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书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上堂兄良溪先生(𤂪○癸卯)
读易不能专精。时看一二卦。辄有疑晦。略举数条焉。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愚意今之刑官。即古之司寇也。寇者杀伐之称。如秋之残杀百物然也。上九蒙极。不可遽以刑杀治之。如是则乱也。故必以渐谕导。使之自知其远于刑法。是谓御寇也。子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言上导下从。不以刑杀也。讼大象。龟山云天左旋而水东注。违行也。天固左旋。水何尝东注。此但以今之一片中国言也。何不以亿万邦域看哉。程朱之解皆不用此义。今大全犹采之。明人之过也。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虽小有言。其辩明也。孔子之意则恐是谓辩说之明。不必多言也。需九二之辞。亦谓不费多言而吉也。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朱子以三百户为小邑。又以三百为有定数。按论语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荀子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其始以富人。终以疏食。实由于三百之在否也。其非小邑可知。或者此爻亦指此等事而云然也。归者谓不克讼而归之于彼也。逋者谓退而无怨言也。见其不可与敌。归邑而自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197L 页
窜。所归者虽三百之多。即于己无眚。若系吝健讼。自下讼上则患至掇也。师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按连山易大畜小畜。皆作大毒小毒。又大象传云容民畜象。毒与畜。古人通用也。六五长子帅师。弟子舆尸。长为群弟之长也。弟亦从长子说。弟子者诸子也。小畜上九既雨既处。既雨与不雨相照。既处与施未行相照。彼指始之未行。此指既行而止。萃涣皆言王假有庙。本义云王者至于庙。以聚祖考精神。然家人小象云王假有家。此岂指至于家之谓也。礼彖曰王假之。此果指至于何也。其传曰王假之尚大也。抑恐假者有尚大之意。凡传文只取大义则虽不可专以大训假。要是不甚相远者也。以意亿之。假是推以极至之谓。故字书或训大训至。大槩是同义也。王假有家。谓齐家而至于极也。王假有庙。谓享鬼而至于极也。王假之。又谓极至于天下也。故其曰尚大曰在中曰交相爱。合以观之。其意可想也。凡雷电。远则先电而后雷。故电雷。噬嗑则曰明罚敕法。近则雷电俱至。故雷电。礼则曰折狱致刑。其曰皆至者。谓其迫也。按先天卦位图。巽居西南。起自丁方者也。自丁而数至己。为先庚三日。自辛而数至癸。为后庚三日。凡卦必历六位而成。故七则复矣。易中累言七日者是也。巽起于丁终于壬。复于癸。癸则终也。犹未至于甲。故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198H 页
无初有终也。必言乎五者。以九五之中正。为卦之主也。艮居西北。起自辛方者也。自辛数至癸为先甲三日。自乙数至丁为后甲三日。艮起于辛终于丙复于丁。其间历癸而入甲。癸甲者终始之会。故曰终则有始也。必于蛊彖言之者。每以干配卦。七则便复。不能遍于八位。艮者始于坎之辛而终于乾之丙。始终皆不及于巽者也。艮而遇巽则蛊。乃遍于八位。周乎十干。然主于艮而言。故曰先后甲也。革之六二已日乃革之已。恐是十干之己。如先后庚甲之例也。自甲至戊为上一半。自己至癸为下一半。故甲日之夜半为甲子时。而己日亦同然。所谓甲己夜半生甲子是也。己有改革之义。故改字从支。按少牢馈食礼云日取丁己。郑注云取自丁宁自变改。朱子亦尝力主是说。见于大全可考。已日变革。信有其理也。其必于六二言之何也。革之彖曰已日乃孚。孔子传之曰已日乃孚信而革之。此断一卦之辞也。六二乃革之主故云尔。甘节苦节。甘是滑易。苦是涩难。庄子曰甘而易败。苦而难入。可以为验。未济初六象传极字。当从拯字为是。涣下体坎也。故云用拯。艮互卦下体坎。故云不拯。明夷互卦下体亦坎。故云用拯。未济涣则于初言拯。艮明夷则于二言拯。凿凿可證也。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夫文王西伯也。诸侯之祭。亦可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198L 页
牛而用牲矣。今以杀牛对礿祭则知祭之不得杀牛也。似非指文王者也。此类未必皆自谓信然。只随手劄录。要发疑难。未害为叩问之一端。未知如何。近得见明人萧汉中所撰卦序图一册。虽未审其的然明白。亦颇似有理。今略举其槩。乾坤之下自屯蒙至师比为一图。每两卦相配而合成三行。坎之体居上经诸卦之最后。而坎之用居上经诸卦之最先。所以承接乾坤也。屯蒙二卦乃坎包震艮。具乾坤之三男也。需讼以坎包乾。师比以坤包坎也。又自师比至谦豫为一图。五行其第三行泰否居中。第二行巽兑包乾为小畜履两卦。乃乾一索而长女。三索而少女也。第四行乾包离为同人大有两卦。乃乾再索而中女也。是谓女正位乎内也。第五行坤包艮震为谦豫两卦。乃坤一索而长男。三索而少男也。第一行坤包坎为师比两卦。乃坤再索而中男。是谓男正位乎外也。泰否以乾坤之合居中。左右八卦。即乾坤之具六子者也。又自随蛊至坎离为一图。第一行据先天图。自东南之兑。右旋至东北之震。又自西北之艮。至西南之巽。合成随蛊两卦。第六行自西北之艮。左旋至东北之震。又自东南之兑。至西南之巽。合成颐大过两卦。第二行坤包于东南之兑西南之巽。合成临观两卦。第五行乾包于东北之震西北之艮。合成无妄大畜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199H 页
两卦。其噬嗑贲剥复二行最居中。而离包震艮。震艮包坤也。又自咸恒至损益为一图。第一行泽山雷风相配为咸恒两卦。第六行山泽风雷相配为损益两卦。即兑巽包艮震以唱。而震艮包兑巽以和也。第二行乾居艮震外为遁大壮两卦。第五行坎居艮震外为蹇解两卦。即乾统三男也。第三第四两行最居中。而离包坤为晋明夷两卦。巽兑包离为家人睽两卦。即坤统三女也。又自夬姤至革鼎为一图。巽兑包乾坤坎离。合成四行。又自震艮至既未济为一图。第二行巽艮震兑左旋而为渐归妹两卦。第六行巽兑震艮右旋而为中孚小过两卦。第三行震艮包离为丰旅两卦。第五行巽兑包坎为涣节两卦。而第一行重震重艮为阳前。第四行重巽重兑为阴后。终之以既济未济为第七行。其说许多。不可尽录。若依此排列。仔细较勘。可以识取其大旨矣。幸于閒中考察得失。随便下示。
答息山李先生(甲辰)
瀷衰门薄祚。荐罹凶变。兄丧未练。孤侄又不起疾。即无论情地惨毒。似续既绝。后绪靡托。柰何柰何。玆伏承千里慰问。长牍勤谕。惜死哀生。勉爱之意。句句可掬。瀷之愚昧。虽不可以仰答盛念。未死之前。庶几奉诲之日。感幸何极。仍伏审东辕才税。继有智异之游。窃想久滞名源。会心真境。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199L 页
益见充养。有不可以名言者矣。恨不能操几奉席。陪随于水石之间。与闻其馀绪焉耳。自前秋拜辞之后。岂不欲敬奉缄款。用替向往之私。恒自汨溺于丧葬忧戚。忽忽焉无馀念久矣。迹与心违。负罪深重。虽蒙大度包荒。宁不知愧惧耶。瀷念昔年迫有立。未尝知有此边一事。只奔走于应俗求名。中罹祸难。陨穫失图。便无意于举业文字。则其势将杜门跧伏。日与世龃龉。家有藏书数千。以时翻阅。为消遣之资。初非有志于圣路关棙。故居常言动事为。一与俗套无别。迄今数十年而愈甚。虽欲动心忍性。稍自修饰。习惯成痼。筋骸肌肤。已不可以收束。故口或空谈。而至于躬行上一步难进。殆驳杂中转身。终不能以矩彟律之也。盛诲所谓本原不厚。馀皆外具者。真觉破的。然人患不为。恐无行终不得之理。瀷之自画。其亦自知罪也。若使周旋于先生长者之侧。矫轻警惰。加之以鞭绳。庶有铢累之得。此又有意而未遂者也。是以或因朋友得闻乎其函丈绪论。辄为之向风钦叹。不啻若亲切敬听。伏惟先生怜而进之。因便警咳。痛劄病源。为败翮垂翅之一助焉。抑尝闻之。大学一书。为初学用功之门。八个条目。分明历落。苟志于斯。宜若沛然行去。无复窒晦。而试以诚正两段。体验于日用事上。其于名目之间。亦不见分晓。如是而更有望于昭旷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0H 页
之大原耶。盖事莫不有诚正之功。而孝弟为先。事亲者必思昏定当如何。晨省当如何。既知得尽。是为格致。然后更于心之发处。十分实之。无一分不定省不妨之意。是为诚意。意既诚则只欠个躬行一事。我便去昏而定晨而省。是为修身。彼修身又必赖正心之功者何居乎。意虽诚矣。而心或未正。则其于定省之类。为害如何。而临当定省。正之之节。又将如何著力。且夫心该体用。体正则中。用正则和。传文专于用。故以愤懥好乐等为言。愤懥好乐等之得正。即中庸喜怒等之中节。于此特不言中耳。非谓体本无不正。如程胡之说也。或问所谓鬼神不得窥其际者。恐指未感之前初无喜怒之可名也。夫岂心之本体。都无得失之可议。而不容学者之用力耶。中庸章句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大学或问曰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可以互證也。意虽诚矣。而愤懥好乐之等。不能中节。则身不得修矣。所谓清里面波浪动荡是也。然朱子曰心是大底。意是小底。心要恁地做。却被意从后面牵将去。如心要孝。又有不孝底意牵了。此谓意未诚而心有不正也。此心字不可专贴在愤懥好乐上也。意既未诚。全体是私意。何暇说正不正。大学所论。只举意已诚后。心或有不正者耳。学者宜究极乎此。益加用力。有得于大本之立。庶为正心之全功。如此看。未知如何。格物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0L 页
格。前承提耳。引格于文祖之语。作格于物上看。然八个条目。语脉同例。如我去平天下。故天下得平。平则一也。而其我平之与物得平少异。治国而国治。修身而身修。莫不皆然。惟致与至异字者。致乃使之至之义。而至又因其致而至者也。诚正齐治平五字。其义皆可以二用。惟致字不可作物自至之义。不若改下至字之为尤善。则其例亦未尝不同也。格物而物格。何以异此。章句云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其意若曰格物者。欲其物格云尔也。今若作至于物上之义看。则便与下七条殊科。而又与穷至之义。似不相契。或问所谓格于文祖者。特明其格之为至而已。未必谓我格于物。如舜格于文祖也。惟乞更加详评。俾有领会也。亡侄虞祔。瀷当主之。而丧礼备要祝文式。但云兄告于弟某。馀亲仿此。或者执以为叔不可以名告侄。当如父告子之例。然伊川祭四十一郎文云叔父某云云。祭文与祝。似无异例。然则书名可乎。韩愈及退溪之祭侄。皆称季父某。然据礼只云伯叔父母。无季父字则从伊川云叔父如何。礼云男子祔于王父则配考妣当合祭也。然祝但云适于某考。跻祔孙某。不及于祖妣配祭。其于义无关乎。家礼具馔三分则以二分祭祖考妣也。虽无祝告。犹有配祭之义。至若古礼虽特牲少牢。黍稷庶羞。莫不单荐。又一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1H 页
尸而已。但祝云以某妣配。以此推之。虽祔事不应有三分之馔。如今之家礼也。如只有馔一分。祝亦只告祖考。更何处讨配妣之义看耶。抑古之祔祝。将并告配妣之意。而文略不著耶。家礼中其孝子某之下。亦或有告于祖考祖妣之语。如时祭祝之例。而继云谨以云云耶。此皆当事有疑。无所质正。敢此附白焉。
上息山
家兄墓文。久蒙盛诺。篆在胃肾。亟欲草定家录。仰乞终幸。顾今丧威缠束。道涂栖遑。虽欲投隙操纸。神思荒塞。无以下得言语。以之迁就月日。恒怀闷叹。抑又思之。论人之道。当观其大体。仲兄西山公平生。只丙戌一事足矣。今录其槩。仰渎取财。瀷记昔先生有四郡山水之游。与我两兄交欢于泗上。其心亲义笃。无与为比。则自此以上。声闻密迩。宜莫如先生熟也。何待乎瀷言之及。夫先生逾岭南为。仲兄则栖栖甸服之间。而国有辛巳之狱。嗣后凶徒藉口。变怪层生。公慨世忧国。形于色辞。殆寝食靡安。常私于人曰父母之邦。阽于危亡。肉食无谋。柰吾君何。至丙戌儒生林溥以言得罪。兄弟骈戮。国人于是无敢言鹿者矣。公遂定抗疏之计。秘室独草。不泄于家人。疏既具人觉之。有难之以嫠纬之忧。公曰吾家世厚恩。与庶氓不同。况出位之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1L 页
小。扶颠之义大。以一身殉三百年宗祊。犹庶几有补也。吾何惜。疏入喉司却之。却之者。盖欲谋及渠首也。公即于阙下。口占一律。以见志云孤云不动日分明。禁漏迟迟禁树平。九虎司门灵锁邃。玉楼高处傥通诚。翌日承旨弘桢等。受嗾进启。幻辞请罪。拈疏中左右前后向刃春宫之语。以挑 上怒。于是即命庭杖。 亲诘向刃语。乃九月十七日也。公指陈明白。无所屈挠。以申疏中之意。且曰臣为东宫。死无所恨。但踵四皓而时不遇者也。 上益加震叠。左右群僚。莫不承颜下石。以助雷霆。呜呼何忍言哉。当是之时。亲戚走匿。知旧摇手讳言。禁扃之内。如隔弱水。独有侍卫一武士非素也。义而哀之。时来略道其梗槩如此。此后或庭杖或杖于本府。讯刑益急。至二十五日。公则死。时有素霓干日之异。瀷等不敢庀丧城中。只于旅次草草敛讫。废帷㡛。以素羃归葬。葬鲜之礼也。墓在安山瞻星里向西之原。至今 上三年。筵臣有白其忠烈者。特 赠中直大夫司宪府执义。哀荣备矣。其疏事本末。今录呈通文及疏草两道。览之可详。若其高尚物外。脱屣万累。乐敦素而去缘饰。执谦恭而陋矜肆。扬人之美。急人之困。轩轩有不可夺之气像者。世固有闻且睹矣。姑不备述焉。公生于庚子二月二日。得年四十七。昔公之生也。先考梦有日坠之变。四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2H 页
际暗黑。先考即手去。揭之天心。光耀重新。遂有浮烟收黑落日馀青之句。公尝服膺以为幸。又自谓吾年四十七。将有事于国。亦以梦事为兆也。此涉虚怪。不必为可采。而毕竟一著。未必非此为助成。故聊及之。公之晚年。颇留意经学。每曰先贤注解。要使之究极乎经文。非欲其无轻重之别也。今参错混诵。义或相掩。故既熟之后。便可专心经文。所得自别也。其教诲蒙士。必先正音读。有以立乎程规。故执卷者一经敩导。终身赖之。又曰礼不可不习。不习则荒。吾欲就僻静为坛。与家塾子弟行且习之。此盖有志未就。先系则八世祖讳继孙判兵曹。尝按咸吉道。丕革弓马之俗。北方人士至今俎豆祀之。曾祖讳尚毅官赞成。祖讳志安官持平。考讳夏镇官大司宪。外祖姓李讳后山官留守。公有侧室子四人。甲休乙休咸休羽休。甲休早死。以从子舜休(后改秉休)为后。遗稿若干。用功多在于诗。其感时伤道。必发诸吟咏。不乐为词家漫成。如秋兴诸作可见也。公殁后偶阅案书。得公手草读史一纸。其言曰赴汤火而不旋踵者。非利诱则义激也。死生之义不义。君子小人之情判矣。世主操其柄。权臣助其势。日驱之以威武。肝脑涂地。犹且恋恋。或望其回悟者。非愚则忠。否者或俟便望倖。不过罪一二人。已顾望承顺。况望其建大节乎。且君子之斥小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2L 页
也。必举其实而公言之。小人之陷君子也。必归之朋党而密伺之。其退也小人难君子易。余于宋神宗王安石见之。一时忠贤之退。何其易而多而又不止也。而君莫之悟。若是之甚也。噫。今手迹尚新。藏在巾衍。于此亦可见其所存矣。近借人得故进士南克宽梦呓集者奇才也。未知执事其已得以遮眼否。南即议政九万之孙。卒早夭云。集中有正论仲兄事云。李某先生亦东方奇伟之士。请斩凶渠之疏。剖析名义之实。披抉宵小之腹。正而平严而能和。昌言远猷。足为一时之绳准。夫岂草茅激讦之伦所可拟哉。惜乎一掷不中。使伏而睨眴者。得以呫呫然议其后。麟踣大野。鬼骋中逵。悲夫。余尝为之赞。赞曰雍容鼎镬。笑傲椄槢。朱梅舌挢。东澈气慑。又曰烈烈之气。终古昭明。凭凌月星。喷薄风霆。宛为长虹。烨然天衢。下烛污池。烝豕于于。闻此人歾已十年。当时是非犹未明也。公论犹未定也。此人独能奋笔于众咻䕺中。何其多哉。适有所睹。不敢不尽于相知之深。伏惟先生谅其衷情。勿以烦猥为罪则幸矣。
答李畏庵(戊戌)
瀷再拜。春寒伏惟先生起居体道安重。恋德下怀。靡日或弭。顷在忧服中。谨承状慰。既不能专伻申敬。却因人转答。迨有负罪。亦未知竟达否也。昔曾历拜门下。颇蒙的加旨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3H 页
诀。虽以昏愚之甚。觉有毫分得力处。岂不欲终始门馆。罄竭情愿。有以承不屑之馀诲。丧故以来。往还丘陇。匍匐道路。顾旷废人事中当为者久矣。殆其不进也已矣。比来或因朋友得先生所撰著堂室等铭。伏以读之。其造极之境自得之味。虽若望见乎其髣髴。亦自叹孤陋寡闻。终欠透看底蕴。有时乎不敢疑而自疑。思欲反覆以仰请终教焉。向年亡友李君子常颇能道函丈间绪论。发挥玄室明堂之义。瀷问家有一主人。在堂则室虚。在室则堂虚。当其在室。堂为若何。且所谓敛之方寸。太极在躬者。何指而言。当时子常未肯该答。后因人寄言云比如家主只在这中。无论在堂在室。即全家为不虚也。瀷又尝思之。子常之言似矣。然以一家言之则一人在中。其家为不虚。以家内各地言则在堂在室。毕竟一存而一虚也。家比之身。堂比之心。室比之肾。彼出入升降之心。只在这躯壳内则身可谓不虚。若其在肾而心亦为不虚者。果何说也。惜乎子常今作泉下人。不可更接话言也。天人一理。故远取近取。善喻皆合。天地之气。包括流行。寒暑昼夜。自有舒翕。四时起于冬。十二辰复于子。此可以谕其槩矣。然其间有各成部居不相推移者。如水之气火之气之类是也。形质既具则润下炎上。各有主张。或舒或翕。不离于形质之内。故海为水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3L 页
根。日为火之精。而未见有敛此归彼之理也。惟其不具形质者。五气亦皆备具。而包括流行而已。是以人之一身之气。流行于四肢百体者。即一身中不具形质者也。其心脏肾脏之类。乃一身中各具形质者。而亦自有阴阳舒翕。动未尝空舍而出。静未尝寄寓于佗也。虽然其气也。原主乎此而遍通于一身。非特心。众脏皆然。如水聚于下则气腾于上。火燃于中则光被于外也。朱子曰心寂然不动。而仁义礼智之理具焉。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如鸡心猪心之属切开。可见人心亦然。这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此言何谓也。其云中虚。即向所谓方寸也。如夙夜箴方寸湛然者。实静存时气像。而朱子以方寸二字论心之体者。不可胜举也。程子之论心则曰如谷种。邵子之论心则曰性之郛郭也。此本指五脏之心。而其盛贮该载。敷施发用。率由此形容出来。都阙却归肾一段者何也。朱子虽尝有目视鼻端注心脐腹之说。此不过一时养生之诀。非儒门宗法然也。试以医家所论观之。五行皆一而火有二名。君火也相火也。以君称者。所谓谷种郛郭是也。以相称者。即命门是也。然则火亦有藏于水中者。而惟君惟相。名位既别。非一火动静之异名也。故两肾之间。鼓舞发动。为生化之原。诚如铭中所云。而彼君位则自在不相搀错也。相火虽与君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4H 页
火相类。而不得与心混称。故心虽君火之名。而移于相火则骇矣。又何可谓君火敛藏于命门。与相火打成一片耶。且其五心云者何谓也。肺肝脾肾。有成形有定名。疑若不可以称心也。如所谓满体皆心者。虽非只指这一块。而毕竟有升降出入之舍存焉。如火之光明。烛在金木等物则指其光明曰是火则然矣。因指金木曰是火则可乎。朱子曰如肺肝五脏之心。却是实有一物也。此特欲以君火之心与操舍存亡之心。别而言之。故举肺肝而类见之也。非谓五脏皆心也。朱子又曰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宁。心须常在躯壳内。譬如建阳知县。须常在衙里。始管得这一县也。然则满体之心。亦须主在舍里。舍者非肺肝等类之一块心耶。先生之说。必有考信尊尚。可以一语破的者也。此大论也。后学谫识。何可易以晓解。然诿昏以庸。内自欺诳。不一质于并世君子。是谓自弃。故即不计中理与否。倾囷而索说。其亦不自量也已矣。伏惟先生虽持罕言之戒。空空之问。亦不可不竭。怜而诲之。俾得自进。千万幸甚。
  附畏庵答书
 栻顿首白。座下居忧之日。既不能躬进奉慰。徒然拜承覆疏之至。外除以后。声息深阻。凡有庆吊。不及相闻。一向废阙。辜负畴昔惠顾之勤。愧恨深矣。而广度包荒。远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4L 页
赐之长幅。存问之周。倾倒之极。俱有以警发顽愚。区区感幸。已不可量。栻贞疾危喘。不自意得至六十年龄。神昏气弱。凡百无可为者。况能论心说理。以少答盛问之意耶。窃以孤陋寡闻。妄意为学。而门路莫寻。冥行擿埴。盖有年所。其于东西捞摸之馀。遂堕荒蹊僻巷之中。杜撰堂室等说。聊以自考。而复自疑其言之乖僻不经。卒有以自陷也。出入反复。以自参验亦已久矣。然而病伏索居。迄未能博求明师良友以就正焉。则其何以自拔于迷涂也哉。间因一二朋友辱采其说。以浼闻于当世之君子。颇得其驳正之论。则自已愧惧之甚。固已骍其面汗其背矣。而犹窃庶几其因此端绪。幸有以发蒙拯溺我于未死之前也。今者果获高明之所以教。则实有以慰满宿昔之望。而抑非高明爱人之深典学之笃。何能及此。幸甚幸甚。然圭复来教。而犹有未能释然于愚意者。则请有以复之。烦高明有以申教之。其亦可乎。窃尝论之。天人固一理矣。而其所以为天人者。分而言之则有三。心也气也形也。而心为贵气次之形为贱。故形粗而其迹著。气较精而其迹微。心尤精而其迹太微。几于无矣。著者易见。微者难见。太微者殆乎不可见矣。以其不可见也。故以可见者形之而后。不可见者庶可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5H 页
而见也。然则心者果何物也。形之主宰。气之精爽。性情之统名。而在天为上帝。在人为神明者也。神者无方。随方而有方。神者无体。随体而为体。故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欤。夫出则为宾入则为主。此操舍存亡之所由分也。是故必曰反复入身来。又曰必要在腔子里。此与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者同一议论。所指而言者其意尚宽。非但指方寸而言也。今夫堂室云者。只就腔子里面。分其上下表里间架。而要使天君升降出入。不离乎其间耳。夫谓之天君。又谓之主人者。以有形而言之也。心岂有是君人之形哉。特以有形。形其无形迹尔。既曰天君曰主人。则须有所居之宅。宅者堂室之谓也。然心亦岂有堂室哉。特以一腔之内。胸中腹中。位分上下。而胸有心肺。心则为主。腹有肝肾。肾则为本。故拟心肾以堂室。然堂室心肾皆形也。而心肾之形。隐而精。堂室之形。显而粗。是乃以粗且显之形。形精且隐之形也。其为堂室之说。如斯而已矣。然心气形之为物也。其微著有间而无间。其有无异体而同体。不离不杂。有分有合。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今来谕于其分合异同之间。若有未尽白者。此愚之所以有未能释然者也。何以言之。夫以为主人在堂则室虚。在室则堂虚云者。是不以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5L 页
心之太微无迹观心。而以形之其迹甚著者观心也。若其无迹之神心则在堂而室亦不虚。在室而堂亦不虚。非但腔内之堂室为然。腔外之宇宙亦然。先贤所谓腔子内外都是心及神光烛九垓者此也。来教所引敛之方寸太极在躬者。正以其在堂者言之也。其在室者斯亦可以反隅矣。又以为天地人之气。有包括流行。阳舒阴翕。有各成部居。各具形质者。此以形之太著气之微著者。杂而言也。其太著者固不能敛此归彼。又不能空舍寓佗。其太微之神心。虽寓于太著之形。而形之与心。信有间矣。独不能敛此归彼空舍寓佗乎。不然则帝何以出震齐巽。心何以莫知其乡乎。其微著者自较。近于太微。故已能流行四时遍通一身矣。而况太微无迹之心。宁复有滞于方隅者乎。又以谓前贤所论有中虚方寸之心。而无所谓肾云者。是有由然矣。何也。夫微著有无。固有同体而无间者。故以神明之心。合杂于血肉之方寸而言之者。既不可胜举矣。然因此而不察夫有间而无体则不几于徒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乎。且三正之迭建尚矣。而必用夏时者。非以子丑为非也。特以寅之最显见而便于民事耳。是故圣门教人。皆就易知易行者而言之。及思孟以来。说心说性。转隐转险者。亦非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6H 页
所以立异也。盖亦时然而已。古之言心。其于五脏。指心而不言肾者。亦非以其一火一水一南一北之故。先其显而后其隐乎。然水内明而北生阳则固心之本也。而经世书曰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云尔。则亦非阙然都无一人言之也。苟曰不然而太极神明之心。独专于心之一脏。则是水木金土皆役于火。春秋冬并入于夏。而神亦但局于有方有体。而更无所变化矣。宁有是理乎哉。至若谷种郛郭之说。盖本谓神心之全体。而今曰指五脏之心则似未免堕于血肉。而其曰注心脐腹。乃养生家保养形气之术。又岂存此神心之法耶。又以为有君火相火云者。亦是以微著之气言之也。自与愚之言神心者殊科。则更不必为叠床之辨。而其曰五心云者。虽借用于医家。然以满腔皆心者推之。而置太极之心于二五之中曰遍五皆心。无乃不至太谬乎。所引朱夫子实有一物及其舍不宁两段语。所以开示血肉神明异体有间之实。并是八字打开处。此盖鄙见之所有本也。惟高明于此二段语。既见其所以异者。于上文方寸语。又见其所以同者。而考按鄙说之从违得失。更竭两端之诲焉。则迷涂者蒙蔽陷溺之踪。庶几有以见其发而得其极矣。此实区区之望也。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6L 页
答李畏庵
仰止方切。覆札遽辱。再拜展读。恍若承警咳于皋比之座。下怀慰释为如何。而矧伏审先生起居履道坦荡。日有冲裕。前者考德一纸。干犯尊严。岂不知极涉僭猥。惟其外袭唯诺。内护迷眩。甘心于没身不知。实非先生长者之所望于后生也。昔曾闻之。凡学者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是多著疑不妨。故或病隙对卷。纷纷然致疑。已不胜其悯恼。则未尝不缅怀中坻。若将周旋于几杖间。是以不暇揣己。强口谈理。何异儿童学长者拜跪。今也曲赐批诲。谆悉丁宁。非惟不之斥退。深矜陷溺。细加开导。意若有望乎挣扎出岸。有以见大君子立人达人之志。而亦惧夫卒无以报塞也。堂室之论。固知出于真积力久之馀。宜无所间然。而癖于蓄疑。不免重掇来诲而反覆请教焉。批诲云心者性情之统名。愚谓据仁义之心恻隐羞恶之心而谓统性情则可。若谓性情之统名。恐不可。不然则心与性混矣。批诲云出则为宾入则为主。此操舍存亡之所由分也。又云要使天君升降出入。不离乎其间。愚谓出便是亡入便是存。使天君欲其有出入可乎。出而亡焉。又可不离于其间乎。升与降不同时。果有时乎存不存矣。批诲云既曰天君主人则须有所居之宅。宅者堂室之谓也。愚谓不曰无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7H 页
不为宅。而谓居于堂室则虽满体皆心。而心肾为总脑也。又细而推之。心肾二脏。亦当有宾主之别。先生既谓遍宇宙皆心。而必欲其反复入身。又谓满体皆心。而必欲其归宿于心肾。夫然后则上胸下腹。跨居并存。不复容其辨别何哉。批诲云在堂而室亦不虚。在室而堂亦不虚。愚意其主宰既宅心肾云。则其满体之心。亦不过先生所引神光所周也。宅者堂室之合名。在宅外看则或堂或室。不离于宅。宅可谓不虚矣。在宅中看则一个主宰。恐无一时并存于上胸下腹之理也。存于堂耶即此之时。室不过神光所周。存于室耶即此之时。堂不过神光所周也。存者为主。光者为宾。虽谓之一虚宜矣。若论其光。奚但不离于心肾。满体亦同然也。愚所谓一存一虚者。非欲求异于满体皆心等说也。欲得其主宰所存处耳。批诲云先贤所谓腔子内外都是心及神光烛九垓者此也。愚意先生以此为在此而彼亦不虚之證。则心虽宅于心肾而腔子内外至于九垓。亦皆不虚也。若然伊川何以曰佗人食饱。公无馁乎。朱子何以曰莽莽荡荡无交涉。退溪何以曰舍枢纽大本之所在也。神光所烛。信有如感兴诗语。而光者是心乎。烛之者是心乎。日升于天。光烛六合。火燃于室。光烛四壁。光之所出。必有自矣。比之于心。在堂而烛室乎。在室而烛堂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7L 页
其隐显俄顷之间。必有可得以言者矣。批诲云敛之方寸太极在躬者。正以其在堂者言之。其在室者斯亦可以反隅矣。愚按反隅二字。犹未晓得。其或谓先敛于心。后敛于肾耶。其或谓一时并敛而无彼此之分耶。若如上一条则先由诸心。犹未是敛藏气像。而下一敛字。觉有未妥。又如夙夜箴所谓湛然息虑者。岂不是静存于方寸时节。况其先后造次之间。亦将一存而一不存耳。若如下一条则先生所引寤栖心寐栖肾者。寤寐之间。栖各异所。则亦恐与此龃龉不合。而果然寤不存于心也。批诲云太极之神。心独不能敛此归彼空舍寓佗乎。不然帝何以出震齐巽。心何以莫知其乡乎。愚按彼者指肾舍者指心则敛乎心而归肾。空乎心而寓肾。安在乎两不虚也。易之文自出乎震至成言乎艮。孰纲维是。孰主张是。必有为之主宰者。故著之曰帝。非谓有个上帝若空乎都邑而出巡周流然也。夫所谓莫知其乡者。以其有出入存亡也。是以范女指为不识心。而朱子以无病者不识人之疾痛为喻。可以见矣。圣人之未发则万象森然。发而应物则毫毛不差。何尝莫知其向耶。圣人立教。盖从众人言之。非心之体段。合当如此也。假饶有此而心之逐物放去。岂其主宰者出在外面。还从外复入乎。以此取喻乎归彼寓佗。若不相似然。批诲云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8H 页
以神明之心。合杂于血肉之方寸而言之者。已不可胜举矣。愚按语类问五行在人为五脏。然心却具得五行之理。以心虚灵之故否。朱子曰心属火。缘是个光明发动底物。所以具得许多道理。其曰虚灵其曰光明。皆帖在心脏上。而亦古人所以论心体之话头也。以恁地之脏。具得恁地道理。自是无疑。故曰体具于方寸。用发乎方寸。具之者血肉而所具何物。发之者血肉而所发何物。良以神明之本。只是方寸间光明发动底。故古来合同之论。所以非堕落第二义。而古人又必于同中说异。不但止于混论。则扫古今而全归于没头底说话。未知如何。批诲云古之言心。其于五脏。指心而不言肾者。岂非以其一火一水一南一北之故。先其显而后其隐乎。又云三正迭建。必用夏时。非以子丑为非也。思孟以来。说心说性。转隐转险。亦非求所以立异也。愚谓心性之说。程朱以前。大体虽明。犹有所未仔细者。至朱夫子出而因宜设教。其说不亿。大则无外。小则无内。极幽深洞玄奥。略不见有引而不发意思。宁有若是之筑底头脑处。反遗却一个大本。而只从枝干上和泥带水说去耶。一火一水则必论互藏其宅。一南一北则必论迭成舒翕。未尝举火遗水举南遗北。何独于论心。惮其肾而就其心乎。先生之铭曰我则存之。以立大本。一有不存。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8L 页
天地崩陨。此何等大力量大规模。而程朱教人。只就易知易行之心。不要其存以立之于肾则或几乎天地之崩陨耶。三正迭建。其阴阳闭开则未曾变。殷不能易乎夏。周不能易乎殷。故曰因殷因夏也。其所革。不过人事中财成辅相处耳。假使三代之君。或谓阳复于丑与寅而谓之皆是则可乎。心性大本。不论则已。论则必将烂漫同归而有不容岐贰。其或一以方寸为本。一以玄室为本。则奚啻不得为两是乎。思孟以来。为人之意转切。故其说转险。如鸢鱼活泼泼之类。诚有如此者。原其意。此便是这话。未有若言心言肾之异也。思孟以来。其说尚有所未尽险者。修店而废舍。贵株而贱本。没没泯泯。以至于今。宁有是耶。且若道理本是如此。则肾为生化之源者。有何难知难晓。而慎重不发若是其趑趄哉。假使程朱猛心出口谓肾之为大本。则后学举将疑骇莫省。归咎其隐险之太过也耶。是未可知。批诲云水内明而北生阳则固心之本也。愚谓内明之水生阳之北。比之则肾固然矣。以此为本。安在乎以太微无迹观心。然而独不可以虚灵光明之方寸为本耶。且火内暗南生阴。斯乃互为其根。根于此者盛于彼则固有之矣。未闻既盛之后。乃反收回来。敛藏于此也。水之内明。其果火之炎上者收回敛藏也。北之生阳。其果南之燠暖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9H 页
收回敛藏也乎。若然其内暗生阴。又将如何说。是则肾亦敛藏于血肉之心。时复发动。以成生化之功耶。批诲云经世书曰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云尔则亦非阙然都无一人言之者也。愚谓神气之归宿于肾。本有此理。非若各具形气者之不相推换。故向所谓四时起于冬十二辰复于子及不成部居包括流行者。即一般议论。神之于心。尽有别矣。神者乃一身中气之精英而统于心。故多言心神。然非一物之异名也。故朱子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所谓神者。主乎形气也。康节之说神。如斯而已矣。经世书曰气者神之宅。体者气之宅。天以气为质。而以神为神。地以质为质而以气为神。神与心若无异义。则是天以气为质而以心为心。地以质为质而以气为心。此果成说乎。又按经世书先生所引数句之上。有曰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栖乎目。然则天有栖日之心。人有栖目之心。此何指而言耶。经世书又曰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正寤在心。未尝言寤时在肾。则心体归存。必须于闭眉合眼黑里瞢腾时求之。固是可疑。而又况其包括周行。遍历五脏。不但止于心肾也。然而硬教桩定说曰不离于心肾何也。窃观先生之旨。每每以心作神字看。康节一转语。所以为合符无痕也。然经世书必曰心藏神肾藏精。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09L 页
此则神又不藏于肾。虽谓寐时栖肾而所藏则在心。故曰统于心也。此果何说也。批诲云神明之心。独专于心之一脏则是水木金土皆役于火。春秋冬并入于夏。愚谓五行异质而相须。润万物者莫良于水。明万物者亦莫良于火。尝闻先生以灯炷论心者矣曰内面只可责点起。外面只可责照去。观其照水处。有一个写真了。瀷因推此为说云夫灯。其釭金也其炷木也其油水也焫者火也。阙一则不成此灯也。点起从内而光照在外。这光照本无敛藏于水。复从水中发为光照之理。故若论滋养之源则其功归水。若论光照底效则其功在火。惟其有火。故全灯为之明莹。水安得与有力哉。彼水中写真。不过一个影子。其实无有。故如月落万川之谕。等是为可非也。由是言之。其灵明活动之心。在火乎在水乎。四时者。乃一气之代序。而自非并立之物。以此参较得失。实有不可晓然者。必须以四时之流行者。比诸一身中包括之气。以南北比诸心肾二脏而后。其义可證也。其所谓寤栖心者。在天地为夏也。寐栖肾者。在天地为冬。故康节又曰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在乎心也。寤寐之不可称心肾。犹冬夏之不可称南北也。观物察己。宜于贴骨贴肉处求之。若鹘囵作说。徒惹恍惚。何益之有哉。无已则请更申水火南北之说可乎。论生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0H 页
根源耶。必于行主水于方主北。虽瀷不敢不与先生同其说。论通明发扬耶。必于行主火于方主南。而在人则兼知觉底活物也。今若以气之著者而不搀于论心则可。既以为谕则理亦如斯。即无论水火南北之孰是孰非。毕竟靠著一气字为之寻究之端。则向之说个方寸者。又可得以容一喙矣。批诲云谷种郛郭之说。本谓神明之全体。愚意古人论心。汎称则必贴在心脏上合同而言之。至细推然后有血肉神明之分。故前书云尔。然一向如此说。便侵过血肉界分。而或滞于方隅。此当以先生说为断。批诲云有君火相火。自与愚之言神心者殊科。愚按先生铭云生肾居左右成命门。惟此两肾胚胎浑沌。命门即相火是也。其说虽出于医家。元有此理不可诬。故铭中亦云。而两肾间鼓舞发动。即其为也。又尝闻先生上法泉书矣曰心气也。既谓是气则要不过五行中物。恐未有五行之外又别有气也。又尝见先生答人书矣。引宋人张有心字从倒火之说为谕。心是属火。不欲其炎上故云尔也。其言之得失。姑置不论。盖欲人治心如此也。若或只指血肉之脏则炎上自炎上。又安得以倒之。先生又以水之内明。为心体栖肾之證。夫水火之内外明暗。实互藏其宅。故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然则内明火之根也。明堂火之脏也。炎上火之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0L 页
也。彼心体亦气也而根于内明。舍于明堂。不欲其炎上。非属火而何。既或属火则肾本藏火。心又归焉。二火合遝于两肾之间。其象如何。设令心体不属于火。玄室元命之塞。相火占其分数则心体归存。或几于代成挐攫耶。批诲云以满体皆心者推之。而置太极之心于二五之中曰遍五皆心。无乃不至大谬乎。愚按朱子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惟其理也。故物皆具焉。细而推则五脏亦各有一理。这便是肺亦一太极。肝亦一太极也。五脏虽包在满腔之心。亦可谓肺亦一心肝亦一心乎。虽有心为太极之说。而古人发明之意。各有攸当。今专以心看。恐或有差。此有一火明烁烁烛在室内。是满屋皆火也。屋有几件物事。说者曰屋内有几件火云尔则可乎。向所谓腔子内外及九垓神光。亦可例见。是一人之心。分之为千百亿心。此犹不谬于义耶。至若语类二条。瀷本欲證己说。而先生反看作本诸肾之明援。此殆瀷之愚昧。不能察夫言句意味之间。而有以致之。其何敢更提烦浼。虽然或者不以辞而已则足见管窥。犹不失于血肉神明之殊科矣。凡此献疑。要是急于蒙求。或涉难诘。盖其仰之也厚。故辨之也亲。惑之也甚。故说之也支。伏惟先生毋曰教之有类。毋曰渎之不告。重加鞭绳。言提其耳。俾有及于行迷之未远。千万幸甚。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1H 页
别纸
批诲云郑卫淫风。未尝奏之宗庙朝廷。按春秋传所赋虽曰断章取义。用之于朝聘大飨。安在乎不用于朝廷。
三正时月之改否。朱子曰两边都有證据。将何从。瀷向来只管理会此不放下。竟担阁了。批诲所云。恐与此不侔。
佗经中无逸书。岂因壁藏故也。若壁藏而人不得见则不但无逸书。必并无书矣。批诲又云诸书所引或有之矣。此亦未然。孔安国古文尚书。始出于齐晋间。故郑玄注礼记。韦昭注国语。杜预注左传。赵岐注孟子。多云逸书。以今考之。何曾有一句逸者耶。又以所亡四十二篇为错简。此亡也非错也。而四十二篇亦许多。彼礼记孟子及左国等书一不及何也。
批诲云正心之心。既于用处说则谓之情意皆得矣。夫意是诚意之意而属之正心。未知何如。批诲云中庸未发处。何尝说过不及耶。按朱子答南轩书云所谓在中之义者。言喜怒哀乐之未发。浑然在中。亭亭当当。未有个偏倚过不及处。有所谓中之道者。乃即事即物。自有个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或问云方其未发。虽未有无过不及之可名。而所以为无过不及之本体。实在于是。及其发而得中也。虽其所主。不能不偏于一事。然其所以无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1L 页
过不及者。是乃无偏倚者之所为。而于一事之中。亦未尝有所偏倚也。此鄙说之所据。抑有佗义。而引之者谬耶。
度之以矩之说。朱子答江德功书。分明举以为非。今乃合而同之何也。其曰矩絜者。说破得丁宁无碍处也。盖量之以斗则当曰斗量。称之以秤则当曰秤称。不当曰量斗称秤矣。今曰絜矩而必释之谓度之以矩何也。语类十六卷四十七版。有不矩等语。更乞裁察。
今之论语鲁论也。若必字是而瓜字非则当直据鲁论作必可也。今从齐论而引鲁论为證何也。齐论之不传久矣。又何从而知其为齐论也。
什一固是中制。而孟子分明道请野九一。国中什一。则九一什一。必有不同。愿闻其说。
上李畏庵(乙巳)
伏承前月十二日赐书。奉读以还。有以审先生日用存省之外。动息万福。恰慰瞻恋之忱。况有别幅开示。重荷不鄙。尤觉感祝。蓬莱主人之教。令人胸怀便豁。瀷雅是无系之身。其于探讨仙境之愿。宜若无所不遂。丧病之馀。济胜无具。一驴一奚。亦所难办。营思瞻企之际。日月斯迈。或虑分薄命区。终贻山灵之厚诮耳。为学课程。日渐疏迂。师友益远。无人儆起。幽独之中。虽似有隙光乍见。只是闪没无恒。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2H 页
终非受益之田地根株。日用凡百。若非说话而止。隽永未入。厌怠先乘。故寻思未竟。乱想交至。展读不了。睡魔成拿。此殆平日涵养无力。有以致之。柰柰何何。近仍课儿。阅诗数卷。其间许多疑晦。不可毛举。而笙诗六篇。亦所未晓。集注以为有声无辞。然诗言志也。三百篇莫非言志之诗。则彼无辞之章。缘何而编此哉。子曰一言而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者。亦以义意言也。六诗者其不在所蔽之内耶。按燕礼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管与笙一例。则新宫亦六篇之类也。毛氏曰新宫亦诗篇名。辞义皆亡。无以知其篇第之处。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宋公享昭子赋新宫。则非无辞也明矣。六笙之篇。何独不然乎。集注引或说以斯干一篇当之。然既有斯干正名。而篇内无新宫二字。徒以有筑室之语。臆以归之。亦似未稳。今以毛氏不知篇第之说推之。六篇者恐是毛氏因仪礼篇第而添入。惟新宫不知篇第。故不敢也。何以明之。史记云诗三百五篇。则本无六诗。而诗旧传南陔白华华黍三篇。本在鹿鸣之什。初不与数于十篇之限也。所以然者。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奏南陔白华华黍。故毛氏据此附于鹿鸣什之末。其佗各因其序而添入。惟新宫则宜在鹿鸣四牡之间。而乡饮酒燕礼皆云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自是离不得之物。故毛氏以为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2L 页
不知篇第。若使知其篇第则其与六笙诗一并编入无疑耳。朱子答陈体仁书云诗之作。本为言志而已。方其诗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乐也。乐乃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兴于诗成于乐。其求之固有序矣。得其志而不得其声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声者也。今若以本无辞句之声。并列于诗中。或者三百篇同归于声乐之一偏耶。又射义以狸首为节。其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其体。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狸首亦类耳。初非无辞者。其佗又何以异是哉。盖有诗则有乐。依永和声。宜无古今之不同。然今其诗尚在。乐则无徵何哉。东京之末。礼乐萧然。曹操平刘表。得汉雅乐郎杜夔。夔老久矣。不肄习。所得于三百篇者。惟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而已。馀声不传。太和末又失其三。左延年新得。惟鹿鸣一篇。每正朝大会群臣。行礼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至晋鹿鸣亦失。而古乐于是无迹。因是而推。乐之存亡。不系于诗。诗与乐不可混以一之矣。且夫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然不删郑卫。要人之惩创逸志。则存而观省足矣。恐不以淫丑之音。被之管弦。使人肄习之也。然则不以声乐观三百篇者。为不通矣。如何如何。或曰季子之观周乐。为之歌郑。愚谓是歌也。必非男女亵渎之诗。不然奸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3H 页
不绝于耳。淫乐常接于心。导欲增荡。其不为浸染也者几希。若然圣人所以放之者何居。季子不过曰其细已甚。以是知周乐本无淫丑之音也。司马迁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愚未知其如何。
  别纸
小记云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疏云父不主其妻。故其子得以杖即位也。杂记云为妻父在不杖。是亦庶子。而云然者。亦谓同宫者也。据此则虽庶子。其同宫者父在父必主其妇丧也。故奔丧云凡丧。父在父为主。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疏引服问云主嫡妇。不云主庶妇。此则亦主庶妇。彼则通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是同宫也。然小记又云妇之丧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祔则舅主之。郑注云妇谓凡嫡妇庶妇也。虞卒哭祭妇。非父事也。祔于祖庙。尊者宜主焉。父既不主虞卒哭。则所谓父为主者。果何指乎。至于祔。彼妇之所祔。即舅之母也。有事于庙。宗子为主。非以主妇之丧故也。其庶妇容或有此。而今并不主嫡妇之虞卒哭。乃使其夫若子主之。未知如何。或者此云者。亦谓嫡妇。即嫡妻所生次子之妇耶。按内则命士以上父子异宫。不命之士父子同宫。今世不命之士庶。或居止各宅。虽不同居。亦准于礼。而不可以异宫论乎。丧服传云子不私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3L 页
其父则不成为子。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疏云不命之士纵同宫。亦有隔别为四方之宫也。然则今之不同居。只可准隔别之宫。而非命士异宫之宫也。且使舅主之则凡嫡妇庶妇之神主及祝辞属称将何书。若曰亡妇则嫌于夫妇之妇。若曰子妇则子妇之称。不曾经见。祭妇而兼举其子。亦恐未妥。今以嫡妇庶妇冢妇介妇等为称。未知如何。若使嫡妇庶妇之丧。其夫若子主之则嫡子庶子之丧。其子亦必主之。不可曰主其母而不主其父也。既主虞卒哭则亦必主练祥。又不可曰主虞卒而不主练祥也。然则父之所主者。将何处讨看耶。忌日只祭一位者礼也。今世士大夫率皆并设。此儒先之所许也。今妇人之祔。不宜并祭祖考。而居常不免从俗并祭。只此一事。乃突然开椟奉出一主。其于情理事势。有不安者。此又何如。其亦限于礼而不敢并祭耶。男子之祔。虽曰配祭。而祝辞不及配祭之意。其义何居。家礼祭馔三分。则虽不言配而犹有配之意。按特牲少牢礼。凡黍稷牲牢。无不单荐。只祝辞云以某妃配。然则古之祔事。虽配祭而亦必单荐。异于今之各设其馔。若单荐而又不言配意则其所谓祔于王父则配者果何指而言。此甚可疑也。凡丧无论嫡庶。必祔于祖。礼云中一以上而祔。注家虽以妾死而无祖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4H 页
之妾者当之。然孙死而其祖生存者。宜在此科。今有妇人死而其舅之母犹存。于此疑若引中一以上之例。而其舅即继妣所生。亦恐当祔于舅之前妣。未知如何。虽曰祔于亲者。而妾无妾祖姑者祔于女君。公子祔于公子。观通行典不可桩定为说。如是行之。未知无大悖耶。又或其舅之祢庙已亲尽埋安。则亦将以纸榜设位祭之耶。杂记尚功衰而祔兄弟之殇。疏云小功兄弟当祔于从祖之庙。其小功兄弟身及父是庶人。不合立祖庙。则曾祖嫡孙为之立坛。祔小功兄弟于从祖。立神而祭也。小记疏云妾无庙。而今云祔及高祖者当为坛祔之。且大夫三庙。而又云中一以上。此亦必为坛以祔者也。以此参商。疑若当然。而小记云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祔于其妻则不易牲。妻卒而后。夫为大夫而祔于其妻则以大夫牲。郑注云始来仕无庙者不祔。疏云死者当祔于祖。不得祔于其妻。今夫死祔于其妻。故知是无庙者。若然则其无祖庙者。夫祔于妻妻祔于夫。不必为坛祔祖耶。然较之佗说。恐无此理。窃谓祔于其妻云者。即行祔事于其妻丧也。其实妻祔于祖姑也。或妻死未葬而其夫有失官得官之事。则及葬而行祔如此云尔。如是看害理否。家礼祔祭祝。但云孝子。仪节改以孝孙。退溪云岂不以此祭主于升祔先考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4L 页
妣而设。故只称孝子耶。窃详其文势。孝子指主祭之宗子。非丧主也。宗子于亡子之祖考。或子或孙未定。故以孝子起例。其于祖称孙于曾祖称曾孙。包在其中。抑未知然否。此皆偶有考检。信手劄疑。冀蒙指南之诲耳。
答朴坡隐孟子疾书辨诲别纸(戊戌)
义利之辨。谨闻命。但批诲云何必云者。与不必之义有异。更请其说。
前以士后以大夫。其曰士曰大夫。若从孟子之父母言则三迁者固似矣。若谓孟子前士而后大夫则其父丧时已仕为诸侯之士矣。故祭以三鼎。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礼也。祭以三鼎。即祭以士也。岂非指孟子言也。况父既为士则母安得为大夫之妻。而后以五鼎。此其皆指孟子也无疑。若曰前士是父之士。后大夫是子之大夫。则亦恐语脉不著。鸢鱼泼泼。鄙说自知妄久矣。只备一时之见。朱子既有鱼跃出渊之说则已十分定论矣。然亦具存之。以记吾过。或不为大罪耶。恭俟去就之命。
许行章批诲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二句。愚按此二句上有二句下有二句。又是六句矣。若以集注此四句以下移属于上文见治于人也之下。则其所谓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二句。乃孟子推演古语之辞也。如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5H 页
此看。语意方畅。不然末后一句不贴矣。
生乎蛮而鴂其舌。非罪也。然而罪之之辞。及于鴂舌。窃以为不若罪其可罪之为愈也。
批诲以集注人岂肯为其大者之大字。为精字之误。愚以为不然。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什伯千万。此分明以精粗言也。盖陈相则计其大小而不计其精粗。大屦小屦之不可同价则相固知之。精屦粗屦之不可同价则不之觉也。故孟子谕之云虽大屦小屦差等之间。人必不肯为大者。况精屦粗屦之什伯千万者乎。尔既知大小之不同。而独不觉精粗之不同何哉。孟子之旨。不过如此也。故集注云其有精粗。犹其有大小也。其义自明。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此道字不包政字言也。下文曰不行先王之道。此道字包上政字言也。如此看果有害否。
涕出女吴章。鄙说云绝物。谓绝于天之人也。即谓人也绝于天之意也。非谓与天之物相绝。如辅氏之说也。若以物字属之吴而谓吴乃天之物。不可绝云尔。则似不成说。夫中国之于蛮夷。可绝则绝之。岂至于不可绝而妻之以女耶。齐之女吴。是不得已也。非以义不可相绝故也。更须贴上文顺天逆天看。
父子责善章。辅氏曰有使之去其所劣之意。故至于相伤。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5L 页
此说决是不然。谏争亦岂无欲其去劣之意。若断不可欲其去劣则所谏争何意。
亲之欲其贵。亲之之亲。与亲属之亲。本是一义。如曰君子亲其亲。以其为亲属。故亲属之也。一虚一实。而大意不异。舜之于象。亲属之。故贵之也。若佗人则爱而富之而已。何可封也。
一乡之善士章。集注添一尽字。盖善盖一乡之士。亦许多。以友于古今之意推之。必将尽取以友之然后已也。批诲云善士之次在其中。故曰尽。此恐未安。既曰尽友一乡之善士。则善士之次。不包于尽字矣。
求放心章。觉者是觉其不知不觉忽然走作之心也。求者是求其利欲上放去之心也。愚按集注云不然则昏昧放逸。虽曰从事于学。而终不能有所发明矣。此不但指利欲上缠缚者也。忽然逐物走作。便是可求。更乞裁察。
尽心之说。杂见于语类。固有不可统而一之者。若其改知至为诚意。则朱子分明道初间如彼。后来改定如此。非一二见矣。记者如朱门第一等陈北溪之徒。不应皆误。且只记答问可否之辞。非如奥义难形之比。岂有杜撰其所不言若是之丁宁乎。小注所载定作知至说者。虽有云尔。而既明言改知至从诚意。则此不过所谓初间如此者也。无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6H 页
论知至诚意之孰是。等是在物格之后则先后之序。固自若也。如伊川说者。毕竟不可与集注合也。然知性亦非突然至此。如大学诚正之类。悉皆相须而进。非诚意功讫然后方加正心之功也。故伊川说亦不害为发明一面底道理。虽然谓之有此理则可。不尔则其全体先后之序。分明倒置不可掩。岂容有周遮为解耶。
集注云其所从出不外是矣。所从出即天也。盖谓天之理亦不外是矣。辅氏云知此物从何而来也。是所知不过此物之来历。何云同意。比如某甲生子乙。乙之友云知乙则乙之所从生者不外是矣。是并与甲而知之也。若云知乙何从而生。则是但知乙之为甲子。而所知不及于甲也。此果合于知天之义耶。
所性章。鄙说中觉有未妥。谨已抹去。但谓所乐与乐之则同。所性与性之则不同者。犹有所未释然也。朱子分明说所性字说得虚。如尧舜性之之性字。然则性字下虽无之字。此性字之为虚可知。既是虚则非性之而何。批诲又云其可曰性之不存焉乎。其可曰君子性之。虽大行不加穷居不损乎。其可曰分定故也乎。其可曰君子性之。仁义礼智根于心乎。愚谓亦可如此说。虽其道大行。君子性之之事则不与存焉。以其无加损而分定故也。仁义礼智根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6L 页
心。而至于四体不言而谕。亦岂非性之之谓耶。批诲又云践形非德成后事。愚谓践形不可低看。惟德成者然也。不然孟子何以曰惟圣人能践形乎。
尧舜性之章。批诲云汤武谓之大则可。谓之化则不可。夫汤武圣也。大而化之后方称圣。谓汤武非化。抑恐未安。批诲又引颜子为證。颜子之不化早夭故也。若假之以年。当不日而化矣。岂可曰颜子终无可化之理乎。汤武之不及尧舜。特未达处。设使汤武复假以十百年之久。日孜孜焉。则岂不能与尧舜同耶。圣人之地位亦多般数。尧舜生而化者也。以理言之。必有弱冠而与汤武并者。如是而又寿至十百年之久。其地位终止汤武而已耶。若然人皆可为尧舜之说。只是架虚矣。
久假不归。愚说固是大骇。只恭俟驳正之盛论。批诲之下。宁不愧惧。此既有朱子定说。而心术真伪之际。尤不可一毫改评矣。然所谕许多言句。皆指假者言。未尝及于始假而革虑为有者。则自与愚所言不同。不须一一言之。而若仁义之性。人人本具。非如假佗人之物。故有知其为吾物而随意用之者。生知是也。有始不知为吾物。而终亦能得者。学知是也。有窃用而不知为吾物者。霸者是也。其心虽自以为假。而其实非假也。比如我有一件物事。失之已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7H 页
虽在目前。初不知为吾物。假而用焉。用之而不还。积以年月。至于久久习惯。则安知其终不觉其为吾物乎。既是假矣。觉之诚难矣。若谓终无觉之之理则或者过耶。释氏之教如穷子火宅之谕。其为道虽错。其使人假而为有则不可诬。故其始莫不曰拘牵教入佛智。而其入者亦不无诚心奉佛。安在乎不为有乎。孟子之时。齐梁之君。专欲富国强兵。孟子却以富强之道说之。而实之以仁义。假使从之。其可保十分真心乎。是不过为富强而假仁义也。然而孟子不曰废富强而专仁义何也。或者有望乎从假入有乎。鄙说非谓孟子之意专欲如此。特教谕之道。不得不尔也。当是时。天下之乱久矣。格其非心。岂非圣贤之素志。抑有未能尽格于人人。故于是有宛转委曲而提掖之者。此所谓衰世之志也。夫谁曰敩学有此两道耶。向使五霸假之之久。一向做去。安习于此。则安可以知其必不为有哉。彼自不然。毕竟欺诈。与有之一字背驰。是乃罪也。孟子之于五霸。非望其久假而已。久则或庶几为有也。如曰久假而必不有则不可。如曰久假必有则亦不可。故曰恶知。恶知者安知也。安知者。谓未必无此机也。圣贤之于人。其非斥仁义者则犹望其假之。其假而不能久者则又望其久之。其久而不能有者则又当罪之。杨子云云在门墙则挥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九 第 217L 页
在夷狄则进之。可谓知言矣。此有人始不知圣贤书之为美。怠于诵读。及人劝之。强而从焉。读之久而知其为美。或至于诚好。始之强者非真也。终焉好者非假也。岂可以始之非真。而终不许其非假乎。世有经生许多。其间能真心适道。有舜何予何之志者。千百一人焉耳。假亦有轻重之别。一分非真。一分假也。九分非真。九分假也。惟其十分真者。生质之美也。此固不易得。或不免乎一分二分之挟杂者。则任教导之责者。其可一并尽斥乎。若教之以假。固非矣。而在渠则实有始假终真之道也。惟旧说所谓久假不归。即为真有者。甚误。即为者必然之辞也。孟子之意。何尝道其必然乎。虽然无论有此无此。凡曰不可有一毫非真者。固是然矣。不必如是演说起闹。则谨于草中削去此假。以存堂堂一直之正论。亦附此纸于编末。庸附见往来规诲之义。未知如何。(春秋僖公四年。齐人执陈辕涛涂。胡氏传曰桓公假之不久而遽归也。张南轩云使其假而能久。久之而不归则必有非苟然者矣。先儒固多如此说者。故附记焉。)
 此文即答坡隐朴公者也。余既裁书置箧。偶因避疠在外。经时未还。而公已没矣。乃因人替奠缄辞。道其故。又得此于故纸堆中。益不任师友存没之感。遂收而录之。欲著平日从游规诲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