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圃岩集卷之十二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圃岩集卷之十二
 序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4H 页
赠李瑞九序
李瑞九以文干有司。不得意。发愤读书。负笈入山中。与寒衲老宿。同饮食起处。累月不少懈。甚矣其勇也。瑞九非今世之志士乎。夫志士者。怀远图而功名为近利。先天下而荣辱为小物。瑞九独以一小得失。悻悻然愤于心乎。然近世 国家重科目。士虽有管葛之才。苟欲发扬者。则舍科目而无他蹊。是则瑞九所发愤。虽在科试。辄欲以此而视其志为近小者。殆非知瑞九者也。但吾观瑞九之志。稍似太锐而后或有不能继前者。进之锐而退之速。孟子已言之矣。一朝之愤。猝遽而易盈。千古之业。立谈而难究。是故任重而致远者。不恃瞥然之意气。必有确然之功力。勇迈力前。既不堕于悠泛。雍容整暇。又不归于躁锐。而其义自相须。其功始无间断矣。瑞九之愤。今始一发。既一发而毋失之。不使至乎再衰而再发焉则幸也。易曰。频复厉。以瑞九之志。而终或滨于厉者。决知其不然矣。余故姑书此以赠之。欲以验之其后。
花县酬唱录序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4L 页
事有即之而可喜。去之而不可忘者。少时之徵逐游戏。固多有愉快。而杂之以谐谑骇笑。亦不无悔吝。秪是当场不觉。自适其适。率以为可喜。及去也。牵绊留连。欲舍之而不忘。是岂非痴浪之一浮想欤。仲父宰花山及瓜而返。吾兄弟迭相往来团会以其暇。放浪乎山水厓壑。陶写乎琴酒楼台。一未尝不得意焉。其发之酬唱者。虽声律未尽叶。音调未及畅。疵颣易出。完粹者绝少。而要皆从少年习气谈笑而出之。即事而诗成。按诗而事存。向所称愉快者悔吝者。善恶俱形。瑕瑜不掩。并集于纸墨。此皆为记实也。今瑞膺不一拣汰。裒拾之。为一巨轴。命曰花县酬唱录。其意盖以为其愉快者。固可喜不可忘。而其悔吝者。又可以为戒。留之为后戒者。亦所以示不忘也。诗以记实。證事有亡。则一有不载。殆恐为是录之后恨矣。抑更思之。哀乐乘除。理之常也。异日岁远星移。事改人非。盛衰代谢之悲。相推荡于前。而少日行乐。益可念也。又或践旧游之境。出旧录而读之。则埙篪迭唱。团圆兴会者。落落如隔世。毋论其可喜可戒。今虽欲更为此事。已不可得。则回翔结恋。有不能自释。而录中之所记载。夫孰非不可忘者乎。然则是录之成。似得其意。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5H 页
而又恐劫火推迁之后。是录之存亡。有不可知。则是录成而是序亦不可无也。遂为之序。
送赵士聚(明奎)往觐碧城序
士有守身为上。守其心。斯守其身矣。甘豢丰美无入焉者。是吾心也。阨穷虑叹不设焉者。亦吾心也。吾则以吾心行吾身。物何与焉。然士生斯世也。富贵常难得。而困阨之易及。使其流离连蹇。羁苦佗傺之极。而能不失故常。则其守尤不易。士能守之于此。而反失之于富厚安逸之时者鲜矣。故曰物不变。不成材。人不穷。不能增益。此非士君子特立自守之义欤。赵君士聚年方少。绩学力行。世之得丧荣辱。一无所用心。踏省门不见收。亦不屑意。独襆被单马。往觐其家大人碧城之谪。冒溪壑犯霜露。视数千里关河之远。若一出入庭户者。其意盖将安瓯脱如广厦。味脱粟如珍腴。苦愉悲欢。百变于前。而浩浩然曩日之士聚也。观士聚之所守。而士聚家庭之学。因可以见。始知春循雷惠之险远。亦无奈于元祐之铁汉矣。彼外至者。既不足以丧吾真守。则其将日读书穷理。以益其知虑者。必不待诵说。吾今以士聚卜之哉。士聚归。试以余所称者。叩之晨昏之际。必有犁然当心者。曰是善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5L 页
知人矣。善勉人之子矣。士聚勉乎哉。士聚拜曰诺。遂掇其言以行。
海上录序
国家与倭奴。有 陵寝百世之雠。而十年兵结。八路鱼烂。伤者不起。俘者不还。士大夫冤愤于声气亦久矣。余尝见睡隐姜公沆俘倭时所著看羊录。未尝不险其事而苦其心。又未尝不奇其生还而高其义节。此不惟当时所未有。殆亦千百年而一见者欤。及庚戌谪武灵。灵固姜公之乡也。每从邻近父老。喜谈公古事。咸平郑君德休。余同年进士也。愀然言曰。子独不闻吾先祖上舍公事耶。吾祖亦尝与姜公同时见俘。终以诚孝感狡奴。先姜公出海。此其事实手编者也。仍出示其海上录一卷。其死生颠踣横身虎穴之状。历历如目前。而孝子忠臣哀恸感愤之意。发见于纸墨。读之悲切。有若苦雨凄风。羁雌怨禽。来集而呼号者。其视姜公。则事益险心益苦。而生还之奇。义节之高。又无异焉。孰谓千百载而一见者。乃并时而生比邑。而有若是其奇哉。独惜夫上舍公既泯其名。而是录也又不得并刊于看羊。盖姜公素以文章自名。已得石洲公一诗为重。而又能寿其传者。自有杨氏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6H 页
之侯芭。独公则无之矣。亦何以其人之不著。而并其事而轩轾乎。太史公传伯夷。又以由光之不概见。丁宁累欷。深致意焉。余于此。窃悲之公险阻穷阨。自尽其义而已。初不蕲知于世。而二百年间。鲁莽而沉灭之者。只为后人之恨矣。今郑君与诸子孙。谋欲剞劂是录而行焉。事之显晦。固自有时。而二公与二录。将并耀灵咸之间。老子韩非之同传。又谁谓不可哉。公讳希得。慷慨有志节。返 国后。登上庠不仕。晚年又力折凶党之雠母者。扶树大义。此可见其始终也。
东游录序
故理病斋安公东游录凡数十条。公尝从尤庵先生瀛海之行。在康津晚德寺。讲论数日而是录成。虽其断简渝墨。似甚寂寥。而当日气象。已有可见者。呜呼。此非黄次公朝闻夕死之义欤。是后先生浮海到谪。不复与士友会。而仍以及后 命。此盖先生讲论之终也。公则于是行。始从先生讲论。是录之名。固自附于吕氏之东见伊川。而先生殁不几。公遽又倾逝。是则公之与先生讲论之始者。又为公讲论之终也。录中所问答。精深奥微。皆发曾思之眇论。在后人。已可贵重。而况先生与公之所讲论。又终于此。尤岂不悲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6L 页
哉。公弱岁颖拔。闻于乡国。人或以汉儒称黄宪者称之。志行有如是矣。函丈造次之间。一接言貌而已。自言盎然如有所得。是其目击道存。心通神解。得之言语质难之外者。必异乎人矣。惜其聪明才识。天不假年。不克成就之。何其不幸也。曩余自耽罗内移。舟过晚德。慨想先生之遗躅。引领瞻眺。悲吒久之。今又从公胤子晚升。得是录而读之。既幸得先生之绪论。因以得公之平生。尤有洒然兴怀者。遂牵连书之如此。公讳汝谐。字仲和。理病者。即先生所书公斋榜。而公之所自号云。
潇洒园事实序
世有世其园林水石。不以易轩裳者。而金谷平泉。亦未能累世矣。世其居若斯其难。而万石之淳默。韩氏之孝谨。又及子而已衰。世其行谊贤德者。其难也非尤欤。余尝见湖南梁氏潇洒园事实。考论其世。园以水石名。而梁氏自潇洒公隐居读书。今二百馀年世守之。潇洒公自其考苍岩公。已有名德。而至公尤著。传其子鼓岩,支岩。以及其后。善人硕士。错落相望。世之称是园者。必曰梁氏潇洒园。称世德者。亦惟曰潇洒园梁氏。其园林水石。行谊贤德。梁氏乃并有而能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7H 页
世之。视众人所难。若已固有者。始可为古今之难事矣。潇洒公乃静庵文正公高弟。而鼓岩之于河西。又考亭之勉斋也。学问器识。是为潇洒园贤长老。而鼓岩公三子。长仲二公。蕴义击邪。身死直道。季瀛洲公事亲笃行。为 国赴难。志节名论。又为潇洒园贤子弟。诗云维其有之。是以似之。本末渊源。不已盛哉。今其事实所编辑。只若干卷。而条目部居备焉。碑状铭诔之载。仿乎家乘。篇什章疏之录。拟诸文稿。而世系子姓之旁列。又俨然谱牒之兼该。梁氏一门之事。尤可以灿然矣。公之诸子孙散处园傍者。今五六世。而儒雅饬身。亦自有家风。树林泉石之间。灯火相接。弦诵相闻。感发镞砺。追前启后者。将几人而几世欤。梁氏勉乎哉。是园之水石不改。而梁氏之名德。宜与之永世。余请姑记其先德以为兆。
赠智淑上人序
始余见上人于松湖李氏亭舍。余方有瀛岛谪 命。上人凡再来见余。悯然有嗟劳之色。余罪戾滨死。虽平日号相知者。掩面却走。鲜不视以凶咎不祥之物。上人非有投分结识。如欧阳之惠勤。而独一见伤嗟。意留恋不释。此其愚甚于古之逐臭者矣。不然则其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7L 页
所存。殆有异于人乎。及余赴谪。又再遣沙弥。越海问讯。辄致其土物。下及仆从。闻余量移武灵。五日候海上。留后约而别。未几跋涉来访。数宿乃去。其忠实诚心。必有不相负者矣。间论戊申兵事。喟曰。南之人士。畔义从乱者。已为我乡国羞。而丛林释徒。亦多投附而株染者。尤足以羞我清净法矣。安得决黄河而濯之乎。遂慨惋良久。余于是见上人之心矣。上人不甚解文字。而其貌清其行方。中能辨是非颇明。不苟循不妄交。向之有意于余者亦此也。佛家虽与吾异教。然而有能为国守义。若五台僧真宝者。则朱子亦表章之。今上人不欲负余。其肯负 国乎。上人勉矣哉。 国家异日变起。而湖南义旅。如有倡自浮屠氏者。吾必曰上人也。
送黄子直赴燕序
国家以建人有啧言。议遣使辨其情。黄学士子直膺选为书状。知子直者咸曰。子直虽体弱如妇人。而志之勇辨之明。是役也蔑不济矣。忧子直者或曰。彼既市势凭威以吓我。而我方为之下。且今胡汉迭用事。一纵而一操之。子直虽勇且辨。独奈何于彼也。余曰不然。即其事而论其险夷成败。非所以论子直也。夫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8H 页
人者食息呼吸。惟义理而已。苟义理也。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白刃起于后而肤不挠。况于一交聘辞命之际乎。是知子直之心。只知有义理。不知其险夷只见有义理。不见其成败。事之成惟义理。其不成亦惟义理。又焉有义理慊于心而事辞沮于人者乎。子直之奉 王事。亦若是足矣。今之世去丙丁已远。士大夫冤愤之色。不复见于玉帛金缯之间。而甚或视使命。如骛厚爵。切切然计饩费重赠与。下与象胥贾人。竞其锥刀。此已见笑而受侮之不足。孰能原君臣而立经常。抗彼之势。伸我之义乎。今子直既选择而使之。顾将有以异于人矣。子直十年卧田间。屡辞侍从之 命。世笑之而犹不顾。其心必有义理之自守而不欲苟者尔。天下之事。所遭万殊。而吾心之义理则一也。初不可以内外而别。后前而渝。内之为荣禄之去就而义不欲苟者。是子直也。外而为疆域之专对而必伸其义者。顾子直不能欤。虽然。志士之忽焉而患或生于所恃。㥘夫之勉焉而事或办于不虞。诗不云乎。无射亦保。此又子直之不自能而加之意者然矣。余故只论子直之义理。而不欲言其险夷成败。子直以为如何也。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8L 页
奋忠纾难录序
万历岛夷之乱。搢绅家食者。所在为义旅。错落相望。而异教沙门。如西山,松云二大师。亦纠率缁流。厉志歼贼。比有战功。云师盖尝屡入贼垒。觇其事情。又尝奉使浮海。折其骄酋。尤以此著绩。师既殁。 国家为立祠密阳地。以报祀之。后又以西山并啜。其祀典光华。已并列于重峰,霁峰诸君子。此义又曷可少哉。今年夏。师之法孙南鹏持师乱中日记。走京师。遍谒在 朝大人。求其发挥师者。相国金公属申君维翰。益裒其所未备。汇为成书。名之曰奋忠纾难录。荐绅诸大夫。又盛为诗若文称道之。其文词皆荟蔚炳烺。阐扬无馀恨。而独其语意旨归。多以师义烈勋绩。为若有佛力禅教之助者。此既为佛者言。则其言亦不得不如是欤。佛氏弃君臣去父子。其为普济慈悲之说。亦不论其善恶。一以杀生为戒。与吾儒之诛暴去乱。以生道杀人者相远矣。间或有卓异雄俊。外禅而内儒如吾师者。已能自觉其差。而拘其说而不能返。则又必因事表见。自树其奇伟。夫以传神之在真像者。而独不去其髯髭。师之微意。已似有可见矣。盖其清气钟毓。神解朗澈。诚忠义勇。灿然若贯珠者。早已契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9H 页
悟于其心。而冒矢石犯蛟鳄。发扬乎兵谟挥。霍乎辩舌。以之赴 君父之急者。师亦有不能自住。况焉容佛力于其间哉。世言释家有二教。其主坐禅者。或以师不纯于其教而微有轩轾师则诚有是矣。惟其不纯于彼教。所以有近于吾道。苟非然也。香火而尸祝师者。不独在丛林。而乃在于 庙朝人士之间者又何也。师之所以为师者。其在斯欤。师法名惟政。 宣庙尝赐号弘济。而松云者又师之所自号云。戊午仲秋圃岩病夫书。
送济州御史李(度远)
上之十四年。李君器甫从玉堂班。为御史济州。将以试其士。又抚其民。济州在大海中。往来者病焉。夫浮海至难也。鲸涛飓浪之所鼓荡。鳄噬蛟吞之所交会。其去死咫尺矣。然而商船贾舶。鸷发而趍时者。犹日出入其间。若庭户然。况器甫建英簜之节。仗 纶綍之威。是将谈笑而过之无难也。是则器甫之所为难。不惟在使事乎。试士与抚民。均之为重选。而试士非难。抚民为难。抚他州犹少难。抚济州为尤难。余尝谪居是州三岁矣。其民吝固而无礼义。淫黩而无贞信。其莽悍者似夷俗。谝诈者似蛮性。既不可文以弛之。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39L 页
又不可武以一切。其抚之难如是矣。且比岁所行遣。非桀虐恣睢。白昼刺人。如闾里所称剑稧之徒。则又多逆囚之所网漏。罪孥之所株连。项背相随。已为渊薮。久者或长子孙置田畜。与土人杂处。夫以难抚如济俗。而又以其骜逆怨诅者。朝暮而薰灌之。吾恐异时乘乱一夫偏袒。而全岛有不可恃。其凛然可忧。岂适为难抚己乎。虽然。器甫于此处之。亦有道矣。向在 肃庙世。岛大饥。 肃庙命进其赴贡者于庭。亲问疾苦。亟遣御史。船粟往济之。岛民之毛发顶踵。皆 肃庙之赐也。以故当 肃庙大丧。岛中壮者。负粮出海。自赴方中之役。以千数。余在谪时。亦及见其长老每道其时事。往往泣下。 先王德惠。固血气之所同慕。而在岛民为甚。亦以见其人恋德含仁。其为教易入也。人虽至昏愚而彊戾。见日月则知其明。向父母则怀其恩。矧是州之民。出于其诚者哉。顺其诚因其势而感厉之者。此其几也。事固有难易而其得失见乎几。失之则驱赤子为龙蛇。而易者反见其难。得之则化奸彊为良善。而难者于是乎易矣。汉之与南越。初无恩信。而陆贾之再使也。尚称高皇帝。是亦奉使之义也。今岛民之情。已固结于 先王。而器甫之贤。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0H 页
又足广 先王之遗德。善者为之鼓舞。恶者为之消屏。不动而行。不疾而速者。其道固在是矣。器甫试以此自勉。又以勉夫岛之为长吏者。如是而犹曰难抚者是过也。
竹川集序
国朝儒术。最称 明宣之世。一时贤士大夫云蒸鳞袭。学识渊阜。风流弘长。其发为文章者。又皆浑厚平实。不趍于叫呶纤巧。而独以理趣胜。乃其间或有名位不甚隆。著述不多见。如竹川朴公。而读其书想其人。犹可以论其世矣。公少笃学砥行。师事李文纯先生。先生赠以朱子书。又赋诗期与之。其学问渊源。已如是矣。及壬辰寇深。方解绂里居。奋起倡义。屡遏贼锋。为一路捍蔽。 朝廷命进官宠异之。其义烈忼慨。又如是矣。不佞尝见先辈文字述公事行颇详。而独无以文章称道公者。岂公所成就。自有其大。而小者为其所掩欤。间者始因公后孙凤锡。得公遗稿而读之。兵火散逸。寂寥残缺。所录诗文。间以省试诸作者。不满数十首。而亦皆气厚才博。根柢六经。体裁似无留意而义理纡鬯。藻缋似无所施而神采弸露。是岂与后世文士依人篱落。踵人步骤。沾沾自喜者。同工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0L 页
而角能哉。又其所与李先生讲质之言。出入朱训。一扣一应。殆欲无毛发遗恨。其有补于后学大矣。今公诸子孙谋欲捐财。剞劂是稿。而属余为之序。余念公既不以文章自命。文字之糟粕煨烬。顾何有于传不传。而只为公言论所遗馀。精神所髣髴。犹或有可徵焉。后有三复于斯者。即乎其气味风格而可知其为竹川公之文。因亦可知其为 明宣之世之文矣。虽然。又必知斯文所贵重由乎公。而公之学问义烈。非斯文所可了可也。公讳光前。湖南人。今遗祠在公所居宝城地。
顺庵集序
余少从伯氏游学。得尽交一世知名士。方 肃宗盛际。士竞以文词相上下。而论者必推李一源,子平兄弟为称首。一源既于诗有大名。而子平又奋袂出其间。并跱齐唱。其文彩辉映。韵调相宣。若奏埙篪而交菃兰矣。余尝与子平同宿太学。子平促膝诵其作凡累十篇。纚纚不穷。时子平犹少年豪举。而词藻意气。闲澹鍊重。已不可及。及后子平连不得志于有司。身益困宦益跲。而诗名日益重。盖子平诗简洁如其人。脱去陋俗。其遒丽典正。本之唐人。而晚又取裁于诚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1H 页
斋,后村之间。圆融有味。殆欲无遗恨。文亦清脩雅健。与诗为两至。往往机妙发见。神致萧散。非近世之所有。惜乎其制作未参于馆阁。声名未施于竹帛。而朱弦之洞越者。遂共沦于街巷之音矣。世徒见子平老死一郡守。禄位无动人者。欲并与其所著述而低少之。殊不知子平之诗文。自有光气。物莫能终掩之。而一时之玉署金马。有不足以贵其人。顾其心亦何尝蕲知于俗人哉。子平殁。一源删正其诗文若干卷。问序于余。余自丧伯氏。悽廓无所归。即余心。而一源又可知矣。士之含才绩学。负其有异。而死生穷亨。有幸有不幸者。固已可悲。况其文章之可见。而卒使之不见焉者。尤不悲乎。此一源之所汲汲于子平而不自已也。余之言。无足为子平轻重。而特因此发其所感云。
隐坡续稿序
守钱财而不能守赤子之良心。得卿相而不能得君子之片言。此世俗所难也。间独闻隐坡申君伯凝家贫好读书。有至行大志。躬钓耕而亲极其甘旨。衣布葛而志在乎民国。是不以富贵货财易其心。而独守其天畀者欤。其赏许者。已自其师农岩先生。而寒水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1L 页
权文纯,芝村李公,丈岩郑公,厚斋金公一皆表章之。三渊金公又编整诗文。序述行谊。以悼惜于无穷。盛矣。其得之诸君子者。又岂止为片言已乎。君殁后。多士举其行以闻。 上命以侍从官褒貤之。君之才行。始自一心推而终闻于一国。其褒之。始自诸君子而终又得之 圣主矣。使君失于此而得一时富贵。其贤否何如也。君于诗。亦天得也。三渊赏之以一味冲澹而手抄为初稿。其未及鉴裁者。槎川李一源更加删定附录为续稿。将并传之后矣。因记竹泉金公尝于泮课。用朱夫子起亭事为题。而擢君诗置上游。其诗有曰寒潭一片睡里心。已具乾坤润物理。世多传诵矣。试场一小技。虽不足论。然而志士穷居。不忘泽物之心。即乎诗可见。而其含用未及施者。亦若可以槩君志业。余故因笔及之。又为君一慨。
松庵集序
松庵处士李公载亨起北边。杰然为学问士。北俗业弓马。羯羠劲悍。风气之所蔽。耳目之所限。苟非姿性特绝。心力精确者。孰能与乎斯文之林哉。公始从农岩金先生学。农岩佐北幕。从游者甚众。而独以远大期公。公自是知学问有门路。益自淬厉。蚤夜取圣贤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2H 页
书。俯读仰思。初若分寸跻攀。而卒乃左右兼该。存心则体验深密。正家则伦理甚笃。声光不可掩。而望实与之高。 朝廷既礼之以徵士。宠之以侍从。 命方伯为之劝驾。北士知读书者。莫不视为师表。而国中贤士大夫。亦皆诵其名不已。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非是之谓欤。公于著述。本不屑意。今草稿所删定。廑若干编。而学识之淹洽。言议之峻正。略见于一二文字者。有令人掩卷起敬。信乎洛建之遗风。尚可寻于肃慎之旧乡。而天之降才。果无所择矣。世或有不悦公者。谤公为党论。公何尝有是哉。其师友渊源既如是。而黑白阴阳。胸中之所泾渭者。又不可夺。则公虽平日敛默绝口世事。而可无訾伤之及乎。然程子以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为格致之大端。然则彼所以谤公者。非曰病公而适足以验公学力欤。余故序其遗稿。而又特论之如此。
菊窝遗稿序
菊窝姜士咸。余少时友也。始余从士咸游。视士咸为畏友。士咸声名动世。交友满前。然自得余兄弟。辄自曰。是知我者。相得驩如也。士咸始学于家庭。闭户劬书。而警通奇拔。亦天禀也。其诗上下唐宋。出入我东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2L 页
名家。音调浏亮。气度清鬯。掷地有金声。入耳不厌。而往往才气圆活。敏捷挥霍。尤使人心醉。其与士友为诗会也。壁垒初张。研墨方行。已见其神精飞跃。意想超迅。映发乎眉目之间。而猝然输泻。如出峡之泉起林之兔。一叉手而篇已出。座或有指言其有疵。则微哂曰然乎。即尽抹而去之。从新更书。势尤悬急。顾视左右。皆未及成章。而其篇又再圆。是何神也。然此不足以尽其美以士咸。而只谓之神速可乎。其笑唾之所遗。顾眄之所发。虽若出之容易。亦皆各臻其工。精劲遒丽。有作者声气。苦心呻喟。极力摸削。则亦其所不为也。推至试院文字。特出绪馀。而初亦整暇。如未尝经意。瞥然起毫。全幅尽下。拾其馀者。已足以居上游矣。盖其敏博之用。应手流通。无大小精粗之间。傍观眩目焉。得不解颐乎。士咸家世。自玩易公以下。彬彬有文献。而醉竹公尝在湖堂。副急应 制。遂大蒙 睿赏。学士大夫传之为美事矣。使士咸平步词垣。袭其世美。振大雅之英声。则倚马摛词。真可谓醉竹之肖孙。而天靳一第。竟殁于荫途何也。岂亦鬼有忌才。当场而戏之欤。余于士咸。又有所深悲。士咸非诗人。乃士流也。平居坦直清峻。无鳞甲无缘饰。不肯为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3H 页
利害徇。论时则刺口不讳。砭人则当面无隐。虽以此见诟。而刚肠直道。尚自如也。劫火屡烁。人物百变。而士咸益可思。斯世岂复有斯人哉。夫然后知余视士咸为畏友者。不独在文章。而在其人者如是矣。士咸之胤柱完间尝示其遗稿。要余删正。因乞其序文。余虽老病。其何忍辞。余尝有近体五诗悼士咸。今又略述其文章归之。士咸有知。尚亦曰是知我欤否欤。呜呼悲矣。
枫厓遗稿序
栗谷李文成公在 穆陵朝。以道学匡 君。经术措世。时则有牛溪成文简,松江郑文清为后先而在野。亦惟安枫厓,宋龟峰诸君子相羽翼。枫厓先生讳敏学。字习之。栗谷于先生。倾许之甚笃。就其翰札所往复。日记所称道。而其郑重可见也。栗谷殁。时事大变。诸贤皆奔散屏逐。而先生亦栖遑县邑间。卒殁世。是果时势不幸耶。抑先生自不幸耶。先生之后承零替。不克为先生发挥。距今二百年。遗稿尚未出。此士林之恨也。今其后孙上舍生世光始裒其家牒所录。将印行之。诗与文仅若干首。殆不满一编。甚矣其残缺也。不佞为之慨曰。枫厓所著述。虽甚残缺。尚可废欤。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3L 页
粟米只知其必可食。药石只知其必疗病。辞达而已。又奚必多乎。枫厓栗谷之友也。士既知栗谷为可师。则孰不知枫厓为可尊。况当仁弘始入台。栗牛诸贤尚未及知其奸。而枫厓独先知之。断之以怪鬼。传曰。君子一言以为知。既曰一言为可知。则其言固可贵重。其言之既为贵重。而其文独不为贵重乎。重其文。所以重其人。又以重其道也。读是稿者。不以诗文读之。而读之以斯意。则庶知乎是稿虽残缺。尤不可废也欤。
妙香同游录序
余少与瑞膺同居。出入游观。未尝不与偕。今老矣。各屏一隅。相见日以疏。出入游观之偕。可复论乎。妙香余所愿游。亦瑞膺所愿游。而少壮荏苒。衰迈之已及矣。丁卯。儿子官西邑。余欲因其车马糗糒之资。入山而偿宿逋。瑞膺自玉溪闻之。驰书结期。束装来赴。自天摩之朴渊文殊。渡浿而西。上练光浮碧。历百祥凭东台。因以入山中。穷极其胜。余与瑞膺。俱为七十左右之人。乃能仓卒期会。不爽其同游。而盛时所愿见而未得者。既老而居然得之。斯已一快也。山之诸胜。独香炉高险不果跻。而其他瀑流岩壁之瑰玡。梵宇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4H 页
僧庐之奇丽。尽意冥搜。信宿始出。山游事已无憾矣。沸流巫峡。余之所已宦游者。而瑞膺独未焉。其归也。道于价殷两县。历讨之亦尽。萨南之大形胜。殆无所不遍。斯又二快也。在路也。无疾病忧苦挠其行。入山也。无风雨云雾梗其赏。天日晴妍。神志融朗。而且有若干诗。联成一录。以记其胜。斯又非三快欤。余之少与瑞膺游者。多在花山。山水楼台。岩壑林泉之胜。既森列心目。而诗什又烂然盈卷。名曰花县酬唱录者。即瑞膺所裒成。而余又序之。其序文中以游赏之愉快。谐谑之悔吝者。为可喜可戒。结之以不可忘。未知昔所称愉快。比今之三快。又何如也。壮游之快。其快也稍数。数则易消。老境之快。其快也既罕。罕则难朽。况二老并游。愈罕而愈快者乎。且其谐谑悔吝之云。只为少时戒。而非所戒于衰老者。则是知今之快。非昔之比。而始谓不可忘者。果不妄矣。或曰。今游诚快矣。但老人之向晦燕息。远游非其宜。曷若闭户温书。终自有快适者乎。是固然矣。然孔子之登泰山。晦翁之游南岳。亦不曰少壮时。则吾又何病焉。因书为同游录序。以谂瑞膺。后或有更问者。瑞膺亦必以是语应之也。圃岩老人书。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4L 页
宋氏忠孝录序
余读宋君廷岳先祖两世忠孝录。喟然曰。二公之所成就。既如彼。诸君子之所序述。亦甚盛。而父子忠孝两全并美者。益昭揭于星日矣。夫忠孝者。此心所发。非由外铄。向君而尽其心为忠。事亲而尽其心为孝。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物之言则。谓君臣父子所值非一。而则则为一理。顾未尝有二致也。是以曾子又尝教曰。战阵无勇。非孝也。是则忠为孝孝为忠。而岂但曰无二致云乎。今观参议公蔽遮湖南。再战而大膊狡奴。及其无救而且死。意气不少挫。战阵之勇。古亦无逾此。而其大节。固已明矣。承旨公至恨在心。必欲复南雠。而适宰北关。偏师当北虏。歼贼过当。矢尽剑折。死不旋踵者。凛凛有父烈而为 国死绥之忠。即不异于为父复仇之孝。是父是子。并美双全之节。隔千载而可诵者。有如是欤。昔卞成阳二子从其父。同死国难。其母抚尸而悲曰。父为忠臣。子为孝子。无憾也。后人论汉留侯必欲报五世之国耻。实所以不忘五世之家雠。忠孝一体。彝性中流出者。即此之谓。而宋氏两世。亦无愧于是名矣。然不有贤子孙显扬之。则又孰能志之不倦哉。承旨公子文祥隐居山中。自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5H 页
号以二忧。其意盖曰 国家南北之二忧。亦我一身之二忧云。其行谊亦自炳然。而今廷岳能继其志。收拾为是录。剞劂而显其懿。是可谓家传之孝。而忠亦在其中矣。余故因其请。略书所感而归之。因以告曰为是录而示后者。在孝为疏节。而在家在邦。砥行立义。不为死生所挠夺。是孝之大者。夫然后君之于二祖。真有所承受。而始可为良子孙云。
风泉录序
臣少从长老。伏闻 孝庙与宋尤庵先生。云龙风虎。蔚然相章。其礼则僚友而宾师也。其义则大而为廓扫燕祲。少而为闭关绝约者也。 弓剑遽遗。志事未卒。而当日义理。渗漉在人。其谟谋意气。发见乎文字者。有 密札焉。有 幄对焉。散而在志状碑碣章劄札翰。与他杂记者。皆此义也。 显庙知此义。己酉相尤翁。更欲绍 先烈。 明圣圣母知此义。庚申下 手书。引尤翁入城。裨补初政。 肃庙知此义。筑 皇坛禁苑中。祀 神毅二帝。明我本心。今 圣上知此义。又拓 皇坛。并祀 高皇帝。俾知 皇朝绪业。有在我不亡者。 列朝志事。倡之自 孝庙而灿乎若贯珠。妇孺犹可诵矣。龙湖赵生德章。得 密札摹本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5L 页
传摹之。因裒辑 幄对以下前后文字。旁及 坛祀御制诗暨群臣所属和者。汇成一编。名之曰风泉录。其意悲矣。苟非雠视大义。甘为虏役。如尼尹人者。孰不知是义为可明。是录为可贵欤。尹既以丧义不死之身。恶闻大义之论。密缔骊江。附耳眴目。必欲沮毁而谤伤之。甚至盘乐怠傲之讥。句践延广之斥。背悖无馀矣。卒之父子两拟书及康王杜举等诸说并出。则窝藏狼籍心迹毕露。而其徒犹且祖述尊奉。彼反为义士。我则为空言。而末流怀襄。何怪不生。世方待虏以上国而不复知 皇朝。殆不免沦胥为左衽矣。适是录成于是时者。似不无微意。而风泉之名。自令人感发。孔子盖志其乱极当治阴极变阳之义。而系二诗于变风之末。今赵君顾抚桑海。梦寐 皇朝。非有得于斯义乎。比闻滇南有朱吴义旅。与西獭连声。皆以续 明统为言成败虽未知。而义声则可尚。我以小中华礼义之邦。忘义包羞。独不得为东周耶。但未知 明廷执事谁可任此义。而又恐尼骊馀党。沮败而谤伤之。如曩事矣。是果独诿天数而人不得预欤。尤可悲也。虽然。吾党诸君子以是为冤痛。守此义讲此策。殁身无坠。则安知七日硕果。理无来复而是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6H 页
录之义一线未泯。不为异时阳明之兆欤。江榭夜静。灯火青荧。与赵君相对出是录而读之。感慨回翔。一读千涕。勃然有裂眦奋髯。不能自释者。老臣屏废。已无所用。只以涕血和笔。为是录叙。
东圃集序
始余与东圃金公时敏士修氏少相识。其相识也。实介乎故友恕庵申正甫。而正甫与公为姨兄弟。游学长大。既畏公文词。尤服公行谊。为余言亹亹不置。时公少年声气。方有诗社重名。然窃瞷其在翰墨墙垒间。犹整饬端洁。类其中有自守。不但为驰骤声病家。而正甫之言。甚有可志者矣。公曾祖竹所公。提衡艺苑。为 盛际诸公所推。考蕉窗公词华倾一世。其族兄三渊翁序其集而引重之。世美有如是。而公以其天分学殖。所自得者又多矣。初年诗豪俊激昂。迥出氛𡏖。三渊公暨其仲氏农岩公评美之。必曰唐宋遗韵。晚益精密严工。不肯作靡曼语。岳下李一源称之为畏友。此其定论也。其于文。不甚用工。著述亦不敷。然见者谓有农岩规度。农岩。公之师也。自少委身服习。悉授性理群书。农岩期待甚挚。见学者。必称其禀姿近道。向之词章褒美。只据其文艺。而人品赏识。有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6L 页
不在牝牡骊黄者欤。公交友遍一世。莫不慕公名诵公作。而知公者举一口言公是孝子也。前后侍亲疾。不解带不交睫。尝粪露祷。及居忧也。哀毁踰礼。泣涕没身。遑遑焉常有如在之诚。其至性纯孝。匪如一二疏节。而公殁后。洛下诸君子始摭实上 闻。 上命以吏曹参议。告于第。公于是孝昭一国。而馀美不暇论矣。公嗣子勉行掇公遗集。欲付剞劂氏。问序于余。余初从正甫。已知公有内守。而今又见旸谷韩德昭状公行。李一源识公墓者。噫。其盛且备矣。昔尤庵宋文正述权石洲文词。而末言身后几案间。只有心经近思录等书。又论李东岳孝行而曰诗不如人。余妄不自揆。敢用文正义例。序公文。盖曰公之文章才艺。自以孝为本。不然而指其匠工语妙。但以为词人韵士。则恶乎知公。恶乎知公。请以是并谂乎今后之尚论公者云。
葩经抄后序
堂弟陶湖翁季章有孙颐厚。小名亿石。自幼聪颖。语未了。而已识许多字。辄不忘。季章奇喜之。手书国风若干篇。俾讽诵。其兄久庵翁瑞膺。又序述小学中兴发惩创之言。指道其蒙养之方。意已至矣。及今颐厚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7H 页
已长大。器业渐广。工夫渐进。由小学入大学。自是次第事。而昔诗之为小学诵者。又当转而为为大学诵矣。大学所引诗自邦畿丘隅等篇。至淇澳列文诗。表里体用。已并该矣。至其齐家章桃夭鸤鸠等篇。申言由家而及国。又其下南山有台节南山暨骏命不易之诗。则卒言挈矩而天下平。极天人之向背。论义利之公私。而一部大学义亦尽矣。然敬为大学要旨。而其曰缉熙敬止之言。又通贯于大小二学。始终本末。自相挟持。颐厚试以余此言。更谒于尔祖昆季。则二祖必逌然契于心曰。此吾昆季意也。向所称优游反复。鼓舞兴起云者。正欲其进于此。而其曰期待。亦以此期待也。颐厚欲猛着心力。不负一祖之意。则舍此而无他歧否欤。老夫无学问。只掇先儒绪论之馀告之。尔无遽曰此为死法而腐说则幸也。瑞膺既有序。是为后序。年月日。圃岩老人书于西湖江榭。
石滩集序
士而无节义非士也。孝子忠臣遭际。其不幸感厉愤盈。发其气于死生谈笑之顷者。烨然为星斗。崒然为山岳。不获世之滋垢。不随俗而澌绝。是之谓节义。而为士者由之。苟非然也。绕指非可以任割。弱绵非可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7L 页
以絙弦。而虽使勋伐动天。文章盖世。谓节义则未也。乌可为士乎。虽然。为是有本。亦惟曰学问已矣。余尝读石滩先生李文贞公光海时戊午献议。呜呼。非所谓士而有节义者欤。公于时乃一冗散也。特为伦常所激奋。不顾死生。卒与白沙诸君子。抗议立节。南北流迁。滨死不悔。是其所树立使然矣。尤庵宋先生状公曰。学问之功大。气质之用小。盖公少从闵杏村学。为高第弟子。其读书明理者。必本乎物则民彝。而学问节义。相与扶植而终始焉。宜乎其所成就卓尔也。况 仁庙初服。公已寿跻八耋。于世事似可以倦休。而其所上封事十二条。指切时政。论刺勋贵。直气昌言。愈老愈劲。非有学问之力而能若是乎。公殁百馀年。后孙义集等。始掇公遗文于断烂中。并年谱附录若干编。剞劂而欲传之。公名自百世不朽。而且公意本不肯以末技传名。此在公。亦不可已欤。惟其所成就在节义。而节义在学问之实。则有不可不知。不佞敢附先辈绪言。序述如此。世果有知此义者否欤。公之考无何公。亦有遗集。并付刊役。而费皆出湖南节度赵公东晋。赵于公为外裔。而慕公父子有素云。坡平尹凤朝序。
圃岩集卷之十二 第 348H 页
无何翁集序
石滩李文贞公。其考曰参议无何翁。两世俱有遗文。久未刊行。今后孙等。欲梓木而并传之。余因其请。既为序石滩集。又并及无何公文字论著之曰。石滩公大节固无论。而无何公所自立。亦岂无可传者欤。公少以文章著名。一世之斯文长老善士名流皆与交好。而决科在 靖陵盛际。飏历三司。华誉蔼蔚。不幸忤当路。卒未克大用。惜哉。不佞见其遗稿。诗律论赋诸篇。滂沛雄骏。皆可以传后。而公殁二百年。人与文埋没无称。世罕有知者。甚矣其不遇也。然有子如石滩。学问节义。为百世诵慕。公虽曰不遇。亦何恨于后耶。始公劾尹元衡。坐是见忤。其曰当路者。即元衡也。公能蕴义击邪。直气森然。宜乎一传而为石滩抗议尽节。无忝其所生矣。醴有源而骥有种者。不信然欤。沙溪金先生尝与客论石滩公大节。先举公名。扬其世美。其意盖以为石滩能显其亲。而公亦有所以授其子者云尔。以大贤而既知公。末俗虽昧公。又何病焉。余既于二公遗集。僭有序述。而论世德。必推本于公。其义盖有所受也。公讳元孙。践历事行。又详在柳西坰所著墓文中。尹凤朝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