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恕庵集卷之十二(平山申靖夏正甫 著)
题跋
题跋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7H 页
书荆轲传后
世尝言荆聂之勇。而不知聂政之为人愈荆轲远甚。甚矣其陋也。或曰。子欲就其成事而论耶。曰非也。当政之有老母也。濮阳严仲子以千金为寿。政以老母在堂。义不可以身许人而辞之。母死则又不待其请而卒以身死之。夫以卿相之尊千金之重。加之于匹夫之身。其义可感激人以死。而政未有一言以相谢。此其心必有所大不安者矣。然所以隐默而不发者。将以有待也。政可谓能忍人也哉。轲之图秦也。驰单车挟匕首。入虎狼之国而取万乘之首。事之成就难易。岂与政比。而又燕国之存亡。系此一举。与俱其客则事成。不与俱则事败。此轲之所自逆见也。其不可轻发也明矣。而及激于太子之一言。遂以就车不顾者何哉。是不过欲绝太子之疑也。遂以此易燕国之存亡。可乎。且丹之奉轲以美女车马也。盖其心急于报仇而无所不至焉耳。独怪夫轲之既许太子以死。则又安用夫车马美女之资为哉。既许其死而又留
世尝言荆聂之勇。而不知聂政之为人愈荆轲远甚。甚矣其陋也。或曰。子欲就其成事而论耶。曰非也。当政之有老母也。濮阳严仲子以千金为寿。政以老母在堂。义不可以身许人而辞之。母死则又不待其请而卒以身死之。夫以卿相之尊千金之重。加之于匹夫之身。其义可感激人以死。而政未有一言以相谢。此其心必有所大不安者矣。然所以隐默而不发者。将以有待也。政可谓能忍人也哉。轲之图秦也。驰单车挟匕首。入虎狼之国而取万乘之首。事之成就难易。岂与政比。而又燕国之存亡。系此一举。与俱其客则事成。不与俱则事败。此轲之所自逆见也。其不可轻发也明矣。而及激于太子之一言。遂以就车不顾者何哉。是不过欲绝太子之疑也。遂以此易燕国之存亡。可乎。且丹之奉轲以美女车马也。盖其心急于报仇而无所不至焉耳。独怪夫轲之既许太子以死。则又安用夫车马美女之资为哉。既许其死而又留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7L 页
意于美女车马。此所以不能无太子之疑其有悔也。呜呼。轲既不能使太子无疑。而又激于其言。身死名灭而卒以偾燕事。陋矣。轲之狭于用心而不能忍也。传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斯其荆聂之分欤。
书李伯温扈从十老传后
余以为忠义之气。扶植国家。譬犹饮食者之待菽粟然。饥馁之甚。糠秕亦不厌。彼既切于其身。顾安暇择其精粗耶。凡人之情。所在皆然。今夫近舍粗粝而远思玉食曰。吾方急于救饥。则是岂人之常情也哉。亦其饥馁之不切身者也。今以李伯温所著扈从十老传观之。彼十人者。虽乏战功之落落可称。然六十年来。去乱已远。当时老臣宿将。无复有在。而独于此人者。犹可以彷佛其典刑于人物凋丧之馀。则吁其可敬可异。宜如何。而世之闻之者。从而笑之曰。当日之负羁。即其任也。后人而不死。亦偶然耳。呜呼。夫十人者之不遇于世。可谓甚矣。而余将见忠义之气。从此而日散矣。先王之世。民有一事之善。则不终朝而赏之。岂人君自知哉。为士庶者。言之于州里。为士大夫者。称之于朝廷。故其事因得而著焉。然其所以赏之者。岂以一善真以为不可及也哉。示吾切急之心而
书李伯温扈从十老传后
余以为忠义之气。扶植国家。譬犹饮食者之待菽粟然。饥馁之甚。糠秕亦不厌。彼既切于其身。顾安暇择其精粗耶。凡人之情。所在皆然。今夫近舍粗粝而远思玉食曰。吾方急于救饥。则是岂人之常情也哉。亦其饥馁之不切身者也。今以李伯温所著扈从十老传观之。彼十人者。虽乏战功之落落可称。然六十年来。去乱已远。当时老臣宿将。无复有在。而独于此人者。犹可以彷佛其典刑于人物凋丧之馀。则吁其可敬可异。宜如何。而世之闻之者。从而笑之曰。当日之负羁。即其任也。后人而不死。亦偶然耳。呜呼。夫十人者之不遇于世。可谓甚矣。而余将见忠义之气。从此而日散矣。先王之世。民有一事之善。则不终朝而赏之。岂人君自知哉。为士庶者。言之于州里。为士大夫者。称之于朝廷。故其事因得而著焉。然其所以赏之者。岂以一善真以为不可及也哉。示吾切急之心而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8H 页
导其将发之善耳。若谓一善之微无足可采。则将何以劝后世乎。今世士大夫。皆以为今子之汲汲于此人者。未免为过。世岂无忠诚义气。绝出乎此类者哉。此盖未尝知夫玉食粗粝之辩者也。呜呼。忠义之气。不振久矣。其于今日。不啻饥渴之急矣。吾未知今之君子其可以远思玉食之故。而不以粗粝待饥哉。吾知其有死而已。夫子曰。有马者借人乘之。今无矣夫。借马与不借。无甚可记。而夫子犹录而不弃者。盖见其俗尚之日卑也。今吾于十人者。见一世士大夫之议论。而忠义之气。殆将自此日散。则其关于世道。非特借马之比。故玆不得不书。
书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后
甚哉。宗元之好妄也。其赞伊尹之五就桀曰。伊尹之心。以为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呜呼。信斯言也。为伊尹者。何其不精于义理也。礼曰。君子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古君子之欲其无苟于去就也如此。又何尝以功利之迟速为心也哉。当夏之末。桀之不辟。甚矣。上而自绝于天。下而结怨于民。龙逄之忠而谏死焉。成汤之德而囚辱焉。訑訑之声音颜色。固已距
书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后
甚哉。宗元之好妄也。其赞伊尹之五就桀曰。伊尹之心。以为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呜呼。信斯言也。为伊尹者。何其不精于义理也。礼曰。君子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古君子之欲其无苟于去就也如此。又何尝以功利之迟速为心也哉。当夏之末。桀之不辟。甚矣。上而自绝于天。下而结怨于民。龙逄之忠而谏死焉。成汤之德而囚辱焉。訑訑之声音颜色。固已距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8L 页
人于千里之外矣。夫以伊尹之智。必有以知桀之强戾自暴。不可与为善。则宜不一日释汤而就桀也。容可至再至三以至于五乎。吾尝读万章篇论伊尹处。至其幡然之改。乃在三聘之后。有以见古君子乐道自重之义焉。若果如宗元之论。则何伊尹之始拒为善之汤。若是其迈迈。而独所以不能忘于昏君者。若是其区区也。夫与善而弃恶。君子之心也。明道而不计功。君子之学也。恶有不弃而与善之心未尽也。功有所计而明道之心未纯也。使伊尹之心。苟或出此于一矣。则虽幸而成功。其可以得列于三圣人乎。虽然。宗元之为此论。盖有所祖焉。其亦有见于孟子何事非君乱亦进之云。而未达者欤。孟子盖尝曰何事非君。而不曰必弃贤辟而从昏君也。盖尝曰乱亦进。而不曰必违小邦之治而之大国之乱也。夫当桀之恶而有汤之贤。则不为无所事矣。当夏之乱而有亳之治。则不为无可进也。孟子之论。不得已之论。宗元之论。得已而不已之失也。此吾所以不得不辨也。史亦言伊尹就桀者至五。终不见用然后。归汤以灭夏。余未尝不疑其言之过。其或汤荐之于桀则有之矣。夫伊尹之才。与桀则桀不亡。与汤则汤兴。以成汤之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9H 页
明。的见其如此。则宜其不敢私有其贤。以来天下之民而孤桀之势耳。其云五就者。乃汤之所使。非伊尹之志也。
题家藏论语旧本
右论语正文誊本一策。乃先王考石湖公所读书也。三从兄弼夏氏偶于弊簏中。得此见卷首印章。知为吾家旧物而还之。虽其仅存于虫蚀鼠齧之馀者。不堪开眼。而先王父手泽犹新。吁可敬也。余家本罕有书籍。先大夫治举业时。每患借人。及再为燕行。前后以百馀种购归。又提举芸馆者十年。国家凡有印书役。每自芸馆致三件。赐书之众。又在此外。于是乎吾家藏书之富。几至万馀卷矣。自余游场屋。以至释褐。于书皆取给于家。未尝有借人之劳。且近世藏书家。不喜轻借人以书。而吾家独能与共而不厌。故世之借书者。皆归于吾家焉。是则不唯无借人之劳。而兼以有资人之喜矣。未知其比邺侯之万轴。谁为甲乙。而好事之称。亦可以无愧于孙氏之故事矣。然自余为学。以及于众侄儿。其勤苦笃实。百不一二及于先王考。虽余粗为成名者。而病尤不能读书。彼充栋而汗牛者。几不与吾身关涉。而每兴岁不我与之叹。则
题家藏论语旧本
右论语正文誊本一策。乃先王考石湖公所读书也。三从兄弼夏氏偶于弊簏中。得此见卷首印章。知为吾家旧物而还之。虽其仅存于虫蚀鼠齧之馀者。不堪开眼。而先王父手泽犹新。吁可敬也。余家本罕有书籍。先大夫治举业时。每患借人。及再为燕行。前后以百馀种购归。又提举芸馆者十年。国家凡有印书役。每自芸馆致三件。赐书之众。又在此外。于是乎吾家藏书之富。几至万馀卷矣。自余游场屋。以至释褐。于书皆取给于家。未尝有借人之劳。且近世藏书家。不喜轻借人以书。而吾家独能与共而不厌。故世之借书者。皆归于吾家焉。是则不唯无借人之劳。而兼以有资人之喜矣。未知其比邺侯之万轴。谁为甲乙。而好事之称。亦可以无愧于孙氏之故事矣。然自余为学。以及于众侄儿。其勤苦笃实。百不一二及于先王考。虽余粗为成名者。而病尤不能读书。彼充栋而汗牛者。几不与吾身关涉。而每兴岁不我与之叹。则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89L 页
是藏书之多寡。初未尝为加损。而益知先王考笃实之为贵也。今是书之得。不独以旧物而重之。欲使他日之为吾子孙者。因睹此书而知昔之见书之难如此。不以无益之蓄而易先王考之笃勤。则葛笼麻拂。庶免为刘家之弃物矣。
书金必亨清潭记游后
必亨为人甚牢。为花草必植瓜果。为文必治骈俪。要皆利益于身。凡见世之有奇花异草与夫作诗者。必大咍焉。故以至山水诗酒朋友胜情。亦绝无也。今观此记。凡于摸写潭胜。如在目前。而又其兴会融至。谈韵脱洒。其得意山水。反似甚于同游数君者。何其能也。余谓未见清潭者。固不可不读此记。而欲求必亨本色者。亦不可读此记也。庚寅七月二十七日。反观病夫书。
书慎敬所焦尾录后
敬所之诗。不无蹈袭前人之病。而其取法之远。用意之苦。抵死不作东人语一句。其每与余及伯温两洪辈对垒。必求有以胜吾数人者而后乃已。故其出语每不凡。而亦能屡以屈服诸人。其会除夕诗曰。茅茨掩积雪。萧条古城侧。岁晏怅远游。三载淹京国。我衣
书金必亨清潭记游后
必亨为人甚牢。为花草必植瓜果。为文必治骈俪。要皆利益于身。凡见世之有奇花异草与夫作诗者。必大咍焉。故以至山水诗酒朋友胜情。亦绝无也。今观此记。凡于摸写潭胜。如在目前。而又其兴会融至。谈韵脱洒。其得意山水。反似甚于同游数君者。何其能也。余谓未见清潭者。固不可不读此记。而欲求必亨本色者。亦不可读此记也。庚寅七月二十七日。反观病夫书。
书慎敬所焦尾录后
敬所之诗。不无蹈袭前人之病。而其取法之远。用意之苦。抵死不作东人语一句。其每与余及伯温两洪辈对垒。必求有以胜吾数人者而后乃已。故其出语每不凡。而亦能屡以屈服诸人。其会除夕诗曰。茅茨掩积雪。萧条古城侧。岁晏怅远游。三载淹京国。我衣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0H 页
已欲缁。我发胡且白。奈何章句儒。兀兀困寻摘。悲歌出门去。仰视白日夕。故人喜我至。斗酒不复惜。幽怀恣探讨。世故轻抛掷。笑彼夸毗子。区区慕荣禄。紫阳矢同归。遗诗且三复。其会至夕诗曰。寒天击鼓时时催。薄雪欺人黯黯来。岁暮苍颜同把烛。时危百虑谩书灰。冻连十尺怜阶竹。春着三分看閤梅。乌鹊扑檐惊笑语。晨光隐约进馀杯。其会东山堂诗曰。东山亭子对青岑。更有风潭澄客心。菖叶吹生白鱼浪。柳枝垂作黄犊阴。已从峡口移桃遍。复遣篱头种麦深。未怪向来轻禄仕。近城还有此云林。此三篇。乃敬所之尤得意者。方诸人之落笔如风雨。其意象豪甚。若不可以抵敌者。而敬所漠然若无视也。及其神来境诣。恍惚有得。有可以出乎吾辈之所不道。则始乃高踞大唱。有揶揄呼田舍奴之气。诸人者亦不得不为之逡巡退靡也。敬所之于诗。用力如此。而顾尝以其不满意。举以焚之。今此录者。仅存爨下之音。不能逾二百篇。甚可惜也。但其所谓学杜与空同者。苍老矜严。自足名家。又奚必多为哉。论者或谓敬所之诗。长于声音笑貌。如郭祥正之揖逊八珍。然其好处自不相掩也。癸巳仲冬。反观居士书于石湖之争席轩。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0L 页
放翁律钞跋
余尝谓古今诗人。杜子美以后。惟陆务观一人。盖诗至子美而极其变。而子美之所不言。而务观言之。诗至务观。亦可以止矣。余自小酷嗜其诗。至忘寝饭。盖非特为其诗之工而已。爱其言之切于我也。余之在湖舍。每遇春秋胜节。无日不出游。游亦无日不作诗。至其意与景会。往往有佳语。谓可以无负湖山风物。而及归读务观诗。不觉恍然自失。盖于余之所欲言。而务观已先言之。其余又奚诗哉。今以其诗考之。务观之迹。多在于山阴,禹穴,太湖,笠泽之间。而好与渔人樵父游。故其诗之得于渔歌菱唱者为多。而余又水居。故其言之种种着题如此。余于是既喜务观之作。早多为余准备。而又喜吾居之胜。其去吴越山水不远也。昔苏子瞻寓居惠之行馆。称刘梦得楚望赋而曰。句句是也。其居白鹤观也。极赏柳宗元钴鉧潭记。以为只此便是东坡新文。今务观之诗。一联一字。无非湖舍之寔景。而余之所作。终未有以出务观之外。则今以此百十篇。取为余新作。如坡翁之故事。其谁曰不可。而其使务观有知于九原之下。亦必莞尔而许之矣。癸巳十一月辛亥。反观居士书于苕川渔
余尝谓古今诗人。杜子美以后。惟陆务观一人。盖诗至子美而极其变。而子美之所不言。而务观言之。诗至务观。亦可以止矣。余自小酷嗜其诗。至忘寝饭。盖非特为其诗之工而已。爱其言之切于我也。余之在湖舍。每遇春秋胜节。无日不出游。游亦无日不作诗。至其意与景会。往往有佳语。谓可以无负湖山风物。而及归读务观诗。不觉恍然自失。盖于余之所欲言。而务观已先言之。其余又奚诗哉。今以其诗考之。务观之迹。多在于山阴,禹穴,太湖,笠泽之间。而好与渔人樵父游。故其诗之得于渔歌菱唱者为多。而余又水居。故其言之种种着题如此。余于是既喜务观之作。早多为余准备。而又喜吾居之胜。其去吴越山水不远也。昔苏子瞻寓居惠之行馆。称刘梦得楚望赋而曰。句句是也。其居白鹤观也。极赏柳宗元钴鉧潭记。以为只此便是东坡新文。今务观之诗。一联一字。无非湖舍之寔景。而余之所作。终未有以出务观之外。则今以此百十篇。取为余新作。如坡翁之故事。其谁曰不可。而其使务观有知于九原之下。亦必莞尔而许之矣。癸巳十一月辛亥。反观居士书于苕川渔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1H 页
舍。
书棣华堂卢氏四兄弟行实后
卢弟亨甫之从余游。未尝不谈其先代棣华四公志行之美。而必曰孝友云云。余问其何以为孝。则曰。事慈母二十年。无违色。其疾病有祷。未尝不有应。其殁而持丧。歠粥三年。有至死者。问其何以为友。则曰。兄弟四丈夫。盖共一室也。食则连案。寝则同衾。未尝或离也。其亲爱如手足而不使人间之也。问棣华之谁所名也。则曰。有显于朝者。以事实上闻。而 宣庙御宸翰以赐之也。问其世。则于亨甫。实为五代。而堂与额。燬于壬辰。今无存矣。亨甫盖曰。今其为子孙者。相与拮据。即其旧基而立屋。盖将为堂构之责。而独 御书扁额阙焉。将欲合辞陈吁。丐蒙揭厉之恩。如 穆庙故事。而惧其见格于有司而不能云。观其意。慨然以四公之遗风。日远日微。而未得今日 君相之援据旧故。发挥宠赉。为甚可忧。呜呼。斯诚昭世之欠典。而为其子孙者之所不能无意也。然亨甫何不忧其所当急而过忧其当缓也。夫四公之行。皆所以修之于内而有以自足焉。其自外至者。穷达荣辱。举无所容其心焉耳。当时恩奖。虽为旷世之异数。而亦其
书棣华堂卢氏四兄弟行实后
卢弟亨甫之从余游。未尝不谈其先代棣华四公志行之美。而必曰孝友云云。余问其何以为孝。则曰。事慈母二十年。无违色。其疾病有祷。未尝不有应。其殁而持丧。歠粥三年。有至死者。问其何以为友。则曰。兄弟四丈夫。盖共一室也。食则连案。寝则同衾。未尝或离也。其亲爱如手足而不使人间之也。问棣华之谁所名也。则曰。有显于朝者。以事实上闻。而 宣庙御宸翰以赐之也。问其世。则于亨甫。实为五代。而堂与额。燬于壬辰。今无存矣。亨甫盖曰。今其为子孙者。相与拮据。即其旧基而立屋。盖将为堂构之责。而独 御书扁额阙焉。将欲合辞陈吁。丐蒙揭厉之恩。如 穆庙故事。而惧其见格于有司而不能云。观其意。慨然以四公之遗风。日远日微。而未得今日 君相之援据旧故。发挥宠赉。为甚可忧。呜呼。斯诚昭世之欠典。而为其子孙者之所不能无意也。然亨甫何不忧其所当急而过忧其当缓也。夫四公之行。皆所以修之于内而有以自足焉。其自外至者。穷达荣辱。举无所容其心焉耳。当时恩奖。虽为旷世之异数。而亦其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1L 页
偶然而得者。初非四公之所自必也。如使四公之事。或出于求知一念而有所勉强。则其为孝友也。得无不纯乎。而人之欲求四公之孝友而必于扁额者。毋亦浅之为知四公者乎。其得不得。盖不足以增损四公也。然则今之为四公之子孙而忧扁额之阙者。亦可以少缓。而于余所谓可忧之急者。宜亦有以相勉也。今卢氏世且以德门名族号之矣。其子孙众多。而乡里有善称如吾亨甫者。亦自修洁可喜。然其居家。未闻有至诚笃行。绝出见闻。自州里而达于邦国。如四公之为者何也。岂亦有之矣。而余未足知乎。不然。何其可忧而久不忧也。诸君诚能毋汲汲于自外至者。而敬修其在我者。使夫人之见之者必曰。是为某公孙。故有此行也。又必曰。某公而有此孙。其为不死矣。如此则四公之泽。永为不斩。而其为四公之光荣也。未必下于门楣之贲饰矣。亨甫盍归与图之。意四公之望于后人。亦必在此而不在彼也。谨按其状。其在四公。唯第三公为最显。是盖为亨甫先云。
玄石先生旧藏牧,圃两先生笔迹跋
国有将绝之命。而犹羁縻不绝者。以当时节义之士。为之竭力尽忠。窒漏补缺。无所不用其极。故天不忍
玄石先生旧藏牧,圃两先生笔迹跋
国有将绝之命。而犹羁縻不绝者。以当时节义之士。为之竭力尽忠。窒漏补缺。无所不用其极。故天不忍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2H 页
遽亡之。如武侯之于汉。陆秀夫之于宋。牧,圃两先生之于胜国是也。余从玄石先生旧藏。得观恭悯王除郑世云总兵官中书平章事告身书及其教谕文。教文出牧隐手。而告身则圃隐自写之。墨色印文如新。其文辞烂然可观。其笔画。如屋漏痕古钗脚。近乎颜平原之为书。望之可畏焉。元顺之至正辛丑。恭悯避红贼于安东县。二公以枢密院左承宣,艺文检阅从。时贼已据国都。又追兵南下。恭悯驻跸野次。于帐殿。立拜郑世云为总兵官中书平章事以讨贼。命知制教草进教文。而二公适膺是命。于是文靖倚鞍草之。文忠搦管疾书。不淹时复命。及其师出之日。贼已丧胆而溃矣。余谓二公手迹。乃得之于弓刀马鞍间。而其精妙工笃如此者。殆必有说也。方二公之为此也。直为忠义之气所奋激耳。岂非所谓不期工而自工者乎。且当恭悯之世。天心之向背。已可见矣。岂谓以区区一世云。而能威惠三军而使之忘死。破数十万之红贼乎。盖二公草此时。其忠义之气。已有以激之。使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耳。若然则贼何足灭哉。呜呼。有国之不可无忠义气节之士者如是夫。
外舅俞公东游诗跋
外舅俞公东游诗跋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2L 页
韩昌黎之言曰。文章之作。恒在于草野。欧阳公曰。穷者而后工于诗。自夫二子者之言出。而论诗者遂以为口实。然今观外舅归窝公东行诸作。其状景写物。工妙备至。殆使世之吮毫濡墨。以诗人文士自命者愧死。乌睹夫必在于草野必穷而后工哉。然则二子之说。亦有时而废矣。然目今边鄙有警。朝野多事。 圣上宵旰。贤智驰骛之日。而不能使公致身于廊庙吁谟之列。而顾乃以幅巾匹驴。超然自放。徘徊啸咏于荒山野水之滨以自乐其所乐。此岂公之素志而斯世之福哉。盖公之无所于用心而诗始工焉。于公之工于诗。而可以见时之不幸矣。悲夫。敬跋。
李一源华阴诗录跋
一源之作宰也。或疑其为诗人而疏于治郡。余独以为一源为人。其实密于作事。非特能诗者。故其赠一源诗曰。何曾李远但能诗。盖为世人破惑也。及一源之到郡也。时闻其一二美政。而诗绝无传者。余亦喜其能不负余言。而不暇叩其所得篇什。今得其华阴录者而观之。其富多已可惊。而比旧益加工。岂游刃手熟。能有馀力及此耶。不然。一源岂为以诗而废事者也。
李一源华阴诗录跋
一源之作宰也。或疑其为诗人而疏于治郡。余独以为一源为人。其实密于作事。非特能诗者。故其赠一源诗曰。何曾李远但能诗。盖为世人破惑也。及一源之到郡也。时闻其一二美政。而诗绝无传者。余亦喜其能不负余言。而不暇叩其所得篇什。今得其华阴录者而观之。其富多已可惊。而比旧益加工。岂游刃手熟。能有馀力及此耶。不然。一源岂为以诗而废事者也。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3H 页
一源之于诗。好沉思苦吟。每就一句。必撚断三四根髯子然后乃已。以故诗绝工而髯苦不能长。尝闭户苦吟数旬出而须髭皆短。见之者不待叩之一源而知其诗之盈箧矣。故余为一源有诗曰。欲知别后诗多少。试向须髭检密疏。此盖记实也。今此录中诗几三十篇。一篇计当费十馀根髯子。余谓华阴山水。于一源髯子。有何冤业而虐厄如此。不见一源面久矣。
今见其诗。聊语此以代相谑。一源览此。想当掀髯一笑也。
李一源所藏郑生敾辋川十二景图帖跋
一源之宰花江。有两个好因缘。见金刚面目一也。得郑君此帖二也。一源之为吏而能事事不俗如此。
余观此帖。用笔极不俗。遂当为宝藏。以一源之不知画。不合有此帖。特以其诗之妙堪配此画耳。
李一源所藏郑生敾金刚图帖跋
只为年来想像过。却愁看面减闻名。此仆送人入山诗也。盖是时。仆未及见山。而方读农岩游记及三渊诸诗。故其言如此。今此诗之作。已六年矣。而犹不得一见。今观元伯此卷。凡其摩挲想像。融神于泓峥之会者。又进乎诗与记矣。未知他日入山。见山真面目。
今见其诗。聊语此以代相谑。一源览此。想当掀髯一笑也。
李一源所藏郑生敾辋川十二景图帖跋
一源之宰花江。有两个好因缘。见金刚面目一也。得郑君此帖二也。一源之为吏而能事事不俗如此。
余观此帖。用笔极不俗。遂当为宝藏。以一源之不知画。不合有此帖。特以其诗之妙堪配此画耳。
李一源所藏郑生敾金刚图帖跋
只为年来想像过。却愁看面减闻名。此仆送人入山诗也。盖是时。仆未及见山。而方读农岩游记及三渊诸诗。故其言如此。今此诗之作。已六年矣。而犹不得一见。今观元伯此卷。凡其摩挲想像。融神于泓峥之会者。又进乎诗与记矣。未知他日入山。见山真面目。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3L 页
当复无减于见画时否。
卷中诸名胜。如三渊翁是七入山者。载大是一入者。元伯是见而画之者。一源是乐之甚而使人画之者。独余未之一游。后之览是卷者。赏诸公之高致。而谓余为不乐山游可矣。然终能免好名之病者。亦必仆也。
钟山书院藏本朱书节要跋
右农岩先生乙丑为评事时。以家藏本寄置书院者。距今为三十一年之久。而北儒未有知此书面目者。岂先生置书之本意哉。科举之夺志。其亦可叹也已。余素俭书。又路远。此来未有以一书自随者。无以须北儒所求。然所以发叹于此书之不讲者。亦先生置书之意也。诸儒尚亦知此意而着力于是书也。乙未腊月一日书。
书诸生同门录后
诸生之从余学也。列书其姓名表德及本贯居住。以为所谓同门录者而以示余。盖诸生之言曰。吾辈之居此也。昼则连案。夜则分灯。冰齑冻饭。与惜寸阴。则是其同辛而共苦也。讲论质问。切偲箴警。自诗书经传之说。以及乎处事行己之方。靡言不究。则是其情
卷中诸名胜。如三渊翁是七入山者。载大是一入者。元伯是见而画之者。一源是乐之甚而使人画之者。独余未之一游。后之览是卷者。赏诸公之高致。而谓余为不乐山游可矣。然终能免好名之病者。亦必仆也。
钟山书院藏本朱书节要跋
右农岩先生乙丑为评事时。以家藏本寄置书院者。距今为三十一年之久。而北儒未有知此书面目者。岂先生置书之本意哉。科举之夺志。其亦可叹也已。余素俭书。又路远。此来未有以一书自随者。无以须北儒所求。然所以发叹于此书之不讲者。亦先生置书之意也。诸儒尚亦知此意而着力于是书也。乙未腊月一日书。
书诸生同门录后
诸生之从余学也。列书其姓名表德及本贯居住。以为所谓同门录者而以示余。盖诸生之言曰。吾辈之居此也。昼则连案。夜则分灯。冰齑冻饭。与惜寸阴。则是其同辛而共苦也。讲论质问。切偲箴警。自诗书经传之说。以及乎处事行己之方。靡言不究。则是其情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4H 页
亲而义重也。今玆之为。盖将以示他日之不忘。而其或忘同堂之义而背师门之教者。则将鸣鼓而攻之。以风吾党焉耳。余闻之而笑。今夫诸生所以相聚而共讲者。岂非圣门之学耶。吾未见学圣门之学而为诸生之所忧者也。若夫群居游谈。虚费光阴。无相长观善之益。而徒窃窃于言语约誓之末。则吾恐其用心之谬也。深愿诸生毋徒以此为急务。而相与益勉其所学。日以义理之说。磨砻浸灌。使学日益进。识日益明。则庶各知所以自重。无向者之所忧。而使是抗颜而称师者。亦免于误人之罪矣。诸生盍相与图之。乙未腊月书。
恕庵集卷之十二(平山申靖夏正甫 著)
杂著
增不去项羽不亡论(科作)
论曰。古之人君。有得一士而王天下者。有失一士而失天下者。何谓也。其人之所蓄者仁。而能以其仁化其君。使其君之心。皆发于仁。所行者义。而能以其义导其君。使其君之事。皆出于义。故因其人之去就而天下之得失系焉。此盖古所谓王佐之才。而非后世智谋之士所能望也。昔苏氏之论范增曰。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是奚足以论人也哉。夫增何如人也。特
恕庵集卷之十二(平山申靖夏正甫 著)
杂著
增不去项羽不亡论(科作)
论曰。古之人君。有得一士而王天下者。有失一士而失天下者。何谓也。其人之所蓄者仁。而能以其仁化其君。使其君之心。皆发于仁。所行者义。而能以其义导其君。使其君之事。皆出于义。故因其人之去就而天下之得失系焉。此盖古所谓王佐之才。而非后世智谋之士所能望也。昔苏氏之论范增曰。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是奚足以论人也哉。夫增何如人也。特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4L 页
一好谋人耳。其平昔之所讲者。不过韬钤之遗略而已。其事业之所期者。不过陋霸之功利而已。曾不知仁义之为何物。则其所以事其君者。从可知矣。故当其服事项氏也。谓其区区之智力。可以立取天下。以狙诈反覆之计。而助喑哑叱咜之威。以奇谲诡异之谋。而煽剽悍猾贼之势。项氏之天命已绝。而增不觉也。项氏之人心已失。而增亦不知也。非徒不觉不知而已。其所以助其暴济其恶而以至于亡者。无往而非增也。则殆亡楚者增也。岂因一范增之不去而楚得以不亡也哉。凡楚之所以亡者。增之所以促其亡者。今可以坐而数矣。秦宫月火。兆民怨沸。新安一坑。十万为土。则凶威暴虐。足以失人心矣。而未闻增有一言以正其不仁也。系颈轵道。降王就戮。放弑江中。君臣义斁。则残忍悖逆。足以绝天命矣。而未闻增有半辞以规其不义也。夫羽之所以亲信增者。岂群臣比哉。其所以共处兵间。昼夜计议者。皆在于增。则凡羽之一得一失。增未尝不与也。向羽数事。皆足以亡其身灭其国。而特出于盗贼劫略之事。则为增者岂可袖手傍观。以待其灭亡而曾不为一言。及其君臣间疏。敌谋售机之日。乃发天下事定之言。而乞骸而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5H 页
归。增之计到此。可谓穷矣。由是观之。楚之亡形。已成于增未去之前。而特羽未死耳。世之论项氏者。徒见其已亡之迹。而不察其将亡之形。徒知其窘于垓下。刎于乌江之为灭。而不识其坑降卒杀义帝之兆其灭。甚哉。其见之浅也。然则羽之恶。非独羽之为恶也。乃增之助其恶也。羽之亡。非独羽之取亡也。乃增之促其亡也。使羽为恶而不顾者在增。使羽取亡而不悟者亦增。则增一亡国之臣耳。恶乎见其增在而楚不亡也哉。噫。世之英雄俊杰之士。磊落跌踢。奋发于草莽。而深结其君之契者。固有乎运筹帷幄之中。折冲尊俎之间。以抵掌立谈之际。而能转危而为安。因利而乘便者矣。然其卒所以成功则未尝不本于仁与义。不然则未或不败也。夫秦氏之所以亡者。不在于智谋之短而在于不仁。不由于诈力之少而由于不义。则欲继秦氏而王者。莫过于施其仁以得其人心。行其义以顺其天命。而增不以此劝羽。独其日夜之所以教羽者。顾反在于杀沛公一计。则增固不可望古昔王佐之事。而其于俊杰之称。亦有所愧者矣。苏氏之以增一人之去就。而断项氏之存亡者。不几迂乎。呜呼。以伊尹之贤而不去夏桀。则桀之兴丧。未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5L 页
可知也。以百里之智而不去虞君。则虞之存亡。未可判也。今增之引君而当道者。不及于伊尹。先见于未然者。亦有愧于百里。则项氏之存亡。其不系于增之去就也明矣。故苏氏以为楚之亡。在增之去。而愚则曰亡楚者增也。谨论。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课作)
呜呼。古之人国之所以亡者。盖不以一道焉。君无道则亡。朝无人则亡。士民不亲附则亡。灾异数见则亡。若此者皆易见也。夫人而能言之矣。愚读邹圣书。至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始知向言数者之外。又有可以亡人国而非易见者也。呜呼。彼国家之所谓危者。岂不曰疆埸之有警也。寇敌之交侵也。兵甲之日用也。邦内之多故也。而然而数者在。而警惧亦在矣。警惧在而骄纵不敢作焉。若此者。有亡之形而无亡之理焉。彼国家之所谓安者。岂不曰疆埸无事也。寇敌无侵也。兵甲不用也。邦内无故也。而然而数者去。而警惧随去矣。警惧去而骄纵随作矣。若此者。虽无亡之形而有亡之理焉。故方其兵尘日起。羽檄交驰。智者劳心于内。勇者效力于外。士卒老于行阵。财用竭于馈饷。当此之时。其国可谓多事矣。亦可谓易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课作)
呜呼。古之人国之所以亡者。盖不以一道焉。君无道则亡。朝无人则亡。士民不亲附则亡。灾异数见则亡。若此者皆易见也。夫人而能言之矣。愚读邹圣书。至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始知向言数者之外。又有可以亡人国而非易见者也。呜呼。彼国家之所谓危者。岂不曰疆埸之有警也。寇敌之交侵也。兵甲之日用也。邦内之多故也。而然而数者在。而警惧亦在矣。警惧在而骄纵不敢作焉。若此者。有亡之形而无亡之理焉。彼国家之所谓安者。岂不曰疆埸无事也。寇敌无侵也。兵甲不用也。邦内无故也。而然而数者去。而警惧随去矣。警惧去而骄纵随作矣。若此者。虽无亡之形而有亡之理焉。故方其兵尘日起。羽檄交驰。智者劳心于内。勇者效力于外。士卒老于行阵。财用竭于馈饷。当此之时。其国可谓多事矣。亦可谓易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6H 页
亡矣。而彼其君者。方且恤然而忧之矣。惕然而惧之矣。其当餐也。则曰此何时也。而吾其敢享八珍之美乎。其当衣也。则曰此何时也。而吾其敢被文绣之华乎。举措不敢不当人心也。政令不敢不循诸理也。于是乎驰骋弋猎声色之娱。凡可以荡人心而亡人国者。绝无近焉。而国赖而存焉。彼绝无近焉者。非无其心也。有其心而时不暇耳。夫使我有心而不暇焉者。将非敌国外患之所为耶。及夫寇敌息而边鄙弛畏。昔之呻吟而疮痍者。今且左飧而右粥矣。昔之累卵而叠棋者。今且泰山而盘石矣。环顾四境。无足以动吾心者。然后前所谓恤然忧惕然惧者。今且稍稍弛矣。自无事而之暇豫。自暇豫而之放纵。前之未暇焉而有待者。今且纷然而日作矣。于是风尘狗吠之警。才绝于彼。而宴安鸩毒之畏。已兴于此。其国之亡。可立而待矣。然则使我所以驯至于亡者。将非无敌国外患者之忧而以饵之耶。夫越之于吴也。其为外患也切矣。然而吴之亡。不在于卧薪之日而在于启女宠。梁之于唐也。其为敌国也大矣。然唐之亡。不以夹河百战之日而以一伶人。使二君者。不以有敌而加畏。不以无敌而弛畏。虽在閒暇无事之日。而常若强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6L 页
邻剧敌压于境上。则虽因以百世可也。岂其覆亡之速。若此其忽焉也哉。世盖有身有死疾而能以寿终者。有无疾而夭死者。问于寿者之所事。则曰吾以病之未忘畏也。而饥饱未尝不适焉。劳逸未尝不均焉。声色未尝不节焉。嗜欲未尝不防焉。此盖疾之能使夫人寿也。而彼夭者则恃无疾而不谨者也。故疾不能杀人。而无疾尝能以杀人。敌国不能以亡人国。而宴安常能以亡人国。此理之常。无足怪者。昔管仲之告桓公曰。无忘在莒。冯异之告光武曰。无忘河北。夫二臣之于两君也。以艰难百战之馀而仅收其功。宜其止戈息兵之日。脱然忘前日之劳苦而以图今日之安乐。而其欲不忘始难如此。当晋武之时。朝廷皆赞平吴之计。而山涛独欲释吴不伐。以为外惧。当宋真宗西北用兵之时。王朝以不能优游无事为叹。而李文靖则反以忧勤为幸。彼二臣者。亦岂不忠于两君而为此也哉。彼其敌国已尽矣。外患已去矣。内有可以荡君心者。而外无可以警君心者。则亡之形虽去。而亡之理实存焉。亡之在形者易见。而亡之在理者难见也。彼数臣者。盖为是之惧耳。世之人主。昧于远图。不幸其国一有风尘之警。则諰諰然有朝夕危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7H 页
亡之忧。而及其无事也。则又漠然而不知戒。摧樯折轴于安流康庄者。滔滔皆是。又安知就无亡之形而求有亡之理。如邹圣之训也哉。然则虽谓之有敌国外患然后国恒存可也。
勉郑生来侨说
余尝以为天下未尝无公论。上则有朝廷之公论。下则有草野之公论。以至于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亦各有是而有行于一时者。有行于一世者。有行于千百代者。盖所谓公论者。未尝一日无。而世俗遂以为末世无公论。甚矣。人之好妄也。吾党有郑生来侨者。读书志乎古。其业既骎骎日进矣。而顾叹世人之不己知也。似不能无疑于公论者。余恐其不笃于自信而中道废也。每以言相勉而病其未达也。昨暮夜。郑生乘月从余。余方坐于莲堂庭庑。谈论之馀。复申前说。语未终。有役夫数十人抱杵而来。筑东西庭角之缺。一个唱曲。馀夫和之。庭虚风发。声殷宵空。余顾睇其役夫。有年十五六可者。有十七八可者。而其唱曲者。独可十二三。余既惊其稚而能号众。又指以语郑生曰。噫嘻。子始未信吾言。于此可验之矣。彼小者之于大者。其齿既甚悬绝。凡于战斗也搏击也争物也。小
勉郑生来侨说
余尝以为天下未尝无公论。上则有朝廷之公论。下则有草野之公论。以至于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亦各有是而有行于一时者。有行于一世者。有行于千百代者。盖所谓公论者。未尝一日无。而世俗遂以为末世无公论。甚矣。人之好妄也。吾党有郑生来侨者。读书志乎古。其业既骎骎日进矣。而顾叹世人之不己知也。似不能无疑于公论者。余恐其不笃于自信而中道废也。每以言相勉而病其未达也。昨暮夜。郑生乘月从余。余方坐于莲堂庭庑。谈论之馀。复申前说。语未终。有役夫数十人抱杵而来。筑东西庭角之缺。一个唱曲。馀夫和之。庭虚风发。声殷宵空。余顾睇其役夫。有年十五六可者。有十七八可者。而其唱曲者。独可十二三。余既惊其稚而能号众。又指以语郑生曰。噫嘻。子始未信吾言。于此可验之矣。彼小者之于大者。其齿既甚悬绝。凡于战斗也搏击也争物也。小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7L 页
者平居未尝出一声以相抗。而独于此乃能傲然自大。彼命之以辞而不自难。此俯受其声而不敢违。俨若君父之命臣子者。岂不以技能之不及而不得不让彼。彼又足以当之。故亦有所不敢自让者乎。且彼数十人者。举皆有口。而独以此子为可堪是事者。岂非公议之所在乎。然则所谓公议者。虽至细至微之中。莫不有在。而何忧乎王宫国都乎。何忧乎天下万世乎。呜呼。有其实则名固从之矣。然而所存者浅。则名虽著而易泯。所蓄者博。则声愈久而愈盛。世之公议者。未尝不随其人声名而上下之。古贤人达士之所以终身刻苦。戛戛其力。或得名于一时而不以为喜。或见屈于匹夫而不以为耻者。是皆知公论之必有而无所用夫欣戚也。呜呼。今吾所忧于郑生者。不在公议之泯没而身无可称之为惧也。呜呼郑生。勖之哉。因书赠其语。以为勉戒之资。时夜三鼓矣。壁间孤烛荧荧犹不灭。而役夫之哗。寂然无闻也。
谕关北诸生文
评事之职。虽一书记。然兼有教养之名。则实于儒士为近。非但从事于韎韦跗注之君子者也。仆之此来。为日已久。虽驰驱原隰之役方殷。固未暇于会聚讲
谕关北诸生文
评事之职。虽一书记。然兼有教养之名。则实于儒士为近。非但从事于韎韦跗注之君子者也。仆之此来。为日已久。虽驰驱原隰之役方殷。固未暇于会聚讲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8H 页
论之乐。而亦怪诸贤绝无来见请业者。岂近日任是职者。乍来乍去。不暇留意于文儒之教。而继或怠于诚礼。不以时接。遂致诸贤之自疏耶。仆实深耻之。仆之浅弊。固不足以益人。虽得朋来之乐。诚未易以副其求而塞吾责。今玆之言。诚近于昧于自量。亦可谓太不让矣。然其本心所存。不敢不具为诸贤明之。况且从游磨砻之际。实不无彼此相长之益。则亦非敢自谓可以益诸生也。亦望诸生之助我也。诸生有能志于实学。欲讲讨义理文字如朱书者。有能留意古文及诗家声病。欲为不朽之业者。下至于专治公车。欲以成功者。勿以仆蔀陋而鄙弃。愿赐惠顾。仆虽荒落矣。尚能与之周旋。竭其所闻。庶几有以交相为益。而不至为莫往莫来之归矣。惟诸生图之。
策问
[碑志之文]
问。碑志之文。所以记人行实而传信于后者也。其体顾不重欤。延陵墓之呜呼二字。何其甚简。而曹娥碑之黄绢幼妇。可谓善评欤。赵岐之死后。遗令欲称以有志无命。傅燮之自为墓志。自命以青山白云者。何意欤。为碑必须孙绰文刊石。葬而不得韩记为无葬。何意欤。韦贯之之以死拒铭。张燕公之追悔极笔。其
策问
[碑志之文]
问。碑志之文。所以记人行实而传信于后者也。其体顾不重欤。延陵墓之呜呼二字。何其甚简。而曹娥碑之黄绢幼妇。可谓善评欤。赵岐之死后。遗令欲称以有志无命。傅燮之自为墓志。自命以青山白云者。何意欤。为碑必须孙绰文刊石。葬而不得韩记为无葬。何意欤。韦贯之之以死拒铭。张燕公之追悔极笔。其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8L 页
事可闻欤。司马公之志吕献可。不避时讳。韩持国之铭富韩公。甘心获罪。其义何在。又有怒其谓不尽而贻书见责者。自称有意义而不欲轻改者。此则文人之自重其文而然耶。以弟铭兄。而伊川之于明道。不为谀笔。门生状师。而李习之之论请据事实。亦可言其故欤。碑志之文。莫盛于 皇明。皇明大家。莫过于弇山。而冶女侠士。皆得有志。商妇贩翁。亦许乞铭。连编累牍。动至千万言。其可谓得碑志之体欤。大抵碑志之文。异于他作。必其文与人称。辞实兼美然后。方可以传远。其在我东。能以立言自居者有几人。而我朝碑志。不专出于馆阁。多出于山林宿德。岂以其心公笔严。可以传后而然欤。试以今日之弊言之。求者既无美实。而所托又非其人。或循子孙之祈请而副其深望。或因交游之亲好而强加虚美。威势之下。必有谀辞。美恶之裁。率多曲笔。环顾一世。其能免愧色者无几矣。如欲公严并施。垂后而传信也。则其道何由。
[画像]
问。画像者所以写其状貌。传示久远。则此固有名德者之事也。其果昉于何代而始于何人欤。传称大舜为重瞳。称夫子为乾唇。是果谁画而谁传之欤。殷宗
[画像]
问。画像者所以写其状貌。传示久远。则此固有名德者之事也。其果昉于何代而始于何人欤。传称大舜为重瞳。称夫子为乾唇。是果谁画而谁传之欤。殷宗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9H 页
之以形求说。光武之物色严陵。不图其状。则其终未易得欤。姜肱之拒使者。至于韬面。殷浩之辞画师。不烦其目者。何故欤。写叔夜则必取其手抚目送。像幼舆则必置于一丘一壑者。何意欤。顾长康谓妙处在于阿堵。苏子瞻谓恰似在于颧颊。二者之论。谁得谁失欤。文公以美髯而失真。鲁公以额纹而酷肖。此则系于画手之优劣欤。杜甫之吟李白。能得传神于梁月。子厚之状段公。自谓差胜于画工。然则绘事之写照。反不及于诗文欤。寄诗香山。诧前后之写真者谁欤。自题像赞。谓丹青为莫状者谁欤。皆可历指其人其事而详言之欤。因遗像之传而致工之富。传黄冠之真而取钱至千。以何德望风槩而致此欤。取潭名之似而晦翁像祠诸葛。见面貌之坏而欧公流涕铁枪。是何相感至此欤。大抵传人状貌。莫过于画像。而后之想像其人于依俙彷佛之间者。亦必于斯焉。从古以来。未有有名德而无其像者。亦未有有其像而无其传者。试以往牒而考之。虽其名有轻重。传有远近。而要其人皆可画而传也。夫何近日则不然。有爵位者画之。未必藉其名也。为子孙者写之。未必由别人也。眉目虽肖而粉墨无光。瞻依绝少而笑骂滋兴。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399L 页
画像之弊。至此而极矣。是岂由于靡文日胜而然欤。抑由于自为传后计。过于古人而然欤。其不徒以笔画形似之间。而有可以辉映千古者。则似皆未讲乎此也。如欲人皆可画。无愧设色。有古人传远之美。则其道何由。
谢外舅俞公惠西山真文忠公奏劄启
使者及门。惊华函之坠手。珍书发箧。忽蓬荜之动辉。谢难其言。喜甚暴富。窃谓文章之体非一。而务实为先。问学之术多端。而及人是贵。取华而弃实者。君子病其不文。私己而遗人者。前圣谓之贱学。顾玆真氏之遗集。允为谟国之至言。诚敬之说。格致之工。可入伊川考亭之庑。谆深之言。剀切之奏。堪居陆贽阳城之间。盖亦南渡后一人。久仰北斗于千古。而靖夏少也慕道。长而无闻。积英斗草之文。患无实用。雕虫篆刻之作。徒窃虚声。以此思忧。稍欲向道。然粪墙朽木。犹见弃于圣门。断港绝潢。终莫至于极海。恒忧日月之流迈。莫救学术之荒芜。何幸成物之大人。亦悯失学之小子。谓其欲老于小技。非昔贤之自尊。俾令得闻于大方。识吾身之可勉。伯喈之付典坟于王氏。古无以过。文公之托衣钵于直卿。吾何堪此。可见孔编
谢外舅俞公惠西山真文忠公奏劄启
使者及门。惊华函之坠手。珍书发箧。忽蓬荜之动辉。谢难其言。喜甚暴富。窃谓文章之体非一。而务实为先。问学之术多端。而及人是贵。取华而弃实者。君子病其不文。私己而遗人者。前圣谓之贱学。顾玆真氏之遗集。允为谟国之至言。诚敬之说。格致之工。可入伊川考亭之庑。谆深之言。剀切之奏。堪居陆贽阳城之间。盖亦南渡后一人。久仰北斗于千古。而靖夏少也慕道。长而无闻。积英斗草之文。患无实用。雕虫篆刻之作。徒窃虚声。以此思忧。稍欲向道。然粪墙朽木。犹见弃于圣门。断港绝潢。终莫至于极海。恒忧日月之流迈。莫救学术之荒芜。何幸成物之大人。亦悯失学之小子。谓其欲老于小技。非昔贤之自尊。俾令得闻于大方。识吾身之可勉。伯喈之付典坟于王氏。古无以过。文公之托衣钵于直卿。吾何堪此。可见孔编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0H 页
之三绝。奚啻韩碑之万过。抚残编而兴叹。愿为其役。隔千载而遥望。若可相呼。而况北虏之骄横。甚于金人之猖獗。小邦之姑息。类乎江沱之宴安。虽其效忠于当时。似若预忧于今日。专心以学。倘使揣摩而益精。得位而行。敢忘功业之所自。恭遇道眇今古。学贯天人。孟子之三乐为言。每有育英才之志。昌黎之一书答友。不避接后进之名。虽在愚陋之贱姿。惟恐成就之未尽。敢不无负所赐。益笃其诚。虽初年之着功。失于枉用。庶由今而志道。勇于改图。以玆而补前愆。以玆而答来贶。过此以往。不知所裁。
牛川呈邻曲启
伏蒙累烦杖鞋。辱赐过访。彭泽庞刘之契好。有不足多。辋川王裴之唱酬。今而可继。伏惟诸君子。山林自在。文酒清缘。烟波之泛宅。浮家踪迹。或疑于玄真子。乡园之款段。下泽身世。略同于马少游。而仆性不适时。困而知返。江湖岁月。正争席于渔樵。尘世荣名。一任呼于牛马。岂期俯取于愚陋。乃欲引与之交游。评桑麻较雨晴。可罄老农之怀抱。冲鸡犬犯星月。无间深夜之往来。事既过荣。言岂足述。病未躬谢。文以替伸。
牛川呈邻曲启
伏蒙累烦杖鞋。辱赐过访。彭泽庞刘之契好。有不足多。辋川王裴之唱酬。今而可继。伏惟诸君子。山林自在。文酒清缘。烟波之泛宅。浮家踪迹。或疑于玄真子。乡园之款段。下泽身世。略同于马少游。而仆性不适时。困而知返。江湖岁月。正争席于渔樵。尘世荣名。一任呼于牛马。岂期俯取于愚陋。乃欲引与之交游。评桑麻较雨晴。可罄老农之怀抱。冲鸡犬犯星月。无间深夜之往来。事既过荣。言岂足述。病未躬谢。文以替伸。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0L 页
华阴新居上梁文(为李仲谦作)
达人有栖遁之高情。君子有仁智之所乐。芦峰庐阜。朱晦翁周茂叔之真趣可言。茅岭桐江。陶贞白严子陵之玄踪未泯。寔性情有相关者。非景物直为役焉。惟玆俗离之北东。实为流峙之渊薮。周遭百馀里。遍地为奇石幽泉。前后十数年。留迹者名贤大老。疑经巨灵之斧。叹化妙之至斯。如行夫子之墙。窥浅深而莫得。中有华阴之洞壑。尤宜高士之盘旋。湍濑喷薄。渚潭奫沦。水尽奇变。云壁岧峣。霜崖离列。石皆天成。清高则与伯夷而同归。幽深则为山灵之所惜。华阴居士。澹泊为乐。枯槁自持。有学穷性命之源。早服至道。游心在埃𡏖之外。且爱名山。常思宽閒之野广漠之滨。读书以求志。故于秀胜之区幽异之境。闻名而醉心。眷玆水石之乡。以为藏修之所。褰萝结屋。既成隐者之居。列峦作屏。仍昭山人之俭。云烟之兴灭。禽鸟之鸣集。有耳目之相谋。峰峦之峭茜。溪谷之潺湲。若起居之与接。凡其触物而瞻赏。皆为玩心于高明。尚有山美水鲜。可供采钓。至若野老林叟。亦许追随。信所谓天遗其人。孰不曰地与我所。云台观里。不关希夷之睡乡。百原山中。好做尧夫之危坐。优游可以
达人有栖遁之高情。君子有仁智之所乐。芦峰庐阜。朱晦翁周茂叔之真趣可言。茅岭桐江。陶贞白严子陵之玄踪未泯。寔性情有相关者。非景物直为役焉。惟玆俗离之北东。实为流峙之渊薮。周遭百馀里。遍地为奇石幽泉。前后十数年。留迹者名贤大老。疑经巨灵之斧。叹化妙之至斯。如行夫子之墙。窥浅深而莫得。中有华阴之洞壑。尤宜高士之盘旋。湍濑喷薄。渚潭奫沦。水尽奇变。云壁岧峣。霜崖离列。石皆天成。清高则与伯夷而同归。幽深则为山灵之所惜。华阴居士。澹泊为乐。枯槁自持。有学穷性命之源。早服至道。游心在埃𡏖之外。且爱名山。常思宽閒之野广漠之滨。读书以求志。故于秀胜之区幽异之境。闻名而醉心。眷玆水石之乡。以为藏修之所。褰萝结屋。既成隐者之居。列峦作屏。仍昭山人之俭。云烟之兴灭。禽鸟之鸣集。有耳目之相谋。峰峦之峭茜。溪谷之潺湲。若起居之与接。凡其触物而瞻赏。皆为玩心于高明。尚有山美水鲜。可供采钓。至若野老林叟。亦许追随。信所谓天遗其人。孰不曰地与我所。云台观里。不关希夷之睡乡。百原山中。好做尧夫之危坐。优游可以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1H 页
卒岁。富贵于我浮云。宜驻郢匠之斤。且听张老之颂。
儿郎伟抛梁东。春深涧蕊敷红。尽日溪行白石。题诗坐水声中。
儿郎伟抛梁西。华阳洞里清溪。咏归冠童六七。一任川路高低。
儿郎伟抛梁南。永日垂竿绿潭。更爱小轩归坐。却有青华来参。
儿郎伟抛梁北。雪消曦阳放绿。耳惯中峰磬声。凤岩寺中信宿。
儿郎伟抛梁上。卧看天宇高旷。早识东峰月来。微明暗漏书幌。
儿郎伟抛梁下。无限桑麻平野。十风五雨丰年。斗酒只鸡邻社。
伏愿上梁之后。岭云无恙。渊鱼不惊。临水登山。逍遥四时之乐。左图右史。俯仰一室之閒。永保本地风光。不漏仙源消息。
三闾大夫真赞
詹尹之卜而不决。渔父之讽而莫回。鱼腹之藏而无悔。而怀王之蔽而不开。彼离骚者。怨而不诽。
三君子真赞(并序)
儿郎伟抛梁东。春深涧蕊敷红。尽日溪行白石。题诗坐水声中。
儿郎伟抛梁西。华阳洞里清溪。咏归冠童六七。一任川路高低。
儿郎伟抛梁南。永日垂竿绿潭。更爱小轩归坐。却有青华来参。
儿郎伟抛梁北。雪消曦阳放绿。耳惯中峰磬声。凤岩寺中信宿。
儿郎伟抛梁上。卧看天宇高旷。早识东峰月来。微明暗漏书幌。
儿郎伟抛梁下。无限桑麻平野。十风五雨丰年。斗酒只鸡邻社。
伏愿上梁之后。岭云无恙。渊鱼不惊。临水登山。逍遥四时之乐。左图右史。俯仰一室之閒。永保本地风光。不漏仙源消息。
三闾大夫真赞
詹尹之卜而不决。渔父之讽而莫回。鱼腹之藏而无悔。而怀王之蔽而不开。彼离骚者。怨而不诽。
三君子真赞(并序)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1L 页
余尝慕古作者。愿执鞭于千载之下者。有三人焉。曰唐之韩昌黎。宋之欧阳公,苏子瞻。然此三君子者。或扶植吾儒。或𦇯纶治道。或忧时爱君。正言不讳。其所措诸事为者。非空言无实之比。则余之企慕三君子者。不独在文章之末业而已。乃命云林。绘写其像。而遂竭其思。以为之赞曰。
充塞两间。元气斯文。排抑佛老。扶起孟荀。衡岳之祷。南海之迁。不能者人。所能者天。
(右唐韩昌黎先生)
玉立在廷。以文鸣治。何处得来。天实生之。苍颜白发。素节丹忠。千秋颖上。邈矣清风。
(右宋欧阳文忠公)
伟哉子瞻。文章之豪。遇不用终。坐其才高。三年赤壁。半夜金銮。一荣一辱。游戏人间。
(右宋苏文忠公)
伯氏砚铭(并序)
伯氏平生于古人。深喜陶元亮之为人。以陶谷自号。且以性背时好。自揭其室以守拙。二事屡形于诗。适新治两砚。命余为铭。余既颂其人于称物之德。而伯氏又将有上党归耕之计。因用数语为献。
充塞两间。元气斯文。排抑佛老。扶起孟荀。衡岳之祷。南海之迁。不能者人。所能者天。
(右唐韩昌黎先生)
玉立在廷。以文鸣治。何处得来。天实生之。苍颜白发。素节丹忠。千秋颖上。邈矣清风。
(右宋欧阳文忠公)
伟哉子瞻。文章之豪。遇不用终。坐其才高。三年赤壁。半夜金銮。一荣一辱。游戏人间。
(右宋苏文忠公)
伯氏砚铭(并序)
伯氏平生于古人。深喜陶元亮之为人。以陶谷自号。且以性背时好。自揭其室以守拙。二事屡形于诗。适新治两砚。命余为铭。余既颂其人于称物之德。而伯氏又将有上党归耕之计。因用数语为献。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2H 页
以赞其决焉。(铭本二首。上一首缺。)
华阳之洞。清川之庄。有吾先弊庐在焉。吾将挈尔以归耕。写元亮五柳之传。著长统乐志之论。呜呼砚乎。殆将隐矣。
青霞砚铭
銮坡之上。凤池之头。挟尔以游。不足为尔荣。风叶之室。鼠虫之简。挈尔以笺注。不足以损尔名。谁其有者。青霞子也。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车起夫砚铭(起夫青阳人。方宦于京。)
裹败乌帽。傍人门陛。一不顾汝。而以终岁。白马之水。其清如醑。归欤归欤。可以饮汝。
太乙叶铭
余居湖舍。欲作小舫以供游事。间请其名于农岩先生。先生命以太乙叶。后八年而舫成。乃为其铭曰。
我观于世。无物可喜。有其所乐。在山与水。然山费脚。限以筋力。唯水为嬉。可全其乐。乃作斯舫。为游胜具。上幄下幔。用庇风雨。栏楯之设。以供偃曝。一叶之大。堂室之适。以之载客。两三恰受。以之运酒。百斛可取。乃床乃灶。乃书乃琴。既选良辰。亦招会心。顺风恬波。
华阳之洞。清川之庄。有吾先弊庐在焉。吾将挈尔以归耕。写元亮五柳之传。著长统乐志之论。呜呼砚乎。殆将隐矣。
青霞砚铭
銮坡之上。凤池之头。挟尔以游。不足为尔荣。风叶之室。鼠虫之简。挈尔以笺注。不足以损尔名。谁其有者。青霞子也。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车起夫砚铭(起夫青阳人。方宦于京。)
裹败乌帽。傍人门陛。一不顾汝。而以终岁。白马之水。其清如醑。归欤归欤。可以饮汝。
太乙叶铭
余居湖舍。欲作小舫以供游事。间请其名于农岩先生。先生命以太乙叶。后八年而舫成。乃为其铭曰。
我观于世。无物可喜。有其所乐。在山与水。然山费脚。限以筋力。唯水为嬉。可全其乐。乃作斯舫。为游胜具。上幄下幔。用庇风雨。栏楯之设。以供偃曝。一叶之大。堂室之适。以之载客。两三恰受。以之运酒。百斛可取。乃床乃灶。乃书乃琴。既选良辰。亦招会心。顺风恬波。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2L 页
浅渚澄洲。荇交菱乱。鸥没鱼浮。苏之临颖。庄氏观濠。我所得意。欣然尔遭。六一见之。可使榜屋。张融见之。可使居陆。谁与名之。渼水之贤。赏心所同。助成奇缘。钓槎渔篷。迹则相随。峨舸大艑。功无与施。嗟哉世人。以海为宦。一往迷津。望道无岸。惊风怒涛。灾及濡首。浪痕帆影。皆执为咎。岂如斯舫。浮沉自得。用非利涉。虚不成触。澹泊为欢。荒唐为名。事实近痴。在物则荣。刻铭尔背。期永无弊。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石湖渔父杖铭。(野老有遗青藜者。为作此铭。)
杖以扶老。维王有制。厥有疲疾。亦或尔赖。我齿非耄。我身非痡。云胡出入。动必相须。曰是好游。为癖为病。野水之滨。穷山之顶。有兴必乘。无远不迹。乡人之饮。渔老之席。有招必赴。无请或拒。抱尔而望。曳尔而逝。负尔而歌。放尔而笑。以尔周旋。以尔为貌。以尔能安。以尔不孤。我有宾朋。昔亲今疏。不如不舍。唯尔有情。我有车马。有覆有倾。不如扶持。唯尔之便。青苍之质。五尺之身。古貌虚心。视我无二。巢父之瓢。以烦而弃。子厚之几。恶曲而断。不如尔德。有长无短。恨无杜子。诗以飏之。呜呼杖乎。其勿我违。
大报坛颂(并序)
石湖渔父杖铭。(野老有遗青藜者。为作此铭。)
杖以扶老。维王有制。厥有疲疾。亦或尔赖。我齿非耄。我身非痡。云胡出入。动必相须。曰是好游。为癖为病。野水之滨。穷山之顶。有兴必乘。无远不迹。乡人之饮。渔老之席。有招必赴。无请或拒。抱尔而望。曳尔而逝。负尔而歌。放尔而笑。以尔周旋。以尔为貌。以尔能安。以尔不孤。我有宾朋。昔亲今疏。不如不舍。唯尔有情。我有车马。有覆有倾。不如扶持。唯尔之便。青苍之质。五尺之身。古貌虚心。视我无二。巢父之瓢。以烦而弃。子厚之几。恶曲而断。不如尔德。有长无短。恨无杜子。诗以飏之。呜呼杖乎。其勿我违。
大报坛颂(并序)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3H 页
猗我 圣上即位之三十一年甲申。 上命有司之臣。除地禁籞之西偏而为九级之坛。名之曰大报。于以上祭 神宗皇帝在天之灵者也。越明年乙酉。功告成。 王以仲春之月某日。将事于是坛。先一日。 王亲袒割牲。百僚听命戒。至日。 王具冕服诣坛。百僚骏奔走。各执其事。管磬肃雍。俎豆秩如。风马云车。宛尔临享。礼讫。 王进春官命之曰。祀之月。岁用以是月。俾令无替焉。又命曰。非予有甚疾。祀事无或不亲焉。呜呼。我 圣王事大追远之诚。可谓至哉。臣窃惟我东之受赐于 神皇者多矣。几舍屋其庙。而斯赖而血食。几被发其俗。而斯赖而冠裳。惟 神皇父母于我东。惟我东子孙于 神皇。斯义也天下之大义。人道之大伦。宜世世万子孙无变也。至夫铜盘之耻。出于势穷。而 孝庙之薪。犹寝于北阙矣。金缯之辱。成于误国。而山林之足。尚蹈于东海矣。屈于力而不屈于心。弛于外而不弛于内。则犹得以有辞于后也。夷而降焉。臣有恐焉。恐人心之渐溺而斯义之遂泯也。今斯坛之作也。不谋之于盈庭而断之于 宸衷。不求之于卜筮而考之于天理。事大之诚。既尽于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3L 页
神皇。而继述之道。亦光于 孝庙矣。一举之美而事光 君亲。三尺之崇而义动千古。莫此坛若也。臣有以知为我 王之圣子神孙者。睹此坛而思其义之所存。思其义而念 祖宗之深耻。其能尝胆枕戈。不懈于修攘。以体我 孝庙。惟玆坛始也。其能麾动义旅。北首而争死。以报我 神皇。惟玆坛功也。惟我 王种播之。故见穫于神孙。惟我 王肇基之。故肯堂于神孙。后之谈玆事者。未必不先河于玆坛也。呜呼。岂不休哉。臣闻在古治世之臣。喜颂其君之德者。虽一云气一草木之祥。皆得以揄扬铺张。列之歌诵。以耀一世之耳目者。况斯坛之举。义高功光。巍巍煌煌。可以建诸天地而不悖。垂之百王而无愧者乎。臣诚不敢以陋拙辞焉。乃拜手稽首而献文曰。
乾坤肇判。曰有二气。厥气何名。阴阳之谓。柔为阴义。刚为阳德。明而诸夏。幽而夷狄。二气之行。一伸一屈。由幽之乱。由明之治。阳不胜阴。运之或否。阴而无阳。理固无斯。在昔神圣。克谨于玆。扶而抑而。罔失其宜。荆舒称乱。姬戈斯运。春秋僭尊。孔笔是奋。于皇 列祖。世守藩服。恪勤 天朝。臣职罔缺。至于 穆陵。受
乾坤肇判。曰有二气。厥气何名。阴阳之谓。柔为阴义。刚为阳德。明而诸夏。幽而夷狄。二气之行。一伸一屈。由幽之乱。由明之治。阳不胜阴。运之或否。阴而无阳。理固无斯。在昔神圣。克谨于玆。扶而抑而。罔失其宜。荆舒称乱。姬戈斯运。春秋僭尊。孔笔是奋。于皇 列祖。世守藩服。恪勤 天朝。臣职罔缺。至于 穆陵。受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4H 页
知 神皇。曰尔竭诚。毋或怠荒。凡有患难。惟朕与王。蠢玆岛夷。欺我无人。为妖为淫。黑龙之辰。封豕长蛇。食我之南。由我失险。致寇其深。 六庙灰尘。 三陵震惊。齐郊多垒。鲁野无青。我 王于西。乞为内附。 天子曰噫。毋用尔惧。孰非朕民。孰非朕土。毋烦尔矢。毋劳尔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惟 天子师。无战有征。大军西下。如雷如霆。始薄平壤。凶威已蹙。转攻而东。贼乃倒戟。剿之灭之。廓其氛孽。返我俘臣。肃我京阙。 天子曰噫。不可究兵。我刃其韬。与尔息宁。春尔于桑。秋收尔耕。东民有呼。 帝疾其听。东民有呻。惟 帝其嚬。 王曰 天子。父母于臣。大夫曰 帝。微禹吾鱼。父老有言。曰敢忘初。孰沃其焦。孰援其溺。尔戴尔头。惟 帝之力。欢呼拜祷。 天子万亿。运之不幸。天或有废。大其将倾。小先受敝。维丙之冬。胡来霹雳。孤城势迫。事乃罔极。孰图其存。 王则勉行。有口唤帝。昔 朱今清。有手执币。昔玉今皮。 王乃涕泣。号于群师。惟 神宗帝。及予 宣祖。义为君臣。恩犹子父。今其负此。若或罔念。毋谓国活。予滋多惭。畴为予往。输诚督府。 帝实仁恤。臣则多负。非无小谅。计实在大。 皇帝曰噫。朕用嘉乃。 仁祖稽首。 帝圣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4L 页
明哉。鉴臣苦情。勉臣方来。传臣子孙。有死无怠。事之不集。我之不振。煤山之惨。我其能忍。航海之难。我其不赴。怀玆至痛。以遗 孝考。惟此 孝考。寔神圣主。大舜孝悌。神禹俭勤。武之蹈厉。文王之仁。萃玆四德。 王躬以临。即祚之初。政不愧心。曰予出治。有急于今。非辱可厚。非义可禁。 王有饮食。匪鱼伊熊。 王有居处。以薪易宫。不可一日。无 神宗帝。不可一日。忘 宣仁世。为是思将。为是治兵。为是峙粮。为是缮城。亦有臣同。山林之褐。如宋忠献。若汉诸葛。有手可断。不揖胡腥。有膝可斮。不跪虏庭。木马铁杖。 王用其物。蹈海登山。臣有其节。我之事 明。无亡与存。以我义壮。视尔犹吞。呜呼 孝庙。赍志不伸。汉业未半。轩弓中遗。 显考继圣。曰有大焉。 宁考不忘。 王亦不谖。 宁考所急。 王亦不后。衣宵食旰。以不克寿。今 王嗣服。克笃前烈。念 宣之难。痛 仁之辱。追 孝之奋。述 显之谟。孜孜一念。三纪于玆。惟此神州。久矣腥膻。有能怪怒。今且恬然。有腼同戴。今庐其穹。及而我邦。邪论寝崇。惟 二祖耻。在不白志。今 王之痛。痛在忘汉。以月建寅。以岁涒滩。吾 王兴惕。中朝有叹。嗟予卿士。听予言宣。惟 皇祚讫。寔在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5H 页
玆年。顾瞻中土。增予伤忉。既虚庙貌。孰有涧毛。玉食在傍。予敢思餐。鼓钟在悬。予其无欢。心之不忍。事有义起。爰命宗伯。及司空氏。于以治坛。于宫之北。我民子来。如云其锸。歌笑于役。成不以日。岁之仲春。祀事其将。新坛屹屹。 王来翔翔。环佩锵锵。冔冕嵚嵚。丹扆黼座。象 帝之临。万舞斯振。大乐交奏。清我醴醑。陈我俎豆。吾 王立焉。史乃告言。巍惟 帝灵。繄临在天。听臣之辞。鉴臣衷曲。无陋臣邦。于焉降陟。无薄臣诚。或吐臣爵。秩秩其礼。雍雍其乐。抑抑之仪。洞洞之诚。于玆之辰。月星穊明。 王在于坛。万目咸睹。 王返于宫。颂声载路。黧童白叟。于街于逵。芸夫牧竖。于垄于畦。或感而涕。或喜而悲。或歌或谣。或舞或蹈。幸我后死。获睹斯举。嗟尔我人。无弃我雠。尔之弃雠。 神庙在玆。嗟尔我人。无忘 神庙。尔之或忘。 宁考有怒。吾 王有训。见于来辟。我作其气。汝用其甲。坛之未作。我寝恒寤。坛之既成。我寝安所。坛之未作。我饱犹饥。坛之既成。不肉而肥。谁云胥幽。我邦惟明。谁云皆阴。我复其阳。扶阳抑阴。我 王之治。用夏变夷。后 王之遗。为忠在是。为孝在玆。凡玆之美。罔非 王功。王功嶷嶷。厥声沨沨。厥声沨沨。 王功嶷嶷。
恕庵集卷之十二 第 405L 页
呜呼玆坛。毋视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