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自动笺注)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行狀
  
羅州使兪公行
公元前202年
公諱命健。
字仲強
初諱命禹。
字允中
改以今諱與字者。
尤庵宋文正公時烈之所命也。
兪氏系出杞溪。
鼻祖三宰
爲新羅阿飡而史失其名。
亡有義臣者。
以不臣于麗。
貶屬杞溪戶長。
至諱汝諧
主簿
崔沆專國時。
坐詩案謫死。
事載麗史
七世祖諱起昌。
武擧進。
僉樞
燕山朝坐謫。
 中廟改玉
特召以兵曹參議
設位哭舊君。
仍廢不仕
仁人俎豆之。
僉樞生禮曹判書 贈左贊謚景安諱汝霖
甞與趙靜庵請削靖 國濫勳。
判書戶曹判書謚肅敏諱絳
忤於陳復尹元衡。
出補北藩
文翁化祀于咸興文書院
高祖諱泳
郡守 贈左承旨
曾祖大儀
 贈吏曹參判。
祖諱省
江原道觀察使 贈左贊成。
時爲爾瞻所搆。
幾死于獄。
及 仁廟反正
通顯
考諱㯙。
憲府大司憲
負時重望
宋文正寔銘其墓。
前妣豊川任氏。
貞夫淸州韓氏。
 宗廟奉事甸之女。
三男
公其仲也。
以 顯廟五年甲辰六月八日
生于漢城之冷井洞第。
不好弄
岐碩
公元1689年
沈重
大憲奇愛之。
甞曰。
吾家宰相兒也。
三歲時在靑坡外家
値 車駕行幸過門前。
隨人觀光
爲淸道者呵禁
遂入而不復出
介然不苟
自幼已見端緖
辨方名。
已就外侍寢大憲公
出入能爲扶持
問所食飮而敬進之。
八歲
憲公捐舘
纔畢喪而韓夫人繼逝。
拜跪哭泣
哀動旁人
弱冠
往拜尤庵先生
斐然已有儁譽
己巳
姦黨請黜牛溪先生從祀
偕同上章辨誣。
至 坤聖遜位
尤庵受後 命。
公義赴擧
甲戌 改紀。
復就公車
壬午生貟
釋菜奉香。
儒林極選也。
古事榜首榜下不得爲之。
僉議咸推於公。
其爲多士取重如此
是冬
典設司別檢。
仕滿。
例陞司宰監主簿
歲首擧堪字牧者。
諸宰交章薦公。
趙相相愚則語人曰。
吾薦某。
乃翰薦。
非守令薦。
丙戌
以司憲府監察
出爲陽城縣監。
前倅數輩以喪歸。
衆謂祟在新構衙舍而公不以爲意
至則入處之陽。
畿內小縣又蕩敗。
不勞而治。
莅任未幾
百弊盡擧。
成一完邑
善於賑政。
陞叙 命。
有過客見其所宿村氓房內置木碑頌公之政者。
詰其不立道傍之由則答曰。
我是牧子
恐牧官見之生忮恚不敢
愚民愛戴眞情
於此可見
瓜遞。
公元1710年
去思碑。
相與語曰。
假使兵革兪侯蒙難者。
吾等當拚死奔救云。
六載居官
前後按使。
甚才之。
會 朝家命道薦進管下
而曾任者亦同焉。
於是金相國宇杭,朴尙書權,李相國健命皆擧公。
庚寅北咨之騷。
公又登於別剡。
辛卯秋
主簿出判海州
自行詳定以後
爲弊滋多。
爬櫛衆瘼。
弛張得宜
括丁累百。
以充闕額
僞冐莫容。
里閭不擾
舊有逋糴數踰千石
不碍交承
方便彌縫
簿書甚煩。
民又健訟
剖决如流
案無停牘。
海人稱之以爲百年內無此賢太守
癸巳
韓山郡守
無名稅。
先惠後威
吏民俱頌。
大臣論自海移韓之爲失政格者。
公遂辭遆。
卜居扶餘隱山村。
溪亭
扁之以覺今。
擬爲休官終老計。
未久因事還京。
江華經歷
有所未可
不赴
司僕判官
乙未夏
出爲安岳郡
公一以治海者治之。
民用大化
兼營將。
管三千兵馬
戎政克擧
軍物一新
灑然易視
捐捧立社倉於十八坊。
擇人而掌其事。
斂散賙賑
皆有節目
以爲水旱備。
安民至今賴之。
丙申大侵
殫心賑救
一境全活
繡衣以政一道 聞。
戊戌秋
潭陽府使。
不以家累自隨
廉明有威。
豪強屛跡
人目之爲廉虎。
庚子
公元1722年
量田。
分等升降
經界得正
民無怨者。
又陞羅州使。
羅爲湖南第一巨邑。
煩劇難治
寬嚴相濟
吐茹以中
匪人御史
書 啓中攙入潭陽時量田事
有詆公語。
公卽自免歸。
議政金昌集戶曹判書鎭遠合辭白公善治狀。
以爲不可輕遆。
曹參判金在魯以均田使纔還 朝。
力證御史言之失實
 上遂
黽勉還任
壬寅
時事大變
士類斬伐
棄官不歸京師
直寓于藍浦藍田村。
杜門却掃
茇舍窮約
處之晏然
感念 宗國
間發吟詠
粧梅自慰
繙閱朱子綱目
焚膏繼晷
治亂消長之機。
有感焉。
甲辰九月
偶感疾。
其月二十一日考終
得年周甲
返葬楊州龜沿谷前配金淑人墓右。
庚戌八月二十一日
移卜陽智古東而三隱里坐癸之原。
金淑人亦遷而祔焉。
公豊姿脩幹。
蘊藉通明
操履堅固而未甚矜持崖岸
事情纖悉不喜刻核明察
翛然塵外之韻。
居必獨寢。
行必獨往
灑掃必㓗。
位置必整。
一見可知耿介有守也。
孝友之行。
根於天性
憲公之喪。
取大憲公遺衣一領
寢處其中
以至三年
而曰吾見此衣。
如覿爺爺
辭絶悲。
常以早孤未諳先人事行爲痛。
從人聞見
彙成
家狀詳而無漏
受文與篆刻
神道墳庵
瞻依計。
尤庵書其額曰永慕
鄭相國澔爲之記。
五世墳塋同在一山
祭禮或有踈舛
公始議釐正之。
先山之在於遠近者遍訪省掃。
加封築。
無表刻則經紀立石
伯兄夫婦早世
公始受室
奉先祀。
務盡誠禮。
撫養孤侄
及其冠娶
一以宗事付之。
持家喪亂艱棘之際。
處事至善
能不零替
有足感歎人者。
兄弟叔侄同居一室
餘二十年而庭無間言。
姨母年老
寓居庇仁。
甞守隣邑。
板輿奉邀
備極供養
設宴生朝以娛之。
西邑時。
聞內從嫂爲其亡夫營竪表石。
深加矜賞
石刻送之。
尊祖收族
有古人家法。
每以家來不備世美不揚爲懼。
別爲一書
凡有前人文字語及先代爲後考者。
則並與碑誌行狀一皆收錄
名之曰杞溪世譜
又就舊譜而修潤之。
䂓模凡例
至爲詳蜜。
世之爲譜學者多取法焉。
重修宗契。
四孟講信。
以爲恒式
周恤宗黨
曲有恩意
遠近諸族。
其▣如家。
與人交久而能敬
爾汝者。
未甞持被卜夜契誼自篤。
終身無甘壞。
涇渭甚明。
善善必長。
橫逆之來。
多以理勝。
雖處諧談之塲而辭氣簡穆
或値滚急之際而動止整暇
治郡也。
以不擾民爲本。
寬雅雍容
而濟之以剛明
縝密周詳而行之以紆餘。
不局於圈套
急於近效
斷訟决獄
人自無怨。
檢屍則必親自手按曰。
人命所關。
不可不謹。
愛好人倫
尤勤扶植
其在陽城
採訪節孝
易新忠臣棹楔
立碑孝子遺墟
林錦湖之墓在羅州
爲立墓表
操文以祭。
邑氓之有賢行者。
必招見嘉奬
永蠲戶役以異之。
是以歷典州郡
輒有遺愛
陽城海安二邑
皆銘于石。
追思不已
謹於財賄
辭受無苟。
甞賣京第而價踰原價則還其剩而不受
 朝家甞値荐歉糶胡米。
公耻之。
自拔戶名
未甞從人求乞
而人有求之則書版以識。
應副無遺
仁心字物。
自爲兒時
不食家鷄
昆虫之微。
見有罜網者。
必解而放之。
善於知人
一見而論其賢不肖夭壽竆通
多有符合
常曰。
看人取人
當從細密
苟其作用處有罅隙踈漏不精緻者。
眞才
又曰。
今人做事
不能劃卽下手而曰。
姑且後日云爾
則百不成
又曰。
人家自有家法
一或墜壞。
儒素家化而爲權勢
白家化而爲貪墨。
其後鮮有不敗者。
識者深味之。
以爲名言
好遊山水
甞從外舅谷雲金公壽增
出入金剛
金公高潔少許
獨與公甚有氷玉契。
其在谷雲
堂窩圖書
意匠排置。
多與
商量焉。
喜蓄圖章
刻置累十本
好古
羅麗至 國朝
佛宇寺㙮碑板之屬。
模印作帖。
以資觀覽
工於篆隷
自成一家
公私金石
多歸之。
少多病。
未能劬學
而稍長。
乃能感勵
課讀有程
致力書經
箚記
甞置日錄
灾異謹書
詩文圓暢有致
遺稿若干卷藏于家。
金淑人安東
淸陰文正公尙憲曾孫女也。
女士稱。
喜觀大姑女戒
以爲監戒
別有行錄誌表在。
生一女。
參奉李晉聖。
繼配興安氏。
士人後宣女。
二男
㝡基文科玉署乞養
方爲高山縣監。
直基進士參奉
㝡基娶判書鄭亨益女。
三女
其婿金漢泰,李春彬,洪在漢。
直基娶參判金有慶女。
有四男。
彦鏶,彦䥧。
餘幼。
李晉一男一女
男揆文縣監。
女適黃處浩。
噫。
公有容量鎭物
有識知微
才猷氣槩又足以裁處庶務
奮起事功
雖謂之廊廟之具
鼎鉉之器。
無不可者
世所推轂公。
於是乎在。
而以余觀之。
不足盡公
盖其風流篤厚
行誼純茂
綽有詩禮文獻之傳。
膴仕腴邑若酣飫
而能退然簡約
不失儒素家風貴重
况其介石貞吉
超然羿彀之外
遠遯海曲
不近京洛
尤爲晩節一奇
可以識公之所存矣。
余以聯姻故。
早蒙
公眷。
年輩則不相當情親誼切。
輸瀉無間
忽焉十數年間
公之兄弟叔侄
作故人。
存歿之感。
每切于中。
今於狀德之託。
不敢以不文辭
謹就高山君所行錄第次之如右。
以備立言君子採擇云爾
曹參判大提學儉齋公行
公元1713年
公諱楺。
字士直
儉齋其號也。
金氏淸風大姓
上祖大猷
高麗侍中
戶曹參議 贈左贊成灌。
漢城府尹義之。
俱顯於 本朝
府尹五傳至諱繼。
鼎山朴泂撰行狀
隱居篤行
當於古人中求。
 贈執義
執義生諱仁伯
世其學行
 贈吏曹判書
判書
生諱克亨。
號沙川
道學重名
官工曹正郞 贈左贊成。
爲公高曾祖也。
考諱澄。
淸直一世
官止觀察使 贈領議政
咸平李氏
亮谷義吉女。
奉敎瀞之孫。
女士行。
以 孝廟癸巳五月二十日生公
生而神彩瑩然
絶異凡兒
甫齔而已成人䂓度
十一歲。
上學十九史略。
文理開達
半卷以後不復師承
穎悟若此
博取經史百家
過目成誦
爲從厚齋公榦。
觀樂堂記。
詞義粲然
議政公見之。
謂人曰。
不圖此兒之能至於斯也。
弱冠
學於玄石朴先生
公元1734年
世采
同門之士。
罕有之者
先生甚喜斯道之有人
尤齋宋先生時烈
不以年少而簡待之
賓客滿座之中。
公至則特爲虛坐
話語從容
甞屢謂厚齋公曰。
人才萃於君一門矣。
甲寅
 肅廟初卽位
羣壬用事
尤齋竄。
玄石仕籍
公禀親旨廢擧
屛寓於利川
讀書講學之外
無所事。
每謂東俗甚陋。
號名士大夫家。
亦鮮有著書一家則。
如古家訓家範之爲者。
用是身敎不行
家衆難化。
乃逑一書
名爲家約大要
本之於儉約禮法亦寓其中
凡百事爲
井井畫一
門內之治肅然朝廷隣里亦多觀感者。
丙辰
議政公憂。
居喪之節。
一遵朱先生家禮
庚申
大夫人命
始就公車
癸亥
中生貟。
甲子
經明行修被薦。
乙丑
授 昌陵參奉
丙寅
又以經學登薦目。
 朝廷方議不次用公。
而公則以擧人自居
當路知公意。
不強焉。
自在韋布重名
觀於前後薦公者至於二十餘人之多。
可知爲人望所甚屬矣。
黽勉應擧
不屑屑爲程式之作。
而以公文章本高故。
科解之發。
多居前列
尙書二星
號有文鑑
甞得見公課製
擊節歎曰。
今世豈有如許文也。
歷義禁府都事典設司別檢。
己巳陞六
再爲義禁府都事
公元1694年
黯黨復得志
將反庚壬逬案。
忌公在王府
黜公爲利仁察訪
旋發遠竄之 啓。
誣衊不至
 上只命削職
後又白 上禁錮
 仁顯王后遜位私第
定齋朴公泰輔直諫死。
公傷之。
語及必涕。
謝絶世故
日與學徒講劘
至甲戌 上大悔悟
復 坤殿位。
命下之日。
中外涕歡相慶。
而喉司乃以事係重大
請俟大臣入來
會議擧行
一二宰臣則又恇怯失措
至欲䟽爭。
人心陷溺
至此無可言矣。
公聞甚駭歎
移書親知
痛言其非。
議政南九萬近畿
遅回不入
因人問其去就於公。
公復曰。
當此之時。
領揆一日遅來則 坤位之復。
又遅一日
當受一日之罪。
力言當亟正廢 母諸賊之罪。
扶植名義之重而南相不能用。
乃倡爲深長慮之說。
玄石先生左揆入 朝。
請罪喉司宰臣
於是倫紀復明
世趍得正
然而一邊人皆主南相邪議
遂成世道之害不可復捄。
而公之見嫉於其黨者。
實始於此矣。
 筵臣白公見誣禁錮狀。
 上特擧㙜啓數段語。
以明其出於誣捏
下叙 命。
儒臣諭意
小官而得此。
異數也。
尋有司僕主簿之除。
感激出謝。
左水判官,戶曹佐郞
乙亥
玄石先生
九月之制。
出爲龍潭縣
公元1697年
大殺
至誠濟活
且闡文敎
以變其俗。
踰年而遞。
丁丑復入戶曹
佐郞正郞
戊寅
遞旋授長興主簿
復由戶曹正郞
出爲果川縣監。
己卯
遞登增廣文科
朝野皆賀得人
唱第而榜中人有換卷盜占者
事發。
遂罷全榜。
庚辰夏
選差纂修郞廳。
增補輿地勝覽
司宰監,掌樂院主簿。
辛巳
高陽郡
當 仁顯王后因山之役。
應有裕。
民不告病
壬午
遞歷司䆃寺僉正,掌隷院司評,漢城庶尹
癸未
繕工監副正兼管
整軍役。
又出爲富平縣監。
甲申正月
母夫人憂。
時公已踰不毁之年而執喪一如前喪。
且以伯相公構之不勝喪也。
親戚故舊爲公之而不變
服闋
司僕判官
丁亥
延安縣監。
以治最。
表裏之 賜。
戊子
遞復爲戶曹正郞
崔相錫鼎進其所禮記類編
請備 法講。
仍 命刊行其書。
還置庸學於四十九篇之中。
且以己意多變章句
極爲僭妄
士論齊發
論其毁經之罪。
則又進一冊子自文餙盖覆。
公對人。
每痛闢其爲斯文變恠
且謂人主所以崇高不敢肆。
萬民出治道者
不過法經傳也。
聖賢也。
而今乃導之以輕視先賢
蔑棄訓典
則其爲禍。
非特分裂篇章
汨陳文義而已
公元1709年
遂著說而辨之。
段段明白
遂使作冊者見之。
無以措其舌。
擬以進御
未幾
 肅廟命火其書。
不果上。
因是其徒憾公次骨
㙜諫醜詆
公遂解官閑居
無何
禮賓寺正
不拜
己丑
醮第四子襄陽府
與府伯李公海朝
同其從兄芝村喜朝。
會三淵金公昌翕于洛山寺
劇論世運升降文章盛衰
可續興國寺故事
自罷己卯以來
廷議有以復科請者。
至是言者益衆。
 上特從之。
不悅公者必欲泥公晉塗。
相繼爭執
庚寅以至壬辰
㙜啓始停。
連授成均舘司藝,侍講司書,司憲府掌令,司僕寺正,司諫院司諫等職。
三字啣。
且入弘文舘
校理修撰
或對吏或申辭。
不拜
 上連有溫批別諭。
開釋備至
又因公屢違牌。
 下敎於筵席
辭旨極嚴。
公惶蹙出肅。
副校理
兼南學敎授
時癸巳五月也。
於是公以講官登 筵。
講禮記月仲冬章。
至省婦事毋得淫。
雖有貴戚近習
毋有不禁曰。
必也人君躬自儉約
先有季春孟冬之無上心
然後可以戒禁貴近
敦朴之風可覃於遠矣。
山林藪澤曰。
衙門諸宮家折受
獨專其利。
實無與民共之之義。
古者民之侵奪者。
亦必罪之無赦。
而今則 國家自行侵奪
公元1713年
此。
豈不慨然
麗末鄭以吾詩曰。
立錐地盡侯家
只有溪山屬縣多。
甚言侯家冐占
而今乃並與溪山折受
其弊甚於麗末矣。
民生何以保存
君子處。
掩身曰。
此與至日閉關同義
安靜以養微陽也。
扶抑之意。
在於其中
所謂安形性。
尤爲要切
安之之工。
在於去聲色禁嗜欲
去與不去
禁與不禁
一身陰陽淑慝之分。
君子不可不愼也。
大抵此爲陰陽爭辨之際。
夏至陰生
無不同。
故亦以處必掩身言之。
今當仲夏一陰初動之節。
尤宜留念聲色嗜欲之戒。
季冬令章告民出五種
又曰。
此書月各異令。
至於農事十二月無不言之。
盖國以民爲本。
民以食爲本而農又食之本故也。
人君非惟民勤農。
亦必深知艱難
若親當其勞。
然後自不敢暇逸而得乎無逸之義矣。
又因 召對蘇軾策略
公進曰。
古之賢才欲爲展布而每患上之不應
其君幸有大有爲之志而其臣不能導揚
則尤爲可惜
近日自 上振勵聖志
大臣擔當國事之忠。
小臣䂓避自便之習。
以致百隷怠官。
專事游漾
所謂上作而下不應者也。
盖 聖上任用羣下
未始審擇賢否
黜陟無常
逐隊而進之。
逐隊退之
故人無固
公元1712年
志。
弊自至此矣。
且今朋黨之禍。
將至亡國
惟 聖明必達極于上。
勿論彼此
惟賢惟才
任之勿貳焉。
又曰。
之策。
說事務處多可觀。
而但其學本出申韓
其所天子必有所使之將。
將軍必有所私之士者。
非矣。
天子之任將。
將軍之任士。
何等而乃可以私言之乎。
朱子甞謂若使得志
則其禍甚於安石
盖指此類。
宜知其如此。
擇而取之。
力言奢侈僭踰刑法弛廢之弊。
一日 上問曰。
三代後軍制。
唐之府兵
最近古矣。
公對曰。
府兵近古者。
以其寓兵於農
得三合一之義也。
玄宗時廢而爲長征
李泌屢請復府兵
杜牧作原十六衛
慨其不得復行。
然猶爲前代之制。
我 國五衛之法。
實無異於府兵
而自壬辰後廢不行
 聖明知府兵之近古
則請先法 祖宗朝五衛之制焉。
近所遵用
戚繼光御倭之法。
粗率
而其陣法亦無活法
不如五衛陣法矣。
 上甚傾聽曰。
活法云者
果然矣。
公乃曰。
臣雖承 上問。
略有所對。
講筵之上。
不宜談兵矣。
公之旁通無碍如此而又能隨事存䂓。
人謂深得講官之體。
敷演宋臣眞德秀無逸壽親賢則壽之說。
故事而進之。
深明二義相表裏之意。
其言親切
公元1713年
有味
且曰。
宋與契丹增弊和好
富弼之告其君。
尙在輕侮之耻。
近日彼之優厚我者。
莫知其何意
以是動色相喜。
曾不却顧
願 殿下深省富弼之言。
另飭儐臣。
預度機宜
毋令納侮。
以時北飭將至而彼國之所以待我者。
視前有加也。
北使入城而大雨竟日如注。
郊迎殿接之時。
 衮冕霑濕
百僚水立
公上箚略曰。
水至陰。
在類爲小人夷狄
虜使在京而皇天示警
象爲可畏
且方一陰始生之時而大水用事
凌逼陽氣
此爲一小人欲來衆君子之象而尤宜惕念。
 上優答焉。
副勑穆克登者甞屢至。
筵臣請別有密贈。
公䟽以爲密贈之云。
名號不正
使彼受之。
固無益於我。
不受徒自辱而已
且我欲密而彼自不密。
必致上价之疑怒。
已而果悉如公言
公直玉署七日
凡六遭 侍講
日昃乃出。
納誨之言。
類皆明白懇到
可驗公之積學
而特其因事論列
觸忌諱。
 上稍訑訑色。
公遂引入遞職。
掌令徐命遇復以復科事詆公。
自後連辭副校理兼中學敎授侍講文學等 除命
出外爲谷山府使。
貿貿不知學。
公聚邑子
誘掖激勵
儒風蔚興
自莅延州時。
海西人士已多從學
及是而來請業者尤衆。
甲午
公元1715年
筵臣有言經學不宜久於外者
 上報可而以薦授義州府尹
纔還 朝。
因舊尹之仍任。
遞還副修撰。
侍講輔德
乙未
陞爲通政水原府使。
移拜黃海道觀察使
 陛辭時。
 上久在靜攝中。
臣僚廢對。
而特引見公。
下 敎曰。
近來西路多艱。
海防踈虞
得卿委寄
無憂矣。
公至則祛弊蘇殘。
尤以儒化先務
海西舊有李先生鄕約
公卽修潤申明之。
一路興起
賊臣眞儒公家有怨。
中傷公。
公甞以朴萬鼎之請不以後宮禮待禧嬪者。
相臣尹趾完中閣之稱。
一也。
相臣禮待自如
萬鼎則罪廢廿年。
未免爲事榮辱各異。
白於 筵中。
至是。
眞儒揷入鼎事於駁人之啓。
噬公至深。
公再䟽辭。
 批旨優渥
丁酉
授大司諫
納節而陞嘉善平安道觀察使
一路冠盖如織。
俗尙浮誇。
衆弊蝟興恩威並行
弊革而事理
尹相拯以儒有名
師事尤齋而背之。
 肅廟命追奪官爵
門徒李世德登聞訟寃
而爰辭中亂引玄石語爲證。
公以義關師門
不容無辨
且彼之所謂辛酉擬書。
盛斥尤齋。
諸賢所主大義虛假
爲害罔極
上䟽
世德之爲誣罔
且曰。
粤自丙丁禍亂之後
人心大變
公元1718年
 周之義殆於泯滅
非我 孝宗大王倡揭於上。
一二先正闡明於下。
禮義之邦淪胥左袵矣。
雖天不助順。
 弓釖遽遺。
而其遺風餘聲。
足以淑人心而明天理
 宗社靈長
倫綱不墜者。
是誰之力歟。
頃者公排大義以爲空言高論者忽發於巨室
臣實惶恐驚懼
莫知其故。
及擬書出而後始知其有所傳受
自古聖賢道不行於當世則一切寄諸言語文字者。
周公以下皆是也。
苟以其無成功而謂之虛假
春秋之作。
不足誅亂賊。
楊墨之闢。
不足夏禹矣。
噫。
國小力弱
終不能滌蕩區宇
斡旋黃道
於斯時也。
爲山之賢者又安忍爲此大義虛假之說乎。
貽害一世
流患於後來
不但范寗之議王何而已也。
乞令詞臣爲一大誥
推闡大義
播示遠邇
時 肅廟寢疾。
 景廟在東宮
受 命代理。
優批嘉納
戊戌
多士請從祀二宋先生而並及於玄石
年少㙜官不識事軆者數輩。
玄石不滿之心。
妄意公之皷發儒䟽。
乃以氣勢煥爀等語。
公父子。
公甚駭懼
四䟽乞遞。
不許
 別諭促令察任。
公自丁酉䟽後。
爲尼黨所切齒
有以中害之。
至是。
賊臣明誼爲正言
遍詆以尼事爲言者持公尤力。
至加貪饕
公元1719年
之目。
公乞行査明
 批以專出搆捏。
何待査明
閉閤乞解益懇。
久之
大臣言。
始 許遆。
公本淸簡
莅兩西。
財貨出入之節。
兢兢焉。
比歸。
府藏充溢
視舊簿殆過十倍
益知明誼之爲甚誣。
途間。
 除兵曹參判。
兼帶籌司有司堂上同知禁府事, 世子副賓客
爲承聞 上候入城。
連除弘文館副提學,司憲府大司憲提擧司譯院。
逡廵不就
俄由漢城右尹
拜吏曹參判。
兼弘文藝文館提學,知成均舘事同知春秋舘事提擧典牲署。
 上疾方彌留
不敢一向固辭
遂出肅。
日赴 候班。
不以疾少癈。
至己亥
 聖壽方六十入耆社。
盖行 太祖古事也。
公承 命製進 御帖跋文
三月
自試罷歸疾忽劇。
十三日屬纊
臨化從容晏定。
慽慽色。
勿用錦帛於襲斂。
諸子後事則答曰。
吾位至卿班而不能一言行一事。
孤負 國恩
何用爲問
婦人出外而各受其拜辭
以次遍訣于諸親。
且令去褻衣,易凈席。
因氣已微而止。
正枕整襟
奄然告瞑。
其謹終之義。
凜凜可識。
訃聞
 命致吊祭
 東宮亦遣宮官致吊。
棺材
朝紳相吊士類痛傷
門人持服六十餘人
五月十八日
葬于廣州白雲山西
碭山先兆抱未之原。
時方盛暑水潦且爲梗。
遠方來會甚多
公白而長身
秀眉踈髯。
眼若曙星
顧眄生輝
風標淸絶
一似照人十乘之外
少時早已涵濡家學
淵源旣又親炙賢師
發軔正路
竆格存省
兩致其功。
平居終日危坐
身不設怠慢
不道鄙倍
樗蒲棋奕
未甞經手
異端雜書
未甞寓目
沉潛聖賢經籍程朱遺書
疾病呻吟簿書膠擾之中而亦釋卷之時。
天人性命之微。
陰陽屈伸之妙。
經典常變之制。
國家治亂
學術邪正
氷解的破
無所礙滯。
記性甚敏。
朱子大全之卷帙浩穰者。
亦皆羅列貫穿
甞於玄石先生座上。
有時急可檢。
而公卽能記得見於某處。
人皆歎服
又於少時與伯相公聖賢有無優劣
相公曰。
雖同爲聖人而似有優劣
如夷之淸。
惠之和。
孔子之時。
豈無優劣可分。
公曰。
旣謂之聖則不可謂有優劣
後得程朱說。
有與公暗合者。
爲 昌陵寢卽日
甞與閔彦暉以升論太極圖說
統體各具繼善成性之旨。
往復卞難。
十數次。
精思妙詣。
多發極致之言。
學識高明
多此類也。
小學大學
用力最深。
晩好中庸
讀數幾至萬遍
有來質者則雖經旨之肯綮
禮節之盤
錯。
隨問斯應。
若取諸袖中而與之。
聽者便曉然不迷其指歸
爲文章。
平鋪典雅
冠冕佩玉
尤齋先生甞見公文而曰。
令人望洋之歎。
主文也。
三淵金公貽書於宋尙書相琦曰。
大硯歸於實才
可賀
至其論事之文。
分明歷落
竆極到底
含糊悶人之語。
讀之可知爲人
事親極其孝。
奉祭致其敬。
伯氏嚴父
視諸侄如己子。
宗族一以敦睦爲主
性又涵泓。
雖有逆意之事。
理遣未甞忿激峭露之擧。
素淡不喜華靡
其以儉自號
可見晩歲位顯年老衣冠不變其舊。
在箕營時。
所排席子弊破。
有請之者則公曰。
吾甞謁 上於便殿
殿中鋪席補綴處。
此席雖弊。
已踰布衣之分。
終不許改。
每以謙下簡約
無墜儒素家聲之意。
申申戒飭子弟
立乎 本朝奉公盡職
奏箚陳。
勤勤懇懇
皆格 君之至論
經國遠猷也。
甞謂我 國軍布。
實爲亡國痼弊。
著軍布變通私議
擬以田結出布
每結取一疋。
充養兵用而革去身布。
與同諸公
論難不置
忠愛之誠。
根於天賦
聞 朝政得失
則必爲之喜且憂焉。
 肅廟累歲違豫
書筵稀濶
公每憂之。
賓客時。
上書爲學之要。
請取朱子語錄
朝夕觀覽
仍令刊行
以廣其傳。
以其書多有語類所不載而分門類記切於學問治道也。
外按藩。
綢繆陰雨之備。
條列狀 聞。
嚴防貨散殖之䂓。
無緣爲奸。
尤崇於敎化
遠近風動
所至士子坌集
旣歸而多立去思碑。
建生祠以祀之。
玄石先生
尊慕悅服
畢生如一日。
同門之士或忽於致隆而專失師旨者。
則輒引義切責
謂如師德崇業之廣。
允合於聖廡配食
雖爲如鄭宅河輩所沮敗
而後必有公論
見人家子弟之不卛父兄
少者之不敬長老者。
則甚慨歎之。
以爲自尼尹事後
弊習至此
凡有來學者則必以隆師敬長之說。
反復曉告
隨人才品
諄諄誘掖
以爲務實不事口耳之意。
提耳丁寧之。
待人接物
和氣藹然
開心見誠
平日不相悅者。
苟一覿公之德容而聆公之緖論
則自不覺其斂袵敬服
公甞有入懷詩以識其志。
盖自恨其不能卷懷丘園得以安居修業也。
然公雖爲爲貧之仕以至於登用
問學則却能一向長進
未始斯須相捨。
子夏所謂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者。
公盖有之矣。
最公擇術甚精。
鄕道甚勤。
有名士林間。
而又其器猷敏達
才識通明
富有經濟之具。
前輩當世人物
未甞
公元1694年
不指先屈於公而謂爲異日國器
老峰閔相國鼎重
西河李尙書敏叙年德俱尊而屢枉駕委訪。
咨以國事者。
可見矣。
公素致意於尊 周大義
見人排擯者。
怒形於色
是非可辨。
則雖禍福在前極言之乃已。
以故忌嫉者多。
甲戌以至丁酉
始則斥南相九萬反背名義以沮更化之好機。
中則崔相錫鼎之作爲僭書破毁經傳
終則斥尼尹之以大義虛假
三者皆係于國之大論
爲其徒者一切奉行
不知其非。
而公辨斥之不遺餘力。
如是
雖欲無爲其齮齕
得乎。
世道之險。
吁亦怕矣。
雖然
惡公者不過爲眞儒,明誼之徒耳。
若好公者則皆當世名德
金農巖昌協
滄溪泳。
李芝村喜朝。
龜川世弼諸公是已。
觀於所好惡公者而公爲公
豈不可知也乎。
孔子所謂善者好之。
不善者惡之。
其謂是歟。
厚齋金公甞字公而語人曰。
某甫經學
當今豈不罕倫
而特其處地非山林
故人深知
此爲慨然
其實亦何可掩也。
其撰公誌有曰。
䂓模大焉而不騖於高遠
節目之詳焉而不滯一隅
毁譽不累於靈臺
喜怒不形於色辭。
又曰。
工夫雖緊而不爲躐等以進。
期限雖寬而未甞少有間斷
衆務盤錯而必
公元1711年
知其要領
羣議紛紜不惑近似
李相公觀命撰公碑則曰。
充養深厚
表裏瑩澈
䂓模制度
一遵程朱成法
言論是非
主義理。
學術言行
皆可爲範於世。
嗚呼
二公爲公知己
其言可謂善於形容美矣
所著小學集註增補
朱子外記。
尊周錄。
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元配完山李氏
護軍震之女。
月山大君之後
婦德
議政謫居之時。
以公之治擧業爲䂓。
其高類此
生於辛卯六月二十日
歿于庚戌十一月二日
得年纔二十。
從 贈貞敬夫人
始葬於王倫里。
中移南陽紫陽村後
己未
遷祔公墓右。
別有誌。
公所撰也。
後夫人礪山宋氏。
郡守摶之女。
承旨時吉之孫。
始封貞夫人。
後以判書貴。
貞敬眞誥
端厚峻正。
言動擧止
卛不越䂓度。
盡孝父母
舅姑忌日終日悲泣
奉祭誠敬
凡事皆親執其勞。
御家肅然有法
遇事裁以義理
平居夙興盥櫛
手執女工
至老不少倦。
晩歲隨公屢至藩邑而不私一物
惟見人窮匱則不有無
盡力周濟
甞謂人家之鮮有終者。
率由侈靡
家不蓄奇玩
身不近綺紈
大耋
居處服用
一如少時
以承詩禮克蹈先䂓之意。
謦效於諸子。
少有失則必正色責之。
且曰。
汝輩
公元1737年
五人三婿
無論文蔭
皆列于朝。
非不喜也而愳甚於喜。
汝輩須念持盈之難。
其各蚤夜自勵
味其辭旨
鄭重宛篤
古賢母之訓子。
無以易此矣。
以今 上丁巳十二月二十二日歿。
距其生癸巳十月八日
壽八十有五。
權厝王倫書堂峴。
明年己未
遷祔公墓之左。
厥有五丈夫子
正魯生貟曹佐郞
魯文科行吏曹判書
視其貴 贈公左贊成。
魯進士尙州使。
魯文科今工曹參判。
▣▣(尙魯)文科江原道觀察使
女婿鄭錫高山縣監,黃在河今靈山縣監,兪崶今平壤庶尹
孫女婿沈錞。
佐郞出。
孫男致良生員
判書出而爲後佐郞
女婿校理▣▣▣(洪啓禧),趙正逵
致溫生員
牧使出。
二男幼。
致恭,致儉,致恪。
判出。
女婿朴亨源,致讓,致永。
觀察出。
致永卽爲判書後者
一女未笄
外孫鄭愼儉判官女婿 贈修撰李山培,參奉金仁大。
黃楅女婿韓始大,李省曾,鄭增也。
兪男則德中
致溫男鍾德。
一幼。
致恭二男幷幼。
弼周晩生病蟄。
未甞一踵公門
而乃蒙公再度枉訪
相傾倒。
雖此不肖不足以辱公之知顧。
而然公屈己下士惓惓接引盛心
在於長少尊卑之外
且其飽飫經術
答問如響。
令人胷次豁然
若是者。
實非近時薦紳大夫之所可幾及也。
前輩日遠
吾道之益孤。
思欲復見如公者而不可得
乃者判君以公行狀見屬。
揆諸情義
不敢辭者。
謹取家狀碑誌而更櫽括之如右。
用以少見平日區區慕嚮之情云。
警齋公行
公元1646年
先生諱泰初
字吉夫
號警齋
外祖使公衡聖所錫以寓期勉者也。
東之朴。
羅祖裔也。
其籍于潘南縣者。
戶長應珠始。
縣今爲羅州地
山名蜂峴。
下有遺塚云。
在麗季。
潘南先生諱尙衷
右文舘直提學
直節著。
子諱訔。
相我 獻陵
封錦川府院君
自是冠冕尤蟬赫。
五傳而至諱紹。
學有淵源
司諫沮金安復入
其所擠。
嶺南以歿。
世稱冶川先生
生諱應福
大司憲
號拙軒
先生高祖
曾祖諱東說。
觀察使
號南郭
兩世名德之盛。
具有碑若誌在。
祖諱渟。
南陽府使。
有節槩名動縉紳間。
考諱世彙。
高中司馬。
早卒無年
南原尹氏
先生以 崇禎丙戌三月二十七日
生于使公全州寓第
先生自幼沉重簡嘿
不類凡兒
未就傅。
王考命。
受學市南兪公棨。
天高衆星列。
地廣人多載之句。
市南甚奇其氣象
甞論論語務本章。
程子說。
以明爲仁爲行仁之義甚詳。
市南驚異之曰。
不意小兒之見乃能至此
同隊有以慢語相加。
先生不校而亦交語
以至累年
可見深厚不輕喜怒
從母尹氏
市南子婦也。
一日
誤聞先生水死
驚號發哀
市南止之曰。
是兒必無是事
已而果然
相信有如是者。
十三。
丁外艱
孤寄客地
任情哀毁
以致年失學。
感奮自勵
閉戶讀書
晝夜不懈
如朞三百素號難解
而不經師授。
悉洞析如指掌
十七。
委禽羅州林氏
自扶安柳川
移居靈巖之鳩林。
先生少已慨然
知於科擧之外爲有用心處。
而以母夫人命。
不能不兼治。
旣連得鄕解。
再中大解
而輒逡廵退步
或赴或不赴
甞赴增廣科會圍。
至京拜族父文純公玄石先生
玄石深致期勉
自後斷置擧業
專意爲己。
一切聲名利祿
泊如也。
其學不尙口耳。
惟以眞知實踐爲務。
循環誦讀
致精四子
造詣日益高明
書揭體認大本未發時氣九字座右
每於暗室獨居之時讀書
有暇則輒合眼正容
潛心兀坐
以體所謂中。
一若羅豫章李延平之爲者。
先生爲學法門
固以考亭竆理居敬力行爲主
而又其喫緊
公元1743年
用者則爲在於此云。
屢以經傳疑義義理精微
問質于玄石
玄石多從其說。
逮後秉銓
又貽書訪時務
先生有所商禀。
玄石答書有曰。
可見賢姪所得經訓者。
有非漢中諸友比。
其所條陳
辭理精深
尤可服膺云云
與林滄溪泳爲道義交
林公甞稱之曰。
吾兄造詣篤實
可謂有諸己者也。
癸亥
大臣薦。
拜 健元陵參奉
甲戌
見擬侍講諮議
乙亥
宗簿主簿
辛巳
拜工曹佐郞
不就
晩年
卜築于鵝川之上。
自後益晦處窮約
玩心高明
不知老之將至
壬午
寖疾旣數月而猶不廢進修之工。
甞目橫渠六有之語。
述爲六箴
壁上以自觀省
及是病革
又作小序
以言所以作箴之意。
又於翌日
格物辨。
口號倩書。
以其翌曉易簀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也。
享年五十有七。
先生至性
事繼王母洪氏與繼母尹氏
色養養志
不用極。
常以早孤爲深痛。
尤謹奉先之禮。
薦獻之節。
器品之數。
一有定式
臨祀內外之齋。
亦皆如儀
方祭而致其著存
旣祭而不忘齊敬
誠意旣至猶恐未有至。
常曰。
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而我則旣與祭而每有如不祭之心。
又爲祭䂓後說
備言神明感格之理。
生人孝享之道。
其見其造精
微。
多有前人所未發者。
實非影響揣度之言也。
宗家祭時。
必致相助
外家半千里外而每於祖父母諱日
則備送祭需。
以爲常。
凡係向先。
竭力爲之。
不計有無
營竪墓石
碑碣諸物。
無有未盡
理家和而能整。
子弟童僕
不加嚴威諄諄警悔。
其言易入。
閨門內外
怡愉肅穆
若無人聲
衆事自理
賓客
謙恭溫和
誠意藹然
雖不設表襮
酬酢如響。
細瑣俚俗之語。
未甞一發話頭
以至鄕黨是非官府得失
絶無及焉。
甞言老來益知親舊誼重。
聞其疾厄竆乏則爲之軫恤
不啻身當。
嘗擬僦京居。
銀貨於姨從。
其家先取用
後欲償當則先生曰。
京第旣不僦。
且吾不至貧乏
豈可責報至親間。
遂止不受
南陽公曾置別業於扶安。
知舊金姓者居之。
久假不歸
乃曰。
南陽公實與我而非借之也。
先生以其語涉先故
亦置不問
曠懷不留情於財利
皆此類也。
少則凝重
不惑神恠
就學於市南公也。
傍近一叢祠。
夜多鬼魅
先生獨往而無懼曰。
吾心旣定
何敢犯。
嘗於山谷路中
暴雨震電
行幾七八里許
有火狀如大瓢
出沒馬足之間。
閃爍流動
可畏莫甚。
先生獨不迷也。
執轡徐行
聞者皆服其大有
定力非他人所能及。
先生寬而有制
介而不矯。
容衆恕物。
嘉善而矜不能
少時耿介絶俗
不無偏勝之病。
晩年德美充蘊。
自然發外
從容不迫
閑雅舒泰
一見可知其爲有道君子。
盖其始初發端
得之市南之門。
一生用工則專在實地操存
眞積力久。
漸造純明
戒子弟之有心多思慮者曰。
吾於少時
亦有此患。
調維之久。
近漸除却
在今則食頃之間心無出入。
不可急迫求之。
安心靜慮
不息其工則自見其效。
此旣爲眞經歷之言。
而嘗有詩曰。
寂寂無人問。
兢兢有帝臨。
非苟涵養本源工力至到
未易形容至此
又有詠懷詩曰。
古人不見
今人不知
宇宙生何晩。
山林老亦宜。
花開風欲妬。
酒熟月如期
閑適非眞樂。
天機妙契時。
不惟見其素位自在眞意洋溢
卽其詞學之高。
亦非世儒所及矣。
盖雖終身林下不求聞達
憂時憂道。
微意往往可知者。
市南之孫兪公佐相基每曰。
吾見先生長者多矣。
遯世無求而終無痕跡者。
唯吾姨兄一人而已
亦可謂知先生矣。
每患近世黨習之痼。
嘗謂士大夫才行雖高。
而一爲偏黨所染累則餘無足觀。
其擧以語人。
多用此說。
再從弟觀從學於先生
中心悅服
謂人曰。
吾賴某兄訓誡之力。
得免一副當風習。
後生有來拜者。
則必問近讀何書作何工夫
有義疑可講論者乎。
因提其所經傳章句疑難處。
反復開示
講說矻矻
不知倦。
嘗謂學子曰。
攝心莫如書。
凡書中所言。
皆吾心所具之理。
着服便意會。
意會便有味。
日與聖賢
周旋方冊
講吾心中所具之理。
浮思妄念
自然退聽
惰慢邪僻之氣。
刊落無存。
所謂主一無適
所謂其心收斂
不容一物
所謂常惺惺法。
不外是。
心思日開。
理義日明
天下大本
儼然方寸之間而爲萬化主宰矣。
又曰。
人唯患夫不眞知耳。
旣能眞知則無行不得之理。
是則知行並進而知爲尤大。
知至者。
洞見大本之謂也。
旣得其本則凡出於此者。
曲折萬變
莫不該攝通貫
以此融釋而各有條理
非所可驟語。
進學之道。
實在於知。
步步皆然
層層皆然
有見於此
可以用力之方。
所謂爲學之道。
莫先於竆理
竆理之要。
在於讀書
讀書之法。
莫貴乎循序致精
致精本則在於居敬而持志者。
誠爲通萬世不可易之法門也。
夫惟用力
得之於心自別。
其言親切有味直至
疾病旣臻。
一息將絶而此志猶不容少懈
觀其絶筆
公元1705年
六箴之序。
格物之說而可識之矣。
後之君子亦必有神於斯者矣。
先生平日不喜著述
且不畜稿以爲後圖
家藏讀書箚記知舊答問詩文狀誄若干卷。
皆爲子弼諧所裒拾。
林氏
參奉之儒之女。
持平㙔之孫。
慈仁和順
甚有婦德
乙酉六月二十一日生。
己丑正月初二日卒。
先生合葬
靈巖芽山壬坐之原。
三男
長卽弼諧進士有文行。
嘗首擬於王子師傅。
次弼憲有絶人資。
不幸早亡。
次弼誼。
弼諧娶監役李縉長女
無嗣
子弼子師訓。
一女適士人宋必炳。
側室師愚
弼憲娶縣監李行政女。
亦無子。
三從兄弼貞子師信。
二女婿。
士人李璟,李燂。
弼誼娶持平崔是翁女。
二男
長卽師訓
次師誨。
適士人尹光洙。
一女幼。
弼周於先生
屬爲袒免之姪。
而邈爾千里
未親凾丈
記在少時嘗奉一書
以見區區景慕
先生不謂不肖而喜其若有志者。
示以凝定體認之旨。
致意鄭重
擬更有以復焉。
而遽聞先生下世
歲月如流
忽已四十許年矣。
每一思及。
寔切悲歎
今者弼誼使師訓遠來。
屬以狀德之文。
顧雖不肖
何敢辭。
謹就其所家狀櫽括增損之如右。
以備立言者採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