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x 页
巍岩遗稿卷之四
书
书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89H.gif)
柬敢斋沐具书。东望再拜。献于遂庵函丈座前。古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柬窃伏穷山。亦尝讲服盛名之日久矣。粤自顷年以来。始得文正老先生遗文。读所与门下书一编。不觉敛衽三复。作而叹曰。其平日期与之隆重。末后付托之丁宁。视朱门授受节度。又加详矣乎。噫。世变甚于庆元。 宗国墟于必烈。则其所辨别邪正之道。尊攘华夷之义。又恶可草草也。而此不有子夏之笃信圣人。亦曷足以承当哉。于是。窃自惟念。小子生晚。纵未攀先生之恩教。而今幸有门下承厥统绪。主盟当世。则老先生崇深刚大之体。尊讨辟正之用。庶复可以亲见于吾身也。自是依仰之心。若山有岱。倾慕之诚。如水赴海。而惟柬二亲笃老。年迫八旬。所生偏母。宿痾缠痼。门户之责。菽水之计。又从以驰骤之。以故结情荏苒。汔不能服勤门墙。以遂至愿。此小子所以为小子而止也。中夜寤言。愧惧并作。继以感奋。明发而不寐。奈何奈何。柬今犬马之齿。三十有一岁。合下受质最下。晚出穷乡。幼而至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89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0H.gif)
栗谷先生四书音释。今果有传本。而门下得览否。此中孤陋。论孟小注去取。亦未得见。可郁。年前读孟子。草草不能会疑。而于谚解句读。亦不能无小小疑碍。今不能一一录出。姑以数条疑目。仰禀。(谚解外。间有疑处。亦附见。)且读浩然章时。兼看老先生质疑。眼目不逮。僭有续疑。以小册子奉纳。并乞览过。逐一批教。(孟子疑目浩然章记疑。并见杂著。)
上遂庵先生别纸(中庸疑目)
篇题不偏不倚
恭闻尹生焜。门下以为偏倚各为一义。偏是偏着。倚则是留着。如大学四有所之类云云。未知此果然否。鄙意留便是偏滞。偏便是留滞。四有所。说留着固得。说偏着亦无不得。如何如何。柬亦尝疑此二字同是一意中。不无横竖浅深分数。反覆思惟。终未得其说。且据或问。则恐亦初无二义也。或问曰。不偏不倚。犹立而不近四傍。无过不及。犹行而不先不后云。以不先不后言之。先则过。后则不及矣。以不近四傍言之。果以近于甚傍者。属之偏。近于甚傍者。属之倚乎。偏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0L.gif)
首章修道之谓教
或以此句谓当兼己人看。不修道于己。而能修道于人乎。柬答谓中庸本圣人事。而修道二字。本只教字训诂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性道。而气禀不齐。未能无过不及之差。则圣人以先知先觉。觉其后知后觉。觉之道。非有他法。只因人物所固有之道而品节之云尔。然则此句如何就自己上看乎。且圣人。非道之所存乎。其道固已无所欠阙。礼乐刑政。由是而出。则所谓教也。曷尝有无本之教哉。章句或问。自在明白。不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1H.gif)
致中和小注。陈氏曰。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
致中致和二句之非。则退栗两先生。盖已论之。而独天地位。万物育。则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此一句。无所论及。何耶。鄙意则章句所谓其中者。正是致中和之中也。若细分言之。则是致和之中也。盖致中和。工夫也。天地位万物育。效验也。修道之教。岂效验乎哉。或曰。是则然矣。但致中和。自修也。而子谓修道之教在其中。何其与前段不可兼己人说矛盾耶。曰。自致中和言之。则修道之教。可谓在其中矣。而自修道之教言之。则不可谓致中和在其中矣。此之能兼彼而彼之不能兼此者。语有偏全。何可混而并之也。然则必细分而谓在致和之中者。何。曰。品节之。以为教不出于所谓应物无差之中矣。然以应物无差为教。则恐亦失之远矣。如何如何。(先生答曰。来说得之。)
十二章夫妇之愚。注覆载生成之偏。
按或问曰。天能生覆。而不能形载。地能形载。而不能生覆云云。盖理应如此而不如此。方是为憾恨处。未知天之不能形载。地之不能生覆。果为人之所当憾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1L.gif)
造端乎夫妇
按辨疑曰。此夫妇。与上文愚夫愚妇之夫妇不同。朱子以此夫妇居室之道。结上文之意。殊不可晓云。沙溪先生此段。柬寻常未晓。上文夫妇。盖既以居室之道。举道之一端而言之。故此句夫妇。又只就居室之道。为道之托始而结之。夫妇之名。本虚位也。君子知至理之所存。能托始乎此。则此诚立道之根本。众人不知而不能托始乎此。则犹不害为知道(居室之道)之一事也。今论其托始有无则可。奈可疑其以居室之道。结上文之意乎。(先生答曰。上下夫妇。只是一意也。沙溪先生说。未敢知耳。)
十六章使天下之人注百物之精。
柬窃意此段。不过引其气发扬昭明神之著等语。以證鬼神之洋洋发见。而百物二字。偶尔兼带而来也。如何如何。(先生答曰。来说似然。)
十九章践其位小注。陈氏曰。事死如生。居丧时事。事亡如存。葬祭时事。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2H.gif)
二十章官盛任使
官盛二字。谚解所释。似失文势。拟改以官(이)盛(야。○先生答曰。然。)
二十六章文王之所以为文。
小注。陈氏以下文。谓非文王之谥。乃是文不在玆之文。此说如何。鄙意。文下虽无一王字。而恐只是文王之文也。天之所以为天。以其于穆不已也。文王之所以为文王。以其不显之德也。上下文义语势。岂有二哉。果如陈说。则章句必不放过。已有所指出者矣。如何如何。且虽以道之显者言之。文王之文。是经天纬地之文。何尝非道之显者乎。然此则就陈说。以馀意言之。亦如此云耳。(先生答曰。文是文王之文。无疑。)
二十七章君子尊德性(止)崇礼。
小注。胡氏曰。下而字。则重在下股。谓存心。不可以不致知。下以字。则重在上股。谓非存心。无以致知云。果如此说。则上四句。则重皆在下股。主致知而言。末一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2L.gif)
上遂庵先生
柬愚不自揆。山仰之深。敢以名姓自达。日俟僭冒之诛。不谓尹生之还。辄蒙降屈威重。手书下答。熏盥奉读。如亲面命。况缕缕奖引。尤非始虑所及。感叹之馀。不觉背汗。阳德方昭。伏惟此时。燕申起居。神卫万福。区区攒颂。不容名言。柬入冬以来。亲患长时。忧煎汩没。何足仰闻。除是染习已痼。探索未深。言动心术之际。恒患难觉而易昧。难反而易流。无一个半个近似于此事。只恐似此迁就。无闻而死也。奈何奈何。前书略举其槩。以求对證之剂。而但察之不切己。言之不达意。支离捞摸。不过为备礼之问。自度无状。终亦见弃于君子之庭矣。不料门下特加优容。光荷已深。而况其撝谦盛德。有足以仰窥光霁之万一。仰钻何极。但指切病痛开示迷涂之训。则卒不得承闻。此固圣门不屑之遗意也。小子虽极愚陋。敢不循省。知所改图。然朱门启发。已不待愤悱者。诚亦时世降而人物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3H.gif)
前纳两件疑目。已经览下否。颙俟明教。家礼疑义。讲闻于朋友者十数条。牵率录呈。并乞逐一批诲。
别纸(家礼疑目)
尤庵先生曰。亲尽祖之祭田。以为墓田。既有明文。不可移于最长房云。然则家庙大小祀享。则长房主之。而独墓祭诸位。径自迭掌而岁一行之否。盖祭田。本为祭祀而置也。似当随主所在。以给祭用。而至埋主然后为墓田。于事未为甚晚。而于理不至甚悖。未知如何。且本文亲尽二字。是单指宗子而言耶。大祥章。有族人亲未尽已尽之文。似当参考商量如何。
亲迎条。婿家告祠堂云。迎于某官某郡某氏。女家告祠堂云。归于某官某郡姓名。此若指婿与妇而言。则婿家不当用某官字。若并指主昏者而言。则女家用归于字。果为妥当耶。
袭用深衣幅巾。似是主男丧言。而妇人服则不别言之。何耶。以参礼盛服及复条观之。则妇人服自在。而不用深衣明矣。曾闻尤庵先生家于女丧。用深衣云。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3L.gif)
袭条。悉去病时衣及复衣一节。备要。移之于沐浴条。引丧大记注以證之。辑览。又引诸说而辨之曰。悉去病时衣。易以新衣。当在于疾甚之日。而去复衣一节。宜入于设床迁尸之时。又曰。既置深衣袍袄之类。而迁尸其上。而又曰。易以新衣。文似倒叠云云。窃详先生之意。盖以悉去之去。作撤去看。而疑家礼于袭时。始撤去而易之也。此果然否。盖礼死衣及复衣。不用以袭。故家礼亦言悉去而不用。悉去二字。专为不用而设。而非谓至是方撤去也。且易以新衣云者。岂徒然叠说。盖深衣以下。是逐件陈布之说。而至于又言新衣者。是对病时衣而言。故不得不恁地说。如言悉不用病时衣及复衣于袭。而易以此深衣等新衣云尔。如是看。则文理脉络。似不至倒叠。如何如何。
执友亲厚入哭条。吊主人一节。家礼也自省径。备要引丘仪。添入立西阶下。且哭且拜等节文。当此始死之日。哭擗无算之际。一一何暇于此等烦琐之节耶。此处从家礼似甚简当。如何如何。
辟领之制。家礼本文。已详。且其义则特著于大全答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4H.gif)
绖带。家礼在成服条。而备要。从古礼。移于小敛条。岂朱子之意。以成服前。则袭敛等事。重在于送死。而至于生人。则其繁文缛节。有难一一暇及。故凡此绖带。故移于成服耶。
腰绖散垂。无绞之之文。而备要则小敛后散垂。至成服绞之。盖古礼然也。大全答胡伯量书曰。绖带两头。皆散垂之。以象大带。以此观之。则家礼不绞之意。似亦明白。恐不必泥古绞之。如何如何。
小功条。庶子为嫡母之父母兄弟姊妹。母出者为继母之父母兄弟姊妹。而皆不言其兄弟姊妹子之服。何也。或曰。母出者。既绝于其母之党。而以继母家。为外党。则其兄弟姊妹之子。亦当服之。而不言者。阙文也。庶子非绝其母党。而只为嫡母服其党。则兄弟姊妹之子。似不服也。或曰。既服其父母兄弟。则其子亦当皆服也。未知如何。
尤庵曰。古礼。士只有朔奠。而家礼仍之。今世虽未仕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4L.gif)
迁柩告注曰。设馔如朝奠。既曰因朝奠。而又曰如朝奠者。文义似已不通矣。凡告事。用朔日之礼。则此朝字。恐或朔之误耶。沙溪先生于虞祭条。疑朝为朔。妄意此处及祖奠遣奠凡三处。亦当如是看之似得。如何如何。且祖遣两奠。皆当为殷奠。不应如是之草草。未知果如何。
返魂时主椟。至家椟之。而沙溪曰。岂有自墓来不椟。而今始椟之。活看可也。盖家礼之意以为新主才成。不知魂之依否。不忍遽椟也。故曰其反。如疑为亲在彼。至家椟之。其义甚精微。恐不可活看。如何如何。
家礼旧本。用皇字。而因胡元所禁。改作故字。尤庵以为当用皇字。此则遵用无疑。但自虞以下祝辞。皆无皇字。何耶。未知告与祝。有异耶。抑祝辞。有所阙耶。盖主式。本伊川所制。而本图。只书属称。则题主固当无皇字。而告事下注。凡言祝板云云。则似是统指告与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5H.gif)
祝辞夜处下。小心畏忌不惰其身。家礼则自小祥至禫。皆有之。而备要。只曰小祥者。可疑。
小祥练服。备要。谓家礼从简。无受服云。未知此果然否。若据练布为冠。去负版辟领衰之文。而曰家礼只以练布为冠而已。衰裳则仍旧。而只撤去负版等云尔。则恐未然。盖上既言各设次置练服。而此又别言冠亦以练布为之而去负版等云者。是以练布为衰裳。而不为负版等云也。截长裙之截字。亦同此意。然则家礼受服。似甚分明。如何如何。
忌祭祝末端。备要。作恭伸奠献。而家礼则分明蒙上文。用祗荐岁事句也。沙溪必用丘氏祝式。而不用本文。其义果何在。
慎独斋以为弟以下。忌无祝。此果然否。第家礼言旁亲。而只云讳日复临者。似是主祔主之尊者而言。正如时祭祝辞。举祔位处。只言某亲某官府君。而弟以下无现文也。如是看如何。然则弟以下有祝。似无疑矣。
击蒙要诀。墓祭用素服。沙溪先生疑之以为当用盛服云。此说何如。窃详家礼。洒扫时主人深衣。而其下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5L.gif)
上遂庵先生别纸(再问家礼疑目。)
第一条。鄙意只在老先生以亲尽祖之祭田。直作墓田。而不迁长房云。故敢禀家礼本意必其如此与否矣。今承下教。所谓即今士夫家无置祭田云者。其指何居。若谓今士夫家。初不以祭田作墓田云。则此正俗弊。又或出形势之不逮。本不当暇论也。且老先生。只据家礼。论其礼意而已。曷尝以己意。虑其保存之未易。以为直作墓田云乎。老先生所教。的是礼意。则 国法移送与否。似无所事。而礼意有更商量者。则但当论本文旨意。 国法又似当别论。未知如何。
第二条。下教曰。古有未娶而有官者。妇家用某官字以此。又曰。某氏。犹言某姓之家云云。前段则指婿而言。后段则指主婚者言。此若见行。则当何所适从。然则妇家告辞。则用婿姓名。婿家告辞。则用主婚者耶。
第十条。韦斋赠爵。先生是时。只经枢密院编修官。且居忧在己丑。而大全焚黄文曰。以辛亥始受大夫妻之号云云。据此则韦斋赠爵早晚。槩可推见。如何如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6H.gif)
十三条。祝辞故字。丘氏曰。旧本。高曾祖考妣上。俱加皇字。今本改作故云云。且家礼图曰。礼经及家礼旧本。祖考上。皆用皇字。大德年间。省部禁止。回避皇字云云。据此两说。则故字。分明非朱夫子原本也。未知外此。有可据明文耶。
丧中死者。己卯诸儒之议。丧服则陈于灵床。既葬则藏于灵座之旁。以待除服之期。练祥时奠告。去首绖负版辟领衰。以至易服。一如生时云。未知此说如何。郑寒岗以为未葬前。则象生时。用素馔。丧服常置灵座。既葬则撤丧服而用肉祭云。恐此义甚精。其必待除服之期。练祥时。去首绖等节目。无乃拖引太长耶。且葬后用素则已用肉。而独丧服如是拖引。似亦一脚长一脚短。如何如何。
为人后者。遭本生父母丧。则人之慰之也。其书式。当奈何。若纯用慰人伯叔父母式。则其亲称。亦以伯叔父母乎。而其亲爱加隆云云及孟春犹寒。深自宽抑等语。无已太泛然乎。且遭本生父母丧者。其答之。亦奈何。此亦用伯叔父母亡答人状式。则措辞之泛然。无异于前。而至于家门不幸。摧痛酸苦等句。决然是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6L.gif)
妻丧。父在则不杖。不杖则不禫。此压屈而不能备三年之体也。然练亦可不行否。不杖不禫。则有明文。而独无不练之文。抑降屈之中。自当再祭。以存三年之体耶。礼。杖而不禫者凡三。非宗子而母在者为妻。庶子在父室而为其母及子之于出母。此三者。岂尽以不禫之故。废其再祭之礼也。以此傍照。练亦行之无疑耶。礼意精微。乞赐明教也。
上遂庵先生(戊子)
柬白。春夏以来。得两度风便。一闻杖屦离避仙庄。一闻还税后。燕申万福。始忧终庆。方切慕用之私。意外因礼山便。伏闻比来颐閒起居殊胜。且将躬亲万东享事。慰喜感叹之深。不禁倾向飞越。不审近已戒行在涂。体气若时增卫未。斯文不幸。农岩金丈人。奄弃洛中多士。天之毒痡山林。何遽至此。昔年因科行。得陪半日高诲。窃覵其气象端悫。言议明洁。尽当世金玉君子也。恨未能鼓箧更造。深扣其为己谨笃之实。评骘百代之论。而便成千古。已矣已矣。伏惟道同心契之久。遽失此老。晦翁当日失右臂之叹。想必复作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7H.gif)
上遂庵先生(己丑)
献岁发春。阳德方茂。伏惟体道起居。履端万福。区区瞻贺之诚。日夕弥勤。柬喜惧益深。外何足喻。积年山仰之馀。获睹盛德光辉。大小恩诲。殆淹半旬。柬实至愚。不能承受万一。而饮河之馀。亦知自足。其为荣感。当复如何。私计悤迫。未遽卒业而归。而前人所谓吟弄风月之意。则至今袭人襟袖。自幸无状从此有没身依归之地。钻仰何已。申生憼。前冬半。不意短折。念渠才质。岂胜悼惜。似闻直斋李丈。遽又观化。衰世之恸。一何稠荐。所欲奉禀者甚多。而凌遽未及入说。当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7L.gif)
上遂庵先生
偏倚。先生引语类不偏于喜则偏于怒。及执着一边。便是倚着两段。以发明之。小生之见。则此两段。恐不无更详者。盖上段。则正论时中之义。既偏倚于一事。则已非在中之理。而就所偏倚事处得恰好。则这便是无过不及之时中云云。故其下句。曰要就偏倚一事云云。则亦兼举倚矣。详其上下语意。多少分晓矣。下段则正论中立不倚句。故又只言倚着。而不言偏着。语势然也。然其下方。曰倚于勇倚于智。皆是偏倚处云云。此亦兼举偏矣。然则其无二义据此两段。亦可以见之乎。又章句训中和二字。曰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无所乖戾。故谓之和。乖与戾。既无二义。则偏与倚。何独有二义耶。至静之中。无少偏倚。应物之处。无少差谬。前后文句。恐是一意矣。如何如何。似闻丈岩以为偏是过之根柢。倚是不及之根柢。未知此有前言之可据耶。语类曰。如有病底人。气弱不能自持。必有一物凭依。乃能不倚。不然则倾倒而偃仆矣。丈岩或引此等处。以證其不及。则此恐有未勘者。元来此段。论中立不倚强哉矫之句。故正言其弱不能立。与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8H.gif)
韩德昭以为冲漠无眹。只是理。无形之谓也。理之无形。岂间于动静云云。愚窃未晓冲漠无眹四字。合下为论理之有形与否而设耶。抑为说理之情状意味而发耶。无形者。是却对有形之气而分别之名目也。无眹者。无几微萌兆之谓也。是正就寂然不动处。直穷底情实也。言语情理。各有攸当。何可强而同之也。理固无形。而无形之中。又却有体用费隐之分。如父慈子孝。君仁臣敬。夫所谓显行于日用者。则厥亦莫著莫见。粲然而纷罗者也。此处谓之冲然漠然无几微萌兆者。其果为情实耶。见慈孝仁敬。而究其所以慈孝仁敬。则此正思虑未起。鬼神莫窥处也。反复推测。终不见其几微萌兆而后。直不奈何。而曰冲漠无眹。盖亦强名之耳。同于无形。而无眹自无眹。粲然自粲然。则其名理情意。何可混而无辨耶。但德昭引大全与吕子约书为据。此则恐当有商量者。大全第四十八卷廿五板答子约书曰。阴阳也。君臣父子也。皆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8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9H.gif)
上遂庵先生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2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299L.gif)
上遂庵先生(庚寅)
道里脩阻。私家窘劣乏指。经年阅时。卒未克一番专伻起居。寻常倾慕瞻郁之馀。讼恨实深。前月中。偶因风便。伏闻道体有痁候。至经屡次。而返庆之报。无由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0H.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0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1H.gif)
别纸(心经疑目)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1L.gif)
七情。也有道心。也有人心。好乐忿懥。岂可偏指为人心也。前承下教。则以为好乐忿懥。岂人心乎。此当辨释。补入于释疑云。今窃详之。此偏指为人心。固不可。若偏指为道心。则其为不可。未尝异于前矣。然则补入之时。当以此意辨释。如何如何。
心学图
释疑臣按下。栗谷先生所与退翁书。节约引入。似为完备。如何如何。
人心道心
释疑以为人心易发而最先。故先于道心云。未知此果为正意耶。愚意此二圣授受告戒之辞也。于危动难安之中。有微眇难见底物事。则语序自当先危而后微耳。如何如何。朱子曰。道心。杂出于人心之间。微而难见。故必须精之一之而后中可执。此意恐分晓。
附注西山真氏云云
栗谷先生曰。西山论天理人欲极分晓。于学者工夫。甚有益。但以人心专归之人欲。一意克治。则有未尽者云云。释疑根于性句上面。栗谷此说补入似好。如何如何。 王鲁斋说。释疑。已言其未莹。至于其图。则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2H.gif)
坤之六二章附注丹书
丹书出处。似当补释。
复之初九章附注。曾子三省。只是紧约束。
释疑。虽得道统一句。恐没紧且。只以三省云云。亦与原说不相应。愚意曾子资质。不及颜子。故其三省只是紧约束。视颜子一克复便了。不能无分别云尔。如何如何。
正心章附注第五段。问大学诚意如何。
此系正心章。而龟山所答。亦在正心。然则问者诚意字。是正心之讹耶。
第十五段舍去如斯。达去如斯。
舍达之意。释疑。何无端的辨释耶。语类以为一事。若只一事。则舍去如斯一句。足矣。又何必有下句也。鹤林玉露。以达为朝闻。舍为夕死。其说尤不可晓。愚意舍去如斯。是舍置死生于度外。而能不惧如斯耶。达去如斯。是达识死生之理。能安于所遇而如斯耶。盖上句。略似告子不动之意。下句。略似孟子不动之意。二句之意。不能无分别。如何如何。
乐记礼乐章附注第二十一段。皇恐发愤。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2L.gif)
君子反情章附注第二段小注。时志。
释疑曰。此间疑有阙文。此恐合商量。诚以身体之(호偓)当戏谑时(야)志能不为气所流否(아)如是悬吐。则体字包下流否句。更何待于别文也。
人皆有不忍人章四端。
谨按。文纯公以四端为理发而属之道心。以七情为气发而属之人心。故文成公所辨。一则明其四七。皆只气发理乘一途。而理气决无互发。一则明其七情是兼人心道心。不可与四端分两边说下。盖四端是七情中善一边。而孟子所言本旨然也。今释疑四端条。二先生说话梗槩。当以此意节引。而又必若备论四端情理。则当曰孟子则专言四性之善端。而朱子则又言恻隐羞恶也。有中节不中节。其说尤密云云。则恐释四端之义。似甚平正也。今曰文成公此说。固是。然朱子说如此云云。文成公当初辨说。如在四端善不善而偏主孟子则如是论辨。可也。今不然。而于此条。只备论四端善不善。则孟朱两夫子在也。文成公初何与于其间哉。与文纯公辨说之际。则四端善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3H.gif)
牛山之木章附注第四段。依前无状。(下卷)
释疑所释。甚未敢知也。以良心发时譬睡时。亡时譬觉时。其取譬义类。无已相反不伦耶。愚意凡人之朝昼所为。梏亡其夜气。梏之反复。则虽经日夜之所养。而其平朝之气。不复清明。正如合下昏昧无状底人。于朝昼之间。一番睡着而起。依旧是昏昧无状也。如是看见。则文理语势。颇似平顺。未知如何如何。
人之于身。兼所爱章。于己取之。
朱子本注自在。(孟子此章注。)释疑必承用赵氏说。何欤。而其所谓人不待他人之言者。于正文。果何交涉哉。
程子视听言动章附注第二段小注。当以是。
释疑以为语似未莹。详本文。则未尝为未莹。如何。
附注末段。只是须要(止)非礼之动。
此数句。释疑所释。恐不无更详者。元来此段。自起句(止)实见是如何为一段落。自看这意思(止)末句又是一段落。盖上一段起句。既总说四箴意思。于学问工夫都括得。又次说其言多不得减。少不得添。又次说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3L.gif)
范氏心箴附注首段。此意盖有在。
盖谓伯恭。则未必说得如此之意欤。
尊德性章附注第六段。其间盖有全出于异端。
其间以下。原书。盖因来说而及之。而上有世衰道微异说蜂起一句。故其间二字。有所着落。今既删没上句。则其间云云。文理已不续矣。况此章附注。则并举道问学。故博文约礼。居敬穷理。讲学践履及此书两轮两翼等说。以类而入也。然则其间云云。果何交涉于是哉。程氏附入之时。恐欠删节。如何如何。
上遂庵先生
族侄夏炳之进。修付一书。胎以别纸。想已登彻矣。秋气转清。伏惟神相道体燕申起居万福。远地慕用。恒切耿耿。柬二亲昏年回薄。喜惧弥深中。私庆可涯。前书窃欲有所奉禀于教席者。而惶恐不敢。敢以口语诠次。道达之意。私相嘱付于夏炳矣。或渠悤挠未及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4H.gif)
上遂庵先生
近以西报。中外汹汹中。沿海士民。至为虚警所挠。奔窜道路。郡邑为之空虚。只此爻象。已是目前变故。而天时人事。毕竟是早晚事也。国计民忧之外。奉老私情。当复何如。窃伏念。出处吁谟。已有定算。而远不得承闻。殊恨无已。且所带职名。近已递免否。此时如有 召命。则衰暮疾病之馀。冒寒出动。极涉忧念。区区下情。不胜懔然于中耳。自闻此报。尤欲亟谒于床下。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4L.gif)
上遂庵先生(辛卯)
成达卿丈云亡。诚实惊痛。其资性德义。顾瞻斯世。何可易得。冬前过访陋止。通宵娓娓。无非规勉后进之语。而观其气貌充然。决不作今岁死人矣。人事之变。奄忽至此。岭外自此无人矣。良可悼惜。
别纸
窃伏闻士友。中庸注健顺五常之德。先生以为惟人也尽得之。而物不能尽得。或得其健。或得其顺。得其仁得其义。故其言各得者。正指此或得之不齐者。愚恐此有微旨。而传之或不能无误欤。敢姑就所闻而请教焉。盖所谓健顺五常之德者。即阴阳五行之理也。二五具而后。造化成而万物生。上面所谓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是也。而太极说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化生者。亦是也。人物之生。既均得是气。则亦均有是理。何待辨说而明乎。若言得气之时。得阳而不得于阴。得一行而不得于一行。则是虽无章句图说之已言者。而理恐决无是矣。如何如何。且各得云者。盖理虽一原。而气则不齐。得二五之正且通者为人。偏且塞者为物。亦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5H.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5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6H.gif)
恶气自有恶理。恶质自有恶性。虽言未发。而其气质之恶自在。则其性理。岂能独善哉。此德昭精微独到。十分自见处也。然古人亦已见到此处。扬氏是也。窃念圣人之意。则有异于是。虽天下至恶之气质。而果能有寂然未发四亭八当之时。则其心体固已纯乎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6L.gif)
上遂庵先生(壬辰)
近日 除命弥隆。伏惟辞巽之际。难安益甚。区区瞻慕之深。并切忧念。小生亲年益高。家事益落。古人所谓不能不动心。犹为歇后语也。自冬及今。疾病忧患。晋谒之计。汔未遂诚。瞻望门屏。岂胜悬心。族侄夏炳。十月半间。自渠甥馆。拟拜门下。仍为乐斋一月之计。中路感疾。几死者数。岁末得书。则以为贱疾向苏。岁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7H.gif)
上遂庵先生
永叔以六月廿日暴逝。念渠才学。足以轻重吾党。而折之太遽。岂胜痛惜。质夫,端伯。半年来相继而亡。叔子忧事道之鲜。传学之难。深以隐恻。不幸门下今年所遭。政亦类是。良为痛叹。渠既无子女。渠妇又自投数仞绝壑。赖傍人免于即殊。而其生未可保。玆事益可悲烈。
别纸
德昭未发有善恶之论。所差非常。故年前略有所禀矣。盛教不但印可于彼说。至引大学或问为左契。小生昏塞。不能猝然开惑。而但念此子思所谓天下之大本也。岂以肤率粗浅之见。所可究竟于一时。而又为纷纶捃拾之辞。必欲取办于立谈。则所执设在屡中。已非实见也。于道固已远矣。况屡中又未可必者乎。以是一向争执于师友。不惟无益。实涉不恭。于是。不敢复为辨难之计。姑欲寻理前言。反验己心。积以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7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8H.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8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9H.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09L.gif)
五常说。柬窃念性命根窟。微奥精深。而一理一气。馀外无物。二者指归。参错纷纶。而一原异体。馀外无地。敢问五常。是理欤气欤。若言气而论于异体。则小子当无说矣。若言理。则天地万物。同此一原也。又何别于人物欤。若言虽是理而自与天命太极者有间。则小子未思其说。朱子曰。以命言之。元亨利贞。以性言之。仁义礼智。子思曰。天命之谓性。即此二说。二十有一字者。苟洞关启键。十分勘究。则性命之实。不待馀言而可观于掌纹矣。然则性命果二物乎。而性命之外。又有太极乎。下教曰。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盛意每以命字当性字。仁义礼智。犹是成之者性。何可与天所赋之命。无所分别乎。小子于此。阅岁思惟。未得其旨。夫赋之在天。受之在物。天与物。固二物也。性外无命。命外无性。赋与受。果二物欤。仁义礼智是成之者性。则固闻命矣。何可与天所赋之命。无所分别乎者。则窃所未晓。仁义礼智之外。天所赋之命。小子固愚昧。不足以分别。而如使善观者别之。则不知其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0H.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0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1H.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1L.gif)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2H.gif)
德昭成仲曰。气质之性之本然。乃五常。而五常之本然。乃天命太极。天下岂有如许名理事物哉。与人物未受前之说。小子并欲无辨。如何如何。
太极图注。昨年先生答夏炳书曰。道有体用第一行无极而太极。体之微也。第二行动而生阳以下。用之著也。故朱子于注结之曰。自其著者云云。自其微者云云。其下语缜密。可谓盛水不漏。所谓体之微。即中庸所谓隐。用之著。即中庸所谓费云云。柬窃详盛谕所谓第一行为道之体。第二行为道之用。则柬何敢间然于下教乎。但以自其著者。承第二行。自其微者。承第一行。则恐原说文势。正不如此也。原说以太极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2L.gif)
附遂庵先生别纸
昔年。高明问曰。未发时。亦有善恶乎。愚答曰。五性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3H.gif)
栗谷先生曰。人之性。非物之性者。气之局也。人之理。即物之理者。理之通也。所谓理通者。何谓也。正以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所谓气局者。何谓也。正以人与物所得之性。不无偏全之异也。惟人也。禀五行之全气。故尽得五常之全体。物则仅得形气之一偏。故不能有以通贯乎全体。此在中庸或问。极分晓。今来示。提说偏全字非一。而还又言物亦尽具五常。此愚之未能莹然者也。无乃别以他义。看偏全字耶。于此相合。则可无多少论辨矣。孟子生之谓性章下注曰。仁义礼智之
巍岩遗稿卷之四 第 3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77A/ITKC_MO_0477A_A190_313L.gif)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窃观盛意每以命字当性字。仁义礼智。犹是成之者性。何可与天所赋之命。无所分别乎。如以天命言之。物物之中。无不各具太极之全体。栗谷所谓理通者此也。孰敢有间于来说乎。朱子尝曰。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幸于此分别理会而更教之。