。或者法定于周公。而书成于后来也。又或元有此书。而累世之后。未免有因时损益。故虽德衰之诗而亦载其间也。何以明之。今考仪礼。每篇有记。均为周家之礼。而冠礼记中有孔子曰字。此分明是后人之所补。则其佗又安可必保无此乎。其
鹿鸣说
余既以鹿鸣之三。定作周德之衰。及考乡饮酒燕礼。已有此三诗之名。甚可疑也。然仪礼者。周家一代之礼也。先儒亦但曰周公之制。而未尝言周公之所自作。或者法定于周公。而书成于后来也。又或元有此书。而累世之后。未免有因时损益。故虽德衰之诗而亦载其间也。何以明之。今考仪礼。每篇有记。均为周家之礼。而冠礼记中有孔子曰字。此分明是后人之所补。则其佗又安可必保无此乎。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6L 页
谓周公之书者。本无所据。而至烦文琐节。显有文胜之味。文胜者衰周之弊也。未知衰周之文。复有加于此者乎。岂圣人导率天下之盛典。而若是之已僿哉。周公制礼作乐。为一代定法。礼是周礼。乐是周乐。今据季札所言则周乐有德衰之诗。可见不全是周公之乐也。仪礼之有鹿鸣亦犹是也。盖幽厉之后。礼乐散失。孔子乃删诗书述礼乐。必有可删可述故也。如使礼乐之文。一存其旧。则所述者何居乎。孔子曰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所谓得所。不但在于编次诗篇而已。若乡饮燕礼工歌之序。亦必赖述之之功而得其正也。然则以季札所观之小雅。添补其间。理或有之矣。
洪范说
洪水之世。尧舜临上。大禹受命治之。皇天眷顾。锡以洪范九畴。九畴者洛书也。天既以此锡之。岂更有可锡之九数耶。何以为證。洛书之位生数之二与成数之八。分明相易。而洪范二五事之肃乂哲谋圣。与八庶徵之肃乂哲谋圣。亦为相应。范与书之初非两物可知也。孔子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之锡人。非如人之口耳相传。如河之出图。伏羲演之为卦。此便是这物。洛之为范。亦犹是也。然则洛书自一至九凡九字。即洛书本文。洪范之自初一曰
洪范说
洪水之世。尧舜临上。大禹受命治之。皇天眷顾。锡以洪范九畴。九畴者洛书也。天既以此锡之。岂更有可锡之九数耶。何以为證。洛书之位生数之二与成数之八。分明相易。而洪范二五事之肃乂哲谋圣。与八庶徵之肃乂哲谋圣。亦为相应。范与书之初非两物可知也。孔子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之锡人。非如人之口耳相传。如河之出图。伏羲演之为卦。此便是这物。洛之为范。亦犹是也。然则洛书自一至九凡九字。即洛书本文。洪范之自初一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7H 页
至威用六极合六十五字。乃大禹演出者。其实一事也。范之排列位次。不过依洛书而为之。其二八互易之类。明有脉络可寻。此岂偶然而然者耶。或疑大禹洪范不见于当时。而历殷至周。因箕子而始阐。然帝典曰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汝平水土。惟时懋哉。惠畴即天锡之九畴也。遂因平水之功。命为司空。使宅百揆。命稷播谷。食货之任也。命契敷教。司徒之任也。命皋为士。司寇之任也。此九畴之中八政之槩也。圣王之财成辅相。以左右民者如此。馀畴规模。岂有佗例。若曰唐虞之际。洪范无迹。断无是理矣。自玆以降。夏殷同然。以其时行。如饥食渴饮。而不为之特著也。殷道之衰。天下贸乱。惟哲人君子守而不失。苟非箕子之一著。此道几乎泯矣。文武虽有圣质。西夷草刱。所传闻不详。如何能一一不忒乎。及首先访问。得其要而服行。一如夏殷之世也。以何为證。小旻之诗。作于周末。其或圣或哲或谋或肃或乂。一用洪范本文。嗟叹其旧传之堙废。则周家常行之制可见。所谓大猷。即洪范也。先民则箕子也。武王岂传之而不行。箕子亦岂语焉而自废之耶。今史传无所表见。但东史所录只举八条。而又失其五。后人摸索不著。强以五伦当之非也。洪范之绝于天下。行于东国。自箕子始。箕子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7L 页
不能晓其先后之序耶。五行五事之外。首先当施者八政也。八政之急先当设者。非司寇之任耶。东俗所传三条。不过如此。东人以为八政之外。别有八教者。讹传而无人辨得出也。后张良得之。为汉家草刱之制。意者前代树国定乱时。规模如此。而箕子述之也。以箕子而设洪范。何物不备。自此东俗相传。尚有可验。如平壤四区之田。的是殷制。而通国白衣。亘古不变。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非虚语也。婚礼之作。自殷王始。故归妹之六五曰帝乙归妹。泰之互体为归妹。故泰之六五。亦曰帝乙归妹。其丁宁牖后如此。殷制尚白。故贲之六四曰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婚媾白马。自殷始也。按丽史忠宣王尚元公主。币用白马八十一匹。馔用本国油蜜果。皆婚媾之常礼。今闾里之婚。必用白马。古俗不废。据洪范八政。此乃司徒之职也。以此求之。苟非箕子当时遗俗。此教何从而有乎。此亦礼失求野之一證也。
则图画卦说(并图)
何谓则河图画八卦。一三七九阳之序也。自北而东而南而西。其缝在西北隅。二四六八阴之序也。自南而西而北而东。其缝在东南隅。各有二生二成。一内一外。互相盘结。合成一太极圈子也。于是而判为两仪。其缝在西北隅者
则图画卦说(并图)
何谓则河图画八卦。一三七九阳之序也。自北而东而南而西。其缝在西北隅。二四六八阴之序也。自南而西而北而东。其缝在东南隅。各有二生二成。一内一外。互相盘结。合成一太极圈子也。于是而判为两仪。其缝在西北隅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8H 页
退居于东南。东南者阳位也。一居东北为震。得乾之初。三居东为坎。得乾之中。七居东南为艮。得乾之上。九居南为乾。其缝在东南隅者退居于西北。西北者阴位也。二居西南为巽。得坤之初。四居西为离。得坤之中。六居西北为兑。得坤之上。八居北为坤。以理推之。其序不过如此。然自一至九阳之序。而三七在间。三七者二八之合也。自二至八阴之序而六四在间。六四者一九之合也。须阴阳互根。方成变化。故三七移居二八阴仪中。四六移居一九阳仪中。即一六水四九金。交居于东南。二七火三八木。交居于西北。是为四象起于东北。由南而西。止于北。为一四六九二三七八之序。定为八卦之次。为震离兑乾巽坎艮坤之卦。然则坎与离易位。艮与兑易位也。易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䨓风相薄。冰火不相射是也。或疑乾固老阳之九。而坤非老阴之六。然凡阴阳之气。自微而至于极。震巽为微。乾坤为极。自一而九自二而八。其序当然。先天者分阴阳之数。以多寡为序者也。后天者分配合之数。以老少为义者也。此出于河图。洪范分生成之数。此出于洛书。河洛皆以大传天一地二一章为祖。此义极分明。如易中九六之类。卦既成后。以一画言。画有阴阳老少而已则其多寡之序。于此说不得。故只言九六。其理即然。如得朋丧朋之类。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8L 页
先儒却以后天为义。何以异是。从古儒先。极意分配。其说多般。只断九六之为乾坤。而其馀六卦皆未免牵合。且既曰则河图而于图之次序。有何关涉。今以其说校勘于圆图。自是别件。此后学之不能沛然领意者也。愚之所主言。只依一则字。舍离不得。既为说。又成方圆二图于后。
삽화 새창열기
后天图说
伏羲八卦。天不违者也。故曰先天。文王八卦。奉天时者也。故曰后天。伏羲则河图画成者也。卦既成。文王只遵流行之用。排列作图。说卦之文可见矣。子曰与天地合其德。此天尊地卑之类是也。于后天图说不得。又曰与四时合其序。此春东秋西之类是也。于先天图说不得。互相体用。阙一不可也。余谓先天图生成待对之体。后天图流行始终之用。不必校勘为解。只出震齐巽二节。可以无馀蕴也。此不特以八方为言。有曰兑正秋则四时之序在中。有曰坎水也则五行之序在中。观四时五行次第。虽欲不如此排
삽화 새창열기
后天图说
伏羲八卦。天不违者也。故曰先天。文王八卦。奉天时者也。故曰后天。伏羲则河图画成者也。卦既成。文王只遵流行之用。排列作图。说卦之文可见矣。子曰与天地合其德。此天尊地卑之类是也。于后天图说不得。又曰与四时合其序。此春东秋西之类是也。于先天图说不得。互相体用。阙一不可也。余谓先天图生成待对之体。后天图流行始终之用。不必校勘为解。只出震齐巽二节。可以无馀蕴也。此不特以八方为言。有曰兑正秋则四时之序在中。有曰坎水也则五行之序在中。观四时五行次第。虽欲不如此排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9H 页
列得乎。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范固则洛书矣。先后天同出河图者也。一坎水二离火三震木四兑金。自是不动。若圆变为方则六居东北。七居西南。八居东南。九居西北亦宜也。一六三八阳方也。二七四九阴方也。阴阳不交。造化不成。故惟六与八易位。而乾坤之九六。艮巽之四八。各得其方。其例如洛书之分生数成数。而惟二与八易位也。若言其义则乾金也坤土也。乾不居西北。何以生北方之水。坤不居西南。何以生西方之金。兑金稚而乾金壮。震木稚而巽木壮。巽居东南。承震而生火。亦如乾之承兑而生水也。艮土也。与坤贯通。与水同宫。宜居水木之间。盖木虽生于水。而非土无靠著。与佗行不同。故坎必得艮而后方成生木之功。苟非坤艮居中则火几乎克金。水几乎不能生木而造化息矣。水火一。而金木土必二何也。水火金木。必生于四隅而盛于四方。坤艮之土。贯过两隅。以生金木。彼水火之生。又从两隅则乾巽所以属金木也。
卦气直日说
卦气直日之法。起于焦贡。先儒诸说。皆涉安排。不如随其分数而各配之也。一岁为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通计四千三百八十三时也。以此分配于三百八十四爻则各得十一时一百二十八分时之五十三也。用通子纳
卦气直日说
卦气直日之法。起于焦贡。先儒诸说。皆涉安排。不如随其分数而各配之也。一岁为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通计四千三百八十三时也。以此分配于三百八十四爻则各得十一时一百二十八分时之五十三也。用通子纳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39L 页
分之法。一爻合一千四百六十一分也。其四千三百八十三时。为五十六万一千二十四则以少除多。得三百八十四而无馀欠。盖二十日而直二十一爻。馀分又三十九也。以此推之。诸卦可见。然二气之间。冬月甚促。夏月甚长。如欲一一均停。须用历家分剂方得。
按大统历二至之间。日时适均。今依此分俵。一日直一爻。馀分七十五。若六日直一卦则馀分四百五十也。自复之初爻二十日而至益之三爻。馀分又三十九。盖已历二十一爻也。又二十日则至既济之三爻。馀分一百一十七。又二十日则至离之上爻。馀分一百五十六。又二十日则至损之三爻。馀分一百九十五。又二十日则至归妹之上爻。馀分二百三十四。又二十日则至泰之三爻。馀分二百七十三。又二十日则至小畜之上爻。馀分三百一十二。又二十日则至乾之三爻。馀分三百五十一。又二十日则至鼎之上爻。馀分三百九十。又二十日则至蛊之三爻。馀分四百二十九。又二十日则至困之上爻。馀分四百六十八。又二十日则至坎之三爻。馀分五百单七。又二十日则至遁之上爻。馀分五百四十六。又二十日则至渐之三爻。馀分五百八十五。又二十日则至谦之上爻。馀分六百二十四。又二十日则至豫之三爻。馀分六百六十三。又二十日则
按大统历二至之间。日时适均。今依此分俵。一日直一爻。馀分七十五。若六日直一卦则馀分四百五十也。自复之初爻二十日而至益之三爻。馀分又三十九。盖已历二十一爻也。又二十日则至既济之三爻。馀分一百一十七。又二十日则至离之上爻。馀分一百五十六。又二十日则至损之三爻。馀分一百九十五。又二十日则至归妹之上爻。馀分二百三十四。又二十日则至泰之三爻。馀分二百七十三。又二十日则至小畜之上爻。馀分三百一十二。又二十日则至乾之三爻。馀分三百五十一。又二十日则至鼎之上爻。馀分三百九十。又二十日则至蛊之三爻。馀分四百二十九。又二十日则至困之上爻。馀分四百六十八。又二十日则至坎之三爻。馀分五百单七。又二十日则至遁之上爻。馀分五百四十六。又二十日则至渐之三爻。馀分五百八十五。又二十日则至谦之上爻。馀分六百二十四。又二十日则至豫之三爻。馀分六百六十三。又二十日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0H 页
至剥之上爻。馀分七百单二。又五日直坤之五爻。而馀分一千七十七。又四分日之一。为三百八十四。合之为一千四百六十一。恰满坤之上爻。
岁有二十四气。一气为十五日二时八十分。则直十六爻而无馀欠矣。自复初至屯四为冬至。自屯五至噬嗑二为小寒。馀可例推。六十四卦图下面三画。即先天八卦位次也。始于一阳之震。终于三阳之乾。为阳之始终。中间离兑皆二阳卦为之际接。而离阴在阳内。兑阴在阳外。阴在阳外而遂至于消尽也。自巽而至坤亦如此也。上面三画。比如一岁有阴阳。而一月一日各自具阴阳。每八卦直三节气。乾坤坎离当四立。震巽当二至。艮兑当二分。小寒大寒皆在震上。雨水惊蛰皆在离上。馀可例推。
北极高下说
唐玄宗开元九年。遣太监南宫说等。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时侯之。南至朗州。晷长七寸六分。极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长二尺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南北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晷差一尺五寸三分。极差十度半。又南至交州。晷出表南三寸三分。以此推步。盖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则周地上下合十二万八千三百里四十五步也。自地平至头上中高九
岁有二十四气。一气为十五日二时八十分。则直十六爻而无馀欠矣。自复初至屯四为冬至。自屯五至噬嗑二为小寒。馀可例推。六十四卦图下面三画。即先天八卦位次也。始于一阳之震。终于三阳之乾。为阳之始终。中间离兑皆二阳卦为之际接。而离阴在阳内。兑阴在阳外。阴在阳外而遂至于消尽也。自巽而至坤亦如此也。上面三画。比如一岁有阴阳。而一月一日各自具阴阳。每八卦直三节气。乾坤坎离当四立。震巽当二至。艮兑当二分。小寒大寒皆在震上。雨水惊蛰皆在离上。馀可例推。
北极高下说
唐玄宗开元九年。遣太监南宫说等。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时侯之。南至朗州。晷长七寸六分。极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长二尺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南北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晷差一尺五寸三分。极差十度半。又南至交州。晷出表南三寸三分。以此推步。盖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则周地上下合十二万八千三百里四十五步也。自地平至头上中高九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0L 页
十一度强。则自蔚州又北至一万七千九百有馀里则为戴极之地矣。人居地面。常见半天一弧。故其北至戴极处日轨出赤道。北则无夜。南则无昼。据唐史骨利干在瀚海北。煮羊胛适熟日没复出。此以夏至之候言也。彼虽穷北之地。犹未至于无夜处。故为地角所障而然也。羊胛即夷中候验之物。恐如中国之香篆。据宋史宁宗嘉定十三年。蒙古耶律楚材进庚午历。灼羊胛以符之。其制虽不可考。灼以为符。意者不过时刻之顷。若极辰渐高。距中高十数度之近则其势岂不然乎。又皇明永乐八年。帝亲征漠北。次长清塞。夜望北斗。已在南矣。北斗之距极已二十三度半。则其在蔚州。斗之距地为六十三度半也。若自蔚州北出万里则斗之南见。无足怪也。据西洋历法。天只有三百六十度。中国合为方六千里之地。距南北二百五十里则差一度。与此论异矣。然天之度地之里。皆与中国不同。各自有验。其理则大较相近也。又按七纬考灵耀云地厚三万里。则围止于九万里。却与西法合。由此观之。推步之术。古自有人。其精若此。彼七纬书亦何可少之耶。
心说
论心不一。有曰草木之心。有曰人物之心。有曰天地之心。心则同而有不同者存何也。彼顽然土石。谓之无心。至于
心说
论心不一。有曰草木之心。有曰人物之心。有曰天地之心。心则同而有不同者存何也。彼顽然土石。谓之无心。至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1H 页
草木生长衰落。若有心然者而无知觉。只可道生长之心而已矣。禽兽之有生长之心则固与草木同。而又有所谓知觉之心。夫禽兽生而长而老而死。是其一支体一毛羽。得养而充。伤缺复完。是于草木之心。无少异也。而与知觉不相干。知觉者。知寒觉煖欲生恶死之类是也。知觉之于生长老死。不能加损。故毛落复生。爪缺复长。而知觉无与焉。是则二者各为一物而不相混也。至于人。其有生长及知觉之心。固与禽兽同。而又有所谓理义之心者。知觉之心。知之觉之而止。故其用不过乎趋利避害。在人则人心是也。若人者必以天命所当然者为主宰。而欲或甚于生。恶或甚于死则道心是也。故人者较之于草木而均有生长之心。较之于禽兽而亦均有知觉之心。其义理之心则彼草木禽兽所未有也。何以明其然也。今闾里童騃。疾虽在体。怯慑针焫药饵。其心以为遇此。顿自无生。然强以施之。回死复苏。又若人一指病疮。知其有缺。其心虽欲速至完痊。其势无柰。必须待气血交运。浸以生肌然后愈也。此其知觉之心。无补于生长也。故曰人也者。草木之生长。禽兽之知觉。并有而又御之以义理之心焉。荀子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此已经先儒勘定之论。见性理大全。然则人有心者三耶。曰非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1L 页
人心道心。固有此两㨾。外此无心也。心本五脏之一。惟人与禽兽有之。草木未始有也。心者载性者也。性理而心气。故理御于气则知觉循乎理而为理义之心。气偏理昧则只有知觉之心而同乎禽兽。心之名。本从有脏者起。彼无脏之草木何与焉。然以象类推言之则草木之生长衰落感应昭著。若人与禽兽之有心然。故举而命之。其实不同也。人与禽兽。既自有心。虽有生长之理。未尝谓心。是以生长责之根。根主于水。知觉责之心脏。心脏主于火。责知觉于根则骇矣。责生长于心脏则谬矣。水者在人为肾。肾为生长之根。故饮食以滋肾。如草木之浇根也。其曰天地之心何也。此与草木之心一般。亦无所谓知觉也。天何尝有五脏之心也。其自然运行。昭明感格者。理之固然。非有意而为之。一如人之用心也。何以明其然也。盖有以复论天地之心矣。在人则病剧而还稣。熟寐而更寤。即此其境界。自与人心随物而应者殊科也。盖有以休咎论天地之心矣。在人则荣卫充养。吉见于颜色。气血内损。凶著于四体。自与人心随物而应者殊科也。凡此类在人未尝谓心。而在天则便指为心。至于逐物思量之心。存于人。而天地则无有。可见心之名。初从人之心脏上说去。而若草木天地之心者。特以类推言。非委曲皆同者也。或以人之寂感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2H 页
并于天地。谓毫发无异。岂非绞乎。然则草木根在下。天亦奚根。曰动静者阴阳也。阳舒阴惨。根必在静。静者北之谓也。故论天之心。总会于北极。而更无所谓心脏之可谕。在人则生长衰落。亦莫不以肾为根。而未尝谓之心。其四端七情。管司乎方寸。是曰心君也。
心统性情图说(并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血肉之心。是五脏之一。即所谓神明之舍也。神明之心。是血肉之心。中气之精英。即所谓出入存亡者也。不言血肉则无以明心之动静及性情之根委。不言神明则又无以明夫静而统性动而统情者皆心之为也。
夙兴夜寐箴图说(并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统性情图说(并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血肉之心。是五脏之一。即所谓神明之舍也。神明之心。是血肉之心。中气之精英。即所谓出入存亡者也。不言血肉则无以明心之动静及性情之根委。不言神明则又无以明夫静而统性动而统情者皆心之为也。
夙兴夜寐箴图说(并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2L 页
夙夜箴乃循环十二时功夫也。其首八句。当鸡鸣未起之际则为丑时功夫。自本既以下四句。即昧爽盥栉之时则为寅时功夫。而是谓夙兴也。然后须密察此心之存否。要使与出日俱明则为卯时功夫。然后须读书而学与思互资。故有乃启以下八句。然后须应事而动与静交养。故有事至以下八句。遂复以动静以下八句。反复结之。自乃启以下二十四句。即辰巳午未申五时间功夫。日暮以下四句。当日将入而气倦之际则为酉时功夫。夜久以下四句。方为戌时功夫而所谓夜寐也。然后以养以夜气一句当亥贞。则复元一句当子。此二时之间。虽不见用力之迹。一日之中。功夫接续。而馀敬所存。夜未尝息也。然后以念玆以下二句总结之。自卯至酉为日。自酉至卯为夕。而乾乾则贯之矣。如是行去。日复一日。则其为省心检身之功。密勿完具而无罅漏矣。此作图之意也。
入俭说
大抵人情。耻不及人。恶恶衣厌菲食。不但为妨口体之养
入俭说
大抵人情。耻不及人。恶恶衣厌菲食。不但为妨口体之养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3H 页
也。人皆华盛。己独不尔则抵死讳避。故惟务目前之誇耀。不暇计及于佗也。其始未必事皆奢靡。见有一人于服饰饮馔舆马器玩之间。或有出乎众而为人所悦慕者。一事之费。初未甚妨。于是尽力而效之。佗日又见一人有如此。其效之又如此。骎骎增益。合众人之一事。为一己之奉。则居然为极侈穷丽。无以复加也。侈丽必自贵富始。贵富力固做此不难。而为世之标的。故用此成俗。不尔者盖寡。其间虽有独行而不遵者。乃反嗤点。殆若不可容。彼靡靡之民情。安得不为之波荡也。于是竭其智思。殚其财贿。惟汲汲焉思所以似众者。而冀免于羞耻。虽身陷家残有不遑恤者矣。是以余见今之士庶。虽号为穷约撙节。而犹不免六七分过分者。此皆在所当减而减也。惟智之明勇之断内之实而不为人所夺者能之乎。凡一事一物。不宜较诸人而观其优劣。必须揣量于自己分上。覈其轻重难易之别。不但取其无则可有则不可者而决去之。亦使其有亦可无亦可者而不留焉。其所存惟有则可无则不可者而已可也。复察于人。见有一事之节省可仿者。必内记而施之于己。如是积累。合众人之一事。为处躬之方。则又居然纯俭极约之室。人以为啬。非啬而实中彼从过处看。故谓之啬耳。今以贫贱行贫贱。天理宜然。而人犹局蹐怀惭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3L 页
弊缊疏食之间何哉。夫一身之奉。如冠屦衣裳之等。断不可阙者极多。若欲留心于递故从新。惟妍好是殉。则一年之内一日之间。殆无安息时节。已是太煞苦恼。而况财者非从天降。必有所由产。其产也初非吾所输力而出者。我若无所事事。安坐而用人输力出者。已非心之所安。况敢有毫末非分之浪秏哉。如使惬心充欲而止。则其终必至于不给。不给则其势又不得已占夺于人以赔补之。得则为虚。不得则召辱。此又不可之大者也。夫天下之不耕织者亦多矣。一夫种粟。二口待饱。一妇成布。十身待温。虽均俵而仅足。犹惧不赡。宁有兼二口之粟。费十身之布。而不贻毒于人者哉。彼行道之贸贸然饿且寒者。莫非尾闾于奢靡之故也。试就吾所常需用者。必穷寻其所从出而所以至焉。则又必有惕然深省矣。今以一事言。自家有米三百六十合。是一日之食为一合。然人未有一合而活一日者。其势不得已添至二合三合。谋所以不死而生者。若使有米三百六十升。是一日之食为一升。可以免死矣。而犹添至二升。待一百八十日以后。更图非分之食。何如也。凡事皆然。其快于目前。不虑难继者。是皆不惮非义之人也。既匮之后。盖不失正者寡矣。故务俭之人。不观优于我者。而必观不及于我者。以己较人。知佗苦则我反安矣。其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4H 页
体肤之不安。又必先试于大不安处。觉彼苦则此反安矣。用此为心。动辄比例。则是为入俭节度也。凡人家所需日用之外。莫费于丧祭婚姻宾客。而奉先重于婚姻。接宾重于自奉。贫士之家。已于丧祭杀节从简。况婚姻之可已而得已哉。宾客之礼。犹不免疏粝。况我口腹之独享哉。人或不能耐住于温饱之末。反不免疏薄于祀先接宾之仪者惑矣。余既镌定家祭之礼。惟其简易易行。凡有客至。亦依茅容草蔬同饭之例。未尝别营肴馔。又曾为子取妇。币用绵布两段。各满国尺二十。槩准周尺四十。据古吉礼与凶礼三十六尺者异也。一染红蓝。一染鸦青。盛以小朱函。红可制裳。青可制衾。礼所谓皮帛必可制是也。其佗衣裤之类。杂用䌷绵。其入极省。子孙可遵以勿失也。至于丧纪。虽与此稍间。袍袄幎握之类用䌷。其馀衾裤等。悉皆用绵布。一如常服。而不著于家礼者不用。绝不入稀贵难得。则其费亦大煞休歇矣。今人虽名简质。至于庀丧。多不能蹈分。为其事重口集。嫌于悭啬。有不暇顾后矣。此亦未当。经曰丧不虑居。为无庙也。厥或取嫌于一时之耳目。毕竟不免于家破祀绝可乎。无官之士。勤力农植。糊口不赢。土田臧获。理宜无多。而一触事端。减卖殆尽。了无增添之理。而以应必有之需。其势罄竭乃已。必须长思却顾。方便节量。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4L 页
自丧婚始。常以古人稍存赢馀为法。用待不虞。庶可以免夫。且孟子谓无财不可以为悦。有财者宜若可以循情。然有无固无常。而丧则所必有也。如不画一断行则增必因有。而减不容于因无。骎然之间。不复可救矣。其父既以此死葬。子虽后富。必不安于锦绮之温厚。其终又必不安受其子之厚奉。此可以成传世不易之法。不然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饭含说
予壹不知夫丧之含也。将欲含之。不得已先楔。哭擗方始而举措殆类不忍。既楔之后。口急不可复闭。以此殓葬。何异目之不瞑乎。且米谷不日朽腐。为死者害。圣人之制。虽不可妄意去取。然古者繁缛之仪。今未必皆举。如笣筲之类。其于不忍死亲之意。可谓不可阙也。而先儒或虑其为害。直废之不疑。良以古今殊宜而后出愈详也。虽附于棺者。犹如此周慎。况剥肤切近者乎。愚谓后圣有作。将与笣筲之类。壹是可废也。尝试论之。杂记曰天子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戴记曰天子饭以珠含以玉。诸侯饭以珠含以碧。大夫士饭以珠含以贝。并无用谷之文。注家以为夏商之制。与周不同。至周有饭玉含玉及黍粱稷稻之等。白虎通则天子以玉。诸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通典则三
饭含说
予壹不知夫丧之含也。将欲含之。不得已先楔。哭擗方始而举措殆类不忍。既楔之后。口急不可复闭。以此殓葬。何异目之不瞑乎。且米谷不日朽腐。为死者害。圣人之制。虽不可妄意去取。然古者繁缛之仪。今未必皆举。如笣筲之类。其于不忍死亲之意。可谓不可阙也。而先儒或虑其为害。直废之不疑。良以古今殊宜而后出愈详也。虽附于棺者。犹如此周慎。况剥肤切近者乎。愚谓后圣有作。将与笣筲之类。壹是可废也。尝试论之。杂记曰天子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戴记曰天子饭以珠含以玉。诸侯饭以珠含以碧。大夫士饭以珠含以贝。并无用谷之文。注家以为夏商之制。与周不同。至周有饭玉含玉及黍粱稷稻之等。白虎通则天子以玉。诸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通典则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5H 页
品以上饭粱含璧。四五品稷与碧。六品以下粱与贝。此又古今之变也。家礼则用钱。用钱无所经见。或是当时之制然也。汪克宽曰天子饭以玉。诸侯以珠。大夫以碧。士以贝。庶人以钱。其说与左传文公五年何氏注略同。而又添庶人一条。然则钱非大夫士之用也。克宽明初人。距家礼犹不远。而其言如此。家礼之从时。可以旁證矣。然家礼皆许用大夫之礼。独于此限以庶人之例何也。是未可知。檀弓曰饭用米贝。不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人遂执此谓不与食道相干。殊不知生有食道。故死有含道也。之死而致生之。谓之不知。之生而致死之。谓之不仁。故处之以死生间。尚玄酒澄齐之道也。尚牲鼎俎之道也。用腥稻岂非食之道乎。盖用上古未有火化之义也。何以明之。按周礼玉府之职。王齐则共食玉。大丧共含玉。注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王齐当食玉屑。典瑞之职。大丧共饭玉含玉。注饭玉。碎玉以杂米也。含玉拄左右齻及在口中者。若生无食玉。死岂有饭含之玉。是以白虎通曰所以有饭含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也。其立制本意。庶几可以识取矣。其用角柶何也。按士丧礼曰楔齿用柶。下记曰楔貌如轭上两末。疏曰异于吉时所用也。愚窃以为疑。既非常有之物则凡士庶家何可仓卒办备乎。商祝彻楔埋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5L 页
坎。则又非留为后用者。必须预自治成。以待不时用也。然周礼玉府注角柶角匕也。匕之形固中屈如轭。可以楔也。礼冠昏皆有角柶扱醴则是常有之物也。以此楔之。何害于义。而必预治待凶乎。记曰一日二日而可为者。君子不为也。况常有者可以足用无阙耶。经文曰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燕几者燕寝内常凭以安体者也。又何不别治缀足之具异于吉用。而用燕几哉。语意对勘。楔亦是常有之物。从可推知矣。其曰楔貌如轭上两末者何也。柶之貌本如轭。故曰如轭。欲其中屈处入口。故曰上两末。其文义晓然也。但今俗匕制。皆用鍮铁。故柄样甚薄。异于用角者。丘氏仪节代以箸。则深得古今之变也。今人扱米皆用木匕。而经文只洗柶建于米。无用木之说。此恐考礼之误也。士冠礼勺角觯角柶。疏曰丧礼用木。反吉也。是或今例之所由矣。然据士丧礼奠有木柶则非含之谓矣。然家礼只云以匙抄米。则用生时所饭鍮铁之匙。于义可也。今人依国制饭用真珠。必取无孔者。或已经钻透则破碎之。虽以礼言之。璧钱之属肉好皆有定制。何曾无孔乎。尝考本草始知俗尚之转讹至此。其图经云珠之入药。须用新完未经钻缀者为佳。医家皆用无孔。故此亦例之也。新完者固胜有孔。而钻透犹不佳。况破碎也乎。又见人家礼制未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6H 页
皆修举。或始死不禊则及含不得已实于唇齿之间。是甚无谓。口既不可实则废之当矣。乌可拘于节目而妨死者之体肤乎。不可不细察焉。
敛衾说
古者大敛用二衾皆有著。一是袭时覆尸者。至小敛侇衾而后去之。至大敛则与新衾并用之。一以承藉。一以覆之。大夫缟士缁。赪里无紞。紞即衾之缘饰也。古者必紞于衾领及左右旁。今为死后无复识别。故不设也。衾外又有紟。紟者单被也。既有二衾则疑若无复事紟。而必施于衾外何也。以意推之。用衾与用衣相似。凡衣制袍袄在内。单袷在外以为饰。所以衾必有衿也。诗所谓抱衾与裯是也。家礼从简。二敛皆用一衾。大敛则只铺于棺中。掩而无绞。丘氏乃用单被大敛以从古。用衾于棺中以从家礼。合二书而傅会之。却成两大敛。而紟反在里。衾反在表。已与古道违左。以古则愈繁。以家礼则失简。苟且不可从矣。今俗皆于棺上设杠。铺绞铺衾。敛而后入棺。虽与古者稍别。亦甚便好可从。而又因家礼无绞之文。既入棺便解绞。填于两旁。殊失本旨矣。古者死者有衾而无褥。只一衾承藉而已。金沙溪引开元礼及五礼仪。欲并用褥席。然国典所载。未必是士庶通用之例。则虽不用未为阙也。时俗又有所谓
敛衾说
古者大敛用二衾皆有著。一是袭时覆尸者。至小敛侇衾而后去之。至大敛则与新衾并用之。一以承藉。一以覆之。大夫缟士缁。赪里无紞。紞即衾之缘饰也。古者必紞于衾领及左右旁。今为死后无复识别。故不设也。衾外又有紟。紟者单被也。既有二衾则疑若无复事紟。而必施于衾外何也。以意推之。用衾与用衣相似。凡衣制袍袄在内。单袷在外以为饰。所以衾必有衿也。诗所谓抱衾与裯是也。家礼从简。二敛皆用一衾。大敛则只铺于棺中。掩而无绞。丘氏乃用单被大敛以从古。用衾于棺中以从家礼。合二书而傅会之。却成两大敛。而紟反在里。衾反在表。已与古道违左。以古则愈繁。以家礼则失简。苟且不可从矣。今俗皆于棺上设杠。铺绞铺衾。敛而后入棺。虽与古者稍别。亦甚便好可从。而又因家礼无绞之文。既入棺便解绞。填于两旁。殊失本旨矣。古者死者有衾而无褥。只一衾承藉而已。金沙溪引开元礼及五礼仪。欲并用褥席。然国典所载。未必是士庶通用之例。则虽不用未为阙也。时俗又有所谓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6L 页
天衾。意者此或略仿单被之义也。然既阙于敛时。则用于绞布之外。亦无紧要。徒归于繁文难行。愚谓此类皆合删去不用也。至于侇衾。小敛覆尸。殡则覆柩。未尝不设也。其葬也。注家以其无彻去之文。而谓当随柩入圹。家礼所谓再整柩衣是也。斯或然矣。今人则柩未入圹。未尝覆也。必待下柩然后方设。涉乎欠敬。且既在土中。徒引湿著棺。或为死者之害。愚故曰虑患之道。后人加详。如笣筲之类。违古不用者。自不为少。若侇衾宜亦在去之之科矣。而况古礼虽无彻去之文。又不见有因留之说也耶。
敛绞说
按问丧曰三日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礼制也。今以家室亲戚等说推之。此不独天子诸侯之礼。而据士丧礼则分明二日小敛。故孔氏疏云三日敛者。以士言之则大敛也。明大夫以上言之则小敛也。勉斋通解以贵贱殡葬月日之异。而谓敛期亦当有差也。乃引白虎通为證。然据白虎通天子诸侯三日小敛。大夫士二日小敛。却以大夫同于士。与礼意不合。意者汉制如此故云尔。勉斋自论古道。而独据此为说则固失取舍之分也。且经曰三
敛绞说
按问丧曰三日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礼制也。今以家室亲戚等说推之。此不独天子诸侯之礼。而据士丧礼则分明二日小敛。故孔氏疏云三日敛者。以士言之则大敛也。明大夫以上言之则小敛也。勉斋通解以贵贱殡葬月日之异。而谓敛期亦当有差也。乃引白虎通为證。然据白虎通天子诸侯三日小敛。大夫士二日小敛。却以大夫同于士。与礼意不合。意者汉制如此故云尔。勉斋自论古道。而独据此为说则固失取舍之分也。且经曰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7H 页
日而不生。亦不生矣。未三日犹冀有可生。孝子之于亲。其所以冀其生也。岂有贵贱之别。疏家以士之大敛。释三日不复生之义。则其小敛时尚不容绞结。而大夫以上则不然也。家礼小敛条云未结以绞。未掩其面。大敛条云掩首结绞。盖至是始绞。亦礼疏之意也。然丧大记郑注云小敛之绞。广终幅析其末。以为坚之强也。大敛之绞。一幅三析用之。以为坚之急也。孔氏疏云小敛衣小。用全幅布为绞。欲得坚束力强也。大敛一幅分为三片。凡物细则束缚牢急。以衣多故须急也。据此已绞结于小敛无疑矣。同一孔氏之意。而二说疑若不相合何也。或者谓士贱故不敢延至三日。绞之而犹复俟之耶。然既绞而坚强矣。恐非俟之之道。而亦于文势有未妥处。是未可知。程子引赵简子十日复生事。谓未三日而敛者。有杀之之道。然士丧礼分明二日而敛且绞。圣人制礼。其必有其义也。其亦不得已限于制。而有夺情之举矣。余见人家遇丧。或当暑月。一日之间。臭烂已甚。又或虚浮胀大。棺不能容。以至于殡不能以时者。诚亦有不忍者。故丘氏已有所论甚详矣。此仁人孝子之所当十分商量处。姑识所见。以俟更考。
朝夕哭奠说
丧礼备要以朝夕哭与奠为别项事。朝则哭先于奠。夕则
朝夕哭奠说
丧礼备要以朝夕哭与奠为别项事。朝则哭先于奠。夕则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7L 页
奠先于哭。以家礼每日以下二十三字属朝哭。以侍者以下四十六字属朝奠。以如朝奠仪四字属夕奠。以主人以下十四字属夕哭。按士丧礼朝夕哭不辟子卯。其下有朝哭节次。又其下有朝奠节次。而上文朝夕哭一语包之矣。盖因朝夕哭而设奠。既哭而奠。既奠而又哭。莫非朝夕之哭。而奠在其中矣。家礼述此意。固以朝夕哭奠。合为一目。又特揭朝夕奠为纲。不复并著哭一项者。如士丧礼只言哭而包之之义。故既夕礼曰犹朝夕哭不奠。疏曰反哭至殡宫。犹朝夕哭如前不奠耳。杂记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即位自因也。注不敢哭。然朝夕奠时。自即其位而因仍礼节之故事以行也。然既殡有朝夕哭。既虞亦有朝夕哭。或奠或不奠。而哭则自在。故汎言哭则可以举之矣。单言奠则亦别有节次。郑注所谓哭止乃奠是也。非奠与哭各不相涉而互有先后也。家礼朝奠则曰主人以下入就位哭。奉魂帛出就灵座。然后朝奠。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夕奠则曰如朝奠仪毕。奉魂帛入就灵床。哭尽哀。上项事莫非朝奠之注脚。而下云如朝奠仪则夕亦先哭而后奠可知。其奉魂帛入就灵床哭尽哀者。非始为夕哭。哭尽哀三字与上文哭尽哀同一句法。若如彼说则家礼朝有两哭而夕有一哭也。何可曰上三字是奠。而下三字是哭也。丘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8H 页
仪节朝奠则曰就位举哀。奉魂帛出就灵座。斟酒点茶。夕奠则曰就位举哀。斟酒点茶。奉魂帛入灵床。更无哭尽哀三字。皆遵家礼之文而又简之矣。然则仪节朝有哭而夕无哭。其可乎。家礼但云夕奠如朝奠仪则服其服入就位哭者。朝夕皆同。而但奉魂帛一节有异。故特著之也。是以开茔域条主人既朝哭云云。若朝哭之后。别有奠一段事则何不云既朝奠乎。沙溪引仪礼谓哭奠为两项则近之矣。仪礼既奠礼毕。故注云哭止乃奠。奠则礼毕矣。更何处讨夕哭看耶。通典朝夕哭奠条云每日就位皆哭。质明彻奠。又以朝奠入设于室如初。日出后少顷皆止哭。至夕内外就位哭。彻朝奠。进夕奠如初仪。日入后止哭。此又家礼之所自出。不可不察。
上食说
金沙溪曰虽四日五日大敛。不可以上食稍迟而遽成服也。按成服断在殡之明日。沙溪说是矣。且既在变节。又当有观而通之者矣。据礼死之日有始死奠。明日有小敛奠。又明日有大敛奠。以接乎成服。未尝一日不奠也。孝子事死如事生。在丧内皆然。况始死之际。尤当如何。其馀阁。疏曰鬼神所依于饮食。故必有祭酹。至小敛则角觯四木柶二素勺二。疏曰醴一觯酒一觯。醴酒但用一柶矣。而觯有
上食说
金沙溪曰虽四日五日大敛。不可以上食稍迟而遽成服也。按成服断在殡之明日。沙溪说是矣。且既在变节。又当有观而通之者矣。据礼死之日有始死奠。明日有小敛奠。又明日有大敛奠。以接乎成服。未尝一日不奠也。孝子事死如事生。在丧内皆然。况始死之际。尤当如何。其馀阁。疏曰鬼神所依于饮食。故必有祭酹。至小敛则角觯四木柶二素勺二。疏曰醴一觯酒一觯。醴酒但用一柶矣。而觯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8L 页
四柶有二者。朝夕二奠各馔其器也。又曰觯俟时而酌。注曰时朝夕也。遂引檀弓日出逮日为證。其于如事生之义。颀乎其至矣。或贫家袭敛不能以时。旷日延期。则其于朝夕之供。必有不忍昧然阙者矣。家礼未殡奠止于再。今或殡过于三日者。酌宜易奠。又非朱子之所禁也。按既夕礼云燕养馈羞汤沐之馔如佗日。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注云孝子不忍一日废其事亲之礼。于下室日设之如生存也。疏云大小敛奠朝夕奠。皆无黍稷。惟有下室若生有黍稷。今此殷奠自有黍稷。故不复馈食于下室。下室燕寝内堂也。据此则虽不明言馈食之始于何时。而亦不见有殡前不馈之文。且士丧礼只论殡宫之事。其于下室馈食则略见于下记数句而已。不复别于殡前殡后。虽无殡前必行之證。亦不见有必废之文。孝子之心。其于可以行可以不行。将何取舍。虽曰不举火三日。此特言生者之不志于饮食也。至二敛奠牲鼎必具。何尝有事于死者。以是为嫌。家礼既袭后云朝夕设栉颒奉养之具皆如平生。此本于燕养馈羞汤沐之文。而谓之朝夕则夕之所设果何指而言欤。栉颒之类。既非夕时所设。则抑恐别有奉养之馈者矣。礼意虽如此。而今成大同之俗。不可易以晓人。然昔金鹤峰在途遭丧。不敛已过四日。食时乃馈。退溪以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249H 页
当然。其遇礼之变而成服日数蹉过者。略行馈奠。尤无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