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書
  
公元1723年
上堂兄良溪先生(𤂪○癸卯)
讀易不能專精
時看一二卦。
輒有疑晦
略擧數條焉。
上九擊蒙
不利爲寇。
御寇
愚意今之刑官
卽古之司寇也。
寇者殺伐之稱。
如秋殘殺百物然也。
上九蒙極。
不可遽以刑殺治之。
如是則亂也。
故必以漸諭導
使之自知其遠于刑法
是謂御寇也。
子曰利用御寇
上下順也
言上導下從
不以刑殺也。
大象
龜山云天左旋而水東注
違行也。
天固左旋
何嘗東注
此但以今之一片中國言也。
何不億萬邦域看哉。
程朱之解皆不用此義。
大全猶採之。
明人之過也。
初六不永所事
小有言終吉。
象曰雖小有言。
辯明也。
孔子之意則恐是謂辯說之明。
不必多言也。
需九二之辭。
亦謂不費多言而吉也。
九二不克訟。
歸而逋。
邑人三百戶無眚
朱子三百戶爲小邑。
以三百爲有定數
按論語問管仲
曰人也奪伯氏騈邑三百。
飯疏食沒齒㤪言
荀子謂與之書社三百。
富人莫之敢拒。
其始以富人
終以疏食
由於三百之在否也。
其非小邑可知
或者此爻亦指此等事而云然也。
歸者謂不克訟而歸之於彼也。
逋者謂退而無㤪言也。
見其不可與敵。
歸邑而自
竄。
所歸者雖三百之多。
卽於己無眚
係吝健訟
自下上則患至掇也。
彖傳以此天下而民從之。
連山易大畜小畜
作大小毒
大象云容民畜象。
毒與畜。
古人通用也。
六五長子帥師。
子輿尸。
長爲羣弟之長也。
弟亦從長子說。
弟子諸子也。
小畜上九旣雨旣處。
旣雨與不雨相照。
旣處與施未行相照。
彼指始之未行。
此指旣行而止。
萃渙皆言王假有廟。
義云王者至於廟。
以聚祖考精神
家人小象王假有家
此豈指至於家之謂也。
豊彖曰王假之。
此果指至於何也。
其傳曰王假之尙大也
抑恐假者有尙大之意。
凡傳文只取大義則雖不可專以大訓假。
要是不甚相遠者也。
以意億之。
假是推以極至之謂。
字書或訓大訓至。
大槩是同義也。
王假有家
齊家至於極也。
王假有廟。
謂享鬼而至於極也。
王假之。
又謂極至天下也。
故其曰尙大曰在中交相愛。
合以觀之。
意可想也。
雷電
遠則先電而後雷。
電雷
噬嗑則曰明罰敕法
近則雷電俱至。
雷電
豊則折獄致刑。
其曰皆至者。
謂其迫也。
先天卦位圖。
巽居西南
起自丁方者也。
自丁而數至己。
先庚三日
自辛而數至癸。
爲後三日
凡卦必歷六位而成。
故七則復矣。
易中累言七日是也
巽起於丁終於壬。
復於癸。
癸則終也。
猶未至於甲。
故曰
無初有終也。
必言乎五者。
以九五之中正
爲卦之主也。
艮居西北
起自辛方者也。
自辛數至癸爲先甲三日
自乙數至丁爲後甲三日
艮起於辛終於丙復於丁。
其間歷癸而入甲
甲者終始之會。
故曰終則有始也。
必於蠱彖言之者
每以幹配卦。
七則便復。
不能遍于八位
艮者始於坎之辛而終於乾之丙。
始終不及於巽者也。
艮而遇則蠱。
乃遍于八位
周乎十幹
然主於艮而言。
故曰先後甲也。
革之六二已日乃革之已。
恐是十幹之己。
先後庚甲之例也。
自甲至戊爲上一半。
自己至癸爲下一半
甲日夜半甲子時
而己日亦同然
所謂甲己夜半生甲是也
己有改革之義。
改字從支
少牢饋食云日取丁己。
鄭註取自丁寧變改
朱子亦嘗力主是說。
見於大全可考。
日變革。
信有其理也。
其必於六二言之何也。
革之彖曰已日乃孚。
孔子傳之曰已日乃孚信而革之。
此斷一卦之辭也。
六二乃革之主故云爾
甘節苦節
甘是滑易
苦是澀難
莊子曰甘而敗。
苦而難入。
可以爲驗。
未濟初六象傳極字。
當從拯字爲是
下體坎也。
用拯。
互卦下體坎。
不拯。
明夷互卦下體亦坎。
用拯。
未濟渙則於初言拯。
艮明夷則二言拯。
鑿鑿可證也。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禴祭
文王西伯也。
諸侯之祭。
亦可殺
牛而用牲矣。
今以殺牛對禴祭則知祭之不得殺牛也。
似非指文王者也。
此類未必皆自謂信然
隨手箚錄。
要發疑難
未害爲叩問一端
未知如何
近得見明人蕭漢中所撰卦序圖一冊。
未審的然明白
亦頗似有理。
今略擧其槩。
乾坤之下自屯蒙師比一圖
每兩卦相配合成三行
坎之體居上經諸卦之最後
而坎之用居上經諸卦之最先
所以承接乾坤也。
屯蒙二卦乃坎包震艮。
乾坤三男也。
需訟以坎包乾
師比以坤包坎也。
又自師比謙豫一圖
五行第三行泰居中
第二包乾小畜履兩卦。
乾一索而長女
三索少女也。
四行包離爲同人大有兩卦。
再索而中女也。
是謂女正位乎內也。
第五行坤包艮震爲謙豫兩卦。
乃坤一索長男
三索少男也。
第一行坤包坎爲師比兩卦。
乃坤再索而中男
是謂男正位乎外也。
泰否乾坤之合居中
左右八卦
乾坤之具六子者也。
自隨蠱至坎離一圖
第一行據先天圖。
東南之兌。
右旋東北之震。
又自西北之艮。
西南之巽
合成隨蠱兩卦。
第六行自西北之艮。
左旋東北之震。
又自東南之兌。
西南之巽
合成大過兩卦。
第二行坤包於東南兌西之巽
合成臨觀兩卦。
第五行乾包於東北之震西北之艮。
合成无妄大畜
兩卦。
噬嗑剝復二行居中
而離包震艮。
震艮包坤也。
又自咸恒至損益一圖
第一澤山雷風相配爲咸恒兩卦。
第六行山澤風相配損益兩卦。
卽兌包艮震以唱。
而震艮包兌和也
第二行乾居艮震外爲遯大壯兩卦。
第五行坎居艮震外爲蹇解兩卦。
乾統三男也。
第三四兩行最居中
而離包坤爲晉明夷兩卦。
兌包離爲家人睽兩卦。
卽坤統三女也。
又自夬姤至革鼎爲一圖
包乾坎離
合成四行
又自震艮至旣未濟一圖
第二艮震兌左旋而爲漸歸妹兩卦。
第六兌震艮右旋而爲中孚小過兩卦。
第三行震艮包離爲豐旅兩卦。
第五兌包坎爲渙節兩卦。
第一行重震重艮爲陽前。
四行重巽重兌爲陰後
終之以旣濟未濟爲第七行
其說許多
不可盡錄。
若依此排列
仔細較勘
可以識取大旨矣。
幸於閒中考察得失
隨便下示。
公元1724年
答息山李先生(甲辰)
衰門薄祚。
荐罹凶變
兄喪未練。
孤姪又不起疾
無論情地慘毒
似續旣絶。
後緖靡託
柰何柰何
玆伏承千里慰問
長牘勤諭。
惜死哀生。
愛之意。
句句可掬
瀷之愚昧
不可以仰答盛念。
未死之前
庶幾奉誨之日。
感幸何極
仍伏審東轅才稅。
繼有智異之遊。
竊想久滯名源。
會心眞境
益見充養
不可以名言者矣。
恨不能操几奉席。
陪隨水石之間。
與聞其餘緖焉耳
前秋拜辭之後
豈不敬奉緘欵。
用替向往之私。
恒自汨溺於喪葬憂慽
忽忽焉無餘念久矣
迹與心違
負罪冞重
雖蒙大度包荒
不知愧懼耶。
瀷念昔年有立
未嘗知有此邊一事
奔走應俗求名
罹禍難。
隕穫失圖
便無意擧業文字
則其勢將杜門跧伏
日與世齟齬
家有藏書數千。
以時繙閱
消遣之資。
初非有志於聖路關棙。
故居常言動事爲。
一與俗套無別
迄今數十年而愈甚
雖欲動心忍性
自修飾。
習慣成痼。
筋骸肌膚
不可以收束
故口或空談
至於躳行上一難進
駁雜中轉身。
終不能以矩彠律之也。
盛誨所謂本原不厚。
餘皆外具者。
眞覺破的
人患不爲
無行終不得之理。
瀷之自畫
其亦自知罪也。
若使周旋先生長者之側。
矯輕警惰。
加之以鞭繩
庶有銖累之得。
此又有意未遂者也。
是以或因朋友得聞乎其函丈緖論
輒爲之向風欽歎
不啻親切敬聽。
伏惟先生憐而進之。
因便警咳。
痛箚病源
爲敗翮垂翅一助焉。
抑嘗聞之。
大學一書
初學用功之門。
八箇條目
分明歷落
苟志于斯
宜若沛然行去。
無復窒晦。
而試以誠正兩段
體驗日用事上
其於名目之間。
亦不見分曉
如是而更有望於昭曠
大原耶。
蓋事莫不誠正之功。
孝弟爲先。
事親者必思昏定如何
晨省如何
知得盡。
是爲格致
然後更於心之發處。
十分實之。
一分不定不妨之意。
是爲誠意
意旣誠則只欠躳行一事
我便去昏而定晨而省。
是爲修身
修身又必賴正心之功者何居乎。
意雖誠矣。
而心或未正。
則其於定省之類。
爲害如何
臨當定省
正之之節。
又將如何著力。
且夫心該體用
體正則中
正則和。
傳文專於用。
故以憤懥好樂等爲言。
憤懥好樂等之得正
中庸喜怒等之中節
於此不言中耳
非謂本無不正
如程胡之說也。
或問所謂鬼神不得窺其際者。
恐指未感之前初無喜怒之可名也。
夫豈心之本體
都無得失可議
不容學者用力耶。
中庸章句曰發皆中節
之正也。
大學或問所以天下達道也。
可以互證也。
意雖誠矣。
而憤懥好樂之等。
不能中節
則身不得修矣。
所謂裏面波浪動蕩是也
朱子大底
意是小底
心要恁地做。
卻被意從後面牽將去。
如心要孝。
又有不孝底意牽了。
此謂意未誠而心有不正也。
此心字不可專貼在憤懥好樂上也。
意旣未誠。
全體私意
何暇不正
大學所論。
擧意已誠後。
或有不正者耳。
學者究極乎此。
益加用力
有得於大本之立。
庶爲正心全功
如此看。
未知如何
格物
格。
前承提耳
引格文祖之語。
作格於物上看。
然八箇條目
語脉同例
如我去平天下
天下得平。
平則一也。
而其我平之與物得平少異。
治國而國治。
修身而身修。
莫不皆然
惟致與至異字者。
致乃使之至之義。
而至又因其致而至者也。
誠正治平五字
其義皆可以二用
惟致字不可作物自至之義。
不若下至字之爲尤善。
則其例亦未嘗不同也。
格物物格
何以異此。
章句云竆至事物之理。
欲其極處無不到。
其意若曰格物者。
欲其物格云爾也。
今若作至於物上之義看。
則便與下七條殊科
而又與竆至之義。
似不相契
或問所謂格于文祖者。
特明其格之爲至而已
未必謂我格于物。
如舜格于文祖也。
惟乞更加詳評
俾有領會也。
亡姪虞祔
瀷當主之。
喪禮備要祝文式。
但云兄告于弟某。
餘親倣此。
或者以爲不可以名告姪。
當如父告子之例。
伊川祭四十一郞文云叔父云云
祭文與祝。
無異例。
然則書名可乎。
韓愈退溪之祭姪。
皆稱季父某。
然據禮只云伯叔父母
季父字則從伊川叔父如何
禮云男子祔于王父則配考妣當合祭也。
然祝但云適于某考。
躋祔孫某
不及祖妣配祭
其於義無關乎。
家禮具饌三分則以二分祭祖考妣也。
雖無祝告
猶有配祭之義。
至若古禮特牲少牢
黍稷庶羞
莫不單薦。
又一
而已
但祝云以妣配。
以此推之。
雖祔事不應三分之饌。
如今家禮也。
只有一分
祝亦只告祖考
更何處討配妣之義看耶。
抑古之祔祝。
將並告配妣之意。
而文略不著耶。
家禮中其孝子之下。
或有告于祖考祖妣之語。
時祭祝之例。
而繼云謹以云云耶。
此皆當事有疑。
無所質正
敢此附白焉。
上息山
公元1706年
家兄墓文
久蒙盛諾。
篆在胃腎。
亟欲草定家錄。
仰乞終幸。
顧今喪威纏束
道塗棲遑
欲投隙操紙。
神思荒塞
無以下得言語
以之遷就月日
恒懷悶歎
抑又思之。
論人之道。
當觀其大體
仲兄西山公平生。
丙戌一事足矣
今錄其槩。
仰瀆取財。
瀷記昔先生有四山水之遊。
與我兩兄交歡泗上
其心親義篤。
無與爲比
自此以上
聲聞密邇
莫如先生熟也。
何待乎瀷言之及。
先生嶺南爲。
仲兄棲棲甸服之間。
國有辛巳之獄。
嗣後凶徒藉口
變怪層生。
公慨世憂國
形於色辭
寢食靡安。
常私於人曰父母之邦
阽於危亡
肉食無謀
吾君何。
至丙戌儒生林溥以言得罪
兄弟騈戮
國人於是無敢言鹿者矣。
遂定抗疏之計。
秘室獨草。
不泄于家人
疏旣具人覺之。
有難之以嫠緯之憂
公曰吾家世厚恩。
庶氓不同
出位之嫌
小。
扶顚之義大。
一身殉三百年宗祊
庶幾有補也。
何惜
疏入喉司卻之。
之者
蓋欲謀及渠首也。
公卽於闕下
口占一律
見志孤雲不動日分明
禁漏遲遲禁樹平。
九虎司門靈鎖邃。
玉樓高處通誠
翌日承旨弘楨等。
受嗾進啓。
幻辭請罪
拈疏中左右前後向刃春宮之語。
以挑上怒。
於是卽命庭杖。
親詰向刃語。
九月十七日也。
指陳明白
無所屈撓
以申疏中之意。
且曰臣爲東宮
無所恨。
但踵四皓而時不遇者也。
上益加震疊
左右羣僚
莫不承顔下石
以助雷霆
嗚呼何忍言哉。
當是之時。
親戚走匿
知舊搖手諱言
禁扃之內。
如隔弱水
獨有衛一武士非素也。
義而哀之。
時來略道其梗槩如此
此後或庭杖或杖於本府
訊刑益急。
至二十五日
公則死。
時有素霓干日之異。
瀷等不敢庀喪城中
只於旅次草草斂訖。
廢帷㡛。
以素羃歸葬
鮮之禮也。
墓在安山瞻星里向西之原。
至今三年
筵臣有白其忠烈者。
特贈中直大夫憲府執義
哀榮備矣
其疏事本末。
今錄呈通文疏草兩道
覽之可詳。
若其高尙物外
脫屣萬累
敦素而去緣飾
執謙恭而陋矜肆
揚人之美。
急人之困
軒軒不可奪之氣像者。
固有聞且覩矣。
不備述焉。
公生於庚子二月二日
得年四十七。
昔公之生也。
先考有日墜之變。
暗黑
先考卽手去。
揭之天心
光耀重新
遂有浮煙收黑落日餘靑之句。
公嘗服膺以爲幸。
又自謂吾年四十七。
有事于國。
亦以夢事爲兆也。
涉虛恠。
不必爲可採。
畢竟一著。
未必非此爲助成
故聊及之。
公之晩年
留意經學
每曰先賢註解
要使之究極經文
非欲其無輕重之別也。
參錯混誦。
義或相掩
故旣熟之後
便可專心經文
所得自別也。
敎誨蒙士
必先正音讀。
有以立乎程規。
故執卷者一經斅導。
終身賴之。
又曰禮不可不習。
不習則荒。
吾欲就僻靜爲壇
家塾子弟行且習之。
此蓋有志未就
先系八世祖諱繼孫兵曹
嘗按咸吉道。
丕革弓馬之俗。
北方人至今俎豆祀之。
曾祖諱尙毅官贊成
祖諱志安持平
考諱夏鎭官大司憲
外祖姓李諱後山留守
公有側室四人
甲休乙休咸休羽休。
甲休早死
從子舜休(後改秉休)爲後
遺稿若干
用功多在于詩。
感時傷道。
必發諸吟詠
不樂詞家漫成
如秋諸作可見也。
公圽後偶閱案書。
得公手草讀史一紙
其言曰赴湯火不旋踵者。
利誘則義激也。
死生之義不義
君子小人之情判矣。
世主操其柄。
權臣助其勢。
日驅之以威武
肝腦塗地
猶且戀戀
或望其回悟者。
非愚則忠。
否者或俟便望倖。
不過一二人
顧望承順
况望其建大節乎。
君子之斥小人
也。
必擧其實而公言之。
小人之陷君子也。
必歸之朋黨密伺之。
其退也小人君子易。
余於宋神宗王安石見之。
一時忠賢之退。
何其易而多而又不止也。
而君莫之悟。
若是之甚也。
噫。
手蹟尙新。
藏在巾衍
於此亦可見其所存矣。
近借人得故進士南克寬夢囈集者奇才也。
未知執事其已得以遮眼否。
南卽議政九萬之孫。
早殀云。
集中有正仲兄事云。
李某先生東方奇偉之士。
請斬凶渠之疏。
剖析名義之實。
披抉宵小之腹。
正而平嚴而能和。
昌言遠猷
足爲一時繩準
夫豈草茅激訐之倫所可擬哉。
惜乎一擲不中
使伏而睨眴者。
得以呫呫然議其後
麟踣大野
鬼騁中逵
悲夫
余嘗爲之贊。
贊曰雍容鼎鑊
笑傲椄槢
朱梅舌撟
東澈氣懾
又曰烈烈之氣。
終古昭明
憑凌月星
噴薄風霆
宛爲長虹
燁然天衢
下燭汙池
烝豕于于
聞此人歾已十年
當時是非猶未明也。
公論未定也。
此人獨能奮筆於衆咻䕺中。
何其多哉。
適有所覩。
不敢不盡相知之深。
伏惟先生諒其衷情
勿以煩猥爲罪則幸矣。
公元1718年
答李畏庵(戊戌)
再拜
春寒伏惟先生起居道安重。
戀德下懷
靡日或弭。
頃在憂服中。
謹承狀慰。
不能專伻申敬
卻因人轉答。
迨有負罪
未知竟達否也。
昔曾歷拜門下。
頗蒙的加旨
公元1720年
訣。
雖以昏愚之甚。
覺有毫分得力處。
豈不終始門館
罄竭情願
有以不屑之餘誨。
故以來。
往還丘隴
匍匐道路
曠廢人事當爲久矣
殆其不進也已矣。
比來或因朋友先生撰著堂室等銘。
伏以讀之。
造極之境自得之味。
雖若望見乎其髣髴
亦自歎孤陋寡聞
終欠透看底蘊
有時不敢疑而自疑。
思欲反覆以仰請終敎焉。
向年亡友李君子常頗能道函丈緖論
發揮玄室明堂之義。
瀷問家有一主人。
在堂室虛
在室堂虛
當其在室
堂爲若何
所謂斂之方寸
太極在躳者。
何指而言。
當時子常未肯該答。
後因寄言比如家主只在這中。
無論在堂在室
全家不虛也。
瀷又嘗思之。
子常之言似矣。
然以一家言之則一人在中
其家爲不虛
家內各地言則在堂在室
畢竟一存一虛也。
家比之身。
堂比之心。
室比之腎。
出入升降之心。
只在軀殼內則可謂不虛
若其在腎而心亦爲不虛者。
何說也。
惜乎子常今作泉下人。
不可更接話言也。
天人一理
故遠取近取。
善喩皆合。
天地之氣。
包括流行
寒暑晝夜
自有舒翕。
四時起於
十二辰復於子。
可以諭其槩矣。
其間有各成部居不相推移者。
如水之氣火之氣之類是也
形質旣具則潤下炎上
各有主張
或舒或翕。
不離形質之內。
故海爲水之
根。
日爲火之精。
未見有斂此歸彼之理也。
惟其不具形質者。
五氣亦皆備具
包括流行而已
是以人之一身之氣。
流行四肢百體者。
一身不具形質者也。
心臟腎臟之類。
一身中各具形質者。
而亦自有陰陽舒翕。
未嘗空舍而出。
未嘗寄寓於佗也。
雖然其氣也。
原主乎此而遍通一身
非特心。
衆臟皆然
如水聚於下則氣騰於上。
火燃於中則光被於外也。
朱子心寂然不動。
仁義禮智之理具焉。
凡物有心其中必虛。
雞心猪心之屬切開。
可見人心亦然
這虛處便包藏許多道理
此言何謂也。
云中虛。
卽向所謂方寸也。
夙夜方寸湛然者。
靜存時氣像。
朱子方寸二字論心之體者。
不可勝擧也。
程子論心則曰如穀種。
邵子之論心則曰性之郛郭也。
本指五臟之心。
而其盛貯該載
敷施發用
率由形容出來
都闕却歸一段者何也。
朱子雖嘗有目視鼻端注心臍腹之
不過一時養生之訣。
儒門宗法然也。
試以醫家所論觀之。
五行皆一而火有二名
君火也相火也。
以君稱者。
所謂穀種郛郭是也
相稱者。
卽命是也
然則火亦有藏於水中者。
而惟君惟相
名位旣別。
非一火動靜之異名也。
兩腎之間。
鼓舞發動
爲生化之原。
誠如銘中所云。
而彼君位自在不相攙錯也。
相火雖與君
相類
不得與心混稱
故心君火之名。
而移於相火則駭矣。
又何可謂君火斂藏命門
與相火打成一片耶。
且其五心云者何謂也。
肺肝脾腎。
有成形有定名
疑若不可以稱心也。
所謂滿體皆心者。
雖非只指這一塊
畢竟升降出入之舍存焉。
火之光明
燭在金木物則指其光明曰是火則然矣。
因指金木曰是火則可乎。
朱子曰如肺肝五臟之心。
卻是實有一物也。
此特欲以君火心與操舍存亡之心。
別而言之。
故擧肺肝類見之也。
非謂五臟皆心也。
朱子又曰人有病心者。
乃其不寧
心須常在軀殼內。
譬如建陽知縣
常在衙裏
始管得這一縣也。
然則滿體之心。
亦須主在舍裏。
舍者非肺肝等類一塊心耶。
先生
必有考信尊尙
可以一語破的者也。
大論也。
後學譾識
何可易以曉解
然諉昏以庸
自欺誑。
不一質於並世君子
是謂自棄
故卽不計中理與否
傾囷而索
其亦不自量也已矣。
伏惟先生雖持罕言之戒。
空空之問。
不可不竭。
憐而誨之。
俾得自進
千萬幸甚
  附畏庵答書
 栻頓首白。
座下居憂之日。
不能進奉慰。
徒然拜承覆疏之至。
外除以後
聲息冞阻
凡有慶弔
不及相聞
一向廢闕
辜負疇昔惠顧之勤。
愧恨深矣。
廣度包荒
賜之長幅
存問之周。
傾倒之極。
有以警發頑愚
區區感幸。
已不可量。
貞疾危喘。
不自意得至六十年齡。
神昏氣弱。
凡百無可爲者。
况能論心說理
以少答盛問之意耶。
竊以孤陋寡聞
妄意爲學
門路莫尋。
冥行擿埴
有年所。
其於東西撈摸之餘。
遂墮荒蹊僻巷之中。
杜撰堂室等說。
聊以自考。
而復自疑其言之乖僻不經
有以自陷也。
出入反復
以自參驗亦已久矣。
然而病伏索居
迄未能博求明師良友就正焉。
則其何以自拔迷塗也哉
間因一二朋友辱採其說。
以浼聞於當世君子
頗得其駁正之論。
自已愧懼之甚。
固已騂其面汗其背矣。
而猶竊庶幾因此端緖
幸有發蒙拯溺我於未死之前也。
今者果獲高明所以敎。
則實有以慰滿宿昔之望。
而抑非高明愛人之深典學之篤。
何能及此
幸甚幸甚
然圭復來敎
而猶有未能釋然愚意者。
則請有以復之。
高明有以申敎之。
其亦可乎。
竊嘗論之。
天人一理矣。
其所以爲天人者。
分而言之則有三。
心也氣也形也。
而心爲貴氣次之形爲賤。
故形粗而其迹著。
氣較精而其迹微
心尤精而其迹太微
幾於無矣。
著者易見。
微者難見。
太微者殆乎不可見矣。
以其不可見也。
故以可見者形之而後。
不可見者庶可
而見也。
然則心者果何物也。
形之主宰
氣之精爽
性情之統名。
而在天爲上帝
人爲神明者也。
神者無方
隨方有方
神者無體
隨體而爲體。
故曰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者惟心之謂歟。
夫出爲賓入則爲主
操舍存亡所由分也。
是故必曰反復入身來。
又曰必要腔子裏。
此與滿腔子惻隱之心同一議論
所指而言者意尙寬。
非但方寸而言也。
今夫堂室云者
只就腔子裏面
分其上下表裏間架
而要使天君升降出入
不離其間耳。
夫謂之天君
又謂之主人者。
有形而言之也。
豈有君人之形哉。
特以有形
形其無形迹爾。
旣曰天君主人
則須有所居之宅。
宅者堂室之謂也。
然心亦豈有堂室哉。
特以一腔之內。
胷中腹中。
位分上下
而胷有心肺。
心則爲主
腹有肝腎
腎則爲本。
故擬心腎以堂室
堂室心腎皆形也。
而心腎之形。
隱而精。
堂室之形。
顯而粗。
是乃以粗且顯之形。
形精且隱之形也。
其爲堂室之說。
如斯而已矣。
心氣形之爲物也。
其微著有間無間
有無異體同體
不離不雜
有分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今來諭於其分合異同之間。
若有未盡白者。
此愚之所以有未能釋然者也。
何以言之。
以爲主人在堂室虛
在室堂虛云者
不以
心之太微無迹觀心
而以形之其迹甚著者觀心也。
若其無迹神心在堂而室亦不虛
在室而堂亦不虛
非但內之堂室爲然
腔外之宇宙亦然
先賢所謂腔子內外都是心及神光燭九垓者此也。
來敎所引斂之方寸太極在躳者。
正以其在堂者言之也。
在室者斯亦可以反隅矣。
以爲天地人之氣。
包括流行
陽舒陰翕。
有各成部居
各具形質者。
此以形之太著氣之微著者
雜而言也。
其太著者不能斂此歸彼。
不能空舍寓佗。
太微神心
雖寓於太著之形。
而形之與心。
信有間矣。
不能斂此歸彼空舍寓佗乎。
不然則帝何以出震齊巽
何以莫知其鄕乎。
其微著者自較。
近於太微
故已能流行四時遍通一身矣。
而况太微無迹之心。
寧復有滯於方隅者乎。
以謂前賢所論有中虛方寸之心。
無所謂云者
是有由然矣。
何也。
夫微著有無
固有同體無間者。
故以神明之心。
合雜血肉方寸而言之者
不可勝擧矣。
因此不察有間無體則不幾於徒知其一而未知二乎
三正之迭建尙矣。
而必用夏時者。
非以子丑爲非也。
特以寅之顯見便於民事耳。
是故聖門敎人
皆就易知易行者而言之。
思孟以來
說心說性。
轉隱轉險者。
亦非求
所以立異也。
蓋亦然而已。
古之言心
其於五臟
指心而不言腎者。
亦非以其一火一水一南一北之故。
先其顯而後其隱乎。
水內明而北生陽則固心之本也。
經世書曰人之神。
寤則棲心寐則棲腎云爾
則亦非闕然都無一人言之也。
苟曰不然太極神明之心。
獨專於心之一臟。
則是水木金土皆役於火。
春秋傡入
而神亦但局於有方有體
而更無所變化矣。
寧有是理乎哉
至若穀種郛郭之說。
蓋本謂神心全體
而今曰指五臟之心則似未免墮於血肉
而其曰注心臍腹。
養生家保養形氣之術。
又豈存此神心之法耶。
以爲君火火云者。
是以微著之氣言之也。
自與愚之言神心殊科
則更不必爲疊牀之辨。
而其曰五心云者
借用醫家
然以滿腔皆心者推之。
而置太極之心於二五之中曰遍五皆心。
無乃不至太謬乎。
所引朱夫子實有一物及其舍不寧兩段語。
所以開示血肉神明異體有間之實。
並是八字打開處。
此蓋鄙見所有本也。
高明於此二段語。
旣見其所以異者。
上文方寸語。
又見其所以同者。
考按鄙說從違得失
更竭兩端之誨焉。
迷塗蒙蔽陷溺之蹤。
庶幾有以見其發而得其極矣。
此實區區之望也。
答李畏庵
仰止方切
覆札遽辱。
再拜展讀
怳若承警咳於皋比之座。
下懷慰釋如何
而矧伏審先生起居履道坦蕩。
日有冲裕
前者考德一紙
干犯尊嚴
豈不知極涉僭猥。
惟其外襲唯諾
內護迷眩
甘心沒身不知
實非先生長者所望後生也。
昔曾聞之。
學者小疑則小進。
大疑大進
只是多著疑不妨
故或病隙對卷。
紛紛致疑
已不勝其憫惱。
未嘗緬懷中坻
若將周旋几杖間。
是以不暇揣己
強口談理
何異兒童學長者拜跪
今也曲賜批誨。
諄悉丁寧
非惟不之斥退
深矜陷溺
細加開導
意若有望乎掙扎出岸。
有以大君子立人達人之志。
而亦懼夫卒無以報塞也。
堂室之論。
固知出於眞積久之餘。
無所間然
而癖於蓄疑
不免重掇來誨而反覆請敎焉。
批誨云心性情之統名。
愚謂據仁義之心惻隱羞惡之心而謂統性情則可。
若謂性情之統名。
不可
不然心與性混矣。
批誨云出爲賓入則爲主
操舍存亡所由分也。
又云要使天君升降出入
不離其間
愚謂出便是亡入便是存。
使天君欲其有出入可乎。
出而亡焉。
可不離於其間乎。
升與降不同時
有時乎存不存矣。
批誨云旣曰天君主人則須有所居之宅。
宅者堂室之謂也。
愚謂不曰無地
不爲宅。
而謂居于堂室則雖滿體皆心。
而心腎爲總腦也。
又細而推之。
心腎二臟。
亦當有賓主之別。
先生旣謂遍宇宙皆心。
而必欲其反復入身
又謂滿體皆心。
而必欲其歸宿於心腎。
然後則上胷下腹。
跨居並存
不復容其辨別何哉
批誨云在堂而室亦不虛
在室而堂亦不虛
愚意主宰宅心腎云。
則其滿體之心。
不過先生所引神光所周也。
宅者堂室之合名。
在宅外看則或堂或室。
不離於宅。
可謂不虛矣。
在宅中看一箇主宰
無一時並存於上胷下腹之理也。
存於堂耶卽此之時。
不過神光所周。
存於室耶卽此之時。
不過神光所周也。
存者爲主
光者爲賓
雖謂之一虛宜矣。
若論其光。
奚但不離於心腎。
滿體亦同然也。
所謂一存一虛者。
欲求異於滿體皆心等說也。
欲得主宰所存處耳。
批誨云先賢所謂腔子內外都是心及神光燭九垓者此也。
愚意先生以此爲在此而彼亦不虛之證。
則心雖宅於心腎而腔子內外至於九垓
亦皆不虛也。
若然伊川何以佗人食飽。
公無餒乎。
朱子何以莽莽蕩蕩交涉
退溪何以曰舍樞紐大本所在也。
神光所燭。
信有如感興詩語
而光者是心乎。
燭之者是心乎。
日昇于天。
光燭六合
火燃于室。
光燭四壁
光之所出
有自矣。
比之於心。
在堂而燭室乎。
在室而燭堂乎。
隱顯俄頃之間。
必有可得以言者矣。
批誨云斂方寸太極在躳者。
正以其在堂者言之。
在室者斯亦可以反隅矣。
愚按反隅二字
猶未曉得
或謂先斂於心。
後斂於腎耶。
或謂一時並斂而無彼此之分耶。
若如上一條則先由諸心。
猶未是斂藏氣像
而下一斂字。
覺有未妥
又如夙夜所謂湛然息慮者。
豈不是靜存方寸時節
其先造次之間。
亦將一存而一不存耳。
若如一條先生所引寤棲心寐棲腎者。
寤寐之間。
棲各異所
則亦恐與此齟齬不合
果然不存於心也。
批誨云太極之神。
心獨不能斂此歸彼空舍寓佗乎。
不然何以出震齊巽
何以莫知其鄕乎。
愚按彼者指腎舍者指心則斂乎心而歸腎。
空乎心而寓腎。
安在乎兩不虛也。
易之文自出乎震至成言乎艮。
綱維是。
主張是。
有爲主宰者。
故著之曰帝。
非謂有箇上帝若空乎都邑出廵周流然也。
所謂莫知其鄕者。
以其有出入存亡也。
是以范女指爲不識心
朱子以無病者不識人之疾痛爲喩。
可以見矣。
聖人之未發則萬象森然
發而應物毫毛不差
何嘗莫知其向耶。
聖人立敎
從衆人言之。
非心體段
合當如此也。
假饒有此而心之逐物放去
豈其主宰者出在外面。
還從外復入乎。
以此取喩乎歸彼寓佗。
若不相似然。
批誨云
神明之心。
合雜血肉方寸而言之者
不可勝擧矣。
按語類問五行人爲五臟
然心卻具得五行之理。
心虛靈之故否。
朱子曰心屬火。
緣是箇光明發動底物
所以具得許多道理
其曰虛靈其曰光明
皆帖在心臟上。
而亦古人所以論心體之話頭也。
恁地之臟。
具得恁地道理
自是無疑
故曰體具於方寸
用發乎方寸
之者血肉而所具何物
之者血肉而所發何物
良以神明之本。
只是方寸光明發動底。
古來合同之論。
所以墮落第二義。
古人又必於同中說異。
不但止於混論。
則掃古今全歸沒頭說話
未知如何
批誨云古之言心
其於五臟
指心而不言腎者。
豈非以其一火一水一南一北之故。
先其顯而後其隱乎。
又云三正迭建。
必用夏時
非以子丑爲非也。
思孟以來
說心說性。
轉隱轉險。
亦非求所以立異也。
愚謂心性之說。
程朱以前
大體雖明。
猶有所未仔細者。
朱夫子出而因宜設敎
其說不億
大則無外
小則無內
極幽深洞玄奧
不見引而不發意思
寧有若是築底頭腦處。
遺卻一箇大本。
只從枝幹和泥帶水說去耶。
一火一水則必論互藏其宅。
一南一北則必論迭成舒翕。
未嘗擧火遺水擧南遺北。
何獨論心
憚其腎而就其心乎。
先生之銘曰我則存之。
以立大本
一有不存
天地崩隕
何等大力大規模
程朱敎人
只就易知易行之心。
不要其存以立之於腎則或幾乎天地崩隕耶。
三正迭建。
陰陽閉開則未曾變。
不能易乎
不能易乎殷。
故曰因殷因夏也。
其所革。
不過人事財成相處耳。
假使三代之君。
或謂陽復於丑與寅而謂之皆是則可乎。
心性大本
不論則已。
論則必將爛漫同歸而有不容岐貳。
或一方寸爲本。
一以玄室爲本。
奚啻不得爲兩是乎。
思孟以來
爲人之意轉切。
故其說轉險。
鳶魚活潑潑之類。
有如此者
原其意。
便是這話。
未有若言心言腎之異也。
思孟以來
其說尙有所未盡險者。
修店而廢舍
貴株而賤本。
沒沒泯泯
以至於今。
寧有是耶。
且若道理本是如此
則腎爲生化之源者。
有何難知難曉。
愼重不發若是趑趄哉。
假使程朱猛心出口謂腎之爲大本
後學擧將疑駭莫省。
歸咎其隱險之太過也耶
未可知。
批誨云水內明北生陽則固心之本也。
愚謂內明水生陽之北。
比之則腎固然矣。
以此爲本。
安在以太無迹觀心
然而不可以虛靈光明方寸爲本耶。
且火內暗南陰。
斯乃互爲其根。
於此者盛於彼則固有之矣。
未聞旣盛之後
乃反收回來。
斂藏於此也。
水之內明
其果火之炎上收回斂藏也。
北之陽。
其果南之燠煗
收回斂藏也乎。
若然其內陰。
又將如何說
是則腎亦斂藏血肉之心。
時復發動
以成生化之功耶。
批誨云經世書曰人之神。
寤則棲心寐則棲腎云爾則亦非闕然都無一人之者也。
愚謂神氣歸宿於腎。
本有此理。
非若各具形氣者之不相推換
故向所謂四時起於十二辰復於子及不成部居包括流行者。
一般議論
神之於心。
儘有別矣。
神者乃一身中氣精英而統於心。
多言心神
非一物之異名也。
朱子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
所謂神者。
主乎形氣也。
康節神。
如斯而已矣。
經世書曰氣者神之宅。
體者氣之宅。
天以氣爲質
而以神爲神。
地以質爲質而以氣爲神。
神與心若無異義。
則是天以氣爲質而以心爲心。
地以質爲質而以氣爲心。
果成乎。
又按經世書先引數句之上。
有曰天之神棲乎日。
人之神棲乎目。
然則天有棲日之心。
人有棲目之心。
此何指而言耶。
經世書又曰神者人之主。
將寐在脾。
熟寐在腎。
將寤在肝。
正寤在心
未嘗言寤時在腎。
心體歸存。
必須於閉眉合眼黑裏瞢騰時求之。
固是可疑
而又况其包括周行
遍歷五臟
不但止於心腎也。
然而硬敎樁定說不離於心腎何也。
竊觀先生之旨。
每每以心作神字看。
康節一轉語
所以合符無痕也。
經世書必曰心藏神腎藏精。
此則神又不藏於腎。
雖謂寐時棲腎而所藏則在心
故曰統於心也。
此果何說也。
批誨云神明之心。
獨專於心之一臟則是水木金土皆役於火。
春秋傡入
愚謂五行異質相須
萬物者莫良於水。
萬物者亦莫良於火。
嘗聞先生燈炷論心者矣曰內面只可責點起。
外面只可責照去。
觀其照水處。
一箇寫眞了。
瀷因推此爲云夫燈。
其釭金也其炷木也其油水也焫者火也。
一則不成此燈也。
點起從內而光照在外
光照本無斂藏於水。
從水中發爲光照之理。
故若論滋養之源則其功歸水。
若論光照底效則其功在火。
惟其有火。
故全燈爲之明瑩
安得有力哉。
水中寫眞
不過一箇影子
其實無有
如月萬川之諭。
等是爲可非也。
由是言之。
靈明活動之心。
在火乎在水乎。
四時者。
一氣代序
自非並立之物。
以此參較得失
實有不可曉然者。
必須四時之流行者
比諸一身包括之氣。
以南北比諸心腎二臟而後
其義可證也。
其所謂寤棲心者。
天地也。
寐棲腎者。
天地爲冬
康節又曰天地大寤
人之神則在乎心也。
寤寐不可稱心腎。
冬夏不可南北也。
觀物察己。
宜於貼骨貼肉處求之。
鶻圇
徒惹怳惚
何益之有哉。
無已則請更申水南北可乎。
生化
根源耶。
必於行主水於方主北。
雖瀷不敢不與先生同其
通明發揚耶。
必於行主火於方主南。
而在人則兼知覺活物也。
今若以氣之著者而不攙於論心則可。
旣以爲諭則理亦如斯
無論水火南北之孰是孰非。
畢竟靠著一氣字爲之尋究之端。
向之方寸者。
又可得以一喙矣。
批誨云穀郛郭
本謂神明全體
愚意古人論心
汎稱則必貼在心臟上合同而言之。
至細然後血肉神明之分。
前書云爾
一向如此
便侵過血肉界分
而或滯於方隅
此當以先爲斷。
批誨云有君火相火。
自與愚之言神心殊科
愚按先生云生居左成命門。
惟此兩腎肧胎渾沌
命門卽相火是也
雖出於醫家
元有此理不可誣。
故銘中亦云。
兩腎鼓舞發動
卽其爲也。
又嘗聞先生上法泉書矣曰心氣也。
旣謂是氣則要不五行中物。
未有五行之外又別有氣也。
又嘗見先答人書矣。
宋人張有心字從倒火之爲諭。
心是屬火。
不欲其炎上云爾也。
其言之得失
姑置不論
蓋欲人治如此也。
若或只指血肉之臟則炎上炎上
安得以倒之。
先生又以水之內明
心體棲腎之證。
水火內外明暗
實互藏其宅。
故曰水陰根陽。
火陽根陰。
然則內明火之根也。
明堂火之臟也。
炎上火之
也。
心體亦氣也而根於內明
舍於明堂
不欲其炎上
非屬火而何
旣或屬火則腎本藏火。
心又歸焉。
二火合遝兩腎之間。
其象如何
設令心體不屬於火。
玄室元命之塞。
相火占其分數心體歸存。
幾於代成挐攫耶。
批誨云以滿體皆心者推之。
而置太極之心於二五之中曰遍五皆心。
無乃不至大謬乎。
愚按朱子太極只是一箇理字。
惟其理也。
故物皆具焉。
細而推則五臟亦各有一理
便是肺亦一太極
肝亦一太極也。
五臟雖包在滿腔之心。
亦可謂肺亦一心肝亦一心乎。
雖有心爲太極
古人發明之意。
各有攸當。
今專以心看。
或有差。
一火爍爍在室內。
是滿屋皆火也。
屋有幾件物事。
者曰屋內有幾件火云爾則可乎。
所謂腔子內外九垓神光
亦可例見。
一人之心。
分之爲千百億心。
此猶不謬於義耶。
至若語類二條
瀷本欲證己
先生看作本諸腎之明援。
此殆瀷之愚昧
不能察夫言句意味之間。
以致之。
何敢更提煩浼。
雖然或者不以而已足見管窺
不失血肉神明殊科矣。
凡此獻疑
要是急於蒙求
涉難詰。
蓋其仰之也厚。
故辨之也親。
惑之也甚。
故說之也支。
伏惟先生毋曰敎之類。
毋曰瀆之不告。
加鞭繩。
言提其耳
有及行迷之未遠。
千萬幸甚
  
別紙
批誨云鄭衛淫風
未嘗奏之宗廟朝廷
春秋傳所賦雖曰斷章取義
用之於朝聘大饗
安在不用朝廷
三正時月之改否。
朱子兩邊都有證據。
何從
向來只管理會此不放下
擔閣了。
批誨所云。
恐與此不侔
佗經中無逸書
豈因壁藏故也。
壁藏而人不得則不但無逸書
必並無書矣。
批誨又云諸書所引或有之矣。
此亦未然
孔安國古文尙書
始出於齊晉間。
鄭玄禮記
韋昭國語
杜預左傳
趙岐孟子
多云逸書
以今考之。
何曾一句逸者耶。
又以所亡四十二篇錯簡
此亡也非錯也。
四十二篇亦許多。
禮記孟子左國等書一不及何也。
批誨云正心之心。
旣於用處說則謂之情意皆得矣。
夫意是誠意意而之正心
未知何如
批誨云中庸未發處。
何嘗過不及耶。
朱子南軒書云所謂在中之義者。
喜怒哀樂之未發。
渾然在中
亭亭當當
未有偏倚過不及處。
所謂中之道者
卽事卽物。
自有箇恰好道理不偏不倚過不及
中庸或問云方其未發。
未有過不及之可名。
所以爲無過不及本體
實在於是
及其發而得中也。
其所主。
不能不偏於一事
其所以無
過不及者。
是乃無偏倚者之所爲
而於一事之中。
未嘗有所偏倚也。
鄙說之所據。
抑有佗義。
而引之者謬耶。
度之以矩之說。
朱子江德功書。
分明以爲非。
今乃合而同之何也。
其曰矩絜者。
說破得丁寧無礙處也。
蓋量之以斗則當曰斗量
稱之以秤則當曰秤稱。
不當曰量斗稱秤矣。
今曰絜矩而必釋之謂度之以矩何也。
語類十六卷四十七版。
有不矩等語。
更乞裁察
今之論語魯論也。
若必字是而瓜字非則當直魯論作必可也
今從齊論而引魯論爲證何也。
齊論不傳久矣
何從而知其爲齊論也。
什一固是中制
孟子分明道請野九一。
國中什一
則九一什一
必有不同
願聞其說。
公元1725年
上李畏庵(乙巳)
公元1720年
承前十二日賜書
奉讀以還
有以先生日用存省之外
動息萬福
恰慰瞻戀之忱。
况有別幅開示
重荷不鄙。
尤覺感祝。
蓬萊主人之敎。
令人胷懷便豁。
瀷雅是無繫之身。
其於探討仙境之願。
宜若無所不遂
喪病之餘。
濟勝無具。
一驢一奚
所難辦。
營思瞻企之際。
日月斯邁。
或慮分薄命區。
終貽山靈之厚誚耳。
爲學課程
日漸疎迂。
師友益遠。
無人儆起。
幽獨之中。
雖似有隙光乍見
只是閃沒無恒
終非受益田地根株
日用凡百
若非說話而止。
雋永未入
厭怠先乘。
尋思未竟
亂想交至
展讀不了
睡魔成拏。
此殆平日涵養無力
有以致之。
何何
近仍課兒
閱詩數卷。
其間許多疑晦
不可毛擧
笙詩六篇
亦所未曉。
集註以爲有聲無辭
然詩言志也。
三百篇莫非言志之詩。
則彼無辭之章。
緣何而編此哉。
子曰一言蔽之思無邪
思無邪者。
亦以義意言也。
六詩者其不在蔽之內耶。
燕禮升歌鹿鳴
下管新宮
管與笙一例
新宮六篇之類也。
毛氏曰新宮詩篇名。
辭義皆亡。
無以知其篇第之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宋公昭子新宮
非無辭也明矣。
六笙之篇。
何獨不然乎。
集註引或說以斯干一篇當之。
旣有斯干正名
而篇內無新宮二字
徒以有築室之語。
臆以歸之。
亦似未穩。
今以毛氏不知篇第之說推之。
六篇者恐是毛氏因儀禮篇第而添入。
惟新不知篇第
不敢也。
何以明之。
史記云詩三百五篇
本無六詩
而詩舊傳南陔白華華三篇
本在鹿鳴之什。
不與數於十篇之限也。
所以然者。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然後南陔白華華
故毛氏據此附於鹿鳴什之末。
其佗各因其序而添入。
惟新宮則宜在鹿鳴四牡之間。
鄕飮酒燕禮皆云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自是離不得之物。
故毛氏以爲
不知篇第
若使知其篇第其與六笙詩一倂編入無疑耳。
朱子陳體仁書云詩之作。
爲言而已
方其詩也。
未有歌也。
及其歌也。
未有樂也。
樂乃爲詩而作。
非詩爲樂而作也。
興於詩成於樂。
其求之固有序矣。
得其志而不得其聲者有矣
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聲者也。
今若以本無辭句之聲。
並列於詩中。
或者三百篇同歸聲樂一偏耶。
又射義以貍首爲節。
其詩曰曾孫侯氏
四正其體。
大夫君子
凡以庶士
小大莫處。
御于君所
以燕以射。
則燕則譽。
貍首亦類耳。
非無辭者。
其佗何以異是哉。
蓋有詩則有樂。
永和聲。
宜無古今不同
然今其詩尙在
樂則無徵何哉
東京之末。
禮樂蕭然
曺操劉表
得漢雅樂杜夔
久矣
肄習
所得三百篇者。
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篇而已
餘聲不傳
太和末又失其三。
左延年新得。
鹿鳴一篇
正朝大會羣臣。
行禮東廂
雅樂作者是也
至晉鹿鳴亦失。
古樂於是無迹
因是而推。
樂之存亡
不繫於詩。
詩與樂不可混以一之矣。
且夫子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然不鄭衛
要人懲創逸志
則存觀省足矣
不以淫醜之音。
被之管絃
使人肄習之也。
然則不以聲樂三百篇者。
不通矣。
如何如何
或曰季子之觀周樂
爲之歌鄭。
愚謂是歌也。
必非男女褻瀆之詩。
不然姦聲
不絶於耳
淫樂常接於心。
導欲增蕩。
不爲浸染也者幾希
若然聖人所以之者何居
季子不過曰其細已甚
以是周樂本無淫醜之音也。
司馬遷三百五篇
孔子絃歌之。
未知其如何。
  別紙
小記云父庶子爲妻。
以杖卽位可也
云父不主其妻。
故其子得以卽位也。
雜記云爲妻父在不杖。
是亦庶子
云然者。
亦謂同宮者也。
據此則雖庶子
其同宮者父在父必主其婦喪也。
奔喪云凡喪。
父在父爲主
父沒兄弟同居
各主其喪。
疏引服問云主嫡婦
不云主庶婦
此則亦主庶婦
彼則通命士以上父子異宮。
此是同宮也。
然小記又云婦之喪虞卒哭。
其夫若子主之。
祔則舅主之。
鄭註云婦謂凡嫡婦庶婦也。
虞卒哭祭婦。
父事也。
祔於祖廟
尊者宜主焉。
父旣不主虞卒哭。
所謂爲主者。
果何指乎。
至於祔。
彼婦之所祔。
卽舅之母也。
有事於廟。
宗子爲主
非以主婦之喪故也。
庶婦容或有此。
而今並不主嫡婦虞卒哭。
乃使其夫若子主之。
未知如何
或者云者
亦謂嫡婦
嫡妻所生次子之婦耶。
內則命士以上父子異宮。
不命之士父子同宮。
今世不命之士庶
居止各宅。
雖不同居
亦準於禮。
不可以異宮論乎。
喪服云子不私
其父則不成爲子。
故有東宮西宮南宮北宮
異居同財
疏云不命之士縱同宮。
亦有隔別四方之宮也。
然則今之不同居
只可隔別之宮。
而非命士異宮之宮也。
且使舅主之則凡嫡婦庶婦神主祝辭屬稱將何書。
若曰亡婦則嫌於夫婦之婦。
若曰子婦則子婦之稱。
不曾經見
祭婦而兼擧其子。
亦恐未妥
今以嫡婦庶婦冢婦介婦等爲稱。
未知如何
若使嫡婦庶婦之喪。
其夫若子主之則嫡子庶子之喪。
其子亦必主之。
不可曰主其母而不主其父也。
旣主虞卒哭則亦必主練祥
不可曰主虞卒而不主練祥也。
然則父之所主者。
何處討看耶。
忌日只祭一位者禮也。
今世士大夫率皆並設。
儒先之所許也。
婦人之祔。
不宜祭祖考。
居常不免從俗並祭。
只此一事
突然開櫝奉出一主
其於情理事勢
不安者。
此又何如
其亦限於禮而不敢並祭耶。
男子之祔。
雖曰配祭
祝辭不及配祭之意。
其義何居
家禮祭饌三分
則雖不言配而猶有配之意。
特牲少牢禮。
稷牲牢。
無不單薦。
祝辭云以某妃配。
然則古之祔事。
配祭而亦必單薦。
於今之各設其饌。
若單薦而又不言配意則其所謂祔於王父則配者果何指而言。
此甚可疑也。
凡喪無論嫡庶
必祔於祖。
云中以上而祔。
註家雖以妾死而無祖
之妾者當之。
然孫死而其祖生存者。
宜在此科。
今有婦人死而其舅之母猶存
於此疑若引中一以上之例。
而其舅卽繼妣所生
亦恐當祔於舅之前妣。
未知如何
雖曰祔於親者。
而妾無妾祖姑者祔於女君
公子祔於公子
觀通行典不可樁定爲說。
如是行之。
未知無大悖耶。
又或其舅之禰廟已親盡埋安。
則亦將以紙榜設位祭之耶。
雜記尙功衰而祔兄弟之殤。
疏云小功兄弟當祔於從祖之廟。
小功兄弟身及父是庶人
不合祖廟
曾祖嫡孫爲之立壇。
小功兄弟於從祖。
立神而祭也。
記疏云妾無廟。
而今云祔及高祖當爲壇祔之。
大夫三廟
而又云中以上
此亦必爲壇以祔者也。
以此參商
疑若當然
而小記云其妻爲大夫卒而后。
夫不大夫
祔於其妻則不易牲。
卒而后。
夫爲大夫而祔於其妻則以大夫牲。
鄭註云始來仕無廟者不祔
疏云死者當祔於祖。
不得祔於其妻。
今夫死祔於其妻。
故知是無廟者。
若然則其無祖廟者。
夫祔於妻妻祔於夫。
不必爲壇祔祖耶。
然較之佗說。
恐無此理。
竊謂祔於其妻云者
卽行祔事於其妻喪也。
其實妻祔於祖姑也。
或妻死未葬而其夫有失官得官之事。
及葬而行祔如此云爾
如是害理否。
家禮祔祭祝。
但云孝子
儀節以孝孫。
退溪豈不以此祭主升祔先考
妣而設。
故只稱孝子耶
竊詳其文勢
孝子主祭宗子
喪主也。
宗子亡子祖考
或子或孫未定
故以孝子起例
其於祖稱孫於曾祖曾孫
包在其中
未知然否
此皆偶有考檢
信手箚疑。
冀蒙指南之誨耳。
公元1718年
答朴坡隱孟子疾書辨誨別紙(戊戌)
義利之辨。
聞命
但批誨云何云者
不必之義有異。
更請其說。
前以士後以大夫
其曰士曰大夫
若從孟子父母言則三遷者固似矣。
若謂孟子前士而後大夫則其父喪時已仕爲諸侯之士矣。
故祭以三鼎。
夫父爲士子大夫
葬以士祭以大夫禮也。
以三鼎。
卽祭以士也。
豈非孟子言也。
况父旣爲士則安得大夫之妻。
而後五鼎
此其皆指孟子無疑
若曰前士是父之士。
大夫是子之大夫
則亦恐語脉不著
鳶魚潑潑
鄙說自知久矣
只備一時之見。
朱子旣有魚躍出淵說則十分定論矣。
然亦具存之。
以記吾過。
不爲大罪耶。
恭竢去就之命。
許行章批誨云勞心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爲二句
愚按此二句上有二句下有二句
又是六句矣。
若以集註四句以下屬於上文見治於人也之下。
其所謂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二句
孟子推演古語之辭也。
此看。
語意方暢。
不然末後一句不貼矣。
生乎蠻而鴂其舌。
非罪也。
然而罪之之辭。
及於鴂舌
以爲不若罪其可罪之爲愈也。
批誨以集註豈肯爲其大者大字
爲精字之誤。
以爲不然
孟子曰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
或相什伯千萬。
分明精粗言也。
陳相則計其大小不計精粗
大屨小屨不可同價則固知之。
精屨粗屨之不可同價則不之覺也。
孟子諭之云雖大屨小屨差等之間。
人必不肯大者
况精屨粗屨之什伯千萬者乎。
爾旣知大小不同
而獨不覺精粗不同何哉
孟子之旨。
不過如此也。
集註云其有精粗
猶其有大小也。
其義自明
堯舜之道。
以仁政
此道字不包字言也
下文不行先王之道。
此道字包上政字言也。
如此看果有害否。
涕出女吳章。
鄙說云絶物。
謂絶於天之人也。
卽謂人也絶於天之意也。
非謂與天之物相絶
如輔氏之說也。
若以物字屬之吳而謂吳乃天之物。
不可云爾
則似不成說
中國之於蠻夷
可絶則絶之。
至於不可絶而妻之以女耶。
齊之女吳。
不得已也。
非以義不可相絶故也。
更須貼上文順天逆天看。
父子責善章。
輔氏曰有使之去其所劣之意。
至於相傷
此說决是不然
諫爭亦豈無欲其去劣之意。
若斷不可欲其去劣則所諫爭何意
親之欲其貴。
親之之親。
親屬之親。
本是一義。
如曰君子親其親。
以其爲親屬
親屬之也。
一虛一實
大意不異
舜之於象。
親屬之。
故貴之也。
佗人則愛而富之而已。
可封也。
一鄕善士章。
集註一盡字。
蓋善蓋一鄕之士。
亦許多。
友於古今之意推之。
必將盡取以友之然後已也。
批誨云善士之次在其中
故曰盡。
此恐未安。
旣曰盡友一鄕善士
善士之次。
不包於盡字矣。
放心章。
覺者是覺其不知不覺忽然走作之心也。
求者是求其利欲放去之心也。
愚按集註不然昏昧放逸
雖曰從事於學。
而終不能有發明矣。
不但利欲纏縛者也。
忽然逐物走作
便是可求
更乞裁察
盡心之說。
雜見語類
固有不可統而一之者。
若其知至誠意
朱子分明道初間如彼。
後來改定如此
非一二見矣。
記者朱門第一等陳北溪之徒。
不應皆誤。
且只記答問可否之辭。
非如奧義難形之比。
豈有杜撰其所不言若是丁寧乎。
小註所載定作知至說者。
雖有云爾
而旣明言知至誠意
則此不過所謂初間如此者也。
知至誠意之孰是。
等是物格之後先後之序。
固自若也。
伊川說者。
畢竟不可集註合也。
知性亦非突然至此
大學誠正之類。
悉皆相須而進。
誠意功訖然後方加正心之功也。
伊川說亦不害發明一面道理
雖然謂之有此理則可。
不爾則其全體先後之序。
分明倒置不可掩。
豈容有周遮爲解耶。
集註其所從出不外是矣。
所從出卽天也。
蓋謂天之理亦不外是矣。
輔氏云知此物從何而來也。
所知不過此物之來歷
云同意。
比如某甲生子乙。
乙之友云知乙則乙之所從生者不外是矣。
是並與甲而知之也。
若云知乙何從而生。
則是但知乙之爲甲子
所知不及於甲也。
此果合於知天之義耶。
所性章。
鄙說中覺未妥
謹已抹去
但謂所樂與樂之則同。
所性與性之則不同者。
猶有所未釋然也。
朱子分明說所性字說得虛。
堯舜性之之性字。
然則性字下雖無之字
此性字之爲虛可知
旣是虛則非性之而何。
批誨又云其可曰性之不存焉乎。
其可曰君子性之。
大行不加竆居不損乎。
其可曰分定故也乎。
其可曰君子性之。
仁義禮智根於心乎。
愚謂亦可如此說。
雖其道大行
君子性之之事則不與存焉。
以其無加損而分定故也。
仁義禮智根於
心。
至於四體不言而諭
豈非性之之謂耶。
批誨又云踐形非德後事
愚謂踐形不可低看。
惟德成者然也。
不然孟子何以曰惟聖人踐形乎。
堯舜性之章。
批誨云湯武謂之大則可。
謂之化則不可
夫湯武聖也。
大而化之後方稱聖。
湯武非化。
抑恐未安。
批誨又引顔子爲證。
顔子不化早夭故也。
假之以年。
不日而化矣。
豈可顔子終無可化之理乎。
湯武不及堯舜
未達處。
設使湯武復假以十百年之久。
日孜孜焉。
豈不能與堯舜同耶。
聖人地位多般數。
堯舜生而化者也。
理言之。
必有弱冠而與湯武並者。
如是而又壽至十百年之久。
地位終止湯武而已耶。
若然人皆可爲堯舜之說。
只是架虛矣。
久假不歸
愚說固是大駭
只恭竢駁正盛論
批誨之下。
寧不愧懼
旣有朱子定說
心術眞僞之際。
不可一毫改評矣。
然所諭許多言句
皆指假者言。
未嘗及於始假而革慮爲有者。
則自與愚所言不同
不須一一言之。
而若仁義之性。
人人本具。
非如假佗人之物。
故有知其爲吾物而隨意之者
生知是也
有始不知爲吾物。
而終亦能得者。
學知是也
竊用不知爲吾物者。
霸者是也
其心雖自以爲假。
其實非假也。
比如我有一件物事。
失之已久。
在目前。
不知爲吾物。
假而用焉。
之而不還
積以年月
至於久久習慣
則安知其終不覺其爲吾物乎。
旣是假矣。
覺之誠難矣。
若謂終無覺之之理則或者過耶。
釋氏之敎如竆子火宅之諭。
爲道雖錯。
使人假而爲有則不可誣。
故其始莫不拘牽敎入佛智
而其入者亦不無誠心奉佛。
安在不爲有乎。
孟子之時。
齊梁之君。
專欲富國強兵
孟子卻以富強道說之。
而實之以仁義。
假使從之。
其可保十分眞心乎。
不過富強而假仁義也。
然而孟子不曰富強而專仁義何也。
或者有望乎從假入有乎。
鄙說非謂孟子之意專欲如此
敎諭之道。
不得不爾也。
當是時。
天下之亂久矣
格其非心
豈非聖賢素志
抑有未能盡格於人人
於是宛轉委曲提掖之者
所謂衰世之志也。
夫誰曰斅學有此兩道耶。
向使五霸假之之久。
一向做去。
安習於此
安可以知其必不爲有哉。
彼自不然。
畢竟欺詐
與有之一字背馳
是乃罪也。
孟子之於五霸
非望久假而已
久則或庶幾爲有也。
如曰久假而必不有則不可。
如曰久假有則不可
故曰惡知。
知者安知也。
安知者。
未必無此機也。
聖賢之於人。
非斥仁義者則猶望其假之
假而不能久者則又望其久之
其久而不能有者則又當罪之。
楊子雲云在門墻則揮之。
公元前656年
夷狄則進之。
可謂知言矣。
有人不知聖賢書之爲美。
怠於誦讀
及人勸之。
強而從焉。
讀之久而知其爲美。
至於誠好。
始之強者非眞也。
終焉好者非假也。
豈可以始之非眞。
而終不許其非假乎。
世有經生許多
其間眞心適道
有舜何予何之志者。
千百一人焉耳
假亦有輕重之別。
一分非眞。
一分假也。
九分非眞。
九分假也。
惟其十分眞者。
生質之美也。
此固不易得。
不免一分二分之挾雜者。
任敎導之責者。
其可一並盡斥乎。
若敎之以假。
固非矣。
而在渠則實有始假終眞之道也。
惟舊所謂久假不歸
卽爲眞有者。
甚誤。
卽爲者必然之辭也。
孟子之意。
何嘗道其必然乎。
雖然無論有此無此。
凡曰不可一毫非眞者。
固是然矣。
不必如是演說起鬧。
則謹於草中削去此假。
以存堂堂一直之正論。
亦附此紙於編末。
附見往來規誨之義。
未知如何
(春秋僖公四年
齊人陳轅濤塗
胡氏傳曰桓公假不久而遽歸也。
張南軒云使其假而能久。
久之不歸則必有非苟然者矣。
先儒固多如此說者。
附記焉。)
 此文卽答坡隱朴公者也。
余旣裁書置匧。
偶因避癘在外
經時未還。
而公已沒矣。
因人替奠緘辭。
道其故。
又得此於故紙堆中。
不任師友存沒之感。
遂收而錄之。
欲著平日從遊規誨之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