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x 页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行状[二]
行状[二]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499H 页
县监五恨朴公行状
先生讳成乾字阳宗。五恨其号也。咸阳之朴。肇自高丽礼部尚书善。奕世贵显。高祖之彬。朝清大夫尉卫致仕。曾祖季元。未冠文科官至郡守。 赠判书。祖思敬。武科郡事。考彦。万户蚤世。先生资性修洁。卓荦不群。家于灵岩之鸠林。鸠林为湖海胜处。有水竹陂园之趣。先生居而乐之。作閒竹亭。日哦其间。若将终身。晚升上庠。遂中 成化壬辰文科。锦城教授。春秋馆记事官,昭格署令,长水县监。其历官终始也。居家行义笃至。动循矩度。乡党以为则。尤喜诱掖后进。及为教授。文风彬彬丕变。尝作锦城曲六章。被之弦管。锦人至今传之。在长水一以儒雅为政。四境大治。而先生雅志丘壑。不肯随俗俯仰。幅巾南还。杖屦萧然。左图右书。啸傲一室。其于富贵利达。视之若浮云。徜徉自娱。年七十以终。盖其生在 永乐中。卒于 成化末。而莫详其年月也。所著诗文。逸于兵燹。独三绝句传焉。其一曰东卧竹亭西泛舟。南溪濯足北园游。平生浩荡不羁志。南北东西任去留。再思李公鼋为胤
先生讳成乾字阳宗。五恨其号也。咸阳之朴。肇自高丽礼部尚书善。奕世贵显。高祖之彬。朝清大夫尉卫致仕。曾祖季元。未冠文科官至郡守。 赠判书。祖思敬。武科郡事。考彦。万户蚤世。先生资性修洁。卓荦不群。家于灵岩之鸠林。鸠林为湖海胜处。有水竹陂园之趣。先生居而乐之。作閒竹亭。日哦其间。若将终身。晚升上庠。遂中 成化壬辰文科。锦城教授。春秋馆记事官,昭格署令,长水县监。其历官终始也。居家行义笃至。动循矩度。乡党以为则。尤喜诱掖后进。及为教授。文风彬彬丕变。尝作锦城曲六章。被之弦管。锦人至今传之。在长水一以儒雅为政。四境大治。而先生雅志丘壑。不肯随俗俯仰。幅巾南还。杖屦萧然。左图右书。啸傲一室。其于富贵利达。视之若浮云。徜徉自娱。年七十以终。盖其生在 永乐中。卒于 成化末。而莫详其年月也。所著诗文。逸于兵燹。独三绝句传焉。其一曰东卧竹亭西泛舟。南溪濯足北园游。平生浩荡不羁志。南北东西任去留。再思李公鼋为胤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499L 页
子孤狂公作亭记。而盛称先生此诗。以为豪迈绝俗之气。与浴沂者同。即此而犹可想见其为人矣。孤狂公讳权。刚直端方。见重一时。燕山时以正言上疏极谏。谪吉州。寻南迁。 中庙反正。赦还田里。未及进用而卒。 赠司谏院大司谏。见甲子名贤录。君子谓五恨清操固难及。而以孤狂为子为尤难也。先生没后二百馀年辛酉。乡人立祠于月出之西。以祠先生父子。越三载以先生孙生员奎精有至行。又跻配焉。农岩金公昌协尝著先生三世行录。而后孙淳愚以其中有一二脱漏。复属縡为状。窃惟湖南古称多奇伟豪俊之士。一朴氏之门而得先生已重矣。子若孙又何其多贤也。虽其言行标致。邈不可详。而先辈记述。咸可考信。高风直节。足以耸动后人。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是之谓欤。遂敢撰次如右。以俟立言君子之财择。若其云仍之盛。玆不悉录云。
掌令尹公行状
公讳趌字汝直。尹出坡平。上祖曰高丽太师莘达。其后世有闻人。至吏曹郎处亨谪绫城。子孙仍为湖南人。高祖默直长。曾祖殷卿祖涤皆参奉。考时衡主簿。妣光州金氏进士亨珌之女。公以 嘉靖甲子七月
掌令尹公行状
公讳趌字汝直。尹出坡平。上祖曰高丽太师莘达。其后世有闻人。至吏曹郎处亨谪绫城。子孙仍为湖南人。高祖默直长。曾祖殷卿祖涤皆参奉。考时衡主簿。妣光州金氏进士亨珌之女。公以 嘉靖甲子七月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0H 页
一日生。甫六七岁。已能知事亲之方。得一美味。必忘其口而进之。聪颖绝人。过目成诵。三日尽少微史一帙。尝手卷而行。误入深林。有虎当前。犹耽玩自如。其嗜书如此。擢己丑增广及第隶槐院。为便省觐。得参礼察访。遇壬辰之难。监司李洸拥众逗留。为鸟窜计。公见洸按剑言曰国危如此。公为一道元帅。乃欲以贼遗君耶。洸色战久之曰军无食奈何。公曰吾请自当一马驰去。转输立办。洸不得已进兵。寻败归。体察使完平李公元翼奉世子南下。奏署幕府。且言公才学宜盛玉堂。会有急报当牒闻。呼公使书。辞语繁委。一听便领会。顷刻尽十纸。无一字错。完平执手叹曰此奇才也。甲午为茂朱县监。从权元帅慄进战于幸州大捷。丁酉巡察使黄公慎又以檄召公参军事。公家在务安。父母俱陷贼。公亟归葬。庐于墓侧。昼夜哀号。行路为之出涕。壬寅为兵曹正郎。翼年通判公州。州新经兵燹。公私赤立。公至则以抚摩为先。流户归而荒野辟。又刱大同法。税省十之七。民大苏。事闻有褒锡。间拜江原都事。入为司宪府掌令。朝议以康津弊甚。特选公授之。孽臣承宗按道。以私事干公。公伉厉不苟循。知承宗怒。即日弃归。民遮道愿留。承宗还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0L 页
为之摧谢而不能得。由是大衔之。后由镜城判官移龟城。府有傍邑子在台。挟旧憾劾之。南土章甫交章伸枉。光海抚军时已闻公志节。命反坐言者。朴烨为北兵使。恣行威虐。人畏之如虎。公以评事面斥其僭汰。拔剑击坐榻折其足。烨少挫。北人至今传道其事。公素刚直。与世寡合。浮沉州县间。未尝一日安于朝。间除弘文馆校理不就。见时艰日棘。意悒悒不乐。退卧洪州田舍。又移寓坡山。自号梦坡。日以诗酒为娱。先是益山人苏鸣国憸险无行。见摈乡里。走藏尔瞻,承宗之门。倚势作威。南士多被阴中。及公再为掌令。侪友谓公善搏击皆劝之起。公亦慨然欲为士类除害。遂于赴 召之日。即发吏捕鸣国。得于尔瞻家。数以十大恶将杀之。闻者震栗。会公受暇南下。二凶嗾鸣国。从狱中上变。言平陵君申景禧云塞门洞有王气而尹某与知之。遂成大狱。承宗为判金吾。极意锻鍊。名流多株连。绫昌公子谪死。公则死于桁杨之下。时乙卯九月二日也。盖塞门洞即 章陵旧第。而公之妇家于 仁献后为至亲。群凶耽耽有祸心。而以公嚼舌无乱言遂已。呜呼。此天也。论者谓公一死。为圣祖塞祸。虽谓之功存 宗社。亦未为过也。癸亥反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1H 页
正。首雪绫昌之冤。公亦复官。即 命赠爵。且录用子孙而寝不行。 肃宗辛酉。其孙寭上章自陈。相臣闵公鼎重又为之言。始 赠承政院都承旨。公凡再娶。文化柳氏同知麟趾女。平山申氏节度使硈女。四男三女。之圣,之商,之重,之殷。婿曰参奉辛喜永,李伋,金世柱。之圣柳氏出也。生宰,寀,宝,寭。之商生宾,寅,宏,寔,宪。之重生宽。之殷生审,实,定。公为人巍伟。慷慨有大节。一时名贤如浦渚赵公翼,八松尹公煌。为莫逆交。长于为文。月沙李公廷龟尝读公诗至去国只三日怀君犹十年之句。叹其忠爱。又尚义气。散财急困如不及。当饥岁。路丐望门如归。全活甚多。群盗甚义之。相戒不敢犯公家云。公葬于本县阳洞。曾孙甲民既树碣。又请余状德之文。谨就家乘所载。序次如右。以俟后之立言君子。
观察使申公行状
公讳翊亮字君辅号象峰。申氏出平山。上祖壮节公崇谦。丽氏忠臣。有西湖散人晓。我 太宗朝以正言不仕。后三世至瑛参赞谥夷𥳑。己卯名贤。是生承绪。开城都事。光绪 永崇殿参奉。公之考讳鉴。都事公之子。而出后季父。官刑曹参判。其伯曰钦。是为象村
观察使申公行状
公讳翊亮字君辅号象峰。申氏出平山。上祖壮节公崇谦。丽氏忠臣。有西湖散人晓。我 太宗朝以正言不仕。后三世至瑛参赞谥夷𥳑。己卯名贤。是生承绪。开城都事。光绪 永崇殿参奉。公之考讳鉴。都事公之子。而出后季父。官刑曹参判。其伯曰钦。是为象村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1L 页
文贞相公。尤庵尝为公铭曰公辅之望。实与文贞公难兄难弟云。参判公娶平壤赵氏。都承旨仁后女。 万历庚寅生公。生而岐嶷。能言便识字。尝夜从群儿游。见鬼火明灭丛薄间。已而逼人。群儿惊走。公独嬉戏自若。参判公游宦四方。公九岁从焉。时兵戈抢攘。而俨然危坐读书。观者异之。居二年参判公以评事至龟城病疽。公涕泣迎医。以至饮食便旋之节。皆默识之。左右调护。疾遂已。及参判公丁忧。公弱冠干蛊。供筵馈接宾客。内外家累几数百。而咸得其欢。文贞公叹曰此儿之职。吾亦难能。壬子进士。是后光海日昏乱。公废举业。耕于原州江上。读书十年。淹穿百家。仁祖反正。除义禁府都事不仕。时文贞公秉匀。清议出其门。公又夙负公辅望。而能退然自守。不与人交游。除翊卫司侍直升卫率。丁卯乱。扈 东宫至全州。既而为居昌县监。政理讼平。最于一道。锡表里。辛未参判公卒。病时割股。居丧庐墓终三年。由工曹佐郎监泰仁县。县素号烦剧。公谈笑剖决。终日观书。乙亥擢文科。翼年虏衅作。清阴文正先生荐公通达世务。超授晋州牧使。丁丑特拜本道观察使。言者论骤升递。夏又授湖西节。时兵祸未戢。朝议急贤。方骎骎大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2H 页
用。而公痛国家羞辱。无当世意。固辞递。寓山阴深谷中。清阴,桐溪二先生自南汉大归于南。公每一马过从。相与㧖腕流涕。除清州牧使。寻解归。公弟翊隆。弟之子曼亦高士。同居忠州之木溪。又喜清州晴川山水移居焉。是后屡除承旨及户礼曹参议。外则义骊海三州皆不起。惟一谢承旨。一赴全州府。为承旨时闻虏使至。移疾亟归。自全州僦居沃川。又怀仁江上。甲申闻 皇都三月陷。与弟侄相持恸哭。尝自诵曰易云天地闭贤人隐。此岂君子出而仕之时耶。又拜承旨,密阳府使。不就。拜兵曹参议。一谢归安城村舍。丁亥又除承旨南原府使不赴。朝廷斥补德源府。府在铁岭外。公强赴官。未久陋俗几变。己丑投绂归。吏民号哭送之。五月 仁祖上宾。公入临。清阴诸贤方赴朝。新化清明。朝野倾翘。诸公争欲留公。公不肯久之。凶徒密通虏欲祸士林。北使六七压境。诸贤奔迸。始服公见几。庚寅复除承旨不起。五月十一日。卒于春川之三内村。年六十一。公器度魁梧。沉深寡言笑。平居毅然有不可犯之色。而在亲侧则柔若无骨。服勤惟谨。早失恃。语及必涕泣。骨肉疾病死生。各尽其情。人或况之庾衮。冠昏丧祭。一从文公家礼。每日晨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2L 页
谒庙。退坐正寝。读小学嘉言善行。令子弟讲论于其前。又令妇女日诵女训。妇初来必手写小学及国朝烈女事迹以与之。珍玩奢靡之物。悉斥远之。子弟不敢以亵服见。入其门者严若治朝。自少不迩声色。酒户甚宽。亦不及乱。平生畏名若怯。不欲为崖岸斩绝之行。而招之不来麾之不去。确乎有难夺之操。衣取蔽体。食取充腹。环堵萧然。不蔽风雨。而处之逌然。凡世之富贵贫贱荣辱利害。不足以动其心。惟闻国势危棘。政令乖错。则忧惋几废寝食。其论治道。不泥于古不流于俗。凿凿皆中理。而卒不能一施。其见于数邑者则威惠并行。先之以文教。岭人过其碑者。往往流涕。与清阴为莫逆交。清阴尝论当世可为相者三人。公处其一云。公尝喜吟曹南溟万古天王峰天鸣犹不鸣之句。击节叹赏。赵沧江涑尝字公曰与某语。若山岳下压。其气像可知。又明于鉴识。一见尤庵先生于逆旅。叹曰此儒宗也。然他日士祸。其不免乎。赵絅少立节昏朝。有时望。而公独言晚节可忧。后如其言。夫人李氏掌令轸宾之女。三男皓,昙,㬊。继配高宁朴氏。府使孝诚其考。一女适罗星纬。侧出二男勖,逖进士。一女为生员尹斗晚妻。用华,观华,鸣华县监长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3H 页
房出。泰华,日华出为曼后。济华季房出。逖子戴华,纬华,遇华。曾孙曰恕,愿,悫,憙,𨏥,志。恕进士实尸公祀。公墓在骊州斗屯里某向之原。朴夫人祔。李夫人墓在金浦。余窃迹公行事而论之。公地崇量闳。兼有文武才。卿相可立致。而乃能脱然自放于荒寂之滨。流离困顿。以终其年。而无所怨悔。岂欲以眇然一身。扶得天地间大经耶。其心则清阴,桐溪之心。而又泯其迹焉。其迹愈奇而心愈苦矣。朴久堂长远其妇侄而忘年者。燕语叹曰吾则老矣。与世相违。君必远到。将何以待北虏乎。朴公后为傧使之龙湾。念公语为之出涕云。呜呼。天下冠带之国。惟我东一区。而今之士大夫大率生老死于金珠皮币之间。不复知有含冤忍痛之义久矣。使公坐见。其以为何许人也。恕临死。以公从曾孙愈所为状。属余状德文字。余悲其志。遂敢撰次志业之大者如此。后有立言者出。尚或考徵焉。崇祯再戊申夏。三州李縡状。
参奉德庵沈公行状
公讳梯字德升。其号曰德庵。尤庵宋文正先生所命者也。沈氏出青松。高丽文林郎洪孚其始祖。而有青城伯德符佐我 太祖开国。自是圭组燀赫。左参赞
参奉德庵沈公行状
公讳梯字德升。其号曰德庵。尤庵宋文正先生所命者也。沈氏出青松。高丽文林郎洪孚其始祖。而有青城伯德符佐我 太祖开国。自是圭组燀赫。左参赞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3L 页
讳光彦。于公为五世。是生参奉讳铉。生监察讳宗范。生讳倬。当昏朝斥绝贼臣韩缵男婚议。为其所迫逐。寓江上。以布衣早卒。是生讳之汉。文科承旨。娶安东权氏兵曹判书徵曾孙。举四丈夫子。公序居其二。自幼端重。不待程督。能自课学。未及弱冠。已成巨儒。其遭承旨公丧。一遵文公家礼。别筑书斋。与次弟楷恒处其中。馈奠之馀。潜心经传。讲讨不怠。既而楷早没。公自以同气间失一畏友为痛。益自刻励。及母夫人即世。执礼一如前丧。公素无仕宦志。以母命就公车。自是不复应举。专心为学。州里之间。多闻风从游者。公初拜尤庵先生于万义寺。先生问君年几何。对曰生于丁丑也。先生愀然曰乱后生也。仍曰 大明时事知之乎。对曰未能也。归后公上书请其时垂问之意。先生答曰愚意以为生在丁丑以前。而沾被 皇朝雨露者。尤不敢忘 皇上之恩也。此则为乱前人叹也。生在丁丑以后者。未及见 皇朝文物威仪。当日因尊丁丑字。而于心戚戚。不觉其发于言耳。公之平生以尊周攘夷为第一义者。盖于是有所受矣。公读书有疑。辄以书质问于先生。往复或至再三。先生叹其精确。及先生之谪长鬐也。公往候之。讲论义理。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4H 页
临别公作诗以呈。先生曰累人不敢和也。后追寄以示眷眷焉。公于玄石朴公。亦许以道义交。屡有往复。承旨公以清白传家。子孙无以为生。分处远近。公自竹山移寓海州之高山。去栗谷先生旧居甚迩。时与学子拜院讫。升讲堂读击蒙要诀一编。又或徜徉于岩川之间。命冠童歌先生九曲歌。僾然如或见之。公新寓筑室陋甚。人笑其拙则辄引外物好时身心先不好一语以自解。及伯氏主簿公卒。痛念宗祀无主。奉先世庙主及邱嫂以归。盖仿栗谷先生遗法也。承旨公尝取大学衍义崇敬畏及豳风七月周书无逸周礼荒政邪正数条。为四簇进箴于 孝庙。特赐嘉奖。末年著易月卦图说。拟进御而未及。公就加研究。又积以岁月。著衍会一书。且蒐辑诗书周礼诸书中冲人所当知者。欲献于 肃宗朝。以继承旨公遗志而不果上。公隐居求志。不慕荣进。而伤时忧国。不以草野而有间。尝以为贤邪进退。国家治乱所系。闻朝廷进用人才。必曰某也贤曰某也邪。贤则喜形于色。邪则忧叹终夜。无非至诚恻怛之所发。时有老少分党之目。公为之大戚曰西南色目。已为亡国之基。而又有此同室之斗。无限祸机。伏于冥冥。既知其如此。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4L 页
而吾敢恝然乎。遂上书尤庵曰。目今人心横溃。士趋未定。时事纷乱。国势无津。先生何不念及于此耶。夫救燎犹可及于始燃。而防川尚可为于始流。老少之论。方如始燃始流之势。先生及此时。思所以救防之术。少辈虽有诋斥之论。恒示涵容。老辈虽有过激之议。益勉调协。恶恶而不至于已甚。善善而不至于太偏。感伏人心。而整顿士林。和平时事。而巩固国势。岂非先生今日之责。而一国之所望于先生者乎。又与玄石书曰窃闻尊言语行事。必欲自异于尤丈。稍分头角。愚始闻而不以为疑。今则此言转辗传播。牢不可破。此愚之所以大忧者也。又曰昔年党议之始萌也。愚以难于保合为忧。而尊则谓少论当止矣。以今观之。愈往愈甚。如火益热如水益深。人心陷溺。士气摧沮。使时势至此者。是谁之过耶。今此论之张甚。未必不由于尊之助其势也。尊之亲戚惟老辈是訾。尊之朋游惟少辈是与。尊必与闻矣。尊虽欲自明。恐不可户说也。自此以后。勿令复有言老少党事。以冀消释。终臻和平幸甚。又以书戒尹拯曰老少党议。盛遍一国。兄与玄石共当任咎。党祸已萌。转辗否塞。忠正潜缩。邪慝傍伺。不知末梢何以出场。兄与尤丈所相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5H 页
失者。只是墓文一款。在兄之道。所当不出恶声。深自悔责。以俟百世公议。而乃反起一闹端。先自角立。使素所不悦者。藉兄而并起而攻之。任其咎者非兄而谁。兄家自八松以来。孝友忠信。有闻于世。而及至今日。变起师门。挑作祸机。以至人不可为人国不可为国。当世之视者将如何。后世之论者亦复如何。愿兄与子恕及群从兄弟。相勉而回教之。子恕拯弟推之字也。玄石又方主一番人择才参用之论。公深以为不可。据理晓之而终不回。公复贻书论辨。反覆数千言。略曰栗谷先生之世。党论始萌。邪正未辨。先生必欲调剂通融者。此至公至仁之意也。今则时势悬殊。攻栗谷者决是小人之徒。尊栗谷者多有君子之类。邪正已分。善恶自别。彼辈之迷君误国无所不至。前以斥从祀为时论。今以告 宗庙为时论。前以废 大妃为奇货。今以辱 慈圣为奇货。得时得志则必至戕贤蠹邦。失时失志则必欲废 母易 君。其奸情慝态。毕露无馀。则何必以此等党类。参错于西人之中。以贻我东方无穷之祸乎。执事尝见水火同聚。能保其势乎。薰莸同淆。能保其臭乎。君子小人同用而能保其治乎。夫善善而同其清。恶恶而同其浊者。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5L 页
理固如此。西人之中退其劣者斯可矣。南人之中进其优者。则其优者又引其类。充满朝廷。向之许积事可以鉴矣。呜呼。栗谷以打破并用为论。而终有癸未之祸。矧今时与栗谷之时异。而南人稔恶。与东人别。则其不可混而用之。不待智者而可辨矣。此愚所以主清阴癸亥之论者也。玄石答书又张皇皇极之说。至以不仁诮公。己巳祸后。玄石始服公明见。尤庵先生后 命之日。公为位而哭之。甲戌更化。玄石复被徵拜左相。书问去就于公。公答曰以愚见之。执事戊辰膺 命。恐是不量而入。今则 圣上新悔悟。而国事扤隉。庙堂空虚。为时而出。弘济艰难。是执事责也。然而格心正名。此第一义。玄石遂造朝。时 命举经明行修。玄石荐十二人。以公为首。后庚辰始除 穆陵参奉不拜。甲申与遂庵权公书曰仄闻 大明皇帝建庙之收议也。尊有建于江都之论。未知然否。愚则以为 神宗皇帝庙宇立于通衢。不然则立于京城内外幽静处可也。何必奉安于僻陋一岛哉。此等事须出于光明正大而后。可以耸动乎当代。有辞于后世。彼北虏亦或感服而钦叹之。何所惮而预自疑虑哉。先是公家贼奴引强盗明火突入。欲害公父子。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6H 页
公之配吴氏冒白刃。为公翼蔽。重伤以卒。公仅以身免。即去之交河。既已卜地于坡州月笼山北。结屋未就。偶感疾以丙戌五月七日卒于寓舍。春秋七十。公凡三娶。坡平之尹海州之吴丰壤之赵。皆恭人也。吴恭人之祖曰县监允諴。湫滩相公之弟也。其同公处贫而无嗟怨色。寔有鹿车遗风。恭人死后七日。梦于松都医人之在贼家者。使持赃衣以告。遂得贼而诛。人皆异之。海乡章甫以节烈闻于朝。 命旌闾。尹氏年二十。赵氏寿六十一卒。吴氏一男二女。男益熙早卒。女适观察使徐命渊。季未笄而殁。孙曰重夏,重殷进士。皆有文行。不幸早死。重周进士直长。重殷男一镇出为人后。次洙镇。重周二男。长为伯父后。公容貌严毅。操履敦确。视瞻不回。笑语不妄。天姿固已近道。而其为学不务新奇。必主乎平实。不务躐致。必主乎积累。以小学书为受用之本。朝夕观省。视为准则。平居晨起。终夕危坐。俯读仰思。有得则辄记。每诵曾子死而后已之训。至老而无倦。家素贫窭。而不事产业。晚年并日而食。处之晏然。其于一切世味泊如也。闺门之内。斩斩有法。尝曰姑息而待妻妾。则妻妾不敬而无礼。姑息而爱子孙则子孙不学而无行。姑息而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6L 页
使僮仆则僮仆不事而无知。为家尚然。况于为国乎。其教也。先行义而后文词。贵经术而贱科业。自迩及远。循循有序。性不喜流俗。每事以古道为准。诚心接物。闻人善则若己有之。见不善而若或浼焉。节义忠孝之人。虽穷阎匹庶。极意褒扬。或恐其湮没乡党之以财利相争。为酒色所溺。而得公善谕。涕泣改过者往往有之。公虽身不出草莱。而言论之关系世道者甚大。盖公于尤庵先生。尊之以师。尚矣无可论。至如玄石及尹拯。待之以友。尝字之。然于是非好恶之际。截然无所假贷。尝曰和叔则与论西南用舍之道。而其学术可知也。子仁父子则见前后拟书。其心术可疑也。又曰尤庵遇事。惟义所在而勇往直前。有壁立千仞之意。和叔善涉世情。却于利害关头最分晓。又曰尤庵。栗谷后一人。论其学问则真和叔之师表。而和叔反与之背驰。驯致乱阶。可谓有见识乎。和叔要与少年辈共济国事。而不知与老成诸人乖隔则无能为也。可胜叹哉。又曰尹拯之裁书于和叔也。和叔若直据义理而痛责之。则拯未必遽肆诋斥。而和叔之书但使其摧谢而已。使拯也终至背师。此和叔之责也。谓其子孙曰师弟子之道至重。而东方数千载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7H 页
师道之尊。至尹拯而遂废。痛哉。士林乖争。各尊其师。互相诋毁。惟朴和叔居中而无一定底议论。无真正底见识。今之求师者。宜慎所择哉。公与拯且有连姻之好。交谊颇密。及公屡书戒责而终不悛。尤庵遘祸。而拯见拟宪长。自是绝不书问。至公老年。拯见公宗人诵传公诗。乃次其韵。又寄书以叙旧情。公笑曰吾绝交久矣。岂有今日论交之理哉。宗人固要其答而终不肯。其处义之严如此。呜呼。自夫世道乖裂。岁月浸久。义理愈晦。后生初学。各溺于闻见。虽自谓略晓是非。而何能究极其源委也。至于后之尚论之士。多未易得其情实。而若公者身处师友之间。阅历变故。终始公听并观。信心发言。其见识之明透。议论之峻正。可以徵信于百世之下。故愚于其状德之文。特书而不一书。虽烦而不敢杀。斯亦衰世之意也欤。
左承旨朴公行状
公姓朴氏讳致道字学季。其先平阳人。后居光州。大提学文肃公锡命显于国初。公其八世孙。曾祖贞寿。祖彦瑊。考忠挺。成均进士。妣高灵申氏。父曰别提滭。归来亭末舟之后。公以 崇祯壬午生。幼而颖秀。间有惊人语。及就学。过眼成诵。十六而孤。持制若成人。
左承旨朴公行状
公姓朴氏讳致道字学季。其先平阳人。后居光州。大提学文肃公锡命显于国初。公其八世孙。曾祖贞寿。祖彦瑊。考忠挺。成均进士。妣高灵申氏。父曰别提滭。归来亭末舟之后。公以 崇祯壬午生。幼而颖秀。间有惊人语。及就学。过眼成诵。十六而孤。持制若成人。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7L 页
事母婉愉。与兄居怡怡。进士公以经学名。尝教公以朱子书节要,心经,近思录。且戒之曰读书必反诸身心。方有益。公服膺不失。潜心玩绎。不专为公车业。声闻大振。二十一成进士。二十七擢文科。寻丁内忧。服阕入槐院。由著作除金泉道察访。邮人诵其清白。升成均馆典籍。转司宪府监察。出为济州判官。济产骏驹。南土以货。公独禁光人不得近。盖用范文正戒兄子语。又为罗州提督。时世道大否。公久抹摋于外。庚申始除江原道都事。迁司宪府持平,司谏院正言。带三字衔。 昭显孙焜非辜窜海岛。公请疏释。以全亲亲之恩。又言贼镌当施逆律。寻出监沃沟县。遘痘。民祝曰我侯爱我诚。愿神之保佑之。疾已又相与忭祝云。拜咸镜北道评事。有不悦者尼之。历兵曹佐郎正郎。选弘文馆为副修撰副校理。复入两司为掌令,执义,献纳,司谏。间为司仆寺正。擢承政院同副承旨。用庙堂荐授东莱府使。律身一如金泉时。还为礼曹参议。复出洪州牧使。又还承旨。序升右副。己巳祸作。公谪渭原。杜门读书。尤喜看杜甫诗。有欲为公乞哀当路者。公斥之曰士君子持身当如铁壁万仞。虽斧钜鼎镬罗列左右。犹不可变。况岭海之外。岂能死人哉。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8H 页
又与一门生书。极论尹拯背师之罪。辞义明切。甲戌更化宥还。为刑曹参议。移左承旨。朝象溃裂。公意不乐。引疾南下。秋得绫州。以赈民劳锡表里。寻投绂归桃花洞旧居。以书籍自娱。生理萧然。不以经心。丁丑六月甲子卒。族孙咨议光一尝往候公。公曰为我制幅巾深衣。我且死矣。未一年如其言。盖公于数学亦精邃云。葬于瑞石山申向之原。夫人星山李氏某官某之女。后公九年卒而祔。继子尚哲。女适士人李元佐。光渊,光参,光思,光泽尚哲出。李婿男泰祥县监。女权赫洗马。公气清色温。志行雅洁。起孤寒上玉堂。人以为荣。谦谦若无能。农岩金公昌协尝论一时僚友。叹公才敏不可及。居家好行四礼。孝友信于乡。清慎著于朝。虽颠沛流离而所守确然。晚年进退尤可观。若公可谓不负家学矣。公尝言异时良史记己巳党祸。大书文谷老峰诸公。此汉亦见收于下方。虽死亦华矣。后之求公者。观于此可也。光参辱与余游。以咨议所撰家状见属久矣。余非能重公者。略为采摭如右。以俟立言君子。
郡守尹公行状
公讳挺卿字秀夫。尹氏出坡平。始祖莘达。丽太师侍
郡守尹公行状
公讳挺卿字秀夫。尹氏出坡平。始祖莘达。丽太师侍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8L 页
中文肃公瓘有大名。我朝昭靖公坤录佐命功。六传至参判讳仁涵号竹斋。 明 宣间名臣。是生讳弘裕。隐德不仕。尤庵先生书其碣曰处士。于公为王考。考讳惟益。丙丁后废举。优游没世。娶延安李氏。同中枢时聃之女。延平府院君贵其祖也。公以 崇祯癸未生。天姿端粹。见重士友间。尝与仲兄典簿公宪卿。上章直尤庵先生之冤。典簿公远配。公亦杜门深居。家徒四壁。人不堪其苦。而处之恬然曰。我道盖如是也。以菊斋自号。尝喜读论语曰。圣贤之学。尽在是矣。丙寅筮仕。为缮工监监役。移童蒙教官。因材导迪。有方有序。大抵以孝亲敬长为先。闻风请学者多至百馀人。蔚有成就之效。己巳调典牲主簿。迁义禁府都事。居数日。凶党得志。善类迸逐。公即日弃官。穷居深巷。足不出户庭殆五六年。甲戌更化。前之弃官者次第牵复。而世无知公者。邻有一铨官赴政。语同僚曰尹某吾不识其面。而闻其制行甚高。君子人也。遂除永平县令。公未曾经守令讲而岁久无知者。公首实引递。人多贤之。丙子除军资监主簿。出监山阴县。公素好古道。首行栗谷先生乡约。面置正。又置都乡正。分善恶二科。月朝报闻。每春秋季月。大会换鹅亭。立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9H 页
牌各书善恶字。善者盛馔以侈之。其行谊出人者。又厚其礼币。恶者终日俯伏于恶牌下。随其罪而轻重之。劝惩甚严。有耻且格。数年而风俗大变。邻境皆歆慕。或愬于营门及本倅。愿行其法。而卒无有行之者。癸未除长兴库主簿。升汉城府判官。为林川郡守。清约之治。一如岭邑。值大侵。捐廪赈饥。民受实惠。捧籴时不忍为剥割之政。许令代纳。坐此为绣衣所罢。士民咸惜其去。公老年欲瞻依桑梓。出寓杨州青松宗侄明彦家。辛卯十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六十九。翼年二月葬金村里子坐之原。去青松五里。公慈良端重。外柔内刚。平居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而其断以义理则截然有贲,育不能夺者。事亲无违志。及丧哀毁逾制。每祭蠲洁致虔。必思平昔所嗜之味。极力以致之。居官廉白自持。常曰家累一时安养。莫非 国恩。彼虐民肥己为子孙业者。独何心哉。是以历典郡县。而田园不增一亩。箱箧衣无一袭。城东有数间弊庐。而岁久颓堵。亦不肯缮治。东西僦寓。靡有定居。公事外无出入。隐几清坐。凝尘满席。箪瓢屡空。而未尝一言及有无。平生不以一毫干人。人亦不能干以私。惰慢之容。不设于体。鄙倍之言。不出于口。动静语默。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09L 页
若有成法。盖公虽不以学问自居。而天分甚高。其固穷守义。鲜有其比焉。少业公车不利。为文辞𥳑而理畅。有兴往往作诗。亦不作雕刻态。初配杨州崔氏。府使锡祐之女。举一男明相。有至行早死。朝廷旌其闾。继配清州韩氏。从仕郎汝琦之女。一男一女。男明蓍。女适成礼锡。明相无后。以明蓍子凤文为嗣。明蓍取族兄明应子凤周子之。公与吾祖考议政府君为内外兄弟。縡自幼拜公。熟知公为恺悌君子人。虽为贫从仕。身心皎洁。如玉无疵。今世岂可复见耶。今撮其言行大略以为状。庶几立言者之财择焉。
右议政二忧赵公行状
公讳泰采字幼亮号二忧堂。赵氏出杨州。高丽赠判院事岑。其上祖也。国朝文刚公末生最著。曾祖讳存性。知敦宁府事。祖讳启远。刑曹判书。考讳禧锡。郡守赠议政府领议政。妣水原白氏。佥枢弘一之女。休庵文肃公仁杰之后也。公生三岁而孤。能自知力学。 肃庙丙寅登第。授承文院正字。转著作博士兼奉常寺直长。每出入朝班。风仪秀迈可观。诸公长者皆许以国器。寻迁成均馆典籍,司宪府监察,兵曹郎。尝于行幸时。 上问龙旗下少年郎官为谁。于是凶党秉
右议政二忧赵公行状
公讳泰采字幼亮号二忧堂。赵氏出杨州。高丽赠判院事岑。其上祖也。国朝文刚公末生最著。曾祖讳存性。知敦宁府事。祖讳启远。刑曹判书。考讳禧锡。郡守赠议政府领议政。妣水原白氏。佥枢弘一之女。休庵文肃公仁杰之后也。公生三岁而孤。能自知力学。 肃庙丙寅登第。授承文院正字。转著作博士兼奉常寺直长。每出入朝班。风仪秀迈可观。诸公长者皆许以国器。寻迁成均馆典籍,司宪府监察,兵曹郎。尝于行幸时。 上问龙旗下少年郎官为谁。于是凶党秉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0H 页
国。恐其向用。出补沃沟县监。属岁饥。出储置米以贷民。有司将以违法论。民闻公当罢。一时充偿。恐其或后。甲戌改纪。拜司宪府持平。旋以御史行视岭右。时南九万以首相。营救国贼希载。公群从兄弟皆附之。公独亢然守正。由是见嫉。玄石朴公世采言于朝。遂拜弘文馆修撰迁校理。累拜司谏院正言,侍讲院文学,知制 教。因虹变以修德崇俭。开言路恢公道。陈戒于 上。退又上疏陈六条。言甚切至。当是时。九万阴扶己巳凶党。有欲宽释之。将与三司会议朝堂。公不赴而自列。又移书两司。使各引避。议竟不行。 上怒责三司甚严。公抗疏力辨。语益伉直。持平申公銋论劾三大臣。斥补海外邑。公又力谏曰恐 殿下有杀谏臣之名。 上为改授他县。又于讲筵。论 先朝御容奉安佛寺之失。且以宫人掖隶盛张佛事于近郊。请究治之。 上皆嘉纳焉。又请召权公尚夏及诸儒臣。令辅导 东宫。其馀僚属亦极择久任。至于宦寺之在左右者。亦宜去其便佞。易以谨厚。因劝 上进讲李文成公圣学辑要。其随事尽言。忠虑深远如此。于是知遇日深。自吏曹佐郎擢授承政院同副承旨。改掌隶院判决事。出为忠清监司。以亲老免。除工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0L 页
曹参议。进大司谏刑曹参判。荐授平安监司。居一年入为吏曹参判,大司宪,汉城府右尹兼同知经筵事。未几由都承旨擢户曹判书。时虏使沓至。曹务久旷。公应办无遗。吏不敢弄以事。兼守御使。以修缮山城。幕属出卖江仓米八百石以取其羡。代公者取以补军需。群小素恶公。因此流谤。又以公在西藩时任事者有奸滥事。欲以此累公。台官郑栻,李世最等相继构诬。 上皆不纳焉。公遂退居衿川之牛坡。掌令吕必重袭栻馀论。且以广占田园为言。 上以挤陷斥之。李相国畬诸公为之力辨。旋拜工曹判书。 优批召之。公感激趣朝。迁兵曹判书。调叙疏通。士皆悦服。俄由户曹升正宪。寻擢判义禁府事。有林溥者上疏引谋害 东宫之说。欲以构陷善类。公请设鞫究问之。溥又饰虚以诬公。欲除去之。其党崔锡鼎以委官请递公职。既而拜吏曹判书兼守御使。累判户礼兵曹。因迁汉城府判尹,议政府左参赞。遭母忧。服除升崇禄大夫知中枢府事,判尹,参赞。壬辰科狱。公以判义禁按事。于是试官李墩以罪斥配。举人吴遂元,李献英,李真伋等皆削其科。公之大祸。实祟于此。复拜兵曹。与管北汉筑城事。癸巳进 尊号。以劳升辅国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1H 页
崇禄大夫。充行人使燕京还。拜吏工曹判书。贼臣真儒以尹拯事。上疏诟辱公。其党又欲翻壬辰狱。贼臣弼梦构诬公罔极。 上即斥黜之。所以慰安公者甚挚。移拜工曹。屡辞不允。又 下别谕。有曰思卿未已。发于梦寐。公感激承 命。丁酉春以赈厅堂上管赈事。陪 幸温泉。承 命监赈湖民。因掌别科。十月拜右议政。与二品以上会议宾厅。伸姜嫔冤。朝廷以尹宣举文集有诬及 孝庙语。既毁其板。又将毁其书院。公白 上请只撤其赐额。正言成震龄,掌令朴致远上疏论之。公逊于郊。遂引免。改判中枢府事。 上遣近侍偕入。公黾勉造朝。非公会不出。尝赴廷班。王子不为起。公召其府吏责其失。王子逊谢。诸大臣亦以为得宰相体。庚子六月。 肃宗大王上宾。 中宫令今 上传语。欲亲自饭含。公引礼争之。 中宫曰我妇人。不知礼也。既而日暮。内侍只秉一炷烛。公招首宦责其怠慢。自是宦寺当公出入。辄瑟缩而畏惮之。公退语人曰国事已可知矣。 因山讫。又奉使北京。及还以一藤杖自随。铭之曰一节直险夷以之。盖自矢之辞也。时 景庙有疾无嗣。诸大臣深忧之。欲早定储位。而公在江郊。不得与闻。辛丑秋。台臣李廷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1L 页
熽陈疏建请。公促驾入城。诸大臣方请对。公承 召诣閤外。金公昌集迎谓之曰何以处之。公曰国有长君。国之福也。及入对。公引宋仁宗时范镇,文彦博等建储事申请之。 上许之。诸臣请 上入禀 慈圣。而退俟于閤外。罢漏后 上御乐善堂。召诸臣手指案上封书。其一即 御笔延礽君三字。其一 慈圣手书也。书曰 孝庙血脉。 先王骨肉。惟 主上与延礽君而已。有何他意。诸大臣奉读讫。皆泣涕如雨。因令承旨书 传旨。就示 上前而出付史官。今 上既定位东宫。于是凶党不悦。阴蓄异志。贼臣凤辉投疏显斥之。以为人心疑惑。又曰无人臣礼。疏入 上使廷议其罪。于是大臣三司合辞请鞫问许之。俄而 命参酌远窜。诸臣入对力请则又许之。既而因凶党伸救。依前只 命远窜。诸大臣屡请入对而终不得。时 储位不安。人心益惧。十月执义赵圣复上疏请依 先朝丁丑大臣议。令 东宫侍 上侧。参闻朝政。明习事务。 上下教遽命世弟裁断庶务。于是锡恒遽请入对。还寝成 命。翌日又命二品以上来会宾厅。仍降代理之 命。诸大臣未敢遽然奉行。庭请还收者凡四日而 上不许。诸大臣乃上劄曰。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2H 页
臣昌集,臣颐命,臣泰采,臣健命言。窃念当初 圣旨有大小国事并令 世弟裁断之教。夫丁酉事。自是先朝之裁定。且有节目之区别。其视并令裁断之 命。不啻有间。而 圣教出于至诚恻怛。臣等亦安敢一并违拒。以伤 殿下之心哉。乞令有司只依丁酉节目而举行之。劄才上。泰耇忽自宣仁门径入请对。时泰耇以右议政。疏救凤辉。两司启请黜之。政院以台论方张。不许入对。泰耇遂因近习冒入。召见进修堂。诸大臣闻之。遂相率入侍。欲与公偕。而公独不肯焉。及至 上前。 上默然无一言。盖此处分之际。彼此互争。举国震荡。而 上顾以疾不能省也。于是凤辉,锡恒,泰耇等。与一镜,真儒,弼梦及宦者宫人。内外缔结。必欲动摇 国本。戕伐士类而后已。十二月。一镜,真儒等七人上疏。首诬 慈圣。又令宦妾设妖言。张机罟禁中。使上下大小。无敢相通。疏既入。屡下矫旨。尽斥善类。引用其党。其明日诸大臣皆谪配海岛。公亦栫棘于珍岛。时祸色滔天。而公谐笑自若。子弟欲夤缘泰耇。祈有以纾其祸。公不许曰祸福在天。安可苟免。既而泰耇来见。公语之曰 慈圣国母也。 储君国本也。如有一毫未尽则将奈史册何。去国之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2L 页
日。风雪昼晦。不辨咫尺。又未几宦者尚俭等逆谋发。初 慈圣教世弟。以汝见 宗社将亡。何不入告 大殿。 世弟乃以宦妾逆状。泣告于 上前。尚俭等牢闭清晖门。使 世弟不得进见于 大朝。逆谋滋甚。 世弟夜召宫僚。将出閤避位。 慈殿亦下教朝堂。列示宦妾交构谋逆状。泰耇畏恶之。辄封还而秘之。仍取尚俭等亟诛之以灭口。又请三大臣按律。移配公济州。争执不已。及 世弟册使自燕回。凶谋益急。翌日使虎龙诬告三大臣子弟门客。以上及 东宫。又请公按律。时三大臣已受 命而死。惟公独存。海岛风阴瘴毒。人所不堪。而公处之怡然。或作歌诗。以寓忧国之意。益为凶党所嫉。未久以依启书于 批旨。壬寅十一月五日。受后 命以终。享年六十三。公临命。神气阳阳。顾语诸子曰。吾死无所憾。惟 先朝厚恩无以报。是可恨也。或言凶党中亦有请寝后命之疏。而未及 批下。议欲少迟以俟之。公正色曰一死无难。吾何可藉此辈之力。以延须臾之命乎。时大风雷晦冥。长虹起于屋后。都下人有欲上章请赎公命。殆近百人。返柩之日。沿路人士知与不知。皆迎哭流涕云。甲辰今 上嗣位。首诛一镜,虎龙等。明年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3H 页
正月。并黜逆党。于是右议政郑公浩上疏。首伸四大臣之冤曰。诸臣之祸。实由于定策代理。夫 先王不幸有疾无嗣。定策代理。岂有他意。而凶党之贰于 殿下者。乃敢以此归之于废立篡逆之目。此非特诬诸臣。乃所以诬 殿下也。 上命大臣入侍。群臣皆会。 上泫然久之曰。今予若有一毫自嫌之心。不思所以伸雪诸臣。则非重 宗社之意也。特 命复官赐谥。谥公曰忠翼。正言成震龄上疏言。臣顷年疏斥赵某。及至辛丑。某与三大臣。知有社稷而不知有一身。赞定大策。竟死海岛。其孤忠大节。可以有辞于后世。臣之前日妄论。所谓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也。上亦优奖之。凶党之前后构祸者。或诛或窜。播告八方。 命赐 宗庙馀材。建祠江上。赐额曰四忠。公事亲至孝。备极荣养。每岁设宴称寿。又以生于议政公生日。终身不进酒食。尝迁埋先庙祧主。流涕被面。事其兄都正公如严父。外先休庵公墓无碑表。公捐俸伐石以树之。除庄谷四时助祭外氏庙。其宗族无贵贱。咸尽恩义。待以举火者甚众。公庶兄有贱子。死于其异父之家。公以大司马。从子弟往留。躬视殓袭。教子弟慈而有威。侍妾数人。不敢介于诸妇女之列。同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3L 页
堂至亲言议歧贰。而公皆待以诚意。绝无介滞。或有非理之干。而坦然受之。待人款曲。尤笃于贫贱之交。见人之善。喜溢于面。言语之际。不设畦畛。杂以谐笑。虽门内微细之事。未尝讳之于人。凡有馈遗。不甚苛于辞受之节。然有穷急则辄周恤而无难也。为宰相数十年。宾客满室。文书堆案。或不暇寝食。而终无厌苦之色。风流欢洽。神采溢发。其气象之好如此。公承肃考不世之遇。致位崇高。常以感激图报为心。 肃庙积年违豫。公日不废起居之礼。 上尝曰诚心视疾。惟见赵某及某某耳。及遭 大丧。语及必流涕。每以 嗣君有疾。国事多虞。为之忧叹不能寐。每读 上教依为之三字曰。万一小人用事。国其如何。及祸发。金公昌集语人曰赵公先见。殆不可及也。公始权葬木川。丙午三月。移窆长湍东坡之原。官庀其葬。夫人青松沈氏先卒。而合祔焉。夫人府使益善之女。领议政之源之孙。洪忠正公翼汉外孙。 赠贞敬夫人。男长鼎彬进士判官。次观彬文科参判。次谦彬进士教官。女适李廷煐进士,朴舒汉,洪启百。侧出男复彬。女为武科洪辅人妻。鼎彬无子。以公遗命。取谦彬子荣克为子。四女适李廷煌,宋尧协,尹得敏。季未行。观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第 514H 页
彬有继子荣晰。谦彬有二男二女。男长即荣克。次未名。女皆未行。呜呼。死生之变大矣。苟非见义深而守之确。安能谈笑处之而不失其正哉。公与三大臣。当小人之祸。死生荣辱。势无独殊。而当时公之至亲用事于中。使公虽不出一言。若有几微求生之意则可免于祸。而乃能守正不挠。视死如归。岂不尤卓卓难及者哉。公平日不喜矫激峻厉之行。若与世浮沉者。而毕竟树立斩然。若万仞铁壁。世之自谓知公者。亦不免浅之为知也。斯岂易与俗人言哉。传曰临大节而不可夺。公岂非其人耶。其大如斯。其细可略也。玆敢就其家状。最其大要。以俟立言者之采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