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恕庵集卷之五
恕庵集卷之五 第 x 页
恕庵集卷之五(平山申靖夏正甫 著)
 疏(春坊故事附)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3H 页
陈辨先大夫辛巳献议被诬疏(戊子)
丁忧前瑞兴县监臣申圣夏,前检阅臣申靖夏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百拜上言于 主上殿下。伏以臣等祸故中人也。苟非有事势之大不获已。情私之至甚痛迫。则理不敢以凶衰不祥之文字。猥渎 宸严之下。以干僭越之诛。而窃伏见前世长德之臣。虽在忧服之中。如或事关父兄。有冤莫伸。则亦皆呼穹吁天。唯 君父焉是归。在下者不以其僭而遂止。在上者俯许其情而不罪。今臣等区区。亦唯 圣明之敢恃而哀鸣焉。伏愿 殿下以先臣之故而少垂怜察焉。臣等伏闻。顷日筵中。大臣有以逆黯缘坐事陈达。至引先臣辛巳献议为言。臣等始闻此言。惊骇讶惑。即欲封章申暴。而筵席语秘。不得其详。不敢以出于传闻者而取以为信矣。继而得伏见谏臣疏避及赵泰亿,宋正明之疏本。则可以推知大臣筵奏旨意之所在矣。臣等于是诚不胜痛毒焉。玆事自有先臣献议。臣等请以今日诸臣所證援之与先臣献议中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3L 页
本旨节节相背者。冒万死一暴焉。先臣曾于辛巳。待罪鼎席。当贼黯追施逆律之日。其时判义禁臣李畬。以黯之妾子有道处绞一款。请议于大臣先臣。以逆律孥戮。乃是法典。而追致大辟。既无可考之法例。无宁贷死献议。先臣之意。以为逆黯之子。法当孥戮。而但以年久之后。追致大辟。未有可考之法例。敢请 睿裁者也。宁有一毫近似于今日大臣请收缘坐于处分已定之后者哉。要之。按狱定罪之初。询议当否。固不害于惩讨之典。故此 圣上所以许令金吾议大臣禀处者。而大臣亦皆献议请裁。则其视请收缘坐于 王法已行七年之后者。何可比论乎。今泰亿等急于为大臣申救。而不顾条贯之自异。至曰顷年之事。未尝为咎。独于今之大臣。操持至此。其从而和之者。又敢以曲为脱出等语为说。无所不至焉。噫嘻。此何言也。当初先臣献议。固 圣上之所记有。而今日大臣之言。亦 圣上临听而严斥者。则泰亿等。虽欲以此藉口。其可得乎。其疏又曰。孥戮与亲属定配。均是缘坐一事。言其轻重。孥戮尤重。又曰。在其子而既请贷死。则况其亲属之定配乎云云者。尤不成说而其亦无严之甚矣。伊时 天讨既行。神人共快。如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4H 页
破家籍财没官坐徙凡系恶逆缘坐之律者。既皆次第毕举。则先臣当日之议。只因金吾疏禀。以有道之年久后追致大辟。未有可考之例。献议而已。非以孥戮为有违法例也。则语意脉络。本不干涉于缘坐之事。而今之大臣诸臣。以此牵合。欲售其欺 天诬人之计。诚可痛也。若以黯为非逆则已。逆狱缘坐。岂可以子与亲属有所轻重而请为原释耶。古今天下。未有如此逆律。其所为言。与先臣之议。不啻燕越。则亦何待费辞而辨明耶。仍念先臣受知 圣明。致位三事。立朝言论。俱有本末。而甲戌以来。党议炽蔓。伦彝斁晦。先臣用是慨惋。于名义二字。素所力主。参前倚衡。无适而非是。虽被 圣上之知照特深。而其以取时辈之媢嫉者。亦已多矣。然先臣不以僇辱而少惩。不以颠沛而加悔。凡于发言行事。其邪正枉直。与今之大臣。一切相反。而今欲援以为證者。亦可见用心之艰矣。自有此事以来。臣等相对涕血。既痛先臣半世积困于众怒。而身后齮龁犹有不已者如此。且恨臣等赋命顽忍。尚寓耳目于人世。见先臣受诬之至此也。今若以身在苫块为拘。干冒鈇钺为畏。不为吁呼于 听卑之天。则无以慰先臣泉下之魂。而臣等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4L 页
死亦无以归见先臣矣。徊徨累日。始敢沬血饮泣。沥陈危恳于 天地父母之前。倘蒙 圣明曲加照察。快赐明辨。则簪履旧恩。庶几不替于终始也。臣等无任瞻 天望 圣涕泣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先卿辛巳献议本旨。予岂不知。赵泰亿等疏语之无严。予亦洞知。而第以大臣之言。混然归之于欺天。此则决知其不然也。)
禫月付职后辞疏(己丑)
伏以臣穷毒之命。虽得不灭于三年之内。而凶祸馀喘。无复有生人之念矣。至于弹冠结绶。出入旧践。以为其身之荣。则已绝意望。而不意新除遽降于此际。臣自闻命以来。且感且悲。私心摧咽。徊徨终夜。有泪腐席。以至弥日而不自已也。今臣经先臣禫事。才计以日矣。哀有未泯。礼不从吉。此正礼书所谓不得为恒人者也。其何敢忍以此时。辄萌荣进之念。而况伏见挽近朝臣之丁忧者。禫而未及从吉。则虽朝家随例除职。而其欲守志而不即承命者。亦不之督迫而夺其志焉。人子自尽之道。朝家体下之仁。并行而无缺。此乃国家之美意也。臣纵不敢自惜。敢不为国家惜哉。仍念臣不肖无状。其平日家居。所以事先臣者。不能修子职之万一。而及其寝疾荒郊之日。身锁禁直。又未克躬执汤饵。少伸至情。晚于疾亟入城之后。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5H 页
始承救护之命。而为日未几。遽至大故。言世之为人子而不孝者。无有如臣者矣。臣于创痛之中。每念及此。私怀罔极。直欲溘然无知。下从先臣于地下矣。今既顽然无死。尚保视息。日月遄迈。复生有节。而惟先臣声容仪则。日远而日閟。臣之靡逮之痛。到此益新。而意外恩命。独及于生者矣。今以衔恤靡已之日。而遽就簪笔之旧列。则凡其廊庙之间殿陛之下。目接而足履者。无在而非先臣当日之所回旋拜趋者。而触处兴痛。亦无往而非臣之血泪矣。伏惟 圣明。于此亦何忍俯责以遽尔承命耶。唯有归依松楸。得近先臣之茔域。终此一两月。庶可以差慰靡逮之痛而少赎不孝之罪矣。此即臣今日至情切恳。而敢有望于随物曲成之 天者也。至若区区疾病情势之难强者。则姑有未暇辄陈者矣。召命之下。初未祗承。疾势兼剧。亦未暇治疏控吁。无端违召。方深兢惶。格外特推 天牌又临。玆敢不得不恭诣阙下。沥血仰渎。伏乞 天地父母。俯矜臣悲苦恳笃之情。先赐斥罢臣职名。以治前后违慢之罪。然后仍命铨部。勿复检举臣名于未从吉之前。俾臣之所自守于心者。得毋有挠失。千万幸甚。臣无任泣血祈恳之至。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5L 页
因情病辞职疏
伏以臣于本月十六日。伏奉承政院有旨。以臣为艺文馆待教。令斯速乘驲上来者。臣自前月获蒙罢免以来。即归伏于先臣坟茔下。虽攀援梓柏。情理罔极。而私心亦得以少伸矣。今于新命之下。宜即感激祗承。以谢前慢。而第臣有至难强之疾病。至难安之情势。前月疾声之呼。非不知以此上闻。而顾方据礼防而为言。故有未暇辄以并溷者矣。臣禀赋薄弱。体本善病。种种危恶。俱系难医。而唯是阿堵积聚。为證最㞃。两睛俱伤而右边加重。四时通苦而春夏恒㞃。先之以赤晕。继之以白瞖。见日则羞眩。视物则矇眛。针刺沙抹。顷刻难忍。本来證情。既已此笃。而草土所伤。又不啻倍酷矣。然使眼无瘳。忧止废视而已。犹不若积聚之根深源痼。凛凛有朝暮死生之忧者也。饥则不得不思食而少食则饱闷欲绝。饱则不得不使饥而稍饥则虚苶垂尽。饱既不可而饥亦为患。是则饥饱之两妨也。饭必起步。不俟撤案。步必终夕。未遑恋枕。昼已忧啜而夜兼忧眠。是则昼夜之俱艰也。甚至火痰煽壅而呼吸数促。真元枯竭而肌肉消脱。奄奄床箦。去死无几。此殆由臣蚤岁荣进。犯昔人不幸之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6H 页
戒。匪分之福。灾所必随。而重以凶祸馀喘。理不久长。今虽欲恋系明时。得复托于日月之末光。其势亦无由矣。且臣于往年。得伏见洪禹瑞,李真俭等在翰苑时所上疏本。以荐事有所争论。而臣名亦入于其中矣。臣于其时。方在苫块中。未敢疏辨。而到今有不容泯默无言者。曩臣之忝叨是职也。实有糠秕居前之嫌。而窃念史职。非可因无端控吁而免者。唯有姑且承命。尽心剡荐。以让当世之才俊。则庶有以少逃其责。而于私分粗安。故乃敢承命而不辞矣。及臣以宋成明,尹凤朝举论于荐事。则其时诸右僚如金相元,洪禹瑞,李泽,洪致中等。一辞印可。澜漫同归。而独真俭之意有异于诸僚。当臣之前后就问也。始则曰二人固无不可。而此外亦岂无人耶。末又曰亦何必汲汲尔也。夫同僚六人之中。五既归一。而真俭亦未尝以为不可。则二人之合荐。此固可见。而外此思量。终未见复有可合之人。则真俭之强生别见。务抑诸议。必欲延拖退托。沮败后已者。诚不知其意之何在也。真俭既不知回。而臣亦终不可有所变改。则毕竟事势。将未免为起闹之归矣。逮臣去职之后。禹瑞遂替当而败其事矣。当初之欲荐凤朝者臣也。及其僚议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6L 页
不随而以败荐自期者亦臣也。则禹瑞之疏。即一臣疏而臣亦败荐中人也。今谓禹瑞为败荐。而臣则自谓无是焉。禹瑞而引递。而臣则仍冒焉。求诸事理。岂宜有是。且真俭疏所谓轻浅二字。臣诚不识其何谓也。凤朝在新进中。最为有声。人地才望。未见有出其右者。真俭所谓轻浅。未知指何事而发。而今若以气貌之远于顽钝者。而遂谓之轻。心事之不设表襮也。而遽疑于浅。则其失凤朝之为人甚矣。真俭又谓轻浅二字。初出于致中云。而当日酬酢之时。未闻致中之有此语。岂致中不以语臣。而独及于真俭耶。抑真俭之言。有失致中之本旨耶。臣于是尤不胜讶惑焉。史臣职责。孰非为重。而就其尤重者言之。莫如荐事。如或一有偾误。则辄不敢复居其职。此自前辈已然。盖如此然后。方可以重其事而无苟也。使凤朝而其人也。则臣之终不得举荐。是臣之失职也。使凤朝而非其人。则臣之始欲举荐。亦臣之失职也。今臣仍冒无一可于二者矣。况臣既是初头主荐之人。则到今去就。宜无与禹瑞异同者。而其必递之端。视禹瑞殆有加焉。此臣所以自断于心而不敢计出于冒进者也。伏乞 圣明怜臣疾病之危死。察臣情势之难冒。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7H 页
而以速赐处分焉。臣疾势方㞃。无以自力治疏。谕下之后。未免引留时日。为罪已深。且目下本馆久阙上番。而臣今在外。供职无期。瘝旷之罪。又在难逃。玆不得不忍死力疾。披沥肝血。仰渎于 天地父母之前。伏望并赐矜谅。亟递臣职名。仍治前后违慢之罪。以安私分。以严国纲。不胜万幸。臣无任仰首祈望之至。
辞兼任说书疏
伏以臣以眇少之年。蹈藉先荫。久玷珥笔之列。荣耀斯极。涯分已溢。寻常愧惧。若无所容。即于千万料想之外。忽奉春坊新命。庚牌随临。严畏分义。不得不趋诣九阍之外。而顾此所叨职任。系是参下极选。有非庸陋如臣所可侥冒。当此 王世子典学方勤。日开书筵之日。辅导成就。责在宫官。而臣自幼失学。往益灭裂。寻常经籍。亦多有未窥者。其何敢一日冒居。以益其不称之讥哉。且臣于寮寀之间。实有不可相与周旋者。此固同朝之所共知。臣不敢索言于今日。而其不可承命则决矣。论以人器。既甚无似。言其情迹。又益臲卼。玆敢干冒严威。披沥血恳。伏乞 天地父母。俯赐矜谅。将臣所叨兼任。亟许递改。以安私分。不胜万幸。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7L 页
凶鉽伏法后。以未敢复命待罪疏。
伏以臣于竣事归路。得闻罪囚上变。有设鞫之命。而莫知其端倪矣。比至都下。伏闻先臣之名。亦入于凶言诬告之中。臣惊痛陨绝。求死不得。而及闻凶鉽既已伏法。处分赫然。则臣又与一家百口。转忧作喜。收涕相看。攒手而仰祝曰。 圣上德恩如此。今虽阖门灭死。亦何所恨。只自瞻望 天阙。以首顿地而已。噫。今日之事。实系国家妖变。不但为一人家私痛而言。而以不忍闻之语。敢加于不敢言之地。以白地之诬。而至及于泉壤。虽其人为死囚。计出求生。而其言之凶恶无比。虽以国人言之。亦皆惊心。况臣痛迫之情。尤何可言。向非 殿下之明圣。则先臣九地之冤。终无以自白。而臣亦安得以保有今日也。夫以蛇雀之微。有恩思报。 圣明所以生死覆焘于先臣者。前后至此。臣虽顽冥。岂不知感。唯当以先臣之思。尽心图报于 殿下。虽赴汤蹈火。宁或自爱。宜即回肃 天陛。兼伸叩谢之忱。而第臣惊魂褫魄。久犹未定。今日情迹。亦不敢自同平人。循例复命。徊徨累日。始敢冒死哀吁于 仁覆之天。伏愿 圣明先治臣慢弃 君命之罪。仍命选部。刊去臣名于朝籍。不复检举。以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8H 页
靖私义。不胜万幸。(答曰。省疏具悉。凶鉽伏法。情节昭著。则有何情迹之可言。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请于书筵重讲四书疏(疏具将上。适以本职事。违牌坐罢。未果上。其后师用疏议草记。禀达先讲论语。)
伏以我 王世子。玉质天成。睿学时敏。日开讲筵。骎骎乎高明之域。臣诚空陋。无足以有所开发。而每一登筵。仰睹温文之容。俯听讲读之音。私窃赞喜。以为我 春宫德性如此。我 春宫勤学如此。其为他日 宗社之庆。即无穷。而惟我 殿下以我 春宫为子。其亦无忧矣。然臣私忧过计。亦无所不至。窃伏见 王世子于书。已讲孝经小学四书诗书心经大学衍义等书。即今所讲近思录。亦几垂毕矣。当初心经之才毕而方议讲易也。宫僚有以躐等为忧。而以近思录陈请。则继此讲易。当为次第事矣。然臣愚浅以为今之讲易。犹未免为躐等也。夫所谓躐等者。非徒读书乖次之谓也。乃为学失序之谓也。先高而后卑则为躐等。务远而忽近则为躐等。夫易之玄远。未易遽言。以夫子之为大圣也。而假年之训。发于晚境。伊川之为大贤也。而易传之工。成于七十。盖易之为书也。大而为阴阳消息。小而为吉凶悔吝。所以顺性命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8L 页
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万物之情。而开物成务者。尽在于是。其言易晦而难明。其旨多隐而少显。自非年高学老。志精思周。妙用通神者。鲜能明此。故自圣贤以下。不敢造次下工焉。盖讲易之难。其说如此。而若其寻流逐末。规规于象数。乃后学之大弊。以此而谋学。不亦疏乎。然则毋论 春宫睿学之浅深。以 春宫今日。而其视夫子之晚境伊川之七十。已不啻相悬矣。虽曰其间讲了近思一书。而今之讲易之为躐等。犹夫前也。臣意莫若姑置此书。且就四子书。更讲一遍。贯通融洽然后。次及于礼易两书。方可以得有实效而免躐等之忧也。窃稽先儒之言曰。学者须先读语孟。穷得语孟自有要的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又曰。学者当以语孟为本。既治语孟。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其称庸学则尤盛。苟能于此。深探力索。真切理会。则将见一生之受用不尽。尚何劳于他书之求。而所谓穷理尽性修己治人者。亦岂外是而求哉。窃念 春宫之讲四书。越在冲年。虽睿资超卓。有未敢以恒人之幼少者比论。而然其所以解晓旨趣。讲讨理义者。容有未尽精者。今若更加温理。循序轮讲。沉潜反覆。积以岁月。则前之未尽纯熟者。今必纯熟。前之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9H 页
未尽融释者。今必融释。而意味觉其自别矣。恐与他书之粗浅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矣。今自不知者而言。则孰不曰继讲他书之可添功课。而疑臣言为退转也。然临筵讲读。非以观美。而帝王为学。尤在务实。则恐不当舍此取彼。而程夫子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者。殆亦为今日而发也。臣曾闻于甲申四书毕讲之后。因先臣及其时大臣献议。既已重讲大学一书。则今玆之请。非臣创始。而盖有所受者矣。伏乞 圣明下臣此疏。使师傅宾僚杂议而商确。俾有以裁禀施行。则岂非 宗社臣民之幸也。臣无任祈望恳切之至。
辞献纳疏(甲午)
伏以臣才经草土。疾病危死。万无自力从宦之望。而伏闻 玉候弥留。药院移直。远外闻此。焦虑倍极。一身生死。有不暇顾。苍黄舁疾。进伏于京辇之下。以为承闻起居。小伸分义之计。至若匪分荣进。念不敢到矣。千万梦寐之外。忽叨薇垣新命。惊悚悯蹙。诚不知措躬之所也。念臣无似。本不合荣途。顷年适忝谏职。引避既递之后。犹不免受人心迹之斥。已为士夫莫大之耻辱。而至于馆录之枳塞。尤可见公议之所在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69L 页
矣。今此所叨。同是谏职。而地望之别。视前有加。则臣于此。虽欲黾勉承命。胡可得乎。前冬病伏乡庐之日。猥叨馆职之命。敢因县道之疏。略暴危苦之情悃。旋因槐院下考。虽未登彻。而若臣踪地之随众不得。已为通朝之所共谅矣。不意玆者荡涤之命。出于格外。不似之职。又随而加身。臣之去就。诚可谓大狼狈矣。当此静摄之日。大小文书。不得出纳。非不知此时渎扰之万万惶悚。而情穷势极。不得不疾声呼吁。伏乞 天地父母。俯垂矜谅。将臣职名。亟赐镌改。仍治臣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千万幸甚。
辞副修撰疏
伏以臣草土馀喘。疾病危死。万无自力从宦之望。而向来 玉候久在积月违豫中。臣于是不敢息偃在外。忍死担舁。自致京辇之下。以为承闻起居。小伸分义之计。此盖出于情礼之不容已也。然于其间。一二除命。亦不敢昧然趋承。方当大小臣僚。奔奏焦遑之日。而辄不免自纳于违逋之科。至今追思。悚惕弥深。而若臣之区区所自守则此亦可见也。何幸上穹垂祐。 圣体康复。告 庙颁赦。神人胥庆。此诚 宗社王灵莫大之福。而殆亦前史之所罕睹者。臣于其时。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0H 页
身无职名。虽不得进与大庭嵩呼之列。以伸舞蹈之诚。而亦得以归守田庐。与樵夫耕叟。鼓抃于阡陌之间。少展其庆祝之私。此亦臣之幸也。不意玆者又有馆职新除。命臣以从速上来。臣承命以来。一倍悯蹙。不省所以措躬也。窃念臣早病失学。灭裂无闻。其于经幄论思之任。无毫毛近似者。今玆之命。其亦不称之甚。而此犹未暇论也。臣于是职。实有万分难冒之情地。其抵死自画。已为通朝之所共稔悉。而特以前后苦恳。一未登彻。故独 圣明不之察耳。臣之无似。本不合荣选。而当初本馆之枳塞。盖据臣参疏一事而有所云云。则公议所在。此可见矣。而毕竟都堂之见录。出于人望之外。则诚未免为苟简之归矣。虽在冗官庶职。苟或不协于物情。则犹不得一日蹲据。况此职名。何等清要。而其可以不有公议。不思自处。扬扬冒进。以之玷辱名器。重贻清世之羞哉。臣于顷年忝在谏职。已用此辞递。而其后儒臣之言。至举心迹而为疑。此诚士夫莫大之耻辱。臣之不敢冒居荣次。于此已决。而况今所叨地望。有进于前。公议之责臣。又复如此。在臣之道。只有一味退藏。敛迹名途。得以毕命于松楸。庶可为自靖之图。此臣所以前后除命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0L 页
之下。一以得罪自期而不敢承命者也。且臣于向者玉堂诸臣之疏。深有所未解者。臣于疏事。毋论心事之如何。其为先而同参。则与李真望无甚别焉。而到今两臣之疏。俱以委折为言。以此而为恕臣之端。臣诚不识其何说也。臣于新命之下。贱疾沉顿。未克自力治疏。不免淹延多日。臣尤死罪。见今 玉候才复。讲筵将辟。轮番侍读。职务甚紧。而臣以在外之身。虚带官衔。揆诸事理。殊甚无谓。不得不沥尽肝血。仰渎于 凝旒之下。伏乞 圣明俯垂矜念。鉴臣危苦之恳。非出虚饰。察臣难进之端。非止一二。早赐开允。削臣职名。从今以往。再勿检举。俾公器不至污辱。私分得以粗安。不胜万幸。(答曰。省疏具悉。当初本馆之以参疏枳塞。实涉过当。何必深嫌。尔其勿辞。从速上来察职。)
辞副修撰疏
伏以臣于馆职。其自画已久。盖尝反之于心。揆之于理。而终未得其可出之说。非特臣心之所自画如此而已。谋之于知旧。亦莫不然。其谓见枳公议。不可冒没者。同然一辞。而其爱臣者。则至忧臣树立素弱。早晚或迫于严命。而丧失其所守。此臣所以于前后除命之下。抵死不敢趋承。非如时月之久。或可以有所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1H 页
变动而姑为是撕挨也。且臣情地之外。实有疾病之难强者。臣禀赋虚薄。本来善病。重以近年以来。草土所伤。又不啻倍蓰。种种丑秽之證。今亦不敢毛举以溷 聪听。而最是元气耗短。恒忧不能接续。甚至平居对人。酬酢未半。而已不觉颓然就枕。以此决知其不复得为恒人矣。秋间之承命湖西也。其习知臣病者。亦颇见忧臣之昧于自量。而义存往役。诚不敢累烦控辞。且欲因此小试其筋力。遂敢黾勉陛辞矣。及夫登程数日。已不任鞍辔。不得不间间乘轿。而犹未免到处淹滞。行则冒禁。留则废事。其骇瞻聆。固已多矣。虽幸赖天之灵。得免颠仆于道路。而劳伤之馀。宿證交发。计非旬月之间。所可调治。无论情地之如何。即此病状。已不堪从宦矣。噫。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臣虽无状。亦世禄之族耳。休戚之义。亦尝有闻于先臣。况自通籍以来。其所历扬。罔非逾分。其感激图报之忱。固未尝后于人。而今又见处以帷幄顾问之列而责之以论思。此亦士夫之至荣。人情不甚相远。臣岂不知其为荣。而无如情病交剧。转动无路。卒未免有除辄辞。有召辄违。崎岖危迫。转入于坎窞而不知反。此岂臣本怀哉。日昨考官之见拟。适在复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1L 页
命后二日。委顿床笫之中。无望赴召。特教申饬之馀。卒犯违逋。其为罪已不可胜诛。臣诚惶陨。靡所容措。不意玆者牵复之命。遽下于郊次病伏之日。召旨继以临门。自惟负罪贱臣。何以得此于 圣明也。目今 圣候诸證有加。中外焦遑。臣既身有职名。宜即进身辇下。趋簉班联。承闻起居。小伸微分。而情势之外。疾病难强之状。如右所陈。末由起身趋命。不得不冒死自列于静摄之中。臣罪至此。尤万万矣。伏乞 圣明俯赐矜察。将臣职名。先赐镌削。仍治臣前后违逋之罪。以为人臣之戒。千万幸甚。
辞献纳兼陈所怀疏(乙未)
伏以臣之不敢冒处荣途。自有所守。非特于玉署为然也。凡在清班要职。号为华膴之仕者。殆将无适而不然也。前后所被馆职之命。不止一再。而乃敢于 圣候弥重。大小焦遑之日。辄犯违逋。此其为罪。已不可胜诛。每伏见近日 圣教之严责数臣者之撕挨馆职者。辄不觉为之代怖惶惧之极。何异亲承 圣教。而自顾情地之难强。其视数臣者。不啻较重。则亦冀 天地父母有以终谅于此。不至一例督迫。而意外新除。又见处以前日之所力辞而获递者。臣于是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2H 页
怃然失图。继之以惶惑。诚不省其何所措也。顾臣前日之不敢承命者。正以其地望之自别。有进于玉署。有不可苟然叨冒。则顾今处义。不容异同于前后。伏乞 圣明俯垂矜察。将臣谏职。亟赐镌免。俾全其素守。不胜幸甚。且臣于近日。窃见其有骇听闻者。有不容以当递其职而终于无言者。敢此附陈焉。今番湖左监试试所。定于槐山郡。则此不过为三日程。而考官金有庆之辞陛。乃在于今二十日。则距来初二日开场。为前期十许日子。臣固已讶其太早。追闻有庆以其家在瑞山之故。欲经由其家。及期往赴试所云。夫科场事体。何等严重。而有庆身膺考试之命。非有给暇之事。而乃敢不由直路。拖过家乡。盘桓郡邑。淹延时日。此曾所未有之事。已是可骇之甚者。况湖中士风。近益浇薄。每一开场。辄以挟杂行私。疑其为考官者。从前乱场之弊。职由于此。有庆为人。本自端介。臣未知其平日所以信服士心者为如何。而今者作事之谬妄。乃至于此。以此临士。决知其必败矣。臣谓宜趁其未开场。拿推有庆。一以为严科场杜后弊之道。一以为人臣奉命不谨者之戒。而其代亟令该曹口传差出。仍令辞陛。则亦可及开场日子。并宜速下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2L 页
处分也。臣无任祈恳屏营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中所陈金有庆事。诚可骇异。拿处之。其代令该曹口传差出。俾即下往为宜也。尔勿过辞。从速察职。)
以官衔误冒事自列。兼辨金有庆供辞疏。
伏以臣有病违召。既在当罢之科。而格外恩数。罚止问备。病里惶感。一倍靡措。疏单俱阻。处分未易。引日虚带。为罪益深。且臣于顷日辞本。有误写官衔之失。臣于日昨。始被知制教之选。而前月本职下批时。误以知制教书填。盖玉堂例兼三字衔。曾前馆职下批时。每以兼带书填。故该吏遂谓臣已在此选中。不知其曾因馆职而有。而因仍书填于见职。遂致书手之一凭官教。误书于疏本中。而臣亦矇然不察。以至上经 睿览。奏御文字。事体莫重。一字之误。古人至谓之死罪。官衔误冒。非比字画间错写。而臣之失于致谨。乃至于此。逾时之后。今始觉察。有此自列。其疏谬之罪。益无所逃。而又伏见金有庆置对之辞。亦有所不容无辨者。臣之当初疏论。只以其前期辞陛。经由其家之为大段妄着。其家故之紧歇。都不举论矣。今有庆乃以营窆为言。则亦系人家大事。此与无端历入者有间。而然其以私事而损公体。则无彼此之殊矣。近来奉使下乡之臣。历省丘墓者。容或不为无人。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3H 页
而受命掌试。既间于他星使。宿留乡家。又异于省丘墓。则恐不可援此为例也。有庆又谓都事京试官一体。其言尤窘遁矣。有庆敢谓都事之掌试。有辞陛有复命乎。京官独有此。则其体面之重。固已自别。不可自同于在外掌试者而苟且其行止。有庆非昧此者。而急于自解。不得不委曲其言耳。至于临场试士。若果如有庆所言。则似无他虑。然臣恐其至公之秉。在内未著。而妄率之举。先播于传闻。有以致多士之疑惑而召场屋之变乱。然则臣疏必败之云。亦未见其为臆逆矣。如臣巽懦。最出人下。言论风采。自知其万不近似于是任。近日情病俱甚难强。一味泯伏。未有一事自效者。草草附陈。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其不能服人心如此。其何以抗颜冒居于台端乎。伏乞 圣明俯垂矜察。将臣谏职。亟赐谴罢。并勘臣做错之罪。以安微分。不胜万幸。(答曰。省疏具悉。两款事。不必过自引嫌。尔其勿辞察职。)
辞献纳兼陈所怀疏(丙申)
伏以臣荐被前后恩除于待罪北幕之日。才登半途。又承纳言除命。感激恩私。力疾趱程。既已来伏私次。义当祗肃恩命。少伸区区之私。而臣于本职。有咫尺之守。前既力辞必免。则今于去就。不可异同于前后。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3L 页
且于今番往返。有冒犯乘轿之失。虽缘贱疾之不任鞍辔。而其违越朝令之罪。在所难逭。又于庆源开市时。胡差阴奸女人事。有不能检察之罪。昨既治疏自列。冀蒙谴罚矣。见格喉司。终未登彻。情地穷蹙。狼狈极矣。不得不又此呼吁于静摄之中。伏乞 圣明察臣难冒之状。亟赐递斥。仍命勘臣前后辜犯。不胜大愿焉。臣方自处之不暇。宜不敢论列朝廷是非。而既在其职。当尽一日之责。伏见 圣上日昨处分过中。有乖大圣人公好恶明是非之道。义不容缄默。玆敢冒死仰陈焉。李真儒之背公死党。即其本来伎俩。则藏愤蓄恨。乘时闯发。其言之无伦。固不足责。而独所可惜者。 殿下之举措耳。臣新从外来。于家礼源流所争一事。固未详本末。而虽以彼此疏章文字观之。明有主客之可别。俞相基之进经 乙览。欲明其祖编摩之实者。胡大罪也。而真儒仇嫉怨毒。必欲甘心而后已。如报私雠。其所搆罪。殆不成说。而乃 殿下听信其言。直加编配之律。臣窃惑焉。 殿下曾有父师轻重之教。曲为儒相地。而今相基则为其祖而受罪。岂不冤甚乎。尹凤五之身为泮任。目见丑正之习。施以儒罚。乃所以为先正为儒贤也。逮承严旨。书进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4H 页
所怀。则辨破是非。在所不可已者。而真儒反以丑正目之。至请罪罚。 殿下不少留难。遽有特停之命。瞻聆所及。士气消沮。此岂独凤五之不幸哉。诚可谓斯文一厄会也。儒贤文字。事体自别。真儒之敢请毁去。欲没事实者。已极纵恣。而 殿下则又已先真儒之言而手烧之矣。 殿下诚以其文字为不当存。则宜即出诸公朝而拔去。使一世晓然知 圣意之所存。而乃自内付烬。初不使外廷知。独以私告于真儒。岂不有乖于光明底道理耶。 殿下于堂劄谏疏之批。曾有厌薄之云。不亦过乎之教。而今者真儒之疏。肆意丑诋。蹴踏诬辱。无复馀地。而 殿下曾无一言谴责。甚至于斥其言火其书。而不悟举措之颠倒若此。而尚可谓不出于厌薄乎。臣于是窃恨 殿下言语之不诚。扶抑之太偏也。至于郑浩,赵尚健之前后被罪。不以其罪。则居三司者。乌得无言。而 殿下之不少开纳。已有歉于翕受之德。而真儒犹以宽容咎 殿下。直请投畀之典。至以庚寅之大进退。冀望于 殿下。其亦可羞也已。药院之前后请勿捧儒疏及三司疏章。固出于未及周思。而身居保护之地。虑有妨于静摄。究厥本心。亶出臣子之至情。有何挟杂之可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4L 页
言。而勒加以排布经营等语。人之为言。胡至于此。近来倾夺之际。拳踢之及。必先政曹。已成痼习。稍知自好者。不欲身任其事。而真儒今乃挺身担当。无所顾忌。妆撰搆捏。勒成罪案。其所为言。罔有纪极。其亦憯矣。噫。党习日痼。疑阻转甚。今日之居铨地者。固难以厌服傍观者之心。而若其用舍通塞。则一循公议。亦非一人之私自主张者。而真儒急于求罪。至以浊乱等题目。横加污蔑。必欲击去而后已。亦可见其用意之不美矣。凡玆真儒疏陈之言。专出于伐异之习。无非为坏乱是非。眩惑 天听者。而至于为李墩伸白则尤为无严矣。其弟真伋。即壬辰榜中拔去之人。则凡系壬辰科事。宜非真儒之所敢容喙。而今真儒不顾其嫌。肆然质言。亦可谓纵恣之甚矣。此等风习。宜在 殿下之所深恶。而一言迎合。 温颜赐对。嘉纳崇奖。如恐不及。毕竟处分之失。乃至于此。凡在听闻。莫不惊惑。似此举措。岂是所望于 殿下者哉。臣谓宜于真儒。严加谴罚。以惩其罪。亟收俞相基远配及尹凤五停举之命。然后方可以公好恶明是非而不至终贻 圣德之累矣。此在断不可已者。臣以当递之人。冒嫌进言。固知不敢。而既见 君父之过举。不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5H 页
胜忧慨之私。略陈草草数语。以效匡救之忱。惟 圣明察其言而裁其罪焉。臣无任激切祈恳之至。
代四学儒生再疏
伏以臣等忝居儒衿之列。目见斯文之变怪。慨师道之不明。痛儒贤之被诬。相率封章。溯源而极论之。冀幸 圣上之一悟。及承批旨。乃以事苟可辨。但当平说道理。丑辱先正。诚极骇异为教。臣等相顾惶惑。不知所以自措也。夫所谓道理者。非别件物事也。不过论是非曲直之得其当而已。其是者不得不谓是。非者不得不谓非。此即公平底道理也。奚必以非为是。以曲为直。为鹘崙吞枣之言。然后方可为平说耶。臣等于玆事源头。固已竭论其义理。今无容复事葛藤。而大抵 殿下不深明玆事之是非。故虽见尹拯平日处义之失。不知其不是。只听阿好之说。而视之以全德之士。猥加以先正之称。既视之以先正。故一有言其不是者。一例严斥。直加丑正之目。夫先正云者。即道德问学。粹然无疵。为一世之所表准而万代之所宗仰者也。今拯处义之失。实系伦纪大关。无以逃后世之讥议。岂有一分近似于臣等向所云云者。而 殿下于士林公议之外。独称以先正。臣等未敢知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5L 页
 殿下果谓拯可以有此称而无愧也耶。夫如是故。虽在平日所礼遇之儒宗。一涉玆事是非。则显示斥绝。无少顾藉。甚至手烧其弁卷之作而不少持难矣。呜呼。儒贤此作。岂是可已者耶。其所以直据事实。笔之于书者。乃所以明师道也。扶世教也。则此正儒贤今日之责也。正与无事生事者不同。而乃 殿下初以不作可也为教。以启真儒之邪说。又先真儒请毁之言而自内烧弃。噫嘻。此何举措也。此何事体也。凡文字之涉异端害世教者。圣贤斥绝之。其甚者至投之水火。韩愈所谓火其书者是已。果使拯可以无愧于先正之称。而儒贤文字。果为诋诬先正之归。则 殿下之烧去斥绝。固是矣。而今 殿下未尝明言拯之道德。可堪先正之称。而直以偏系之私。主先入之见。遽毁平日尊礼儒贤之文字。殊不知其文可毁而其言不可刊灭。森严之义理。痛快之言论。公诵于士林之口耳。浸灌乎一世之肝脾。而独殿上之遇灾者。只是数板纸耳。虽然。此岂特 殿下一时过举哉。夫以失于处义之人而轻加以先正。则是非倒置矣。素所优礼之儒贤而一朝厌薄。则好恶失正矣。关系世道之文字而无故遭毁。则其不祥莫大焉。以 殿下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6H 页
高明之学。平日之卫道尊贤。迥出于千古帝王。而今于易见之是非。犹未能了然于黑白。处分之失。乃至于师道不明。义理晦塞。此臣等所以深忧永叹。至于流涕痛哭而不知止也。臣等日昨之言。不过为先正也。为儒贤也。多士同声之章。亦异于一人之私言。而言议粗浅。不惟不赐察纳。致勤严教。此无非臣等之罪也。虽然。 殿下之待士。如此轻甚。亦岂国家之福哉。玆又合辞沥血。冒死更渎于九阍之下。伏乞 圣明痛察是非之所在。收回前后过当之教。更弁儒贤文字于源流之书。严斥谗人。以惩毒正之罪。则庶可为斯文幸。而不至终为 圣德之累矣。惟 圣明垂察焉。臣等无任屏营祈祝之至。
春坊故事(己丑)
横渠张氏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
 臣窃惟横渠此说。乃读书之要法也。夫欲穷天下之理者。不可外读书以求。而欲穷理于读书者。又鲜有不以疑而得焉。盖言有未契则疑。见有未到则疑。以粗而疑精。以浅而疑深。而于是乎有疑之名矣。读而有思。思而有疑。自无疑而至于有疑。自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6L 页
有疑而至于无疑。而于是乎有疑之功矣。如此然后。可以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而致日进之效矣。臣于近日。书筵入侍者数矣。虽卤莽灭裂。未足以开发 睿学。乃其所愿则窃欲以仰备顾问之万一。而每于一遍诵读之后。未见有反覆问难之盛。臣窃悯焉。夫一人之聪明有限。天下之义理无穷。今 邸下于四书诗书心经近思等书。讲之殆遍。则亦可谓勤学矣。然臣未敢知 邸下于天下万物之理。遂可以了然而无疑乎。即以近日所讲近思一书言之。诸圣贤之言一字一句。皆若出于吾之口而沕契于吾心乎。如曰未遽尔。则臣未见 邸下之疑少也。亦未见 邸下无疑可问也。夫所以会疑者。亦有法焉。如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曰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如读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曰如何不云复理而云复礼。如此起疑。疑而有获。此乃会疑之法也。臣每瞷 邸下于临筵之时。应口讲诵。无少难碍。既通其文义。领略其大旨。则以为读书讲学。不过如是。不曾真切思索。着实理会。以求理义之极至处。故读书而初无可疑。无疑而遂无质问。将未免笼罩囫囵而有终身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7H 页
之疑矣。此臣之所大忧而大惧焉者也。先儒之言曰。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今 邸下读书工夫。多于眼头口头而却欠于心头之运。则窃恐与古人之为学者异矣。然读书而不能会疑。亦由于读书不熟。朱子曰。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今夫一看而无疑者。再看而疑生。再看而无疑者。三四看而疑生。读之愈熟而疑晦愈生。则熟之为也。此臣所以敢以 邸下之未尝问难。妄意 邸下之未曾会疑。以 邸下之未曾会疑。妄意 邸下之读书不能熟也。欲望 邸下留心此言。将日后所讲书。逐句逐章。字字理会。正看背看。左看右看。一如先儒之言。其有疑难于心者。既自融会而贯通之。又以其馀。俯问于臣等而论确之。勿使之始无疑而必求有疑于无疑。勿使之终有疑而必致无疑于有疑。则将见天下之理。无所不明于吾心而厥德修。日有罔觉之美矣。岂不休哉。臣伏见宫僚之前此进说者多矣。曰频开讲筵也。曰亲近正士也。欲勉我 邸下者。宜无过于此者。然臣以为频开筵而不勤讨论。则其为工也粗。亲正士而不尽其言。则其为效也浅。使正
恕庵集卷之五 第 277L 页
士而尽其言。在 邸下之勤讨论。 邸下之勤讨论。又在于读书而会疑。此臣所以尤以会疑为急。敢演先儒之说而进焉者也。惟 邸下终始留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