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书
书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H 页

别吾耳老久矣。不但情思之未休。时对卷棘棘多滞。无所求正。于是益怀博雅之资辅。玆承惠牍。既以学履增重。为伏慰。尤有感于开示许多。有以发此蒙耳。第闻中间有同堂丧威。亦以惊叹。何德门罹戚之此叠耶。瀷素患足寒之疾。尚尔未瘳。既访之医门。例有命剂。又未免缘贫不办。柰柰何何。杨县往复札。世儒常谈固如此。此事只合与相知之深。私自讲质。苟或不尔。非独无所裨助。徒速谤责。不可不审。俄有客来传。此翁指吾辈相从。谓摈斥先贤。其言亦可惧。或者此类之有以触发耶。四七之论。鄙稿中已详言。今曰圣贤之喜怒即理发何也。喜怒均也。若谓此为非气发则七情终非专属诸气发耳。七情之说。本出礼运。所谓天下一家中国一身云云。可以深思而得也。圣人以天下之身为己之身。故外物之感。便同触己之形气。而发此喜怒。其实与己之喜怒无异也。岂可以此反疑于理发耶。四亦有善恶。七亦有善恶。善恶虽殊。其理气之发则不可易。更乞商量。系辞章图。大槩皆好。姑留此录。待更加细玩而有以反覆之也。新编之书。时或把阅。自是精神浅短。不能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L 页

别纸
或问仪礼孝子于尸柩前都不拜。朱子曰必于起而衣服饮食之时云云。以此言之。如生时定省之礼。必行于下室。至于奠献之类。亦祝及执事事。主人不与。所以无拜也。若但曰有常侍之义则生人之常侍者。独无定省馈献之拜耶。退溪每以常侍之义。为丧内无参之證。虽无参而必有辞。则家礼之意恐不但为此也。家礼合下室之礼而为一。与古稍变。所谓卑幼皆拜。恐是包孝子在中也。十二辟卦之说。与卦气直日图较勘。其次序颠倒。诚有可疑。夫易道无穷。不可执一论也。如前寄后天图。不必立异于古训。据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H 页

与慎耳老(乙卯)
春间谢上一札。想已照察。嗣后便阻。憧憧缅怀。偶阅诗雅。至如彼雨雪。先集惟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之语。不能不为感叹良久。瀷眼昏益甚。自量精力。殆疾驰如归。良友恒远。初心日负。亦将柰何。礼书能已有头绪。而更于论孟中如何加功。鄙书数册。时亦校考。有以去取耶。勤加驳正。觅索疵瘢。深有望于药石君子耳。正义之书。受焉藏之。年来漫过。不能领会。殊非见托之意。惭恧何言。既不能有所发明。无端存留。亦涉未妥。故敬以奉还。今试略言其槩。夫道居性教之中者固至矣。然以经文考之。曰未发谓之中也。曰君子而时中也。中之体用本末。已该见而无复馀蕴。则不必更以性教之中者为要也。且闻朴西溪以恒久训庸。当时儒臣某疏斥其非。乃以不能期月守者为證。此则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L 页

答慎耳老问目
论语过则勿惮改。注惮畏难也。畏难谓畏其难耶。谓畏之难之耶。
下说是。一字说不尽。故又添一字为解。
诗三百注。诗之言善者。言字当句耶。抑与善字连读。谓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H 页

言字为句。所言者包下两端。亦只是言善言恶之义。若曰诗有善恶则错。
知要则能守约。守约谓守其约耶。抑与三省注守约同义。谓所守之约耶。
与知要对勘而下一能字。上说恐当。
温故注记问。谓记之问之耶。谓记其所问耶。
古人问与闻通用。如宣昭义问。不陨厥问之类。皆闻之义。此谓但记所闻而未谕其义。
君子怀德注趣向。趣读如字耶。或读作趋字耶。
按字书趣音娶。向也指意也。当如字读。
山节注柱头斗拱。斗栱今之何物耶。
柱头别加木。用拄旁横者。今寺院大屋皆施此制以固之。但为山形则古今异宜。
颜渊季路侍注知同于人。作如何解耶。
吾之所不欲者。察知其于人亦同也。
子在川上注。与道为体。与字是相与之与耶。是付与之与耶。
道即理也。理因物而见。日月寒暑是也。此物与道为体也。
食饐注饭伤热湿。谓炊饭之时。水火不调而致伤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L 页

问人注如亲见之敬也。之字当句耶。或与敬字连读耶。
下说是。
其言也讱注。止此为是。止此谓止于此耶。或以止字作只义看耶。
上说是。
泰伯注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季康子注夺嫡。事见春秋传。事字属上句读耶。属下句读耶。
两可属下句稍优。
四恶注有功当封。当字是宜当之当耶。是临当之当耶。
史云有功当封爵者则宜当之当恐是。
心经大学正心章。忿懥等四者之目。西山于心经赞中只取其忿懥好乐二件事者何意。而其以二件事分作四件说者亦何见。
忿懥好乐喜怒是也。尤是紧要。且懥与乐则其转深也。恐不但为重叠之辞。留俟更思。
程复心心学图。良心是仁义之心。则其以属于人心边者何意。心在即操存之谓也。而心在为遏欲功夫。操存为存理功夫者何欤。此外分排。亦无可疑者欤。
良心是据形气而指出私欲未萌之心。与悬空说天理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H 页

大拍头。拍头何义欤。
退溪曰乐之一曲曰拍。拍头者拍之题头也。大拍头。比大张节拍也。未知然否。
閒邪章程子说涵养此意。何指耶。
指敬以直内。
敬义章程子说把敬来做件事下著字。是何义耶。读属上文耶。属下文耶。
当属上文读。谓做著也。
知如何所寓。作如何看耶。
谓寂然不动之时。心之知觉。寓于何所。
必训作理字。谓程子训作理字耶。
朱子寻常讲说如此。
益象章程子说已无此好。已字作身义看耶。作既义看耶。
后说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L 页

此则分明有用力之意。绝则虽同而圣人自然。学者须待用力而后得。如此看何如。更详之。
仲弓章朱子说厮杀教。教字作如何解耶。
教仲弓为句。谓夫子教之也。
天命之为性章小注。朱子说引程子天地只是一个知之语。以證己既知则人必知之义。此与程子本意似不同。未知如何。
人与我比天地。虽若有差别。其大意只是明隐微之显见。故混以为證。毕竟人与我亦一个知。
罔两汉。作如何解。
罔两。影旁蒙胧气。
诚意章欲灸心。未有所考。未知是何人事耶。
晋顾荣事。
极细在。在字只是语助耶。
亦似然。不必深释。语类及大学小注无在字。
赚却赚字是何义。
赚字书错也。却语类作连。亦当考大学小注。
图好看。谓图其观瞻之好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H 页

正心章注周罗事。未知何谓。
恐是谓做事周遍排列而没紧要之义。
己心为严师。未知何义。
朱子曰有意未诚时。心不正者。此统而言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如为不善。必有羞恶之心。所谓义利交战是也。义胜而不敢为非。便是己心为严师。
都不得。作如何解。
言四者都不得。由自家是外面来底也。大学小注载此条。许多不同。可更详之。
舍去达去之义。疾书所释固好。或曰舍者废弃也。达者显达也。言不论通塞而所以处之者。能一如今日之在舟中乎。此说如何。
亦通。
且慢慢字。是何义。
恐如俗语歇后之意。
打酒打字。是何义。
如打话打坐打听打量之类。皆虚字。似是用著之义。
礼乐不可斯须章。角头未知何物。道家打坐。谓作何㨾坐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L 页

声气都恁地说得个起头。后面懒将去此一款。句绝文义。皆有未详。只管恁地。亦作何义看耶。
其声气都如此说得起头高。后面辄懒惰低微也。只管恁地。亦不过只求如此之意。
君子反情章。上蔡说知出辞气可远鄙倍则知之矣一款。未知何谓。
设问巧与令。何以分善恶乎。若知出辞气可远鄙倍则君子之巧辞令仪。小人之巧言令色。可别矣。既别君子则斯知小人矣。
乐得其道章。张子说意思留连。留连作何义看。
出孟子。
胡氏说以色为出于性。未知如何。放辟之属于淫固也。而趋蹶亦可以属淫耶。
孟子曰声色臭味性也。有命不谓性。又曰蹶者趋者是气也。此云者。盖谓胡走乱奔之义。
牛山章注揽佗事揽字何义。
牵揽不能放下。
待放下便觉恁衰飒。未知衰飒何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H 页

仁人心章注。反复入身来。复字作入声乎。作去声乎。
入声。
使得这身心。使字只是俾义耶。或如使酒使气之使耶。
非使气之使。
鱼我所欲章。句当作如何解。
处置相似。
鸡鸣章注温吞煖何义。
寻常未谕此义。以意臆之。温水气煖也。煖火气温也。皆居冷热之间者也。此言冷水则冷矣。中间不容有此等。热汤则热矣。中间不容有此等。温而吞煖。言其若温若煖而无定状也。未审其必然。
小注朱子说睹当何义。
未详。或者审察停当之义耶。
养心注事事要时。要字是欲字之意耶。
要求也。
圣可学章注累坠不快活。累坠未知何义。
此亦未详。恐是为外事所累而牵坠也。今之扇坠字亦此义。
四勿箴注一捧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未知何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L 页

尊德性章注坏子。未知何义。
瓦未烧。言体具而未成器。
答慎耳老(丙辰)
瀷病在身。虽不堪寻绎。比缘饶閒。稍玩旧帙。大抵精神浅短剧甚。于亲识名字。亦或谛思不得。况何论于经旨奥妙耶。新传易解。痴还期逼。不免投隙遮眼。间发新知。恨不与足下订议归一。玆奉札云有目疾。废业多时。亦以忧叹。吾辈恒自落落。而疾痾侵寻又如此。贱疾大势虽减。遍体奔动之气。根深不拔。毕竟非吉祥善兆。自量非久于人界者。自己身上事。亦太半未了。皓首残龄。于何玩光。而遽至岁晏耶。一怜一笑。足下于易。既有条理。深所钦叹。而亲爱之意。不无不循阶级之虑。今观论语劄疑。用心亦至矣。从此精进。安往而不得其中。如先后编次之义。虽有近似。大槩不可以一一勘合。故集注不用旧说。不然或涉乎傅会耳。至如以思而不学之学。为就正有道。以不至于谷之谷训善。以夫子之说君子也为句。以苟子之不欲。为不欲其为盗。皆看得不易。虽与集注异同。何害于一说之例耶。其佗不无下辞支离之病。亦愿明者有以删繁就约而得其要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H 页

答慎耳老(丙辰)
耳老足下。躬穿海陬。访我死生。继有情牍勤问。便亦一面话也。感叹恩义。奉持胸藏。况审日间欢侍万重。尤用贺幸。瀷身恙仅免添重。孟儿绵绵病困。忧恼缠心矣。孟子所谓谗谄面谀。谄与谀恐非有异义。或谓谗贼谄附者。非面谀则不能故云尔耶。异同条辨。间有发挥。而不可少者存耶。曾闻其论四七处。却与高峰合。及考之。殆不然也。蔡虚斋所谓二者究竟只是一个情。林次崖所谓喜怒哀乐皆出于性。即是四端者。究其本意。固无害理。四七均是情也。谓之一个宜矣。七亦毕竟是四性之发者。合同而明之曰这便是四端。初非谓二者。无异旨也。未知如何。偶阅祝氏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L 页

答慎耳老(丁巳)
向滞京浃旬。瞻焉落落。不日旋迈。只留札而还。步步回想。至今犹未沫。玆拜辱书。伏审炎令。欢侍万福。慰释难胜。乘舟一著。自是无分。负约亦大。世故之不可摆如是夫。瀷身恙姑置之。子病转觉深紧。碾臼不离。忧恼搅心。宁有况绪在耶。尹集中序说卦两条。得失如何。书中不及。殊以为郁。李霈霖条辨。昔看一二板。莫非支离冗烦。意阑而止。今云不可少者。不佞之向来粗率有如此。恨不能傍听其槩。幸须于卷中各条辄识数字。俟还鸱之日。俾有以考阅而知也。孟子从子敖章。所谓罪又甚者。非谓不见长者。罪浮于失身。既有失身之罪。而又增此失。其罪转深云尔。明者已见得矣。乘舆济人章细注使人知己出五字。恐非难晓。己出如王文正所谓恩若己出。怨将谁归之意。若杠梁既成。人未病涉。恩被虽大。如天覆地载。人亦莫知其为惠。至乘舆济人。便是显然使知为己之所出也。赤子之心。尝试思之。其饥啼喜笑之类。虽纯一无伪。而不离于书所谓人心。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H 页

与慎耳老(戊午)
便稀至此。傃月临风。莫非思想。缅惟雪天。欢侍万福。前云犹看孟子。所发明者何在。而李霈霖条辨中收录几许。冀有以略及也。此中子疾尚犹不差。以是忧恼。顿无馀况。比看河洛有所得。恨不与吾耳老商量。索居之叹。到老愈甚。盖以河图为祖。变为洛书成九畴。则亦当从河图更变为一图成八卦何也。河图五居中。北一南二东三西四合成十。已成生数苗脉。一与五合。二与五合。三与五合。四与五合。又成成数苗脉。至四生四成。排布四方。合成太极圈子。分阴分阳则一三七九。缝在西北。故退居东南。起自东北至于正南。二四六八。缝在东南。故退居西北。起自西南至于正北。然后三四交易。七六交易。而一四六九二三七八自东北左旋。至于正北为一图。此与洛书相配者也。震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H 页

答慎耳老(己未)
络续奉札喜甚。欢侍万重。尊先祖左相公既定以不祧之祀。主既埋安。神无所依。造主安神为急。其礼恐当与葬而反虞同例也。主埋于墓所而无庙久矣。立主于墓所之外。无佗道理。与退溪答赵起伯者不同。彼则主烧于庙故耳。以速反而虞之义推之。今不必诹日迟久。礼云凡丁己等柔日。皆可祭也。宜遵吉事先近之例。既涓日晨诣墓所。奠而告由。别设位题主就座。又用阳厌移馔之例。移墓前之馔而更斟酒。祝告其凭依之意。略如题主奠之仪。然后反奉室堂。如反魂之仪。但不哭。归而飨祀。只如时祭可也。今人或反魂而不匣主。非礼也。礼云禫当正祭之月。不待踰月而祭。此以三年废祭。急于行事故也。今无庙多年。不啻三年之久。而丧毕吉祭。只曰踰月。不必于仲月。则此亦宜闻即行事。不必于仲月也。且特牲礼郑注云时至事暇可以祭则筮日。孔疏有假令孟月祭之语。王制郑注又引晏子春秋天子以下至士皆祭。以首时荐以仲月之文。横渠理窟亦云古者既为孟月祭。又为仲月荐。用此参验。今孟月未有不可祭之义。事既非常。何可胶守。过询之至。不敢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L 页

与慎耳老(辛酉)
别已经旬。秋雨正尔多怀。不审际此。欢侍起居若何。一壶心馈。馀醺尚犹未沫。亦既饱德。何日忘之。谬托延谥序文。非不欲亟图。此迥异常例。不得不略举故实。夫然后方成次第。先相公已事。虽涂在耳目。犹不若亲睹文字。望须因便录寄也。大夫三庙之制。当时颇疑祭法与王制有别。偶阅家语庙制篇云。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曰皇考庙。继云皇考庙为始祖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注始爵者为曾祖则为皇考庙。始爵者为高祖以上则为始祖庙。此合两说而一之也。祭法三庙一坛。显考祖考无庙。疏云去坛为鬼者。谓高祖若迁去于坛则为鬼。不复得祭。但荐之于太祖之坛而已。若大夫有太祖之庙者。其义具在王制。疏据此虽大夫或无别子始爵。不立太祖之庙者。只有太祖之坛。而有曾祖庙。其有太祖之庙者。曾祖无庙也。 国制六品以上祀及三世者。盖遵此为节。而不计祖庙之有无则误矣。按礼诸侯之大夫准天子之上士。而王制疏云大夫三庙者。天子诸侯之大夫皆同。亦据王制祭法皆历陈天子诸侯。而即云大夫。更不别云诸侯之大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H 页

答慎耳老(辛酉)
秋气憭慄。不审欢侍万福。谬托序文。顷已草定。拜呈尊府。或已登照。当时觅纸不得。不能别修谢仪。至今哽叹。曲礼皇考皇祖考之文。与王制称庙者不同。未知何故。而家礼分明无皇显等字。主式本出伊川。而亦但云高祖考。家礼实有所受之也。其所谓禁皇称显。不过俗例。而非程朱本意。若曰通行而勉从。亦未见大害耳。深衣之法。指尺虽若差胜。然有短而莽大者。有长而瘦细者。又有短细而指阔者。有指促而长大者。将何以处之。古注云人长八尺。盖以中者言也。其或九尺之长三尺之短者。宜各以其身商量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H 页

拜承覆札。喜审霖暑服履增重。春间一简。寄在贞谷。俾有转达。不知何处遗弃。既不能源源奉袂。书信之阻碍。每又如此。亦甚怅叹。壶酒珍脯。极是嘉贶。野人不尝此久矣。若陨自天。老稚分饮。感叹何已。拙诗有得。不敢不呈。想必为之一笑。卷子道间值雨全湿。未可详阅。无以答勤寄之意。容俟异日也。名与谤随。自古而然。在昔瀷不得于科场。退而业农。人或妄疑不全为下愚之归。则意外唇舌。不胜其来侵。既而其无能劣鄙。洞为世所觉。然后毁又稍熄。岂非大可呵者耶。如耳老者弱龄志学。猛进克践。名不虚至。谤安得免哉。近有稍稍来言者。吾固不之省闻也。数日间又有人言。君将筑斋于三清洞里。寻幽逐胜。静处遂志。岂非佳致。然其所以言者。似非善意。此虽可笑事。第未知果有其图耶。凡有闻。不欲藏而不露。故辄言之耳。更奉乘凉枉屈之诺。敬当扫席以须。瀷将于秋夕汛扫峡茔。并乞照管。
答慎耳老(辛酉)
来谕云四端发处所乘之气。是知觉之气。七情气发。是形气之气。两气字所主本异。而自退溪理气相须之说。未免混沦。此段见得卓然。深所钦叹。又以鄙说为同归。抑其未察矣。瀷所主张分界。专在乎此。其曰理发气随。四七同然。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H 页

与慎耳老(辛酉)
向日信信恰满意愿。倏尔旋迈。惄焉不忘。惟是一尊中和露。可以留醉江湖日月矣。不审岁行将尽。霜雪交积。彩侍起居履玆若何。瀷凌兢怕寒。殆不可耐住。九衰八谢。安得不然。四七说三回重思。益觉吾旧见之不免纰缪。今有一篇跋语。别纸录去。惟乞一一校勘。细细索瘢。还以见教。此道理筑底不容鹘仑说去。若使一毫吝滞。内自欺诳。是即掩耳偷铃。只俟朋友药石之至论。且圣人之怒。在物而无与于己。则与羞恶之恶何别。四之是非羞恶。七之恶与怒。莫非情也。虽有公私之殊。要是圣人之所皆有者也。数者之苗脉貌象。必各有所指。然则有非焉而未及乎恶。有恶焉而未及乎怒也。怒若是不与形气相干。又何以言非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H 页

答慎耳老(壬戌)
玆承存札。伏审和煦。服中调候渐至康泰。向慰难胜。瀷跨月贴席之馀。倍觉澌苶。俚俗云老人委卧。与麦苗相似。一顿难起。其言良是。加之疠气燎原。坐席之外。无非悚恐之地。察其头势。终不可晏然而已也。别幅谨悉。知觉之气。形气之气。两气字不同云云。新编理发气随。四七同然。此指知觉之气。所谓气发理乘者。于理发气随上面。更有一层苗脉。此于形气之气。亦煞分晓。而人或看得不破。故有气有大小之说。今耳老嘿与相契。此无容更议。来谕公理上七情爱善恶恶。与四端同云云。夫四七之论。起于孟子礼运。四为理之发。七为气之发。此固无疑。惟其七之公者。乃寻枝讨叶之说。理必有顺境发。惟此一段。当以高峰说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H 页

与慎耳老(乙丑)
涝炎益甚。不审孝履若何。秋节奄届。伏惟抚时哀恸。益复罔极。瀷大病之馀。形神尚犹辛苦。朽翁事安得不尔。前书中有追告者。使权生胎呈。想既入照。当时新归昏愦。草草不尽。迨有馀叹。晦斋章句补遗。昔于佗人座上略略过眼。不记其说果如何。盖以诚意章句。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为衍。格致传未尝亡。退溪答李仲久书极言之。必已考及矣。且置有亡与不亡。添一补传。玲玲珑珑。义无不明。则不敢自信而信可信。即后学之本分。退溪之意亦宜思绎。然所谓正寝廊庑易材坏屋之训。恐或未必然。屋之易材。非破毁不能。设或使数公之说光明的实。则移此补彼。全编不动。则不得为晓人之诀矣。瀷昔年亦妄有思量。凡传起头。必上下钩连。独诚意不然。所谓诚其意一句。似是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H 页

答慎耳老问目(戊辰)
体用之义。未曾致疑。未知所以疑者何居。凡卦画静则体动则用。据艮泰屯豫之八则知七八之静者为体。据用九用六则知九六之为用。惟乾之坤坤之乾。为用九用六。则知佗卦之无此例。其静时不纯乎七八者。动时当云用九六矣。不成道理也。画有动静则卦必有动静。而据艮泰屯豫皆体纯乎七八者则知乾坤之外六画变者筮法不用也。此义似极分明。七八为用无是说。详在蓍卦考。故此但略著之。或文有未备而然矣。阴类阳类之说似然。天玄不可属之阴类。乾皆龙群。坤皆马类。九四不言龙。故曰非离群也。上六不言马。故曰未离其类也。其实龙与马战两伤。故称玄黄。
六五岂不取君义。大传衣裳取诸乾坤。黄裳即后妃之象。瀷更以绿衣黄裳为庄姜中德。遇不正之君。须取疾书看。坤上六阴极阳生。所以战也。亢龙是阳极。恐未有阴阳并疑而相战之义。
彖象皆兽名。故妄有云尔。谓之牵强亦得。瀷之说不惮多般。以待折衷者或取。初非谓必然。既闻驳正当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L 页

班是分列者是矣。将行而未行。故曰求而往也。若谓专无行意。未见得是。二与四。与初比应则有理。
蒙之诸爻。当时只以文势推言。来教谨当更加考究。如是辨诘。意思稍详。学易之道也。
卦变愚意以三索断之。故曰阴自坤索而进也。更考本草。脱索而两字矣。三索则以画也非以卦也。来教主意不同。当更思之。
不诿运数。意味深厚。有补世教可敬。鄙意则或事有无可柰何。如文王与纣之时者。抑须处之别有其道。亦君子之用心也。未知如何。
履巽武人贴在九五。容有此意。柔不惬于武字也。亦当更思。
瀷之说专主文势字义。其不得于象数者。亦以未详断之。故否泰而亦以舟为况。易中如此者亦不少。既济亦何尝有舟象而名以既济耶。今说卦取象。其可一一指的耶。盖其有内外往来之义。彼入则此出。此来则彼不入。都系于防閒疏密故云尔。吾亦不敢执迷。恭俟去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7H 页

贲于丘园。当以君说为正。
剥以床为象则上九之阳。疑若当床之横笫。然其辨肤等字。终说不通。故勉从先儒定说。非谓至当也。
凡卦象多以一卦为断。故复之义只系于初阳。而诸爻皆言复。剥之义只系于五阴。而诸爻皆言剥。比堪可见。盖艮有门阙之象。剥庐之庐。以上六故也。其在宫庐之下者。莫不有剥义。所剥不过人肤床足之类。六三以下属床。以上属人。其义宜然。因此略有窜改。恨不得面讨。来谕亦有未稳。须更入思议也。
面背之背。非人所当止之地。故有北堂之解。而以诗为證。凡堂宇以前为面则背之为后宜矣。以身况于室屋故云尔。此亦非定说。容有更思。牙之为杙苋之为羊。苟有杨时乔者先道则瀷敢自信。又未知陆字彼果如何释。望须更示。
三数之说果有病。依来教改定。七取少阳。八取少阴。先儒已有此说。屯复颐损益之十数。取互坤地数。则或有此理。至重震之下取七上取九。君所谓上比下而进。故取老阳数者。不知何指。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7L 页

凡象物合六位而言者甚多。何必别其阴阳耶。大壮之羊。并包阳爻。未见害义。
家人说谨闻命。然上与三为父母。而五与初为长少男近之。二与四为长少女则不惬。不必引咸恒为證也。二未必长而四未必少也。按字汇。嗃嗃严厉貌。无笑乐义。
蹇之誉反连硕。必有其别。鄙说固未自信。但未闻的解可恨。
解之阴柔不正者初三五。故以当三狐之目。亦已自疑。当更思。易辞无问答之例。奚独于损为然哉。训揭则未必然。然又必有佗义耳。簋贰之释。本涉伤巧。但未得的确之论。震是䨓震而继之云百里。何谓无意。若谓诸侯封域则于不丧字。恐不惬。又何必以诸侯为言。
蛊之互震震居甲。巽之互兑兑居庚。此可与三合并为一说。
濡首从既济则分明是狐。观未济传则即指人事。故朱子疑之。余谓传所以释经。不独于兽有戒。在人则不知节抑饮酒沾醉者似之。若作两般看则传文不成语脉。如何。
窃详君之说易。专以己意推排阴阳。往往牵其文而合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8H 页

答慎耳老(戊辰)
忽漫过伻。款传缄封。凭审凉秋。日用起居顺序增重。既甚慰释。亦知从易入书。佐之以小学。动息有养。知行并进。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8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9H 页

彖象之解。偶阅本草。有得象胆。四时流行。春在前左足。夏在右足。秋在后左足。冬在右足。宋淳和中。象有春毙者。求胆不得。徐锴认取果然。又云有十二肖。肉鼻当寅。其牙闻䨓而纹成。盖物之与天道应者也。而其用在牙。按象之为字。于六书象形也。上二画象两牙挟鼻之形。此其所以取义也。其牡者牙长六七尺。牝不过一尺。彖之为字。恐是牝之不以牙为用者也。所谓彖象亦有体用之别。卦下之彖未及于用。故以牝者为谕。至变动则却以牡之以牙为用者谕之。较勘二字。彖只是欠挟鼻两牙二画。此意如何。
宾饯出纳曾有说。其槩谓盖天之说。以居北极下者为言。未始有不合。北为上南为下也。今中国在北极之南赤道之北。夏至日轨犹不至于中高则亦北高而南下也。日轨行于赤道为春秋分。自南以北以春分。出于赤道之上。自北而南以秋分。纳于赤道之下。宾饯致皆祭名。出而近人则迎而宾之。纳而远人则送而饯之。南交者今交趾之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9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0H 页

答慎耳老(己巳)
不审和煦。尊履增重。顷于仁川便付寄覆札。或虑未及入照耳。此中老身。犹能瞢聩噍食。孟也河鱼之證。转作难治。忧悯恒切耳。从书入诗。想日有新得。仆亦时阅一二章。觉有言外意思。诗人所存。七八分未著。苟非夫子。孰知高山景行之有如此。非子思孰知鸢飞鱼跃之有如此。灏噩三百篇。其不尽阐又何限。诵而不达于政。圣人讥之。其用之广如此。今人不过读习而止。奚可哉。耳老必看到矣。河洛理薮。近失所在。无以考。彖象字义。圣人何必远引西方之兽耶。履虎尾艮其背。分明贴卦名为解。乾元亨利贞。推以为例。亦得生蓍在立卦之前。然包牺氏一章为画卦之由。则不必缘蓍而始办也。卦既成矣。又必揲蓍求卦。然后吉凶可断。恐不必谓画在蓍后也。大衍一节。瀷固谓旧文亦有理。今移置自好。姑合从之。又何妨上下呼唤耶。先天一图。君所致疑者。实有然矣。第其序次。丁宁有此理。意者天极静而腹宽。日月往来造化。皆从赤道出焉。人文之盛。在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0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