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x 页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神道碑[一]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3H 页
处士 赠参判渔溪赵公神道碑
世称金悦卿东方伯夷。悦卿固特立独行之士。然绝类离伦。猖狂自恣。以自溷其身。是未可与语于方之内者。岭之咸安。有所谓伯夷山者。故渔溪先生赵公旅居之。公 景泰癸酉进士。士望甚重。一日揖诸生归。终身不复出。渔钓以自乐。其心盖悦卿之心。而其迹隐晦。人无得以称焉。使圣人作。其或有以微显阐幽也欤。公字主翁。内行纯备。家甚贫。亲极滋味。丧祭一以文公家礼为准。教子弟以义。待宗党以仁。日辨色而作。正襟读书。遇会心处。便欣然忘餐。客至清坐相看。所谈惟桑麻。或曳杖逍遥。啸咏千古。其见于诗者。往往有采薇遗旨云。赵氏出咸安。上祖丽朝元尹丹硕。版图判阁天启,工曹典书悦, 赠仆正安。即公三代。而星山李睪外祖也。公以 永乐庚子生。年七十而终。娶兴阳李氏县监运之女。男曰铜虎郡守。曰金虎佥知。曰野虎。后孙显者吏曹参判舜,执义参,判决事绩,节度使寿千,佐郎任道,忠毅公宗道,同中枢逢源,校理根,正言权,观察使荣福,承旨荣世。公自卜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3L 页
藏于鼎岩江上。距伯夷山若而里。尝曰江水尽子孙亡。岭之以赵姓者多祖公。几累千数。 肃宗己卯复庄陵。岭儒以公节行闻。 特赠吏曹参判。遣官赐祭。复就伯夷山下建祠。公及金公时习,元公昊,李公孟专,成公聃寿,南公孝温享焉。公之隐德微行。至是始大显。及荣福按本道。与诸宗人谋将树大碑。属辞于縡。窃惟国朝节义。莫盛于 庄 光之际。六忠尚矣。其馀树立卓然。又何布衣之多也。我 英陵棫朴作人之功。于戏大哉。石潭先生尝评悦卿曰。使后世不复知有金时习。抑何闷焉。亦可谓得公心矣。然公之所秉大义。即所谓撑天地亘万古而不能易者。公虽欲自泯。其不可泯者天也。公其如天何。铭曰。
唐虞世远。吾谁适从。遁世不悔。盖取中庸。山高水长。先生之风。我铭不怍。昭视无穷。
参判梅溪曹公神道碑
国朝文治。莫盛于 成宗。彬彬多道义文章之士。当是时。梅溪曹先生 恩遇特异。逮昏朝。遘祸最酷。君子哀之。公讳伟。字大虚。昌宁人。新罗太师继龙之后。谱牒中逸。至丽初有讳谦。尚太祖第二女。官至大乐署丞。世为平章凡八世。高祖讳遇禧侍中。曾祖讳敬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4H 页
修密直副使上护军。祖讳深早卒 赠兵曹参议。考讳继门县令 赠吏曹参判。两世追荣。以公贵也。妣文化柳氏。 皇明景泰甲戌七月庚申。生公于金山凤溪村。公甫五岁。能知文字。才思卓越。七岁已有能诗声。佔毕斋金文忠公宗直。公姊兄也。自十岁已往学焉。尝随参判公往京。从叔父忠𥳑公锡文见而奇之。亲授小学。既长复从毕斋于咸阳。讲论博洽。毕斋每称吾与大虚讲论。若决江河。大虚真我师也。辛卯三场居魁。壬辰生进。甲午擢文科。由槐院入史局。已而坐翰林宴谪金山。丙申 特命同蔡寿,俞好仁等六人。赐暇读书于藏义寺。翌年又选玉堂南床。公又尝与蔡寿等同游松京。有酬唱诗什行于世。可谓鸣国家之盛矣。癸卯新设侍讲院。以公为文学。迁应教。以亲老乞养得咸阳。其治以兴学育材为先。先是 上命公抄进所制诗。至是又上奏称 旨。命赐父母米豆。仍又下书褒谕曰。尔以文章致身。昵侍经幄。为予所器者久矣。以亲老辞职。求侍养得除近郡。盖出于不得已也。予以侍从之故。下谕监司。致饩于尔亲。使乡里知尔以稽古之力。荣及其亲。尔其知悉。公上笺陈谢。一蠹郑文献公汝昌时居本郡。于公为同门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4L 页
道学交也。每于簿牒之暇。相与讲磨经传。及其丁忧也。为之治丧。且营办其葬具。秩满遭父丧。 上特命赐米豆。外官致赙自公始。公执丧如家礼。服阕除检详。迁掌令。超擢为同副承旨。冬奉大夫人始还京城之东骆峰下。聚石为阶。种花卉以助幽趣。时人指其居曰梅溪。壬子迁知申事。秋哭毕斋丧。癸丑升拜户曹参判。秋以亲老上章乞归。设寿宴。一时荣之。甲寅出按湖西。不大声色治。化洽于一道。是冬 成庙宾天。公痛绝若无生。有诗以寓哀慕之情。士林传诵。乙卯由汉城右尹。拜大司成。秋复按湖南。未几遭内艰。庐墓三年。戊午拜同知中枢府事兼副总管。以 圣节使朝京。时当昏朝。史祸大起。盖毕斋尝作吊义帝文。公编其文集。而是文在其中。濯缨金公驲孙修史时又录是文。贼臣柳子光等诬以大逆。毕斋剖棺。濯缨置极刑。一时名流罹祸殆靡遗。公亦被株连。燕山命待还至江头而杀之。公至辽东。始闻此报。一行皆惊惧失措。公独颜色不变。若无闻也。及至鸭绿。旋命拿致京狱。遂有义州之谪。公在谪筑葵亭作记。以寓恋阙之思。居一年量移于顺天。寒暄堂金文敬公宏弼亦自熙川移配。公以同门友。相从讲学。以府治之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5H 页
西。有川石之胜。累石为台。名以临清。逍遥其中。不知祸色之叵测也。竟以癸亥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鵩舍。享年五十。寒暄堂为治其丧。庶弟伸奉柩还。明年三月葬于黄涧马岩山下先垄。是秋士祸更作。又遭泉壤之祸。暴尸三日。辽人尝占公吉凶。有千层浪里翻身出。也须岩下宿三宵之句。人莫晓其意。至是始验云。 中庙靖国。首雪冤枉。特 赠吏曹参判。仍命录用子孙。 肃庙朝加赠吏曹判书。谥曰文庄。公娶平山申氏壮节公崇谦之后县监允范之女。尝字而不育。以从弟郡守倜之次子士虞为嗣。从遗命也。士虞痛家难。再除别提不就。生三子。胤禧寺正,胤申郡守,胤祉县令。后承多不能尽记。公为人英特。气宇宽弘。素号有长者风。早得大贤。以为依归。所与游皆一代宏儒俊士。天分既高。培以学力。虽颠沛章皇之际。处之安泰。无疾言遽色。虚白洪公贵达尝谓公文章非三代两汉不居。相道以皋,夔,稷,契为准。馀子有不数。其为学不至不止。直毙而后已。可谓得公之大略也。噫。公遭逢千一之 圣。所以焕王猷而鸣盛际者。固古今之鲜匹。而平陂不常。士林阳九。卒与寒暄,一蠹诸贤同传。虽其或逭于生前。终至不免于身后。观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5L 页
其所为葵亭,临清之记。忠爱恻怛。深得楚骚遗意。千载之下。尚可以令人嘘唏击节而不能自已矣。诗文散逸于祸馀。文集若干卷。今始刊行于世。其后孙世虎将树大碑。使从子𩅿乞铭。不能辞。铭曰。
佔毕之道。公得其文。其文维何。经术根源。橘颂见许。望隆词垣。在 宣陵世。文治郁郁。玉堂金马。材彦云蔚。公处其间。 恩顾最渥。暂许怀章。锡赉便蕃。稽古之力。 上有褒言。天运往复。有平则陂。星轺才税。箯舆载驰。南北山川。放逐流离。巫阳不降。鵩舍魂招。馀祸未殄。岩下三宵。从古文章。命达是憎。党籍光华。爰及友朋。寒暄一蠹。死而同传。零落文藻。忠爱眷眷。水调馀意。千载可见。马岩之阡。化碧攸藏。我作铭诗。用示无疆。
判中枢申公神道碑
人臣劳勚。莫大乎国家危难之际。道路执靮。乃其常分。而至于傧接天子之使则非有识虑周通诚意恳至者。莫可能之。此尚书申公所以为壬辰护 圣之功者也。公平山人。讳点字圣与。壮节公崇谦之后。祖讳援。社稷署令。有七丈夫子。长曰遵美贤良科翰林。次曰廷美中司马两试。亦著名己卯间。早卒 赠吏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6H 页
曹判书。六曰顺美成均进士。 赠议政府领议政。公判书公之仲子。而议政公子之。公以 嘉靖庚申生。幼而隽拔异凡儿。稍长力学。甲子生员。仍以明经擢甲科。例授七品官。序升礼曹佐郎。历践台省选入玉堂。我国丧礼。一从经文。而惟祥后笠制。或黪或黑无定式。公折衷吉凶之变。参酌情文之宜。请以白布笠为通行之规。 上从之。遂成国典。武臣河艇己卯为金海守。以匿金公湜坐死。至是己卯诸枉已尽昭洗。而艇独不与焉。公于前席陈其冤而复其官。士论韪之。又以讲官筵白请刊行六臣传。 上有严旨。命追罪南孝温。赖卢相国守慎救解事遂寝。后出补南阳。又为晋州东莱。皆有声绩。寻擢通政吉州牧使。又为江陵府使。党论方横溃。朝著不靖。公恬于进退。不乐在朝。故十数年间常多在郡邑。辛卯进拜江原道观察使。既而还朝。翼年倭酋秀吉以书契来。有必犯 上国之语。 上骇痛。即遣使具奏于 天朝。天朝嘉之。降敕褒美。 上又命公假参判衔诣京谢。备陈贼情。留燕馆累月。公遥念国事。以焦易筮之。得讼之繇曰。僵尸如麻。流血漂卤。未几本国被兵之报至。一行称其神。公哀吁请救于兵礼衙门。无昼无夜。声泪迸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6L 页
咽。朝衣尽湿。华人义之。比诸申包胥秦庭之哭云。时辽左讹言叵测。至谓我国导贼入寇。以故 天朝论议不一。惟兵部石尚书星。力主发兵。盖有感于公之诚意。而其所以礼遇公者亦备至。公星夜驰还。七月到义州 行在。 上迎见劳慰。即拜同副承旨转右副。游击沈惟敬见傧使。问公安在。且曰来时石尚书云朝鲜申参判忠义动人。汝往每事必与之相议。游击之归。大臣以下呈文乞救。沈要公别具文于石爷。上命具帖。追付游击。归报东援之议益决。 上教曰申某赴京时。至诚请兵。军器亦多贸至。特为加资。升嘉善阶。转左副。旋以疾递付护军。仍差备局堂上。除兵曹参议。艾主事维新为监运钦赐军马刍粮而来。西路方凋弊。接待凡事多不及期。主事发怒。杖检使金应南以下。仍令星火督运。公竭力周旋。竟得无事。及主事诣 行在。请于 上曰申某老病谨慎。 王宜优礼。 命升嘉义。拜刑曹参议。差 宣 靖二陵修改都监提调。役竣授本曹参判。 上论请兵之功。以郑昆寿为第一。除正一品职。且加公资宪。公力辞不获 命。俄升本曹判书。沈游击与贼约和。 天朝议将撤兵。公请改撰谢恩之奏。兼陈贼之情实。令黄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7H 页
慎赍去。且进宋经略营下。呈咨恳乞。以感其心。甲午差骆总兵延接都监提调。丁酉为杨经理镐接伴使。及经理革职去。 天朝又遣给事中徐观澜来。公以工曹判书承 命往傧于湾上。丁应泰诬奏我国用僭礼。且因倭犯辽东。欲复旧土。反受兵。 上骇愤。闭閤不视事。公即诣给事馆所。痛陈国冤。给事移咨。使上视事。寻随下岭南。时天使四行在道内。一路荡残。殆不成样。公检敕列邑。供需无阙。给事既久住于东。备谙东事颠末。累上本陈本国保无他。特免查勘。大率皆公宣力吁辨之功也。给事见 上盛称公劳勤可赏。 命加崇政。送给事至湾上。又问慰杨给事之行。公年已跻七帙。而傧役南北。经年跋涉。不惮劳悴。人以为难。 上念公前后勤勚。累加阶至辅国崇禄。历礼曹判书,判中枢府事兼判义禁府。辛丑十二月七日卒。寿七十二。葬于安山当正里戌向之原。后甲辰 上大封中兴功臣。追赐公效忠仗义协力宣武号。 赠领议政平城府院君。兼带如例。至 肃宗朝又赠谥忠景。配贞敬夫人高灵朴氏。将仕郎自芃之女。生二男二女。男纯一通政府使。粹一监察。女适判官郑钦,正郎李𦸂。内外孙曾以下不能尽载。而府使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7L 页
男塛文科。郑子孝俊知敦宁有五子皆文科。公天姿俊正。气貌刚严。居官理家。人皆敬惮。而至其事亲之节则务主怡愉。顺适其心。居丧奉祭。克尽诚礼。每上墓号恸。哀动傍人。待宗党。无间疏戚。周恤穷乏。曲有恩义。其笃于内行如此。当士论分裂之际。独能超然自立。不入于色目之中。世以一代完人归之。立朝一以忘身殉国自期。壬辰专对之行。初非乞师。而仓卒闻变。血泣叫号。首蒙尚书之矜赏。遂致大兵之出援。是固 宣庙至诚事大。有以孚格 天心。而若论恢复之绩则其奔奏殚竭。感动上下。未有与公比者。呜呼伟哉。其后孙鉴。以舅氏趾斋闵公所撰状来示縡。仍请树墓之文。不敢辞。铭曰。
往者龙湾。天步艰难。有若同德。咸竭忠丹。壮节之后。才练器宽。专对诵诗。出疆未还。焦易报凶。义士摧肝。七日之哭。朝衣不乾。历吁衙门。欲埋燕山。石老感激。天子赐颜。王师出援。破域复完。于戏 皇恩。天高海漫。若论其功。孰与公班。带砺如昔。零替堪叹。海上孤坟。云水空寒。我铭厥绩。亿代是观。
骊阳君闵公神道碑
盖当 宣庙艰虞之际。能奔奏宣力于四方。而使不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8H 页
尽才位不满德者。惟骊阳君闵公一人乎。公讳仁伯字伯春。骊兴人。苔泉其号也。鼻祖高丽尚衣奉御称道。其后圭组赫舄。名公巨卿。磊落相望。曾祖讳世圭佥正。祖讳宗胤掌苑。考讳思权副正。妣西河卢氏禋之女。公幼受书于母夫人。聪颖绝伦。文词夙成。又尝从牛溪先生受小学。癸酉司马。自是出游场屋。辄居上游。 宣庙见公试卷大称赏。为之朗读。闻者荣之。甲申文科壮元。拜成均馆典籍。迁司宪府监察。松江郑公澈为公言于铨官曰。此名家子。又能文。宜以三字衔处之。时松江见嫉当路。公实不识松江。而当路疑公以党。出补安峡县监。或劝令勿赴。公曰吾出身事君。当随遇尽职。岂以内外有所趋避乎。属岁饥。殚心赒恤。民赖以不死。以病归。当路又恶之。准期不叙。叙后除镇安县监。时汝立谋泄事败。逃入县界。公捕得汝立之子玉男以献。升通政。直授礼曹参议。策平难功。 上特诵微尔人尽非之句以褒之。别赐田民。元勋有恶公者。嗾台官请削公勋。 上询于廷臣。或言就捕穷蹙之贼。何功之有。 上曰使之穷蹙者谁也。台论遂寝。寻除判决事。关节不行。听决以公。出为罗州牧使。锄除豪猾。子惠穷氓。恩威大行。递为佥知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8L 页
五卫将。又拜忠州牧使。为治一如罗。已而被台论归。壬辰倭寇大至。陷忠州。州人思之曰闵使君若在。岂令此贼过岭也。又为黄州。即日单驺之官。行到东坡驿。有军伍号哭于道曰我业校生。而不分老少。自官勒令从军矣。公曰我为新牧使也。若曹宜尽还本土。归者大悦。到官五日。 大驾西狩入本州。御供匮乏多日。公尽力供馈。 上亟称之。 内殿又下教曰闻今日臣僚皆得饱可喜。公失声痛哭。未几临津不守。公独守空城。无可奈何。以芒鞋追及 行在。初副正公当 上西行。伏于驾前曰。 宗社在此。请效死勿去。 上不听。遂执靮而从。至是卒于龙岗旅舍。公虽在乱离中。礼制无阙。服吉赴京贺 圣节。还为清州牧使。屡为 天将接伴使。又为问安官。自关西至岭南。往还十馀遭。以善辞令也。戊戌嘉善封骊阳君。甲辰以奏请副使又朝 天。及还。连为安边,三陟,洪州。癸丑进嘉义。为汉城左右尹。辛酉升资宪。拜知中枢府事。入耆社。 天启丙寅三月十日卒。寿七十五。 赠左赞成。葬于通津位谷坐亥之原。夫人温阳郑氏。监察姬邻之女。年七十三甲子没。祔于公墓。男垶,埥皆司直。女适士人郭天柱, 赠承旨赵仁贤,佥知郑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9H 页
宗海,及第柳忠立。侧出坪,坽,苏仝妻也。长房男之钋,之钰,之釛,之釴。女归崔汝峻。二房一女归生员黄道一。赵婿男确,硕,礇,䃤。郑婿四女。参奉卢尚奂,参奉吴达施,李基厚,李厚栽其婿也。垶丙子虏乱。与子之钋,之釛,之釴及三子妇李氏金氏柳氏及四女及其妾禹姓及苏仝妻凡十三人。一时殉节。于是而可见公家法之正也。公少年壮元。荣进素定。而于名利敛避若怯夫然。牛溪先生尝曰闵某受业虽不久。然必能终始不相负也。公尝曰吾虽不以学问见称。然平生未敢萌进取之念者。恐负先生之教也。戊申间当路欲引公啖以宪长。公笑曰我实六十年处子。安可见利而忘义乎。白沙李相公之北迁。公以诗赆之。李公叹曰此行不孤矣。公于壬子 宣庙诞日作诗。又作序以叙其怀恩感德之意。时世道已坏矣。读者为之感涕。公屡典大府。又处盟府。而家无甔石之资。亦可谓不负所学也。后孙赫来乞铭。铭曰。
公始受业。牛溪之门。所受维何。小学之言。少年荣进。不志饱温。时丁板荡。弥著忠勤。既善辞令。又能剸繁。身劳义安。心退班尊。金堆木栱。世事云翻。一唱三叹。白首怀恩。卓尔孝烈。有子有孙。维玆至行。可验渊源。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39L 页
勉哉后人。益播其芬。
大司宪丫湖辛公神道碑
壬辰中兴之业。论者多归功体府。时柳丞相成龙为体察使。得贤从事焉。曰辛公庆晋。盖其协赞之力居多。语其大者则当李提督如松之败于砺岘也。托言倭寇方径取阳孟路袭平壤。趣诸军归救。公驰见提督。力陈其不可去者五。一曰 先王坟墓沦于贼薮。神人之望方切也。一曰京畿以南遗民日望 王师。王师一退则无复固志。必相率而投贼也。一曰我国境土。尺寸不可弃也。一曰国兵虽弱。凭仗 天兵。共图进取。 天兵退归之后更无可为也。一曰 王师既退。贼乘其后。则临津以北。亦非我有也。涕泣力争。提督怃然无以应。然竟退于平壤。已而复进军。盖闻我师幸州之捷。而亦公至诚大义。有以感动其心也。及抵临津。冰泮无船不可渡。公创智设葛桥。一军赖以利涉。后策扈 圣宣武两勋。公名在扈 圣原从。公议皆冤之。而公则未尝自言。易之系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其公之谓欤。公字用锡。号丫湖。宁越人。曾祖讳尹衡察访。祖讳辅商府使。考讳应时副提学号白麓。为 明 宣间名臣。妣灵光丁氏。别坐琦女。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0H 页
公生而聪颖绝人。甫十一岁。随白麓公往湖堂。诸公指壁上吕仙吹笛图使赋之。公应声而成。词意警发。一座惊叹。及长游栗谷李先生之门。 万历癸酉进士。甲申文科。由槐院入史局。己丑汝立之狱。松江郑公澈以右相赴朝。公偕延平李公贵往见之。勉之以公平镇定。无失士望。松江深纳之。辛卯朝廷遣韩公应寅朝京陈倭情。公以兵曹佐郎充书状官。 帝引使臣立于殿陛下。敕励丁宁。赏赐甚厚。翼年还到龙湾。倭乱已作矣。疾驰复 命于松都 行在。拜司宪府持平。共诸台讨李山海误国媒乱之罪。仍陪扈至平壤。除吏曹佐郎。辟体府从事。奔走效力者殆十年。一日体相会宾僚议事。大夫人忽出来。宾僚皆散。夫人传言曰辛从事勿去也。公升堂拜之。夫人谓曰吾儿不足当大事。愿公之善指教也。历议政府舍人,司谏院司谏,宗簿寺正,侍讲院弼善。又还司谏。金宇颙等追擿松江。请夺官爵。公为讼其冤。坐递。寻出补江陵府使。一境爱戴如父母。用治最升通政。及瓜邑人上章愿借一年不能得。庚子经理万世德将撤兵归。公又承 命朝京。乞留南兵三千。并给折色月银镇守南陲。 帝许之。历吏曹参议。出为星,忠二州。光海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0L 页
己酉。拜庆尚道观察使。阶嘉善。递拜汉城府右尹。同知中枢行大司谏礼曹参判。再为大司宪。壬子独石黄公赫死于惨祸。公之子喜业以其婿连坐杖流。公始以同知义禁参鞫。光海特递之。旋命削职。久而乃叙。公自后杜门屏迹。不与闻时事。己未六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六。及 仁祖反正。诸贤衮衮登庸。而公则不及知矣。公沉深有威容。识虑周通。自少以文武材。重于一世。虽其暮年废蛰。而犹拟以缓急之用。韩西平浚谦拜元帅时。公与金升平瑬并见拟。既殁而癸亥诸公莫不追思曰。使某在者。虽亚卿亦当入于梦卜云。公内行甚笃。尤善事继母。居丧尽礼。吉祭之后始饮酒食肉。愚伏郑公经世叹其得礼之正。历官内外。励冰檗之操。与清阴金先生同被清白之选。且有鉴识。延平少落拓。人不之奇。公则曰他日当国家大事者。必此人也。公葬于白川飞凤山先兆巽向之原。二夫人皆祔。杨州赵氏进士挚之女。原州元氏郡守轴之女。男喜孙郡守。女婿及第申慄,察访沈枰,生员南宫杰。赵氏出。郡守喜业,喜循,持平李时雨妻。元氏出。喜汉,喜白重试壮元通政郡守,喜季。侧出也。孙曰㫛,暺,暅县监,㫾,,㬘寿职折冲。曾孙曰圣老郡守,圣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1H 页
重,圣峻,圣得,圣勉。玄孙曰正郎相东,县令泰东,正郎道东。县令之子致复方为淳昌郡守。将树公大碑。使其从弟弘复,敬复。请余为文。噫。公殁已百有馀年。谋猷气槩。不可得以详。惟象村申公钦诔公之辞曰。使公垂绅正笏。立乎岩廊之上。则亮天工仪百僚而有裕。使公建牙树纛。镇于徼障之外。则廓氛祲奠邦家为馀事。而人未识公之万一。世未试公之尺寸。孝悌尽伦而不足为公称。清白盖世而不足为公誉。此可以得其大略矣。且公弥甥朴徵士弼周为公志颇详。遂据此而为之叙。铭曰。
以白麓为父。以栗谷为师。其才全德备。为一世之伟人也。宜天既锡公以文武。又际乎 中兴之运。罔俾吉甫专美于古。而胡独屈之于幕府。其或假之以数年。尔将尔相。庶几弘济乎艰否。而此又不能者曷故焉。发挥志业。有弥甥在。我徵斯言。刻诗穹石。用昭示乎亿载。
龟川君神道碑
在昔光海政昏乱。彝伦斁绝。奸臣实执厥命。时则有若龟川君讳晬奋曰。吾辈宗戚。义与国偕亡。与不言而死。宁死于言。遂倡锦山君以下十九人上言曰。臣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1L 页
晬臣诚胤等。伏见礼曹判书尔瞻奸回邪毒。窃国柄自恣。广植党与。屏逐忠良。势焰熏天。道路以目。汉时颂莽者多至五十八万人。何其与今之馆学三司相似也。主势孤于上。人心怫于下。今不亟去。亡无日矣。始公草疏。出外舍处家事。庶母泣而夺笔。亲友交挽。皆不听。光海盛怒诘指嗾。公至政院对。指天日为正。且曰万一廷尉问。当毕其辞。群凶齐起请鞫。仍言延兴之死。公与锦山在廷列。相视而涕。又欲起居 西宫。卒窜于顺天。公筑草堂。名曰望北。其歌诗悲惋有离骚遗意。遘瘴疾几殊。犹逌然曰死生命也。五年始放还。敛迹目晦。瞻又以子元烨守顺天。以公得南士心。将追织大狱。不及售。 仁祖反正。首进公二阶。公字明远。 恭僖大王第七男德阳君讳岐之孙。丰山君讳宗麟之子。丰山以笃行称。妣朴氏牧使谏之女。大父曰锦城府院君墉。公俊迈有志气。十五授副正。壬辰乱。奉二亲入峡。既而语其伯龟城都正曰。仓卒不及从 王。家事惟兄在。间道走 行在。 宣庙命诣分朝。特拜宣传官。尝与修璿源录加一资。癸丑升正义封君。 仁祖笃嘉公忠节。眷注有加。兼司饔院提调。又管宗亲府。甲子逆变。执靮之公州。公先言适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2H 页
有反相。及反。又保其必殛。已而果然。还都进从一品。上锡诸宗宴于公。用家人礼亲执勺。不以官以属曰宗班之事。一惟公为重。丁卯从 幸江都。难已锡内厩马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重修宗亲府。公与诸公子驸马落之。命 赐一等乐宣酝。丙子追扈于南汉。路闻 大驾向江都。候道左竟日。 上临出不果。虏骑遽薄城。公狼狈南下。有误传公陷贼者。 上惊念。下城日。为访于贼将。 恩顾若此。寿七十七。乙酉十一月一日卒。 上震悼不视朝二日。赙吊如仪。 赠显禄大夫谥忠肃。葬于广州乐生里。郡夫人东莱郑氏祔。夫人佥正麟寿女。先公十年卒。男炯胤蓬莱君。炯信蓬山君。炯佶蓬洲守。炯俨蓬昌守。侧出曰夏溪君炯伦。蓬城令炯仲。蓬丰令炯任。蓬兴令炯佐。蓬川令炯佑。蓬溪令炯健。蓬江令炯伋。凡十一人。庶女归李圣弼,李良遇。县监至,司谏垕,知敦宁堥,县监㘽长房出。司勇塾,佥知耋,判书墩,参判壄,都正堂,都正𪣶二房出。三房男量。四房男墏。曾玄以下不尽载。公好善若嗜欲。于财利泊然。亲友有穷者。割田僮资之。晚修联金契。以惇亲懿。暇日游西墅。琴酒自娱。曰宗亲身不交朝贵。口不道时政可矣。奉职以勤。莅下以宽。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2L 页
郎吏敬而爱之。及丧哭甚哀。其戒子弟曰奢侈丧身之斧斤。经学发身之根柢。人以为名言。公贵介子。痛刮磨豪习。自力为学。卒能卓然有树立。为百世宗支之光。天之俾尔寿而昌而炽宜哉。嗣玄孙府使蓍徵属以螭首之文。余夙慕公名德。不能辞。铭曰。
明夷艰贞。忠肃以之。宗正忼愤。忠肃似之。猗嗟忠肃。贲我麟趾。天地再新。灵光岿止。 王曰叔父。乃城乃垣。躬执其勺。黄流在尊。公拜稽首。惟我 后惇。向为公慄。刀锯鼎镬。其旋元吉。缶歌日昃。岂公始望。天佑正直。宜尔子孙。薨薨如斯。我刻牲系。以媲周诗。
大司宪闵公神道碑
闵氏莫盛于近世。吾外王考文贞公讳维重,老峰文忠公讳鼎重。蚤扬明廷。力主士论。清名雅望。并任一世。其伯大宪公讳蓍重。夙负士林重望。厚积迟发。若将大究厥施。而厄于中身。位不满德。君子惜之。公字公瑞号讱斋。江原道观察使讳光勋之子。庆州府尹讳机之孙。吏曹判书延原府院君李光庭之外孙。公以 天启乙丑生。少受学于府尹公。长益勤劬。凡世称功令之文。靡不淹习。出而战艺。名必在榜首。而其居乙丙者不数也。庚寅中生员壮元。观察公与文忠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3H 页
公方以龙头之选。俱位于朝。世称壮元家。俄而文贞公又由科第进。一时门阑之盛。罕与为比。癸巳丁内艰。丙申筮仕为 敬陵参奉。一谢便递。戊戌除典设司别检。俄遭观察公忧。壬寅复旧践。序升司饔院直长。甲辰四月 显宗大王亲御春塘台试士。公为第一。国朝以来并魁大小科者。仅若而人。及坼名。 上顾问领相郑太和曰是何如人。对曰吏曹参判鼎重之兄。素称实才者也。时文忠公方侍前席。 天颜有喜。例付成均馆典籍。寻迁兵曹佐郎。为司宪府持平。始朝廷撤城中尼院。欲造北学。以其地僻不便。移广泮宫。公之在泮中直所也。一日中贵人口称 上旨。指取其砌石曰将以构后庭养病之所。公使馆吏诘之曰。事不由政院。何所取信。中贵人知不可强。乃讽户曹以草记得 旨。竟取去。公心切慨然。及入台。首请治内官矫诬之罪。纠度支承奉之失曰。 殿下尊临一国。发号施令。何所碍阻。而反使家奴传示微意。讽令朝臣。曲为奉行。他日事有大于此。而内官曰 上意如此。朝臣曰内官所传。交相承望。罔敢违越。则国家几何其不至于颠覆耶。况疾病家何等微细。而取用学宫砌石。以骇四方之听闻。此岂当初黜异端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3L 页
崇学校之盛意哉。宜亟寝砌石移用之 成命。 上怒不从。仍下教曰。语意侵凌。气象不佳。过疑君父至此之甚。上下之间。何否隔若是也。亟令停止疾病家复设之役。公引避语益切直。玉堂处置请出。而以过当为辞。公复以过当之斥引避。遂力辞而递。 上怒犹未已。欲罪之。赖大臣救解得已。冬差湖南点马。斥污吏。疏宿弊。发蔀覈实。罔有渗漏。郑公万和时按本道。迎谓之曰公书生也。何其𡢃于吏事若是耶。公既出入海堧。周知关防阨塞。则归以条列上闻。槩言各官各镇战船。挂置海岸。胶著不动。而寇至则难测其期。问之主将。皆曰若泛水中则前后篙工不得少离。四面下碇。葛索亦难继。惜其所费。全忘戎备。岂不大可寒心哉。今后申敕皆泛水中。而不时摘奸。其有不从令者。绳以重律。则庶可得力于缓急矣。各镇水军皆在陆地。分番入防。其数甚少。仓卒遇贼。无以备射炮充橹军。宜以傍近太仆勋府屯田及新刷各寺奴婢画给移属。使之列居镇下。分垦其田。无事则习艺备械。有警则一呼登舟。其于海防。甚得事宜。亦可以减水军无穷之弊矣。又请于黑山,临淄,慈恩,飞禽四岛。设镇置将。烽火相应。以防外海贼船之来。庙堂卒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4H 页
不能用。识者恨之。乙巳出为南阳县监。宽裕平易。为治不类俗吏。其被于民者。蔼然为忠厚仁爱之所发。民有犯罪。必先教而后罚。其听讼则情伪立辨。不为私挠。负者亦厌然心服。大修明伦堂。改东西斋而落之。如簠簋笾豆祭服之前所未备者。焕然俱新。且以邑号偶与汉之诸葛。宋之胡文定所居之乡相符。而二贤所秉之大义。异世而同揆。遂作祠宇并祀之。而配以本邑死事臣尹棨。以寓伤时慕义之意。尤庵先生名之曰龙柏。远近莫不耸动。俄又应 旨上疏。请行户布。以救军民之弊。 上意颇倾向。而庙议牴牾不果行。丁未选瀛馆。以吏曹佐郎还朝。因亲嫌免。寻为修撰,副校理兼 世子司书,南学汉学教授,知制教。己酉用庙堂荐。超授水原府使。府与南阳接壤。公曾亦为兼官。民已习知公政化。益畏信无敢慢令者。或以隋唐之治。宽猛有异为请则曰。唐民易使。隋民难制。因俗而治。自不同也。夏擢拜庆尚道观察使。 上面谕而遣之曰监司公而后守令畏服。卿为政。必以公。公铭佩不失。政令之间。不容一毫私意。凡系犯罪者。一以法断之。不许锾赎。尤严于干系风教。始则杖徙者续于道。终乃詟服。无敢犯法。大兴学政。如南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4L 页
阳时斥营储奇羡。设雇马厅。以纾民力。时当庚辛大侵。民死亡且尽。公焦心竭诚。抚摩安集。又聚流亡人户廿六万于列邑。设粥而分赈之。凡所以宽徭革弊者。或疏或启。不得请则不止。秩满 命仍任。上疏辞不许。公忧悴于赈事。且以水土之祟。疾益甚。犹朝夕呼吏。持文簿入卧内。裁断无滞。有谏止之者则曰。一息尚存。何敢自恤。及其疾革。属幕僚而告之曰。尔其籍封管库而谨识之。慎无以官下尺寸累我。买薄板以敛。敛已即行。俄获少苏。秋又 命仍任。公力辞始得递。付佥知中枢事。壬子以司谏院大司谏 召还。递拜礼曹参议。移承政院右副承旨。时相积颛权窃宠。谏臣尹敬教疏斥被罪。同春先生上章论君德。而极言小人荧惑之害。 上不报。连降严教。恩礼无终。执义李公翔为先生上疏。讼其忠谠。仍斥积语益严峻。 上怒甚。既递其职。而又 命削夺官爵。台官争之则并递之。又以事原于敬。教安置甲山。公随辄缴还而皆不听。俄以禁府稽于举行。而政院不催促。命罢该房。公实当之。谏院请还收而不能得。公即出郊调病。冬叙还承旨。转成均馆大司成。癸丑用大臣荐擢户曹参判。旋移江华府留守。公至则革民弊缮器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5H 页
械。使保障增重。甲寅 显宗大王升遐。公差告讣及请谥副使。以司宪府大司宪 召还。与同僚上劄。陈典学敬大臣崇儒贤。恢公道抑侥倖。严宫禁杜私径。养民力省刑罚诸事。 上批嘉奖。时群壬欺 上幼冲。欲嫁祸士林。嗾郭世楗投疏尝试。语极凶惨。公启请拿鞫世楗。有以初不直请迸裔斥之者。公引避而递。乙卯春自燕反 命。差备边司提调兼同知义禁府事。间拟大司寇之望。出为京畿观察使。上疏自引曰。臣曾忝宪职。请治郭世楗构陷儒贤之罪。及今朝论大变。儒贤窜逐。世楗之说盖已行矣。如臣首发请治之论者。理宜追加重勘。以彰妄言之咎。岂可复厕朝绅。重贻羞辱哉。 上不许。以使行劳升嘉义。丙辰递拜同知中枢府事。旋移刑曹参判兼都总府副总管。公既积伤于南土。又连有膝下丧戚。宿疾转剧。竟以丁巳二月三日卒。享年五十三。葬于堤川县公田村。戊子因宅兆不利。移奉于骊州首界里。与文忠公文贞公之墓。相去各十馀里。夫人丰山洪氏。府使𩆸女。大司宪履祥之孙。六亲颂其德。与公同年同月而生。殁亦同岁而月差后。葬而又同祔。四男三女。男镇夏参奉。有才行而早夭。公以礼服斩衰。镇周文科行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5L 页
吏曹判书。公之初 赠吏判后加 赠左赞成。用其贵也。夫人亦从 赠贞敬。镇明未冠而夭。镇鲁。女适观察使李寅炳,士人李沆,尹定。镇夏无嗣。初以镇周长男宗洙为后。宗洙又夭。以宗洙次弟承洙为嗣。荫仕司评。镇周又有男应洙进士壮元文科行吏曹判书。镇鲁男兴洙县监。女婿金炯亦县监。李寅炳二子瑞坤注书,运坤。二女婿金文泽牧使,宋必焕。尹定子尚逸。二女婿金复衍府尹,柳弼垣。承洙男百亨佐郎。实尸公祀者。应洙二男。百行文科承旨。百昌进士壮元文科校理。兴洙男百宗,百宪,百寅。内外曾孙不能尽记。公为人忠厚真实。平居色温气和。坦然无畦畛。而言议峻正。慷慨有大节。见人有不是处。辄面斥而无所贷。始在荫涂。白轩李相公景奭因 朝命荐人。以公应之曰。可合台谏。善事王父母父母。至于观察公暮年则尤极志物之养。及主宗事。尽心于奉先之节。日必晨谒。四时之享。季秋之祢。一以古礼。未或废阙。涤洗宰杀必亲视。沐浴齐明必致洁。虽疾革而能自力不懈。与二弟友爱笃至。官位既盛。而犹不异宫。姊有未嫁而殁者。初不作主。公以为情礼未安。追成于四十年之后而祔于祖龛。又立石以识其藏。尤严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6H 页
于家法。诸子有过。呵责甚峻。闺门之内肃如也。其在玉堂。必于开筵前日。披卷端坐。心语口释。若进对状。同僚或笑之。公曰不如是。吾心有所未慊也。同春先生尝称以讲官第一白。请常处以讲官。其在藩也。生辰营府礼币之供。悉却不受。蛮舶之例遗。分与邻郡。以资赒赈。使行时虏人所饷。亦悉留之湾府。不以一毫自累。冰檗之操。可谓不忝祖矣。好贤乐善。出于至诚。所与交皆一时闻人。同春先生之入京也。尝主于公。尤庵先生闻公讣而伤之曰。今日此人。何处得来。其见重于师友者如此。少入场屋。适逢宿构。且是得意笔。同游者皆劝其写呈。而终不肯曰欲出身立朝。而先欺君可乎。尝临科而赴友人葬亲之会。人皆止之。而犹不听曰苟可宦达。何患无科。况友有兄弟之义。葬非再行之事。吾必往矣。此虽细行。而盖亦人所难及者矣。縡生也后。不及拜公。猥当大碑之役。惧无以称扬德美。敢据伯舅文忠公所为状而叙次之。系以铭。铭曰。
在昔 崇陵。临轩取士。公实袖然。众望攸萃。揆老推毂。 天颜有喜。忠厚正直。诚爱恻怛。力行古道。拔出流俗。文忠文贞。咸曰不及。扬于台省。謇谔其言。其在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6L 页
讲筵。心平气温。旋擢大藩。愈著劳勤。清白之节。可以光前。君子进退。适际平陂。只手难遏。蹢豕非羸。忧时一疾。岁丁贤嗟。有逝无反。奈壮志何。德钜位细。其后也昌。我作铭诗。永视茫茫。
判书壶谷南公神道碑
肃宗十四年戊辰 王子生。翼年春将定号为 元子。亟召公卿诸臣议。 上盛气以胥之曰敢有异者。纳官退去可也。吏曹判书大提学南公龙翼独力言其不可。盖曰 中宫春秋鼎盛。 王子生数月。何汲汲为。臣则有退而已。屡问言益劲直。闻者缩颈。时庚申逆党由阴径钻进。方以豫建一事为机栝。人皆谓死生祸福。判于一言。而公乃毅然守正。虽临之以雷霆而不能屈。古人谓万代瞻仰。在此一举。斯公之谓欤。储号既定。 仁显王后逊位。公亦北窜以卒。公字云卿号壶谷。宜宁人。方生赤光满室。学语便识字。语或惊人。叔祖判书铣常抚顶曰。此吾家奇宝也。乙酉发解三场。明年进士。又明年魁人日试。又明年庭试及第。时年二十一。隶槐院。荐入堂后。又被史荐。为凶党所尼。侍讲院说书,司书。成均馆典籍。司宪府监察,持平。司谏院正言。兵礼二曹郎。弘文馆副修撰,副校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7H 页
理。以微事斥补庆尚都事。又为御史岭南。公当 孝庙盛际。在三司久。补益弘多。赵公锡胤,李公庆亿言事被谪。旋减等。台臣仍请全释。承 严批。公引避盛陈喜怒过中。情志相阻之失。 上益怒有强臣胁君之教。喉司争之不得。竟免其职。有闾家女入宫。言者多被罪。公引王素言进戒。又因 筵教。极论外言入内之弊。 上大悟赐批曰。有臣如此。予何忧焉。又以冬雷陈戒则曰。格言至论。为今药石。 上将阅武露江。 世子从之。公上疏切谏。以为闾巷皆谓 殿下久劳于外。殊不堪端拱九重。臣恐驰骋畋猎之举。从此而始。 元良蒙养之时。又岂可导以军旅之事也。公时自湖西掌试还。仍以沿途饥疫民死之数闻。 上怒甚。令公勿随驾。救公者多被逮罢。而于公终不之罪。乙未日本关白新立。 朝廷遣信使。公为从事。方涉海。飓风作。舟几覆。舟中人无人色。公危坐柁楼。口呼誓神文以祝之。已而风定浪息。明年回泊马岛。岛主持江户伪状。迫令行拜于关白愿堂。公以义折之。岛主绝日供旬馀以胁之。公藏舟闭馆。若不欲归者。岛主知不可屈。始遣归。未还。被湖堂选。蛮人以公不受例赠。送于朝。 上命归于公。公作诗分与玉堂。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7L 页
湖堂至今传为美事。公尝于文臣庭试入格赐马。是秋又魁重试升通政。刑礼二曹参议,承政院承旨。乞外得杨州。戢猾惠穷。会值 因山。而民不知有大役。又还喉院升长席。极选也。先是尹善道假托礼论。构祸士林。而赵絅为善道伸救。语益悖。公陈启请治絅荧惑之罪。后同春宋先生请放善道之谪。公进曰先正臣李珥请释许篈而 宣庙不许。此今日所当法也。士论韪之。进嘉善大司谏,大司成。礼,兵,刑,工参判。汉城府左尹右尹。充副价之燕。为庆尚,京畿监司。在岭首按守宰不事事者罢之。其人嗾台官以他事论公。事觉抵罪。公亦引免。辛亥大饥。公在谏院。建请令各营门马畜悉放于野。省其食五千石以活民。寻由户参特授刑曹判书。有奸细藉宫家与民争田者。公举实而直之。久留中不下。俄因他事罢。公当官清勤。斤斤守法。尤慎于断刑曰。人之生死。悬于笔端。使可生而死。殃必至矣。公尝自蛮海还。 上首问老亲安未。得赐果辄请归遗。乞觐又给驲。皆 两朝异恩也。及是公位跻八座。二尊人俱无恙。时节庆贺。轩驷溢门。国人艳其孝。历知枢工书,弘文提学,大司宪。升正宪。出为开城留守。还判尹。庚申崇政崇禄。议政府参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8H 页
赞,艺文提学。甲子辅国。兼判礼曹。丁卯文衡缺。 上用宿荐。特拜公两馆大提学。一日 召禁近诸臣赋俪体。又命十韵诗。使公考进。公又应制。 上亲批居首。衮褒甚隆。公得赏赉。趣卖令供具。与亲朋乐饮。以侈 上赐焉。以病告。遣内医诊视。寻判吏曹。公弱岁擢高第。出入金闺。文望伏一世。而绝不以是自喜。持己如处子。不与人驰逐。颉颃言论。立朝四十年。未尝一当权要。每公馀闭户清坐。不问家有无。遇兴或引白哦诗而已。晚年连被特𥳑。际遇昭融。而适丁世道平陂之会。公意殊不乐也。未几时象一变。公以 特命傧接北使。在道递铨职。始凶人柳纬汉投匦。谓议储时诸臣有异意。 上烛其奸而斥之。至是群凶谓公筵对有忿气。又抉摘公代撰 教文梦兰二字为罪。公遂被削黜。辛未配明川。明在岭海二千里外。将行无几微见色。至则深居读书。口不道时事。翼年春送子还京。酒中诵李白沙铁岭云歌。音节悽惋。座中皆泣下。以二月二日卒于鵩舍。寿六十五。其年五月葬于杨州东海谷向坤之原。后二年甲戌 坤仪复正。 命还公爵。又 下教痛示既往之悔。公之危忠大节。益可以有辞于后世矣。今 上乙巳赐谥文宪。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8L 页
公先有领议政忠景公在为国初名相。县监 赠赞成讳复始,都事讳镇,府使讳得明。是公三世。两世之赠。皆视公秩。妣平山申氏。壮节公崇谦之后。士人复一其考也。公娶持平平康蔡圣龟之女。有子曰正重观察使。观察男汉纪府使。六女归郡守李廷烨,士人李昌朝,县令洪禹集,持平李道谦,进士郑锡命,牧使闵翼洙。府使三男有常文科蚤死 赠修撰。有容侍直。有定。有常男公弼。有容男公辅。命重,圣重,景重。公侧出也。有诗文几卷。所编箕雅行于世。公为人质实。厚而敏。庄而和。卑谦自牧。与物无竞。中则确乎有守而不欲甚异于众。所居不蔽风雨。一毛裘二十年。见者不知为宰相也。词翰神速。烨烨有精光。风流标致。倾动一世。而视其貌退然若无能。听其言呐呐若不出诸口。縡于幼时。一瞻公颜色。尚能识其如此。公居家遇三妹甚至。畜甥侄之孤者。笃于奉先。厚于睦姻。内行之美又如此。其视今之事末忘源者。果何如也。是以毕竟成就若彼其卓卓。始之知公以文章之士者固浅矣。然得公只字。宝之若拱璧。以至蛮貊之邦。亦知有华国之材。其文章可谓盛矣。顾后之贵公者。不在于文章而在于晚节。则其轻重固有在焉。世之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9H 页
人。其亦知所择哉。铭曰。
猗嗟壶翁。既硕且宽。讷而克敏。天与德完。发为文章。华若星烂。而测其内。铁石为肝。弱冠大鸣。翔于金銮。柁楼高咏。蛮海息澜。清裁达识。自致大官。 上怀其文。老长词坛。位崇心卑。含章葆閒。龙蛇之岁。大节乃观。祸福奚说。臣义则安。铁岭横天。目穷云寒。惟此一心。九死如丹。人所难言。父子之间。谗构易入。 圣考攸叹。公忠益白。天理好还。人亦有言。晚节保难。秋菊馨香。宜尔夕餐。畴敢评公。燕许与班。有穹斯石。维杨之山。我作铭诗。百世不刊。
领议政退忧金公神道碑
国家自癸亥反正以来。善类当国已六十有馀年。群小伺衅。不忘祸心矣。及己亥 孝庙大丧。群臣议 庄烈大妃服制。或以为当服三年。尤庵宋文正公以为 大妃已服昭显之丧。今不可贰斩。又引贾公彦仪礼疏庶子体而不正之说。诸儒臣从之。大臣恐起争端。定用国典长庶皆期之制。奸人乃谓庶子即妾子。是贬薄 孝庙。将夺嫡统。竞起而诬捏。 显庙烛其阴凶辄罪之。甲寅 仁宣大妃薨。又议 庄烈大妃服制。礼官初用国典长子妇服。定以期年。士论非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49L 页
之。改以众子妇大功。岭人都慎徵受群奸旨。上章讦之。 显庙召诸臣示其疏。即 命会议于朝堂诘问。督迫甚急。退忧金公为首相。率诸宰对曰。己亥用国典。国典子无长庶皆期。妇则长期庶大功。亦无承统则为长子之文。今日之服。当为大功。终始持一说。乃下教曰。国典未备。何不参究古礼。公对曰。若以古礼则有体而不正之说。 先王固不得为长子。虽承大统。伦序则有定矣。 显庙震怒。严教切责。中道付处。两司争之。八月 显庙升遐。台启始停。遂配春川。自是群凶窃柄。 宗社几危矣。其后 肃庙戊辰。 景宗诞降。公又以首相。提举内局。入贺 上前。仍陈将护之道。一日 上召大臣六卿三司长官引见。 教曰国本未定。国势单弱。今之大计。不在于他。若其迟回观望而有异志者。纳官退去可也。群僚愕眙。莫晓所以。 上教再及而后。公始对曰。 王子生才数月。遽定名号。未免汲汲。且古人之于太子。以教养成就为先务。未闻其急于定号者也。 王子众多之时则或立长或择贤。今日只有一 王子。德器成就之后。国本终何归乎。古人云无生而贵者。天子之元子以下。入学皆为儒服。今 王子之定名号于襁褓之中。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50H 页
恐非养德惜福之道也。 上曰今日国势之孤危。实祖宗以来所未有者。早定储嗣。所以重 宗庙。何谓急遽乎。公又以太早为言。 上曰宗社大计。不在多言。亟定 元子名号可也。公既退。有柳纬汉者投匦。谓公前日献贺。若塞责然。又不先请建储。而既定之后。尚有不服之心。公上疏待罪。 上始则罪纬汉而慰谕公。及尤庵论建储事被黜。公亦递罢。一代士类从而见斥。而群凶复满朝。公遂配长鬐。自是 壸位不安。大祸溢世。公之弟文谷公及尤庵俱受后 命。公则以疾卒于谪所。呜呼。平陂往复。固理之常。而公之一身死生荣辱。动与国运相关者有如是夫。公安东人。讳寿兴字起之。号退忧。一号止堂也。清阴文正先生无嗣。取其伯氏长湍府使尚宽之子光灿子之。同知中枢府事。娶延兴孙金牧使琜之女。有三子。公其仲。而又出为伯父承旨光赫之后。实长湍公之嗣孙也。公八岁失母。清阴先生收置膝下鞠之。稍长使之如手足。以其敏于承奉也。馀力攻文。才格出人。戊子司马一等。尝为泮任。倡多士上章。请于圣庙祝文不书虏年号。乙未文科。隶槐院。迁 世子说书。与文谷并中重试。荐为翰林。玉堂则录南床。由修撰至应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50L 页
教。司谏院献纳知制 教。尝乞解职读书 不许。尤庵以吏曹判书造朝。公为佐郎。政路为之一清。为副校理上疏陈十六条曰。讲 圣学立圣志。畏天威恤民隐。严宫禁正朝廷。任大臣开言路。通下情用贤才。养廉耻崇节俭。立纪纲慎刑罚。明教化慎终始。无非切于治道者。再为御史于湖之西南。辛丑通政。广州府尹。当量田。民被实惠。入为大司谏。又上疏极言时弊。一曰听政渐倦。二曰纳谏渐怠。三曰民力渐困。四曰人才渐乏。五曰朝著渐乖。六曰文网渐密。七曰纪纲渐坏。八曰风俗渐渝。其终又眷眷于本原之地。移承旨,兵曹参议,大司成。乙巳擢京畿观察使。秩满仍任。转右尹,都承旨。丙午户曹判书。寻加正宪。公才长剸剧。善理财赋。吏不敢欺。丁未崇政。以左参赞丁忧。得疾几殆。 命内医救视。庚戌崇禄。知中枢,判尹,参赞,总戎使,江华府留守。辛亥复判户曹。筵臣论赈政。有以抄饥为难。公曰当以活人为急务。失谷为细事。人谓得体。兼判义禁。癸丑进拜议政府右议政。自释褐至是为十九岁。群壬自己亥后百端抵巇屡不售。乃令宗臣翼秀疏论 宁陵事。文谷以大臣被削夺。上特命公代之。公起当迁 陵之役。随事殚智。务从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51H 页
省约。民力赖苏。奏除 大内修理及主第之费。首请敦召尤庵。询访国政。仍令撰 陵志。张应一踵翼秀又以定 陵时不用水原为尤庵罪。公申暴甚细。 上教曰。谗人罔极。是予之过也。应一窜。而未几尤庵复拜相。士林倚公为重。尤庵俄造朝。被国舅金佑明侵诋。至曰人莫敢矫其非。公入对言国舅 殿下私人也。大臣儒贤也。若因私人之言。使儒贤不安而退则岂不为 圣德累乎。尤庵临退。又论 山陵。且及国舅事。 上出示其疏。有未安之 教。公上疏言宋浚吉心事未白。赍恨而殁。宋时烈今来未数日。困于多口而归。 圣上诚礼。大不如前。楚国髡钳之戒。岂宜出于 圣世也。始 孝庙以宾师待大老。密勿复雪之谟。而中道薨殂。万事瓦裂。及公为相。闻吴三桂起兵南方。郑锦据海岛。天下事有可忧者。遂欲收聚人才。更张弊政。内修外攘。以为继述之图。 上方专任公。公亦若将展布厥志。而不幸议礼事作矣。公在春川一年宥还。挈家入加平江峡。日以四子朱书为功课。有疑则以书质于尤庵。其后还朝。亦不废讲读。以故发于言论者。明畅该博。皆有根据。盖于语类得力为多。庚申楠,坚等谋不轨伏诛。公特叙拜领中枢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51L 页
府事。敦勉入朝。时文谷为首相。 上勉留尤庵。招致诸儒贤于朝。公亦以原任屡入经筵。每劝 上以帝王之学。以为君德成就在经筵。须频召儒臣。以资启沃。致知明理。以辨是非邪正。正朝廷以及四方。而更化之初。又不可不先张四维。以励一世。凡 上有过举。辄随事献规。极其忠谠。尝于居閒时。取真西山奏疏。抄其切于君德时政者十馀篇。附己见于下。具劄以进。 上嘉纳焉。戊辰为领议政。公前后入相。凡所以左右赞襄。靡不用极。尤以匡救 君德。扶护士林为己任。方当世变愈棘。国势将倾。而犹未忍舍去。必欲强此之衰。艰彼之进。以救 宗国之祸。而亦无如何矣。居一年士祸大作。人皆褫魄重足。而公言笑自若。金吾郎至。即日发行。不得与文谷作诀。以书勉之曰。平生学道真实意。不与生死俱存亡。乃东坡与子由诗也。及文谷遘祸有诀书。而公疾方笃。家人未忍传。兄弟死生之际不相知。益可于邑也。公见京洛人客。每问尤庵海外消息。久之不复问。但时时向壁自语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仍歔欷太息。盖若有隐约领会者焉。庚午秋病加剧。一日谓家人曰。夜梦与季君俱公服。共朝 孝庙。吾其殆乎。寻卒。实十月十二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52H 页
日也。春秋六十五。以柩归。用明年正月。葬于杨州先兆。后五年甲戌。 上始悔悟。命复官爵致祭。夫人南原尹氏。牧使衡觉之女。仁明有达识。后公十九年殁。以丙戌某月日合祔。凡生二男九女。男长昌烈及女四人夭。次昌说郡守。五女县令洪泽普,郡守宋光涑,大司宪李喜朝,判书李晚成,牧使李圣佐。孙曰元谦,亨谦,利谦,贞谦。外裔不能尽记。公状貌短小。魋鼻深目。精彩射人。聪明敏达。宽平𥳑靖。平居和易。未尝见皱眉之容。处事不动声色而条理详密。提纲挈要。沛然无碍。是以所历中外。事无不举。凡系 君德阙遗。时政得失。知无不言。眷眷忠爱之诚。可质神明。抑公尤有大焉。清阴文正先生身任世道。毅然为百世宗仰。公既得于庭训。又讲之天伦。上溯考亭法门。常与尤翁同其进退荣辱。而世道之污隆随焉。前后章奏语及尤翁者。十常七八。左右维持。竭其心力。屡请刊行其所注朱子书。又言 孝庙所与密勿谋猷者。不可使其泯没。宜取来所录。藏之名山。以补国史之缺。其终始尊尚如此。遂与之殉道而无所怨悔焉。则其视古之牢笼苟且阴为自全之计者。何如哉。虽与文谷受祸有浅深。而其守正不挠之节则一也。先儒以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七 第 52L 页
小人之祸。并于戎狄。而公之兄弟卒不免焉。可谓文正先生肖孙也。今 上某年。赐谥曰文翼云。昌说将树大碑。属縡为文。縡通家子。义不敢辞。铭曰。
呜呼汉贼。立不容两。义欲胜负。邪正衰旺。当慎厥几。惟理则一。春秋大旨。皎若星日。谁欤担荷。维清阴翁。亦有尤庵。心德与同。志士沉痛。哭我 宁陵。俾辅后嗣。志业是承。外攘未究。内讧频作。沈馆之絷。瘴海之谪。善人何厄。吾道日替。清翁有孙。大老是卫。閒中笺注。考亭之书。公曰刊行。曷敢虚徐。父师渊源。不在玆乎。亦越 先朝。密勿谋猷。名山石室。可以藏之。天下后世。其永有辞。惟此义理。九死靡悔。邦国有难。同受其败。一时具瞻。乃有贤季。炯炯赤心。罔间生死。映睫死泪。跨海相照。祸福奚说。允矣克肖。天醉无醒。阳存若亡。我为衰世。用作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