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巍岩遗稿卷之七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x 页
巍岩遗稿卷之七
 书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3H 页
与崔成仲(己丑)
   书中,道心之中理与否一段。甚错。且心与气质之辨。此时自家所见未到。故论心处。语多未莹。
顷因永叔。得见韩德昭抵老兄别纸。而永友所答。则未及一见。渠却袖去。殊郁。想兄有所答书。切望此便惠示也。因此别纸。得承佥兄绪馀。孤陋之幸。大矣。第以愚管见。则其一酬一酢。似不无互有得失。间亦不无疑晦未晓者。不审近已商量归一否。僭有所禀。乞赐明教也。盖闻性一也。而有本然气质之二名。何。以其单指与兼指之有异也。何谓单指。大本达道。是天命之本然。是所谓本然之性也。无论动静而专言其理。故曰单指也。何谓兼指。气有清浊粹驳。而理有中与不中。是所谓气质之性也。无论善恶而并论其气。故曰兼指也。然则所谓未发。正是气不用事时也。夫所谓清浊粹驳者。此时无情意无造作。澹然纯一。亦善而已矣。此处正好单指其不偏不倚四亭八当底本然之理也。何必兼指其不用事之气而为言乎。本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3L 页
然之外。谓有气质则可。本然之外。谓有气质之性。则是二性也。其可乎。此则德昭之论。恐未为得也。然高明果以人心道心。分属气质本然。则此正好再思处。道正是本然。而惟心非气乎。道心之中理者。未尝为气所掩。则谓之本然可也。以其不中理者。并谓之本然。则无乃未安乎。仁义之行。本乘清气而发用。于此。无单指兼指四字。则其二者之间。诚无以八字打开矣。此则高明之论。亦未为无失也。冲漠无眹。可通动静言者。柬实愚蒙。未之前闻。但朱子果以当然之理。为冲漠无眹。则是已有定论。何敢复容议为。未知此言见于何书。若非先生著述文字。则或是记录之误耶。历选前言。此四字。未尝有言于感通处。且以理求之。不能无商量者。盖理实无形。而但无形之中。其体则至隐至微。而其用则至费至显。以至隐至微。为冲漠无眹则可。以至费至显。为冲漠无眹。则恶有所谓费显耶。且此四字。与无形无极。语虽相类。而其旨则恐不无迥然差别也。此愚所以疑晦未晓者也。第三段。德昭所谓四疑。其说甚冗。不能尽辨。请略举其一端而言之。其言曰。人禀五行之气。一定而不复消息非如四时之气云云。一定而不复消息者。其气乎。喜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4H 页
怒哀乐盈减屈伸。与天地同流。未尝或息。则安可谓不复消息乎。木不可为金。金不可为木。其质则一定矣。纷敷枯落。温煖凉寒。其气果一定乎。人无长喜之理。亦无长怒之理。既喜既怒。其气消耶不消耶。若谓还收其既喜既怒之气。而复为后日之喜怒。则愚诚不识其说矣。噫。一定不变。流行不息。天地人物。同一气质也。元亨利贞。仁义礼智。天地人物。同一性道也。当仁之发也。义礼智三者。各保其间架。不随而发。则当春之时。夏秋冬三气。果亦各保间架于何处云耶。于此说破。则自无閒说话矣。第四段。禽兽云云。盖人物均受五行之气。而偏全煞有分数。今论其分数多少。(分数多少。本朱子语。)发用与否(发用与否。本程子语。)则可。于其五者之中。谓一有而一无则不可。凡一草一木。何莫非二五所造。而况较灵于草木者。宁有不尽禀五者之理哉。右两说。则德昭之论。恐未为得也。第五段云云。是康节所谓坤复间。为无极之意欤。不然而谓子时未生。便只有无极。则德昭之辨得之。岂高明有此失言耶。第七段。虚灵不昧。如镜之光明云者。诚是矣。但其镜铁有精粗。故光明亦有分数。是则气禀之拘也。其镜面之尘埃。则物欲之蔽也。如是取譬。方可亲切耶。人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4L 页
物之受气。有万不齐。虚灵非气乎。安得无优劣也。淘汰之极。矫变之尽。方可复其性初。而所谓本体之明。至是与圣人无异矣。此段所论。则德昭之言。似甚精到。未知如何如何。末段因其发而遂明之一句。足以破大学无静之说云云。而其要则德昭又引而不发。高明有先获之语。则幸可说破也。顷于江上时。见栗谷别集付签处。德昭以为浩然之气。人人有之云。未知此有前言之可据耶。或渠自得之见耶。以愚所闻。则浩然。是诚意工夫得力后气也。恶可以人人而言乎。大家道体浩渺。条理微密。新学之初。名理未熟。则一言一议之不能无差失。实吾侪之通患。浸灌之久自当会通。亦何害也。但未发时。必别言气质之性。四性发用时。又必言三者各保间架。而一性独出。并此人人有浩然之气。此三说则恐非一言议之失也。柬于德昭。未及相识。而窃听于士友。盖吾党中倚仗之人也。寻常倾向。有既见之愿矣。今得所论。则其中又不无与管见犁然相契者。殊以为幸。而但右三说。则终不无语冰之惑。恨不能擢身亲扣于大方之家也。幸兄以此转报。回教其可否。如何如何。
与崔成仲(癸巳)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5H 页
寒严比甚。不审兄侍下调候何似。顷闻君范所传近又得汝三书。皆言兄之宿患非细云。未知见今症情。比前岁有加否。将摄不应失理。而根柢深固。逐岁如此。则医治之道。当别用其力。而但兄家俭约。近又特甚。药石之方。又安能如意。区区仰虑之深。此非小悯也。弟两日承诲而归。意思颇有亲切处。而厥后大小儿子。俱经重病。大者。尚未出户。老母宿痾种种。苦歇沈绵者已数朔。加之饥渴侵薄。进步无地。一向汩没。更无馀力可及书册。未知似此荏苒。终作何状人耶。岁色垂尽。甚令人关心。兄辈未发之教。终是疑晦。归来有些辨證。要为求教之地。而坐于忧患。时未出场。顷日君范见之。大故领诺。此实意虑之外也。或意老兄亦幸有如此者。玆以半呇(一作沓)。径为仰禀。深愿熟察而俯教之也。柬常爱栗翁。世上悠悠之辈。既不足以语。此吾两人。相从于寂寞之滨。不可各尊所闻。各行所知。故急欲归一。不觉倾倒至此之语。不审兄意。亦以然否。柬固非栗谷。德昭亦非牛溪也。而且未尝以岂可骤挂他眼之语。叮嘱于书末。则宜乎外人之以为谤毁退溪矣。奈何奈何。但德昭责黔友书。终是非忠告善道者气象。此友问学。何如是少淳厚之味耶。殊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5L 页
可怪咄。前日鄙书。果传致德昭否。
 君范于此说。虽大故领可。而窃观其凡干所见。盖于性理名义。无端的实。见渠若遭着德昭精笃之辩。则其能免嘿其口而夺之辞乎。鉴空衡平之譬。空平。心也。空平之理。性也。鉴衡则其血肉也。德昭书。以鉴衡精粗论心。其见何如是太觕耶。可谓全不识心矣。兄意未知如何。
与崔成仲
向来流闻。有所云云。而意不过不知之人。涂听而涂说矣。比有亲友书尺纷然而至以为江门士友。咸谓此物与老师。较角为务胜。或谓厉气快语。自恃加人。只此虚骄。已足以败之云云。因此方知士友舆议。自有公诵。闻之。毛骨俱竦。置身无所矣。柬愚不省事。追逐师友。谓可以闻道。而受性本觕戆。难疑之际。一向愤悱直前。触冒之辞。不一而足。此虽自家。亦知所病痛。欲已而未已。欲改而未改。而实亦老兄辈素所习知而矜悯者也。以此声罪。则此何待辞毕而服乎。不然而必如言者之言勘之。则无乃律令失平。终有所不得其情者耶。好笑好笑。然此固无状。不善辞令。自速其尤者。虽亟自忏悔。已无所及。而但窃惟念。寂寞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6H 页
之滨。师友讲论。此何等平澹欢喜底事。而一理未契。一言失当。便已有无限不好底爻象。世道时势。果一至此哉。诚恐不可使闻于来世也。如何如何。老兄深于知我。今又有一戏语。请从而正之也。子路迂也之言。于事长之敬。无犯之义。俱失矣。颜,闵,曾,思之徒。以失言妄发。更相责励则可。若便以诬师侮圣之律驱之。则其智愚贤不肖之间。相去果几何哉。山川脩阻。无以当言面。因书信笔。漫及至此。览即丙之。毋传入士友之耳。至可至可。
与崔成仲仁仲(安厚○乙未)
春夏以来。疾病之暇。温过大学或问,心经一遍。续看节要。今到一半。而肚里横却一个未发五常说。才见一言半句论及此说处。则精神分外收聚。眼目分外专精。古人所谓愈看愈分明。愈详愈有味者。便觉参倚前衡。不知自家主张底病痛。一何至此欤。深恐为此理所误。无缘更闻天人性命之实。千秋在前。百世在后。将不免虚生浪死于其间。此生良可欸矣。以老兄至诚恻怛。忍于此坐视其陷溺。不为之动念乎。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切望老兄。亟投苦口之剂。以卒大惠。如何如何。辞疏。一依函丈所教。以前本。今旬前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6L 页
更付县道。未知到院之日。又吃了几柄笑骂也。前日留院时。年少禁直之人。日聚喉司。以笑骂嘲谑为日课。疏纸几于穿弊。此非奏 御文书乎。未 启之前。不容若是之慢矣。观此头颅岩穴之间。深藏不市之士。则姑勿论。虽迫于饥渴。求禄于关门击柝之间者。似亦一并无投足之地矣。此独穷士之不幸哉。惟与一二亲朋。随分聚会。随分讲磨于未死之前。此自是大小大事功。而各坐疾病事故。只此亦未易办。此则不能不慨然于中矣。奈何奈何。五常说。就德昭书。略有所辨。而畏于时义。閟不敢就正矣。更思朋友中。慎密无如老兄。何可一向讳也。今卒呈去。望细入商量。得失间回教。至祷。惟老兄之外。勿挂傍人眼目。至可至可。上函丈书。答子长书及疏草并呈。疏草则览后还付如何。此无副本故耳。
与崔仁仲
四月间惠书。初平周翰之谕。可见求益之切。未知厥后志念日新。看读日就头绪否。问学二字。事体虽大而于日用甚切。求之不切者。恒患不得其门路工程耳。此志苟十分感奋。则无论读书与不读书。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自不能忽忘。自不忍放下。诚如众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7H 页
人之于大利欲所在。心心计较。念念切实矣。苟未到此。则不可谓十分感奋矣。不过以一时似感未感无恒之心。了当甚事也。窃观同人之向学者。例多到此。不免仰视参天关岭。逡巡前却。卒未有奋然登进者。吾人发愿立志之初。可不深省而痛戒之哉。此心既实。则忧患则素乎忧患。疾病则素乎疾病。况其间又岂无看读时子也。前言往行。契分渐熟。凡情俗物。意味渐疏。积以岁月。家计渐成。则验之日用。检摄胜而玩索深。其间虽有悠泛放过之分。而大抵此为主而彼为宾矣。如此然后竭其材力。紧些一着。则方有欲罢不能底消息。此古人所谓门路工程则然矣。而至于自出手眼。的开实着。则都在自家耳。傍人岂容下手也。窃感好问之盛意。不计自家有无。辄诵所闻于师友者。而信笔写此。自不胜愧怍万万。然用者善用。则刍荛未必不为圣人之益矣。如何如何。
与崔仁仲
柬白。斯文不幸。伯氏老兄。竟弃亲戚士友。承讣大哭。夫何言夫何言。西日孤晖。未克终养。幼稚满前。未见成立。此固死生之际。人理至痛。而至于当此士林极孤弱。人物极衰弊。大义微言。不乖而未绝者。亦几希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7L 页
矣。绵一脉引千匀之责。非卓然于辈流者。固难望于人人。而伯氏今遽奄忽。天何不仁于吾党。若是酷哉。运气已如此。固非人力之所奈何者。而游从之久。情理之深。自不忍百场恨噫。痛矣痛矣。奈何奈何。伏惟友爱隆笃。痛割何堪。慰譬高堂。措何辞措何辞。而尊家素贫俭。棺敛诸具。亦何以称情耶。若而亲朋。沦谢殆半。即今见存中。端序恺悌。彦友固其同道。而洒脱微琐。无迂滞之味者。谁欤。宽厚淳实。晦友固其同德。而操履笃密。无颓靡之气者。谁欤。聪明才辩。亦固有先于伯氏者。而识见远大。无浅俗之病者。谁欤。百岁易迈。仁人绝鲜。向善者众而实志者难值。呜呼已矣。何处得来。凡此苦心。使逝者有知。惟伯氏尽之。凡今之人。孰知我悲。叔敬,永叔,伯用。皆无似续。而独伯氏有三子。惟此可以宽譬亲堂。少慰后死之心。且其人皆淳明克肖。惟愿兄深思门户之责。朋友之望。亟先节抑。以慰慈念。加护遗孤。以永家声。
答韩德昭别纸(壬辰)
未发有善恶之论。来谕曰。未发之前。语性则无不善。语气质则不能无恶。单指其性则为中。而兼指其气质则非中也。窃观此单指兼指四字。即高明独得之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8H 页
家计也。故方俯笑扬氏以为渠何曾梦到此地位。而从古论本然气质者。自程张至栗谷。亦未尝直勘于大本。则直勘之论。自今日发之。未必非精义无穷。开有先后者。彼朋友之以扬氏持我者。率皆抑勒不情之言。而渠何足以知此者也。虽然。诚如所谕而单指。则陂险反侧底可言不偏不倚之中。而穷凶极恶底可言纯粹至善之体矣。是将蹠蹻之凶。禽兽之顽。而莫不有大本。天下宁有是哉。即其气虽恶而理独善。心虽偏而性独中者。语固无据。而然其善恶偏中之间。亦只一理一气而已。则其实犹自简白矣。来谕曰。未发之前。虽有善恶之偏。(未发以下十字。极未莹。善恶混头脑在此。)若一于静而不用事。则性于此乎中矣。窃念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彼偏于恶之气。既有偏于恶之理。则此分明一副理气也。彼于此中之性者。又有一于静之气。则此又是一副理气也。方寸之内。二副理气。齐头比肩。其脉理情实。十盲可睹。是果一性。而单指兼指者谓耶。柬之日用病痛。全在昏扰。故亦尝痛自检省。则其所昏扰者。专出于受气之驳浊。而于其驳浊之实。又尝十分勘究。则即此昏扰之外。更无别㨾驳浊者。自念无此昏扰。则未发之大本。我亦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8L 页
庶闻。而有生以来。长此不已。此所谓气质之性。一定于有生之初者非欤。然此岂柬未发之本性然哉。使柬赖天之灵。或于一生之内。霎时之顷。方寸湛然。无一分昏扰之气。则窃意即此驳浊者澄然。纯于本然之气。而未发之境。始可与闻于此。而圣人之水止镜明者。亦不过无此昏扰耳。既无昏扰之后。又有所谓驳浊者。则非鄙见之所及矣。此则柬反验己心。而于盛谕。未敢遽从者也。前言浩穰。难于殚载。得一言为据可乎。朱子曰。未发之时。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栗谷先生曰。众人幸于一瞬之间有未发之时。则即此全体湛然。与圣人不异矣。以是二说而求于未发之旨。则无论圣凡。必此心全体。寂然不动。方寸之间。如水之止。如镜之明。则夫所谓清浊粹驳之有万不齐者。至是一齐于纯清至粹(此气之本然也。)。而其不偏不倚四亭八当之体。亦于是乎立。则所谓天下之大本也。如使彼不齐者。苟有一分未齐于纯清至粹。则水镜之体。猝未可语。而气非本然之气矣。天下未有气未纯于本然。而理独纯于本然者。则所谓不偏不倚之大本。亦安可骤语于是哉。况一于静中。偏于恶者。涂人则未知。而尧舜则决无是矣。又湛然之中未湛然者。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9H 页
众人则未知。而圣人则决无是矣。然则朱子所谓一也。栗谷所谓不异者。于高明所造。则无乃犹隔一重膜子者欤。子思所谓大本者。是指七情未感。中体卓然者而言。则其心也四亭八当。而其性也不偏不倚矣。未至于四亭八当而谓之未发。未可也。既极于不偏不倚而谓犹有恶。未莹也。其心虽四亭八当。而其性独未四亭八当。其理虽不偏不倚。而其气独未不偏不倚。则是全不成说话。此则柬参考前言。而于盛谕。不敢苟同者也。高明于此。更赐的确之论。则愚可以闻命矣。来谕曰。中者。直指天命于至静。其善本善。非有待于气。此说尽好。凡理义有原本而言者。有即事而言者。善言理者。则未尝不即事而原本。盖原本而不即事。则其弊也悬空说理。即事而不原本。则其弊也认器为道矣。故子思未尝悬空说中。而曰未发之中。未发事而中其本也。来谕。始则亦不能悬空说。命必于至静上。指出天命。此则子思之意。而其曰其善本善。非有待于气者。则恐原本已足而遗事太快。不惟于子思之意反失其一半也。实于自家所言至静字。全不成照管。故气虽恶而理独善。心虽偏而性独中者。其说入于悬空矣。鄙说之以为其气也四亭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59L 页
八当。故其理也不偏不倚者。是不惟对高明救弊之论也。自受命以后。则即事之论。不得不先于原本矣。盖理虽本善。而气恶则亦恶。性虽本中。而心偏则亦偏。故意诚而理实。心正而性中者。此不易之理也。乐言乎天命。而不知在至静。乐言乎大本。而不知在未发。则其谬已甚。而况徒知其本善。而不知其不可不复待于气。则其流以蹠蹻之心。而言尧舜之大本矣。不其殆哉。大抵论性则思,孟明矣。论气则程,张备矣。至朱子。又以千言万语。玲珑穿穴于二者之极致。则彼善恶混之论。不过备天地间一柄冷话。而坡翁初年偶有一时之疑。则栗谷先生。又为建图属书。极言而明辨之。不遗馀力。义理至此。亦可以无憾矣。老兄非静者乎。何挟一时不思之见。便欲蔑千古扫万言。再嘘扬氏之馀烬欤。来谕本末。固极生疏谬误。诚好一笑者。而但其境界微奥。言论新奇。骤闻不无感动得人者。故毕竟函丈之地。亦不免为所动。区区于此。窃深不幸。兄则所造虽已高明。而世视以后生。且自家进德之程。如日方升。安知今虽偶失而后终于不得也。即今函丈非义精仁熟道成德尊之日乎。名理一出。四方学者。视为定论。而偶然被误于后生不思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0H 页
之论。晚年大本。却从扬氏之说。则其为吾党之不幸者。为如何哉。此区区寤言独叹。不觉明发而不寐者也。切乞高明善思而更教之也。
  未发咏
 寂然全体湛然明。点累都消水镜清。直到此时商未发。奈于中后说偏情。若言大本无干器。尽有元凶僭至诚。千古定论垂亚圣。莫和扬氏误平生。
五常说。来谕外。须有成仲所与黄子朝书及高明所与成仲书而后。其说相足。愚请合三说而求教焉。来谕曰。天命者。超形器之称。五常者。因气质之名。命则超然专说得理。故无不全。性则随气质而不同。故有偏全。此命与性。不容无别也。窃详来旨。盖言命则是本然之理。言性则是气质之性。所言虽多。纲领在是矣。愚尝闻本然者。一原也。气质者。异体也。今以天命五常。判然区别于一原异体彼此偏全之间者。其得失姑勿论。只中庸首章第一句。朱子以为仁义礼智而已。而已者。无馀之辞也。然则子思当日极本穷源之论。止于异体。而顾反不及于一原者。果何以哉。一句五字之首。虽有天命二字。而子思语意。则分明在天所命者。即是此性也。初非外此性而复有天所命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0L 页
者。而此全彼偏。此一原彼异体之说。则反复推究。卒未见其影响。是何然欤。以是为气质之性。则气质非独有偏全也。其善恶有万不齐。然则彼舜与蹠。均为率性者欤。中庸首句。止为异体。是决无之理也。天命五常。判为二物。是不得于言者。然则理之决无。言之不得处。何可一向窘迫于兄辈乎。愚试尝反复之。以一原言。则天命五常。俱可超形器。而人与物无偏全之殊。是所谓本然之性也。以异体言。则天命五常。俱可因气质。而不独人与物有偏全。圣与凡之间。又是千阶万级。而偏处性命俱偏。全处性命俱全。是所谓气质之性也。此岂难见之物。可易之理哉。而彼子思所言性者。是即异体而指其一原。不杂乎异体者而言。故于本然气质人物率性之道。水临万壑。而无如来说之有多少撕挨矣。此于高见。当乎否乎。然来谕强柝性命为二物。而指说偏全于彼此。故在右所辨。姑论其虽是二物。而当随处偏全。宜无所异同者也。其初无二物之实。则愚请索言之。大抵性命根窟。微奥精深。而一理一气。馀外无物。二者指归参错纷纶。而一原异体。馀外无地。彼五常者。若是气而论于异体。则此当无说矣。若是理。则天地万物。同此一原也。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1H 页
又何别于人物欤。若言同是理。而自与天命太极者。不能无别。则此又未思其说。朱子曰。以命言之。元亨利贞。以性言之。仁义礼智。子思曰。天命之谓性。即此二说二十有一字者。苟洞关启键。十分勘究。则性命之实。不待馀言。而可观于掌纹矣。然则性命果二物乎。而性命之外。又有太极乎。不在多辨。只仁义礼智。是本然欤气质欤。即此头脑。当截铁插钉而后。方可审其情实。若是本然。则本然之外。又有天命太极欤。而本然而不得为一原者。又何说欤。若非本然。则仁义礼智之外。所谓本然者。果又何物欤。于此。若承的确之论。则愚可以闻命矣。鄙见则天命五常太极本然。名目虽多。不过此理之随指异名。而初非有彼此本末偏全大小之异也。夫赋之在天。受之在物。天与物。固二物也。性外无命。命外无性。赋与受。果二物欤。仁之在木。义之在金。名与理。固粲然也。二五实体。一性浑然。仁与义。果二物欤。约以言之。命之与性。均是浑然。详以目之。四德五常。同一粲然。而语其真至而谓之太极。明其根柢而谓之本然。非本然太极之外。有五常天命。而性命之间。又有同异也。元在一处。故无彼此本末。元只一物。故无偏全大小也。而亦初非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1L 页
牵联比属而谓之一原也。只一物。故谓之一原也。然则章句(中庸)所谓人物之生。各得其理。为健顺五常之德。或问(大学)所谓人物之生。必得是理。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是二说者。或者朱子之见本。亦在是(一原)而言欤。鄙见之得失未知。而本领则在是。所据则在是矣。或者于章句各得字。疑人与物所得之异同。是则偶未识破于一原所在。而即其文理语势。俱欠商量矣。况或问则直曰必得。而初无各之一字乎。至于兄辈。则自谓得不离不杂理气分合之妙。而以天命太极本然为一原。而其说处。正是没心情应文。说入依微澹泊。几于脱空。独以五常为异体。而其所极口张皇。各至屡千言者。专在此一路。而毕竟以此为大分。而反以彼一原为细分。则其说益紊矣。盖性命。是一实而二名者。而今欲因名而各求二物。此一误也。在一处而指其异同。则无甚分别。故一指于一原之全。一指于异体之偏。此二误也。性虽有本然气质之别。而本然其主也。今一则曰因气质。二则曰随气质不同。断然不入于超然专说之理。故自子思所言天命之性。尽归之气质。此三误也。知性之具五常。而不知命之具四德。知四德之在天。五常之在人。而不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2H 页
知此四德之外。更无五常。天命之外。更无物性。此四误也。其头脑纲领。萃此四误。而欲说天下之理。其能沛然无阻乎。其种种缌功之不察。诚无足于多辨也。而其中亦有不可不辨者。毕竟五常是理欤非欤。以为理则说于异体者何欤。是理之粹然者。故人独有五常。则其必以粹然者。说于异体。而又必以昏浊者。说于一原者。何说欤。然则五常贵而天命贱欤。五常善而天命恶欤。五常全而天命偏欤。五常馀而天命欠欤。五常之外。又有五性。是果不易之论欤。而从古圣贤之论。有片言半辞可證者欤。前人而有此言。则其不得为圣贤也决矣。道是理则未尝说于一原。道是气则未尝自谓气质。未知一理一气之间。又有非理非气之物。而一原异体之外。亦有非彼非此之地欤。可谓终日思之。而不得其说话。经年阅之。而不省其条理。愚于此。诚亦惘然矣。然愚昧之论。亦何尝不及于异体也。以本然言之。性命固无人物之殊。而以气质言之。则得气之正且通者为人。而偏且塞者为物。而正通之中。又有清浊粹驳之分焉。偏塞之中。又有或通全塞之别焉。则是人物异体之有万不齐者然矣。是故。论其气质。则非惟犬之性。非牛之性也。蹠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2L 页
之性。非舜之性矣。语其本然。则不惟蹠之性。即舜之性也。物之性。即人之性矣。然则栗谷所谓理通。朱子所谓理同者。非即此气质。单指本然而言欤。栗谷所谓气局。朱子所谓性不同者。又非即此本然。兼举气质而言欤。兄辈之以仁义礼智为气局。而以天命太极为理通者。不惟于性命之实。判之已甚。实于理通气局之言。俱不无未勘者矣。不惟于栗谷之意。有所纬繣。实于朱子子思之旨。诚不无径庭者矣。来谕以为人异于物者。非以其形。乃在于性也。高明方主张异体。而乃反不察于气者。何欤。彼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者。固自绝异于物。而至其方寸之地。则虚明洞澈。灵于万物者。专在是矣。然则人与物所争者。理乎气乎。是于一原未莹。故于异体亦未莹。而又与自家所谓得秀气。然后方谓五常者。自相矛盾矣。成仲于一原异体之说。类抄详博。而其同一太极。各一其性下。总辞不过曰所同者理。不同者气。则八字足了其说。而今其同者止不同尔。数行许多言句。七暗八杂。令人迷悯。而方自赞叹于丁宁深切之旨。抑何滋味欤。自上智大贤以下。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故五常之在人者。全者少而偏者多。彼偏一失全(如夷,惠清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3H 页
和之类。)者。虽谓之只有其德。可也。而至于一生不仁义者。(如蹠,桀之类。)虽谓之无仁义无人性。非可乎。然见其偏一而遂谓无全体。见其不仁而遂谓无人性。则是何足与议于性命之实哉。高明所谓有性而不能发用。则天下有无情之性者。是亦未莹中支辞也。彼四兽之或通者。不过就至塞中。亦可见此理之一端者而言也。拟议于人。已自霄壤矣。况其草木之全塞者乎。盖其运动知觉荣悴开落之间。亦莫不有自然之情理意思。而其分则益微矣。宜乎兄辈之依暗于此矣。然见其或通与全塞。而遂谓无至通至不塞者。则亦何可与议于一原之体哉。然则得五行之气。故得五常之德者。何病于子朝诸贤之言乎。偏塞之分。悬隔于正通。而五行之理。无阙于彼此。则分数之说。何黜于汝五欤。以一原言。则人物之性。无不粹然。而以异体言。则圣凡之间。已有不齐。则人得其粹然。物得其未粹然者。子朝诸贤之见。又何必深斥欤。性理之辨。兄辈之所主张也。柬则以为理在气中而后谓之性。故汎言性。则其本然气质。姑未分而带两般意。若单言理。则即本然而已矣。而本然气质之间。性只是此理也。是故。言性处。所审在带气与否。而言理处则无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3L 页
复致审者矣。如是论之。果为其辨欤。若以仁义礼智为气质之性。而别指本然之理于天命太极而曰。言性处。不可以理易之。言理处。不可以性释之。则非鄙见之所及矣。瑞膺以性理实难混作韵语。而其解以继善为理而付之天道。成性为性而说在人物。其说生疏。正好一笑。而但比之兄辈。以五常之性。天命之理。齐头并说于人心者。则诚不啻简易疏通矣。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姑就来说。正合有商量者。高明其虚心焉。愚意欲于高明所谓因气质者。以不杂二字。略更开眼。即此非超形器乎。(只此一句。说尽天命五常。下句。不过反复言之也。)又于所谓超形器者。以不离二字。略更开眼。即此非因气质乎。十分天理圈子。以超形器三字。却占不杂边。五分留守于一原。以因气质三字。却占不离边。五分迁就于异体者。此高见也。愚意欲以异体中不离者。合置不杂者于一原之中。则不离不杂。还他十分。而天命五常。元只一圈天理。未知高见当乎否乎。凡所譬喻。且当善观其指。方无所差。此若以半边天命。半边五常。齐头并看。则其与来说。相去又几何哉。大抵兄辈。俱为不离不杂理气分合等语所误。辗转失真。高明所谓一错路头。千里殊归者。理势然矣。但成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4H 页
仲则见处虽欠透。而说处犹安详。其所悯叹处。语意亦常忠厚。此为可敬也。高明则见处捷倏。而说处丛杂。所谓前中后三说者。劳攘甚而卒无明净的确之见。且其意气轻扬。至禽兽少康之治而极矣。何其然也。此以不逮之见。妄相忖度而然。则自反之馀。明以教之也。
  五常咏
 一元家计统尊天。性底方看命者然。直勘气中单有理。不应常外更求玄。犬牛异处人宜贵。舜蹠同时物亦全。思圣首言无二实。愿从章句复精研。
无眹说。高明当初以理无形三字。解无眹。故愚窃非之。今从函丈说则好矣。
知觉说。来谕。虽极要妙。而鄙见未到。当俟究竟后。仰报耳。
孟子犬牛人性。顷日高明以为本然之性。余试检本注。至性者。人所得于天之理。生者。人所得于天之气。辄疑彼告子者方以生者为性。故孟子乃以理者为言。无乃如是看之。乃与性善之旨相准乎。遂于兄言。汎然印可。其后不复致思矣。日者岩村之会。成仲所言。正符高见。而彦明,晦甫。力诋其非。柬则遂以印可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4L 页
于高明者右成仲。而归而思之。始知其谬已甚。不觉爽然自失也。彼告子者。徒见于知觉运动者。人与物无异。而实未识其所得之理。随物不同。而至于人则又不啻霄壤者矣。故孟子以是折之。而集注。又推明之。此即朱子所谓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者也。又何疑乎。窃尝思之。告子当初第一话头。在通人物为一性。故便指生者为言。盖于人物。等视其生。而实不识人物之所禀有异。是所以以玉雪。等视其白。而实不识玉雪之质有异也。孟子于此。若又引玉雪之类。则无以谕其在质之理相悬。故直据人物。以明其知觉运动固有相近者。而其所得之理。则自相悬隔矣。盖彼之言。方主所同。故此之辨。必在所异。语势然也。于此。若又以人物之所同然者为答。则无论义理。便不成说话矣。朱子曰。孟子虽不言气质之性。然于告子生之谓性辨。亦既微发其端矣。但告子辞穷。无复问辨。故亦不得以尽其辞。盖告子虽以生言性。而其见亦甚觕。在徒见其知觉运动之气而初不识有气质者在。亦不识气质之又有通塞。告子于此。若又问人与物。其生同而其性异者。何则。孟子所答。必在究竟之论。不但发其端而止耳。惜乎。告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5H 页
子不足以及此也。饶氏曰。人说孟子论性不论气。若以此章观之。未尝不论气。然则朱子之外。诸儒亦已言此矣。深愧平日讲学无素。致有此迁就谬误。不独于前圣经训。矇然不识其大意。亦于先觉畏友。悍然自直其谬见。思之至此。不觉背汗。而因窃怪以吾兄与成仲之高明。偶然被误于不离不杂之说。乃有此辗转失错也。始知虽贤者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毕竟妨于正心之地。而为多少知见之累矣。可不惧哉。切乞兄与成仲。更考章旨而教之也。
与韩德昭(癸巳)
秋初惠书。兼蒙别纸一册子。经年阻拜之馀。披濯可涯。第承色忧长时。奉虑无间在已。即日秋深。谨问。侍奉凡百何如。传闻东入之计已决云。去就的在何间。而其地燕耶镇耶。年事大杀。沟壑迫头。同病之怜。想无彼此也。奈何奈何。种种责诲。忠爱恳激。真令人感怍而深省。惟此一义。已卜老兄之所造也。念罪讼过之馀。不觉服义而仰仁。深祝终始无替。以毕不倦之盛义也。此不于贤者冀幸。而将谁望乎。理义同异。各坐实见。归一之前。有此纬繣。势也。第因此问难。致令贤者。分疏太密。辞说太费。抖擞性气。精义几于入神。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5L 页
数年精力。垂尽于此纸。此则愚者觕厉喷薄。有以激触而感伤也。直于缕缕见教之外。又得此念讼罪过之一端。尤为感悚感悚。黔友书。不知有甚妄发。而兄责之是也。但君于此。未免失言。亟改之一句足矣。而渠若有失。则亦不待多诰而引服矣。闻兄用屡纸。颇费声气云。何为其然耶。于人一言之失。辄盛气张皇。已非古人薄责之义。而设真有全局之错者。误朋友不足而拖带师门。又不足而驱率圣贤。则不知贤者。又于何觅得许多声气。讨个许多笺牍。以数其轻脱妄作之失乎。愚意此关于德性。望贤者稍自加省也。所谕诸条。说话犹旧。而文字加密。到头驯入于纤细穿凿。辗转怪异。而又其气象规模之所在。大家欠沈远平实之味。此则实鄙虑之所不虞者。晦翁尝谓读书宽平正大者。或失之疏。精密详审者。又有奸巧局促之病。然则今贤者所坐。无乃不在宽平而病于精密欤。观高明前后自处之言。则未尝不以知道自与继开自任。而今愚之所奉疑者。又如此悬甚。其僭固自分。而其妄也亦决矣。然此在贤者。岂尽实情。而在不佞则实见也。实见所在。何可强以为辞。区区姑欲温理来言。积以岁月浸涵反复之久。忽然悟其穿凿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6H 页
者精当。怪异者平正。而又其躁挠巂侧底。脱然改其旧观。则此敢不自首从前僭妄之罪。而一听于下风哉。柬受性木强。不能善于辞令。今此所献。又不免一向过于直截。而惟其不敢轻于苟同之意。则贤者必善恕矣。愚于此。又窃妄有隐之于心者。贤者商之。望道未见。是文王到老事。夫所谓道者。岂后生涉学未久。阅理未深。而专靠三五分慧悟才性。所可骤闻于一朝者也。今此未发与五常之说。是固义理大原。兄意于此。若端的说出。则便可以为见道知道。而又以此闻于未闻之人。则又便以为传道耶。愚意于此。虽说得无差。不过辨于大原名目。而又能于承用之外。自见其名目情理。则要已非人人可办也。设亲见其情理。亦不过于众理中。见此一头绪而已。其以是便疑于豁然贯通。则其见无乃为少疏乎。况于所谓名目者。已不免于指天为方。画地为圆。如来谕所忧叹。而居然以知道自任。则不论义理。其气象见识。果何如哉。张子曰。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旨哉言乎。区区实欲早自洒濯于实事。而本原粗浅。口耳生疏。入头无门。转脚无路。其于愚下罪过。虽自亟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6L 页
讼何补。惟贤者深矜不能。吃紧提喻。且以不自满暇之意。时亦存省于是。则在区区。未必真有受用之实。而即贤者成己成物之学。则当自不容于己矣。顾今侪友中。惟兄可以闻此义。而惟愚者。亦可以是进之。不审盛意。终以为如何如何。柬老幼疾忧。读书无日。而流年恍惚。真不相待。前人所叹忧惧之言。日觉分外亲切于心目。奈何奈何。书何能尽。惟祝崇深自爱。
与韩德昭蔡君范(之洪○辛丑)
柬稽颡再拜言。斯文不幸。老先生奄弃后学。山颓之恸。去而益深。奈何奈何。伏惟佥兄半生熏沐。恩与义俱隆。崩陨之情。何间于劬劳之地也。孤哀贫与病谋。不独祸衅之荐。仍 行宫拜违之后。更不得一日侍教。而人事至此。抱痛穷庐。此怀谁告。远日在即。而无路攀诀。十数年收遇教育之馀。分义都丧矣。只东望长号。五情如沸而已。日者奔哭。适与兄辈燕鸿。不成相握叙悲。此心尤苦。若而同门。零星散处。各汩私计。聚会无期。斯世出场。元只如是而已乎。窃祝兄辈各加感励。以绵一脉。积累充阐之馀。时惠德音。以庇孤陋。实区区之幸也。
答韩季明(启震○辛丑)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7H 页
所谕义理。此见得未到。说得未透。从前面讲书传。殆淹十数年馀。例未蒙俯领矣。今虽有说。不过磨驴之踏旧迹。终亦何益于事哉。不如姑且置之一头。俟兄难进易退之暇。或成林泉数月之会。则庶可彼此倾倒。烂熳有归一之望耶。惟此一念。只耿耿于心头矣。如何如何。且念吾辈讲论。只靠口耳。全无舍命沉潜。埋头专确。寻个古人以多问寡。以能问不能。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诸人为善底门户。故所说类不免承虚接渺。说皮说膜。全不撞着实事。又其气象。则都犯着晦翁所谓一味气盈色满。抽露精神。胡撞乱撞之戒矣。只这气色索性。打得一转。无几微存者。然后无论所讲之契不契。方可寻觅讲学门路。随分随寸。为自家实物事矣。此近日反本自思。念罪讼过之一大端也。未知兄意以为如何如何。切乞以先获之语见教之。至幸。
答玄彦明(尚璧○癸巳)
梁文叙事。为申哀不欲正言。此深仰老兄忠爱之至意也。然不佞于此。亦尝费心缔思。诚不忍容易于措辞矣。人心不似我心。此本用朱子伤叹之语。初未害于直截。而但痛字。词气深切。故今承来教。改之以噫。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7L 页
实理之易昧。则此比前语。稍为宛曲耶。此若据事一句。是十分隐忍中。十分不得已之公案也。不作则已。似此等语。一并删改。则直是没实。何以成其说话乎。况下句抱悯后死云云。正是深自引咎伤恸之言也。为先贤不能据义正事。此一悯也。而于公义。未尽焉。为故友不能开谕其弟。此又一悯也。而于私事。亦未尽焉。此引咎伤恸之实。而忠厚恻怛之意。何尝不存于其中也。理义情志等语。来教以为繁冗。此诚然矣。但鄙见则元来今此移建一着。专出于为故友不忍撕挨。而苟且迁就。私意循矣。公理蔑矣。多士之理义若行而不为通谕。则多士之道。诚为未尽矣。旧识之情志可通而不为开谕。则旧识之道。亦为未尽矣。多士旧识。容有致力之道。未及为之。而执事有此移建。则是执事于先贤。无严畏之分。于朋友。有欺谲之权矣。其于忠爱恻怛。无乃远甚乎。斯诚有末乃为六字。正是十分实录理义情志之句。若刊削。则不惟语意文势之欠阙。其不忍与苟且之实。何以见之乎。蒿里空山。是执事辈循私蔑公。不能正事之罪过也。诵庭弦庑。即执事辈死中求生。容有可赎之功能也。先举其过。后见其功。记实之语。不得不然。此于申哀何哉。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8H 页
鄙见执滞。难于一一承命。无已则切乞更求他手。俾免多少谤议。鄙稿亦因便投还。如何如何。前人手迹。非惟不忍斲去。似本不当斲去。以存故实可矣。抗梁之时。揭而读之或说。恐无妨耶。金台所书。揭之神门。鄙意甚好。叔敬文字。使人誊出。要为后日之见。如何。
与玄彦明(甲午)
岁行更始。伏惟兄侍采履端万福。新年祝贺。固人恒言。而奉老之人。情理自然切至。想老兄亦同此心也。弟老母一月二十日常病。其间又有幼少疾痛相乘。又饥渴之窘人。去而益甚。如是荏苒。岁忽改矣。目下一书未了。一理未践。而点检齿发。行将四十回。顾去日已不可追。心绪茫然。逢新秪益无嫪耳。独亭交道。顷年一书后。倾倒款笃。盖不如始。而厥后别无转辗失欢矣。慎言之戒。敢不铭刻循省。但冬初一会偶然。未尝有论事论人论义理。所酬酢。只是閒话。厥后渠连有书信。非止一再。而初无息交底几微意思。未知此甚疏漏。全不省觉而然耶。此友责备。则端的非其所长。而自是好人物。若果外为羁縻。内实疑贰。则除非龌龊可笑底人。方为此态。此岂所可指拟于济博者哉。人之所传。殊涉可疑。率性之性。则本然也。头脑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8L 页
也。着一率字。则当然之道也。分派条理也。偏全有万不齐。此愚所谓人物之性也。就此专指本体。则本然之性也。兼指其气。则气质之性也。子思之旨。专指则在上句天命。兼指则在下句修道。此则于中间偏指当然。故不曰性而曰道。所谓道者。可以偏全言。而不可以善恶论也。本然与当然。理虽一体。而源流体用。界分自在。则此不可以本然目之。偏全虽有不齐。而所指在性道而未尝及气。则亦不可以气质目之。故愚意于此句。本当以道言之。不当以性言之。必要着性字以目之。则须有以人物之性言之。方为精审。鄙见本自如此而已。彼梅友则所见本领既异。无怪其听莹于鄙说矣。但老兄见处。亦不免有异同于是欤。言或未当。乞赐反复也。理到之言。安敢不从焉。未发说。此有些辨證。自谓殚竭底蕴。而草本之外。未及别书。玆未仰质。可恨。
与玄彦明(丙申)
栗谷先生所谓发道心者。气也。此气字。信如来谕作形气看。则先生所谓居仁由义。忠信孝敬之心干形气。何事欤。朱子所谓形气。则不过以耳目口鼻四肢而言之。然则夫仁义忠孝。是口鼻之所发耶。抑四肢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9H 页
之所发耶。使来谕无误。则人心道心。俱是形气之所发。而从上所言危微之旨。混乱而无别矣。其可乎。先生图说。文字血脉。极有条理。夫曰天理之赋于人者性。合性与气而为主宰者心。此即心性上理气二字。其纲领也。夫曰理气浑融。元不相离。又曰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又曰。道心虽不离乎气。人心虽亦本乎理。又曰。发道心者。气也。原人心者。理也。凡此五个理五个气字。皆承上面一初理气字一串穿来。其眼皎如贯珠矣。未知高见则将此首尾六个气字。一并作形气看欤。元来所谓性命。所谓道义。则是贴一道字。所谓形气。所谓口体。则是贴一人字。而心只是此心也。此心妙性命而宰形气。其妙而宰者。气也。在妙宰者。理也。而其发或为道义。或为形气。于此。当看两为字。辨别其人道界分。而所谓发之一字。则只管属之此心。然后义理事实。方无差谬矣。今以道心为形气之所发。则将以人心为何物之所发欤。盖先生本意。道心之发。气也而非性命。则道心不生。人心之原。理也而非形气。则人心不生云尔。而其立文下字。偶然有下上。至于后人之误看。乃谓仁义忠孝。的是口体之所发云尔。则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69L 页
其以辞害义。不亦甚乎。而此岂先生之所逆料也。来谕以为此句气字。即下句形气。下句理字。即此句性命而互有照应云。此又有不然者。盖无本末者。理也。有本末者。气也。无本末。故理即性命。而有本末。故心非口体矣。然而食色。不过性命之一端。而非仁义之全体也。天君。实是形气之主宰。而非口体之偏属也。于其无本末处。当识其条贯。而有本末处。又认其大小。则原说字句。着落照应。亦甚精密矣。不审高明亦尝如是细玩否。答牛溪书中感动者形气。此一句。又合有大故商量者。盖其上面曰。禀天地之帅以为性。分天地之塞以为形。而其下即承以故吾心之用。吾心之发。感于物而动。三五语句。而因曰感动者形气云云。然则这形字。是乃分天地之塞以为形之形。即所谓形而下之形也。而气是心气也。其所名言。偶然与朱子所谓形气字。直是无别。而其指则在心而不在他矣。不然而真以道心。为口体之所发。则何必先生也。粗辨名目者。决不作此不成底说话矣。然区区窃闻尤庵先生之言。则以为栗翁文字。都无可疑。而只一两处。不能无疑云。区区盖尝三复而致思矣。先生理气说话。真是都无可疑。而惟其以掩于形气者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70H 页
作人心。及人道相为始终。与此感动者形气凡三言。真不能无疑耳。食色。天性也。循理而发者。是人心之善者。而此易掩于形气。故谓之危也。若已直掩于形气。则全是人欲也。先生于此。无所辨别。而一切以掩于形气者为人心。此一疑也。人道相为始终。此本朱子初年未定之论。而先生又不免承用。此二疑也。形气二字。朱子之说。已有定本。则决不可混称于心体。而先生又有此云云。此三疑也。虽然。先生之制进图说。是晚年定论也。其言至精至粹。凡此三疑。无一毫几微于词句之间。后人之服膺而持循者。其不在是欤。鄙见如是。敢此奉质。切乞贤者。极意消详。明以教之也。动静之义。旧见未濯。容俟熟玩而仰报非晚耶。所示语类。谨悉。血气作心体云者。范雎所谓秦独有太后穰侯之意耳。凡观言语。善看其主意。则馀可推见未妨耶。
与玄彦明(乙巳)
手书专惠。联而别幅者凡数纸。词旨详恳。诲谕谆复。接席承晤。何以加之。得于阻阔恋仰之馀。尤令人披豁。矧审綅玄之间。素履安重者乎。弟痼疾当节增剧。几乎委顿军民涂炭。穷族猬集。公私酬应。恼挠日甚。
巍岩遗稿卷之七 第 370L 页
势也奈何。数十卷书册。随身而来在。一不得开面。内舅好吟哦。日课而程督。无一韵所和。目前汩没。据此可料。些少精力大耗小损之际。荏苒者光阴。独不肯留待。此为大头段忧患矣。府库使令之谕。读之未了。令人失笑。兄于天下事物之情。类为此悬料。则半生穷格。无乃都是坐谈也耶。身亲经历之言。决不似此易易耳。奉呵奉呵。瑞友喎斜之候。承已向差。稍慰。向来忧念之心。而独其所带去就。果何如耶。晦友边所答兄言。真是的喻。但恐弟意则其大者亦未易为言。如何如何。申妙之夭。惨矣惨矣。此以旧友。无路致力于其存亡。尤可悲噎耳。江行。若果由此中。则此亦欲随尘。望更无改其中道。至幸。室行。专赖朋友之力。已还本栖。至心相告之言。感拜仆仆不以礼待云云。自省不觉其有是矣。设朝为韦布。夕为卿相。持循应接。宁有所变动也哉。挟令长而骄于人。所谕切至。当佩服之不暇。而但兄知我之分。则无乃太浅乎。好笑好笑。一面任差定之际。一马匹相争之地。所谓士友者便以书干嘱。此则平日所憎恶者无甚于此。故凡攀缘书嘱者数人。一并痛打。所谓云云。其出于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