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x 页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序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08H 页
百千堂遗稿序
百千公诗文总若干编。其孙冕周属余序。余尝因先辈绪论。闻公襟怀脱洒。非叔季人物。观于是益信。公讳翮。天坡公之弟。吴氏自天坡公始蔚为词翰家。公又大鸣以文。取巍科如摘髭。顾不以自足。益用力濂洛诸书。立朝七八年。力持清议。无官便浩然归。兴至徜徉佳山水。无一点尘俗气。故其文亦如之。随意陶写而气格清健。往往逼古。若良玉不琢而光色烨然也。即是而求之。其人姿品已高矣。惜乎。天不假以年。使其事业文章。都草草未了也。至其少时所作传奏数篇。忼直悲惋。实有下泉遗思。今之士大夫不知有此义久矣。如公者何处起来。余为之抚卷三叹不能已。岂亦衰世之意欤。后之观者。其无或少之也。 崇祯再丁未腊月上浣。三州李縡序。
万竹轩集序
余既铭万竹公墓矣。其嗣孙文德又示以诗稿一编。余复而叹曰。美哉。浏浏乎其音乎。菀菀乎其气乎。我朝人物。莫盛于 穆陵之际。其时诗道大兴。清遒沉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08L 页
健。各成一家。皆本于唐矣。苟有品汇之者。其将处公于羽翼接武之间欤。至其封事一道。忠爱恳恻。识虑深远。可以想见其为人。惜乎。其嘉谟嘉猷。不尽传于世也。抑余闻之。所谓万竹亭者。已鞠为荒莽。旧时花卉犹存。有欲斸取牧丹根者。村老怒呵之曰。此徐舍人手植也。呜呼。公殁且二百年矣。花卉微物也。村老至无知也。犹且如此。况发于咳唾之馀者。愈少而愈奇。人孰不慕悦而爱护之也哉。子且归而藏之。后世必有子云尧夫者出也。岁辛亥复月癸亥。三州李縡序。
老峰集序
老峰先生集总几卷。诗文若干编。疏劄书牍为多。呜呼。古人云皋,夔,稷,契。所读何书。此特有激而发尔。使皋,夔,稷,契而不读书。何以为皋,夔,稷,契。但所谓读书者。非若后人之读书。其形诸事业。见于吁谟者。莫非天理人道之粲然。则其为文章。莫大于是。知此义者。其知先生乎。先生资禀英特。盖非季世人物。立心制行。断然不苟。观其所责难于君者。一以尧舜为准。即其所自期者可知。先生生而际 宁陵不世出之圣。若将以有为。而卒不能措一世于大猷之盛。是固为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09H 页
千古大恨。而立朝四十年间。其经济之略。启沃之术。光明俊伟。至今赫赫照人耳目。外是而求先生之文。其亦末矣。然先生之所以致此者。盖亦有本。先生自少慨然慕古。不读非圣之书。又能尊贤取友。以博其趣。故其发而为事业吁谟者如此。是则先生之文。固不在于文字言语之间。而其为文也。亦本之仁义。明白纡馀。骨骼开张。外而朝廷。内而家庭。以及于朋友交际。无一言一句不出于民彝物则之正。先生之于文。可谓本末具备。而读书之力。信不可诬也。然则斯集也。虽不足为先生之重轻。而是固德性之所发。精神之所萃者焉。则后之欲知先生者。又安可舍此哉。呜呼。今之时去先生未远。而士大夫风声习气。大抵污下。将不可救药。使先生见者。其以为何如也。先生既不可作。而独是书在耳。读之者因是而知志节名行之可贵。淬砺奋发。必思与之齐而后已。则先生振作士大夫之功。不独见于一时。而后之受先生之赐大矣。世所称文章之士者。其书虽多。顾何补于世教哉。由是观之。人之所贵乎文。果不在文辞之末。而欲为皋,夔,稷,契之事业者。终不可不读书也。善乎胡康侯之言曰立志以希文自期。待于古人。必举希文者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09L 页
何哉。以其生乎三代之下。志乎三代之上。且近而易法也。縡之所惓惓于斯集者。亦此意也欤。时 崇祯后百有七年甲寅二月初吉。三州李縡谨序。
药圃集序
孟子曰。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此尚论古之人之道也。夫诵而不知。固不可。苟使其人有可知。亦何待于诗。余于药圃公见之矣。盖公遗稿逸于兵燹。存者百之一。其弥甥赵侯荣世守安东。始克取而剞劂之。凡若干卷。噫。是集之未行殆百有馀年矣。然而世之称金玉君子。必曰药圃药圃。此何以称焉。公以贞肃公贤子。为栗,牛二先生道义交。牛翁每欲坐公高足床而拜之。其人可知也。立朝四十载。迟回下位。卒之名列党籍。谪及泉壤。实与二先生同进退屈伸则其世可知也。然则公之所以为公者。不在于诗。而世之知公。亦不待诗而后能也。然诗本人性情。其发于咳唾之馀者。足以知其志之所存。况格调清雅。如其为人。诵之而其有不知者乎。抑公尤有大焉。重峰赵先生先壬辰一岁。亟请用公。以拟其乱。重峰之言。既验于乱矣。独不验于公哉。使公用于未乱。庶乎建中之命脉。虽用于乱后。不失为南渡之伯纪。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0H 页
而其不用者天也。由是观之。世之知公。惟清修一节。而在公亦末耳。况此寂寥篇章。又何足以尽公哉。且公自北塞赴行在。政当兵戈抢攘之际。窜逐流离之馀。而一言批鳞。中外吐舌。其九死不悔之心。凛然如昨矣。以公忠虑。其必有崇论谹议可以裨益世道者。而一切散失无收。岂不重可惜也。余晚生。蒙陋不足以知公。第叙其感愤慕仰之私如此。后之尚论者。其将以诗知人耶。以人知诗耶。噫。
兰溪家训序
英陵之世。人才最盛。朴公堧以通晓音律名。至今数百年间。童幼盖莫不知公。譬之于大章之一夔。今余从其后孙得兰溪集读之。即公所著。其中家训一编。所以诫子孙者中多名言。熟读详玩。便一小学。其拳拳致意于明伦敬身之义者。可谓明且切矣。呜呼。胜国之末。风俗坏而伦纪斁。如公者奋起荒僻。不资师承。立言垂训。动合古人。岂天挺英才。以启我邦文明之化耶。世之称公以律吕之学者。其亦末矣。当其时也。 圣君在上。文教休光。制礼作乐之盛。驾轶三代。公之赞襄于厦毡之间者。必多可传。而家乘散逸不收。良可惜也。朴生驷良将以家训入梓。属余为序。遂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0L 页
敢盥手而敬识之如此云。乙丑五月日。后学三州李縡序。
阳谷集序
君子之道。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文章为末事。是以古之有声名节行。谋猷功烈。著于朝廷。垂于后世者。则虽有巧文丽辞可传于久远。未免为其所掩而不著焉。其理固宜也。然苟其人之所树立之卓然。而为后人所深慕。则虽片言只字。犹恐其湮没而不章也。盖其人愈贤而其文愈著。其大可传则其小弥彰。是则文有待人而为重者。是不可执一论也。阳谷忠贞先生。少以文艺登上第。位宰相。未尝以文自喜也。及至己巳之变。乃以 三朝旧臣。从七十致仕之年。临大事发大议。卒以身殉大节而不悔也。夫以先生之所成就如彼卓卓。则其平日言议文词之遗诸后者。尤足为士大夫之所尊诵而不可泯者。岂非所谓待其人而重者哉。先生天性端雅正直。其所为文。亦从容缊藉。如其为人焉。信乎有德者有言也。先生没后。子孙蒐辑其所著述凡若干卷。问序于縡。縡老且病。不能文。顾以先生之盛德大烈。不待是集而重。而是集之行。乃反因先生而著者。书以归之。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1H 页
检身录序
余自休官以来。日读四书并章句集注。尽为成诵。久而后乃诵正文。间又于后贤言行之要切可以受用者。辄段段抄出。总名之曰检身录。人伦日用之事。殆无所不在。要以矫气质为归宿。自庚寅至戊申。不住修辑。近来病甚。未免停废。偶于书簏间。得草本。叹曰三十年功力。都在此书矣。今老且死。可无终乎。遂谋于同志。删其繁复。正其次第。净写一本。以示学者。始为检其一身。终则与四方同之。非欲急知于后。盖不敢以圣贤之言自私也。然若论编书大旨。则实圣门求仁之方。读者不可以不知此意也。丙寅闰月下浣。三州李縡书。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记
  
三悠堂记
三悠堂者。故三悠翁所作也。翁尝以经行举。晚就一命。己巳士祸。即弃归。老于冠岳之下。其歌曰山悠悠水悠悠人亦悠悠。堂之名。盖以此。又有近体诗一首以见志。縡幼时及见翁。貌发高古。无尘俗气。今读其歌诗。如见其人焉。余往年一登其堂。俯仰而乐之曰彼二悠者。固无古今之殊。但不知古人胸次何如耳。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1L 页
流峙无心。而人则有心。是必有隐然默契于其中者。而今则无形象气味之可寻矣。则为之咨嗟不能去。其嗣孙完璧氏年七十馀。能守其家。无营于心。无求于世。白发苍颜。颓然其间。诗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其斯之谓欤。公于余为丈人行。素敬其德。因见其众子孙焉。皆循循雅饬。赵氏之庆盖未艾也。余面叹曰世之富贵者。为台为榭。非不轮且奂焉。不能一再传焉。其与斯堂何如也。公既乐且寿矣。愿诸子孝于斯悌于斯读书于斯。以无忝先大夫于九原也。公曰善哉。此外万事都悠悠耳。公自和遗诗。士大夫多和之。余不能诗。叙是言以为记。
宋氏三世旌闾记
呜呼。此怀德县白达村故孝子宣教郎宋庆昌。 赠持平宋时升。 赠都事宋有观之门也。谨按 宣庙戊申。忠清道观察使臣某启曰。故宣教郎臣庆昌。壬辰八月九日。奉其父前郡守应秀。避倭兵于怀仁界。不意贼至。从者争走匿。庆昌抱持其父。涕泣求哀。时应秀年八十一。不能步。口犹骂贼。贼始欲舍而去。怒应秀骂己。剑击之。庆昌辄以身翼蔽之。贼因扶庆昌去。庆昌力持之。不得去。贼先击庆昌右手。手断血至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2H 页
地。庆昌色不少变。以左手抱应秀。右臂当贼刃。贼遂乱斫庆昌。以及应秀。 上曰可旌其门。又 命画工画其状。附录于三纲行实书。 孝庙几年。先正臣宋浚吉白 上曰。故学生臣时升。天性至孝。父县监启禄病且死。割指以进血。赖以延旬日之命。丧过期不克葬。盛暑寝处湿地。及冬滴泪成冻。手足为皴裂。又啜粥三年。母尹寝疾几十载。每晨泣祷于天。愿以身代。药饵饮食。非亲尝不以进。及丧。日进粟米粥。不盈一掬。或代以稻则却不食。盐酱菜果并不入口。病痘几死。朝夕上食。必亲曰一息不绝。吾不祭不祭也。不启齿。不入中门。儿死于室。亦不见。家去墓数十里。月朔及望。必上墓哭终日。归辄通宵呜泣。涕血既枯。两目俱废。家则屡空。祭必丰洁。 上命赠司宪府持平。显庙丙午。 上幸温泉。宋浚吉复白曰。故学生臣有观。年十二父死于疠。邻里无见者。独能治丧如礼。衣衾棺椁无阙。宗族之长者闷其年幼。劝以姜桂。则泣不食曰心不忍也。其后母病。割两指。及丧哭泣不绝声。衰麻不去体。日二饮粟糜。昼夜土处。浮气遍身。邻里共营窨居。请暂入以温之。亦泣不从。仍又两目昏闭不见物。遂不胜丧以死。 上命赠义禁府都事。后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2L 页
几年 肃宗甲子。臣后谦上言曰。臣祖臣时升臣父臣有观。既以孝行卓异。蒙 两朝褒赠。而棹楔之典独阙焉。敢以闻。事下礼曹。臣晸启曰此非后谦私言。先正之言可徵也。 上命并旌其闾。监司臣端锡承命。令县监臣棡举而行之。远近人闻见者。莫不翘首耸动曰。宋氏之门。一何多贤也。窃惟宋之居怀。实自国初。而双清堂讳愉始以德行著。其后忠节则有圭庵,野隐诸公。道德则有同春,尤庵两先生。言孝行则必推宣教公三世。使三孝者。遭时如圭庵,野隐则死于忠。岂又下于二公。使其不死于孝。而能卒其学业则所成就。亦岂止于孝而已也。然孝者百行之源。二公之忠。两先生之道。如彼卓卓。而其源则又未尝不由于孝也。呜呼。其可敬也已。后谦将刻于门版。请文于余。余复曰夫以三孝者而萃于一门。难为其子与孙矣。然老者厚于追远。少者笃于养生。使出入是门而无愧也。则三孝者其不曰予有后也。诗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又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余之所望于宋氏子孙既如此。而凡过是门而不感激衡涕者。吾知其无人心也。自里而县。自县而州。凡我人士。皆兴于孝。则未必非是门之力。我 列圣褒崇之意。盖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3H 页
为是也。盍相与勉之哉。壬子月日。
二宜堂记
左尹吴公归老于赤城之天德山下。年八十馀。能飞鹰走马。上下山坂如飞。间又以幅巾鹤氅。过余于寒泉。遇之者不知其为旧时将军也。一日余往拜公。公出视二宜堂三大字曰。此吾从弟海昌都尉之笔也。往岁戊子。余纳统制节。筑室于斯。以为终老计。海昌喜吾之志。书此以勖之。盖取司空图三休古事。而去其一则吾年未至也。今吾老且死。而海昌之墓之木拱矣。独其遗墨宛然。吾悲不忍观。而亦未忍使之泯没。将欲揭诸堂楣。子能为我记之乎。余应之曰诺。夫仕宦人之大役。劳则倦。倦则思休。常情之所必有。是以江湖林坰之间。士大夫亭台相望。浓墨华扁。大抵皆思休之意。而卒能践其言者有几人哉。若公之志则异乎人之倦而休也。乃曰吾力不能也。吾分已足也。公 先朝宿将。时位未甚高。年未甚衰。而其言已如此。古人盖有先获者。而都尉公之命名。又适与之会耳。公之得是笔也。不揭诸楣而镂诸心。其休也既十有馀年而后。始曰吾其庶几乎。是岂非圣人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者耶。况人受人之善言。未始不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3L 页
称善。而过面辄忘之。公则死生之际。能不相负如此。使都尉公复起。公可以无愧矣。然抑公尤有大焉。曩在辛壬之间。士祸罔极。群凶设刀锯鼎镬以待之。人莫不惴惴失心。而以唯诺自首者。在武臣惟公一人。遂以是窜于带方之国。比还。见时事不如意。谢官归。戊申之乱。起公为统御使。乱已又归。其后屡除官不起。公精力尚强旺。而朝廷亦不复用矣。迹公始终去就。鲜有不合于义者。是平日读书谈道义者所难能也。而公则能之。非可以休致一事。槩公也。由是观之。都尉公所以期公者。不亦浅之为知耶。然使公知爱官爵而不知爱名节。则祸福利害之所挠夺。其不为辱先丧己者幸矣。然则公之晚节树立。其根基固有在。而都尉公之言。亦未必不启之也。是堂之名。不独匹美于古人。岂不足以风励一世也哉。公谢曰子之言及此。老夫之荣也。既又泣曰惜不令吾弟见之也。余亦未老而休者。庶或不忝登公之堂。遂为之记。公名重周字子厚。首阳人。 肃庙庚申登第。八仗阃钺。老而自号野隐云。三州李縡记。
续义财记
义财记者。李稼亭先生为李敬父作也。敬父之言曰。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4H 页
吾有亲兄弟远兄弟二十馀人。各出钱若干。命之曰义财。岁更二人而迭主之。月取其息。以备庆吊迎饯之用。有馀则赒其穷乏。俾子孙守而勿失焉。敬父讳养直。牛峰人。官成均直讲。与稼亭同年。相友善云。其后裔散处湖外。贫弊不能自振者几十数世矣。一日有来示记文于其宗人縡者曰。吾辈虽不肖。先祖既命之矣。其敢失坠。方自亲兄弟始。以及于远。子其续记之。余惟天下之事。义与利对。所喻之不同。而君子小人之判焉。财者又人情之所共利。而于此有义焉。则将无往而非义矣。岂非易所谓义之和者耶。且天显之属。异形同气。情爱笃至。似若无待于外。而饮酒之饫。乾糇之愆。亦诗人之所劝戒者。乃祖此举。其亦有见乎斯也。呜呼。人之气传于子孙。犹木之气传于其实。此实之传不泯。则此木虽枯朽。而气之在此者犹自若也。气固然矣。而理亦随之。尔曹今日之心。即乃祖当日之心也。凡人为善。非独善其身。将以垂裕于后昆。虽有远近迟速之不同。而其应则一也。此虽细事。而惇宗尊祖之义。一举而两得之。乃祖其或曰予有后乎。我李同祖侍中三州伯。而三州伯以下分为二泒。我先祖判书府君。与乃祖为袒免。是必在所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4L 页
谓远兄弟之数矣。今虽后属疏远。而推以上之。即是一本。览此而其不有蔼然亲爱之情乎。遂不辞而书其后。尔其归而谋诸兄弟。以克卒乃祖之志事也。来请余文者。名寅华云。岁丁巳五月既望。縡书于泉食庵。
忠臣 赠参判柳公旌闾记
呜呼。此故忠臣 赠吏曹参判柳公复立之闾也。公字君瑞。完山人。 世宗朝名臣义孙之后。早筮仕。为宗簿寺主簿。壬辰之乱。金鹤峰诚一以庆尚右监司守晋州城。公往从之。协赞筹画为多。屡告捷。既而鹤峰卒。贼兵益大至。癸巳六月二十九日城不守。公与金公千镒,高公从厚诸人同死。年三十六。公殁后百有馀年。五世孙奎锡始克搜集遗闻。得公侄子友潜追祭于矗石楼下之文。又得世谱所载实迹以表扬之。乡人因方伯闻于朝。 肃宗己亥。大宗伯闵公镇厚覆奏。 赠以是职。今 上己酉。又旌其门。公母夫人鹤峰之姊也。 仁祖朝尝表其贞节。公之忠盖有所由来矣。公后裔居阳智县。五六世益繁。至是设棹楔于宗孙深之家。呜呼。公位不过下僚。而当国家危急。不肯窜伏草莽。奋身赴难。视死如归。是必平日气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5H 页
节卓然有大过人者。而其始晦而终显。盖天也。若礼所谓称扬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奎锡有之。可不谓孝乎。是又不可使无传也。深请余为文。以揭于门旁。奎锡之从子云。 崇祯后再己未九月日。原任大提学李縡谨记。
龙潭县乡校重修记
龙潭儒生成尔经,丁梦佐,韩宅心等。具书币。走人谒余于寒泉之上曰。弊县乡校之移卜于龙头洞。盖在显庙丙午。而观察使闵文贞公维重状请于朝。县令洪公锡相宅而成之。事在记文。于今七十馀年。屋宇倾颓。几不可支矣。今县令李侯。莅官未数月。慨然曰此吾责也。先修圣殿。栋梁之腐挠者易之。丹青之漫漶者治之。翌年辛酉。又改缮明伦堂。以至斋庖门墙。靡不焕然一新。前后凡七朔而讫。尔经等实奉令而奔走焉。愿得公一言以载其实也。李侯名绶字德章。于余为从弟。而闵文贞公。即余之外王考。于斯役也。安得无一言。第余窃有所感慨于中者。夫天下皆知尊孔子。况今冠带之国。惟我青邱一域。八道州县。凡三百有馀。而皆有校焉。宜其观感兴起者众。而大圣之泽。寖远寖微。弦诵之风。寂然无闻。栗谷李先生尝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5L 页
论斯弊曰。师恬于倚席。弟子嬉于束阁。乡饮礼废。教庭草没。睨视明宫。无异空屋。此正伤时慨俗之言也。龙为湖县之最僻处。而校之外。又有所谓三川书院者。院亦洪公所创。其意盖欲令县之秀者。兴起于斯学。庶几因三先生。而上达乎夫子之道云尔。诸君其知之乎否乎。苟无作于上而兴于下者。则虽庙宇极轮奂之美。笾豆尽苾芬之飨。亦何益于文教也。吾弟且归矣。不知继此而来者。能有意于斯也耶。诸君其亦勉之哉。 崇祯纪元之百有五年壬戌孟秋。三州李縡谨记。
山泽斋记
冠岳一支。走而为黔芝。横亘东南。是谓衿之镇焉。正与县斋相当。居其斋者。朝夕食息。皆不离乎是山。岩峦峭壮。苍翠蔚然。又庭畔左右两池。涵渟可爱。儿子济远作宰之数月。以斋之无号病焉。其友尹学士景平过之。谓曰盍取山泽之象而名诸。遂书以揭于壁。余闻而喜之曰。语不云乎。君子修己以安百姓。安民之本。在于修己。而世之人。全昧此义。徒区区于法令智术之末。不可谓知所先务也。修己之道。固非一端。而其所当损者。莫切于忿与欲。今夫衿之为县至小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6H 页
也。而有社稷有民人。凡百事为。无非发于己而施于人者。一有忿与欲生焉。而民之死生肥瘠系焉。不独自害其身。自累其心而已。可不惧哉。惟此上下两象。长在目前。不待观辞玩占而可以得圣人之意。苟于斯二者。惩之窒之。以尽克治之方。则修己安民。岂不一举而两得也哉。既以是自治。而仍又遗之后来者。自可受用而无穷期矣。吾闻仁人之言。其利也博。景平其庶几矣夫。 崇祯后再癸亥季夏。寒泉病叟记。
文会堂记
公州之弓院。有所谓文会堂者。实往昔乡塾之遗意。是邦文献之始。盖自进士朴公廷仪。而故参奉金公始声实廓而大之。堂之成。在于中年。而其季胤进士秀五仍继述之。秀五遂庵门人。以文行重于一乡云。自 肃宗丁卯。迄今殆六十年。其间世道屡嬗。而斯堂之运。亦随以盛衰焉。其为制也。讲与制并行。每五日一试。课程甚严。诵读之声。穷昼夜不绝。其作者往往下笔数千言。以之取科第如拾芥。当时才俊甚众。而赵中丞圣复士克,崔掌令益秀俊卿。其尤者也。由是文会之名。闻于一邦。此则堂运之盛者也。不幸堂之一角。见毁于中间。加以辛壬酷祸之后。士气索然。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6L 页
弦诵不振。往来公行。至或借寓于斋屋。讵非自侮而人侮之者耶。此则堂运之衰者也。縡于十数年前。亦尝一升斯堂。时则参奉公已不可及。惟在座诸长老俨然有德之象。而峨冠大带。于于而至。咄嗟之顷。盈堂溢宇。虽不克执经问难于其间。而长幼之序。秩然不紊。甚可敬也。近岁耆德次第沦丧。独俊卿在。而亦已老白首矣。与韩公泰钦,朴公太揆,尹公九龄。方将就旧制添润。以从事于学问之功。玆岂非衰极复盛之徵欤。俊卿以书属余曰。斯堂也。终不可无记。子其图之。窃念此文所尝奉许于金丈而未能者。非敢慢而盖有待也。今则可以言矣。斯堂之名。不取诸曾子乎。所谓文者。诗书礼乐之谓。非科举词章之文。今之游斯堂者。所讲诵。固亦不外乎诗书礼乐。而特科举为之主耳。呜呼。科举之弊久矣。既未易遽革。则亦不可一例禁切。程子所云一月内。十日科业者。亦不得已之论也。假使斯堂不开科学一路。则法堂前草深三丈。将复见之矣。余向为卢,李二子作云山书塾之记。论及斯堂而曰。但闻有进士及第者出。未闻一人毅然以道学为任者。是其意妄欲激而进之也。今以俊卿之言观之。所谓进士及第者。亦皆积功而后得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7H 页
之。非如世之行险侥倖者比。而科举外又别有用心处。前辈培养之功。于此可见。愚诚有愧乎浅之为知也。然天理人欲。相为消长。苟欲其并立也。则势必彼胜而此负。此客而彼主矣。必一以求仁为心。而使益者辅之而后。斯堂之名。方为不虚矣。用是道而行之久。则可以一变至道。亦安知毅然以道学自任者。不出于其中乎。士克吾友也。貌不胜衣。言不出口。而其心则铁石。卒能毕义殉国。九死靡悔。岂不诚烈丈夫哉。以斯堂而得此一士。足以垂耀于无穷。然士克性好学。而于朱子书尤用力焉。使其不死。于斯堂也。必能变科举为学问。而惜乎其不能也。目今善终之图。愚不能无望于俊卿诸公也。俊卿使其族弟益桢来。益桢亦佳士也。留数日不去。余感其诚。力疾书此以归之。而于盛衰存没之际。重为之累欷云。 崇祯后再甲子元月下浣。三州李縡记。
兴贤书院讲堂重建记
学校者。三代以来所以教人之具也。其为制已备矣。而章程拘之于前。举业汩之于后。则自修之士。有不屑焉。此书院之所以作也。晦翁夫子倡之于中国。退溪先生继之于东土。使夫为士者。尽其藏修讲肄之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7L 页
方。其倡明培植之功。不其大欤。于是书院之教日益盛。而黉序俎豆遍于一邦。以至无邑无院。间或三四设焉。然行之既久而弊反生焉。渐成文具。未见实效。主世道者稍稍厌之。设为法禁而防之。缝掖之类。亦不复相从讲学。书院之教。其将衰而废矣。盖天下事。作废盛衰。自然有相因而不能已者。余于今之书院而益验之矣。呜呼。废因于作。衰因于盛。固理也。而兴之于既衰。振之于将废者。独不在人乎。所以兴之振之者。亦惟曰以实心讲实学。阐明前贤设院之本意而已。尝以此告之于四方从游之士。而其信之者亦鲜矣。惟永兴之兴贤院儒。笃信余言。乃问讲规于余而亟行之。至有年六七十而诣院讲学甚勤者。余闻而喜之。永兴在铁岭之北。以椎鲁少文称。而今其闻斯行之之勇如此。朱先生尝称秦俗曰以善导之则易兴起。非山东诸国所及。余于永之人士亦云。院之作在于 万历壬子。实奉圃隐,静庵二先生位版而俎豆之。及 崇祯丙午之移建而又以别祠祀敬宪李公继孙。其崇德报功之意。向学为善之志。俱不可诬。尤庵宋先生既为记文以表章之。而讲堂之扁以精一。门楼之揭以声教者。又出先生手笔。可谓盛矣。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8H 页
后丙午七十馀年。而堂与楼倾圮支柱。阶庭荒芜。过者为之咨嗟太息。岂亦运属衰废。而自不得不然欤。永之章甫慨然谋所以新之。吁之于官则以岁俭力诎靳之。诸章甫相与鸠材。竭力以营之。庚申九月。精一堂成。辛酉三月。声教楼成。以至门墙庖湢。次第更新。院儒之前后主其事者。金载正,车经济,金允兑,张泰鹏,尹凤文,陈益渐,赵吕重,朱泰赫也。北路之庚辛大饥。殆是挽近所未有。而能以此时举此大役。已难矣。且壬子之役则巡使柳川韩公浚谦为之经纪。丙午之役则老峰闵公鼎重,墨溪李公秀彦。相继按道而助之。邑儒则不过董其事而已。而宋先生犹且列其名而称道之。若今之役则一不藉营府之资助。而乃能以私力办之。岂不尤难矣乎。然余之所以喜之也。犹未若向日之闻讲学而喜者。何也。有院所以讲学。学不讲。何以院为。夫学非别件难做底物事。不过用力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功。以明夫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而已。为士者苟以是心。藏修于斯讲肄于斯。以诚其身。以及于人。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不越乎是。自古圣贤之所以垂教者此也。二先生之所以继往圣而开来学者此也。李敬宪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8L 页
之以兴学为务者。亦以此也。苟不能留心于此。而惟规规于院宇之修改则本末舛矣。虽使榱桷齐云。丹雘耀日。而笾豆粢盛。极其丰洁。实非前贤设院之本意。而二先生及敬宪之灵。亦必戚戚而不歆于斯矣。向余所谓兴之于既衰。振之于将废者。亦在此而不在彼。可不勉欤。永之士以书来请曰愿有记。故书此以归之。丙寅三月三日。后学三州李縡记。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跋
  
家藏采莲图小屏跋
右采莲图八叠。箕城画师曹世杰之笔也。我慈堂尝于书簏间得此屏。潸然而悲曰。此吾嫁时物也。记昔庚戌。我先考文贞公方任关西观察使。命作是图。盖寓百男之祝云。于今四十年之间。悲乐相乘。人事变嬗。而屏亦破坏。逸其二矣。吾为其旧物而不忍弃焉。遂畀工葺而新之。仍故制而不欲侈焉。既成。张于枕侧。顾不肖曰。汝其识之。窃观世之嫁女也。必盛为服御器饰之具。虽贱贫而力不逮者。莫不以朴陋为耻。况以方伯之贵。西关之富。锦縠绢绡。何求不得。而所资送者。惟一纸屏。而长亦不满尺馀。馀事可知也。吾外氏清俭。固已伏一世。而观乎此。岂不逾信乎哉。然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9H 页
则吾子孙不可以微物而少之。居官莅家。视作柯则。庶几毋忝我先德。苟或扯伤点污。不克永传。则又非我慈堂不弃簪履之盛意也。其亦戒之哉。岁癸巳日南至。不肖男縡谨识。
苍渊集跋
右苍渊奉公讳璧诗文若干卷。嗣孙盘尝辱视余曰。吾祖为文甚高古。穷阨以殁。殁且五十年。而世无知者。愿藉子一言之重。窃详公于文。才既高而用力尤深。好为湛思镵画。务追古作者轨辙。故渊奥瑰奇。往往有佶倔遗意。以至短咏尺牍皆然。与世寡合宜也。世之以文赌声利者。若楂橘之可口。桑濮之悦耳。方逐逐自喜。而公则曰吾宁老死丘壑。不欲以吾而易彼也。然则不独其文为高古。其人可知。使斯人老死而不见知。天耶人耶。嗟呼。自古文章之士。恒多穷而少达。穷者虽穷于一时。犹有不朽者远尔。公之穷既甚。而残篇断稿。又几乎湮没。益可悲也。然一脔足以知全鼎。亦何必多。韩子曰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遇于身。必有遇于后。此文已不今而古矣。安知无后世子云者出耶。余非能知公者。子且善藏而俟之。丙申中夏。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19L 页
山陵都监稧屏跋
于惟我 肃宗大王享国四十有六年弃群臣。实庚子六月癸卯也。在昔 仁显王后之葬也。命用 长陵虚右之制。寻又作 明陵图。出付辅臣。至是有司稽国典设都监。其治方中。一如 遗命。七月甲午晦肇役。以十月二十日 廞卫临堩。越翼日甲寅葬。壬戌役始讫。小大敦匠之臣。咸涕泣奔奏。各率厥职。凡百工费。视前殆半之。盖昭我 先王仁俭之德也。既卒事哭辞 陵下。相向失声而归。归则相与谋作屏。列书职名氏。以图毋忘。属縡一言识其左。呜呼。自 大丧以来。八方臣庶。莫不悲号攀慕。以至穷谷黧叟。绝海蚩氓。相率而负土。况吾曹荷 天地大恩。不能身褥蝼蚁。犹区区自效于敦事之地。玆岂非幸欤。而自甫竁至封衡数月之间。兢兢致严。常若待 天跸之至者。今则慨然如不及其反矣。惟我同事之人。同此情事。则是役也恶可以无识。且夫以职事遇者。率骤合而亟离。离之久。易以寝忘。此人情之常也。然而我 先王盛德至仁。没世而不能忘。则向之所共周旋于哀遑之中者。是欲忘之而不可得矣。又奚以识为。若其所以哀与幸者。不可不识。遂为之叙。以寓我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0H 页
于戏之思。盍亦相勖以追报之义哉。
书韩汝源(师孝)所藏尤翁书屏后
 阑干苜蓿久空盘。未觉清羸带眼宽。老去光华奸党籍。向来羞辱侍臣冠。极知此道无终否。且喜閒身得暂安。汉祚中天那可料。明年太岁又涒滩。
右尤庵先生手写朱夫子感怀一律。韩君汝源视余于雪峡寓舍。盖闻先生常喜诵此诗。笔力尤豪劲。凛然起敬。则为之三复出涕。窃惟我夫子出处大节。尊攘大义。此诗尽之矣。先生之道。即夫子之道。而其树立之大者。不外乎是焉。则即此心画而可以见千载传授之妙矣。呜呼。天地腥膻。今且百年。自先生之殁。不复闻含冤忍痛四字。吾箕方一域。亦将沦于左衽矣。涒滩之运。其不可复回耶。彼纮哲之徒。犹止于一时。而先生之光华则愈久而愈章。岂此道终否也耶否耶。先生又尝有感于夫子远游之叹矣。使先生见今日。其将以为何如也。然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秋必反理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此夫子之所尝诏学者者。先生之写此诗。岂亦此意也欤。吾党盍与勉之。
二宋先生手墨跋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0L 页
右同春,尤斋二先生手墨各十六字。为我祖考议政府君书赠者也。府君筑亭于德阳之花田。名曰逸休。以是书揭于壁西。朝夕观省焉。后五十年馀。字画漫漶。殆不可识。縡宝而惜之。谨掇取作帖而藏于家。呜呼。縡生也后。不及亲炙有德。而观于心画。犹足以见其气象。虽若有和与严之殊。而程子敬字之意。又未尝不同也。且其所书数语。无非天地自然之功用。圣人存养之极功。在学者固未易翘及。然亦不可不知有此等道理。以为终身受用之地耳。但于日用之间。虚着此心。无时无处。不致其戒慎恐惧之力。而就其中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则天命人心动静本然之妙。渐若有默相契处。久而不已。自可泯然无间矣。縡虽不敏。切愿从事于斯。庶几不孤我先师先祖嘉惠之意。后之子孙。亦不可不知此意也。壬子清明日。縡盥手谨识。
书焕章庵所藏甲申 筵话后
右甲申正月十日 筵话。縡为史官时录出一通。报于遂庵权文纯公者也。大报坛之成。实肇于是日。而万东祠营建颠末。亦因是而得彻 宸听。吾东邦君臣上下一脉尊周之义。于此槩可见矣。今日偶到华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1H 页
阳之焕章庵。阅庵中故藏。得此本读之。不觉涕泗交颐。呜呼。我老先生尝诏人曰。我东之人。秖当以含冤忍痛迫不得已八字。揭在额上也。先生之殁。此义寝晦。縡于其时亲聆 玉音。有曰复雠雪耻。虽未易言。而言辞慷慨者。亦不得闻之矣。况今去甲申几四十年。世道人心。益无可言。几乎伊川被发之叹矣。直欲抱得先生遗书。走伏此山。而亦不能得。其将如之何哉。呜呼。 明陵之木已拱矣。遂翁亦不可复作矣。支离不死。阅历万变。俯仰今昔。怆伤无穷。惟此本之传。犹可使深山穷谷之人。与闻当日厦毡吁咈之盛。得以感发其没世于戏之思。亦岂可少也哉。遂敢略识于卷尾。以谂后人云。 崇祯后再己未三月上旬。未死臣李縡谨跋。
题闵弟士卫所书夷惠事实后
吾内弟士卫名其子曰百奋。字兴之。仍取经传论夷,惠文字。手书以诒之曰。愿汝以希圣为志也。间又视余。请题其下方。余惟夷,惠。古贤人也。而其称圣则自孟子。夫圣。孔子犹不居。自孔子以后无敢以是许诸人者。微孟子。斯二子者恶能得圣之名哉。然圣者造其极之名。其所谓圣者。特清之圣和之圣尔。曰清曰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1L 页
和。已堕在一偏。非如孔子之时。是以孟子论二子。必以孔子断之。其意可知也。今士卫以希圣为愿。而乃舍孔子而取夷,惠何哉。孟子盖尝屡称夷,惠之风矣。于孔子不言风。此有迹无迹之别也。无迹者。莫可摸象。有迹者易以感发。且人生气禀。鲜有不偏。或顽或懦。或鄙或薄。各随其质而为病焉。生乎百世之下。闻其风而兴起者。微二子谁归。然二子之所以异乎孔子者。以其隘与不恭。而出处行止。都是天理中流出。无一毫查滓。是则同。今之希二子者。以此体之于身。痛加矫揉。其为功不止于一时兴起。而仍又进进不已。去其偏而反其同。则亦岂终于二子而已哉。但姑取二子而论之。其将为夷乎为惠乎。夷高于惠。惠大于夷。为夷难。为惠亦甚难。夷千百世一人耳。固已拔俗千丈。而若惠则近于孔子而于流俗亦近。故朱子曰同一颗宝珠。而夷只常在水里。惠在水里也得。在泥里也得。此惠之所以为尤难也。然语其弊则清之弊小。和之弊大。今人往往以惠为口实。徒见其由由不去。而不知有三公不易之介。其不至于失身而败俗者鲜矣。吾愿奋也且以二子为师。就己分上用力如上所云者。过则孔子。及则为夷为惠。不及则宁夷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2H 页
而毋惠也。然为惠亦有道。以不可学可。即鲁男子之见善于孔子者也。乃翁之以是终之。若不偶然者。而余之此言。其亦衰世之意欤。噫。寒泉病夫书。
书金乳媪事实后
右吾曾王考晚悔府君为乳媪传。附以忠奴事者。盖当壬辰之难。吾李氏宗祀担在吾祖考身上。藐玆孤弱。凛乎一发。苟非乳媪忘其身而为之保护。则安能光启基业。以至于今哉。至如老奴之竭力奉上。临乱死职。斯亦奇矣。是盖吾祖先积德累仁。得以覆焘其后于无穷。而天之生此忠仆。若有莫之然而然者。然吾门自昔以善遇僮指闻。是必轸其饥寒。与同甘苦。有以感服人之心者。不如是。何能得其死力至此哉。吾祖之为此传。实欲奖砺来后。而比至今日。臧获中忠者甚不易得。非其性有古今之殊。岂吾平时慈畜之道。有愧于古昔而然欤。余非敢望报于缓急。此虽细事。不当坠失家法。既以是自警。亦愿子孙之知此意也。 崇祯后再己未立秋日。书于寒泉之夕惕轩。
贞明公主手笔类合跋
二南之诗。多出于妇人。而咏歌反复之间。其情性之正。可见也。诗固然矣。而惟笔亦然。故曰心正则笔正。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2L 页
故贞明公主贞静和敬之德。余于其墨迹见之矣。盖其字画敦厚齐整。不类闺閤气味。往往有 穆陵遗法。吁其可敬也已。况闻是书之作。在于侍 西宫时。年方藐弱而得天成之妙。时当危厄而有和平之象。其极寿富尊荣而子孙千亿。以垂羡于无穷也宜哉。主之孙重福作帖而宝藏于家。余猥以婚姻之故。得一寓目而奉玩之。恍若亲睹肃雍之车。而于此亦可以见 先朝螽斯之馀泽。麟趾之盛化。于戏。其不可忘也夫。辛酉正月晦日。三州李縡盥手谨跋。
题丹岩手写圣学辑要后
右圣学辑要大文一部。我仲舅丹岩先生七十岁所手书者也。先生自少有志于学。而秉心谦冲。不欲以学问自居。中间出为世用。内外夷险。尽悴国事。殆无一日之暇。然而志未尝不在于学也。自东南迁谪以来。始克收拾晚暮。取经传诸书。日有程课。而于是编尤致力焉。并集注与总论。反复诵读。沉潜烂熟。而终又亲写其大文。以为朝夕寓目之资。其用心亦勤矣。先生笔法精敏。愈细愈妙。至老年犹然。一字一画。无非精神。于此益可验平日主一之功。岂非程子所谓即此是学者耶。先生卒后五年。縡始得是书而奉玩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3H 页
之。手泽如新。又其讲贯数记之迹。历历可见。呜呼。若先生可谓老而好学者也。先生当平陂往复之会。直道自信。名德益昭。蔚然为士林宗主。其入奏出劄。惓惓于君德世道之间。一心如血。可质神明。而义理文章。明白切至。盖得于是编者为多。信乎学问之力。有不可诬者也。今之为士者。不喜读书。少而得一第。便已自足。不复近书策。其终身事业可知已。为先生子孙者。尤岂可不惕然知惧也哉。縡至今不死。阅历百变。思先生而不可得。则辄复敬阅是书。惝然如见先生焉。寻又惧其坏污。略题数语以归之。盖以自见其钦叹怆慕之私云尔。辛酉二月初吉。姊子李縡谨书。
书栗谷续集为学之方图后
尤庵宋文正公尝与其门人书。谓此图不免有疏脱不精之病。窃疑其非出于栗谷先生。仍以玄石朴公所著说辨斥甚力。考其文集可见也。今谨就先生家藏旧书。细检其出处。则此图在于退溪先生自撰墓铭之下。李丞相山海与先生书之上。盖此录出于先生仲氏璠手书。而多载他人文字。则此图之为先生自作。元无明白可證之端。且据其年条。似在戊午间。设令为先生所作。其在少时无疑也。尤庵所改此图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3L 页
之失。辄以先生所编辑要为正。以为先生不应于此有所同异也。其所辨析。条理明的。庶几不悖于先生本旨。此事传疑久矣。既无由亲质于先生。则吾辈后生惟当一信尤庵而已。况原其所自。未必其真出于先生之手者乎。玆于釐正文集之日。不敢仍存此图。以滋后人之惑。虽知其僭妄。而有不得辞者。然亦未敢无端删没。略叙所以于下方。使来者有所参考焉。壬戌七月戊寅。后学三州李縡谨书。
叔祖打愚先生遗集跋
此我叔祖打愚先生遗稿。赋诗几首。疏议几首。书牍几首。杂著几首。总几编。又附录一编。呜呼。何其少也。今且即其书而论其世。则先生以慎斋门人。际遇 孝庙大有为之辰。起自草莱。光膺旌招。出处言议。光明正直。其所以羽翼斯道。扶树世教者大矣。平生笃信二宋先生。当阴阳互争。世道波荡之会。不惮忘其身而蹈其祸。进退荣辱。盖未尝不与同。而至于末年所遭横逆。特古所谓窃饭杀人之类耳。于先生何损焉。先生素不喜著述。而纡馀滂霈。辞理条鬯。真儒者之文。不幸祸变以后。散佚殆尽。师友讲磨文字亦十无一二。此士林之所共嗟惜者。然縡尝妄谓先生刺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4H 页
劾相积之疏。斥绝尹拯之书。其论小人情状。峻截痛快。实所以明夫君臣父子长幼朋友之伦。观先生者此二篇足矣。又何必多乎哉。于小人而深恶痛嫉如此。则其见挤陷于拯,积之徒。固其势然也。仍窃思之。先生天质与学力。大抵于恶不仁上为多。使生于定,哀之间则吾夫子亦或不恨其未之见也。夫子之言曰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请以斯言。质诸百世而无惑也。呜呼。后之君子。览先生之书。其孰不慕义无穷。而且悲其不幸也哉。 崇祯甲申后九十九年癸亥五月下浣。从孙某官縡谨书。
题大心所书洪宜宁先生百顺与文元先生书后
往在癸丑春。余与从弟维大心。往寻溪上故宅。暇日阅文元老先生家藏𥳑牍。得洪宜宁先生与文元公书。读之而悦服之深。顾大心曰尔其书此以归。归而遗先生之玄孙正字河瑞。盖先生作书时年七十五。深以全废读经为恨。浑厚恳恻。一出天真。虽百岁之后。其心炯炯可识。是岂可与俗人道哉。先生祖父讳奉世官判决事。静庵高弟。而先生与文元公同事龟峰。老年师文元公。而文元公则友之。先生少文元公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4L 页
九岁云。昔朱夫子论卫武公抑诗曰。周之卿士去圣人近。气象自是不同。愚于先生亦云。正字杜门读书。卒穷饿以死。亦可谓不坠家声矣。其弟汉瑞来示其两世墨迹。而大心所录一书在其中。余老且病。不能读书亦久矣。益为之感叹。诗曰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其斯之谓欤。正字君之死已三祀。而大心之墓草亦屡宿矣。不胜怆涕。遂书此以归之。呜呼。洪氏之门。其或有世其学者欤。癸亥十月晦。后学三州李縡跋。
栗谷先生全书跋
栗谷先生文集几卷。縡所更定者。自知僭妄。而窃尝以为东方之学。肇自殷师。千有馀年。名贤辈出。义理愈明。浸淫乎闽洛之盛。然若其体用俱全。理事一致。扩前人之未发。牖后学于无穷。未有若先生之至者。先生之质清通纯粹。先生之学高明光大。而其出处去就之际。诚忠恻怛。尤足以为立身事君之大法。今读其书诵其诗。犹可以得其万一焉。文中子之言曰吾于夫子。受罔极之恩。亶不然欤。编既成。诸君谓宜有弁卷之文。余惧不足以当之。乃约其大致而书于其后以复之。其义例则卷首详之云。 崇祯再甲子九月望。后学三州李縡谨跋。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5H 页
光州龙洞讲规跋
光州南方大都会。而瑞石之山。磅礴扶舆。为州之镇焉。淑气所钟。人材辈出。 明宣之际。如高峰奇先生诸贤。蔚兴于一时。其后几二百年间。作者寂然无闻。非地灵不及于前时。盖人事培养之失其道尔。今闵斯文师夏学汝甫慨然与高峰直下旁支诸孙。就先生故墟作书堂。与村秀子弟。日讲肄于其中。来示余以讲规一通。首之以白鹿洞。继之石潭蓝田遗教。巨细都举。余尝窃谓乡塾废而三代之教不兴。以至人物眇然。风俗颓败。若学汝者。可谓知所先务矣。然此非可以拘束勉强于学规之中而为之者也。夫学所以明人伦。而人伦之中。孝悌为本。人人各不忘其所生则于人伦厚矣。呜呼。先生学问高明。凡其一言一行。不外乎白鹿诸条。则先生虽不可得见。而其心炯然可识。况玆杖屦之地。草木含馨。为先生子孙者。读先生之书。服先生之行。以尽其羹墙之慕。其馀村秀子弟各思乃祖先之所尝薰炙于先生者。乐为之折旋俯仰于往昔讲诵之场。则自可欲罢而不能矣。其于厚伦惇俗也何有。余忝为月峰山长。而不能先之以是教。常所愧恨。然区区乐成人之美。遂书此以归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5L 页
之。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又曰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愿诸君勉之哉。甲子九月二十日。三州李縡书。
溪涧酬唱诗帖跋
右溪,涧酬唱一帖。同春先生题其面。尤庵先生跋其尾者也。溪谷公与南涧罗公海凤。有同年之好。及谪宦锦城。罗是邑之望。下榻以待。埙篪迭和。罗氏世藏而珍之。今其曾孙炯奎来示余于寒泉之上。触目琳琅。真可爱玩。窃念溪谷公文章华国之大手。南涧以海乡孤生。能与之为敌。溪谷亦叹其精诣。诚一世之奇才也。南涧尝有一命之除。一谢便弃归。亦自不俗。余于斯帖也。有以见先辈忘势下士。不遗遐远之美意。呜呼。今世安得复见此事耶。抑余窃有所感。溪谷以文元先生为师。合在文学之科。而徒从事于词翰。传道之责让与别人。子美一诗人耳。其言曰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惜乎此老见不到此也。噫。乙丑端阳日。三州李縡识。
宁陵御赐尤庵先生貂裘跋
呜呼。裘衣之贵者而狐皮最贵。故诸侯必以是为朝见之服。其见于诗者多矣。然所服之人。德不相称。往往有忧悼之辞。斯不足贵也。至如鲁论所称羔也麑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6H 页
也。特随其衣之缁素而殊其名耳。不过寻常皮服。而一亲圣人之体。见载乡党之篇。至今读之者。自然有无穷之慕。物之所遇。有幸与不幸耳。况斯裘也。实关明良际遇之盛。春秋尊攘之大者耶。东俗贵貂如狐。间为君上所御。在昔 崇祯戊戌冬。我 孝宗大王解是裘以赐尤庵宋文正先生。密谕之曰与我同辽蓟风霜也。盖当时契合之昭融。出处之光明。昭烈,武侯以后一人耳。十年之间。密勿谋猷。亦惟曰汉贼不两立而已。想其上下授受之际。一片赤心。有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者矣。及其中途薨殂。大业未成。则先生每抱裘而泣。又终身自诵曰含冤忍痛迫不得已八字。当存诸胸中。与同志者死以守之可也。惟此大义。炳若日星。亘万古而不可易。岂可以成败利钝论之也哉。先生流离颠沛。未尝不以是自随。尝于北迁之时。有为先生上书讼之者曰。 先王所赐之裘。不得用于辽蓟风霜。而乃为绝塞御寒之具耶。其言绝可悲也。斯裘之不幸。岂非天下万世之不幸耶。噫。裘之为物。毛深而体温。似若异乎卫之大布。而考其归则乃缁衣也。且使后之观者。宝而爱之。不啻若隆中之纶巾羽扇。岂不尤可贵也哉。先生以是裘属孙晦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6L 页
锡。晦锡之子婺源世藏之。縡尝一奉玩于其家。今其诸孙请縡题于下方。窃念先生已自为跋。至于再三。敢容他辞。第以托名为荣。略叙其大致如此云。
童子朝夕歌跋
程子曰关雎之诗𥳑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埽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斯诚至论也。然而程子未及作诗。朱子感兴诗中论小学一篇。即其遗意也。余故于是编。以此诗为主。并载古人韵语之切于幼少者。终之以童蒙须知。我东栗谷先生击蒙要诀数章。盖蒙养作圣之功也。书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孝悌之本。具在斯矣。一有悖于是者则犯上作乱之事作矣。绵绵用斧。涓涓成海。其亦可畏也哉。为人父兄为人子弟者。俱不可不知此意也。丙寅仲春。陶庵书于泉食斋。
俞清甫(直基)大东嘉言善行跋
俞清甫。余晚与相识。识虑周通。盖居今世而志乎古者也。尝在忧中。不观杂书。取我东先辈嘉言善行。仿朱子小学之目采摭之。总若干编。噫。朱子嘉言善行之叙。首引诗之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
陶庵先生集卷二十四 第 527H 页
懿德。斯编也亦物则民彝之所发。读而好之者。固其理然也。况言人德行。必取近世者。盖习俗之所同。耳目之所亲。其为歆动慕效。万倍于往昔。自诗书所称已然。清甫之舍古人而必取我东。亦此意也欤。原其所录。莫非人伦日用之所当行者。立爱立敬。始家邦终四海之意。于是毕具。足以为蒙养壮行之妙诀。余故一读而好之。传书一本。以警童幼。俞氏诸子亦皆克肖。而有好古之心。于斯编也。必奉以尽心。庶不孤嘉惠之意。两家子孙俱不可不知此意也。丙寅春。陶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