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x 页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杂著
杂著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69H 页
未发辨后说(己亥)
或曰。子于德昭昏恶之心单指之中。辨之固详矣。独于心与气质者。无或有未尽辨者乎。曰。心体实精微难见。而但前言已备。则其名目之辨。似不至甚难矣。彼于此。特地儱侗。曾是意外。故从前辨论。此亦未尝勘究到底。请试言之。夫气一也。而语其粗则血气也。语其精则神明也。统精粗而谓之气。而所谓心则非血气也。乃神明也。心体也至精。而气质也至粗。心体也至大。而气质也至小。虚灵洞澈。神妙不测。非至精乎。包括宇宙。无内无外。非至大乎。九窍百骸。血包气袋。粗而已矣。行住坐卧。尺七躯壳。小而已矣。以其体段。则精粗大小之分。判于霄渊。语其枢纽。则纲纪主宰之地。不过方寸耳。心与气质之间。事实俱在。若于此都无辨别而滚谓之一物。则安得为识心之论也。或曰。彼之所难。则有说矣。性是太极。而心是阴阳。则阴阳非气质乎。曰。然。彼元不识心矣。安能独辨于气质也。夫方寸之地。阴静阳动者。非气也。乃神也。(张子所谓两在不测之神。)非气质也。乃本心也。(朱子所谓元无不善之本心。)气无知
或曰。子于德昭昏恶之心单指之中。辨之固详矣。独于心与气质者。无或有未尽辨者乎。曰。心体实精微难见。而但前言已备。则其名目之辨。似不至甚难矣。彼于此。特地儱侗。曾是意外。故从前辨论。此亦未尝勘究到底。请试言之。夫气一也。而语其粗则血气也。语其精则神明也。统精粗而谓之气。而所谓心则非血气也。乃神明也。心体也至精。而气质也至粗。心体也至大。而气质也至小。虚灵洞澈。神妙不测。非至精乎。包括宇宙。无内无外。非至大乎。九窍百骸。血包气袋。粗而已矣。行住坐卧。尺七躯壳。小而已矣。以其体段。则精粗大小之分。判于霄渊。语其枢纽。则纲纪主宰之地。不过方寸耳。心与气质之间。事实俱在。若于此都无辨别而滚谓之一物。则安得为识心之论也。或曰。彼之所难。则有说矣。性是太极。而心是阴阳。则阴阳非气质乎。曰。然。彼元不识心矣。安能独辨于气质也。夫方寸之地。阴静阳动者。非气也。乃神也。(张子所谓两在不测之神。)非气质也。乃本心也。(朱子所谓元无不善之本心。)气无知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69L 页
而心有知。则这阴阳。果无知之物乎。所谓气质。则是只血气而已。充于一身。而本心才有不宰。则便已用事于方寸。而实则心体自心体。气质自气质矣。或曰。夫然则彼又有说矣。本心在内。血气在外。是将本然之性。气质之性。各自窠窟于内外乎。曰。彼之实见已差。善思之端塞矣。奚稽于事实。奚尽于人言也。程子曰。神气相极周而无馀。气外无神。神外无气。惟此方寸之地。其量也固涵天涵地。而其寓也本血包气袋也。志帅气徒。部伍虽井井。而槩言之。则精粗一气也。大小一体也。其灌注动荡之机。亦无一发之或间。无一息之暂停。故天君主宰。则血气退听。而方寸虚明。此即本然之心。而其理即本然之性也。天君不宰。则血气用事。而昏明不齐。此即气质之心。而其理即气质之性也。血气之用事与否。都在方寸而言。则内外窠窟之说。亦彼不识心之支辞也。何足于辨也。或曰。夫然则彼又有说矣。气不用事。是未发也。气已用事。是已发也。是将本然之性为体。而气质之性为用乎。曰。然。是彼主张之大端也。虽然。元来不用事一句。彼此所指者异。而古人之论未发。亦原有两般说。于此辨则馀可见矣。夫本心宰而血气退听于百体。此愚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0H 页
之所谓不用事也。朱子曰。若论原头。未发都一般。自尧至于涂人。一也。此一说也。善恶混而犹未应接于事物。此彼之所谓不用事也。朱子曰。众人未发。已自汩乱。其感发处。如何会中节。此又一说也。然则所谓本然之性者。已就夫本心而言之矣。其发独为气质之用哉。或曰。非谓是也。气已用事。则不成为未发。而性则又非已发之目也。今不曰情而曰性者。何欤。曰。大抵论性之义有二。一则只理在气中之称也。如今本然之性。气质之性者。皆即此理气上。或单指或兼指焉。此论性之大体然也。一则就心上。以动静部伍。分而言之。即对情之性。而其言盖益密矣。今夫众人未发。若以子思之旨准之。则皆属已发。而朱子亦或以未发言之者。盖亦不接事物。故粗谓之未发。不见情用。故亦谓之性。而实则其性粗在靠不得。故君子不性焉。自孔子相近之性。至退栗性亦有善恶者。本皆论性之大体者。而其境则实在此矣。或曰。性是根极之言也。若自已发而言之。则恶在其根极乎。曰。无论应接与不应接。根极于气质用事之始。此非根极之言乎。若复根极于不用事之原头。则即大本矣。君子何不性之有哉。此处义理极精微。界分极分晓。须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0L 页
着眼可也。或曰。古人以本然气质。对待论性则有之矣。未尝有以对待论心者矣。今子气质之心。无乃涉于刱新乎。又论本然之性者。只单指一言已该矣。今子又必就本心而单指。此亦见理未熟。言不得简要而然乎。曰。心一也。上面着个道字。则是本心也。着个人字。则是气质之心也。言似刱新而理实无疑。夫何嫌乎。且性为中乎。性之立为中乎。其立与不立。又不待此本心之存亡而能自由乎。今不计心体之善恶。而惟单指为中。则亦当不计心用之善恶而单指为和矣。子思未发之说。果本悬空说理。不就本心而言乎哉。或曰。夫然则彼此同异之所在。固闻之矣。其得失之归。又可闻欤。曰。噫。未发是何等精义。何等境界。此实理气之大原。心性之筑底处。而谓之大原筑底处者。无他。正以其理气同实。心性一致而言也。圣人则合下以理为心。故心即性。性即心。体即中。用即和。无容可议矣。自圣人以下。则恒患气不循理。心不尽性。故凡自戒惧慎独。以约之精之。以至于其守不失。无适不然者。正欲其理气同实。心性一致之工也。而其工程阶级。则亦已精深巂绝矣。(此。鄙说本末也。)今彼于未发一言。看得未透。只以不应接时节。作未发之案。此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1H 页
其从初眼目。已隔一重关岭于原头未发矣。(彼未尝自谓未透。而未发之心。昏恶之气。是气已用事后事实也。何可讳得也。寂然湛然等语。彼亦寻常承用。而不过失实之言也。心体既昏且恶。则寂然二字。已不容着得矣。况湛然者乎。)又于古人所谓心有善恶及单指。则是本然之性等说。自谓得纲领。故问者曰。未发之心。昏恶之论。于理无未安乎。彼曰。性无不善。而心则有善恶矣。问者曰。心体之恶。不妨于大本乎。彼曰。单指之大本。何干于心体之恶也。问者曰。既单指之大本。不干于心体之恶。则亦单指之达道。不干于心用之恶矣。是将蹠,蹻之凶。禽兽之顽。粪壤之贱。初不假一辞。不犯一手。而与神圣同有中和之德矣。然乎。苟如是则单指二字。一番打过于口角。犹涉费辞。况彼戒惧慎独许多说话。从上圣贤。何为此无用之辨。不急之察欤。(此彼说归宿也。)彼于此。盖亦不得于言者。殆甚矣。惟汲汲反而求之于同得之本心。则庶几为死中求活。绝处逢生之妙谛。而彼方且以性善恶三字。作千圣传授之说。以张皇之。此已足使人破閒矣。至于师门之旨。则又本不如彼之云云。而彼急于引重。不免一切傅会之间。有朋友欲辨争于义理。则彼辄盛气以待之。令人不敢开口。夫人之见。固各有不同者矣。其得失何关焉。只此盛气一着。真不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1L 页
可使闻于他人矣。何彼不善于思。一至是哉。或曰。虽然。彼未必有意于打讹作乖。只坐实见之偶误。主张之久穿凿之深。不觉辗转至此耳。朱子谓虽其昏蔽之极。而介然之顷。本体已洞然。此亦心与气质之说也。彼虽不识于本心。而其本心则亦未尝亡矣。早晚岂无洞然之时也。朋友之欲辨于是者。其亦除却许多閒说话。惟静而俟之。为究竟之地欤。曰。然。子之说殊极公平而忠厚矣。此当谨以识之以俟焉。
题林赵二公理气辨后(丙申)
栗谷先生理气说。实有扩前圣之未发。建天地俟后圣。决然无疑者。诚如先生之所自言矣。后虽有作者。其可易评乎是哉。余于顷年。得所谓林沧溪集者。观其书牍疏劄若读书录。甚爱其言语详恳。理趣亲切。有似非文人无实之口气。至所谓日录。则有一段说话。深攻先生理气说。而夷考其所自辨驳之言。则直甚可笑孤陋无见之说也。惜哉。偏邦风气人才。元有此数。若通论公之全集。则识解见趣。甚有意思。又其间名言妙论。种种新警。又观公之去就。亦不汲汲于进取。似此头角。要之。可谓杰然于流辈矣。末路人物得如公者。实甚难值。而何志不少逊。学未知方。毕竟
题林赵二公理气辨后(丙申)
栗谷先生理气说。实有扩前圣之未发。建天地俟后圣。决然无疑者。诚如先生之所自言矣。后虽有作者。其可易评乎是哉。余于顷年。得所谓林沧溪集者。观其书牍疏劄若读书录。甚爱其言语详恳。理趣亲切。有似非文人无实之口气。至所谓日录。则有一段说话。深攻先生理气说。而夷考其所自辨驳之言。则直甚可笑孤陋无见之说也。惜哉。偏邦风气人才。元有此数。若通论公之全集。则识解见趣。甚有意思。又其间名言妙论。种种新警。又观公之去就。亦不汲汲于进取。似此头角。要之。可谓杰然于流辈矣。末路人物得如公者。实甚难值。而何志不少逊。学未知方。毕竟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2H 页
以傲兀自大。归宿于文人浮薄而止哉。最后见诗集则有曰。云何五百载。未见传道士。又曰。上法程朱下不论。噫。其全局在是矣。人之言语气象。若是轻脱。全没点检。而其能深得而远到乎哉。近日。又得所谓赵拙修集者。其所谓四七人道理气辨者。无虑数千馀言。其旨则沧溪也。其说则支离冗杂。殆不可读。而其所凌驾先生者。则又益无忌惮矣。沧溪差少于拙修。意其渊源本出于此者乎。虽然。之二公者。世不过指为文学之士。狂狷之流。则其言虽有不中者。亦何足深责哉。独农岩丈之序沧集曰。所见者大。所存者实。其所赞诩。抑何其无当欤。以岩丈鉴识之精。言论之笃。顾于一时侪友之所造。宜有不易之品题。而其言若是。则此无乃前人真有所未到。后贤真有所独契。而又其未到与独契之间。地位已自绝巂。有不容人人之可与议者乎。是则有不然者。即其原说在矣。百世何尽诬也。沧溪之言曰。善心非无气也。以其由理而发。故谓之理发。恶亦非无理也。以其由气而不由理。故谓之气发。如此则谓理气不相离者得矣。谓善恶皆气发理乘者。恐未为得云云。愚于此试下一问着。无论其由理与由气。其发者是何物耶。如其发者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2L 页
是或心或非心。则后贤之度越前人。真个是卓绝矣。如未而其由理与由气。无非此心之发。则所谓理发气发者。无乃有不得于言而未能再思者欤。原说全段。烦芜重复。今不可尽录。其大约曰。理气不相离者。指何理而言乎。若清气之为善。浊气之为恶者。皆谓之理。则诚不能相离。不可以互发言也。但如此。则所谓理者为善为恶。却无定向。若非空虚无主宰之物。即是夹杂汩董之物矣。此非圣贤传授纯粹至善之理。岂真理哉。虽是恶也。而本然至善。无物不在之意。却有隔绝不到处。以此而论不相离。又非古人不可须臾离之本旨矣。若只见此。便谓善亦气发而理乘。初无互发之事云尔。则理之本体。终不能自明。惟气所为。茫无主宰矣。亦岂可以一切悖理者。同于一切循理者而浑称曰。气发理乘而已哉。(沧说止此。)噫。此其为妙悟独契五百年不传之秘者耶。何甚疏略不成模㨾也。为善者。理之常也。为恶者。理之变也。而其本体则随处固自若矣。何却有隔绝不到处也。其常其变。皆理之为。而其善其恶。本体固自若。则其为主宰。又孰遍焉。信如沧意清气。理为主宰。浊气。气为主宰。则其半宰半不宰之间。真有隔绝不到处矣。子思所谓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3H 页
不可须臾离。则只以善而言之。先生所谓不能相离者。则通善恶而言之。言理殊而指各有当矣。一切悖理者。固气发而理乘矣。一切循理者。果理发而心随之耶。大抵义理精奥。开有后先。先生之说未出。而天下有互发之论。即非异事也。以退陶德学之盛。犹有未勘底公案。况馀人哉。至于先生之说出。则理气根窟。不啻如日中天。有目者皆可睹矣。如是而犹为互发之论。则此若非暗滞执拗之见。即是穿凿求异之说也。庸非妄乎。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此先生之论。而沧意不满于是。以为此只是气发边也。试就其所谓理发边。作对语曰。发之者理也。随而发者气也。非理则不能发。非气则无所乘。必如是立言而后。始快满于沧意。而理之本体。方能成主宰耶。若尔则其纯粹与否。则未知。而其所谓主宰云者。合下指作用有为而言也。作用有为者。是理乎哉。使造化发育万物而浑然无迹者。理也。使人心酬酢万变而寂然无为者。理也。其使也。本以不使使之。此其所谓主宰也。若真有一物憧憧于万物万变之间而为之倡。则其言虽甚新妙。而于实理何哉。况圣贤相传之理。先生而不识。则谁其识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3L 页
之。空虚无主。夹杂汩董之物。古人有眼寒臀煖,自作元只等说。愚于今日。信然矣。以此而指议先生。无乃谬乎。盖先生之言。只有两句。一则曰理气不相离。一则曰气发而理乘。沧溪则于上句不敢动。而于下句。斥而非之。拙修则并与下句亦不敢动。故曰气发理乘而已。是其言。可谓几矣。而毕竟以理乘气气寓理六字。又细分于气发理乘之中。其谓理乘气者。即理发也。气寓理者。即气发也。其未莹也依旧。是一说矣。又其言曰。若槩以理无所为。而遂以心之善恶。只属乎气。则是理无所与于善恶。而所谓理者。直一个儱侗物事。有亦可无亦可。乌足为万物万事之主宰乎。栗翁于此。自欠一段语意。而其失不待辨说而可知云云。此盖言天理本有自主张一途。而先生未有所见。故于理发一着。终未说出云尔。其言盖与沧说。如出一口矣。又其言曰。心之恶。固由于浊气。而其善者。乃是是理之本体。自当如是。故得气之清者。直遂其本然之善而已云。此即自家所意天理本有自主张一途也。噫。天理果能自主张。则不论气之清浊而直遂其本善。方可见其自主张之实也。今必得清气而直遂。不得清气。则不能直遂。恶在其自主张欤。性理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4H 页
之善。虽则不本于心气。而其善之存亡。实系心气之善否。心之不正而性能自中。气之不顺而理能自和。天下有是乎。故其本善之体。若汎论物理。则可自不涉其器而言矣。今论人心道心发用酬酢之机。而谓性理本有自主张之妙云。则愚诚不思其说也。又其言曰。善固清气之发。恶固浊气之发矣。清气发之外。顾不有出于天命之所不能已。而气之清浊。无关于其间者乎。又曰。人心之善者。固是四端矣。其未善未恶。直是饥欲食渴欲饮。未得乎饮食之正者。是果为四端乎。既不为四端。则是果浊气之发而害本性之人欲乎云云。噫。理气之发。其端万变。而大分则清浊而已。善恶而已。今曰出于天命之不能已。则其气之清。其理之善。亦无疑矣。若是而又谓不关清不关浊。则天下果有是物乎。人心善则善矣。恶则恶矣。安有既未善而又未恶之心也。饥食渴饮。天理也。不得其正。人欲也。安有既非天理。又非人欲之物也。然则自家所谓一个儱侗物事。有亦可无亦可者。无乃非此物之类耶。噫。真可笑矣。以如此之见。求异于先生之论。而一笔句之曰。其言论过高之病。反有甚于依㨾之失也。人之不自量。何一至是哉。大家义理于头脑。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4L 页
十分分晓。则馀可免大段差谬矣。今此理气之头面。如的然于心目。则其不离之实。当不待言谕。而不离之实。不待言谕。则其必气发而理乘。又何疑乎。气发理乘。既无所疑。则于此所辨。善与恶而已。公与私而已。其乘而不成寓。寓而不成乘者。又何说乎。然则沧溪所见不离之实。不过如蚷蛩狼狈之相首尾。理发之时。理作头而气不能离。气发之时。气作头而理不能离耳。其于先生所谓不离之实。奚啻朔与南霄与壤也。拙修之见。差进于沧。则于一发一乘之言。盖屡言而不一言矣。独不能不纤细分张于两一不离之中。十分唤醒其理发一边。此若善看其意。只作主理主气之说。则先生所已言者。无复馀憾矣。虽使公口倒天河。终日言之。而其能出其范围乎。如出一毫于此。则即沧说矣。所谓气发理乘一句。虽没身诵读。而何涉于事哉。况其言。既曰理气之发。分而为二。又曰。气不蔽理。故谓之理发。此虽使善观者辨之。殆与沧说无以间矣。其于理气头面。皆无的然之见。则盖非所谓鲁卫之政者乎。三渊作拙志曰。尝读栗谷理气辨。勘究三年。始知其差处。又曰。论理须以四种立说。一曰本然命物。一曰乘气流行。一曰浑融合一。一曰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5H 页
分开各主张。应作如是观。而栗谷见处偏于流行浑融云云。盖本然命物。即所谓天理自主张之妙也。分开各主张。即所谓理乘气气寓理互发之说也。而先生于此。都无所见云尔。噫。古人谓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又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则于人何哉。见其礼闻其乐而不知其政德。则于政德何哉。夫子曰。道之不行不明。我知之矣。千载之下。使人读之。真有三复慨然而太息者矣。然而有子曰。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古人之于言论。其不苟也有如是夫。呜呼。此岂易与俗人言哉。
师说[上](辛丑)
师。伦不当于君臣。属不系于父子。而圣人经训。必与君父参焉。何。道德在躬。推以及人。陶铸成就。俾全天性。此天下之至恩。亦天下之至义也。恩义之至。君父何以加焉。生三事一。服勤致死。实天理人心之当然而不可易者。初非圣人强为之训焉尔。然而父子则恩义并尽。固无可议者。至于君臣若师生。则其恩或不无亲疏浅深之分。而义亦有所不至于尽者。若是
师说[上](辛丑)
师。伦不当于君臣。属不系于父子。而圣人经训。必与君父参焉。何。道德在躬。推以及人。陶铸成就。俾全天性。此天下之至恩。亦天下之至义也。恩义之至。君父何以加焉。生三事一。服勤致死。实天理人心之当然而不可易者。初非圣人强为之训焉尔。然而父子则恩义并尽。固无可议者。至于君臣若师生。则其恩或不无亲疏浅深之分。而义亦有所不至于尽者。若是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5L 页
者。其视父子。疑若有所轻重之差欤。曰。体统名分之义大。随恩轻重之义小。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曰师曰生。此体统名分也。以父子言之。其分定。则虽非冥造生育之亲。义不可以二视于所生者。大义然矣。苟君臣师生之分定。则其随恩服事。固有亲疏浅深之不齐者。而至其体统名分之大义。则实天地之纲常也。何可以一毫有所轻重于是也。其常则经训已尽之矣。其变不可不之熟讲。世固有不慈之父。而申生则其天下之至恭也。有无恩之君。而伍胥则其天下之大恶也。若师则既道德在躬矣。天下初无无义之师。则为其徒者。亦岂有可处之变哉。设恩义在师。而为徒者不识其恩义。则历选前古。惟一邢恕而已。此固人理之变。而处之亦无足费辞者矣。或疑道德在躬。此大贤以上事。自此以下。至于一善一长凡为师者。不一其人。而又儒学之外。如文字技艺之类。亦莫不有师。是皆可一视君父而无别欤。曰。所谓师者。即道之所存也。自一善一长。以至于大贤。其道虽有高下。而自闇求明。相与传受。其先后尊卑之分定。则此即师生也。合下体统之尊。名分之严。既未可以亲疏浅深而异议。则独可以其人道德之高下而殊观哉。若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6H 页
夫一技一艺之师。则固未可以师生为言。而至于逄蒙之恶。则亦上通于天矣。百世之下。恶得以贳之哉。
尼人诬悖。师生以来。一初变故也。自我辨之。亦殆无馀说。若所谓以其偷生与党恶而弃之。以其悔过与绝鑴而收之。此其父未死前事实也。张皇荐鑴之说。著为年谱。而绝鑴之言。虚矣。褒扬不死之义。抵书史局。而悔过之说。诬矣。此其父已死后事实也。使其父无是而诬之。则陷亲之恶。上通于天。有是而暴之。则證父之直。难立于世。有是无是。陷亲證父。尼人两世本末如斯而已矣。又所谓父事四十年。至托以金石之重。彼乃不知其不贤而为之。则其为庸暗。殆未足以不知言之。知其不贤而犹且为之。则其为阴谲。亦不足以不仁言之。又碣文未撰之前。彼事之如父。既撰之后。彼视之如仇。而所谓碣文。则未尝有一恶言矣。安有一文字前后。其人贤否。判于霄渊之理乎。向使其文一如其所望。则其师之贤固自若。而其服勤尽诚。亦当如前日矣。且其师之贤否。宜自有大体之不可易者。诚小人也。则其为文虽善。而何遽变为君子。诚君子也。则其为文虽未善。而亦何遽为小人哉。凡此
尼人诬悖。师生以来。一初变故也。自我辨之。亦殆无馀说。若所谓以其偷生与党恶而弃之。以其悔过与绝鑴而收之。此其父未死前事实也。张皇荐鑴之说。著为年谱。而绝鑴之言。虚矣。褒扬不死之义。抵书史局。而悔过之说。诬矣。此其父已死后事实也。使其父无是而诬之。则陷亲之恶。上通于天。有是而暴之。则證父之直。难立于世。有是无是。陷亲證父。尼人两世本末如斯而已矣。又所谓父事四十年。至托以金石之重。彼乃不知其不贤而为之。则其为庸暗。殆未足以不知言之。知其不贤而犹且为之。则其为阴谲。亦不足以不仁言之。又碣文未撰之前。彼事之如父。既撰之后。彼视之如仇。而所谓碣文。则未尝有一恶言矣。安有一文字前后。其人贤否。判于霄渊之理乎。向使其文一如其所望。则其师之贤固自若。而其服勤尽诚。亦当如前日矣。且其师之贤否。宜自有大体之不可易者。诚小人也。则其为文虽善。而何遽变为君子。诚君子也。则其为文虽未善。而亦何遽为小人哉。凡此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6L 页
数说。皆得其要领。彼之囊橐真赃。无复馀蕴矣。而独父师轻重之说。虽以睡村李相国之明辨。犹有些未尽致详者。世之心公而识未高者。或不能无听莹。故今于事实之外。独以其体统名分之大者。提挈纲领而言之如右。以为师说上。
师说[下]
隐而无犯。事亲之道也。犯而无隐。事君之道也。无犯无隐。事师之道也。亲未必有道。而又至恩所在。故虽有过失。而隐忍不敢为显谏。此所谓隐而无犯也。唐虞以降。君未必有道。而又至义所系。故凡有过失。则犯颜敢谏而不讳。此所谓犯而无隐也。至于师。则道之所存也。初无过失之可议。非有可犯而不可犯。可隐而不容隐也。虽欲犯隐。而实无所事于犯隐耳。此所谓无犯无隐也。然而程,朱以降。师亦未必于尽道。而或不无过失之可言。则为其徒者。将隐忍不敢显谏。以附于父子之恩乎。将犯颜敢谏不讳。以附于君臣之义乎。欲隐则乖于无隐。欲犯则伤于无犯之二者。此得则彼失。必居一于是矣。为其徒者。无亦难于自尽其诚乎。惟从容几谏。不至于犯。开陈善谕。无过为隐。则其为道最善。而此自非识见通明。义理纯熟。
师说[下]
隐而无犯。事亲之道也。犯而无隐。事君之道也。无犯无隐。事师之道也。亲未必有道。而又至恩所在。故虽有过失。而隐忍不敢为显谏。此所谓隐而无犯也。唐虞以降。君未必有道。而又至义所系。故凡有过失。则犯颜敢谏而不讳。此所谓犯而无隐也。至于师。则道之所存也。初无过失之可议。非有可犯而不可犯。可隐而不容隐也。虽欲犯隐。而实无所事于犯隐耳。此所谓无犯无隐也。然而程,朱以降。师亦未必于尽道。而或不无过失之可言。则为其徒者。将隐忍不敢显谏。以附于父子之恩乎。将犯颜敢谏不讳。以附于君臣之义乎。欲隐则乖于无隐。欲犯则伤于无犯之二者。此得则彼失。必居一于是矣。为其徒者。无亦难于自尽其诚乎。惟从容几谏。不至于犯。开陈善谕。无过为隐。则其为道最善。而此自非识见通明。义理纯熟。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7H 页
而又必诚意充积。信在言前。则亦难人人而遽进于是矣。然则凡为人师者。万善毕备。无一过失则善矣。如其不然。则犯之一言。为杜塞忠谏之巨防。而毕竟隐之则亦甚矣。一主师席。终身无闻过之日。此岂天下之理也哉。无已则有一焉。自程,朱以上。至姚,姒之圣。圣何尝自圣也。其心诚不知有馀在己。不足在人。故其所虚受乐闻。与人为善。发于诚心。无一日而或怠。故到头智益明而德益盛。师道之隆。在是矣。然则承学之所欲请者。不过义理耳。宁有师道隆。而其徒不得于尽言之理哉。噫。师生之伦。本为道义而设。无恩者以之而恩。无义者以之而义。纲纪人伦。栋梁宇宙。百行万善。皆由是出焉。则此非濂翁所谓天下之至善乎。虽运有淳漓。道有高下。而辟不讳之门以来。天下之善。开无隐之路。以输天下之诚。此宜为一初建立之大基根也。交修共勉之道。于此而忽焉。则馀何足观也。今之所谓无隐。非无隐也。乃诬也。今之所谓无犯。非无犯也。乃谀也。千秋在前。万世在后。一时求道就正之论。辞或不尽于从容。意或不达于开陈。则此可恕而不可过也。可奖而不可戒也。不然而只要讲于同异。而不讲于得失。审于取舍而不审于是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7L 页
非。则此不几相率而归于不明不行而已乎。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而厥或自附于父子之恩者。又以责难陈善。谓非事君之敬。则是何异鲁,卫之政乎。
法门变故之后。吾党君子。大加惩毖。凡于尊事先觉之道。非不一意致谨。而惟输以实心。讲以实事。公诚坦荡。充积发挥。真能卓然。建明吾道。以复衰败之遗绪者。则不能无未充其力量。又无犯一义。不免为后学求道之一大魔障。虽于性命之实。礼义之大者。至或有疑而不敢请。有说而不敢究。其亦惩羹而吹齑矣。此非吾党之所深羞。而亦宜所深反者乎。圣门三千之列。有听受而无问难。惟颜子一人而已。顾今承学者。英材固众矣。而不违如愚。亦岂人人而可言乎。区区常爱有是哉迂也之言。虽其知未足以知圣人。而据己所见。直陈无隐。其忠实朴直之味。则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万一矣。区区蓄疑之馀。聊作此讲说之一端。续为师说下。若同好之人。恕其愚而进教之。则区区之幸也。
偶记(朱子曰。实心。便是学者之关中河内。必先有此而后。可以有为。若无此。则若存若亡。乌能有得乎。)
法门变故之后。吾党君子。大加惩毖。凡于尊事先觉之道。非不一意致谨。而惟输以实心。讲以实事。公诚坦荡。充积发挥。真能卓然。建明吾道。以复衰败之遗绪者。则不能无未充其力量。又无犯一义。不免为后学求道之一大魔障。虽于性命之实。礼义之大者。至或有疑而不敢请。有说而不敢究。其亦惩羹而吹齑矣。此非吾党之所深羞。而亦宜所深反者乎。圣门三千之列。有听受而无问难。惟颜子一人而已。顾今承学者。英材固众矣。而不违如愚。亦岂人人而可言乎。区区常爱有是哉迂也之言。虽其知未足以知圣人。而据己所见。直陈无隐。其忠实朴直之味。则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万一矣。区区蓄疑之馀。聊作此讲说之一端。续为师说下。若同好之人。恕其愚而进教之。则区区之幸也。
偶记(朱子曰。实心。便是学者之关中河内。必先有此而后。可以有为。若无此。则若存若亡。乌能有得乎。)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8H 页
先觉之接后进。朋友之相丽泽。必审其性气之纯杂。才分之高下。病痛之浅深。而斟酌其分数。随人拨转。又看其实心之办否。工力之至不至。吃紧提醒。随事锻鍊。此其大约也。所谓德义相勉。威仪相摄。忠告而善导之者。圣贤言语。题目常宽。学者。若不切己体会。自出手眼。则亦何以觅其一直门户也。天地之间。事物众矣。举其大者。五典而已。而其明晦兴丧之机。专在师友。则天德王道。虽在自修。而其感发兴起。引入涂辙者。伊谁之力欤。今之所谓士友。则自家初无实见得实用工。故当初既无及人底根本。又衰俗人心于世态物情晓得。煞占分数。故虽于同好。毕竟泛泛相接。全不撞着偲切底膜子。率为平平谀悦之辞。以不失其相知之分而已。此岂友道也哉。末梢不过自欺欺人。相率而归于愚下而止矣。况今向善之士。合下根基深厚。志力专确者。顾未一二于十百。或有详言正色。略知检摄。以此为言行之归宿而止者。又有追逐师友。上上下下。以为半间不界底讲论而止者。又有一念之内。三分要做好人。七分要做达官。内外宾主交关。不能一剑判截。荏苒驰骤。生熟不相入。则居然为口谈圣贤。身犹九分九釐为流俗而止者。凡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8L 页
此数者。以前言格之。则似皆在中人以下之科。虽彼先觉者。只能与饭人吃。而终不能嚼饭与人吃。则以朋友固难骤语于上矣。然而此固自家实志未立。诚意未至之故。而亦其从初感发处。见识不能深入而然也。此若有朋友。赤心开喻。筑底提撕。则亦岂无可与适道之望哉。至于为学规模。门路工程。自家既粗有一副现成底定本者。不过若而人而独至。难持者人心。至难矫者气质。而又至难办者。索性理会。接续存省也。此处正要朋友十分扶竖。以作其志。十分讲贯。以进其识。十分孚感。以长其精神力量。则此非古人所谓输以实心。讲以实事者然乎。彼同则谋。不同则乖。一理未契。病败百出者。则固无足言矣。通一世。元只若而人中。又只唯唯诺诺。无甚规箴。无甚讲论。此于流俗面交者。相去又几何哉。寤言永念。深究厥由。此只无他。正坐自家精神志念。始锐终怠。不知不觉。通身悠泛。既疏于自检。又惰于检人。而于看书阅理。无入手头绪切己讲明者。故毕竟成就个卤莽苟循。至无可讲说而止耳。所谓友道。元只如是而已。则从上圣贤。何独眷眷于此。以为出于天性。销铄不得。其分若疏。而所关为至亲哉。此吾辈今日所宜彻头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9H 页
理会。彻头感励处也。偶读前言。于师友交修至诚相与之谊。深有所感。聊识此以自省焉。且将以求教于同志。
浩然章记疑(乙酉)
动心否乎
此心字。实一章头脑。丑合下设问孟子。若担当得此㨾大事。则能无所动心乎。故孟子却就此反复。极言其所以能不动之由。○尤庵先生质疑曰。此心字。虽似泛说。实一章之骨子云云。谨按。虽似泛说一句。恐合商量。凡文字。辞若泛设而旨实在此者。须合如此说。今此心字。则丑之第一设问。却起此孟子第一所答。亦却承此说下来。其辞确其旨著。未尝见有泛说底意。如何如何。
夫子过孟贲(止)吾往矣
丑观孟子自道便却勇其所存。而引孟贲以赞之。然丑实未尝知孟子所存。却是甚㨾底勇。而其所见识。依然在小勇一路。故孟子答底。却提出一告子。以待他下面开阖了。便引黝舍说去。盖姑就他所明。说破小勇底情状面貌。更无馀地。以观他心会意到。然后却说出大勇一路。点醒其心目。此孟子一生转移阖
浩然章记疑(乙酉)
动心否乎
此心字。实一章头脑。丑合下设问孟子。若担当得此㨾大事。则能无所动心乎。故孟子却就此反复。极言其所以能不动之由。○尤庵先生质疑曰。此心字。虽似泛说。实一章之骨子云云。谨按。虽似泛说一句。恐合商量。凡文字。辞若泛设而旨实在此者。须合如此说。今此心字。则丑之第一设问。却起此孟子第一所答。亦却承此说下来。其辞确其旨著。未尝见有泛说底意。如何如何。
夫子过孟贲(止)吾往矣
丑观孟子自道便却勇其所存。而引孟贲以赞之。然丑实未尝知孟子所存。却是甚㨾底勇。而其所见识。依然在小勇一路。故孟子答底。却提出一告子。以待他下面开阖了。便引黝舍说去。盖姑就他所明。说破小勇底情状面貌。更无馀地。以观他心会意到。然后却说出大勇一路。点醒其心目。此孟子一生转移阖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79L 页
辟之机也。中间舍约于黝。曾子又约于舍之句。亦见其转移煞有渐次耳。○又按。孟子与丑。一初答问。却提出一个告子。便甚话头。盖告子在当时异言之黠者也。其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冥然无觉。悍然不顾之害。在所深辟。故适因丑说。便答去无论道理与否。只管说不动心。则此人亦尝先我云尔。盖其深所指斥之意。已不啻凛然于辞气之间矣。到下面更被问了。方说倒其根株枝叶。
曾子谓子襄一段
质疑曰。于此虽无浩然之名。而其根本血脉。则已具矣。按此一款。未知先生之意。只就自反而缩言之耶。才到下句千万人吾往底。则其气便自浩然。塞乎天地而莫之御矣。所未名言。特浩然二字。而其体段面貌。则全然自在。何但谓本根血脉之已具云耶。又按先生论以直养云云曰。方其缩时。此心无所愧怍。故不惧千万人。至于以此而养成浩然。则塞乎天地。不但不惧千万人而已也。窃详所谓至于以此以下语意。则分明以无所愧怍。不惧千万人。为非浩然时节。而至以此养成。然后方可言浩然。未知理果如此否。然则夫子所谓大勇千万人吾往矣者。犹低浩然一
曾子谓子襄一段
质疑曰。于此虽无浩然之名。而其根本血脉。则已具矣。按此一款。未知先生之意。只就自反而缩言之耶。才到下句千万人吾往底。则其气便自浩然。塞乎天地而莫之御矣。所未名言。特浩然二字。而其体段面貌。则全然自在。何但谓本根血脉之已具云耶。又按先生论以直养云云曰。方其缩时。此心无所愧怍。故不惧千万人。至于以此而养成浩然。则塞乎天地。不但不惧千万人而已也。窃详所谓至于以此以下语意。则分明以无所愧怍。不惧千万人。为非浩然时节。而至以此养成。然后方可言浩然。未知理果如此否。然则夫子所谓大勇千万人吾往矣者。犹低浩然一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0H 页
等。只得为其根本血脉。而夫所谓浩然者。则到孟子身上。方能做到乎此。恐未然。朱子曰。人能仰不愧俯不怍时。看这气。自是浩然。塞乎天地之间。又曰。俯仰并无愧怍。故其气自然盛大流行。又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便是浩然之气。详此三条。愚意千万人吾往与塞乎天地云者。同是浩然。而所指有广狭耳。奈可以语有阔狭而歧其实际耶。盖人得天地之气以生。其体本自浩然。而一为私欲所汩。便却坏了多少。今能自反。头头合义。事事皆直。直是俯仰。并无愧怍。则不自知自会与天地泯然无间矣。于此虽欲遏其浩然。怎生奈何得。且千万人吾往。是或缩或不缩。养未到时事耶。是将事事皆缩。养得到后事耶。此处下一转语。则其浩然与否。可以立判矣。未知如何如何。
告子曰。不得于言(止)无暴其气。
夫志气以下。承上面勿求于气。反复论之。而不连下勿求于心说。然则勿求于心不可一句。似当以段落句绝。谚解吐。恐欠商量。○又按。故曰以下。疑皆孟子语也。一书中。故曰者。凡数处。首篇第五章。则注曰盖古语也。第三篇许行章。则曰此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云云。其馀如下篇首章。离娄首章告子等诸篇。则一
告子曰。不得于言(止)无暴其气。
夫志气以下。承上面勿求于气。反复论之。而不连下勿求于心说。然则勿求于心不可一句。似当以段落句绝。谚解吐。恐欠商量。○又按。故曰以下。疑皆孟子语也。一书中。故曰者。凡数处。首篇第五章。则注曰盖古语也。第三篇许行章。则曰此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云云。其馀如下篇首章。离娄首章告子等诸篇。则一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0L 页
无所训。若是一切引用之语。则集注岂尽无说也。窃详文势。盖如是。故我曰如是云云。正如下文我故曰之类。而谚解则率以他语引用之例释之。此恐未然矣。愚意许行章。则或于传记。明有出处。故直曰。皆古语而无疑辞。首篇第五章。则未有出处。而其文势引重之意。明非自家语。故曰。盖云云。其馀则自相呼唤。都只自家语。故无所事于训说耳。未知是果如此否。○质疑曰。言出于心。则固不可不以心为主。然亦岂可恃此而不慎其言乎云云。按告子之失。不在于不得于言。而在于勿求于心。要救其失当。专以心为主。而一一反求其心。明乎正理。则其言自无不得之患矣。今先生之言。则似若病其专主于心。而于言或有所不慎者然。是果如此否。若论其恃本遗末之失。则正在下句勿求于气。而初未尝在此耳。孔子所谓非礼勿言。大易所谓修辞立诚。温公所谓不妄言。皆是存诚乎内而慎出之谓也。未始为不得于言而反求之术。则其论离外遗内。初无大本之告子。似亦泛然而不切矣。未知如何如何。
既曰志至焉(止)反动其心
此段。言志气互相壹动。不可专恃志之为帅而不检
既曰志至焉(止)反动其心
此段。言志气互相壹动。不可专恃志之为帅而不检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1H 页
其卒徒之意。所谓蹶趋者。盖举其一端而谕之也。○质疑曰。此一节。只言气反动其心之意。所谓蹶者趋者。盖借至近易见者以晓之也。以其大而言。则太极为阴阳之主。而反为阴阳之所运用。凡生于太极阴阳者。莫不皆然。故气之动心与助其心。只在得养失养之间而已。按先生所谓太极阴阳之说。恐拖引太长。此若泛取气反动志之譬。则未见其不可。而窃详所谓以其大言之及凡生于太极阴阳莫不皆然等语。则初非取譬之语也。直是推广之言也。未知太极阴阳上。如何着志壹气壹字。而太极又何尝失养而为阴阳之所动乎。○质疑。又曰。此段七志字。当以心字看。盖以用言则谓之志。以体言则谓之心云云。按既有以用以体之别。则七志字。如何皆作心字看耶。○质疑。又曰。心者。气之精爽。然实该贮此理。故有以气言者。亦有以理言者。今此所谓心。既对气而言。则当以理看。然亦不可全然离气看。按滚言之。则心即气气即心。而分而对言之。则气是心之体质。而心是气之精爽。故心有知而气无知。心为帅而气为徒。此为本为内。而彼为末为外。此却有物而彼单指作用。今此志气二字。只合如此看。未知得否。先生所谓此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1L 页
心。既对气而言。则当以理看者。殊不敢晓也。下梢亦不可全然离气看云者。可以救得一半。而终是欠透。未知如何如何。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小注。辅氏云云。
按。辅氏就刚大字。分说盛大流行。其意何谓。大底说盛大亦得。至以刚便作流行。此恐不然。所谓至大至刚。即是盛大流行之体段也。盛大流行。即是至大至刚之体用也。然则所谓盛大者。便合就刚大上说。而流行者。则特刚大上活泼泼者耳。今何可指大为体。指刚为用也。既以盛大流行。分配刚大。而曰不言用云云。未知盛大流行之外。又有可言之用欤。先儒之言。不敢妄议。而此等说话。全未晓其情理。如何如何。
不慊于心馁矣。小注。饶氏二馁字之分。
按集注两言其体有所不充。训二馁字。既如此明白。大全所谓馁则形体馁也者。又如彼丁宁。饶氏一则属之道义。一则属之气。果何说也。沙溪只言与集注不同。尤庵则断以非是。而所论止下馁字属气之非。上馁字属道义之非。则又未尝及焉。是或偶失照勘而然耶。愚意孟子合下论气之首曰。气。体之充也。故朱子直承其语。训浩然之气曰。即所谓体之充者。然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小注。辅氏云云。
按。辅氏就刚大字。分说盛大流行。其意何谓。大底说盛大亦得。至以刚便作流行。此恐不然。所谓至大至刚。即是盛大流行之体段也。盛大流行。即是至大至刚之体用也。然则所谓盛大者。便合就刚大上说。而流行者。则特刚大上活泼泼者耳。今何可指大为体。指刚为用也。既以盛大流行。分配刚大。而曰不言用云云。未知盛大流行之外。又有可言之用欤。先儒之言。不敢妄议。而此等说话。全未晓其情理。如何如何。
不慊于心馁矣。小注。饶氏二馁字之分。
按集注两言其体有所不充。训二馁字。既如此明白。大全所谓馁则形体馁也者。又如彼丁宁。饶氏一则属之道义。一则属之气。果何说也。沙溪只言与集注不同。尤庵则断以非是。而所论止下馁字属气之非。上馁字属道义之非。则又未尝及焉。是或偶失照勘而然耶。愚意孟子合下论气之首曰。气。体之充也。故朱子直承其语。训浩然之气曰。即所谓体之充者。然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2H 页
则今于是体无所充之气。则其所馁者。非体而何。首尾贯彻。都只一丳(一作串)语脉。而饶氏不察乎此。有所云云。殊不可晓也。○质疑。第三问答总论曰。理无穷。故气亦无穷。而心得之以为心。故其体广大无穷。其所生之气。亦随而广大无穷。不但充满天地之间。虽天地之外。亦无所不包。故曰天地者。特道中之一物。然孟子只以天地之间为言者。盖孟子以前圣贤之言。未尝及于天地之外。论天地之外者。实原于庄周。而程邵,朱子。始极言之。孟子非不知也。特从人所易见者言之。故只曰天地之间。学者。不可穷高极远。恐于道无补而有别处去之弊也。按此一款。窃意先生为学者设要。令其大着心目。而终亦虑其高远之弊也耶。然其所推说抑扬之间。正不能无后生之疑。盖详先生之意以为理气无穷。故心体无穷。心体无穷。故所生于是者亦无穷。而通贯天地。无内无外。孟子亦尝知此。而姑从人所易见者言。故只曰天地之间云云。似此说着。正亦不妨。而但愚意。则恐不必如此说也。元来孟子所言气者。即天地之气在人者也。人能直养无害。则与其本源之气。同其盛大流行。而泯然无所间隔。所谓塞于其间者。亦指其天地人纯然一体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2L 页
而填实弥满者而言也。非谓别有生于人心之气。自此张皇。亘塞于彼躯壳之内而止也。且夫所谓天地为道中之一物者。道体初无形器之限量。而天地不过形器之大者耳。然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通有涯无涯而举天地言之。则更无馀物矣。孟子何尝分内外。而亦何尝计较人之见不见而言之也。此处如使程朱下语。则果不使天地之间字耶。
何谓知言云云
质疑曰。孟子论告子之病。而必以不得于言一句为先者。其意可谓深矣。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此两句。愚意则恐渠所言。本只如此。其语序文势。亦自是倒换不得也。孟子果用意之深而必以是为先耶。
宰我子贡(止)未有盛于孔子也
第一节。丑观孟子以知言养气自许。而却疑如此。则岂不既圣矣乎。故引夫子设问。第二节。孟子不敢当。亦引夫子答问而深拒其圣。孟子既不敢比夫子之圣。则第三节。丑却低一等。引数子之贤而问其所安。第四节。孟子不欲以数子自处。则第五节。丑又引夷尹一等圣人而问其高下。欲以微观孟子之所安。孟
何谓知言云云
质疑曰。孟子论告子之病。而必以不得于言一句为先者。其意可谓深矣。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此两句。愚意则恐渠所言。本只如此。其语序文势。亦自是倒换不得也。孟子果用意之深而必以是为先耶。
宰我子贡(止)未有盛于孔子也
第一节。丑观孟子以知言养气自许。而却疑如此。则岂不既圣矣乎。故引夫子设问。第二节。孟子不敢当。亦引夫子答问而深拒其圣。孟子既不敢比夫子之圣。则第三节。丑却低一等。引数子之贤而问其所安。第四节。孟子不欲以数子自处。则第五节。丑又引夷尹一等圣人而问其高下。欲以微观孟子之所安。孟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3H 页
子于是各举二子之大致。而终亦病其微有所偏。乃进言夫子之全而愿学焉。上面姑舍是之意。至是说破矣。第六节。丑观孟子于三圣。虽有所取舍。而犹疑其一齐等说。孟子始极言夫子之圣。从古无配。第七节。丑然之。而却问此三圣。又不无所同者乎。孟子于是言圣人之德盛心正者。此则三圣无不同也。第八节。丑又问所同之中。夫子之所以异于二子者。孟子于此。却广引前贤定论。而又先赞其人之必可信。而后以下。乃历叙其人之言。而不复加己辞矣。然而三子中。宰我之言。又却约而尽。故特引于子贡,有若之言之先也欤。愚见如是。未知是否。○质疑曰。此问答反复。曲折虽多。不过明言大圣人规模气象。以见君子之道当不止于不动心而止。必如孔子之大圣。然后能尽其性。故于其终也。发明极致。无复馀蕴云云。按。此段所见大圣人规模气象处。孟子何尝为见君子之道不止不动心而发也。而又其所引三子赞颂之言。亦何尝为是而设也。愚意是不过被他提出一圣字。一高一低。问得无了期。故亦上上下下。以至此耳。此若后学就此答问。通一章观之。于前段知言养气上。却识得孟子不动心之大段。于后段仕止久速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3L 页
出类拔萃上。又却见孔子盛德神化之不可尚已。而知君子之道。不惟不动心而止。必期以大圣人而后已。如此看得。则初未有不可也。不然而必谓孟子本意。合下为见君子之道。不止不动心。而明言大圣人规模气象云云。则却非本文文势语脉矣。只将本文。读去读来。何曾见有丝发意思在。何谓知言小注。陈氏所谓此章。虽未终于此。而正意止于此。与章末小注胡氏所谓丑疑孟子动心。孟子遂极言知养之功。丑疑知养之既圣。孟子遂极言夫子之圣云者。多少平实分晓。可谓审于全章大指矣。未知如何如何。○质疑。又曰。其所谓泰山河海。诸圣人又不足以当。大圣气象。则其为浩然而塞乎天地者。又何如哉。按此等议论。先生从特地说。大圣人浩然之气。自别于诸圣人浩然之气耶。然此本非孟子意。而又却与朱子所论大相径庭。甚不敢知也。语类问浩然之气后面说伯夷,伊尹,孔子。曰后面自是散说出去。不须更回引前头。这里地位极高。浩然之气又不足言。不须更说气了。有百里之地。则足以有天下。然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则有所不为。此是甚么㨾气象。大段是极至处云云。窃详此段。则浩然二字。已不须拖引于此处。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4H 页
又其所谓后面自是散说出去不须回引前头云者。正与先生所谓明言大圣人规模气象。以见君子之道不止不动心云者。节节相左。未知此果如何如何。○朱子曰。浩然之气。清明不足以言之。才说浩然。便有个广大刚果意思。如长江大河浩浩然而来也。富贵贫贱威武。不能淫移屈之类。皆低不可以语此也。又曰。孟子本说得来粗。只看他一章本意。是说个不动心。所谓浩然之气。只似个粗豪之气。他做工夫处。虽细腻。然其成也。却只似个粗豪之气。但非世俗所谓粗豪者耳。又曰。浩然之气一章。说得稍粗。大意只是要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气便浩然。如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自家有道理。对着他没道理。何畏之有。又问浩然之气。仁义礼智充溢于中。睟然见面盎背。心广体胖。便自有一般浩然气象。曰。此说甚细腻。然非孟子本意。此段须从头看来。方见得孟子本意。孟子当初。如何便当大任而不动心。如何便过孟贲远矣。如何便自反而缩千万人吾往矣。只此勇为不惧。便是有浩然之气。此说似粗而实精。又曰。李复潏水集。有一段说。浩然之气。只是要仰不愧俯不怍。便自然无怯惧。其言虽粗。却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4L 页
尽此章之意。前辈说得太高。如龟山为某人作养浩堂记。都说从别处去。谨按。此数段。朱子于浩然之气。说得已如此。正当加一毫不得。减一毫亦不得。读此章者。恐不可不考也。○质疑。又曰。其中所谓得百里(止)何足言哉。按此一款。先生又唤一等眼目于本文言意之外。以示学者欤。○先生又曰。论孔子。必举夷惠,尹并论之。盖不如是。无以以彼较此。以明偏全大小之异矣。按此若论万章下篇首章章旨则可。若论此章。则恐欠照勘。或疑惠是衍字。而此亦有未然者。此章夷与尹。合下因丑提问而答之。孟子何尝为不如是。无以较偏全。而必举并论之也。
宰我曰以予观
韩永叔(弘祚)曰。此予字。当是宰我名。谚解。以吾义释之。非是。其说甚当。
孟子疑目(乙酉)
梁惠王觳觫章
后世无传焉(传홈이)。 无传者。事无传也。谚解所释就人上说。恐欠精。
不忍其觳觫若。 栗谷先生所句。恐甚当。
是乃仁术也(이仁术이니)。 仁术只是仁底术也。谚
宰我曰以予观
韩永叔(弘祚)曰。此予字。当是宰我名。谚解。以吾义释之。非是。其说甚当。
孟子疑目(乙酉)
梁惠王觳觫章
后世无传焉(传홈이)。 无传者。事无传也。谚解所释就人上说。恐欠精。
不忍其觳觫若。 栗谷先生所句。恐甚当。
是乃仁术也(이仁术이니)。 仁术只是仁底术也。谚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5H 页
解释以为仁之术。恐非是。集注。此所以为仁之术也一句。文义甚分晓。所以为当句不当连仁字读。若如谚解所释。则为下又有一为字。始成文理。如何如何。
为巨室章
何以异于教玉人彫琢玉哉(哉리잇고 다리잇고) 此句谚解音释吐。皆非是。窃详所释之意。教玉人之教。全看以俾使之意。与上面使玉人句。作一㨾看。故其意以为治玉则必使玉人。而治国则不使贤者。何其异也云尔。然若如此说则何以异一句。一以字。已是剩文矣。愚意教正是教诲之教也。盖玉人自会治玉。贤者自会治国。今不听贤者治国之学。而有所指挥。则是何以异于不听玉人治玉之方。而身自教诲也哉。如是看去。文义似顺。如何如何。
齐人伐燕取之章
若时雨降。民大悦(이라고)。 民大悦以上。与今书文有异。而但上下两引书之间。无孟子自家语。则谚解大悦吐。恐欠照勘。
公孙丑首章
文王(을)何可当也(ㅣ리오)。 沙溪先生说然。
浩然章
为巨室章
何以异于教玉人彫琢玉哉(哉리잇고 다리잇고) 此句谚解音释吐。皆非是。窃详所释之意。教玉人之教。全看以俾使之意。与上面使玉人句。作一㨾看。故其意以为治玉则必使玉人。而治国则不使贤者。何其异也云尔。然若如此说则何以异一句。一以字。已是剩文矣。愚意教正是教诲之教也。盖玉人自会治玉。贤者自会治国。今不听贤者治国之学。而有所指挥。则是何以异于不听玉人治玉之方。而身自教诲也哉。如是看去。文义似顺。如何如何。
齐人伐燕取之章
若时雨降。民大悦(이라고)。 民大悦以上。与今书文有异。而但上下两引书之间。无孟子自家语。则谚解大悦吐。恐欠照勘。
公孙丑首章
文王(을)何可当也(ㅣ리오)。 沙溪先生说然。
浩然章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5L 页
勿求于心不可(니라)。 按。此句。已自段落。谚解吐欠精。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라노라)。 按。故曰。通是孟子语。则此末句吐。当改之。以下诸故曰处。亦当随文势改吐。
以予观于夫子。 予字。当释以人名。已上三段。并详记疑。
人皆有不忍人章。知皆扩而充之(다扩야充줄을알면。) 栗谷,沙溪说然。
滕文公第二章
定为三年之丧(定야三年ㅅ丧을대)。
问为国章
称贷而益之(称贷야益야)。 右二段。谚解释欠精。
许行章
劳力者治于人(며)。治人者食于人(이라니)。 沙溪说然。
惟尧则之。注。法也。 则训与论语注不同者。恐不无精义。盖此则就用心上说故欤。
鲁颂曰注。断章取义。 僖公之颂以周公言。此果为断章取义乎。屡思不得其旨。
离娄伯夷避纣章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라노라)。 按。故曰。通是孟子语。则此末句吐。当改之。以下诸故曰处。亦当随文势改吐。
以予观于夫子。 予字。当释以人名。已上三段。并详记疑。
人皆有不忍人章。知皆扩而充之(다扩야充줄을알면。) 栗谷,沙溪说然。
滕文公第二章
定为三年之丧(定야三年ㅅ丧을대)。
问为国章
称贷而益之(称贷야益야)。 右二段。谚解释欠精。
许行章
劳力者治于人(며)。治人者食于人(이라니)。 沙溪说然。
惟尧则之。注。法也。 则训与论语注不同者。恐不无精义。盖此则就用心上说故欤。
鲁颂曰注。断章取义。 僖公之颂以周公言。此果为断章取义乎。屡思不得其旨。
离娄伯夷避纣章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6H 页
闻文王作。 作为句兴。连下文读。沙溪说然。
君子不教子章
继之以怒(니)。继之以怒。则反夷矣(오)。 所拟改者。与旧吐无甚得失。而但反夷矣以上。父伤子也。出于正也以上。子伤父也。语意各有段落。不可不考也。 则是父子下亦当有吐。
仲尼亟称于水章
其涸也()。谚解吐未精。
逄蒙学射章
宜若无罪焉(이라니)。 按。公明仪若有与孟子同时者。则集注。岂无其说也。谚解释以若与孟子酬酢者然。恐非是。栗谷所辨前段甚明。
匡章。通国皆称章。
章子。 不曰匡子而曰章子者。何。
万章首章
共为子职(恭히)。 谚解不释为字。疏漏。
妻帝之二女。 二女。一则必媵。而统言之为妻。此当不以辞害义可也。
娶妻如之何章
诗云注。诗。齐国风。 凡引卫风豳风曹风邶风等处。
君子不教子章
继之以怒(니)。继之以怒。则反夷矣(오)。 所拟改者。与旧吐无甚得失。而但反夷矣以上。父伤子也。出于正也以上。子伤父也。语意各有段落。不可不考也。 则是父子下亦当有吐。
仲尼亟称于水章
其涸也()。谚解吐未精。
逄蒙学射章
宜若无罪焉(이라니)。 按。公明仪若有与孟子同时者。则集注。岂无其说也。谚解释以若与孟子酬酢者然。恐非是。栗谷所辨前段甚明。
匡章。通国皆称章。
章子。 不曰匡子而曰章子者。何。
万章首章
共为子职(恭히)。 谚解不释为字。疏漏。
妻帝之二女。 二女。一则必媵。而统言之为妻。此当不以辞害义可也。
娶妻如之何章
诗云注。诗。齐国风。 凡引卫风豳风曹风邶风等处。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6L 页
皆无国字。惟此章及尽心不素餐章。有国字。此似是文字之未尽删减者耳。
咸丘蒙问章
诗曰。永言孝思(孝히思논디라)。 孝思。谚解以既孝又思释之。恐非是。
万章问人有言章
匹夫而有天下(天下두者)。 谚解释未精。
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与我处畎亩。 谚解不释与字。疏漏。
天之生此民也(애)。 谚解吐未精。
敢问交际章
供簿正(簿로正혼偓)。 此句谚解释未莹。
告子 富岁子弟章
地有肥硗。 甲曰。地有肥硗。则上面其地同者。何事欤。或可以高下燥湿言欤。乙曰。此只泛言。同是地而同时树之。则亦一齐成熟。虽有谷之多寡不同。是则不过同是地中差有肥硗之异云。高下燥湿之说。未知其然也。两说中乙说。恐得。如何如何。
鱼我所欲章
乡为身死。 死为句。沙溪说然。辨疑。此段误在学问
咸丘蒙问章
诗曰。永言孝思(孝히思논디라)。 孝思。谚解以既孝又思释之。恐非是。
万章问人有言章
匹夫而有天下(天下두者)。 谚解释未精。
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与我处畎亩。 谚解不释与字。疏漏。
天之生此民也(애)。 谚解吐未精。
敢问交际章
供簿正(簿로正혼偓)。 此句谚解释未莹。
告子 富岁子弟章
地有肥硗。 甲曰。地有肥硗。则上面其地同者。何事欤。或可以高下燥湿言欤。乙曰。此只泛言。同是地而同时树之。则亦一齐成熟。虽有谷之多寡不同。是则不过同是地中差有肥硗之异云。高下燥湿之说。未知其然也。两说中乙说。恐得。如何如何。
鱼我所欲章
乡为身死。 死为句。沙溪说然。辨疑。此段误在学问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7H 页
之道之下。
求放心章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의道。) 谚解释未精。○按此一句。朱子已有旧看近看之异。亦尝有文字极难理会之叹。后学。可不深考其言乎。然朱子曰。学问之道。皆所以求放心。又曰。如洒扫应对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皆所以求放心。此两条。正解孟子意已足。集注能如是以下。则乃极其归趣而言之耳。退溪以颜子才差失。便能知之。为求放心之类。栗谷以为学者工夫之极处。两先生说。则又极细腻。沙溪所引朱子说下段及语类数条。乍看似说先着求放心而后。方可学问思辨者然。而其实皆谓学问思辨。皆以求放心为主也。细玩则其旨分晓矣。或问旧看谓放心既求。尽当穷理。今闻此说。乃知前说已是隔作两段。须是穷理而后。求得放心。不是求放心而后穷理。曰。然。右一条。又最分明。盖知求放心而理有未明。则求不能尽道。所存或非正心。故必须理明识到。然后心无些子放失而不违于仁矣。然则一念之求。求放心之始也。全体卓然。求放心之极也。以学问思辨而竭其两端。则此一句之旨。盖亦无复馀蕴矣。未知
求放心章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의道。) 谚解释未精。○按此一句。朱子已有旧看近看之异。亦尝有文字极难理会之叹。后学。可不深考其言乎。然朱子曰。学问之道。皆所以求放心。又曰。如洒扫应对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皆所以求放心。此两条。正解孟子意已足。集注能如是以下。则乃极其归趣而言之耳。退溪以颜子才差失。便能知之。为求放心之类。栗谷以为学者工夫之极处。两先生说。则又极细腻。沙溪所引朱子说下段及语类数条。乍看似说先着求放心而后。方可学问思辨者然。而其实皆谓学问思辨。皆以求放心为主也。细玩则其旨分晓矣。或问旧看谓放心既求。尽当穷理。今闻此说。乃知前说已是隔作两段。须是穷理而后。求得放心。不是求放心而后穷理。曰。然。右一条。又最分明。盖知求放心而理有未明。则求不能尽道。所存或非正心。故必须理明识到。然后心无些子放失而不违于仁矣。然则一念之求。求放心之始也。全体卓然。求放心之极也。以学问思辨而竭其两端。则此一句之旨。盖亦无复馀蕴矣。未知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7L 页
如何如何。
教亦多术章
不屑之教诲也者 (屑히아니너기教诲ㅣ) 不字。谚解释于教诲下者。非是。中间一之字当看。况注说十分明白。何直为此错解耶。若如谚解说。则注内拒绝二字。当换以教诲字。又所谓以下(止)省。则凡十九字。必删没而后。乃与相合耳。未知然否。按小注曰。不屑之教诲。谓不以其人为洁而教诲之云云。谚解或坐误看此段而然欤。然其所谓不以其人为洁而教诲之此十字。只亦正解不屑而拒绝之义。而之教诲三字。则未尝不在拒绝之之中耳。如何如何。
尽心首章
尽其心注。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按语类。以意诚论尽心者。多至五六段。而窃详其语意。则似是集注后定论。故谨抄录于左。○语类曰。某初间。亦把做只是知得尽。如大学知至一般。未说及行。后来仔细看。如大学诚意字摸㨾。是真个恁地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某前以孟子尽心。为如大学知至。今思之。恐当作意诚说。盖孟子当时特地说个尽心。煞须用功。所谓尽心者。言心之所存。更无一毫不尽。好善便如好
教亦多术章
不屑之教诲也者 (屑히아니너기教诲ㅣ) 不字。谚解释于教诲下者。非是。中间一之字当看。况注说十分明白。何直为此错解耶。若如谚解说。则注内拒绝二字。当换以教诲字。又所谓以下(止)省。则凡十九字。必删没而后。乃与相合耳。未知然否。按小注曰。不屑之教诲。谓不以其人为洁而教诲之云云。谚解或坐误看此段而然欤。然其所谓不以其人为洁而教诲之此十字。只亦正解不屑而拒绝之义。而之教诲三字。则未尝不在拒绝之之中耳。如何如何。
尽心首章
尽其心注。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按语类。以意诚论尽心者。多至五六段。而窃详其语意。则似是集注后定论。故谨抄录于左。○语类曰。某初间。亦把做只是知得尽。如大学知至一般。未说及行。后来仔细看。如大学诚意字摸㨾。是真个恁地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某前以孟子尽心。为如大学知至。今思之。恐当作意诚说。盖孟子当时特地说个尽心。煞须用功。所谓尽心者。言心之所存。更无一毫不尽。好善便如好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8H 页
好色。恶恶便如恶恶臭。彻底如此。没些虚伪不实。○尽心。是竭尽此心。今人做事。那曾做得尽。只尽得四五分心。便道了。若是尽心。只是一心为之。更无偏傍底心。如尽心力而为之之尽。○尽心只是诚意。知性却是穷理。心有未尽。便有空阙。如十分只尽得七分。便是空阙了二三分。须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孝便极其孝。仁便极其仁。性即理。理即天。我既知得此理。则所谓尽心者。自是不容已。既能尽心知性。则胸中已是莹白净洁。却要时时省察。恐有污坏。故终之以存养之事。○尽心者。发必自慊而无有外之心。即大学意诚之事也。○问。尽心莫是见得心体尽。或只是如尽性之类否。曰皆是。○按。尽心以意诚言。则既闻命矣。知性独无以知至言者。何。知性二字立言。以集注所谓物格。语类所谓穷理解之。终未若以知至言之为顺比。而既无师说。不敢质言。且当录之。以俟先觉。(更考大全答朱飞卿书曰。尽心之说。当时见得如此。故以为意诚之事。后来思之。似只是知至之事。当更寻旧说考之云云。)
霸者之民章
上下与天地同流。 谚解以上下为句。非是。
人之所不学章
霸者之民章
上下与天地同流。 谚解以上下为句。非是。
人之所不学章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8L 页
达之天下(达니라)。 谚解释欠精。
道则高矣章
引而不发(이나)跃如也(ㅣ라 发티아니나跃霅디라) 此两句。谚解音释吐。皆未莹。
能者从之(从디니라)。 此句释亦欠精。
有人曰我善为陈章
各欲正己也(ㅣ어니)。
好名之人章
好名之人(이)。能让千乘之国(이어니와)。
之滕馆于上宫章
往者不追。 往者不追。只是不念旧恶之意。注说甚分晓。而谚解。对下句以人往释之。恐非是。
晦庵,尤斋二先生影堂移建上梁文。(癸巳)
儿郎伟。瞻遗像而景慕。几年江汉于飞鹍。值事变而更新。即日宫墙于居马。山川贸景。士林改观。窃惟洙泗以还。莫如沧洲之盛。以述夫道德。则天高而地厚。以言乎权纲。则夷攘而周尊。凡含生孰不尊亲。教化无极。而东民独深感慨。时势则然。粤若文正先生。实是潭溪嫡统。坑圣门辞辟之义。则担当乎宇宙。承 宁考世道之责。则把握乎纲常。丈尺分明。宛出全闽
道则高矣章
引而不发(이나)跃如也(ㅣ라 发티아니나跃霅디라) 此两句。谚解音释吐。皆未莹。
能者从之(从디니라)。 此句释亦欠精。
有人曰我善为陈章
各欲正己也(ㅣ어니)。
好名之人章
好名之人(이)。能让千乘之国(이어니와)。
之滕馆于上宫章
往者不追。 往者不追。只是不念旧恶之意。注说甚分晓。而谚解。对下句以人往释之。恐非是。
晦庵,尤斋二先生影堂移建上梁文。(癸巳)
儿郎伟。瞻遗像而景慕。几年江汉于飞鹍。值事变而更新。即日宫墙于居马。山川贸景。士林改观。窃惟洙泗以还。莫如沧洲之盛。以述夫道德。则天高而地厚。以言乎权纲。则夷攘而周尊。凡含生孰不尊亲。教化无极。而东民独深感慨。时势则然。粤若文正先生。实是潭溪嫡统。坑圣门辞辟之义。则担当乎宇宙。承 宁考世道之责。则把握乎纲常。丈尺分明。宛出全闽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9H 页
成法。光燄震耀。亶为左海宗师。是以凡今炳义而求仁。靡不羹朱而墙宋。星山玄子。奋兴晚出。笃慕耿光。鸠材建祠。计实协于申氏。拂绢写照。事克完于金台。嗟吾道之甚孤。居然同好之沦谢。噫实理之易昧。谁哉私意之横生。此若据事而正言。直是无忌。深愧抱悯而后死。端负素交。理义张皇。奈如多士之通谕。情志阻隔。徒然旧识之长吁。斯诚有不忍撕挨。末乃为苟且迁就。任城之士友斐蔚。方讲经远之良图。乌山之涧壑青苍。竟从函丈之定论。故知庙貌等耳。事体虽仿于院规。真像俨然。奉守宜慎于吾党。于是荐绅章甫。合辞齐声。捐俸役丁。赖神明之太守。辨方叶吉。俾慈祥之主人。一壑一丘。已有近前之小筑。爰栋爰宇。遂隆就后之新观。材不易旧。制不侈前。而瞻视皆耸。水若辟深。山若陡巂。而物色交辉。始缘事势之推迁。甚不得已。终觉造物之宛转。似有协成。蒿里空山。荒凉喧秽者其几。诵庭弦庑。光明俨肃者自今。此使故友而有知。何啻存者之兴感。春秋俎豆。当视事力之屈赢。昕夕瞻依。惟竭身心之诚敬。伟哉先民之德业。纵未揄扬。猗欤今日之奂轮。曷欠颂祷。玆献儿郎之曲。用赞许邪之声。
巍岩遗稿卷之十三 第 489L 页
儿郎伟抛梁东。乌山直上插青空。朝朝缥气连窗曙。翠巘千重埋早红。
儿郎伟抛梁南。苍厓怪石何巉岩。平章一壑云烟手。分付声诗画亦堪。
儿郎伟抛梁西。大野遥岑翠色齐。极目苍茫星月夜。乾坤轩豁露端倪。
儿郎伟抛梁北。静听云泉流汩㶁。一脉巴溪秋月虚。那知不接武夷曲。
儿郎伟抛梁上。瑶空积翠垂光朗。英灵万古临在玆。对越常如俨陟降。
儿郎伟抛梁下。寄语升堂诸大雅。不识其心徒拜真。世间何异悠悠者。
伏愿上梁之后。榱桷长新。衿佩恒聚。朝程暮课。遵鹿洞之弘规。忍痛含冤。阐麟史之遗意。道学明而论尚百世。节义崇而壁立千寻。用力真则。效法多。何但一邦之矜式。观感深者流风远。庶几四方之来宗。
儿郎伟抛梁南。苍厓怪石何巉岩。平章一壑云烟手。分付声诗画亦堪。
儿郎伟抛梁西。大野遥岑翠色齐。极目苍茫星月夜。乾坤轩豁露端倪。
儿郎伟抛梁北。静听云泉流汩㶁。一脉巴溪秋月虚。那知不接武夷曲。
儿郎伟抛梁上。瑶空积翠垂光朗。英灵万古临在玆。对越常如俨陟降。
儿郎伟抛梁下。寄语升堂诸大雅。不识其心徒拜真。世间何异悠悠者。
伏愿上梁之后。榱桷长新。衿佩恒聚。朝程暮课。遵鹿洞之弘规。忍痛含冤。阐麟史之遗意。道学明而论尚百世。节义崇而壁立千寻。用力真则。效法多。何但一邦之矜式。观感深者流风远。庶几四方之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